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控制技术

2024-05-11

微生物控制技术(精选12篇)

微生物控制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种间竞争,注入硝酸盐/亚硝酸盐,抑制SRB

油田中SRB的问题日益严峻,给安全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应用微生物竞争原理,在注入水中加入硝酸盐/亚硝酸盐(NO-3/NO-2)控制SRB,技术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项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但我国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1 油田中SRB问题

1.1 硫酸盐还原菌SRB

1.1.1 储层中的硫循环

地层中,硫循环分为还原和氧化两方面,地藏中含有丰富的SO2-4,通过微生物同化还原作用形成生物质硫(蛋白质),进而降解为氨基酸脱硫还原生成H2S,或者SO2-4直接作为电子受体被异化还原生成H2S,SRB还原SO2-4发生同化或异化途径:同化途径生成还原氨基酸和蛋白质产生的H2S,不会导致H2S直接排入地层中。在异化还原反应中,SO2-4(或S0)被专性厌氧硫酸盐还原菌还原为H2S;H2S通过生物氧化形成单质硫和SO2-4;于此同时,单质硫化学歧化产生SO2-4和H2S。

1.1.2 SRB的生理特征

SRB的电子供体往往同时又是其碳源,不同种属的SRB菌体有不同的电子供体。SRB除能利用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还可以还原各种高价态的含硫化合物。

金属离子对SRB的作用有促进和抑制两种,一般认为Fe2+、Mn2+等离子起促进作用,而Pb2+、Cd2+等起抑制作用。

钼酸盐(MoO2-4)、NO-3和NO-2对SRB的硫酸盐还原过程起抑制作用。MoO2-4具有与SO2-4相似的立体化学结构而能够与其竞争ATP硫激酶活性位点,并与ATP形成不稳定中间代谢产物,从而降低了SRB体内ATP水平,使之代谢终止,而对其它微生物类群没有明显抑制作用;NO-3,NO-2抑制SRB产生硫化氢的主要机制:(1)NO-3,NO-2加入,刺激了NRB或者NR-SOB等微生物的繁殖,使SRB产生的H2S很快被氧化;(2)NO-2通过抑制硫酸盐还原代谢途径直接抑制SRB的活性,当环境中有mmol/L级的NO-2存在,SRB周质中亚硝盐还原酶,直接将进入周质中的NO-2还原为氨,这种电子传递的中断使与硫酸盐呼吸途径相关的蛋白活性下降,当环境中存在NO-2时,SRB会受到持久的抑制;(3)当NO-3浓度很高时,NRB直接氧化有机酸,并产生NO-2,维持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

1.2 抑制H2S产生的传统方法

控制H2S的传统方法分为抑制SRB活性和去除H2S形式两种。其中通过抑制SRB活性的方法可以从源头上控制H2S,主要包括加入碱,提高pH值和加入杀菌剂等;通过化学方法改变H2S的形式的方法直接去除H2S污染,主要包括加入氧化剂,氧化H2S,以及加入铁盐使硫沉淀出来等方法。

2 微生物竞争控制SRB新技术

2.1 技术原理

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抑制SRB生长菌株的选择要求:其一是应用的注入菌种(或者地层中本源细菌)在生活习性上与SRB非常相似,只是它们不产生H2S,这些细菌注入地层和SRB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就可与SRB争夺生活空间和食物营养,从而抑制SRB的生长繁殖;二是某些细菌可以产生类似抗生素的代谢产物抑制SRB的活性,即利用微生物之间的共生、竞争以及拮抗的关系来防止SRB产生H2S。

SRB与硝酸盐还原菌(NRB)均以油藏中的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和碳源,相互竞争,硝酸盐还原-硫化物氧化菌(NR-SOB)不但与SRB抢夺营养和空间,还会氧化H2S,以缓解SRB代谢引起的H2S危害[1,2,3],同时NRB和NR-SOB的代谢过程中还原硝酸盐,生成亚硝酸盐对SRB具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现在油田上应用的注入NO-3、NO-2防治SRB的方法就是利用SRB与DRB、NRB、NR-SOB之间的抑制关系,在回注水中加入NO-3、NO-2(根据不同地层的情况还会注入少量MoO2-4和NRB等菌种)使地层中以NO-3为电子受体的NRB以及NR-SOB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抢夺SRB的营养和空间,氧化H2S,达到既消除H2S污染又做到对地层友好。在天然气田开发中同样存在SRB造成的H2S问题,注入硝酸盐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在这一领域[4]。

2.2 国内外利用微生物控制SRB产生硫化物的研究进展

19世纪阿姆斯特丹硫化氢腐蚀管道的问题开始凸现,1895年Beyerinck首次分离出硫酸盐还原菌SRB。基于纯培养的理论需要,在过去的十年里做过一些确定菌种区别、性能以及特性范围的实验,并产生很多有效的分析方法。这些实验和方法直接应用于天然的菌群样本,发展到目前为止与油田现场实际情况存在不一致的结果,但视为有效的应用。在注入水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控制SRB的效果、影响和施工方法等方面在现场和实验室均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2.2.1 注入硝酸盐/亚硝酸盐控制SRB现场实例

在现场试验中,注入水中加入NO-3、NO-2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1996年在Coleville 储层(Kindersley, SK)注入硝酸盐获得成功,硫化物浓度降至原来的40%到100%且微生物的种群由SRB变为硝酸盐还原菌NRB(主要作用的是CVO菌株,通过氧化H2S消耗硝酸盐)。2005年在Gullfaks油田连续地加入100 mg/L硝酸盐通过硝酸盐还原菌NRB和硝酸盐还原-硫化物氧化菌NR-SOB成功抑制SRB的活性。Cor Kuijvenhoven等在尼日利亚Bonga油田分析了注海水驱油的酸化问题,将NO-3溶解于海水回注的方法有效的控制了已经产生的硫化物[5]。Bonga油田应用Ca(NO3)2作为注入的NO-3[6],因为Ca(NO3)2比NaNO3方便运输,节省运费,且溶解度高于NaNO3,收益率高。但是选择何种硝酸盐与地层中的水质和粘土有关,加入的NO-3不能使地下水和粘土发生膨胀、粘度增大,否则会堵塞孔径。另外,地层中不同的环境以及本源微生物种类等因素也对注入NO-3抑制SRB的效果有着影响[7],在进行现场施工前,应对具体油田的环境和菌种样品进行分析。由于注入NO-3/NO-2技术的油田采出水是低毒的,挪威政府将这一技术作为2005年达到零伤害排放(ZHD)目标一项项目批准壳牌(挪威)公司开发的Draugen油田在不同地层压力条件下在回注水中加入NO-3,施工三个月,有效控制了H2S[8]。

2.2.2 技术实验研究

国外很多油田上应用注入NO-3/NO-2抑制SRB的方法已经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同的油田地层环境和主要菌种类型不同,注入的配方和方法不同。在实验室对这一技术采用多种手段进一步研究。

