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语文教学范文

2024-07-05

活力语文教学范文(精选12篇)

活力语文教学 第1篇

一、转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重视结论, 而忽视了引领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结论固然重要, 而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过程是结论的前提和先导, 有了逻辑的过程, 才会有科学的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 面对新教材、新篇目, 教师自己也就是“学生”。先通过学习获取相应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引领学生参与实实在在的过程, 让他们真切得到获取知识的体验。

二、转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行为

就学习而言, 知识是一个人的内在积累储备, 而能力则是一个人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多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以知识点为载体, 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剖解为若干知识点, 把这些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这种教学行为多偏重于应试, 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 我们应重在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让他们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地运用语文。

三、转变重教师轻学生的教学行为

我们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并没有把他们看做主体, 而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 以教师的认可代替学生的分析。整个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宰下追求知识的系统化, 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 师生之间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缺乏一种学生意识。教师处于霸权地位, 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因而, 在实施新课标时, 教师要有学生意识, 把学生当做不完美的有待发展的人看, 把学生当做平等的、民主的人看。教师“目中有人”, 才能使教师主宰式的教学转化为师生互助互学,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体验课程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对话、沟通、合作、交流, 是共建的过程。有了这一过程, 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才是“活”的课堂。

四、转变重课内轻课外的教学行为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过去我们语文教学是重课内轻课外, 课内抓得实、做得牢, 课外则放得远、管得松。这种课内外脱节的教学行为, 导致学生的学、用分离。实际上, 课内外的连接, 能促使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创造,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第2篇

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除了学生自己认识的误区之外,‚应试教育‛指挥棒导致的枯燥乏味的单纯技术性传授、烦琐的教学要求、机械刻板的应试训练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它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抹煞了孩子的灵气,使他们丧失了活力和个性,唯‚标准答案‛是从。如何使语文教学重新充满生命的活力?答案只有一个:摒弃‚八股‛、回归生活、还学生以语文学习主体的地位。

一、学会质疑,激活学习动力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苍白的、被动的思维,没有疑问的学习是没有动力的学习。不会质疑的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被牵着鼻子走,离开了教师就寸步难行。只有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才会真正热情而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学习之中。

为了让学生学会质疑,我首先注意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作好提问示范。在布臵预习或课堂讨论时,向学生提出一些适合于他们思考、并有一定坡度的问题。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阿婆这个人物主要是通过‚手‛的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对此我向学生提出‚本文第二部分怎样描写阿婆的手?‛(划出有关词语)、‚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阿婆是个怎样的人?‛两个问题;再如教学朱自清散文《春》时,我就春草一节提出:‚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小草的?‛、‚‘钻’字可否换成‘长’?‛、‚为什么是‘偷偷地’钻?‛、‚文中还从哪些方面侧面烘托小草的可爱?‛等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助于他们循序渐进地模仿提问。

同时,我教学生在每次学习新课前写自学笔记,除常规要求的字词、主要内容、层次等问题的初步把握外,特别强调要提出‚质疑‛:或琢磨语言、或推敲思路、或质询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以‚质疑‛推动学习。面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必然兴趣盎然地探讨、争论,远比被‚牵着鼻子走‛活跃得多。例如在《理想的阶梯》一文学习过程中,针对文中的三个分论点,不少学生提出:‚理想的阶梯‛除了属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的人以外,难道就不可以属于具有其他优秀品质的人吗?于是大家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发言,提出了‚理想的阶梯‛属于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团结协作、心理健康、持之以恒、乐于奉献、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公正廉洁、挑战自身极限、敢于回首过去放眼未来、……的人,一共说出了二十几个‚分论点‛,具有创造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学会查阅资料,拓展知识背景

教学过程中,不仅新旧知识需要衔接,更重要的是相关知识背景越广博、深厚,越能促进新知探索的成功。尤其是语文学习,一篇小说、诗歌、散文,或一篇社会科学类文章,无不是作者有感而发之物,其中的社会历史背景、知识术语、他人评价,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效果;至于自然科学类文章,更因社会发展的快速、知识更新的迅猛而必须查阅相关资料。孤立地、就事论事地学习是不可能求得真知的。查阅资料、拓展知识背景因此成为我教给学生的重要学习手段。例如:学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学生查阅历史书上有关十九下半叶世纪普法战争的介绍,以帮助理解文中人物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查阅《中国名胜辞典》等书籍上的有关资料、搜集图片,以增强对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的理解;学习鲁彦散文《听潮》,学生查阅了鲁彦的生平事迹、了解其人生态度,对文中赞美大海涨潮为‚伟大的乐章‛有了较为准确、深切的感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学习《核舟记》时查阅了苏东坡生平事迹,不少人甚至摘抄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从而对文中介绍核舟所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意境加深了理解,不仅学懂了课文,而且懂得了欣赏文物、工艺品的方法。

