应急指挥体系范文

2024-07-25

应急指挥体系范文(精选9篇)

应急指挥体系 第1篇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一次次重大应急救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现行应急救援体系中,它的指挥功能并没有得到最大化发挥,这就导致了应急救援行动中指挥体系不够强劲灵活,成为提高行动效率的一个瓶颈。

我国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是以单项灾种为主的原因型管理模式,即,按灾害类别、原因分别由对应的行政部门负责。应急指挥体系主要呈层级式结构。国务院是应急救援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际承担的是应急资源调度和技术指导职能。它由专职应急指挥人员组成,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自行其责,负责相关类别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国务院和各应急救援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组建专家组,为应急救援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应急处置工作。特别重大灾害发生后,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或国务院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地区、部门开展处置工作。需要多个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灾害,由该类灾害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在各省、市、县政府中也分别有相对应的应急救援机构统一管理防灾救灾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灾害的应对工作。各行政区域应按级处理相应的紧急事件,凡本级能够处理的必须由本级处理;本级不能处理的,由上一级机构协调处理。各级应急救援机构都要依据紧急事务救援工作的“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阶段制定周密的预案,每一级应急机构的救援预案都应囊括所有可能的灾害形式。

在这种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模式下,每个部门的下级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因此如果发生单一种类灾害,由单一部门进行处置时,各级管理机构的权责清晰,预案详尽,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能够有效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落实。但是,一旦遇见多重灾害同时发生的情况(例如地震、泥石流的同时会导致电力灾害、火灾、化学灾害等等),这种组织结构在履行指挥权时,有时会出现调度不灵、运行效率偏低的缺陷。

另外,我国的应急救援工作在各行业内条块分割,化工、消防、地震、防汛、卫生、交通等各个部门都有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而政府统一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没有很好地把针对各种灾情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功能发挥出来。这样,我们在进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时,就很难做到“全国一盘棋”,容易出现建设项目混乱不成系统的问题,造成重建与漏建并存的尴尬局面,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无法形成应急救援的合力。为此,有必要研究美国的做法和经验,为我们构建系统的一体化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提供启示。

2 美国现行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美国在2003年成立了联邦国土安全部,其目标是获取情报,培训人员,管理紧急情况,确保边境和运输安全、保护国家主要基础设施。国土安全部下辖联邦调查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以下简称FEMA)、海岸警卫队等22个部门。其中,FEMA统管全国的各种灾害救援与应急事件,其署长由国土安全部副部长兼任,直接向总统负责。同时,在全国设立了10个分局,各负责3-7个州的紧急事务救援工作。FEMA牵头成立了紧急情况及准备理事会(下文简称EPD),成员单位由22个与FEMA同级的部门组成,都在FEMA的应急指挥中心设有办公位置。当特大灾害超出地方处理能力时,经FEMA评估鉴定后,由总统宣布为国家级灾害,FEMA就灾情状况做出决策,22个EPD成员部门派代表到应急指挥中心,由FEMA实施统一指挥,编组联邦救援队伍,协调相关政府机构和组织。FEMA还可以直接统一调度和指挥附近各州、市、县的救援力量由各自的驻地开往灾害现场。在各州、市、县政府中也分别有相对应的应急救援机构,如FEMA的结构,若干部门组成理事会。因此,整个联邦政府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网络结构。在这种结构中,EPD各成员在应急救援期间服从FEMA节制,由FEMA统筹安排,将各EPD成员的资源整合使用,最大化发挥其合力。

3 我国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改进建议

对比中美两国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异同,可以看出,我国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是“珠帘型”结构,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平时所有部门都互为平级,相对独立,没有指挥关系,当出现突发事件时,由该类突发事件的相关专业部门指挥应急处置行动;当需要其它部门支持才能完成任务时,该部门临时“升级”为领导部门,其它部门成为接受其领导、协助其工作的部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只有协调职能,并无强制权力。因此在这种指挥模式下,指挥中心领导成员不够稳定,指挥不够强势,在处置紧急事务时,可能会出现各部门推诿扯皮现象。

一个解决问题的建议是,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模式从单项防灾的原因型管理,转变为综合防灾的危机管理模式。即,事先设置专门的、永久性的指挥机构,负责指挥各类突发事件。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永久性指挥机构的成员必须“万能”、同时熟知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它只是形式上的永久指挥机构,在应对具体突发事件时,仍然要倚重该类突发事件的专业部门。但这种倚重,是上下级关系,是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不是协调关系。调度其它各部门的资源也一样,可以命令的形式下达,而非协商形式征询。最适合这个永久性指挥机构的部门,就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在平时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建立资源信息系统,随时掌握各个部门的资源变化状况,以备在处置紧急事务时,拥有足够的信息以判断“能调用哪些资源?能调用多少?”的问题。

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如能将现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进行合理化改进,并加强救援队伍训练和救援物资储备,重视法制建设和全民宣传教育,一定会在应急救援能力上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摘要:将我国现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与美国应急管理指挥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安全,事故,应急救援

参考文献

[1]李适时,胡可明,赵晓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王自齐,赵金垣.化学事故与应急救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预案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4]佚名.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EB/01].http://www.anquan.com.cn/Wencui/jingyan/Class30/200608/41610.html,2006-8-2.

城市应急指挥中心 第2篇

一、系统概述

智慧城市一站式指挥中心以“1+1”的建设模式,即“日常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城市管理的基础数据展示、流程监督监控、事件处置协同调度等多种功能,可进行集中实时监控、预警、统计分析、绩效考核;采用多屏幕同时展示各种主题内容和关联会议内容;便于各部门工作人员快速发现问题、处置事件、观察动态、统计分析,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二、功能示意图

三、特色功能 资源整合

政府各部门分散的信息化资源进行互联互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横向到边打破部门壁垒,纵向到底打破层级阻隔,搭建标准统一、组织规范、互联互通、高效运转的指挥中心。

闭环接报

信息接报系统提供电话、网站、微博、公众号、邮件等多种接报手段。采用包括信息报送、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七步闭环流程,构建一个跨部门的沟通渠道,创建一个全闭环的协同机制。多维值守

多维值守终端融合通讯、监控、统计报表等功能,集语音、视频、数据通信于一体,可随时随地组建现场音视频会议,将事件现场的音、视频以及重要数据实时传输给指挥中心,实现身临其境的事件处置、指挥调度,以便做出快捷的处置决策。

联席办公

实现民政、人社、工商、教育、卫生、城管等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统一部署,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的一体化综合操作平台,实行分权分域准入机制,实现“一中心”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让用户只打一个电话、只找一个中心,办理所有事,提高办事效率。

应急指挥体系 第3篇

近年来, 我国发生了“7·16”大连新港油库火灾、“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4·14”青海玉树高原地震、“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12·23”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等大型灾害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此情况下, 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消防应急指挥体系的建设。截止2010年底, 全国各级政府均完成了应急救援队伍和指挥体系建设。通过灾害事故发生地域的分析, 我们发现, 各类大型灾害事故, 除特大地震外, 其大部分影响范围均限于一区、一县, 但是由于事故造成的道路损毁等因素, 导致外界救援力量无法第一时间进入, 其“黄金”救援时间内, 仍必须也只能是依靠辖区支队一级的应急救援力量。因此, 支队级消防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应作为消防应急总体指挥体系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加强。

