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数学本质范文

2024-07-07

追求数学本质范文(精选6篇)

追求数学本质 第1篇

理念: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

最近, 綦江县委、县政府分别出台的《中共綦江县委綦江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綦江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都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指明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 表明了我县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均衡、健康发展的决心。

基础教育是一个不能立即“变现”的阶段, 而是一个“储值”过程, 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让学生拥有永续的主动学习能力, 是我们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对此, 县教委要求, 全县教育系统要认真领会会议精神, 摒弃盲目追求教育功利的浮华做法, 牢固树立“办好每一所学校,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 并将其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工作中,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学生, 促进学校办出特色, 力求在建设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县、素质教育先进县上实现新突破。

思路:关注每一位学生促健康快乐成长

“关注每一位学生”, 就必须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坚持育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 尊重个性特长, 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坚持育人为本,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面对社会现实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消极思想可能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状况, 德育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的思想, 把育人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突出以活动为载体, 加强国情教育, 激发爱国热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法制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加强地方人文教育, 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将德育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社区教育、家庭教育, 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切实关心“留守学生”和“问题学生”, 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深入开展特色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全面开展“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活动, 通过学校组织课内外体育、艺术、科技教育活动, 让每个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和一项科技活动技能,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要每年举行一次体育运动会, 举办一次艺术节, 开展一次科技比赛活动。各个学区要加强指导, 适时开展全学区体育、艺术、科技活动。全县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全县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 开展好隔年一次的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和艺术节活动。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 上好体育课, 落实间操课, 积极推广校园集体舞蹈, 提高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 着力培养艺尖生和艺术人才, 打造体艺基础人才基地。

关注弱势群体, 不让一位学生掉队。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 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确保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建立由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教育功能, 提高办学水平。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 保障特殊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到2011年, “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创办一所标准化的寄宿制民族小学,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风俗, 促进教育公平。重点扶持一所民办学校, 吸纳少数“管不住”和“没人管”的学生, 强化对学生心理残缺和行为失范的矫正工作。

重点:分段提升办学质量打造重庆教育强县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 就如何打造重庆教育强县, 县教委提出, 实施“三大”抓手, 分段提升办学质量。

以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 加强小学阶段教育。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奠基阶段, 小学教育要突出习惯养成, 引领学生快乐学习, 全面启动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特色学校创建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为指导, 坚定素质教育的方向, 用最科学的管理取得最佳的办学质量, 用优化的育人方法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特色学校创建是一个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既要遵循历史渊源, 培养“老字号”, 又要取传统之精华, 融现代之理念, 并不断地提炼、固化、传承、创新。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从本学年开始将全面启动, 分层次要求, 分步骤推进, 主要突出“艺术、人文、健康”办学特色, 从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个层面推进, 着力打造一批亮点特色学校, 从而促进学校优化内部管理, 丰富办学内涵, 提升学校品位, 提高全县小学教育整体实力。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 加强初中阶段教育。初中教育要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突出学习方法培养,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具有永续的自主学习能力。2008年4月在我县召开的全市农村学校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上, 我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及兄弟区县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并称綦江的课堂教学改革抓住了当前教育的“牛鼻子”, 走在了全市乃至西部前列。《中国教师报》为此用6个版面进行了专题报道, 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为此, 我们要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 切实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构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课堂结构, 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领地, 而是学生自主求知的乐园。通过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占领新课程改革这个制高点,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高我县新课改的知名度, 让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建设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县、素质教育先进县的突破口。

以强化“出口”管理为抓手, 加强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要突出能力培养, 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为高校和社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加快职教中心和普通高中建设步伐, 加快优质普通高中建设, 不断增加教育资源, 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我们要按照区的标准, 到2011年,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5%以上, 入读县内优质高中比例达60%以上。强化高中阶段教育“出口”管理。深入实施“入口定出口”和“有效分”管理, 加强本、专科临界生教育, 全面提高高考升学质量, 力争县内考生本、专科上线4000人以上。教学质量在渝南地区大幅度领先, 居全市中上水平。推进中职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工作,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强化文化知识学习和劳动技能培训, 依托老工业基地、依托西部齿轮城建设, 重点打造机械加工、电子、医药美容、家政管理等品牌专业, 提高就业质量, 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居全市区县前列。

措施:办好每一所学校促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均衡发展是本次教育工作会提出的新要求。为此, 县教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予以落实。

分区规划, 分步实施, 分类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 做好教育均衡发展的分区规划, 分步实施, 分类发展, 最终实现全县学校的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县城中心区域的学校为一类区, 促使其办学水平与主城区实现基本均衡;以三江、打通、东溪、赶水、永新、三角、郭扶、石角、隆盛等中心镇的学校为二类区, 促使其办学水平达到“双高普九”的要求;以46个场镇和矿区的学校为三类区, 促使其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要求;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和生态移民新村的村小为四类区, 促使其建成合格村小。

