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

2024-05-07

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精选12篇)

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 第1篇

1 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素质,开阔学生视野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的阅读教学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时间久了,学生阅读的多了,就可以叫孩子们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帮助孩子们提高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思想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从而为社会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合格人才。通读,在通读的时候,做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首先是通读可以帮助孩子们查字典词典把生字生词学会,为下一步扫除障碍,,把句子读的通顺,不再是结结巴巴的读书,进一步对整个文章的大意有所感悟,,在头脑中对文章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读的过程中要用到字典词典,弄清楚不认识的字和词语的基本含义,对把握课文的大概意思很重要,为课文的自然段标记数字,在这个基础上为课文分段,概括一下段落大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多注意听讲,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次是精读,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需要孩子们对文章的有较为深入放入理解,加上一些小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是学生和作者的感情的深刻的接触和交流。比如在《詹天佑》的教学过程中我才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可见的丰富多彩的直观图画,为孩子们深入领会课文意思打下基础,学生们你一句我一言的看着这些画面,思考着,精心阅读,很快就知道了重点内容,重点和难点、疑点全部解决,省时省力。第三是熟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所在。多读就会很快了解作者的思想,熟读就会把这节课要学的知识复习和巩固起来,在进行字词句篇章的训练就会轻而易举。《大海的歌》的为啥要用大海的歌来安排为题目 ? 我们在以上初读,精度,熟读后给学生的一个问题,带着问题再去读书,学生们就会很快的找到答案,这样就可以叫孩子们感悟到我们的祖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结果,进一步去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强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没有思维的读书时没有用处的读书,只有学生们的思维有了发展,孩子们的智力水平才能会进步和提高,这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基础,是能够促进学生们各种潜力的发展的。所以教会孩子们去如何思维,去思考,是我们的目的之一,这样可以开发学生们的智力和潜力,对我们的语文的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的。首先是多多的思考,思维空间要广阔。小学的孩子们因为年龄小,知识少,思考的能力不高,考虑问题的思路就会被受限制,思路就会狭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用具体的孩子们易懂事例,来诱发和引导孩子们进行闭上眼睛进行合理地想象,培养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不可以一刀切,要孩子们的能力是齐头并进的,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每一节课我们都要给孩子们去思考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有的简单的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为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的广阔性,我们可以给孩子们设置一些课本上没有答案的问题,是需要孩子们思考了再思考才能得到解答的问题,叫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孩子们自己现有的水平,思维出不同的有一定价值的结果和结论,锻炼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其次是锻炼孩子们的思维的敏捷性。多媒体是孩子们最愿意上的课,孩子们对色彩,对动画,对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爱好,在多媒体教室用精彩的课件来品词析句,就可以把孩子们的积极性无限的调动起来,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加深,孩子们的思维也是无比的积极,对孩子们的思维的敏捷性就会有一个大的促进。第三是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一步一坎,一步一个问题,步步深入,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有的氛围,我们要精心设疑,逐步引导孩子们去加深理解文章大意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思考中孩子们有了对词句篇章的深人理解,孩子们思维的深刻性又得到了锻炼。这些疑问都要紧紧地围绕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和感悟上,叫孩子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3 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辩论,敢于争个是非曲直

讨论、争论、议论是语文的必备环节,议的是孩子们的思维,孩子们的口才,孩子们的出口成章的表达能力,哪怕是争得面红耳赤,只要是把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就是好样的,这就值得我们提倡和发扬。首先是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叫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来完成一些问题的回答,要把问题教给孩子们,在孩子们思考,交流,讨论中完成,这样都会有所收获,孩子们的亲身实践,印象深刻,学得扎实,要把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基本要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都议,人人敢议,人人发言,人人都有收益,这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虽然有的学生的答案不一定对,但是都做到了积极参与教学,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都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其次是尽量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清楚。教育孩子们不但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还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要说出水平,讲出质量,要一语中的。第三是多角度思维,灵活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文章和在平时学到的别人的有点,逐渐的学会学一反三,努力形成自己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来影响别人,提高自己。

