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注射液

2024-08-15

利巴韦林注射液(精选12篇)

利巴韦林注射液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利巴韦林”、“不良反应”为主题词检索1994-2009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全文库内公开发表的医药学期刊中有关利巴韦林注射液的ADR病例报道。

1.2 方法

从患者情况、用药情况、ADR情况3个方面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内容涉及原发病、给药剂量、方法及溶媒、ADR症状及预后情况。

2 结 果

2.1 文献分布情况

合并重复报道, 剔除对利巴韦林ADR未做具体说明的报道, 共查阅到符合标准的有关文献80篇, 涉及病例123例, 分布在56种期刊。

2.2 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123例ADR患者中男67例 (54.5%) , 女51例 (41.4%) , 性别不详5例 (4.1%) , 年龄20d~75岁。

2.3 原发病及药物过敏情况

呼吸道感染50例 (40.7%) , 其他疾病合并呼吸系统感染7例 (5.7%) , 支气管肺炎16例 (13.0%) , 流感24例 (19.5%) , 疱疹3例 (2.4%) , 扁桃体炎2例 (1.6%) , 其他疾病21例 (17.1%) 。既往有过敏史6例, 其中青霉素过敏3例, 利巴韦林2例, 庆大霉素1例[2]。

2.4 给药剂量

本研究收集的病例中成人常用剂量为700~800mg, 有9例 (7.3%) , 500~600mg 29例 (23.5%) , 300~400mg 27例 (22.0%) , 100~200mg 31例 (25.2%) , 儿童用药为每天10mg/kg, 共4例 (3.3%) ;不明剂量有19例 (15.4%) 。

2.5 溶媒和合并用药情况

单一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107例 (87.0%) , 余为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有抗生素和维生素, 合用地塞米松1例。溶媒用5%葡萄糖注射液41例 (33.3%) , 10%葡萄糖注射液31例 (25.2%) , 0.9%氯化钠注射液12例 (9.8%) , 4∶1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例 (1.6%) , 溶媒不详37例 (30.1%) 。

2.6 ADR临床表现

利巴韦林所致ADR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 但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 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血液系统方面的损害, 见表1。

2.7 治疗情况

123例ADR患者中, 严重的ADR 4例 (3.3%) , 其中过敏性休克死亡2例[3,4], 急性贫血2例[5,6]。

3 讨 论

3.1 给药方法与ADR的关系

利巴韦林注射液说明书规定用法用量: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成人一次0.5g, 每天2次, 小儿按体质量每天10~15mg/kg, 分2次给药。每次滴注20min以上, 疗程3~7d。

123例患者给药方法均为静脉滴注, 滴速≤60滴/min有5例 (4.1%) , 余未说明滴速。在使用过程中, 有106例患者在减慢滴速后ADR症状缓解或消失, 其中ADR为静脉炎的2例患者在减慢滴速后症状全部缓解或消失。原因可能为: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的速度过快, 局部药物浓度过高, 刺激血管局部内膜或损伤内皮细胞, 引起静脉炎、皮肤变态反应。因此在使用利巴韦林滴注过程中除保持输液的各个环节严格无菌外, 还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同时向患者介绍此药对血管有一定刺激性, 不能自行调快滴速。

123例患者中只有18例患者给予超过成人常用剂量0.5g给药 (其中0.8g 5例, 0.7g 4例, 0.6g 9例) , 其余均为每次0.5g以下, 儿童用药为每天10mg/kg, 这提示利巴韦林注射液ADR的发生与给药剂量无显著相关性。

稀释介质方面, 使用最多的是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 这与说明书推荐的静脉滴注稀释用法有关, 另外用生理盐水注射液有12例, 但说明书未提及的稀释介质10%葡萄糖注射液使用中占很大比例 (31例) 。这说明溶媒选择可能是利巴韦林注射液引发ADR的原因之一。因此利巴韦林注射液使用前应根据说明书指定的溶媒稀释。

107例患者为单一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 其余都为合并用药, 合并用药大多为抗生素, 药物配伍不当也可能是利巴韦林注射液引发ADR的原因之一, 其中出现1例急性贫血的严重ADR的患者, 患者用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呈进行性下降, 停止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后, 给予输新鲜全血100ml 2次, 停药5d后贫血面貌改善[5]。由于该患者合并青霉素, 因此不能排除有配伍禁忌。利巴韦林注射液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发生的理化性质改变难于确定, 因此利巴韦林注射液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瓶配伍[6]。

3.2 ADR的临床表现与类型分析

利巴韦林注射液所致ADR可累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 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 其中以过敏反应常见, 较为严重的表现为过敏性休克, 其次为血液系统方面的损害, 如溶血性贫血及急性溶血等, 这些反应均较为严重。从收集的123例ADR来看, 发生ADR后, 如果能及时发现并给予适当治疗或抢救, 一般都能恢复正常, 但也有导致死亡的病例发现, 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

尽管利巴韦林发生ADR的机制尚不清楚, 但其在体内清除缓慢, 药物能进入红细胞内, 且积蓄量大[7], 因此血液系统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此有关。提示临床在用药过程中, 特别是长期应用时,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象变化。综上所述, 利巴韦林注射液所致ADR可累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 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因此, 建议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应做到: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滴速 (60滴/min) ;加强用药监护, 尤其在用药30min内, 一旦发现异常, 特别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时, 应立即停药并作对症处理,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分析利巴韦林注射液不良反应 (ADR) 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检索1994-2009年中国图书馆CHKD期刊全文库中关于利巴韦林注射液ADR病例,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利巴韦林注射液ADR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可累及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 大多数ADR经对症治疗、减慢滴速及停药都能恢复正常, 报道死亡病例2例。结论 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时要密切观察病情, 防止发生ADR。

关键词:利巴韦林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4.

[2]辛建设.利巴韦林过敏1例[J].中国综合临床, 2002, 18 (4) :293.

[3]孙凤兰.病毒唑静脉滴注致速发过敏死亡1例[J].辽宁医学杂志, 1998, 12 (1) :26.