稳定的同位素数据可以有助于了解复杂的微生物过程中硝酸盐和硫酸盐还原系统独特的信息,并提供为在油藏硫化氢和其他地方的管理上的问题和重要信息。Casey Hubert等[9]利用SO2-3与SO2-4的S与O同位素的比率显示模拟层微生物种群环境的硫化反应器中批量菌种变化的方法,证明通过注入NO-2比注入NO-3更有效地抑制SRB并减少硫化物,当反应器中SO2-3与SO2-4含量高时,注入NO-3和NO-2效果均不佳。我国中科院在实验室从大庆油田采出水中筛选出纯菌种通过H2S的减少量为标准也得到相同的结论[10]。因为NO-2直接作用于硫化物且持久抑制硫酸盐还原过程,所以更适合在高温油田用于保护储层[11,12]。加拿大Saskatchewan省Coleville油田的产出水用于接种连续升流式填充床生物反应器,通过反应器中种群的变化研究注入NO-3和NO-2的效果,实验表明在NO-3浓度在17.5 mM、NO-2浓度在20 mM时,SRB就受到了抑制,反应器中NRB和NR-SOB占优势地位,这也证明抑制SRB的效果与电子受体的浓度有直接关系[13]。

对于已经酸化很严重的油气井,单纯加入NO-3作用不很明显,因为厌氧条件下NO-3很快被NRB分解,中间产物NO-2也被反硝化细菌消耗,NO-2对SRB有抑制作用,在加入NO-3的同时也适当加入NO-2和MoO2-4(大多采用(NH4)2MoO4)更有效,NO-2和MoO2-4具有协同效应。通过计数测定油井产出水中分离的SRB主要所在的生长期加入NO-2和MoO2-4的量有所不同:在准备期微量的NO-2和MoO2-4就可以达到效果;而在指数期,加大NO-2和MoO2-4的用量以阻止H2S的产生,一般MoO2-4的用量低于NO-2的用量。即使在地层中没有NRB和NR-SOB的存在时,单纯加入亚硝酸盐也同样可以控制SRB的活性[14,15]。

2.2.3 新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回注水中加入NO-3/NO-2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油田中,在其他领域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环境,注入方式也灵活多变,在气田、排水系统以及输送管道中都可以有效控制SRB。Alberta气田[16]处理H2S问题采用两种注入方式,Ca(NO3)2以150 mg/L的速度持续的加入中心注水井中分散到全油田的注入井,用生物杀菌剂、丙烯醛进行每周批处理注入以保护NRB生物膜积累。经过一个月的处理,产出天然气中的H2S降低大约50%,相应的H2S在产出水中有所增加。一个问题井中H2S的水平大约是800 ppmv。处理这口井,在附近的注入井中开始每周用Ca(NO3)2单批注入约660 mg/L,以其七天的产出效率为基础,问题井的硫化物水平有效降低并在随后的18个月产出的天然气中H2S一般小于15 ppmv。Lehua Zhang等在排水系统中加入硝酸盐控制硫化物,加入1 g/L硝酸盐,活化NR-SOB,利用其氧化硫化物,并有效抑制SRB29天,应用这一方法成本比加入O2、H2O2、NaClO等氧化剂的传统方法成本要更低,效果持续性更强[17]。

2.3 技术存在问题

油田中由SRB产生的H2S可以通过加入NO-3/NO-2控制,而NO-2引起的加速腐蚀和点蚀现象也随着技术的应用突显出来Casey Hubert[18]通过实验表明NO-3减少硫化物却在生物反应器入口附近产生腐蚀,而高浓度NO-2完全抑制了微生物活性并产生次腐蚀。更逐渐地,逐步加大NO-2用量会导致微生物活性保持并定位腐蚀,主要在生物反应器入口附近。

Richard L Martin等指出NO-3不会对腐蚀和缓蚀剂的效果产生影响,而NO-2会导致油田卤水对材料的腐蚀加剧,并且无论油田中是否被H2S污染,加入缓蚀剂的效果均减弱[19]。Rempel等[20]在模拟油藏实验中发现NO-3与NR-SOB同时注入时也会产生定点的腐蚀,且腐蚀速率比单纯加入NO-2更高。

多数研究是通过表观现象,如H2S浓度、SRB菌种数量等,来评价注入NO-3/NO-2取得的效果,Torben等[21]提出应用微生物技术识别并检测关键菌群,在注入NO-3处理的储层中,水的流动是细菌数量转移关系的记录,从而可以得到系统中硫化细菌产生新的、强的适应性变化,同时新的技术在抑制腐蚀危害的应用,特别是在沉积腐蚀方面,分子技术是识别最可能的腐蚀过程的有效工具[22,23]。这些微生物技术包括直接细菌计数(DAPI)、荧光杂交(FISH)、定量蛋白酶链反应(qPCR)以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等。这些方法通常用于较之前其他方法更高处理量的方法,细菌种群的概述是必需的。

3 结论与展望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第2篇

虫③幼苗出土前用鲜草诱草幼虫④刨土捕杀幼虫⑤药杀幼虫,可喷酒2.5%功夫乳油3000-50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浇苗及根际土壤。蛀干害虫有哪些?如何防治?

松墨天牛防治方法:

一、彻底清除被害树并运出林区销毁。

二、鲜草100份切碎加水30份拌入上述药量,每公顷112.5kg。随配随撒,不要过夜。阴雨、大风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不宜使用。(3、药剂防治发生量较多时可采用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1.5%甲敌粉剂、敌百虫粉剂、4%敌马粉剂,3.5%用量为每公顷马拉硫磷乳剂、30kg75%;杀虫50%双乳剂、40%氧化乐果乳,以1000~1500倍液喷雾。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好蝗虫的天敌,主要有鸟类、蛙类、益虫、螨类和病原微生物等。(2)马尾松毛虫松毛虫马尾松毛虫一般以3-4皮缝、地被物或表土处龄幼虫在松枝丛、树越冬。在温度较高的海南、广东、广西等部分地区,幼虫越冬现象不明显。翌年平均气温10C以上出蛰,幼虫一般为6龄。1-2龄时有群集为害和吐丝下垂习性,啃食叶缘;3龄后分散为害,取食整根针叶;5-6龄食量最大,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0%-80%。越冬代和第1代危害最重。成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一般在傍晚羽化,当晚即可交配,交尾后即可产卵。各代产卵量不一致,平均产卵量300-400松毛虫粒。类综 合防治措施:(1)、做好虫情监测以便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2)、合理配置植物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营

林地的生物群落,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4)、人工防治可采用摘卵、摘蛹或使用黑光灯诱集成虫的方法降低虫口密度。北方在冬季通过人工搂树盘,破坏松毛虫越冬场所或在春季幼虫上树前绑毒绳、抹毒坏的方法阻隔幼虫上树取食。(5)、生物防治:气候条件适宜的南方应用20亿孢子/g白僵菌粉剂喷粉或0.5-2亿孢子/ml菌液加0.01%洗衣粉喷雾;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一般在3-4龄幼虫期间进行,施菌量为1-2亿菌数/ml;还可在松毛虫产卵盛期,选择晴天无风的天气,分阶段林间施放赤眼蜂,45-150万头/公顷。(6)、化学防治发生严重时,可喷洒2.5%溴氰菊脂乳油4000-6000倍液,25%灭幼脲3号1000龄幼虫前进行。倍液,最好在 3-4刚竹毒蛾毒蛾类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秋、冬或早春采用煤焦油或石油加沥青(2:1)涂抹越冬卵块,消灭越冬虫卵。对于有上下树习性的幼虫,如舞毒蛾,杨、柳毒蛾等可用2.5%的溴氰菊脂毒笔在树干划1cm宽的阻隔环,也可绑毒绳阻止幼虫上下树。(2)、诱杀法根据毒蛾成虫多具趋光性,可因地制宜地设置灯光诱杀。或在幼虫越冬前,干基堆草诱杀幼虫。(3)、生物防治,毒蛾

尺蛾尺蛾类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结合耕翻挖虫蛹;根据被害状及虫粪及时捕捉幼虫。槐尺蛾和黄连木尺蛾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可进行人工振落捕杀幼虫。(2)、灯光诱杀 成虫。(3)、药剂防治 于低龄幼虫期,以50%杀螟松乳油、晶体1500倍液、90%或敌百虫2.5%溴氰菊脂4000倍液进行常量喷雾均有良好效果;超低容量喷雾时,用50%敌敌畏乳油与柴油1:22混合,用量为6kg/hm。药剂防治一定要很抓第一代,以压低虫口密度。(3)生物防治可采用苏云金杆菌制剂,以1亿/ml的含孢量进行地面喷雾。同时要注意保护胡蜂、土蜂、姬蜂等自然天敌。

地下害虫有哪些?如何防治?