实施标准化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健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新增的中小学危房在当年排除。加强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建设, 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益。加强学校食堂、厕所、饮水等设施和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力争全县95%左右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

强化督查, 捆绑考核, “结对帮扶”见实效。在落实“结对帮扶”工作上, 要全面落实互派教师交流任教、互派干部交流任职、建立导师制度、建立合作研讨制度、建立献课评课制度, 共同开展优质课大赛、共同举办综合实践活动、共同开展班主任培训等活动。强化过程督查, 实施捆绑考核。逐步实现被帮扶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 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 师资差距进一步缩小, 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达到“帮扶一所, 进步一所, 完善一所, 示范一所”的目的。

完善农村远程教育体系, 缩短城乡办学差距。要加强安全管理, 进一步提高认识, 强化措施, 明确责任, 完善机制, 确保各级远程教育工程平台绝对安全;要加强技术管理, 进一步抓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简化终端接收设备操作程序, 确保系统高效运行;要加强教学管理, 进一步明确责任体系, 扎实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使用、管理, 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人会用远程教育设备向学生传播知识。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缩短城乡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到2011年, 全县50%左右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

关键:关注教师职业状态成就教师美好未来

一是多方搭建平台,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五年内, 对全县教师进行一次全员培训。实施“干部培训工程”、“121骨干教师工程”, 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设立县级师资培训专项经费, 每年培训10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骨干教师、10名骨干校长。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教师网联计划, 深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切实发挥名师、特级教师的传、教、帮、带作用。创办綦江教育科学发展论坛, 充分利用“重庆市教师研修网”, 办好綦江教研网, 开展网上教研。积极开展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 发现、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切实提高教师学历水平, 到2011年, 全县小学教师70%达到大专学历, 初中教师60%达到本科学历;普高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3%以上,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5%左右;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5%以上,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40%以上。

二是健全培训机制, 助推名师、名校长成长。积极探索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鼓励教师脱颖而出。设立专项经费, 加大名师、名校长培训的力度。到2011年, 培养造就10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教师、200名在市内有影响的教师, 10位市内有名的校长,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名教师占全县总数的30%。

三是鼓励教师在农村安心任教, 让农村教师“乐教”“善教”。全面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工作,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聘任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在农村基层学校岗位上要优先考虑。建立开放的教师聘用制度, 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的教师重点倾向于农村学校。建立城乡学校教师双向有序流动制度, 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建立市县名师、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制度, 每学年在农村学校累计服务时限不少于50课时。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技能。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 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 第2篇

快乐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快乐是一首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快乐是一首诗,充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每个人都得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咸”;每个人都得按照“日出日落”的作息时间去度过每一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天能平安的度过,在平安中找到快乐。每个人的人生都不相同,我们的感悟也各不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看清了自己,再来看生活,渐渐明白了,于取舍间满足自己,在得失中感受自己,渐渐地,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明白了得失与悲喜,生活之中,人要轻松,心要自在。无论是事业、家庭、要拿的起,放得下,因为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和爱,可他们迟早会衰老;孩子给我们满足和喜悦,可他们终究会长大;爱情给我们幸福和甜蜜,可我们必须付出一生的代价去呵护;金钱是水中的浮萍,时聚时散;美丽的容貌是绿树上芬芳的花朵,适时绽放、无奈凋谢;健康是魔术大师,能变睛也能变阴;繁华更像是梦一场,曲终人散,觥筹交错的热闹犹如水中影镜中花,没等看清,记住梦的内容,就醒了。

作家毕淑敏曾说过:“人可能没有爱情,可能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如果你渴望拥有健康和美丽,如果你想珍惜生命中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意为这个世界增添欢乐与晴朗,如果你即使你跌倒也要面向太阳,就请锻造心情。

心情,其实就是一种感情状态,是一个人对外界各种因素作用于内心的一种感知,感觉和感叹。千万别小看心情,它能让天地为之动容,自然为之变色。同样的江水,李后主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东坡豪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湛蓝夜空,一轮明月,有人举杯邀约,对影浅酌;有人黯然泪下,思乡情浓,总是故乡月最明,景无异,异的是心情。

