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发展平台范文

2024-09-16

创设发展平台范文(精选10篇)

创设发展平台 第1篇

“协作共同体”起源于社会学,最初用于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是指两个或多个教师个体之间相互评价当前实践,对已有技能进行扩展、提炼并构建新技能,分享思想与观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研究并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的一种过程。这种形式利用了教师个体之间的专长与经验,以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观察与回馈,从而达到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在协作中相互学习、促进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本研究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协作式专业发展需要。信息时代要求工作高效与快捷,因而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师的协作,能拥有共同的时间与共享的空间,能形成真正的自愿结成协作关系。

我校借助网络环境,以学科课堂为中心,通过常规教研活动和专项活动“教育花会”,以“听课-评课”管理系统为载体来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整合”,以达成“部分-全体”的教师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研究讨论模式,促进教师协作文化发展。由此,我校在实践中构建教师教学研讨协作共同体的网络环境,即创设中学评课研讨信息平台(也称为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借助网络环境,具备如下的功能:教师学科组或合作组开展网上评课交流活动;实现量化与质性评价结合,实现发展性评价;提供具体评价反馈以促进专业发展。

2. 本平台的建设基本过程

2.1 依据以上功能研究设计平台需求

(1)以广州一中各学科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表或通用量表建立评课量化表框架。

(2)能够对每一项指标及其评分等级作统计,提供平均分和百分率。

(3)根据评课通用量表的内容设置各个质性评价项目,由评课人和执教人填写交流的文字,系统能够在评课后作出汇总。

(4)系统设置为自评、教师评、专业小组评、学生评几部分,根据不同的权重计算评分。

(5)系统具有对所有评课课例进行多方面数据统计的功能。

2.2 本平台的开发实施

我校有较好的教师协作氛围。在2005年底,我校在重大教科研活动和研究试验田———第12届“教育花会”围绕了“以评促研、以研促教”主题,研究建立了广州一中各学科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表或通用量表等一套操作工具,在教师开展评课交流活动时实行了对评价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统计,并把评价的分析向教师作反馈,初步形成对话和促进发展的过程,为建立教师教学研讨协作共同体的网络环境奠定了基础。此外,每学科日常组织开展的研讨公开课活动日常化,形成良好的教师协作交流关系。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平台开发。传统的教师研讨模式中,教师虽然能集体行动,完整地参与听评课研讨,但因时间地点所限而使相互交流不充分,不方便教师个体进行意见交换,且纸质的数据收集、统计费时费力且滞后,不利于及时反馈。因此,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里建立交流研讨平台,教师研讨前所涉及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材料收集等都由原来的纸质手写变为电脑录入,以电子文档方式上传到服务器里存档和共享;研讨后的评价数据分析、反馈意见都由系统软件统计呈现,使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评价过程也真实、讲实效有效,评价信息的反馈具有的实时性和精确性。由此,教师在日常研讨课和教育花会评比课上利用这个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协作研讨活动(见图1、图2)。

系统的修改更新。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开展,在2007-2008年间,我校就有效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教师培训,同时结合实践的需求,对教师开展研讨交流的参照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作了修订,提高了对教学的质量要求,从而对交流评价系统进行了修改更新,再提供教师使用(见图3)。

3. 教师研讨协作的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理念

协作交流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发展,而有效的评价信息是促进发展的依据,有效的评价效果需要相应的评价形式。

3.1 课堂教学教师研讨协作发展性评价管理系统理念

发展性评价中的“发展性”是指通过评价促进人的发展。这一发展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也包括教师专业化提升和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

3.2 课堂教学教师研讨协作发展性评价管理系统的内部运行流程

系统内部流程由系统管理员进行设置,内容包括:评课表类型(通用型和学科型),评价的构成(包括三种方案:自评与教师他评;自评、教师他评与专业小组评;自评、教师他评、专业小组评与学生评),参评人范围(如该学科参与听课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各类评分的权重,评课人的权限。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权重自动生成综合评价。从管理系统的内部运行流程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自评,他评,反馈和整体呈现。

(1)自评,交流的自主体现。由执教教师根据用户账号登录到管理系统中,在表格中记录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相关内容和对自我作评定,提供与其他评价者沟通的前提,使评价者对教师的个人思路及教学特点有整体的把握,以便于交流。

(2)他评,交流协作的形成。他评人员一般包括相同学科的教师、专业组教师、学生、学校领导等,每位听课教师和领导可以根据自己的账号进入系统,在教师呈现的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基础上,对授课者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评价一般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阅读答题卡后把每一题的具体数据记录进系统里。

(3)反馈,交流信息的运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自评与他评后,系统将对各类评价作数据处理与统计,比如对每一项指标及其评分等级作统计,提供平均分和百分率,对质性评价意见则自动汇总。由各位教师自行查阅或导出打印。