可以说,准确有效地查阅资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是充满生命力的学习能力。

三、走上讲台,强化求知体验

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事实上,初中多数学生已具备自发推导某种规律的能力,表现出一种要自己去认识事物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强大的原动力。既然学生能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可以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自己讲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又能强化学生求知的体验。因为是学生自己讲课,讲课者为争取成功会非常重视‚备课‛过程的周密、知识的准确;听课者会为‚挑剔‛别人讲课中的毛病而更加认真的预习和听课、积极的发言。只要教师适时点拨、注意 调控,这种方法比牵着学生鼻子走强得多。

初中语文教材中,《梅岭三章》、《海滨仲夏夜》、《听潮》、《苏州园林》、《变色龙》等课文均是我的学生自己讲的。其中,讲《苏州园林》的学生扮演成导游,结合图片进行讲解;讲《变色龙》的学生把课文编成小品,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海滨仲夏夜》和《听潮》的讲课者们,把课文配上音乐让大家朗读、欣赏……上这些课,台下唇枪舌剑的辩驳,台上胸有成竹的解答,台下团结协作,台上指挥若定。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没有一个局外人,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生动、扎实。

四、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语文教学,不仅涉及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且因其独特的人文内涵,涉及到学生人格、情操、灵魂的铸冶。仅靠课内的学习、仅凭个人的眼光所及只能领略到生活的一小部分,如‚沧海之一粟‛;而阅读作品,阅读报刊、网络资料不仅能大大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生活空间,使之最大限度地感受社会、感受历史、感受人生,而且能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除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外,我还经常推荐时文佳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在报刊杂志、文学书籍、电脑网络中选择(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健康的材料进行自主阅读,并将搜集(下载)的报刊、网络资料编成‚社会生活‛、‚自然科学‛、‚文学艺术‛资料册,并且都要求写读书笔记:或摘抄、或发表感想、或评价赏析、或质疑问难,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挥洒自己的思想。在读书笔记中,随处可见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对时弊的针砭。

五、组织多种活动,将生活理想融入实践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体性、趣味性、竞赛性,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它不受课堂教学内容集中的制约,能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意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之不断获得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成果。

学生们经常组织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小说连播、时尚话题辩论、读书笔记交流等活动。我告诉学生:你不一定要考高分,但你一定要有探索精神。在这里,语文学习早已超越了为考试而学的低标准,甚至超出了学知识、掌握工具的意义范围,学生们已经开始把它当作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使它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每次的自学笔记总有一大串‚为什么‛出现,每次课堂讨论总有学生感觉没说够,每次学生讲课总爱对我说:‚老师您别插嘴!‛每次资料册的评比都要看谁的信息丰富,每次阅读后的读书笔记交流都要‚攀比‛谁的内容‚酷‛,每次比赛刚结束就有人提议下次比赛的事宜……

小学语文的活力性教学 第3篇

关键词:人情味;有情感;有生气;有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80-01

现在的教学追求的是人性化的教学,即给予学生最充分的表达空间,让她们自由驰骋,这实际上也就是小学语文的活力教学。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一种生气勃勃的学习气氛,教师引导或导入后,学生便能积极进入学习情境中,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积极探讨课文思路和作者表达的中心,或就学习结束后作热烈的交流——这就是活力的课堂!活力课堂,是我们许多教师梦寐以求去追求和创造的,本文就活力课堂的创造作一些尝试。

一、当前活力课堂缺乏语文教学的“人情味”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二、教学做到“有情感”增强活力性

活力课堂构建,教学要做到有情感。“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三、教学做到“有生气”增强活力性

生命哲学家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

1、书,让学生自己读。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问,让学生自己提。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我班学生就特爱提问题,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等等。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生成教学活力课堂 第4篇

一、学习的互动性———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自主性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学点都是根据生活实际作为实例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找寻知识点的存在,引导孩子根据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知识场景,进行推理、计算、操作、实践、交流等行为,让学生通过接近生活的这种方式获得数学知识, 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技能,并教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提问或者设疑。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但是前提是需要将自己能想到的一些解决方法进行逐步尝试。比如,教学“计算货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扮演成商家,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易,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敏感度和头脑反应。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要进行监督和适当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而不是抵触和畏惧。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计算的乐趣。

二、教学的互动性———让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最大化

教学互动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之间通过各种交流和互动来达到一个契合度。

1.师生互动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总是作为被动接受的对象,造成了教师直接灌输知识,学生的一些想法得不到发挥和实施。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教自己的,学生学自己的,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和沟通, 没有合作意识。想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课堂中制造愉快的氛围,彼此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从而建立起一种师生间的信任感和合作感。

教师:同学们,大家看这个图形,你们看看哪些是“角”?并且要说一下不是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要先判断后,再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

教师:红旗上有几个五角星?大家有没有发现红旗上面星星的角呢?

