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绥中县范文

2024-07-24

辽宁省绥中县范文(精选9篇)

辽宁省绥中县 第1篇

关键词: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1 实验地概况

1989年, 在绥中县内发现了美国白蛾, 到2010年已扩展到16个乡 (镇) , 133个村屯, 4个街道。绥中县四通八达交通, 给美国白蛾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美国白蛾的发生范围集中在沿海交通发达地区, 在北部山区极少有危害。随着城乡往来频繁, 美国白蛾危害有向北蔓延的趋势。其发生面积从2002年的2000hm2逐渐蔓延到2010年的7666.67hm2。

2 美国白蛾在绥中县的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在辽宁省1a发生2代, 以蛹结薄茧在树干老树皮、枯枝落叶层、地面松土中越冬。在绥中县, 翌年5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 5月下旬幼虫普遍孵化。6月中旬~7月下旬是第1代幼虫危害盛期, 8月下旬~9月下旬是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 9月上旬陆续化蛹越冬。在疫情相对较重的绥中县前卫林场, 选设1处测报点, 安装诱虫灯, 安排测报员, 摸清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 掌握各虫态的始、盛、末期, 为防治提供准确的数据, 以表1为例。

3 防治方法

3.1 物理防治

3.1.1 人工扑杀成虫

利用成虫在树干下部栖息时飞翔能力不强的特点, 在4、5月人工直接捕杀越冬代成虫, 在卫生条件差 (如臭水坑、牲口圈、养殖场、厕所等) 环境中生长的树木上的捕杀应尤其注意。

3.1.2 诱杀成虫

利用成虫趋光的原理, 将黑光灯安置在前1年受美国白蛾感染较严重的地区, 在成虫发生期诱杀。

3.1.3 人工剪除网幕

在美国白蛾2~3龄网幕盛期, 每隔2~3d仔细寻查并剪除幼虫网幕。剪网时注意不要造成破网, 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及散落在地上的幼虫立即集中烧毁。绥中县第1代幼虫网幕期——5月下旬~6月上旬, 对第2代幼虫也随时剪除网幕。

3.1.4 人工挖蛹

于美国白蛾蛹期 (即4月中旬或7月15~7月末) , 在树洞、树皮缝、枯枝落叶、砖石瓦块, 挖出越冬蛹集中消灭。

3.1.5 摘卵块

在发生严重、虫口密度大的地区, 于6月1日~6月15日在树冠中下部的外围, 7月25日~8月10日在树冠的中上部及顶部的叶背, 寻找卵块摘除。

3.1.6 围草诱蛹

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前, 对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 在离地面1~1.5m左右树干处, 用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 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围草中化蛹, 然后在蛹羽化前解下围草集中烧掉。

3.2 生物防治

3.2.1 释放周氏啮小蜂

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天敌, 利用天敌防治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疫情的绿色无公害技术措施。在7月中旬, 气温20℃以上的无风天, 10:00~17:00放蜂, 每代释放1次。放蜂量一般为美国白蛾虫口数量的3~5倍。

3.2.2 以鸟治虫

招引喜食虫的鸟类加以控制美国白蛾的进一步传播, 如大山雀、灰喜鹊、杜鹃、黄鹂、戴胜等。

3.3 药剂防治

对生态条件较好、虫口密度较低的地区, 以生物制剂为主, 配合人工施放周氏啮小蜂和人工剪网等措施。对于人口密集的乡镇、城区、风景点, 尽量选择仿生制剂, 绥中县大量使用仿生制剂 (灭幼脲Ⅲ号) 来防治2~3龄的幼虫。对于零星的疫点和发生严重的地块, 少量使用仿生药剂与低毒农药混合, 充分发挥仿生药剂的长效性和化学药剂的速效性来治理美国白蛾。

3.3.1 灭幼脲Ⅲ号的特点

灭幼脲Ⅲ号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用量少、成本低的优点, 但它对昆虫致死速度慢, 一般在4~7d后见害虫死亡, 它对低龄幼虫防治效果好, 待幼虫进入5龄后施药, 则效果不大理想。为提高防治效果, 必须掌握好防治时机。如表2。

3.3.2 低毒农药防治

在重灾区和新发生区, 少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污染小的化学农药, 可快速减灾控灾。绥中县常用的是2.5%的溴氰菊酯5000倍液, 作为对机械防治、生物物理防治的补充。

4 保障措施

绥中县根据多年防治美国白蛾的经验, 积累了一整套可行的防治方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 广泛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防治的重要意义、防治技术, 加强全社会参与灭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检疫网络加以完善, 严禁疫情传播。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扩大周氏啮小蜂等的应用, 保护天敌。成立美国白蛾防治指挥部, 实施综合治理。建立专业防治队伍, 加强防治人员技术培训, 确保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组织专业人员检查验收, 落实防治责任制, 强化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实行“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绥中县荒地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第2篇

绥中县荒地满族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49年,位于绥中县西南部,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17433平方米,现有学生1048人,31个教学班,教职工57名。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校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把教育的立足点转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中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多学少教,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的教学思想,狠抓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重基础、重能力、重个性、重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的“四重一主”的教学原则在我校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荒小人全力打造高品质的课改特色学校,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功之路,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进一步深化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具有荒地小学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新体系,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2、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科学习过程与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德育课程,不断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努力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3、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确立现代课程意识,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改进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育人功能。抓住课改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推进,不断提高课改实验的水平和实效,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4、立足我校实际,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切实推进有效教学,构建自学引导式高品质课堂”为主线,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提升,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教学实验,加强新教师培养,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按规定控制班额并实行均衡编班,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时量,不随意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管理,稳步实施课程改革。为更好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改工作领导与管理,我校成立了以王宏伟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我校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修订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课改工作制度、教师培训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奖励制度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狠抓落实,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利的组织保证。

2、深入宣传落实课改精神,把课改工作作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领导成员直接参与课改实验工作,了解课改情况,教学困惑,解决课改中的问题,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相关文件与论著,看录像,听讲座,让每位教师深入领会课改精神,主动进行课改试验,进而使课改工作稳步扎实地开展。

3、统一规划,全面铺开,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在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改革切入,推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师教育、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鼓励课改教师根据各自实际选准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专题研究,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工作,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积累、整合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4、以转变教育观念为重点,以评价改革为核心,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大胆创新,突破难点。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互动式培训、校本培训式等多种培训方式,使之贯穿教师培训的全程。增强了学校的校本管理意识,提升了学校办学理念,广泛开发利用社会资源,优化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提高了我校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改革学校评价制度,促进学校教育在理念层面上的根本变革,从而更好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开展。

5、课题牵动,典型引路,人人参与,共同发展。以科研促进课改,建立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培训、教研、科研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改工作模式,对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攻关。

6、突出课堂教学改革中心环节,建立健全了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创新教研方式,大量开展案例分析、现场会诊、反思交流,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荒地小学每一所村小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课堂上努力构建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应用,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制定了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有效控制书面家庭作业量的具体办法,引导和规范了课堂教学行为,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

7、加强交流,跟踪评估,分段总结,滚动推进。对实验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建立实验过程与实验效果的过程评价机制,建立互动交流机制和定期总结制度,使课改工作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推进。

