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康复病房中

2024-07-21

小儿康复病房中(精选8篇)

小儿康复病房中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5月来我院康复科收治的住院患者98例, 其中男52例, 女46例, 年龄29~64岁, 平均 (56.3±6.9) 岁。

1.2 方法

入院患者由医生根据病情、护士以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为依据, 确定护理级别, 按照各护理级别的要求来有针对性的完成对每例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 并将护理级别的服务要求以书面形式公示给患者, 在患者入院第1天、1周、2周或出院前采用“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康复护士分为两组, 分设2名组长, 依据Barthel指数评定的评分细则和评分标准, 2名组长对本组患者入院24h内完成入院后ADL评估, 并在由康复医师主持的评定会上对护理各项评定结果进行说明, 在康复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制订康复护理目标并对病房训练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医生治疗师沟通。

Barthel量表总计10个评定项目, 分别为进食、个人卫生、洗澡、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各项目再细分为5级, 且每一项每一级的分数有所不同。护理方案根据分数级别进行制订, 标准如下:≤40分:给予特级护理;41~60分:给予一级护理;61~99分:给予二级护理;100分:给予三级护理。各级护理方案如下。

1.2.1特级护理

适用于患者在CCU、NCU病房。病情基本稳定仍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1) 基础护理:据医嘱, 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根据医嘱, 准确测量出入量;根据患者病情, 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 实施安全措施;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实施床旁交接班; (2)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制订床头的康复计划, 制作床头标识 (耐药菌、防坠床等) 设定康复目标给予良肢体位摆放、被动的肌力训练、排痰护理、二便护理、褥疮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疏导防止营养不良、深静脉血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并发症和抑郁状态的发生。为患者清洁、刷牙、洗澡、穿脱衣服、进食, 使患者感到舒适。

1.2.2 一级护理

适用于脱离危险回到普通病房的患者。 (1) 基础护理:根据医嘱, 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病情, 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如气道护理、压疮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及管路护理等, 实施安全措施;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2)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康复计划, 给予专科的护理, 做好病房的康复延伸, 防止痉挛、肩关节脱位、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和坠床、摔倒等意外、营养不良的发生。

1.2.3 二级护理

适用于经过床头康复治疗认知良好的患者。 (1) 基础护理: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医嘱, 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病情, 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安全护理;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2)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制订结果为患者制订进一步的康复计划, 参与ADL康复小组的活动, 为患者回归社会做好心理和生理的准备。训练患者在辅助器具的帮助下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提高对疾病诱发因素的认识。

1.2.4 三级护理

适用于病情平稳额患者。 (1) 基础护理: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医嘱, 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2)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社会和家庭情况制订社区康复目标, 康复内容, 给予家庭设施条件改造的要求和建议。建立定期随访登记制度, 重视心理问题, 调动康复患者的潜能, 实现真正的整体康复。

2 结果

问卷调查的满意度反馈结果显示, 98例患者中, 非常满意81例, 比较满意17例, 不满意0例。满意度100%, 患者对此护理方案较为满意, 认可度高。

3 讨论

康复科的护士通过阶段性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设定护理目标、制订康复计划是康复护理工作重要的一部分, 将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与护理级别管理结合在一起, 将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有机的结合,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为患者的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评定的结果对患者的护理级别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在评定前应与患者交谈, 使患者明确评定的目的, 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评定前护士必须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如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平衡能力等, 还应考虑患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反应性、依赖性等。在实施护理评定时, 要通过对患者实际生活环境中的直接观察和对一些不便完成或不宜完成的动作的间接评定取得结果。实施再次评定时尽量在同一条件或环境下进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对于该护理方案的满意度为100%, 认可度较高。

综上所述, 将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在康复病房的分级管理的过程中, 在护理管理、护理教学、人力资源分配、绩效管理方面有了更充实的内容和依据。在康复团队配合、护理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洪君, 潘玉芹, 孙宏玉.分级管理模式病房和普通病房护士工作满意度对照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 (5) :23-24.

蜡疗在痉挛型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第2篇

關键词:蜡疗 脑瘫 康复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02-02

小儿脑瘫不是单独一个病症,而是一个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产期所发生的脑力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缺氧、外伤、感染等因素导致神经细胞受损而引起的脑发育不全或发育停止。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等病症。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病症,而是一个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产期所发生的脑力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缺氧、外伤、感染等因素导致神经细胞受损而引起的脑发育不全或发育停止。从而形成运动、语言、智力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1958年LITTER工作组首次提出:脑瘫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定性的运动功能异常,3岁以前出现,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前发生的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引起的。

2004年,国际上对脑瘫定义达成的共识:脑瘫是对一组发育性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的概括性描述,这种运动和姿势异常导致了活动受限或残疾,而这种异常是由于胎儿或婴儿脑的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可能伴随着抽搐性异常或感觉、认知、社交、行为的障碍。

在2004年的脑瘫定义基础上,参照WHO-ICF并听取各方意见后,2006年脑瘫定义修正稿出台。

2006国际版脑瘫定义为: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

小儿脑瘫即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而痉挛型脑瘫占全部脑瘫的2/3[1],病变主要在锥体束,其特点是伸张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肢体活动受限。上肢常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后伸,手腕屈曲向尺侧偏,手握拳,拇指内收;下肢大腿内收。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屈曲挛缩,尖足,足内、外翻,剪刀样步态。头向后仰,坐位两腿伸直困难,脊柱后凸,跪时下肢呈“W”形等。对小儿脑瘫的康复应该是从婴儿期开始到成年期所有年龄段的一个连续过程,也就是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到以后的康复治疗、教育指导以及成人后涉及到的职业康复等方面的广泛问题。对已具有高危因素的小儿来说,由于此时是脑的发育速度最快、脑的可塑性和脑的功能代偿性最强的时期,所以早期干预、早期预防、追踪观察,使脑瘫得到有效防治,是保护高危儿健康、减少残障的关键。