之后学生进行了数角。

教师:大家可以试试用两根小棒来组角,看看能组成多少样的角,并且要选出组得比较多的那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

学生的积极性立刻上来了,大家相互之间交流 、 尝试 、 竞争 。

教师:如果再加一根小棒,结果是多少根呢?

学生都纷纷摆出各种形式,彼此之间进行展示。

这样的互动正是以学生作为中心,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很好地激发出来,做到了教学课堂上的公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实践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活动学生的大脑。

以上方法可以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锻炼,没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整个课堂中的气氛是相当轻松的,也会显得非常轻松和活跃,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彼此之间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流。

2.生生互动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即使是相互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但还是不能像同学之间的交流那样自然。学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多少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所以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讨论之后的方法肯定会比单独的方法更加全面。创新是相互之间的想法碰撞产生的一种必要成果。只有具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结论,在讨论的时候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才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才能对彼此之间的想法和观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拿“三角形的认识”例子来说,在展示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失败的学生,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讨论。

学生1:我认为三角形的构成可以拿3个长度相同的小棒来组成。

学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如果边都相等的话那应该会造成重合而不是形成一个三角形。我认为应该是上面的两边比下边的一根长,这样肯定是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的。

学生3:我认为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组成的。

之后各自得出三角形中三条边的关系。在这样的实验探究中, 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从而得出最佳的方案。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开发,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活力课堂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样,在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就能将自身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将头脑深处的资源进行发掘。 如,教“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们要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 并让他们说出来,学生对小面额的1角、5角、1元、5元、10元都认识,可对大面额的100元很少见,分币更是没见过,超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教师从学生这未知的基础进行人民币100元与分币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100元与分币与我们认识的1角、5角、1元、5元、 10元有什么联系。通过生活中的事情进行知识传授,会获得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第5篇

威宁二小李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习惯的主渠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好每一堂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活满活力。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如果再加上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就会坐如针毡。语文界的前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舞台变得精彩?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我从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灿烂的微笑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还记得刚调到这所学校时,不知是因为环境陌生、同事也陌生?还是接任的六年级大个子学生太调皮?或是对职业有了怠倦感?反正我总是摆出一副严师的脸孔出入。记得那次上了一堂公开课下来,许多老师的评价是:“课上得不错,只是从头到尾没见你笑过。”我能笑得出来吗?这是六个班分出来的,“大杂汇”,差生聚集,淘气包大全,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敌意……哎!明天装一个笑容进教室吧!第二天,我一改常态,带着灿烂的笑容走上讲

台,学生惊奇地望着我,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孩子还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原来,李老师也会笑啊!”

从此,我常常提醒自己:微笑!记得微笑!

学生犯错时,我会微笑着询问:“为什么?”他们对老师的这种温和的态度是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在仅有的一道心理防线溃败而无足够应变的情况下,只能以羞愧、诚实的态度来面对老师,袒露内心的真诚;上课铃响了,我会挂着真诚的微笑走进教室,学生也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手心朝上,一个优美的“请”,让学生倍感亲切;当他们答对问题时,微笑着说一声“我喜欢你的回答!”“来!老师和你握个手!”“来,咱俩击个掌!”让孩子们在整堂课中充满了信心;下课后,我不会忘记微笑着向学生道一声“再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对老师下节课有深深的期待。这样,学生从心灵深处,对老师产生一种近距离的亲切感和深深的折服感!

一年下来,恶习基本杜绝,学生也深深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课,成绩也明显进步。我最大的秘诀就是:微笑!

可见,教师的微笑给学生的影响有多重要!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深深地记得那天在三(5)班上的《画杨桃》,其中我问学生“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时,一个女孩子大声说:“老

师,就是您这个样儿啊!”我再次笑了!“言教不如身教”果然如此啊!

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给了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以至学生会相信老师不会轻易否定他们,更不会批评他们。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张扬个性的空间。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与激情?

二、抑扬顿挫的语言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每天的“舞台”,如果一支曲子千篇一律是一个曲调,那谁还愿意去听呢?如果每天嚼着同样的“馍馍”,谁还愿意“吃呢”?同样的道理,成年累月的课堂,一成不变的语调,那和寺庙的和尚念经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

记得那次优质课评比,我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巨大伤害,我出示了汶川大地震中体现父爱母爱的相关图片,加上我深情并茂的旁白:“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父亲,当他经历了万般曲折找到自己的儿子时,儿子早已被倒塌的房屋夺去了生命。但父亲毫不犹豫地脱下外套盖在儿子头上,并背起儿子,目的只有一个:带儿子回家„„”学生被深

深地打动了。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时,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位父亲挖的时间长,再想想他在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带不同语气读这句话,读出父亲的劳累,读出父亲的疲惫,读出父亲的焦急,读出时间的绵长„„读到第三遍时,孩子们早已声音哽咽,再看评委和其他老师也是泪光闪闪了„„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可时而高山流水,可时而小溪潺潺;可时而熊咆龙吟,可时而幽咽泉流„„这样,学生上你的课堂,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三、优雅的教态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你这个人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

