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论文

2024-07-09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论文(精选11篇)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论文 第1篇

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说道:“在真正的教育中, 沉默是作为一种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依赖的母体, 是适合更深层次学习的一种媒介。”根据这一理论,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 要有足够的耐心,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关注课文, 反复品味语言文字, 体验情感, 课堂上动态生成才能旁逸斜出。

案例:“‘双’字又回来了” (《再见了, 亲人》的教学片段)

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围绕“大嫂”是不是挖野菜失去双腿啊?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圈出关键性的词句, 思考后交流。

学生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的说:“我以为是失去双腿, 因为大嫂拄的是双拐。”

“不对。你的推断不准确, 看书也不够仔细。”第二位学生显得振振有词, “书上只是说‘您架着双拐……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 但并没有直接表明大嫂失去的是双腿。”

“是呀, 大嫂拄的虽然是双拐, 但可能失去的是两条腿, 也可能只是一条腿。”另一个学生补充着。

“对。我前天还在医院里看见失去一条腿的叔叔靠着双拐走路呢。”第四位学生语气更是有力。

“嗯, 我也看见过。”

“所以, 我认为不能说大嫂‘失双腿’, 应该说‘失去腿’好一些。因为不管大嫂失去的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 ‘失去腿’的说法都该是可以的。”最初提出质疑的那个学生站起来总结着。

“耶!”孩子们群情激奋, 教室里瞬间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轻轻地擦去“双”字, 教师拿起粉笔郑重其事地写了一个“去”字。

“哦!”孩子们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笑, 教师也笑。

可是, 当大家的笑容还没有完全收敛起来的时候, 又一个孩子站起身来。

“老师, 我……我还有新的看法。”或许是由于胆小和紧张的缘故, 学生竟有点口吃起来。

“哦?是吗?好, 请说说看!”年轻的教师显然也吃惊不小。可说着话的时候, 却依旧是一脸的笑意。

“书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伤好以后, 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这里强调突出了一个‘只’字。那意思是说, 大嫂如果没有双拐的话, 就不能走路了。但事实上, 大嫂若是失去一条腿, 她是完全可以靠着一条拐杖走路的。所以, 我觉得这个‘只’字说明了大嫂当时失去的必定是两条腿, 而不是一条腿。”这样给学生时间, 让他们静静思考, 然后倾听他们心灵的直音, 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世界是丰富的, 孩子是伟大的。

二、因势利导, 即时生成

课堂教学是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发现者和重组者, 巧妙发现、捕捉并利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动态的教学资源, 即时生成。

如教学《白衣战士》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课时, 按事先的预设进行教学, 课堂活动进展得非常顺利。突然, 一个学生突然扶着课桌, 教师发现后, 立即停下课, 问他:“你怎么了?”他说:“我的腿很疼。”这位老师连忙说:“谁陪他去医务室?”这时, 全班学生纷纷举起了手。看着那一双双跃跃欲试的小手, 教师就让一名学生陪他去医务室了。当那两位学生回班里上课时, 教师带头为他们能继续上课而鼓掌。由于发生了这样的事件, 在课的结尾部分, 授课教师临时改为写话训练。他问学生:“病人们因为叶欣护士长的爱都脱离了危险了。请同学们写一写, 你们因为谁的爱, 怎么样了?并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时, 那位教师走到刚才那位腿疼的同学身边, 看了他写的句子后, 就在黑板上写上“正是因为同学和老师的关爱, 我又能继续上课了”这句话, 让全班学生齐读, 学生们的声音特别响亮。从学生们的声音中, 能感觉到心灵的震撼。也正是因为这一环节的改变, 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 智慧生成

课堂与课外是相联系的, 但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又都是有限的, 如何发挥有限的时空来连接学生经历过的无限的生活空间昵?

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分析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富有人文关怀的动态课堂,崇尚充满活力与生机,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继学前教育后第一次正式接触语文教材的课堂,所以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动态课堂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语言的魅力,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享受生成的精彩带给学生们的和谐与快乐,更有利于帮助教师传授语文知识。那么如何才能将小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呢?

1.做好预设生成基础

教师是课堂的开发者和指导者,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将随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既然要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则必须做好预设的准备。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有预设才能造就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预设的课程是盲目的,这也会影响课堂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我们所提倡的生成,是指灵活处理预设,而不是机械执行,即弹性预设。在预设中药摒弃一些单向的、封闭式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此处学生是否有疑问,感不感兴趣,这一段话语孩子们可能有哪些生活体验,是否学生在这段话中有自己的感悟等等,这就是语文教学中药关注的点,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动态课堂的生成,更具有方向性和成效性。

2.运用灵活教学版块来引导生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和重点,设计成几个版块,并根据版块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问或质疑。课堂是动态的,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把握好语文教学版块的度,我们还是可以把课堂生成得精彩的。

2.1教師要有教学机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有个性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的提问也常常让部分老师难堪,甚至有些好奇心强的学生专门提问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言。并不是说孩子胡言乱语,而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缺乏教学机智。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就要学会及时处理一些“节外生枝”的预设难题,机智引导和化解学生的疑问,把课堂知识推向高潮。

