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文化范文

2024-09-02

华商文化范文(精选12篇)

华商文化 第1篇

本文所关注的“华商”群体,指具有中国国籍或华裔血统、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商人群体,包括港澳商人、台湾商人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中从事商业活动者[1]。从中国大陆走出去,正活跃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中国大陆商人,也在此研究之列。

1. 1世界华商的规模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华商经济自身的逐渐成熟,近年来,华商经济已经出现转型,不仅从业领域发生转变,经营方式亦开始从粗放型愈益走向现代,但从总体上讲,全球绝大多数华商仍在从事资产规模小、技术程度低、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零售业、餐饮服务业、中医针炙等职业。

1. 2新势突起显神威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大陆新华商的快速崛起成为全球华商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新华侨华人形成的新华商群体,在推动中国与住在国经济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1. 3世界华商结构的新变化

这种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华商分布地域更加广泛,再一个是世界华商行业分布得到拓宽[2]。传统华商大多聚集东南亚。但新华侨华人将企业经营范围拓展至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最显着的变化是,从事技术类及服务类职业比例在不断上升,从事实业和商务贸易活动的人数显着增加。

1. 4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力量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活跃了当地经济; 二是促进了世界经贸联系; 三是增进了住在国与中国的经济交流。新华商对世界经济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3]。

2华商在世界的影响力分析

2. 1华商自身

总体上讲,全球绝大多数华商仍在从事资产规模小、技术程度低、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零售业、餐饮服务业、中医针炙等职业,中餐业目前仍是华商最普遍的职业。

2. 2世界对于华商

华商遭遇反倾销已经如家常便饭般一点不惊奇。特别是许多国家不承认中国大陆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大陆自对外开放以来连续十几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入世者这两点,十足让世人感受到世界对华商、特别是对中国大陆华商的不友好一面。

2. 3华商对于世界

华商在全球活动十几、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近年来,华商为西亚、非洲等地方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在沙漠里种植蔬菜,给当地人民的生活注入了新鲜活力,滋润了人们的心田、滋润了当地的经济和市场; 给生产技术尚处原始状态的地方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当地的耕作方式,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发展了当地的生产力……然而,有的情况却不似本已那样如愿。比如说,农民跑到非洲去当专家,河北保定农民把自己的耕种方法传与赞比亚农民,赞比亚原来原始的种植观念和生活方式得到跨越式转变,不用施肥、打农药而没人懂得耕种的土地上开始了粮食生产……然而,我却看到了未来这片土地的悲剧下场: 土地肥力随着耕种年月增加而不断下降,化肥、农药开始浸入这片净土; 粮食、蔬菜产业链不断完善,市场开始成形并完善,财富积累的增加,促使其他现代产业进入,部分乡村开始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中心城市,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又比如说,中东沙漠变菜园,原本稀缺的水资源用来种菜本来就不厚道,炎热干燥的沙漠土质上种菜是否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否是错误的搬弄自然规律而最终躲避不了自然的惩罚、是否有更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再比如,到巴西当地主,通过在巴西设立公司或者获得在巴西永久居留权,在巴西购买大量土地,进行生产性投资。

新华侨华人除了劳工之外,还有留学生、专业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等,从事的职业涉及商品批发、零售与进口贸易、超级市场、金融及房地产业,他们逐渐在其他服务行业开辟崭新市场,职业日益多元; 另外,一些具有高知识背景的华人或实力雄厚的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华商的第二代,开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开办高科技企业,这些新兴的高科技华商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规模,标志华人族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4]。

新华商还拓展了所在国服务行业的广度和深度。新华侨华人为华商企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在促进世界经贸联系方面,新华商积极在海外从事实业和商务贸易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欧洲境内出现了许多中国移民开办的进出口公司、批发商行以及贸易商场。这些由华商经营的大型商贸公司或贸易中心不仅成为当地经济的一部分,有些甚至成为覆盖周边几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商贸中心,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

2. 4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桥梁

新华侨华人身在海外,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中国生活、学习、工作过,对中国比较了解,自然成为开展民间交流的重要渠道。

而且,新华侨华人也了解住在国国情和当地的文化风俗、思维方式,熟悉企业的商务模式和运营特点,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为外国企业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提供咨询服务,成为住在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顾问,甚至组织企业来中国投资,在投资咨询、金融服务等领域大展身手。

2. 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快速增长

联想集团、海尔集团、华为集团、中兴集团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纷纷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全球各地布点经营,取得积极进展。一大批中国企业家走向世界,成为一股庞大的新华商力量。

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各地兴建“中国商城”,亦是大陆新华商崛起的重要表现[5]。