1 当前支队级消防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 为应对日益频繁的灾害事故, 特别是在多次大型灾害事故后, 我国各级政府均加强了应急救援力量和机构建设。但是由于全国尚无一部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性法律法规, 各级指挥体系, 尤其是支队级消防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还处于有文字、有架构、无具体内容状态。即地方政府设立了应急办, 但由于人员大部为政府其他部门人员兼任, 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应急救援分队的管理也仍按各自行政体系进行, 缺乏沟通协作。加之运行和管理机制上也缺乏必需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 大多数地方应急救援工作中, 消防部门单打独斗现象仍然突出。

2 当前支队级消防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法制建设仍然滞后, 部门职责不明确

近年来, 我国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灾害事故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但从整体效果而言, 仍然处于解决具体事务层面, 未能出台具有全面性、指导性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各地区应急救援队伍成立后, 未能及时跟进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导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仍然存在。

2.2 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协调管理能力不足

按照我国四级应急救援指挥体制要求, 各级政府均建立起了专门的应急办公室, 也配备了工作人员, 但其人员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抽调, 缺乏应急事故处置经验, 工作能力相对较弱。加之应急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报酬少, 不想干、不愿干等情况比较普遍。直接导致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协调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一旦发生较大规模灾害事故无法有效承担起组织、协调、调度职责, 救援力量形不成拳头, 严重制约对事件的快速有效成功处置。

2.3 各相关应急部门缺乏协调配合, 难以形成救援合力

目前, 全国各级政府均依托各部门力量成立了应急救援队所属救援分队, 但由于大部分应急部门无专业队伍, 工作能力参差不齐, 协同作战意识淡薄。加之政府主管机构未建立完善联动机制, 组织协调演练普遍较少, 一旦面对较大规模的灾害事故, 就难免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 难以形成救援合力。

2.4 装备建设上存在盲目性, 经费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 为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 各级政府均投入了大量资金, 购置了一大批先进装备, 为圆满完成各项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但是在一些地方, 装备建设上仍然存在不顾本地区主要灾害事故特点, 装备建设中盲目采购的情况仍然存在。未能发挥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率。

2.5 预案制定质量不高, 对应急救援工作指导性差

目前, 各级政府大部分预案均只针对单一事故进行设计, 对复杂条件下的应急救援工作缺乏深入细致思考。同时未能建立基于全社会层面的应急救援调度预案, 极易造成一旦发生大规模事故灾害, 盲目处置, 应对失措等情况的发生。

3 加强支队级消防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的方法

3.1 根据各地区实际, 完善地方规章, 实现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据可依

按照国务院《实施国家突发事件总体预案》要求和标准, 结合本省级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 完善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确立公安消防部队常态下应急救援主体地位, 明确各应急分队职责任务, 建立有效联动体制, 保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 指挥调度所有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 发挥专业和综合优势, 减少现场协调环节, 力求快速决策, 有效处置。

3.2 加强应急机构及其人员能力素质建设, 提高政府综合应急处置能力

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是一项必须依靠政府的统一领导, 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且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 为此, 要切实加强政府应急机构建设, 明确其级别、职责、任务、要求, 成立由政府行政主官兼任的, 政府办公室主任主抓的, 具备较高应急处置能力人员组成的,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的专门机构负责工作落实。同时采取外出学习、部门选调等方式加强工作人员能力, 从而实现应急调度专业化, 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效率。

3.3 加强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援后备力量建设

将民兵队伍和其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志愿者队伍纳入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其经费、物资保障, 使其成为应急救援的重要补充力量。定期组织培训, 提高其能力和水平。同时, 在以降低到可直接排放的标准时, 我们就要考虑采用深度处理。而绿色膜生物反应器 (G-MBR) 工艺是LG公司研发的新型工业废水处理技术。G-MBR是基于LG高效与先进的技术成果而设计的, 它表明了LG意欲成为水处理市场领导厂商的决心。通过采用LG的纤细扁平型微过滤膜组件, 并优化组件之间的间距, G-MBR工艺的主要组件, 即LG膜生物反应器, 所需的空间比常规的MBR减少了34%, 从而让安装工作变得更高效、更容易。不仅如此, 得益于先进的碎片筛查技术, LG的G-MBR工艺使用的膜具有高度的耐污染和抗沉积特性。这确保了膜的长期使用寿命, 同时可以大幅节约维护成本。此外, 在去除废水中的磷残留物方面, G-MBR的除磷系统效率几乎是同样规模系统的两倍。对任何水处理解决方案来说, 在将净化水重新输入到生活环境中前去除其中的磷, 都是一个重要环节, 因为事实显示, 磷会促进湖泊、池塘或其他水体内的富养化作用, 或者说提高水体内的生物活性。

4结论

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为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生存, 必须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污染, 积极开展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勇民.含酚废水处理新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3) .

[2]赵天亮.工业含酚废水治理进展及前景[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6) .

(上接第28页)

有条件的地区, 可依托辖区内的大型企业、高等院校, 根据本地区灾害事故特点建立专家人才队伍, 实现大型突发事件的技术支持。同时, 在学校、乡镇、社区大理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4 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体制

将应急救援经费纳入预算, 并按年度予以增加。实行经费统一使用制度, 由政府根据各应急救援部门需求综合衡量, 统一使用。形成一个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保障机制。

3.5 加强物资储备, 做好应对较长时间独立作战准备

为应对大型灾害事故后可能导致的一段时间独立作战情况, 应建立以水、食品、药品及救援重点装备储备为重点的, 多点布置、全面储备的物资储备网络, 以支撑较长时间独立应对灾害事故的需要。

摘要:本文主要就当前支队级消防应急指挥体系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构建支队级消防应急指挥体系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支队级,消防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康青春, 马宝磊, 张松.构建我国消防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 .

[2]张光俊.消防应急指挥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0 (5) .