(4)整体呈现。教师与学校管理层可以进入管理系统中,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呈现出教师个体一段时间内的成长过程,或者呈现出教师整体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状况,使教师个体或学校管理者了解掌握个体或组织的发展,发挥优势,不断进步。

4. 课堂教学教师研讨协作发展性评价的管理系统之应用价值

实践上,我校各学科进行网上评课从2008学年的139节增加到2009学年的293节,印证了本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1)有利于学校创设和形成良好的教师教学研讨与合作的氛围

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管理系统为教师经常性地开展有效的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创设了条件,创造了一个相互能对话,而不能对视的平台。它区别于“面对面”的讨论交流,却能得到更真实与丰富的信息。真实准确的评价过程能促进校内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氛围,形成纯学术的交流空间,有利于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建立促进型评价关系(见图4和图5)。

(2)有利于学校教学评价工作由案例式活动变成常规研讨活动

经过实践发现,以符合评价主体多元、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等要求组织的评课活动,其操作上的复杂性不利于在常规教学中完整开展;而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评课管理系统能使评价操作与评价内容形成为一体、具有互动功能,执教教师在操作平台上作自评后,其他教师就可以在充分了解他的基础上他评,从而克服评价组织在形式上的局限性,有利于各学科组织开展更多的研讨课例,系统地整理分析数据,实时向执教教师反馈评价的具体数据和质性评价意见,促进教师在互相交流中不断自我反思。

(3)开拓新的教研管理方式,健全学校对教师评课听课活动的管理制度

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管理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反映全校各年级、各学科、各位教师,甚至是各种年龄和职称教师的研讨课组织情况,包括公开课开设和参与评课活动的具体情况,让学校管理者随时检查各学科和教师执行学校管理制度的状态。同时,从评价结论的反馈与统计,可以反映出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取向和教学水平状态,全面反映教师的进步与不足,从而有利于学校教学教研督导管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具有连续性、专业性及前瞻性的管理方式(见图6)。

5. 今后发展方向

通过完善设计和积累一定的评课应用量,掌握教师个体教学水平成长曲线及学科发展历程,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

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能采集全面而完整的评价数据信息,每个教师个体发展“点”形成教师集体的发展“线”,这能反映学校的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学校的后续发展。学校管理者依据数据信息,关注教师群体或个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之提出改进建议及专业发展目标,必要时针对实际情况研究和提出新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及相应的评价方法,以利于他们在原有起点上的进步发展,这都有利于学校管理者明了学校整体的师资建设,为组建学习型学校提出符合实际的策略布局。

摘要: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利用“信息化”条件,为创设教师研讨协作环境,促进教师合作发展而进行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通过我校的“教育花会”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课堂评价标准、规范的评价制度并对信息管理系统应用验证,构建了操作性、研讨性、交流性都渐趋理想的教师共同协作研讨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中学评课,信息平台,协作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关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若干问题解答(一)[J].教育导刊,2003,(2-3)上半月:77-80.

[2]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9-23.

提供探究平台 创设思考空间 第2篇

关键词:民主平台; 课堂讨论; 思考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99-001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题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研、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摒弃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的形式,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一、构筑民主平台,创设思考空间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题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研、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摒弃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的形式,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如《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当学生根据“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算式多9”的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后,学生甲说:“根据这个规律,我还可以扩充9的乘法口诀,往上扩充是9×0=0,往下扩充是9×10=90,9×11=99……”正当我和同学们都感到意外,在夸奖这位同学聪明时,学生乙站起来质疑:“既然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个算式的积多9,那么9×0=0有没有再上一个算式,积0又比谁多9呢?”“0比谁多9”这个问题涉及到负数。我想一语带过:“比0少9的数我们还没学过……”没等我说完,见多识广的学生丙急切地说:“我知道!是负数,是‘-9’。”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学生敏捷的思路,独特的创见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从而推动数学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

二、展开“课堂讨论”,创设思考空间

课堂讨论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教学活动,是将原本由教师被动灌输的内容转向由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所讨论的题目应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门径,激发求知欲望的向导。陶先生曾说过,要千方百计创设使“孩子们不断地迷在某种特殊活动”中的情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讨论必须选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最能刺激学生的思维。讨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讨论的问题要力求“新、奇、巧、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

如在第二册量长度这一节,学生对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的理解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材首先制造了这样一种矛盾:让学生随便选择测量工具来量同一规格桌子的长度,结果所得数据各异,同学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提出疑问:同一规格的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同呢?教师即可利用学生这一矛盾心理,及时发动讨论,集思广益,得出结论:因为测量工具不同,这样不便于人们记录物体的确切长度,应该统一测量单位。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点,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工具和国际统一长度单位,达到教学目的。