4 培养和辅导学生去训练,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育与语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第2篇

摘要: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保障,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祖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在各年级中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法。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学生构建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关心自然和生命,通过诵读歌谣和浅显的古诗,为小学生铺开文学的画卷,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三、四年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从文中优美的语言中学习对海水、岩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级时,学习辨别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较分析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效果,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语文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祖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在各年级中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法。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学生构建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关心自然和生命,通过诵读歌谣和浅显的古诗,为小学生铺开文学的画卷,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三、四年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从文中优美的语言中学习对海水、岩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级时,学习辨别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较分析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效果,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吴忠浩.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第4篇

一、具体做法

1. 书写素质的培养。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时期,虽然强调书写工整,但在考卷上或作文中,只要内容正确,即使书写不整齐、不规范,也往往给满分,导致学生忽视书写:错别字多、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写得龙飞凤舞,使人难以识别;有的写成斜体(向右倾斜);特别是一些女同学把字写得极小,只占字格的四分之一或一半。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钢笔字帖,进行临摹;对书写较差的同学,除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加强书写练习外,还有意安排他们写黑板报,在实践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还定期举办全班性的硬笔书写竞赛,鼓励学生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 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

随着网络的出现,中小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网上浏览过,但由于他们阅历浅,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不强,加之社会上潜流着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从客观上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严肃任务: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素质,提高识毒能力,主动抵制有害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主要以课本中的范文和经典名著为主,正面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去看优秀的影视剧作,教育学生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去体会欣赏,教会他们如何去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并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树立正气,阅读好书,读伟人传记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是鲁迅、茅盾、冰心、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把学生从武侠小说、网络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自觉地抵御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3. 口头表达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要求未来的国家主人,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雄辩才能。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譬如回答问题或争论问题时,他们或者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或者拖泥带水,不得要领;或者抓耳挠腮,半天挤不出一句话。针对这种状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1) 课前三分钟的讲演练习。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讲演练习,内容自己选择,可以评价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东西;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东西。 (2) 定期举行全班性的讲演比赛。 (3) 设计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论辩。例如在讲了鲁迅的《祥林嫂》以后,我提出了“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的问题,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对不同的看法进行论辩,进而形成了全班人人参与讨论,在任何场合都有话想讲、有话敢讲、有话能讲的态势。

4. 写作素质的培养。

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对语文学科丧失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 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 (2) 倡导学生办手抄小报。结合语文教学的进程或重大节日,由同学自己确定主题、撰写稿件,自己设计版画、插图,办各类形式的小报。 (3) 学作小记者。学校有重大活动,我便发动班上的同学人人争当小记者,去现场观察、采访,学写一些简短报道或通讯,然后组织同学互相切磋、修改,其中优秀作品供小报刊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遇有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写。 (4) 记日记、写随感。提倡同学们把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用日记、随感、杂记的形式随手记下来,做到一事一记、随有随记,即使是片断也行,为写作文积累素材。

二、遇到的困惑及采取的对策

学生1:以前我们语文老师都交待答案,我们感到很具体,也容易记忆和背诵;现在的语文老师,不但不交待答案,反而让我们反复读课文,要我们凭自己的理解写出答案,我们哪有时间,哪有能力写出来,即便写出来,那还不经常是错的或不准确的?

学生2:老师说每个学生回答得都有道理,那么究竟哪个是最准确的?

学生3:对某个具体句子的欣赏、理解,老师总让我们自己试着说,那么,他(老师)到底是怎样理解的?教参上到底是怎样说的?