灯诱成虫②鲜草或鲜马蝼蛄防治方法:①粪诱杀

③毒饵诱杀:用80%敌敌畏乳油0.5kg拌入50kg炒香的饵料中制成毒饵,傍晚撒于苗床上④灌药毒杀:在根际或苗床上浇灌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①施用腐熟粪肥或冬翻蛴螬防治方法:土壤冻死蛴螬②用50%辛硫磷颗粒剂处理土壤③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氯菊酯乳油3000倍液灌苗木根际。地老虎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苗圃地杂草②糖醋液或黑光灯诱杀成春季在林间设置饵木,引诱成虫在饵木上产卵,然后将饵木剥皮处理。或用引诱剂诱杀成虫。

三、成虫羽化期间,用40%乐果乳油或2.5%5000溴氰菊酯乳油杀成虫。倍液喷洒树干,毒

星天牛防治方法:在星天牛产卵期,可用 防治措施:(1)农药拌砂堆在柑桔树兜处或在树干基部喷布百树得,趋避其产卵。(2)在成虫盛发期,于晴天中午捕杀成虫。(3)在卵的盛发期中寻找藏卵处特征,削除虫卵和初孵幼虫。(4)钩杀幼虫或药物堵塞虫孔,凡有鲜虫粪处,蛀道短者可用钢丝钩杀幼虫;到蛀道较深幼虫不易钩杀者,可在清除虫道堵塞物之后,用脱脂棉蘸以80%乳油等塞入虫孔,然后敌敌畏,76%库龙再用湿泥封堵孔口,勿使通气,即可杀死蛀道内幼虫。

枝梢害虫有哪些?如何防治?

微红稍斑螟微红稍斑螟危害新梢,先咬食皮鞘,被咬处有松脂凝结,以后钻入髓部为害,先往尖端蛀食,到顶端后再往下蛀食,并咬一圆形排粪孔,直至将髓心蛀空,排粪孔周围常有大量松脂和粪屑堆积。被害枝梢变为灰黄至桔红色,向下弯曲枯死,其侧梢发育成丛枝状;防治方法:1)、及时剪除虫株、虫果、被害枝梢,集中烧毁,消

灭虫源。(2)灯光诱杀

成虫。(3)、药剂防治

幼虫期往树梢上喷40%

氧化乐果乳油、50%杀螟

松乳油1000倍液或2.5%

溴氢菊酯乳油10000倍

液等。

五、苗期的病害有哪

些?如何防治?

猝倒病防治方法:(1)选用圃地。选择地

势平坦、排水良好、疏

松肥沃的土地育苗,不

用黏重土壤和感病植物的土地作苗圃。

(2)土壤消毒。百分之

三十硫酸亚铁水溶液于

播种前5-7天均匀地浇

洒在土壤中,药液用量

为每平方米2KG。

(3)种子处理。播种前

可用百分之0.5高锰酸

钾溶液浸泡种子2小时,捞出密封30分钟,用清

水冲洗后催芽播种。

(4)加强苗圃管理。合理施肥,细致整地,播

种前灌好底水,苗期控

制灌水,加强松土除草。

(5)化学药剂防治。对

幼苗猝倒,因多在雨天

发病,可用黑白灰

1500-2250Kg/每公顷,或用70%敌磺钠原粉2g/每平方米,与细黄心土拌

匀后撒于苗木根颈部,抑制病害蔓延。

(6)及时播种

苗木茎腐病防

治方法:(1)夏季苗圃

架设荫棚、行间覆草、适当灌水及间作绿肥,可降低苗床温度,防止

根颈灼伤,减少病害发

生。

(2)适当增施有机肥、草木灰、饼肥,促进苗

木的生长,提高抗病力。

松材线虫防治方

法:(1)植物检疫(2)

严格疫木处理,彻底消

除隐患。(3)传媒天牛

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效果 第3篇

关键词:营林技术;控制;有害生物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55

自然界中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氧气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因此,对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来说,森林至关重要。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森林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其原因除了人为因素外,病虫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遏制,争取把虫害造成的林业损失降到最低。另外,还要广泛宣传森林有害生物的危害性,普及相关防控知识,从而加强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

1 林业有害生物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并造成损失的各种有害生物。林业有害生物的来源十分广泛,并且繁衍速度很快,是林业安全的一个严重威胁。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存在的林业有害生物多达100多万种。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大约8100万公顷的林地遭受林业有害生物的侵害,每年的损失大约有900亿元,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当前,对我国森林破坏最严重的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白蚁、油松毛虫、松树叶蜂等,这些有害生物的侵入给森林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危害。

2 种子防虫,提高树种成活率

正确选择种子有利于提高树种的成活率。在选择种子时,要注意选择防虫树种,并对种子进行相关处理。首先应该在育苗的前一年秋天进行树种采摘,要采取健康成熟母树上的健康树种,这样的种子一般抗虫性较强,然后要对种子进行风干处理,置于干燥的地方妥善保管。在春天育苗之前,也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种子进行处理,主要有消毒、拌种、浸种等措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一定要在播种前将种子长时间浸泡在消毒液中以防止病菌和虫卵附着在种子上。

3 树苗控虫,完善育苗管理

在育苗前一年冬天,要注意对苗圃进行深挖整墒,在冬天进行土地深翻可以将泥土内存留的虫卵以及病菌等冻死,在春季播种树苗时还要利用草木灰和生石灰撒播技术对苗圃进行深度消毒,确保泥土健康无害。另外,播种树苗所用的泥土也很重要,在播种前期要选择与树苗需求相一致的泥土,泥土要具有较强地透气性和蓄水性,这样更利于树苗健康成长。育苗基地还应该尽量远离已经成熟的林区,以防止成林区中的病虫害威胁幼小的树苗。在树苗出土发芽后,要注意对树苗进行抚育,结合树苗的需求为其喷洒适量的消毒药品。

4 建设混交林,实施生态调控

混交林是指将生长习性并不相同的树种进行混合搭配种植,成熟的混交林技术融合了生态学和生物学两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可以对土地资源和林区的营养物质进行有效利用并大大节省育林时间。一般来说,混交林的枯枝落叶混杂在一起后很容易在土地内部形成腐殖层并吸引复杂的生物种群,如果这些复杂的生物种群中以有害生物居多,就可能引发害虫的大量繁殖衍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营造混交林已经成为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措施。混交林内复杂的生态系统还能够吸引啄木鸟、灰喜鹊等鸟类,它们对树林中病虫的捕捉可以有效抑制森林中的病虫害。另外,如果在混交林中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应该以捕杀为主要措施,切忌乱使用药物,这是因为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某些脆弱混交树种的病变甚至死亡。

5 综合预防,加强成林抚育

目前,有害生物的管理逐渐科学化,在管理过程中多采用综合预防的方式,由以前与病虫害的被动斗争变成了主动防御和克制。

病虫害一旦发生就很难遏制,尤其是成片发生的食叶害虫,在短时间内可以破坏巨大数量的针叶林。针对这种害虫,相关人员可以在培育树林初期建设起病虫隔离带,阻断病虫的传播路径。另外,在对幼林进行抚育时,还要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和检疫,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林木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在每一个林木生长期都提前喷洒防治药物,控制病菌滋生。如果发现树苗发生了病变,需要及时拔出该棵病苗并立刻用生石灰和草木灰等对该棵树苗的根穴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蔓延;如果是树苗上的某棵枝杈发生病变,要及时砍断该棵树枝;如果是成片的树林大规模沾染病害,需要全面施用喷洒具有较强药效的除虫药剂。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自然树林进行抚育时,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不慎切断食物链或招引外来物种入侵,对自然树林造成严重后果。

6 结语

森林病虫害是危害树木健康的最直接因素,为了更好地保护林业资源,建设绿色生态大自然,要充分利用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凤玲,候广友.浅析营林措施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J].林业勘察设计,2012,(03).

