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多平面重建

2024-09-23

螺旋CT多平面重建(精选8篇)

螺旋CT多平面重建 第1篇

1材料和方法

搜集支气管结石病例6例, 男4例, 女2例, 年龄35~78岁, 平均47岁。临床均有慢性间断性咳嗽、咳痰和咯血, 但无咯石史。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

使用GE Hispeed NX/I 螺旋CT扫描机, 常规10mm层厚, Ritch 1.5 120kV、200mA、0.8s。重建后图像传至 GE Advantage windows 3.0 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 重建间隔为1.0mm, 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 2例进行了仿真支气管镜成像 (VB) 。

2结果

2.1 CT表现

支气管结石表现为支气管内斑点状或短条状高密度影, 边缘光滑, CT值>100Hu。6例中, 右侧5例和左侧1例;单发5例和多发1例。结石位于右下叶支气管4例, 右下叶支气管伴右中叶支气管1例 (图1, 2) 和左舌叶支气管1例。相应肺叶长期反复发作的肺炎2例, 支气管扩张3例, 肺不张1例, 双侧肺门区见多发性斑点状钙化影4例。6例均获得清晰的MPR图像, 明确显示了结石与支气管的关系 (图3) ;2例CT VB成像显示结石位于支气管内, 呈圆形或短条状, 边缘光滑 (图4) 。

2.2 典型病例

男, 61岁。间断性咳嗽, 咯血20余年, 临床及X线诊断为支气管扩张。CT示右中间段支气管内见一大小约0.7cm 1.0cm 2.8cm的短条状高密度影, 右下叶支气管呈囊状扩张, 周围伴多发性斑片状模糊影。MPR显示结石附着于右中间段支气管内后壁 (图5, 6)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右中间段支气管内有乳白色结石影, 周围黏膜有明显的肉芽组织增生, 管壁几乎闭塞, 因结石与支气管壁紧密黏连未能取出。

3讨论

3.1 支气管结石的形成机理

支气管结石位于支气管腔内,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支气管软骨钙化与支气管分离; (2) 支气管周围淋巴结的慢性炎症、纤维化及钙化导致增大的淋巴结对支气管压迫, 且随着心脏的博动及呼吸运动的逐渐压迫、摩擦、侵蚀、嵌入管壁, 最后穿过支气管壁进入支气管腔内而形成结石; (3) 支气管腔内的异物、血块或炎症分泌物亦可作为核心发展为结石[1,2,3,4]。支气管结石右侧较左侧多见, 可能与支气管的解剖和淋巴结的分布有关。

3.2 支气管结石CT表现

支气管腔内的高密度影, 呈斑点状或短条状, 边缘光整。斑点状病灶常呈游离状态, 改变患者体位时病灶的位置可以变化, 可随咳嗽而咯出, 这类结石常伴有双侧肺门区多发性钙化灶, 本组有2例, 多为支气管附近淋巴结的钙化灶穿过支气管壁进入支气管腔内所致, 亦可为支气管软骨的钙化灶脱落, 但较少见。短条状结石的长径与支气管走行方向一致, 常与支气管壁黏连, 多为异物、血块或炎性分泌物作为核心, 钙质逐渐在其周围沉着所致, 这类结石体积一般较大, 多位于右下叶支气管内, 与右下叶支气管走行较陡直, 异物易于吸入有关, 因为淋巴结内较大的钙化灶通常不易穿过支气管壁而形成支气管结石, 本组有4例。结石进入支气管腔后, 早期引起阻塞性肺气肿, 以后远端肺组织因支气管分泌物引流不畅而致感染, 发生肺炎或肺脓肿, 相应肺叶有斑片状影或空洞;阻塞远端的支气管分泌物排出受阻可产生黏液栓, 表现为“V”字形、指套状阴影;严重狭窄时使支气管通气完全受阻而产生肺不张, 长期反复发作的肺炎及肺不张可引起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结石本身较少引起症状, 多为支气管狭窄继发的肺炎、肺不张、支气管扩张而引起的咳嗽、咳痰、咯血, 少数可有咯石史, 咯石是支气管结石的特征性表现, 但较少见。

图1层厚10mm, 层间隔10mm容积扫描示右中间段支气管腔内高密度结石影, 其前外方另见一枚钙化点, 似乎位于支气管腔外。图2层厚1mm重建及图3 MPR明确显示钙化点位于右中叶支气管腔内。图4 CTVB成像示结石位于支气管腔内, 边缘光滑

图5右中间段支气管腔内见短条状高密度结石影。图6 MPR显示结石与支气管的关系。

3.3 支气管结石的影像诊断价值

胸部X线检查易漏诊支气管结石, 虽然有文献报道支气管结石X线表现为肺门区斑点状钙化影, 动态观察肺门区钙化灶沿支气管方向移动具有X线特征[4], 但X线胸片属二维图像, 肺门区淋巴结的钙化灶在正位胸片上也可与支气管相重叠, 另外两次不同时期的胸片因屏气时相不同肺门区钙化灶的位置亦可不同, 因而胸片很难准确判定肺门区钙化灶是否位于支气管内, 易于漏诊。本组6例X线胸片均漏诊, 其中1例漏诊达20年。普通CT因扫描时间长, 间隔厚, 一次屏气只能扫描一个层面, 需多次屏气才能完成整个胸部检查, 因而易出现漏层现象, 同时扫描层较厚, 多平面重建图像不满意, 不利于显示细小钙化及钙化与支气管的关系。

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时间短, 一次屏气能完成整个胸部扫描, 避免了呼吸运动造成的漏层现象, 可进行任意厚度的重建, 其强大的后处理技术有利于显示病灶。多层螺旋CT MPR技术可清晰显示气管、支气管隆凸、主支气管、段支气管的三维立体影像, 不仅能显示支气管腔内狭窄、变形、扩张以及腔外并发的肺气肿、肺不张、肺实变, 更具有诊断价值的是直接显示支气管结石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及其周围支气管壁情况。 MPR可灵活调节图像层面的深度与角度, 有利于解剖细节显示, 可精确显示声门下气管到段支气管, 因此可对结石精确定位, 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取石提供精确的影像参考[5,6]。螺旋CT VB成像可得到从气管、支气管腔内观察的仿真立体图像, 类似于纤维支气管镜所见, 不仅可以满意显示气管、支气管内膜, 反映气管、支气管腔内病变的形态, 而且可以显示支气管狭窄的形态及狭窄远端支气管的状况, 可直接显示结石的形态、位置、大小、表面情况及结石远端的支气管情况, 不足之处是仿真支气管镜为伪彩色图像, 无法显示结石的真实颜色, 不能进行活检及取石, 尚不能完全替代纤维支气管镜检查[7,8]。

