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要求范文

2024-06-30

规划要求范文(精选10篇)

规划要求 第1篇

1 选址与布局

1.1 选址

场址不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明令禁止区域, 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区域内土地使用规划。即要求建设羊场不得建在水源保护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 并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手续。距离生活饮水源地、居民区和主要交通干线、其他畜禽养殖场及畜禽屠宰加工、交易所500米以上;地势较高, 排水良好, 通风干燥, 向阳透光的地方。

1.2 基础设施

水源稳定, 水质良好, 有贮存、净化设施;电力供应充足, 交通便利, 机动车可通达。

1.3 场区布局

场区与外界隔离;场区内生活区、生产区及粪污处理区分开;生产区有单独母羊舍, 羔羊舍、育成舍、育肥舍及相应的运动场;净道污道严格分开。

2 设施与设备

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生产需要。

2.1 羊舍

各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建密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或标准化棚圈。

2.2 饲养密度

羊舍内饲养密度≥1平方米/只。

2.3 消毒设施

场区门口有消毒池, 羊舍内有消毒器材或设施。有专用药浴设备。

2.4 养殖设施

一是羊舍内有专用饲槽, 设运动场补饲槽。二是保温及通风降温设施良好。三是有配套饲草料加工机具, 有饲料库。四是有饮水器。五是有青贮设备, 有贮草棚。

2.5 辅助设施

建有更衣消毒室;有兽医及疫苗、药品存放室。

3 环保要求

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 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 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3.1 粪污处理

有固定的羊粪储存、堆放设施和场所, 储存场所要有防雨、防止粪液渗漏、溢流措施。

3.2 病死羊处理

配备焚尸设备或化尸池等;垃圾集中堆放点。

4 面积要求

新农村规划要求 第2篇

(2006年11月)第一章 目的和指导思想

1.1目的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本着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为有效指导试点村规划编制和规范规划成果,特制定《2006—2007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和成果要求》。(以下简称《要求》)1.2指导思想

1.2.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批复精神。

1.2.2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1.2.3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把握新农村建设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1.2.4坚持与北京发展实际相结合,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1.2.5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与政府服务引导作用的关系。

1.2.6结合各区县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1.2.7主要指导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3适用范围及编制单位

1.3.1对纳入2006-2007市财政支持的350个村庄规划,须依照《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并完成相应的规划成果。

1.3.2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设计单位须具有相应的规划编制资质。

1.4分类指导

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村庄在规划期内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侧重保障和满足村庄基本公共设施,进行村庄整治;二是侧重改善和提高村庄生活和生产条件,进行适度建设和有机更新。

保留发展型的村庄规划编制可侧重适度建设与整治相结合或整治为主,以引导各项规划建设的实施;远期城镇化整理型、逐步迁建型和引导迁建型的村庄规划应侧重整治为主,在村庄城镇化和迁建前保证村庄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服务水平;近期城镇化整理型、近期迁建型的村庄不宜再编制村庄规划,其村庄迁建计划应纳入地方政府险村搬迁计划和城镇近期建设计划。

第二章 规划依据和原则

2.1规划依据

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充分研究上位规划的要求,结合村庄现实情况,对村庄的近期发展提出原址保留、适度发展以及引导迁建等整体规划策略,以决定村庄近期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建设浪费。应以下列有关规划法律、法规和正式规划文件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

2.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2.1.2《东西部发展带协调规划》

2.1.3《北京市限制建设区规划》(阶段性成果)2.1.4《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阶段性成果)2.1.5《新城规划》 2.1.6《乡镇域总体规划》 2.1.7《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1.8《村镇规划标准》

2.1.9《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2规划原则

村庄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城)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分析村庄发展有利因素和限制条件,因地制宜提出村庄社会经济发展、村庄用地布局、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和住宅单体设计等方面的规划内容。主要规划原则:

2.2.1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宜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2.2.2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规划近远期发展相协调,避免投资浪费。

2.2.3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布局,集

约发展。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规划建设充分体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原则。

2.2.4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防止大拆大建,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稳步推进村庄各项建设。

第三章 规划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

3.1村庄规划应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3.1.1村庄现状调研

对村庄人口、耕地、建设用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住房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村庄发展建设中的问题,为村庄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3.1.2村域和村庄规划

村域规划主要解决村域范围的土地使用、对外交通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问题,村庄用地规划应本着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在村庄范围内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重点做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

3.1.3村庄产业规划

对村庄的产业发展方向、目标提出近远期的发展策略以及具体落实措施,并与空间布局进行有效的衔接。应在规划成果中单独成章。

3.1.4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本着农民自愿,以满足多数农民合理的实际需求为目的,对涉及村庄近期建设的道路、市政、环境绿化等项目进行总体合理选址布局,协调相关专项规划设计。

3.1.5农村住宅设计

根据各村情况和发展需要,设计符合农民需求、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化农村住宅。

3.2村庄规划的工作底图要求

村域范围的用地规划图纸比例应为1:10000,村庄范围的用地规划和近期建设项目规划的图纸比例应为1:2000或1:1000。根据实际情况,除地形图外也可使用较新的航空影像图作为辅助工作底图。

3.3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要点

现状调查与分析是村庄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环节,该阶段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规划成果质量,应深入基层,与当地村民充分交流,切实掌握一手资料,科学做好调查、分析和统计工作。

3.3.1现状调查

充分调查了解村庄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人口、经济、产业、用地布局、配套设施、历史文化等内容。必须进行现场踏勘,同时可采取专题座谈、入户访谈、发放问卷等具体调查方式,应充分与村庄规划的内容相结合。

3.3.2问题分析

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农村最急迫解决的发展矛盾,注意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现实情况,重点放在产业发展、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布局等方面。

3.3.3规划构想

在现状调查与分析之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粗略想法,与当地干部群众和有关政府部门充分交换意见,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构想。

3.4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具体内容(可根据村庄具体情况参考选用)

3.4.1村庄背景情况:周围关系,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历史沿革等。

3.4.2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人均年收入,收入构成,村集体企业,出租土地厂房,解决本村劳动力情况,村民福利(对儿童、老人、五保户的特殊照顾等措施)。

3.4.3人口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安臵,教育,人口变化情况等。

3.4.4用地及房屋:村域用地现状(包括村庄建设用地和各种农用地),村庄建设用地现状,闲臵地情况,房屋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高度,空臵房屋情况等。