追求教育本质 第3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我从教十多年来,最近有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距期末考试不足一月了,一天我上完晚自习回家快到十点了,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还在做作业。我以为他贪玩,放学回家后没有认真做作业,我正要生气,坐在旁边的母亲说,他已经把数学口算练习册做好了。我拿过他的练习册粗略数了一下有十多页,而他还有一百多个生字需要抄写、注音、组词。我看着儿子涨红的小脸,微微颤抖的小手,心头一酸,轻声说:“已经太晚了,该睡了,明天到学校再做吧!”儿子抬起头来,坚定地说:“不行,老师说了必须做好。”我陪着儿子一直做到十一点半,洗漱完睡觉时已快到十二点了。半夜突然被一阵哭声惊醒,仔细一听,是儿子在哭。忙爬起来,打开他的房门,见儿子只穿着一个小裤衩坐在书桌旁。他哭着说,还有一张数学试卷上的两道错题忘记改……那一刻,我的心真的被刺痛了。

我所在的地方,每学期都要统考,学校与学校交换监考。不仅学生排名次,而且还排到各个学科,各个科任教师。老师的评优、评模、职称的竞升学校都以此为依据。我任教的小学是一所乡级九年一贯制小学,从小学三年级起学生夏季每天六点半就要起床,到晚上九点半才能回寝室睡觉。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几乎所有的艺体课、活动课都会改上统考的科目。曾有两位小学三年级老师为了抢占一节20分钟的课外活动课在办公室吵闹。我反思我从教这十多年来,我做过多少这种事,以前我站在老师的角度,并且周围的同行都这么做,久而久之,已经习惯了。今天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才明白这给孩子的伤害有多深,我们的教育到底要给学生什么?

二十多年了,素质教育在口头上轰轰烈烈,而在实际的行动中应试教育却搞得扎扎实实。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只能随着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向学生强压硬灌,把学生培育成一个个应试工具。我时常感到迷茫,我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我在扼杀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鲜活的、有个性的、有潜力的、有创新精神的、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刚进学校时那是一群群活泼伶俐的、聪慧的、灵气的、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而离开学校时脑子里却仅仅装着些出门即忘、日常生活很少用到的公式定理,却没有个性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的人格,泯然众人矣!

为人师者应该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树立长远的目标。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用文化滋润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学校,一些学校、老师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中小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长达十四五个小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才睡觉。有这样一位小学四年级“优秀”教师,每天第一个到教室给学生开灯,上堂课铃声一响就抱着书本进教室,学生还在吃饭洗碗时这位老师已经坐在讲桌旁,每天拿着扫帚与学生一起打扫清洁。当然这个班的学生最遵守纪律,成绩最好,清洁打扫最干净。老师每年考核都是优秀,绩效奖最高。我认为在教学工作中老师不仅应该尊重青少年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同样要尊重每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

过重的学业负担严重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展。为了应对考试和上级的检查,很多学校都有两套课表。给上级领导看的一份,而实际操作的又是一份。统考学科严重挤占音乐、体育、美术和活动课的时间。而仅剩的一点点时间又因学校老师不重视而流于形式。过重的学业导致学生的体质下降、心理问题凸显、道德品质滑坡等问题。

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做题或背标准答案,很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考试答题很不错。如果生活中遇到新的困难却难以变通,缺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差。而当前中小学普遍采用的题海战术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创新品格缺失。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老师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是学识,是为人处世的方法,而或是其它?我认为不应该把那些放下书本即忘、或在人生旅途中根本用不着的定理公式放在首位或作为唯一。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呢?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而我们现在的学生的体质每况愈下。好学的学生,一门心思读死书。不学的学生,整天打电脑游戏。更有许多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取消了切外出实践的机会,取消春游,甚至体育课为了怕学生出事,也只简单的做做准备活动,做做小游戏,生怕学生剧烈运动出事。很多学校老师为了在期末考试中学生能取得高分数而纷纷抢占体育课。并且很多学校的课外活动只是走走形式,龙起头蛇结尾不能够坚持。现在的课间操,基本上大多数的学校的学生都是有气无力地比划比划手脚,根本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希望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制度,开好体育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义务教育阶段的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健康,是会影响人一辈子的。学习不好今后还有机会补,身体不好今后补不回来的。多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多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的体育项目。

其次,让学生养成些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构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未来发展当然有截然不同的影响。好习惯是一笔财富,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性格,无论他们将来做什么,好习惯都会让其受用终生。

第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应从小注重让孩子各方面自理、自立、自强、自学,从而让学生充满自信。我们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打破“一言堂”。给学习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注重弘扬第一个学生的个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健全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我们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有规律地学习,科学地学习,让第一个孩子深知学习的意义,享受生活的快乐,感受生命价值,肩負社会的责任。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孩子一双清澈而又灵性的眼睛,给学生一个愉快而又充实的童年,给学生一个幸福而又美满的人生。