2.2 灵活教学技巧

如何收放自如地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与探讨,这并不是简单地靠备课和传授知识即可,而是要在动态课堂中掌握一些灵活的教学技巧。所以说,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不同时代的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里素质,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学习理解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语文是一门用于学习母语最直接和易于接受的学科,学好语文课程会对其他科目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新型的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相处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动态课堂的教学的生成。学生喜欢老师,会对语文课程学习更上心,老师与学生相处融洽,会更加激励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参与的方式也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没有学生的参与根本就无法促成动态课堂的生成。所以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在语文课堂上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3.捕捉资源,促进生成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所以很多问题是无心的,但作为一名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师不能直接忽视学生的错误或者疑问,而是要将其灵活引导到课文本身上来,促进动态课堂生成。

3.1捕捉疑问资源

语文教师在讲解一段话或者某个生词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对于这的疑问教师应该及时捕捉,不能当做麻烦而觉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解释。

如教师正引导学生一起品读、赏析课文《鸟的天堂》第三段,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文字时,教师正要做总结,进行下一环节,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满脸疑问道:“鸟的习性是早出晚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时在早晨,怎么能看到课文中描绘的纵鸟纷飞的情景呢?”一时间,课堂上的学生顿时“乱”了起来。

老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相信同学们讨论之后也有这样的见解吧。不过马上回答可能不那么全面、深刻,那怎么办呢?

学生:仔细读书、多查找资料。

老师:对的,这些都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下面就请各位同学各自再读书,思考,努力从书中找到答案,好不好?

(于是大家又开始投入读书当中........)

所以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不应该马上否认,而是冷静下来去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

3.2捕捉分歧资源

学生在某个话题或者课题上有分歧,各抒己见,可能会引起课堂上的争议。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教师的处理方式不能直接强制学生停止争议,服从教师进行下一环节,这样只能让学生内心不服气,听不进课,甚至会将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影响他人。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辩论,学生会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收集资料来作为论证,最终在激烈的讨论中达成一致的见解。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

3.3捕捉意外资源

有时候课堂上语文知识的讲解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除了面对学生的疑问、分歧之外,还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意外的情况。比如在教导学生如何学习作文写作,描述自己的理想,大家正议论时突然外面下起大雪,有学生很兴奋的跳起来然后大叫:下雪了!教师这时应该要引导学生保持课堂上的纪律,可以把话题移到白雪这个话题上来,带领学生观察下雪的情况,即时教导如何写好下雪的作文,这样可以把握好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更多的写作灵感。

结束语

总之,要把小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做好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职业素质,让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有趣。

参考文献

[1]高玉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30.

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展现语文魅力 第3篇

一、开放教学过程, 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为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而且还是师生教学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如在执教《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时, 我根据学生反馈, 发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很困难, 上课时, 我及时作出调整, 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 把“读通课文, 理清脉络”板块舍去, 抓住重点词“敲”, 直奔重点板块, 进行品读赏读的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 品味课文, 体会容国团夺冠的不容易, 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二、抓“意外”, 促进教学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 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 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 将使学生疑窦倍增, 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 而后因势利导, 巧引妙导, 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在教学《猫》时, 一位教师拿出小猫脚印, 有位学生突然叫起来:“哇, 这么难看, 还像梅花?”这一超越预设与教学冲突的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 也让教师措手不及──原本教师是想借图来感受猫的可爱。于是教师稳了稳心神, 反问学生:“你们觉得白纸上的脚印像梅花吗?”学生都说没梅花好看。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借势引导:“既然猫脚印不好看, 有时还让人感到脏, 为什么老舍爷爷说它像几朵小梅花?”就这样将一个与文本冲突的问题, 缩小成为一个与文本密切关联的生成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去寻找答案。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镇定自若, 遵循导引的规律, 将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 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意外”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 这样既可以回避“啊, 这么难看, 还像梅花?”这个已经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 又让学生对猫的可爱有了充分感受, 由衷地喜爱它, 并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 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平衡后的突破, 更是一种突破后的生成。

三、捕捉生动细节, 促进课堂生成

布鲁姆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就说明了课堂生成具有不可预测性。虽然课前我们可以对学情、学法作充分预测, 但也无法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如教学《鸟的天堂》,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真是一株大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在上课时, 我发现学生把“不可计数”的“数”读成了第四声。仔细想来, 学生的这种误读是有原因的。在《火烧赤壁》一文中, 学生曾学到“不计其数”一词, 那里的“数”读第四声, 它的意思“数目”, 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不能计算它的数目”。因此学生受定势的影响把“不可计数”的“数”也读成了第四声。可是“计数”的“数”第三声, 意思是“计算”, 而不是“数目”的意思。如果把文中的句子“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换个说法, 应该是“枝干不计其数”, 而不是“枝干的数目不计其数”。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的误读当作一种资源, 注意引导学生区别“不可计数”和“不计其数”这两个词语, 读准字音, 理解字义, 还让学生试着将这句话中的“不可计数”替换成“不计其数”, 让学生静心想一想要做怎样的改变, 理解体会运用上的差别。在这里我抓住学生的误读, 将字词的教学渗透在教学环节之中, 与理解榕树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对榕树的特点和巴金运用语言的精到有了更深的体会。