三、基本经验

1、结合实际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使课改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制定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了教师培训学习制度、教师培训激励制度,保证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大胆探索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如:骨干教师师徒结对子培训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培训模式。随着课改的推进,我校加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将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教师观念、教学行为与综合素质同步发展。更加强了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制作提倡以自制为主,二次开发为辅。要求青年教师达到会制、会用、用好的程度。

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努力探索灵活高效、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模式,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与新课程实验的同步推进。

根据我校实际配齐配足了各学科专兼任教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定期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和育人水平。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注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专项培养和培训,多渠道、多方式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特别是课改工作开展以来,我校从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到教师,先后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百余人次;积极实施校本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派教师赴沈阳、锦州、大连等地学习培训。

2、加强新教材、新教法研究,提高新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以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积极改进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内容、形式和方法。加大对教研质量的监控力度,给予教师具体细致的指导,对课改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紧密结合我校的实际,探索新形式下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的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积极而有效的教学,将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的目标、新教材的要求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全面落实“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三级课程的管理和研究。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我镇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对学校基本情况和教师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科学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如古诗词、德育教育等,正在开发作文专项训练校本教材,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允许学生调换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4、紧密结合课改实际,积极开展课改课题研究。为使科研课题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我校重视调研工作,根据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设立研究课题,发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主体在科研实验中的优势和作用,集中攻关,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育科研成果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5、改革了评价机制,推进教育个性发展。(1)构建了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制定新课程背景下各学段、各学科优秀教师标准,引领教师成长。淡化以分等和奖惩为特征的教师评价模式,建立了以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我们坚持评价的多元性、个性化、发展性、区别对待原则,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从不同角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评课、综合测评、业务考核、同行评议等形式进行教师之间的评价;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2)完善学生评价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基础性发展目标上不断发展,建立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评价制度,改革学科考试评价内容和方式,提倡和支持学科分项考试和自主选择考试,定期对平日考试和期中期末试题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不仅评价学习成绩,还通过考卷、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学习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评价。

(3)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完善教师教学考核细则。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标准,确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备、可测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重点内容要放在“有效教学”上,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度;考查的重点对象从教师转到学生身上来重点加以评价。评价方法和手段多元化,让教师、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评价。

四、主要成绩及突出特色

(一)扎实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抓活动、促能力。通过开展集中教研活动、听推门课、全镇教研会、教学质量抽测、新教师培训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完善构建“自学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两年前,我校就开始研究构建“自学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本学期的努力,两年前,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题的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们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较好地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过渡,目前我校这种“自学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初具规模,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

2、教学常规常抓不懈。为了推进我校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了低年组、中年组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和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与会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积极进行研讨,会场气氛热烈,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学校对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作业批改等常规工作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检查中细化落实。

3、开展 “经典诗词诵读”活动。我校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我校还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内容有优秀古诗文、《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分低、中、高学段编辑成校本教材供学生阅读。那一首首诗歌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4、“一师一优课”活动成绩优异。

我校对此次“一师一课”活动非常重视,王宏伟校长亲自督促指导本项工作,托人租借相关设备,采用多机位或到录播室录制的方法,录课教师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录制过程中轻松自然、游刃有余,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视频录制任务。

经过我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晒课工作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上学期我校共录课18节,其中获县级优质课10节,市级优质课4节(分别是赵帅、李成煜、刘苏、刘欢老师的课),省级优质课2节(赵帅和李成煜老师),部级优质课1节(赵帅老师)。因在晒课活动中的突出表现,赵帅、李成煜两位老师被县进修学校破格推荐为市级骨干教师。我校更是在县教育局举办的一师一课表彰会上,被评为晒课工作先进集体。本学期我校注册教师50人,共晒课1750节,晒课完成率高居全县各小学第一名,其中获得市级优质课5节。

5、不定期质量抽测。我校对质量检测工作高度重视,每次的抽测试题都由教研员亲自出题,中心校领导亲自监考,精心组织评卷,因此,我校各个年级的教学质量都在稳步提升,由于我们平时狠抓教学质量,在县进修学校组织的五科教学质量抽测中,我校三年级取得了全县第二名、四年级取得了全县第五名的好成绩,县教学质量检测成绩多年位居全县前列。在教师备课簿检查评比中,我校获得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县期末教学评估检查工作受到了县进修学校的表扬,因此我校被评为县“教学常规评估管理示范校”。2016年12月又被县教育局推荐成为绥中地区葫芦岛市小学特色发展学校联盟成员校。

(二)艺体之花盛开,硕果累累。

1、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和《绥中县中小学体育大课间评选活动方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我校制定了《荒地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成立了组织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规定了大课间活动时间,安排了活动内容(大型团体篮球操),让学生劳逸结合,提高身体素质,在县期末检查评估中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好评。我校被评为“中小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先进学校”,我校的校园集体舞在葫芦岛市“校园集体舞”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和拼搏、向上、协作的精神面貌,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多年来,学校非常重视艺术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电子琴队、书法小组、绘画小组,这些课外活动小组常年坚持培训,艺术特长培养成果显著。在本学期教学评估中,我校课外小组活动展示的舞蹈、合唱、书法、绘画等受到了进修学校领导的好评。多年来,我校表演的舞蹈多次参加市、县级比赛,均获得一等奖。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县里竞赛而获奖。上学期,我校组织学生认真排练,参加了县教育局举行的中小学生才艺大赛,学生们的精彩表现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好评,书法、绘画、舞蹈等项目分别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被推荐代表绥中县参加葫芦岛市比赛。在葫芦岛市舞蹈大赛中我校表演的舞蹈《金嘎达下河洗衣裳》荣获二等奖,课本剧《丑小鸭》荣获三等奖,我校因此被评为绥中县艺术教育优秀单位。

(三)课改成效

课改的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在了我校领导、教师以及全体学生和家长的心田,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切身体验,更加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全人教育、关注个性培养。课改的理念已潜移默化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中大量地采用了“预习或自学”“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练”等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还设计不少这样的实践活动:“讨论讨论”、“评一评”、“互相说说”等,这正是针对新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设计的。这样,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必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和认识工具,及时有效地给不同的学生有效的帮助。学生渐渐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让“自主”“合作”得到了落实。

绥中县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管;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4-0077-03

近年来,随着各项农机化惠农政策的深入,绥中县农机具保有量不断增加,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绥中县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现状

1.1 绥中县农机化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底,绥中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4.49万kW,拖拉机拥有量14 45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 696台,小型拖拉机10 763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 700台(套),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6 000台(套)。机耕面积5.80万hm2,机播面积5.73万hm2,机收面积4.46万hm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但在农机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绥中县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站十分重视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尤其是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辽宁省农机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县的农机质量监管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阶段。

1.2 绥中县开展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的主要形式

农机化质量监管是指对农机产品质量和运用效果有机结合程度进行监管。绥中县按照各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主要开展了如下监管工作。

1) 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涵盖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等,是对农业机械满足农业生产技术要求的评价。产品质量决定着其他方面的质量,没有好的产品质量,就没有好的作业质量、维修质量,产品质量既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基础,又是实施农机化质量监管的对象。

2) 农机作业质量监管。农机作业质量监管是作业标准、农艺要求、操作技能、机具状况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优化组合,反映的是农业机械使用的最终效果。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好坏,都要通过作业质量来检验,作业质量既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体现,又是农机质量监管效果的重要体现。

