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创设情境

2024-05-10

多媒体创设情境(精选12篇)

多媒体创设情境 第1篇

一、多媒体课件中情境创设的现状

目前, 从全国范围来看, 人们对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每年举行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奖中, 不仅要评价课件的科学性、教育性等, 还要看课件是否创设了情境, 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 大多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存在明显不足, 主要体现在没有将特定情境融入到课堂中去, 有的即使进行了融合, 却没有将其合理地运用在教学上。

二、多媒体课件情境创设的实施方法

多媒体情境创设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依据教学目标 (主题) 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实施方法。

(一) 创设故事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是将教学内容,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 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并且多种感官的刺激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因此,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例如教师在教学“8加几”时设计制作了动画片“小动物数学竞赛”的故事情境。在巩固练习时, 出现了“小动物找家”、“英语歌曲《十个印第安人》”等画面, 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 使整堂课层层推进, 学生情趣交融, 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惑, 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 将其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解决了传统课堂中提问只能面向少数学生的问题, 这有利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水平、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参与到相应的问题讨论、问题探索和问题解决中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 培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网上寻宝——F T P”时, 首先利用课件展示一个问题情境:为了建设书香校园, 学校需要搜集大量资料, 某教师从外地发回了一个邮件包, 因为内容繁多, 他把众多文件资料压缩成了一个文件包, 可是我们的微机“打不开”压缩软件, 因为没有安装“新版本解压缩文件”, 怎么办?接着进行任务驱动——下载压缩和解压缩工具“W i n R A R”。学生带着疑问, 在网上进行探索, 不会的问题看书解决, 探索一段时间后, 让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打开教师上传到电脑上的课件包, 学习下载的方法。教师逐人检查学生下载的软件W i n R A R, 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最后, 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师演示并讲解操作步骤,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 创设模拟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恰当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当前所学内容更好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并加以认真思考, 从而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但由于课堂条件所限, 有些实验无法实现, 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拟练习, 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 再现表象, 展开联想, 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 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意识。创设模拟实验情境首先要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例如“布朗运动”的教学, 很多学校没有特殊的显微镜, 致使学生不能亲眼观察到真实的布朗运动。为此, 我们利用多媒体布朗运动演示课件来模拟实验。用黑色圆点代替小微粒, 设置闪烁的动画效果, 制成两张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为无痕迹布朗运动, 单击鼠标后, 可以观察到小黑色圆点在模拟镜头所观察的范围中无规则地不停闪烁, 就好像小微粒由于受力不平衡, 一会儿被撞击到这儿, 一会儿被撞击到那儿。第二张幻灯片为有痕迹布朗运动, 单击鼠标后首先可以观察到一个小黑色圆点在某一位置闪烁一下, 接着小黑色圆点又在另一位置闪烁一下, 迅速将这两个位置用一条直线连起来;接着小黑色圆点又在另一位置闪烁一下, 再迅速将这两个位置用一条直线连起来……这样, 不断地进行下去, 就可得到小微粒每隔3 0秒的位置连线图。通过此课件的演示, 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小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演示的效果很好, 为“布朗运动”的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四) 创设协作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是指利用网上多种交流工具如B B S、可视化语音聊天室、电子邮件及Internet等工具, 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 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很相似, 容易实现知识向现实世界的迁移, 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环境, 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 同时, 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 学习者的角色也可以进行隐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 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 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例如在教学《小统计》时,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车辆通过一座大桥的录像, 要求学生统计出2分钟内通过大桥的货车、客车、小轿车、摩托车的各车辆数。放第一遍时, 学生手忙脚乱, 统计很困难。这时有一位学生向教师提出能否将录像放慢一点, 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要求, 将录像慢放了一遍, 学生还是难以统计。这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能否让我们4个人一起数?”“4个人怎么数?”“我数小轿车, 孙赛数货车, 刘阳数客车, 任琪数摩托车。”按照这种小组合作的方法, 同学们轻松、快乐地统计出2分钟内通过大桥的各种车的辆数。

(五) 创设网络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有机整合。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例如在“虎门硝烟”这一事件中, 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网络 (http://www.ndcnc.gov.cn) ,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虎门硝烟”的相关资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事件,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更高。另一方面, 2 1世纪的学生对网络的运用和爱好甚至高于对其他新事物的热爱, 这样借助于学生对网络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 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 挖掘师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因素, 引起共鸣, 更加有利于教与学的正常进行, 并且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及时解疑释惑。

总之, 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 水乳交融。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更多样化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张鸿军.谈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J].中国教育技术与装备, 2002, 2.

[2]钟志贤, 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境与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3.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的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6.

[4]周中云.基于个别化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1.

多媒体创设情境 第2篇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

在讲授《开花和结果》一节课时,我多处采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我用一组美丽的鲜花图片导入新课,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由此引入对花的结构的学习。

在讲花的结构时,我利用了一段讲述花的结构的视频,我将视频的声音去除,然后请同学为这段视频配音,学生感觉这种方式很新颖,参与热情很高。

由于传粉和受精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是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接受。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在讲授传粉这一内容时,我首先用视频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总结传粉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纠正,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传粉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对于这一内容,我通过3D动画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概念。通过视频和动画,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学生更乐于接受和理解。

在讲授受精过程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自学了解受精过程,然后请同学为3D动画配音的方法讲述受精过程。在配音环节我请同学到讲台前面进行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3D动画的展示,使受精这个抽象的过程变得直观具体。