以上只是几位同学日记中的片言只语,但其内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学生感到的“模糊”有以下几项:第一,语言感悟的模糊性;第二,句子(句群)或细节感知的模糊性;第三,文章主旨探索的不确定性。通过整理与分析,之所以存在以上“模糊”,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旧有的学习模式(包括教的模式)在新学习理念、新施教理念的触动下,学生存在着这样几种可能的思想障碍: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相信“权威”(老师或教参给出的答案),习惯于“逆来顺受”地接受“教条”,缺乏质疑勇气,缺乏探索精神;其二,阅读面狭窄,词汇贫乏,不愿动手、动口,或即便“动作”了,也往往是“隔靴搔痒”;其三,应试教育的痼疾和旧式评价中答案的“惟一论”阴影厚重,不愿也不去动脑筋创造。

对以上现象采取的对策可归纳为“两心两结合”:即耐心引导、爱心渗透;信息疏导和学习方法、“没有惟一答案”和教学理念宣传相结合。“信息疏导”包括高考动态信息和大语文观信息;“学习方法”包括如何回到文本语言中学,即准确筛选文本信息和从重点文字暗示发掘并把握作者意图的方法与理解、欣赏、分析具体文章细节的“进入”方法。“没有惟一答案”并不是没有答案,而是指答案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是承认围绕某一思维方向展开的不同阐述(描述)行为成立的基础上追求的最完善表达,而不是离开描述对象所做的各种异想天开的“怎么说都行”。“教学理念”不仅仅指教学的具体方法,更强调对语文新理念的理解和溶化,是“知难而进”“破釜沉舟”的硬着陆和强起飞。

三、小结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每个语文教师对此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将语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全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第5篇

崔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崔峦)

一、素质教育――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

“素质”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近10年来,“提高素质”、“进行素质教育”已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 教育学词汇,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这里,“素质”已不仅是先天拥有的发生性概念,而且是 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发展性概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体现开发性、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 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同。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的话说,“素质教育的提法比较符合我们多年来对中 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愿望和要求”。他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谈到,6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在全国曾两度批 判片面追求升学率,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这一问 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综合治理;二是就教育本身来说,只破不立,难以奏效。这一次边破边立,促进了教育、 教学的深化改革。

最初提出“素质教育”,是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当时没有用“ 素质教育”的概念,而是讲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素质”。此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这一任务,“素质教育”这个概念逐渐形成并被广泛应用。可 见,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哪个人提出来的,它是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逐 渐形成的共识。

“素质教育”是在批判“应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它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

学生处于主动发展状态;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素质,主动发展。

应试教育:

面向少数升学有希望的学生;

偏重智育,着眼分数;

学生处于被动、应付考试的地位。

可见,素质教育绝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场有着丰富内涵的教育思想的变革,它将为我们指引和完善 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使教育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全面贯彻 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必须落实素质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 教育的转轨。

二、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据一些人的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质体能、个性心理、审美、其他(劳动技术 、特殊才能),还包括习惯。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如何,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 础教育的质量。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 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 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 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

小学语文素质的培养 第6篇

小学语文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积累是小学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丰富学生小学语文积累,提高学生小学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培养 活动教学

一、每节课前一分钟活动

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可充分利用每节课讲课前的一分钟开展一些积累语言的活动:一分钟即兴讲演,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讲述一个中外故事,是净化心灵,提升境界;介绍一本名著,是开阔阅读视野并练习培养品位;欣赏一首诗词,是陶冶情操,体会诗歌的美;评价一种社会热点话题,是关注生活,训练思想;听一段名家朗诵,是感受语言韵律美,欣赏声音情感美,等等。凡此种种,均可于有限一分钟中获得无限收获,使语言素质得到培养。

二、每天抄一个成语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把发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成语而言,它言简意赅,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固定的结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小学语文之花。作文时恰如其分地运用几个成语,或说话、演讲时恰到好处地来上几个成语,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我在让学生抄录阅读中发现的佳词妙句的基础上,在摘抄本上专辟一个栏目,让学生每天至少抄一个成语,日积月累,数量相当可观。具体方法是:每天由学生轮流在教室后面三块小黑板中的一块中选抄一个或多个成语,注上拼音,写出含义,批注关键字的意思,指出容易读错的拼音,其余同学分别记在各自的抄写本上。过一段时间,检查一下学生摘抄的情况,表扬抄得好的同学。适时进行成语填空、成语释义、成语改错、成语接龙、成语谜宫等趣味活动,真正让抄写的成语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养成重视成语、自觉学习成语的好习惯。