支气管结石临床上可能并不罕见, 以往患者多单纯地进行X线检查, 多误诊为由支气管结石引起的支气管狭窄所致的继发性肺部疾病, 如肺炎、肺脓肿、肺不张、支气管扩张, 而忽视了支气管结石的存在。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 支气管结石的发现率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支气管结石大多数较小, 本组6例中, 5例直径<1.0cm。多层螺旋CT常规胸部容积扫描虽然能显示结石, 但因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少数情况下难以准确地确定病灶与支气管的关系, 薄层重建及MPR能显示结石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其与支气管的关系, 尤其是1.0mm层间距的薄层重建是显示细小结石并精确定位的关健, 本组有1例行10mm层厚, 10mm层间距常规胸部容积扫描发现右中间段支气管结石, 其前外方另见一枚小钙化点, 似乎位于支气管外, 采用1.0mm层间距薄层重建, 明确显示钙化点位于右中叶支气管内。因此临床上有慢性间断性咯血或咯石, 胸片表现为肺炎、肺不张、支气管扩张, 尤其肺门区伴有钙化点的患者, 宜进行多层螺旋CT胸部容积扫描并薄层重建以确定是否存在支气管结石, 以免漏诊, 延误治疗。

3.4 鉴别诊断

支气管结石应与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老年性气管支气管壁钙化、气管支气管骨软骨发育不良相鉴别。 (1) 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 是淀粉样物质局限性或广泛性沉积在气管支气管黏膜下、肌层、外膜, 腔内结节呈软组织密度, 钙化灶从支气管壁突入支气管腔内, 常伴有气管支气管壁局限性或广泛性波浪状不均匀增厚, 管腔环形或偏心性狭窄, 范围较广, 常累及多个支气管, 病变不侵犯软骨, 确诊有赖于纤维支气管镜活检[9]; (2) 老年性气管支气管壁钙化: 是气管及主支气管壁软骨钙化, 呈斑点状或弧形, 气管后膜无软骨, 故无钙化。不突入支气管腔内, 常多发, 不引起支气管阻塞性改变, 临床无症状, CT VB成像显示支气管内腔光滑。结石常单发, 多发少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多位于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内, 多数呈短条状, 其长径与支气管走行方向一致, 少数结石呈斑点状游离于支气管内, 改变体位时钙化灶可移位, 常引起阻塞性肺炎、肺脓肿、肺不张、支气管扩张, CT VB成像显示病灶位于支气管腔内; (3) 气管支气管骨软骨发育不良为气管支气管软骨呈小结节状骨软骨增生, 呈结节状向管腔内突出, 可骨化, 常多发, 骨化结节与支气管壁的夹角为钝角, 周围支气管常有变形、狭窄或软骨结节[10]。结石的最大直径在支气管腔内, 与支气管壁的夹角为锐角, 周围支气管壁无增厚、变形, 病变不侵犯气管后膜。

综上所述, 螺旋CT MPR可多方位显示支气管结石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及与支气管的关系, 不仅可以显示结石近端支气管的情况, 还可显示远端支气管的狭窄、扩张以及腔外的继发性改变, 结合横断面所见和CT VB成像可对结石进行精确定位, 为经纤维支气管镜取石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 (MPR) 诊断支气管结石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的支气管结石行螺旋CT容积扫描, 然后对薄层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 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6例MPR均直接显示结石呈高密度影, 位于支气管内, 右侧5例, 左侧1例, 单发5例, 多发1例。结论:MPR能直接显示支气管结石, 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支气管结石,螺旋CT,多平面重建

参考文献

[1]Nollet AS, Vansteenkiste FJ, Demedts MG.Broncholithiasis rare but still present.Pespir Med1998, 92 (7) :963

[2]赵家年, 吴海鸰, 冯加喜, 等.支气管结石的CT诊断.浙江临床医学, 2003, 5 (1) :27

[3]陈炽贤主编.实用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78

[4]陈建新.支气管结石1例.放射学实践, 2000, 15 (4) :238

[5]于红, 李惠明, 李成洲, 等.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2) :144

[6]宦怡, 葛雅丽, 石明国, 等.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 17 (5) :500

[7]杨秀军, 陈峰, 韩萍主编.临床仿真内镜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57

[8]韩英, 马大庆.多层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9) :929

[9]鲍翔, 李晓红, 赵惠明, 等.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性1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 21 (3) :315

螺旋CT多平面重建 第2篇

【关键词】 骶骨;隐匿性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多平面重建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92-02

以往認为骶骨骨折比较少,但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有较多的骶骨隐匿

性骨折(occult fracture)被发现,隐匿性骨折是指X平片检查阴性而实际存在的骨折。由于骶骨位置相对隐蔽,所造成的神经损伤也不引人注意,常在伤后第一时间漏诊或不被重视,仅在合并伤稳定后,骶尾骨骨折所引起的神经损害症状出现时才被发现[1]。如果对这种病人只拍摄骶骨正侧位X线片,由于骶尾骨形态复杂,加上盆腔内容物的影响,使骶骨骨折线不易显示[2],极易造成误诊、漏诊。本研究利用64层CT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分析54例骶骨骨折病例,其中29例X线片显示正常,总结MPR及VR技术在骶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期间CT诊断骶骨骨折8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54例,年龄16~75岁。使用飞利浦64层CT扫描机,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从骶骨上缘至尾骨下缘,扫描参数:120kv,200mA,扫描层厚0.625mm,层间隔0.625mm,螺距0.891,管球旋转1圈0.5s。轴位扫描完成后图像数据传输至飞利浦EBW3.5工作站,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斜位MPR重建及三维(VR)重建,并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阅片,评价各重建对骶骨骨折的检出率,意见不一致时,讨论决定。最后对各种结果进行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3例CT均显示骨折,X线平片显示骨折54例,两种检查方法对骶骨骨折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9例X线显示正常的骶骨隐匿性骨折病例中,轴位图像显示骶骨骨折16例,3例能精确定位,13例不能精确定位;矢状位MPR清晰显示骨折28例,均能精确定位;冠状位MPR显示骨折19例;VR显示骨折17例。经x2检验,矢状位MPR对骶骨骨折的检出率与其他方法对骶骨骨折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MPR及VR对骨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三维重建图像能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和范围。