运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第3篇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单调抽象,很多学生因为数学课单调无味不喜欢上数学课。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以后,将音、形、像、色融入数学课堂使其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比作是一幕剧,它的序幕精彩,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未知“剧情”的渴望,以高涨的兴趣推动学生去探究知识。一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序幕就能够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建构的速度。例如:笔者在教学“同分母加减法”时,根据教材给出的生日蛋糕图做了一个“生日过关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提升上来。课上让学生边欣赏《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边看分蛋糕的动画,边思考问题。多媒体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能参与到学习之中,他们沉浸在过生日的情境中,兴趣盎然。这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上课伊始,学生感到有目标、有方向,带着“我行,我能行”的心态来学习,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二、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每节课重、难点的突破,应该是在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中进行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媒体的作用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所以,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研究探讨。在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学习的重点、难点时,老师可以借助网络环境,创设一些童话故事、动作游戏、直观演示等情境。例如:在教学“数学1-5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森林中小动物运动会的场面,配上呐喊声、掌声、口哨声、擂鼓声,虚拟出一个热烈情境,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可爱的小动物时,停止画面,提问:“想继续看吗?那么你必须说一说森林中有哪些小动物,每种小动物有多少个!”。接到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能继续观看动画,学生会兴奋地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境中的教学取代了教师的讲解,重点知识是由学生自己抓住、自己突破的。

三、创设活动情境,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其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变革,巩固、应用知识的环节一定不能丢。以往知识的巩固、应用阶段缺乏趣味性、游戏性,教学过程单一、枯燥无味,这无疑是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但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个环节变得形式多样,如:利用多媒体艳丽的色彩制作概念性习题,刺激学生的感官;编制闯关小游戏刺激学生的好胜心理;创建多种媒体园地降低习题的乏味。这些手段的使用必将提升学生巩固知识的意识与兴趣,对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巩固练习时,笔者制作了一个有判断题、有选择题、有生活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练习课件,并创设了小组夺星竞赛的情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积极踊跃,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和应用。

多媒体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 第4篇

[案例1]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骑牛比赛》 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第二小节, 具体给我们描写了骑牛比赛, 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出示课件:一天, 赛场周围 () , 大家在 () 观看比赛。]

师:“挤满了人”是一种怎样的场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划出具体描写骑牛比赛的句子。

师:让我们来看看骑牛比赛的实况吧。 (播放西班牙骑牛比赛的视频)

(当学生看到公牛前后蹦跳, 使劲地想把骑手从牛背上摔下来时, 一个个哈哈大笑起来, 这种新奇、刺激的活动画面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执教教师显然意识到了学生的反应与其创设该情境的初衷相背甚远, 遂加以补救。)

师:你们笑了, 笑什么?

生:那公牛的样子很可笑。

生:那牛使劲地跳, 太滑稽了。

师:在这么惊险的比赛中, 这位骑手的表现怎样, 让我们再去看一看。

然而, 在第二次观看视频时, 学生又是哄堂大笑。为公牛的滑稽而兴趣盎然。教师本来期望学生能进入创设的媒体情境中, 感悟骑手的勇敢、技艺的高超, 却遭遇了如此这般的尴尬。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怎能深入?学生的朗读又怎能有情感的喷发?这一情境的创设, 显然是失效的。

课后, 执教教师深入分析了情境创设失败的原因, 对教案进行重新建构, 创设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了惊险、激烈的比赛中, 心灵受到深深的震动。

[案例2] 下面是重新创设情境的 《骑牛比赛》的教学片段。

师:观众为什么这样喜欢看骑牛比赛, 骑牛比赛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呢?请同学们一起去看一看。观看时我们要特别关注赛场上骑手那不一般的表现。 (播放原视频)

师:看了这精彩的骑牛比赛, 你想说些什么?

生1:骑牛比赛太危险了!

生2:这真是一场刺激的比赛。

生3:我看到公牛把骑手甩了下来, 倒在了沙地上。

生4:我看到公牛在疯狂地蹦跳, 恨不得把骑手摔下来。

生5:我觉得这些骑手真勇敢!本领真大!

(教师在情境创设前, 先引导关注观看的重点。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赛场, 让学生看到了一幕幕激烈、危险的骑牛比赛实况场景, 使学生有感而发, 有话可说。学生在心理上已经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赛场。)

师:课文中又是如何写这场惊险的比赛的呢?什么地方让你感受最深?读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结合学生的发言, 理解句子含义, 指导朗读)

师:“野性大发的公牛”是怎么样的?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

师:骑牛比赛是勇者的游戏。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那激烈、刺激、危险无比的比赛吧!再去欣赏一下那骑手的勇敢, 高超的本领吧。 (再次播放视频)

学生沉浸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 虽然带着一份新奇与激动, 但更多的是被骑手的一举一动而牵挂, 经历着骑手那紧张刺激的一刻。

比较两节课, 教师在创设多媒体有效的情境时, 要把握以下三点:

1.关注情境创设的时机

在案例1 中, 学生对骑牛比赛没有直接的经验, 对文本的理解显得较为生涩。教师虽然已经对文本进行了分析理解, 但是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 没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先分析再观看, 学生看到的当然是表面的热闹和有趣。相反在案例2 中, 教师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先观看视频, 并且提出明确的观看要求, 使学生在观看中抓住了重点, 进入了情境。再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时,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结合情境的信息, 去验证、去融合, 做到“心入于境, 情会于物”。此时让学生在有所表象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野性大发的公牛”是怎么样的?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就更加充分, 已然走进了那危险激烈的比赛场。此时学生更关注的是骑手的勇敢、顽强、技艺高超的本领, 而不仅仅是公牛那疯狂的模样。

2.渲染情境创设的导语

同样的情境创设, 教师的导语会对创设的情境起到推波助澜、造势铺垫的功效。在案例1 中, 教师的导语平淡、苍白无力, 没有起到导向的作用。在案例2 中, 教师配上生动、 紧张、 激动的叙述, 声音抑扬顿挫, 渲染了一种紧张期待的气氛,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 效果迥然不同。因此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中, 对导语要有所倾向, 有所侧重, 进行浓抹重彩的演绎。要能抓住学生的心, 奏响学生情感的琴弦。那么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有趣了, 而能从表面的现象中感受到实质, 体验到比赛的紧张、危险、激烈, 产生对骑手的由衷赞叹。