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大厅 第4篇

一、总体功能介绍

唐山市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位于唐山市交通局办公楼一层,建筑面积680m2,内设监控指挥调度大厅、监控室、会商场所、办公室等。中心依托高速公路、运输场站、客运车辆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重点地区(路段)、危桥、事故多发地等场所进行视频监控,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预防,防患于未然。

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由大屏幕信息监控系统、全球卫星定位视频监控平台、公路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等组成。整合现有公路数据库系统、公路GIS数据维护系统、客运售票系统等数据系统;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通过对接入唐港、唐曹、承唐3条高速公路及其收费站、以及西客站、治超点共313个监控点的视频监控信息,结合各业务系统的接入,现已经实现日常值守。依托多种通讯手段,融合GIS、GPS、无线视频、语音通讯等多种产品和技术,将日常监控与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结合起来,依托多种通讯手段,以应急指挥调度值班管理为核心,实现覆盖全市交通行业的日常职守、预警管理、事件处置、辅助决策、后期处置、预案处置、辅助决策、后期处置、预案管理、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二、高速公路全程监控

主要实现功能有道路安全监控、收费流程监控和收费广场的监控等。

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相比,具有线性好、设计标准高、交通流量大、行车速度快等特点,如不采用先进的监控管理措施,在交通量大、气候恶劣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为此,在唐曹、唐港和承唐这三条车流量非常大的高速公系统路上部署全程的监控就是必不可少了。这些监控系统可实施交通流量和交通运行监视;对关键点进行气象检测;对关键路段实施交通实时控制;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并在通过在高速公路两边架设可变情报板,向来往司机发布一些重要信息和及时的提示,可以保证高速公路高速、安全、经济地运营管理。

实施高速公路全程视频监控系统不仅能改善高峰期间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增加高峰期间的交通流量,减少交通堵塞程度和车辆延滞时间,同时也能大大减少交通事故和保证交通安全,节约燃料和减少车辆的磨损,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污染,发挥高速公路快速、安全、舒适和高效率的功能。全程视频监控系统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系统通过每2公里设置一对外场摄像机,实现对高速公路全程路况的实时监控,全天候对多种交通事件、事故进行快速自动报警和录像,记录事故发生前1分钟和事故后2分钟的录像。

在每个收费站的每个收费口配置一台摄像机,监控范围为高速公路入口的车辆通道及缴费窗口,实现对收费流程的全程监控。同时对收费站广场也进行全天24小时实时监控。高速公路全程视频监控的远期目标是通过大力推动全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对以上三条高速公路视的频检测无盲点、盲区,更好地为高速公路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升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服务,管理层次,使高速公路成为安全、畅通、高速、高效的绿色通道。

三、客运场站监控

在西客站售票大厅、候车大厅、检票口、安检口、出站口及广场设置摄像机,实现了在公网环境下同步视频传输,图象流畅、清晰;通过互联网对西客站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控;监控中心可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拍照、录象、回放、掌握相关信息,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加强了客站站务和安全工作的动态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及场站管理质量。充分发挥了科技在运政管理、站场经营中的作用,实现了运政管理部门可以实时、动态的掌控各运输场站情况,了解客运站场的市场秩序及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为掌握一手的客运流量、流向信息提供了保障,为管理部门处理站场突发事件提供了远程指挥监控手段。同时也促进了客运站规范化经营,营造良好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如果在客运场站发生偷盗等事件,也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取证。

四、治超点监控

目前,超限运输已成为公路使用寿命减短的重要杀手,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严重的公路超限运输使得公路、桥梁提前破损,致使国家经济损失巨大;严重的公路超限运输现象,危及行车安全,致使交通事故频发;严重的超限运输扰乱了的道路运输货运市场,并造成国家规费大量流失。

在公路治超中,超限超载车主为获得非法利益,使出各种各样的手段逃避和违抗治超处罚:有的绕道县乡公路及村道躲过治超点;有的肆无忌惮撞开执法人员后夺路而逃;有的纠集人手闯入治超点闹事抢车。在这种情况下,公路治超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面临着取证难、执行难的窘迫情况。对可能发生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无法有效应对,发生暴力抗法事件时没有保护自身安全的有效措施,难以规避执法风险。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在各大队执法车辆上安装了车载移动视频监控设备,为今后的取证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能规范执法车辆人员的执法行为,认真履行职责,减少公路“三乱”情况的发生。

五、移动视频传输

指挥中心,对各主干道路的出入口进行视频监控,定点监控和车载移动监控相结合,实时视频图像传输到指挥中心,以便指挥调度;另外各级领导通过移动终端(手机、PDA、手提电脑等)可以观看有关的实时视频图像,以便快速决策并下达指令。

该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1)视频图像可即时传送到指挥中心又能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观看;

(2)拍摄视频图像的摄像头可通过指挥中心或移动设备上的云台控制器软件,控制其转动;

(3)图像清晰度、流畅度和时延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六、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汽车防盗报警服务系统,该系统集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于一体,具有定位监控、反劫防盗、信息发布三大功能。

该系统依托于中国移动通信GSM网,通过控制中心对移动目标进行控制和管理。GSM网容量大,监控范围广,可覆盖全国。

用户可通过电话查询、网上查询的方式,随时掌握车辆的行踪。在遇劫、被盗等紧急情况发生时,自动或人工向系统监控中心报警,监控中心针对实际情况提供多种远程操作。(远程熄火、锁车、抓拍等)

该系统适用于社会各类车辆,尤其对于集团车队、长途货运车、长途客运车、租赁车等有显著管理作用,对车辆的运力可进行科学的管理。目前主要是针对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出租车以及部分租赁车和私家车等社会车辆。

系统监控中心24小时人工值班,如有需求只需拨打服务电话即可。

监控中心功能

1. 定时、定次呼叫

2. 实时跟踪

3. 防盗报警

4. 防劫持报警

5. 超速报警

6. 行驶轨迹回放

7. 远程操作

8. 监听功能

车载终端功能

1. 跟踪定位

2. 车载免提通话(加装)

3. 服务请求

4. 防盗报警

5. 防劫持报警

6. 远程操作

七、数据整合应用

由于交通建设和管理部门多,信息化工作要求协调性高、技术要求高及实施过程复杂的特点,交通信息化水平还相对滞后于交通基础建设的发展水平,与国外交通信息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市的交通信息化水平与之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如何改善各部门在交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协调工作模式,对挖掘我市交通信息化的潜力有很大帮助。在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多部门的合作,特别重视交通基础数据采集、整理、维护和发布等环节的建设与管理。在交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是基础,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各交通管理部门的充分协调配合,在于如何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并充分推动社会的积极参与。

八、交通服务热线

该热线能够通过语音导航、电子邮件接入、访问交通服务热线中心网站留言等方式为市民提供关于办理交通行政审批、处理违法行为等交通政务工作的咨询、受理对交通行政执法和客货运输、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等交通服务的投诉和举报、免费提供出租车叫车服务、为本市行政区域内出现故障的车辆,及时联系就近车辆维修厂家,实施救援服务、接受对交通行政管理和交通服务工作的建议、意见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并能与市长热线保持等保持互通。

九、OA

十、未来展望

视频会议系统

未来我们将接入视频会议系统。

在传统的会议模式下,每次开会都需要各单位与会者集中,不但要在路上浪费很多时间,更多的是路费油费等费用的支出。视频会议是以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既免除了路上消耗的时间和金钱,同时与会者就在本地,和会议有关的材料、文件都在身边,这样就为与会者提供方便,不受场地等因素限制,可以方便充分的相互交流。在会议召开的同时,不仅可以有声音和视频图象的交互,还可有图形和文件资料等数据信息的交互,同时还能对会议进行监视、监听、录播等操作。

政府工作平台

按照交通局相关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需求,依托政务基础数据库和全市基础通信网络,建立覆盖全市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的政务工作平台。开展各类公路交通管理电子政务应用,实现公文档案、视频会议、统计规划、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