三、每周背一首古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的背诵,并推荐了七十首古诗。将这七十首和其它浅显的古诗由浅入深编排,然后每周让学生背诵一首,积少成多,化难为易,学生不知不觉间能在头脑中积攒下大量的古诗,不再觉得学习是个巨大的包袱和负担。背诵时,力求避免死记硬背的耗时低效,引导学生弄懂关键词的意思,做到理解记忆。一段时间后,开展一些古诗综合性活动。如:说作者朝代,上下句接龙,写出描写季节的古诗,讲一讲古诗的意境,背诵古诗的题目等等,优胜者奖励一张写有古诗的精美书签、卡片。期中或期末再开展相应的古诗背诵比赛,看谁记的古诗多,优胜者奖励《唐诗三百首》钢笔或毛笔字帖。通过读古诗、背古诗,学生与古诗亲密接触,与古诗成为世交朋友,吮吸古诗的甘霖,丰富人生的阅历,提高心性情趣和审美追求。

四、每月荐一本新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小学语文一定要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喜爱,就像不能离开每天早上的牛奶和面包。我在班上开设了小小图书馆,鼓励学生捐书,做到资源共享。每周从小学语文课中拿出一节指导阅读方法,从综合实践活动中拿出一节交流阅读经验。在此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荐书评书活动。让学生先说说新书的基本情况,如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次、字数,再谈谈主要内容,重点讲自己推荐它的原因,即特色之所在(是故事情节感人,还是人物形象生动,或者语言特色鲜明,抑或结构布局巧妙,使大家也产生阅读的欲望),最后讲一讲它在哪里可以找到,是书店,还是学校图书室,或是自己家的,方便有兴趣的同学查找。活动结束后,所有同学将自己说的内容写成“新书推介”张帖于教室里的“学习园地”栏中,在班上营造一种主动探求新知的浓浓的学习氛围。当然,中低年级也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改为推荐介绍一篇文章。

五、每期建一份“错题档案”

错误作业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准备一本专门的本子,用来收集整理作业、练习、试卷里发现的错误或课文学习时的知识漏洞。在记错本里注明错误的原因,并把正确的解题过程写上去。建立和使用错题本一定不能半途而废。同时让学生明确订正作业不是老师布置的,而是由自己的失误带来的附加练习,它最终是可以避免的。鼓励学生一次性把作业做对。对每次作业全对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乃至奖励,让学生把“不做错”当作每次作业的奋斗目标,消除他们认为只要有作业就肯定会有错的心理。经常翻阅错题本,循环复习错题本上的题目。开始“错题本”里由于粗心马虎等因素而产生的错题数量越来越少,效果也越来越好。

六、每年装一个“成长袋”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趋于过程化和多元化,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成长袋”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时记录学生成长。它虽小,却成了教师了解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我在帮助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袋”時,总是遵循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性、激励性原则,并根据不同学段有所侧重。低中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对资料的整理、收集,养成良好的收集、整理作业的习惯。中年级则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一定分类,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筛选,适当删减、补充资料。高年级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总结,为自己的发展制定更高目标。学生在小小的“成长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获累累硕果,感受成长带来的快乐。

七.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小学语文愉快教育的艺术 第7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国家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班级则要创建和谐班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只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才能获得足够的亲和力,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信,才会有感召力。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喜好,尊重他们的个性。爱要宽容,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中,而且要有渊博的知识,才可以把课文讲得妙趣横生,把一个故事讲得让人回味无穷。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对语文教师来说,腹有诗书课自雅。如果“忽略读书”,不提高自身修养的教师,原有的“一桶水”日渐蒸发,“活水”的源头又难以保证,精神品位、文化视野一天天下降,致使在上语文课时缺乏灵性,语文课堂缺乏趣味性。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笑出声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多想想办法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笑一笑,轻松一下,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这样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学生有了成就感,心情也就高兴,上课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就好。