3) 农机维修质量监管。农机维修质量监管涉及维修网络建设、维修设备状况、配件质量、维修技能等内容,是指维修后的农业机械满足其修理技术要求的程度。维修质量既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又影响农机作业质量和维修后的技术状态,既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保障,又是实施农机化质量监管的保障。

4) 农机服务质量监管。农机服务质量监管贯穿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过程,具有更为宽泛的内涵。服务质量是管理服务在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上的综合体现,对于发挥农业机械化质量综合效益起着关键作用,也间接体现农机化质量监管实施的社会效益。

2 制约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开展的“瓶颈”

2.1 监管和评价依据不充分

1) 差异化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目前,针对农机产品的标准主要有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而关于产品的技术标准及相近的涉及到技术方面的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有的产品由于没有上述标准或针对企业及产品特点又制定了产品的企业标准。各类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出单位和归口单位有所不同,有相互参照和补充的现象,同时也存在技术指标设置不同、要求不同、评价结果不同等问题。对于类似问题,一方面给应用者带来不便,不知道执行哪个更为合理,有的企业也对比相关标准,最终执行评价技术指标相对低的标准,因而降低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给相关监管工作带来不便,当涉及到具体有争议的指标和数据时,由于执行不同标准的差异,对结果的确认与有关方面可能存在分歧,无法做出合理的结论。

2) 不规范的作业质量评价体系。作业质量评价标准有多方面作用:一是可以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机作业,二是可以作为开展农机作业质量监管的依据,三是可以对有偿作业服务出现的纠纷进行评定。作业质量不规范是目前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的难点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机作业质量标准缺少和不健全,农作物品种的差异、不同地区种植要求的差异、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差异及农民种植习惯的不同,使得制定出高度统一的作业质量标准难度增加。因此,国家和各地区应结合农业和农机化发展实际,进行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制定。

3) 不健全的维修质量评价体系。随着农机化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并不断深入,农机具的保有量逐渐增加,农民应用农机具的热情更加高涨,农机具应用领域更加宽泛,这些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农机维修服务保障体系,及时对出现问题的农机具进行维修,保证农民能够正常开展农机化的各项作业。然而,目前农机维修质量评价标准的数量和内容还有待增加和提高,进而保证农民能够获得高效优质的农机维修服务。

4) 尚需补充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为农机的使用者、生产者、销售者进行相关领域的服务,对于促进农机化发展和提升农机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农机化作业是跟着农时开展的,由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等特点,各类作业都比较集中,在进行集中作业期间能够保证农用柴油的品质和供应、保证机具零部件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和质量等便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有关部门对相关的服务质量并没有严格规定,对出现的有关问题也没有解决途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大农民顺利开展各项农机化生产。

2.2 制度和人才保障不充分

1) 机构和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一些地区由于没有认识到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阻碍。一些地区把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挂靠在其他单位,忽视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例如农机产品质量投诉问题,很多单位和人员不愿意干,加之此项业务又不是主体工作,有些投诉案件一拖再拖,错过了处理的最佳时机,导致农民的身体和财产受到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影响。

nlc202309051414

2) 工作人员缺乏,经费严重不足。只增加工作职能、不增加人员和工作经费,使得具体工作开展非常困难,达不到工作质量要求,也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随着农机具保有量的逐渐增加,使用农机具的农户也越来越多,出现质量等问题的频率也越来越大,由于人手缺乏,有些地区的工作人员还没有处理完一起事件,多起事件又等着处理;另一方面,由于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没有固定的工作经费,没有方便的交通工具,对一些案件的处理,工作人员一般都骑摩托车去现场,消耗的汽油费用单位不能给予报销,有的只能骑自行车前往,影响了工作效率。

3) 农机化质量评价标准缺乏。在实际监管工作中,遇到一些纠纷和技术难题时,缺少相关技术规范作为支撑进行解决。因此,涉及到农机化监管的各类规范类文件等地方标准亟需制定和完善,主要是围绕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作业质量评价标准、维修质量评价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缺失、不统一、不健全而展开。

4) 农机化质量监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人员学习本专业或工科专业的较少,而实际工作中经常要用到法律法规类、技术标准类、农机专业及农艺常识等知识。具体工作中,有些工作人员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处理问题,有些是根据以前其他同事的处理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对事故和质量问题本身产生的原因还不是特别清楚,这很容易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也很容易因处理不当而遭到当事人投诉。

3 推进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的对策

1) 进一步明确机构和职能。通过各方努力,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有序的农机化质量监管体系,对各类工作和问题,按照属地管理进行解决,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监管仪器设备的硬件建设,使之具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进一步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范围广,涉及到的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多,拥有一只高素质的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监管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强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等有关技术层面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监管工作。

3) 进一步加强农机化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农机化质量监管法律法规是开展监管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各类规范和标准是开展监管工作的技术依托。因此,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必须完善和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制修订适用于本地区现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 滕平.对当前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7(7):4-6.

[2] 曹磊,刘明国.农机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16-117.

[3] 杨朝军.浅析农机作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1(3):25-26.(下转第80页)

辽宁省绥中县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绥中县2012 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年报表, 人口资料来源于绥中县统计局。

1. 2 方法对传染病疫情资料作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疫情概况2012 年绥中县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7 种1 460 例, 发病率为248. 08 /10 万, 较2011 年上升12. 14% ; 死亡1 例, 为肺结核, 死亡率为0. 17 /10 万, 2011 年无死亡病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0 种998 例, 占总病例数的68. 36%; 发病率为169. 58/10 万, 较2011 年上升了18. 43%。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7 种462 例, 占总病例数的31.64%; 发病率为78.50/10 万, 较2011 年上升0.59%。

2. 2 不同传染病发病情况发病居前5 位的传染病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流行性出血热, 合计发病1 235 例, 占总病例数的84. 59% 。各种传染病发病情况见表1。艾滋病、麻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2011 年无病例。

2. 3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3.1呼吸道传染病包括麻疹、肺结核、猩红热、流行性感冒等, 合计发病559例, 占总病例数的38.29%, 见表2。发病率为94.98/10万, 较2011年下降了3.04%。以肺结核为主, 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 分别占该类传染病的83.72%、12.16%。肺结核死亡1例。

2. 3. 2肠道传染病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痢疾等, 合计发病414 例, 占总病例数的28. 36% , 见表2。发病率为70. 35 /10 万, 较2011 年上升5. 60%。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为主, 分别占该类传染病的51. 93%和36. 71%。

注: a指与2011 年发病率比较; 2011 年无艾滋病、麻疹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2. 3. 3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合计发病345 例, 占总病例数的23. 63% , 见表2。发病率为58. 62 /10 万, 较2011 年上升42. 78%。以乙型肝炎为主, 其次为梅毒和丙型肝炎, 分别占该类传染病的69. 28%、16. 52%、11. 59%。

2.3.4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包括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杆菌病、斑疹伤寒, 合计发病141例, 占总病例数的9.66%, 见表2。发病率为23.96/10万, 较2011年上升72.64%。以出血热和布鲁杆菌病为主, 分别占该类传染病的54.61%和37.59%。见表2。

2. 3. 5 其他传染病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 例, 占总发病数的0. 07%, 发病率为0. 17/10 万, 2011 年无该类传染病, 见表2。