[4]蹇令秋.利巴韦林严重过敏致死亡1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7, 12 (12) :1407.

[5]李纪松.静脉滴注病毒唑致急性贫血1例[J].青海医药杂志, 2000, 30 (3) :58.

[6]杨永明.病毒唑致溶血性贫血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20 (2) :97.

利巴韦林片说明书 第2篇

【英文名称】RibavirinTablets

【拼音全码】LiBaWeiLinPian(NiuLan)

【主要成份】利巴韦林。

化学名:1-β-D-呋喃核糖基-1H-1,2,4-三氮唑-3-羧酰胺

分子式:C8H12N4O5

分子量:244.21

【性状】利巴韦林片(纽兰)为白色片。

【适应症/功能主治】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

【规格型号】0.1g*24s

【用法用量】口服1.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成人一次0.15g,一日3次,疗程7天。2.皮肤疱疹病毒感染成人一次0.3g,一日3次,疗程7天。3.小儿每日按体重10mg/kg,分4次服用,疗程7天。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轻度腹泻、便秘等,并可致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禁忌】对利巴韦林片(纽兰)过敏者、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有严重贫血、肝功能异常者慎用。2.对诊断的干扰:口服利巴韦林片(纽兰)后引起血胆红素增高者可高达25%。大剂量可引起血红蛋白量下降。3.尽早用药。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日内给药一般有效。利巴韦林片(纽兰)不宜用于未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4.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对肝功能、血象有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6岁以下小儿口服剂量未定。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不推荐应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1.利巴韦林片(纽兰)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家兔日剂量1mg/kg即引起胚胎损害,故禁用于孕妇和有可能怀孕的妇女(利巴韦林片(纽兰)在体内消除很慢,停药后4周尚不能完全自体内清除)。2.少量药物由乳汁排泄,且对母子二代动物均具毒性,因此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需暂停哺乳,乳汁也应丢弃。由于哺乳期妇女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具自限性,故利巴韦林片(纽兰)不用于此种病例。

【药物相互作用】利巴韦林片(纽兰)与齐多夫定同用时有拮抗作用,因利巴韦林片(纽兰)可抑制齐多夫定转变成活性型的磷酸齐多夫定。

【药物过量】大剂量应用可致心脏损害,对有呼吸道疾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哮喘者)可致呼吸困难、胸痛等。

【药理毒理】药理广谱抗病毒药。体外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不全清楚。利巴韦林片(纽兰)并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体作用。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约45%,少量可经气溶吸入。口服后1.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药峰浓度(Cmax)约1~2mg/L。小儿每日以面罩吸药2.5小时共3天,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为0.2mg/L;每日吸药20小时共5天,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为1.7mg/L,与血浆蛋白几乎不结合。药物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大多高于血药浓度。药物能进入红细胞内,且蓄积量大。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67%。利巴韦林片(纽兰)可透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血消除半衰期(t1/2?)约为0.5~2小时。利巴韦林片(纽兰)主要经肾排泄。72~80小时尿排泄率为30%~55%。72小时粪便排泄率约15%。药物在红细胞内可蓄积数周。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包装】24片/盒。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9817

【生产企业】湖北纽兰药业有限公司

利巴韦林片(纽兰)的功效与作用利巴韦林片(纽兰)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

利巴韦林片服用常见问题

问:利巴韦林片有什么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注射液 第3篇

【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利巴韦林;小儿手足口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duning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Ribavirin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Methods We chose 128 patients with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in our department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4,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4 cases in each group, Were given rehydration, fever and oth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Ribavirin Injection, The study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Reduning Injection, 5 days later,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88% in the study group and 85.94%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each of the 1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did not do special treatment are improved. Conclusion Reduning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ribav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did not increase,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words Reduning injection; Ribavirin Injection; HFMD

【中圖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14-01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1]。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临床特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口腔黏膜处出现米粒大小疱疹,可伴有流涕、咳嗽、食欲减退等症状,个别患者伴有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2]。传染源为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口或空气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过的水源、食物、日常用品等,均可能发病[3]。此次研究采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科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所有入选者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4](2010版),入院时手足处可见疱疹,口腔内有口腔溃疡。研究组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10月-5岁,平均年龄为(3.2±0.2)岁;就诊时发病时间0.5-3天。对照组中男25例,女39例;年龄6月-5.8岁,平均年龄为(3.1±0.4)岁;就诊时发病时间0.5-3.5天。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给予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口腔疼痛不能进食者根据情况给予液体补充能量,伴有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研究组再此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0.6ml/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5d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有无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5]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疱疹消退,生命体征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疱疹明显减少。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疱疹较前减少。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疱疹较前增多。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88%,2例无效,因入院时临床症状较重治疗1d后建议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94%,其中3例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研究组6443154262(96.88)

对照组64291610955*(85.94)

注:与对照组相对,*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有1例出现恶心,未做特殊处理后好转。对照组中有1例出现食欲减退,未做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好转。

3 讨论

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泡性口腔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夏秋季高发,冬季较少,主要致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其中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临床以手、足、口出现水疱疹为特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是重症病例合并神级系统并发症居多,易引起致命性损伤,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及其重要。

目前主要使用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利巴韦林是1970年发现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对多种RNA病毒和DNA病毒有抑制作用。利巴韦林在发挥广泛治疗作用的同时,副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有研究指出该药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和贫血,大剂量应用可损害心肌[6-7]。热毒宁注射液是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组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抗炎、抗病毒、清热解毒的功效。青蒿是清热、解暑、退热、凉血的良药,还具有促进机体细胞的免疫作用。金银花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疽疔毒等,可增强免疫力。栀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的功效。三药合为一剂,具有解热、抗病毒、抗炎、镇痛及提高免疫等功效。中医用药一般以复方制剂为主,多味中药材配伍使用,可达到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的效果[8]。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复杂,副作用少,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特点,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此次研究中采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94%,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中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未做特殊处理后均好转。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海波,王世俊,司徒超,等.小儿手足口病124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2):30-31.

