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点滴

2024-05-31

小学文言文教学点滴(精选7篇)

小学文言文教学点滴 第1篇

一、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 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会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 观察人们的衣食住行, 观察不同职业人物的工作情况, 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并教会学生掌握概括化的写作方法。如, 让学生知道观察物体的顺序, 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 也可以从上到下或由下往上以及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观察植物一般从形状、大小、颜色等入手;观察人物的特点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懂得了这些写作的概括化方法, 就能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观察习惯, 渐渐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精细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生活在土地宽阔、环境优美的农村学生, 多数人不仅“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而且有丰富多彩的劳作实践。因为他们的祖辈、父辈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耕作, 耳濡目染, 农村学生身之所历, 目之所见的客观现实更为丰富、真切。头脑中积攒的表象不会转瞬即逝, 这都为学生描述事物的真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像我们这里的孩子哪个不认识玉米、棉花, 哪个没抓过蛐蛐, 逮过小鱼。农村学生操作机会较多, 动手能力较强, 对事物的理解、记忆就显得尤为深刻, 远远强于道听途说。熟练于手, 再加上了然于心, 这又为学生的表述带来便利。有意识地组织活动, 更能使学生积累较为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 深化作文主题, 陶冶个人情操。如, 定期开展“爱我地球, 保护环境”“感恩父母”“祖国在我心中”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 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 尽可能地分配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郊游, 领略自然风光、深入农村参加义务劳动……

农村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引导学生用赏识的心态看周围的一切, 相信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利用文本丰富作文知识

“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造句、看图说话, 还是中、高年级的写片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 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 都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为了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我力争把文本中的作文知识, 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口语交际这一个个训练环节, 进行有效合理的切入。告诉学生文本中的一些优美词语、成语, 还有那些精彩句子都要日积月累, 常熟于心, 而且还要学习文章的布局结构, 如, 从老舍先生的《猫》学会了段落条理, 《北京的春节》学会了详略得当, 《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会了首尾呼应, 《赵州桥》学会了过渡句、段等。这些都要持之以恒地渗透到习作教学中, 通过长期的积累,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重视日常作文训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 也就是说, 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 充分发挥学生“说”的优势, 进行班内口头作文交流, 第一步, 让学生自告奋勇先说、多说, 在说的过程中别的学生可以补充, 说全、说细。第二步, 在说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时间筛选材料, 布局谋篇, 抒发情感。第三步, 把写完的作文在小组里进行交换互读, 然后每组找出两三篇较好的, 进行班内范读, 教师与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评价, 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精彩或一个地方有新意, 也要为其叫好, 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 是从哪里模仿的。一边赏识, 一边学习, 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优秀作文的标准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分析作文的病例, 明确病因以及如何修改, 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第四步, 趁热打铁, 抓紧借鉴修改, 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在写作课上我从不怕浪费时间, 别的班写一篇作文一两节课, 我们往往是两三天, 或更长的时间。长此以往, 通过尊重、关心、激励, 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享受、体验成功, 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张扬, 使每个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写作中去。

总之,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切条件, 搭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平台, 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真正让学生倾吐心声, 快乐作文。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从观察实践活动开始, 从平时的阅读教学入手, 潜移默化、积累运用, 搭建利于学生习作的平台, 使他们真正快乐作文。

关键词:观察实践,真实生活,日积月累,模仿训练,赏识激励,快乐作文

参考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 第2篇

一、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当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与日俱增,学生对作文就不会再“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了。

为此,我在班级开设了“小小图书角”,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两三本图书放到班内的图书角,同学们阅读的书籍就会大大增加。而且他们都很乐意“资源共享”。有时我还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手段。对于每一堂阅读课,我都精心准备。遇到精彩的语段,就和学生一起来赏析、感悟、诵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我总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常常推荐一些学生喜欢看的书刊。如《优秀作文选》、《成语故事》、《故事大王》等,定期举办一些阅读方面的小比赛。我还拿出自己订阅的报刊和他们互借,拿出自己的摘记本让他们传阅,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真正做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且还能从阅读中汲取了丰富的写作营养,让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应用到自己的习作里。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例如,在我的教学作文时,就通过各种方式“以境激情”,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习作来。