教师同样是角色的扮演者,如果能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亲近,老师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老师抱着手臂对学生说话,学生对老师的感觉肯定很

差。如果老师改变了这种肢体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但这并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对学生张牙舞爪,而是要注重体态的节奏和韵律美。身体和语言的协调应该是和谐的。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你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也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这对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堂。我们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莫要忽视了它的另一个重要性,那就是人文性——培养人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所以,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甚至是学生的人生发展。切记,莫信口开河。

生成教学活力课堂 第6篇

一、学习的互动性——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自主性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学点都是根据生活实际作为实例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找寻知识点的存在,引导孩子根据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知识场景,进行推理、计算、操作、实践、交流等行为,让学生通过接近生活的这种方式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技能,并教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提问或者设疑。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但是前提是需要将自己能想到的一些解决方法进行逐步尝试。比如,教学“计算货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扮演成商家,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易,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敏感度和头脑反应。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要进行监督和适当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而不是抵触和畏惧。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计算的乐趣。

二、教学的互动性——让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最大化

教学互动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之间通过各种交流和互动来达到一个契合度。

1.师生互动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总是作为被动接受的对象,造成了教师直接灌输知识,学生的一些想法得不到发挥和实施。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教自己的,学生学自己的,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合作意识。想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课堂中制造愉快的氛围,彼此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从而建立起一种师生间的信任感和合作感。

教师:同学们,大家看这个图形,你们看看哪些是“角”?并且要说一下不是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要先判断后,再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

教师:红旗上有几个五角星?大家有没有发现红旗上面星星的角呢?

之后学生进行了数角。

教师:大家可以试试用两根小棒来组角,看看能组成多少样的角,并且要选出组得比较多的那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

学生的积极性立刻上来了,大家相互之间交流、尝试、竞争。

教师:如果再加一根小棒,结果是多少根呢?

学生都纷纷摆出各种形式,彼此之间进行展示。

这样的互动正是以学生作为中心,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很好地激发出来,做到了教学课堂上的公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实践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活动学生的大脑。

以上方法可以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锻炼,没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整个课堂中的气氛是相当轻松的,也会显得非常轻松和活跃,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彼此之间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流。

2.生生互动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即使是相互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但还是不能像同学之间的交流那样自然。学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多少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所以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讨论之后的方法肯定会比单独的方法更加全面。创新是相互之间的想法碰撞产生的一种必要成果。只有具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结论,在讨论的时候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才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才能对彼此之间的想法和观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拿“三角形的认识”例子来说,在展示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失败的学生,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讨论。

学生1:我认为三角形的构成可以拿3个长度相同的小棒来组成。

学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如果边都相等的话那应该会造成重合而不是形成一个三角形。我认为应该是上面的两边比下边的一根长,这样肯定是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的。

学生3:我认为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组成的。

之后各自得出三角形中三条边的关系。在这样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从而得出最佳的方案。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开发,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活力课堂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样,在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就能将自身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将头脑深处的资源进行发掘。如,教“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们要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并让他们说出来,学生对小面额的1角、5角、1元、5元、10元都认识,可对大面额的100元很少见,分币更是没见过,超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教师从学生这未知的基础进行人民币100元与分币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100元与分币与我们认识的1角、5角、1元、5元、10元有什么联系。通过生活中的事情进行知识传授,会获得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在数学课堂实践中,我们要让生活来引导知识的产生,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发挥,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会使学生对于数学课堂没有畏惧感,喜欢上数学这门科目,因为教学活力课堂的推广将生活带入了课堂,从而增加了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郎琴凤.试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力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2(12).

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活力 第7篇

一、妙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富有艺术性与趣味性的导入, 可以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激活课堂教学, 为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时我非常注重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入最佳状态。

1. 图片导入法。

即指教师充分利用图片、简笔画、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中, 使学生置身其中。这样的导入形象直观,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2. 音乐导入法。

小学生对音乐情有独钟, 而且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语言,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的学习, 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 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3. 故事导入法。

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将课文的教学与故事、寓言、笑话等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的想象。此种导入法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

此外还有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 我们要善于以小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出发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地运用导入法。只要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就是一个好的导入方法。

二、创情境, 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 注重学生自我学习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小学生活泼好动, 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无味, 小学生很难整节课都注意力高度集中, 兴趣盎然。因此, 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愉悦、融洽、活跃的教学氛围, 真正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活, 让其焕发魅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充分展现自我、主动学习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主动地学,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闪现思维的火花,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圆明园的豪华与壮丽, 紧跟着再播放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的录像片断, 然后让学生讨论“一把火烧毁了什么”。学生看到美好的东西被一把火烧得面目全非, 面对英法联军的肆意掠夺、清府的昏庸无能与美好东西的瞬间消失。其强烈的情感瞬间爆发, 踊跃发言, 这样的教学自然是事半功倍。

