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2024-05-13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精选10篇)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本,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建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分析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参与者。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思想观念的先进与落后, 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中处处包含着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生产发展”要求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生活宽裕”要求有较高的经营管理素质;“乡风文明”要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较高的卫生健康素质;“管理民主”要求有较高的民主法律素质。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势必要求培养新型农民。

与传统农民相比,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具备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目前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现有存量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保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任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 通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使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 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是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保定市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保定市是河北省的第一人口大市, 有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农村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缺乏, 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由于政府对城市的政策倾斜, 使得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长期滞后于城市。新农村建设以来,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 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 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1. 投资规模中存在的问题。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虽然我国农村人口总数减少, 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中流出大量剩余劳动力, 急需扩大人力资本投资规模。保定市政府对农村的投资规模逐年增大, 但相对于基数较大的农民来说是远不够的。

2. 投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学校正规教育、职业与技术培训、在职培训、医疗、卫生与保健、迁移与流动等方面。从这五种人力资本形成渠道分析, 目前保定市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中存在一些问题, 如: (1) 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明显不足; (2) 农村职业技能教育费用高且专业结构不符合农民的需求; (3) 农村医疗保健仍然投入不足; (4) 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不完善; (5) 农村人力资本外流严重等。

3. 投资主体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与农村居民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一方面, 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人才培训的供给和需求不一致。 (2) 政府提供的培训项目有限, 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 (3) 劳动力管理制度不健全, 城乡分裂的户籍制度也是影响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 农村居民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自我开发意识不强。集中有限的力量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忽视了对自己的人力资本开发。 (2) 对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阻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在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培训的普及率不高, 依赖思想严重, 部分农民没有意识到教育、科技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不能主动接受现代科技和新鲜事物, 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

三、保定市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只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才能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长期落后于城市发展的保定农村来说, 新农村建设是其发展的契机, 应把握住这个机会, 努力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从根本上启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引擎, 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转变观念,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首先, 转变政府和农民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观念, 提高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关键。一方面, 从思想意识上深化投资主体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 使政府和农民群众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构建适合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机制, 使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有可循保障, 活跃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其次, 加大对农村医疗保健的投入, 提高农民身体素质。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帮助乡镇医院引进先进设备, 提高医疗人员的服务质量。再次, 要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及时增加教育供给, 满足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是实现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提高的重要工作环节。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适当地提高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财政承担比例, 改变当前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

(二) 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为农民提供适合其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构建起一个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补和衔接的农村教育体系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首先, 要确保农村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权利, 力争使农村全体青少年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通过定期培训, 与城市学校的交流学习等方式来实现教师质量的提高。其次, 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 把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 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 形成包含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 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职业技术学校, 把农工教科研部门联合在一起,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再次, 积极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制定相应政策, 建立自学体系, 加快农村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速度, 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 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这不但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 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 而且可以减缓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目标。首先,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就业容量。市政府要促进农业产业化, 通过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 实现“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同时, 要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 让更多的农村人力资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次, 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 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服务体系, 扩大公共就业的服务范围,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加强进城农民的再就业培训, 加强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另外, 要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可以使农村生产要素实现重组,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是有充足的资金。在资金来源方面, 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 但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寻求多种投资渠道,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首先, 政府要引导其他资金的投入。政府应制定倾斜性的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 给予投入到农村的资金一定的优惠政策, 吸引资金流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领域。其次, 突出企业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重要作用。把企业纳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中来, 将为农村人力资源带来新的资金来源, 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化的进程。再次, 建立农村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渠道, 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 应积极采取措施, 吸引民间力量到农村投资办教育, 鼓励民间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到农村捐资兴教、投资办学。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9

[2].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张文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综述[J].理论学刊, 2007, 9

[4].新型农民培养调研组.关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民的调研报告[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6, 3

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论文 第2篇

摘要: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需要各类资本的配置,而随着科学理念的不断提出,对于资源的需求也从一般有形的物质资本转变一些无形的资本。即如人力资本、人脉资本以及市场资本等等。虽然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市场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度却从未改变,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而研究其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关键词:人力资本;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分析运用

虽然农村地区属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是其对于经济增长的渴求度也远远超过了城市,物质资本虽然可以作为判定标准,人均收入不足,同时物质资本积累周期较长也是目前存在的实际状况。而相对而言,相关研究曾指出,农村具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本,可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

截止到目前而言,无论国内外的专家或者学者,对于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依据[1]。即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著名经济学者卢卡斯(RobertLueas,1988)和罗默(PaulRomer,1990)曾经就把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变量,这也是证实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存在的简单关系。而我国国内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即21世纪初期,即如,侯风云、徐慧等就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然后剖析人力资本的外部特征,而且也将城市与农村两个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进行对比,即指出前者人力资本溢出表现为内溢;而后者则恰恰相反。由此得出农村人力资本能够有效推动城市发展;而到了,李勋来等学者则提出了国内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的联系的研究成果,同时得出结论物质资本投资造成的作用最多,而劳动力和人力资本造成的作用更小,而产生这一差异结论的.原因还是由于当时农村劳动力投资与力资本投资增长远远低于物质资本增长;而,朱长存、马敬芝也在《农村人力资本的广义外溢性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大概估出了农村如果出现人力资本转移,则会产生外溢性价值的具体数值,进而还分析出了城乡收入的差别,同时得出缩小差别的主要解决方案是采用降低人力资本外溢性的手段;而周群与王大勇也提出了《人力资本的外溢性与经济增长一基于1990-20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并且以卢卡斯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联系进行分析,同时也区分了加入人力资本外溢的条件与不加入外溢条件。而目前来说,针对两种情况进行区分考虑的研究相对较少。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1.提升农村农民的生产力

对于农村生产力的理念,简单来说就是在固定资源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加工利用,最后获得生产的能力。而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来说,则可以明显提升农民整体的素质水平,而且还能够强化运作于农业生产的劳动质量,另外,农民不管选择何种技能学习渠道,都可以让他们有效吸取技术理念,进而获取对于成本利润的管控能力。这也是根据世界有银行的调查资料所得的,即世界银行曾经运用粮食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力的指标,同时将低收入农业国家的农民知识水平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最终得出受过四年初等教育的农民的粮食生产产量并不会高过未收到教育的农民。

2.强化农民配置资源能力

首先,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农民对于自身目前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同时大大提升资源利用率,并且将其与农民个人收入进行联系分析,最后得出资源配置科学性会让农民社会、产业以及区域等多方面实现流动,最后保证配置能力的需求。而且能够体现资源配置的优先性要高于农业正常的生产活动。