【参考文献】

教育惩罚的本质追求及其实现 第4篇

教育惩罚,在教育学中被称为负强化,是在不影响受罚者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针对其错误行为,对其实施批评、处罚教育,使之认识到错误,并作出反思、内省,从而遏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的一种教育手段,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纠正规范行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尊重受罚者人格与身心健康为前提,教育惩罚针对的对象是错误行为,而非犯错学生本身;二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教育手段,通过对学生实施强制性的规范管理,使其思想发生转变,遏制错误行为;三是以教育引导为目的,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内化于心,避免再犯,改过迁善。

惩罚并不等同于不尊重,不惩罚更不等同于尊重。学生身心素质和人格观念都处于一个塑造期,需要教育者加以引导,惩罚与不惩罚只是方法,而不是教育目的。平等、包容是尊重的前提,惩罚并没有违背尊重的要求,制定一个公开透明、详尽可操作的惩罚教育制度,是对学生的约束,更是对学生的尊重与引导[1],反之,为了避免惩罚学生所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一味地不作为、不处理、不惩罚,才会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越来越严重,才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不尊重。合理的惩罚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适当适度的教育惩罚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权利意识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育惩罚的内涵,可以将教育惩罚与体罚的特点进行比较。体罚是指损害学生身体健康并给其心灵造成影响的暴力惩罚。教育惩罚与体罚是有根本区别的。一是依据不同。教育惩罚实施的依据是为了规范约束学生而制定的学校教学管理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长远发展所实施的强制规范性措施;体罚则是教育者发泄个人情绪的行为,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纠正学生行为,是违背教育目的和本质的。二是性质不同。教育惩罚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的良性可接受的处罚,本质是一种规范行为;体罚是教育者对学生的恶意侵犯,本质是一种违反教育法规的个人主观行为。三是指向不同。教育惩罚是针对学生错误行为或活动的否定、限制,促使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甚至触动心灵;体罚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带有恶意色彩的暴力惩罚手段,是教育者情绪的宣泄。四是影响不同。教育惩罚,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是受罚者错误行为的转变,甚至有可能触碰心灵,使受罚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罚也能因为暴力强制引起受罚者暂时性的行为改变,却对受罚者身心造成了伤害,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教育惩罚的实质

1.以引导为基点

惩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基点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转变不良行为,是一种帮助教育学生、促使其改过迁善的强制规范性纠正措施。教育惩罚是以不损害学生人格和身心健康为前提的,与奖励教育表面上对立冲突,实质上是相互统一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认识,本质都是引导和教育学生,惩罚教育与奖励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引导教育。必要的惩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奖励教育无法达到的,它给学生带来的不愉快处罚只是表面和暂时的,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错误,从中得到感悟与启发。教育惩罚以教育引导为出发点,以惩罚为手段,以为教而罚为宗旨,寓教于罚,重教轻罚[2]。适当合理的教育惩罚使学生明确了解自己为什么受惩罚,罚而无怨,铭记于心,触及心灵;奖励教育的效果值得肯定,但不能毫无节制的滥用,一味地说教和鼓励,有的学生会不以为然,必要时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惩罚措施,起到相应的警示作用,才能起到引导帮助的教育意义,才能帮助他们塑造出良好的品格和能力。

2.以改过迁善为目的

教育惩罚的目的是改过迁善,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错误,内省于心,通过触及心灵的领悟,转变思想,改正错误,避免再犯。学生良好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自觉自省自制意识都还不够成熟,因此,教育者适时适量的教育惩罚强制规范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意义重大,当学生行为明显违背教育制度和道德约束时,科学合理的惩罚教育可以发挥矫治作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懂得对与错、善与恶的界限,明确是非观念,树立自觉的道德责任感[3]。惩罚教育对一些屡教不改或积习难改的学生作用尤其明显,反复多次的温情说教会让他们觉得无伤痛痒,一次严厉但适当的教育惩罚却能让他们铭记于心,进而起到鞭策引导、改过迁善的作用,这里,教育惩罚发挥出了说教、奖励等教育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不可或缺。同时,惩罚教育,在给犯错学生教育引导的同时,也给其他学生起到一个警示和威慑作用,使那些还未表现出来的错误认识消失于萌芽,让那些还未开始犯错的学生明确是非停止行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从而内化于心,不再犯类似错误,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改过迁善。