三、发掘“矛盾价值”,创设思考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预設的设计不可能在课堂里一帆风顺地进行,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对于“矛盾”,我认为教师不但要珍视矛盾,顺应学生的学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暴露的教学矛盾视作最可宝贵的教学机遇,在“山穷水尽”处共同探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而且要善于在教学中制造矛盾,允许课堂“险象环生”,允许学生“百家争鸣”,要善于把学生中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中心明确的矛盾冲突,力求在探讨、考虑、权衡的过程中,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

40×20 30×50 60×30

47×23 34×58 68×35

50×30 40×60 70×40

按照常规思路,我先引导学生独立计算。眼看学生已陆续算完,如何引导他们发现这组算式中内在的规律,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结果范围的估计方法。正当我苦思而不得其解时,突然,灵机一动——

我将每组算式中间的一道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不看书,也能很快猜出每组算式中的上、下两题,你们相信吗?

有的学生点头称信,也有的学生疑惑地摇了摇头。

我信手写下了第一组算式中上、下两道算式,学生一核对,惊讶不已。再顺势写下第二组算式中上、下两道算式,核对后,学生更是啧啧称奇。见时机成熟,我引导他们思考,其实,只要认真观察,相信你们也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奥秘。

几秒钟的沉寂之后,学生欢呼雀跃起来:“我发现了!”“我知道老师的诀窍了!”“第三组算式的上下两题应该是60×30和70×40,因为……”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注重营造自主交流、轻松和谐的氛围,尽可能让学生有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积累 激趣 创设交流平台 第3篇

关键词:作文,积累,交流平台

一、教给学生积累途径厚积薄发出佳作

1. 在生活中积累。

教师要转变观念, 让学生跳出课堂, 跳出书本来积累语言。在鲜活的生活中积累语言, 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多参与一些重大的社会活动, 感受生活的真实, 鼓励学生多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 与人交流, 听人说话, 以获得生活的“语言文字”。

2. 写好日记, 积累素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现在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觉得没有多少内容可以写呢?原因就是他们对生活不敏感, 不善于发现身边熟悉的写作素材。

一次, 我把选出来的优秀读书笔记在全班进行交流, 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向我反映:翻翻别人的读书笔记, 抵得上读好几本书呢。我心中窃喜, 要是把这些读书笔记放在班里让学生翻阅, 效果岂不更好?从此, 我班的文化布置又添了一道景观———读书笔记之窗, 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现在, 摆在教室的读书笔记不仅吸引着学生, 还吸引了不少到班级上课的老师。

大量的课外阅读, 为学生储备了丰富的词汇, 积累了广泛的信息, 提高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兴趣轻松习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中坚力量。因此, 从激发兴趣入手是调动学生积极作文的关键。

1. 讲明道理引起兴趣。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 作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离不开作文。如学校评选出“文明少年”, 我就在班内讨论他为什么是“文明少年”, 最后我提出一个作文题目:论一名文明少年, 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也觉得写文章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从而有了作文的兴趣和自觉性。

2. 观察生活激发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丰富作文内容, 让学生多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 多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 并让他们做个有心人, 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脑筋去想。然后老师再因势利导, 提供表达的机会, 那么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学生只有把生活实践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下来, 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既有意义, 又有乐趣的事, 学生才能乐于写作文, 写出好作文, 从而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3. 命好题目做好引路人。

学生作文首先接触到的是题目, 一个具体鲜明、富有吸引力的题目, 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 迅速打开作文思路。今年“三八”妇女节, 我校举行了“感恩母亲”的演讲比赛, 每班选出一名代表参加, 这个消息一宣布, 同学们都沸腾了。特别是那些平时爱好写作的同学, 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班级的代表。于是, 我抓住了他们的这种心理, 让他们每人准备一篇演讲稿, 争取参加比赛。几天过去了, 比赛名单还没有确定, 学生急了, 猜测着、询问着……我想, 如果让他们将近几天的想法写下来, 一定很具体、真实。于是我要求大家以《比赛前》为题目作文。一篇篇文章交上来了, 语句流畅, 感情真实, 胜过以往的任何一次习作。

4. 开展活动培养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 乐于表现自己。因此, 经常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有关本次习作内容的实践活动, 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作适当地现场指导, 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场面加以描绘, 同时对学生在观察时容易忽视的重点“镜头”加以提示点拨, 活动结束后再写作文。这样, 文章的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搭建交流平台学会欣赏习作

要培养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 更是改出来的。许多大作家的文章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因此, 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 在交流中指导评价, 让学生学会互相欣赏和学习。我将全班学生按八人一组来分, 全班共计七个组, 每组评出一篇佳作, 在全班进行交流, 评出两三篇佳作。当选作品由本人当场朗读, 组织学生当场评价, 得到大家一致肯定后, 连同组长的评价意见一并收入“班级优秀作文选”。

