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运动护理

2024-07-20

预见性运动护理(精选7篇)

预见性运动护理 第1篇

关键词:预见性运动护理,妊高征,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孕产妇妊高征的一类并发症,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1]。此病可导致患者下肢肿胀、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淤滞性溃疡等,若不及时治疗会引发患者急性肺动脉栓塞,导致患者病发性猝死,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2]。故对妊高征患者行预见性运动护理,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预见性运动护理对妊高征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产二科入院治疗的妊高征患者5 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研究组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6.25±4.38)岁;入院时孕周31~39周,平均(35.68±1.71)周。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7.35±3.89)岁;入院孕周30~39周,平均(36.27±1.35)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产科护理,包括:定时测量体温、强化胎心监护、合理安排患者作息时间等常规护理。研究组行预见性运动护理,其方法如下:①产前呼吸运动。依据患者各项检查报告,制定产前呼吸运动时间表并帮助患者严格执行,每次重复6~10个呼吸周期,每日4次。帮助患者进行如何有效的咳嗽,并帮助背部按摩。②下肢体产前主动性运动。从脚部关节开始主动性运动和脚背伸运动,适当环转运动;下肢进行深蹲训练,增强患者腿部及臀部肌肉舒展,患者应根据自己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运动,运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在场,若发现患者有任何不适及时停止运动。③被动性产前护理。在护理人员帮助下患者进行下肢体位运动,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卧床姿势时间不宜过长,进行下肢按摩护理,由脚开始直至踝关节结束。④产后早期被动运动。针对剖宫产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协助患者下床走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产后下肢血流量情况,观察患者术后4天、6天后下肢血流量峰值速度和平均血流量速度[3]。②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产后两个时间点的下肢血流量峰值速度和平均血流量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研究组共0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共3例(12.00%)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产妇妊娠期的发生率是平时的2~4倍,在妊高征患者产后尤其是剖宫产术后是其发病率更高。其病因主要与患者孕期凝血、纤溶系统的生理改变、肥胖、产后长期卧床及妊娠水肿等因素有关[4]。我国目前针对这一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需要通过胎盘,故产妇后期用药会导致胎儿畸形,甚至引起致命的出血或胎盘剥离,影响着产妇的身心健康[5]。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尤为重要,因此对患者行预见性运动护理来预防妊高征患者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产后两个时间点的下肢血流量峰值速度和平均血流量速度均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预见性运动护理可以对妊高征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起到预防作用。分析原因在于对患者行产前呼吸运动,协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增强其患者肺部功能,增加肺活量;从脚部关节开始主动性运动和脚背伸展运动,适当环转运动,增加患者血液流通,防止血液凝结;下肢进行深蹲训练,增强患者腿部及臀部肌肉舒展,增强患者下肢力量,提高身体素质。运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在场,若发现患者有任何身体不适及时停止运动,预防子痫及先兆子痫发生;护理人员每日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卧床姿势时间不宜过长,进行下肢按摩护理,帮助下肢骨关节舒展,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液不流通形成下肢静脉血栓[6]。

综上所述,预见性运动护理可以对妊高征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起到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敏,安丰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与护理[J].上海护理,2015,5(4):19-20.

[2]罗慧琴,潘海燕,张维珍.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的护理体会[J].浙江医学,2016,38(10):759-760.

[3]袁洪志,谷涌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6(3):233-235.

[4]王秋红,郭礼,李慧华.妊高征患者继发脑出血的临床调查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8):96-97.

[5]耿留珍,王敏,戴月美,等.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121-122.

预见性运动护理 第2篇

1. 高校足球教练员预见性思维的分类

1.1 经验性预见

经验性预见是指教练员在长期教学与比赛中所经历的, 在比赛中随机产生的直接感觉, 通过本身的素质及知识所做的一种预见。纵观全局所有的经验性预见往往只是给比赛的表面做出的肯定, 不能从根本上来改变其本质, 没有到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高层次。所以经验性预见只能在一般的比赛与训练中产生作用, 并不是科学的预见。依靠经验性预见来掌控球队或是比赛在现代足球的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太大。