3.调整情境创设的导向

一年级的小学生, 好奇心重, 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 当看到这样激烈、刺激的骑牛比赛画面时, 很难抑制住自己的天性, 因此出现哄笑的场面是情理之中的。而学生出现不同的情绪体验, 或只是浅表的体验时, 教师如果能顺应学生的心理, 及时调整创设的导向, 就会水到渠成。在案例1 中, 教师临场作出了调整:“你们笑了, 笑什么?”学生又一次对公牛的疯狂滑稽产生了共鸣, 强化了学生的原有意识。所以第二次观看时, 还是停留在表面的感官刺激中, 没有深入理解骑手的勇敢和高超的技艺。假如教师这样调整导向:“刚才, 牛的疯狂引得我们哈哈大笑, 那你想想, 骑手在这样野性大发的牛背上面临的是什么?他会笑吗?他想到的又是什么?”让学生的目光从关注公牛身上牵引到骑手身上, 然后再对学生说:“你就是那牛背上勇敢的骑手, 那面临巨大危险的骑手, 让我们再次走入赛场。”我想这一次学生的心会随着骑手的心而激荡, 真正有身临其境之感了。

多媒体创设情境 第5篇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标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目标,并力求将人的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指导三者达到有机的辩证统一与整合,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来调整教学导向,促进学生的发展。多媒体因其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创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良好的求职欲望,共同而持久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基础。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时间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例如:学习《角的认识》一课,我先让学生举实例“什么是角”,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食物,并抽象道行各种形状的角;再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什么是角”。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认识角的本质特征,实现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又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学生对小数这个概念比较陌生,但都买过东西,对商品的价格很熟悉,运用多媒体呈现“逛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认识小数,这样学生很快就接受了小数这个新概念。由此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意识。

问题情境是连接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纽带,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能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从而形成探究意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惊喜分析、比较、综合,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关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课始,首先告诉学生:“今天,给大家请了一位神奇的老师。”我打开多媒体,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银幕上出现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一头牛被一条绳子拴在木桩上低头吃草,画外音响起:这头牛能吃多大范围的草?学生思考后回答:“牛吃草的范围就是以木桩为圆心,以拴牛的绳子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这是,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牛吃草的范围:绿色的草地上闪现出一个一牛绳为半径,以木桩为圆心的黄色的圆。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求这个圆的面积的方法,学生议论纷纷,但都说不出正确的方法。见时机已到,我及时运用多媒体进行引导:银幕上出现一个圆,被分为绿、黄两种颜色的两个半圆。两个半圆各被平均分为4份,然后交叉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像什么图形,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像长方形,又不像,因为它的边是弧线。这时,银幕上又出现一个等大的圆,它的两个半圆各被平均分成8份,重复上述过程,学生比较后发现,这个拼得的图形比上一个拼得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抓住这个机会,我引导学生想象:按这个思路分下去、拼下去,最后能得到什么图形?学生得出了可以把圆拼成一个长方形的结论。我用多媒体演示上述过程,验证了学生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半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经过思考,有些学生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但部分学生不同意,争论不休。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请教多媒体老师。银幕上闪现出同一种颜色表示的圆的半径和长方形的宽,同一种颜色表示的圆的周长的一半和长方形的长,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了圆的半径就是拼得的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的一半就是长方形的长。根据上述关系,教师让学生自己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了S=。通过多媒体技术,以视觉方式生动地演示了圆的面积转化为学生熟悉的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促进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了理解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动画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根据这一教育心理学规律,在教学中如能运用多媒体动画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了最小公倍数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情境:喜羊羊与美羊羊在青青草原上散步。它们并排走路,初看时,它们恰好都用左脚同时迈步,后来发现喜羊羊跨两步,美羊羊跨三步才能跟上。问:它们这样走下去,从它们都用左脚开始起步到两人同时左脚着地为止,美羊羊应该走多少步呢?带着这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兴趣盎然的参与其中。教师先用动画展示,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的表现异常活跃,仿佛一个辩论会。有的同学说:“喜羊羊迈两步,美羊羊就要迈三步,2和3 的最小公倍数是6,美羊羊只要迈六步就可以和喜羊羊同时左脚着地。”而有的同学说:“美羊羊迈六步,喜羊羊自己应该迈四步,它们都用左脚起步,走了偶数步,应该是右脚同时着地。这样刚才说的显然不对了。”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一看似简单的事儿,却萌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索意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分组实际做一做,再结合动画慢放,画出图表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看动画验证结果。整个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孩子都在愉快的气氛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四、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指出: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多媒体具有模拟性强的功能,能创设有效的应用情境,为数学教学更好的服务。

利用多媒体创设高等数学教学情境 第6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 教学情境

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气氛民主、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要使学生始终如一地在高等数学课堂上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很重要的一点是高等数学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情绪。本文就运用多媒体创设高等数学教学情境的时机进行了探讨。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切入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借助于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数据处理、绘图、动画等功能以及图像、文体、声音、视频、三维动画并茂的特点制作而成的。好的教学软件不是一块“电子黑板”,它蕴涵着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带有启发性,适合课堂教学使用。要达此目的,必须找准高等数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切入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显示出教学课件的强大功能。高等数学课件的切入点包括函数图像的呈现、几何意义的介绍、基本概念的引入和高等数学的应用,等等。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演示和交互两种类型的课件。演示课件是将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形象直观的动画配以清晰的讲解表现出来,能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理解,节省大量的书写、绘图、计算时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交互式课件则借助计算机良好的人机交互性呈现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自由探究,更易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在新课导入处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把声、形、情、境融于一体,能够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在讲授导数的定义时,通过曲线在某点处的割线向切线的转化,引出切线的斜率是割线斜率的极限,从而引出函数在某点处导数就是因变量增量与自变量增量的极值。这样,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形象直观地为他们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感性材料。