[2] 李硕.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33-3334.

[3] 林社润.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142-14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9):9-11.

[5] 何广吉.中西医结合治疗49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22(15):80-80.

[6] 劉劲,梁玉华.警惕利巴韦林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8, 25(7):678-679.

[7] 段秀芳,唐珺.超剂量应用利巴韦林致小儿急性心肌损害[J].临床误诊误治,2002,15(1):69-69.

利巴韦林注射液 第4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喜炎平,利巴韦林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 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手足口部出现皮疹、水疱、溃疡等, 少数可合并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控制病毒感染, 对症处理, 防治严重并发症等。本院儿科采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0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诊治手足口病患儿100例, 其中男58例, 女42例;年龄10个月~5岁;≤2岁32例, ~3岁42例, ~5岁26例;76例有发热, 体温38 ℃左右, 持续3~5 d。将患儿按住院先后分为两组, 观察组50例, 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热比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2) 就诊前未使用药物治疗者; (3) 排除疱疹性咽峡炎、水痘、不典型麻疹、风疹。

1.4 方法 观察组予喜炎平注射液 (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 0.2~0.4ml/ (kg·d) , 同时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 (江苏方强制药厂有限责任公司) 10~15mg/ (kg·d) , 均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疗程3~5d。对照组单纯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 剂量同上, 两组均予常规补液等对症处理。

1.5 疗效判定 (1) 痊愈:治疗3d体温正常, 皮疹消退, 疱疹结痂, 无新皮疹出现, 进食增加, 玩耍如常; (2) 显效:治疗3d内体温基本稳定, 皮疹消退, 疱疹结痂, 无新鲜皮疹出现。 (3) 有效:治疗3d内体温基本稳定, 流涎减轻, 皮疹部分消退, 疱疹结痂, 但仍有散在皮疹出现; (4) 无效:治疗3d仍发热, 皮疹未结痂或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体温恢复及皮疹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3.0±0.8) d;皮疹消退时间 (4.2±0.8) d。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5.7±0.6) d;皮疹消退时间 (6.7±0.6) d。治疗组体温恢复及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13例, 显效20例, 有效11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8%。对照组:痊愈12例, 显效15例, 有效13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8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2,3],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余种,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EV71最常见,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重症病例以EV71感染为主,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并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并呈现较高的死亡率。有资料表明, 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4]。目前, 针对本病主要临床控制措施按照卫生部诊疗规范, 运用中西医结合给予抗病毒、对症及防治并发症等处理。

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是爵床科草本植物穿心莲提取物, 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内酯磺化物, 其作用主要有3个方面: (1) 直接杀灭病毒、细菌, 阻断病毒、细菌DNA/RNA的复制, 从而抑制和杀灭病毒; (2) 抗炎作用, 对炎症的渗出、水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多种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其机制是喜炎平注射液能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等炎症因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5]。 (3)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喜炎平注射液能明显促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对细菌及病毒的吞噬能力和血清中溶酶体含量, 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利巴韦林注射液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 不直接杀伤病毒, 其主要通过作用病毒生殖期各个环节, 从而干扰抑制病毒的复制。本文中未见喜炎平注射液的副反应。

综上所述,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手足口病可明显缩短发热和皮肤损害愈合时间, 减轻口腔疱疹疼痛, 起效快、抗病毒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少, 较单用利巴韦林注射液优势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卫发明电[2010]38号.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S) .2010.

[2]邱玉红.手足口病的护理措施及预防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4) :59-60.

[3]高璐璐, 陈清, 钟小祝, 等.广州市某定点医院2008年5-12月手足口病收治状况及病原学研究 (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6) :1333-1335.

[4]陶建平, 杨思达, 邓力, 等.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6) :423-426.

汇仁利巴韦林片说明书 第5篇

通用名:利巴韦林片

生产厂家: 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538

药品规格:100mg*24片

药品价格:¥7.5元

利巴韦林片说明书

【通用名称】利巴韦林片

【商品名称】利巴韦林片(汇仁)

【英文名称】RibavirinTablets

【拼音全码】LiBaWeiLinPian(HuiRen)

【主要成份】利巴韦林片(汇仁)主要成份为利巴韦林。

化学名:1-b-D-呋喃核糖基-1H-1,2,4-三氮唑-3-羧酰胺

分子式:C8H12N4O5

分子量:244.21

【性状】利巴韦林片(汇仁)为白色片。

【适应症/功能主治】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

【规格型号】100mg*24s

【用法用量】口服1.用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成人一次0.15g,一日3次,连用7天。2.用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成人一次0.3g,一日3次,连用7天。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轻度腹泻、便秘等,并可致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禁忌】对利巴韦林片(汇仁)过敏者、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有严重贫血、肝功能异常者慎用。2.对诊断的干扰:口服利巴韦林片(汇仁)后引起血胆红素增高者可高达25%。大剂量可引起血红蛋白含量下降。3.尽早用药。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日内给药一般有效。利巴韦林片(汇仁)不宜用于未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4.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对肝功能、血象有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不推荐应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1.利巴韦林片(汇仁)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家兔日剂量1mg/kg即引起胚胎损害,故禁用于孕妇和有可能怀孕的妇女(利巴韦林片(汇仁)在体内消除很慢,停药后4周尚不能完全自体内清除)。2.少量药物由乳汁排泄,且对母子二代动物均具毒性,因此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需暂停哺乳,乳汁也应丢弃。由于哺乳期妇女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具自限性,故利巴韦林片(汇仁)不用于此种病例。

【药物相互作用】利巴韦林片(汇仁)可一直齐多夫定转变成活性型的磷酸齐多夫定,因此,利巴韦林片(汇仁)与齐多夫定同用时有拮抗作用。

【药物过量】大剂量应用可致心脏损害,对有呼吸道疾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哮喘者)可致呼吸困难、胸痛等。

