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2024-05-11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精选3篇)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第1篇

美国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健全的政策体系来保证自然科技资源的共享与服务,先后制定了《国家遗传资源保护法》和《国外遗传资源收集指导依据》等法规,美国国会也立法批准实施国家遗传计划,建立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保护和社会约束机制[2]。欧盟设立了多国联合的“欧洲植物遗传资源合作计划”,推动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科技资源的共享和服务[3]。日本也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方式来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互动。国外先进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经验为平台服务提供了借鉴,但目前有关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的研究还很少,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4,5,6,7],定量的统计分析较少,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而科学客观地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能够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科技平台的管理水平。

本研究从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际出发,分析影响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效果的因素,提出分层的多指标评价体系,从服务深度、服务广度、服务成效、服务质量和服务潜力等方面设定服务评价指标,并使用该方法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在“十二五”期间的运行服务数据测量研究,期望本研究能为其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评价提供借鉴。

1服务评价影响因素

1.1资源整合

科技资源是平台服务的基础,平台服务依赖于科技资源的持续整合和集成,通过资源整合,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平台资源的规模和质量是平台有效服务的基础。平台资源的规模反映了国家科技资源的战略储备,只有提高资源规模,才能保证用户多样化的创新需求。平台资源质量决定了平台共享服务的效率,提高平台资源质量,能更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十一五”期间采取“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转入全面运行服务阶段,在服务的同时,收集用户的现实需求,挖掘潜在需求,创造未来需求,对服务需求分解、重构,持续整合资源[8]。

1.2运行管理

科技平台的管理水平决定了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平台管理水平,可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平台管理可由平台基础设施、平台管理制度和平台服务人员等因素反映。平台基础设施是平台运行服务的物质基础,它反映了平台的硬件条件和信息化水平。平台管理制度是规范平台运行的法律法规和章程,它体现了平台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平台服务人员是影响平台服务效率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专业服务团队对提供平台服务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

1.3服务成效

服务成效反映了科技平台提供服务产生的直接效果,其主要关注平台服务是否充分利用了平台资源,支持了科技创新活动,对国家科技创新产生的影响,对国家重大需求的满足程度等。平台服务成效可通过资源服务量、服务对象、科技支撑、典型服务和升值服务等因素反映。资源服务量是科技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资源数量,体现了平台资源的利用程度;服务对象是科技平台服务的群体目标,体现了平台服务的广度;科技支撑是平台支撑用户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的成果,体现了平台服务对国家科技创新产生的影响;典型服务是平台有代表性的服务、经典案例,体现了平台服务的质量及对国家重大需求的满足程度;升值服务是平台推进的能促进未来平台服务效率的服务,体现了服务的潜力。

2分层的多指标评价体系

2.1评价原则及评价体系

科技资源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科技资源服务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的原则应体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评价因素分级分类,设计分层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该服务评价体系分为资源整合、运行管理和服务成效3个一级指标,下设10个二级指标,共有35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反映了平台资源的服务深度、服务广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及服务潜力等方面,能较科学、系统地评价平台服务效果。表1中所设指标都可量化,因此,该服务评价体系实用、可作操性强。

2.2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主要包括植物种质资源平台、动物种质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人类遗传资源平台、生物标本资源平台、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平台、实验材料资源平台和标准物质资源平台。各自然科技资源平台主要由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三方面组成,各平台一般又分为若干子平台,平台构成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利用该分层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对任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或子平台进行评价分析。

由于各自然科技资源平台资源种类不同,平台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因此,使用服务评价指标量的对比来评价各平台之间的服务效果有失公允,同理,该评价服务指标也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差别很大的不同子平台之间的服务效果。但在具体操作时,可对该评价指标做少许改进,比如在考虑资源整合规模时,可将“整合实物资源数量”改为“整合实物资源与原有实物资源的比率”,将“整合信息资源数量”改为“整合信息资源与原有实物资源的比率”,避免具体服务数量的直接对比。

由此可见,该评价指标体系既可用于评价各平台或子平台服务效果,又可用于在不同平台或子平台之间进行服务效果对比分析,具有广泛适用性。

3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绩效评价

3.1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介绍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虚拟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机构,由国家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种质圃和种质信息中心组成。长期库负责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复份库对长期库的种质资源进行备份,中期库负责具体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及分发并向长期库提供新收集的资源,种质圃负责具体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及分发,种质信息中心负责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9]。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自投入运行以来,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服务,为新品种选育、科学技术研究、政府决策、人才培养、农业生产和种业发展提供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并于2011年成为首批认证的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