三、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创设情境

多媒体情境的创设,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利用计算机的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借助虚拟现实、放大细节、拟真等特性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靠文字描述,解题思想主要靠教师讲解。如《微积分》中数列极限存在的ε-δ语言、三元方程在三维空间的曲面表示等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令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而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制作图表,从量与形两方面使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一个知识点可用多种方式表示,教师同时进行评点与注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可激发他们学

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教学过渡处创设情境

过渡即承上启下。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给人以行云流水、朴实无华的感觉。由于情境的创设,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断层”,而是从一个知识点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的知识点。例如,由“微分”到“积分”,由“平面解析”到“立体解析”,学生往往有过渡中的迷惑,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数学方法与相关学科研究的结合,降低了学习的梯度,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在巩固练习处创设情境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练习时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使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尽可能地使他们产生发散性思维,采用多种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例如,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文、图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学数学离不开做题目。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就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及时得到指导。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

六、在发展延伸处创设情境

传统的教学观点是教师在一堂课上按既定的目标进行教学,以成功完成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效果。后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书育人外,应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能,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在课堂延伸处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从有限的课堂学习转向无限的课外探索,真正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所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是多样的。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借助多种手段,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斌.多媒体课件辅助高等数学教学的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6).

[2]赵小云,沈陆娟.问题情境的设计——高等数学教学创新的手段[J].大学数学,2008,(02).

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 第7篇

如何为学生创设符合诗意的诗境呢?方法有很多,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绘情境, 使学生进入意境;可以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可以以图配诗, 感受情境;可以想象漫游, 深入情境;可以指导朗读, 体会情境等。但小学生喜欢直观的事物, 而古诗中所描述的情境大都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 因此, 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意境时不能搞得抽象, 要照顾他们的特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化,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出更加直观、更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促进学生的古诗学习。

一、图解文意, 创设情境

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写景诗, 诗句优美, 仿佛能带领人们走入一幅幅图画当中, 给人无限的美感。这时, 我们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如《乡村四月》里“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 展示的是江南农村的美景。很多孩子从未见过那里的景象, 当老师出示了满山遍野的桑树及泛着白光的稻田图时, 学生对“绿遍山原”和“白满川”产生了直观的印象, 朗读起来会带有强烈的向往之情和赞叹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里“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展示的是西湖美好风光。我们都知道西湖的景色堪称一绝, 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亲身到西湖边走上一圈, 亲眼看看那里的美景, 学生体会“好”和“奇”又有何难?当老师出示西湖风光图后, 学生在图中景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深深陶醉其中, 犹如走进了仙境。

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古诗里所描绘的故事和画面是远离学生生活的, 如一些反映农民生活的诗、送别诗等, 这就更需要我们运用有效的媒体手段尽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以便他们与文本对话, 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四时田园杂兴》里“昼出耘田夜绩麻”一句体现了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但“耘田”和“搓麻”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远了点, 光从字典上来解释还不足以形象了解。当教师远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农民耘田图时, 图中的老汉跪在田中伏下身子的样子加上教师深情的引读, 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对老农辛苦耘田的赞美之情, 再读诗句时就自然而然能读出赞叹和敬佩的语气。

二、音乐激活, 创设情境

创设古诗情境仅有图来辅助是远远不够的, 俗话说得好:“诗是无形的画, 画是有形的诗。一幅画中如果能有动听的声音或美妙的音乐, 就能更大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 画的形象就能更清晰、更生动地展示在大家眼前, 学生学习古诗也就更能贴近诗境了。

以往, 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创设一种适合诗中气氛的感情, 如教学《绝句》时, 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 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 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 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 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 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 营造出“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 对理解诗意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现在, 我们还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的影音资源, 让美妙的声音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望庐山瀑布》里,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认为, 仅仅观赏庐山瀑布的样子是远远不够的, 就好比在看一幅没有生命的画。如果试着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瀑布流水的声音, 如此雄浑震撼, 我们又能从瀑布声中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恐怕这比有形的景物更能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乡村四月》里子规鸟的叫声在烟雨蒙蒙中显得无比的欢快, 这种叫声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遥远, 我们不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耳听一听。“空旷的田野中传来一两声鸟叫, 声音越来越近, 你听到子规鸟在唱些什么呢?”这些问题一出, 就引发了学生对文字和图画以外的无限遐想。而在本课结束前, 教师为了让学生将古诗记在心中, 设计了一个环节———将古诗配上音乐让学生欢快地唱一唱。别说, 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 学生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回家还想唱给父母听。这让我想到, 在古代古人的确有为古诗谱曲的做法, 为什么我们不运用多媒体音乐为学生带来这种更简单有趣的学习呢?

三、再现情境, 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 动画的产生将图画、声音等过往多媒体常使用的元素融合在了一起, 不仅有声有色, 还能更准确、更有效地传达出诗中想表达的意境, 在古诗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 动画中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 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 有近景“万里船”, 远景“千秋雪”等, 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 动、静, 远、近, 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只要教师启导得当, 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 令他们经久难忘。

教学古诗《所见》时, 让学生边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蝉的动画片, 边听森林中潺潺的溪水声、悠扬的笛声和知了的鸣叫, 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很快就能体会到古诗中迷人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兴趣, 从而轻松愉快地走进文本之中。

其实, 运用动画创设情境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牧童》里小童在林中欢快歌唱的情景, 小童脸上那欢快的表情、手上拿着枝条一甩一甩轻快的动作, 无不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小童当时的心情;《小池》中蜻蜓绕着荷叶飞舞, 立在枝头的样子, 看上去它们是多么喜爱这儿的美景啊;《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从百花中慢慢探出头来伸出墙外, 诗中所表达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解词达意, 创设情境

