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

2024-09-22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精选12篇)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 第1篇

关键词: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人本思想,传统文化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有机食品行业在我国有了快速的发展, 但与有机食品相关的服务业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这其中就包括有机食品包装设计行业。目前的有机食品包装设计整体上和普通食品包装差别不大, 缺乏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表现, 缺乏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 要在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与普通食品的区别, 就要求包装设计师对有机食品的内涵与理念有透彻的理解; 要在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 就应借鉴与有机食品理念相契合的传统思想观念与传统艺术形式。

一、有机食品的内涵

有机农业是采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以及养殖措施, 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使用有机肥与天然矿物质肥料, 不允许使用化肥;使用自然的、 生物的方法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不允许使用化学农药。 有机食品则是指遵照上述标准生产的一切农副产品, 包括粮食、蔬菜、水果、乳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等种类。因其土壤增肥方式主要是施用有机肥, 所以冠以“有机”二字。

二、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西方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是指以人为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自由与尊严, 是“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人本思想在西方有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公元前5世纪, 希腊形成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 人本思想以人文主义形式表现出来, 强调人的独立和价值, 主张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到了18世纪, 人本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人道主义的提倡, 人道主义倡导博爱, 珍视生命, 重视自由平等;到了20世纪中叶, 人本主义则以人权主义的形式表现得更为深刻。20世纪30年代, 出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长远目的, 有人提出了“有机农业” 的概念。有机农业的兴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在当代的重要体现。

人本思想对有机食品包装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设计师应该将人本思想贯彻到包装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消费者的点滴需求都应该是包装设计师实践人本思想的重要考量点。在包装材料设计上, 应该选择有利于环保的材料, 材料种类不应过多, 种类过多不利于包装的回收利用;在包装结构设计上, 应该进行减量化设计, 并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方便于使用的结构设计。包装设计师要解决成本核算与应用新型环保材料的矛盾, 要寻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都有赖于人本思想在设计中的深入贯彻。

三、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中华传统哲学观、饮食观

《易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于《易经》。后人在解释“天人合一”时, 将其阐释为两层意思, 一是天人相类,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 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所以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道家的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是产生万物的本源, 自然是“道”的本性, 天地法之, 则天地因而自然;万物法之, 则万物因而自然。天地万物和谐完美的秩序都是道无为自化、自然生成的结果。人类作为道的自然运化的产物, 应该效法道的自然本性, 对一切事物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而不应妄加干预。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更看重“人”的价值。儒家以看待“人” 的眼光审视自然万物, 对基于生存需要, 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持认可态度。但儒家在肯定开发自然的同时, 还主张人类必须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孔子说:“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孟子说:“数罟不入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种思想可以称为一种涵盖社会和自然的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有机农业追求的环保与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这是有机食品在中国发展的最有利的理论支撑。“天人合一” 思想可以出现在有机食品包装的说明性文字中或者广告语中, 从情感上拉近有机食品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粗茶淡饭”被我们的祖先推崇为健康的法宝, 其有不挑食、节制饮食的科学依据, 同时, 也受到了老子自然观的深刻影响。对于“饮食自然”的观念, 在《山海经》中描绘为“有鸟焉, 其状如鸡, 五采而文, 名曰凤凰——是鸟也, 饮食自然, 自歌自舞, 见则天下安宁”。 老子坚持强调人类的一切活动应该合乎“自然”, 因为“自然之道, 何所不知, 何所不化, 动错自无所私。饮食天厨, 衣服精华, 欲复何求, 是太上之君所行也”。

中国人十分重视饮食, 《周易》中谈到“生生之谓易”, 先哲讲“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自古以来, 吃饭是头等大事。管仲说:“王者以民为天, 民以食为天。 能知天之天者, 斯可矣。”“天”在古汉语里面的解释有多种, 其中一种是“凡所仰赖者皆曰天”。也就是说饮食是人得以存在的最重要基础。《黄帝内经》中也认为: “救疗于后, 不若摄养于先”。同时, 饮食也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 《礼记·礼运》中写到:“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 “仓廪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足见中国人对饮食理解之独到与深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饮食自然”“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救疗于后, 不若摄养于先”这些传统的饮食观念, 与有机食品追求健康、环保,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完全契合的。这些传统的饮食观念都可以作为广告语或说明性文字出现在有机食品包装上, 使有机食品的理念更容易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四、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传统艺术形式

华夏文明孕育了多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如:书法、 中国画、剪纸、年画、壁画等等。在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中, 笔者认为最适合在有机食品包装中应用的就是书法与年画。书法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感, 表意明确, 识别性强, 且符合现代的简洁设计语言的要求, 很适合表现有机食品追求纯天然的环保、健康理念;年画的色彩明快, 装饰性强, 寓意美好, 消费者乐于接受。另外,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纹样也各具特色, 例如, 青铜器纹样、 画像砖图案、京戏脸谱、中国结等, 这些图案纹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生存观念, 具有强烈的平面装饰性, 也很适合作为包装的图形加以应用, 对我们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有机食品包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包装设计师只有深入理解有机食品的传统文化基础, 只有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只有将民族艺术形式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 才能在包装设计中更好地表现出有机食品的深刻内涵, 以及既时尚又传统的民族文化感。

参考文献

[1]任继愈, 张岱年等.中国哲学史通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8.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有机绿色食品的识别 第2篇

新规则最贴近消费者的变化在于,获证产品或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应加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编码前应注明“有机码”以便识别)、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此编码是每枚认证标志唯一的,由认证机构代码、认证标志发放年份代码和认证标志发放随机码组成。因此不管是在超市购买,或者是直接配送到户的有机产品,都必须有这个含唯一编号的标志,消费者可以凭这个编码到国家认监委网站进行信息查询。完成从田间到餐桌的溯源体系。不过,在今年3月1日前,已从认证机构领取旧版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或印制相关产品包装的,仍然可以使用,但应在今年7月1日前使用完毕。所以,唯一编码要真正能起到市场规范作用,看样子还得等上近半年时间。健康意识的觉醒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有机食品,但同时,“假有机”也不断被曝光披露。从本月起,有机食品不敢放心吃的现象有望得到改观,因为有机产品将携带唯一编号来让消费者更容易识别。而有机产品认证的新规则也将同步实施,规范市场的混乱状况。

有机编号可上网查询

“不吃有机担心不够健康,买了有机又怕花钱买到假的做冤大头。”上周,胡小姐在广州番禺山姆会员店买了一些壹号土猪和东升农场的蔬菜,尽管这两家都没有打出有机的旗号,但胡小姐认为,相比那些一盒圣女果卖四五十块钱的有机产品,大品牌应该可信些。

但是从本月起,又想吃得安全又怕花高价买错产品的消费者可以增加选购信心了。国家认监委近日发布公告称,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有机产品认证新规则。所有已经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将重新审核认证,并逐一发放有机新标志。消费者凭新标志上唯一编码,可在国家认监委网站查询其身份信息。尽管有机认证的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是对不少从事有机农业的人士来说,现有的第三方认证并非最佳的解决方案。

“现在广东有机农业最大的问题是诚信。”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认为,有机认证制度的不完善,消费者和种植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对所有的有机产品都产生怀疑,从而导致有机食品的发展受阻。截至去年底,有有机认证资质的单位减少到24家,这个数字不足以形成良性的促进,因此导致认证缺乏可信度。此外,不少有机蔬菜是政府支持的项目,与政府行为关联,导致标准也无法严格执行。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博士后,北京小毛驴农场创办人石嫣“参与式认证”比现在的“第三方认证”更适合未来的构建。在日本,非大企业化运作的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产品占全部有机产品的一半左右,而其中三分之二未经过认证,因为种植者和消费者本身就是直接对接的,采取双方认可的种养方式,因此根本不需要认证。

这一观点也获得了广东不少新农人的支持。广州海鸥岛祺丰市民园农庄主杨学彬认为,没必要做到最顶级的有机级别,但能做到最基本的让吃的人放心,就已经能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小马驹农庄创始人刘荣表示,不少企业基地设在城市周边,土壤空气水的情况多不理想,费很大劲改良去认证,及后续的巩固,也许还不如直接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此外,认证造假的情况也不少。但底线是,如果没有获得第三方认可的有机资质,就不能在产品上擅自加上“有机”字样。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 第3篇

为了在消费者与产品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来自西班牙的设计师Adrián Froufe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包装。此款包装中,其内装缓冲材料在包装拆封后可作为储物台,以承载有机食品玻璃瓶。对于这些全部由瓦楞纸板制成的缓冲材料,消费者只需按照包装上的说明,将纸板进行折叠与裁切,便可得到一款结实稳固的储物台。更有趣的是,为了贯彻公司独特的环保理念—让废弃品中长出生命,工作人员在瓦楞纸板的制作中,向纸板原料中投入了许多花草种子,当消费者使用过后,只需将包装埋入土中,便可收获一片绽放的鲜花。

由纸浆模塑制成的 牛奶包装

环保大潮下,纸浆模塑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图所示的牛奶包装来自Gotta Moo品牌。此款包装的基材便为纸浆模塑,并采用蔬菜基的油墨进行表面印刷,可作为替代塑料包装的新型产品。此款包装在使用后,可自行降解,对环境没有污染,同时可减少石油等原料的使用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此外,此款包装的设计结合了人体工程学原理,更便于消费者拿取牛奶盒,提高了用户体验。

绿色环保的 剃须刀包装

剃须刀在绿色“龙卷风”的袭击下也开始寻求环保包装。如图所示,一款来自Xtreme3 Eco品牌的剃须刀横空出世。此款剃须刀不仅包装由100%可回收的纸质材料制成,其本身也由可回收的塑料制成。为了凸显该品牌剃须刀“绿色环保”的营销理念,在包装装潢方面,设计师也以绿色为主色调,并结合显著的装潢设计图案,告知消费者此款包装的绿色特性。在色调偏暗的男性护理用品中,此款包装定能带给消费者一片新绿,让消费者眼前一亮。

安全环保的 冷鲜食品包装

冷鲜食品的大受欢迎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其包装的绿色环保性能。如图所示,来自Be Green Packaging公司的新型冷鲜食品包装系列包含了杯、托盘以及其他容器。与采用玉米、木浆等原材料制成的绿色材料不同,这些包装容器均采用每年可再生的农业资源制成,可承装新鲜且含水量丰富的食物,并且可用于冷藏、微波加热以及高压蒸煮,无需担心其安全性能。当包装掩埋后,可在1­~3个月内

降解。

轻巧醒目的 洗衣液包装

为了减少包装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很多洗衣液生产商开始以“瓶+补充袋”的形式销售洗衣液,即消费者在用尽瓶装的洗衣液后,只需购买补充袋装洗衣液,将其填充至瓶装容器内,便可继续使用。Windex品牌洗衣液也不例外,这种形式的包装能够有效减少塑料瓶的使用量,从而达到节能减材的目的。此外,由于Windex品牌洗衣液为高浓缩产品,因此其补充袋包装较之同类包装,减少了90%的塑料使用量,精简的外形也大大减少了仓储及运输的成本。

“贴体”保护的 玩具汽车包装

包装的节能减材,其方法除了使用绿色轻量的包装材料,还可在包装结构设计方面实现突破。如图所示的包装来自Green Toys公司。对于玩具汽车的包装,该公司的设计师不再局限于“将产品全面包裹”的简单包装思路,而是通过研究与分析,采用纸板“贴体”包装的形式,以保证产品不被损坏为前提,在产品关键部位(如车身外延等处)添加包装保护结构,从而兼顾包装质量与节材两方面的内容,给人以轻巧简洁的感觉。此外,此款包装所选用的瓦楞纸板全部来自于回收牛奶包装的材料再加工,安全环保。