2. 4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 4. 1肺结核2012 年报告发病468 例, 发病率为79. 52 /10 万; 与2011 年相比下降了0. 19% 。死亡1例, 死亡率为0. 17/10 万, 病死率为0. 21%; 2011 年无死亡。男性发病321 例, 占68. 59%; 女性发病147 例, 占31. 41%。患者最小年龄16 岁, 最大88 岁; 以55 ~64岁人群发病最多, 合计发病95 例, 占20.30%。见表3; 职业以农民为主, 合计发病421 例, 占89.96%。

2. 4. 2 病毒性肝炎2012 年报告发病323 例, 发病率为54. 88/10 万, 与2011 年相比上升了40. 65%。男性发病204 例, 占63. 16%; 女性发病119 例, 占36. 84%。患者最小年龄10 岁, 最大80 岁, 主要集中在15 ~74岁, 合计发病316 例, 占97. 83%; 以45 ~ 64 岁人群发病最多, 合计发病156 例, 占48. 30%。见表3。职业以农民为主, 合计发病263 例, 占81. 42%。其中乙型肝炎239 例, 占病毒性肝炎总数的73. 99%, 15 岁以下2 病例均为乙型肝炎。

2. 4. 3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012 年报告发病215 例, 发病率为36. 53/10 万; 与2011 年相比上升了68. 24% 。男性发病112 例, 占52. 09% ; 女性发病103例, 占47. 9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主要集中在25 ~64岁人群, 合计发病133 例, 占61. 86%; 其次0 ~ 5 岁儿童发病27 例, 占12. 56%。见表3。职业以农民为主, 合计发病120 例, 占55. 81%, 其次为散居儿童35 例, 占14. 34%。7—9 月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高发季节, 合计发病104 例, 占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总数的48. 37% ; 8 月份形成发病高峰, 合计发病51 例, 占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总数的23. 72%。

2. 4. 4 手足口病2012 年报告发病152 例, 发病率为25. 83 /10 万; 与2011 年相比下降33. 81% 。男性发病90 例, 占59. 21% ; 女性发病62 例, 占40. 79% 。发病年龄最小2 个月, 最大14 岁; 病例主要为6 岁及以下儿童, 合计发病144 例, 占94. 74%; 其中又以2 岁组幼儿发病最多, 合计发病42 例, 占27. 63%。见表3。散居儿童106 例, 幼托儿童40 例, 学生6 例, 分别占69. 74% 、26. 32% 和3. 95% 。6—9 月是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 合计发病132 例, 占手足口病总数的86. 84%;7 月份形成发病高峰, 合计发病60 例, 占手足口病总数的39. 47%。

2. 4. 5流行性出血热2012 年报告发病77 例, 发病率为13. 08/10 万; 与2011 年相比上升35. 82%。男性发病57 例, 占74. 03%; 女性发病20 例, 占25. 97%。发病年龄最小5 岁, 最大80 岁; 主要集中在15 ~64 岁人群, 合计发病73 例, 占94. 81%; 以35 ~54 岁青壮年发病最多, 合计发病38 例, 占49. 35%。见表3。职业以农民为主, 合计发病62 例, 占80. 52%。病例主要发生在2—6 月, 合计发病47 例, 占出血热总数的61. 04% , 8 月发病最少, 仅1 例。

3 讨论

2012 年绥中县法定传染病发病率248. 08 /10 万, 与2011 年相比上升了12. 14%; 无甲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与2011 年相比上升18. 43%, 主要是病毒性肝炎较2011 年上升40. 65% 所致。丙类传染病上升不明显, 与2011 年基本持平; 与2006 年相比, 法定传染病上升明显, 由2006 年的958 例上升为2012 年的1 460例, 考虑2008 年5 月2 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而使病例增多。分析近年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原因, 一是目前网络直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传染病监测工作日益加强, 医疗机构传染病发现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等, 使传染病发现率和报告率大幅上升;二是受梅毒[1-2]、出血热[3-4]、布鲁杆菌病[5-6]等传染病目前在葫芦岛市、辽宁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呈上升势头影响, 绥中县发病与此相符; 三是发病种类增多、防控措施不到位等因素, 如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的发生及麻疹暴发[7]。由此可见, 绥中县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从疾病构成来看, 与2006 年相比[8], 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仍稳居第1、2 位, 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为94. 98/10 万, 较2011 年下降3. 04% , 但仍是该县危害最大的一类传染病, 对肺结核防治要继续加强转诊、归口管理, 严格执行规范治疗[8], 同时要充分重视腮腺炎、风疹、猩红热和麻疹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继续做好儿童 ( 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 相应疫苗的接种工作, 加强对学校及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为主的肠道传染病2012 年发病率为70. 35/10 万, 较2011 年上升5. 60% , 主要是其他感染性腹泻明显上升所致, 因此, 要继续加强肠道门诊的监测和管理, 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工作。虽然手足口病较2011年有明显下降, 但由于手足口病主要发病对象为6 岁及以下人群, 且一旦EV71 流行时, 易于发生重症病例并造成死亡, 危害严重, 因此要以6 岁以下儿童为重点人群, 以托幼机构为重点场所, 在6—9 月手足病流行季节, 充分发挥卫生系统“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作用[9], 对手足口病疫情要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 早处理, 防止疫情扩散。对重症病例要早发现, 早救治, 避免死亡病例发生。与2006 年相比[8],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已经取代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居于第3 位, 2012 年发病率为58. 62 /10 万, 较2011 年上升42. 78% , 上升趋势明显, 其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主, 且15 岁以下有2 例乙型肝炎患者, 提示要继续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同时要进一步开展其他年龄组人群的乙肝免疫预防[10]。此外, 梅毒、丙型肝炎和艾滋病均有上升, 特别是梅毒的明显上升, 提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防控形势刻不容缓, 还应依托艾滋病防治项目, 加强性病防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虽退居第4 位, 2012 年发病率为23. 96/10 万, 较2011 年上升72. 64%, 增幅非常明显, 不但流行性出血热继续上升, 而且布鲁杆菌病发病也明显增多, 对此, 应继续采取加强监测、防鼠灭鼠、疫苗接种等综合防控措施应对出血热[4], 对布鲁杆菌病则应建立与畜牧部门的有效沟通, 及时通报疫情, 采取以检疫、免疫、彻底淘汰病畜措施之外, 加强人畜间疫情监测, 开展有针对性的布鲁杆菌病防治知识宣传, 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 减少慢性患者, 也是布鲁杆菌病防治的主要措施[6]。

绥中县发病居前5 位的法定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和流行性出血热, 合计发生1 235 例, 占总病例数的84. 59%, 是该县重点防治传染病。但乙类传染病中的梅毒、布鲁杆菌病近年上升趋势明显, 应引起足够重视, 也应作为今后重点传染病加强防治。当前要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契机, 加强传染病健康教育, 巩固儿童计划免疫成果, 加强传染病监测, 不断完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以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及医疗条件差的地区为重点区域, 农民、儿童和学生为重点人群, 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蒋建.南通市通州区梅毒、淋病发病趋势预测[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2011, 32 (3) :202-203.

[2]刘姝颖, 李延庆, 孟庆联, 等.安徽省2004—2010年梅毒、淋病流行趋势分析[J].安徽医学, 2012, 33 (2) :220-223.

[3]姚文清, 孙英伟, 刘敏, 等.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0, 25 (9) :724-726.