【药理毒理】药理学:广谱抗病毒药。体外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不全清楚。利巴韦林片(汇仁)并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体作用。毒理学:动物实验发现利巴韦林片(汇仁)可诱发乳房、胰腺、垂体和肾上腺良性肿瘤,但对人体的致癌性并未肯定。药物对仓鼠等动物可引起头颅、腭、眼、颌、骨骼和胃肠道的畸形,子代成活减少,但灵长类动物实验并未发现药物对胎仔的影响。给予小鼠、大鼠和猴口服利巴韦林,剂量分别为30、36和120mg/kg或持续4周以上(相当于人用剂量:给予体重为5kg的儿童4.8、12.3和111.4mg/kg,或者体重为60kg成人2.5、5.1和40mg/kg。以上均按体表面积折算),出现心脏损伤。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F)约45%,少量可经气溶吸入。口服后1.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药峰浓度(Cmax)约1~2mg/L。小儿每日以面罩吸药2.5小时共3天,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为0.2mg/L;每日吸药20小时共5天,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为1.7mg/L,与血浆蛋白几乎不结合。药物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大多高于血药浓度。药物能进入红细胞内,且蓄积量大。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67%。利巴韦林片(汇仁)可透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血药消除半衰期(t1/2)约为0.5~2小时。利巴韦林片(汇仁)主要经肾排泄。72~80小时尿排泄率为30%~55%。72小时粪便排泄率约15%。药物在红细胞内可蓄积数周。

【贮藏】密封保存。

【包装】铝塑板,24片/板×1板/盒。

【有效期】24月

【执行标准】中国药典版二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538

【生产企业】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

利巴韦林片(汇仁)的功效与作用利巴韦林片(汇仁)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

利巴韦林片服用常见问题

问:

利巴韦林的副作用

答:

1.大剂量长期使用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

2.患儿肌肉或静脉注射该药可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红色丘疹、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输液样反应等。改用雾化吸入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3.可致畸,故孕妇,尤其是妇女妊娠早期禁用。

4.可引起低血压、视力模糊、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老年人要慎用。

利巴韦林注射液 第6篇

【关键词】 利巴韦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81-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造成,其中儿童占 60%以上。目前国内外医学界还没有统一规范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案,临床上主要以避免并发症、控制症状、对症治疗为主。本文就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9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4.33±2.44)岁,最大35岁,最小15岁,女42例,男48例。基于随机数字法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患者,每组45例,分别是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性别、住院时间等都具有可比性,不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如服用退热药物、积极抗炎治疗、服用或注射抗感冒药物、补充足量液体)。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静滴利巴韦林(上海华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099,0.1g/支)0.2g+0.9%葡萄糖250mL,1次/d。

1.3 观测指标 临床症状、体温变化、退热时间、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无效:用药3~5d,仍然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扁桃体仍肿大,咽部充血、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无减轻,甚至反而加重;有效:用药3~5d,扁桃体稍肿大,咽部充血、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有所减轻;治愈:用药3~5d,体温正常,扁桃体无肿大,咽部充血消失,无鼻塞流涕、无咳嗽。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1疗程(5d),治疗组治愈2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3.33%,由此可见,治疗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体温变化 治疗1疗程(5d),两组体温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由表3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1d后退烧23例,治疗2d后退烧13例,治疗3d后退烧5例,治疗5d后退烧4例;对照组治疗1d后退烧14例,治疗2d后退烧6例,治疗3d后退烧12例,治疗5d后退烧13例,退热时间治疗组明显要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现1例和2例患者出现恶心、腹胀、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现象,但均可耐受,未经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用药后检查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

3 讨论

利巴韦林是一种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也被称为病毒唑,主要适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水痘、腮腺炎、麻疹、单纯疱疹、流行性出血热、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感染等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基于药理实验证明来看,利巴韦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体温,缓解全身症状,减少毒素的释放,可明显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此同时,利巴韦林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疗效确切,是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成熟的药物,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提高治疗的效果。本组资料表明:治疗1疗程(5d),治疗组治愈2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3.33%,由此可见,治疗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体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但是临床研究发现应用巴韦林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对其药效的发挥影响较大。本研究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笔者认为与选取研究对象用药史等因素有关。综上所述,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效性较高,对于患者病症改善效果极其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作文,许必勇,罗勇,张少高.热毒宁和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09,(06):112-115.

[2] 杨向军.炎琥宁和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比较[J]. 中医药导报. 2007(06):143-145.

[3] 陈倩.阿莫西林/舒巴坦治疗老年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 右江医学. 2011(03):189-192.

利巴韦林注射液 第7篇

关键词:痰热清注射液,利巴韦林,炎琥宁,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反应的概称, 为常见病、多发病, 全年均可发生, 但多发于春、秋、冬季, 任何年龄、性别均易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发热等症状。该病多由病毒引起, 病毒类型多, 变型快, 目前治疗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痰热清注射液是用于风湿肺热病、痰热阻肺症的中药针剂,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并符合中医风热感冒辨证[1]。男26例, 女14例, 年龄18~60岁, 均有发热、鼻塞、流涕症状, X线胸片示肺部无异常, 白细胞不增高。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炎琥宁2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治疗组采用痰热清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及利巴韦林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组均以5d为1个疗程。临床观察期间未使用其他抗生素。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痊愈:5d后体温恢复正常, 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显效:5d后体温恢复正常, 鼻塞、流涕等症状减轻;无效:5d后体温仍不正常, 症状无改善。以痊愈+显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5.0%, 高于对照组的60.0%、8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70%~80%的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 另有20%~30%为细菌引起。痰热清注射液由黄岑、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组成。黄岑具有清热降温、泻火清热的功效, 可宣肺化痰, 还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作用;熊胆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的作用;山羊角具有平肝熄风、清热解毒的作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作用, 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连翘具有透肌解表、清热逐风的作用。研究表明, 痰热清对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2], 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3]。痰热清注射液抗炎、抗病毒, 同时具有清热、镇惊、祛痰、镇咳作用,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是安全有效的, 能明显减轻临床症状,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家帮.中医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81.

[2]郑金粟.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抗病毒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 (7) :851-854.