1.2 创新性预见

创新性预见是教练员通过对球员的理解, 比赛的阅读加上自己的知识背景、应用能力及思维方式提出的一种前人所未能预见到的思维模式, 是预见思维中层次较高的预见。教练员根据多年的教学训练所积累下来的直接感受、经验得出的经验型逐步上升到根据事物客观规律发展变化形成创新型, 将以往的各种训练、比赛进行分析, 通过总结与思考不断探索, 得出最适合大学生球员训练比赛的模式。特别是自己训练的风格与当地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特点, 找出适合自己球队风格的训练方式。高校足球训练直接管理者必然会面临大量新的大学生球员和各种不同特点的比赛球队, 这就要求管理者有创新性地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以便以有效的方式来规划未来或对现在的训练模式、训练手段进行调整, 使训练达到现代高校足球水平。

2. 预见性思维对高校教练员的重要性

2.1 预见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改进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评价, 头脑中建立了正确的概念, 因此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 不是单纯地模仿, 而是在探索动机下还能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对错误动作技术及时地进行调节和改进。如在教射门技术时, 先组织学生体会动作要领, 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然后在练习过程中进行不同环境的射门技术训练, 在反馈后在反复练习中的“评价”作用, 既锻炼了思维能力, 又强化了运动训练的智力化。在高校教学与训练中, 要培养出色的年轻球员和一流的比赛队伍, 教练员必须具备较活跃的引导思维, 引导球员拥有新的足球理念, 以适应目前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2.2 预见性思维有利于提高高校足球运动员的动机

高校足球运动员是正式青年足球运动员, 怎么去开发、引导其对足球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是各位教练员面临的首要问题。运动技术水平发挥的好坏与动机的好坏水平有直接关系。有了强烈的求胜动机, 才能勇于克服一切内外困难, 挖掘自己的运动潜力, 争取比赛的主动, 树立必胜的信心。但动机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主要来源于对自身主观和客观实力的评估。

激发足球运动员学习和比赛动机的手段可用回忆成功战例的方法, 在头脑中重现了人最佳比赛或训练情景, 充分认识个体优势, 使自己以往高昂的作战欲望和拼搏精神从淡漠中唤起, 从而达到恢复、树立信心的目的。

2.3 预见性思维有利于高校教练员主体素质的体现

在实际比赛中一个教练员主要的职责是教会运动员正确和有效地去执行比赛的各项基本任务。实际上, 任何一个其他项目的教练员都不会像一个体育基础课的教练员那样, 必须严密和明确地遵循学习规律。教练员对基本技术必须进行讲解与示范, 运动员必须模仿正确的示范动作,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模仿动作应该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并予以纠正。教练员的角色仅次于学生的父母, 学生和教练员相处的时间较长, 生活、训练中受教练员的影响很大。因此, 教练员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责任和义务并要认真对待。

2.4 预见性思维有利于创新性的提高

高校足球教练员在创新思维的预见性品质特征主要是指:教练员在制定战术时或执行之前就预知到所制订的方案实施后可能对运动员和往后比赛产生重大的影响。足球教练员创新思维的预见性既要有比赛的整体预见, 又要有比赛中的个别情况的预见。准确的预见不仅在运动员的心理上产生自信心的心理优势而却对于运动员对教练的战术的信任更加牢固。因此, 高校足球教练员创新思维的预见性要重视对整个战局的预见, 既要预见顺境时的对方的战术变化和逆境时对方的战术变化,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运动员心理上产生的预见。由此可见在训练与比赛前足球教练员多一些预见性, 才能在比赛困难的时候知己知彼、应变自如, 不断改变战术, 赢得比赛最后的胜利。

3. 预见性思维对足球比赛的重要性

现代足球运动快速发展, 决定了教练员临场比赛指挥才干越来越重要, 高校教练员也不例外, 教练员早期就加深对预见性思维模式的理解对比赛的发展是一种提高。这里的预见性思维指的是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能力。教练员的指挥包括赛前、赛中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技巧。赛前包括了解比赛规则、对手情况和本队目前的情况;赛中战术运用、换人、语言和肢体语言指挥等。