三、巧设问, 让学生爱上学习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堂提问, 一方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通过提问可以使师生的见解得以交流, 情感得以沟通, 真正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 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因此, 我们应精心设计提问环节, 在提问中融入艺术与趣味元素, 致力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思维得以深化, 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激活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让小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习。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 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与教参的标准答案, 而要设计出具有启发性与开放性的问题, 以激活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所谓开放性提问就是以教材为中心, 提出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深入的问题, 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广阔的空间, 使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 从而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真正爱上语文学习。

四、善评价, 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或提出一个有创新的见解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善用评价机制,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认可, 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与勇气。如对于优秀生, 教师应让他们明白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次上, 要独辟视角, 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较高的层次。对于中等生, 教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 并侧重于知识正误与学习方法的点评, 使他们在老师的评价下取长补短, 逐步完善自我。对于差生, 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因为差生的原有基础、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稍有欠缺, 他们更加迫切需要得到他人对自身的认可与肯定, 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肯定与鼓励。因此, 我们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 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 也要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与长处, 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树立学好的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第8篇

一、让语文教学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源泉, 这也是构建活力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趣味因素的挖掘, 要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以改变以往枯燥机械而无味的教学,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规律, 进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样教学氛围才能更活跃, 学生参与度更高。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氛围, 传达特定的情感,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把握。更为重要的是音乐诉诸人类的听觉, 这也是一门语言艺术, 更能刺激学生的听觉, 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而且, 跳跃的音符回荡于教学, 让整个课堂因音乐而变得更加生动、富有活力与魅力。导入时一曲动听的乐曲, 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整个教学活起来、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

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是一门植根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人文学科。新课改非常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明确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以此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以生活主体参与教学的主观意愿, 用生活架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这样的学习改变了以往学生的机械参与及接受, 整个教学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更能激起学生的快乐参与与探究。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 给学生真实地再现作者所描述的生活与情景, 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回忆,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受,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对知识的内化。

三、让语文教学开放化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室为中心, 教学的脚步限定于教材与教室, 学生的视野从来没有离开过教室与教材。如此封闭的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思想, 扼制学生的个性, 从而使学生心中那原本就薄弱的求知欲与活跃的思维更加缺失。这样的教学可想而知, 与活力教学搭不上边。要构建活力教学, 就要改变封闭的教学, 实现教学的开放化, 将教学的视野引向更为宽广的空间, 打破教材的权威地位。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将学生带入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之中, 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类型、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才是有魅力的, 有活力的, 是我们所追求的。

一是引进来, 教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深入挖掘相关信息, 引入图片、图像、音频与视频等资料, 进行优化与重组, 使课堂教学资源更加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教学。

二是走出去, 带领学生走向大千世界。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生活, 走进社会, 走进大自然, 让学生从中获取直接经验与认知, 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从教学中所获取间接经验的理解与掌握。

四、让语文教学活动化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也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综合实践活动更具实践性, 能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 使之成为学生展现自我与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要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 要为学生创设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 来为学生创设愉悦而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成长。如利用课余时间来引导学生自主创编与表演课本剧。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与发展的空间, 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想象来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 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语文教学更有活力, 从而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动力。如在学完《皇帝的新装》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选取文本片断, 融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来补充相关的场景, 让学生将静止的童话故事情节, 以语言、动作、表情、场景等表现出来。学生在创作与表演中更能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更能领会文章主题。可以说, 这是信息的输出, 但同时也是信息的输入, 可以在学生在编与演中达到语言知识的内化、素材的积累,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活力语文教学 第9篇

一、激发兴趣, 拓展联想空间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本源的动力, 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 而求知欲、好奇心与热爱美好的事物则是人的天性。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关注和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 它更能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兴趣对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兴趣一经形成, 便会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种活动。

以“上面有8块巧克力, 下面有3块巧克力”的主题图为例, 学生可以读出:小白兔先拿走了8块巧克力, 又拿走了3块巧克力, 一共拿走了多少块?小白兔要拿走11块巧克力, 先拿走上面的8块巧克力, 再拿走下面的3块巧克力, 还剩几块?……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读题、说题欲望, 那就积极地让他们尝试成功吧!这样数学知识牢牢刻在学生的心里, 愉悦了其身心, 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回味无穷。

二、发挥想象, 追求个性表演

我们的学生真是可爱之极。每天的数学课总有一些出乎意料乃至异想天开的妙答, 令课堂气氛波澜起伏, 人人笑逐颜开。有时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 往往能使我们的思维定势受到突如其来的创意的挑战, 在惊讶中对学生刮目相看, 受到启发。正如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所以, 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审时度势, 尊重学生的个性, 允许学生发挥想象, 自由创造, 与众不同。