利巴韦林注射液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患儿, 按照《儿科学》小儿病毒性肺炎诊断标准进行病例筛选[4], 共采集98例。其中男59例, 女39例;年龄均<5岁, 平均 (3.1±0.4) 岁。上述患儿全部征得监护人知情同意, 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 (35例) 与治疗组 (63例) 。两组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咳痰、流涕等症状, 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胸部X线片示双肺可见小片状阴影。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与利巴韦林注射液 (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3697;规格:0.1g/ml) 按体质量1次10~15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2次/d, 连续用药7~10d。治疗组采用对照组治疗加注射用炎琥宁 (仁怀庆堂制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8102;规格每支80mg) 按20~16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用药7~10d。治疗期间, 两组同时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处理。观察并记录患儿每日症状、体征、不良反应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用药3d内体温下降, 1周内退至正常,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X线胸片示肺部阴影基本吸收;好转:用药1周后体温降至正常, 症状、体征较前明显好转, X线胸片示肺部阴影较前吸收;无效:用药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Statistics 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临床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利巴韦林 (Ribavirin, RBV) 又名病毒唑, 是人工合成的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 对多种RNA或DNA病毒体内外都有抑制作用, 如流感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RNA病毒, 以及疱疹病毒、痘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DNA病毒[6]。炎琥宁注射液是中药植物穿心莲提取物, 经部分合成后制成的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穿心莲内酯的衍生物。中药穿心莲性味苦寒, 归肺、胃、小肠、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炎琥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肺炎克雷白菌、大肠杆菌等均具有抑制作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灭活作用[7]。

综上所述, 两药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 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 发热、咳嗽、咳痰可短期恢复, 无明显不良反应, 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98例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采用利巴韦林加上炎琥宁注射液。结果 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两药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可显著提高疗效, 且安全、稳定,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炎琥宁,利巴韦林,肺炎, 病毒性,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 陈争光, 徐珊.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 (4) :304-308.

[2] 诸福堂, 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85-1204.

[3] 廖文彩.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 2012, 24 (4) :138-139.

[4] 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82-283.

[5] 李兴华.儿科疾病诊疗标准[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127.

[6] Hsieh YC, Wu TZ, Liu DP, et al.Influenza pandemics:past, pres-ent and future[J].J Formosan Med Assoc, 2006, 105:1-6.

利巴韦林注射液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100例, 纳入标准: (1) 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的相关诊断标准[4]; (2) 患儿发病在48h以内。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 (2) 合并有其他传染病、免疫系统疾病; (3)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4) 拒接接受中药治疗者。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 女性21例, 年龄4个月至6岁, 平均 (21.38±3.79) 个月, 病程12~48h, 平均 (21.42±5.22) h;观察组中男性30例, 女性20例, 年龄5个月至5岁, 平均 (21.55±3.16) 个月, 病程12~48h, 平均 (21.17±5.78) h。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 (kg·d) +5%葡萄糖注射液100mL进行静脉滴注, 1次/天, 同时给予退热、口腔喷药、维生素C静脉滴注等对症支持治疗, 伴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时间为5天。

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药熏洗灌肠联合西药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利巴韦林用药同对照组。将中药苦参20g、地肤子20g、蛇床子15g、徐长卿20g、混合研磨, 开水1 000mL冲开药物, 先熏后洗患处, 2次/天;中药连翘、金银花、青蒿、甘草、荷叶、蝉蜕、竹叶、谷芽各5g, 呕吐加鸡内金、陈皮、法半夏;夜惊加僵蚕、钩藤;泄泻加葛根、山楂;肤痒加白鲜皮、地肤子;高热加知母、石膏。将以上药物煎汁, 温度在36~38℃, 取适量药液进行保留灌肠1h左右, 1次/天, 保留灌肠药液1岁以下患儿取药液10mL, 1~3岁取15mL, 3岁以上取20mL。治疗时间为5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 治疗前、治疗3天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 (CRP) 水平。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进行疗效评定[5]。显效:治疗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消退, 食欲恢复;有效:治疗3~5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大部分消退, 食欲明显好转;无效:治疗5天后体温仍然未恢复正常, 皮疹消退不明显或加重, 食欲差, 病情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珔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比较

观察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s)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CRP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白细胞计数、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3天时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观察组t=8.69、t=13.64, 对照组t=6.76、t=9.20, P<0.01) , 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更为明显,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s)

[n (%) ]

3 讨论

手足口病在西医中确定是柯萨奇病毒A16、肠道病毒EV71等感染所致, 因此治疗以抗病毒为主, 常用药物为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 能选择性抑制病毒的复制, 对RNA及DNA病毒均可起到抑制作用, 是治疗手足口病的主要药物。由于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被新西兰所报道, 我国在1982年首次发现此病, 因此在祖国医学中并无此疾病名称, 但是根据其症状进行辨证, 可将其归纳为“温病”“时疫”范畴, 目前认为其病机有以下几个学说[1,2,3,6]: (1) 外感时疫之气, 致时邪, 性质可为热毒挟湿、风热挟湿, 时邪侵入内脏可致肺、心、脾发病; (2) 外邪、内湿、外湿相因, 致湿热、心火炽盛, 从而发病; (3) 小儿脏腑功能欠佳, 脾失健运, 如积滞不化、饮食不节, 则积热内生, 导致发病。可看出中医认为此病是“湿”“热”为本。《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中对普通型手足口病中医治疗原则推荐为“清热解毒、化湿透邪”[4], 因此治疗要以具有以上疗效的药物为宜。

本研究对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中药熏洗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熏洗药物中有蛇床子、苦参等, 具有除湿止汗功效, 灌肠药物中有连翘、金银花、青蒿、甘草、荷叶、蝉蜕、竹叶、谷芽等, 可起到清热解毒、抗内毒素等作用, 同时根据病证辨证加减其他药物, 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的观察组患儿在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单纯使用利巴韦林治疗的对照组, 两组治疗3天时白细胞计数、CRP比比治治疗疗前前明明显显下下降降。。但但是是观观察察组组较较对对照照组组治治疗疗后后下下降降更为明显,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8.0%, 可见中药熏洗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利巴韦林治疗。中药熏洗治疗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 并且药物能直接在患处起效, 中药灌肠药物在直肠局部吸收较快, 药物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 比起口服药物更容易被患儿接受, 治疗依从性高, 并且从中医角度来说“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认为肺和大肠是存在经络关系的, 两者在病变上互为影响, 通过中药灌肠可经脉络作用于肺, “肺朝百脉”而将药物输送至全身而起到治疗作用[7]。

综上所述, 中药熏洗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能明显提高疗效, 缩短治疗时间, 利于症状快速消退,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丽, 李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9) :47-49.