3.1 赛前准备

高校足球运动员属于特殊的运动员群体, 其生理、心理还未到达成人的最佳个体, 因此教练员的准备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此主要分析几个方面:对比赛对手现目前状况的了解;对自己球队和球员现状的了解;对场地和比赛规则的了解。教练员对于各种不同赛程的比赛有不同的理解, 和队员目前的生理与心理状态的了解, 以及是否适应当前比赛的能力都要有充分的预见。因此, 在赛前教练员要细致观察队员们的各种反应, 认真分析研究, 帮助队员在心理上和技术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教练员在赛前要分析对方战术、技术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布置战术与具体任务, 做到胸有成竹, 从而在比赛中临危不乱。同时, 教练员还要充分了解规则和场地设施;以及当值主裁等一系列因素。在比赛中往往就是因为教练员忽略了对规则细节的了解, 忽略对一些旧规则所做的改动或补充, 仅凭书本经验办事, 以致造成对比赛不利的影响。

3.2 临场指挥

临场指挥直接体现出了在比赛中预见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教练员体现自己价值和水平真正的时刻, 主要包括教练员针对性运用战术;教练员对换人战术的运用;教练员对肢体语言和心理战术的运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练员, 预见性思维不是随意估计、胡思乱想, 而是以自己丰富的临场经验和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为前提的。因此, 教练员不仅要掌握足球运动、足球比赛、足球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掌握决策思维学和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赛中稳定情绪、心平气和地进行指挥。所以, 高校教练员要不断加强专项业务的学习及文化素质的提高, 以便更好地为高校学校体育事业服务。

4. 结语

科学的预见对高校教练员选材及训练、比赛中的决策的影响很大, 而且教练员本身所具备的知识与素质对于教学带队的工作有决定性影响。教练员是否具有良好的预见性思维习惯, 是否能凭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科学和准确的决策, 是教练员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 对高校足球教练员而言, 要以创新思维模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 优化自身的思维品质, 从而适应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了预见性思维对高校足球运动的重要作用。科学的预见, 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在训练中及在比赛中技战术的能力, 而且使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及本身的身体特点制订符合运动员技战术发挥的方案, 达到赢取比赛的目的。

关键词:预见性思维,高校足球教练员,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昌明, 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沈绍明.论预见性思维的本质、特点及作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1 (7) .

[3]陈捷.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活动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预见性运动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所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2例女性,78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14~85岁,平均年龄为46.8岁。利用随机分层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按照常规护理顺序来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遵医嘱来对患者的静脉通道进行开放,然后准医嘱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术前准备,并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对其给予相应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指引。即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即对其既往病史、并发症、病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进行全面的询问、了解。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准备好防褥垫、床栏以及抢救设备等。待患者进入病区后,立即对患者实施各项抢救以及护理,同时对患者的所有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收集的内容主要有:患者对疾病的期望、了解,疼痛忍受程度、自理程度、营养状况、心理状况、文化水平、症状、体征等。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其配合程度,为患者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护理计划,例如,预见性并发症护理、营养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常规护理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计数资料均用%来进行表示,并用χ2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该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1.67%。对照组中有22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67%;该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护理满意度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骨科患者均为多发伤,由于患者的疼痛较为剧烈,再加上其对疾病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很容易出现较重的心理压力[3]。由于患者的卧床时间相对较长,绝大部分患者的生活难以自理,其出现不良情绪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在对骨科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护理方案的制定

医护人员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接诊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评估,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吸氧或深静脉置管,以此来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让医护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迅速为患者建立护理档案,对各项护理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

3.2 健康指导以及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其具体病情以及治疗进展,让患者明白此类疾病的治疗具有长期性,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抗拒、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行适当的缓解。通过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疾病,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护理工作。找出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对健康过程中遗漏的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以此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认知度。

3.3 营养护理

营养物质是维持患者正常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当患者处于疾病状态时,由于机体的消耗相对较多,因此,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就更高[4]。在对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进行全面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

综上所述,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通过对患者给予适当的预见性护理,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可以对预见性护理指引的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摘要:目的 本研究主要就骨科护理过程中预见性护理指引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所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层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指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通过对患者给予适当的预见性护理,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可以对预见性护理指引的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关键词:骨科护理,预见性,护理指引,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彩燕,叶静,魏永敏,等.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95-96,99.