3.2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各子平台提供服务后,会将具体的服务数据通过上报系统提交给国家平台管理中心,由平台管理单位审核。上报服务数据较为详细准确,可以作为分析服务成效的主要数据来源。上报服务数据包括平台名称、服务时间、服务单位情况(服务人姓名、单位、单位类型、是否平台参建单位、联系方式等)、服务方式(资源服务、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等)、服务内容、服务数量、服务效益等。以“十二五”期间每年为一个时间段进行服务效果评价。首先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服务数据分类整理;然后对数据预处理,剔除掉明显不合理的数据(比如由于单位不统一而填错的数据);再对数据归一化处理,克服由于服务数据数量级别的差别而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具体做法是,选取201 1年数据为基准数据,其各项服务评价指标值都定为1,其余各年的评价指标值按相应的比例进行计算,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影响,只关心各项评价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3服务效果分析

3.3.1资源整合方面。

在资源整合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评价指标值如表2所示。对表2归一化处理,得到各项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各项服务评价指标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可以看到,整个“十二五”期间,实物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方面都呈较稳定增长趋势。这是因为资源整合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虽然由于沿海调查和西北调查等项目的实施,实物资源数量和信息资源数量都有较大提升,但因基数较大,所以增长速度并不明显。而近几年加大了新增加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对原有资源的鉴定评价工作,使得鉴定评价资源数量有了较大提升。资源的繁殖更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整体处于平稳增长趋势。

3.3.2运行管理方面。

对运行管理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得到运行管理各项服务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见图2,具体的服务评价指标值和归一化处理结果不再列出)。从图2可以看到,网络访问能力在2013年之后有了很大提升,服务人员培训增长较明显,其余各项指标都处于平稳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平台网络设施在2013年进行升级改造,大大提高了服务器带宽,平台更重视服务人员素质的培训;而其他指标,如平台设施、数据库建设、法律法规、服务章程等经过“十一五”建设之后基本完善,平台服务团队也比较稳定。这也说明“十二五”期间平台运行管理进行良性运作阶段。

3.3.3服务成效方面。

对服务成效中资源服务量和服务对象相关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这些指标中,技术服务的提升速度最快,实物资源服务量在2013年度达到最高,信息资源服务量总体较为稳定,成果推广的过程比较曲折;服务参建单位外用户数稳步提升,服务企业用户总数大幅提高。这说明平台“十二五”期间更注重技术服务和企业创新服务,用户群体比较固定,实物资源的服务量在2013年达到最高与沿海调查和西北调查等项目的实施有关。

从图4所示的服务成效中支撑服务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支撑发表论文的效果最为明显,支撑项目数稳步提升,支撑的获奖情况比较稳定。这说明种质资源在科技支撑用于研究方面取得的效果最为显著,而专利、标准等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这也与种质资源工作的长期性、基础性有关。

对典型案例和升值服务的各项评价指标分析,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支撑重大工程和专项数、高水平论文数和专题服务数增速最为明显,其他指标则较平稳增长。说明种质资源在科技支撑质量方面效果显著,而服务潜力方面除了参观访问数量之外,其他服务方面有待提升。

4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整合资源数量持续增加;运行管理服务规范有序;服务广度和服务深度逐步增加,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未来服务潜力很大。但平台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平台服务广度和服务质量还不是很高,服务手段仍比较单一。针对平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应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实物资源规模和信息资源质量,进而提高平台服务深度和服务质量。

应进一步提高平台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平台制度章程和规范,重视服务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平台服务效率。

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服务和成果推广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尽管平台服务企业用户数量有大幅提升,但在服务单位中所占比重仍很小,成果的推广是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大影响。

应对经典服务案例提炼总结并进行推广,规范服务流程,提高平台服务规范化。

本研究在分析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资源规模、管理水平和服务成效3个层次,对服务评价指标分类,构建了分层的多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可为其他自然科技资源服务效果评价提供借鉴。该评价指标涵盖了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各个方面,容易量化,操作性强。但该评价体系仅能对三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不能对平台总体服务效果或者一级、二级指标分析,而平台间服务效果的对比表现在整体服务效果上。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给每级评价指标增加权重,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做整体或者各级评价分析。