3.提供农民信息收集能力

对农民来说,一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之前,都需要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即如生产活动的类型以及机遇信息。而强化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则可以在侧面上提升农民的信息认知能力,即从信息中获得更多有用的资料;而且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及科技的创新也让农村经济对于人力资本的结构需求得到相应的改变,同时能够让农民通过信息收集及时获取机会,并且调整他们错误的就业思想,进而对于经济的管理也是一种改变。所以综上所述,人力资本投入可以强化农民信息收集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强化他们的人口素质水平提升。

三、发挥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策略

1.调整人才培养,普及人力资本投入计划

要发挥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先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本的思想需要调整,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本投入的科学认识,同时对于传统评估人才的方式,即以单一学历进行评估,而是应当对于人才的价值观念具有一定认识,即如一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等等,同时强化教育宣传工作,普及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入计划,调整整体农村思想观念,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同时鼓励农民不断加入高等教育,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贡献。

2.普及初等教育,降低低素质人口比例

基础教育问题也是目前农村地区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目前来说,人口素质的低下往往也是由于初等教育未能普及造成的,甚至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基本教育。所以对于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来说,政府的兽药任务是对农村地区进行基础教育普及。即如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免费与普及政策,同时加大基础教育的政府经费投入,同时加大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除了对于队伍的人数进行拓展,还需要完善教师整体的素质以及能力以满足农村教育需求。

四、结语

从研究以及目前的诸多现象表明,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资本外溢对于人力资本产生的影响明显,因而需要进行更加详尽深入的研究。

作者:张亚娥 单位:中共渭南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王旭辉.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30(11):19-20.

[2]贾彧.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12(14):142-144.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66-03

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对人的生产、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迁移的一定投入,使劳动者的质量有所改善,并最终使劳动产出增加的一种投资行为。他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农业生产增长原因的分析,认为美国农业的增长仅有20%是由物质资本投入引起的,而教育、科技的投入起到了80%的作用[1]。因此,“人力资本”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发展,其中有不少学者利用计量工具论证了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张艳华等将人力资本引入C-D生产函数,证明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对于产出具有正向的关系,并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其贡献率较低的原因[2]。李永宁验证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利用效率[3]。李勋来等通过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认为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而劳动力投入与人力资本贡献率相对较小[4]。可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是存在的[5]。本研究以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基础,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Eviews6.0软件对河南省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验证,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问题所在,为人力资本偏向性制度的设计提供思路。

1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1模型的构建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给出了劳动力与物质资本对于产出的贡献。如果把人力资本投资加进去,相应的生产函数形式为:

Yt=AKtαLtβHtγetε。

式中:A为综合技术水平、Yt为t期的总产出,Kt为固定资本投入,Lt为劳动力投入,Ht为人力资本投入,t为时间,et表示除了上述变量以外有可能对Y产生影响的综合因素。α、β、γ分别表示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人力资本产出弹性,ε为随机误差。

由于不能直接对非线性函数进行估计,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问题,把上面的函数两边取对数:

lnY=lnA+αlnK+βlnL+γlnH+ε。

1.2指标的选取

按照舒尔茨的理论,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正规教育、医疗保健、培训、迁移投资4个方面。但是由于培训主要来源于政府支出和企业投资,单纯农民的投资很少,并且形式多样,很难获取具体数据,因此予以忽略。研究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仅从农户投资的角度进行分析,选择农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作为教育投资指标,医疗保健作为健康投资指标,交通和通讯作为迁移投资,3者的和乘以乡村人口数量,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折算,确定实际人力资本投资总额,用H表示。物质资本投资用非农户和农户完成的农村固定资本投资总额来衡量,用K表示,用GDP物价指数平减1995年數据得到真实的数据。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农村经济增长的数据,借鉴熊启来(1999)估计的方法来计算河南省农村实际GDP,以该GDP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1996—2013年各期《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调查年鉴》,数据结果见表1。

1.3数据分析

1.3.1人力资本投资总量持续增长

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实际总投资持续增加,从1995年的86.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13.7亿元,增加了近3倍,年实际增长率11.7%;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12.38%,增加到2012年的26.59%。由此可见,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也在稳步增加。

1.3.2各项投资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不一

从表1还可以看出,人均教育、医疗、迁移投资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2003年以后,迁移投资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增幅明显快于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原因在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与工业品等其他产品相比缺乏市场价格优势,相同数量的土地和资金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收益远远少于其他产业,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农民被城市高额待遇所吸引,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促进了迁移投资的增加。由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普及使得健康投资2009年以后增长快于教育投资,但是农民保健意识以及对医疗的渴求相对较弱,因此增速较低。

2实证分析

2.1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伪回归,需要对于各指标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检验法对序列进行检验,原始数据只有k是平稳的,其他各变量都是不平稳的,经过差分变化后数据都是平稳的。通过E-G两步法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后,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是存在的(表2),因此可以建立回归方程进行计量分析。

[FK(W7][HT6H][STHZ]表2模型中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HTSS][STBZ]

[HJ*5][BG(!][BHDFG1*2,WK5,WK7。2,WK8。2,WK20,WK5W]变量结论变量(d)ADF检验值P值检验形式(c,t,k)结论

lnL不平稳lnL(2)-6.7122100.0015(-0.088715,0.005928,3)平稳

lnH不平稳lnH(1)-5.0774990.0065(0.036191,0.09726,1)平稳

nlc202309040611

lnY不平稳lnY(1)-4.0843380.0293*(0.078933,0.000503,1)平稳[BG)F]

注:(1)检验行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0表示对此影响不存在),k为滞后阶数;(2)标量括号中的d表示变量的差分阶数;(3)无*号表示1%的临界水平,*表示5%的临界水平。[FK)]

2.2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整个方程解释了经济增长变动总量的93.07%,说明方程的显著性是存在的。从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固定资本每增加1%,GDP将会增加0.49%;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1%,GDP将会增加0.28%;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增加1%,GDP将增加0.44%,可见,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存量的增加带来的,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偏低。相关研究也表明,只有当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大于0.45时,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才能凸显,因此这预示着河南省依靠人力资本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

3结论

人力资本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代表人力资本作为直接投入要素对GDP增长率的贡献。GDP的增长总是伴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中国过去20年的制度安排是一种资本偏向型的制度,曾有力地克服了资本的瓶颈,促进了农村经济高增长[6]。但是,随着相对的生产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单纯注重物质资本积累为导向的物质资本偏向型制度,已经使得河南省农村经济越来越偏离可持续增长的道路。表3结果亦显示,物质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2%,远远高于人力资本的作用,说明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中主要还是物质资本拉动型,真正靠人力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形成。这可能是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下,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出,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瓶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人力资源总量递减加重;另外由于教育、医疗的回报慢,政府对于农村教育、医疗保险、健康的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远低于城市水平,导致了人力资本总体投资水平过低,从而使人口流动的外部效应流向城市,而成本却附加在农村。