[2]廖芳.探讨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大视野,2013,21(5):347-348.

[3]郑荣妹.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23-24.

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思路 第4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对照性护理,骨伤患者

骨科创伤涉及脊柱、四肢骨骼的损伤及神经、血管、肌肉、肌腱、皮肤等多种组织的损伤与修晌午。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创伤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创伤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也在明显加剧,抢救骨科创伤患者的“黄金时间”是伤后数分钟至2 h。笔者通过对150例骨科创伤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研究,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患者150例。其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46例;平均48.7岁。完成按照患者的意愿随机分为预见性护理组(82例)和对照性护理组(68例),其中分配情况见表1和表2。两组患者性格、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方式等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注:年龄:19~54岁,平均年龄为48.3岁

注: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为49.1岁

1.2 方法:

预见性护理组进行预见性护理,全面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情及病因、心理状况,有无既往史、自理水平等)并做好记录,还应根据病情备好必需的医用物品,例如抢救仪器、防褥垫、药物等。整理并制定患者的预见性健康计划。出院时定期进行随访。对照组按照骨科的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术前检查,然后送患者进入手术室;术后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护理,并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给予健康指导,直至患者出院[1]。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抢救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的相关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1.4 数据处理:

患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6.0,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问、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见表3。

由表可以看出,预见性护理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相关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预见性护理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预见性护理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也就是所谓的超前护理,它是以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想,制定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护理的内容可大致包括三大类,入院护理、心理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2]。

入院护理,患者住入医院后,由专业护士责任式接诊,并建立个案存档。(1)检测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如血压、脉搏、体温、神志、患肢末梢血运等。(2)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3)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时刻保持患者的呼吸畅通,并做好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抢救的措施,从而缩短抢救的时间。

心理护理,及时并有效的疏通患者的心理压力。解释说明手术的意义、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生活起居问题要及时解决。还应做好鼓励患者家属多照顾、关心患者。从而使患者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3]。

并发症的护理,指引患者保持正确的呼吸和咳嗽方式,并及时协调患者排出痰液,预防肺炎的发生。多多鼓励患者饮水,多多排尿,时刻注意保持导尿管的通畅,防止尿液逆流;间断放尿,以防止括约肌功能丧失;尿道护理2次/天。尽早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关于压疮的健康教育,使其参与预防压疮的发生;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按摩,避免长期压迫局部;保证病房的通风换气,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及抗生素;术后的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通知家属,及时正确的翻身方式,每2翻一次身,并建立翻身卡片;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床单及时更换,及时清洗;增加患者的营养,增强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

预见性护理是具有针对性护理,能有效地降低发生率,从而使术后疼痛减轻、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满意度高,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热力欢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席玉琴.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240-242.

[2]明珍华.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1,17(9):130-131.

[3]叶琳琳,金晓琼,郑声浩.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53-855.

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解析 第5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骨科患者,应用效果

普遍患者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不愿意配合治疗[1]。为了深入了解预见性护理对改善骨科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本次抽取86例骨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临床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7月收治骨科患者86例, 其中患者上肢骨折35例, 患者下肢骨折28例, 患者腰椎间盘突出23例。所有患者均了解具体研究内容, 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医护人员根据国际数字排序原则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组, 分为A组与B组。A组:43例患者, 男32例, 女11例, 男女性别比例32∶11, 年龄23~67岁, 平均 (45.2±18.3) 岁;B组:43例患者, 男33例, 女10例, 男女比例33∶10, 年龄24~68岁, 平均 (45.9±18.5) 岁。两组基本资料具有均衡性 (P>0.05) , 符合深入研究的条件。

方法:A组: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B组:医护人员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 操作流程为[2]: (1) 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 就立刻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 同时为患者准备床铺。 (2) 患者进入病区后, 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准备治疗所用仪器、药物等, 掌握患者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心理情绪等, 在抢救治疗同时, 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3) 如果患者情绪不稳定, 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耐心安抚患者, 帮助患者消除不良的情绪。可以聊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同时医护人员还应该做好家属工作, 告知患者家属家庭支持对患者的重要作用, 叮嘱患者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4) 医护人员需要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 及时清洁病区地面, 加强防滑处理, 以免患者不小心滑倒, 加重病情。 (5) 骨科疾病病程较长, 患者长期卧床, 很容易出现压疮并发症,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帮助患者翻身, 每天为患者清洗身体。同时医护人员应该做好饮食指导, 患者由于活动受到限制, 胃肠蠕动减慢, 容易产生便秘情况, 所以医护人员应该为患者准备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尽量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如果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 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患者适量的抗生素。 (6) 患者出院时, 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分发出院指导手册, 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