在古诗教学中, 多媒体的运用还能有效地解决诗中的一些难点字词, 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 以便学生能更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句, 对“又生”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冬天百花凋谢和春天花草茂盛的对比, 告诉学生只要“根”还在, 旺盛的生命力是扼杀不了的, 这样学生的心就更贴近“小草”的心, 以心换心, 更能读出对它们的敬佩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 对“尽”“唯”的字义理解较易, 而对文字后面所包含的情感却难体会。因此, 我们可以播放课件:一只小船在江上慢慢驶过, 越来越远, 直到不见, 只留下滚滚流去的江水。这时, 学生仿佛站在了江边也在看着这一切, 想着自己的朋友即将离去, 这些词透出的伤感就会很快涌上心头, 学生再读这两句, 从而读出对好友的不舍。

其实, 要想在古诗教学中创设出诗境, 还需要教师能深入钻研文本, 创造性地使用文本, 再加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就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学得扎实有效, 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古诗学习的快乐。

摘要: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让许多教师头痛的课型。在诗歌的教学中, 许多学生都只能停留在诗意的层面上, 而无法领悟到诗词丰富、精妙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创设情境, 着力引领学生透过字意来体会诗的意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学生的古诗学习, 从而使其爱上古诗词学习。

多媒体创设情境 第8篇

●创设兴趣情境, 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 破坏学习的向心力, 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 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 较脆弱, 缺乏学习动机, 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 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教师教学新课时, 可以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 利用媒体安排一些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 创设兴趣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小数乘法”时, 利用课件创设“水果店”场景, 提供一些水果及价格:苹果每千克3.10元, 梨子每千克2.20元, 菠萝每千克2.40元, 香蕉每千克3.50元。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 购买2千克以上, 算一算, 要用多少元钱, 怎么算的?真实的购物场景, 使学生产生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激起了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 学生很快就知道了本课的学习目的, 教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小数乘法, 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创设问题情境, 探索新知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儿童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 若刻板地去教, 儿童又会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动机弱化, 以至消失。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学时应设法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逼真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 在教学“6加几”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场景:一群小学生排队回家, 其中男同学6人, 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 列出算式:6+5, 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 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 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 (1) 7、8、9……, 一共有11个人; (2) 把5分成4和1, 4和6组成10, 10+1=11; (3) 把6分成5和1, 5和5组成10, 10+1=11; (4) 6+5=11, 因为我知道5+5=10, 10+1=11……这样, 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 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 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去探索, 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而且激发了学习动机, 让学生接受智慧的挑战, 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感受”的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操作情境, 应用新知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 从而亲手发现新知, 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 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 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就必须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 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具体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如教学元、角、分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和小熊一起逛超市”。让学生拿自己准备的“钱”自主参与购物活动, 营造一个真实、有趣的操作情境, 使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如何算钱、付钱、找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考虑如何用钱才合理, 对所学的知识得以检验、运用, 诱导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使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这就是有效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要利用多媒体能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这一特点, 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 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激发求知欲望, 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 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2.情境的创设要为完成学习的目标营造良好的氛围

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引发情感, 使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欲望。因此, 情境创设不能脱离教学目标, 要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3.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情境创设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内容, 也是能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 设计时应考虑它是否有利于其他教学设计环节的展开,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能否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强烈关注, 进而产生由于认知上的不满足去进行主动探索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利用多媒体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境 第9篇

一运用音乐渲染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 若能让音乐与文字相互结合补充, 将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虽然写得文质兼美、形象感人, 但因学生大多没有身临其境, 感受不深, 理解不透, 所以读来仍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 适时巧妙地借用音乐的形象、音乐的旋律来烘托和渲染课文内容,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也就得到了美的享受, 美的熏陶,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 我制作了PPT课件, 一走进教室, 我首先打开课件, 呈现出一位游子在古道上骑着马行走的画面, 同时响起费翔演唱的歌曲《故乡的云》, 这时学生们认真地听着, 费翔那深沉、苍凉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他们, 把他们带入了游子思乡的情境之中。这时画面出现话外音:这支歌, 唱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孤独寂寞的情怀, 唱出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游子思乡, 人之常情, 尤其在萧条冷落的秋天, 更容易引起游子对家乡的绵绵思绪。这样学生情绪饱满, 充满激情, 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这时我并没有关掉歌曲, 我一边让学生听课, 分析元曲的意境, 体会元曲中表现出的情感, 一边让他们欣赏《故乡的云》的乐曲, 学生不仅没有因此分散精力, 反而兴趣倍增, 加深了对课文的领悟。在讲完这首元曲后, 我让学生配乐朗诵, 加深理解。在学生配乐朗诵的同时, 还讲解了朗诵的要求与技巧, 教师范读, 学生反复朗诵。这样, 学生不仅初步掌握配乐朗诵这一技巧, 还体会到了音乐与文学的巧妙结合, 更主要的是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情感的体验, 得到了意境美的熏陶。

二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许多课文生动形象, 非常感人, 但课文呈现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 这给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带来了一定难度, 加上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非常有限, 学生的感性材料少。这时如果借助幻灯投影、电视录像或VCD、CAI课件等媒体, 以画面或声音来呈现或描绘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 使得课文内容具体而形象, 学生会较好地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如在教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时, 其中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而无论罗布泊的过去还是现在, 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强化学生感知, 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 激活思维。我把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带入课堂。我首先准备了两组罗布泊的图片, 再现了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 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 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 胡杨林成片死亡, 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同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与罗布泊有关的视频资料, 将以前的罗布泊和现在的罗布泊进行对比, 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以前的罗布泊——“绿洲”“仙湖”;现在的罗布泊——“沙漠”“恐怖”。为什么呢?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人为破坏——“改道”“四盲”是罪魁祸首。在教学中, 我还适时地播放一些与环保有关的科教片: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的动植物种群的灭绝,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地球的千疮百孔……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 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这就是我们为之歌颂、为之赞美和赖以生存的星球吗?此时我因势利导, 教育学生:地球只有一个, 需要共同维护!保护环境, 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三运用多种媒体深化情境