虽然有时学生的表现与数学主题相差甚远, 但教师还是应该热情地鼓舞和赞扬, 感谢他们给课堂带来了欢笑和活力。我曾听过一节数学课, 老师的课上得很平淡, 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可是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出色的表现时, 教师在赞扬学生的同时, 亲密地拥抱了这个学生, 而学生那满足的眼神和幸福的笑脸真是太美了!看着其他同学投来的羡慕眼光, 当时那个孩子一定会觉得他自己是全班最幸福的孩子了。我想如果当时我是那个孩子的话, 我的心里肯定也乐开了花。

“每一个儿童都是珍贵的生命,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不管是珍贵的生命还是生动的画卷, 呈现在我们教师眼前的都是一个个美丽的天使。我们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在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的同时, 记得多多赞美你身边的那群可爱的孩子们,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另外,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尊重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会使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体验, 从而更爱思考、爱想象、爱提问, 令课堂气氛轻松快乐, 师生愉悦, 能更好地激发教与学的兴趣。

三、重视实践, 提升探索能力

只有积极参与的课堂才能焕发其生命力。数学课应该体现一种同玩、共乐、创美的民主合作精神。在数学课堂上, 让学生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 主动参与到数学实践中, 师生共同感受、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数学的快乐,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快乐的感受, 对快乐的鉴赏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实际问题时, 教材给出的情境是:两个小朋友在参观养殖场, 用不同的语言说养殖场中鸡、鸭、鹅的数量。利用此插图,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实际, 教师从直观入手,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问:“请大家观察课本插图, 看谁能最快说出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快地投入到读书的活动中来, 学习的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 他们纷纷发言, 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图中的两个小朋友各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想出别的说法吗?‘多一些’和‘多得多’各是什么意思?”

从具体到抽象, 由浅入深, 让学生在兴趣高昂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知识,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步培养学生重视实践, 提升探索的能力。

有效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第10篇

首先, 什么是有效教学?通俗地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 有提高, 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传达了一种最普通的教学理念:无论是知识, 方法还是情感上, 都得让学生在一节课上有所收获。

怎样才能让每节课都能做到有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去完善。

一、“开场白”要精彩

“开场白”也就是指语文课中的导入, 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到你的课堂上;同样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所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一定不能忽视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 学习和借鉴, 希望能不断完善这一环节。幸运的是,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所以有很多机会和外校优秀的同行交流和学习, 同时也让我积累了一点经验。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两种方法:感染法和激趣法。教师是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画龙点睛”式的灵魂人物, 你情绪激昂, 学生也会随之激情飞扬;你感情低沉, 学生也会变得郁郁寡欢。你的语调, 语气和感情的运用, 都能带动学生所有的思绪。

而用“激趣法”作为导入,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能喜欢上语文课, 还愁学不好吗?为了达到这个“趣”, 教师往往在导入设计时用这些方式:故事导入法, 歌唱导入法等许多灵活的方式, 目的就是让学生觉得有趣味, 有吸引力。

二、“提问题”要精当

众所周知, 语文的教学就是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设计诸多问题, 学生在思考, 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 也会收获这一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 方法等内容。由此可见, 问题的设计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是何等的重要!语文课的有效性也意味着问题设计的合理性, “泛问题”和问题设计的无序性都不能达到课堂有效的目的。一堂高效率的语文课, 问题的设计必须精当, 不是毫无关联的若干问题的综合, 更不能随意地抛洒问题而让学生毫无头绪, 一头雾水。我觉得问题的设计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全面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不能太难, 使语文课堂成为仅是优秀的学生的“主秀场”, 而忽略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的存在;也不能太简单, 那种不用思索就脱口而出, 异口同声的问题又显得太幼稚, 最好问题设计时能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 这样既能调动中等偏下学生的积极性, 也能满足优秀生挑战难度的需求, 同时也避免了问题的无序性。

三、巧设活动添活力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是学生积极参加, 完全投入的一堂课, 教师讲得再怎么精彩,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 还是很欠缺的。所以, 在语文授课时, 教师往往会精心设计一些活动, 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 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说, 在很多时候, 学生不仅仅在上课听讲过程中能掌握知识, 在亲自参与活动时, 同样也能收获知识与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学语言, 在活动中用语言,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听、说、唱、演、玩等形式学习新知, 巩固语言, 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加了学习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注重评价露真情

这里所说的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的口头评价。口头评价, 作为师生感情交流的有效方式,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 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语言中产生的理解错误, 需要纠错, 但纠错方法要巧妙恰当, 要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看到你的鼓励, 看到你的肯定, 此时, 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真诚和友爱, 对于他的学习信心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学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 始终向着你的激励和欣赏的目光和言语灿烂如霞地开放, 并且从你的这种目光和言语中吸取能够给自己带来发展的营养。即使是一个“大拇指”, 一个搭肩的安抚, 或一次击掌等表示肯定的肢体语言等都会使他回味无穷。相反, 如果我们一味地挑剔和过度的批评, 只能让学生变得胆小畏怯, 不知所从, 或者因为逆反心理而干脆走向反面。尤其是相对于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的学生而言, 教师的鼓励和适时的赞扬能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会忽略“评价”这个环节, 学生回答得错误, 往往教师就让他站在课堂上听讲, 而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也只是简单的一句“好, 坐下”, 这样的评价就显得粗暴而简单了, 我想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在发生错误时能及时得到纠正, 同时还能保持应有的信心。我们要让学生获取语文这一学科的知识和魅力, 让他们如沐春风般喜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对每一个语文教师而言, 这个责任任重道远, 而提高每一堂语文课的效率是关键。