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整合唐山市交通系统已有的、分散的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和从业企业的交通信息服务中心。根据公众需求对铁路、民航、气象和旅游等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出行服务子系统、物流信息服务子系统、交通政务信息公示子系统和通知子系统、在线服务子系统,通过统一的交通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依靠网站、呼叫中心、短消息平台、情报板、交通广播等多种信息服务媒体发布服务信息,使公众充分享受这些信息和服务带来的便利。

行业综合运行分析平台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系统设计 第5篇

关键词: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设计

我国现在的应急指挥系统研究、开发和建设, 基本上是面向某种特定应急事件应用的。虽然在新的自然、政治和经济条件下, 人们所关心的应急事件类型拓展到了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等诸多方面, 但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较少, 甚至缺失。所以对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建设迫不及待。

1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主要特点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是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 充分利用现有的应急资源和物资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专业指挥平台协同处理应急事件的案, 必要时设立应急处置指挥部, 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启用, 救援中心应急队伍及时进入事故现场, 积极开展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 专家组为救援决策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当事态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向上级救援机构 (场外应急指挥中心) 请求实施扩大应急响应;性质严重的重大事故灾难的报警应及时向国务院应急指挥机关和相应行政领导报送;救援行动完成后, 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应急响应结束后应由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按照规定程序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2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功能特性

1) 信息汇聚。从应急事件现场采集到的各种信息, 将被传输到信息汇聚点 (指挥中心) 。这些信息可能是直接事件现场的视音频信息, 也可能是来自传感设备、监控设备的信息信号, 还可能是来自相关的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的数字化信息。

2) 信息表现。应急指挥系统应该有直观而准确的信息表现形式, 为指挥员进行指挥调度提供最大的帮助。GIS是一项广泛使用的技术, 可以把类似道路、管线、等资源部署信息直观表现出来, 并实现与相关的数据库很好地“绑定”。信息最后通过一定的显示设备显示出来。

3) 信息调度。所有信息在汇聚点被组合和集中呈现, 供指挥中心的指挥决策人员作为决策和调度依据;有时还要将信息分发到不同的专业化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或从这些系统收集处理结果。

4) 专业化处理。应急指挥系统并不能替代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是要与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协同工作, 实现科学决策。应急指挥系统要能向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提交信息加工全球并收集信息处理结果。

5) 通讯和物资资源调度。应急指挥最终都表现为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 完成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调度。例如警力的调度、救灾物资和设施调度、对事件现场的疏导和部署, 等等。

6) 辅助分析决策。在应急指挥过程中, 提供一些逻辑分析模型、统计模型或预案, 以及案例库中的参考案例, 帮助指挥员进行理性决策;同时, 应急指挥系统还应记录下整个指挥调度的过程, 形成完整案例, 丰富案例库, 为实现知识化、智能化的危机管理作积累。

3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设计的重点内容

3.1 建设一个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建设一个中心, 即建设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利用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 把公安110指挥中心、消防119指挥中心、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安全生产救援指挥中心、海上搜救中心、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气象应急指挥中心、海洋渔业救援指挥中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中心、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环保应急指挥中心、路政指挥中心、检验检疫监控中心、人防指挥所等各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各区县应急指挥中心连接起来, 实施分级分类处置和统一指挥, 形成一个市级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管理信息平台, 为市领导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3.2 建设通讯中心调度平台

通讯调度平台包括将所有通讯系统综合在一起, 实现方便、互通的语音通讯功能。现有所有的通讯调度系统中, 存在着相当大的一个问题, 即实现多网合一, 将呼叫中心座席, 数字模拟集群通讯设备, 手机, 公话、虚拟网等等所有通讯终端合为一个。防止出现多个通讯终端切换而发生手忙脚乱的现象。通讯调度平台实现接处警呼叫中心座席, 数字模拟集群通讯设备, 手机, 公话、虚拟网等等所有通讯终端通讯的无缝调度。同时调度平台提供短信接入方式, 为将各部门的非实时信息以短信方式提供。呼叫中心使用应急指挥中心专用电话号码 (或沿用以往急救号码如119) , 呼叫中心作为呼叫受理、通信调度的基础平台, 接收来自各方面的报警请求, 并与各辅助系统相联接, 向社会提供24小时的热线服务。

3.3 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随着IT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 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完善, 已经形成了许多可以直接应用到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的设施。从某种意义上讲, 现代指挥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拥有权上。城市应急救援涉及城市的各个部门, 这些部门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数据, 这些知识和数据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往往发挥关键的作用。例如, 在出现交通事故时, 第一时刻查询车辆档案和驾驶员信息对于抢救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应急救援首先要实现信息联动, 因此, 多部门异构数据的集成是应急指挥系统设计的核心焦点。由于部门众多, 相关的信息系统也非常多, 数据库平台也是多种多样, 这就需要统一的基础信息交换平台, 将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覆盖全面的应急指挥信息支撑网络, 满足指挥过程中以下应用需要:1) 异构数据库之间的关联查询;2) 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交叉比对;3) 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提取和更新;4) 数据格式和类型转换;5) 系统之间的消息传递;6) 用户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7) 数据访问与交换日志;8) 异构系统互连与综合数据交换的实现, 与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的建设有着密切地关系。

4 结语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建设与设计是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在历史重大应急的事件中, 正是应急救援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使应急救援系统更加成熟, 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更从容应急指挥系统研究和规范化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黄典剑.蒋仲安.邓云峰.SAR S全球化与城市应急机制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2003.

[2]叶枫, 赵忠, 金永福.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软件系统开发.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1.

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构建 第6篇

我国幅员辽阔, 地质地貌复杂, 自然灾害频发, 破坏性自然灾害会导致公网毁坏中断。应急通信作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可用于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指挥、协调。应急通信系统不仅可以在抢险救灾过程中上传现场信息、下达决策指令, 能够争取救援的宝贵时间, 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更可以提高政府及其主要职能机关的应变能力、反应速度。在发生突发灾害或事故时, 应急通信能及时、准确、畅通地传递第一手信息, 是正确指挥抢险救灾的“中枢神经”。

应急通信指在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 或重要节假日、重要集会活动等通信需求骤增情况下, 综合使用多种通信技术手段, 来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控制局势的一种活动。简单说即应对突发事件的通信。

应急通信可以应对个人紧急情况、公众紧急情况。例如发生突发话务高峰时, 发生交通运输事故、环境污染等事故灾难或者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时, 发生恐怖袭击、经济安全等社会安全事件时, 或当发生水旱、地震、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时, 都可以使用应急通信, 但它所起的作用就完全不同。

2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

当应对紧急情况时, 应急通信的核心为指挥调度。实际当中, 调度指挥不能依赖于公网。如何在公网通信中断的情况下, 迅速搭建指挥调度平台, 高效准确的上传现场信息、下达指令, 完成与多政府部门信息共享与交流, 依据应急预案, 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决策, 快速布置应急救援行动, 这些问题的解决, 都需要一个可靠、稳定的综合工作平台, 即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