蜡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用蜡二斤,于悉罗中熔,捏作一兜鍪,势可合脑大小,搭头致额,其病立止也。” 其蜡具有很强柔韧性、可塑性,能密贴于体表,可随意贴敷身体的任何部位。蜡疗具有较强而持久的热渗透作用,具有松解粘连、软化瘢痕、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的作用,能迅速打通人体经络,是缓解肌张力的好方法。另外,蜡疗的机械压迫作用,可起到固定及矫形的作用。在临床上矫正足内翻、足外翻、马蹄内翻足、O型腿等都有很好效果。

1 蜡疗的温度及方法

蜡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40度左右。蜡疗时先将蜡快融化为液体,视患儿的体格及蜡疗的部位估计蜡块的大小及形状,准备好合适大小的方盘,盘中放进少量冷水以备降温,水上放置较方盘稍大的保鲜膜,然后将融化的蜡液倒进放有保鲜膜的方盘中,待蜡质由液体变为固体,温度降低至40度左右时,将蜡块包在病变部位,用棉布包裹后用绳子系好固定,保留30分钟后解开绳子,除去蜡块。

2 蜡疗的部位

2.1 头后仰:颈项部肌群。

2.2 肘关节屈曲:肱二头肌。

2.3 肩关节内收:肩胛带。

2.4 上肢内旋:旋前圆肌。

2.5 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剪刀样步态:缝匠肌、半腱肌、半膜肌。

2.6 膝关节屈曲:腘绳肌、腘肌。

2.7 尖足:小腿三头肌。

3 蜡疗的时间及疗程

每次留蜡30分钟,每日1-2次,每周治疗6天,每月为1个疗程。

4 蜡疗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4.1 控制蜡块的温度防止烫伤。

4.2 不要随意挤压蜡块,保持其稳固以保证疗效。

4.3 治疗中或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者应停止治疗。

4.4 治疗结束后,应休息片刻再离开治疗室,出汗多者应及时补充水分。

4.5 发热、急性化脓性炎症、活动性肺结核、心肾功能衰竭、肿瘤、出血倾向、皮肤病、温热感觉障碍及对蜡质过敏的患儿禁止应用。

5 结语

蜡疗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温热、机械压迫和其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蜡疗时机体承受的温热作用强而持久,使局部和深部组织明显而持续升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淋巴回流,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细胞更新之功能,可使局部肌肉松弛,进而减轻对神经的压迫和刺激,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之目的。肌肉、韧带、肌腱手术后粘连、瘢痕肌肉萎缩、挛缩、退变和粘连,蜡疗能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软化瘢痕、松解粘连,消除肌痉挛和增加软组织的伸展性,达到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蜡疗的机械压迫作用可起到固定矫形之作用。蜡疗加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能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性物理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小儿康复病房中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科2013年7-12月收治的1 928例住院患儿为调查对象。其中男950,女978例,年龄在2~17岁,平均年龄为(9.13±1.26)岁。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预防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表,患儿于入院、转入、术前、术后、用药、跌落时进行跌倒风险评估,从活动度、生理发展、排泄等方面进行初始评估并采取预防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根据初始评估分值安排高风险患儿住在一楼房间,避免因上下楼梯引起跌倒,引导患儿及家长熟悉环境,做好地面防湿滑措施,设立防滑警示标识;(2)教会患儿或家长正确使用床栏,至少保证一边床栏是拉起的,家长必须在没拉床栏的一边看护患儿,谨防翻越床栏跌落;(3)指导患儿或陪护使用护理呼叫铃及紧急呼叫铃并在患儿床头挂跌落警示标记;(4)在交班本上记录“患儿有跌落的高风险”,每班交班;(5)教育照顾者如何预防孩子跌倒。孩子坐婴儿车或轮椅上时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带,告诫孩子不要在不安全的地方玩耍,如窗台、椅子等,根据患儿情况给予约束;(6)晚上开启夜灯;(7)若患儿需要拉低床栏安置管道或设备,要加强巡视。(8)告知可以走动的孩子穿防滑的鞋子;(9)转运时有人陪伴,拉起床栏,系好轮椅安全带;(9)建立了“高风险跌落病人交接班本”,所有高风险患儿班班交班。高风险跌落患儿床头挂“跌落高风险警示牌”。1.2.2跌倒后处理流程对照组患儿跌倒后采取常规处理。观察组患儿根据JCI标准制定跌倒后处理流程,具体方案如下:(1)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查看患儿并进行伤情评估,根据医嘱采取处理措施及病情观察。(2)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儿,根据跌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方法,协助医师对患儿进行处理。(3)患儿头部跌伤,产生意识障碍,医护人员应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密切观察病情。(4)受伤较轻患儿嘱咐其卧床休息,并进行检查和治疗。(5)进行书面和口头交班,加强巡视,向患儿及家长做好健康宣教,提高防范意识。

1.2.2 跌倒风险原因分析

在我科进行康复训练的患儿均是功能障碍和活动受限的患儿,跌倒风险很大。(1)患儿合并多种疾病、体弱无力、骨关节不灵活,反应慢、视觉空间障碍等,均可使患儿的步高、步幅、速度、连续性及平稳性等出现改变,导致步态不稳;另外躯干姿势变换、转身即体力下降也导致步态的变化,引起跌倒损伤的发生;(2)由于感觉功能不良导致对于实际风险评估不够,如不能很好的判断台阶高度、床椅之间的距离等;(3)安全措施不到位;患儿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陪护及医护人员警惕性不高,疏忽大意,保护不周瞬间发生跌倒、坠床意外。家长对于患儿跌落危险的认识不足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4)环境因素;包括病床、病房设施及布局、灯光等;(5)医患沟通不到位。医护人员对意外事件发生预见性认识不充分,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到位。