4政策建议

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带动“物质要素生产率”共同促进经济增长,防止资本边际报酬率下降阶段过早出现,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人口素质

一元回归方程的实证结果显示,个人教育投资的收入弹性为1.074,健康投资的收入弹性为1.539,均大于1,说明提高人口素质可大大提高经济增幅。农村GDP的增长、农民收入的提高,又是人力资本支出不断充实的保障[7]。正如十八大《决定》中提出的,要适应农村老龄化的结构变化,加大公共财政、企业、个人对于农村医疗、教育的投资力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公共卫生制度;健全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倡优生优育,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进行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制度创新,完善农村人才市场的助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本投资与利用的结合,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2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推动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6%~7%,而河南省农村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远远不够,因此,要使农村教育成为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基础,就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改善教育投资结构,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其次,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推广科学技术的实用人才;最后,加大农村培训投资力度,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改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户籍与人口制度改革,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户籍制度改革在短期将带来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在中期将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率,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回报率,从而激发农民工内生的教育、培训、健康的需求。同时,开放农村二胎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农村长期人口结构,降低老龄化的风险,对于改善长期农村人力资源存量,确保农村发展的后继力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崔姹,孙文生.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09-212.

[2]张艳华,刘力.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61-65.

[3]李永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以江苏淮安为例[J].农业经济,2009(3):44-46.

[4]李勋来.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54-57.

[5]包迪鸿,盛乐.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与分析[J].商业研究,2005(8):24-28.

[6]胡宗义,张杰.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85-88.

[7]张文俊,窦学诚.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动态分析——以河南农村为例[J].农村经济,2010(1):101-104.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第4篇

人力资本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早在18和19世纪经济学家就发现人的知识和能力与个人收入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1960年, 西奥多.舒尔茨明确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重要得多, 并首次结合经济增长问题, 深刻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内容和途径等思想。

2 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2.1 影响因素选择

在人力资本理论中,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分为五大类, 包括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式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及就业迁移等。因此, 在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农村收入影响的分析中, 可以选健康投入、教育投入、学习投入及劳动力移投入这四个因素作为衡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变量。由于数据方面的原因, 本文只选取了反映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及健康状况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受教育水平方面, 选取了农村人均教育支出作为衡量指标;在健康状况方面, 则选取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为衡量指标。而农村收入方面, 则选取了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村收入的指标。具体指标表示如下:

SR——农村家庭人均可纯收入;JY——农村人均教育支出;YL——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2.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本文选用1981—2009年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人均教育支出等时间序列指标来分别进行模型分析。各时间序列以1980年为基期的CPI指数进行调整后算出这三个序列的变化率, 以S, J, Y分别表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人均教育支出的增长率。

3 模型建立

3.1 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时间序列数据的时间趋势带来的“伪回归”问题, 利用Eviews6.0软件对经过预处理的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J、Y、S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根据时序图选择相应的检验形式选项。经检验发现原始数据是的平稳的。检验结果如表1。

3.2 VAR模型滞后期的选择

现在建立VAR模型, 通常希望能在滞后期和自由度之间寻求一种均衡状态, 既保证所选滞后期能较完整的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 又能保证模型的自由度, 因此, 是利用赤池信息准则 (AIC) 和施瓦茨 (SC) 准则来确定滞后阶数。本文建立的VAR模型滞后1到3阶的AIC和SC值如表2所示, AIC准则和SC准则一致推荐最优滞后阶数为2。

取滞后阶数为2, 建立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和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率为系统的三元结构VAR (2) 模型, yt=A0+A1Yt-1+A2Yt-2+ut, t=1, 2, …, T。进行参数估计得到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3.3 VAR模型稳定性的检验

对于VAR (2) 模型, 对Yt中心化处理后, 有yt=A0+A1Yt-1+A2Yt-2+Ut, t=1, 2, …, T。令φ (L) = (A1L+A2L2) , 则VAR模型可以表示为Yt=φ (L) +ut, VAR模型平稳的充要条件为特征方程的根都在单位圆内。

从图1中可以看出, VAR模型对应的特征方程的所有根均在单位圆以内, 所以建立的VAR (2) 模型是稳定的。

3.4 Johansen协整检验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的滞后期选择是在VAR的最优滞后期基础上减l, 这样可以确定其滞后值为1。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对比迹统计量与5%水平临界值可知, 分析结果拒绝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 且拒绝存在至多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 因此, 三变量之间存在两种协整关系。取标准化 (Normalization) 的协整系数, 协整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对残差序列e=S+2.446386+0.410323J-1.103548Y进行ADF检验, 结果表明, 在95%置信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含单位根是平稳的。说明协整关系通过检验是正确的。

该协整关系表明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趋势, 它趋于长期均衡。由以上协整方程看出, S和Y具有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 即农村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每增加1%,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会增长1.1%, 这说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为主, 农民只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就可能会增加其收入水平。但S和J却是负向的长期均衡关系, 即农村人均教育支出的增加反而使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降低。这是由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教育在当期作为消费投资, 会增加农民的支出, 使得农民有限的收入减少, 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3.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VAR模型扰动项上加上一个单位正交化标准差的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图3.3描述了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对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率和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的一个单位正冲击的脉冲函数响应曲线。

在图2中, 横轴代表滞后期, 对应本文的样本期为26年, 纵轴代表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对农村人均教育支出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的响应程度, 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 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S对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率J的冲击始终都是负向的响应, 在第2期下跌到波谷后逐渐上升, 在14期后回到零点左右。这表明:由于教育的未来收益风险性, 它只能通过一定的积累后, 才能看到其效果的好坏, 教育在当期作为消费投资, 不仅不能带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的提高, 反而会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减少。

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S对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Y的冲击响应在8期之前都呈较强烈的波动状态。当给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一个单位冲击后,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前两期出现下降趋势后, 随后马上上升, 上升幅度较大, 在第4期时开始趋于正向响应, 在第8期之后冲击反应逐渐趋于零。这表明, 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为主, 农村居民增加医疗保健支出, 虽然不能马上为农村居民提高收入, 但拥有健康的体魄最终仍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4 结论

通过建立VAR可知,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对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率和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分别具有负向、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 这是由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发展模式和落后的农业教育及教育收益的滞后性所决定的。因此从长期来看, 政府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并保持其长期稳定长期的提高, 一方面可以加快医疗体制改革, 尽快启动医疗救助制度, 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 同时提高资助金额, 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体制, 并且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 激励更多的农村青年参加职业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储备了人力资本存量。