几经实践, 我发现这种方法真正把学生推到了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学生开始对自己的作文、别人的评价“斤斤计较”起来, 有时甚至为修改一个标点符号而争得面红耳赤。连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揣摩词句, 学会了字斟句酌。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更为直接的经验,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欣赏与习作的能力。

创设多样平台 提高创新能力 第4篇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存在于数学的整个教学中,思考问题是创新意识的前提。 鉴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出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仅就“经验化的导入”和“生活化的探究”两方面浅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1、创设经验化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经验化”的导入,如同纽带,联系着旧知识与新知识,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化”探究,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可以选用情景新颖的应用题,如银行计息、商品打折、环境保护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百分比的应用”一课中,以贴近生活的商品销售“折扣”为情景,设计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某商场在黄金周推出了所有商品八折优惠,付现满300再返还30的促销活动,小亮的妈妈买了原价260元的商品,小梅的妈妈买了原价380元的商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两位妈妈各应付款多少元?”该问题让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情不自禁地展开学习交流,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激发出来了。

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8+5”,有的说“l7-9”……教师只要将这些题目加以整合,就组成了一份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应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方式的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优点合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开展有效的操作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人身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说明手、脑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动手、动脑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提供各种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先让学生摆小棒,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摆小棒的过程说出来。这样既让学生动了手又动了口、又促进了智力的发展。此外,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并促成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堂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等等),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开拓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迪、受到锻炼。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设计出许多种方法。

生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

生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然后倒入长方体容器里,测算出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

生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长方体(教材上的方法)。

尽管有的设想不切合实际、失败了,但这些猜想中都包含一个成功的因素,那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开放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促成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埋下了伏笔。

五、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促成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成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鼓励学生“存同求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鼓励求异和创新,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在教与学的互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创新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外的实践活动同样可以创设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这也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对话平台的创设与生成 第5篇

实践证明学是学生、, 在对教师、话教学过程中文本之间对话, 学生不的过程, 等等仅获得”。了对学习语言活的知识, 更是如此还进一步。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发展了语言的能力, 情境之小学生话进中, 丰富的情感被激发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 中促进语言的生成才会有表达的强烈。欲望, 平

1在教学、在游戏情境中生成中应努力创设生动活。

泼的游戏情境兴趣是最好的, 激发老师。台把学生学习过程变成学习的主体并乐于参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与设、法◎乐岑旗的学有所爱意接受的, 学有过程, 所得真正。孩子们的工作做到愿意学习、就是游戏乐于学习, ;兰创在游戏中激发其思维是他们最此, 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方式, 学生十分欢愿意接受的。迎因, 设

2兴趣很、在浓。

儿歌情境中生成。儿歌浅显易懂、音与喜欢背韵和谐。、儿歌可以带给孩子们欢乐琅琅上口, 孩子们都喜欢, 儿读, 喜欢听歌能够开, 生启然, 孩了子解们世的界智, 慧而。且儿还歌能不提仅高引他导们孩的子语们言认表识达自能成力。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宜接受直观生动的

事物。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教一些带童

趣的儿歌, 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 帮助学生熟记拼音知识, 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在参与情境中生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坚持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形成“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氛围,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以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识字3》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初读课文的阶段, 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互帮互助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识字阶段, 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 并通过组员之间互相指认生字、检查识记生字的情况。在理解课文的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质疑, 并通过小组讨论解疑。在朗读背诵阶段, 学生在小组中练读, 选出代表本小组参加“我最棒”比赛的人选。同时在小组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背诵。参与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口脑并用, 通过自身的探索获得成功, 体验到参与之乐。

4、在想象情境中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也是语言生成的摇篮。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 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 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 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 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 设置疑点,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 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 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 想象当时的情景, 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 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 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 躲到一边, 狼扑了个空, 掉到了河里……众说纷纭, 异彩纷呈。想象, 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又超越了教材本身, 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 还培养了他们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 更具跳跃性。

5、在表演情境中生成。表演, 是学生理解与

表达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 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 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 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 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 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教学《北风与小鱼》一文时, 结合课文的教学, 让学生分别表演北风和小鱼。当“北风呼呼地吹着、青草变颜色、梧桐落树叶、鸟儿躲进窝”时, 学生摆出神气活现的神态, 学着北风的样子, 这里吹一下, 那里吹一下, 得意地说:“哈哈, 大家都怕我。”而扮演小鱼的学生就瞪着大大的眼睛不服气地说:“我们就不怕。”接着表演北风的学生猛吹了一口气, 让河水结冰后又得意洋洋起来, 这时, 小鱼正在开心地捉迷藏呢!惟妙惟肖的表演,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 积极参与, 轻松主动地学习, 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创设多元平台,建设和谐班级 第6篇