[4]李明慧, 陈小萍, 杨国庆, 等.葫芦岛市居民区褐家鼠携带的汉坦病毒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 (3) :239-242.

[5]毛玲玲, 姚文清, 耿英芝, 等.辽宁省2004—2008年布鲁氏菌流行病学现状及分型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0, 26 (12) :1170-1172.

[6]孙英伟, 毛玲玲, 李鑫, 等.辽宁省2001—2011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 (3) :268-269.

[7]李东春, 李静, 李淑梅.2007—2011年绥中县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2, 18 (11) :852-854.

[8]李东春, 朱艳梅.绥中县2006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1) :56-57.

[9]李东春, 李静, 李淑梅, 等.2008—2011年辽宁省绥中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16) :1998-1999, 2002.

辽宁省绥中县 第5篇

序工作情况汇报

绥中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情况汇报

绥中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工作情况汇报 常务副县长樊大成(2006年3月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督查组前来我县检查指导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排查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上级对我们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首先,我代表县政府

对市督查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

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文)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05〕26号)下发以来,我县立即行动,认真传达贯彻文件精神,以发展矿业经济为目标,以整顿和规范矿业开发为主线,坚持加强领导、突出重点、边查边改、整改结合、规范完善、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三查”工作已全面展开,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我县与全市其他5个县区相比,矿产资源相对比较贫乏,但资源分布点多面广,种类较多,零星分布于我县19个乡镇。近几年来,由于矿产品价格不断攀升,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利益驱动下,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证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

源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上级关于整顿规范的指示精神,思想统一,行动一致,落实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开展了全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主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发改局、监察局、经贸局、林业局、环保局、安监局、水利局、工商局、农电局、公安局负责人为成员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横向和对上、对下联络员沟通网络。领导小组在县国土资源局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组成了督导检查组、材料综合组、案件查办组和后勤保障组,具体负责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日常工作。同时,为了使各个成员单位便于开展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和联系,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更好地完成整顿规范任务,县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领导

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并以县政府文件转发了《关于葫芦岛市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门分工细则》。加强了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做到了界定责任、明确分工、统一行动、联合执法,保持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做到了组织、人员、职责三落实。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和工作机构,抽调专人开展工作,为全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精心制定方案。为了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好整顿和规范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经过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的多次调研,研究制定了《绥中县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实施方案》,下发到各个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方案明确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

3、广泛宣传发动。一是县政府于去年

10月14日召开了全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动员会议,县直有关部门局长、乡镇政府“一把手”、大型矿山企业和勘查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了国务院、省政府及省、市整规办的文件精神,就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我代表县政府讲话,要求全县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突出重点,严格要求,有计划、按步骤稳步推进整顿规范工作。会后,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相继召开会议,全县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全面铺开。二是县政府于去年12月21日再次召开全县整规工作会议,部署集中整治阶段工作,对“三查”工作进行调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三是强化宣传,广造舆论。县级新闻媒体专门开辟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专栏,定期刊发报道矿产整顿工作情况和信息。同时还出动宣传车80余车次,到重点矿区、砂场、石场进行宣传,发放宣传单500余份,在全社会营造了依法有序开采矿产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我们从2005年11月上旬开始,集中进行了以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清查排查和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办矿清查为主要内容的“三查”工作。

1、矿产资源开采清查排查情况

辽宁省绥中县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绥中县统计局。

1.2 方法

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59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3.37/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3,P<0.01),2011年发病率最高,无死亡病例。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2例;实验室诊断病例21例,其中EV71型5例,占23.81%;CoxA16型10例,占47.62%;其他肠道病毒6例,占28.57%。见表1。

2.2 时间分布

除2、3月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月都有病例报告,但病例几乎全部发生在5—12月,共发病594例,占病例总数的99.17%,其中6—9月发病较多,共发病436例,占病例总数的72.79%;7月呈明显的发病高峰,共发病151例,占病例总数的25.21%。见图1。

2.3 地区分布

全县25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但以散发为主。除外不详乡镇的病例,城区发病率为22.98/10万,农村发病率为22.98/10万,城区和农村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7×10-7,P>0.05);按地理位置及发病情况大体可分为3个区域,一是地处东戴河新区周边的万家镇、前所镇、李家乡、西甸子镇和高岭镇,这5个乡镇共计发病260例,年均发病率为52.44/10万;二是包括绥中镇及处于城乡接合部的沙河镇、城效乡、塔山镇、高台镇、小庄子镇和荒地镇,这7个乡镇共计发病204例,年均发病率为19.17/10万;三是以秋子沟乡为主的其他13个乡镇,共计发病125例,年均发病率为12.47/10万。这3个区域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 20,P<0.01)。见表2。

注:绥中镇为城区,其余各乡镇为农村。

2.4 性别与年龄分布

男性369例,女性230例,男女之比为1.60∶1。男性发病率为27.83/10万,女性发病率为18.59/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8,P<0.01);患者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6岁,病例以6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共573例,占95.66%;2岁组发病数最多,共163例,占27.21%。见表3。

2.5 职业分布

病例为散居儿童(397例)、幼托儿童(181例)和学生(21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6.28%、30.22%和3.51%。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

3 讨论

2008—2011监测结果显示,绥中县手足口病年均发病率为23.37/10万,远低于相关报道的辽宁省及葫芦岛市的发病水平[2],其中2008—2010年间发病较平稳,年发病率维持在21.09/10万以下,但2011年发病明显增多,发病率达37.33/10万,呈现出流行趋势。

在发病时间上,总体来看呈现出明显的7月夏季发病高峰,但4年间,发病高峰是从2008年的5月份逐渐推迟到2011年的7月份,特别是2011年在11月时出现了第2个明显的发病高峰,这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的东北地区发病情况相符[2,3]。

全县25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城区与农村发病率差异不显著,分析原因与部分家住农村的儿童到城区托幼机构入园,而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幼儿园几乎全部为民办,在环境设施及管理上均较差,6—9月流行季节城镇儿童外出旅游、假期到农村走亲访友等因素增加了城区儿童发病机会。同时,由于对全部病例及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加强了对居家治疗患儿的管理,安排社区(村)医生对患儿及其接触者进行观察,指导家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切实控制了疫情的发展,而其中由于农村相对便于管理,使农村疫情得到更好的控制;按地理位置所分3个区域发病率差异显著,分析高发病区成因主要与其地理位置和人口流动频繁有关,其中万家镇和李家乡与河北省山海关区接壤,李家乡有九门口等景区,同时万家镇又与西甸子镇、前所镇、高岭镇同处于沿海,地处东戴河新区,6—9月流行季节正值旅游旺季,外来人口流动频繁,相互接触机会多。

手足口病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例以6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其中2岁组是发病最多年龄段,这与杨继红[4]、姚文清等[2]、谭文文等[5]报告结果相一致,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6.28%。分析原因为该年龄儿童特别是2~3岁幼儿是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6],同时这个年龄段儿童尚未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而男性幼儿相对运动量大,相互接触机会多,接触各种污染物品机会多。