1.3 疗效评价[4]

根据以下评分方案对患儿家属进行满意调查,患儿家属如实对跌落预防方案进行打分。评分项目包括对患儿的日常护理,与患儿的沟通情况,对患儿活动的照顾等共计20条标准,每项0~5分。最后得分>8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制度实施前后患儿跌落情况对比

制度实施前患儿在治疗康复期间跌落率为0.14%,显著低于实施后的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可明显降低患儿跌落率(表1)。

注:与实施前相比*P<0.05

2.2 患儿跌落报表

由附图可知,从7-9月住院患儿的跌倒人数由原来6例减少至3例直至连续3个月为0,跌倒的发生率由原来的0.31%下降到0.14%直至连续3个月为0,由此可见,采取有效的预防跌倒措施后患儿的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附图)。

2.3 患儿家属满意程度

制度实施后患儿家属满意占比99.69%(961/964),显著高于实施前的98.65%(951/964)。不满意占比0.10%(1/964),显著低于实施前的1.04%(10/9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儿童康复病房中的患儿均是由局部功能发生障碍后导致行为能力较弱,活动受限,在治疗期间跌落风险较大[5,6]。通常患儿患有多种疾病,感觉功能不良,如果此时医院安全措施不到位,或特殊环境、情绪等因素影响,或家属护理不到位就很可能导致患儿跌落。由于患儿跌落后通常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患儿跌落的预防在临床上尤为重要[7,8]。JCI是美国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的附属机构。将JIC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结合我科具体情况制定的跌落风险评估表,能从患儿实际情况出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跌落进行预防。

本文通过对比实施JCI标准制定跌倒后预防措施前后的患儿的跌倒情况,结果发现预防制度实施后11-12月间患儿跌落率0%,显著制度实施前7-10月的0.45%。符合朱海英等人报道结果[9]。表明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可明显降低患儿跌落率。同时,从7-9月住院患儿的跌倒人数由原来4例减少至2例直至连续3个月为0,跌倒的发生率由原来的0.31%下降到0.14%直至连续3个月为0。表明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对降低患儿的跌倒率有显著作用。此外,制度实施前患儿家属对此预防措施为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9.69%,显著高于实施后,符合朱碧琳等人报道结果[10]。表明JCI标准制定跌倒后预防措施效果显著,对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这可能和预防措施落实到日常护理工作中,有效降低了跌倒发生率,并且住院患儿跌倒评估表的应用,可以预见性并及时的识别、评估和处理患儿潜在的跌倒、坠床等危险因素,增强了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保证了患儿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性,同时患儿危险因素评估的实施提高了患儿以及家长对跌倒风险的认识,让家属详尽的知道医护人员采取的措施,取得家属的配合,必要时可以争取家长的帮助等因素有关。有报道表明[11],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能够与患儿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其自身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制定详细的防跌落方案。配合家属和护理人员的的精心看护,确保患儿在治疗和康复期间的安全。其中家属的配合与JIC跌落风险评估管理效果密切相关,针对性的对无认知障碍的脑瘫患儿和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交流互动,心理疏导,增强了患儿以及家属防跌倒意识,调动患儿及家属学习的积极性,让患儿家属意识到跌倒对患儿带来的严重伤害,有利于患儿自身防范,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儿的跌倒率,缩短患儿的治疗康复时间,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在儿童康复病房中,不仅可明显降低患儿跌倒率,还可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摘要:目的 研究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7-12月选择我院1 928名住院患儿作为调查对象,在9月开始实施由JCI标准的跌落风险管理结合我科具体情况制定的预防跌落方案,比较方案实施前后患儿的跌落情况。结果 实施预防跌落方案后患儿跌落率为0.14%(3/1928),显著低于方案实施前的0.45%(9/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预防方案实施后患儿家属满意度由98.65%上升至9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在儿童康复病房中,不仅可明显降低患儿跌倒率,还可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JCI标准,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康复

参考文献

[1]朱庆,杨新霞,马海荣,等.儿童康复病房安全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3,18:529-529.

[2]赵红彦,陈海燕.采用JCI标准实施术后疼痛管理的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92-93.

[3]郭小丽,魏辉,杨俊,等.JCI标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D].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2:244-247.

[4]Jeglinsky I,Salminen AL,Carlberg EB,et al.Rehabilitation planning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erebral palsy[J].J Pediatr Rehabil Med,2012,5:203-215.

[5]谢婉花,林文春,王晓杰.基于JCI标准的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患儿跌倒的实践体会[J].护理学报,2014,3:11-14.

[6]李运萍,潘丽杰,肖红.JCI评审中感染控制质量持续改进的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705-3707.

[7]同俏静,周志慧,叶志弘,等.国际医院评审之医院感染管理标准解析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9):660-662.

[8]李小玲,杜天信,许建波,等.基于JCI标准的医院制度体系建设[J].中国医院,2013,11:40-42.

[9]朱海英,陆秀文,楼建华.等住院患儿跌落意外事件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12):70-71.

[10]朱碧琳,黄月华,杨翠芳,等.PICU家长对住院患儿护理风险知情度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103-104.