环保便捷的 外科手套包装

如图所示,此款由Cardinal Health公司推出的全新外科手套包装,是原来包装体积的一半。轻便的包装除了方便医务人员拿取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公司的生产及运输成本。据了解,这款外科手套内外包装所选用的材料均为可回收材料。较之同类产品,新款包装在体积上至少减少了30%,在材料的使用量上至少减少了15%;其内部手套的独立包装袋的体积也至少减少了48%。此外,为了方便医务人员拿取手套,在包装的上方,设计师还设计有易撕压纹,医务人员在使用时,只需将其撕去,便可拿取选用。

可食用的 饮料瓶包装

如今让包装更加绿色环保的方法已不仅仅停留在创造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层面,科学家们将目标瞄准了可食性包装的研究。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可食用的饮料瓶。此款饮料瓶所使用的环保材料名为WikiCell,是由一种以生物可降解塑料(成分为淀粉、乳酸聚合物及纤维蛋白质等食品提取物,不含任何传统塑料成分)及食物粒子结合而成的胶膜,在胶膜的外部以蛋壳般的可食用物料加固保护。有趣的是,操作人员可根据生产要求,向这些材料中添加不同口味的香料,如橙味、番茄味或葡萄味等,为消费者在食用饮料瓶时增添滋味。消费者无需担心此款饮料瓶的安全性能,即使其被丢弃后亦能快速分解,较传统塑料更加环保。据悉,研究小组已开发出用于蔬菜冷汤的番茄味容器和装有热巧克力的巧克力味容器。这些容器首先会在餐馆推广,日后有望用于其他超市商品中。

绿色环保包装是未来食品安全的保障 第4篇

GB 15091-95《食品工业基本术语》中给出了食品安全的定义:为了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 (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 污染, 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 所采取的各项措施[1]。食品包装作为食品的外衣、食品的特殊添加剂和食品生产工业最后一道工序, 既要做到保护食品的安全, 也要不断提高其自身的安全性, 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随着绿色环保概念的不断提出, 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是各个行业需不断坚持发展的根本。食品包装行业尤其重要, 因为食品包装安全不仅涉及到环境卫生, 同时也涉及到人们最基本的身体健康, 只有不断提高食品包装的各项安全性能, 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对食品质量的需求。可以说, 绿色环保包装将是未来食品安全的保障。

2 传统包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在成为商品之前往往需要经过包装这道工序, 食品包装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 可以起到保护食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提高食品附加价值等功能, 然而就是在这些基本包装功能之上, 食品包装的安全性能也影响了食品自身的安全[2]。不论是从食品包装的生命周期分析, 还是从包装设计师进行食品包装设计分析, 传统食品包装影响食品安全无外乎包含以下4个方面。

2.1 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直接与食品接触, 材料本身的安全性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当今市面上食品包装材料主要以纸、塑料、金属、玻璃、陶瓷为主, 这些材料中少量迁移物质可能渗透到食物中。例如, 纸张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纸张生产过程中是否添加荧光增白剂的使用;塑料材料生产过程中是否添加助剂、是否有有害单体的迁移;金属、玻璃、陶瓷等材料中是否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微生物检测超标等现象的出现, 同时也会影响食品安全。可以说包装材料在实现食品包装基本保护功能的同时,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食品本身质量产生影响。

2.2 包装结构

包装结构设计是任何产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食品包装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可能在消费者食用时产生安全隐患, 其在儿童食品包装中表现明显。婴幼儿吸食果冻不慎窒息死亡事件屡屡发生;包装产品中含有小玩具等附带产品, 极易被儿童误食造成伤害;食品包装结构边缘是否设计成圆弧形状而非尖端, 防止消费者被划伤等现象可以看出食品包装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同样也体现在保护产品基本的物理性状上。随着物流产业飞速发展, 野蛮装卸同样会破坏包装给食品安全带来影响。因此, 食品包装中无论是基本的“贴身衣物”还是食品物流包装都应该不断提高相应的力学性能, 从而更好地确保食品安全。

2.3 包装印刷

食品包装在满足保护食品的基本需求上, 更多地起到促进销售、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外包装上印刷精美的图案来吸引消费者, 在尽可能详细地向消费者说明食品基本成分的同时, 更多地抓住消费者的心理, 从而不断提高销售量。精美的图案和文字依赖于印刷行业的支持, 从印刷五要素—承印物、印版、油墨、印刷机、印刷工艺中可知, 每个要素的卫生和化学安全都直接影响食品包装安全。比如, 印版制作中是否使用环保溶剂;印刷用油墨是否含有苯等有害物质 (虽然食品印刷专用油墨如今依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但绿色环保油墨可以缓解或减轻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在食品方便面的包装中, 依然存在调料包的印刷是否与食品接触的问题;印刷机的卫生安全同样影响食品包装安全 (通过走访调研, 目前很多印刷企业接单时并不区分食品、日用品等产品包装, 进而导致因标准不同而污染食品问题的发生) ;精美的图案也会增加印后加工的工艺工序, 上光油是否含有苯溶剂等也同样会影响食品包装安全[3]。包装印刷的安全与否会直接影响食品包装的安全性能, 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

2.4 包装工艺

包装工艺可称之为将食品变成商品的最后一道工序, 包装环境的卫生安全和包装工艺技术的科学性是食品安全的保障。例如, 无菌包装技术是牛奶、果汁最为常见的包装形式, 该技术可在常温下长时间保持新鲜, 而且具备耗能低、耗用包装材料少、制造成本低、包装效率高、便于长途运输、废弃包装可回收再循环利用等优势。气调保鲜技术在水果和蔬菜包装中应用最广, 其可以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延长货架寿命。然而, 科学的包装技术需要在合理安全的包装环境下才能确保食品与包装的有效结合, 进而得到让人们放心的安全食品。

3 绿色环保包装是未来食品安全的保障

绿色包装又称“无公害包装”或“环境友好型包装”, 国际上普遍认为绿色环保包装应该符合3R1D原则, 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降解[4]。绿色环保包装的实施, 要经过包装设计师对食品性能的分析, 选择合理安全的包装材料, 进行减量化包装视觉设计和结构设计, 避免过度包装和印刷因素对食品安全造成物理、化学、微生物的侵害, 从而使食品包装全生命周期处于绿色过程。针对传统食品包装对食品安全带来的影响分析, 可以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提高我国食品包装的安全性。

3.1 提升包装设计师对食品包装设计的安全意识

不论是视觉设计亦或是结构设计, 每一款包装都离不开设计师的设计, 食品包装同样如此。不断提升包装设计师对食品包装设计的安全意识, 可以更好地确保食品安全性能。传统的设计师通常只会考虑包装的基本保护功能, 很少关注消费者在食用后包装被遗弃等后续回收再利用问题, 故包装材料的可回收再利用成为保护环境的一项基本要求。此外, 包装材料的绿色卫生性同样也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在包装基本的说明功能上, 传统设计师一般也只会考虑图案和文字如何更好地向消费者推销产品, 如何提高产品销售量, 而不去考虑由此带来的印刷问题, 如印刷中挥发性有害物质对食品内部的迁移影响。绿色环保包装材料无疑不是食品包装最佳的选择, 包装设计师在进行食品包装设计时应更多选择安全的材料, 确保食品包装材料从生产源头到消费者使用的全部过程中都能保障其安全。在包装设计方面, 包装设计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 寻找视觉扁平化设计, 简约而不简单;结构材料减量化设计, 从而达到保护食品安全目的的同时降低包装成本。

3.2 不断更新法律法规, 提高检测水平, 加强企业监管

至今, 我国尚未出台完整、完善的食品包装安全法律法规, 现有的QC标志是食品包装安全认证标志, 其为食品包装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5]。绿色环保包装产品没有相关标准, 其印刷也没有相关工艺标准和要求, 这无疑使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包装原材料生产企业、食品包装印刷等相关企业无法可依, 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网络进行项目接单, 在整合资源的同时, 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包装印刷企业在印刷日用品包装的同时也会印刷食品包装, 容易导致交叉污染, 难以确保食品包装印刷的安全性。通过资源整合, 食品包装印刷企业只提供食品包装产品的印刷, 进而提高食品包装安全的检测水平, 此举不仅是简单地保证食品物理性状完好无损, 更多的是让人们关注潜在的挥发性有害物质检测, 也是确保食品包装安全的手段之一。

国家政府要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有关经验, 加强对食品企业、食品包装原材料生产企业、食品包装印刷企业等相关行业的监管力度, 不断完善食品包装安全检测手段, 从而确保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 处处做到有法可依, 有标准可循, 最终确保食品安全。

3.3 不断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辨识能力

消费者作为食品包装的最终使用者, 对食品安全提出的要求应该受到食品企业、包装设计师和食品销售商更多地关注。消费者也应该不断改进消费观念, 避免出现为买包装而买食品的“买椟还珠”现象。消费者需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而非精美华丽的食品包装, 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过度包装。如今网购已成为一种时尚, 在网购食品成为一种消费模式的同时, 网络食品品牌也在不断增加, 网络食品安全隐患也随之出现。只有消费者留意网络食品包装上的QC标识、关注网络食品生产日期等信息才能有效保证食品安全。

在追求环保低碳的今天, 绿色是主流, 更能体现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生活追求。只有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时, 绿色环保包装才能成为食品包装的趋势, 才能使食品包装相关行业不断的改革创新, 向绿色环保道路前行, 从而使绿色环保包装成为未来食品包装安全的一种有力保障。

4 结语

我国作为食品生产和销售大国, 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国家、社会、消费者等相关方面加以关注并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 才能确保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安全流通, 确保食品包装相关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确保人们食用到健康营养的食品。发展绿色环保包装是确保未来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摘要:当前, 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 传统食品包装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绿色环保包装作为一种新型的包装形式被专业人士提出, 食品包装行业只有不断坚持走绿色环保包装的道路, 才能更好地保障未来食品的安全。

关键词:绿色,环保,包装,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食品卫生通则.

[2]唐玉.影响食品安全的包装因素分析[J].中国包装工业, 2012, (6) :28-29.

[3]王宏洋.绿色印刷的设计与评价[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6, (3) :8-10.

