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验范文

2024-07-06

教学体验范文(精选12篇)

教学体验 第1篇

一、以培养兴趣为宗旨,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今的小学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是, 当学生在机房里忍不住跃跃欲试时, 我们又总会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仍显不足,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他们对动手操作怀着强烈的好奇心, 对静态的、枯燥的教材内容却难以提起兴趣。为此, 教师应选择最佳的教学形式, 将教学内容灵活化, 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如何启动、关闭计算机时, 我编写了适合小学生记忆的“开机歌”“:先开显示器, 再开主机箱。系统自检完, 打开大键盘。“”关机歌”:“控制按钮找关闭, 单击确定可退出。然后关掉显示器, 最后关掉主电源。”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 不仅让学生正确区分开关机的操作步骤, 也能让原本枯燥的步骤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在做指法练习时, 我发现学生总是很难记住, 为此我编写了“基准键键位歌”:“食指落在F、J, 中空间着H、G, 手指依次排好队, 姆指空格当指挥。”巧借儿歌使学生牢记手指的正确摆放位置, 即使在操作失误时, 学生也能很快自主重新找准键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 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原本复杂、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讲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形象记忆, 也能大大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教学效率。

二、以案例教学为途径,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主体”为核心内容,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因此在备课、授课时, 教师不能一味刻板、保守地处理教材, 而是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 借助成功案例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形象生动地教学情境中活跃课堂气氛, 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word 2003 中“插入图片”的内容时, 我以案例教学法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以启发学生思维:

任务1:在word中完成图片的插入并调整大小。学生独自进行尝试, 在工具栏中点击“插入”, 选择“图片”, 可以看到有多种选项, 根据图片来源不同选择操作选项。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刚才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操作经验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并以幻灯片呈现出在word中完成图片的插入及调整大小的操作步骤及常见问题。

任务2:在word中调整图片位置及掌握图文混排方法。结合案例提问:如果将这幅图片放到文字的中间该怎么办?与任务1 相同, 先请学生自主学习, 之后将尝试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在组内交流, 总结并呈现在word中调整图片位置及图文混排的方法。

任务3:自主创作设计。灵活运用插入图片、图文混排的知识,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一张自己喜欢的风景区的板报。

以案例为依据, 结合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引导学生在学习情景中掌握教学重难点, 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三、以培养能力为目标, 提升学生的成功感

与其它学科不同, 信息技术是以动手实践操作为特色的课程,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操作技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同时也给学生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创造的信心, 也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管理计算机资源”一课为例, 我首先以已经建立的打字成绩的文件夹为例, 引导学生利用复制、粘贴操作自主思考如何将这些文件进行整理、完成分类存放。在接下来的“移动文件”的环节, 引导学生以课本第41 页上的如何用Ctrl键和Shift上档键对打字成绩的初始文件夹进行操作, 正确区分“复制”与“移动”的概念和操作的异同。最后再由小组分别汇报演示, 教师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 以多表扬、常激励的方式成为学生不断学习的催化剂。

这样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不仅使学习目标更为明确, 也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综上所述,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 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 在体验感悟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我们教师应秉持生本教学理念, 以情感体验为基础, 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 在思考、探究、交流中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霞.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实践课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15.9:85

教学体验 第2篇

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中心小学 陈雪梅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摆在了首位。而体验式作文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有力地拓宽了作文题材,使作文教学有了广度;体验活动还有利于挖掘作文的主题,使作文教学有了深度;多样的活动促进了表现手法的变化,使作文教学有了灵活度;当然,在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享受到无比的乐趣,作文兴趣油然而生,大大增强了作文教学的参与度。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体验;生活;活动;评价;乐趣

[正文]什么是体验式作文?《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因此,体验式作文是建立在实践或亲身经历之后进行习作的一种作文样式。“体验式作文”就是通过亲身参与的活动方式,开发阅读、活动、生活等写作资源,强化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促进自由表达,抒发独特见解,培育真情实感。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下面就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进行以下粗浅的看法。

一、在体验生活中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句话。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自豪、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品尝失败的教训、品尝磨难的艰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总是见缝插针地引导他们细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中秋节来临之际,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从“中秋节”为主题的观察体验活动,事先让学生说说准备观察什么。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月饼的种类和特点、人们都在中秋节做些什么、夜空、商店的月饼销售情况等。接着,我又让他们说说怎样观察,有学生说可以看看形状、闻闻气味、用手摸摸,又有学生说可以到各个商店看看顾客的多少、比比价格等。有了这些铺垫,学生的观察体验活动不再盲目,而之后的写作也不再是空乏的了。

又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今天发生在教室的一件小事。学生都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思索着,可是很多同学只是摇头,其中一个细心的女同学举手发言:老师,有件小事不知可不可以写?课间休息时,有个男同学把小丽放在桌角的书碰掉在地上,可那个同学瞥了一眼走开了,没当回事。第二个同学视而不见,并在书皮上踩了一个脏脚印也走开了。这时,我真有点看不顺眼正想走过去,可小丽同学抢先一步,把课本捡起来拍去尘土,并整齐地放在原处。说完,我及时给予肯定:刚才发现的这件事写出来既新鲜又有真情实感,并引导学生对涉及这件事的几位同学的做法发表评论。全班同学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把发现的材料一一说出来,这样,学生的选材门径终于打开了。

二、在活动体验中迸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心理所感,自己的心理没有感受,怎么可能写出独特的心理感受呢?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最重要的途径。美国在课程标准中提出,除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鼓励去积极思考,他们会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之外,“还可以通过有意义的、创造性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主体性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一)游戏活动。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白坚教授就用他独特游戏体验教学方式开创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方晴空—— “快乐作文教学法”。我也曾经模仿过李教授的教学方法,在新年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了一堂游戏作文课《猜钱》,采取了游戏化的方式。游戏分三个步骤:

1、猜一猜钱在哪个红包。

2、在第一次猜对的基础上继续猜。

3、将钱奖励给连续两次猜对的同学。在三次游戏的过程中,把每次的游戏都切分成几个小块,先让他们先参与体验,产生真切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感受,“情动而辞发”后,再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激情,当即写下真实的体验,真切的感受。

这样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也触动了他们的真实情感,为真切表达做了极好的铺垫。我还曾上过的“摩擦产生静电”“鸡蛋上浮”“瓶里吹气球”“猜谜语活动”等等,都使我和学生品尝到了体验习作带来的快乐,同时在习作的层面上受益匪浅。

(二)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是根据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让他人的生活体验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再现,扮演各种角色,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他人之体验,为写作积累生动的素材和情感体验。

我曾经在教学中让学生“模拟盲人与哑巴”,游戏规则如下:两人为一组,由一位同学当“盲人”,在“哑巴”的拍手指挥下(哑巴拍一下表示停,两下表示向南移动,三下表示向北移动,四下表示安全前进),从教室前面出发,穿过重重椅子障碍,到达教室后面,且不许超过规定区域。学生们听后个个跃跃欲试,但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亲身感受,并要求把这些感受用笔记录下来,题目自拟。

第二天,一进办公室,一大叠作文便摆在我前面,随手翻阅,喜不自禁:《痛苦的体验》、《盲人与哑巴——无彩的世界》、《如果我是盲人》、《好好珍惜自己的眼睛》„„一个个精彩的作文题目引人入胜,而其中的内容,更是情真意切。现摘录一段:

和我合作的是黄魏同学,我是当“哑巴”的。看着老师摆的相当难的阵型,我觉得我们成功的机会很渺茫。“开始。”黄魏刚刚走了四、五小步,我就拍手示停,他乖乖地停下了。“啪啪啪!”我示意他向北,他向北迈了一大步,这下我可急坏了,迈得太大了,前面也有障碍了。“啪啪!”我只得让他向南,没想到,他又狠狠地迈了一大步回到了原位,还差点碰上障碍,我真为他捏了一把汗。“真是笨,怎么不跨小一点呢?”我在心里暗暗埋怨道。我真想对他大声喊:“向北一点点。”可是那样会犯规的。“啪啪啪!”我继续拍想让他再向北移动一下,可没想到,他竟向前走去,结果可想而知,他撞上障碍物了,我们失败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体验到了残疾人的痛苦,更理解了海伦·凯勒生活在无声无色无语世界里的痛苦,也让我更敬佩她了。我想,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我一定会受不了,一定会崩溃的。

此外,还可以举行“师生模仿大赛”,进行角色模拟,模拟某种情境中的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警察与市民、主管与员工、交警与司机、售货员与顾客、谈判双方等,获得角色体验,学习换位思考。

(三)情感活动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里基础。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

我曾模仿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亲情测试》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最纯洁、最干净的纸上写下五个你最爱的、最割舍不下的、最牵挂的人,然后一个一个地划去。每划去一位,王老师让学生谈谈感受,“当你把他们划去的时候,你好像把什么都划去了”。此时,学生心中那根情弦被拨动了,隐藏在心中的那份情感喷涌而出。课堂上学生们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有的边说边哭泣,有的握着笔,颤抖着,久久不肯下笔。看着学生迟迟不肯下笔;看着他们轻轻的划去亲人,活动结束又赶紧用橡皮擦掉;看着孩子们用心写出的字字句句„我也感动得欲潸然泪下了,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珍惜。活动让孩子们明白:失去亲人留下的是痛苦、孤独、害怕、寂寞,更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明白了要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拥有的爱,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其中,以情牵情,以情动情,以情燃情,让学生的真情像飞瀑倾泻在笔端。

三、在评价体验中让学生享受习作乐趣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他们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学的愿望。”确实,希望获得成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和内在本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使学生的成功感得到充分的满足,那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一大推动力。

1、在激励性评语中体验乐趣 作文批改中,有时教师的一条小小的激励性评语,都能激起学生一生对写作成功的追求。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的习作,努力挖掘他们习作中的优点,对好的段落、好的句子、好的词语以及立意、布局的优点加以赞赏,尤其对于后进生更应沙里淘金,劣中寻优,用批语予以褒扬,哪怕是几个字,如:“妙!”“好极了!”“有意思!”等等,学生都有可能从中获得成功感,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再写作增加动力燃料。

2、在赞赏性讲评中体验乐趣

作文讲评则是作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讲评中注意对学生的赏识,那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有些学生就因为老师在作文讲评中,表扬了他的文章而强烈地爱上了作文。尤其是对作文较差的学生,老师在讲评中要毫不吝啬地表扬他们的进步、作文中的亮点。著名作家丁玲在一篇回忆的文章中曾说,自从小学老师在作文讲评中大大表扬了她的文章后,便激发了她对文学酷爱的热情,选定了文学作为她终身的事业。记得一次习作讲评课,我把后进生作文中的好句,好段摘了满满一黑板让大家一起品读、欣赏,结果真是“有心栽花花满园”,学生们的写作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

3、在多种展示中体验乐趣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欣赏,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何况少年儿童都是“兴趣至上”的。如何制定恰当的作文评价目标,让评价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每个学生 “心动”,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习作的乐趣,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活动:(1)开展佳作交流会。对在作文中出现的学生优美的词句、精美的文段,我都会利用讲评课或活动课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班级优秀习作选,每次交流的佳作、精彩片段都让学生抄录在上面,在班级上展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3)发表学生习作。帮学生把优秀作品投到学校《新星》文学社刊上,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展示活动,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了习作的乐趣。