3 讨论

骶骨位于腰椎的尾端,下接尾骨,是呈三角形的不规则扁骨,骶管、骶前孔、骶后孔及周围存在丰富的神经组织,骶骨骨折很容易损伤这些神经,早期明确诊断,减少运动以及适当的治疗,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避免延误治疗引起损伤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骶骨位置较深,结构复杂,受临近脏器重叠影响大,传统X线平片对非移位性骶骨骨折漏诊率极高,文献报道其漏诊发生率高达61%[3]。赵静品等[4]认为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提高了影像对比度和分辨率,能清晰显示骶骨整体及周围软组织,与传统X线片比较,能提高骶骨骨折的检出率。

骶骨骨折分为横形、纵形、粉碎形、撕脱形骨折等。隐匿性骨折以横形骨折最常见,由于CT轴位图像仍然是二维图像,其扫描平面与横形骨折平面平行,往往不能显示横形骨折,本组病例中就有13例CT轴位扫描漏诊,漏诊率44.8%。为了避免单纯轴位扫描对骶骨骨折的漏诊,有学者采用骶骨冠状位扫描来降低漏诊率,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骶骨前后扁,左右宽,其前后有一定弧度,且由于扫描机架倾斜角度不能太大,不能实现真正的纯冠状位扫描,这样冠状位显示骨折有一定的限度,本组资料显示,冠状位MPR对骶骨隐性骨折的漏诊率为34.5%。

随着CT扫描技术的发展,64层、256层及更高层数CT机的投入临床使用,实现了容积扫描,层厚达到0.625mm,管球旋转1圈覆盖范围达4cm以上,真正实现了扫描速度快、各向同性数据采集,所得到的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斜位MPR的图像空间分辨率与横断位的空间分辨率一致,MPR图像弥补了常规CT及单层螺旋CT横断面成像的不足,能明确、直观、有效地显示细微骨折。本组29例骶骨隐形骨折中,全部通过矢状位、冠状位或斜位图像而明确诊断骨折,其中28例仅通过矢状位MPR显示。

VR三维重建是利用计算机计算出每个像素内各种物质的百分比,并显示为不同的灰度,在图像上呈不同的亮度,并根据需要调整组织间的对比度,能较完整地显示浅表骨折形态和骨折线走向,显示的图像立体、直观,在显示骨折的空间位置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但对提高隐形骨折的检出率无明显帮助。

本文认为对临床怀疑骨折而X线平片检查阴性的外伤患者,多层CT各向同性扫描后行多方向MPR成像,尤其是矢状位MPR成像,可提高骶骨骨折的检出率,对显示细微骨折有显著的优势,可作为对骶骨骨折检查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仁夫,杨迪生,王以进. 骶骨骨折的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力学研究.[J] 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6) : 450 - 451.

[2] MA Montana, ML Richardson, RF Kilcoyne, JD Harley, WP Shuman, LA Mack .CT of sacral injury. Radiology, 1986 161(3):499-503.

[3] Gibbons KJ, Soloniuk DS, Razack N. Neurological injury and patterns of sacral fracture. Neurosery, 1990, 72(6) : 186 - 187.

螺旋CT多平面重建 第3篇

关键词:鼻骨骨折,三维重建(3D),多平面重建(MPR)技术

鼻骨是人体面部的突出部位,在面部外伤时很容易引起鼻骨骨折,是常见的急症外伤疾病。由于鼻骨骨折易引起局部软组织水肿、裂伤、疼痛及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通常会干扰临床检查的准确性[1]。近年来,螺旋CT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的应用使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大大提高,现收集我院2008年3-7月份有完整临床资料的102例鼻骨骨折病例并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2例中,男86例,女16例,年龄7~61岁,平均年龄30.4岁,检查时间为伤后0.5~48 h,受伤原因为车祸伤、撞伤、拳伤、坠落伤等,临床表现主要有面部肿胀、淤血、鼻部畸形、出血等。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使用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机,患者仰卧位,下颌回收,摄取侧位定位片,扫描线尽量垂直鼻背,扫描范围以眼眶下线为基线自额窦到硬颚,扫描类型选择螺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扫描层厚1 mm,螺距3∶1,扫描时间0.8 s,扫描野25 cm,采用BONE重建,窗宽2 000,窗位600,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使用VR法进行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

2 结果

鼻骨骨折CT的分型:(1)单纯鼻骨骨折,见图1;(2)单纯缝合分离(鼻上颌缝、鼻额缝、两侧鼻骨间缝),见图2;(3)单纯上颌骨额突骨折,见图3;(4)鼻骨骨折伴缝合分离,见图4;(5)鼻骨骨折伴额突分离,见图5;(6)鼻骨骨折伴筛骨正中板骨折,见图6;(7)鼻骨骨折伴同侧眼眶内侧壁骨折,见图7;(8)上颌骨额突骨折伴同侧上颌骨折,见图8。

64排螺旋CT直接显示鼻骨骨折80例,错位性骨折47例,非错位性骨折33例,双侧鼻骨骨折45例,单侧21例(左侧12例右侧9例),鼻中隔骨折14例,鼻骨骨折伴发上颌骨额突骨折8例,怀疑线性骨折1例,鼻额缝分离1例,正常8例;3D+MPR显示鼻骨骨折102例,错位性骨折47例,非错位性骨折55例,双侧鼻骨骨折46例,单侧22例(左侧13例右侧9例),鼻中隔骨折15例,鼻骨骨折伴发上颌骨额突骨折13例,单纯缝合分离6例(鼻上颌缝分离3例、鼻额缝分离2例、两侧鼻骨间缝分离1例)。

3 讨论

鼻骨由左右2块骨片组成,其上部分为骨质成分,下部分为鼻软骨,上端由鼻额缝与额骨相连,两外侧为鼻颌缝与颌骨的颌突相连。2块鼻骨于中线处汇合形成鼻桥,并构成犁状孔的上部,两下端游离,中间形成鼻腔。鼻骨为薄型板状骨,中间为空腔结构,受外力后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主要表现为鼻出血及骨擦感和肿胀触痛,而由于鼻骨的特殊位置和损伤的一般规律,临床上要求对鼻骨的骨折部位、类型、范围和程度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来,以减少误诊和漏诊[2]。