观察指标:我院医护人员为了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自己设计问题, 制作了护理工作满意情况调查表, 总分100分。评价标准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 其中满意、一般所占比例表示护理总满意度。

统计学方法:医护人员整理患者的临床数据, 将其置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分析, 本次采用正态计数资料统计, 表现形式为百分比, 检验方法为χ2检验, 为了提高录入过程的客观性、真实性, 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B组护理满意度比A组高, 并发症发生率比A组低,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外伤是引发骨科疾病的主要因素, 大部分骨科患者都是骤然发病, 患者没有一点心理准备, 很容易出现恐慌、害怕等情绪, 加之骨科疾病都伴有疼痛症状, 患者在病痛折磨下, 容易产生应激性行为。消极的情绪会对临床治疗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在临床治疗期间有必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 全面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提高患者临床依从性[3]。有医学专家指出,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超前护理模式, 能够及时发现临床治疗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患者有效的处理措施。

我院医护人员将收治的86例骨科疾病患者分为A组与B组, 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A组低 (P<0.05) , 这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评估潜在风险, 并且给予患者有效的预防措施, 这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预见性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医护人员不仅需要解决患者的生理问题, 同时还需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心理干预,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4]。本次研究中, B组护理总满意率与A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胡淑萍等研究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 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具有积极作用, 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5]。而且该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利于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刘红英.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3) :1255.

[2]吴彩燕, 叶静, 魏永敏, 等.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2) :95-96.

[3]张玲玲, 张晓芹.骨科护理中关于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 (2) :236-237.

[4]李玉萍, 盖淑兰, 张文倩, 等.预见性护理对减少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7) :1524-1526.

预见性运动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进行急救的152例创伤性患者, 上述所有患者都是意外事故所致, 并且创伤指数都在10之上, 表现出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血压下降、四肢冰冷等临床症状, 还有的创伤患者甚至出现了神志不清, 都需要入院进行观察或手术治疗。其中男性患者有102例, 女性患者有50例, 年龄18~77.5岁, 平均年龄 (36.44±16.26) 岁, 交通事故创伤患者有80例, 建筑施工创伤患者有50例, 刀伤所致的患者有14例, 其他外伤性创伤患者有8例。

1.2 院前急救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实施

1.2.1 预见性护理观念的确立

实施预见性护理首先要求护理人员确立预见性护理观念, 同时还应该转变传统的急救护理理念。因此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以增强其对护理问题的预见性, 并通过实践来探讨出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这对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改善创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急救小组经过探讨现确定如下的预见性急救护理理念, 当接到120急救电话的时候要初步大致了解患者的创伤情况, 还要留下事故现场的联系电话和准确地址, 在急救车上要继续与现场保持联系, 此时要详细询问并能了解患者的具体伤势, 尽量做好相关的评估, 以便在救护车上及时准备好急救所需的物品和药品, 同时也能为创伤患者的入院急救争取更多的时间。

1.2.2 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建立及实施

根据我院自行设计的创伤患者的预见性护理程序, 观察组按照相应的程序实施护理。其大致程序是:接到120急救电话、通知出车的人员、初步估计创伤患者的大致伤情、出车、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具体伤势、车上及时准备急救所需物品和药品、进行现场急救、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遵照医嘱用药以维持患者的生命、回医院进行急救治疗、及时通知院内急救小组做好术前的准备。