参考文献

[1]杜占元,刘旭.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汪传雷,许冰凌,叶春森.美国科技资源共享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情报,2014,34(1):8-13

[3]刘雅轩,王晓丹,罗栋.国外科技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1(3):23-28

[4]彭洁,赵伟,屈宝强.基于用户视角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评价理论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3(2):2-6

[5]梁冬莹,周庆梅,王克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情报科学,2013,31(1):78-81

[6]王剑,高峰.数字开放环境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10):31-34

[7]梁茹,李建霞,刘颖,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评价[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2):38-46

[8]李玥,王宏起,王雪.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需求识别与集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4):79-82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第2篇

2006年6月20日

一、平台建设的背景,事物的回顾,建设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后一步的工作考虑。

同志们,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启动不是凭空而来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和进步,要求科学技术水平必须要上一个大的台阶,这个台阶怎么迈,是大家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议论的,我记得头一次见少春的时候,他就跟我谈个问题,就是说既要增加科技投入,又要解决提高科技的使用效率,说这两个是并重。提高使用效率怎么提高,少春长期以来有思考,把这个事情做大做强,把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并重,利用增量来带动存量,我觉得科技界也有普遍的反映,希望能够加强整合,加强集成,加强共享,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也体会到,必须要有一定的改革,一定的调整,以石老为代表的科技界,大声的呼吁,然后推动采取了一些行动,我觉得这些工作,就是推动平台的一个基本的基础。由于又结合《中长期纲要》,我认为大家基本上有了一个共识,就是平台建设工作,不是搞项目,它是一项工作,按照工作来抓,它不是按照传统的计划来切块,而是更多的考虑按功能搞集成的整合,它不是解决个别问题,而是解决系统问题,特别要解决一个系统有效问题,它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一些调整,这就是我认为大家的这个共识已经基本达成了。

我们也说在平台建设中,要解决两个关键瓶颈,一个瓶颈就是“薄弱”,另外一个瓶颈就是“分散”,薄弱包括投入的问题,整合的问题,还有整体发展水平的问题,或者自主创新的问题,这些大家都很清楚了,对于分散来说,我觉得在座的各位专家,以及各个部门的领导都有体会,分散成为我们在科研工作中一大障碍,缺乏统筹的规划,有重复,投入的来源比较单一,渠道又相对比较分散,社会参与少,小集团的利益是比较浓重。有些不应该花费的精力,由于不能共享,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经费。所以说这个形势是要发展的。这里面要有一个图,这个图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解释它,上边两条线应该说是代表国际的科技水平和国内的科技水平,从整体上、宏观上来讲,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是有一些差距的,也就是说最上边的那个箭头,下边两条线是代表着国际的科研基础条件和国内的科研基础条件,这个基础条件,我们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技术条件水平也相对比较差,可能差的水平是更多。这样做其它的类型比较,就是发达国家在他们科研基础条件上搞研究,要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就是第三条竖的箭头,他们可能比较容易达到,所以他们有些成果是是层出不穷,假如中国的科学家,在中国科研基础条件下进行研究,要想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付出的努力比发达国家国际先进水平付出的努力还要多,假如要是中国的科协家在我们的基础条件基础上搞研究,到达了国际先进水平,那付出的努力可能就是要相当于发达国家几倍几十倍,这就是我们一个基本的解释,平台的研究不是搞一项研究和搞一项技术,他是想法设法使国内科研基础条件大幅度的提升,抬高,那就是我们讲的一句话水涨船高,水不涨船也高不起来,另外一个比喻是鲤鱼跳龙门,我们过去老希望中国的科学家能够从水面上一越而起,跳过龙门,由于这个水位与龙门相聚太远了,科学家再有本事他也跳不过去这个龙门,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水位跳高,让更多的鲤鱼跳过龙门去,这就是这个比喻,这就是平台的基本思想。对于平台来说,大家谈认识都很容易,说应该这么做,但是实际过程中,是不是能够按照我们认识的方向发展,那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其它障碍了,我们需要集成整合,要打破产生的格局和运作方式,我们需要转变方式,要在改革完善提高的过程中,阻力在哪儿?我们工作人员都有体会,一个是习惯的观念,认为还是搞项目,对于这个新的问题很容易就滑到老路上去。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体制和机制障碍,就是我们想做这件事情,由于体制和机制问题我们做不成或者做不好,或者做的效率不太高,大家一边在工作过程中,在不断的探索,同时也要和传统的习惯、势力或者做法进行较量,这就是这三年我的一个基本的体会。