本组102例病例中,CT平扫鼻骨骨折80例,正确诊断率79.5%;3D+MPR显示鼻骨骨折102例,正确诊断率100%,单纯缝合分离的诊出率明显高于平扫组(鼻上颌缝分离3例、鼻额缝分离2例、两侧鼻骨间缝分离1例)。我们认为,要获得高质量的重建图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扫描前根据X线片或CT片定位像,设计一个完整的扫描计划,使扫描一次完成,避免二次扫描;

(2)对于因疼痛剧烈而骚动的患者可以给予适当的镇痛剂后扫描;

(3)尽量使用1~2 mm薄层扫描,并且以1 mm间隔进行重建;

(4)重建3D图像过程中,手工切割务必耐心、细致,尽量减少无关组织图像。

目前,CT检查已成为鼻骨骨折的常用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鼻区诸解剖结构,但CT平扫后标准算法重建图像对显示外鼻菲薄的骨性支架和周围骨结构的细微骨折线常感模糊不清,分辨率偏低,有时难以准确显示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骨折、鼻骨间缝分离、鼻上颌缝分离、鼻额缝分离。64排螺旋CT 3D图像可以将其他骨、肿胀软组织影等去除,清晰显示鼻骨立体图像和解剖结构,避免了其他的重叠干扰,能够随意从各个角度观察骨折的部位、范围和形态,准确地显示鼻骨骨折的部位及三维空间情况,并可以发现某些隐匿性骨折,从而有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MPR能够以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斜面重建,提供更加全面的关节面信息,充分显示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片的移位方向,尤其是可以准确测量鼻骨骨折的深度和劈裂的宽度,较为准确地显示鼻骨及上颌骨额突骨折以及鼻额缝、鼻上颌缝、鼻骨间缝是否受累,帮助临床确定手术指征及治疗方案[3]。

总之,充分利用64排螺旋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鼻骨骨折的详尽信息,明确可疑骨折,病变检出率高,为临床正确分型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帮助临床医生推测骨折全貌、制定手术方案或矫正,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曲永惠,王振常,鲜军舫,等.高分辨对鼻区复合骨折的诊断(附50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4):675-677.

[2]曹荣萍,吴皓,李蕴,等.螺旋三维重建在鼻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2):270-271.

螺旋CT多平面重建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1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3例疑似肠梗阻患者, 经手术和临床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 其中, 男33例, 女30例;年龄12~85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

1.2 检查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膈顶连续扫描至耻骨联合水平, 层厚5~10 mm。63例平扫, 其中40例加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200~230 m A, 螺距1.375∶1, 重建层厚10 mm。CT对比剂采用三代显80~100 ml (350 mg I/ml) , 注射速度2.5~3.5 ml/s。注射对比剂后行动脉期、静脉期双期扫描。对原始数据采用层厚1.25 mm、层距1 mm薄层重建。然后将图像转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MPR图像重建, 获得不同角度MPR图像。所有病例均由有经验的腹部影像诊断医生共同阅片诊断,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2 结果

63例疑似肠梗阻患者中, CT检查均显示肠梗阻征象, 敏感性为100%。对照手术结果, MPR诊断梗阻部位:大肠各段和十二指肠判断准确率为100.0% (24/24) ;小肠准确率为84.5% (28/33) ;在梗阻病因诊断上, 55例MSCT正确提示病因诊断, 占87.3% (55/63) 。MSCT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23例, 肠道肿瘤24例, 肠扭转5例, 粪石性肠梗阻5例, 肠套叠4例, 腹部疝2例。

3 讨论

肠梗阻是肠道内容物运行发生障碍的疾病, 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X线平片被认为是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方法, 但其密度和空间分辨率较差, 对于肠梗阻是否存在的判断正确率仅有46%~80%[2,3]。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发展, 其横断面图像避免了组织影像重叠, 在确定和除外肠梗阻的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肠梗阻的诊断水平。CT不受患者肥胖、肠气过多和操作者个人技术的影响, CT能清晰反映移行带的形态、部位及梗阻前后肠管的情况, 同时显示腹膜腔及腹膜后的情况。对于肠外肿块、脓肿、结核病灶、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诊断, CT有明显优势。

肠梗阻病因多种多样, 如肠粘连、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寄生虫、较大胆结石、粪块、腹部疝、慢性结肠憩室炎、肠套叠、肠扭转等。常规CT或单排螺旋CT虽在肠梗阻的判断上大大优于腹部平片, 但对于梗阻部位及病因的诊断仍有很大的局限。MSCT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整个腹腔, 配合薄层的横断面图像的动态显示及多方位重建, 时间、空间、密度分辨率大大提高, 对于肠梗阻程度、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的显示有较大的优势[4,5]。本组研究表明,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100.0%, 病因诊断准确率为87.3%, 说明MSCT可根据移行带的形态学改变对梗阻病因做出综合判断, 而且其对气体和液体均敏感, 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明显提高。对于累及范围较广的肠梗阻病例, 多方位重建显示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横断面显示, 对病因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回顾性分析本组所有病例, MSCT对梗阻的部位、程度、原因的判断均有很高的准确率, 这得益于MSCT的快速扫描和高空间、高密度分辨率, 此外, 薄层重建、多方位重建帮助也很大。肠梗阻的病例一般需要扫描整个腹腔和盆腔, 才能找到梗阻部位。MSCT可以快速扫描覆盖整个腹腔和盆腔, 即使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差, 仍可以在屏气情况下完成扫描, 不会产生运动伪影, 不会有图像的重叠和遗漏, 这些对梗阻部位的判断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6]。

综上所述, 肠梗阻患者病因多样,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准确、全面地显示机械性肠梗阻的存在、梗阻部位和病因、血运情况, 为临床上诊疗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可作为机械性肠梗阻患者CT检查的常规图像后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文瑾, 张云.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6, 25 (5) :439-442.

[2]郑成日, 吴廷成.结肠癌合并肠梗阻68例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1) :146-147.

[3]张敬文.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外科手术治疗52例临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0) :192, 196.

[4]纪建松, 王祖飞, 赵中伟, 等.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志, 2006, 23 (2) :46-49.

[5]纪建松, 赵中伟, 卢陈英, 等.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粪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07, 22 (8) :840-843.