3.4.5道路市政:现状道路情况,机动车、农用车普及情况,停车管理,饮用水达标,黑水(厕所冲水)、灰水(洗漱污水)和雨水的收集处理,供电,电信,网络,有线电视,采暖方式,燃料来源,垃圾收集处理。

3.4.6公共服务配套:商业设施,文化站,阅览室,医疗室,中小学、托幼,敬老院,公共活动场所,公园,健身场地,公共厕所,公共浴室等。

3.4.7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古建筑、近现代建筑等文物古迹、古树、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4.8其它:村民住房型式和施工方式、室内装修、家电设备、建设成本,村风民俗,民主管理公共事务,村民合作组织等。

3.4.9现状照片:除拍摄上述场地、建筑、设施的照片外,还应拍摄村民活动、民风民俗、座谈访谈会、入户调查、现场工作场景等。

3.4.10相关规划情况:乡镇域规划,村庄体系规划,村庄发展规划设想,有关的专项规划,历史上进行过的村庄改造项目等。

3.5村庄规划编制的要点

3.5.1 村庄规划应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编制,范围包括整个村域,如按照村庄体系规划需要合村并点的多村规划,其规划范围也应包括合并后的全部村域。

3.5.2村庄规划应在新城规划、乡镇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关规划的指导下,对村庄的产业发展、用地布局、道路市政设施、公共配套服务等进行综合规划,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兼顾长远与近期,考虑当地的经济水平。

3.5.3统筹用地布局,积极推动用地整合。村庄规划人口规模的增加应以自然增长为主,人口机械增长不能作为核定规划建设用地的依据。用地布局应以节约和集约发展为指导思想,村庄建设用地应尽量利用现状建设用地、弃臵地、坑洼地等,远期规划农村人均综合建设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

3.5.4村庄规划重点规划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等内容。

3.5.5合理保护和利用当地资源,尊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充分体现“四节”原则,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

3.6村庄规划编制的具体内容

3.6.1人口及产业发展:人口规模预测,建设用地规模,宜农产业发展规划,劳动力安臵计划。

3.6.2用地布局规划:村域范围的用地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村庄范围的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产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臵。

3.6.3道路交通规划:村庄道路系统和道路宽度,停车设施,公交车站布臵等。

3.6.4市政规划:供电,电信,上水,下水(雨水管沟,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冲水厕所、三格式雾化处理厕所,燃气(煤气、沼气、秸秆气化)解决方案,供暖节能方案等。

3.6.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行政管理,教育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商业服务,集贸市场。

3.6.6绿化景观规划:村庄景观(对景)、景点规划,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历史遗存和古树名木。

3.6.7防灾及安全: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提出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

3.7村庄产业规划编制的要点

3.7.1因地制宜,分析村庄发展的现实条件,预测村庄宜农产业发展前景。

3.7.2确定村庄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做出多种可行性方案比较。

3.7.3对一些村庄不适宜发展的产业,提出限制性布局措施。

3.7.4提出规划实施的多种参考方案,包括明确资金投入的方向、重点、绩效和时序等。

3.8近期建设项目规划的要点

为指导村庄在近期解决当前面临的急迫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编制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3.8.1优先解决农村最急迫要求改善的方面,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

3.8.2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3.8.3在政府投入和村集体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不搞形象工程,防止大拆大建。

3.8.4考虑近远期建设结合,避免与今后城市建设矛盾造成投资浪费。

3.8.5应是近期能够完成的项目。

3.8.6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应落实建设的场站用地、主干管网大致走向、站点分布,配合必要的图纸表示,以表格汇总量化结果并估算投资,其中重点项目之外的投资(如产业项目、大型交通市政设施等)可以单独列出并分类标识,区分政府主导投入与市场引资投入的项目。

3.9近期建设项目规划的具体内容 3.9.1产业发展 3.9.2道路交通 3.9.3安全饮用水 3.9.4排污和改厕 3.9.5垃圾收集处理 3.9.6公共服务设施 3.9.7绿化美化环境 3.9.8其它项目

3.10农村住宅设计的要点

3.10.1农村住宅设计应在现有宅基地面积标准下,充分考虑农村生活习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设计出功能合理的院落空间和房屋功能布局。

3.10.2农村住宅设计应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建筑形式应与地区环境和现状村庄面貌相互协调。

3.10.3农村住宅设计应考虑当地现有成熟的施工做法,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以保证房屋安全。

3.10.4在外墙保温、室内供暖、照明通风、水电布线等方面提供科学合理、节能环保的做法。

3.10.5农村住宅设计应考虑现实需要、经济水平和未来发展,预留用地并留有建筑分期实施的条件,避免大拆大建带来的浪费。

3.11农村住宅设计的具体内容 3.11.1住宅设计 3.11.2院落设计

3.11.3建筑构造设计:外墙屋顶保温、吊炕等。3.11.4新能源使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等。3.12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

村庄规划应按照《要求》展开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学习和吸取当地干部、群众关于发展经济、村庄建设、风俗习惯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按照有关工作计划,分阶段向村、镇、区各级政府进行汇报、听取意见,并由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组织与其它相关专业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综合各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3.13村庄规划的公示

3.13.1规划方案完成后,规划编制单位应以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将村庄规划向村民进行公示,建议以展板形式,主要内容集中于2-3块展板,内容通俗易懂,听取村民的意见,便于村民理解。

3.13.2村庄规划最终成果应根据大多数村民的合理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最终取得村民代表大会的同意。最终上报规划成果必须附有加盖村集体公章的书面意见。

3.13.3 为便于今后编制完成村庄规划的村民对规划成果和地形图的使用,须向村委会提供最终规划成果,包括纸制1:2000比例现状图和地形图2套,A3成果装订成册2套和电子文件光盘1套。

3.14图纸要求 3.14.1现状和分析图 3.14.1.1村庄区位图

3.14.1.2相关上位规划图(如乡镇域总体规划)3.14.1.3村域土地使用现状图(1:10000)3.14.1.4村庄土地使用现状图(1:2000)3.14.1.5其它 3.14.2规划图

3.14.2.1村域发展规划图(应结合产业发展布局)(1:10000)

3.14.2.2村庄建设规划图(1:2000)

3.14.2.3村域道路交通规划图(可结合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图)

3.14.2.4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包括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医疗卫生、邮电金融、商业服务、市政公用、集贸市场等。重点保障公益型公共设施,指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市政公用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有关内容)