通过几年的磨合,大家还有一个实现了共识,就是平台的工作,集成在六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许多专家来进行工作,而且各个方面进行沟通,这六个方面工作基本上得到共识了。具体的我不念了,我们认为平台这项工作,它绝对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计划,科技计划一般按阶段,按产业的环节或者按照什么领域,分问题,它有各种各样的坐标,比如说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这个坐标恐怕就不一样,评价体系就不一样,那个计划是往下分解的,平台的工作它是一种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那就要通过整体的设计,通过组装,各种坐标进行整合,他要实现的是一种系统运作,用存量和增量来相互协调统筹,以整合为主,建设为辅,要相结合,这六个方面我们都得到了共识。平台建设的实施原则也都比较明确了,就是有些目标,科协部署,部署要在先,要有一个系统设计,不是铺摊子,平台不是筐,什么都往里装,要有些目标,达到最终的目的,整合为主线,要调控增量,激活存量,特别是要激活存量。

另外一个通过政府的主导,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一种能力的构建,要多方来共建,也是通过各个方面共同完成,平台建设也准备提出一个基本的方向,这也是石老对这个很有信心的,到2010年平台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2010年大概是“十一五”的结束,他有一个支撑体系,这个体系的构架正常运行,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个管理制度符合自主创新的要求,要有一个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以及服务机构,这三个就是我们一个愿景,或者是一个蓝图,或者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是汇报前一阶段第一个问题,就是大概的基本背景。

二、工作进展

通过三年工作试点,首先应该说,这三年工作里面凝聚了大批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这里也包括了许多科技界的激动,以及悲伤或者忧愁,不管怎么样?是磕磕碰碰的往前走,财政部的科教文司的很多同志,科技处的这些同志,真是把它看作非常大的重大事情来做,就是认真的研究。应该说在座的专家是专家,有许多的管理人员也都成为专家了,财政部在设计,机制改革方面下了大的力气,应该说他们对这个平台建设有很多的重要的贡献,科技部有大批的工作同志参与,他们做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特别要提出的就是科技界爱这个问题上是积极采取行动,各个方面,就是各个部门,都是积极投入,结合自己的资源,结合自己的工作,徐平对这个平台工作是最忠诚的推动者,他不光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协调,在科学院内部也做了很多工作,其它部委同志也都是如此,就是没有众人拾柴这个火焰是高不起来,把这个工作往前推动了,都是大家的努力。

我们前一段时间和赵露、秋岭一起谈这个平台,这三四年来,不光是三四年了,在这之前少春就开始推动了,三四年来有一些标志性的工作,也就是说有许多工作可以值得称道的。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专发了平台建设纲要,这个纲要不光是四个部委在一块的联动,国务院办公厅也跟着一块改,最后出台了这么一个纲要,04年11月四个部委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陈至利国务委员亲自参加的会议并且讲了话,平台建设已经纳入了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有相关的配套政策,也针对平台做起来了。05年7也四部委发布了一个实施意见,这个是在宏观层面上的部署,在这个工作同时,我们科技界的努力和奉献应该是特别提到的,全面调查了六大共享平台的近三十类科技技术资源状况,也就是说摸清家底,这里有多少科技人员投入到调查,统计、分析之中去,初步制定了各领域的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划共400余项,应该说过去家底不清楚,标准几乎没有,另外我们还汇编了2300万字的,关于国外的法规、体系和标准,这些系列从属也都出来了,这些工作标志着什么问题呢,就是平台工作应该说从无到有,从小多大,从没有规则到逐渐开始走向规则,这么一个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们同时在积极推进了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已经将科技条件资源管理的有关内勤,纳入了科技进步法的修订之中去。04年10月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供了大型科协仪器设备管理条例,这个管理条例已经基本出台了,对于一个仪器设备的共享使用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说法。