[2] 曹结华.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

[3] 宋玉双,黄北英.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10,(09).

工业水系统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 第4篇

工业水中微生物、藻类的增长会产生生物黏泥, 到了用户端后容易附着在换热器、凝汽器列管表面和管道内壁, 造成流动阻力大, 热阻增加, 换热效果差, 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黏泥下的腐蚀, 危及设备的安全运行。

对水藻的处理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在水中放养食草类鱼, 靠鱼将水藻吃掉;二是在水中加入絮凝剂, 通过絮凝反应把水藻从水中除去;三是利用杀藻剂破坏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细胞, 使其不能繁殖而死去;中厚板分公司原水站不具备加絮凝剂的条件, 因此我们选择冲击性加入氧化性物质, 通过活性氧的氧化能力, 穿透细胞膜, 氧化细胞内的硫基酶, 快速控制蛋白质合成, 使藻类细胞融解、死亡, 达到去除水中藻类的目的。

因此, 我们计划通过此次研究项目的实施, 能够使工业水质得到较大的改观, 目标使藻类、生物黏泥在工业水池悬浮量减少或者消失。如果效果比较理想, 将在二期工程中引用此杀菌灭藻方案, 根据现场工艺情况, 我们将对固体氯锭/次氯酸钠溶液投加方案、硫酸铜灭藻、投加活性碳粉末、高锰酸钾除藻以及双氧水除藻方案进行对比实验分析, 选择其中最经济、效果最好的一种。

氧化性杀菌灭藻剂有氯气、氯酸盐、氯氰酸、溴化物、高锰酸钾、过氧化物等多种物质。对于含氯化合物的不良影响有很多报道, 同时氯离子的穿透性较强, 对金属腐蚀性大, 且无有效的方法去除, 研究决定不采用含氯化合物。

1 不同种类杀菌剂的杀菌效果

水样取自原水池入口, 异养菌1.2×105个/mL。

从上表可以看出, 过氧化物的杀菌效果显著, 药剂量要比非氧化性杀菌剂小得多。虽然高锰酸钾杀菌效果最好, 由于处理后水的颜色呈浅褐色, 决定不予使用。无论是从环境影响方面还是从方便使用角度考虑, 过氧化氢水溶液都是首选。过氧化物分解放出的原子态氧非常活泼, 能够使微生物的细胞膜及原生质遭到破坏而导致微生物死亡。过氧化物的杀生能力比氯强, 对微生物产生的黏液有较强的剥离作用, 同时过氧化物对环境和后继工序没有不良影响, 近年来在国外水处理行业应用广泛。故确定以过氧化氢水溶液为主, 以其他辅助成分为辅配制一种复合杀菌剂, 即JA-982A。

2 不同浓度JA-982A杀菌实验效果

水样取自原水池入口, 异养菌3.5×105个/mL。

3 现场JA-982A菌实验效果

在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 八月份在原水池进行了放大实验, 原水中异养菌1.6×105个/mL, 进水量700m3/h, 药剂浓度40ppm, 每天加药4小时, 情况如下:

对于JA-982A的实际投加效果, 我们进行了跟踪。5月份中央水厂工业水池现场照片与10月份JA-982A连续投加后对比照片见图1。

从以上图片比较可以看出, 在连续使用JA-982A后, 水池菌藻漂浮物明显减少, 但在11月份药剂停止投加后, 水池菌藻即出现反弹。

4 结论

可以看出, 不加药细菌总数大致在1100~1500, 加药后开始数量开始下降, 持续加药三周后, 可以达到近50%的细菌去除率, 符合要求。

从现场试验的结果看, JA-982A菌灭藻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菌剂, JA-982A以控制水中的藻类到了预期的目的。

摘要:工业水池一直存在着大片漂浮物, 水质有时明显发绿, 我们可以判断为微生物黏泥和藻类的繁殖。我们将对固体氯锭/次氯酸钠溶液投加方案、硫酸铜灭藻、投加活性碳粉末、高锰酸钾除藻以及双氧水除藻方案进行对比实验分析, 选择其中最经济、效果最好的一种。

关键词:藻类滋生,氧化性杀菌剂,投加浓度,异氧菌,高锰酸钾,过硫酸钾

参考文献

[1]金熙, 项成林.工业水处理技术应用问答.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微生物控制技术 第5篇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作用

化石燃料燃烧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毒害气体和CO2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相应的控制排放技术不断发展,其中生物质能利用由于其CO2零排放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采用LCA方法,选择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生物质热裂解发电、生物质与煤混烧发电3种方案与燃煤发电进行了对比,分析生物质利用过程减排温室气体CO2、毒性气体(SOX、NOX)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生产1 kW*h电能的生命周期中,3种生物质发电方案的CO2排放量远远小于燃煤发电,特别是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和生物质热裂解发电两种方案减排CO2达到了87%~94%.由于生物质低硫和低氮特性,该两种方案中NOX和SOX的减排量也非常显著,即使是生物质与煤按1∶9(质量比)混燃都可以达到25.2%和8.9%的减排效果.综合而言,生物质能的利用,不论是气化、热解或者共燃都是减排CO2、NOX和SOX有效措施.

作 者:廖艳芬 马晓茜 Liao Yanfen Ma Xiaoqian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刊 名:环境污染与防治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年,卷(期):2006 28(5) 分类号:X5 关键词:生物质   生命周期评价   污染物排放  

微生物控制技术 第6篇

摘要:发展教育事业,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事业,尤其是发展职业教育,更是解决当前学生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基于这种理念,近年来笔者积极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项目-任务教学法在《园林植物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论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化作用,并以笔者的教学感悟,提出两点反思,以供同行探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害生物控制;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111-03

一、前言

《园林植物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同时又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服务于城镇绿化和园林生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有害生物识别、有害生物控制等。相对应的岗位技能工种有植物保护工、有害生物防治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顺利获得岗位技能证书,真正投身于园林绿化建设中去,近年来笔者苦苦思索,并大胆尝试行动导向教学,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园林植物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项目-任务教学为主线的课程设计

为了适应新形势,培养技能型的中职学生,近几年,笔者不断尝试选用实践性强的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整合,尤其是2015年出版的《园林植物有害生物控制》,该教材全部以项目-任务形式编写,很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大部分十七、八岁就要顶岗实习,甚至毕业,参加工作。如何让学生走出校门即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选用了这本教材,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项目-任务教学法开展教学,以达到最佳效果,服务学生。具体教学内容见表1。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案例