小儿康复病房中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将8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入院时体温、胸片检查及血常规检查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35例, 使用常规的抗生素, 口服化痰止咳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超声雾化吸入、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振动排痰等护理干预方法。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操作前向患儿家长讲解此项护理干预的目的、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不适, 以减轻紧张, 恐惧心理, 提高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 使其能更好的配合。

1.2.2 超声雾化吸入:

利用生理盐水10-20毫升, а-糜蛋白酶2000-4000位, 地塞米松1-5毫克, 吸入时间10-20分钟。

1.2.3 胸背部叩击法:

操作者五指并拢, 掌指弯曲120°屈曲成勺状, 大小鱼际肌及指腹着落于病变部位相应的胸背部, 利用腕关节的力量在背部病变部位由外周向肺门方向有节奏的均匀叩击, 扣击力量适中。其扣击幅度一般为手距扣击部位8—12厘米, 频率一般为120-150次/分左右。

1.2.4 体位引流:

根据病变肺叶的位置采用相应的体位引流。左 (右) 上肺炎时, 先取半卧位, 然后右 (左) 侧前倾后仰位;左 (右) 舌叶或中叶肺炎时, 采取右 (左) 侧卧位;病变在两下肺基底部时年长儿可直接置于床上, 抬高床尾15-30°, 依次为左侧头低位→俯卧头低位→右侧头低位;对于婴儿, 术者可坐在椅子上两腿一屈一伸, 双脚着地, 将患儿头及胸部放在术者伸直的腿上, 而腰及臀部放在另一条腿上。体位引流每天视患儿耐受情况行1-2次。

1.2.5 有效咳嗽:

嘱能够合作的年长儿深吸一口气并用力咳嗽, 如有痰无力咳嗽或不会咳嗽的患儿可按压胸骨上窝气管处, 刺激咳嗽咳痰。

2. 讨论与总结

2.1 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有着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即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 气管、支气管相对狭窄, 黏膜丰富, 软骨柔软, 纤毛运动差, 清除能力弱, 粘液分泌少, 排痰能力差, 高热又促使患儿痰液粘稠, 滞留于气管、支气管, 而患儿年幼不能做到有效地咳嗽, 呼吸道感染时易导致呼吸道阻塞而造成肺不张。因此, 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有利于痰液及炎性分泌物及时排出,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此次研究发现护理干预组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4天, 胸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提示护理干预可缩短体温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能明显促进肺炎病变的改善吸收, 具体原因可能是: (1) 湿、拍、翻、流、吸等综合措施有效地促进呼吸道痰液的排出。 (2) 雾化吸入是常用的湿化气道方法, 用生理盐水、а-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结合起来雾化吸入, 能有效的降低痰液粘稠度, 促进痰液的排出。 (3) 有效的体位引流, 有利于排菌、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促进有效呼吸, 改善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 减轻肺炎症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体位引流采取头低足高位时, 气道分泌物及痰液在重力作用下, 借助外界的振动, 使其松动、脱落、易于排出体外。 (5) 腹压因素:头低足高位引流时通过膈肌的挤压而使痰液排出。 (6) 胸背部的叩击, 通过物理振动作用, 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并加速粘贴在呼吸道的痰液脱落、排出、有利于炎症的消退。

2.2 总结

通过对两组观察对比结果发现,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体温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临床症状减轻时间及六天后胸片状况的改变上有显著差异 (P<0.05) 。45例观察组肺炎患儿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且干预方法简单, 无需特殊设备, 无侵入性操作技术, 易于护理人员掌握,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康复过程中增加护理干预能缩短病程, 减轻症状。方法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声雾化吸入体位引流, 胸背部扣击。结果两组病人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临床症状减轻时间及胸片影象改变上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护理干预有利于肺炎患儿早日康复, 减少并发症。

推拿按摩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第5篇

关键词:小儿脑瘫,推拿按摩,康复

推拿按摩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在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上可以起到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强筋壮骨、促进运动发育、疏筋通络、滑利关节、矫正姿势等作用, 同时可以改善消化、提高免疫、强壮体质, 是小儿脑瘫的主要康复治疗方法。

1 推拿按摩的基本治疗原则

推拿按摩疗法的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小儿推拿的特点及基本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而止。

以柔克刚:对痉挛严重者, 手法宜柔缓。

以刚制柔:对软弱无力者, 手法宜重着。

痉挛型:降低肌张力为主。

手足徐动型:缓解紧张、降低兴奋性[1]。

2 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及临床运用

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推法、拿法、揉法、按法、点法、掐法、捏法、摩法、叩击法、弹拨法、拔伸法、摇法等。

2.1 头面部按摩 (仰卧位)

2.1.1 开天门

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2.1.2 推坎宫

两拇指自眉头沿眉弓向眉梢作分推。

2.1.3 分推人中、承浆、廉泉

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 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以上诸穴向两旁直推。

2.1.4 按揉印堂、攒竹、睛明、太阳、四白、迎香、人中、承浆、廉泉

以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或拇指罗纹面, 分别按在以上诸穴, 轻轻按揉。

2.1.5 叩击头顶、拿五经

五指自然屈曲, 以腕带动指尖, 迅速有节律地沿头皮功能分区叩击头顶, 同时, 用五指指腹沿督脉、两侧足太阳、足少阳五条经线快速有节律地拿动。

2.2 颈肩部按摩 (仰卧位)

2.2.1 点按揉翳风、风池、风府、哑门、天突、缺盆、以拇、食、中指或多指指腹点、按、揉以上诸穴。

2.2.2 按揉颈部肌群以两手拇、食、中指或多指指腹沿胸锁乳突肌及周围肌群轻轻按揉。

2.2.3 拿肩井以拇指及其余四指捏拿肩井, 由轻到重提起, 然后慢慢松放;反复数次。

2.3 胸部按摩 (仰卧位)