摘要:自金融风暴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和投资开始, 我国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把经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到扩大国内需求上来。扩大国内需求的举措之一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然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消费水平弱。因此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村收入的影响。

人力资本发展因素分析论文 第5篇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演变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各个省份大专以上高学历人才作为衡量人力资本的标准,各地区的登记人口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解释变量,然后构建衡量人力资本的模型。对各省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一个地区的登记人口数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有利于该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

关键词:人力资本;登记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回归分析

一、引言

很多学者都在关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大都认为人力资本会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但对影响人力资本发展因素的研究很少,所以对影响人力资本发展因素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用SPSS对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证结果并给出建议。

二、实证分析

对人力资本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不多,在模型选择上大都选取了多个因素进行回归。但是对解释变量来说,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为了使模型更加可靠,本文参考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建立计量模型。对两边取对数可得:LnY=LnA+αLnK+βLnL(2.1)LnK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LnL表示登记人口的对数;LnY表示在登记人口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下的大专以上高学历人才的对数。LnA为常数。截面数据是不同主体在同一时间点或同一时间段的数据。本文以各个地区的登记人口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解释变量,以衡量人力资本标准的大专以上人才的`数量为被解释变量模型为(2.1),使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用X1表示登记人口的对数,即LnL;X2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即LnK。回归结果如表二:a.预测变量:(常量),X2,X1。b.因变量:Y由表一我们可以看出F统计量的概率为0.00<0.05,是显著的,表明回归方程通过了检验②。r2=0.891,说明拟合度很好,充分证明了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所以(2.1)式变为:lny=-11.901+1.024lnx1+0.877lnx2r2=0.891(-6.546)(13.620)(5.485)①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拟合度很高,说明登记人口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解释了当前高学历人才数量的89%以上。②登记人口(l)每增加1%,高学历人才(y)增加1.024%个单位。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k)每增加1%,高学历人才(y)增加0.877%个单位。④该模型进行共线性检验,容忍度为0.994>0.1;膨胀因子<10。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能正确的解释被解释变量。⑤模型DW=1.921很接近2.0,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三、政策和建议

首先政府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各个地区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其次,应该制定有利于发展本地经济的相关政策,挽留本地的高学历人才,拉动经济的增长。其次在实证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登记人口对当地人力资本的显著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从登记人口中发掘人才,不断扩大人力资本优势,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平芳、徐大丰.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J].经济研究;(09)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探讨 第6篇

(一)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乡镇企业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载体。改革开放以来, 乡镇企业发展迅猛, 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提供大量的机会。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乡镇企业累计吸纳了1.2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进入90年代末期,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在市场经验激烈的竞争中由于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的薄弱、经济效益不佳, 因而吸纳家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减少了, 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减弱。要恢复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地位, 乡镇企业必须进行第二次创业, 而第二次创业的关键是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基础, 而当前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现状满足不了其需求, 因而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二)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对农业市场的准入方面作出的承诺, 比如降低农产品关税、开放农业市场、拆除关税壁垒、消除国营垄断等, 对中国农业的冲击是明显的。据专家估计, 由此将造成我国农村增加1000多万的失业人员。另外, 我国农产品成本远远高于国际标准。比如我国的小麦、棉花、大豆、玉业、油料等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 加上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粗放、质量较差、环保重视不够, 很难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国外的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将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我国农产品难卖问题更加突出, 为此, 必须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解决以上问题。农产品综合开发指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资源特点, 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产品, 达到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农业产业化是家、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主体, 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其基本特点是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业化、产业一体化。然而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三)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适应城镇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必然进入城镇, 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就以当前发展小城镇为例, 目前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 而亟需的 (新兴) 第三产业 (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 发展严重不足。而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 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而第三产业又是是消化剩余劳动力的地方, 以美国为例, 第三产业中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比例:1935年为45.3%, 1960年为56.6%, 1980年为69%, 到现在已达到80%以上。发展第三产业是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 而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尚不能适应它发展的需要。

(四)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也是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劳务输出的需要

国际上的对外劳务输出, 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显示:世界各地走出国境的劳务剧增, 全球约有一亿人。巴基斯担全国人口1.2亿、泰国人口600万、菲律宾人口5000万, 他们分别向国外输出劳务200万、60万、30万。而中国2000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国外的比例只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的0.1%, 其绝对数仅10万人左右。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劳务输出对劳务输出者的文化、技术和技能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应采取的措施

(一) 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零收费制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2002年5月份,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目前的关键是要把义务教育投资落实到实处。现实生活中, 存在着许多贫困家庭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导致孩子失学的情况。因而,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因为青少年是未来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来源, 只有增加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 才能满足以知识和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产业结构变化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也才能满足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同时, 在城市要消除教育歧视, 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二) 在农村实行中等职业教育

在农村实行中等职业教育, 主要是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和专业职业技术教育, 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及向外转移的需要。农业技术教育是指通过农业技术培训, 使初高中毕业生的一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农村种植技术培训, 完成从学生向新型农民的真正过渡, 从事以农业为主、非农业为辅的生产。专业职业教育是指地方根据本地产业的布局情况及其他相关信息, 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产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技能培训, 实行多种级别、多种层次的从业资格制度, 使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接受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后, 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 进入非农产业, 使他们能进城, 也能留在城市。同时, 利用城市已有职业教育资源对农村青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发展完全的高中的教育, 还需要漫长的过程。为此, 可以利用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专等招生农村青年。主要是城市职业学校对就业需求比较了解, 资源将会得到充分利用。当然, 仅靠市场规律作用是不够的, 还须政府从政策、资金方面予以支持, 并从制度上进行建设。

(三) 建立并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 大多数农村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以教育为跳板, 走出农村。所以, 应建立并完善农村的成人教育体系, 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下的实效性强的专业人才, 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农村的成人教育应建立在两个层面上, 其一是普及文化常识、农业技术和法律基础等实用性知识;其二是对农村中的优秀青年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知识的相关教育。由于存在着教育布局不合理, 目前很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因此, 应采取多样灵活的形式, 多渠道的把闲置的教育资源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 有针对性的对农民进行培训

农村要进行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有针对性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科技咨询向农民提供科技方面的问题解答、技术指导、可行性研究、方案选择以及有关农业生产市场信息。既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又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市场运作能力,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 政府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投资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第7篇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1. 农村教育投资与收益不对称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形式,而且具有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不完全一致的特点,这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尤为明显。分析我国教育投资特点就会发现,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父母都是子女的投资主体之一。在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后一般会离开本土到城市工作,而父母却依然留在农村。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所积累的人力资本绝大部分并没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而是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农村子女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育一般都在农村进行,而从大学开始到以后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并在城市工作,实际上是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他们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了投资的作用。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出现了农村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