四、发挥想象, 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 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 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 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 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 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 “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 用过以后要归还的, 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 更没有归还的意思, 因此不能用“借”, 用“骗”字更恰当。于是, 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 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 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 来辩论, 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 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 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 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堂的动态生成 第4篇

——浅谈数学课中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最近读了关于“动态生成”的两篇文章,《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和《构建生成课堂,打造生命教育》,这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动态生成”的理念正是追求了课堂的真实性,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不生动可变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始终充满真实和活力。

一、在自主提问中促进“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教面积定义,再研究表面积的算法,而是整体入手,大胆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即直接让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所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信息思考探究:根据这些测量所给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是多少?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动态生成”

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思想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在实际操作时,要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教学的启发下,学生剪拼出近似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个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究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动态生成”。

三、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动态生成”

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我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但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我马上在教室里的电脑里搜索出了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四、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动态生成”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注意综合把握各个环节中学生呈现的信息,并即时做出判断、归纳、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随机动态生成。如对学生知道的角,引导归纳为图形的角、物体的角、动物的角等;学生第一次画角后,引导他们发现角的一些特点;学生第二次画角后,请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既有共同的看法:两条线的一端要碰在一起,也有争议:两条线是否要一样长?张口处要不要再画一条线?这时投影书本上规范的角,请学生谈新的认识,学生不仅对争议问题有了清楚统一的认识,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观点:角的边是很直的,角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冲突中逐步建构角的概念。这时,学生对数学角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记忆、练习强化,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主动建构完成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动态生成语文课堂构建探微 第5篇

关键词: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 预设与生成 教师 文本

中国分类号:G633.3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生成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一、营造和谐 “生态环境”,使学生敢“动”

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需要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尊重。

教育家赞科夫曾明确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扬弃“师道尊严”旧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教师首先要舍得感情投资,不吝惜赞赏。我曾示范执教《夸父逐日》一文,当讨论“你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这件事”时,有学生认为夸父的行为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我不但没有断然否定他的看法,而且表扬他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举动,然后启发学生从“神话故事”这一角度认识“夸父逐日”的积极意义所在,既肯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理解了神话的特点。其次,教师还要学会“幽默”。在教学《口技》一文时,一学生把“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股”解释为“屁股”(书上有注),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全班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是、或、去、亡、博士”等词,并风趣地说:“读古文要注意一些古今异义词,若今后哪位同学再把古文中的‘股解释为‘屁股 ,我可要打你的屁股了。”(开玩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知识。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预设是对教学目标的精确把握,生成是对预设的充实、深入、拓展,生成是预设的具体化。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预设既要深入各种细节,又要高度概括为两三个教学大目标。預设的详尽是为了有效地应对课堂意外,生成的自然是为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解读。预设与生成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处理好了应该会相得益彰,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这个问题,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其关键两点是: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构建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新课标认为板块说(只设计几个板块,不预设细节)就是给生成留足空间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追求精致完美,滴水不漏。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应该向“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板块型”教学设计转变。在教学中可将教学分为若干板块,每个板块之间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板块之间可以随机自由调整。这样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在执教《春》一文时,我根据学情反馈,发现他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上课时,我及时作出调整,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把“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板块舍去,直奔重点板块,进行品读赏读的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品味课文,使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当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毋需赘述,这些火花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生成!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动态生成中的能动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宽广得比学校教学大纲大得多的时候,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教育能手。所以,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只有当教师占领文本解读的制高点,我们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上的那些“意外的精彩”,曲径通幽,使学生产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冲动,才能让学生获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欣悦。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我们教师首先要读懂文本。读懂文本是动态生成的根本,动态生成是建立在读懂文本基础上的。读懂文本,不仅需要我们教师真切理解文本中的词、句、语、修、逻、文之妙,更要深入领悟文本中蕴含着的情、理、意、趣。深入解读文本,才能体悟到文本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趣。本人公开课执教《故乡》时,抛出“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篇小说”,在本人的预设中是个“变”字。可是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不同意“变”字,学生的理由是小说结尾讲到“路”的深意,结合全文,应该用“路”字。本人追问“怎么用这个路字统括全文,究竟文中写了些什么路”。学生受到鼓励,七嘴八舌说有闰土衰败的路、杨二嫂堕落的路、故乡破落的路、“我”离开故乡的路。学生的分析综合导致这篇小说的主题变成了“故乡的人没有出路了,故乡也就没有出路了;我离开故乡是想找一条新路,但这条路真的不知道在哪儿,可我相信路是有的,只要人肯去走。”学生对《故乡》的解读深入到文本深处,视角独特,讲得很有道理,远胜于教参。本人极口赞叹他们的探索。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处理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充满活力!只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的主体真正得到尊重,师生多边互动才能真正展开,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让动态生成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第6篇

所谓动态生成, 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在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 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 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我想主要应从这几方面努力:

一.精心预设, 积蓄生成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预”即事先考虑、计划、设计。我们听名师的课, 常感到其预设之精妙:从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 教学重难点的实施、突破, 到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 无一不是经过他们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法、学法, 多方搜集教学资料, 冥思苦想教学流程, 有的还经过若干次的完善、完善、再完善, 才让我们叹为观止的。

即便是常态课, 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课前静下心来钻研一下教材, 用一下小黑板, 或制作些实用的课件, 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一二, 对教学重难点施教有法, 也会觉得自己这一节课上得满意, 心里踏实得多, 而不至于上完课后摇头叹息, 多有遗憾。

所以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每种情况的处理策略, 如教学内容怎样呈现?用什么方式呈现?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会怎么想?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该如何引导?有什么情感要表达?可能有哪些生活体验?探究会有哪些答案?合作会有哪些感悟?练习会出现哪些错误?……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 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因此, 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 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形成“弹性化”方案, 课上才能心中有数, 才能遇变不惊, 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优效!

二.创设情境, 诱发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 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课堂中如果缺乏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学习激情就不会被真正唤起, 学习兴趣也就无法被激起。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教学不是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与悬念的行程, 而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适宜的情境, 如通过实物展示、音乐、图画、视频录像等手段来创设, 让学生在美妙的情境中, 学会体验, 学会思考, 学会感悟, 学会想像, 从而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 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个性得以张扬, 生命的激情完全被唤醒。

我在进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导入时, 师生同唱儿歌《小燕子》:“小燕子, 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它为啥来?燕子说,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熟悉而优美的儿歌,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又如我教《向沙漠进军》时, 先播放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扬沙天气的图片, 再出示一组我国土地沙漠化进程的数据, 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阅读课文, 畅谈感受。这样的情境设计, 调动了学生自我发现、感受课文的积极性, 形成了一种“情境对话场”, 在这样的“情境对话场”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推动了课堂资源的有效生成,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

三.平等对话, 促进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动态生成的课堂更需要积极的“生态环境”, 即建立在师生、生生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营造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 师生、生生才能在“对话”、“互动”中形成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理性的升华。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思维火花, 如果教师搞“一言堂”, 那么课堂教学就无法动态生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 要以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 倾听学生的心声, 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建构知识、生成方法、催发情感, 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我在执教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 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我刚投影出济南冬天“无风、响晴、温晴”的特点时, 一个学生就大喊起来:“老师, 你错了!”原来匆忙中, 把“温晴”的“晴”打成“温情”的“情”。针对这种情况, 我并没有把故意捣蛋的帽子扣在该生的头上, 而是平静地说:“某某同学, 你的发现能力和理解能力真不错!你不仅很细心地发现了老师的错误, 而且已经很好地解读了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济南冬天的特点了。”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我继续微笑着说:“‘温晴’固然非常符合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景物的特点, 但换用‘温情’一词来解读文本可不可以呢?大家说说看。”经过几分钟的思考、讨论, 许多学生纷纷举手, 找出了文中体现济南冬天“温情”的句子, 并一一作了精彩分析。这样的平等对话, 不仅化解了眼看就要爆发的师生冲突, 也将错误不经意地转化成了可生成的资源, 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 让课堂教学产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捕捉亮点, 把握生成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生成的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 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亮点, 充满睿智地调控和引导学生, 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 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首先, 捕捉“意外”, 点石成金。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如果能及时捕捉并巧妙地利用这些“偶发事件”, 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及时有效的教学资源, 化被动为主动, 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对联复习课正在进行, 一只慌慌张张的老鼠闯进了教室, 刚才还昏昏欲睡的学生陡然来了兴趣, 正常的教学秩序立即被打断。有的发出“打、打”的叫喊声, 有的已拿起笤帚和鸡毛掸子投入“战斗”, 大约两分钟后, 一切又恢复平静。我要求以刚刚发生的“打鼠”事件为话题, 拟一副对联, 看谁拟得好。这样, 一只老鼠的闯入, 不仅没有影响教学, 反而生成了拟写对联的资源。请看:

1.老鼠偶闯入, 师生皆关注。

2.慌慌张张一只老鼠, 开开心心一群学生。

3.老鼠东西南北逃窜, 学生前后左右追打。

……

由于教者灵活地把握了“偶发事件”的价值取向, 对教学预设作了适当调整, 从而更好地完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生成了更加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其次, 捕捉“细节”, 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的本质, 不在于教知识、教技能, 而在于努力促进学生的智慧、品质、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生成。每一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教师对细节的成功处理。而每一个成功的细节的发现、把握和深挖, 不仅需要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 更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关注课堂细节, 对教学细节敏锐地发现, 才能让课堂变得魅力无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并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

和学生一起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突然发现某生埋着头, 手不停地动, 不知在干什么, 我顿时一股无名火起。悄悄走近, 站到他身边也未觉。我拿出了他桌肚里的纸。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幅简笔画:夕阳,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瘦马, 还有比例不太恰当的古人。原来, 他在全心写意他所感悟的画。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 夸他会学习, 把“话”变成“画”, 边学边想象诗词曲的意境, 更能加深理解。而当全班同学以惊羡的眼光望着他, 他甜甜的笑时, 我更明白了教师、教学、生命、生成的深刻含义。