三、设疑造成悬念,使其乐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在教学中要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课时以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系统地把情节交代一下,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到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利用图片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四、实践活动,产生快乐火花

语文教学重在从朗读、听说和写作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可通过“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格言”活动,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可通过“每日一读”或“接力朗读”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可通过“每月一事,一人,一景”的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

能力;还可通过“当一名小记者”、朗读比赛、讲故事、书法比赛、辩论赛、编“班刊”等一系列活动,作为课堂补充,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精神,在合作中,思维的碰撞、交流,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在分组比赛中如果能取得胜利,那将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感到更加愉快。

小学语文的主线——情感教育 第8篇

1.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形式

就目前的语文教学方式来看, 一些教师以分数评论一个人的好坏, 他们以演讲者的姿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另外一些教师爱生心切, 恨铁不成钢, 把原因归咎于学生对语文没兴趣……以上种种原因使师生关系紧张, 学生变成学习的受害者, 语文学习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件让教师头疼的事, 一些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于情感教育的被忽视。

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和人格教育的核心都是情感教育, 并且教育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情感教育是情感教育是为了达到教育学生让其做出积极的反应, 教师有目的地以良好的情感去教育和鼓励学生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起杠杆作用的, 对教学活动有激励、加强作用的是情感教育, 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优劣和素质发展速率以及教学效果。

2. 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联系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变得高度有效。”由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 所以教师必须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有效的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本身结合, 这样才能尽早完成任务。

情感教育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者联系紧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只有开发情感教育的潜在推动作用, 注重情感教育, 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烈兴趣, 使其主动学习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照顾以及他们的责任感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给学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的信心和勇气。与此相反, 如果教师忽视了情感教育, 只是追求高分、苛刻要求成绩, 不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这就会使师生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墙, 导致消极学习甚至拒绝学习, 产生厌学情绪。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低年级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往往带有情感性, 他们不会以理智支配情感, 而是以情感支配理智。他们学习一门学科往往是因为对这科教师的喜欢。所以, 教师要激情饱满地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前提下认真教学, 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 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情感的特点及作用

情感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心理特征, 是与意识紧密联系的。情绪和情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常常将二者混淆, 实际上情感是本质,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 二者可相互转换。情感是理智的、易变的, 其中理智性是与学生的认识活动、求真求实的心理相联系的, 是人智力活动的情感体验;易变性是说人的情感容易受外界情景的影响。情感态度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因素 (如兴趣爱好、目的、自信度、意志力、合作态度等)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形成的爱国意识和世界视野。语文新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它符合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语言学习的发展方向。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过程中必须包含情感教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的动力, 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情感教育在教学当中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等。那么, 怎样将情感教育应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便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如下:

1. 开设情感教育课堂, 营造自由教学氛围

在语文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的中心环节和过程是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注入平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 这是我们无可否认的事实, 这就要求我们将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与语文教学本身相结合。情感教学的备课与传统备课的区别在于情感备课要求教师要考虑教学的重点、学生的疑点难点, 也要注重分析作者和文章主人公的情感, 而传统备课则忽视了情感方面。教师如果对学生正确的回答予以积极的肯定, 并且设置不同类型、等级的问题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不仅可以照顾每一位学生, 也可以形成教学中的“非语言”优势, 使学生的爱好发生大幅度的转变。教师可以用手势、表情、眼神等对有声语言进行补充, 使自己的意思更容易被接受。

2. 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也是通过课堂将情感渗透。教师应采取适时适量适度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传递情感, 教师可以组织活动例如话剧、手工制作、课外实践等, 但要德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让其受到深深的熏陶。