[4]戴宏民, 戴佩燕.绿色包装发展的新趋势[J].包装学报, 2016, (1) :82-89.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 第5篇

王鸿雁

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

内容提要:例举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迟缓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近几年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在农村生态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目前有机食品认证存在很大隐患和问题。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检测认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声誉。只有大力扶持有机食品产业,加大发展力度,引入第三方检测认证协助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才能有效解决我国有机食品面临的问题,推动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需要根据有关部门检测且达到要求的食品才可称为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实践证明 ,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适应了未来农业和食品业的发展 , 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载体。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 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 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 , 增强人民身体健康 ,增加农民收入 ,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测认证不严格,监管体系不合理。我国绿色食品近年来频繁出现问题,很多拥有绿色标识的企业反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让我国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产生了怀疑,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检测认证的不严格监管体系不合理,在检测认证中出现企业“明星效应”,知名企业在检测认证过程中享受了“优惠”,监管体系中出现了互相推诿的问题,如此检测认证和监管体系导致了我国绿色市场发展迟缓,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失去信心。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规范 , 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 假冒绿色食品现象时有发生 , 扰乱了绿色食品市场秩序 绿色食品商标标志是经国家商标局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 , 其商标专用权受我国 “商标法” 的保护。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包括 “绿色食品” 中文、绿色食品英文(Green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三者的组合体。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 , 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 , 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 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擅自扩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范围;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超期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更有一些不法之徒 , 假冒绿色食品商标标志 , 欺骗消费者 , 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整体形象。某权威单位曾对北京某果品批发市场进行调查 , 发现市场批发的果品中 , 有近20 % 的产品包装上印有 “绿色食品” 字样 , 其中有 80 % 的产品系假冒绿色食品。此外 , 绿色食品良莠不齐的产品质量 , 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按照消费者购买行为心理学说 , 认知只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基础(如消费者听说“绿色食品”),只有当消费者较全面感知了某种产品或某种消费确能极大化地满足其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时 , 才能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由于绿色食品整体宣传不够 ,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价值缺乏进一步的感知 , 未能形成稳定的绿色食品消费信念 , 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据广州市统计局今年 3 月份的一项调查表明 , 市民对 “绿色食品” 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 , 但相当市民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在调查的人群中 , 有 78.5 %的人听说过 “绿色食品” 这个名词 , 其中有 24.1 %的人未听说过 “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 , 而具备识别标志能力的人只有 21.9 %。“无污染、安全”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 , 即使在买过的人群中 ,也只有 48.8 % 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 而 62.4 % 的人由于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而未购买绿色食品。调查中 , 有相当部分的人对绿色食品不甚了解 , 以为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 还有人认为保健食品就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较高的价格也影响着消费。现代农业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 , 绿色食品由于禁止或限用化肥和农药而引起产量下降 , 其生产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产品 , 价格理应高些 , 但目前有些企业没有正确分析产品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 , 为追求高额利润盲目提高价格 ,造成供求价格不平衡 , 影响消费。据调查 , 北京市某超市经营的绿色食品蔬菜(礼品装)价格比普通蔬菜高 200 % 以上 , 绿色食品鸡蛋价格比普通鸡蛋价格高 120 % 以上。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分散 , 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 , 产品跨地区经营困难 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虽初见雏形 , 但总体上分布仍很分散。如按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 ,1999 年东部 12 个省、市绿色食品产品数为 572 个 , 占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的 42 % , 中部 9 个省、自治区产品数为533 个 , 占产品总数的 39 % , 而西部 10 个省、市、自治区的产品数为 248 个 , 占总数的 19 %。而且 , 由于对产地环境的特殊要求 , 绿色食品产地主要分布在辽阔的农村和边远山区。据统计 , 在1999 年的 742 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 , 有近70 % 的企业分布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距离增加了绿色食品供货困难 , 造成产供销脱节 , 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绿色食品企业及其产品尚未形成进入市场的合力 , 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扩张规模。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分布全国各地 ,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 , 缺乏较强劲的经纪人队伍 , 并受流通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封闭体制的惯性影响 , 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 ,产品供给没有规模 , 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 , 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 , 企业与企业间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 , 企业难以形成合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过分依赖于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 , 与绿色食品营销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 , 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外 , 部分企业还存在 “重申报 , 轻市场” 的观念 , 有些企业还过分依赖政府行为 , 如此等等 , 都是影 响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小 , 产品结构不合理 ,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 市场的发育 , 需要一定规模的产品。绿色食品经过 10 年的发展 , 产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数由 1990 年的 127 个增加到1999 年的 1353 个 , 绿色食品实物产量由 1990年的 35 万吨增加到 1999 年的 1105.8 万吨 , 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由 1990 年的 15 万公顷增加到 1999 年的 337.6 万公顷。但是 , 相对于普通食品 ,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 , 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 1 %。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 , 所占的比例也很小。1999 年 , 绿色食品粮油产量仅占全国普通粮油类产量的 2.44 % , 绿色食品饮料类产量仅占全国普通饮料类产量的 3.01 %。绿色食品粮油作物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 0.61 % , 绿色食品蔬菜种植面积仅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 1.59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 产品品种单调 , 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 ,2000 年 , 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 , 粮油类产品占 28 % , 蔬菜类占 17 % , 饮料类占 15 % , 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 , 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按一般商业标准 , 商店每平方米经营的食品品种一般应有 15 — 20 个 , 规模100平方米的商店 , 其经营的品种至少要达到1500 — 2000 个。而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 1998年仅 1018 个 , 目前也仅 1831 个 , 如除去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及一些由于地区消费习惯、口味等原因只适合本地区销售的产品外 , 真正能跨地区经营的产品还不到 1000 个 , 这么少的产品无法进行绿色食品专营 , 也无法形成独特— 4 2 —张志华 :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绿色食品市场。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出现的主要问题

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自身的难度较大。有机食品生产是一项集管理、技术、诚信和环保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有机生产倡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相对于其他传统安全食品认证特别重视终端产品的认证而言,有机食品则强调从育种、播种、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监控,并通过完整的记录体系来实施追踪审查。因有机食品生产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造成了有机食品认证的工作量大、难度系数和风险性相对较高。

部分有机食品生产企业重认证、轻贯标和咨询。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目前,我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企业的农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更高。而农业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在质量体系文件编制方面的力量很薄弱,且受有机农产品咨询专家数量和咨询费用的限制,部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单位重认证结果、轻咨询工作,仅邀请质量认证咨询专家编写质量管理文件,却很少向生产和加工技术专家咨询,结果造成“两张皮”:写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导致真正的有机生产技术水平并不高。

有机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当前,一些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重认证、轻监督,导致一些获证单位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加上有机食品执法监管还没完全到位,这将影响我国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市场的声誉和认证的有效性。

认证机构差异较大。认证机构的诚信和自律是提高认证有效性的关键。当前,国家认监委根据统一的有机食品认证规章和标准,对全国有机食品认证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自1995年以来,除少数国外有机认证机构进入中国开展有机食品的出口认证外,国内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不断增多,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注册的有近30家,少数认证机构在尚未得到国家认可资质的情况下就开展有机认证业务,这将影响认证的有效性。

有机食品认证的诚信问题。与其他认证一样,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行业的信誉。自GB/T19630-2005《有机产品》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对标准宣贯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有机食品行业保持着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但强劲的市场拉动也有可能使极少数认证机构只顾眼前利益,仅看重数量的增长,使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

发展我国有机食品建议

(一)严格检测认证、监管程序。

由于通过绿色认证的企业频繁出现问题,消费者对绿色认证产生了质疑,所以要加大力度搞好检测认证和监管程序,积极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进行检测认证,应引入国外的先进检测技术和认证体系,例如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犹太检测等第三方机构来协助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出现问题的企业应严格处理,对于真正绿色健康的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扶持政策。

(二)扩大生产规模 , 调整产品结构 , 扩大市场容量 , 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多样化的需求 “质量与发展” 是绿色食品的两大主题。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 , 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 各地要稳步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 , 扩大市场的供给能力。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 , 将发展绿色食品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 把绿色食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 坚持以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 ,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 , 把扶持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资金投放的重点 , 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地要依照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 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 “拳头” 产品 ,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 鼓励并支持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将特定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相关产品纳入其品牌 ,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 , 提高产品质量 , 扩大产品在生产上的容量。积极筛选、研制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生产资料 , 包括绿色食品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兽药、水产养殖用药等。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 人们对肉、蛋、水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陆居民的肉、蛋、水海产品消费量与 90 年代初比分别提高了19.4 %、76.8 % 和 55.1 %。目前 , 在畜禽、水产品养殖过程中 , 一些生产者为了增加产量 , 获取更高效益 , 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兴奋剂和避孕药等药物 , 肉、蛋、水产品质量令人担忧。市场呼唤绿色畜禽、水海产品。但是 , 我国目前的绿色肉、蛋、水海产品很少 , 其所占比例还不到所有绿色食品产品数的 3 % , 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各地要认识到开发绿色肉、蛋、水海产品的市场前景 , 加快绿色肉、蛋和水海产品的开发。绿色食品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 《绿色食品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兽药使用准则》 等标准文件。这是绿色食品市场发育和发展的需要 , 也是人们食物结构调整的要求。(三)强化宣传教育 , 营造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作为商品 ,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 但更多地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 , 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 , 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在宣传层面上 , 不仅要对政府和企业宣传 , 还要向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和普通消费者宣传。在宣传内容上 , 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特性 , 还要宣传绿色食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绿色食品的整体宣传和教育 , 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 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明确消费绿色食品既能保障人体健康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 使绿色食品消费意识深入人心 ,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需求。

(四)分区域、有组织地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 , 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

目前 , 大多数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 , 市场聚集效应不显著 , 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发挥绿色食品的规模效益和整合效应 , 应有计划、有组织 , 分区域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通过专业批发市场 , 聚集绿色食品 , 建立集散地。专业批发市场作为具有足够资金的绿色食品中间商 , 可承担绿色食品零售网络体系及电子商务建设的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一定规模的连锁店 , 具有降低成本、控制价格、促进销售和强化服务的作用。通过专业批发市场 , 动员社会力量 ,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对专业批发市场和连锁店进行统一设计 , 并综合考虑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 结合绿色食品标志、颜色 , 综合设计绿色食品统一的销售图案。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连锁店 , 首先可考虑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批发市场可分区域建立东部批发市场、西部批发市场、南部批发市场和中部批发市场。连锁店不能过多 , 大城市 3 — 5 家 ,中等城市 2 — 3 家。2 1 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交易平台 , 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准确度高、更新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交易平台 , 开展 “ BtoB ” 和 “ BtoC ”电子商务 , 构建高效率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利用 “ BtoB ”平台 , 实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绿色食品原料企业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绿色食品营销企业间的网上订购;通过 “ BtoC ”平台 ,并依靠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 , 实现 “网上购物”。对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体系的基础条件 ,政府要给予政策优惠 , 加大资金投入 , 发挥社会力量 , 合力搞活绿色食品流通。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制定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及连锁店认证管理办法 , 施行 “绿色食品准入制度” , 加强对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连锁店的监督和管理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五)加强宏观调控 , 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加快绿色食品立法工作 , 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议政府加快绿色食品的立法工作 , 尽快出台 “绿色食品管理条例” , 为切实保证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 规范和发展绿色食品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实践证明 , 黑龙江省出台的地方性 “绿色食品管理条例” , 对保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加快绿色食品标准、认证准则、贸易准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 为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AA 级绿色食品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 其出口潜力巨大。我国即将加入 WTO ,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面临大量出口的机遇。我们应加快标准建设 , 加快标准、认证程序和相关法则与国际接轨 , 为进一步建立国际市场创造条件。3 1 加大打击假冒绿色食品产品的力度 , 维护绿色食品市场主体利益。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部门 ,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 , 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保护力度。4 1 制定合理的绿色食品价格。制定合理的价格是绿色食品营销中的新概念。由于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食品 , 生产价格高于普通食品 , 同时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 应将环境成本计入价格。如芬兰政府允许绿色食品价格比普通食品高 30 % 以上 , 而日本政府允许高出 20 % 左右。5 1 加强管理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绿色食品主管部门要加强绿色食品认证中的监督管理 , 保证认证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强绿色食品生产质量管理 , 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措施;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产品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推荐生产资料工作等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发展有机食品认证建议

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自身的难度较大。有机食品生产是一项集管理、技术、诚信和环保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有机生产倡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相对于其他传统安全食品认证特别重视终端产品的认证而言,有机食品则强调从育种、播种、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监控,并通过完整的记录体系来实施追踪审查。因有机食品生产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造成了有机食品认证的工作量大、难度系数和风险性相对较高。