一是班级荣誉感不强, 劳动观念差, 团结协作意识薄弱, 自私自利。二是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三是对老师缺少应有的尊重, 对同学缺少关心, 对父母缺少孝心。作为班主任, 应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近年来, 笔者在“创设多元平台, 建设和谐班级”的实践和探索中,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创建优雅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

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干净的、整洁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净化, 能够安心、净心地学习。

每个学期, 我都会组织学生布置教室环境, 布置富有情趣的学习园地, 根据学校要求出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学生在自己动手设计布置教室环境中得到美的陶冶, 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二、创设活动平台, 培养优秀品质

拼搏奋斗, 吃苦耐劳, 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对今天的职高生来说, 更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一) 主题班会

针对班级学生现状, 我及时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 通过分析典型学生的表现, 表扬先进, 还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发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拼搏奋斗、诚信团结的良好品质。

(二) 各种学生自己喜闻乐见的比赛

如:辩论赛、拿手活等。辩论赛让学生在双方激烈的思想斗争中, 澄清是非, 辩明道理。拿手活是学生最喜欢的, 可以是剪纸、做包子、弹吉他、跳街舞等。在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 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

(三) 参加社会劳动

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每天的值日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在劳动中培养事业心、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三、搭建沟通桥梁, 和谐师生、生生关系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班级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更重要的是各课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老师我有话对你说”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1.鼓励学生写周记, 把心里想对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说的话写在周记上, 我每周阅读学生周记, 发现学生中的一些问题, 及时找学生谈话, 以解决学生心理上的一些困扰。

2.邀请课任老师参加班会, 进行师生双方沟通对话。学生就自己在学习、思想上的问题向各自的课任老师进行提问, 相关课任老师耐心解答, 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3.设立班级信箱。让学生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在信上, 可以是写给同学、班主任、课任老师、父母。我每天去取一次学生的信, 及时了解动态并妥善处理问题。

班主任和课任教师都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是教育成功的起点。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 在人格上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 用自己的诚心换得学生的真心。

2.学会宽容学生的“过错”。宽容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方式, 教师心里要容得下班里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成长中, 难免会出现各种缺点和错误, 教师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促其成长的引路人, 要理解学生, 宽容学生。

3.善于欣赏学生的“亮点”。人总是喜欢被欣赏的, 职业高中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欣赏指点。我会通过与学生接触的各种方式:评卷、交谈、评语等, 多看亮点, 多使用鼓励性词语, 多正面暗示。

(二) 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班集体, 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关键。我坚持做到:以德育德, 以情动情, 以行导行,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

1.举行主题班会进行教育。如, “说句心理话”“我理想的职业生涯”等, 让学生自我剖析, 互相沟通;让学生在交往中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发生矛盾时学会自我检讨, 以宽宏大度的气度处理矛盾和问题;有了困难要伸出援助之手, 互相帮助。

2.班级建立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学会了在交往中遵守规则, 学会了理解、帮助他人。认识到了如果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合作, 将很难适应学习和未来社会。既培养了合作意识, 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和谐班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只有在和谐的班级中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班主任要通过各种途径, 创设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关系, 让班级成为师生共同的温馨家园。

参考文献

[1]杨国庆.如何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1) :121.

创设发展平台 第7篇

一、提高教师语言输出的质和量, 营造语言学习中的“雏鸟效应”

教师语言是英语课堂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为了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易理解的英语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适合于学生英语水平的语言来讲授、解释和组织课堂活动。

1. 创造仿真的语言环境

英美人的人种、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与我们相比,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语言习惯在很多方面大相径庭。课堂上, 英语教师务必运用英语教学, 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来理解英语。同时, 相应的各种“体态语言”也要符合英美人的生活方式, 这种“效仿”能使学生不经意间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 自然而然的产生新奇感, 油然而生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尽量进行准确、到位的语言表达

新课程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对一个语言点的处理, 要尽量用学生能听得懂的句型和词汇讲解。教师要明确自己是否已经对所要输出英语言语的主要环节胸有成竹, 功在课前, 才会效在课内。当然, 英语课堂, 绝不是所学单词的简单重复, 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将这些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通过自己的悉心观察、认真分析、合理想象等活动来理解所学知识, 这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注重知识积累, 特别是积累英语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

语言的文化背景, 包罗万象, 覆盖面广。作为小学生,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中, 凡是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可以随时摘录下来。通过这样累积, 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就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1. 培养学生开放健康的文化心态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外国文化, 心胸要宽广, 态度要开明, 不能轻视别国文化;反过来, 也不应该以西方文化作为标准来贬低自己的文化。