2. 6老家红火助势旺

投资中国内地让华商赚得盆满钵满。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全球华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华商企业在内地的投资获利丰厚,企业资产大幅增长。

2. 7新巢见固拳脚展

华商的发展与住在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华商将自己视为住在国的一员,遵守当地的法律,做出种种努力以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商的发展不断提升当地人民的福祉,日益获得当地社会和民众的认可。

2. 8金融危机试金石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也冲击着海外华商企业。2009年,世界华商企业普遍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也应同时看到,海外华侨华人已有4800万人。这一数量不断增加的庞大群体,为扎根其中的华商企业扩大市场、壮大实力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3华商文化供应链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世界华商的良景: 是如己所愿“达己济世”。华商造福自己、造福世人的愿望并不遥远。本文拟构建华商共享供应链管理文化平台,从而更好地为全球经济服务,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为推进国家的对外关系而努力奋斗。

通过建立第四方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平台: 整合华商手头资源,分析华商生存现状,探索华商发展新径,提升华商服务能力,书写华商史册新章……华商手头有什么资源? 祖( 籍) 国巨大经济实体是华商远航漂泊在外的强势后盾,世界飞速更新的先进科技是华商在商海乘风破浪的无敌引擎,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华商屹立世界经济舞台的牢固根基。

4华商文化供应链集成及创新模式

这种创新模式主要指华商环境下的第四方信息化资源整合和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科技富强道路,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生产技术,提供上乘水平的一流产品和顶尖服务,我们再也不能牺牲人民的健康、天赐的生态、子孙的幸福去拼物美价廉,我们拼的是令世人信服的产品和服务。建立一支精通国际贸易法规的“随军军师”队伍,力保华商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正当利益。为了强力击垮“恶意反倾销”行为方便之需, 华商甚至可以建立名义上的统一体、实质上的统一战线,荣辱与共、进退携手。打造一个服务世界华商的高效的物流机制, 让一流的产品和顶尖的服务不打折扣。在输出人才和技术上,更是要尤为上心。必须得是够格的东西,必须要能创造幸福和完美的东西,必须可以挣得荣耀和光彩的东西,才可以输出。到彼时,世界华商建立华商文化,将爱心这股劲风温暖全人类的心! 通过建设一个服务华商的文化供应链管理与实践网络平台,实现物流系统、金融系统、华商文化系统、产品名录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有效的管理与实践。

4. 1总体思路

以建设华商文化供应链管理实践平台为载体,以建设“物流云”信息平台为核心枢纽,以物流产业链管理服务为对象, 以整合配置物流产业链资源为手段,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为根本,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

4. 2建设目标

华商文化供应链管理实践平台建设初期主要由现代物流云信息平台、华商物流服务总部基地两部分组成。根据发展适时建设物流集散管理中心区。

4. 2. 1“物流云”信息平台

平台建设思路: 运用云计算技术,整合物流产业链服务资源,建设为物流产业链各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资源配置的现代物流云公共服务平台[6]。

1平台的服务内容: 运用云计算技术手段,虚拟化整合和配置物流资源,提供物流信息化公共信息交换服务、物流资源配置服务、物流运营交易及配套服务、物流产业链企业信息化服务。实现物流产业链的运营、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

2平台的服务对象: 面对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服务,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体,延伸第一方、第二方以及产业链配套服务商的服务,实现物流产业链管理服务的第四方服务。

3平台的集散功能: 充分发挥平台的枢纽作用,吸引国内外第三方物流商的集聚,形成物流商集散中心; 吸引运输源的集聚,形成运输调配中心; 吸引第一方和第二方企业聚集,虚拟与实体相结合,形成产品集散中心、仓储中心、交易中心; 吸引物流产业配套服务商集聚,形成物流配套服务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

4平台的整合资源效应: 整合物流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资源、物流需求资源、生产服务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建立物流云资源数据库,通过信息和数据交换,实现虚拟的资源集聚和科学配置、实体的服务实施和快速反应等综合服务。形成物流资源数据中心、信息交换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 运用平台的交易支付功能,发挥平台的“虹吸效应”,形成物流服务的交易支付中心和资金聚集中心。

4. 2. 2华商物流服务总部基地

基地以总部大楼为主体,形成完善的华商物流服务总部基地。建设规模根据发展目标确定。华商物流服务总部基地的主要功能: 包括现代物流云信息平台运行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总部中心、第一方和第二方企业物流总部中心、物流服务企业总部中心、物流公共服务保障中心、文化会展交易中心。

1信息平台运行中心。提供现代物流云信息平台的运行场所、设施。

2第三方物流企业总部中心。提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总部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形成物流集散中心和聚集中心。