部分有机食品生产企业重认证、轻贯标和咨询。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目前,我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企业的农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更高。而农业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在质量体系文件编制方面的力量很薄弱,且受有机农产品咨询专家数量和咨询费用的限制,部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单位重认证结果、轻咨询工作,仅邀请质量认证咨询专家编写质量管理文件,却很少向生产和加工技术专家咨询,结果造成“两张皮”:写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导致真正的有机生产技术水平并不高。

有机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当前,一些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重认证、轻监督,导致一些获证单位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加上有机食品执法监管还没完全到位,这将影响我国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市场的声誉和认证的有效性。

认证机构差异较大。认证机构的诚信和自律是提高认证有效性的关键。当前,国家认监委根据统一的有机食品认证规章和标准,对全国有机食品认证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自1995年以来,除少数国外有机认证机构进入中国开展有机食品的出口认证外,国内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不断增多,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注册的有近30家,少数认证机构在尚未得到国家认可资质的情况下就开展有机认证业务,这将影响认证的有效性。

有机食品认证的诚信问题。与其他认证一样,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行业的信誉。自GB/T19630-2005《有机产品》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对标准宣贯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有机食品行业保持着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但强劲的市场拉动也有可能使极少数认证机构只顾眼前利益,仅看重数量的增长,使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

为了促进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有机食品认证,应完善体系编制,建立诚信体制,重视有效性和规范性。并遵循国家政策,引进国外第三方检测机构,例如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和犹太认证以及美国FDA认证等检测机构,协助规范有机食品企业,重新建立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知。

参考文献

包装智能化诠释食品绿色安全新理念 第6篇

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智能物联网技术的产值将达到2.7万~6.2万亿美元,届时约有30%~80%的零售商将采用基于智能包装的智能物流。虽然麦肯锡并没有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智能包装市场的增长趋势,但可以预见,智能化包装技术将在未来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中,笔者将对促进食品加工领域智能化绿色包装系统构建的四大驱动力进行简单阐述,愿与业界共飨。

驱动力之一:新政策推动技术应用

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以下简称“FSMA”),这是自1938年以来,美国对现行主要食品安全法律的一次重大修订和改革,在当时轰动一时。新的法案将联邦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从食品污染转移到防患于未然上,重新规定了在整个供应链上对食品进行跟踪和监控的方法,以确保美国的食品安全。FSMA实施后,大多数食品企业对其产品实施了从原产地到零售货架的全程追踪,这意味着必须采用各种形式的智能包装来完成这项使命。

除了FSMA之外,美国政府也在与食品相关的其他法规中增添了应用智能包装的条例。例如,2002年制定的《生物反恐法》中就规定了对产品追踪的要求。位于芝加哥的布洛默巧克力公司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可可粉加工商和巧克力原料供应商,出于对《生物反恐法》的严格遵守,该公司已经开始使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来跟踪出货,同时将追踪一直延续至经销商处。迫于法律法规的要求,目前一些规模较小的食品公司也开始逐渐应用这种追踪技术。

与此同时,欧盟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欧洲食品安全局提出了一种“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立法行动战略,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处处都有监管,而违法者也将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该战略不仅建立了有效的追溯制度,还规定了产品包装上必须注明产品组成成分中可能引起过敏的成分,如坚果、牛奶、芥末、壳类动物和鱼类等,且这些标注信息必须是合法的,且能被消费者理解,而不是误导消费者。例如,一种高脂肪、高含糖量和高含盐量的食品不得声称是补钙佳品或是具有其他营养价值。

驱动力之二:提供有效安全保障

在过去,食品企业采用一种原始的信息追踪方法—生产流程单。纸质的生产流程单不需要花费很多成本,因为它们大多依赖人工填写。然而,从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人工填写的方式也使得这种简单的信息追踪方法不太可靠,所以食品企业也在通过智能包装的追踪服务来改变原有的信息追踪方法。

在未来,我们将看到智能包装应用在食品生产领域,它们将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取代人类在食品和饮料行业的重复劳动。物流行业也将使用智能包装(RFID、全息图和智能油墨等手段)来确保食品安全地运输至各地分销商。种种发展需求使得在产品包装上嵌入RFID或类似的“智能”组件将变成一种趋势。以下,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种基于二维码技术的追溯系统。

当原材料供应商在向食品企业提供原材料时,将原材料的原始生产数据(如制造日期、食用期限、原产地、生产者等)录入二维码中,并打印出带有二维码的标签,然后将标签粘贴在包装箱上,并交予食品企业。

在食品企业原材料入库时,从二维码中可以读取原材料的原始生产数据。食品企业员工根据当天的生产计划制作配方,按各个批次的使用要求将各种原材料称重、分包,在分包的原材料上粘贴带有二维码的标签,二维码中包含原材料名称、重量、投入顺序、号码等信息。

在原材料投入后的各个检验工序中,使用数据采集器录入检验数据,再将数据采集器中的数据上传到电脑中生成原始生产数据库,使得产品、原材料追踪成为可能。

这种基于二维码技术的追溯系统摆脱了以往使用“生产流程单”的信息追踪方式。而且,通过数据库能在互联网上方便地向消费者公布产品的原材料信息,实现信息透明,保证食品安全。此外,包装智能化在防伪功能上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驱动力之三:消费者、零售商更愿接受智能化购物模式

随着各种类型食品零售商纷纷推出各种购物应用程序(如沃尔玛购物App),食品消费者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应用程序者”,购物应用程序的使用率正在呈现快速增长,智能包装则能进一步促进这种购物模式的养成,同时更好地实现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但零售商品的智能包装并不仅仅是与消费者的互动,一旦智能信息可以应用在食品包装上,零售商们都会乐意使用。例如,沃尔玛深知智能食品包装能帮助他们获取利益,他们会要求食品企业采用相应的智能包装来吸引消费者,同时智能包装也有助于库存管理,可谓一举两得。

驱动力之四:多样化功能提供更多选择

随着包装智能化理念的不断深入,智能包装的功能也在不断丰富。例如,消费者在公共场合购买食品和饮料时,智能包装是促使其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Coors啤酒公司在智能标签上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Coors啤酒公司的啤酒标签采用LCR/LLC公司的热致变色油墨印制,一旦达到最佳的饮用温度4.4~7.2℃,标签上用热致变色油墨印刷的白色文字和洛矶山图标就会变成蓝色,以提示消费者可以饮用。

现在的RFID标签不仅可以跟踪和追溯信息,还可以通过监测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及温度传感器来反映食品的新鲜度。同时,RFID技术也可以在相当极端的环境条件中工作,因此可以用于冷链食品新鲜度的监控。在现行法律环境下,保险公司的承保食品出口业务鼓励企业使用RFID温度监控记录,以此来改善质量、降低风险和损失。

然而,RFID并不是食品包装领域唯一可选的智能包装技术,挪威一家电子印刷公司Electronics ASA正致力于开发一种低成本的传感器,它可通过内置可重写存储器来无线监控易腐食品和预防假冒的高附加值产品(如葡萄酒)。另一家公司LITMUS LLC则在研究一种能通过改变颜色来显示海鲜新鲜程度的智能包装。

消费者的需求也促使另一类智能包装的推广应用,即活性包装。为了控制包装内的特定气体,活性包装使用了能吸收或释放特定气体的化学物质,其功能体系包括使用杀菌剂、脱氧剂、气味吸收剂或释放剂、光线阻隔剂、防雾剂、防粘剂、稳定剂和酶抑制剂等。相对于过去使用物理方法阻隔气体、水蒸气和光等来说,活性包装在延长食品货架寿命方面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能够为内装物提供更好的保护。

因此,活性包装作为一种智能型技术正得到广泛的开发应用,且有不断增加的势头,特别是活性包装在延长食品货架寿命上的效能十分显著。正如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TheodoreLabuza博士所言,在不久的将来,活性包装的变化将不是一般性进展,而是革命性的巨变。活性包装作为智能包装的一种,被视为包装工业的革命性变化和新世纪的希望。

包装智能化正在给传统包装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包装企业必须跟上这一时代步伐。由于无处不在的智能化变革和上述四大驱动力,可以预测,智能化包装技术将在食品加工领域引领一种新的绿色科技。智能化包装,诠释绿色安全新理念!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 第7篇

1.1绿色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强调环保与视觉冲突、理念内涵的完美统一。在设计之初, 制定出预期指标, 所要面对的目标群体, 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制作不同的方案。环保, 就是指设计之初的环境材料控制与设计之后的环保预防措施, 这两方面是绿色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我们无法强调设计对环境的丝毫不影响, 但必须通过测试是环境污染效果降到最低, 对人类没有强烈的危害。我们通过最简单的原材料, 最核心的设计理念使设计出来产品适合目标群体的口味。

1.2绿色食品包装的内涵与必要性

绿色食品包装强调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三重特性。但同时还包括对人体生理、心理结构没有副作用。能够在第一次用完之后经过降解程序再回收利用, 对第二次利用没有副作用, 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能够有效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功效。绿色食品包装在讲究环境效益的同时也需要设计的可视性强, 对产品的宣传效果明显, 反映出产品的经济社会价值。

绿色食品包装的必要性:绿色设计应该渗透在设计领域的每一个方面才能凸显其社会经济价值。绿色食品包装是产品绿色设计观念发展趋势的需要。在目前, 社会一直在肯定绿色食品对人体的营养价值, 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明白, 缺少绿色食品包装的产品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绿色产品。

2绿色设计理念在绿色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2.1绿色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体现

绿色食品包装首先强调正确的包装材料。正确的包装材料主要是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报废、回收处理再利用过程中, 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 保护环境, 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理念强调环保与设计效果的完美结合, 一方面选材环保可回收利用, 另一方面设计出的产品内涵深刻, 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把绿色设计理念与绿色食品包装材料相结合, 能够创造出再生循环利用率高、食品卫生有保障、设计意义独到的绿色食品包装, 获取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2绿色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造型中的体现

食品包装强调造型与设计理念的统一。造型主要是通过材料与包装的结构来支撑与组合完成。在材料选取上, 绿色设计主要采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大的原材料。而食品包装的结构主要根据食品特定的功能选取特定的包装样式与形态。选择适当的包装容器形态。通过材料与包装结构的合理协调, 构成了包装的强大阵容, 合理的包装形态结构。完善的指导理念是包装绿色化的必然要求。

绿色设计的基本理念包括包装品的基本功能的保存、包装设计的艺术特色的渲染。包装容器的保护性、方便性、视觉性和工艺性等功能性要素决定了设计的成败。绿色设计理念要求包装设计在满足功能性和艺术性等基本需求的同时, 体现简约设计思想和人文关怀理念。简约设计是直接从物质角度考虑的绿色食品包装设计思想, 简洁而不简单, 能够折射出设计者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人文关怀则偏重于体现非物质化绿色食品包装设计理念, 给人一种以人文本的情感关怀, 给物质世界以强烈的精神感知, 体验人类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追求。

2.3绿色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色彩中的体现

绿色设计理念不仅强调产品包装显现绿色气息, 更要求其充分反映人类的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食品, 需要什么样的包装, 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情感内涵。这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一方面, 包装色彩充分照顾大众的情感倾向。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重点, 通过调查包装设计的食品面对的受众, 找出适合受众的情感色彩, 不去过分追求色彩的绚丽与华美, 关键在于色彩给人的舒适、愉悦、安全之感。只有平和的颜色方案才不至于给大多受众造成审美上的疲劳, 也不会引起过多的社会争议。

另一方面, 包装色彩设计要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从多种途径提炼更多的色彩, 发掘更多的色彩表现方式, 充分重视绿色设计的内涵, 体现绿色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