2. 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同步性

本着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原则, 教师应当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 密切结合语言知识, 进行同步传授, 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 语言也会因为蕴含了文化内涵而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How are you?”这一句型时, 可将中国人与西方国家人士在初次交谈时容易犯的一些禁忌告诉学生:不打听对方收入, 不过问对方体重和年龄, 不问宗教信仰, 不问婚姻状况等。

三、课内外结合, 让学生体验英语, 学以致用

1. 创设室内语境, 采用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根据教材涉及的内容, 运用图片、简笔画、动作、语言和音乐等进行情景教学;另一方面指根据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言活动环境。

此外, 开展任务型教学, 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学习, 同时带动学习者认知、情感等多方面能力共同发展。

2. 课间英语环境

课间、课后在班级中与学生进行英语口语对话。可以从最简单的问候着手, 如“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等, 再慢慢向学生渗透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句子, 比如“Who is on duty today?”“What time is it?”“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classroom?”这样的语言实践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虽然有些单词还未曾接触过, 仅使小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 但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新奇, 都有想试一试的迫切心情, 并大胆介入到与我的对话中来, 这起了一个以点带面的推进作用,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 校园英语环境

开展趣味性的校园英语大型活动, 如英语演讲、演唱、猜谜、交友、调查活动, 为学生搭建“学英语、用英语”的平台, 让学生走出班级、走向校园, 在各个班级之间开展英语口语交际。这样既注重了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又引导学生扩大了交际的范围, 让学生的英语得到了实用性锻炼。

4. 家庭英语环境

创设发展平台 第8篇

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1,2]

普通话课程在线教学平台: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找出普通话课程教学与网络环境的结合点,设计出基础学习模块、方言辨正模块、诊断突破模块、实践运用模块,学生通过仿真平台各学习模块的具体实践,加深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经历了平台各模块实践的全过程,就能系统地掌握普通话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3,4]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还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平台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平台创设悬念情境导入新课,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导入过程中运用悬念情境,既可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渴望,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励学习动力的目的。案例1:声母辨正练习时,先让学生登录平台听几小段绕口令:刘娘年年恋牛郎,郎念娘来娘念郎;红凤凰,黄凤凰,飞来飞去活凤凰;十是十、四是四……的示范音频,在示范音频中娘、郎、恋、念、凤、凰、飞、活、十、四这些字分别代表了声母中的难点音:n和l(鼻边音),f和h(唇齿音与舌根音),zh和z(平翘舌音)。这些字在示范音频中的关键字音朗读是错误的,学生听完后需要回答听出了哪些错误音,并将正确读音回答出来。通过这种课前任务练习,引发了学生想弄明白自己声母是否读得正确?错在哪里?怎样纠正?学生脑袋里装着这些疑问,自然形成了一种悬念,会对课堂讲授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思考,认真听讲认真练习。

探求新旧知识之间关联来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未相识、未曾相识却相识”的感觉,发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却无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进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案例2:学习韵母分类时,复韵母根据元音的发音响度不同,分成了前响、中响、后响复韵母。课前任务中要求学生区分出例词(爱戴、假牙、操劳、外快、丑陋、巧妙、硕果、雀跃、优秀)中复韵母的三种不同情况,并说明它们发音的不同之处何在,主要发音元音为何。面对着熟悉不过的韵母,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在寻找答案过程中强烈的未知欲望油然而生。便可及时抓住学生迫切未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新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

悬念情境的创设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新课导入创设过程中要注意:悬而言之有物,不要故弄玄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找不准方向;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做到言简意赅亲切简洁,学生能够明确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引入新课后,应对创设悬念情境中投放的问题有交代,不可不了了之;课程导入环节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教学过程安排要合理妥帖,切不可影响新课的教学。

2.利用平台交互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普通话在线课程突破了常规教学模式,依托世界大学城云空间这一开放式教学平台,开展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多维多向的交流互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案例3:普通话音变模块学习时,利用各种相声、电视小品中的视频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相声《好好说话》进行了分割,截取其中的几个片断,如:

甲:什么叫明儿啊?

乙:明儿…………

甲:正字读明,电影明星,有说电影明儿星的吗?

乙:今儿算我倒霉了。

甲:什么叫今儿啊?正字读今,当今世界,有说当今儿世界的吗?

乙:你先打住吧,照你这么琢(zuó)磨啊……

甲:什么叫琢(zuó)磨啊?标准读琢(zhuó),如切如割,如琢如磨,琢磨。

乙:照你这么挑我就甭说话了

合:什么叫甭啊?

乙:我就知道是这个,你让不让我说话啊!