2.3.1 点、按、揉胸部腧穴

以拇、食、中指指腹点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经穴。

2.3.2 拿胸肌

以两手拇指分别放在两侧胸前, 其余四指紧贴腋下, 相对用力捏而提起, 由轻到重, 然后慢慢放下;反复数次。

2.3.3 拍胸

两手虚掌, 五指自然张开, 用掌心轻轻拍击胸部。

2.4 上肢按摩 (仰卧位)

2.4.1 按揉手六经

以大鱼际或拇指罗纹面从肩至肘到腕沿手三阴、手三阳经络循行路线, 反复按揉, 用力由轻到重。

2.4.2 点按肩关节周围腧穴

以拇指或中指罗纹面, 紧贴肩端前面的肩隅、肩贞等穴, 轻轻按揉。

2.4.3 按揉肘关节周围

以拇指罗纹面, 在曲池、手三里、尺泽、曲泽等处, 轻轻按揉。

2.4.4 弹拨少海、小海穴

以拇指或中指罗纹面, 在少海、小海穴处, 持续弹拨。

2.4.5 捻指

以拇、食、中指, 依次捏住十指, 捻动指节, 自上而下, 轮换交替进行。

2.4.6 掐十宣

用拇指指甲分别轻掐十指指甲内赤白肉际处。

2.4.7 叩上肢

五指自然屈曲, 以腕带动指尖, 从肩至肘到腕有节律地叩击上肢, 肌张力过低者宜快速重叩, 肌张力过高者, 宜缓慢轻叩。

2.4.8 活动上肢

(1) 扩胸运动:两手分别握患儿两腕, 使其两臂外展, 手心向上, 然后使其两肘屈曲, 手心向胸, 将其前臂压向胸部, 然后再使其两臂外展, 反复进行4个八拍。 (2) 上肢分离运动:两手握患儿两腕, 使两臂充分外展, 掌心向上, 然后使两肩关节内收, 两臂在胸前交叉, 然后沿原路线返回外展位, 反复进行四个八拍。 (3) 上肢斜上举:一手握住患儿同侧手腕, 将其上肢拉向患儿对侧耳部, 注意使其手心对向耳面部。两上肢交替进行, 反复进行四个八拍。 (4) 环转肩关节:两手分别握患儿两手腕, 使其肘伸展, 从体侧将其两上肢向上、向前绕头, 然后向外, 环转肩关节后从两侧回到原处, 反复进行4个八拍。 (5) 上肢旋前、上举运动:一手握患儿手腕, 使其上肢充分旋前, 肘关节充分伸展, 然后从体侧缓缓上举上肢至头侧, 保持此动作固定1~3min后, 将此上肢放回体侧, 两上肢分别进行4个八拍。

2.5 腹部按摩 (仰卧位)

2.5.1 分推腹阴阳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 向两旁分推[2]。

2.5.2 揉中脘

以一手大鱼际紧贴中脘穴, 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用力要柔和。

2.5.3 点按气海、关元

以拇指罗纹面点按在气海、关元穴处, 由轻到重向下按压, 然后, 慢慢放松。

2.5.4 按六经

以拇指罗纹面沿任脉、足少阴肾经、足蕨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点按。

2.6 下肢按摩

2.6.1 仰卧位

(1) 按揉足五经:以掌根或大鱼际紧贴下肢, 从髋至膝到踝, 沿足三阴、足阳明、足少阳经络循行路线用力按揉; (2) 叩下肢:以五指指腹从上到下叩击下肢, 肌张力低下者重叩, 速度要快, 肌张力高者缓慢轻叩; (3) 点按揉下肢穴位:以拇指罗纹面点按以下诸穴:髀关、伏兔、梁丘、风市、阴市、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昆仑、太冲, 反复按揉, 用力由轻到重; (4) 活动髋、膝、踝关节:以一手托足跟, 一手抓握足掌前1/3部, 使髋、膝、踝关节充分屈曲, 然后充分伸展, 屈伸交替, 反复进行; (5) 外旋髋关节:一腿伸直放于床面, 另一腿屈膝屈髋, 并用两手分别扶其膝、踝部, 外旋髋关节; (6) 活动踝关节:一手抓踝部, 一手抓足掌前半1/3部, 左右旋转踝关节的运动。

2.6.2 俯卧位

(1) 按揉足太阳经:以手掌紧贴下肢后侧皮肤, 由臀至踝, 沿足太阳经循行路线用力按揉; (2) 拿揉腓肠肌:以拇指及其余四指指端, 提拿腓肠肌, 自上而下, 动作轻缓, 用力柔和; (3) 点按揉足太阳经穴:以拇指罗纹面分别点按在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 由轻而重持续用力, 轻轻按揉。

2.7 背腰部按摩 (俯卧位)

2.7.1 捏脊

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 食、中指前按, 三指同时用力, 沿督脉提拿长强至大椎。

2.7.2 点按华佗夹脊穴、足太阳经穴

用双手拇指罗纹面分别点按在以诸穴处, 垂直皮肤向下按压, 用力由轻到重。

2.8 肩胛部按摩 (俯卧位)