(1) 色彩选用准确, 以少胜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各种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体现出其多样化的宣传方式, 多样化的广告策略等等。然而有些商家在这方面并不能把握一个。国内外的包装品调查中发现, 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宣传方式吸引人的眼球, 最值得推荐的便是广告以及包装品用色的基本趋势在于简洁明了。一种好的包装设计品, 吸引人眼球的关键不在于色彩的鲜艳、色彩效果的优劣程度, 而在于颜色的选取数量, 颜色的搭配与组合的合理性。绿色包装设计理念推崇色彩单纯化, 好的设计用三色、两色甚至一色的变化就足以获得美好的视觉效果, 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

(2) 合理运用色彩对比, 使包装醒目而不花哨。

美国著名设计家华尔特·斯特恩在其《包装的力量》一书中说:“包装所具有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如何调和及对比。在商店里要活泼而抢眼。买回家以后要柔和而不刺眼。”这段话很精辟地概括了色彩对比与调和在包装设计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包装色彩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色彩对比。通过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和综合对比这六种类型的对比, 它们使色彩各自的特征更明显, 效果更佳。但是过分的或者不适当的颜色对比容易让人感觉不适, 就似炎热的夏天让人受到大红色的刺激, 让人心情烦躁不安。

2.4食品包装文字中的绿色设计理念

文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符号,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展现着独特的价值。它能够很真实的反映某一项设计理念也能很成功的吸引消费者对产品的追求, 它甚至比图案、色彩对包装的表现力更加强势。包装上的文字是商品与消费者交流的基本要素, 是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兼有装饰和表现商品特性两大功能。

通常, 包装文字设计分为两类:一是文字商标、品名文字的设计;二是商品包装上必须标明的内容文字, 如:特征、成分、用途、用法、标准、重量、容量、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址、电话、注意事项等。同时要注意文字的视觉传达效果的表达, 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问题, 采用不同的文字字体, 不同的编排方式。

作者所认为的现代包装的设计领域对文字的处理方式大概可以有这么几种:①字形的变体修饰。采用艺术化的手法, 通过对文字的形象进行设计, 可以从背景、外围效果等方面让整个图片突现文字本身, 让文字所要表达的含义更直接的显现。②象征化手法形成标示系统。主要表现方法在于, 根据设计的对象所要表达的内涵或者设计对象的厂家的形象, 把字体象征化, 反映某种特殊的意义。此方法类似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VI标示的设计。③联想创造设计。就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出现一样, 它是根据一些事物的表象创造出某个生字, 然后一直沿用至今。我们可以抛弃某个字现在本身的含义, 然后镂空我们的思维, 根据我们需要表达的涵义对文字进行联想创造性的设计。这几种方式可以同时存在, 也可以分开存在于我们的设计视角中。

其实就作者个人而言, 文字的设计是设计领域中最能引发我们思考与完善的部分。在绿色设计理念的贯穿我们当代设计领域的当代, 如果我们能让文字充分显现其强大的内在涵养、内在表现性, 让消费者从文字中体味到一种绿色的人文关怀。同时与设计者对食品包装上的文字与整体包装的效果有一个强烈的共鸣感, 舒适、惬意, 那么绿色理念设计所要追求的可持续发展便前景可观了。

3绿色食品包装的评价体系

我们对预期方案设定的目标是否达标, 我们所要的预期效果是否达到, 绿色设计实施之后目标群体对设计效果的作出如何的评价, 专家学者对于绿色设计的评估与改进潜力的分析等是我们在绿色设计过程中所要关心的问题。

我们一般把常用指标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手段归纳为技术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两大部分。通过对方案实施手段进行技术评价, 对方案产生的效果进行经济评价, 最终确定该方案的在大范围内是否可行。对于本文所阐述的绿色设计理念, 由于其特殊性, 我们可以扩加另外一种评价指标, 那就是环境评价指标, 这项指标与技术性指标、经济性指标构成了绿色设计评价体系。在对绿色食品包装的设计中, 我们一方面看我们的设计手段, 设计是否创新, 设计的理念是否突出;另一方面看设计出来的包装是否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节省经济成本, 更为重要的还包括该设计是否符合国际环保标准, 是否有利于节约资源, 以最低的能源损耗创造出最有利于产品销售的包装成品, 以小到大,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绿色设计方式作为一种对社会环保具有良好效益的设计方法, 在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企业形象的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优势, 利用先进的技术与手段采取高校与国家研究基金会相结合的手段对该设计方式进行研究、创造、应用, 将会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作用。绿色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上的应用将充分展现绿色设计的强大绿色功效和环保效益, 通过赏心悦目的食品包装展现清新舒适的人本原则, 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完美结合, 将是我们绿色设计理念最需要表达的观点。当然, 作为新的设计方法, 在理论上还有所欠缺, 在实践上更是困难重重, 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需求必然会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鼎力支持。

摘要: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首先分析了产品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接着介绍了绿色设计的概念、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关系, 总结了绿色设计的主要方法和具体流程, 然后对当前绿色设计中容易被忽视的食品包装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最后对绿色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食品包装设计,绿色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志峰, 光复.绿色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罗海玉.物能资源的绿色设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1.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 第8篇

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签约总金额达725万美元, 其中四川砚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在德国博览会期间签约达147万美元。

二、促进了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入国际市场

四川高福记食品公司通过参加日本展会, 产品成功进入日本市场。在美国展会期间, 美国一大型连锁超市的总裁邀请四川想真企业有限公司代表参观其连锁超市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四川砚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先后与希腊、德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43家参展商进行洽谈, 并达成了有机枸杞、阿魏菇等产品出口协议。通过参加上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 四川砚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产品成功打入韩国、日本市场;南充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香港沃尔玛超市签署合作协议, 其有机蔬菜产品进入香港市场。

三、加深了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对国际市场信息的了解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 第9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品牌营销

根据农牧厅 (甘农牧函[2013]160号) 《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印发2013年农业政策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要求, 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从5月份开始, 分别对陇南、庆阳、平凉、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定西、临夏等市州的33个县区、42个乡镇52家生产企业和基地, 就机构设立、人员配备、制度建设、政策支持、证后监管以及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标准执行、投入品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用标规范等情况进行调研, 并对所调研地区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比较客观、全面地掌握了这几个市的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甘肃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甘肃省绿色食品工作从1992年开展以来, 绿色食品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产品认证、监测面积、基地建设、实物总量和经济总量等多项指标不断增长, 在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同时, 面向全社会传播科学、安全、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面向广大生产者普及和推广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面向国内外市场, 宣传和提升了甘肃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

㈠甘肃省绿色食品发展优势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省内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基本形成了草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 制种、中药材、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黄花菜、花椒、油橄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 食用农产品基本实现了总量平衡。1992年, 经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同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1999年, 省委、省政府将绿色食品事业发展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部署。省政府成立了甘肃省绿色食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制定并发布了《甘肃省绿色食品工程2000—2010年发展规划》, 2005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又以《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 (甘政办发[2005]30号) 提出了甘肃省发展绿色食品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主要措施。2012年, 省委根据甘肃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历史任务, 提出了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科学发展总体规划, 绿色食品工作更加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省级层面, 从2007年起, 财政每年安排绿色食品专项经费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农牧厅提出在省级名牌农产品评审、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和农业项目把绿色食品作为评定和立项重要依据。各市州也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制定了推进“三品一标”的发展措施, 形成了企业运作、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发展局面。在2012年出台的《关于稳步推进我省“三品一标”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意见》中, 明确了甘肃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重点要围绕优势区域和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围绕农业的重大项目来发展, 提出到2015年,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要达到全省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和养殖总规模的50%以上, 通过“三品一标”产品的开发, 同步提高生态质量、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 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 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当前, 甘肃省已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 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㈡发展态势

1.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3年6月, 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83家产品385个, 产量260多万吨, 产值60多亿元, 得到监测和保护的农田、草场、水域面积492.2万亩。

2.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全省建成的天水、平凉、白银、凉州区、礼县5个整市县推进的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面积已达340万亩, 9个县 (区)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13个, 面积达163万亩, 总产量154万吨, 涉及7种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基地对接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 带动农户50万户,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760多万元。

3.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绿色、有机食品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增收效果更加明显。一个集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及科研各个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并不断向贸、工、农一体化延伸。产品已涵盖粮油加工、蔬菜、水果、茶叶、小杂粮、食用菌、乳制品、酒类、调料类、畜禽蛋类、啤酒原料及其他加工产品等12类, 结构日趋合理。

4. 品牌效应日趋明显。

甘肃省绿色食品行业中, 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展现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整体形象, 其产品如莫高葡萄酒系列产品、菊芋粉系列产品、粉丝、牦牛肉、藏羊肉、橄榄油、百合、高原夏菜、马铃薯淀粉、啤酒麦芽等产品在市场上也表现了强劲的竞争力。

5. 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

全省及各市州研究、编制并经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的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山特产品以及食用菌栽培等地方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31项, 对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的有效规范, 产品质量日趋稳定。连续5年的绿色 (有机) 食品产品抽检, 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有效保证了绿色、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

6. 生产者积极性日趋高涨。

由于绿色食品具有质量、品牌、效益优势, 在优质优价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 发展绿色食品既能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又能有效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因而将进一步增强发展绿色食品的动力。目前, 有12家国家级、4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了绿色食品, 市场占有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80%绿色食品企业实现增效, 带动农户实现增收15%~20%。

7. 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绿色、有机食品工作, 政策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省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 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省农牧厅要求在省级名牌农产品评审、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中将绿色食品作为重要条件;在农业项目、相关农业基地建设中, 要把绿色食品作为立项重要依据并纳入建设内容。21个县区对发展绿色食品采取资金扶持政策, 初步形成政府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㈢各市州发展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 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态度是坚决的, 落实是认真的, 能够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绿色产业, 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庆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举绿色牌, 走特色路”高起点、高标准, 按照生态立区、产品扬名、绿色富民的发展思路, 以草畜、果品、瓜菜等三大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为支撑, 以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绿色畜禽、高原绿色瓜菜、特色保健粮油“四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构架, 打造生态优美、产品出色、结构合理、具有本土特色农耕文化创意的复合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区。2012年农产品出口创汇达6353万美元, 连续8年名列全省第一;陇南市为了全面加强快绿色食品的发展, 加大了市、县 (区) 、乡 (镇) 绿色食品管理体系建设。市及所辖9县区绿色食品机构也经各级编办批复挂牌成立, 195个乡 (镇) 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其中有35个乡 (镇) 单独成立了绿色食品服务机构并规定了工作职能;平凉市把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当做发展绿色食品的有力抓手, 市、县农牧、农技部门加大技术指导力度, 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强化质量监管。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7个, 并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协调解决企业改扩建用地, 组织申报绿色食品产业开发项目;武威市坚持“政府扶持、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发展原则, 出台了“先认证后补助”等多项奖励和扶持措施, 促进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的快速发展;兰州、定西、白银等市绿色食品加工流通企业的聚集效应明显, 带动绿色食品品牌化发展, 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 各地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绿色食品发展方面, 确实下了工夫, 花了气力, 绿色食品发展稳步提高, 但仍存在诸多难题, 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㈠工作机构不尽完善, 不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一是一些市州及相应部门没有充分了解和重视甘政办[2005]30号文件精神, 没有理顺绿色食品工作职责与职能, 造成机构空缺与人员的缺位;二是部分市 (州) 县 (区) 有机构名称, 无人员编制, 工作无人干, 应付着做工作, 非常被动;三是一些市县由于机构改革和人员的变动, 绿色食品工作却没有从原归口部门进行移交, 使过去编制部门已经批复了的机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些曾经先进的市县成了后进。