3.14.2.5村庄市政设施规划图(包括供水、排水、供电、电信、广电、能源利用、环境卫生、防灾减灾、竖向等。重点供水、排水、环境卫生、防灾减灾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有关内容)

3.14.2.6村庄绿化景观规划图 3.14.2.7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3.14.2.4—3.14.2.7,图纸可适当合并)3.14.2.8其它

3.14.3近期建设项目有关规划图纸

3.14.3.1近期产业发展规划图

3.14.3.2近期村域用地发展规划图(可与上图合并)3.14.3.3近期村庄建设用地规划图 3.14.3.4近期道路建设规划图 3.14.3.5近期供水规划图 3.14.3.6近期排水规划图 3.14.3.7近期垃圾收集规划图 3.14.3.8近期环境整治规划图 3.14.3.9近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3.14.3.5—3.14.3.9,图纸可适当合并)3.14.3.10其它

3.14.4农村住宅设计有关图纸 3.14.4.1庭院平面(1:100)3.14.4.2住宅平面(1:50)3.14.4.3住宅立面(1:50)3.14.4.4住宅剖面(1:50)

3.14.4.5建筑局部构造大样图(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画)

3.14.4.6表现院落与住宅的透视图(表现形式不限)3.14.4.7其它 3.15附表要求

3.15.1村庄现状、规划、近期规划土地使用平衡表 3.15.2近期改造及新建项目及造价估算表(参照附件10)

3.15.3现状情况调查表(参照附件11)

3.16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制图标准(参照附件12)

中粮礼品卡 http://

规划要求 第3篇

关键词: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公园;防灾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城市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开始思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问题。如何有效预防灾难,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大面积开阔平坦地区是最理想的公共避难地,城市人口密集区的室外公园正好可以担当起这个重担。而未雨绸缪地规划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公园,是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举措。然而,中国目前的城市公园应急避难专项规划体系建设却不免让人担忧:现在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规范来指导城市公园应急避难功能的规划设计,国内应急避难公园的建设主要是参考日本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经验,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广州市规定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根据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编制应急避难专项规划[1],但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在修建和改建城市公园时应如何增强公园防灾避险功能已经成为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以东风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应急避难专项规划的内容及要求作初步的探讨。

1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2]。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多种应急避险功能。

城市应急避难公园又称城市防灾公园,是指“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3]。

2 应急避难公园规划原则

应急避难公园规划原则主要有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均衡布局原则;“平灾结合”适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步行到达原则[4]。

2.1 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

除了城市公园以外,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寺庙、空地等都可以选作避难场所。配置应急避难公园时应当考虑对城市多种灾害的综合防控,配合其他各类避难场所作统筹规划。

2.2 均衡布局原则

即就近避难原则,为了使市民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到达应急避难公园,公园应在城区比较均匀地分布。过去规划中是以居民的活动半径(250 m或1 km)布置公园,但从阪神大地震震灾调查中得知,只要公园在可通行范围之内,距离与避难行为几乎没有相关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设置公园还必须考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的合理分布。

2.3 “平灾结合”适用性原则

应急避难公园应首先满足平时休闲、娱乐、活动等功能,其次在灾害发生时还能为市民提供避难场所。公园场地和设施都可以结合防灾避难设施共同设计。

2.4 安全性原则

应急避难公园的选址必须避开地震活跃带、矿山塌陷区、泥石流或山体滑坡地区;同时应该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区、仓库以及高压线区域,以免发生次生灾害。而作为搭建临时帐篷或进行救灾活动的避难广场,应该优先选择平敞开阔、排水良好的安全区域,防止因积水而带来不便或影响物资存放。

2.5 步行到达原则

居民到应急避难公园一般步行到达。因为严重灾害发生后,应急避难公园用地比较紧张,内部一般不设停车场,较多的私人汽车进入其中将给公园管理带来困难。而且,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且道路上人多、车多,避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乘坐私人汽车避难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

3 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

按照“公园必须结合总体布局设置专用防灾、救灾设施和避难场地。新公园的建设必须设立避难场所,且不准建占地面积大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1]的要求,广州先后建成了6个应急避难场所,其中东风公园于2007年12月建成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以下以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为例,对城市公园应急避难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进行探讨。

3.1 规划理念

以人为本,一场多用,平灾结合,分步建设,逐渐完善。即该应急避难场所不仅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城市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避难场所,还是市民日常休闲、锻炼和娱乐的场所,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和丰富城市景观、塑造特色主题的原则。

3.2 规划范围

东风公园占地面积4.5 hm2,应急避难场所实际可利用面积为3.0 hm2,可疏散人数约2万人。可供应急使用的场地有:休闲草坪区、儿童游乐区、老人休息区、地掷球场、东门停车场等。疏散路径:附近各小区居民可分别从广州大道中的正门、水荫路的西门和水荫横路的北门进入公园的各个功能区(图1)。

3.3 功能设施

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应已具备11种应急避险基本功能,包括应急标志、应急指挥管理中心、应急蓬宿区、应急供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消防设施、应急广播系统和应急停机坪等配套设施。

3.3.1 应急标志

1)园外道路指引标志。在广州大道中、水荫路(水荫小学门口)和水荫横路交通道口设置“应急避险场所”指引标志,标明方向和大致距离,以明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图2)。

2)园内指示标志。在公园内部各功能区与内部道路的分界处设置指示标志,如在道路边、草坪上以及建筑物附近设置“应急厕所”“应急医疗救护”“应急蓬宿区”“应急物质存放处”以及“应急避险指挥中心”等标志,以明确该功能区的用途(图3)。

nlc202309032040

3)出入口设置功能分布示意图。在公园东、西二个大门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各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如图4),附文字说明,简要介绍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意义。

3.3.2 应急指挥管理中心 利用公园管理处现有办公用房和会议室作为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和会议室,平时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发生地震或其它突发性城市灾害,即成为应急指挥管理中心。利用现有办公电话和电源设备;购置4个手提高音喇叭和10套对讲机,配合现有的20多个园内广播喇叭组成应急指挥和广播系统。

3.3.3 应急蓬宿区 利用公园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开阔地(中央大草坪、西片草地、游乐场)设置4个主要疏散区,必要时便于搭建应急避难帐篷。应急蓬宿区面积约3 hm2,可设置4个大帐篷(8m×3m)和6个小帐篷(6m×3m)(图5),平时贮于公园南部地掷球场旁的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内。