2.8.1 按揉肩胛周围肌群

按揉斜方肌、菱形肌、冈上肌、冈下肌、背阔肌及肩胛提肌。

2.8.2 点按揉肩胛部腧穴

以拇指罗纹面点按在肩贞、秉风、肩井等穴, 用力由轻到重, 轻轻按揉。

2.8.3 叩击肩背部肌群

手腕放松, 以五指指尖叩击或虚掌轻拍肩背部肌群。

2.9 手、口、眼协调运动

患儿仰卧位, 使其两手抓双足放至口, 扶其手足左右摇动。

2.10 体轴回旋运动

患儿侧卧位, 医者站其背后, 两手分别抓其上侧上下肢的近端, 抓握上肢的手向前下方用力, 使头、颈、肩向床面回旋, 然后抓握下肢的手用力, 使骨盆向床面回旋, 然后沿原路线返回原位, 如此, 使头颈肩回旋与骨盆回旋交替反复进行。

2.11 矫形类手法

2.1 1.1 头颈过伸展

先松解双侧胸锁乳突肌及项背部肌群, 然后1手按压固定患儿前胸部, 另一手托扶患儿后枕部向前用力, 使患儿做被动屈颈动作。

2.1 1.2 上肢内旋后伸

使患儿上肢充分外旋, 肘关节伸展, 然后使肩关节被动前屈9 0°。

2.1 1.3 拇指内收

使患儿拇指充分外展位, 然后松解拇长、短屈肌, 并快速叩击拇长、短伸肌。

2.1 1.4 下肢内收、内旋

先松解下肢内收肌群, 外旋髋关节, 然后用力将下肢充分外展、外旋, 角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度。

2.1 1.5 立位屈髋、屈膝、尖足

先松解髋、踝屈肌群, 然后拔伸以上屈肌群, 使患儿处于充分伸髋、伸膝、足背屈肢位。

2.1 1 6 中线位控制差, 不对称姿势明显

理筋整复脊柱及两侧竖脊肌, 然后点按揉胸腹部腧穴, 以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经穴为主。

3 推拿按摩的时间及疗程

手法治疗每次30~45min, 每日1~2次, 反应重、体虚患儿隔日1次。每周治疗6d, 每月为1个疗程。

4 注意事项

4.1 施术时勿生拉硬拽, 忌用猛力, 避免突然性冲击动作。关节活动度要掌握在患儿能耐受的范围内。

4.2 注意室内温度, 避免患儿受寒冷刺激而加重痉挛。

4.3 治疗前勿过饥过饱, 治疗10min后喂水及营养品。

参考文献

[1]马丙祥, 冯刚.中医治疗方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J].小儿脑性瘫痪实用康复技术国际培训班讲义, 2007, 5:68.

小儿康复病房中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支气管肺炎患儿181例, 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2], 所有患儿均发热、体温>38.5℃, 频繁咳嗽、咽部痰鸣、气急、R>50次/min, 肺部细湿啰音, 胸部X线片均显示支气管肺炎表现。181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1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男58例, 女43例;年龄 (1.53±1.23) 岁;病程 (3.21±1.35) 年;对照组男46例, 女44例;年龄 (1.63±1.31) 岁, 病程 (3.01±1.67) 年。2组患儿性别、年龄、入院时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义意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生活指导护理及协助咳嗽、翻身和体位引流排痰等护理干预措施。

1.2.1 心理护理

采用微笑, 爱抚的语言、动作, 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 增加亲近感, 取得信任, 提高患儿和家长的依从性, 使其能较好地配合各种治疗。

1.2.2 生活护理指导

告知家长要细心、仔细, 注意孩子的体温和呼吸,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病房的湿度, 一般为55%~60%, 房间内勿太干燥。把各项护理操作如喂药、换尿布等操作尽量放在一起进行, 让患儿得到充分休息。在饮食上以软食物最好, 有利于消化道吸收。孩子应适当地多饮水, 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 尤其是发热出汗过多的患儿, 应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 并用毛巾把汗液擦干, 有利于皮肤散热及增加抵抗病菌能力。注意患儿的保暖、休息, 指导患儿家长, 随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避免家长在患儿发热时盲目增减衣服, 随时更换潮湿的衣服, 以免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保持安静, 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尽量使患儿安静, 卧床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

1.2.3 协助咳嗽、翻身和体位引流排痰

指导家长及时为患儿清除鼻腔内分泌物, 多给患儿饮水以稀释痰液利于咯出, 头保持侧卧位;嘱能配合年长儿深吸一口气用力咳嗽, 如有痰无力咳嗽或不会咳嗽的患儿可按压胸骨上窝气管处刺激咯痰;同时采取胸背部拍叩法和体位引流排痰。胸背部拍叩法:操作者用五指并拢, 掌指弯曲120°, 曲成勺状, 大小鱼际肌及指腹着落于病变部位相应的胸背部, 叩击时手距叩击部位振动的距离≤12cm, 利用腕关节的力量在病变部位由外周向肺部方向有节奏地、均匀地叩击, 每次1~3min, 每天3~5次。翻身:分泌物多时根据病情2~4h翻身1次, 左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右侧卧位, 右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左侧卧位。体位引流:年长儿直接卧于床上, 抬高床尾15°~30°, 左侧头低位―俯卧头低位―右侧头低位;对于婴儿, 术者可坐在椅子上, 两腿一屈一伸, 两脚着地, 将患儿胸部放在术者伸直的腿上, 将臀部放在另一条腿上, 体位引流视患儿耐受情况而定, 可每天2~3次, 每次2~3min。