要求学生边看销音的画面,边想象演员表演时的语言表达,再根据演员要表达的意思把其中的音变找出来,如儿化音明儿、今儿;语气词“啊”明儿啊、今儿啊(rɑ)、琢磨啊、对啊、说话啊(yɑ)、甭啊(nɡɑ);轻声什么、这么、知道、这个的音变等等。学生将自己所读录制成音频通过平台传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提交的音频给出更正意见和建议;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与教师进行即时交流沟通,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平台的交流沟通迎刃而解。

3.利用平台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这一容量无限的资源库,普通话在线课程依托它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及学生学习规律,按照导、学、教、练、用、测、展、互的学习步骤对教学资料进行分解重构。案例4:如某一学生学习声母难点平翘舌音、边鼻音时,在导中了解学习目标、内容、过程和要求;学中跟着微课视频、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如发音问题仍未解决,进入教模块再详细了解这两组音的发音要领,仔细看图解分析和描述;下一步则在练模块找到相应的带读模音进行练习;练后如感觉已经解决发音问题进入用模块考查是否可以熟练自如地运用;再进入测模块进行自测,看是否已经达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要求;最后根据专业特点进入展模块,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职业拓展练习;互指交流互动,这是一个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步骤,依托平台建立课程学习群组,通过即时交流、微博、在线留言、私信等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成为普通话课程课后辅导的有效实施途径。

把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上传至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快捷地组织资源,随时随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轻松地在平台资源库中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自由选择,针对自己发音中的弱项进行反复学习、不断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运用普通话的水平。

4.利用平台考核评价创设情境,及时反馈促进师生交流。考核评价和及时反馈都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利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调整,亦能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云空间平台教学可以实时记载学生日常考勤、提交作业、参与学习、讨论、发表评论、搜索资料、登录学习等等情况,教师也可即时通过网络进行跟踪评阅并公开评阅结果,学生的学习结果得到更加客观、公正、综合地评价。

案例5:课前任务单中根据每模块的学习都要求完成一次自主学习后的课后练习,用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后的效果。如韵母in-inɡ后的练习,学生读后录好音频上传至平台,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纠音评价,并将正确的读音上传平台要求返回学生,要求针对自己的发音进行错误发音、缺陷发音的纠错。将学生提交的音频作业进行整理汇总,在课堂教学中播放,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对比发音找到自己发音的症结。改变了以往普通话课程大班教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师无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效指导的弊端。再如每次课后教师都可将学生的课堂考勤、参与教学活动、完成课后练习、上传音频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平台上及时公布。既可以做到教学全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又可以通过平台数据公布来督促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设了高效的教学情境。

三、结语

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网络平台在线课程,从以教师教为主体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学习模式,利用在线平台教学给普通话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平台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和发挥平台的功能优势,打造高效优质的普通话在线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普通话课程教学效果的最终目标。

摘要: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网络平台的普通话在线课程依托网络平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普通话在线课程,云空间平台,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徐峰.教学情境的魅力与艺术[J].新课程学习(下),2013,(12):124-125.

[2]周啸.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的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子商务,2012,(9):241-243.

[3]周啸,黄霞春,沈清清.普通话课程云空间仿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创设发展平台 第9篇

一、创设阅读活动平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标中也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博览群书,从而让学生拥有丰厚的阅读积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各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学习能力状况,巧妙搭建各种有利于引导学生参加广泛阅读的读书平台,让学生在这样的读书平台中获得读书的机会,展示读书的独特感悟,在与其他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中提高阅读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创设如下读书平台,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1.声情并茂的朗诵会。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与“中华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大量搜集中国古今优秀诗词,并认真阅读这些诗词,然后通过参加朗诵会来展示学生阅读诗词的感悟,展示中华诗词的魅力。

2.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如在每一周的周六、日,我引导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故事,然后在周一的早读课上上台进行讲故事比赛,评出“班级故事大王”,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

3.举办丰富多彩的手抄板展示会。如利用元旦、“六一”等节假日,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出一出手抄板,在班级中进行展示,相互交流,创设浓浓的读书读报的氛围。

4.举办读书笔记展示会。如利用《快乐语文》等少儿刊物,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刊物,记好读书笔记,或摘抄书刊中的好词佳句,或就某一篇好文章写一写读后感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读书笔记展示,评出班级“优秀小读者”,推动爱读书、乐读书的良好氛围。此外,在创设阅读活动的平台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四有”:读物有落实、时间有保证、教师有指导、反馈有机会。

二、创设习作训练平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学生作文单靠教师出了题目才动笔,就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切实提高,要有一定数量的训练机会,要创设各种有效的练笔机会,让学生在“多练笔”中运用积累的阅读材料,把学生眼中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笔表达出来。

如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创设了班刊《太阳花》,然后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写一些日记,并注意把写得好的日记再进行反复修改,然后向班刊投稿。不少学生,他们就是冲着想在班刊中发表作文而写起了日记,也因此喜欢上写日记。这样,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通过写日记,学生获得了多练笔的机会。