3.3.4 应急供水、供电系统 公园园路边目前有4个自来水取水点;同时购置6台饮水机以备应急时使用,平时用于公园主要位置和办公室;另在公园西片画廊外围钻了1口井取水(图6),平时可用于公园浇灌花草、打扫卫生等,紧急情况下可弥补饮用水、生活用水的不足。

在公园西北角的泳区内,配置了功率50 kw小型应急发电机(图7),以备紧急情况时的照明和通讯设备用电所需,园内照明系统刚刚改造完毕,照明设备完好。

3.3.5 应急厕所 公园现有4处厕所,分别位于南面的游乐场、北门的休息廊、西北的游泳区和西面的管理处,经过公园近几年逐步改造,均增加了男女厕位数量、化粪池容量和残疾人厕位,通风采光良好,排污管道通畅;在公园内各应急避难蓬宿区预留了一定面积,用于放置紧急情况时从公园外围调运的移动式应急厕所,目前移动厕所有2个(图8)。

3.3.6应急物资储备与医疗防疫用房 充分利用公园南部地掷球场旁的板房,作为食品、饮用水和其他救灾物品等应急物质储备用房(图9)。旁边的地掷球场地作为食品、救灾品发放场地。储备物资主要有:大帐篷2个、小帐篷4个、饮水机6台、高音喇叭2个、ABC灭火器9个、对讲机10部、50 kw发电机1台等。

利用公园西北角泳区现有的救生室,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站(图10),主要是发放常用药品,进行简易医疗救护处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必要时再转入附近的医院或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3.3.7 应急消防与广播系统 利用公园边现有的两个消防栓(位于西北角)和原有的分布在公园各处的灭火器作为应急消防系统,要求坚持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对以上消防设备加强定期保养检查,确保在发生灾情时能立即投入使用。

完善公园现有的广播系统,更换了20个广播喇叭,平时可播放背景音乐等,让市民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地休闲、娱乐;发生灾害后,能及时向灾民发布灾情等有关信息,对灾民开展减灾、应急、自救互助的宣传教育,制止谣言的传播,稳定避难场所内的社会秩序。

3.3.8 应急停机坪 公园东门广场外设置了直径为15 m的应急停机坪(图11),主要是作为起降直升机的临时场所。当灾害发生时,可以将那些不宜在灾区内接受治疗的伤员,用直升机运往灾区外的其它医疗机构,以便伤员等能够获得更妥善的治疗。

3.4 防灾植物配置

基本是原有的植物种类和配置,建设防灾公园没有对树种进行改良,原来种植的树种主要有: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垂榕Ficus benjamina、芒果Mangifera indica、大叶榕Ficus virens、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大叶紫薇Lagetstroemia speciosa P.、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金山葵Syagrus romanzoffianum、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大叶棕竹Rhapis excels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等。

3.5 防灾知识宣传和防灾应急演练

东风公园没有设置独立的防灾宣传栏,在公园东门广场唯一的一处宣传栏内张贴的是广州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知识,且没有定期更新宣传知识。据公园员工反映,公园建成避难场所验收时,曾进行过一次简单的防灾应急演练,并没有相关部门配合,之后一直没有再组织过应急演练。

3.6 防灾设施日常管护

避难场所建成时有各类指示标志50多块,而几年后只能见到10多块,物资仓库的物资也没有更新补充。日常管理经费没有落实,建成之后没有任何管理维护经费,造成大部分设备锈蚀,影响美观而被公园清除。

4 讨论

很明显,城市公园应急避难规划内容包括了:防灾公园类型的确定、场地的合理选择、公园防灾容量的合理计算、服务半径与人均有效避难面积的设计、避险疏散区的设计、防灾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以及有关配套应急设施的配置,同时还要求防灾公园应该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应急演练和日常设施的管理。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对较完善,设备设施相对较齐备,对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通过现场调查和使用,发现存在防灾避难功能区有缺陷,无应对台风、洪涝等灾害的防灾措施,应急配套设施不完善,无制定防灾应急演练制度,日常维护经费不落实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公园应急避难的内容。

4.1 完善防灾避险功能区

一是应急蓬宿区设计要合理。东风公园应急蓬宿区位于公园中央大草坪中心地带,该处地势较低,广州台风暴雨灾害比较严重,暴雨后容易产生积水,影响灾民留宿和物资存放。

二是公园出入口要保持通畅。公园的三个主要出入口中的正(东)门、西门均设为公园停车场,且均设置了电动栏杆,阻碍了市民的通行;有时车位不够,车辆还随处乱停放,经常堵塞安全通道,严重影响了灾害发生时紧急疏散大量人群的需要。建议入口护栏应改造为易于拆除的装置,以便灾时扩宽入口通道,便于避难人流或车辆通行;最好使用手动栏杆,不要使用自动栏杆,灾时断电易阻塞通道。

nlc202309032040

4.2 合理选择和配置防灾植物

公园的植物选择需要重点考虑其防灾功能,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以乡土植物为主。植物选择根系发达、冠大荫浓、枝干柔韧性强的树种,不至于轻易倒塌,树冠和树枝还可以防止建筑倒塌伤人,形成安全的冠下避难通道。广州常用的树种有:防风固沙包括Syzygium jambos、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柳树Salix babylonic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乌桕Sapium sebiferum、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folia等[5];防火树种包括荷木Schima superb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防污染树种包括紫薇Lagetstroemia indica、木棉Bombax ceib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女贞Ligustrum lucidum、龙柏Sabina chinensis ‘Kaizuca’等;滞尘力强的树种:龙柏、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广玉兰、紫薇等[6]。

在公园的外围或避难通道外侧,通常组合设置缓冲绿地和防火林带,最好结合地形设计,可以阻挡火势借助风力蔓延至公园或避难通道内部。

4.3 加强应急设施的日常维护

公园原有的指示牌和防灾指示牌所使用的材质差异较大,防灾指示牌为KT泡沫板,且只是用铁线固定在灯杆上,使用一段时间后铁线容易生锈而造成指示牌掉落。建议政府部门重视该项工作建设,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应将应急设施日常维护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计划,每年至少安排3~5万元用于设施日常维护和更新。