《园林植物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教学策略是以项目为主线,在教师的指导协助下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并按照课程导入、任务确定、任务准备、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价的顺序来完成。下列以任务“吸汁害虫识别与防治”为案例,具体讲述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吸汁害虫识别与防治” 教学设计见表2。

课程导入:由于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层次比较低,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比较有限,因此课程导入的设计尤为重要,要尽量选取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或者身边常见的小情景,或者马上出去顶岗实习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紧迫感。

任务确定:在这个环节中,要紧扣课程导入提出的问题,巧妙穿插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学习,比如“吸汁害虫识别与防治” 这个任务的学习,需要掌握吸汁害虫的种类、危害特点等,可以通过PPT、图片或视频等辅助教学方法,传授相关基本知识,再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具体工作任务,即“如何防治吸汁害虫”。由于“吸汁害虫”种类繁多,教师可以指导各小组的学生选择不同种类进行防治,如蚜虫、蚧壳虫、蓟马、网蝽等,根据各小组同学感兴趣的品种,确定防治对象,这样,学生们有思考的空间,上课内容也不会单调乏味。

任务准备:这个环节的实施,也是衡量每个团队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家要齐心协力,讨论出实操方案,并将方案交给教师审核才能进行实操。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各成员必须出谋划策,找出防治方案,有时可能会出现不同意见,甚至争论,教师要时时巡查,指导并协助解决问题。

组织实施:各小组定出方案后要到野外进行防治试验,这是一个模拟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教师要严格把关,让小组长负责监督、记录每个成员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巡查,防止个别同学偷懒或马虎应付。

结果评价:分自评、互评和老师总评,这个部分主要是小结,肯定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尽量找出各小组的优点,加以激励和表扬,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同时跟各位成员探讨改进的措施,以求不断进步。

三、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研究的反思

(一)中职教师应具备高度的素质

中职学生是一个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近两年的行动导向教学尝试证明,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中职教师除了要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和巧妙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要求要恰到好处,难度适中;对取得成功的学生要及时鼓励,不吝啬表扬;对出现困难的团队,要耐心指导,做学生的引路人。只有心系学生,不厌其烦,持之以恒,才能训练出有技能、会合作、懂规矩的“企业型”人才。

(二)实训基地完善,是保证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园林植物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应用研究

由于行动导向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实训基地完善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植保工或有害生物防治员,需要学生具备识别有害生物的能力和掌握有害生物控制技能,这就需要通过平时采集标本来加深印象,通过模拟真实的“防治试验”提高动手能力。如果实训场地不配套,教师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实施,所以,逐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中职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四、结语

总之,经过这几年的行动导向教学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意识增强,很多学生顺利参加顶岗实习,部分同学由于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很快被实习公司委以重任,独立管理一个小工地。看到学生们信心满满的样子,笔者更确定行动导向教学的可行性。

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探析 第7篇

关键词:营林技术,控制,有害生物

引言

森林是地球的“肺”, 林业为改善生态环境做着最大的贡献, 是造福人类的公益事业。所以, 对影响林业健康发展的有害生物需做好防控, 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展态势, 把林业生物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还要大力宣传森林有害生物的危害性, 广泛普及防控措施, 增强人们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的意识, 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 主要运用“营林为主, 适当干预”的措施, 充分体现了营林技术的重要性。

1 改进营林技术, 是防控有害生物的有效手段

营林工作贯穿于种子的选择、幼苗的培育、造林管理、轮伐结束的始终。改善营林技术, 把营林工作做细做实就能够有效防控有害生物。

1.1 提高树种的成活率:种子防虫

提高树种的成活率主要是对种子的选择。选择抗虫的树种, 然后对种子加以处理。种子要在成年健康的母树上采摘或者是种子园里采摘。树种的采摘一般是育苗的前一年秋天, 所以树种采摘以后还要晾晒风干, 妥善收藏, 以防发霉坏掉。

春天在育苗前还要对种子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包括消毒、拌种、浸种。尤其是在病虫害危害较严重的地方, 在播种前必须用消毒液浸种, 闷种12h以上再播种, 防止菌类和虫卵的附着。浸种还有利于催芽, 能够使种子加速发芽, 缩短种子留在土里的时间, 保证种子的出苗率。当然, 如果播种地低温潮湿, 则只需消毒无需浸种。

1.2 加强育苗管理:幼苗控虫

育苗时要注意苗圃的消毒施肥。育苗整地时, 要在育苗前一年的冬天深挖整墒。深翻土地经过1个冬天, 土壤里的虫卵和幼虫都能被冻死大半。苗圃的地势要平整, 排水良好, 如果积水过多, 会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 导致病害的发生。一般用草木灰和生石灰撒施对土壤进行消毒, 经济实惠还有效。还要根据苗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土质, 最好选择透气性好、蓄水良好的土壤。以便在育苗时培育出具有较强免疫力的树苗。

育苗基地要远离成林区, 避免成林中的有害生物传染苗圃园。树苗出土后要及时抚育, 根据植株的需求喷洒相应的消毒药品。比如松树, 幼苗出土以后往往会患有立枯病, 需要隔2周喷洒1次波尔多液防病。其他树种要根据幼苗易发的病害, 及时施药抚育。

1.3 造林抚育:综合预防

“三分造林, 七分管理”说的就是要重视经营抚育的过程。目前林业对有害生物的控制渐渐走向科学管理, 多采用综合预防为主的方式, 逐渐摒弃原来的“斗争式”。由“被动”变成“主动”。病虫害一旦发生, 其传播是非常快的。尤其是食叶的害虫, 都是成片的发生, 像松树林中的松毛虫, 严重时节短期内能损失70%的针叶。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在造林之初营造“病虫隔离带”, 严防病虫的传播。

幼林抚育时, 要注意预防检疫。科学研究各种林木的特点、生长的规律。每1个生长期, 会患有何种病虫害, 提前喷药预防。一旦发现幼苗有病变, 立即拔除病苗, 并用生石灰对病穴消毒, 以防病害蔓延。如果是病枝, 就要及时砍除, 把病害消除在萌芽状态。如果是突发性大面积的病害, 则要选用针对性比较强的药剂, 进行全面撒施。

成林抚育时, 主要是有选择的间伐。首先伐去病木、弱木, 如果是天然林, 要注意减少人为干扰, 以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不要人为地切断林中的食物链, 破坏生态, 降低了森林抗病抗虫的能力。

1.4 营造混交林, 生态调控

混交林是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学来分析选用习性不同的树种进行混交。混交林可以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 节省造林的时间, 还可以使造林区的土壤营养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如广东、广西的杉竹混交, 在杉树第1次间伐时, 即可移植毛竹, 杉树伐尽, 则竹林正盛。

营造混交林已成为当今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优先选择。混交林内生态系统更为复杂, 林内食物丰富, 能招引各种鸟类, 如啄木鸟、灰喜鹊等, 对林中的虫害可起到抑制作用。还有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螳螂等, 都可以有效防治林中病虫害的发生。如马尾松和枫树混交, 松毛虫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在混交林中, 即使有虫害, 也不会大面积成灾。当然, 如果有病虫害, 则要以人工捕杀为主, 切不可乱施药物, 以防毒害其他的益鸟益虫。混交林有害生物的控制要以生态调控的手段为主。

2 适当干预, 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

现在营林的目的: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 提高林业的收益。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贯穿于造林的始终。对于病虫害的控制主要是高度重视、科学预防、合理调控。对人为因素的破坏也要适当干预, 才可以全方位的保护林业资源。