[2]胡燕, 王孟清.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 (1) :29-32.

[3]刘鉴, 张敏涛.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概述[J].陕西中医, 2015, 36 (5) :639-6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J].国际呼吸杂志, 2010, 30 (24) :1473-1475.

[5]沈惠娟, 刘喆, 易阳,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 2014, 30 (6) :22, 28.

[6]王绪韶, 姜开军.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3) :456-457.

利巴韦林注射液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74例扁平疣患者均为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本科门诊收治,且诊断均符合《皮肤性病学》中关于扁平疣的诊断标准[1]。男110例,女164例,平均年龄24.6岁(10~34岁),平均病程1.5年(6周~7年)。发病部位:单纯面部者138例,单纯手背、手腕者40例,同时发病者96例。所有患者治疗前2个月未口服及外用过任何药物。无肝、肾疾病史。对所用药物无过敏史。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27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100例,取一次性医用棉签蘸少许利巴韦林注射液外涂患处,4次/d;晚间睡前清洗皮肤,待皮肤干燥后用0.1%他扎罗汀凝胶外涂患处,同时按摩数分钟,促进药物吸收。对照A组90例,外用3%肽丁胺霜,3次/d。对照B组84例,单用0.1%他扎罗汀凝胶涂于患处,每晚1次。3组患者均用药30 d,治疗结束后2个月观察疗效。

1.2.2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显效:皮损消退>70%;有效:皮损消退30%~69%;无效:皮损消退<30%或未消退。以痊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比计为有效率。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治疗结果

见表1。试验组有效率90%,对照A组有效率55.56%,对照B组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分别与对照A、B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9,7.58,P<0.01)。

2.2不良反应

试验组有12例,对照B组有25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发红、脱屑及瘙痒,暂停用他扎罗汀凝胶,同时作对症处理,待皮损消退后继续使用他扎罗汀凝胶,对照A组未出现类似不良反应。

3讨论

扁平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3、5、8及11型引起,属于DNA病毒。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携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人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以16~30岁为主,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利巴韦林又称病毒型(Vixa Zole),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病毒核酸合成而阻止病毒复制,对多种DNA或RNA病毒有效。他扎罗汀凝胶是新一代多芳香维A酸类药物[3],它具有抗角化、抗炎及抗增殖作用,可抑制过度增殖的上皮细胞使其正常化,且可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同时具有抗病毒作用[4]。因此,利巴韦林注射液与0.1%他扎罗汀凝胶联合外用可在多重环节上治疗扁平疣,经临床观察,两药联合与单用他扎罗汀凝胶及其他药物比较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与性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62.

[2]张国毅,蒋明军.维A酸类药物治疗顽固性扁平疣.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6):382.

[3]高玮,金立风.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扁平疣50例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1):701.

利巴韦林注射液 第11篇

【关键词】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38-02

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显示[1]: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为了探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选取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针对实施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所选取的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男性患儿48例,男性患儿比例为5714%;女性患儿36例,男性患儿比例为4286%。患儿中年龄最大的是5岁,年龄最小的是6个月,患儿的平均年龄为(213±1711)岁。根据患儿实施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儿。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治疗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此基础上加用炎琥宁10mg/k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治疗。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在临床上属于儿童传染病中的一种,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从相关的临床统计和调查结果上看,手足口病的易发群体为年龄低于五岁的儿童。一旦患病,相关患儿会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患儿发病在季节上的分布特点为在四季均可发病,往往患者发病的高峰是夏季和秋季节,一般情况下,患儿的潜伏期介于2~7天之间,同时在病程上,往往介于5~10d之间。此外,相关的临床数据进一步表明[4-5]:部分重症病例患儿的病程会延长数天。而一般患儿病情轻微,预后良好;少数患儿病情较重,预后不佳。但是,同时有相关的临床报道显示:情况较为严重的相关患儿可能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最终会导致死亡的发生。由此可见,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相关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炎琥宁实际上是在中药穿心莲中所提纯的一类抗病毒药物,其化学名为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从炎琥宁临床应用的效果上看,该药可以对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炎性渗出和水肿起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炎琥宁在患者体内还可以增加患者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有效的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垂体前叶中的生物合成,最终增加肾上腺皮质的生成及糖皮质激素的释放。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试验结果我们发现炎琥宁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发挥解热、抗病毒、抑菌、消炎等诸多作用[6-7]。

利巴韦林在临床上又称病毒唑、三氮唑核苷、尼斯可等,也叫做累吧抗病毒素(Ribavirin)。利巴韦林是属于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从目前的临床实践应用上看,利巴韦林广泛的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临床上常用的剂型主要有注射剂、片剂、口服液、气雾剂等。从相关的临床实际研究和报道结果上看: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利巴韦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选性的抑制作用。但是,回顾目前针对利巴韦林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关于利巴韦林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

从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实践经验上看,目前没有相关的特效治疗措施,主要的临床处理方式还是以对症处理为主。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药物经常被大多的使用,但是相关研究和实践结果已经证实了:该药可致白细胞的减少和患儿不同程度的贫血现象发生。同时,如何使用剂量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肌损坏发生的可能性。而炎琥宁注射液是清热解毒类植物穿心莲的提取物,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及镇痛作用,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体液免疫能力[8-9]。

综上,采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瑞林, 周祖发, 吴玉霞, 等. rhIFNα-1b联合炎琥宁门诊治疗小儿轻症手足口病120例临床观察. 医学临床研究, 2012,29(5):989-990.