4.4 应急照明和供水有待检验

经过公园有关部门实验,配备50 kw的发电设备(发电机)只能供应0.45 hm2的范围使用,对具有4.5 hm2面积的东风公园至少配备500 kw的发电设备(发电机),最好是1000 kw以上。

同时,在公园西片画廊外围钻了1口井取水,用作应急供水水源,但该水源的水质并没有经过检验,是否合格还是未知数,因此还不能直接供人饮用。

4.5 定期补充物资

公园医疗室有一些简单的急救药品,但多数已经过期,应及时清除和补充新的药品。

应急仓库除了放置了一些简单的物资外,并没有任何食品和衣物,如干粮、棉被等。建议增加配备手电筒、探照灯、绳子、轮椅等设备,以及婴儿需要的奶粉、奶瓶、纸尿布等。同时做好物资定期检查,清理过期物品和补充物品。同时由于广州天气潮湿,物资仓库容易滋生白蚁,因此要注意做好园内和物资仓库的白蚁防治工作,最好是签定白蚁防治协议。

4.6 提高防灾宣传力度,定期开展防灾应急演练

利用宣传栏举办与灾害相关的知识展览,制作防灾知识手册帮助市民提高防灾技巧;制作区域或全市范围内的防灾避难图,方便市民熟悉周边环境,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选择安全线路避险。同时每年必须进行至少一次应急演练。

5 结语

目前,规划应急避难公园已经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以及园林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综合防灾事业的蓬勃发展,规划设计应急避难公园的城市和各个城市的应急避难公园数量将与日俱增。日本早在1986年就提出把城市公园绿地建成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将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我国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类似日本《防灾公园规划》这样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是很难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因此,尽快制定城市防灾公园的相关法规是重要的战略任务。目前,广州市的首要任务是:要求新建的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根据有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编制应急避难专项规划;要求建成的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补充编制应急避难专项规划。

参考文献:

[1]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J 440100/T23—2009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S].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

[3]柏原士郎,上野淳,森田孝夫.阪神·淡路大震灾にぉける避难所の研究[M].大阪:大阪大学出版社,1998:102-103.

[4]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23(7):16-22.

[5]包志毅,陈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2):155-160.

[6]陈艾洁,胡磊,刘广军等.防灾公园植物配置原则与选择[J].绿色科技,2012(2):40-41.

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求 第4篇

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 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 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 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 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 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 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居家环境。

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 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 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 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20世纪90年代以前, “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 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 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 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提倡简洁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 不仅为人所赏, 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 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规划设计过程。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 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 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值得指出的是,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景观基本上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事, 又往往由园林绿化的设计师来完成绿化植物的配景, 这种模式虽然能发挥专业化的优势, 但若得不到沟通就会割裂建筑、景观、园艺的密切关系, 带来建筑与景观设计上的不协调。所以应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初即对居住区整体风格进行策划与构思, 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专题研究, 提出景观的概念规划, 这样从一开始就把握住硬质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 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景观设计的风格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因此景观设计应是发展商、建筑商、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规划设计原则。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 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 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 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 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 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空间组织立意。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 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 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 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当然, 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 都是通用的。同时, 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

2体现地方特征。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 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 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3使用现代材料。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 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 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a.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b.复合材料的使用;c.特殊材料的使用, 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d.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e.重视色彩的表现。当然, 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常出现这种情况, 一个好的设计在建成后因维护不方便而逐渐遭到破坏, 因此, 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 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规划滚动修编工作要求 第5篇

一、规划项目以经国网审查的“十二五规划”为主,可结合设

备现状进行适当调整内容。重点在2013年规划,将作为2013年计划的主体,应进行重点研究安排。

二、规划资金规模可在原“十二五”规划资金规模的基础上适

当放大,2013年规划可为2012年所下达技改计划资金规模的1.8-2倍,2014、2015年资金规模可按10%左右逐年递增。

三、项目填报必须严格遵循国网公司下达的“生产技术改造

和设备大修项目编报规范(试行)”要求,包括项目名称、内容、改造目的、立项依据等。

四、规划项目编制必须符合公司生产专业管理要求,突出重

点,强化集中,以解决设备问题为主。

五、各单位上报规划必须经专业管理部门内部组织讨论审

议,由主管领导审查批准。

六、表格模版沿用“十二五规划”表格模版。各单位修编规划

规划要求 第6篇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之下, 要从源头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 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开展专项区域性规划, 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在相关部门的统筹部署之下, 区域性规划环评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 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设定, 选择适宜发展的行业, 保障区域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安全, 从而避免对区域性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1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总体目标设定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 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遭遇挑战, 由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危机正在社会大范围内拓展, 这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性的事件和危机。尽管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然而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低端产品及服务, 使我国的环境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为了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状态, 需要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治理, 而开展区域性规划环评则是首要的环节。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总体目标要以区域环境安全为前提, 对于不同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情况, 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了解, 要根据不同区域内环境污染的程度, 进行不同的区域规划发展方向和规模的设计, 要对区域的行业和空间整体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从而最终使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和统一,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下, 获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概念及其发展

区域性规划环评是在规划的编制阶段, 在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等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 对于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 采用有效、科学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其重点在于对不同区域的地域性规划、部门性规划、产业性规划的评价, 它体现在规划的全过程, 对于促进区域的产业发展、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发展历经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2.1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这个阶段重点是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是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预测, 并对建设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 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如建设项目初始的选址、开发活动中的环境保护等。在这个阶段之中,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评价程序, 可以实现在计算机控制之下的环境筛选、预测评价和监督, 在这个过程中,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相融合, 形成了评价、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内容。然而, 这一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也有其缺陷, 它仅是选用可以接受的方案, 然而对经济行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并未关注, 对于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没有实现最大程度的改善和优化。

2.2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随着社会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资源呈现紧缺的问题, 显露出生产需求与资源紧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因而, 要以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为核心, 从战略的层次和高度, 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 它是对政府的战略性决策行为提供可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 可以弥补单一项目的环境评价局限性, 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多个项目为对象, 进行全方位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在运用边界原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要注意区域性环境影响的加和效应、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 从自然、生态、社会的角度, 对区域性规划环境实施评价。