同时我还开展游戏活动、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如记一次比赛活动,我就让学生开展一次拔河比赛,并把拔河的情景详细记录下来,指导习作时,学生拔河的动作、神态、场面等情景就再现出来。学生兴趣很高,争先恐后议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写起作文来再也不用苦思冥想,搜索枯肠。结果学生个个写得神采飞扬,就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孩子,也大胆地展示了自己的作文。

三、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鼓励学生

小学英语教学点滴谈 第3篇

一、要在授课中穿插表演以激发热情

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课前深刻理解教材, 掌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提前引导学生安排, 让学生进行演练。这样, 学生在进行表演时才能够全身心投入, 表演得才会活灵活现, 才会让讲台下的学生如临其境, 兴致勃勃, 跃跃欲试, 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而且, 教师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如对学生说:“Ok, Wonderful, Good!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另外,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按照教学内容配置一些动作, 使学生在动作中轻松学习英语, 把学习情绪充分调动起来。如If you are happy, clap your hands.这首歌, 在学生会唱这首歌后, 可把部分动作任意改变。如把Clap yourhands改为Close your eyes.Touch your ears.Tap your shoulder.Turn round.Touch your head等, 动静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还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设计、要活泼多样,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有很多, 单就听力教学手法上, 就可以采取很多办法。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机械记忆力好, 但是理解力、分析力较弱, 针对这些特点, 要做到有效地组织听力训练教学, 教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做到形式多样,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兴趣。比如, 游戏法, 虽然是同样的听力训练, 但是如果加入到游戏中,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再去练习听力, 效果则会大不相同。比如, 简单的听力练习, 如果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听, 学生没有什么兴趣, 只是听了读, 读了写, 但是如果放到游戏中进行, 一是学生个体乐于参与, 二是其他不能参与的学生会很有兴趣地参与督促。这样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知识, 而且印象深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一些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编成短剧在课堂上演出。如学生们都喜欢的唐老鸭和米老鼠、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而且还增长了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能更快捷更顺利地学到知识。另外要引导学生快速地阅读教材内容, 大致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避免在教学中注重分析单词和语法而将课文肢解, 使学生无法整体掌握, 理解得支离破碎。然后,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能够讲出文中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教学, 目的在于使学生学有所用。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第4篇

一、在教学上,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为写作进行阅读积累;在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将所积累的材料表现在作文当中

矛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模仿作文是写好作文的起点。在教学《虎门销烟》时,老人、青年、小孩那兴奋、热闹的场面描写,教师可进行精彩的讲读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写写与课文内容一致的片段模仿;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可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的片段模仿等。要强调的是,模仿绝不是抄袭,而是在模仿中创新,在借鉴中求异。

模仿作文的基础就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无点墨,何以作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积累词汇与语言材料。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巩固学生感知,扩大学生视野。在指导学生写《春天的校园》一文时,为了反映出春天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积极调遣自已的“语言材料库”,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或者查找有关春天的片段或文章,让他们初步懂得春天该如何描绘;然后我播放了有关赞美春天的录像,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加强学生“看”与“说”结合的能力;最后,我带学生来到操场,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选取自己眼中最能反映春天的特点的事物写下来,要求他们在写的时候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具体。结果,学生的作文除了运用了课文中大量的词语,如“嫩绿的柳丝,光彩夺目的春天,各色鲜艳的鲜花,绿油油的草地……”,写得最多的就是升旗台旁的那三棵高大的木棉树,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孩子们的文章动静结合,读了不由令人慨叹:“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建立自己的“语言材料库”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无论是口语交际课还是作文课,我们都可以发现,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话题时,总是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就算不会善用好词佳句,也不会写得空洞无物。平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开展“故事大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等,激发说的兴趣;开辟“读书专栏”、“每日一句”等,激发写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长此以往,必见成效。

其次在进行课内、课外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时,对学生的要求可由浅至深,由简单到复杂。一是抄。摘抄好词佳句。二是写。写你的感受等。哪怕一两句话也行。只要学生愿意写。除此之外,就是熟读背诵。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越来越到位,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正如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吾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要注意,我们地处方言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尽量用普通话交流,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作文中出现大量“阿姆话”的现象。