再如,我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了“学生优秀习作专栏”,鼓励学生认真写好周末布置的课外作文,再从学生的这些作文中筛选特别好的作文,让学生把作文粘贴上去,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获得了一个展示习作、交流习作的机会,学生的作文兴趣高涨。

又如,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我来当当老师作文小助手”,我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把一些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让这些学生来帮助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他们修改作文,给这些学生提一提作文修改建议,甚至试着给这些学生写一写作文点评。这样,这些作文较好的学生在与作文较差的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作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而受帮助的学生作文水平更是明显提高了。

通过以上例子可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学校等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多练笔的因素,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不但在参与多练笔的活动中进行习作,而且在多写习作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与激励,从而激发学生持久而强烈的习作兴趣,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作能力。

三、创设实践活动平台,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就会学到他所需要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实践活动也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在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设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我通过引导学生以课本剧的方式来进一步呈现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悟,具体安排如下:

1.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关小提琴的知识,以便在课本剧中更为准确把握“我”与老教授的言行变化以及我的心理变化。

2.引导学生寻找课本剧表演的合作同学,进行共同探究,把握“我”和老教授等人物的特点。

3.提供课本剧展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并说说看后的感受。

又如,引导学生学习了《草虫的村落》一文后,学生对这篇课文所描述的草虫有趣的内容很是感兴趣,于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在周六、日我安排了如下一个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的语文实践活动:

1.鼓励学生利用周六、日,由父母带其到农村田野里,看看我们这边的草虫的巢穴又是怎么样的,观察一下草虫的活动情况,并跟课文进行一番对比。

2.根据自己的观察,模仿《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的写法,写成一篇作文。

3.组织学生念一念作文,进行交流,互相进行评价。这样,学生通过参加这类语文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习作做了铺垫,也使语文教学得到有效拓展。

通过开展以上这类活动,可以有效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设发展平台 第10篇

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 我注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及课后练习, 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了学习中, 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引导者, 因此课堂上,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我在教学中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词句、段落慢慢品味。因为是自己选的, 所以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讨论得生动热烈, 写得有滋有味。

此外, 教学中我还经常引导学生, 让他们自己尝试确定学习目标, 进行自主学习。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 教师可以“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为突破口,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个句子, 你想知道些什么?有的说:“想知道他们的街道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教师可先肯定学生的思考, 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想了解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 并带着确定的目标去学习。因为选择、质疑、解答以至于感悟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 所以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 读得有情有感、说得有理有据、学得有滋有味, 收到了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体, 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因此, 教学要在更多的环节上, 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 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就是最好的。教师也应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句话可理解成“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体验课文内容”。如对一段语言文字的理解, 既允许朗读, 也可以默读, 还可以讨论, 既可以背诵, 可以表演, 也可以边读边画, 还可以展开想象……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另外, 由于学生个性和理解的不同, 在阅读中, 学生读到动情处, 有的喜欢大声朗读, 有的喜欢静静思考, 有的喜欢边读边画, 还有的喜欢把对文字的理解表演出来。因此, 我在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 以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 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进而提高了阅读质量。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 教师问: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它俩谁说得对?然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朗读体会的, 有无声默读思考的, 有几个人一个小组议论纷纷的, 有翻资料验证的, 也有向老师询问答案的。此时, 教师抓住契机, 相机指导、点拨、评述, 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课程改革以来, 小组合作被广泛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 小组成员组成都是由教师指定, 这样的组合固然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 却忽略了小组内同伴合作的默契、互补与融洽。因此, 我打破了这种常规, 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具体的学习内容等选择自己所需要和喜欢的学习伙伴。在合作过程中, 学生时时感到新鲜和有趣, 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劲头更高了, 学习收效也更大了。

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 自主选择合作伙伴, 自愿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通过朗读、讨论、辩论、表演, 互相探讨, 合作交流, 共同解决疑问。如教学《将相和》一课,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伙伴表演课本剧, 在教室中任选一块自己的天地, 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事实证明,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 学习伙伴之间情感上的距离拉近了, 更容易爆发出思想上的火花,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倡导学生自主选择课后练习

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 所以他们完成作业的水平和时间用量也就有所差异,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时, 应允许学生在练习的数量、深度、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力, 并依据学生学习的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 设计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作答的弹性练习。要求:在作业数量上, 体现一定的自由度;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 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如学习《秋天的图画》, 大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把秋天的美景画下来, 而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愿意背诵的背诵;写一首小诗或编几句儿歌;画一幅秋天的图画;积累描写秋天的句子或词语……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展个性和潜能, 增长见识, 形成能力。

上一篇:政治类突发事件下一篇: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