螺旋CT多平面重建 第5篇

关键词: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多层螺旋CT

隐匿性骨折是指平片(包括传统的X线平片、DR及CR)不能发现而实际存在的骨折。CT检查可快速准确地显示骨折部位、类型、移位、严重程度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1]。常规CT局限于横断位扫描,对部分呈水平走行的骨折难以发现。笔者对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2年8月间由多层螺旋CT确诊的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MP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3例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3~75岁,平均39岁。均有不同程度外伤及膝关节活动受限。33例X线(DR)检查均为阴性,临床怀疑骨折而行多层螺旋CT检查。

1.2 检查方法

应用GE MEDICAL SYSTEMS Light Speed VCT64层螺旋CT扫描机。所有病例均行容积扫描,层厚0.625 mm,层间隔0.625 mm,螺距1.375∶1,旋转时间0.8 s,120 kV,300 mA。重建模式:标准重建和骨算法重建。扫描范围自股骨髁上缘至胫骨结节平面。扫描完毕将容积扫描数据传至GE ADW4.4后处理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重建出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必要时加其他任意截面的MPR(2D)图像,取骨窗和软组织窗摄片。

1.3 阅片方法

2名放射医师分别阅片,写出阅片报告。评价内容包括:骨折部位、范围,折线走行,折块移位情况,是否波及关节面,关节囊情况。

2 结果

诊断隐匿性骨折33例,横断位图像显示骨折8例,冠状位图像显示骨折3例,横断位结合冠状位图像显示骨折13例,横断位结合矢状位图像显示骨折7例(见图1),2例通过斜位调整才能明确骨折。其中,髁间嵴骨折11例,外侧平台骨折8例,内侧平台骨折14例,波及关节面15例,关节囊积液30例。

3 讨论

DR图像清晰度、对比度显著高于传统的X线平片,并能做图像后处理,且成像过程受个人技术因素的影响也较小。虽如此,仍有部分以平片为首选检查方法的外伤部位,因为骨解剖结构复杂、骨结构的重叠以及骨折线细微、骨折端无移位、骨形态完整而不能发现骨折。在解剖结构上,胫骨平台构成膝关节的下缘,以骨松质为主,呈平台状,而股骨髁呈半圆形结构,较坚实,间接暴力通过股骨髁时往往不引起髁部骨折,而是传递到胫骨平台,引起平台骨折,也称胫骨髁骨折。轻微的平台骨折,常因骨折线相嵌而模糊不清,传统X线前后位、侧位片对胫骨平台骨折易漏诊[2]。

CT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具有独到之处,它克服了X线片重叠阴影的影响以及体位所限骨折征象不易显示等缺点,能发现平片难以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及关节腔内小的碎骨片,同时还可了解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根据CT图像确定手术方式及手术途径,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常规CT的横断面图像,由于层厚较厚,部分容积效应影响细微骨折线的显示,斜行或接近水平走向的骨折,单凭横断面图像观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64层螺旋CT扫描范围广、速度快、层厚薄,保证任意层面空间分辨率的一致,真正做到了“各向同性”成像,在图像后处理工作中可以获得空间分辨率极佳的各种重建图像。MPR是利用MSCT容积扫描所得的数据重建横断、矢状、冠状或任意截面的二维图像。MPR图像通过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甚至任意切面多方位观察,不仅能清晰显示骨折线,而且能显示骨折移位程度,是否波及关节面(见图1)。

隐匿性骨折是相对于平片检查的假阴性现象,与普通骨折一样,应包括骨皮质和(或)骨小梁的连续性中断。笔者认为,即使高清晰度、高对比度的DR图像,MSCT的MPR图像对显示不规则骨的细微骨折更具优势,弥补了常规CT的不足,能快捷、明确、直观地显示骨折。临床上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并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减少运动,将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同时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注:a:仅MPR横断位显示左胫骨内侧髁间嵴骨折&#x000D;&#x000A;b:仅MPR冠状位显示左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折线波及关节面&#x000D;&#x000A;c、d:为同一患者,MPR横断位和冠状位图像同时显示左胫骨外侧平台后缘骨折,折线波及关节面&#x000D;&#x000A;e、f:为同一患者MPR横断位和矢状位图像同时显示右胫骨内侧平台前缘骨折。以上病例DR片均为阴性

参考文献

[1]姚健,孙鼎元.股骨近端隐性骨折的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4,19(6):361-363.

[2]王书智,孙丽敏,叶彬,等.胫骨平台骨折的CT应用和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6):419-420.

螺旋CT多平面重建 第6篇

关键词:跟骨骨折,螺旋CT,多平面重组 (MPR) ,容积重建 (VR)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 占全体骨折的2%, 跗骨骨折占60%, 致残率高达20%~30%。跟骨骨折85%~90%为跟骨关节内骨折[1]。患者如果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则会导致严重的残疾, 因此对于跟骨骨折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正确治疗。近年来随着螺旋CT及影像后处理在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 对跟骨骨折显示了独特的优势。现将该院2011年2月—2014年6月期间37例 (63足) 跟骨骨折进行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容积重建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行跟骨CT检查患者37例 (63足) , 男33例 (58足) , 女4例 (5足) , 年龄16~59岁, 平均年龄为37.5岁, 骨折原因可分为高处堕落29例 (54足) , 车祸7例 (8足) , 扭伤1例 (1足) , 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照片。

1.2 仪器和方法

37例患者均先接受岛津500 m A悬吊球管拍片机+美国“魔卡”直接数字照片装置 (DR) 照跟骨侧位、轴位片, 再采用美国GEBrighspeed型16层螺旋CT扫描仪器进行薄层扫描, 扫描条件:120 k V, 180 m A, 时间4.7 s, 层厚3.75 mm, 间隔3.75 mm, 螺距1。扫描后将原始数据传至AW4.0工作站, 用0.625 mm层厚骨算法重建, 以MPR、VR重建获取图像, 从多方位展示跟骨骨折的多面情况, 从中了解跟距关节, 距下关节损伤情况, 已经骨折的移位情况, 凹陷程度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螺旋CT检查结果

该组37例患者跟骨骨折中双足跟骨骨折26例, 单足跟骨骨折11例, 共计63足跟骨骨折。在63足跟骨骨折中, 41足粉碎性骨折, 37足骨折累及后关节面, 21足关节面塌陷。MPR图像对跟结节测量:39足跟结角<20°, MPR对本组病例均能清楚显示跟距关节面, 对关节面塌陷21足均可准确指示。见表1。