新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第5篇

新一、指导课外阅读, 开拓学生视野, 多方面积累写作语言视写作需要呱呱坠地后, 语言积累一般要通过。一年时间的感受和聆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孩, 域听以及发音锻炼才可能说些简单的词汇。而学下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写作亦是如此, , 才能在别人的语言基阅读别人的优秀作品, 础上找与作者小到自己的语言灵感。

学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先“模仿”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博览群书、潜移默化, 作江苏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写起文文章才能任常“劳于读书, 逸于作意挥洒。文“读”书破万卷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下笔如有。神”教州语言文字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是每节课上语文老师“苦口婆心”地问之功, , 学生也不学钱“声嘶力竭”地答出来的, 而是通过知识的积累点验或间接恂和感悟。经验的总结好的文学作, 渗透着他们品都是前人、的心血名人直接, 各经滴有其不同的特点, 读得多了, 记得深了, 不仅会谈视野丰富, 启迪思维自己的词汇, 陶, 冶情操增长自, 更可博采众长己的写作知识, , 提高开阔

写作水平。

二、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和提炼教材,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启发他们睁开眼睛多看、侧着耳朵多听

我想, 日记或许是记录观察和体验的最简便的方法。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每天将关

心的事件、有趣的事件和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写下来, 久而久之就能汇聚成一本生活题材的“写作素材册”。但如果不注意观察, 即使生活再丰富, 也是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成为过眼云烟。只有引导学生做有心人, 学会观察, 才会留下深刻印象, 从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和奥秘, 积累写作素材。

2.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他们最喜爱最熟悉的事物, 激发兴趣

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小动物、小玩具是孩子最喜欢最熟悉的事物, 但是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 虽然平时经常喂养、玩弄, 可真叫他们写起来就无话可说。例如一次片段写作, 要求学生参考例文 (对小猫的外貌描写) 写写自己比较喜欢和感兴趣的小动物的外貌。学生觉得这题材比较简单, 拿起来就写, 诸如:“我最喜欢的是小狗, 它有一只灵敏的鼻子……”实际上, 学生的注意力此刻已经从“描写动物的外形特点”变成“写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了”, 他们完全不顾及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一个劲地写自己喜欢它的什么。就如小狗, 想写它最有特色的鼻子, 那么先应该对狗的鼻子外形进行描述, “黑黑的、硬硬的, 而且总是湿漉漉, ……”然后进一步描写小狗鼻子的灵敏等特点。这些, 都需要孩子悉心的观察。学生需要懂得观察, 观察身边最喜欢的小动物等, 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生长情况等。写作时有“米”下锅, 也就有了写作兴趣。

3. 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偶发事件, 善于思考

学生生活中常有偶发事件发生。这些事件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教师要善于处理这些偶发性事件, 并将其作为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观察。

三、多写多练, 丰富提高

常言道, “熟能生巧”, 写作文也是一样, 写得多了, 各方面的技巧均得到锻炼, 笔下就自然“生花”。在平时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 指导学生写“生活笔记”“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天天写”“事事写”。有时不能自己写, 就模仿别人写, 甚至抄一篇也可以, 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作文水平。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知识越积累越广博, 材料越积累越丰富。观察、思考所得材料不及时记录下来会随时间的流失而被遗忘。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的同时, 指导学生勤动手, 写好生活的积累簿。不论是有组织有目的地观察, 还是无意的偶然发现, 只要觉得有趣、有意义, 都随时随地地用几段话或几句话写下来。教师及时批阅指导, 这样既练习了写作, 又强化了记忆, 还加深了感受, 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四、致力作文评改, 采取多种方式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对传统的作文批改作出批评:“教师改文, 夜出辛勤, 苟学弗晓知故, 即工夫同于虚掷。”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本本精批细改, “劳而无功”“事倍功半”, 为了提高作文课堂效率, 教师要认真批改, 做好重做训练, 抓住一个重点, 解决一个问题。无论是同学们课内、课外的作文, 教师都要认真批改, 详细地做好批改记录。在作文批改中, 注意抓住每次习作中同学的通病、共性, 进行重做训练。例如, 在改《我的学校》时, 发现有许多同学的开头累赘, 不该说的话说了很多。于是, 就把“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作为“重作训练”的重点。