教学中,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电教媒体, 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艺术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教学“沁园春·雪”时,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 写景论史, 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字里行间充满豪情。对于学生来说, 要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读出作品的意蕴, 单凭老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揣摩、朗读练习, 是远远不够的。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沁园春·雪”这首词的重点是形象的雪景描绘, 为了突出这个重点, 我首先让学生边读边自由想象毛泽东眼中的雪景, 学生读后,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文本紧密结合的雪景图片, 在欣赏美丽的北国雪景的同时, 播放集音乐、图片、朗诵为一体的情景朗读视频。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 体会写景的妙处, 学生对雪景的品读分析自然水到渠成。而对伟人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与超越前人的豪迈气魄的理解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为了化解、突破这一难点,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媒体搜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图文资料, 按时间顺序播放毛泽东各时期的二十多张照片, 同时播放歌曲《东方红》作为背景音乐, 最后利用特写镜头定格在以华表、天安门、远山、长城、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为背景的毛泽东照片上, 此时, 所有学生都不由得对毛泽东这位伟人肃然起敬, 这样就成功地化解了本文的难点。学生也自然地完全沉浸在这篇大气磅礴的诗歌中了。

总之, 利用电教媒体, 可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语文课中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宽阔而贴近的、最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能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并加以合理巧妙地运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和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还能运用音乐渲染情境、多媒体创设和深化情境,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多媒体创设情境 第10篇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引人入胜的新知引入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情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积极思考、积极探究。教师在用多媒体创设导入情境时要做到课件新鲜、活泼、生动、有趣, 既引人入胜, 又能引起学生思考。这样才更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才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 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论辩情境等各种生动有趣的导入情境。

譬如, 我在设计《我们的地球》的导入情景时, 做了“风的本领”的动画课件, “风姑娘”吹动了帆, 帆船乘风破浪奔前方;吹动风车来发电;帮助植物传播种子。风姑娘发脾气时, 会给人类带来沙尘暴、龙卷风等恶劣气象灾害,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学生看完动画, 对风有了深刻理解, 然后顺势启发他们思考, 如何合理利用风, 如何保护环境。该情景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 启发他们的思维, 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环保意识, 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色彩斑斓的新知学习情境

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各具特点, 教师在制作新知教学课件时, 要依据教材特点、知识点构成、教学设备等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地创设时事情境、问题情境、感悟情境、故事情境等不同形式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一) 创设时事情境

时事是刚刚发生的事情, 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特别关注,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常把时事报导恰当地运用到创设教学情境之中, 就能给学生创设一种贴近生活、极具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好学、乐学, 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二) 创设问题情境

人贵有疑, 人贵善疑, 人贵思疑。人对问题的解决总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教师若能创设出跟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进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劳动靠自己的双手》一课的教学中, 我首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 由故事中的人物导入课题, 又通过课件显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然后让学生思考唐僧为什么要远离家乡, 跋山涉水去印度, 我们应该学习唐僧的什么精神?这样营造了浓厚的探索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

(三) 创设感悟情境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考虑学生学习实际, 创设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思考的感悟体验情境, 以渲染活跃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和睦相处》一课的教学中, 我将课文中几个小朋友由于不遵守规则, 无法玩游戏, 到后来知错就改、遵守规则, 开心地玩游戏的几个场景, 制作成动画。将教学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的形式直接让学生体验感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懂得了在游戏中要遵守规则。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观看了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场景画面, 再一次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 只有遵守规则, 我们的生活才能井然有序, 才会快乐幸福。这样教师精心创设感悟情境, 全体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四) 创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精彩纷呈的动漫情境, 以幽默搞笑、声情并茂的动画、音频或图片等,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时, 我制作了《黑色的树叶》的漫画课件, 让学生深深地认识到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从反面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 教师还可通过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小品情境、论辩情境、寓言情境等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教学。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 每一节课的课堂小结教师都可以依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特点, 制作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精彩课件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既使学生复习了本节课的内容, 又给学生以新的启发, 使课堂知识拓展延伸, 使学生真正达到带着问题进课堂, 带着新问题出课堂。例如, 在教学《我的爸爸妈妈》时, 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拍摄一段家庭的生活细节, 内容主要反映长辈的唠叨, 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在这节课快结束时, 教师利用这段录象制作成课件来创设情境, 使学生真正理解、感受长辈对自己的爱, 使学生对父母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并有效回顾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达到了系统总结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 但是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 而忽略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质性目的。一堂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生潜能的发挥, 在于师生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因此, 多媒体课件制作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 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多媒体提供的信息应该适时、适度, 在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以及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当然教师也不能否定多媒体的作用, 更不能盲目地滥用多媒体。教师应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庆铃.多媒体课件赋予品德与社会课无穷魅力[J].中国校外教育:A, 2011 (2) .

利用多媒体创设数学学习情境的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数学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0-0063-04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良好的情境对教学活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一,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学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对知识本身的接受,更会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二,情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识有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教育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第三,情境增加了学习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数学以其枯燥、抽象的特征,让很多学生敬而远之,望而却步,最后导致失去学习的信心。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发现、研究、探索数学的兴趣呢?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是当下高效课堂的手段之一,所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在突破重难点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模型,发现数学本质。

一、加一加,为学生创造充分思考的空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循环小数“谁爬得快”一课。在解读教材时,发现:蜘蛛3分钟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只要粗略一看,就可知道蜘蛛比蜗牛爬得快。情境图的主题很难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循环小数”这一核心知识。学生嘴上不说,心里就会嘀咕:一看就知道蜘蛛爬得快,还算什么呀。