四、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 在当前紧迫的小学语文教育现状下,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情感教育。在各式各样的情感教育方式下, 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热情, 学会情景结合、动之以情,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情感教育, 充分发挥其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摘要:情感教育是为了达到教育学生让其做出积极的反应, 教师有目的地以良好的情感去教育和鼓励学生的教育方式。它存在于整个教学历程中, 亦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把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在这一结合过程中, 教师起着纽带作用。所以, 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而认真地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宋军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07)

“素质自学”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育 第9篇

一、加强自主素质的探讨

在我国教育中, 学生自我素质培养和教育一直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老师应该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 为了更好的促进素质培养, 我们经过探讨, 得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给学生上课时, 老师可以培养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在一些具有优美意境的文章中, 让学生利用想象力, 再结合老师教学时利用幻灯片、播放符合优美环境的音乐, 让学生将视觉与想象、听觉结合起来,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培养学生自觉想象美好事物和美好景象的想象力, 在以后类似的文章中, 也使学生通过想象力,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 提高他们空间想象力的素质培养。

2.在语文课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诵一篇有感情色彩的文章, 通过反复的熟读, 让学生进入文章的世界, 自主培养语言的应用, 传达文章主人公的感情色彩, 进一步培养他们自学的心境, 促进了感情素质教育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3.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 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都说书本是无言的老师, 也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学学习的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自己不懂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在这个时候, 就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书本如:字典、词典等来进行学习, 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促进自己在知识层面上素质的提高。

4.对于小学生而言, 语文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 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时也要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 然后按照文章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并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研究文章的关键词、主要思想等, 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意识, 还促进了对阅读能力的理解, 培养了动脑思维, 促进了思维素质教育和进步。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 对于不同的学生, 掌握知识的水平也是不同的, 由于在自学的过程中, 会遇到自己不理解或不会的难题, 老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 对不会的问题或有疑问的地方要大胆提出来, 老师也要正确掌握回答问题的技巧, 而不是盲目告诉问题的答案, 要积极引导并做好相应的暗示,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 老师要不断培养学生自身的素质, 加强素质教育和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对自主学习和素质培养, 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

1.改变了原有语文课上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老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和思维考虑问题, 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去教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还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 还对文章重点或难点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 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进步。

3.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促进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自身素质, 学习也进步了, 同时, 加强了对知识的认知,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老师要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的素质, 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有寓意的文章或有丰富内涵的故事, 不断加强学生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培养对阅读能力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素质自学已经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发展的一种趋势, 素质自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在自主学习、思维创新、阅读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还促进素质的提高, 加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老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他们遇到的难题, 要积极的引导, 培养学生动脑思维和思考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雅辉.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10 (01)

[2]唐玉蓉.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N].四川科技报.2010

[3]郑耀雄.试论素质教育导向的小学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0

小学语文人文教育问题的思考 第10篇

1、提高教师素养, 随风潜入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者,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位人文素养高的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 因此教师创造的人文化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由此可见,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校内语文教师培训, 将学校内的所有语文教师组织在一起举办一个教学交流会, 在交流会上所有语文教师可以畅所欲言, 尽情地表达自己的人文教育主张, 教师间相互学习彼此的教学经验, 逐步改进自己的教学不足, 不断提高课堂质量。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创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情感, 成为一个情感丰富, 心地阳光的青少年。

2、创造具体情景, 润物无声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具体情景不仅包括在语文课堂上也包括课外生活中。语文来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 教师要教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精彩, 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 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加注重加入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进行《浪花》的教学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上给学生展示关于大海拍击沙滩激起层层浪花的图片, 也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电影中关于大海拍击沙滩激起浪花的片段视频, 通过电影和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 让学生对浪花的产生以及海浪拍击沙滩激起浪花的美景有个具体的全面的了解。在学生对浪花有了了解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当你站在大海边上海风吹来, 吹起了层层浪花, 浪花拍打着你的双腿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浪花》中表达出的主人公对浪花的喜爱之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另外, 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可以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通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事物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爱心, 有同情心的好少年。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 在参观过程中给学生讲述历史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 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五千多年来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对那些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以及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充满崇高的敬佩感, 并以这些人为榜样, 学习他们敢于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大无畏精神。