观察组现场急救的具体流程是:首先应将护理人员分成4个急救护理小组, 每组2~3名, 分别负责外观的预测、建立开放的静脉通道和配血、生命体征的监测、具体部位的检查和药物过敏反应四个方面的护理工作, 而于创伤部位不同的患者还要采取不同的院前急救预见性护理程序: (1) 患者外观的预测。首先要依据患者的受伤部位、呼吸状态、受伤部位、瞳孔、循环状态、意识状态进行外观预测。 (2) 采用套管针为患者开放2~3条静脉通道同时做好交叉配血。对于颅脑创伤的患者, 还要采用加压的方法包扎头皮;对于胸部创伤的患者, 如果出现气胸开放的情况应做好封闭工作;对于腹部发生创伤的患者, 要注意保护好腹部的外露的脏器, 避免感染的发生或者加重创伤情况;而对于四肢或者骨盆部位出现创伤的患者, 要做好肢体的固定, 以避免患者由于疼痛或意识障碍乱动导致更大创伤。 (3) 生命体征的监测, 对不同受伤部位的患者都必须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 主要观察患者的呼吸和瞳孔的变化情况, 同时还要监测好血压和脉搏情况, 以便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4) 具体部位的检查和药物过敏试验。由于意外事故的创伤伤口一般较深, 为了避免破伤风杆菌的感染, 对所有的患者都应该注射破伤风疫苗;对患者的受伤部位注射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 进行局部麻醉减少患者创伤性疼痛, 同时要插好导尿管;还应该心电图的检查和受伤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X射线、CT等。除此之外, 颅脑创伤的患者应该剃去头发, 若患者头部有伤口时剃发要注意避免触碰和污染;四肢骨盆发生损伤的患者除了做好固定之外, 还应该进行备皮;对于胸部和腹部创伤的患者在备皮之前还应该进行胸穿、腹穿来确定手术具体部位和胃管穿插位置。直至进入急救室, 都要认真观察好患者的状况及变化情况。

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护理程序, 流程大致如下:接到120急救电话、通知出车的人员、出车、了解伤情伤势、生命体征的检测、现场抢救、遵照医嘱用药、回院观察治疗。

对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的院前有效抢救时间、抢救的成功率进行记录与分析。

2 结果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的预见性护理程序, 其护理效果非常满意, 不仅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 约比对照组的创伤患者短32min, 同时也显著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3 小结

创伤就是各种机械因素加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或者器官的损害, 由于常发生于交通事故、建筑施工及挤压等意外事故中, 患者之前没有做好相应的防备, 其创伤往往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 创伤所造成的患者死亡一般也分为三个高峰, 其中第二个高峰就是在患者致伤后的10min~2h内, 而这段时间也被有些专家称为是抢救患者的最佳时期, 因此把握抢救的黄金时期, 加强创伤性患者的院前护理则显得尤为重要。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之前, 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培训, 提高其急救意识并增强对护理问题的预见性, 培养并建立快速的抢救反应力。在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时, 护理人员要依据外观的预测来迅速判断患者的大致病情, 从而可以使患者的得到及时的抢救与护理, 避免繁琐的检查延误病情、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伤情非常严重的患者, 则可以按照预见性护理程序立即开放静脉通道;而对于中度创伤的患者则可以根据外观预测判断是否有早期休克症状的出现, 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因此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按照现有的程序对患者进行迅速的抢救与护理。在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时, 护理人员变被动为主动, 各组护理人员紧密配合, 在外观预测的同时另一组护理人员则可以采用套管针开放输液通道, 以及药物过敏试验和化验配血, 不需要医生的嘱咐就提前做好各项护理, 明显提高了现场抢救和护理的效率。总之, 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以为创伤患者的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 对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值得在临床护理上继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创伤性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降低创伤病死率, 缩短抢救的时间。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进行急救的152例创伤性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进行研究与探讨, 其中对观察组76例创伤患者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创伤患者的预见性护理程序, 对照组患者76例创伤患者则采用常规的院前护理, 然后观察并记录大组患者所用的有效抢救时间。结果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的预见性护理程序, 其护理效果非常满意, 不仅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 约比对照组的创伤患者短32min, 同时也显著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 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以为创伤患者的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 对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伤患者,护理,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列平, 刘艳, 岑美珠, 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院前中重度创伤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8, 24 (35) :214-216.

[2]赵文静, 张亚卓, 单丽丽, 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中重度创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35 (5) :265-267.

[3]代桂荣, 谢淑梅.预见性护理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17 (7) :826.