总而言之,过去的工作做了不少,但是做的工作还不尽满意,跟我们的理想和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过去的那些工作,加强了沟通,加强了理解,在认识上逐渐区域一致,在行为和规范上,逐渐走入了正规,而且我们一些试点工作在一些领域,一些部门产生了一些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不是说一个项目或者一个技术层面的影响,应该说影响了是我们科学技术研究以及产业化,它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变。除了那些工作之外,还特别要提到,就是一些具体领域上的具体工作。比如说“种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这段时间的整合,建立了全国的种子资源收集网络,而且收集种子资源的份数已经20多万份了,一个是农科院部分,还有其它的种子资源又增加了两万多份,以气象科学院,以中国气象局起步的数据的共享,以前大家都知道买气象数据这是科技经费一个重要的支出,现在大家不用考虑了,就是中国气象局把他们的气象数据对科技界公开,实现共享,在他们的带动下,其它部门的许多科技数据都共享了,那就是说我们的科技人员不用再花费很大的精力,花费很多的经费,去解决这些基本数据了,他就是带研究的初步阶段,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一个丰富的资源来开始进行研究了,节约了时间、精力和经费。

除了国内的工作之外,中国已经开始了和国际上的沟通,就是平台建设的思想,有些发达国家是做了,也是做的不错,有些发达国家它只做了一部分,有些发展中国家对这个思想也非常的推崇,借这个机会,我们也想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逐渐把我们的这种平台建设,和国际进行合作,我们更多的享受国际上的一些有效的资源,比如说我们和巴西的合作,和英国剑桥的合作,和美国马里兰的合作,现在和日本也在沟通,就是他们有些数据能够对我们开放,那我们也要做,国内的这部分做了,国内也开始起步了,这是谈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十五期间。

我最后说一句话,“十五”期间平台工作是一个试点,我们都在进行努力,努力的过程中有些是成功了,有些还不尽人意。我们希望在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十五”期间起步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还有有情可原,假如“十一五”再有些问题不解决的话,那我们对不起全国的人民,对不起家乡父老,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所以我们应该赶快抓紧把工作做的更好。

三、平台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平台建设根据它自身的条件,他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个PPT上有,我就不说了,我只是强调一点,平台建设的评价体系,或者运作方式,它绝对不是像传统计划那么做的。然后我们想谈谈怎么评价平台工作的好坏,通过与财政部的同志商量,我们这是一个部署,就是平台的结果是什么,用什么来衡量的?你这个平台的搭建最后覆盖面有多大?受益面有多大?资源整合量是多少?效率提高程度是什么?节约成本节约了多少?可能还有一些类似的指标,这些指标跟科学技术项目的研究的指标是不一样的。所以平台要根据平台的特点,进行总体设计,过程管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这一届工作,不是请某一个科学家或者某一个领域来完成,这是要组织管理上完成的事情。和少春今天我们还说呢,管理方式和方法,机制调整的手段这些都要弄清楚,所以我们参加管理的人是义不容辞,必须把这些做好。我们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宏观管理,这些工作应该说没停,一直在做,现在还在落实之中。可能时间也要求我们不能等了,可能要尽快把这个制度建设、宏观管理有关的规则和办法很快出台。这样使我们的工作纳入一种正常化运作的轨道。

具体措施应该说有五项

第一项是分层管理,分级管理,分层建设我还特别强调一下,什么是建设?我觉得这种建设一方面是硬环境,更重要的是软环境,我们更重视软环境的建设。我们平台建设要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这种方式,通过总体设计,设计蓝图以后,下面要有一个分工和流程,要有一个授权和实施,同时也要考虑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使这个平台管理真正与现代化接轨,与科技需求接轨。

措施之二是部分和地方建设实施的主题,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既然要搞整合,整合就是各个部门和地方共同来推动,认为主体还都是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我们共同来推动这件事情。每一个部门的或者负责人或者负责单位,应该在整合本部门的资源上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当然我们也要考虑通过这种推动,怎么能够促进大家有更高的积极性。

措施之三是明确经费投入渠道,经费增加很重要,但是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平台建设不能够仅仅依靠公共财政或者中央公共财政的唯一的渠道。平台建设是一种社会上的工作,是牵扯到方方面面,有些工作是属于部门的职责,它在职能事业费里面就涵盖了,有些建设工作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地方也应该投入。有些平台建设可能是通过这个公共平台的搭建,有些企业可以来享用的话,企业或者社会也应该有所投入,我们认为平台建设是以公共财政的经费作为引导,多元化的投入,社会积极参与,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想法。使共享整合,逐渐成为全社会和各个部门和地方的责任。