初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思考 第7篇

一.人文关怀, 开启动态生成教学之门

这是在一次优质课展评上, 宁波市顾国和中学的刘飞耀的精彩表现。他执教的是《土地的誓言》。

在讨论完朗读语气之后, 刘老师请学生推荐一位同学朗读。坐在第一排的一位男生大声地说出了他同桌的名字。刘老师表示赞赏, 并以更和蔼更富有激励的语气对这位男生说:“你为什么不推荐自己呢?”这位男生脸红了, 稍稍迟疑了一下 (显然, 他没有这样的经历, 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 说:“她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 朗读得比我好。”刘飞耀老师当即说:“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 你难道做不到吗?”得到肯定之后, 刘老师又对同学们说:“我们是不是更应该鼓励他锻炼一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当这位男生以响亮的声音, 清楚的口齿朗读结束之后, 他获得的是更热烈的掌声和他同桌的好评以及老师真诚的鼓励和赞扬。

很显然, 人文关怀是新课程蕴涵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们认为, 人文关怀应该包括:第一, 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课文中的精神内涵, 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第二, 教师的教学行为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但是, 在实践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重视了第一点而忽视了第二点, 如有的教师课上得不错, 但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关心和爱护。古人说过:“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不能只做“经师”, 更要做“人师”。“人师”要求热爱、尊重、关心、鼓励学生, 对学生高度负责, 抓住一切可教育的契机,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求进的欲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才是终生学习所必须的, 也是实现生成性课堂所必须的基础条件。这方面, 刘飞耀老师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作出了表率。我们不难想到, 该同学获得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自信心才是他在将来学习中受用不尽的财富。

可见,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 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 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 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的舞台, 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 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 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 怎会有动态生成?因此, 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适时的人文关怀, 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那么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二.个性化阅读, 释放动态生成教学火花

语文新课标在培养“阅读与欣赏”能力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话告诉我们, 教师不可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 代替学生感知, 代替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是一个独特的、发展的人, 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个性化阅读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 这也是实现生成性课堂的必要保证。

笔者曾在教学《狐狸和葡萄》一文时, 鼓励同学们联系现实, 大胆想象, 多角度理解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结果学生思维相当活跃:有的学生说狐狸身上体现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自欺欺人;有的学生则认为“天下何处无葡萄”, 何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有的学生从正面认为经过努力, 却还得不到葡萄, 有些东西要敢于放弃;还有的学生认为狐狸缺乏自信, 不敢正视自己的能力, 也缺乏执着追求的精神;更有的学生大谈狐狸还不能算狡猾, 它应找个个头更大的动物如长颈鹿, 用它善骗的嘴让别人为它卖力……

尽管这些学生的见解有的稍显牵强、稚嫩, 但它却是思维创新的结晶, 是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的结果, 是学生思维放飞的过程, 是真正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们的个性解读, 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他们就能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 大胆怀疑、想象、创新, 并能对某些权威性的看法和结论提出质疑, 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很有成就感。再加上老师的鼓励, 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尽管有的观点理性不够, 不值得推敲, 但他们面红耳赤的争论场面, 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正是当前语文课堂所缺失的。

在阅读中, 学生有了思维火花生成时, 教师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 更不能用冷水浇灭, 应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去呵护这种火花, 如果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时, 则要留到课后继续研究, 教师更要全程参与和关注, 并辅之以理性的点拨和引导, 防止出现偏激的观点, 使学生的见解更趋科学性, 这样的课堂不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生成性课堂吗?经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课堂生成的火花, 时间一久, 学生的智慧潜能就会喷涌而出, 课堂生成就会精彩纷呈。

三.课堂主问题, 驾驭动态生成教学过程

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 在朗读感知之后, 教师说:“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 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互问互答’。”大约五分钟后, 教师又说:“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 互问互答’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我们集体探究。”结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又多又杂, 加上文章较长, 许多预习不够的学生将书本翻来翻去, 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虽然课堂气氛还比较“热烈”, 但透过这表面现象, 学生得到了什么?这时候非常需要教师抛出课堂“主问题”来“收”回学生过于“放”的思维, 使学生有研究方向。

这个课例让笔者联想到两堂《行道树》的公开课, 一教师也采用“合作探究, 互问互答”, 结果课堂跳跃性太强, 学生思路又散又乱;一教师却适时抛出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这样的主问题立即引出一连串关于“忧愁”和“快乐”的思考, 行道树的形象自然显现, 主题探究水到渠成。

生成性课堂并非教师无须备课, 对学生放任自流, 相反, 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考虑更多的学生,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屋建瓴, 总揽全局, 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允许的前提下, 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主问题, 以便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也给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促使学生去开山劈道, 披荆斩棘。课堂上, 教师是向导, 引导学生开拓佳境, 以至心智顿开, 豁然开朗, 课堂主问题也不是传统的面面俱到的做法, 摒弃那种所谓为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满堂问的做法, 它要求主问题是真正具有启发式的问题。它可以就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发问, 如上文提到《行道树》的主问题;也可以以课文材料发问,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百草园是个什么样的园子?三味书屋是一个什么样的书塾?还可以对课文空白处发问, 如《孔乙己》一文中, 孔乙己第二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没穿那件显示身份的长衫, 这时可问: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这样的主问题学生颇感兴趣, 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热情。