3.以否定性体验为过程

虽然惩罚教育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但毕竟是一种施加在学生身上不愉快的外在强制约束力,是一种纠正规范式教育方式,它是以学生的否定性体验为教育过程的。教育惩罚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这难免会让学生短时间内有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教育学生,使其顺利成长。教育惩罚针对的对象是学生的不良过错行为,而不是犯错学生本身,教育惩罚针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习惯,通过外在的力量进行规范性抑制,从而起到教育和警戒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惩罚教育是在学生身心素质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方法,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措施,必要的惩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产生暂时性的不愉快情绪,但它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痛苦,更重要的是深刻内省痛定思痛过程中的感悟与启发,合理科学的惩罚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当下教育中的惩罚失当及其对策

1.当下教育中的惩罚失当

(1)基点的背离

当前,关于教育惩罚有两种错误态度:一是摒弃惩罚。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民主教育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有人认为惩罚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和伤害,应该摒弃;二是滥用惩罚,把惩罚当做施教过程中的灵丹妙药,拿惩罚作为教育者随时可用的权力和情绪宣泄口,一旦学生有不良行为,便进行惩罚。这两种极端行为都背离了惩罚的基点,惩罚的基点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转变不良行为,促使其进行改过自新,根本出发点是对学生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上述两种观点忽视了这种引导性,是教育惩罚的失当体现,教育不能滥用惩罚,但也不能没有惩罚,不能拒绝惩罚,应该时刻保留惩罚。惩罚归根结底是以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基点的,忽视引导性的惩罚是失当的。

(2)目的的偏移或遗忘

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引导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改过迁善为最终目的的,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规范纠正教育措施。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使学生承担过错带来的相应责任,使学生认识错误,改过迁善,不再犯错,它与奖励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当下,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行为,利用惩罚教育的名义,对学生体罚甚至摧残,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一些事例触目惊心,这使教育惩罚遭到了误解,甚至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其实这是对惩罚的内涵和目的的错误认识,这种不当的教育行为是没有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的表现,是对教育惩罚目的的偏移或遗忘。

(3)惩罚过程的不当

惩罚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否定性体验为教育过程的,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通过强制力规范改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引导其改过迁善,惩罚的过程需要规范和注意,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惩罚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伤害。一是惩罚的时机不当,当学生错误行为发生后,没有及时地利用合适的惩罚方式加以纠正,错过时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二是惩罚的环境不当,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一些教育者在不合适的公开环境中进行惩罚过程,让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抵触心理;三是是惩罚内容应当公正合理,惩罚是对事不对人的,针对同一种不良行为,有的教育者没有制定明确规范的惩罚标准,致使无据可依,没有做到公正合理。

2.教育惩罚实质的回归

(1)对以引导为基点的回归

教育惩罚要罚而有“引”。学生犯下严重的错误时,教育者可以使用必要的惩罚进行规导,但是一定要本着以引导为基点的理念,应该将教育惩罚与提供适当正确行为信息的指导结合起来,教师一方面要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还要让其知道该如何行为,并且还要对他的改正变化加以鼓励,使其形成正确的行为,这才是教育惩罚的根本出发点,所以惩罚教育,既要了解学生错误行为发生的原因,又要对后续学生的改正行为进行推进引导,切忌一罚了之,我们应该对教育惩罚进行理性认识和使用,使教育惩罚回归科学合理的姿态[4]。

(2)对以改过迁善为目的的回归

教育惩罚要为“教”而罚。惩罚的目的是使学生改过迁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给学生承认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反对无原则无节制地滥用批评惩罚,严禁体罚。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符合法律制度规范,教育惩罚必须要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二是符合道德规范,教育惩罚应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规范;三是以改过迁善为目的,教育惩罚应该具有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改过自新。当前,对于教育惩罚,我们不能完全摒弃,更不能毫无节制,关键要端正态度,明确目的,一切为了学生,本着为“教”而罚的宗旨和目的,寓教于罚,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惩罚,引导其顺利成长。

(3)对以否定性体验为过程的回归

教育惩罚要注意过程的可接受性。教育惩罚的前提是尊重学生,保证学生身心不受到伤害,虽然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帮助学生,但毕竟是一种强制性的外力约束,实施过程一定要慎之又慎。在一定意义上,过程实施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和决定着教育惩罚是否成功,在教育惩罚过程中,一要先教后罚,罚得清楚。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惩罚的原因,减少抵触心理。二要惩罚与尊重相结合。惩罚必须避免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实施过程要分时间、分地点、分对象、分轻重,要使惩罚能够被学生所接受[5]。

教育惩罚是教育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在大力倡导无批评教育、奖励教育的今天,对于每一个处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教育惩罚同样必不可少,必要的惩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奖励教育无法达到的。关键是我们要做到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惩罚,深刻理解教育惩罚的内涵和实质,明确教育惩罚的根本出发点、目的及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避免教育惩罚运用的不适当误区,使教育惩罚真正成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使教育惩罚深入内心,触及灵魂,改过迁善。

摘要:当前,随着教育民主化的不断推进,无批评教育、奖励教育呼声高涨,而教育惩罚越来越被人们所摒弃,甚至有人把教育惩罚等同于体罚。其实,教育惩罚和教育奖励一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在了解教育惩罚的内涵、实质和功能的基础上,注意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惩罚,可以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其发展产生深刻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惩罚,内涵,实质,失当,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秀娟.“教育惩戒”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

[2]许世平.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惩罚的适当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来维龙.基于学生改过迁善内在动机的教育惩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刘德林.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J].中小学管理,2004(2).