结合作文教学中习作训练的重点, 在每次重作训练中, 首先目的明确, 明白这次重作训练具体要解决哪一个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比如, 在改《记一次劳动场面》中, 发现多数同学的作文没写成“场面”, 而是写成了一件事, 针对这种情况, 在作文讲评时, 重点抓了“场面描写”和“记一件事”的区别, 引用范文, 通过比较, 使学生明确了什么叫“场面描写”, 怎样写好一个场面, 就是本次重作训练要解决的问题。于是, 便利用《作文》教材, 结合范文, 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场面。指导学生说说哪些是“点”哪些是“面”的描写,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场面描写”的写法。明确指出:《记一次劳动》就是写一个劳动场面, 要突出表现师生们的劳动干劲和劳动热情。要表现一个中心, 重点就是要写好师生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然后指导学生怎样写劳动场面 (先“点”后“面”) , 在学生掌握了写法, 明确了重做目的时, 指导学生进行重作训练 (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再修改, 有的甚至重新构思, 必要时, 还逐一指出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 重做一次) 。像这样, 每一次重做解决一个问题, 使学生一篇有一得, 掌握牢固, 久而久之, 学生的作文水平逐步提高了。

先趣后情——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第6篇

一、找准学生的兴趣共同点, 让学生乐于上作文课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 表现在习作中, 每个学生的表达方式、感悟点等都各有特点。仔细分析全体学生的习作, 不难发现, 在他们有限的精力和思维能力基础上, 习作表达中会选择比较相近的素材作为切入点, 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比较相近的点进行分析和指导,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习作的构架和解读能力。一方面, 教师在预设题目时, 分析学生会对哪个部分、那些素材产生兴趣, 把这些共同兴趣提炼出来, 对题目进行进一步优化, 从题目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 在作文分析和指导中, 教师要善于综合和挖掘学生所表达的兴趣倾向, 并顺应学生的兴趣, 教给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兴趣完整而丰富的表达出来。学生感兴趣去写、有能力去写, 必然在作文课中表现活跃。以《最难忘的事》这篇作文为例, 学生的经历各有差别, 但是大多集中在亲情、友情方面, 找到了学生能够表达的主要素材, 接下来教师调动学生的兴趣, 鼓励他们把自己最难忘的这件事原汁原味的写出来, 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 不限制框架, 拓宽表达的形式、内容。学生完全被放开之后, 在习作中快乐的表达, 上作文课的积极性和氛围都被调动了起来。

二、营造“我手写我心”的习作氛围, 让学生乐于通过文字表达

学生习作中一直被教师深恶痛绝的是流水账、形散而且神散,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要归结于学生对作文题目的理解有限, 而且教师往往设定了很多框架, 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内容、厘清条理、明确中心。从学生的习作实际来看, 越是刻意追求符合教师评判标准的习作, 内容越是空洞、理解越是肤浅。因此, 教师要推翻一切设定好的条条框框, 打破习惯性思维, 鼓励学生将自己想到的、想要表达的大胆写出来。只要学生能够完整地将心中所想完全表达出来, 其内容必然是丰富的, 让学生得到文字表达的满足感, 就能让学生乐于通过文字去表达、去感悟。营造我手写我心的习作氛围, 有助于学生控制自己的表达内容, 也为学生爱上写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我的周末》这篇习作为例, 教师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周末, 学生写的精彩纷呈, 完全没有受到其他限制, 表达非常充分, 在习作课上, 教师仅仅提出让他们把内容再读一读, 把不通顺的内容进行修改, 让文字有头有尾, 学生经过简单的修改, 一篇生动的习作就告完成。