3第一方、第二方企业物流业务总部中心。为制造企业、贸易企业即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中的企业提供窗口基地,吸引制造业企业、贸易业企业进驻建立物流业服务中心。

4物流服务企业总部中心。为物流产业链配套服务的企业提供窗口基地,吸引物流配套服务企业进驻,建立完善的物流配套服务体系。

5物流公共服务保障中心。为物流产业链各企业和服务提供商提供全方位的公共综合服务。保障中心包括: 提供办公场所和基础设施、展示和洽谈活动场所、住宿餐饮服务场所和高级管理人员公寓等后勤保障综合服务。

6文化会展交易中心。建立文化供应链会议中心,提供物流产业发展各种会议活动的服务。建立商品展示中心,为各货主提供展示窗口,组织各类商品和服务进行展示展览。建立商品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商品和信息集聚的优势,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建立商品网上展示交易市场,促进商品的流通和物流发展。

7人才科研中心。企业将加强与院校合作,组建物流产业研究中心、物流人才引进中心和培训中心。通过合作交流, 形成人才的集聚中心、交流中心,通过组织培训,成为物流人才的培育基地和集训基地。

8新经济组织建设基地。以华商物流服务总部基地企业组织建设为基础,加强企业组织中党组织、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慈善机构建设,研究和探索文化供应链管理行业新经济组织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党的领导和承担社会责任。把这个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看作是证券交易所,我们不做任何的中介机构,比如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中介结构。

4. 2. 3实例信息平台成功案例

“淘宝模式”就是平台模式。“淘宝模式”的价值就是网络平台型企业的价值。其社会性,就是网络平台型企业的社会价值。淘宝模式“三流合一”,创造社会价值。

5结束语

【华商】策划案hu 第2篇

——全球商界华人访谈节目

深圳市宏博昌荣广告有限公司

媒体策划中心

一个古老沧桑的民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商业文明,也涌现出一位位商业的精英; 他们是全球华人学习的典范,他们的事迹为后人敬仰; 他们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讲述,他们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关注世界华人 领略商道精神《华商》

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商业先贤们不畏险阻,艰苦创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造就了古老的商帮和商业文明,也将中华民族的商业精神传遍至他们走过的世间每一个角落,华商先贤们的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伴随着新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走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商业精英们延续先贤勇立社会经济发展的潮头,敢闯天下路,敢做天下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了时代前沿,走向国际化舞台,推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将中国推向世界经济之林。

一代代“华商”,他们勤劳睿智、积极开创、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新崛起的期望和精神支柱。在改革开放这一大转型、大变革、大融合的特殊历史时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华商”精神的发掘与记录,分享与传承,是民族发展的期望,更是商界华人对于社会的责任。

《华商》节目走进全球商界华人精英群体,挖掘他们各自不同的成长轨迹,讲述他们创业背后的点滴真情,分享他们风风雨雨的人生历程,讲述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让人性的熠熠光辉给成长中的年青人以参考和指引,共同迎接中华民族的崛起。

节目将立足于香港卫视这一国际化电视媒体传播平台,展示商界华人风采,展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展示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华商》节目策划案

(一)、节目名称:

《华商》

(二)、节目简介:

节目以故事为表现形式,走近全球商界华人精英代表,纪录企业家的创业成长之路,展示企业家自身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商业品质。挖掘成功企业家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沉淀下来的心路历程。

(四)、节目定位:

节目站在社会高度,挖掘、分享华商精英的经营心得和人生感悟,给成长中的年青人以指导和借鉴;同时展示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展示民族的商业人文精神,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五)、节目风格:

·热门冷点的选题。栏目的切入点是亲切而新颖的; ·个性鲜明、有独立性格的主持人;

·加入新奇播报方式,画外音随着节目的进行不时地发出疑问、感叹 与评价,仿佛配合主持人的评论,将节目的情绪推向更高点; ·层出不穷的包袱,步步设雷的节目设计。

(六)、节目形式:

以棚内加外景摄制的人物访谈故事性专题片

(七)、节目内容:

·棚内主持人开场,以最适合介绍嘉宾的方式作开场白;

·讲述成功的企业家不为人知的创业故事;通过不同途径得到的观众 感兴趣却无从得知的稀奇事物;通过不同的视点角度切入广大观众所熟知的热点问题;

·以故事的形式对嘉宾的成长历程做阐述,如:情景再现、嘉宾自述,身边人讲述、影片片段、资料回放等。另外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我们会巧妙安排情节,力求做到悬念重重,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故事中巧妙穿插主持人的串词,以风趣的语言引导观众更加入戏结尾将以主持人总结性的话或者是嘉宾片段来结束。