由此可见, 课堂主问题的设计是实现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有效手段。

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第8篇

一、关注学生,促进生成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精读文章《社戏》为例。对于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无论从篇幅、语言、背景知识、主题思想等任何一个方面来说都有着较大的难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布置这样的课前预习:请同学们划分文章结构,试着归纳小说的主要情节。那么同学们拿到这两个问题后,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寻找参考书或者上网查资料,然后很轻易地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任务算是完成了,可学生却一无所得,预习完全没有效果。

教师必须改变现状跳出陈例,寻找新的思维出发点,提出有效的问题设计。本次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了解鲁迅,了解社戏,并将你所得到的信息写成一两百字的文章。(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社戏究竟好不好看?什么豆子能称得上最好吃?说说你的理解。

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时,针对第一个问题,我给了学生五分钟自由展示的时间,学生发言十分踊跃,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发表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侃侃而谈,课堂气氛极其活跃。第二个问题的陈述中同学们引句据章,畅谈自己的感受,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连平时一些不够自信,不愿意表现自己的学生居然也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二、捕捉亮点,巧用生成

《月迹》是一篇充满着童真童趣的叙事散文。课堂上,当师生共同欣赏“杯中饮月”这一场景时,一位同学突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奶奶设置了‘杯中饮月’化解了几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这招确实很高明,不过我也想到了一种方法,拿来三个月饼让姐弟三人品尝,难道不可以吗?”

我听后觉得这个方法也不错,于是我顺水推舟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一招果然奏效,课堂上一下子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在鸡蛋上画上月亮,给他们收藏;做三个月亮形状的香包给他们佩戴;煎三个荷包蛋,蛋黄就像金黄的月亮一样,给他们吃等等。“那么,你们的办法跟奶奶的妙招相比哪个更好呢?”我继续追问。同学们纷纷举手,结论惊人一致,认为奶奶的办法更为高明。因为“杯中月”是在赏月,香醇的美酒和皎洁的月光相融合。美酒喝在嘴里甜在心里,而刚才同学们想的办法则缺少这种韵味。

三、合理引导,活用生成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课《鼎湖山听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泉声的文字: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溪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同一段文字的教学,在去年和今年的不同时期,你可以看到我的理念在转变。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生:我从“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感受到了“柔曼”。生:我从“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感到了“清脆”。生:我还能从“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溪流汇于空谷”感受到“厚重”。生:我还能从“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感受到“雄浑”。师:让我们把感情投入到文中,好好地感受一下。

生齐读这一段。

【案例二】

师: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读的时候,总能听到特别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出示这段文字)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这段文字。生:我从“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感受到了“柔曼”。

师:小溪是“柔曼”的。(在“柔曼”两个字的下面加圆点)生:我从“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感到了“清脆”。(在“清脆”两个字的下面加圆点)师:这两个声音一样吗?生:两个声音的感受不一样。“柔曼”听起来比较清新、舒服,声音比较温柔和顺,“清脆”比较清楚悦耳。师:声音越来越有层次。同学们,让我们深深吸口气,用心听一听,走进鼎湖山,隐隐飘来的是淡淡的泉声,侧耳倾听这如美妙的交响乐的泉声,细细品味大自然之歌。生齐读这段文字。生: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流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泉声好像流进了我的心田。(在“滤过心田、任我品味、引我遐想、陶醉”的下面加圆点。)师:这里有一个字最能说明泉水的魅力?生:滤!师:“滤”什么意思?生:我在预习中,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了“浸”指使液体通过纱布、木炭或沙子等,除去杂质,变为纯净。(在“滤浸”的下面加点。)师:在这指把心田泡在泉水里,泉水把心田的杂质去除,变为纯净了。鼎湖山的天上地下、四面八方到处弥漫着泉声。作者的心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让我们再次把这段话读读,感受一下。

反思一下自己的两次教学,在第一则案例中,我从整体入手,片面追求以感悟为主的“不求甚解”。学生们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启动思维,没有真正用心体悟,对文中“柔曼”“清脆”“厚重”“雄浑”等精彩的词语只作蜻蜓点水般的解读,学生的阅读活动只是进行水平的推移,并没有质的提升。阅读教学变得浮躁、浅薄,想想这真是我的语文教学的悲哀!事过一年,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反思,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因此,第二则案例中,我对文本中的精彩词语,特别是对“滤”进行了品析,先让学生说说“滤”的意思,教师再通过引导,感悟“浸”字的精确和精美。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更大了,感悟体验更深了,语感增强了,积淀增多了。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思考 第9篇

误区一:忽视课前的教学准备

“动态生成”理念主张课堂的开放性, 所以有的教师就把课堂教学的重心都放在“一堂课”内, 忽略了“预设成功”这个环节, 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按预设教案 (备课与计划) , 完成教学计划, 达成教育目标。缺少了这个环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得不到保证。