2. 国家教育资源存在不平等分配,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严重倾斜于城市和高等教育。尤其是财政政策改革以后,农村地区各级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薄弱并严重割裂,教育规模难以满足农村社会需要。在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教育成本相对其收入投入较高,造成农村居民教育需求减少,农村教育落后。绝大部分农村中学生没有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我国农民成人教育发展也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农民高等学校和农民中等专科学校数目相对较少,招生人数非常有限,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招生数相对于我国农民总数来讲依然非常有限。

3. 农村家庭和个人对人力资本投资缺乏积极性

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劳动手段落后,劳动的知识技术含量较低,复杂程度不高,从业者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加之,近几年城镇存在严重失业问题,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较低,农村家庭和个人对于接受太多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不予重视。农村地区一些消极思想根深蒂固,并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如:“早工作,早赚钱,免得花了钱财,费了时间还得回家种田”等,消极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村个人和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4.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低

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但是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人口构成不合理,老龄化趋势明显,即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而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乃至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据统计,近年我国属农村生源的初中、高中生能够升入上一级院校深造的比例很小,每年仍有大量高中和初中毕业生返回农村。这些返乡青年中的大多数成为农村劳务输出的主力部队,真正继续留乡务农的只是极少数。

5.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放缓,增幅减小,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而与此相反,教育投资、医疗保健费用却大幅上涨,由此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居民家庭和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6. 农业人才流失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共培养了200多万大中专毕业生,但目前只有一半留在农业系统,另一半则跳槽到了其他行业,即便是留在本行业的这一半人绝大多数都不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第一线大量缺乏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技术人员跳槽改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技术人员的供需脱节所致。而我国农业院校以往培养的农业技术人员由于预期回报率大大高于农业生产的回报率而不愿意扎根农业生产。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1.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

应该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投资问题。由于农村教育的受益方是城市经济,就可以考虑通过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让农村基础教育真正的受益方来支付这个投资成本,从而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我国对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功利性的高等教育之中。今后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出,增加财力支持。

2.实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教育体制改革向着地方分权、民主化、灵活性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应改变政府全包办学的局面,改革农村教育投资体制,在农村教育中引入社会资本,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办学,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多途径、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增加教育投入。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3.加强城乡间教育人才流动,引进高素质人才

人口流动、人员交流也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途径。城市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改革成果、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和理念等,应实施城乡教师互换制度,制定政策鼓励城乡间人才的流动,每个市区学校都确定一两个结对帮扶的农村学校,定期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指导。教师通过流动能增加自身人力资本的存量,从而可教出更高质量的学生,即可以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得到增加。在引进人才方面多投入,这也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农村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或者选拔本地区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参加正规的专业教育,学成以后回乡任教,发展当地的基础教育事业,给农村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

4.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

在增加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的同时,我们也要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责,使政府责任的落实具有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和制度化。并且,要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加大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另外,对于一些贫困县,可以根据需要制订相应的转移支付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的基础教育开支。

5.对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知识结构优化和后天素质提升

(1)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短期培训班、专家田间指导课、中长期专业学习、中老年识字班、中青年技术培训班、单项技术培训班等。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各高校输送人才,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由于教学体制的原因,农村青年大多只接受过文化教育,几乎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当然也就无法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要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或其他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关的技能培训。这种技能是可以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这种教育由于其受益在农村,能够直接增加农村家庭的收入,因此农民也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所以,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有超前意识,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来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不但要培养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农产品加工、农业中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第8篇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 农民收入水平及增长情况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直接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农村人力资本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因此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农民收入受阻的原因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农民增收途径的问题, 同时, 对于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也有相关的研究介绍, 但是浙江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浙江农村人力资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影响着农民收入, 浙江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却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 本文拟从浙江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出发, 用数学模型对人力资本和农民收入之间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增加农民收入给出人力资本方面的政策建议。

二、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1. 人力资本的内涵

比较国内外学者有关人力资本的定义, 可分为两类:一是以人力资本的内容为核心进行定义, 另一是以人力资本的功效为核心进行定义。并且可以相对的分为群体和个体两方面的定义。

王金营博士综合了国内外其他学者的观点, 把以人力资本的内容为核心和以人力资本的功效为核心两者加以综合。对入力资本给出如下定义:

对于个体人力资本来说, 人力资本是由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所构成, 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 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 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

这是一个对于个体而言的一般意义的定义。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 人力资本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 可定义为:

总体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每个人具有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个体人力资本构成因素的整合, 并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 提高商品和服务产出效应的价值。

2. 人力资本测定的方法

在有关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文献中, 已有许多人力资本指标的界定和度量方法, 虽各自考虑的角度不同, 但归结起来无外乎从产出角度的度量方法和从投入角度的度量方法两个角度。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运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测定人力资本的量值。对于受教育年限法的应用, 主要是确定不同的受教育年限所对应的权数, 虽然我国现行的学制为小学6年, 但是考虑到目前大多数农村在业劳动力在小学的受教育年限约为5年, 因此本文按照实际的受教育年限5年来计算;初中按照实际的受教育年限8年来计算:高中 (含职高、中专) 大致按照实际的受教育年限11年来计算;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按受教育年限为1来计算;大专及以上农村劳动力, 由于统计资料数据的限制, 在权数处理中无法反映出占农村人数比重较少的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受教育年限的差异, 因此统一按照大致相当于大学本科层次上平均的受教育年限15年来计算。由此, 我们得到了度量人力资本积累的权数值:文盲半文盲为1;小学为5;初中为8;高中 (含职高、中专) 为11;大专及以上为15。

于是, 得到下面的计算公式:

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 (平均受教育年限) :

式中, Li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人数Ei;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各层次人力资本积累的权数值。

三、浙江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图是2001年~2008年浙江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年收入的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比农村年收入高, 且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也比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高。

浙江农民收入构成中, 农业以外的收入超过l80%, 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逾七成 (《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 。2009年, 全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相加人均达l8983元, 占全部纯收入的l89.8%;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跃上万元台阶, 达到10007元, 比2008年增加749元, 增幅8.1%。

调查显示, 浙江农民收入构成中, 农业以外的收入超过80%, 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逾七成。2009年, 全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相加人均达8983元, 占全部纯收入的89.8%。

四、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1. 模型描述

(1) 线性回归模型

前面提到本文是按受教育年限加权的方法来度量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所以本文首先单单分析浙江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 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解释变量X,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β0是常数项, β1是解释变量系数, ε事随即误差项。

此模型就以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解释变量能使计算更为方便结果更为明确。

(2) 回归模型

本文为了更好的说明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再运用回归模型来分析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农业和非农业收入的影响即:

对等式两边取对数, 有:

式中:

Y一农民劳均 (非) 农业收入;