(八)、节目时间:

香港卫视

首播:22:40 —23:06

(十)、收视人群:

企业经营、管理者;怀揣创业梦想的年青人;关注商业话题的经济人士;对人物故事感兴趣的家庭观众;

香港卫视《华商》节目组

华商文化 第3篇

2008年加盟华商基金,刘宏成为公司最勤奋的行业研究员,挖掘的优质股票至今被市场高度认可。任职华商动态阿尔法基金经理助理,使他完成了从单纯基本面研究转向投资布局。现在,他将担纲管理的华商价值精选股票基金正在市场上发行。

在华商基金投研团队当中,刘宏精准发现投资目标的能力和研究工作的细致扎实程度,被大家广泛认可,被誉为华商基金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

在采访过程中,他总是用最简短、最明确的话语阐释他的观点,没有过多修饰。他条理清晰,能够用几句话解释清楚深奥的理论。从他的言谈举止中,记者看到了一个务实、进取、勤奋的华商人的形象。

投资要从实际出发

在同事和朋友眼中,刘宏是一个善于学习与思辨的人。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他总是比别人快一步,而且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经典价值理论独特的认识及分析,备受同事推崇。

在记者的追问下,刘宏讲述了他对价值投资理论中国应用前景的思考。

“为什么价值投资可以成就巴菲特,但在中国却水土不服?”在看到近两年市场中,一些以价值投资为主导的资产管理人和投资者表现不尽如人意后,刘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刘宏得到的答案是,价值经典理论之所以能在美国成功,是因为它适应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美国资本市场的情况。

“价值理论没有得到中国市场验证,错不在理论,而是脱离实际。”刘宏找到了答案。他说,在中国价值投资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但并不等于机械地照搬或者简单复制。要结合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准确领会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

找到了经典受到质疑的原因,接下来刘宏就展开了他对经典理论的改良。“长期”、“稳定”、“成长”、“估值优势”这四个关键词成了刘宏改良价值理论后最大的收获,这也是正在发行的华商价值精选基金选股的重要原则。

“成长”因何会成为“价值”的关键词?刘宏解释,虽然在经典的价值投资理论中,“价值”与“成长”是对立的,但结合中国的市场,有“价值”即为能“成长”。因为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这种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个公司没有呈现出超过宏观经济增长的成长速度,那么这样的公司是没有投资价值的。

基于对价值的重新理解与认识,对即将管理的华商价值精选基金,刘宏会让自己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与中国宏观经济大背景联系得更紧密。而新基金中“价值”二字也被他定义为 “中国价值”、“脚踏实地的价值”。

带来正收益是投资的首要目标

虽然刘宏看重“成长性”,但刘宏的“中国价值”理论依然会坚持安全边际的原则,他说,“我的首要投资目标是为投资者带来正收益,因此我选择股票估值水平相对合理的股票,我们会控制好风险。”

刘宏之所以要强调安全边际,因为他认识到,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和公司经营的因素非常庞杂。相对个人来说,预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出现预测失误。但是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一定误差、市场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仍低于价值、公司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都不会妨碍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也能取得最低程度的满意报酬率。

而对于为何要在目前比较低迷的市场中发行基金,刘宏解释,经过今年上半年显著的下跌,到新基金建仓的时候,很多股票都将可能出現跌出来的机会,此时股票的估值也相对较低,体现了安全边际的原则,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建仓是非常有利的。

深入研究才能发现好股票

在还没有采访刘宏之前,记者就听说,在华商基金投研团队成员中刘宏具有公认的选股眼光。

翻看刘宏的简历我们发现,刘宏的这种能力,恰恰来源于他丰富的工作经历。在进入投资领域之前,刘宏曾经做过两年的企业并购。其实熟悉并购业务的人都知道,做并购与做投资,从本质上看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发现好公司的过程。而由于并购案一般涉及的投资金额较大,所以要求参与者对公司、对行业研究要更加全面,更加细致。这段经历也形成了他独特的研究方式。

“研究要做深、做细,这样发现好股票的几率才会提高。”这是刘宏告诉记者他选股的经验,一切从踏踏实实的研究入手。

虽然刘宏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但刘宏却没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其实,约刘宏的采访是件难事,每每致电与他确定时间,刘宏总是抱歉地告诉记者,他要在某地某企业进行调研,他要参加券商分析会,当记者好不容易约到这个“忙人”时,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也常常会被一些电话打断。