[2]王艳芳, 程光森, 冯玉梅.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05(20):83-84.

[3]陈晓玲, 艾玲, 王宇, 等. 复方鱼腥草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05(1):5-6.

[4]伏长青, 朱晓珏. 心肌酶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早期诊断手足口病的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09(8):959-959,1004.

[5]Pan J, Chen M, Zhang X, et al. High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urvey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2008-2009. Indian J Dermatol, 2012,57(4):316-321.

[6]陈惠香, 刁志英, 郑金国, 等. 手足口病患者血浆BNP浓度联合CRP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医学信息, 2012,25(3):102-103.

[7]彭骞, 蒋志平, 田静, 等.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医药导报, 2012,18(3):41-42.

[8]陈兆军, 侍晓萍, 金辉. 自制黄连甘油联合思密达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12(5):1049.

[9]刘锟, 马炎旭, 张呈兵, 等. 小儿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MRI特征及随访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12,92(25):1742-1746.

(收稿日期:20140426)

【摘要】目的:探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患儿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在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方面,治疗组患儿均短于对照组(P<005);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上,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38-02

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显示[1]: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为了探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选取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针对实施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所选取的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男性患儿48例,男性患儿比例为5714%;女性患儿36例,男性患儿比例为4286%。患儿中年龄最大的是5岁,年龄最小的是6个月,患儿的平均年龄为(213±1711)岁。根据患儿实施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儿。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治疗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此基础上加用炎琥宁10mg/k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治疗。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在临床上属于儿童传染病中的一种,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从相关的临床统计和调查结果上看,手足口病的易发群体为年龄低于五岁的儿童。一旦患病,相关患儿会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患儿发病在季节上的分布特点为在四季均可发病,往往患者发病的高峰是夏季和秋季节,一般情况下,患儿的潜伏期介于2~7天之间,同时在病程上,往往介于5~10d之间。此外,相关的临床数据进一步表明[4-5]:部分重症病例患儿的病程会延长数天。而一般患儿病情轻微,预后良好;少数患儿病情较重,预后不佳。但是,同时有相关的临床报道显示:情况较为严重的相关患儿可能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最终会导致死亡的发生。由此可见,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相关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炎琥宁实际上是在中药穿心莲中所提纯的一类抗病毒药物,其化学名为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从炎琥宁临床应用的效果上看,该药可以对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炎性渗出和水肿起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炎琥宁在患者体内还可以增加患者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有效的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垂体前叶中的生物合成,最终增加肾上腺皮质的生成及糖皮质激素的释放。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试验结果我们发现炎琥宁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发挥解热、抗病毒、抑菌、消炎等诸多作用[6-7]。

利巴韦林在临床上又称病毒唑、三氮唑核苷、尼斯可等,也叫做累吧抗病毒素(Ribavirin)。利巴韦林是属于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从目前的临床实践应用上看,利巴韦林广泛的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临床上常用的剂型主要有注射剂、片剂、口服液、气雾剂等。从相关的临床实际研究和报道结果上看: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利巴韦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选性的抑制作用。但是,回顾目前针对利巴韦林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关于利巴韦林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

从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实践经验上看,目前没有相关的特效治疗措施,主要的临床处理方式还是以对症处理为主。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药物经常被大多的使用,但是相关研究和实践结果已经证实了:该药可致白细胞的减少和患儿不同程度的贫血现象发生。同时,如何使用剂量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肌损坏发生的可能性。而炎琥宁注射液是清热解毒类植物穿心莲的提取物,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及镇痛作用,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体液免疫能力[8-9]。

综上,采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瑞林, 周祖发, 吴玉霞, 等. rhIFNα-1b联合炎琥宁门诊治疗小儿轻症手足口病120例临床观察. 医学临床研究, 2012,29(5):989-990.

[2]王艳芳, 程光森, 冯玉梅.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05(20):83-84.

[3]陈晓玲, 艾玲, 王宇, 等. 复方鱼腥草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05(1):5-6.

[4]伏长青, 朱晓珏. 心肌酶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早期诊断手足口病的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09(8):959-959,1004.

[5]Pan J, Chen M, Zhang X, et al. High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urvey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2008-2009. Indian J Dermatol, 2012,57(4):316-321.

[6]陈惠香, 刁志英, 郑金国, 等. 手足口病患者血浆BNP浓度联合CRP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医学信息, 2012,25(3):102-103.

[7]彭骞, 蒋志平, 田静, 等.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医药导报, 2012,18(3):41-42.

[8]陈兆军, 侍晓萍, 金辉. 自制黄连甘油联合思密达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12(5):1049.

[9]刘锟, 马炎旭, 张呈兵, 等. 小儿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MRI特征及随访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12,92(25):1742-1746.

(收稿日期:20140426)

【摘要】目的:探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患儿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在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方面,治疗组患儿均短于对照组(P<005);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上,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38-02

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显示[1]: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为了探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选取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针对实施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所选取的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男性患儿48例,男性患儿比例为5714%;女性患儿36例,男性患儿比例为4286%。患儿中年龄最大的是5岁,年龄最小的是6个月,患儿的平均年龄为(213±1711)岁。根据患儿实施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儿。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治疗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此基础上加用炎琥宁10mg/k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治疗。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在临床上属于儿童传染病中的一种,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从相关的临床统计和调查结果上看,手足口病的易发群体为年龄低于五岁的儿童。一旦患病,相关患儿会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患儿发病在季节上的分布特点为在四季均可发病,往往患者发病的高峰是夏季和秋季节,一般情况下,患儿的潜伏期介于2~7天之间,同时在病程上,往往介于5~10d之间。此外,相关的临床数据进一步表明[4-5]:部分重症病例患儿的病程会延长数天。而一般患儿病情轻微,预后良好;少数患儿病情较重,预后不佳。但是,同时有相关的临床报道显示:情况较为严重的相关患儿可能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最终会导致死亡的发生。由此可见,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相关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炎琥宁实际上是在中药穿心莲中所提纯的一类抗病毒药物,其化学名为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从炎琥宁临床应用的效果上看,该药可以对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炎性渗出和水肿起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炎琥宁在患者体内还可以增加患者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有效的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垂体前叶中的生物合成,最终增加肾上腺皮质的生成及糖皮质激素的释放。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试验结果我们发现炎琥宁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发挥解热、抗病毒、抑菌、消炎等诸多作用[6-7]。