追求生物教学的本质 第5篇

一、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的总量正按指数规律呈爆炸性增长,现代社会的任何人,包括科学专家,也难於穷尽科学的方方面面,学习知识变成了人们一生的任务,所以就有了终身教育的观念。因此,中学生物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能力与方法,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生物学科知识的掌握。第二,在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又是首要的、核心的课程理念。生物科学素养可以具体为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可见整个课程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实施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第三,历年的高考新课标版《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对生物科命题都作出这样的要求: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探究式学习 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

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达成知识目标,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了方法,发展了能力,领悟和养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顺利而自然的达成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所以说,探究式学习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首选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做科学”,是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所以除了片断式的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各个侧面以外,也一定要在课堂上精选合适的内容,进行一定量的全程探究。例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教师可以提供参考案例如改变蔗糖浓度或将洋葱改为其他植物等,让学生进行探究,片断式的训练学生探究能力。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可以选择温度或PH对酶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全程探究。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由学生自己设计,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个性的探究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还可使学生自主探寻知识,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有所加强。通过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学生之间还有相互学习、质疑、讨论的机会。在这样全程式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運用生物科学史素材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1.通过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研究的兴趣。真实的情境是创造的源泉,也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利用科学史资料创设问题的情景,真实的问题情境会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平衡,学生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了问题,处于一种困惑与渴望状态中。欲知其究竟如何的追求,使人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时,将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改为问题,“如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如何验证光合作用产物有氧气和淀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会产生似是而非的困惑,这时候他们就有了想知道正确答案的需求。若他们的思路和设计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不谋而合,学生从中体会了科学发现的乐趣,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由于在生物科学史的每一个发现过程中,都闪现着科学工作者思维的火花。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精确的设计实验、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严密的逻辑推理都是科学家们获得成功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节时,通过介绍孟德尔的生平,他对实验材料巧妙的选择,对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的科学设计,对假说演绎法的应用,以及最后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使学生在体会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理解科学家通过探究发现真理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锻炼了科学思维的能力,为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通过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生物科学发现史中,处处渗透着科学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真、勇于创新、坚持不懈、团结合作、关注社会的科学精神。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结构》时,为学生介绍了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讲述这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讲述他们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被否定后又重新修改构建新模型,在一次次失败面前,意志坚定、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学生在对科学史的了解中,体验和领悟着,同时也被深深地感染着,科学精神渐渐地溶入学生的头脑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 促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适时高效的评价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方向及效果。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要在评价方式上下功夫,改变原有的单一纸笔的评价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从整体出发,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思维方法的品质,实验能力等各方面给予恰当的评价,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好奇心等方面的评价。

音乐本质是演奏家追求的目标 第6篇

笔者作为嘉宾赴青岛观看了决赛阶段的比赛,并采访了两位重要的评委——英国的格奥吉•波克和日本的川崎雅夫。选择这两位评委,得益于赛会评委会副秘书长、小提琴教育家王振山教授的热情推荐,格奥吉•波克现在是欧洲最有名的教授,且观点独特、看法犀利。另一位川崎雅夫多年来任教于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是我国青年小提琴家柴亮夫妇的老师。他既是亚洲人,对比赛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同时又是一位中提琴演奏家和中提琴国际比赛评委。采访中两位专家对有关比赛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看法。现将访谈内容归纳如下,以飧读者。

景作人(以下简称景):波克先生,很高兴跟您见面。作为来自欧洲的小提琴教授,同时也是多项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这次您来到青岛担任评委,我想请您就第二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波克(以下简称波):我很高兴来到青岛,也很高兴与你谈话。说到这次比赛,我认为总体上很好,水平很高,特点是亚洲选手数量多、质量好,尤其是中国选手表现出色,六个决赛选手有四名来自中国,这很说明问题。

景:您对亚洲选手的快速成长有何个人见解。

波:我对亚洲选手近年来的进步速度感到惊讶,我觉得这与他们国家在宣传教育上所起的作用分不开。日本、韩国、特别是中国,如今都非常重视小孩子的音乐教育,这样的优势对于今天在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优胜的亚洲选手来说是必然的因素。

景:现今的欧洲与亚洲有什么不同吗?