该组共39足接受手术治疗, 均为累及关节面, 跟结节角<20°, 手术所见到的情况与CT扫描结果相吻合。

2.2 检查方法对比

X线照片与螺旋CT MPR+VR相比, 在诊断跟骨骨折准确率方面, MPR+VR准确率高于X线照片准确率,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图像观察

通过对X线与螺旋CT的观察分析, 本组典型图像见图1-2。

(1) MPR矢状位跟骨距下关节面线状骨折。

(2) 同一患者MPR横断位跟骨骨折透亮线未见明确显示。图1:跟骨MPR成像 (矢状位、轴位) CT诊断跟骨载距突线状骨折, X线漏诊1例。

图2患者, 男, 33岁, 高处堕落伤致右跟骨骨折 (Sanders IV型) , 累及跟距关节并关节面塌陷, MPR (图1-3) 及VR (图4-6) 图像能显示清楚。

3 讨论

3.1 跟骨解剖与生物力学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 是足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很重要的生理力学意义。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足部骨折。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认为, 跟骨后关节面完整非常重要, 其复位程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国外有很多学者随访发现关节面复位的程度直接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 在CT扫描或Broden位X线片上即使看到很轻微的关节面不平整, 都可造成术后持续性疼痛和创伤性距下关节炎[2,3,4]。因此及时的诊断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3.2 跟骨骨折MPR和VR的临床应用价值

近20年来, 随着抗生素、影像学技术、内固定和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及对后足部生物力学及跟骨骨折认识的深入, 其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目前诊断跟骨骨折方法很多, 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证。

跟骨骨折一般以常规X线照片为主, 通常拍摄跟骨侧位、轴位片。传统的X线照片由于简单、方便、对比较好、价格便宜, 一直对骨关节创伤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跟骨体较厚, 局部关节结构复杂, 胫腓骨下端及距骨与其部分重叠, 常规X线照片, 有时难于准确地显示跟骨骨折情况, 特别是隐匿性骨折, 甚至漏诊[5]。本组漏诊1例 (如图1) , 漏诊原因为跟骨X线照片中骨折线累及关节面并与距骨部分重叠, 影响观察骨折线。与X线照片对比, 跟骨骨折线在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后MPR矢状位重建显示清楚, 此结果与临床结果保持一致。

该组病例检查方法对比, 如表2, 鉴于X线照片诊断跟骨骨折准确率为62/63=98.4%, MPR+VR诊断跟骨骨折准确率为63/63=100%, 可以认为MPR+VR准确率高于X线照片准确率, 这与张军[6]、何建斌[7]等报道一致。此外, 我院在急诊跟骨骨折损伤患者, 摄取常规X线跟骨轴位片时, 患者足背背屈所引起的剧烈疼痛, 很难获得满意的跟骨轴位片。并且对于跟骨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后照片复查, 图像重叠影较多, 影响观察骨折情况, 而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时对患者体位可不作特殊要求, 患者痛苦较小, 并且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后, 应用MPR及VR进行图像后处理, 可以任意角度转动, 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矢状位图像 (如图2) , 对跟结节角的测量更加准确, 并且能满意显示跟骨内部、关节面骨块塌陷以及跟骨跟腱和周围软组织肿胀情况, 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另外, 在临床工作中, 该研究认为容积重建 (VR) 图像应与X线、MPR各方位图像相结合进行诊断。X线自然对比较好, 检查方法简便且费用较低, 能显示骨折的基本情况。二维CT图像在反映骨折的细节方面有优势[8]。三维CT图像立体感强, 但只能反映跟骨骨折表面情况, 对于跟骨骨折内部情况难以提供信息, 因此, 容积重建 (VR) 应与X线、MPR各方位图像结合进行诊断, 只有相互补充, 才能充分发挥各自得效用。

总之, 该研究认为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 (MPR) 、容积重建 (VR) 对于判断跟骨骨折的严重程度, 跟骨骨折分型及为临床提高良好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窦榆生, 廖永华.跟骨骨折的CT分类及疗效评估现状和进展[J].中国骨伤, 2008, 3 (21) :207-209.

[2]Zwipp H, Tscherne H, Thermann H, et al.Osteosynthesis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 Clin Orthop, 2002, 290:76-86.

[3]Ross S, Sowerby M.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Oscalcis[J].Clin Orthop, 1985, 199:132.

[4]Benirschke SK, Sangeorzan BJ.Extensive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foot:Surgical mannage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J].Clin Orthop, 1998, 292:128-134.

[5]彭阿钦.骨折手术治疗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74-475.

[6]张军, 刘丽艳.螺旋CT三维重建在跟骨粉碎性骨折手术中应用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 2009, 24 (5) :474-476.

[7]何建斌, 卢建文.多层螺旋CT矢状位重建技术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 2008, 23 (1) :61-62.

螺旋CT多平面重建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1月我院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眼眶骨折病例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10岁~83岁,平均年龄45岁。病因均为各种创伤所致,其中车祸41例,击打伤52例,撞击伤5例,冲击伤2例,伤后10 min至1个月就诊。临床症状及体征:眶、颌面部软组织肿胀和(或)皮下出血88例,眼球运动障碍12例,眼球移位11例,眼睛失明8例,复视21例,斜视33例,眼睑下垂2例,其他37例。左眼43例,右眼57例,其中双眼15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CE 64 Light Speed VCT扫描机,常规仰卧位,以听眶线为基线,自眶下壁至眶上壁连续横轴位扫描。扫描参数设置:120 kV,50 m A,层厚3 mm,螺距为1,容积方式扫描。采用骨窗(窗宽2 000 Hu,窗位400 Hu)、软组织窗(窗宽350 Hu,窗位40 Hu)观察骨质结构。原始数据以0.625 mm层厚进行,分别行骨算法及软组织算法薄层重建,采用骨窗(窗宽2 000 Hu,窗位400 Hu)、软组织窗(窗宽300 Hu,窗位40 Hu)观察,将重组图像数据传至AD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图像(包括冠状位、矢状位)。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本组100例眼眶各壁骨折横轴位诊断骨折140处,可疑骨折10处,阴性19处,横轴位正确诊断骨折91例,可疑骨折6例,阴性3例,结合MPR重组图像后显示均骨折。MPR漏诊3例为较小筛骨骨折。比较显示眶骨骨折端分离、移位情况(以骨折端骨质无重叠或分离,位置关系显示直观清楚者为最佳):横轴位显示最佳者主要为眶内侧壁骨折(见封二图1)、外侧壁骨折(见封二图2)及明显移位的眶上下壁骨折,共88例;MPR显示最佳者主要为眶上、下壁骨折和粉碎性骨折(见封二图2、图3),共91例。骨折继发征象:(1)骨折处颌面及眼睑软组织增厚88例;(2)眼肌肿胀56例,外直肌断裂2例;(3)眶内脂肪疝出54例,内直肌并脂肪疝出12例(见封二图4、图5):(4)眶内积气31例,积血29例;(5)眼球破裂8例,球内积血18例;(6)上颌窦内“泪滴征”10例;(7)各副鼻窦腔积液92例(见封二图2、图3);(8)视神经断裂4例。其中额骨骨折20例,蝶骨25例,上颌骨32例,颧骨16例,额骨10例。眼眶壁各壁骨折成像方位诊断正确率比较见表1,本组MPR成像骨折线显示率为94.67%,轴位扫描显示率为81.6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3.72,P<0.01)。