体验无处不在,生活因体验而美好,习作因体验而精彩。让学生在体验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学生写作文时才会“下笔如有神”。喜则笑,悲则哭,怒则骂,喜笑怒骂皆成文,让学生的真情在体验中肆意流淌,让学生的心灵在体验中自由放飞。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把体验式作文教学进行到底,作文与生活的隔膜就会自然消失,生活之清泉就会源源不断注入作文之田,丰盈、灵动、真挚、深刻的好文章就会如同缤纷美丽的个性化花朵盛开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立足生活书写人生--新课程理念下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尝试》小学教学资源网 [3]李白坚著,《快乐作文--教与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4]孔有君主编,新课堂作文丛书,《小学生体验作文》《小学生活动作文》,重庆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浅谈体验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体念 探究 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76-01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恰当运用各模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努力将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为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提出了许多体验性目标,诸如“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名言”“综合探究”等,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实施体验教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境体验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条件。在实施问题情境体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着眼于教材,掌握问题设计的难度。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如高二《文化生活》,利用厦门中秋节的传统节目“搏饼活动”,设计问题让学生讲述“搏饼活动”的历史由来。这就很自然地导入其对文化的影响等知识的学习,也实现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由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我们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领悟到人生、社会的真谛,让学生在经历参与成功体验、主动体验、期待体验的过程中,增强成就感,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体验教育教学的目的。

第三,创情境、引导体验感知。情境教学,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和共享知识的生成,使知识与其生命合为一体,这才真正叫做教书育人。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与体验,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增强了思想教育,少了说教,多了真实,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和教育性。由此,我们必须倡导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感知生活,领悟知识。其中心是“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学生的本性求知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自身参与为核心,以感情提高为归宿,真正让学生在政治教学中想学乐学。

二、阅读体验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说过:“告知学生应如何,很少有效,重要的是要自己体验到,我们不能直接去教其他人、我们能促进他的学习。”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学生只有在带着问题独立感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设置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独立探索、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理解教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发现知识体验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发现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题的能力。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并内化为积极探索问题的动力,为创新开拓了空间。例如,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一框学习中,学生就提出:厦门为什么多次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这对于厦门的未来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些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我及时肯定学生的提问很有讨论价值,随后便组织了讨论,不仅使学生的创新火花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闪现了出来;同时,在学生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教师也实现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探究活动体验法

专题探究活动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即已获得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在课本,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唯有实践,才有创新。在学生解决疑难、理解原理后,要及时迁移导创,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合理地迁移知识,或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参与社会活动等,从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聚焦文化竞争力”的专题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以5~6人为单位组成小组,分工协作,自己通过上网等途径去探究知识、体验知识,从多角度思考文化的竞争力,然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大家都想表现自己。这样,不仅可以重建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生活实践,使他们更多地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而且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积极的体验,可以使学生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产生新的想象和联想。没有体验,学生容易丧失自我;没有体验,理解就不深刻。体验有利于自我的构建,体验有利于创造的发展。思想政治课实施体验教学是新课程的要求。随着体验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我坚信其优越性将会更加凸显,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参考文献如下:

教学体验 第4篇

1.语言体验性。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寅教授认为:“人类在对外部世界种种现象的感知体验过程中才逐步形成思维和理性,抽象出认知模型,建立认知结构,获得意义。同时人类还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可形成无限丰富的思想概念和语言表达。”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语言符号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这一核心原则。语言体验性强调,语言是人们通过自身身体对世界客体的感知体验而形成概念系统并通过词汇化逐渐形成的,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

2.体验式教学。语言的体验性源自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思想是“现实——认知——语言”。王寅教授认为:“语言是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形成的。”这一理论为体验式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语言源自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可以习得语言,强调“人”在语言形成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笔者认为,体验式语言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驱动,情景体验,交流实践,从而使学生掌握语言使用规则并能进行有效交流的教学方式。

二、高职英语体验式教学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多年来一直遵循着“实用够用”的原则。高职英语强调职业性、实用性,同时兼顾基础性和专业性。基础阶段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服务。

1.词汇层面体验式教学。高职英语词汇层面的体验主要通过形、音、义的最初体验到具体语境的典型体验,再通过拓展练习学习词形变化的综合体验,从而达到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可以简化为具体词汇的感知(词汇化lexicalization)——句法化(syntacticalization)——再词汇化(lexicalization)。具体解析为,学生首先从意义出发对具体单词的感知形成词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操练使所学词汇句法化,再从各个句子中归纳总结同根词的各种变化形成词汇化,从而达到掌握运用的目的。例如,leave n.& v.离开,留下,请假;leaves n.叶子;具体运用:Do you want to leave a message? Li Ming asked for a leave today.

2.句子层面体验式教学。句子层面的体验式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话题为核心(Topic-based),通过创设情景会话、角色扮演(role-play)、分组对话(pair-work)等形式完成一个完整的对话体验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话题展示(presentation)让学生充分体验高职英语的实用性,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高职英语的职业性,通过完成对话整个过程的任务驱动式体验让学生了解高职英语的公开性,从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未来职业的无缝对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语篇层面体验式教学。高职英语语篇结构通常很短,而且整个语篇的内容与单元主题一致。语篇层面体验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听音(listening)、预读(pre-reading)、提问(problem-solving)、解析(explanation)和翻译(translation)等手段展示语篇内容,分析语篇结构,归纳语篇中心思想,从而让学生在对整个语篇的体验中获得相关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这一个过程中,通过内容简介、听音感受、阅读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疑难讲解、归纳总结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语篇进行一次完整的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三、结语

四维体验式教学 第5篇

近年来,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党校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中,采用“四维体验教学法”培训干部,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体验式课堂教学:培养“善思考”的干部

着眼于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使他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是政治理论学习筑牢思想基础。在理论武装单元,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项教育、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与严肃换届纪律等课程,丰富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干部理论武装,增强政治鉴别能力。二是开放式行为训练提高学习主动性。在能力培养和行为训练单元,开设“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管理创新”等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研讨、情景模拟等现代培训方式,调动学员主动性。三是模拟式教学增强培训吸引力。以“我是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为主题,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演讲比赛,不仅锻炼了学员的口才,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不同单位、不同岗位所遇难题的复杂性,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式党性锻炼:培养“信得过”的干部

以“三大服务”零距离行动为载体,组织中青班学员实施智力提升行动。开展送政策、送法律、送技术“三送”活动,开展退耕还林、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宣传普及1500余人次,并开展法律援助和农业科技培训。实施风貌优化行动。帮助