2.1 加强宣传, 健全森林法制

山区林地附近的百姓, 都是持有“靠山吃山”的观念, 只看眼前的利益, 根本不顾砍伐的计划, 过渡砍伐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很普遍。林业工作人员要对林区百姓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百姓要有长远的眼光, 认识到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对毁林开荒、滥砍滥伐、乱占绿地者, 要严格按照《森林法》、《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执行。

对于《森林法》也要不断健全, 以防疏漏, 对于新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出应对措施。重点做好热点、难点的纠纷调解, 尤其是要加强对森林火灾肇事者的惩罚力度。火灾是森林大面积毁灭性的灾害, 一旦发生将没有挽回的余地。所以要严防火种上山入林, 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火灾;要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的指挥体系和扑救预案, 以应对自然火灾的发生。

2.2 加大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

对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为护林工作做保障。在基础设施中要先满足生活设施建设, 为林业工作人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要建设房屋, 以前看山老人都是住在搭建的小木棚里, 简陋不堪, 仅是遮风挡雨, 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给林区修筑道路, 以往遇到风雨天, 道路泥泞, 巡山时只能是“竹杖芒鞋”, 根本就走不远, 哪里能护好林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电子眼”帮助巡山护林。

林业的基础配套设施也该一应俱全。从种源基地建设到幼苗培育基地建设, 到护林站点的增加, 护林工具的配备都要按标准投入。另外, 还要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设施的建设, 完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应急反应体系等。把护林工作真正做到科学发展, 科学保护。

2.3 落实造林, 实现全民总动员

植树造林本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也是一个全民大工程, 并不是某一个单位的责任。只要政府能够解决造林的“财力”, 我们每个人都能出“人力”, 就一定可以扩大植树造林的面积。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公益造林, 每人1棵树, 谁栽植, 谁管理。因为是“一对一”, 管理起来更上心, 更有利于树的成活。当然, 还是要按照统一的规划去植树, 荒地、山脚等可以开发栽树, 不可以自己带着树苗随意栽植。只要大家都能够为造林出一把力, 就可以实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愿望!

3 结语

“青山不老树为本, 绿水长流林是源”, 森林是我们的天然氧吧, 控制林业的有害生物, 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已成为营林的重要问题。造林时要改进营林方式, 提高育林技术, 对森林的病虫害做到科学检疫, 预防为主, 利用一切手段, 把握育林的每一个环节, 把森林的有害生物扼杀在萌芽状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森林的生态意义, 都能够积极的植树造林, 依法护林, 努力实现“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李连锋.利用有效的营林措施控制和抵御病虫危害[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9) .

[2]张凤玲, 候广有, 李敏, 曾庆国, 范景铎.浅析营林措施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J].林业勘查设计, 2008 (03) .

[3]杨振杰.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0) .

微生物控制技术 第8篇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王洁为会议致辞, 她在致辞中表示微生物污染一直是影响食品和药品安全的热点话题, 德国、新西兰以及中国等发生多起微生物污染事件, 使得微生物安全控制警钟长鸣, 让生产企业的微生物质控人员如履薄冰, 所以行业亟需提升检验人员能力, 提高检验技术创新能力。国家对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工业领域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 国务院在7月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 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安全保障体系。

25日上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部主任李凤琴带来题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发展趋势》的报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化学药品检定首席专家胡昌勤带来题为《对中药饮片污染微生物控制的思考》的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陈西平带来题为《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及检测技术》的报告。下午, P&G新加坡创新中心亚太地区微生物部门技术总监JQ Liu、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副所长杨美成、英国LGC Standards公司首席微生物专家Tracey、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发酵工程部主任姚粟也作了相关报告。

26日, 研讨会分成食品化妆品分会、制药分会两个分会场。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群飞主任、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廖兴广研究员、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饶红研究员、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金霞等在食品化妆品分会做了精彩的报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马仕洪副主任、天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抗生素室曹晓云主任、上海诺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柴海毅、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赵婷高级工程师围绕“2015版药典、药品实验室规划建设、培养基质控技术”在制药分会进行演讲;除此之外, 玛氏、赛默飞、布鲁克、美国Microbiologics、梅里埃等企业代表也作了相关领域的报告。

微生物控制技术 第9篇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

教学团队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本质就是以教学为目标, 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团队是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本专业团队有一支“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5人, 其中“双师”9人, 占60.0%;兼职教师5人, 占33.3%;研究生8人, 占教学队伍的53.3%, 占专职教学队伍的80.0%;本科阶段分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广西农学院、广西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 有利于校园间、学科间互补交流。教学队伍15人, 其中51~60岁1人, 41~50岁12人, 31~40岁1人, 30岁以下1人;专职教师51~60岁1人, 41~50岁7人, 31~40岁1人, 21~30岁1人;教授1人, 占6.7%, 副教授11人, 占73.3%, 讲师2人, 占13.3%, 助教1人, 占6.7%;以上教师全部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在10名专职教学人员中, 9人具有双职业资格证书, 占教学团队的60.0%, 以上数据表明:我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团队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队结构。

团队成员概况

拥有一位开拓进取的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是一个团队的核心力量, 具有协调和凝聚的作用, 其思维模式、视野宽度、学术水平等对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行业企业经历、实践能力和较高社会影响力的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西林学会副理事长庞正轰教授担任, 庞正轰先后在北京林业大学、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在广西大学兼任硕士生导师, 承担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的教学工作, 主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 并且主要负责《森林昆虫学》、《园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理论与方法》、《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庞正轰教授主持教研3项课题 (其中省部级2项, 国家级1项) , 并5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 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 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

拥有一支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 课程组其他教师积极开展对柳州市及周边县林业有害生物识别与监测的培训等科技服务及科技合作, 多次组织科技服务“三下乡”活动, 为广大林 (果) 农提供咨询服务, 得到广西林业同行的肯定与好评。近3年来, 带头人不断加强课程组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等, 使课程组成为道德高尚、作风优良、能力卓越、团结协作、敢于吃苦、勇于创新的战斗团队;主讲教师有4人师德考核成绩和教学考核成绩全部为优秀, 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先进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教学团队建设策略与实践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因此, 对高职教师的要求除了要具有教师基本素质和道德素质外, 还需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近五年来, 我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在学院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 通过课程负责人培养, 师资在职教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职业能力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组织学习研讨, 提高职教理论水平 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 并多次展开热烈讨论, 组织课程组教师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习考察, 指派课程组教师参加国家林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职教理论学习。通过以上活动, 使课程组教师进一步掌握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职教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2003年以来, 课题组教师主持研究课题8项、参与研究课题3项, 其中省部级课题1项。通过课题研究, 不仅使教师进一步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 扩大教师队伍在社会上的影响。例如, 庞正轰教授主持的《广西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研究与实施》2005年获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桉树工业人工林科学发展战略研究》2008年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不仅为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还提高了学院在社会上的声誉。黄志平等3位教师参加的《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骨干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课题成果2007年获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为职业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2008年课题组教师全体参加了自治区教育厅和科技厅下达的科研项目, 通过课题研究, 不断提高课程组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林业生产实践, 不断提高实践技能水平 实践技能对职业教师至关重要。多名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都曾先后担任过学院教学实验林场的技术顾问, 长期为柳州地区林业单位和农户、林户进行病虫害防治或咨询培训。2006年至2009年, 6位教师参加了广西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监理、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冰灾调查、桉树枝瘿姬小蜂、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病虫监测等项目, 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至2009年, 课程组教师还参加了黄冕、维都等林场的林业生产项目。2003年以来, 有5位教师参加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考评员培训并取得了考评员资格, 开展了工种考评鉴定工作, 完成了550多人次的考评任务。通过以上活动, 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能力。2003年以来, 教学团队中有1人晋升为教授, 5人晋升为副教授, 3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3人晋升为工程师;4名兼职教师也均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资格。