3 讨论

3.1 眼眶的解剖、眼眶骨折机制及分型

眼眶为一对深陷的四壁锥体形眶架,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七块骨构成的一个四边锥体形的骨性结构,尖端朝向内后,底部朝向前外。成人眶深40 mm~50 mm,分为上壁(额骨眶部及蝶骨小翼组成)、下壁(上颌骨眶面、颧骨眶面、腭骨眶突组成)、内壁(由前向后由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眶板及蝶骨体组成)和外壁(颧骨及蝶骨组成),其中上壁又称眶顶壁,下壁又称眶底壁。

眼眶骨折是眼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检出率越来越高。文献报道[1,2],将眼眶骨折分为三型:即爆裂骨折、直接骨折和复合型骨折,爆裂骨折常见于眼眶内、下壁,因为眶内及下壁有明显骨质薄弱区。眶内壁筛骨纸板占大部分,是眶壁中较薄弱处,最薄处厚度仅为0.2 mm~0.4 mm;眶下壁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处为最薄区,厚度仅有0.5 mm~1 mm,故而眶内壁和眶下壁为眼眶爆裂骨折的好发部位。形成机制倾向于眼眶高压学说,即当致伤物的直径大于5 cm从正面打击,造成眶内压力急剧增加,借助眼球的液压传导在眶壁的薄弱处发生骨折,也就是说爆裂骨折外力不是直接作用于眶壁,而是经眶内容的传导作用于眶壁所致的骨折。而直接骨折是指外力直接作用于眶壁造成眶壁骨折,以突出的眶外壁和眶上壁的外缘多见,发生于眶内、下壁时则必须有眼眶前缘的骨折。复合型骨折即为直接骨折和爆裂骨折同时存在。

3.2 64-MSCT显示眼眶骨折的优势

64-MSCT凭借其高速和各向同性扫描的优势,实现了容积扫描[3],可以利用图像原始数据进行回顾性图像重组,较普通螺旋CT优势在于一次扫描可以多方位重建,不仅提供了更加准确丰富的信息,而且一次扫描就可完成普通螺旋CT需多次扫描才可得到的图像,减少了检查时间和辐射剂量。眼眶创伤的患者将横轴位及多方位MPR重组图像结合有利于眶骨骨折端细节及微小骨折移位的显示,有利于减少漏诊及误诊,提高诊断正确率。本组横轴位27例可疑骨折和4例阴性,结合MPR重组图像均显示了明确骨折,减少了漏、误诊。

常规眼眶CT扫描成像是横轴位,仅对显示眶内、外侧壁效果最佳。而经原始数据重组的冠状位图像是能同时显示眼眶四壁断面结构的最好方法,其可以同时显示整个眶壁自前向内的形态、骨折断端对位的情况以及相应肌肉、脂肪等软组织的继发改变,但对眶骨骨折前后位置变化的显示缺乏连贯性。而矢状位重组图像显示眶上、下壁效果最佳,对眶骨骨折前后位置的改变有良好的连贯性[4],表1结果表明MPR多方位重组图像较横轴位图像显示骨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冠状面、矢状面重建图像对于评价眶壁骨折有其独特的价值[5,6]。本研究结果显示,MPR重组图像相对于横轴位图像可明确显示骨折位置,骨折线走行,骨折端分离、移位及塌陷等细节,能够弥补横轴位图像的不足,为指导临床选择不同的术式及入路提供依据。当然,横轴位图像结合MPR重组对于眼球、眼外肌、视神经及眶内脂肪的损伤情况亦可清晰显示。本研究主要对比MPR多方位重组图像及常规横轴位显示眶骨骨折的能力,研究中未将其他成像手段列入其中作进一步对比,如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技术(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等,今后将进一步收集病例作深入研究。

MSCT检查速度快,横轴位扫描结合MPR重建,能够多方位显示眼眶骨折,对其诊断和治疗有很大帮助。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组(M PR)图像对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00例眼眶骨折患者,比较横轴位及多方位M PR图像对眼眶各壁骨折的显示能力。结果 100例眼眶骨折患者中,横轴位正确诊断骨折91例,可疑骨折6例,阴性3例,结合多方位MPR成像后均显示为骨折。横轴位像显示效果最佳者88例,MPR显示最佳者共91例。结论 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组图像及结合横轴位扫描可显著提高眼眶骨折的诊断正确率。

关键词:眶壁,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王振常,燕飞,田其昌,等.423例眼眶骨折的CT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2):89-94.

[2]史大鹏,李舒茵,石玉发.眼科影像诊断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95-198.

[3]钟唐力,沈兰,明兵,等.多层CT在汶川大地震期间脑外伤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1):1457-1459.

[4]徐华,巩若箴,王涛,等.多层螺旋CT MPR图像对外伤性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0):944-945.

[5]Rake PA,Rake SA,Swift JQ,et al.A single reformatted oblique sagittalviewas an adjunct to cor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evaluation oforbital floor fractures[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4,62(4):456-459.