波:如今欧洲的孩子们已大不如前,很多孩子不愿意学弦乐,认为学弦乐太苦。举个例子,现在欧洲举办的弦乐大师班,亚洲的学生占了90%多,若是没有亚洲学生参加的话,那很多大师班就干脆关门了。

景:现在请您谈谈对这次比赛的意见,年轻选手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

波:年轻选手们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音乐上,他们大多数都是技术好而音乐欠缺。尽管这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不幸的是它依然存在。在这次比赛上,我仍然看到很多年轻选手对音乐很不理解,他们演奏上的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音乐上。

景:能具体谈谈吗?

波:比如说莫扎特的作品,很多年轻选手的演奏不讲究,其中包括获奖选手。主要的问题是不了解莫扎特音乐的风格,有些选手将莫扎特音乐的拍子拉措,乐谱上标明的4拍子却拉成了2拍子,标明的6拍子也拉成了2拍子,这样就从根本上破坏了音乐的节奏,接下来给人带来的就是错误的速度。试想,这样演奏出的莫扎特音乐能典雅吗?

景:的确,年轻人对莫扎特这样的古典作曲家缺乏了解,演奏他的音乐似乎总是无从下手。但我觉得曹香子的演奏还是不错的。

波:演奏莫扎特最好的选手是德国的弗瑞德莱克•斯达克勒夫,唯有这个小姑娘演奏的音乐风格是自然和正确的。而有些选手的演奏简直是盲目,协奏曲中的小步舞曲乐章拉得那么快,看来他们根本不熟悉18世纪宫廷小步舞的特点,奏得一点气质都没有。

景:请问您要想演奏好莫扎特的音乐,需要从哪方面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加强哪方面的修养?

波:歌剧,一定要去看莫扎特的歌剧,多听他的歌剧音乐,听多了,自然就会演奏他的音乐了。莫扎特音乐中灵魂的东西都在他的歌剧里,只有很好地理解他的歌剧音乐,才能对他的小提琴音乐把握准确,比如音乐句法的规律,歌唱性的特点及舞曲结构的风格等。

景:对于年轻选手演奏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您有何意见?

波:同样是表现音乐风格的问题。比如贝多芬的《c小调奏鸣曲》演奏者应首先了解c小调的个性,它本身充满戏剧性色彩,是带有紧张情绪的调性,故演奏时就要尽力体现出这种特性。而我们的年轻选手却不管这些,音乐拉得很白、很没有个性,这样,听者也就感受不到c小调的独特之处。再有,这次有的选手演奏了理查•施特劳斯的奏鸣曲,可我敢说他根本不了解这部作品的风格和内容。要想演奏好这部作品,首先应该去看作曲家的歌剧《玫瑰骑士》,因为这两部作品几乎是姊妹篇,其音乐上的内容与风格十分相近。再如巴托克的作品,他的《无伴奏奏鸣曲》是充满悲剧性的作品,是作曲家在临终前痛定思痛的精神自白。我们的年轻演奏家不注意这些东西,怎能将他的音乐演奏好?

景:随着现代通讯、交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小提琴演奏艺术越来越国际化、标准化,以往的各种流派大有统一的迹象,请问您这种流派的统一是否促进了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而个性的衰退又是否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波:的确如此。如今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交流变得很方便,科学化的技术发展很容易在全球统一,这是好的一面。但你刚才说的个性衰退的确存在,试想,当年海菲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梅纽因、斯特恩等老一辈大师,他们拉琴听一句就知道是谁演奏的,可想而知个性是多么的鲜明。而现在的演奏家拉琴一听都一个样,尽管技术很棒,但声音却雷同得很。这种结果可能正是流派统一的弊端,演奏方法越一致,声音效果就越相像,这是很不幸的。

景:能够看到个性回归的迹象吗?

波:很遗憾,至少我没有感觉到,说实在的我有点悲观。

景:通过这次比赛,您认为今后小提琴教学应该怎样改进和发展?