综上所述,今后绥中县手足口病疫情仍将维持较高发病水平,随着东戴河新区的崛起,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人口流动的频繁,感染机会的增加,由于手足口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短期内可造成大范围的流行,而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发病后又无特殊药物可供治疗,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则是预防和控制该病传播的关键。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和蔓延,要以东戴河新区周边乡镇为重点,兼顾以绥中镇为中心的城乡接合部,加强疫情监测,将6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作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进一步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积极采取以下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重点加强对乡村两级医生及学校和托幼机构专 (兼) 职卫生保

健人员的培训;加强流行季节期间病原学监测,把握疫情发展趋势;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和处置工作,继续对报告的病例全部及时进行流调,加强对居家治疗及住院患儿管理,严格掌握隔离期限,在确保重症病例早发现、早治疗的同时,尽量避免和减少续发病例的发生;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使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强调监督人发现婴幼儿生病时要及时带其就诊;对学校特别是托幼机构发生疫情,要严格掌握并执行对发病班级或学校采取停课标准及患儿病后复课条件;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预防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总之,手足口病的有效预防控制,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卫生系统“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作用。

摘要:目的 分析绥中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绥中县2008—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599例,重症2例,无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3.37/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3,P<0.01),2011年发病率最高。病例主要集中在东戴河新区周边乡镇。6—9月发病占72.79%,7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占25.21%。男女性别比为1.60∶1。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5.66%;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结论 绥中县手足口病疫情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应以6岁以下儿童为重点人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疫情监测和处置。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S].2009.

[2]姚文清,陈静乙,李鑫,等.辽宁省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6(12):1589-1590.

[3]郭青,张春曦,王晓风,等.2008—2009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11):852-856.

[4]杨继红.遂宁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19):2217-2219.

[5]谭文文,周建刚,张华君,等.宜兴市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26(18):2094-2095.

辽宁省绥中县 第7篇

1 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分析

辽宁省绥中县隶属辽宁省葫芦岛市,地理位置属山、丘、平。全县土地面积达2 765 km2,拥有64.5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54万人,城市人口10.5万人),耕地总面积5.8万hm2,人均耕地面积933.38 m2。其中进入流转面积1 33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5%。绥中县总农户数约15万户,参与流转的户数8 000户,占总户数的5.5%。绥中县农村土地仍以家庭承包为主,土地流转市场开发刚刚开始。可以看出,土地进入市场流转面积甚微,但农户已逐渐形成流转意识,当地的土地流转有着显著的特征。

1.1 以转包为主的多种流转形式

从图1可以看出,当地的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是以转包和出租这2种形式为主。转包是当地采取的最多的流转形式,转包的土地面积达到769.33 hm2,占所有流转形式的57.70%,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无法兼顾农业生产,但是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而不得不采用转包的方式,说明农民对土地的严重依赖性。同时采用较多的另一种形式是出租,出租的土地面积达到310.93 hm2,出租的形式类似于转包,也是外出务工的农民为保留土地所采用的形式。在4种主要形式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是转让的形式,由于转让后原承包关系消失,大多数农民不愿采用这种形式,只有部分已经生活在城市的农民愿意以转让的形式完全将土地的承包权转让给他人。

1.2 流转规模偏小,流转时限偏短

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土地流转规模小,大部分土地流转在0.67 hm2以下,约占总流转的90%。平均流转面积0.33hm2,其中0.33~0.47 hm2的流转面积比例最大(每个家庭拥有的土地面积)。其中最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绥中县滨海经济区约占地100 km2,从集体土地流转为国家所有,用于招商企业用地。除此情况外,流转主体单一,主要是农户、企业或集体参与的大规模流转情况极少。农户之间的流转一般只有小规模形式,外出的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转给其他在家务农的农民,流转后农民的土地规模变动甚微,规模生产难以形成,农民收入提高困难。同时在流转时间方面,土地流转年限均在1~3年,这与土地流转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农民并不积极采用转让的形式,流转年限自然降低,而另一方面,采用最多的转包和出租形式的农户也不愿将土地长期转给他人经营,通过短期的流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地风险。

1.3 流转协议以口头协议为主

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绥中县土地流转协议正在依照农业部统一实行的示范合同样本制定,但具体操作上多数仍以口头协议为主。其中签订合同面积251.47 hm2,口头议定面积1 081.87 hm2。农户流转很多是在亲友之间的流转,在熟识的情况下农户更倾向于信用担保,大多数采用口头的协议,即使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也不规范,其中只有10%采用标准合同,其他通常采用简单的书面合同,容易造成土地纠纷,而一旦出现土地流转纠纷将很难处理。这些现象导致近些年土地纠纷案件数量也一直居高不下:2007年45件,2008年37件,2009年31件。

1.4 流转价格随意性大

无论是绥中县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土地市场没有形成,市场调节机制难以在土地流转中实现,土地流转价格的制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部分农户甚至是无偿转给亲友去经营,或是用收获的实物相抵。多数农户参考以往的经验制定,同时主要依据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土质定价,土地的流转价格在1 500~12 000元/hm2之间不等,但是这种定价方式并不科学,也没有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价格波动较大。

2 土地流转成因

2.1 劳动力转移带动土地流转

劳动力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和决定性因素之一,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与土地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图2可以看出,2007—2009年,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土地流转面积明显上升,大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将外出时无法经营的土地转给他人,成为土地流转中最重要的主体。而随着近年来农业经营成本增加导致务农经济效益低下,更多的农民开始外出务工,带动了当地的土地流转。

注:数据来源于绥中县农业局。

2.2 政府政策推动土地流转

政府政策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表1列出了新世纪后我国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制定的相关政策,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土地流转的重视,尤其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过后,更加重视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支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绥中县当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政策的落实,进行大量的宣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参与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土地流转达到533.33 hm2,较2007年增加了60%。由此可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对绥中县土地流转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3 收入增加促进土地流转

农民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只要从事非农产业的边际收益大于务农的边际收益就会转出土地,相反就会流入土地。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多,非农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导致部分田地粗放经营,甚至出现弃耕抛荒现象,使部分农民出现了流转土地的意愿。由于当地蔬菜种植业的发展迅速,另外一部分留守农民则期望在市场的要求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规范化经营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迫切需要调整土地经营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土地流入。在当地最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是政府推动的滨海开发区的集体土地流转,由于流转价格较高,农民也积极配合政府参与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所以土地流转后的各项收入增加是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3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市场机制失灵,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

3.1.1 当地农户的自身缺陷。

绥中县农户同我国大多数农民一样,长期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中从事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活动,在土地经营规模、经营技术方法和经验理念方面,甚至在土地交易观念、市场信息获取途径和信息分析能力上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导致当地农民在土地流转市场上流转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难以形成高级的经济组织[1]。他们大多进行自行流转,想要进入流转市场能依靠的主要组织就是村委会,但是在实际中,农户的“可怕的对称性”导致村委会的能力不足,除了基本的收取地租的功能,无法组织农户进行有效的土地流转,行政组织功能远大于经济组织功能,这一点严重制约了土地市场的发展。

3.1.2 土地市场的中介缺失。

农民自身的缺陷造成土地流转的困难,绥中县农村地区大部分山区经济十分落后,区域封闭导致了土地市场信息的严重不完整,农户自身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农户亟需得到中介机构的服务,但是当地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几乎完全空白,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发展缓慢,使得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通受阻,信息的交流仅限于本乡甚至本村,严重制约了土地市场供求平衡的形成。