螺旋CT多平面重建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经病理或临床手术活检共确诊纵膈肿瘤患者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患者年龄12~78岁,平均(45.5±6.5)岁;所有患者中,25例出现胸闷、气短、乏力,伴随声音嘶哑、咳嗽等临床症状。7例伴随重症肌无力等症状,剩余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特征,均于手术中活检发现肿块。

1.2 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的Hispeed螺旋CT机,参数设置为:120kV,130mA,1s,层厚及层间距为5mm,对患者胸部进行增强容积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上举抱头。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非离子型对比剂60~100mL,儿童按1.5~2mL/kg计算。经患者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注射速率2.5~3mL/s,延迟25~35s开始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患者胸部入口至膈面。扫描结束后,观察患者30min后无过敏反应可叫患者离开。对于一些纵膈肿瘤向颈部延伸的患者,应对颈部进行扫描[2]。增强扫描,并对图像进行处理,将扫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采用合适的后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获得纵膈肿瘤的轴位、冠状、旋转以及矢位图像,并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纵膈肿瘤患者螺旋CT多平面成像诊断结果分析

经螺旋CT多平面成像,可以对纵膈肿瘤跟邻近各个组织器官间的关系、肿瘤的范围、肿瘤的长度等进行全面显示。45例纵膈肿瘤患者中,良性纵膈肿瘤有27例,其中包括神经源性肿瘤、胸腺肿瘤、甲状腺肿瘤、畸胎瘤以及气管囊肿肿瘤等。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其平面图像方位全面,肿瘤轮廓清晰,形态规则,肿瘤跟肺部、心脏以及大血管、胸壁等组织具有缝隙,该缝隙主要由脂肪组成,其能将纵膈内肿瘤分区位置清晰显示;有5例为恶性肿瘤,其肿瘤成像无明确边界和规则形态,肿瘤跟肺部、心脏以及大血管、胸壁等组织黏连,部分灌铸状紧密围绕,彼此间的脂肪缝隙消失;其余13例患者为淋巴瘤,在肺门以及纵膈中出现较多肿块。见表1。

2.2 几种不同成像方式的对比分析

2.2.1 冠状面成像分析

其能够清楚反映肿块的范围及其大小,良性胸腺肿瘤一般为椭圆形或者圆形的软组织,其具有清晰轮廓,且生长呈膨胀性[3]。而恶性胸腺肿瘤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且出现分叶现象以及突破包膜,依附在大血管中往一边或两边生长;胸内的良性甲状腺肿瘤,一般会向患者颈部生长,其肿块为不规则或者圆形,患者的气管受到肿瘤压迫,或者出现移位以及变形。而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为浸润性。在畸胎瘤患者中,可见肿块为不规则或者圆形,并沿一边生长。1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可在肺门以及纵膈中显示较多结节,有的结节融合在一起,成为团块形状。神经源性肿瘤的肿块为软组织,圆形或者卵圆形。支气管囊肿的肿块一般具有清晰边缘,且类似圆形,大多位于气管隆起周围。

2.2.2 矢状面成像分析

其可以对纵膈肿瘤跟邻近各个组织器官间的关系,肿瘤的范围,肿瘤的长度等进行全面显示,还能够清晰显示纵膈内肿瘤的分区位置。

2.2.3 旋转位图成像分析

其能够显示纵膈肿瘤跟邻近组织器官间、肿瘤的最大截面等。例如,处于前纵膈的畸胎瘤患者中,肿瘤中出现不规则的脂肪密度以及钙化区域;而甲状腺肿瘤、胸腺肿瘤等恶性肿瘤,其肿块一般为实性密度,肿块较大,其中有坏死的低密度区域。较大的良性肿瘤会推压周围的组织器官,导致其变形,甚至移位,因此,间隙较大。但恶性肿瘤,其肿瘤成像没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肿瘤跟肺部、心脏以及大血管、胸壁等组织黏连在一起,有的灌铸状紧密围绕,彼此间的脂肪缝隙消失,胸壁被破坏或者出现心包积液和胸水。

3 讨论

采用CT轴位扫描以及增强扫描对纵膈肿瘤进行常规诊断,可以在其横断面中获取清晰的图像,以及时发现病变,并根据纵膈中分区情况来对病变部位进行确定,同时结合影像学特点以及各种常见纵膈肿瘤经常分布的位置来进行正确诊断。在本研究中,45例患者诊断情况为:27例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以及13例淋巴瘤,准确诊断41例,准确率为91.1%,因此,对于纵膈肿瘤定性诊断及肿瘤来源分析的价值较高。本研究中采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获得纵膈肿瘤的轴位、冠状、旋转以及矢位图像。其主要作用如下:其可以增加更多的图像诊断信息,还能够更为全面客观地判断跟肺部、心脏以及大血管、胸壁等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程度,以更好地选择手术方式以及化疗的方案,为进一步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

在获取轴位图像信息时,可以利用多平面重建图像,对纵膈肿瘤进行分析,以明确肿瘤的范围以及大小等,更详尽了解其和邻近的脏器组织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其良性或者恶性,以供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良性的纵膈肿瘤,因为肿瘤跟肺部[4]、心脏以及大血管、胸壁等组织具有一定的缝隙,因此在临床上可以采用手术方法将肿瘤完全切除而治愈。但恶性纵膈肿瘤,其肿瘤成像没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肿瘤跟肺部、心脏以及大血管、胸壁等组织黏连在一起,有的灌铸状紧密围绕,彼此间的脂肪缝隙消失,胸壁被破坏或者出现心包积液和胸水。因此,不能单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完全切除,一般来说,需先通过化疗或者放疗的方法[5],促进肿瘤的缩小及坏死,然后再结合手术方法进行根治。

在纵膈肿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1)操作简单,检查时间短,且无创伤;(2)通过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术中对血管的误伤;(3)通过图像呈现,能够对患处进行直观检查,使医生可以选择正确的操作方法。所以,多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诊断方法,在纵膈肿瘤诊断的治疗中,明确诊断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采用多层螺旋CT成像对纵膈肿瘤进行诊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方式在纵膈肿瘤临床诊断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采用多层螺旋CT成像手段,能多平面反应图像,帮助医生更好观察纵膈肿瘤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以更好地选择手术方式以及化疗的方案,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对于纵膈肿瘤诊断来说,采用这种诊断方式具有较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汤日杰,石春燕,何丽珍,等.CT灌注成像评价肝癌TACE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09,29(15):420-425.

[2]李建生,凌国辉,傅东海.螺旋CT多平面成像直肠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学,2010,23(3):392-394.

[3]林鹏飞,唐光才,韩福刚.纵隔低密度肿块病变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14(11):463-465.

[4]汤日杰,李伟,石春燕,等.TACE联合亚砷酸治疗兔VXⅡ肝癌的实验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2):25-28.

上一篇:数字制作下一篇:构造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