开放语文教学,课堂活力四射 第11篇

一、开放教学观念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开放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为出发点进行语文教学。可见,只有开放教学观念,才能更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和三维的目标观。

(一)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首先教师要摆正教师的位置,要做到真正的“主导”,而不是“主宰”。学习中师生的交往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信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要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探究解决,还要让学生充分发表阅读感受,弘扬个性,要体现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此外,教师应以和蔼可亲的教态、亲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学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从而达到情感交融,情感共鸣。

(二)树立三维目标观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抓“双基”,片面追求高分数,课堂教学只是围绕“知识点和能力点”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教学过程仅仅是教文本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及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三维目标的提出并没有忽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知识的理解上应求精求实;在能力的培养上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素养的提高上,要以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领会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三维”的有机统一。

二、开放学习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学习方式的开放,彻底打破传统课堂中“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选方式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主宰着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亦步亦趋地围着教师转,被动地听、说、读、写、思。这种“君臣式”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为此,新课标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自选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创造者。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让学生围绕“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小艇的作用”三个方面自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按喜欢的内容自由组合分组学习,学习小组内可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可读、可说、可演、可画、可访、可想、可赞等。比如:喜欢“小艇的样子”的小组可选择读、画、赞等方式学习;喜欢“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小组可选择表演、赞一赞等方式来学习。喜欢“小艇的作用”的小组可选择说一说、访一访、联系实际想一想等方式来学习。可见,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打破“君臣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自主空间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突出了生气勃勃的开放语文教学。

(二)自选方式去读、去说、去感受

语文学习具有个性化。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自选方式去学习探索,自由表达自己的所得、所疑、所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朗读、学生间的讨论以及意境的感受等,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放飞灵性的双翼,施展才华。朗读训练时可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声情并茂,按自己认为恰当的节奏、基调,配合自己喜欢的动作,自由进行练读。说话讨论时:让学生喜欢找谁就找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甚至可以找老师来讨论。当学生表达对文章或词句的感受时:可以读、可以说、可以演、可以画、可以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如:教学《小池塘》一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池塘的喜爱。有的同学朗读了文中最喜爱的句子,读得声情并茂,还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边读边演;有的同学自创歌曲来赞美小池塘;有的同学把自己脑海里的小池塘画下来展现给大家看;还有的同学在小组内互相合作把小池塘像大眼睛一闪一闪的美表演出来。各人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把自己对小池塘的喜爱表达出来,各有亮点,各展所长。

三、开放教学内容

新课程着眼于开放,要求我们“应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拓展语文实践的途径。”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开放方面,我们应立足课堂,向“内”使劲;面向生活,对“外”开放;依托活动,综合实践。

(一)立足教材,开拓求异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创新点,开拓学生的求异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他们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四个太阳》——你还可以画出什么样的太阳,想把它送给谁呢?《田忌赛马》——除了这种办法田忌能够取胜,还有其它办法吗?假如齐威王也改变出场的顺序,田忌怎样才能取胜?《浅水洼里的小鱼》——被小男孩放回大海的那些小鱼,他们给小男孩寄来了许多信,有的还发了邮件和短信息,他们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此外,学习一些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可以续写故事,改写故事等。如:《穷人》这篇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启发学生你从中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续写。这样让学生放飞想象,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课堂上相机拓展教学内容。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实验教材是语文学习拓展与开放的重要凭借。既然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我们就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空间。有了“阵地”,有了“凭借”,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拓展什么”和“怎样拓展”上,如:教学一年级《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是这样进行拓展延伸的:

1、知识的拓展延伸:春雨的声音是沙沙沙,春雷的声音是 ,春风的声音是,溪水的声音

是 。

2、课文内容的拓展:白鸽说:“不对不对,春雨是()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梨花上,梨花()了,春雨落在(),()也()了。”

可见,开放教学内容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课内拓展到儿童有兴趣、有意义的题材中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提高综合性语文能力,必须重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扩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定期有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定期办手抄报、举行朗诵比赛、专题辩论会及课本剧表演、召开故事会、参观名胜和访问名人、设计广告词、到超市识字学词记名称、上街医治错别字等。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他们进一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四、开放课堂评价

新课标强调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師成了评价的权威,课堂的“主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合作者的关系,课堂评价成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开放课堂评价,不单教师评价学生,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他们可以互评,可以自评,也可以评价教师,甚至可以评价教材。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发展。