石板镇梅乐村、高农村编制完善发展规划,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为巴福镇石马村建立起农家红色书屋,组织群众学习文化、科技、法律等知识。实施造血富民行动。跟踪调研石马村苦瓜生产和销售状况,邀请辖区超市、商家参观考察,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提供支持,促成合作。对石板镇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电脑、烹饪、缝纫等实用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体验式革命传统教育:培养“靠得住”的干部

组织开展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坚定干部理想信念。组织学员与红军后代进行互动教学,聆听先烈英雄故事,重走朱毛挑粮小道引发学员深入思考,开展现场教学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

体验式顶岗锻炼:培养“有本事”的干部

词串教学初体验 第6篇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以下几组词语:

小水珠 摇篮 躺 眨眼睛

小蜻蜓 停机坪 立 展翅

小青蛙 歌台 蹲 放声歌唱

小鱼儿 凉伞 游 捧起水花

往常我习惯按照词语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示这些词语,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读,再想出多种办法帮助学生去掌握这些字词的音形义。这一次,我改变了策略,先是把以上词语清清爽爽地分成一类类,串成一串串。瞧,竖着看,第一组和第二组都是名词,第三组和第四组分别是动词和动词词组;横着看,每一行都是一个小故事。我按照归类后的词语串进行教学,领着学生横读,竖读,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读准了字词的音,还把课文中最关键的“变化的因素”熟记于心了。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轻松地建立起了词语的类别概念,发现了词语意义上的关联,还不知不觉中发现了文章“写”的规律,为后面的阅读写话做好了积累和储备。

《荷叶圆圆》这篇课文,和《猴子种果树》这篇课文的结构相似:每个段落只要交换其中一些词语,就能变成另一个段落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我才借鉴了薛法根老师的方法,挑出了上面那些词语进行归类。竖着读,第一和第二组是名词;第三和第四组是动词或动词词组。横着读,则每一行巧妙地对应着一段的内容,对段落内容有着明显的提示作用。课堂上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记好、讲好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利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由朗读向背诵逐层展开:

小水珠说:“ 摇篮。” 躺 ,

眨 眼睛。

小水珠说: 。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后面三个自然段的内容。有了这样的练习提示,连班上的“学习潜力生”都能顺利地利用换词的方法很快地把整篇课文背诵出来了。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词串教学法的精妙。

后来,我又把词串教学法运用到了写话训练中。在执教《荷叶圆圆》时,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顺势转化为能力,我布置了一个续编故事的拓展练习,而学生在续编故事中的表达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站在荷叶上,跳起了美丽的舞蹈。

小鸟说:“荷叶是我的观景台。”小鸟停在荷叶上,欣赏着湖面的美景。

小蜗牛说:“荷叶是我的大床。”小蜗牛躺在荷叶上,懒洋洋地晒太阳。

……

我们知道,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但他们的想象又常常是天马行空、无所不至的,我们习惯称之为“嘴高手低”。为了让他们的“手”跟上“嘴”的“高度”,我使用了词串教学法,给学生在“手”“嘴”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让他们在掌握了句式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思路之后,学会了自主表达,并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责编 白聪敏)

体验式教学探究 第7篇

一、体验式教学的理念

体验式教学可以定义为, 在其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为根本, 以实际情境呈现或是模拟已有情境来还原教学内容, 使抽象文字形象化, 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引发情感, 提高能力, 构建知识, 发现意义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可以在真实或是想象的环境中体验、感知、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的时间内获得对知识的最直接印象, 有利于其观念的更新、判断能力的提高、记忆操作能力的形成。

如何正确把握体验式教学, 或者说如何判断是否为科学的体验式教学, 需要把握其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学生是否“亲历”;二是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亲历性”主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追求者。他们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来积累体验经历,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亲历性”包括实际行动的参与和心理精神的参与, 往往实践层面包含着心理层面, 因为实践会影响精神。“尊重个体差异性”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认可, 是师生在教学中地位平等的表现。学生因为个性、爱好、家庭和和生活经验的不同, 会造成迥异的主体差异, 即使对待同一事物也会表现出非常不同的意见和观念。这样同一经历会产生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认识, 所以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 能够促进个体之间的交流, 还能碰撞出更多奇妙的火花, 让体验式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所以体验式教学中老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亲历”知识点, 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了解他们对这一体验的不同想法, 凸显其地位, 保证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中, 除了教育学之外, 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 它是符合现代教学精神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体验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 有几大创新突破,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式教学是“寓教于乐”的教学, 并且这种“乐”不是老师刻意营造的, 而是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真实体会到的, 是他们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体验式教学可以带给学生两个方面的快乐, 一方面是实践的具体方案让学生感到心情的快乐。因为不再局限于课堂, 也不再是纯知识的传授,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体验经历让他们感到心情愉悦, 学习兴趣也就增强了。另一方面, 因为体验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直接理解知识点, 甚至会有进一步深入的思考。所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式教学从这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学习信心, 从而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二)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换。一直以来, “学以致用”是传统教学的一个难点, 其根本原因是应用知识的速度跟不上学习知识的速度。这样学生在后续应用时也会因为遗忘而不知从何下手, 或者是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而体验式教学的突出优点就在于它及时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平台, 在课堂上不是只单纯地传授知识, 更是在积累实践经验, 构建知识体系。课堂就相当于一个直接的媒介, 通过它学生能更容易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对知识的认识, 再到对知识的应用。换句话说, 体验式教学打破了学生孤立式、机械式的学习,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感受。

(三)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教育的内在教学标准, 优秀的教学方案都是要以激发学生创新力为前提的。创新和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能激发创新。而体验式的教学就是将实践和创新联系起来的媒介, 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情感态度, 甚至对价值观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积极的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摆脱外界条件的束缚, 其思维的开放性和容纳性会大大增强, 这促使新的想法和观念不断生成。没有体验, 就没有理解;没有体验, 就没有感悟;没有体验, 就没有创新。所以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学生的学习层次提升一个高度。