3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

3.1 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过程中, 要注重区域不同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空间布局、地形地貌等内容, 要关注不同区域的气象特征和水文特征, 对区域的水体稀释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全面的规划, 要使区域规划与区域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这就要求不同区域的规划环评目标要根据情况而定, 例如:在省级区域内, 要评价全省区域内的行业发展方向与规模, 要注重评价和分析全省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 要根据这些资源分析可能会遭受的环境影响, 并提出预警措施。而在较小的区域之内, 要根据规划的主体内容进行环评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要针对不同项目或开发方案, 提出明确的结论。

3.2 区域规划的经济发展方向、规模和总投资评价

在区域性规划环评之中, 要注重分析和评价项目的规模、工艺特点、污染物处理等内容, 这些不同的项目产生的环境危害各不相同, 需要在区域规划环评的内容中加以体现。在实施区域规划环评时, 要根据区域的空间尺度进行控制和预警, 要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评价。

3.3 不同行业的工业基地生产状态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时, 要评价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化工原料的污染特性, 还要对不同生产阶段的能源消耗、矿产、水土资源的损耗等情况进行评价。

3.4 工业生产基地的产品评价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时, 还要对企业工业生产基地的产品结构实施评价, 例如:钢铁厂的产品结构中就存在焦化厂, 其中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源, 这些生产过程中的有机化工原料, 要进行全面的评价。还有一些炼油和石油化工基地, 也要对其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生产阶段中技术经济的可能性, 要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 对工业生产的特定生产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如:新生产工艺、新的原材料是否会引导环境的污染等。

3.5 经济产业与人口集聚之间的评价关系

在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过程中, 要分析区域内的人口密集情况, 还要分析经济产业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等内容。

4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要求

4.1 要具备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技术经济知识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工作中, 要对工业经济生产结构和自然资源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 如:水土资源、气候状况、生产力布局等, 并对相邻地域的空间布局进行把握, 准确地评估环评区域内不同产业的环境污染状况。

4.2 要实施区域性规划环评中的技术经济论证

由于区域性规划环评工作中, 要涉及较多的技术经济事项, 因而, 需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例如:在对区域性能源产业进行规划环评时, 就要对能源的结构、投资经济等进行全面的比较和论证。在对区域性海水利用的可行性评价中, 也要对沿海地域的气候、经济状况等技术经济问题, 进行论证。

4.3 全面了解工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污染卫生状况

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较大的工业企业, 如:化工、有色冶金、造纸等, 这些企业是属于“大污染”的企业,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生产工艺和科技应用水平, 进行不同的分级, 这些污染源可以分为严重的污染源和轻微的污染源, 尤其是烧焦、皮革、氯气、甲苯等, 都要严格依照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要求, 进行评价和预警。

4.4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科技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素养

在对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工作中, 科技人员要能够深入分析污染物质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 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 对不同区域的产业规模、生产方向进行分析和评价, 主要是针对区域进行科学和可行的规划, 并提出区域规划中的修改意见。

总而言之, 区域性规划环评需要明晰经济产业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要注重对区域整体的产业结构和方向的定位和调整, 还要对区域性规划中的企业生产工艺路线进行评价, 从而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果婷.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关注要点及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6 (03) .

[2]屈新云.试析当前我国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 2015 (11) .

[3]王亚男, 时进钢, 李冬, 赵芳.规划环评要加强多方联动[J].环境经济, 2015 (ZC) .

[4]万智勇, 李辉.规划环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01) .

[5]叶冰玲.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海峡科学, 2015 (03) .

规划要求 第7篇

1 监理规划的编制要求

1.1 监理规划的基本构成内容应力求统一

工程监理的主要任务是投资、工期和质量控制, 合同和信息管理, 组织协调有关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这些内容肯定是构成监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另外对整个监理工作的组织、控制、方法、措施等也是监理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 这就把监理规划构成的基本内容确定了下来, 但对于某个具体的监理规划还要结合监理合同和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为了监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性, 应明确监理单位承担的责任及任务。归纳起来, 监理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工程项目概况;监理工作范围;监理工作内容;监理工作目标;监理工作依据;监理机构组织形式;监理机构人员配备计划;监理机构人员岗位职责;监理工作程序;主要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监理工作制度;监理设施的配备及管理等。

1.2 监理规划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监理规划基本构成内容要统一, 但各项内容应有针对性。因为每个监理规划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技术组织文件。它的具体内容必须适应这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 具有可操作性。然而每个工程项目都具有一次性和单件性的特点, 并且每个监理企业和每位总监理工程师在监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因此在编写具体工程的监理规划时肯定有所不同。只要能够对工程有效地实施监理, 圆满完成监理业务, 能使各方满意就是合格的监理规划。

1.3 监理规划应遵循工程建设规律

建设工程的运行具有特定的客观规律, 只有把握和遵循了这些客观规律, 工程才能建设好, 达到预期的效果。监理规划是针对具体建设工程编制的, 因此监理规划的内容必然与工程运行客观规律相一致, 这样监理规划的执行才有效, 才能实施对该工程的有效监理。此外工程建设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这决定了监理规划应按阶段编写, 一般可按项目实施的阶段划分为设计阶段、施工招标阶段和施工阶段。为适应工程建设的动态性, 监理规划要随着工程的开展和变化不断地调整、修改和完善。那种闭门造车、一蹴而就的监理规划是不符合实际的, 不科学的, 也是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

1.4 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是监理规划编写的主持人

监理规划的编制应成立监理规划编制班子, 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主持, 专业监理工程师参与, 编写时要吸收各专业和各子项目监理工程师的意见, 不断修改和完善, 使得编制的监理规划更科学、更完备。同时, 由于建设工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的合理要求, 所以在编写监理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业主的意见和建议。监理规划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建设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项目审批文件, 与建设工程项目有关的标准、设计文件、技术资料, 监理大纲, 委托监理合同文件以及与建设工程项目相关的合同文件等。

1.5 监理规划的表达方式应当格式化、标准化

科学管理讲究效率、效能和效益。监理规划的内容表达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和方式是:图、表和简单的文字说明, 从而使控制规划显得更明确、更简洁、更直观。因此编制监理规划各项内容时应当采用什么表格、图示以及哪些内容需要采用文字说明都应该作出统一的规定。

1.6 监理规划应经过审核

监理规划编制完成后应由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 签字确认后方才生效, 并应在召开第一次工地例会前报送建设单位。

2 编制监理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2.1 及时、全面收集与研究监理规划编制资料