如:教学《影子桥》一课,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大家再交流评价为什么喜欢。当有个学生提出最喜欢“我爱影子桥,我不喜欢别人来这里钓鱼,只要有人来钓鱼,我不是向水里抛石子,就是大声吆喝。”这句话时,有的同学说:“我也喜欢这句话,因为文中的小主人很机智,很勇敢。”有的说:“我也喜欢这句话,因为鱼儿被钓光,影子桥就不美了。”听着同学们的互评,我频频点头。突然,有个学生高举小手,大声说:“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的回答令人惊愕,几十双眼睛都不约而同地向他望去。我微笑着说:“那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说:“课文中的‘我’向水里扔石子,万一打中了鱼儿,鱼儿不就受伤吗?而且还破坏了环境。”听了他的发言,同学们不住地点头。我因势利导问:“那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觉得为了不让人钓鱼就扔石头的办法不好,你能一天到晚地守在那里吗?”有的说:“经常丢石子,会把小河堵塞的。”我抓住契机进一步点拔:“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把水弄得混浊,鱼儿可以乘机逃跑。”有的说:“在影子桥上竖个牌子‘鱼儿皆生命,请勿钓鱼’。”有的说:“向人们宣传环保的知识,让人们自觉不来这里钓鱼。”……

在这里,学生在开放课堂评价的“磁场”里,大胆提出异议,评价教材,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充分展现自我,使课堂教学睿智多彩,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总之,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更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立足教材的“本”,在实中求活,才能让语文教学光彩照人,活力四射。

增强语文教学活力之我见 第12篇

一、重预习, 让学生想学

预习作为教学整体的一个有机环节最易被语文教师忽视, 以往那种“一读、二抄、三勾划”的机械、低效的预习程式,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介绍两种有质量的预习形式:

1. 单元性预习 (适合中高段)

(1) 让学生“鸟瞰“式的了解各组教材内容及单元训练重难点, 获取对各组教材的总体印象;

(2) 通读课文,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读通、读顺, 勾划生字新词, 赏评精彩句段;

(4) 对比阅读, 发现课文的人文主题与表达方式的异同点, 提练单元主题;

(5) 读出感情。

2. 质疑性预习

学贵多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预习中的质疑问难以自问自答、自求解决为宗旨;以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着力点;以不同教材选取不同问题为切入点。对学生质疑性预习的指导, 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从课题质疑, 如《蛇与庄稼》;

(2) 从重点句、主要内容方面设问, 如《种子》;

(3) 从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设问, 如《只有一个地球》;

(4) 从字词、标点等语言运用方面质疑, 如《鱼游到了纸上》。

预习是一种独立性较强又非“放任自流”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满足学生“自主”的愿望,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生才会有想学的渴望。

二、重课堂, 让学生乐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讨论、交流、情感体验的过程。而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必须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何使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呢?

1. 合作探究

新课程目标提出:新的学习方法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 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 教师应做学生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应鼓励并放手学生通过自学、群学解决自身困惑, 这对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表现大有好处。如教学《雷锋日记两则》一课时, 学生提出:雷锋真的“傻”吗?革命和建设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傻子?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再次细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心, 在小组合作交流后体悟到雷锋所说的“傻子”并非真正的”傻子”, 而是指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从而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学兵, “弱兵”也毫无压力地积极参与表现, 课堂探究气氛浓厚。

2. 教给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自主的关键所在。如《寓言二则》可采用讲一文, 授之以法;练一文, 运用方法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固然是学法指导的一种有效形式, 但我们也要防止千篇一律的照搬。因为我们的课文,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学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古诗教学可采用“尝试—疏通—品读法”;《白杨》一类的课文宜采用“直奔中心—比较—议论法”;《可爱的草塘》之类的课文可采用“朗读、品读法”。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

3. 讨论展示

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独立性、揭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联系性和交流信息时的多维性。主要模式有:

(1) 交流式:可进行阅读交流和习作交流。

(2) 评述式:可评述写作手法, 好词佳句。

(3) 辩论式:就学习中有争议的问题组织辩论。

各种讨论展示, 都要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准备, 如自主讨论, 做卡片、质疑等。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求索的过程, 更是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

三、重评价, 让学生爱学

多年来, 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的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规范化, 甚至创造性的“格式化”, 从而渐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和探索精神。对学生表现出的特独理解和不同解决策略, 教师不能简单的按照自己或文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 而应该透视学生的理解, 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 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 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 让学生学会理清思路, 正确表达, 学会聆听, 理解他人, 学会接纳、赞赏、分享、帮助, 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当调皮的学生纪律有进步时、当沉默的学生有了表现的欲望时, 教师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由居高临下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随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让学生爱上教师并由此爱上你的课, 爱上语文。

上一篇:深基坑工程技术下一篇:普通高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