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作为各级领导、不同方向的专家快速处理应急事件的综合工作平台, 需要有多种应急资源服务于该平台, 它是实施指挥调度工作的枢纽中心, 是应急通信的核心部分。该系统可以完成信息的综合、比选和判断, 统一指挥, 联合行动, 以最高效率来完成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是围绕应急现场救援、事件处理而产生的, 一般认为其具有现场监看、指令下达、调度、电视电话会议、通信等多种功能。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操作便捷、可靠性高、传输稳定、功能强大, 要求在短时间内执行应急预案。传统的应急通信指挥为语音指挥, 随着技术的发展, 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化调度、传输IP化、多种通信手段的运用是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发展方向。目前广泛应用的有多媒体调度系统, 在应急指挥调度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功能

如图1所示, 一般来说, 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包括固定指挥调度中心、突发处置协商会议室、日常办公场所和现场应急机动指挥通信车四部分, 其功能如下:

(1) 固定指挥调度中心负责信息交互、呈现音视频、决策下达、指挥行动等工作。

(2) 突发处置协商会议室负责提供场地, 用以协商突发事件并做出决策及行动方案。

(3) 日常办公场所主要提供任务值守、办公使用场地。

(4) 现场应急机动指挥通信车是固定指挥中心在现场的延伸、扩展, 它将现场情况经过简单优先级处理后迅速反馈到固定指挥调度中心, 在现场附近构成小型指挥调度平台, 为现场队伍提供支撑, 为领导提供应急决策和指挥依托, 从而加强了各级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2指挥调度系统组成

从技术角度来讲, 指挥调度系统组成平台由基础设施平台、网络支撑平台和应用平台组成。

(1) 基础设施平台

基础设施平台一般由显示大屏幕、音响、视频会议分系统组成。

显示大屏幕一般使用大屏幕数字拼接墙, 提供信息处理和显示功能, 能实时、直观、全方位呈现现场视频、定位状态、图片等现场资料, 提供可靠、稳定、快速响应的显示区域。

常见的显示大屏幕含专业液晶监视器、矩阵切换器、拼接显示控制器、支架、控制终端及线缆等设施。

音响一般由音源、功放设备、扬声器、控制设备组成。音响要求安装场地背景噪声低、扩声清晰度高、工作稳定、失真度低等特点。

视频会议分系统完成视频业务、语音业务、数据业务交互的功能, 视频会议分系统需与有关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互通, 可实现实时交流。

典型的视频会议分系统包括视频会议中心控制设备、会议终端、桌面型终端、电话接入网关等。

(2) 网络支撑平台

网络支撑平台由多媒体指挥调度交换机、局域网、通信部分、服务器、存储设备、容灾备份设备、语音终端、多媒体调度控制台及移动调度终端等。

多媒体指挥调度交换机是指挥调度系统的核心, 集通信接入与控制、媒体处理与业务流程控制为一体, 可以提供面向行业的业务支撑平台, 能够实现远程会议、协同指挥、远程会商等需求, 提高指挥调度效率、增强协同处置能力。指挥调度系统通过多媒体指挥调度交换机进行组网。

多媒体指挥调度交换机支持多媒体呼叫业务, ACD分配流程定制、分布式坐席服务、多媒体记录与播放, 采用统一的用户管理与安全传输机制, 并支持设备联网与大区域呼叫调度, 支持H.263、H.264视频编码标准和G.711、G729、G723.1等多种语音编码标准。终端设备可以是PC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

通信部分含传输网络、无线网络等。传输网络可以使用多种传输介质, 如光纤、微波、短波、双绞线、同轴电缆等。无线网络可以使用2/3/4G技术、集群系统、WIFI、无线网桥等手段, 满足不同接入需求, 从而稳定、可靠、安全地传输业务数据。通信部分负责指挥调度系统与现场手持机、短波电台、卫星电话等终端的通信, 将各种业务通过音响、显示大屏幕呈现在指挥中心。

(3) 应用平台

应用平台包括GIS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电子沙盘及协同调度系统等。

GIS系统可以把现场采集的数据呈现为地图上的范围、危害程度的变化, 或车辆的移动, 资源搬运情况等直观内容, 使用图形化的内容来给专家、领导提供决策辅助。

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功能为决策, 依据搜索技术、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实现。辅助决策系统由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和各自的管理系统组成。

2.3指挥调度系统业务

在应急通信指挥调度过程中, 必须在救援现场终端、机动指挥通信车和固定指挥调度中心间做好通信保障工作, 将救援现场采集的视频、语音及数据可靠、稳定地传送回机动指挥通信车和固定指挥调度中心, 亦需确保指挥调度决策指令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送给现场救援人员, 使其正确执行指令, 从而完成救援工作。因此, 应急调度指挥系统需要支持多种标准化的业务, 如语音业务、视频业务、数据业务、定位业务等。

语音业务可以通过现场的短波链路、微波链路、卫星链路、移动信道传输回指挥中心, 它需要的带宽较窄。视频业务在采集后经过变换、编码实现数字化, 需要较高带宽的技术来传送到指挥中心, 我们可以通过微波链路、卫星链路、LTE集群系统等多种方式来传送。

定位业务可以报告所处方位, 向指挥中心请求支援, 呈现救援进展, 实际当中可结合GIS系统, 在显示大屏幕上来呈现。

3结语

应急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是整个应急通信系统的核心, 在构建该系统时, 有较多的新技术可以供选择使用, 但是也存在较多的难点需要攻克。由于宽带、无线及异构等技术的出现, 可以实现多种多样的应急通信。现今, 便携终端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高清视频监控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动态精确定位技术等大量的应用于应急通信调度指挥中, 也为现场救援指挥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技术选择。

总的来说, 应急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是一个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以及多种有无线通信技术的综合体,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能够及时、有效的提供通信信息服务, 有效地调度现有资源, 实施救援、救治及控制工作。因此, 在构建应急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时, 必须采用多种可靠、先进、稳定、兼容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应急通信系统.陈兆海主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2]汪季玉, 王金桃.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管理科学, 2003, 16 (06) :46-48.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探讨 第7篇

关键词:电力,应急,指挥,建立

现有的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缺点和不足, 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势必会影响应急指挥工作的顺利进行。长此以往, 势必会影响国家电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增加电网故障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1 电力应急指挥中心

1.1 定义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是相关电力企业应对因自然灾害、紧急事故、社会安全事件、信息安全事故等重大事故而导致的国家电网生产运行受到严重威胁、供电系统设备受到严重损伤、大面积停电等严重问题进行应急性综合处理的组织和指挥场所。

1.2 组成

遵照国家相关要求, 电力公司建立的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分别是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以及应用系统。场所是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硬件条件。电力应急指挥中线的基础支撑系统是指其发挥各项功能的基础技术、设备以及手段, 主要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视频采集及显示系统、会议电视及电话会议系统、网络系统、通讯系统、集中控制系统、信息接入及互联系统等等。 应用系统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 融入GIS、GP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电力公司的信息化成果, 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交换平台。 众所周知, 应急指挥应用系统是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 原则上应该覆盖电力公司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的业务范围。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日常管理、资源管理、值班管理、预警管理、辅助指挥、培训演习、信息整合等。