A一为技术进步率;

E一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Y的计算方法为: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农民人数/农村劳动力人数;

γ为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E的计算方法为:

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总存量:

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 (平均受教育年限) :

式中, 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各层次人力资本积累的权数值。

2. 数据和变量说明

表4-1是2001-2008年浙江农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数据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算法是文盲半文盲*1+小学*5+初中*8+高中 (含职高、中专) *11+大专及以上*15。从表可以看出2001-2008年人均农民收入越来越高, 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悦来越高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可以上学获得更高等的教育。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村统计年鉴》

注:资料来源:《2008浙江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浙江农村统计年鉴》

表4是2001年~2008年人均非农业收入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数据, 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你计算方法同表2。

注:《2008浙江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浙江农村统计年鉴》

根据表1到表3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由表1看出浙江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为平均受教育水平低, 农民文化水平增长缓慢, 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低。2008年浙江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4年, 其中高文化水平劳动力所占比例非常低,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2.89%, 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6年。

从全省平均的历史数据来看, 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 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也就越高。非农收入近年来一直呈现快速的增长, 并且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根据农民纯收入进行分组, 其中收入最高的组中, 非农收入远远高于其他组, 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 实证分析

(1) 对农民收入的回归分析

取2001年~2008年浙江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和农民收入的平均数据,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到的结果表所示。

注:***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由表5得到一元线性方程:

Eviews模拟结果显示:判定系数=0.965356, 说明解释变量, 即浙江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X) 解释了被解释变量, 即浙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Y) 。F=196.0559在较高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 说明浙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整体上有线性关系。常数项及解释变量系数均通过t检验, 说明浙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有显著影响。且当浙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将增加6869.091元。

(2) 对农业收入的实证分析

取2001年~2008年浙江平均数据, 在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时, 本文采用回归模型的方法, 得到的结果表6所示。

注:***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表6表明:模型的F检验值是显著的, 说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参数值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 我们可以据此来检验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

从得到的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重要因素。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劳均农业收入的影响为正, 其参数估计值为2.8398, 即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 农村劳均农业收入就增加2.8398%。

(3) 对非农业收入的实证分析

取2001-2008年浙江平均数据, 剔除价格影响, 利用Eviews统计软件, 考虑到各个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线性相关, 在利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时,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逐步回归的方法, 得到的结果如表7所示。

注:***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表7表明, 模型的F检验值是显著的, 说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参数值都能够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因此, 我们可以据此来检验人力资本状况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从得到的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

(1) 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非农收入的重要因素。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劳均非农收入的影响为正, 其参数估计值为8.8588, 即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 农村劳均非农收入就增加8.8588%。

(2) 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人力资本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参数估计值为2.8398, 影响农民非农收入的系数为8.8588。

4. 结论

(1) 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浙江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民收入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浙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有显著影响。且当浙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将增加6869.091元。

(2) 利用回归模型对农民劳均农业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平均受育年限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民劳均农业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 劳均农业收入则增加2.8398%。

(3) 对农民劳均非农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民劳均非农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1%, 农民劳均非农收入增加8.8588%。

(4) 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比较, 可以看出, 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教育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构成因素, 因此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对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做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1) 本文将农民收入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两部分, 对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分别进行说明, 并分别研究人力资本对这两部分的影响。

(2) 文章分析了浙江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鉴于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增加, 增长速度快,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人力资本影响农民非农收入的途径, 并利用回归模型和明塞尔劳动挣得函数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

(3) 根据本文研究可以得出;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为正, 人力资本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很大;同样地, 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为正, 且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大于其对农业收入的影响。

(4) 文章根据分析所得的结果, 提出了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2. 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生产能力, 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比例, 使农民有足够的能力进入非农行业, 从而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就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

对于浙江省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建议: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增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资。

摘要:近年来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越来越多, 农民收入也因此逐年提高。对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展开了研究。由于浙江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缺乏相应的研究, 本文对浙江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展开相应的研究。本文首先就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说明, 然后就浙江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 本文用到回归模型对浙江农村人力资本 (平均受教育年限) 对农民收入、农民农业和非农业收入进行数据分析。在浙江人力资本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分析中用明赛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本文得出农村人力资本分别与农民收入、农民农业与非农业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有正相关关系。本文结果表明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能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教育年限

参考文献

[1]贝克尔·G.S.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112

[2]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55

[3]王建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68

[4]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115

[5]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张风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02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第9篇

从经济学角度考虑,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宏观经济学将经济增长分为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也称为投入型增长,是指由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引起的经济总量增加;内涵式增长,又称效率型增长,是指由市场效率、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及能力实现等引起的经济增长。众多学者已形成共识:经济可持续增长不仅取决于物质要素的投入和积累,而且取决于能推动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与积累。舒尔茨(1962)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相近的要素投入却带来较大的产出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等方面。贝克尔(Becker)指出,“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1964)。这在一定程度上探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问题。Dension(1967)、Jorgenson和Griliches(1967)从异质劳动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探析,这说明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分析。

纵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史,舒尔茨指出了人力资本收益递增将促进经济增长,但定性分析较多。罗默(1986)建立了知识溢出模型,认为长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知识积累推动的,但忽视了教育及其他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对知识技术进步的决定作用,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卢卡斯(1988)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此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引入其中,揭示了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但他没有将正规教育和“干中学”两种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结合起来,也没有考虑其他如在职培训、医疗保健等人力资本投资方式。Mankiw、Romer和Weil(1992)构造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要素在内的外生经济增长模型,并采用经验数据加以证明,指出了人力资本因素带来了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和劳动者收入差距。不难看出,上述从人力资本角度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人力资本投资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突出贡献,如Sengupta(1993)Brro(1993)Benhabit和Spiegel(1994)、Pritchett(1996)等,但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这可能与他们忽略了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问题有关系。如国内的郭继强(2005)、杨建芳(2006)等,他们都借助了MRW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另外余长林(2006)构建了一个包含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但未加以实证分析。

综观文献,目前关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还很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近2/3,农村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编写的《农村经济绿皮书》关于GDP的划分,可以发现,农村GDP的比重占到1/2左右。因此,本文拟将探析农村私人生产性教育投资、公共教育投资和私人医疗保健投资、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建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农村私人生产性教育投资和公共教育投资、私人医疗保健投资和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包含教育投资和医疗保健投资在内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绩效的内在影响机制;第三部分实证分析并检验上述模型;第四部分是结论及启示。

二、理论模型

Steger(2002)等指出资本可分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此,我们参照刘长生等(2009)的研究,假设存在如下生产函数:

其中,y为社会产出,k为包含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的复合资本投入。实物资本kp的动态方程为:

其中,t为宏观税率,c为消费支出,δp为实物资本折旧率。人力资本的动态方程为:

其中,Ce,为私人生产性教育消费支出,Ch为私人医疗保健支出,Ge为政府对公共文化教育支出,Gh为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支出。μ1和μ2分别表示私人和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结构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的不变的外生参数;β和γ分别为人力资本增量关于私人教育投资和政府教育投资的不变弹性。β,γ∈(0,1)

为简化问题的分析,将(3)式转化为:

其中,μ为私人和政府人力资本总投资结构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的不变的外生参数;Ie为私人和政府教育投资总额;Ih为私人和政府医疗卫生保健投资总额;η为人力资本增量关于私人和政府教育总投资的不变弹性,η∈(0,1)。

假设1:人力资本运动函数具有严格拟凹性质。即:h'(·)酆0,h"(·)刍0

于是复合资本k可定义为:k=kpαkh1-α,其动态方程为:

再将(2)(4)式代入(5)式可得:

由(5)式可知,就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而言,在实际资本总量一定的情形下,物资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是此消彼长的。假设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比重为ρ;由(4)式同样得到,在一定时期一个经济体系的人力资本投资总额一定时,教育投资和医疗卫生保健投资也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于是我们可得到:

由(7)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得:

我们对(8)求一阶导数可得到余长生(2006)基本一致的推论1:当私人和政府人力资本投资总额一定时,只要选择教育投资与健康投资之间的恰当比例,就能使得人力资本增量达到最大化,而这个比例是人力资本增量对于教育投资的弹性。

同样道理,可得到推论2:当一个经济体系中复合资本总额一定时,只要选择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恰当比例,就能使得社会产出,即经济增长达到最优化,而这个比例是经济增长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弹性。

三、实证分析:基于经验数据的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一)变量的选择与数据说明

本文选择的样本数据为中国大陆31个省份1997-2010年的面板数据。农村经济产出、劳动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数据来自各省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及各年中国统计年鉴:(1)农村经济产出yt,用农村GDP表示,它包括第一产业增加值及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本文主要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写的《农村经济绿皮书》(相关年份)中关于GDP的城乡划分,对GDP进行分解,计算得到农村GDP数据。单位:亿元;(2)总劳动用乡村劳动力总数表示;(3)物质资本用农村集体部位和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4)人力资本存量是借鉴胡德龙(2005)介绍的方法,用在各学制前乘以相应权数的方法度量人力资本,计算各级教育权数为:小学和初中都是1,高中教育是2.02,高等教育是6.69,计算各级教育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为,文盲半文盲的是0,小学文化程度的是6年,初中文化程度的是9年,高中文化程度的是15.06(9+2.02×3)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是41.82(15.06+4×6.69)年,最后用各级教育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与各级教育文化程度的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模拟得到。(5)私人生产性教育消费支出Cet和医疗保健支出Cht分别以各地区农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表示。(6)农村公共教育支出Get和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保健支出Ght分别以各省份人均政府教育支出和人均医疗卫生保健支出表示。

为了探析地区差异,本文将全国31省份分为东、中、西、东北四个地理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然后对其进行面板数据分析。

(二)私人生产性教育消费支出与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政府公共教育与医疗投资对人力资本增量的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对私人生产性教育消费支出与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政府公共教育与医疗投资对人力资本增量的影响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其中,αit为各解释变量的系数项,1nkiht、1nCiet、Ciht、Giet、Giht、分别为各省份不同时期人力资本、私人生产性教育消费支出、私人生产性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公共教育支出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支出的对数值。1nkipt为一个控制变量,以各省份农村物质资本存量与农村就业人数的比值表示,反映人均物质资本形成对农村人力资本增量的影响。在此,之所以取对数,主要是考虑到变量对数的差分近似地等于该变量的变化率。

在检验私人生产性教育消费支出与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政府公共教育与医疗投资对人力资本增量是否有协整关系前,需要首先对1nkiht、1nCiet、Ciht、Giet、Giht、进行单位根检验。关于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很多,且又各有优缺点。在此,我们选择最常用的ADF检验法(1999)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1。

注:表中括号内值为ADF检验统计量p值;△为一阶差分;*、**分别表示1%、5%水平显著,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由表1,我们可以发现,1nkiht、1nCiet、Ciht、Giet、Giht、的水平序列都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但他们的一阶差分△1nkiht、△1nCiet、△Ciht、△Giet、△Giht、除了中部的△1nCiet和东北的△Ciht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外,其余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这说明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控制变量1nkipt的水平序列也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但其一阶差分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假设,说明1nkipt也是一阶单整的。

然后,我们继续检验1nkiht、1nCiet、Ciht、Giet、Giht、1nkiht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借助Eviews5.1先利用两步检验法先进行回归分析,再对其产生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表2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基本在1%或5%水平上显著,其残差的面板单位根检验除中部地区在5%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假设外,其他三个地区都在1%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假设,说明上述六个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即说明私人教育投资和医疗卫生保健投资和公共教育支出和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是地区人力资本增量多寡的长期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了假设1和推论1的正确性。从各地区回归系数分析,东部和东北地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高于全国水平;在中部,除了私人教育投资支出和人均物质资本形成对农村人力资本增量的影响高于全国水平外,其他都低于全国水平;在西部,各变量对人力资本增量的影响水平都不及全国水平。从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看,就人力资本投资结构而言,除东部教育支出低于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外,其他地区和全国总体上教育支出比例偏高些;就私人和公共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而言,前者大于后者。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投资结构有待改善。

注:括号内为各变量的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5%的水平上显著。

(三)农村人力资本增量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由上述推论,我们构建如下的实证分析模型:

其中,1n Yit、1nkiht分别表示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农村人力资本增量,1n Zit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农村集体单位和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1n Iit、第一产业占农村GDP的比重1n Uit、财政用于支农的科技费用1n RDit等,数据来源同上。于是(10)式可写为:

首先,对1n Yit、1nkiht、1n Iit、1nUit、1nRDit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表3。我们不难发现,这五个变量的一阶差分除东部的人力资本增量指标、中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西部的第一产业结构、东北的人力资本增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外,其他变量指标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存在单位根原假设。因此,这五个变量基本上是一阶单整的。然后,再对其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得到表4结果。

注:表中括号内值为ADF检验统计量p值;为一阶差分;*、**分别表示1%、5%水平显著,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注:括号内为各变量的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5%的水平上显著。