以团队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团队学习是一种合作性集体学习的过程, 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过渡的桥梁, 精熟团队学习是促进个人学习、整合个人学习的关键步骤。2003年以来, 教学团队采取集中备课、多媒体课件建设、校本教材集中讨论编写、实习实训指导、参加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程组之间建立帮带组, 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年轻教师。通过一对一的帮扶活动, 使4位年轻教师快速成为教师科研骨干力量, 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教学效果得到教学督导和学生们的普遍称赞。

注重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职业能力 近3年来, 学院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情况安排培训和学习计划。课程组有3名青年教师报读了北京林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 先后选派青年教师8人 (次) 到林业企业实践锻炼, 开展科研活动和技术服务, 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 5名教师获得了林业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资格。

加强课程开发培训 根据广西林业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人才的需求, 在充分调研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森林管护工和植保工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克服了统编教材南北不分、内容繁杂的弊端, 增加了与南方 (广西) 密切相关的内容, 尤其增加了近年来新出现的桉树姬小蜂、桉扁蛾、桉树青枯病等重大病虫害种类以及检疫性种类, 组织编写适合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校本教材。2007年制定了课程开发3年总体规划。近3年来, 3位教师参加了国家林业局和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班, 并邀请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桂林工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到我院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在学院内部还多次组织课程开发研讨会, 培训课程组全体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已由院级精品课程提升到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教学团队建设成果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优秀的团队, 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五年主编和参编公开发行教材7本, 主 (参) 编校本教材5本, 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各种论文31篇。

周密制定教学文件 2002年以来, 通过校企合作, 在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完成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文件的制定工作。

编写校本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 2004年根据林业技术专业教学的需要, 在充分开展职业岗位 (群) 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广西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 组织编写了适合广西林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林业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校本教材及配套实验实习指导丛书, 在04级和05级学生的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同时, 结合教学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避免了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带来的南北不分、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的弊病。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收集了大量的病虫害图片, 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建立了课程试题库 根据针对性、实用性、应用性的原则, 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理论知识试题库, 并提供了参考答案;同时, 根据实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 建立了技能试题库, 研制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标准。试题库的建立为理论知识考试的组卷和阅卷提供了方便, 为课程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保障,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课程组利用校园网站, 建立起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将教师简介、教学大纲 (含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 、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书和课程试题库 (含理论题库与参考答案、技能考核题库与考核标准等) 上传网络, 并开设在线自测和在线答疑,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并且学生学习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加强了教学互动, 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下一步将重点建设全程教学录像, 并进一步更新完善现已上传的资源。

改革考核评价办法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是林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实践性很强, 为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实行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既要考核理论知识, 又要考核操作技能, 理论考试和技能都必须过关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实行综合评价。理论成绩评定:平时分数占总评成绩的10%, 作业占总评成绩的2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训成绩评定:实训工作表现占10%、平时实训报告占20%、考核项目占70%。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五年来成效显著, 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梯队。

参考文献

[1]田允波, 许丹宁, 黄运茂.建设研究型《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的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0) :168-170.

[2]谭立新.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法、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 2010 (4) :90-92.

微生物控制技术 第10篇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水污染控制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的水处理技术中,生物处理法已成为世界各国控制水污染的主要手段,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重点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应用于废水处理、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水处理剂等方面。

1 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与特点

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以DNA技术为先导,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统称[1,2]。其中每个方面都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和不同的应用领域,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补充和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生物技术的特点大致有[3]:(1)以生物为对象,不依赖地球上的有限资源,而是着眼于再生资源的利用;(2)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过程简单,可连续化操作,并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3)开辟了生产高纯度、优质、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品的新途径;(4)可解决常规技术和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5)可定向地按人们的需要创造新物种、新品种和其他有经济价值的生命类型。

2 现代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和转化,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好氧法、厌氧生物法以及生物发酵法已趋于成熟,所以,这里只介绍固定化等新兴技术。

2.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进入80年代后国内外开始应用这种具有独特优点的新技术来处理工业废水和分解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高效专性菌如脱色菌、脱氮、脱磷菌假单胞菌等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尤其是对难降解有毒物质有明显优势。王增长等人利用新研制的聚集—交联固定化细胞技术,将筛选的高效优势脱色菌种固定在活性污泥上,投加于“厌氧—好氧—生物滤池”工艺流程中,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出水色度极低,处理后的水可回用[4]。

2.2 生物强化处理技术

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而向废水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主要强化方法有:(1)高浓度活性污泥法,以高污泥浓度和长泥龄来促进对难分解物质的处理,加快反应速度。日本用该法处理难分解的聚乙烯醇和粪便污水取得显著效果。(2)生物—铁法,是在普通活性污泥中加入无机盐,多用铁盐(氢氧化铁或氧化铁粉),形成生物铁絮凝体活性污泥,具有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特点,主要用来提高除磷效果。(3)生物—活性炭法,综合利用微生物氧化能力和活性炭良好的吸附能力,使二者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在该系统中,每g活性炭去除1~3g COD,分解废水毒性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提高脱氮水平。

2.3 生物反应器技术

生物反应器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现代化的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其共同特点是反应器内装有比表面大的载体,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供气或供给的其他反应条件优越,污染物具有充分的时间与微生物接触,有利于增强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能力。目前,2000m3的反应器已经问世。虽然其处理能力较低,造价较高,但其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所以欧美地区约有7%的污水处理厂采用该技术。

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将土壤、地下水或海洋中污染物现场降解为CO2和H2O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这项技术正被用于清除地下水、废水中的污染物。金属虽然不能被生物降解,但微生物可将其转移或降低其毒性。为了加快去除污染物的进程,常常采用许多强化措施,使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原状的前提下,使受污染的环境得以修复。研究表明,生物修复与传统的物化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经济,仅为物化法30%-50%;(2)对环境影响小,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3)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浓度;(4)修复时间较短,就地修复,操作方便。生物修复中主要涉及两大问题,即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为提高有效性今后将应用分子微生物学分离、鉴别、制造更高效降解和聚集有害有毒化合物的微生物。为提高生物修复的安全性评价水平,需发展鉴定微生物的分子生物技术,以确定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去留和基因。

4 微生物水处理剂

微生物水处理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一种由优势互补的微生物菌群、繁殖促进剂和活化剂配制而成的活性微生物制剂,已经在保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用于环境净化的微生态制剂由于其应用范围广、使用安全、无副作用,为区域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欧美近年来加快了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已有采用微生态制剂原位修复水体的成功实例。(2)生物吸附剂。生物吸附剂是废水生物处理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高比表面积和高吸附率的生物体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另一类是集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为一体净化废水中的污染物的生物吸附剂。目前生物吸附剂的固定化技术使生物与离子交换树脂一样能解吸回收金属和重复利用。(3)微生物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种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新型、高效、无毒的廉价的水处理剂,这些是无机或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所不具备的。其特点是降解性能好,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目前,已筛选出19种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其中,霉菌八种,细菌五种,放线菌五种,酵母菌一种。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水处理剂的开发与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已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应用前景。但笔者认为,今后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分离、筛选和培养高效降解菌,利用微生物共代谢作用、多菌种协同作用降解难降解污染物;(2)构建高效反应器,优化运行条件,探索新技术新方法;(3)开发高效无毒、廉价、可大批量生产的微生物水处理剂;(4)着力实践和推广生物修复示范工程,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亚一.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

[2]王凯军.发达国家环境生物技术研究规划简介[J].给水排水.1996.22(9):7-9.