1.3 功能介绍

上文提到, 应急指挥应用系统是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 应该日常管理、资源管理、值班等功能, 现具体介绍如下。

1.3.1 预警、预测功能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能够接受应急预警信息, 并根据预警级别通过相关人员, 并启动相应的预警信号。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能够实现典型自然灾害对电网设施的影响分析, 并在地理信息图上加以标注。

1.3.2 应急预案管理功能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能够根据预警信号的级别, 自动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预案, 为事故的后续处理做好准备工作。

1.3.3 信息整合功能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和各地的市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该时间相互贯通, 在自然灾害发生和电网故障时, 应该实现现场信息的快速接入。 接入的信息应该包括电网运行的实时相关信息、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生产信息、物资管理信息、日常气象、水情信息、灾情以及社会相关信息。

1.3.4 信息处理功能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在应急管理过程中, 应该实现对人、财、物以及电网的损失数据做出统计和分析, 对典型的灾害信息在地理图上形成合成显示, 实现与电网设施的分析管理, 可实现电网突发事件对公共评价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各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该通过电视会议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对应急事件进行有效会商。

1.3.5 辅助决策功能

作为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该具备分级、分类应急启动、监测、退出辅助决策功能;及时评估电网的受损情况, 并实现预案的数字化执行功能, 形成辅助指挥方案, 实现对应急过程的记录、整理以及过程重现。

2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中存应注意的问题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工程量大, 建设周期较短,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容易遇到种种问题。 有关人员应该积极协调各个部门, 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加强新技术融入, 以下问题需特别注意。

2.1 规范建设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设计和建设, 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 在国家规定标准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和建设。参考指导依据, 对各个应急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技术指标加以规范, 确保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2.2 网络安全

在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过程中, 应该注重网络安全的监管。 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在设计过程中, 应该接入调度信息、内网信息、外网信息,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实行专网专用。有关人员应该合理规划外网、内网以及调度专网的网络接入点, 避免在同一计算内进行网络切换操作。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应该加强计算机质量管理, 定期杀毒, 省级软件, 确保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系统软件的稳定运行和安全运行。

2.3 合理布线

本文建议,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在布线过程中应该适当留有余地。 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是一个新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需求。 在布线过程中, 综合布线系统应该为指挥场所提高语言、数据、控制信号的连接。 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每个指挥席位应该至少预留三个信息点, 一个为语音点, 两个为数据点。受到场地的限制, 指挥去和控制区应该布置在同一个大厅中, 在控制席中预留6 个信息点, 1 个VGA输入点还有1 个电源点。

3 结语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 突发事件等意外因素导致电网运行异常、大面积停电等严重问题, 减少因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 作为电力公司, 应该积极推进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和规划,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减少因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文彬.KVM技术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中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 2009, 11:36-37.

[2]李伟, 李燕, 江其生.省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信息化建设[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01:33-34+37.

[3]徐希源, 曹俊喜, 渠晓峰, 郭雨松, 门永生.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基础支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J].电气应用, 2013, S1:269-271.

[4]李为为.省级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探讨[J].中国交通信息化, 2015, 07:18-20.

油田管网应急指挥关键技术研究 第8篇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通过集成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来直观表述空间信息的新技术,它将空间位置和地理信息有效地结合,向用户提供直观、准确的位置信息及其属性信息的图件。GIS的主体构架、应用的技术手段、成果的展示均已触及到各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而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GIS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改变了传统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传输、发布、共享、应用及可视化等方式[1]。GIS互联网Internet操作平台———WebGIS已成为目前GIS发展的新趋势。

笔者根据目前油田企业业务部门的需求,针对注水管网、油管网及气管网穿孔等情况,通过C#语言和WebGIS、以Web浏览器为主的基于B/S(Browser/Server)模式(即浏览器和服务器模式)[2]以及分层叠加、坐标转换、管网关联阀门和地图数据分时修正4个关键技术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1 系统整体结构(1)

利用Arcgis Desktop[3]将地理信息数据以图层记录的方式对注水管网、油管网、气管网的阀门及其相关附属设施、设备的属性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及删除等维护工作。地理信息数据准备完成之后,以Web Service[4]的方式将地理信息数据发布到地图服务器Arcgis Server Manager上。在集成开发环境中创建窗体、编译代码和发布网页,即系统的服务器部分;用户通过登录应急指挥系统进入油田管网应急指挥这一子系统,此时用户看到的界面就是客户端界面;客户端中包含注水管网查询模块、油气管网查询模块、查询定位模块、分时数据修正维护模块、坐标转换模块、应急预案查询模块。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 系统关键技术

2.1 分层叠加

为实现系统的层次化管理,根据注水管网、油管网、气管网、各管网的阀门及相关基础设备、设施等的功能特点,通过分层这一技术实现了地图分层显示。分层这一理论是人们探索认知现实世界的重要理论之一。层是GIS中基本的概念之一,分层是目前GIS数据组织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注水管网这一图层中对应的是管网名称、输送介质及管网长度等信息,而阀门这一图层对应阀门编号、坐标位置及所在管网等信息,也就是说每一图层对应相应的属性信息和空间数据。该系统地图数据由各类管网、阀门、道路及湖泊等空间数据图层及其相关属性数据组成,一个空间数据图层又是以若干个空间坐标或栅格像元的形式存储的,这一逻辑组织模型即为叠加。一个空间对象及其属性信息在这一模型中相当于金字塔的根基,而地图则是这个模型中的塔尖。对于这一逻辑组织模型中的信息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地理数据组织中的顶层信息———地图集,它管理所有地图,并对每个地图进行处理,识别各种地图信息(地图引用、地图坐标、地图描述);第二类是多空间图层组成的图层集合———图层集,它包括组成图层集的图层引用、图层空间索引、图层显示及图层坐标范围等信息;第三类是由多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同类型的空间对象组成的集合———图层,它包含空间对象的标识、空间对象的描述和空间对象的几何表示。

2.2 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是把经纬度坐标转换为西安80坐标[5],因为利用GPS手持器等设备测得实地坐标为经纬度,而系统中是西安80坐标,所以只有进行坐标转换后才能确定精确的事故地点。本技术中不仅实现了十进制的坐标转换,同时还实现了度、分、秒的转换,并且能够完成坐标的批量转换。技术的实现依靠投影和基本的数学原理,将计算转换过程写入代码中。

在控制测量中,通过应用表征地球旋转的地球椭球作为地球的数学符号。椭圆绕其短轴旋转而成的几何体就是旋转椭球,而地球椭球实际上就是一个合适的旋转椭球,它包括椭球中心、旋转轴、长半轴和短半轴。包含旋转轴的平面与椭球平面相截所得的椭圆叫子午椭圆,所有子午椭圆的面积都相等;垂直于旋转轴的平面与椭球平面相截所得的椭圆叫纬圈。