为了使情境图和主题相符,也让循环小数的学习更具挑战性,为学生创造充分思考的空间。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这个情景图中“加一加”,添加了一个情境图。“乌龟7分钟爬行6.2米”这一情境,还是书上的数学问题:“谁爬得快?”,思考的价值就充分凸显出来了。

首先,添加后的情境图让主题更加鲜明。乌龟7分钟爬行6.2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学生不能仅通过观察就能得出谁快谁慢结论,继而把学生引向探究“循环小数”之路。

其次,添加后的情境图让知识结构更加完整。蜘蛛的爬行速度为73÷3=24.333……,解决了循环节是一个数字的情况;蜗牛的爬行速度为9.4÷11=0.85454……,解决了循环节是两个数字的情况;乌龟的爬行速度为6.2÷7=0.8857142857142……,解决了循环节是多个数字的情况。三道题包含了循环小数的所有类型,为学生建立循环小数完整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再次,添加后的情境图让估算变得有价值。在教学时,增加“估一估”环节,学生能很快估出蜘蛛的爬行速度大于24,乌龟和蜗牛的爬行速度都小于1,可知蜘蛛爬得最快,却不能判断乌龟和蜗牛谁爬得快。为了探究乌龟和蜗牛的爬行速度,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这节课的主题。

运用“加一加”的策略,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享受成功的乐趣。在不改变原有知识内容的情况下,增加适当的知识情境,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让知识点更具挑战性,为学生创造充分思考的空间,这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材情境图的基础上“加一加”的奇妙之处。

二、改一改, 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是靠老师讲明白就能会的,真的是靠学生的发现和创造而得出来的,也不是外界在一瞬间能够改变的。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帮助学生去发现和创造。

例如,小数加减法“购物小票”一课,教学流程如下:

(一)按照教学内容

1.出示情境图,先算一算酸奶与饼干的总价,再用减法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

(2)集体交流,小结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3.巩固练习:计算并验算、解决问题。

4.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小数点对齐的算理,练练评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但是,学生不感兴趣,思维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通过对单元的教材分析,发现几个知识点都是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通过研讨,我觉得只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情境图的信息进行必要的修改,加大信息量,就能把一个单元的知识整合到一节课中,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二)修改后的教学流程为

1.提一提问题,列一列算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修改后的购物小票,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1提出的问题是:

(1)1瓶酸奶和1包饼干一共多少钱?

(2)1瓶酸奶比1包饼干少多少钱?

请同学们帮助我解决这两个问题。

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列出算式,请一学生把算式写到黑板上:

1.25+2.41 2.41-1.25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得问题很好,那你们看到这张购物小票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班里的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生2:1支钢笔和1个练习本一共多少钱?1支钢笔比1本练习本多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13.7+4.75 13.7-4.75

生3:我想算一算买文具用了多少钱?请大家一起来算一算。

生4:我想算一算买哪两样东西花的钱最多?

生5:我想算一算买哪两样东西花的钱最少?

生6:你们觉得找回来的钱对不对?

……

问题越来越多,黑板上的算式也越来越多:

13.7+4.75

1.3+1.25

13.7+4.75+1.3

1.25+2.41+13.7+4.75+1.3

(1.25+4.75)+(13.7+1.3)+2.41

25-1.25-2.41-13.7-4.75-1.3

25-(1.25+2.41+13.7+4.75+1.3)

25-(1.25+4.75)-(13.7+1.3)-2.41

……

由于提供了较多的数学信息,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减法的性质。

2.算一算得数

师:列了这么多算式,该怎么计算呢?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兴致盎然立刻行动起来了。有的以整数加减法法则作依据,有的悄悄打开书本,想从例题中得到启发,有的拿起笔凭感觉就做……学生尝试着、轻声讨论着,最终学生不仅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把整数的运算定律运用到了小数的计算中。

一张小小的购物小票,运用多媒体技术略加改动,学生自然地将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并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把本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同时赋予了枯燥的计算教学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变一变,促抽象操作的内容形象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生活中关于数学的素材引入课堂中,用生活中形象化的事例化解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上的“合格率”这堂课时,我在教到“小数如何换为百分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先向右移两位”这一教学重点 ,多媒体技术课件出示刘翔夸栏的片段,紧接着,在多媒体课件上,刘翔变成了小数点,栏为数,刘翔跨栏变成了小数点的移动,学生观看后感触颇深。我还让勇于表现的学生上台当小数点,表演跨过这两个数;座位上的学生也没有闲着,伸出手指当小数点,在本子上写上两个数玩跨栏。这个小小教学片段,给静静的小数点以生命,让学生随着它动起来,让他们记住并理解了“小数化百分数先移小数点”的含义 。

课堂教学中,把枯燥的内容进行形象化地表达时,正是展现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利于学生理解,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数学是生活,生活是实在的,也是有灵性的。把小数点“.”、百分号“%”与“刘翔跨栏”巧妙结合,学生学得轻松,效果不言而喻。

又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露在外面的面”一课时,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课文原图)

这四个小正方体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改变摆法,数一数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列举了9种摆法。随着学生的一一列举,在多媒体课件上依次出现9种摆法,这些直观形象的摆法,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他们又想出了8种摆法。学生看了课件上的17种图以后,拓宽了摆放的思路。(见下图)

在学生不断地“想并且回想、思并且反思”的思维碰撞中,透过操作的现象而发现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及时对操作进行层次性地提升,让学生离开具体的学具,在头脑中“构筑”起抽象的操作模型。

四、画一画,引领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

小学数学的多数概念都没有准确的定义,而是用描述的方式,以直观形象的状态呈现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透过现象来“挖掘出事物的个性特征,显现出数学的本质。”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创设了寻宝情境:“宝物距离你的左脚3米”。用一厘米表示1米,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你们的想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现一个点、2个点、3个点、8个点、16个点……看了以后,学生有的惊讶,有的惊喜:圆!