[3]唐琼等.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前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10):28-35.

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第11篇

关键词:食品 微生物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S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2-0032-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食品检测的重要手段—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其中重要的防线。食品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卫生日常监督的科学性、权威性以及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性[1]。因此要加强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下面浅谈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几个方面:

1 检验人员

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必须具备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检验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熟练的操作,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知识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因此,微生物检验人员要接受岗前培训,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操作,如快速倾倒平板、划或涂布平板、革兰氏染色等。对同一样品,分别由熟练的检验人员和不熟练的检验人员在相同的无菌环境,相同的培养基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下进行样品菌落总数的实验。

由表1可知,熟练的检验人员做的数据更精准可靠,误差小,权威性高。分析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1)不熟练的检验人员在取样时不规范,如取样用的剪刀,刀子,镊子等灭菌不彻底。(2)取样时间过长,同时做多个样品时,先取的样加生理盐水后放置时间过长,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3)做样时,因不熟练可能样品没有混均,导致平行相差太大;稀释样品时没有及时更换一次性枪头,污染样品。

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某些容易受污染的食品,如不理不当,可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样品的前期采集和处理是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重要环节。采样必须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杂菌。当采集散装食品时,盛装的容器必须是经过无菌处理的,而且要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

3 检验环境

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应该在检验室内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有效防止微生物的扩散,防止样品受到二次污染,防止检验人员受到病原菌感染。无菌室应保证洁净、防潮、按时消毒,所用紫外线灯管应检验其性能,使用前必须开紫外线灯消毒45min以上。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evel 2,BSL-2)进行[2]。同一检验人员分别在没进行消毒前和消毒后的检测室内做同一样品,对比分析结果。

由表2知,微生物检验必须在无菌环境中进行,要定时定期进行消毒,不仅要对超净工作台进行消毒,也要对整个检测室进行定期消毒。而且为确保洁净度达到要求,要定期进行空气的细菌学监测。

对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测,常采用沉降平板技术。沉降菌监测时,培养皿应放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位置。静态测试时,培养皿暴露时间为30min以上;动态测试时,培养皿暴露时间为不大于4h为宜[3]。万级实验室沉降菌个数平均不得超过3个/皿,百级区域(如超净工作台)沉降菌个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皿。如超过限度,应对实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复检检查符合要求为止。

4 培养基和试剂

培养基的使用是微生物检验的重要环节。每次配制好的培养基应记录配制人、配制时间、培养基名称、数量等。对于新开封的培养基,应记录首次开封日期,并对其质量进行检查与验证。在过期培养基上,微生物生长活力不强,使检测结果不准确。培养基和试剂是否合格,对微生物的生长、分离、鉴定,检测结果的正确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基应购置卫生部许可厂家生产的产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试剂必须淘汰。

总之,食品的微生物检验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责任重大。因此,要严格把好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关。

参考文献

[1]陈春艳,刘林勇,陈建华.浅谈如何有效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食品与生活,2010年第17期,111-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4789.1-201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GB/T16294-2010.2.

微生物控制技术 第12篇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改善河道环境,人工营造类自然河道生态系统[4],维护河流功能健康,以恢复河流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为目的对河流自净能力进行提升[5]。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分为微生物强化、植物净化、动物净化、生物膜净化技术等,就治理水体污染技术发展和治理需要的趋势而言,趋向于多种技术集成[6,7]。其中生物强化技术以投加高效菌剂为主,当水体污染严重而又缺乏有效微生物时,投加有特殊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将有机物降解为变成无毒或低毒的二氧化碳、氮气或水[8,9]。植物净化技术主要是浮岛植物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将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种植到有浮力作用的框架上,利用植物生长从水体中吸收利用大量是氮、磷等营养元素[10]。

本工程采用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和浮岛植物净化技术对德州行政中心水体进行了治理与修复,通过技术运行过程中水质指标的变化和藻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对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工程概况

德州市行政广场始建于2004年,广场内人工湖与三条河道于2006年开始蓄水,湖体及河道采用混凝土固化护坡,补充水主要为地下水及地表径流,补水时间为每年的3、4月。2006年至今8年未进行过清淤,水域面积8×104m2,其中人工湖水域面积约5.6×104m2,平均水深1.4 m,护城河水域面积2.4×104m2,平均水深为1 m,东西两条河的长度为466m,北侧河长300 m,平均宽度为20 m。

目前该水体透明度较低,颜色发暗并呈现灰褐色。水质检测结果表明,其化学需氧量、氮磷含量属于地表水劣Ⅴ类。硬质化的河底导致水体流动性较差,生物多样性指数极低。

1.2 水体修复生物制剂

1.3 工程实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华治理效果

藻类中叶绿素a含量可以表征水体中藻类含量的变化[11]。叶绿素a变化如图1所示。治理初期,叶绿素a含量明显降低。6~8月进入汛期,地表径流为水体引入高负荷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水体蓝藻迅速繁殖,因此叶绿素a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采取生物-生态修复强化治理措施,加大到治理后期,叶绿素a含量降至20μg/L~40μg/L范围内,藻类生长得到有效的控制。

2.2 水体水质的变化

2.2.1 水体COD含量的变化

水体COD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治理前水体COD含量在87.61mg/L~98.59 mg/L范围,属于地表水劣V类。从5月开始,治理过程中投加的微生物菌剂增加了水体中好氧微生物菌群,微生物富集在植物根茎上形成生物膜对水体有机物进行降解,COD的含量逐渐下降。但从6~8月开始,由于夏季雨水污水的汇集排放、大面积的地表径流的引入导致水体污染物短时间内大量聚集,COD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采取生物-生态修复强化治理措施,到治理后期,采样点的水体COD含量均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

2.2.2 水体NH3-N含量的变化

图3为水体NH3-N含量的变化,从5月治理初期开始,生物菌剂和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使水体中NH3-N浓度显著下降。6~8月进入主汛期,地表径流和生活污水的汇入导致水体的NH3-N含量有所上升,而微生物菌剂起到抑制作用,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根据水体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经过强化和后期持续维护,治理后期水体NH3-N含量在1.5 mg/L以下,达到地表水IV类。

2.3.3 水体TN的变化

TN是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由图4可以看出,治理前水体TN浓度均属于地表水劣V类标准。6月进入汛期后,汛期雨量汇集成地表径流和补充水一起汇入水体,导致治理的水域中TN含量有所波动。经过持续采取生物-生态措施治理,TN含量呈现明显下降,治理后期,水体TN含量在1.8mg/L~1.9 mg/L范围内,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

2.3.4 水体TP的变化

图4为水体TP含量的变化,治理前除了北河道,其他采样点水体中TP含量均属于劣V类地表水。治理期间,因为夏季雨污水和地表径流的引入,导致水体的TP浓度持续呈上升趋势,此外,水体中藻类死亡腐烂也会释放一定量的磷。通过投加微生物菌剂进行生物强化治理,水体TP含量最终在0.03mg/L~0.07mg/L范围内,达到地表水Ⅱ类,TP含量最终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3 结语

上一篇:中职院校信息化下一篇:发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