(四)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多方面、全方位的能力, 它既是一种内在的表现, 也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素质又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教育都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最终目标的。但是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提高了学生素质的某个方面, 全面性的提高还得依靠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将情感、知识、行为、意念融合为一体, 既开放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又让学生的外在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所以体验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实施的正确模式

(一) 循序渐进, 戒骄戒躁。体验式教学模式不能“一蹴而就”, 在原本教学中突然改变, 只会让大家感到不适, 反而难以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该先从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入手, 然后再逐渐推行、慢慢推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教学方法和方案的总结, 步步为营, 稳步提高。

(二) 综合应用, 丰富手段。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融合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案, 它不仅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模式, 还能够和其发生较好的融合。特别是能够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 更是能赢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融合, 可以提高学生的“体验效率”, 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 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另外, 对于教学的手段, 可以和现代科技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网络或是计算机等实现课堂情景化和模拟化的教学, 一方面扩大学生的信息接收量, 另一方面提高教学效率。

(三) 结合理论, 打实基础。虽然体验式教学强调实践和体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对理论的学习有所放松。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体验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说明和应用理论。所以教师要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 然后用理论指导体验, 并根据体验的效果对理论进行及时的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生会表现出很好的动手能力, 而有的则是对知识的记忆性比较强, 这时老师可以安排他们为互助小组, 相互影响,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共同进步。

(四) 注重内容, 有机统一。评价体验式教学的优劣, 不仅仅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或是由外在的实践结果表现出来, 还有和其内容的有机结合程度。因为每个体验式教学方案都是有一个教学目的和教学中心的, 形式要服务于内容, 要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组织详细周密的体验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内容, 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语

体验式教学创新了教学模式, 突出了学生的学习地位, 是新课标下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该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及时弥补教学漏洞, 完善教学方案, 发挥其优势, 减少劣势, 让学生更轻松有效地学习知识。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新教学形势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它也是自主学习、学生主体性和探索性学习等学习理念的一个完美融合, 所以对其的研究在近年来从未停止过。而且其表现出来的巨大的教学潜力又给师生们更多的启发, 让更多的老师尝试使用。体验教学由老师引导, 突出学生感知、理解和感悟过程,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新模式。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理念、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和体验式教学的模式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其中结合了笔者的教学经验, 也包括了对该领域文献的认真考查。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模式,心理学,情境模拟,独立性

参考文献

[1]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杨通宇等.体验教学的理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3]张荣.体验式教学的创新性与实施条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

教学体验 第8篇

一、把握体验学习时机, 激发探索兴趣

体验学习讲究的是时机, 并不是课堂上的每个时刻都适合运用体验学习。特别是小学生年龄较小, 对某一事物的专注度停留时间比较短暂, 因此, 这就更要求科学教师把握体验学习的绝佳时机, 激发小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以教科版《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树林里的光、弄堂里的光、透过玻璃的光, 让学生直观感受光是怎么样的。在这一环节之后, 教师发现学生想继续学习, 此时抓住学习“最佳点”, 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吸管, 每组分发五条吸管, 让学生自己体验透过吸管能否看见光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集中到吸管看光上来, 学生发现通过吸管是可以看见光的。接着, 教师让学生把吸管弯曲, 然后再继续观察是否能看见光, 学生发现, 弯曲之后, 只能看见黑漆漆的, 没有看见光。教师最后总结, 引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学习, 更深刻地了解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而不是以曲线方式传播的, 而教师抓住体验学习时机, 刺激学生深入探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体验学习类型, 活跃学生思维

体验学习的类型丰富多彩,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 突出课堂特色。因此, 科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特色, 联系课堂实际情况选择体验学习类型, 以最大程度活跃学生思维。以下将分别阐述实验体验和模拟体验。

1. 实验体验,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 也是最容易集中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之一。因此, 教师可以采用实验体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 从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坚定不移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各方面能力, 如动手、观察、合作等能力也上升一个阶梯。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的实验教学为例, 教师先以谈话导入的方式进入实验教学:种子发芽是植物生命的开始, 但是你们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吗?是不是每种种子发芽的条件都一样呢?学生开始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后, 教师开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过程, 得出答案。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分发不同的种子, 让学生自己体验不同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此时, 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有些学生认为种子发芽需要肥沃的泥土, 有些认为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有些认为还需要适宜的温度。教师对于学生自身得出的观点保留意见, 让学生继续观察自己的种子, 并适当的记录, 同时写上观察感受, 最后教师观察过几天谁的种子能顺利发芽。通过实验体验, 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很大满足。

2. 模拟体验, 享受体验学习过程。

模拟体验的一般做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 可以是角色模拟体验, 也可以是游戏体验, 还可以是多媒体情境体验。以教科版《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多媒体中播放的汽车的启动、运动和刹车, 然后播放一双鞋底破损的鞋子,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鞋底会破损呢?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情境中, 直观感受到摩擦力, 特别是教师让学生在教室走路, 感受鞋子与地面的摩擦, 让学生跟真切的体会到摩擦力, 更好的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注意实践体验内容, 促进知识外化

学生只有自己动手实践, 体验科学探究的趣味所在,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学, 爱上科学, 同时有利于知识外化。其实,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教师只有科学地、灵活地链接科学与生活, 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发自内心的喜欢科学课程。以教科版《设计制作小赛车》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这一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 对自己心目中的小赛车进行合理构建, 可以融入自己的创新观念, 让学生亲自体验设计的过程。有些学生利用小盒子, 车轮等简单工具制作了具有特色的F1小赛车, 有些学生更是充分利用矿泉水瓶做车身, 加上一些轮子做成螺旋桨小车。等学生当完“小设计家”, 教师还让学生互评, 并给出小车的改进建议。从此次实践内容来看, 学生完全融入小赛车的整体设计活动中, 都是亲自动手, 真正体验了科学的奥秘和无穷的惊喜。