波: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记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教学生时总是向他们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他们为我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还是西贝柳斯的协奏曲,我都会问他们作曲家为何这样写?你为什么要这样演奏?目的是要使他们学会动脑筋,学会如何思考音乐。只要能说出道理,就说明他们的演奏悟性提高了。现在的学生技术都很好,所欠缺的是思考音乐的头脑。

景:你认为年轻选手多参加比赛会给他们的演奏事业带来好处吗?或者说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波:多参加比赛的好处在于积累演奏经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至于成功就不那么简单了,说实在的,在一般的国际比赛上获几次奖并不能说是什么成功的捷径,举个例子,前次在第一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那位荷兰选手后来又在另一次国际比赛中获了个奖,可现在我也不知她在干什么,好像有点儿销声匿迹。年轻演奏家的前进之路在于演出合同,有了合同自然就有了实践机会,就能够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并最终证实自己。当然,世界上有的比赛是重要的,一些一流比赛的优胜者能够同时接到50场音乐会的合同,这就很不一样了。

景:但愿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能发展成那样的比赛。

波:我也很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

景:您对青岛和青岛交响乐团的印象如何。

波:很好,青岛是一个很有文化品位的城市,我很喜欢。青岛交响乐团也是一个好乐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为这么多选手协奏,乐手们掌握文献的速度和敬业精神都很令我惊讶。

景: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祝您开心快乐,健康长寿!

波:谢谢。

景:川崎雅夫先生,欢迎您此次来青岛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并担任比赛的评委。

川崎雅夫(以下简称川):谢谢。

景:请您谈一谈对本次比赛的感受。

川:我是第一次应邀来这里,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对我来说很有意义。这次我的学生也来参赛,可惜成绩不是很好。

景:作为亚洲裔的评委,你怎样看待亚洲选手的表现和他们的比赛成绩?

川:我感到亚洲各国选手的水平很高,日、韩,特别是中国选手更是高出一筹。我认为亚洲选手有着很高的演奏规格,这与他们的学习态度有关,比如日、韩选手的演奏规范性好,很少有缺点,而中国选手就更强,他们在规范的基础上,往往还带有着充足的个性,这是很难得的。

景:您认为亚洲选手在演绎西方音乐时,在其中融入了哪些因素,与西方人相比,在个性与共性的选择上,亚洲选手更注重那一点?

川:近年来,亚洲各国,特别是日、韩及中国的小孩子们,他们从小受到了家庭及社会在音乐方面的严格教育,而亚洲孩子普遍内向,能吃苦,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的迅速成才。不仅如此,亚洲的年轻人大多求学心切,他们之间有一半以上的人曾到西方留过学,因此对西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果说融合的话,亚洲的青年演奏家在西方音乐的精髓之中,添加了许多属于亚洲人所特有的坚韧性和吃苦耐劳精神。在音乐方面,仅独奏艺术相比而言,我觉得西方人更强调个性,而亚洲人则更强调共性。

景:通过这次比赛,您认为现今的青年演奏家还缺乏哪些方面的训练?

川:室内乐训练。很多青年人对音乐缺乏理解上的深度,其原因就在于室内乐训练和演奏功底太薄。此外还应该加强音乐艺术全面知识的积累。

景:川崎先生,除小提琴外,我久仰您是一位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我想在这里请教您几个关于中提琴的问题。请问您,中提琴现在作为一种成熟的独奏乐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它在演奏上与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有着那些相似之处?

川:相似之处只是它们都是同家族的弦乐器,都是用弓来拉奏的乐器。

景:您的意思是说中提琴演奏完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川:是的,当然它与小提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景:您认为中提琴的运弓感觉与大提琴有些相近吗?当然它与小提琴是有很大不同的。

川:中提琴在演奏上有着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技术,跟大提琴是不一样的,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它的声音特点。

景:翻开中提琴文献史,人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古典及巴洛克时期的中提琴独奏作品很多,泰勒曼、巴赫、亨德尔等作曲家都写了很多中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而19世纪浪漫派时期则经典独奏作品较少,到了现代,中提琴独奏作品又渐渐多起来了,亨德米特、巴托克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作曲家都写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请问这种文献的断代性是否对这件乐器演奏艺术的发展有所影响?

川:你说得不错,但并不全面,因为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漫长时期,尽管中提琴独奏作品有所减少,可仍有大量的室内乐重奏作品、合奏作品及交响乐作品的精彩片断存在,这些丰富的文献对中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川崎先生,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正是想通过您的解释,来使更多对中提琴不了解或者缺乏正确理解的人由此获得正确的认识。谢谢您的精彩阐述。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中国举办国际中提琴比赛,到那时再请您来作评委。

川:太感谢了。

景作人 中央歌剧院中提琴演奏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追求数学本质】相关文章:

追求自然的数学课堂07-18

数学课堂练习追求“实、活、全、清”09-13

追求卓越与追求完美12-01

生命追求05-27

追求平等07-10

教学追求07-13

追求幸福07-27

追求与放弃06-19

文化价值追求06-26

追求高考作文05-29

上一篇:视同工伤下一篇:车道收费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