3、发挥学生主动, 探索升华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知识大爆炸, 这就要求学生从小树立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学习理念, 这样, 才可以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学生个人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学生要自主规划语文人文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承担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重任。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经典文学作品交流会、主题辩论赛、人文百科知识竞赛等各种关于人文知识性质的活动, 让学生在参加活动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组织“人文百科知识竞赛”, 竞赛前先将人文知识相关的内容制作成一个小册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阅读、记忆, 然后教师设置一等奖和二、三等奖, 学生会在奖励的诱惑下努力记忆人文知识, 学生记忆的过程就是对人文知识逐渐了解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人文素养会逐步提高, 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生准备人文百科知识竞赛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 学生为了赢得竞赛的胜利不断拓宽知识面和人文视野, 从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人文素养也不断提高。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探索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素质教育

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解决这些问题是小学素质教育必走的路。不仅仅是指小学,在今后的学习教育中,可能都会面对这些问题,所以,作为相关教育人员应该重视这些问题。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

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

二、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學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时,只要教师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甚至不怕学生推翻自己的见解,这便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

3、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是掌握良好学习策略,具有良好学习交往素质的表现学生在教师启发进行思考,虽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内在的思维活动。好学会学的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见解之正误及时得到验证,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见解。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是希望听听同学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 第12篇

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授之以“鱼”, 教导学生学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授之以“渔”, 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更加要导之以“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符合以人为本思想的教育, 是一种具有科学发展力的素质教育, 这种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个性。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学生人格的教育, 这种教育致力于塑造学生的智商与情商的和谐共融、健全完善学生的理想化人格, 并且强调学生人格发展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创新教育是一种具有超越意识的教育, 在价值观取向上坚持以实现未来的理想与成功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观念。这种教育不是以“重复昨天”为目标, 而是着重在人文本质基础上创造出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型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该从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出发, 依靠教材和其他多种教学媒体, 在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

一、培养创新意识, 鼓励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首先要有社会和个人生活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具有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 最后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意向、愿望和设想。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只有拥有了创新意识, 才能抓住创新时机, 启动创新思维, 产生创新方法。由此可见,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师要自发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本身拥有了创新意识, 才能真正地做到“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设置的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创新激情才能得到激发。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还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上, 教师应让学生多发表见解, 多展示学生思维的活动过程, 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展示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 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 拓展学生的思路, 调动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充满想象力的学法和做法,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 让学生能经常在头脑中闪现出创造的亮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积极的启发中创新。教师幽默有趣的语言表述, 恰当合理的比喻修辞, 充满情感的知识讲解, 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 以及丰富多彩的演示、参观、实验等, 都有利于引起学生们的联想, 开启他们的思维, 从而帮助学生轻松快乐地获得启发, 开启在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之处, 开启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启发需要一个过程, 不能都期望适时的体会。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学汇报、自觉提问、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 甚至是相互争论等行为来有效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上, 教师要营造师生共同合作, 平等讨论, 自由争辩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诱发学生的创新。

三、开展课外活动, 激活创新思维

语文这一科的知识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 最大限度地扩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进行语文学习, 带着语文学习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教师如果能把学习变成趣事, 让学生们在课外活动中学习知识, 教学效果肯定会大大提高。同时, 教师还应帮助学生们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过程。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把“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的行为, 是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方面诠释了教育的全过程。在新时期下, 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多地提出生命教育并真正地实施生命教育,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拥有民主的精神、自由的氛围、心灵的碰撞、平等的交流、探索的体验、成长的最求、丰富的生活、憧憬的未来, 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健商下一篇:新闻编辑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