总之, 体验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味“良剂”, 采用体验学习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体验胜过教师一味的讲解, 只有体验, 方能品味其中的乐趣, 才能让学生以别样的眼光对待科学课程。只有在课堂上不断创造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 让学生有所体验, 有所发展, 感受学科魅力, 才能保持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梁建勋.小学科学教学法探究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09 (07)

教学体验 第9篇

一、创设情境,促成多种体验

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我要写”的心理体验,真正体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由于小学生的生活范围狭窄,因此,教师必须开阔视野,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作”。

(一)指导学会观察,领会他人之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社会是所大学校,可以学到书本上、学校里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可以带学生走进工厂,走下田头,观察父母的工作,体察其劳作过程。行诸成文,还可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在城市下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如围绕沿街乞讨的人群、街头艺人、外来打工人群等进行观察,并做出自己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写成文章,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引领亲身经历,感触亲身之体验

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调查本校学生的阅读情况。结合实践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一系列活动,并以各种文体表现自己的感受写成故事、诗歌、小散文等。

(三)课内外结合,感受多重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有的片段精彩,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还有的结尾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充分利用书本进行合理延伸,举行小练笔活动,引导学生模仿和延续,这样学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小练笔的双重学习中,就会逐步掌握写作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的兴趣。

二、优化“三性”,提高写作兴趣

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大多数孩子都喜欢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享受快乐,激活思维,可以认真观察,开心地活动,真切地体验,这样说写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兴趣越来越浓。在活动过程中,相继安排说写训练,会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生活,积累众多的写作题材。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通过创设动人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等等,使教学活动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活动,在他们的大脑中建立一个情、声、色、味、形等俱全的立体的客观世界,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开放性

如果只拘泥于单一的形式,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厌倦。因此,教师要尽量开放教学思路,不断地变换活动的形式。这样,学生在多样的教学环境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玩玩写写,其乐融融。

在习作教学前,教师预先设计一项观察活动、一种游戏、一个课本剧、一个小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

2画画写写,相得益彰。

在习作教学前,教师选择有趣的景物,让学生画一画,画好后再写一写画面的意思,这样从用画画的直接描绘到用语言文字的描写,就能使画画与写话相得益彰、图文并茂。

3做做写写,丰富体验。

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能够丰富生活,增长见识,积累习作材料。如,在教学习作《我最喜爱的小物件》时,有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实践,就可以结合手工课,让学生亲手拆一拆、拼一拼、做一做有关的物件。通过动手制作,学生很容易就把小物件的构造写下来了。这样,让学生在动手中细观察,丰富了体验,习作便“言之有物”。

(三)启发性

为了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良性启发。

(1)语言引领。

为了让学生既能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快乐,又能有所收获,就需要教师在适时予以语言的引领。

一位教师在上《我喜欢的一种游戏》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只风筝,到操场上去尽情地放风筝,操场上到处漂浮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教师抓住这有利时机,大声地喊:“谁能说说放风筝的最好方法?”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教师趁机引导:“大家说说谁的方法最好?”这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教师在学生的回答间隙也很“随便”地插几句,就在聊天式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学生便能将细节经过写得更具体生动。

(2)身体力行。

在习作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情感地投入,用满腔的热情、形象的语言、生动的表达、亲身的参与去感染学生,那么学生的情感也必然会受到感染、调动和激发。教师在身体力行时,能体会到学生写作的甘苦,切实把握学生写作的症结所在,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三、轻松表达,创建“自由天空”

每位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理解,写作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随时创造让学生展示个性的写作环境,捕捉学生的心灵火花,把学生引向真善美自由天空。

(一)放低门槛,要说“爱你也容易”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把儿童当作“准成人”看待,对小学生作文要求一直偏高,严重地脱离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选择接近于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去练笔,同时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难,是需要而不是包袱。

(二)少给框子,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标》中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根据这种精神,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减少束缚学生思维的要求,让学生轻松表达,这样挣脱束缚的学生兴趣盎然、角度众多、形式丰富,就能写出许多极富创意的课堂习作。

(三)多些指导,能够潇洒走一回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人所尽知的教学真理,学法的指导是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练笔时有兴趣写,并有素材可写,但“一步三回首”“笔头咬不停”。这是平时缺少在习作方法上给予指导的缘故,笔者认为,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抓好以下两点:

(1)结合教材,仿中学法。叶圣陶说:“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学生手头的教材都是很好的范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文章的结构、叙述的顺序、采用的修辞手法等习作方法的渗透,适当安排一些课堂练笔,让学生模仿练习,在模仿中掌握方法。

生命体验教学特征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生命体验教学,主体性,差异性,完整性

生命是人的根本, 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生命体验教学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 以承认不同秉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 追求一种富于生命力的感悟和充满生命体验的教学境界, 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人格的提升, 个性的发展。

一、生命体验教学

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 它指的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 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生命体验教学的互动性和发展性。[1]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师生的互动交往, 师生之间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两种生命的相互撞击, 都会给对方以生命的滋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成长, 教师则在学生的影响下永葆青春。正如陶行知所说, 老师触动孩子, 孩子触动老师, 形成极好的人性的相互激荡。[2]只有在师生交互活动中, 才能激活教学的生命力, 这样生命才有其存在的空间, 生命的发展才可能生成。

生命体验教学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它是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活动。它是一种生命活动与存在的基本方式, 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与超越。生命体验教学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成分, 是主客消融、天人合一的美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 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创造活动中, 而不应将客观世界的人和物看作是单纯的认识对象。

二、生命体验教学的特征

1. 生命体验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是主体性教育的主要渠道, 它要体现培养主体人格这个目的, 即注意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主体意识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很大, 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自我意识潜移默化成主体意识, 而主体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因此, 在学校教学中,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其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强烈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等一般能力的发展。如果在教学中漠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把外部世界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 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 越学越没兴趣, 学生无法感受自我生命的力量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人的“天性”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本性。“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 他不仅存在着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而且具有清楚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 并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 力图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认识并作解释”。[3]如果教学中埋没人的自我认识的本性, 不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那么这样的教学是缺乏活力的, 是不能持久的。所以, 注重生命体验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 自觉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 让学生在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过程中增加自我意识, 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学校的教育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帮助学生创造自主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 教育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