第四个措施,就要考虑长效机制,不能说是整合一次就完了,然后就不整合了,或者是不坚持下去了。我们都知道,有些落后的东西惰性也很大,就是不延续推下去,有可能就是回流或者反复,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这里包括建立管理方面专家库,项目储备库,然后是整合的体制和机制等等,使这项工作能够延续下去。

措施之五就是建立一种严格的监管和追踪问效制度,这种追踪问效制度是要按照新的评价体系来做的,这是汇报第三个有关管理,管理我还想再总结一下,管理工作是在探索,管理的过程中或者我们在制定的有关规范过程中,或者有关规则过程中,还有许多我们自己思想观念上没有到位的地方,就是许多工作没有推动的说是非常的完善,或者是满足于我们的需求,有很多的管理工作还要继续推下去,即便是“十一五”工作期间还在做,可能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新的东西需要进行调整,那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把它百分之百设立完美之后再启动,我们应该是大方向明确之后,一边做一边改,这样对我们管理工作人员是一种巨大的压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提高,要征求专家的意见,在经验中总结。同时也对科技界,各位专家也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你们在工作中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调整的,就及时提出来,不管是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我们不怕改,只要是符合需要我们就改,所以我们都有这个决心,这些管理工作人员决心能够配合做好工作,把这个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关于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个观念还要转变。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构建研究 第3篇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通过探索新型的科技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的将科技资源为本地区或全国的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社会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体系。在信息化时代,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作为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优化资源和推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载体之一。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对于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科技平台建设既要依照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纲要的精神,也要结合区域的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平台。所以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 体现特色,突出特点。根据区域独特的科技资源特色,依据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先建设科技资源丰富、社会需求量大和独具特色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积极促进区域支撑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2) 突出共享,制度创新。在完善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机制建设,有效的调控科技资源的存量和增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科技资源的潜能。积极探索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奖励机制和良性运行管理机制,坚持地方需求与国家布局相结合,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3) 基础为本,发展重点。以基础平台为根本,重点发展专业平台。在完善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资源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公共性、基础性需要的同时,在区域主导产业等领域建立多个科技创新专业平台,努力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区域支撑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4) 政府主导,多方共建。在政府资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吸引和动员社会各方的加盟。充分的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激励区域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平台的整合与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科技平台的合力。

2 我国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约29. 1 亿元在平台建设项目上,建设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和自然科技资源等共6 大公共服务平台,启动了41 个平台建设项目,在国家层面推进了1. 7 万余台/ 套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160TB的科学数据等大量科技资源的重组、整合、开放与共享。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批服务效率优秀的综合性科技平台,初步建成跨区域、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共享网络体系。

自然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科技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经济利益。 “十一五” 期间,共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农业科学数据和气象科学数据等共14 个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形成了800 多个科技资源数据库,共有160TB的存量科学数据向社会开放共享,激活了各行各业多年积累的宝贵数据资源,形成了科技资源数据共建、共用、共享的初步格局,数据共享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果。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1037 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1306 项科技支撑(攻关) 计划项目/课题、1276 项 “863”计划项目/课题、508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数千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与服务,支撑了国家重大科研活动和科技计划。科技平台长期的累计研究的数据,为我国载人航天、南水北调、“天宫一号”空间站等近百余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通过高效的整合优化区域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优势单位的科技资源以及在地区市、县建立子平台等途径,以区域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技术咨询、分析测试、成果转化等公共性服务。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建成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而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针对区域支柱性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3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3.1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影响因素

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公共性资源,是由不同种类的资源要素组合而成的整体。而在科技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流通。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作为科技资源宏观调控的主体,主要将科技资源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最大化的配置。而区域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则是科技活动的承担者,负责将科技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转化和再利用。在这个运行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显而易见,科技平台建设不仅是内部资源要素的互相作用,还要依托相应的外部机制进行有效调配。因此,本文从影响科技平台建设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剖析探索,将平台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如图1 所示。

3. 2 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区域科研资源条件平台建设的核心因素。

3. 2. 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如图2 所示:

3. 2. 2 构造判断矩阵

选取10 名专家对图2 所示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打分,在0 ~ 1 分范围内,分数越高,表示其对于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发展情况影响越大,如表1 所示:

构建准则层B对于目标层A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其一致性检验系数为0. 0578,通过一致性检验。

构建方案层C对于准则层B1 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如表2 所示。其一致性检验系数为0. 0640,通过一致性检验。

构建方案层C对于准则层B2 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如表3 所示。其一致性检验系数为0. 0742,通过一致性检验。

构建方案层C对于准则层B3 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如表4 所示。其一致性检验系数为0. 0719,通过一致性检验。

构建方案层C对于准则层B4 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依据公式算得其一致性检验系数为0. 0855,通过一致性检验。

3. 2. 3 影响因素排序

由此可以得到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影响因素的层次总排序。如表5 所示:

由此可见政策和科技因素是影响区域科研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平台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

4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内容

4. 1 建设目标与任务

4. 1. 1 建设目标

以满足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建立共享服务机制为核心,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优化科技资源增量,构建统筹规划、功能齐全、高效利用、配置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服务水平,逐步推动区域科技协调稳步快速的发展。

4. 1. 2 主要任务

通过探索新型科技资源整合之路,形成一个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科技条件平台。整合、重组和优化现有科技资源,以区域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为基础,依托区域优势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专业平台; 建立以科技信息交流和服务,技术成果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体系为主的技术转化服务平台,保证科技信息的有效交流,强化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4. 2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

4. 2. 1 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

在原有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建设与共享工作,逐步形成区域性的共享网络; 建立社会需求与大型科学仪器资源互通机制,打破封闭,营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对外开放、查重评议和服务后补助的激励机制,合理地分配大型科学仪器的新增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大型科学仪器的利用率。

4. 2. 2 建立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科技文献资源作为宝贵的国家战略资源,它凝聚着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是传播科技知识的重要途径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必备条件。科技文献资源平台的建设借助多种现代化手段和服务方式,通过互联网向广大用户提供便捷的文献信息服务,按照 “统一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区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公共三大图书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扩大共享范围,减少资源重复。

4. 2. 3 建立实验动物平台

严格实验动物许可证发放和验收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规范动物实验。加强科技、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动物实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抓好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的基地建设,稳定和培养一支科研队伍。积极支持和鼓励有关单位开展实验动物的生产和动物实验。

4. 2. 4 建立科技创新专业平台

以区域内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设与区域支柱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专业平台,为突破关键技术提供科研保障,提升区域支柱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服务,为增强抵抗各种灾害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4. 2. 5 建立技术转化服务平台

联合科技评估、科技成果孵化、科技咨询和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服务平台,为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提供成果转化、科技信息、技术交易、成果孵化、科技咨询和人才中介等方面的服务。

5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措施保障

5. 1 加大资本投入与人力投入

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设立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制订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服务绩效考评制度,使经费管理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积极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优惠政策作引导、银行贷款为扶持、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的评价机制、使用机制,构建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吸引和激励高水平人才,进一步促进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 “优势效应” 的良性循环。

5. 2 落实政策保障与体制保障

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把工作重心放在为社会营造技术创新的环境上,把加快培养企业的竞争力作为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的制定、管理和统筹协调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切实提高科技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效益,使科技活动可以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顺利进行。

5. 3 完善平台建设与共享机制

在现有国家和地方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开放共享服务机制,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平台体系。完善区域科技平台建设方式,在科技平台建设中引入市场经济手段,以区域科技资源拥有者为主体进行科技资源的高效整合,提高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共享的质与量。进一步提高各领域科技平台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加科技平台的公平竞争,促使各种类型的科技平台能够被社会上的各创新主体有效的利用。

5. 4 加强地区合作与国际合作

在遵循市场规律和科技创新集聚效应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稳步发展。探索与科技基础条件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同时应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增强区域科技资源的集聚效应,加快构建以推进科技知识的生产、转化和应用为主要任务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1]赵雄罡.论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管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解读[J].商业文化,2006,(4):26~28

[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研究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6)

[3]周效门.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上海科研公共服务水平[J].科学发展,2012,(9):46~49

[4]孙庆,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44~47

[5]姜卫平,李蕾,庄汇文.科研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区域共享平台的资源整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9):1172~1174

[6]胡兴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模式构建初探[J].中州学刊,2006,(4):74~76

[7]林建衡.层次分析法在高校科研项目评估中的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2):39~41

上一篇:深静脉置管导管感染下一篇:高中英语作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