1.3 评价标准

观察患儿在体温完全恢复正常 (体温≤37.5℃, 并无反复) , 咳嗽程度、呼吸频率、肺部啰音消失, 住院时间上的差异。显效:体温在3d内恢复正常, 咳嗽明显减轻, 呼吸频率恢复正常, 肺部啰音消失并出院。有效:体温在3d内降低, 体温<38℃, 咳嗽减轻, 呼吸频率恢复正常, 肺部啰音明显减少, 但不能出院。无效:3d内体温无降低或反复高热, 咳嗽无减轻, 呼吸频率R>50次/min, 肺部啰音变化不大。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4.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中的一种多发病, 鉴于患者年龄的特殊性和监护人认知度的不同加剧了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难度, 2~4岁儿童是生长的关键时期, 自母体接受的免疫力也在不断减少, 经各种外界病原菌的侵袭, 自身也产生免疫性抗体, 因此这个阶段会频发支气管肺炎, 小儿呼吸系统有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 鼻腔较成人短而大, 后鼻道狭窄, 黏膜娇嫩且缺乏鼻毛的防护;咽喉及气管也较狭窄, 支撑力薄弱, 腺体分泌少;肺组织发育不完善;桶状胸和不发达的胸肌也影响婴儿的换气功能, 故婴儿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2]。心理护理和生活指导护理改善医患关系, 增进患儿及父母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增加了医患交流, 使医务人员能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患儿病情变化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是小年龄患儿, 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 父母是病情代言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间有独特的沟通交流方式, 通过父母的观察及介绍医护人员可收集更齐全、有效的患儿病情资料[3]。

本结果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说明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康复起了重要作用, 且干预方法简单, 易于护理人员掌握、操作,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翠华.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0) :222.

[2] 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0.

小儿康复病房中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1:1比例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1例患儿。参照组男患儿27例,女患儿24例,患儿年龄0.1—3岁,平均年龄(1.5±0.2)岁;干预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6例,患儿年龄0.2—3.5岁,平均年龄(1.8±0.1)岁。2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51例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包括进行口头健康宣教,遵医嘱给予患儿用药,加强环境护理和日常生活指导等。干预组51例患儿实施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为:①心理干预:疾病困扰会导致患儿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鉴于此,护理人员应该综合评定患儿心理需求之后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和宣教,可通过讲笑话、看动画片、玩游戏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通过向其讲述英雄故事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此外,还要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指导工作,避免家长的不良情绪影响患儿治疗心境;护理人员要将脑瘫的有关常识和治疗转归、注意事项等及时告知患儿家长,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提高其配合意识和治疗依从性。②生活护理干预:指导患儿合理规范日常饮食,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提高其免疫力;支持和鼓励患儿适当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补充蛋白质,禁止辛辣、刺激性食物。康复训练具体内容:①加强语言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的目的在于帮助患儿尽快恢复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提升其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可选择集中训练方式也可选择一对一训练方式;②加强运动功能训练:采用循经按摩和局部按摩的方式刺激运动功能。采用手掌大鱼际肌一次旋转性按摩或加压性按摩患儿局部部位,15min/次,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情况,防止肌肉发生萎缩;针对运动迟缓型患儿可通过循经按摩的方式强化训练,具体为:严格遵循循经取穴的要求按摩经脉腧穴,1次/d,30min/次;针对痉挛型双瘫脑患儿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需要加强功能训练强度,具体包括坐位训练、爬行训练、步行训练以及站立训练等,激发患儿机体本能,使其快速恢复正常。

1.3 观察指标

采用MDI(小儿智力发育指数)对2组患儿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示智力发育情况越好;采用PDI(小儿运动发育指数)评定2组患儿运动功能情况,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恢复的越好[2]。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版本为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有关数据,MDI、PDI评分选择()表示,以t检验组间比较,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2组患儿MDI、PDI评分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干预组MDI、PDI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注:Δ表示与参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小儿脑瘫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相关资料统计,其发生率占0.3%左右的比例。婴儿时期主要以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随后的发育过程中则会表现出感觉张力、智力低下、关节痉挛、平衡功能差等表现[3]。脑瘫是导致小儿患儿残疾的主要原因,其对患儿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非常严重。有关文献报道,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康复训练方案有利于控制患儿病情深度发展,改善其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4]。

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患儿正常运动功能快速恢复,改变其姿势发育异常等现象,长期反复的康复训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突触和轴突的效率,改善其运动功能。本组实验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的PDI、MDI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这与上述文献报道结论一致[5]。这充分证明,小儿脑瘫应用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运动水平和智力发育水平,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欣.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05(9):133-133,134.

[2]李年.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ADL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10):124-124.

[3]王桂平,林坚,庞伟茂等.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148-151.

[4]宋红娜.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5(4):222-222,223.

小儿康复病房中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卒中病房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病人70例设为观察组, 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病人7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男51例, 女19例;发病年龄47岁~72岁 (62.3岁±9.6岁) ;其中脑梗死46例, 脑出血24例;右侧偏瘫36例, 左侧偏瘫33例, 双侧瘫痪1例;语言障碍16例。对照组男54例, 女16例;发病年龄42岁~70岁 (60.8岁±10.1岁) ;脑梗死52例, 脑出血18例;右侧偏瘫42例, 左侧偏瘫28例;语言障碍12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史、脑卒中部位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均为首次卒中急性期入院, 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并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有肢体偏瘫、语言障碍或其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的脑卒中病人;愿意参加此研究;排除昏迷、合并心肺疾患及运动系统疾病, 或合并有其他影响ADL评分的疾病。

1.3 团队组建方法及运作模式

各康复团队由康复医师1名、康复护士2名、治疗师1名组建而成, 实行责任包干制。每组由康复医师担任团队负责人, 负责病人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功能评定、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协调。治疗师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负责具体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康复护士配合康复医师、治疗师对病人进行基础护理和各种康复护理技术。