[4]赵文静, 张亚卓, 单丽丽, 等.中重度创伤病人外观预测与休克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34 (6) :338-340.

[5]张国霞, 谭丽萍, 徐苏萍.预见性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1) :1040-1041.

[6]赵文静, 单丽丽, 张亚卓, 等.中重度创伤患者外观预测的重要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6 (14) :278-279.

预见性运动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苏州市高新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患者620例, 按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8例和对照组242例。观察组中男201例, 女177例;年龄16~99岁, 平均45.4岁;上肢骨折171例, 下肢骨折120例, 脊柱骨折54例, 其他33例。对照组中男133例, 女109例;年龄14~96岁, 平均45.6岁;上肢骨折105例, 下肢骨折77例, 脊柱骨折39例, 其他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包括常规治疗护理、常规手术护理、常规康复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指引, 主要包括: (1) 入院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病情, 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措施, 如指导患者取正确体位, 对病情危急者建立静脉通路, 必要时可给予外周静脉或深静脉置管治疗;急诊手术患者应做好备皮、配血、药物过敏试验等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 必要时给予氧疗以确保呼吸通畅。 (2) 评价患者安全隐患:年龄>70岁的患者是发生坠床及跌倒的高危群体, 故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进行跌倒评分, 对高危人群加床栏, 并嘱咐患者家属不可私自将床栏取下;同时嘱咐长期卧床休息者下床活动时起身不可过快, 避免患者因直立性低血压而摔倒;另外, 护理人员还应在床头适当位置悬挂防跌倒、防坠床等警示标志。 (3) 并发症护理: (1) 皮肤护理[1]:下肢骨折患者和老年患者由于术前术后通常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而极易发生压疮, 因此, 本研究运用Braden压疮评分表及时发现压疮高危人群, 并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预防性的护理措施, 如护理人员耐心地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翻身、配合方式, 必要时可应用气垫床, 建立相应的翻身卡, 认真记录患者的翻身时间、卧位及皮肤情况, 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还需注意保持患者皮肤及床单的清洁干燥, 及时对污染的内衣及床单等进行更换;另外, 应指导患者增加营养,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从而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预防静脉血栓[2]:由于骨折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 加之术后制动缺乏有效地运动使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极大增高。故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术后病情适当抬高双下肢并置功能位, 同时给予患者腿部肌肉挤压及按摩, 并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等张舒缩运动;另外, 还需严格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及血运情况。 (3) 预防肺部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术后呼吸情况进行认真观察, 按时拍背并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建议其戒烟;同时重视病房的通风, 嘱咐患者多饮水, 并加强口腔清洁, 促进痰液排出, 如有需要可给予患者雾化治疗, 从而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3,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6%, 高于对照组的8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中发生轻度感染6例, 轻度压疮5例, 静脉血栓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2%;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轻度感染11例, 压疮10例, 静脉血栓9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2.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骨科患者常因疼痛、多发性事故伤、功能障碍等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且多数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息, 生活不能自理, 加之对疾病认知的缺乏易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5]。骨科患者术后易发生压疮、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栓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老年患者因体质较弱和各脏器功能逐渐减退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甚至可导致死亡。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并评估骨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尤为重要。近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 预见性护理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预见性护理主要是指医护人员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 结合医学专业知识, 及时查找现存及潜在的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指引措施进行干预的一种超前护理方式[6]。预见性护理指引应用在骨科护理中可实现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的护理, 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患者科学康复;预见性护理指引可促使传统的护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有助于治疗及护理工作同步进行, 可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激发其工作热情, 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6%, 高于对照组的89.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2%, 低于对照组的12.4%。表明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可有效减少骨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有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荣妹.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8) :23-24.

[2] 黄桂玲.全员参与骨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2) :186-188.

[3] 徐冬梅, 韩云芳.夜班包干制排班模式与骨科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管理[J].江苏医药, 2013, 39 (16) :1978-1979.

[4] 李淑英, 徐英华, 方亚群, 等.前馈控制在骨科护理缺陷中的导入与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 :154-156.

[5] 肖竹.下肢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8) :1402-1403.

上一篇:流动农民下一篇:阶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