3.1.3 流转形式缺陷制约土地资本化。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其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尤其是我国土地产权不明晰,产权模糊造成交易费用的增加,土地的位置固定,在交易上有诸多不便之处。在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推动土地的资本化、证券化,我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行土地入股形式,但是绥中县还没有推行这种形式,土地性质的这种缺陷依旧严重制约着土地市场的形成与完善。

3.2 土地管理薄弱,流转程序不规范

当地的土地流转相关数据显示,土地流转中大多数农户采用口头协议,部分农户虽然签订流转合同,但内容过于简单,条款不齐全,一旦出现纠纷则难以协调,政府只是提供农业部的统一合同,但并未认真贯彻执行,仍放任农户采用无保障的协议形式,造成管理缺位。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和监督不足,多数土地流转是在亲戚、朋友、邻居等之间自发、盲目地进行,流转双方没有按照规定履行必要的手续,也未向当地有关机关单位进行登记。

3.3 土地位置分散,资金短缺,阻碍土地流转规模形成

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之一是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推动农业的经验规模,实现农业的高效益[2]。但在当地资料中发现,当地农村的土地分配中,为了公平的分配土地,当地政府以土地质量的优劣比例搭配为标准分配土地,每户的0.47 hm2土地少则分散成2、3块,多则分散在众多不同的地方,虽然表面上分配公平,但是农户个人的土地变得分散,土地流转效率降低,交易费用增加。另外,当地土地流转的显著特征是流转面积小,大多在0.33~0.47 hm2,农户所拥有的土地和资金有限,无过多的土地进行流转或者没有能力支付巨额的流转费用,只能在农户之间进行简单的小范围流转。这2种因素造成土地流转后土地规模难以扩大,难以形成规模经营,难以发挥规模优势,难以获取规模效益。

3.4 保障制度不健全,减弱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从思想上看,当地农民仍然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将土地视为根本,特别是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农业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农户更加不愿参加土地流转。即使外出务工仍然不愿放弃土地的承包权,大多采用保留承包权的转包和出租方式,流转期限非常短,全部为1~3年,以便随时收回土地的经营权,甚至有少数农民抛荒也不愿进行流转。流转期限的过短造成农户对流转后的土地无长期投资打算,土地的长期边际收益无提高空间。在当地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农民外出务工带有季节性,非农收入虽然高于务农收入,但是波动较大,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甚至出现了部分失业的返乡人员,工作没有长期保证,当地的农户除了基本的农村医疗保险外基本没有其他保险,一旦失业,土地流转的补偿费使其根本难以度日。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农民很难完全放弃土地,进行长期的土地流转。

4 土地流转对策分析

4.1 促进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的转移大大地带动了土地的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土地流转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的永久性、实质性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然条件和有效空间。其次,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加快乡镇城市化进程,扩大城镇规模,引导农民转移到小城镇居住就业。此外,在当地接收劳动力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对外劳务输出,集中搜集或统计外地务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劳动力的有效输出。

4.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失地风险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过度依赖土地,阻碍了土地的合理长期流转,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在全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全健全的条件下,除了要配合全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建立独特的适合自身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保证农民的生活保障,当地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的最基本制度。但是在经济条件不足以保证制度执行时,也可以探索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消除农民的土地依赖性,深入思考“土地换社保”的具体方法与政策,进而保证土地流转主体的生活保障[3]。

4.3 加强政府的流转意识和土地管理,规范流转程序

土地流转管理上的缺陷从根本上是因为政府流转意识薄弱,由于政府自身没有意识到土地流转的意义,所以忽略了土地流转的管理和宣传。当地政府应不断提高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土地流转意识和自身素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强干部政策水平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责任感,认识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业务水平方面,组织学习各项法规政策,坚持科学、依法原则,引导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

在土地流转面积上升的同时,土地纠纷案件数量也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土地流转的程序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现象:口头协议、协议不规范、流转无登记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结构。建立县、乡镇2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提供流转需求信息、法律政策咨询和指导合同签订,同时政府组织农地技术经济评估,以便保证土地流转的价格和土地用途的经济合理性。其次,健全管理机构。通过农业、林业、司法、国土等各部门组成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调节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同时,制定管理制度,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适合的土地管理办法,对流转的原则、形式做出明确的规定,严格规定使用同一规范的标准合同。

4.4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当地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当地的土地流转形式主要集中在转包和出租等形式,流转效果不明显,并不能形成长期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并未得到实质的提高。其中在绥中县滨海经济区用于招商企业用地征用的集体土地转化为国家所有,给予的土地补偿为150万元/hm2,流转价格虽然较高,但这种方式只能是剥夺了农民的土地而并不能使农民得到实际的土地价值,使农民失去了基本的保障。真正实现土地流转的意义是应该追寻更加合理有效的流转形式———土地股份制。当地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推行股份合作的形式,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成立合作社,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委托给合作社经营,依股权从分配到土地收益。新的土地股份制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时,合作社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绥中县农村金融体系并不发达,各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针对农民的信贷担保机制,不愿为农民组织提供资金。为促进土地流转当地政府应当建立农户直接信贷担保机制,灵活使用以土地使用权抵押等融资方式。建议当地政府建立促进农业发展的基金[4],全力扶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有针对性地简化土地流入农户的贷款手续[5],通过一系列促进农村信贷的手段,促进土地高效流转。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发展,但现实中土地流转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以辽宁省绥中县土地流转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成因,从中找出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以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成因,问题,对策,辽宁绥中

参考文献

[1]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61.

[2]刘凤琴.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60-65.

[3]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3):38-47.

[4]赵建成.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河北省易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732-11733,11735.

辽宁省绥中县 第8篇

日前,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重点课题《学校道德与法制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在辽宁省辽中县开题,辽中县被确定为该课题的实验基地。老师与学生互行鞠躬礼、课间背诵《弟子规》,这些场景今后将在辽中县中小学校里出现。

“道德与法制相结合教育模式”主要包括“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等8个方面,也称为“八德”素质教育,通过在学生中间开展这种传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这一课题目前已被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确立为“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并在国内众多地区的中小学校推广。

摘自:《辽宁日报》

辽宁绥中滨海旅游开发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绥中滨海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开发

一、引言

滨海旅游是一种以休闲旅游为主体并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具有形式丰富多彩, 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等特点。近年来, 滨海旅游在国内外已经成为大众最喜爱的旅游度假方式之一, 滨旅游的相关研究将持续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沿海及海岛各地都把滨海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先导产业来抓, 积极筹措资金, 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兴建滨海旅游的接待、娱乐设施、各种各样的滨海旅游产品都被相继被开发出来。

二、辽宁绥中滨海旅游资源概况

(一) 绥中滨海旅游资源优势

绥中县有长达82公里海岸线, 绥中滨海生态度假区拥有近30公里浪碧沙白、滩缓无礁、没有任何污染的原生态海滩。绥中全县文物古迹多达114处, 辽西千年历史的沧桑演变, 在辽阔的绥中大地上积淀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精髓, 尤以与碣石和长城相关的文化最为丰富多彩, 形成了闻名遐迩的秦汉遗址群和独特的绥中文化。其中, 著名海中碣石及秦汉时期皇家行宫遗址——碣石宫, 与止锚湾百年渔港、孟姜女传说、海滨渔乡文化、渔民风情等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存, 经济区15公里范围之内还有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一脉相连的东北地区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挂牌地——九门口水上长城, 质朴古野的永安古长城群以及保存完好的明代前所古城。