为了表示椭球面上点的位置,必须建立相应的坐标系,大地坐标系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2所示,P点的子午面NPS与起始子午面NGS构成的二面角L为P点的大地经度。从起始子午面起算,向东为正,东经(0~180°),向西为负,西经(0~180°)。P点的法线Pn与赤道面的夹角B为P点的大地纬度。从赤道面起算,向北为正,北纬(0~90°),向南为负,南纬(0~90°)。在这套坐标系中,用L、B表示P点位置。如果点不在椭球面上,则用L、B、H来表示该点的位置(H为大地高)。

所谓地图数学投影是将椭球面上的坐标、方位角和距离按规定的数学法则对应到平面上,可以用两个方程式概括应用的数学法则:,其中,L、B为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坐标;x、y为某点投影后的平面直角坐标。

上面的方程式建立了椭球面上一点与投影面上相对应的点的解析几何关系,称为坐标投影方程,F1和F2称为投影函数。

该项技术中应用了高斯投影,并按照3°进行投影分带。高斯投影为假设有一椭圆柱体横套在地球椭球体外面,并相切于其中一条子午线(此子午线称为中央子午线或轴子午线),椭圆柱的中心轴通过椭球体中心,应用数学上的投影方法,将中央子午线两侧各一定经度范围内的区域投影到球圆柱面上再展开即为投影面。

2.3 穿孔管网阀门关联

在生产过程中,注水管网在外力或其他条件的影响下出现漏点,这时就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地找到该漏点,以减少损失或避免造成大的危害。因此,建立管网与阀门之间对应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阀门和管网的关系建立拓扑结构[6],建立管网与阀门的关联关系模型,为数据分析提供准备。在GeoDatabase中引入了拓扑关系规则,拓扑关系规则可作为同一要素数据集中的不同要素类或者同一要素类中的不同要素,管网与阀门的关系类别属于前者。指定空间数据必须满足的拓扑关系约束,例如,要素之间的相邻关系、连接关系、覆盖关系、相交关系及重叠关系等。系统中的管线与阀门为重叠关系,该重叠关系对应点加线的拓扑重叠约束。通过编辑工具检查、维护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的正确性,通过对空间数据特定拓扑关系规则编辑能够及时发现拓扑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在拓扑关系类中,除了拓扑关系规则,还有必要的规定,如:参与拓扑约束的各要素类的容限值和精度等级。其中,容限值是指落在以此值为半径的圆形范围内的所有被看成是一致的点,约束合一;精度级别则表示参与拓扑约束的每个要素类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赋予一个精度级别,精度级别越高,在容限值范围内移动就越稳定,这就需级别低的靠拢级别高的,当不同的要素类数据精度有差别时,通常将精度较高者设为精度级别。通过拓扑结构纠正了管网与阀门之间的误差,使最终的地图数据更加准确。

然后在集成开发环境中编译代码,根据管网与阀门的属性字段来读取这两个图层,利用鼠标的单击事件,根据注水管网事故点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建立好管网与阀门对应关系模型的地图为基础,通过程序来实现对该位置的优化检索,将该注水管网事故点位置上/下游阀门进行分段显示,并将阀门的属性信息(编号、所属管网及坐标等基本信息)也显示出来,为应急快速响应提供技术保障。

2.4 地图数据分时修正

以图层记录的方式对注水管网、油管网、气管网、各管网的阀门及相关附属设备、设施的属性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及删除等维护工作,从而为数据的综合应用提供基础。地图数据修正流程如图3所示,通过数据库加锁实现了用户登录权限的设置。为保证并行用户在存取同一数据库中对象数据的正确性和多用户情况下数据库的完整性、统一性,采用数据加锁机制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锁用来处理多用户使用同一数据的软件机制,指示某个用户已经占用了某种资源(数据段、数据表及元组等),从而保证可顺利执行事务和数据的完整性、统一性。所有数据对象的副本也应加锁,确保事务的ACID特性。假设某作业区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地图数据修正维护,另一作业区工作人员就不能下载地图文件,某作业区工作人员完成地图数据维护,上传地图文件以后,另一作业区工作人员才能开始进行地图数据维护,这就实现了分时维护。

地图数据维护完成之后,将该图形以We Service的方式发布。在Web Service中实现了对历史地图文件的保存,用户还可以下载历史地图文件,为地图数据更新提供了便利。同时We Service中会显示地图文件的名称和上传时间。上传文件时,通过程序将网页与本机连接起来,用户可以链接到想要上传的地图文件,实现地图数据的更新,同时历史地图文件会被保存。

3 系统实现

坐标转换的实现效果如图4所示,当管网出现穿孔时,单击穿孔管网,事故地点阀门会分段显示,同时把光标移到阀门上,会显示出阀门的坐标、名称等信息(图5)。地图文件分时下载并修正如图6所示。

4 结束语

本系统应用分层叠加技术清晰明了地显示地图信息,通过坐标转换技术实现经纬度到西安80坐标的转换、穿孔管网关联阀门技术通过管网与阀门之间的拓扑关系实现了管网与阀门之间的智能查询、地图数据分时修正技术实现了对地图文件的维护和数据的统一性。最终实现了油田企业的业务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摘要:采用分层叠加、坐标转换、穿孔管网关联阀门和地图数据分时修正技术构建了油田应急指挥系统,其中坐标转换技术实现了经纬度到西安80坐标的转换,为穿孔管网关联阀门定位事故点做好了准备;穿孔管网关联阀门技术通过管网与阀门之间的拓扑关系实现了管网与阀门之间的智能查询,完成对应急事件的处理;地图数据分时修正技术实现了地图文件的修正维护。通过应用这4种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地图上事故点定位、关联到离事故点最近的阀门和调用应急响应预案处理事故管网的目的,解决了以往管网、阀门等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靠人工经验定位的问题,同时在对地图数据维护时,实现了地图数据的安全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油田管网,应急指挥系统,WebGIS,分层叠加,坐标转换,管网关联阀门,地图数据分时修正

参考文献

[1]王芳,王立明.基于Internet的GIS解决方案的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17(1):44~48.

[2]聂涛.基于Web方式的电子海图的显示与应用[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3]杨克诚.GIS软件实验指导书——基于Arc GIS Desktop[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4]徐漫江,陈天皓.实时Web工业控制系统原型的设计与实现[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3,40(8):971~974.