㈡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发展资金筹集渠道有限

随着绿色 (有机) 食品面积和龙头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 单位投入量明显不足, 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 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也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 因资金缺乏上不了马。从目前全国来看, 不少省 (区) 加大投入, 提出打造绿色食品大省的发展战略, 抢占先机。如黑龙江、河北、江西、湖北等省每年安排千万元资金, 以推动“三品一标”认证, 相比之下甘肃省绿色食品资金投入量较少, 用于原料基地建设、监管服务体系建设、产品认证补贴、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就显得微乎其微, 发挥不了其动能作用。

㈢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善, 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力

由于与绿色食品发展配套的农业生产灾害性预警系统、专项农资供应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以及支持绿色食品的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不尽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力有限, 而且企业研发能力不强, 缺乏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拉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能力缺乏。

㈣成本和收益不对等, 影响企业积极性提高

甘肃省绿色 (有机) 食品大多为初级或初级加工农产品, 无法体现绿色食品价格上的优势, 因而认证产品与普通产品相比, 给企业也带来不了更高的利润, 从而使一些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用于生产的高投入和额外劳动得不到补偿, 影响了积极性。有些地方企业认证的积极性较差, 但为了完成政府的考核指标只能由农业技术服务单位作为认证主体来完任务, 出现了部门热、企业冷的现象。

㈤产品加工能力不高, 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甘肃省不少绿色 (有机) 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有些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企业结构不合理, 整体加工能力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从目前甘肃省绿色食品加工业企业构成看, 除了少量的企业生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品如葡萄酒、淀粉、油料之外, 小麦、马铃薯、啤酒原料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 蔬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

㈥品牌营销宣传不到位, 与市场关联程度不高

绿色食品市场流通和市场培育中相对滞后, 尚未形成由专业市场、连锁经营店、销售专区专柜和电子网络等构成的市场营销体系。现有品牌优势得不到释放, 品牌价值体现力度不大, 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尚未得到有效提升。甘肃省绿色食品产品质优价不优的现象普遍存在, 像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如“莫高”葡萄酒、“黄洋河”糯玉米、“腾胜”马铃薯及其深加工产品“丹马”菜籽油等能叫得响、卖出大价钱的知名品牌仅是凤毛麟角。

㈦产业格局尚未形成, 优势品牌打造困难

绿色食品产发展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不理想, 绿色食品产业聚集的平台没有形成, 很难达到规模经营和实现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 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的格局, 因而造成不少地方虽然发展了一些绿色食品, 但却迟迟形不成优势, 虽然产业品种多, 但比较乱、杂, 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不多, 产品在市场的影响力不够强、市场占有率不够高, 主导绿色食品产品的集体商标没有形成。

㈧绿色食品工作体系不健全, 工作力量仍显薄弱

各市 (州) 县级工作机构不尽完善, 专职人员严重不足, 尤其是县 (区) “一个机构几块牌子”在承担绿色食品工作的同时还担负有环保、食品安全、农产品检验等职能, 人员缺乏绿色食品认证监管专业知识, 不能将绿色食品进行常态化管理, 加之投入不足, 又没有专项经费, 从资金上很难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还有些地方仍存在着重认证轻管理、重年检轻日常监管的现象, 规章不甚完善, 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有待增强。

三、对策建议

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 是放大比较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是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㈠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保持适当的资金投入增长幅度, 逐年增加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投入比重, 确保财政对绿色、有机食品开发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增长的幅度。各市、县也应当设立绿色 (有机) 食品发展专项资金, 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的范围,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采取直接奖励和间接补贴相结合的方式, 增强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绿色食品的信心。同时加大对绿色 (有机) 食品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 着重加大对绿色 (有机) 食品质量监控和追溯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 保证质量监控和追溯能力。

㈡必须常态化开展工作

把发展绿色食品与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产业化、农业品牌化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统筹部署和安排。采取多项措施, 打造“绿色”品牌。把好产品质量关口,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资源条件为基础, 以申报企业质量控制能力为保障, 按照认证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 优先考虑质量好、知名度高的传统特色农产品、特殊区域的特色产品、规模化产品及管理规范企业。加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省文明示范合作社创建和名牌农产品评选, 把绿色食品认证作为项目建设和评选的前提, 把终端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作为项目验收考核的重要指标。

㈢强化生产基地建设

以市县为单位,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打破区域和产业界限, 围绕优势资源, 建立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带, 实施龙头企业跟进对接, 组织农户积极参与, 构建“龙头+合作组织+基地+农民”的新型联结关系。同时加大各级政府投入, 加强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完善农资供应的保障和信息服务体系, 搭建好庆阳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园区平台, 集聚各类生产要素, 打造出设施化程度高、功能完善、牵动能力强的一流示范园区。

㈣提升龙头企业牵动能力

扶持重点龙头, 引导培育绿色加工产业不断向优势产区聚集, 引进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 在原料基地保障、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 发挥其资本、技术和营销等优势, 扩大生产规模, 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加入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行列, 壮大绿色有机食品龙头企业群体, 加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协等之间产供销的对接关系, 减少配送环节,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持续性和辐射带动性强的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

㈤强化品牌建设

按照以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以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的基本思路, 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 不断满足全社会绿色消费需求, 努力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产地、产品质量相一致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支持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 扩张优势规模, 提升品牌层次, 引导各类企业、各类产品不断向知名企业、知名品牌靠拢, 发挥名牌效应, 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㈥健全工作体系队伍

随着甘肃省绿色食品事业不断发展,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防范绿色食品行业性风险和质量安全事件将面临重大挑战, 充实和加强全省绿色食品工作体系队伍建设日益迫切。要通过培训, 提高认证检查员和监管员业务水平, 强化企业内检员上岗制度, 促进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同时各级政府应考虑全面解决绿色食品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及工作经费问题。

㈦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各市县绿色食品监管队伍尽快入位、上位, 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 强化证后监管, 积极组织落实市场监察行动, 不断探索新的监管方法和手段。同时, 有计划地制定分行业、分品种、分区域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组织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认真落实监管措施, 切实维护品牌形象。切实加大对获证产地和产品的质量监测力度, 坚决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取缔不合格的产地, 依法查处假冒伪劣产品。

㈧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有组织地开展公益性宣传, 促进绿色 (有机) 食品消费, 培育市场。利用农产品促销项目, 采取多种形式, 支持绿色食品 (有机) 促销营销工作, 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围绕现有绿色品牌,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介, 大力宣传播发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广告, 增加市场认知度, 增强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在域外市场的影响力。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 第10篇

调研得出,2008年市委、市政府做出打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三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全省各地竞相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叫响“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品牌,使之成为做大农业、致富农民、助推发展的根本途径,符合牡丹江发展实际,不仅可以做强一产,扩大农业经济总量,进而构建“接二连三”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统筹城乡发展,而且事关“五城建设”全局,事关“七个翻番”目标提前实现。

1 打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现实基础

1.1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出自限用或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统称为绿色有机农业。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越来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进行了探索。目前,全球有3 500万hm2农用地被用于有机农业生产,发达国家有机食品消费年增长率在30%~40%,销售份额超过食品总量的10%。近年来,我国积极致力于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安全、优质和营养的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

有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降到40%左右时,食品产业会出现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目前,我国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5.7%,农村为41.1%,正处于食品产业发展黄金时期。在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受到了愈来愈多的企业、农户和消费者认同,正在形成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消费潮流。2004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支持绿色有机食品发展,国家有关部委明确提出要把东北地区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政府更是将绿色食品列为全省重点推进的十大产业之一。这些都将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供强大动力和政策保障。

1.2 牡丹江市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比较优势

1.2.1 生态优势突出

牡丹江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3%以上,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全省15个百分点;主要空气指标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牡丹江等主要流域水质以Ⅲ类水体为主;年平均气温4.2℃,高于全省平均气温1.8℃,雨热同季;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漫长的冬季易于控制大面积病虫害发生,肥沃的黑土地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易于产出高品质农产品。

1.2.2 物产资源丰富

牡丹江市有野生经济植物约2 200种,被誉为“黑龙江天然植物基因库”。其中:药用植物500余种,年贮量20余万t;可食用山野菜80余种,年贮量40万t;可开发利用的山野果15种,年贮量15万t。现已被确定为全省绿色食品山特产品生产集中区。

1.2.3 产业基础较好

牡丹江市农业产业结构全省最优,食用菌、果菜、肉牛和生猪四大主导产业比重占农业经济总收入的42%以上,其中食用菌产业占比接近20%。人工栽培黑木耳产量占全国1/3左右,猴头菇产量占全国1/2以上,蜂产品产量占全省半壁江山。已形成雨润、皓月、红星、北味和响水等龙头企业为骨架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1.2.4 区位优势明显

与省内市(地)相比,牡丹江市拥有4个国家一类口岸和东北地区唯一的沿边陆路综合保税区。陆海联运大通道,年过货能力1 200万t,过客能力200万人次,对俄贸易占全省50%以上,加工、商贸、物流、旅游和会展等“五个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沿边开放先导城市地位不断巩固。

2 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工作成效及问题

2.1 工作成效

2.1.1 龙头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300万t以上。市级以上龙头125户,绿色有机食品企业38户,产品148个,年加工量42万t。其中,3户列入全省重点扶持企业,4户列入重点推进产业项目。先后建设了6个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大型园区。其中,海林农产品加工园区列入全省重点扶持;投资5亿元集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展示、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牡丹江有机食品加工园区,已入驻企业3户,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以上;年加工有机水稻10万t的响水米工业园已建成。

2.1.2 基地规模持续扩张

全市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种植面积达到23.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7%,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是全省比重最高的地市。其中,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种植基地8个,面积22万hm2;建成10万头国家级绿色肉牛养殖基地、4万头有机猪生产基地、8.5亿袋国家级绿色黑木耳基地和全省唯一的穆棱共和“有机食品之乡”。2010年,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34.3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产值的17%,农民来自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人均收入达1 60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0元。

2.1.3 营销网络逐步拓宽

辟建了牡达果菜、宁安源丰、绥阳黑木耳等6个绿色有机食品大市场大物流项目,拥有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在市区设立林口绿色有机食品、大山笨绿色食品和慈蜂堂有机食品3个专营(卖)店,在省外建设了北京燕林庄园、上海中龙两个绿色有机食品营销中心和上海红日升绿色食品配送中心,各种域外营销网点达到17个。组织企业参加哈洽会、中国农交会、上海绿博会等重大展销活动,仅参展企业就签订购销合同2亿多元。

2.1.4 质量监管不断强化

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粮食、蔬菜和果品的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饲料抽检合格率98%,兽药残留样品监测合格率100%。屠宰检疫率、畜产品持证率和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100%。不断推进产地环境监测、生产过程记录和产品上市检测等工作。2010年,全市绿色有机食品抽检率达30%、合格率100%,绿色有机食品包装、标识率达100%。

2.1.5 宣传推介推陈出新

通过不断创新农业会展模式,木博会和黑木耳节已打造成国际型和国家级展会。成功举办了中国牡丹江海峡两岸绿色有机食品论坛、第六届中国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牡丹江邀请赛暨食用菌名优产品展销会、上海世博“绿色食品电视论坛”;在CCTV-7《每日农经》播发专题片,在《上海台商报》《黑龙江日报》整版推介绿色有机之都建设,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正迈向全国舞台。