表4表明四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在1%或5%的水平上显著,而且其残差的面板数据都在1%或5%的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这四个解释变量都长期作用于农村经济产出的多少,这检验了推论2的正确性。比较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对农村经济产出起重要作用的还是物质资本的投资所产生的效率,第一产业对农村经济产出产生的效率也较大,除东部此效率小于人力资本增量所产生的效率外,其他地区及全国总体人力资本增量所产生的效率都不及第一产业所产生的效率;财政用于支农的科技费用的产出弹性最小。地区人力资本增量对农村经济产出弹性由大到小依次是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农村私人教育投资和医疗卫生保健投资、公共教育投资支出和公共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对农村人力资本增量的正面促进作用和农村人力资本增量对农村经济产出的显著正影响。具体而言,在人力资本投资总额一定的条件下,需要选择教育投资与健康投资之间的恰当比例,才能使得人力资本增量达到最大化,而这个比例是人力资本增量对于教育投资的弹性;当一个经济体系中复合资本总额一定时,需要选择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恰当比例,才能使得社会产出,即经济增长达到最优化,而这个比例是经济增长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弹性。在实证分析我国四大经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农村经济产出差异时可以发现:(1)东部和东北地区无论是人力资本投资总额还是结构都优于全国总体水平,西部地区的情况则相反,而中部地区私人教育投资比例较大,其他人力资本投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从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看,除东部教育支出低于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外,其他地区和全国总体上教育支出比例偏高些;(3)从私人和公共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看,前者大于后者;(4)地区人力资本增量对农村经济产出弹性由大到小依次是东部、东北、中部、西部;(5)整体看来,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仍不及物质资本投资产出效率,而且差距不小,平均达0.241。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第10篇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广大农村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 但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的过度“富足”与人力资本的严重“贫困”是当前极具矛盾的一个现实问题,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居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较快, 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农民增收的困难, 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就人均收入而言, 1990-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年均增长率为10.94%, 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3.97%。另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见图1) 。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人力资本是指人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体力 (健康状况) 等质量因素之和。实践证明, 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离不开投资。根据舒尔茨的经典观点, 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4类: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医疗保健投资和流动迁移投资。目前, 我国农村这4类投资严重不足。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

(一) 人地矛盾突出

首先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上来分析, 有数据表明, 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3.9亩下降至2006年的1.35亩。其次是耕地资源的质量变化, 我国耕地资源在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还面临着耕地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和受到污染以及水土流失所引起的耕地质量日趋下降的严重威胁。如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耕地中40%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 土地沙漠化正以每年315万亩的速度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劳动力却在不断增加, 1996-2004年, 年均增加551万人之多。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增长与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之间的矛盾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隐蔽的形式在农业领域中不断沉淀下来, 最终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无疑强化了旧有的小规模生产方式, 还抑制了农业科技进步, 束缚了农业向规模生产经营发展, 阻滞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 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 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中, 文盲半文盲比重越低, 高中、中专和大专程度所占比重越高, 这说明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就专业技能培训而言, 我国农村总体水平是偏低的。据统计,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 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 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上述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这一方面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应用和推广, 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进而影响了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和非农入增长。

(三) 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

长期以来, 我国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 造成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健康差异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城乡人均卫生费用之比一直维持在3∶1-4∶1, 个别年份甚至高达4∶1以上。这种重城市轻农村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 直接造成了城乡人口健康差异明显。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 进一步缩小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大幅度的医疗费用支出增长率, 导致“小病拖, 大病扛”和“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广大农村, 特别在贫困农村中经常发生。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严重不足和缺乏公平性, 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较差, 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导致农村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度上升, 限制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因此,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医疗健康投资的城乡差异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 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难

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诸多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 最典型的就是以二元结构为特征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户籍的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不同的福利待遇、歧视政策, 一方面, 使得很多农民工很难通过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 无法与城市居民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同工不同酬现象在城乡居民之间也是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 44.8%的工资差异是因个人特征 (教育、经验、培训、健康、在当前企业工作的时间、职业、性别、婚姻) 不同而形成的, 55.2%的工资差异要归结于歧视性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 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而滞留于农村, 降低了农业生产率, 从而降低农村的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下降与工资性收入增速减缓的共同影响下,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此外, 当前我国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务工农民自身要承担相当的迁移成本, 造成大量的福利损失。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一)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1、加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保持政府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切实抓好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强度, 真正由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

2、国家应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倾斜, 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央和省对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我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成本高, 很多家庭难以负担学费。政府应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如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从而降低农民对教育投入的成本, 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率。

3、国家应该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受过正规教育的大学生深入农村,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工作, 如在师范类大学生入校时可自愿签订协议, 毕业后到农村支教一定年限, 国家对这样的学生给予生活、工作乃至升迁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同时可对原有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4、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都相对注重对子女即未来劳动力投资, 而忽视对现实劳动力投资。建议农村中小学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为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 让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些实用的生产技术。使不能进入高中和大学的人能具备一定技能, 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二) 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既然是投资就涉及到成本与收益问题。农村劳动力可能因成本和不可预知的收益问题而失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事实上, 技能培训是一项正外部性很强的投资活动, 其社会收益高于私人收益, 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买单”, 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同时引导非政府力量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资力度, 最终形成以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为主体、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适当参与的多方投资格局。

(三) 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投资

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对于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实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 改善农民健康状况, 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保证农民基本的卫生保健条件。通过建立专项基金, 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建立医疗教助制度, 把卫生扶贫和经济扶贫结合起来, 使穷人和低收入者获得实惠的医疗救助。国家应采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进入农村人寿保险市场, 提高农民对疾病的风险防范能力。三是乡村赤脚医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关系到农村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增加农村医疗保健机构的数量, 同时提高农村医疗保健从业人员素质和待遇。四是制定农村公共卫生计划, 传播医疗卫生信息, 普及公共卫生健康知识, 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设施和安全用水设施, 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和母婴保健服务, 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

(四) 革除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降低人力迁移成本

人力资本是在一个动态流动过程中实现优化配置的。因此, 用于劳动力跨区域迁移的支出也是人力资本投资途径之一。劳动力迁移成本包括信息搜寻成本、签约成本、进入城镇花费的各类费用等, 目前主要由劳动者自身承担。为降低迁移成本, 加速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应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职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 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 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权衡, 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遭受损失。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保障进城务工者的权益, 给农民以平等的发展机会,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 使农民享有更多的自由迁移的权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收入有增长但却缓慢, 城乡收入差距渐趋扩大, 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城乡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 我国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过度“富足”与人力资本严重“贫困”之间的矛盾, 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民增收的步伐。所以,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农民收入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改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现状, 扩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 才能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农民增收,人力资本,投资

参考文献

[1]、赵静.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论坛, 2008 (10) .

[2]、耿玉环, 张建军等.论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10) .

[3]、孟媛.“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研讨会摘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 .

[4]、王兆刚.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责任[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2) .

上一篇:玻璃幕墙工程节能下一篇:应对幼儿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