三、情、趣结合, 提高学生在兴趣中表达自我真情实感的能力

一篇好的习作, 如果没有打动人的地方, 那么这篇习作必然是存在缺陷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 既要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 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习作中真情自然流露。当然学生对习作中表达情感的把握能力有限, 教师首先要传授学生如何在语句之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如修饰、细节描写等;其次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情感特点, 结合学生的表达习惯, 鼓励他们用给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写出自己的感悟、体验等。只要学生能够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点滴情感, 教师再加以指导, 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以《妈妈, 我爱你》这篇习作为例, 学生要表达对妈妈的爱, 必然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写, 除了要把事例写具体、完整之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尝试在事例中渗透性的表达对母亲的爱, 指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修饰等方式来完成情感表达。

可见, 小学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的节点有很多,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通过广泛的阅读、深刻的思考, 提高作文题目的设计能力, 拓展作文评阅视野, 指导学生表达自己、展示自己, 不断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桂兰.谈农村小学作文兴趣教学[J].学周刊, 2013 (32) .

[2]王正祥.兴趣积累练笔评改——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 2005.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点滴淡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77-01

一、创设情境,观察体验

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习作离开了观察,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生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丰富习作的事件积累和情感积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明白观察的重点,积累观察的体会,并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并在恰当时给予点拨。如:我在带领学生走进农村的山林中,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时,先提出要求——认真观察山林中景物,领略这时天空、树木、花草、田野、溪流的变化,注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做到一边观察,一边想象。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不时点拨: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所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远近看会像什么。当学生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时,再根据读过的古诗词来表达山林景物,学生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可见教师在学生观察时巧妙点拨,不仅能激发学生乐于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受力,让他们写出富有灵性的文章来。

二、展开想象,拓宽思维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惊叹于孩子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飞上天空……”。确实,创造和想象是孩子的本能,无拘无束的放飞创造与想象,是孩子的“专利”。因此,作文教学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思维,写出的文章不但富有生动的表现力,对培养其创造精神也大有益处。

三、以赛促练,写出兴趣

学生在写作中常流露出厌烦的情绪,而竞赛是一种智慧的碰撞,知识的交融,能力的显露。它可以运用外部信息刺激大脑皮层,使疲顿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创作灵感纷涌而至,最终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孩子们大都有好胜的心理,所以在竞赛中写作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相应增加。写作时也会更认真,更专注,最终达到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如①教师与学生赛,用同时间,同题目,同内容写下水文,学生干劲倍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效率。②学生之间作文对抗赛,擂台赛及时评出优胜者,还要注意扩大表彰面,即设金、银、铜奖,又增设“特别奖”,“进步奖”,让全体学生都有获奖机会,多让孩子尝尝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③多渠道展示学生写作成果。如:“悄悄话小信箱。”架设心灵之桥,看谁的信件多;“小记者特别行动”,让孩子们接触社会抓“焦点”、“热点”的采访,比一比谁红领巾电视台投稿多;鼓励同学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征文比赛,提供学生施展文笔的空间,既触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形成良好的习作心态。那么作文就成了一件开心的事,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四、参与实践,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如果学生能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感受老师的科学引导,将会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内容就充实,富有实感了。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在春游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仔细地观察春天特点,从气候的变化,花、草、树、人等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改变。在大自然当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的景象。学生从搜集的材料中,再进行分组讨论谈自已感受,同学们在小组说得兴趣盎然,条条是道。在写《春天的发现》中,学生的内容都写得非常形象生动。

让学生参与实践,从而使学生手中的写作素材丰富了,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给予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学生才会开放思维,大胆创新,使文章妙笔生花。

五、阅读积累,放飞思路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课本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习作的样本,小语教材都是名篇佳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布局谋篇,从对生活的感悟到情感的表达,无不显示着作者各不相同的创作个性。叶老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让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订自己喜欢看的书报、杂志;买自己喜欢的作文选;背诵自己喜欢的好文佳句以及诗词,还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收集一些名人名言;每节语文课的课前朗读一首古诗词。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通过多渠道增加学生的内存,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有了丰富的内存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六、重在情感,有感而发

时下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去看一看,去做一做,然后让学生拟稿,但学生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不怪的现象!

因此,在作文尝试活动中,我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味,强化他们的愉悦心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的之情……。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等去讨论、交流、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习作有了真情实感!

上一篇:小农经营下一篇:特色园林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