对策: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解读新课程标准, 在备课的时候,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吃透教材, 做到将整个教材熟烂于心, 将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都明了于心;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都琢磨得清清楚楚, 多角度地理解教材, 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在备课时, 教师还应该备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 把自己换位成学生, 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 思考问题, 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 会提出哪些问题。这样, 教师就具备了生成的底气, 当课堂上出现随机的问题情景时, 教师就能迅速判断这种问题对于本课的教学有多少价值, 应从哪个角度去把握和引导, 以及如何把它整合进本课的教学目标, 就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

误区二:忽视课中的教师指导

“动态生成”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有些教师认为, 课堂应该由学生来主导, 老师只是一个配角罢了。所以在很多实验课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积极主动, 教师除了在开始部分起了个头外, 其余时间都是“袖手旁观”, 有时候像是一个多余的角色。课堂氛围看似热闹, 学生实质并未学到知识, 更无培养能力可言。

对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 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新知。钱梦龙先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中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教师的专业地位赋予他的一种职责。”另外,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 而不是突发式的。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指导要有所不同, 应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误区三:忽视课堂的组织形式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 教育理念也发生大的变化, 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 教师抛弃了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型, 抛弃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具。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一窝蜂”式的跟风:流行讨论式, 语文课堂 (特别是公开课、实验课) 中就充斥着分组讨论, 不管这种讨论有没有价值;流行网络教学, 不管是散文还是戏剧, 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 不管是阅读还是作文, 看到的都是人机对话, 上BBS发表意见。这些课往往徒具华丽的“外表”, 实则空洞无物。

对策: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决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调控, 对教学硬件要求比较低, 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 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要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 因“文”而异, 寻求课堂教学和组织形式的最佳结合点。例如, 精美的古诗本应以诵读品味为主, 我们可以利用讨论、问答、辩论等手段, 也可以辅以网络教学, 但不能忽视传统的诵读、鉴赏教学。我想, 用学生表演的方式来进行《石壕吏》的教学, 那么浓郁隽永的韵味、沉郁顿挫的情感将会荡然无存了。

误区四:忽视课后的整理反思

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动态生成”告一段落, 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 老师们常有“成败在此一举”的心态, 所以不免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而评课者也常以能否在课堂上看到“动态生成”来评判课的优劣, 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忽视课后的整理和反思, 对课堂教学是很不利的。

对策:写教后记是很多学校管理者提倡的一种做法, 这确实是一种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写教后记不能应付了事, 下笔的角度要小, 可以针对课堂中的一个小“亮点”、一个小失误谈谈体会, 可以对课型设计、课文重点、难点作重新调整, 也可以对自己的表现、学生的表现作一个点评。

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第10篇

一、善于捕捉——让课堂呈现精彩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很多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及时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并进行灵活的课堂调控,这样才能让课堂呈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在大屏幕上出示这样一句话:

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在抽读的过程中,有一位小男孩却把这一句话读得很响,既有“力”又有“气”。于是,我说:“你这棵杂草生命力真强?难道这一瓶除草剂过期了,没有药效了?我再给你喷一点试试。”于是,我向这位小男孩做了一个喷洒的动作。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又叫这位小男孩懂了这句话。这一次,他读出了杂草的“有气无力”。

我说:“看来你这一次真的读懂了。”

在以上案例中,小男孩“有气有力”的朗读就是一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试想,如果当小男孩读这句话后,我立刻进行评价,那么课堂就在预设中平淡地过去了。课堂上,我及时捕捉了这一教学资源,并抓住这一教学资源展开教学,给这位小男孩做了一个喷洒的动作,既幽默又生动,让全班学生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受到语感熏陶,使课堂呈现了预设以外的精彩。

二、巧抓意外——让课堂蕴含智慧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因此,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的“意外之声”。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及时地去面对,灵活地去处理。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智慧,把课堂推向高潮。

教学《小鹰学飞》一文时,在结课阶段,我正准备通过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加深感悟、内化课文语言,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我觉得老鹰对小鹰的要求太高了。其实小鹰在学飞的时候已经很努力了,而老鹰却总是不满意。这样会打击小鹰的积极性的。”

其他学生纷纷说:“是呀,老鹰这样做,小鹰怎么会有学习的动力?”“老鹰应该时常给小鹰鼓励,这样小鹰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我认真地倾听了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此时,我意识到学生并不喜欢老鹰的教育方式,这大概也是他们接受学习的一种心理吧。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把老鹰的教育方式进行转变,变为他们认为小鹰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

大概三分钟后,学生们在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老鹰的新形象。接下来,我让他们进行表演,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都十分投入,课堂呈现了学生的智慧。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及时抓住了学生的意外之声,使我洞查到了学生的心理情绪。试想,假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意外发言不理不睬,而直接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一定是不喜欢的,因为他们不喜欢老鹰的教育方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对老鹰的形象进行改变,这样他们就塑造了自己喜欢的新形象,所以在分角色表演时,他们会更投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学习,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使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放大亮点——让课堂洋溢情趣

小学生天真浪漫,他们的想像能力十分丰富,充满着童话般的色彩。课堂上,时常会因为学生的天真浪漫而给课堂呈现出耀眼的“亮点”。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把这些亮点放大,让课堂洋溢情趣。

教学《小池塘》一文时,我说:“小朋友们,小池塘多少美呀。你们觉得它像什么呢?”