监理规划编制前要及时、全面地收集有关编制依据, 不能对规范示例或公司技术部门编制的范本简单套用, 否则会造成规划千篇一律、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对收集的资料应进行认真研究, 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尤其要注意:研究各专业图纸, 明确各专业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使每位监理人员对其有个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为编制确实可行的监理实施细则作准备;研究与本工程相关的所有承包合同及监理委托合同, 明确合同约定的工作范围、内容、程序、方法、权限, 使编制的监理规划响应合同的有关要求。这样有利于对监理规划进行不断的充实与改进, 使规划在实际工作中更具指导价值。

2.2 编制确实可行的监理实施程序

为了有效管理工程项目, 应编制确实可行的监理实施程序。对监理工作阶段应进行细化, 如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等, 甚至细化到每一个工作内容, 使每位监理人员根据监理规划能明确工程进展到什么时间、什么部位、什么工作内容等, 以便监督管理施工单位, 真正实现程序控制。

2.3 明确监理工作内容、方法和措施

监理工作内容应说明“做什么”的问题, 要让监理人员明确在监理过程中的任务;监理工作方法和措施应说明“怎样做”的问题, 要让监理人员明确在监理过程中怎样完成这些任务, 如监理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组织措施、合同措施等。这样可以使监理规划体系清晰, 便于理解和操作。

总之, 必须充分认识到监理规划在监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不断总结经验和和教训, 编制出科学有效、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理规划。

参考文献

[1]毛鹤琴, 等.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林炳章.论建设工程监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6)

规划要求 第8篇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 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 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 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 控规的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管控体系

存在问题:

我们传统“控规”的管控模式重“强制性”而轻“引导性”, 不注重城市的整体性, 缺乏弹性管控体系。

现有的规划手法, 以编制办法或地方控制性详细规划规范为准, 在经验主义的影响下, 对地块的用地类别划分、人口容量开发、强度控制等均进行了详细界定, 在缺乏系统分析的情况下, 应对规划实施背景变化、规划条件变化等方面, 显得过于僵化, 不能支撑管理和建设的需求。

此外, 一些城市在小类城市用地基础上增加了用地类别, 对小类进一步细化,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越分越细, 甚至有时将分得细致的程度当作评编制质量的标准之一, 这同时也降低了规划的适应性。

解决办法:

改变传统控规控制体系, 它不仅要指导城市每个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而且要预想相邻地块的建设情况, 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打破传统的“拼图”式模式。在这样控规的管控体系中, 应顾全大局, 从整体出发, 确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同时也应建立起应急预案, 预防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而影响控规的正常实施, 应该建立起层层导控的弹性管控体系

对规划的确定性和适应性应当针对当地发展需求和规划管理特点把握好合适的分寸。对重要公共利益和确定性内容应努力细分, 以利加强刚性控制;对市场性和非确定性内容, 类别细分则宜适度, 以加强地块兼容性和弹性引导, 使规划更加适应市场变化。特别是《城乡规划法》实施以后, 对控规的修改明确了几近苛刻的程序, 对城市规划管理者而言适度的弹性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以公益性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满足社会的基本要求, 必须予以保障, 其投资主体往往是政府或政府主导, 一般较易确定为强制性内容。以营利性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 一部分是满足社会的基本要求、便民服务, 应当也可以用强制性规定予以保障。但也有相当比重的营利性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是适应不同消费阶层的需要、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应运而生, 对城市空间的需求条件不断变化, 对这类公共服务设施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是否强制以及如何强制, 需要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控规体系应将公益性和公正性放在首位, 做到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社区管理等配套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到位, 同时要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和生活品位, 并针对社会发展特征, 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有控制指标。

3 结合城市设计, 提升引导性指标的法定地位

城市设计的过程参与城市规划整个过程, 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即能展示空间关系又能从不同角度推敲各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体量关系, 能很好地对控规中的各项指标给以补充, 体现城市整体性具有重大作用, 从三维空间来把握未来城市建设意向, 能很好地起到引导作用, 其确定的引导性指标, 比如体量、交通组织、建筑色彩、建筑风格、建筑套密度、拆建比等指标的对于控规的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4 加强建立分级控规编制体系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条件下, 要实现规划对城市发展超前性的引导和有效性的管理, 满足《城乡规划法》要求, 须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所有用地上建立起关于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规则要求。但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传统式控规全覆盖无法适应城市的动态发展。

纲要性控规的编制。对于某一地块而言, 可能在不同的规划中提出了不同的控制要求, 这些不同的控制要求, 有时会发生冲突, 这就需要控规纲要来统一协调, 统一的进行控规的管理。纲要性控规应以总规为依据, 在总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实现控规“覆盖”, 对控规编制的重大问题进行统一考虑, 包括:单元的控制性框架、公益性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刚性”控制内容的考虑, 提出密度分区、高度分区等控制内容。

单元性控规的编制。编制单元是控规的基本单位。反映城市功能片区, 如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每个编制单元在控规纲要指导下进行。通过其确定的编制单元, 对其进行功能定位、组织、规模容量、道路交通、城市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为传统控规提供指导。

5 规划质量审查制度的完善

应强化控规的质量审查, 防止出现暗箱操作, 钱权交易等现象, 因此不能仅以个人道德水平进行约束, 而应建立和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查制度, 实现有法可依, 违法必查, 形成较强约束力和震慑力。

重视公众参与和监督作用, 划清专家咨询和专门审查的作用、任务和责任。增加公众参与意见的社会层面的建议性信息比重, 提高其重要性, 并作为政策层面的决策依据。专家咨询意见是专业层面的咨询性信息, 专门审查意见不作为政策层面的决策的唯一依据。同时由于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的方式不能代替和起到专门审查的把关作用。因此, 为有效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质量的提高, 有必要建立专门审查制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门审查制度应明确审查内容, 区分是非性和改进性审查性质, 明确评判标准, 标准不完善甚至缺乏的应当完善建立;应明确编制人员、单位、审查人员的责任, 明确各个工作岗位应承担的责任, 把履行责任的效果作为相关人员日常工作和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城乡规划法》增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效应, 同时也给当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规划管理部门只有改变观念, 提升水平, 全面改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才能真正实现法律授予的权威。

6 总结

本文从规划技术和管理层面对控规如何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行探讨, 但社会经济、政治、人文因素等仍对控规的控制和管理产生种种干扰, 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创新, 还需管理层面的创新。希望控规的发展和完善能从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提高, 更好地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8.

[2]张志斌.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规划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2007年第10期.