病人入院后, 康复护士进行一般情况、心理状况及专科评估。康复医师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与康复护士、治疗师共同进行康复评定, 制订治疗护理计划、康复治疗措施。团队成员采用每日床边查房或治疗室查房方式, 达到团队各成员对病人病情的动态观察和了解。每周定时由各组康复医师召集治疗师、康复护士举行康复技术交流会, 康复医师汇报病人病情及康复治疗措施, 治疗师汇报再次康复评定的结果和效果, 护士汇报实施护理措施后的效果。小组成员对治疗效果展开讨论和分析, 针对病人具体情况个体化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康复治疗目标, 如此循环完成康复治疗过程。

1.4 早期康复干预内容

1.4.1 肢体的正确摆放及被动活动

肢体的正确摆放有助于预防和减轻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异常, 因此贯穿锻炼过程的始终。早期取得家属的配合, 使病人的肢体处于正确的姿势, 如正确的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及坐位等。治疗师尽早进行肌肉按摩及关节的被动活动, 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2], 避免因肢体长时间不活动而导致运动功能的改变。

1.4.2 床上主动活动

除了治疗师对病人早期进行偏瘫肢体被动活动外, 康复护士鼓励病人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 尽早进行床上主动活动, 包括Bobath握手、桥式训练、床上翻身、坐位训练等[3]。这些活动主要是锻炼病人的肌力, 从而更好地进行ADL训练。

1.4.3 ADL锻炼

ADL测评是评定脑卒中病人康复效果和制订康复计划的重要依据[4]。较多的研究以恢复病人ADL能力为目标, 以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中的10个基本项目作为干预的重点内容。如指导病人在穿衣裤时先穿患侧, 再穿健侧;进食、洗漱、梳头、剃须时, 先着重训练单手操作技能, 然后再逐渐训练双手;进行必要的辅助器具使用方法的指导, 如拧毛巾、利用浴凳洗浴等。ADL锻炼的目的是通过反复练习, 使病人学习一些技巧, 掌握日常活动所需的动作, 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4.4 指导居家环境改造

脑卒中病人由于存在偏瘫等多方面的问题, 易发生跌倒, 因此居家环境应考虑安全性和病人的便利性, 有助于病人独立完成ADL。病人存在偏瘫忽略, 可采取认知及行为训练, 如指导家属在忽略侧与其进行交流, 在患侧播放其喜欢的音乐等, 尽量给予视觉、听觉刺激[5]。

1.4.5 心理护理

抑郁在脑卒中病人中有较高的发病率, 并会影响病人生理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研究显示, 早期对脑卒中病人进行心理干预, 可以促进ADL能力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帮助病人面对现实, 改善不良心态, 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6]。护士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准确分析其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 鼓励病人倾诉, 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以解除抑郁和悲观情绪。治疗师合理安排康复训练和休息, 适时肯定其取得的康复成果, 以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口服三环类抗抑郁剂来调节,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促进功能的恢复[7]。

1.5 评价标准

两组病人于康复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方法进行ADL评分。Barthel指数总分100分, 评分在60分以上者为轻度依赖, 41分~59分为中度依赖, 21分~40分为严重依赖, 20分以下者完全依赖。自行设计问卷, 调查脑卒中病人于康复干预1个月后对康复团队的满意度。由科内护士长设计康复知识试卷和专科操作评分标准, 于2012年、2013年底对康复护士行专业能力测试, 包括操作和理论两部分各占50分, 总分100分。统计对比2012年、2013年各70例病人康复干预1个月后ADL改善情况、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及2年内护士专业能力测试评分等相关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资料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康复团队模式对脑卒中病人实行早期干预, 提高了病人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依从性。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 需要医生、护士、治疗师共同参与, 这种团队式的服务重视病人的主导地位及对病人自身的干预。病人自信心及主动性得到明显增强, 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加, 提高训练依从性, 在不断强化过程中取得量化的训练效果, 并提高了病人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率。

康复团队模式促进病人早期建立规范、稳定、实用的活动能力, 提高其ADL能力。脑卒中病人随着患病时间的推移、疾病的自然演变, 其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早期规范的康复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病人ADL能力与运动功能[8]。康复护士每日到康复治疗室了解病人目前的治疗情况, 如采用何种训练手段和措施, 治疗师教会病人哪些锻炼方法, 使用何种简易器械, 运动次数、强度和注意事项。根据治疗师的意见在病房对病人的锻炼进行监督和持续跟进。康复医师经常向治疗师反馈病人目前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治疗方法。本研究中病人对早期康复训练的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 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明显改善。

康复团队模式对脑卒中病人实行早期干预, 并每周举行康复技术交流会。通过医生、护士、治疗师的集体讨论和分析, 护士对病人病情、预后和治疗方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医生指导护士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同时护士获得更多的专科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提高了护士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了护士的专科技能水平[9,10]。

实践证明, 康复团队模式在医疗护理活动中, 医生、护士、治疗师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密切了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能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既增强了病人锻炼的主动性, 又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残余功能, 提高其ADL能力, 同时缩短了住院天数, 节约了社会资源, 提高了病人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 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具有进一步推广和运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贾琴美.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预防作用[J].医学信息, 2010 (8) :2149-2150.

[2]姜勇, 李晓燕, 胡楠, 等.2004—2005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 (4) :293-297.

[3]王海玲, 霍速, 秦延京, 等.对脑卒中急性期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24) :300-302.

[4]陈立典.卒中单元实施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

[5]王强.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32 (1) :65-67.

[6]刘前, 李彬, 王元善, 等.早期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5) :461-462.

[7]曾萍.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康复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140.

[8]郭华林, 郭杰.针刺联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7 (9) :856-858.

[9]孟晓红.美金刚治疗卒中后失语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2) :192-193.

上一篇:地下车库通风方式分析下一篇:色谱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