生1:小池塘的水面很平静,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生2:小池塘的水很绿,简直就像一块绿色的翡翠。

……

这时,一位学生说:小池塘像人的眼睛。

多么生动的比喻呀,我以学生的这一亮点为切入口,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师:同学们,这个比喻真好。那么你们从这双眼睛中看到了什么呢?

生1:我看到了蓝天。

生2:我看到了白云。

生3: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星星和月亮。

……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真精彩。接下来,你们能把看到的画一画、撕一撕,并说一说。

我在黑板上贴上小池塘的画,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贴在黑板上的“小池塘”中。

生1到黑板上的“小池塘”里贴了一个娃娃的笑脸。他说:“小朋友们的笑脸映在池塘里,就像一个灿烂的太阳。”

生2黑板上的“小池塘”里贴了一朵白云。他说:“白云映在池塘里就像一只群大白鹅在水里游动。”

……

以上的案例正是因为抓住了“池塘像一只眼睛”这个亮点展开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智慧的碰撞,使课堂充满了情趣,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情感目标。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课堂实效

我们平时在听课时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会被学生的“节外生枝”而打乱, 有的老师会顺势而导, 借机发散学生的思维, 把课堂推向高潮;有的便会手忙脚乱, 草草收场;有的则置之不理, 返回自己的教学思路。其实,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这样的情况很多, 教师如果巧妙地利用就会使其成为动态的课堂生成。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开放、灵动的, 焕发着鲜活的生命气息。教师必须以动态生成的观点认识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 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 或回应, 或反击, 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 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 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 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一、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 往往是以教案为依据的,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稍有“出格”表现, 就会被立刻拉回到既定的教案上来。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一个封闭的教学框架之中, 活动受到制约, 个性难以张扬, 致使课堂上缺少探索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

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与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兴趣, 产生新的问题。这些生成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目标群, 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 并将此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如在教学《月光曲》第2自然段时, 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备课时, 我的预想是让学生从“断断续续的琴声”中体会曲子的难弹, 为下文的教学做好铺垫。但学生却不大在意“断断续续”, 他们从“茅屋”与“琴声”中发现了问题, 钢琴很贵, 茅屋里的人怎么买得起这么昂贵的钢琴?他们不是很穷吗?这显然不是教参上所列的目标, 但正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目标之一。于是, 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目标, 结果学生不仅明白了兄妹俩对音乐的炽爱, 还了解了德国民众对美的普遍追求。这样的教学, 显然是学生所神往的。对学生而言, 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要的, 这些动态生成的目标更具诱惑力, 更具生命的张力, 也更容易达到。

二、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 课本不是语文教学中固定的不容变更的唯一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资源包括静态的语文教学资源和动态的语文教学资源。对于静态的语文教学资源,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增删, 作适当的“裁剪”, 对教材进行二度设计,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出发, 拓展拓深语文学习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动态的语文教学资源, 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很好地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

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采用了以答代问的手法。课上, 学生根据预习、交流、讨论, 基本了解了全诗的意思。这时, 我发现同桌两个同学正在讲“悄悄话”。我刚想批评他们, 又改变了主意, 而是让他们其中一个人上来将刚才说的话再说一遍, 全班同学根据这个同学说的话来猜另一个同学说的话。接着, 我把学生引到课本上, 让学生发现诗的后三句是“童子”答复诗人的话。学生根据这三句猜测诗人是如何问童子的。学生的答案可谓千奇百怪。其中, 有一位学生竟说出了“师往何处去?”“师在山何处?”等妙句。教室里, 你答, 我问;你一言, 我一语, 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好不热闹。我站在讲台旁, 听着这一句句颇有诗韵的“佳作”, 我对自己说:“你能肯定他们当中就不会出现第二个李白吗?”

可见教学中, 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 以更宽更高的眼光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 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动态生成课程资源。

三、教学流程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无论老师预设得多么充分, 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蕴含了丰富的生成性。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应学生而动, 应情境而变, 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 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因此, 语文教学不应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 教师要摆脱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 执行人的角色, 真正赋予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权, 和学生共同建构教学流程, 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有这样一例:一位老师在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时, 录音机里忽然传来了叽里呱啦的一串怪音———磁带被卡住了。大家都以为老师会花费时间摆弄录音机, 或是自己范读, 出乎意料的是老师没有这样做。她急中生智, 神秘地说:“小朋友们, 知道录音机为什么卡住磁带吗?”孩子们茫然地摇摇头。老师接着说:“那是因为录音机害羞了, 它没有小朋友们读得好。你们有信心比录音机读得好吗?”“有!”孩子们兴趣大增, 信心百倍。一堂课快要结束了, 孩子们依然读得意犹未尽。

生成是美丽的, 又是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它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 这就要求教师有拨乱反正的胆识, 有取舍扬弃的智慧, 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 顺势引导, 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 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练就一身扬沙拣金的功夫, 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这样具有动态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才具有生命的价值, 才能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 语文课堂也会因为有了生成而精彩纷呈,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使用机制下一篇:测距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