规划要求 第9篇

1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而城市的进步离不开人们的生产活动, 经济活动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中间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环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会引发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 大气污染和垃圾污染等, 尤其是在发展重工业的城市, 这些问题尤为突出。

1.1 城市中的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 城市水污染的问题也日益加重。工厂的废水排放量也在增加, 家庭的用水也在增加, 这些水统一排放到下水道后, 如果没有及时的处理, 进而会污染到人们的日常用水。城市的建设少不了发展一些相应的重工业, 工业用水未经处理而排放出去, 家庭生活的水排放后未经处理流到下水道里都会污染到水体。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用水和用水量急剧增加, 但是环境问题的严峻也让人深思。

1.2 大气污染问题

当前最困扰人们生活的应当是雾霾了, 几乎各个城市都有, 雾霾的产生就是由于工业产业排除的废气。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 产生的原因也有好多, 工厂排除的废气, 路上汽车排除的尾气还有家庭中的能源消耗。城市规划主要是把城市建设的更美好, 而如果还是存在着大气污染问题, 城市里永远不会出现蓝天白云, 所以, 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是很必须的。

1.3 垃圾污染问题

城市中的固体垃圾也是环境保护的一个拦路虎, 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 工业固体垃圾和有危害性的垃圾。人们在垃圾分类问题上没有意识到会带来的危害, 所以我们在的垃圾的分类上要注意有害垃圾和无危害性垃圾, 要妥善处理, 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规划过程中遇到的, 解决垃圾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2 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是很有必要, 但是, 保护好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权衡两者之间的利弊关系, 针对每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当前的环境问题还是很严峻, 保护好环境在每一个阶段都是首要任务之一。

2.1 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措施

我们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后, 就可以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工厂的废水可以先经过处理, 家庭污水方面也要严格遵守, 城市居民在用水的过程中应提高水的利用率, 节约用水, 减少水污染的机会。污水的排放应该经过生态水的稀释, 严格遵守国家的水环境检测, 达标后才可排污。全国的污水排放量在近年来是有增无减,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节约用水与加大水污染治理两者并举;加大科学及时的引进, 解决水污染净化问题, 大力推行污水净化。从源头上实质性的解决好城市水污染问题, 协调好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

2.2 大气污染解决方法

大气污染主要是工厂废气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这两者, 大气污染的治理还要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和交通状况的首要污染物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工厂排气方面, 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让工厂健在同一区域, 合理布局, 排出的废气也能集中在一个区域, 这样解决起来也方便。交通方面的废气主要是汽车排出的尾气, 机动车的驱动多以柴油汽油为主, 排放出的尾气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大气污染。减少尾气排放, 应该重点对发动机的使用作进一步处理, 还要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 在排出的尾气中少点有害气体。城市居民在开车出行方面应该加以限制, 这样路上的轿车少之后, 排放出来的尾气也就相应的减少。政府方面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管理, 以便能真正达到我们追求的效果, 如果每一个人都以身作则, 在做好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能兼顾到环境的保护。

2.3 垃圾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垃圾污染, 在分类上应小心谨慎。城市处理垃圾的方法主要有焚烧和填埋两种方法, 我们应该分类好, 然后对应的处理。在垃圾的分类回收的第一步应该要下功夫, 因为前期的分类回收可以把可利用和不可利用分开来;还可以区分出有害的和无害的。这便于后期的填埋与焚烧处理, 不仅仅节省的时间、金钱和人力, 最重要的是避免第二次污染, 使之朝着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 环境问题如此突出, 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并且参与到其中。

3 结语

城市规划在现在的时代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这也会引发例如环境问题等问题, 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协调好它们的关系, 环境保护问题会是目前甚至将来都是首先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能在建造好美好城市后, 丢失了属于我们的蓝天白云。城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我们应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 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能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 应该有计划的保护环境, 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煜.浅谈如何处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15 (5) :34-35.

[2]韩天博.浅析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科学与财富, 2013, 1 (5) :13-14.

规划要求 第10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通信基础设施,规划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和基本原则

1.1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

随着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进行, 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基础设施就是通信设施, 比如, 现在我们每天用到的宽带、无线、云计算等一些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些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站在规划国土管理的角度去规划、建设,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通信基础设施有足够的用地空间, 所以说, 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新的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标准。

1.2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和基本原则

(1) 要注重系统工程, 科学构建智慧城市, 使智慧城市能够统筹规划、综合集成资源, 总体效果能够最好, 并且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技术能够得到高度智慧管理。 (2) 要强调优化配置, 构建两型性社会, 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努力统一实现人、物、环境的协同共享、优化配置, 以此来发展我们城市的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

二、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规划要求

2.1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这些是现代我国对建设智慧城市所提出来的基本原则, 由此可见,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网络的承载能力、通信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以及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宽带城市建设。改变传统网络宽带的传送能力, 因此, 就要在建设DWDM全光设备传输网络时确保其容量 (TB级) 必须大、可靠性必须高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新建小区和一些楼房安装光纤时, 要做到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 另外对那些已经安装了光纤的老用户和住楼居民要及时进行改造, 确保城市的每一座楼房、每一个住户都要安装最新的网络宽带。 (2) 智慧公共服务。为了实现城市资源共享, 在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时, 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 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 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 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 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3) 无线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无线网络的建设力度, 比如:Wi-Fi无线联网技术、WLAN热点、3G以及最新将要上市的4G技术等。 (4) 三网融合建设。三网融合建设就是要考虑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 广电;二是, 电信业务因此, 三网融合建设就是将广电、电信业务进行双向推进, 最终建设完成的三网融合业务运营模式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规范管理这三方面的要求。 (5) 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对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的力度, 以便能够形成具有强大处理能力、强大储存能力、稳定性高、应用范围广、布局合理的云计算环境。 (6) 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 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 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 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 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 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 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2.2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要求

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包括宽带城市建设和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这两方面的建设内容, 因此, 随着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行, 对现有的通信机楼规划提出两方面的要求:数量和容量。除此之外, 在进行无线城市建设时, 要求数量非常多移动通信基站提供支撑, 然而在促进三网融合建设以及对宽带城市建设“最后1公里”问题进行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通信机房进行合理规划。

三、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快, 而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必须加强对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 从而使智慧城市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如波.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下的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标准修订[期刊论文]-《规划师》-2013 (6)

上一篇:文件优化下一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