利巴韦林在临床上又称病毒唑、三氮唑核苷、尼斯可等,也叫做累吧抗病毒素(Ribavirin)。利巴韦林是属于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从目前的临床实践应用上看,利巴韦林广泛的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临床上常用的剂型主要有注射剂、片剂、口服液、气雾剂等。从相关的临床实际研究和报道结果上看: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利巴韦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选性的抑制作用。但是,回顾目前针对利巴韦林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关于利巴韦林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

从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实践经验上看,目前没有相关的特效治疗措施,主要的临床处理方式还是以对症处理为主。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药物经常被大多的使用,但是相关研究和实践结果已经证实了:该药可致白细胞的减少和患儿不同程度的贫血现象发生。同时,如何使用剂量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肌损坏发生的可能性。而炎琥宁注射液是清热解毒类植物穿心莲的提取物,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及镇痛作用,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体液免疫能力[8-9]。

综上,采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瑞林, 周祖发, 吴玉霞, 等. rhIFNα-1b联合炎琥宁门诊治疗小儿轻症手足口病120例临床观察. 医学临床研究, 2012,29(5):989-990.

[2]王艳芳, 程光森, 冯玉梅.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05(20):83-84.

[3]陈晓玲, 艾玲, 王宇, 等. 复方鱼腥草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05(1):5-6.

[4]伏长青, 朱晓珏. 心肌酶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早期诊断手足口病的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09(8):959-959,1004.

[5]Pan J, Chen M, Zhang X, et al. High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urvey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2008-2009. Indian J Dermatol, 2012,57(4):316-321.

[6]陈惠香, 刁志英, 郑金国, 等. 手足口病患者血浆BNP浓度联合CRP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医学信息, 2012,25(3):102-103.

[7]彭骞, 蒋志平, 田静, 等.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医药导报, 2012,18(3):41-42.

[8]陈兆军, 侍晓萍, 金辉. 自制黄连甘油联合思密达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12(5):1049.

[9]刘锟, 马炎旭, 张呈兵, 等. 小儿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MRI特征及随访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12,92(25):1742-1746.

利巴韦林注射液 第12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95例, 其中男163例, 女132例;年龄18~25岁, 中位年龄19.3岁;均为我校在校学生, 均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第三版) 》临床疑诊或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有发热 (体温39.5~40.4℃) 、咳嗽、全身肌肉酸痛, 其中伴咽痛26例, 胸痛12例, 气短10例, 恶心、呕吐5例, 胸、腹水2例, 心肌损害2例。辅助检查:均行胸部X线透视, 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增重或双肺点片状密度增高影26例, 有胸水征象2例;血常规:WBC (2.1~4.3) ×109/L 27例, WBC为11.2×109/L且分类中均以淋巴细胞为主1例, PLT (7~10) ×109/L 20例;取咽拭子标本送检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5例, 临床确诊280例。

1.2 治疗方法

采取发热门诊单间隔离观察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炎琥宁注射液 (240mg/d) , 利巴韦林 (0.4~0.6g/d) 静脉滴注, 连用3d。其中48例同时给予莲花清瘟胶囊2~4粒口服, 每天3次。合并细菌感染者选用青霉素400万U静脉滴注, 每12小时1次, 或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 每天1次。其他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及药物退热处理, WBC减少或缺乏时予多抗甲素及升白片口服, 以及保心、解痉、平喘、止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 胸透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 胸透仍示双肺纹理增粗、增重或双肺点片状密度增高影。

2结果

本组患者3d内症状消失241例, 5d内均痊愈出院, 平均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为2.5d。

3讨论

甲型H1N1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 其病原为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 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好发于青少年、青壮年, 其潜伏期一般为1~7d, 多数为1~3d。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均为新型抗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其敏感[1,2], 但其价格昂贵, 不易推广。根据《甲型Hl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第三版) 》规定:对于一般轻症患者无需使用奥司他韦, 我院选用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

炎琥宁是中药植物穿心莲提取物 (穿心莲内酯) 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动物实验表明, 穿心莲内酯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有较强的解热作用, 作用迅速, 维持时间>4h, 能降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还可明显促进大白鼠肾上腺皮质功能, 增强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应激能力。临床病原学诊断实验和组织培养灭活实验显示本品体外对流感病毒甲Ⅰ型、甲Ⅲ型、肺炎腺病毒 (ADV) Ⅲ型、Ⅳ型、肠合胞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均有一定的灭活作用[3]。

利巴韦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鸟苷类衍生物, 为广谱抗病毒药物, 能抑制病毒mRNA的合成, 从而特异性抑制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合成[4], 达到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作用。

莲花清瘟胶囊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退热、改善咽痛、镇咳等方面明显优于奥司他韦。据了解, 莲花清瘟胶囊是我国专利创新中药, 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研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广谱抗病毒作用, 对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其中对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抑制作用最强, 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抑菌消炎作用, 与抗病毒西药相比, 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治疗的特点, 同时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且与单一抗病毒药物相比, 退热、消炎、减轻上呼吸道症状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 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甲型H1N1流感可较快缓解发热、咽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 疗效确切, 经济适用, 简便易行,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炎琥宁,利巴韦林,甲型H1N1流感,疗效

参考文献

[1]郁杰, 戴德银, 王昕阳.两种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J].药事组织, 2009, 18 (16) :68-69.

[2]刘凤琴.抗甲型H1N1流感前沿新药物扎那米韦[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9, 18 (4) :298-299.

[3]麻晓红, 林源.炎琥宁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7) :115.

上一篇:开发与开放下一篇:课堂的结课艺术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