圆到底是什么?学生虽然能从圆形物体上把“圆”移植了下来,但是,他们对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光滑、曲线、封闭图形等直观认识的层面,没有从数学的本质上真正认识圆。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儿童用逻辑方法组织活动的能力有着一个持续但并不连续的发展过程。

在最初阶段,他们通过手、眼以及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通过主动的反思,就会客观地描述这种低层次的活动,从而进入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教师要借助小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特点,引领学生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感性走向理性,让学生慢慢“走进”数学,从而逐步“逼近”数学本质。

上述通过形象的寻宝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和不断地尝试中,通过对汇报“作品”的观察和思考,随着点的增多,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从而揭示出圆的数学层面的本质属性。

多媒体创设情境 第12篇

在建构主义看来, 学习者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习者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含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 则要引起顺应过程, 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通过同化和顺应, 达成了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提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并强调要创设情境使学习者进入情境, 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情境尤其是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近年来,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 大量的多媒体进入了课堂, 成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媒体集成的优势, 信息容量大, 表现形式灵活, 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 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系统论的观点告诉我们, 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的结构体, 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并不等于它的作用能自然发挥出来。如果一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相结合, 运用新的教学设计, 它的真正作用也就无法实现。我们知道, 课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形象化演示, 或是对某些特殊内容的模拟和虚构, 它们依然是教师授课的辅助工具, 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从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工具到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这不是一种教育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更新, 而是教育理论与学习的根本转变。因此,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不应只是多媒体的集合, 界面的设置和交互式要素的体现, 更不应该是教材内容的搬家, 而应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应把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说, 我们应该让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本文试着探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情境创设”的几个问题与同行们商榷。

1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情境创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 要提供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的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或真实的情境, 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 帮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情境创设与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它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首要内容。因此, 它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它教学设计环节的有效展开, 而且还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强烈关注程度, 进而产生由于认知上的不满足和欠缺去进行主动探索。

那么, 这种情境创设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它应该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二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认知心理学认为, 人的认知活动按照一定顺序的阶段发展成为一种结构。比如, 插在水中的筷子在孩子看来它是弯的, 而在成人看来筷子应是直的, 弯曲是光的折射结果。儿童和成人这种对事物的不同认识, 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因此, 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应该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仔细的分析, 这种分析不应该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多方面的, 它包括学生的知觉、记忆、语言、思维、问题解决等过程, 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经验、情绪、情感等因素,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去寻找学习主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结合, 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完成对新意义的建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所指出, 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心理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 “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

2 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 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去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境的创设。这是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 更在于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 而只有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 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 这种对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的程度也就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因此, 我们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 对每一种媒体的效果、情境展开的过程、细节的运用以及问题情境出现都应力求真切与真实, 即使是对一些特殊抽象内容, 也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

对真实情境的创设, 计算机技术具有其它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每种媒体的作用和媒体之间的结合都会有着巨大表现的潜力, 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善于发挥各种媒体的长处, 譬如对声音的运用, 再巧妙的人工模拟也不能代替真实声音的效果, 尽可能实录;而视频图像所传达的那种真实、完整、丰富的信息, 也不是一种动画效果所能实现的。因此, 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尽可能运用那些真实的媒体, 减少对这些媒体的技术处理与修饰。纵观相当多的多媒体课件, 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制作者有“技术至上”的观点, 喜欢把课件设计得繁复叠套, 眼花缭乱, 以致使课件成为技术的炫耀。其实, 真理从来都是朴素的, 对真理的认知也应该是在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去进行。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对音乐曾这样说过, 技术是最基本的东西, 但是我们应该忘记它, 只有音乐对我们是最重要的。那么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 无论它怎么先进, 也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

3 情境创设要有选择性

建构主义认为, 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 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且有较大有差异的, 因而人们对客观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 多媒体课件应当围绕学习主题,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 在不同的情境甚至是相反的情境中, 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情境进入, 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义的建构。

我们知道, 矛盾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要让学生理解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 作为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某种即定的理解上, 而应该将学习主题置于一个更宽广的背景下, 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 为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 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说长期以来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 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过多标准化考试和标准答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而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知名大学里, 很多教科书中思考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建构主义的情境创设实际上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首先要有对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形成多种理解和认知能力, 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与差异性, 以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的选择性, 以多变的交互性去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因此, 这种情境创设可以有不同的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 同样也可以有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够让学生随机进入, 灵活跳转, 满足学生实现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4 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直接动力。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 它不应当是呆板的、单调的, 仅仅以科学性和教育学为目的, 而应该新颖、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引力, 去满足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总是首先注意哪些最新的信息, 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和吸引性, 同样, 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也在于它能否提供新的信息。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 富有变化, 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 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 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 提出新的问题, 对情境的内容, 媒体的运用、组合的方式都应该富有新意, 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能获得一种新的体验, 得到一种新的发现。多媒体课件对媒体的运用还应该富有变化, 善于运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去表现不同的效果, 因为变化的信息更能引起对学习对象的注意。

5 情境创设要有整体性

情境创设是和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成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它是系统中的一部分。无论是社会情境、动机情境、认知情境, 还是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等, 它们的设计不能与其它环节脱离, 而应该是系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构成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因此, 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要考虑到与其它三个环节的衔接, 应该有利于其它要素的展开, 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媒体课件在结构上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它的非线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件的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 既要考虑到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的协调, 不同界面和模块的统一, 还要保证在非线性结构中总体的协调与完整。

本文探讨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课件设计情境创设的几个问题。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应该是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设计,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认知、感受、想象、创造的能力。那么。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也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多方面的创造力, 包括对艺术的审美力, 才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有关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情境创设本文中只是提出了几个主要问题。随着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创新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各专业的不同特点, 去进行更为多样化的创造。

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探讨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中情境创设的问题, 提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结构、真实性、选择性、吸引力和整体性的五个原则, 强调了情境创设对教学设计和启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课件,教学,教学设计,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词学生发展下一篇:航模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