2. 生命体验教学———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不同的“样子”, 就好像世界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孩子的生命都与成人不同, 他们有着不同于长辈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他们有着与成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每个生命个体都内在蕴含着健全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 就是对可能健全生命的成全, 而不同的生命个体, 其发展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了解学生的特点, 尊重他们的独特性, 对不同的学生开启不同的发展方向, 即“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光亮”。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在我们的果园里面, 我们不独喜欢果子结得早的树木, 同时也喜欢果子结得迟的树木……每件东西都有它值得赞美的时期, 虽则迟缓一点, 总表明它没有白白生存一番”。[4]夸美纽斯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学生是有差异的, 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但是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 都会取得成功。作为教师, 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 相信每个学生的潜力, 对他们做到因材施教。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的既不丰富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 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最愚蠢的的事情”。[5]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就可以避免做“最愚蠢的事情”。老师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就不会强行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 用自己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老师要能理解学生的奇思妙想, 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 耐心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 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能够尊重生命差异性的老师, 会懂得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自我, 不会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 他们了解并知道学生的长处、不足, 以及学习方式的不同, 他们会善待生命处于弱势的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 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3. 生命体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完整性

人的生命具有最丰富的内涵, 人不仅有认知, 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仅仅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 那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中仅注重培养人的认知能力, 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人们在掌握知识时, 如果没有理解其意义, 那么, 在知识被淡忘以后, 他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 即使知识已被遗忘, 这种意义也可以长久的融合在生命之中”。[6]注重生命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 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 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 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生命体验教学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全人”。因为人是整体的人, 是具有“多向度”的人。所谓“生命的整体性”, 是指人的生命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多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任何一种活动, 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 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7]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它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有人格的完整、灵感的启迪、情感的交融, 从而让学生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因此, 注重生命体验的教学要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融入个人的内心世界, 再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 而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仅仅是认识和积累, 单纯的认识知识并不能理解知识的内在意蕴。然而, 传统教学只是把学生当作“工具”, 在教学中只注重逻辑化和系统化科学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非理性层面在发展中的地位, 把教学目的定位于为学生将来的谋生做准备, 并没有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培养。

以多方面发展的人为宗旨的教学理念, 古代先哲早已有过论述。两千多年前, 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造就“体、智、德”和谐发展, “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美的人”。古罗马西赛尔也提出通过教育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要求。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欧文、傅立叶等都提出来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对人的发展作了系统的历史考察, 吸收了历史上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使人的全面发展从空想变为现实。近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更是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这就是对教育教学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这个论述涉及学生的生命体验, 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等非理性成分, 是对简单知识目标的实质性超越。因此, 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寻求走向全人理想的道路, 最大限度地追求灵感与肉体、感性与理性的高度发展、和谐统一, 从而使学生获得作为人的全部规定性。

综上所述, 在生命体验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生命的主体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具体到课程知识的输入、能力的培养, 人格的完善及情操的陶冶, 培养学生的完整性。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具有生命性的, 体现在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追求生命的价值, 活出生命的意蕴, 绽放生命的光彩, 实现生命的辉煌”。教师也会更深切的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价值, 获得工作乃至生命的意义感。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8.

[2]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6.

[3]夏甄陶.人的自我认识, 哲学研究[J].1998, (04) .

[4]跨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学院出版社, 2000.38.

[5]卢梭.爱弥儿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91.

[6]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J].教育研究, 1994, (10) .

体验式作文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指导观察;积累素材;求真求实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然而,长期以来它却像个巫婆困扰着我们和学生,我常常想着有什么“魔咒”能让学生像爱游戏一样爱上作文吗?我们又该如何带学生走出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低谷呢?下面,我以中年级习作《__的拔河比赛》的指导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作文的源泉动力,作文指导课上我们应特别重视“兴趣先行”,运用灵活的手段,使训练形式多样化,如以读带写、看图写画、先玩后作、先画后写、续写故事、先演后作、音像作文等手法。就拿“拔河比赛”这节习作指导课来说吧,上课伊始,我把学生拉到了操场,粗粗的麻绳摆在中央,可爱的学生立马雀跃万分,我告诉学生“我们先来痛痛快快地玩几场拔河比赛,赛过之后,相信你们就能轻轻松松地写好这次活动。”一听“玩”字,学生兴致高涨。

二、导“观”——授之以渔

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这一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是呀,“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不会观察,他们往往浮光掠影,不善于探幽索微、捕捉特点、触类联想、发现规律,因此授之以观察方法尤为重要。在指导《__的拔河比赛》时,我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来了一回体验观察式的练习,在拔河前中后这三个进程里,我在细节处关键处喊了“停”,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当选手上场做好准备只待我一声令下时,我却话锋一转对学生说:“你们看!场上的选手个子怎么样?摆出什么架势?”比赛开始了,我走进啦啦队,示意学生看看“场上选手怎么拔,脚如何放、身子什么姿势,脸上什么神情?”“看,麻绳像什么,有什么变化?”第一回合结束,我让选手说说“拔时有什么感觉,心里在想些什么?”

三、历“程”——积累素材

“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一格言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样,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作文的素材就会丰富与实在,那么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指导课前或课中让学生有一个体验的实践过程。

在《__的拔河比赛》这节指导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分别以十名学生为一组,让每个孩子亲历、体验了拔河的全过程,如此一来,学生就扫去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瞧,参赛的队员们死死地抓紧绳子,恨不得脚下深深钉进地里,眼睛瞪得滚圆,脸儿憋得通红。”“绳子时而左,时而右,绳子上的红绸像个调皮的孩子,左跑跑,右蹿蹿。”“嘟——哨声再次响起,响得那样扣人心弦。”“这时,我们在班长的建议下,马上改口号‘一二蹬!一二蹬!’很快,参赛员跟着口号的节奏整齐地往后蹬,拉着拉着,绳子被拉了一大截过来。哈哈,绳子上的红绸欢天喜地向我们这边奔来。”试想,如果让孩子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象,学生笔下又怎会流出如此生动,鲜活的句段呢?