2.2 存在问题

2.2.1 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

牡丹江市125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从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企业只有38户,仅占龙头企业总数的30.4%,年产值过亿元的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仅有6户,与省内九三油脂、北大荒等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相比差距很大。农畜产品加工率基本在30%左右徘徊,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比重为14%左右,远低于全省46%的水平,而且企业研发能力不强,缺乏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拉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

2.2.2 基地建设短板明显

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与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匹配。如:鑫鹏肉业已形成年120万头的生猪屠宰能力,实际屠宰量只有21.6万头;皓月肉牛年加工能力20万头,2011年加工3.5万头左右。一些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也面临同样问题。而种植业基地玉米、大豆等大宗原料加工转化率不足32%,优质原料不优价困扰着许多基地农民。同时,还存在基地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2.2.3 品牌营销力度不够

“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品牌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尚未达到应有高度。地产弛名品牌还未实现“零的突破”,类似响水大米、东宁元宝耳等售价较高的产品凤毛麟角,质优价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尚未形成由专业市场、连锁经营店、销售专区专柜和电子网络等构成的市场营销体系。

2.2.4 市场监管体系薄弱

绿色有机食品监管主体涉及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畜牧和药监等多个部门,市场监管没有形成合力,检验监测机构分散在不同部门,还没有一家具有检测资质(国家评估)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各县(市)基本不具备检测手段,全程质量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

2.2.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黑龙江省2008年就设立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鸡西、佳木斯、大庆、齐齐哈尔市分别设立了300万元不等的专项资金,牡丹江市尚未设立专项资金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同时,绿色有机食品工作机构规格低编制少。据了解,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兴安岭为正处级机构,大庆、佳木斯、绥化、鸡西为副处级机构,编制13~25人,而牡丹江市仅为编制6人的科级事业单位。

3 加快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及对策建议

打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是放大比较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推动市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据初步测算,牡丹江市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每增加6 700 hm2,可增加农民收入1 200万元;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比重由目前的14%提高到40%,就能提高工业增加值21.6亿元。为此建议,未来5 a,要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食品品牌大市,集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集散于一体的绿色有机食品行业中心为目标,使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65%,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总量实现140万t,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8个以上,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企业、认证产品分别达到60家、200个。如实现这些目标,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将拉动全市GDP增长3.8个百分点,农民来自绿色有机农业的收入达到6 000元以上。具体建议为“两个优化,两个提升,两个强化”。

3.1 优化绿色有机食品之都产业布局

加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布局规划,重点打造“一体、两翼、三区、四带”,构建“规模适度、三产融合、效益突出”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体系。一是打造加工、物流和会展主体功能板块。以牡丹江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为轴心,加快三道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园区和江南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加快牡达、源丰、龙腾、金沙湾、雨润等物流园区为节点市场网络建设,加快以会展中心为平台的绿色有机食品会展经济发展,辐射带动半小时经济圈内绿色餐饮娱乐、仓储包装、都市农业发展;二是打造两翼优势区域板块。以301国道为轴线,错位布局,优化组合,集群发展。林口、穆棱、东宁、阳明区为东北翼,重点发展黑木耳、肉牛、滑子菇、大豆、玉米和杂粮等产业;宁安、海林、爱民区、西安区为西南翼,重点发展猴头菇、生猪、肉鸡、水稻、蔬菜等产业;三是打造原生态三区生产基地板块。加大张广才岭与锅盔山之间的西北部、海浪河与镜泊湖之间的西南部、老爷岭与小绥芬河之间的东南部3个原生态产业区的保护力度,使之成为原生态有机产品的重要基地;四是打造四带品牌产业板块。即以宁安、海林为主的优质米产业带,以宁安、穆棱和林口为主的东北部肉牛生猪产业带,以东宁、林口和海林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以宁安、东宁和四城区为主的果菜产业带。

3.2 优化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生态环境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工作力度,持续开展“碧水蓝天”、保护“母亲河”等公益活动,推动绿色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建设建制镇和较大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三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综合技术。科学划定畜禽禁养限养区,鼓励支持生态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四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禁在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周边建设污染物超标排放项目,对影响基地生态环境的工业污染源实行限期整改,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

3.3 提升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水平

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是构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体系的根本所在。当务之急应通过总量规模扩张带动质量提升,建成一批原料质量优良、数量满足龙头加工需要的标准化基地。一是在土地流转上实现突破。应抓住国家推动绿色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切实改变基地农户“小而散”的经营模式,通过转包、转租和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向产业大户、种植能手、龙头企业流转;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返租倒包”自建基地,或以农民土地入股经营合建基地,形成以土地为纽带的利益联接关系,促进土地、资金和技术等要素集中配置,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二是在基地标准化上实现突破。健全绿色有机食品地方标准,完善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操作技术规程。加强标准化培训,提高标准化技术到位率。积极推进统一品种、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档案和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管理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在全市建立一批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原料核心区和示范区;三是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实现突破。龙头是关键,基地是根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保障。牡丹江市龙头与基地农民联接仍处在“龙头+基地”的初始阶段,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应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龙头+合作组织+基地+农民”的合作型产业发展模式,建立新型联接关系。可考虑重点发展4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即:由企业或种养大户牵头组建,由能人牵头成立主导产业协会组建,由乡镇“五中心”或村级组织牵头组建,借助科研部门人才技术优势组建;四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抓住国家和省逐年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加大争取力度,加大各级政府投入,重点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园区、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设施农业和农机化水平。

3.4 提升绿色有机食品龙头企业牵动能力

龙头企业下联基地上接市场,直接决定产业链条长短和反哺基地能力。应重点抓好5个环节:一是扶持重点龙头。应注意克服重引龙头、不重抓基地的倾向,积极汲取以往“龙头走了、基地散了、优势丢了”的教训,对已成功引进的红星、皓月、雨润、正大等实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要千方百计在原料基地保障、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发挥它们品牌、资本、技术和营销等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培育本地龙头。鼓励引导地方优势企业,积极加入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建设,支持地方特色产品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支持企业扩能改造和兼并重组,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加快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化步伐;三是加快产品开发。聘请科研机构对农产品深度开发进行研究和评估,进一步明确绿色有机食品开发重点,加快研发高端产品,抢占高端市场,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四是搭建园区平台。应加快江南绿色食品园建设,将其打造成设施化程度最高、功能最完善、牵动能力最强的园区;支持农业“百园”中的加工园区扩能改造,提高承载能力;推广地方与森工合作建设木业园区、与农垦合作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模式,加紧谋划新建大型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园区,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助推牡丹江市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力争到2016年,乳业、食用菌、大豆、寒地果、蔬菜、大米、玉米和牧业等十大产业龙头年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

3.5 强化品牌建设

应把品牌建设作为打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核心和关键,全力进行突破。一是加速提升品牌数量和质量。认真落实有关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扶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自主品牌、注册商标品牌;加强名优产品评选、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注册和著名商标保护等工作,在食用菌、瓜果菜、优质米和蚕蜂等初级产品中,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品牌,加快形成品牌商标梯队,促进响水、绥阳耳和维多宝等地产品牌升级;借鉴绥化塑造寒地黑土、农垦打造北大荒品牌经验,全力叫响“中国国际木业之都”“中国食用菌之城”“中国肉牛之乡”和“东宁黑木耳第一县”等地域品牌;加强域内品牌整合,扶强、扶优和扶特,减少商标闲置,注重知名商标保护,营造品牌提升和发展的环境。力争到2016年,新培育著名品牌15个,驰名品牌5个;二是加强市场营销。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型会展平台,组织生产经营主体“走出去”开拓域外市场,提升牡丹江市绿色有机食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依托牡丹江市会展中心探索举办绿色有机食品大型展会,构建展示推介、经贸洽谈和交流合作平台,辟建绿色有机食品展示馆,彰显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发展活力。同时,加强域内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等形式,搞好域外营销网点布局;在域内辟建大型绿色有机食品专业市场,或在现有农贸市场、物流园区、大型商超设立绿色有机食品专区;三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具有国家资质的检测机构,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品牌信誉。健全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体系。

3.6 强化组织领导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 第11篇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有机农业专业委员会近日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韩沛新表示,有机农业专业委员会要立足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背景,谋划如何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要坚持走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相结合、国际一般规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认为,有机农业专业委员会是农业部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充分依靠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和更多的能人志士,结合中国的农情和国情,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划,推动中国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规范有序发展。

中央财政近25亿元补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下达山西、湖北等十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4年度退耕还林还草任务50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83万亩、退耕还草17万亩。

《总体方案》明确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其中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120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苗造林费3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助800元,其中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68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苗种草费120元。中央安排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分三次下达给省级人民政府,每亩第一年800元(其中种苗造林费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还草补助资金分两次下达,每亩第一年500元(其中种苗种草费120元)、第三年300元。同时,《总体方案》还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政策宣传、检查验收等工作所需经费,主要由省级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根据上述补助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资金24.976亿元,其中现金补助24.796亿元,工作经费一次性补助0.18亿元。

2015年我国将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2015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5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千克118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

据了解,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国家在主产区从2004年起对稻谷、从2006年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我国水稻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攻关获重大突破

从中国农科院获悉,凭借从品种选择、育秧、田间管理到收获等环节的7项关键技术,我国科研人员协同攻关的水稻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集成试验近日获得重大突破:水稻增产和节本效益显著,亩均增产100千克左右,比常规种植约增加10%。

据项目技术总负责人、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介绍,今年在江西珠湖农场,科研人员选用“广两优7203”“广两优7217”“内2优111”等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同时将“水稻好氧栽培技术”“机插水稻轻型无土基质育秧新技术”“植物免疫诱抗剂”“适合统防统治的田间管理技术”等7项核心技术集成“组装”并推广应用。采用集成技术的田块,比当地主栽品种使用常规技术亩均增产100千克左右,增加收入最高达235元;同时,每亩比常规技术节约物化投入50元左右,减少人工投入成本约200元,每亩增加总效益近500元。

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农业部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了黄河流域棉花机械化生产现场会。来自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棉区11个省市有关部门、棉花科研单位的代表近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观摩了凯斯、约翰迪尔、贵航、天鹅等大型采棉机现场作业,观看了深松整地、精量播种、中耕施肥、植保、秸秆收获和利用等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机具的作业演示及展示,实地参观了机采棉清选加工现场,交流了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研讨了机采棉发展趋势、推进措施,并对今后黄河和长江流域加快推进棉花机械化生产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近几年,山东省围绕解决机采棉这个难题,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开展协同攻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较快发展,今年全省按机采棉标准播种面积近10万亩。河南省农机部门2012年开始试验机采棉种植品种、模式和脱叶剂使用等田间管理技术,对麦后移栽和麦后直播机械化技术进行了对比。山东省、河北省组织研发了一批棉花耕整-施肥-覆膜-播种联合作业机、棉秆收集处理(还田或粉碎)机具和自走式四轮高地隙棉田喷雾机。湖北省的机采棉试验正有序推进。

为了尽快实现棉花机械化关键薄弱环节技术的突破,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好“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的战略部署:一要建立棉业联合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发改、质检、供销合作社和加工企业等有关单位沟通合作,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共同研究解决棉花生产、收储、加工等方面的问题。二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特别要加强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加强试验示范,科学制定合理的技术路线和标准。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加大对棉花主产区和棉花生产机械化补贴的支持力度,为加快突破棉花生产机械化的瓶颈提供支撑。四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推广。建立棉花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大推广资金投入,加强技术的组装配套,加快技术普及应用。五要推进棉花规模化生产。发挥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鼓励棉花生产向种植大户、植棉能手转移和集中。积极发展棉花生产合作社,统一种植模式,促进棉花生产规模化、标准化。