[5]王美玲,付梦印.地图投影与坐标变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德国黑森州的应急指挥中心 第9篇

2005年4月18日, 黑森州州政府决定成立危机指挥部并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硬件体系, 又称危机中心) 。建设该应急指挥中心的项目负责人是沃尔夫冈·赛德拉克。2005年12月8日, 黑森州用了7个半月时间、耗资230万欧元, 建成了现代化的州应急指挥中心。该中心占地400平方米, 设有58个座位, 永远处于准备状态且能在两分钟内投入使用。

该中心是州火灾消防、危机保护、危机防御、应急管理的危机指挥部, 它既是应急指挥中心, 也是应急演练中心, 在该州应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心的运行

成立危机指挥部和建设应急指挥中心的目的是:当州发生危机时, 警察、消防与灾难保护、媒体工作以及专业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因此, 所有的应急管理参与方都加入指挥部。

当该州境内出现危机时, 所有的信息都将汇总到州政府危机指挥部, 并在那里进行统一的处理、分析、决策以及转发。总指挥会通过电话方式召集危机指挥部来自州总理办公厅及所有部委的150人。在办公时间, 危机指挥部可在10分钟内投入工作。作为总指挥的内政部长跨部门进行领导并做最终决策。所有的信息都将汇总至信息与沟通中心并转至救援管理室, 在那里进行发布与处理。具体来说, 危机指挥部连结起了在危险防御时的各种信息途径, 以及大量同时通过州政府进出的信息流。对于灾情, 不再是各个机构从自身的角度、以专业标准下的单一表述 (灾难保护、警察、媒体、环境、卫生……) , 而是所有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一张灾情图, 然后将统一的灾情图向总指挥汇报, 由总指挥做决策。总指挥的决策将通过信息与沟通中心的帮助由救援管理室向外发布执行, 特殊问题可交由救援管理室和专家进行处理, 处理结果反馈给救援管理室。

该中心隶属州内政与体育部, 日常维护由该部下属的州政府危机管理团队主任为首的两个人的小组负责。尽管该中心还没有真正经历一次实际危机管理运营, 但制度化的运营机制已经形成。通常的工作周期是:危机管理每个星期要对所有设备进行一次检查, 每个月进行一次小演练, 每年进行一次有100多人参加的演练。每年, 州政府投入58万欧元用于系统的运行维护, 其中包括两个工作人员的工资、设备的维修折旧费等。2008年, 又统一更新了45台计算机。

当应急指挥中心无法使用时, 危机指挥部将启用备用基地。危机指挥部的备用基地设在位于卡塞尔的黑森州消防学校。该基地距莱茵―美因地区有180公里, 具有同应急指挥中心一样的职能, 具备长期支持危机指挥部人员的能力。其预装好的房间在两个小时内即能投入使用。

二、中心的布局

应急指挥中心包括五个主要工作区。

1. 政治领导人决策室

总指挥部以内政与体育部长为主席, 由消防与灾难保护、防卫等危机管理各部门的国务秘书, 联邦州警察局局长以及州总理办公厅和其他各部委 (至少为司局以上级别) 的代表构成。

2. 救援管理室 (行政领导人会商室)

危机指挥部指挥时的信息、沟通、咨询及实施以及其他措施的工作由救援管理室 (行政领导人会商室) 负责。救援管理室由消防、灾难保护、警察、相关部门的代表及新闻发言人构成。救援管理室与众不同的一点在于它统一的指挥和指挥部“救援”、“物流”、“人力资源”以及“法律”各个部门的一体化 (消防与灾难保护、警察以及相关部门的人员直接共同工作) 。

3. 信息汇总室

信息汇总室即灾情室, 是救援管理的支持室。可在这里制作数字化灾情图及其它灾情地图。

4. 信息与沟通中心

危机指挥部可以通过科技手段 (天线接收、BOS无线电、传真、电子邮件、30部预设电话、视频会议、电话会议、卫星电话、网络) 得到全面的各类灾情信息。指挥部TESTA-D-网还能连接联邦共同灾情中心。中心共设置七个信息接收与发布的工作位置, 可以听到当地救援人员以及救援团队的无线电通讯, 并使之积极参与信息沟通中。警用直升机“EC145”拍摄的图片经数字化处理后也可通过无线电进行传输。档案整理系统对所有的沟通进行记录。ILIAS–HE是一套对复杂灾情的电子信息与资料备案系统。黑森州警察局自2004年11月起在救援中启用该系统。危机指挥部不再依靠纸张工作, 而是依靠电子的ILIAS-HE系统。通过这个系统, 所有指挥部的信息能得到有秩序地、及时地汇总。所有指挥部成员都能在网络浏览器上打开这个系统并能对此进行修订。笔录受法律保护与支持。

5. 其他人员工作位置

中心设置10个独立工作间。所有部门或外部专家可以使用自己的数据及进行专业软件办公。在这里, 工作人员可以安静地、不受影响地办公。

此外, 指挥中心还设有门警, 所有人员进入指挥中心都要登记、交出枪支、

个人手机等。指挥中心设有各种信息沟通设施。只有保持同民众的联系, 告知灾情、决策情况、听取问题并予以解答, 才能建立信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应急指挥中心设立新闻中心、网络及市民电话中心。

新闻中心:内政部内的会议中心两个小时内即可改建为新闻中心。危机中心里的情形可经由这里向媒体展示。

危机信息平台:2007年6月起, 网页www.akut.hessen.de开通。在出现下列灾害时, 危机中心会将网页内原有的文章及时进行更新并发布洪水、核意外、飓风、森林火灾、危险品事故、瘟疫、恐怖袭击、警告民众、灾难预警等信息。危机发生的15分钟内民众即可点击阅览到新信息。

市民电话:2008年10月起, 黑森州警察启用最多设有75个位置的全新呼叫中心。危机指挥部将这些电话设为市民电话, 并对所有电话进行统一管理。电话在办公时间均处于待机状态, 15分钟内即可投入使用, 并均与中央数据库相连。全州范围内统一免费号码:0800110 3333。

在面向指挥部成员的预警方面, 借助于网络服务器可以向危机指挥部成员报警。每个职能部门任命3位人员, 应急指挥中心将其数据进行储存。灾情中心依据内政部指令启动预警, 8分钟之内通过预留电话号码, 所有成员都将收到警报。

三、应急演练

2005年12月14至15日, 应急指挥中心建成一周后, 州政府危机指挥部值“面向公共管理领导人的第二次跨州危机管理演习20 (L·KEX 2005) ”之际接受了第一次的实战考验。

迄今为止开展的指挥部框架演习有:2005跨州演练;2006禽流感;2007空难;2008/2009流感-流行病。演练前要准备详细的脚本。一次演练可能会用一天的时间, 持续10个小时。为了使更多的人员参加演练, 下午的参加人员可能会与上午的不同。演练时, 要准备20名工作人员模拟民众、下级等角色向指挥部传递信息。如某一时刻, 会有模拟的法兰克福市长打电话向州政府求援;而另一时刻会有模拟的记者要求指挥部召开记者招待会等。演练结束后, 要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网上发布, 让更多的市民获知演练的情况。

德国黑森州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是机制创新。通过指挥中心这种形式把原来分散的灾害信息图、分散的指挥统合、协调起来, 提高了应急指挥的效率。

二是设计先进。它采用了一套先进的设计, 把战略决策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信息收集与传递、信息整合、辅助支持等系统融合在一个空间当中, 并由先进的计算机辅助信息与决策系统来支撑。

上一篇:无溶剂法下一篇:创意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