四、激“写”——生动活泼

(一)内容走向真实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呀,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学生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努力使习作过程成为学生从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

学生欲下笔写《__的拔河比赛》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倾吐真情的心理安全氛围,呵护学生习作中闪烁的悟性和灵性。我对学生说:“待会儿,你们写好后,我要在班上朗读你们的作品,倘若同学们猜的出习作的主人,那么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因为你的习作很真。”有了我这话的激励,学生争着把心中的真心实意流露于纸上。“同桌脚踩崭新的靴子,身穿美丽的裙子加入了我们队伍,我心想:你这身打扮,要怎么使力,干脆别来碍手碍脚了。”“虽说平日里我不喜欢小鑫那胖乎乎的身材,可是现在,我恨不得苗条的自己成了他。”“陈老师鼓着腮帮子,吹起口中的哨子,可是哨子却发出如老师般嘶哑的声音,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我想还不如让我这只百灵鸟当裁判呢。”当我用欣赏的口吻读着学生发自内心的言语时,孩子们笑了更是不费吹灰之力便猜出了其主人,我想,这就是“真”的所在。

(二)形式放开束缚

1.命题自主。

此次习作,我不以《精彩的拔河比赛》这种全命题的形式出现,而是以《__的拔河比赛》这种半命题的形式出现,限制少了,范围广了,于是学生的笔下处处闪耀着“孩子气”“童稚语”。就题目上看来,孩子的习作已令人期待:《一次令我不满的拔河比赛》,《奇怪的拔河比赛》,《有趣的拔河比赛》,《别有用心的拔河比赛》,《令我受益匪浅的拔河比赛》……

2.表达自由。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有着这样的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确,我们应倡导学生习作从思想到感情,从内容到形式,都放开手脚,自由作文,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真正做到自由表达,才能扬出真情实感和独特的个性。

学生在下笔写《__的拔河比赛》时,我给予了学生表达上充分的自由,没有要求学生以“赛前、赛中、赛后”这样的流程来写,思维没有受到条条框框限制的孩子,习作的开头便妙趣横生,充满创意。“星期一的下午,班里同学的脸上大多乐开了花,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的肚子似乎和我赌气似的,偏偏在难得的拔河赛上疼了起来……”“今天真是个令人兴奋的日子,作文课上,陈老师居然带我们到操场上举行拔河比赛。同学们有的跳来跳去,有的哈哈大笑……”“胖小志,定在绳尾,当红线向对方移去时,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大概想像个大铁锚一样定住吧,可是,他这只锚太轻了,无法抵挡对方的精兵强将,咦!相信你已经猜出我们是在举行拔河比赛了吧?”

体验教学激活历史课堂 第12篇

第一,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 开放课堂教学, 深化历史知识, 让生活融进历史, 让学生主动参与、感受体验、领悟智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设计学生的课堂活动时, 要有所选择, 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趣味、与时俱进的话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时, 课前让同学们把各自家里的春联临摹下来, 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这里面就几乎把汉字的几种主要字体都包含了, 让学生对照课本的字体知识自己归纳出各个字体的共同特点, 通过学生自己对生活实际的观察感知, 掌握汉字的发展过程和书法的五种书体, 从而深刻理解各种书体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进而了解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和书法艺术。接着幻灯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如图) 。

解读其深刻内涵: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 象征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具有美好前景的中国形象。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提高了课堂效率, 增强了学生的欣赏、发现、鉴赏美的能力。

第二, 情景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这里的“情景”包括历史图片、漫画、影视资料、角色扮演 (如学生演历史剧) 等。情景体验式教学法,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历史课堂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个体体验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 通过电影《鸦片战争》其中的几个片段作为贯穿整课堂的主线。首先是情景再现, 让同学们感知历史, 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原因。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片段“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国人吸食成瘾”的情景, 让同学们直观感知英国殖民者通过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 国人吸食鸦片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引发同学们的愤慨。其次是角色扮演, 让同学们体验历史, 自主学习鸦片战争的经过。再次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关于慈禧、林则徐和李鸿章等几位历史人物的言行表现, 然后选出几位同学分别模仿扮演他们, 通过他们的表演表达出当时妥协投降派、主战派针对鸦片战争的不同历史态度和观点。最后是小组讨论, 深刻认识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 以及中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从而提高了同学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加深了对颓败的清王朝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认识。

第三,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胆识和善于解疑的能力。在质疑 (提出问题) 和解疑 (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而获得知识, 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正如苏格拉底所说:“问题是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首先应当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要相信孩子”,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主张。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 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 思路一旦打开, 他们不只是满足于课堂上去质疑、解疑, 还会把问题带到课外去解决。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时, 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开拓他们的思维。其次, 鼓励、引导、启发学生质疑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锻炼了能力, 善于提出问题更是培养能力的更高的要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第四, 把握教材标题, 总领教材内容, 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注重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标题概括了课本的基础内容, 更是课文精髓、灵魂的提炼。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标题, 深刻领悟标题之间、标题与其下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才能更透彻的理解课文,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的兴趣, 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 因而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 教师通过改变自己的课堂而改变自己的学生, 通过学生的体验激活自己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温艳芳.《池墨飞云见精神——从“中国书法艺术”课例看生活化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赵藻文.《站在学生角度看待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周飞.《历史教育探索:主观体验与历史思维——例谈“材料”的灵动解读和认识的逻辑结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4]王晓荣.《从课例看历史认知意义的建构过程》

[5]白冬.《质疑:培养学生创新历史思维能力的引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6]陈亚利.《例说历史课堂教学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上一篇:现代叙事下一篇: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