(二) 绥中滨海旅游开发的价值

1. 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以建设绥中县城与绥中国际旅游滨海新城为目标, 绥中县在土地利用、设施建设、产业集聚、人口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统一布局。重点扶持中心城镇和重点镇,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引导, 增强其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 建成县域副中心城镇,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2. 优化了产业布局, 促进产业繁荣

绥中县将充分利用滨海公路两侧交通便利和沿海的优势, 结合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遗迹, 开辟一条黄金海岸线。凭借该区域优良的海滩, 绥中县规划了碣石、新民、双李、杨家等大型浴场。另外, 还将以秦汉遗址复原工程为突破口, 大力开发以碣石和孟姜女坟为中心的长城文化系列旅游线路。

三、绥中滨海旅游开发现状

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 绥中滨海经济区由一张白纸到引进各类企业236家, 105家企业开工建设, 发展迅速。由棕榈泉控股有限公司在绥中滨海经济区投资建设的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的辽宁绥中碣石大遗址公园国际滨海休闲城于日前开工建设。碣石大遗址公园国际滨海休闲城的开建将会带动绥中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今, 在绥中境内有京东首关——九门口水上长城和小河口长城、绥中海滨等很多景区, 现在建有碣石大遗址公园国际滨海休闲城项目。如今, 各种海洋休闲观光项目纷纷落户绥中海滨。占地11平方公里的“东戴河国际旅游新城”将把旅游与人文居住融为一体, 通过开发养生文化、游乐项目、高端运动等, 塑造环渤海旅居合一的旅居目的地, 与南戴河、北戴河携手建设大景区, 打造一条南戴河大众娱乐、北戴河政府会议、东戴河尊贵体验的文化岸线。

四、绥中滨海旅游开发现存问题分析

(一) 旅游产品种类缺乏丰富性

旅游开发主要以海水浴场为主要旅游项目, 缺乏文化娱乐、体育、购物等丰富多彩的富有参与性的东西, 属于初级阶段, 属低层次开发。不少景区的产品结构还是过去的老面孔, 没有任何新的创造和改进, 依旧停留在满足游客观光、食宿、照相留念等基本的需求上。旅游产品的空间零散分布掩盖了绥中滨海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协调性, 景区之间的协调度、经济联系度不高, 对目前绥中滨海旅游的开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 对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旅游区交通频繁, 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增加。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垃圾, 旅游企业和经营者不顾环境和资源保护, 任意开山取石, 乱砍滥伐, 随意建筑, 破坏了滨海旅游的自然景观, 加剧了环境污染, 影响了滨海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正处于施工期的项目更对周围环境产生了诸如施工扬尘、施工噪声以及污水、固体废弃物等严重的影响。

(三)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已经引进了100多家企业, 但是很多配套设施还没有跟上, 这样就使得游客在许多方面的要求没有办法完全实现。一些商业设施暂时还跟不上要求, 客商在吃、住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绥中滨海旅游产业在规划过程中, 有些项目创意很好, 但因资金、建设未能及时跟得上, 延误了时机, 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 即使之后再建, 也缺少原有的轰动性和震撼性。

(四) 季节限制较大

由于绥中地处南温带亚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受到旅游季节性影响因素制约。根据北方气候的特点, 现在北方的滨海旅游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绥中滨海旅游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它的“海鲜天地、海滨浴场”, 而这两项受季节的影响又十分之大。每年的五月份是海鲜开始的旺季, 一直持续到9月, 而海滨浴场又是从每年的6月中旬持续到10月初, 这就表示绥中滨海旅游区开展旅游活动的旺季就只有5月至10月。

(五) 宣传力度不大, 知名度不高

滨海旅游属于新兴的产业, 发展历史较短, 绥中更属于滨海旅游业中的新兴城市。据了解, 现在来绥中的游客百分之七十都是东北, 甚至辽宁人。缺乏南方和港、澳、台的游客, 海外的游客更是欠缺。据其原因, 只要是因为没有对滨海旅游产业进行有效的宣传促销, 很难在国内及国际滨海旅游业中跻身前列, 难免出现“养在深渊无人知”的情况。

五、绥中滨海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 优化旅游资源, 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绥中海岸线较长, 很多地区都可以开发为滨海度假旅游地。所以需要对各个旅游区进行详细分级定位, 针对不同的游客, 提供不同的服务。国内游客迅速增长, 已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应该根据国内的消费水平, 建立各个旅游区的档次, 从而适应国内的旅游需求。

根据滨海旅游的季节特殊性, 绥中的旅游开发应注重产品的多层次开发, 海上休闲旅游、滨海度假旅游、生态渔业观光旅游、渔村文化观光等突出健康、环保概念的绿色生态旅游, 全面拓展旅游产业结构, 实现旅游产业由单纯的观光向休闲、度假方向的转变。促进深度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三足鼎立的产品格局, 本着依靠人、服务人的要求, 把握旅游需求动态, 提高旅游产品档次, 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使观光与度假一体化发展。

(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质量

1.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景区再美也永远离不开交通、食宿等硬件设施做后盾。因而绥中旅游区要把交通、食宿等硬件设施建设好, 达到“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合生天戴河项目、盛邦基业山海同湾项目与亚盛置业昆仑五星级酒店项目, 这是配套商业设施的重要项目。

2. 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质量

要在大力开展针对高科技类项目招商引资的同时, 加强融资能力, 拓展融资渠道, 引导域外资本流向经济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建设, 积极引进知名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地产集团, 发展都市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有限土地向大项目、好项目倾斜, 实现从“粗放招商”向“集约招商”转变。

(三) 加大宣传力度, 实现品牌效应

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度假胜地, 从开始建设到初具规模一般都经历了十年到二十年, 长的甚至四五十年, 与国外的度假区相比, 绥中滨海旅游开发历程还很短, 因而度假区的建设要形成一定规模, 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绝非短期之事。应大力开展宣传促销, 让全国, 乃至全世界都了解绥中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基本情况。采取网络宣传、直接宣传、媒体宣传等手段提高自身知名度。

(四) 保护环境,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旅游业更多的需要依靠自然资源、人类遗产和现代的高度文明, 这些都是滨海旅游资源, 它们是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因此对这些滨海旅游资源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保证它们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1. 保护自然资源的原真性

不要对原有的自然景观添加太多的人为修饰, 因为现代人去滨海度假旅游就是想感受原真原味的碧海蓝天, 太多的人为建筑反而会破坏了大自然的美感, 事与愿违。

2. 合理开发资源

绥中在开发沿海的滨海旅游项目中, 要结合自身条件, 制定出详细的开发计划, 将以后所有的滨海旅游开发合理规划, 避免出现违规, 违章的开发建筑。

3. 科学管理

传统简单的保护与开发的方式方法已不满足我们对生态旅游的要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 科学管理才是开发滨海旅游的关键, 绥中滨海旅游的开发应当采取合理的管理方式, 制定科学的保护政策, 真正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与辽宁绥中滨海经济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IT时代周刊, 商业财经;2011 (2) .

[2]李欢欢.我国滨海旅游开发研究.中国期刊网, 2010—01—21.

[3]张广海, 田继鹏.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与展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7 (6) .

[4]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政治性社会性公共行政下一篇:气候适应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