我国育成首个异交不亲和糯玉米

日前,在中国科学院南皮试验站玉米田里,农业专家组对一种糯玉米进行了异交率检测。经专家组鉴定,在混种条件下,这种特殊的糯玉米,异交率只有0.08%;而普通的糯玉米,异交率高达19.2%,约是特殊糯玉米的240倍。这种特殊的糯玉米,称为异交不亲和糯玉米,是科技部和中科院组织实施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小麦和玉米抗逆、优质、高产、稳产品种鉴定筛选与示范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nlc202309020138

据该玉米品种培育者、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陈化榜介绍,我们日常所食用的糯玉米,都需要在远离其他玉米的地方隔离种植或与普通玉米错期播种,才能保证糯性。而中国科学院南皮试验站里种植的这种特殊糯玉米,即使跟其他玉米混种,却也能保持它应有的糯性品质。相邻种植的对照糯玉米,却因接受了其他玉米的花粉,结出的不少籽粒都失去了糯性。

据悉,此品种的育成,使糯玉米有望告别“隔离种植”生产难题。这套技术还可应用在我国玉米制种技术上,解决制种过程中大面积隔离地块难觅的问题,提高制种纯度,解决我国玉米种业制种环节的一大难题。

新疆兵团育成棉花新品种ZH-1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一团棉花新品种选育工作基地内,技术人员在忙着挑选、采摘新品种棉花ZH-1,为来年该品种棉花继续选优以及大面积推广种植做准备。

棉花新品种ZH-1是一个早熟品种,它的生育期在125天左右,绒长可以达到30厘米。八十一团良繁站技术员宦忠介绍说,新品种ZH-1比目前该团推广的81-4品质优、早熟性好,利于机采。

科学家研制出碳酸口感苹果

据报道,科学家们经过10年研究,近日终于培育出了新型碳酸口味起泡苹果。当你咬下起泡苹果,嘴里会立即充盈甜蜜的果汁,口感独特,就如同喝汽水一般酣畅淋漓。但此类味觉感受只能通过直接咬苹果来获得,并不能榨出碳酸苹果汁。

一种新发明的简易工具可用于海胆取肉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李娜、陈丕茂等人发明的“一种用于海胆取肉的简易工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该实用新型海胆取肉工具,包括撑开装置、底槽和盖合在底槽上的上盖,其中撑开装置包括通过铰接轴相互铰接的两根撑开臂,各撑开臂的尾部接有操作手柄,上盖的中部设有插入孔,撑开臂的前部穿过插入孔并伸入底槽内,且铰接轴固定连接在插入孔中。使用该工具,人员无需直接接触海胆就能将海胆肉取出,极大地方便了操作,同时也避免了海胆刺的伤害。

H7亚型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研制成功

近日,从农业部获悉,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7亚型,H7N9/PR8株),并通过了新兽药评价,作为应急技术储备。

为进一步做好H7N9流感疫情应对工作,及时发现、剔除家禽H7N9流感病毒,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农业部制定并实施《全国家禽H7N9流感剔除计划》。在实施剔除计划的同时,农业部积极组织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制H7N9禽流感疫苗,以备急需。在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下,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7亚型,H7N9/PR8株)。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免疫效果良好,可对H7N9禽流感病毒攻击提供有效保护,能够100%阻止病毒复制和排泄,对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降低病毒高致病力突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一旦疫病防控需要,即可马上使用该疫苗对家禽实施免疫,确保H7N9禽流感可防可控。

(以上信息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有机食品的绿色包装 第12篇

绿色 (有机) 食品

按照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工作目标和川菜功能区高端化要求, 加快推进功能区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产业发展, 通过园区二次创业, 提高食品加工企业产品品质, 实现“食品安全园区”向“绿色食品园区”的跨越, 促进企业增效、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的生产是园区向产业高端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就加快郫县川菜产业化功能区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产业的发展作如下思考。

一、川菜功能区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环境, 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 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产品安全、优质, 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农业体系, 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 并且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

1. 园区加工企业产品现状

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9家, 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依托传统豆瓣和酱腌菜产业发展起来的川菜原辅料企业, 该类企业的原辅料来自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二是依托川菜产业化园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定位, 招引进来的调味品、休闲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其原材料来自成都附近生态环境优越的高原草地及山区丘陵。以上企业, 产品品种繁多, 累计单品达500余种。其中, 获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四川丹丹调味品有限公司、四川省京韩四季实业有限公司等8家, 获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的有豆瓣、金针菇、下饭菜、泡红椒等42个;获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是成都棒棒娃食品有限公司1家, 获有机食品产品认证是手撕牛肉1个。

2. 蔬菜基地现状

一是功能区全域范围内获得了绿色食品产地认证, 面积达6万亩。产品认证达38 126亩, 获绿色产品认证的有番茄、白菜、茄子、辣椒、萝卜、冬瓜、黄瓜、大蒜等21种, 获有机产品认证的有白灵菌、金福菌、木耳等食用菌8种;二是各具特色的蔬菜种植基地。如安德泉水蔬菜配套种植基地、唐昌战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唐昌先锋—青春早春大棚蔬菜基地、新民场兴增—兴旺蔬菜基地、唐元韭黄基地等, 蔬菜以品类丰富及品质细嫩可口深受成渝两地市民亲睐。

二、川菜功能区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优势

1. 存在的问题

(1) 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的宣传、培训有待加强, 优质蔬菜无品牌, 缺少交易平台绿色 (有机) 产品存在“卖不脱, 买不到”的现象。即农民生产出的优质蔬菜无品牌、无市场认可, 高端消费群体找不到地方购买优质蔬菜。

(2) 川菜产业化园区食品加工基础薄弱、起点低企业在加工技术、生产设备、环境保护、操作规程等环节上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对川菜原辅料种植基地建设重视不够;企业对绿色 (有机) 产品的申报认证程序不熟悉。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产业布局不协调种植基地环境、生产过程、农业投入品等环节的监管体系不健全, 技术标准不高。

2. 发展优势

(1) 功能区有食品加工企业49家, 累计单品500余种。其中,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 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 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这些企业为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提供了载体。

(2) 功能区是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区, 具有春早、夏长、秋雨、冬暖和四季分明的特点, 适宜蔬菜种植。功能区蔬菜品种资源丰富, 深受成渝两地市民亲睐。

(3) 功能区食品加工企业、种植大户对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意识不断提高, 具有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川菜功能区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的基本思路

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和长远目标, 根据川菜产业化基地发展要求, 着眼于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 以有机为引领、绿色为主体, 加强种植基地建设和种植管理, 改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原料配方, 探索“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 强化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申报认证工作, 建设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

四、川菜功能区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的路径

1. 加强功能区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 努力提升产品品质

(1) 依靠科技创新, 提升功能区加工企业产品档次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依靠郫县川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参照国内外领先技术标准, 不断研发、储备、应用农产品精加工生产技术, 使调味品加工工艺流程、包装标准符合国内国际市场准入标准。同时, 产业园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企业加强内部质量制度建设;二是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 重视加工污水处理工作;三是依靠郫县绿色食品办公室强化县内外川菜原辅料生产基地监管工作, 确保生产原料符合绿色 (有机) 标准。

(2) 加大绿色 (有机) 食品技术的宣传培训和申报认证力度紧密联系相关职能部门, 加强绿色 (有机) 食品生产技术知识的培训, 提高企业对开发绿色 (有机) 食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更好地掌握绿色 (有机) 食品的知识理论基础, 全面提高绿色 (有机) 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建立绿色 (有机) 食品发展规划, 制定绿色 (有机) 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确保技术措施到位, 产品质量达标。按照绿色 (有机) 食品的规模要求进行组织生产, 对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积极鼓励其申报绿色 (有机) 食品认证, 力争做到成熟1个、发展1个、成功1个。

(3) 大力扶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重点扶持和引导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开展绿色 (有机) 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和绿色 (有机) 食品的产品认证, 如丹丹、京韩四季、棒棒娃、安德蔬菜、金福猴等企业。一是要指导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 按照绿色 (有机) 食品的要求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 建立原材料质量检测体系, 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二是积极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向绿色 (有机) 食品开发、精深加工的方向延伸, 培植一批质量品牌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品牌绿色 (有机) 食品;三是指导企业加强生产管理,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重点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及其产品生产加工的规范管理, 实行从“环境———种养———收获———贮运———加工”的全程质量监督, 建立严格的追溯制度。

(4) 加大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成果的宣传力度, 形成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企业壮大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新闻媒体、参观接待、参加会展等多种渠道宣传园区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的成果, 制定系统的宣传方案, 提升园区的整体形象, 帮助企业品牌推广, 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及全社会对园区绿色 (有机) 食品的认知度。

2. 强化种植基地建设, 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原辅料

(1) 优化种植模式, 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功能区有10万亩耕地, 要通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显著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使土地复种指数由目前的2.7提高到3.0, 优化“菜———菜———稻”主体种植模式, 大春生产再用30%耕地发展应季时令蔬菜。通过这种模式, 实现水旱合理轮作, 减少病虫草害, 降解土壤中有毒物质, 大幅度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 为发展绿色 (有机) 蔬菜创造条件。

要提高功能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技术标准, 适度增加沟渠数量、加深沟底、扩大涵洞口径、提高沟渠排水能力。积极引进、示范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合理设计配置蔬菜种植基地田间操作道和耕作道,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 优化布局蔬菜产业, 畅通农产品物流, 降低生产成本。

(2) 强化耕地质量提升, 科学配置养殖产业要发展绿色 (有机) 农业, 需要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 这一举措能显著降低基地化学肥料的面源污染, 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 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 为蔬菜生产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奠定提升蔬菜品质的基础。从可持续循环农业发展需要出发, 功能区农田肥源只能依靠自身区域内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科学配置生态养殖场。主要通过秸秆催腐剂应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及沼渣、沼液途径提供肥源。

(3) 建立食品、蔬菜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可追溯体系一是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由郫县农村发展局牵头, 监管好肥料、农药以及激素类农药的使用, 禁止选用转基因作物品种。科学合理配置农资经销点, 建立健全农资经营准入和淘汰制度, 确保生产者用上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二是规范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管理程序, 建立健全作业记录制度, 详实地记载各项农事及加工流程活动, 以备绿色 (有机) 认证考察。三是运用现代成熟的物理、生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广泛应用矿物源、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四是加强培训和宣传, 提高生产者、企业和市民对绿色 (有机) 农业的认识, 培育消费者绿色 (有机) 的消费意识, 壮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 促进绿色 (有机) 产业健康发展。

(4) 强化绿色 (有机) 农业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由功能区管委会牵头, 对功能区全域进行绿色 (有机) 农业发展环评工作。充分运用环评报告数据, 科学规划绿色 (有机) 农业发展区域。向社会公开发布功能区环评结果, 招引绿色 (有机) 农业企业入驻功能区, 把功能区建成西部地区绿色 (有机) 农业总部基地。随时掌握蔬菜鲜品生产销售情况, 服务好优质蔬菜绿色 (有机) 申报认证工作。

3. 制定激励措施, 鼓励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

加快园区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化进程, 鼓励现有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蔬菜, 着力引进一批已取得绿色 (有机) 食品认证的品牌企业入驻园区, 快速壮大园区绿色 (有机) 食品产业。对已取得绿色 (有机) 食品认证的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要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上一篇:当代社会下一篇: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