而记者发现,在他工作日程表中,不但列出每日要阅读大量的报告,还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的时间、地点。而刘宏告诉记者,他不光对公司本身进行调研,还会去关注这个公司上下游的企业。在他看来,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还要获得企业的供货商的信息,听取这家公司客户的意见,因为这些企业与上市公司股价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他们的评价对价值判断往往更有参考意义。而为了征求更多分析师的意见,刘宏还会与券商进行探讨,他曾多次在夜里打电话讨论。“虽然他们嘴上没说什么,估计对我的抱怨也不小。”对于这件事刘宏始终有一丝歉意。

信心源于团队的实力

作为基金业的后起之秀,最近两年,华商基金经过市场的洗礼,以无可争议的整体实力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而作为华商基金的新锐力量,刘宏也是通过层层考验才走到今天。

在华商基金能够从一位普通研究员晋升为基金经理助理,最后成为基金经理,必须经历内部严格的评审程序。每一道程序之间都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验证,要用对市场的判断、宏观经济、行业等研究成果来检验其投资管理能力。他说,研究员的经历使他对如何迅速梳理投资机会、深入企业基本面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一年多的基金经理助理经验,让他对如何进行投资布局、选择投资时机、通过组合投资实现收益最大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

刘宏告诉记者,华商基金有着一支非常成熟的投资团队,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达到8年以上,基金投资经验丰富,管理风格多样。团队成员间开诚布公的交流,毫无保留的分享,极大地缩短了新人的成长历程,也成就了开阔的投资视野。

对于未来刘宏很有信心,这份信心源自不断成长的研究团队。“对市场时刻保持敏锐的判断,对大面积的个股进行精细研究,单凭借我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全顾及的。但华商基金投研团队会为我提供支持,这可能是我的优势所在。”在刘宏看来,这支已实现了市场研究“全覆盖”的投研团队,已成为他投资路上坚强的后盾。

华商文化 第4篇

《华商报》作为西安的主流都市媒体, 是西安城市的“社会守望者”, 在西安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这为《华商报》担负构建西安各阶层的文化认同, 及时预警、缓解、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及其他不稳定因素提供了可能。《华商报》2009年7月的“保洁工猝死”的相关报道就是传媒发挥作用的有益例证。

一、第一时间报道“保洁工猝死”, 消解信息的不对称

2009年7月3日《华商报》在A2今日要闻版以大篇幅文章报道了西安60岁保洁工张现民2日下午在二环扫马路, 因高温而猝死的新闻。文章一开始就以“高温天气里猝死, 这则新闻让人看着揪心、痛心。悲痛之余, 同为市民的我们能否从自身做起, 减少他们的劳动强度;政府有关部门能否考虑设置休息站等措施, 避免再发悲剧。”[2]为基调, 呼吁整个社会关注保洁工、关注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藉此最大可能地消除强者与弱者、富者与贫者的歧视或敌对情绪。紧接着文章以“为何猝死?”为小标题, 对该保洁工的突然死亡进行的深度解读, 进而把死因初步呈现给公众。这就是媒体在公众处于信息盲点的紧要关头, 准确地把握住了公众的心理疑问从而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替公众发问。文章末尾通过横向背景资料延伸, 指出之前在西安、广州、武汉等地也有过保洁工猝死在烈日下的事情, 这样既能引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又消解了西安市民对此次个例的不满情绪。

社会学家科赛认为, 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主要是由于对于自身感到压抑或是对于某一事件感到不满时候的一种“泄愤”和“报警”。[3]作为弱势群体的保洁工, 处于社会的底层和边缘, 由于缺乏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资源往往会受到社会的忽视, 同时由于缺乏相应信息传播资源而处在媒介分层的底端,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丧失了表达利益的话语权。在这种封闭的媒介环境里他们很容易把自身的遭遇与不满转嫁给社会、政府以及高于他们的社会阶层, 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冲突, 不利于社会和谐。《华商报》作为西安的主流媒体和西安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主体, 充分担负起了使“弱公共领域”活跃的功能。通过媒体自身的影响与覆盖范围把这个问题放大, 以利于引起各阶层的关注、行动, 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这样可以为阶层间的冲突、矛盾等不和谐因素暂时地制造出缓冲区域, 避免出现社会危机。再者, 《华商报》对“保洁工猝死”及时客观的报道, 打破了阶层间惯有的信息封闭, 在该事件上缩小了由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知沟”。换言之, 如果此事发生, 西安主流媒体不报或是只言片语, 必然会引起舆论哗然, 广大群众就有可能被部分以泄愤、挑起矛盾的舆论所绑架。这对社会稳定对构建阶层关于关爱、支持弱势群体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乃至达成共识与行动是不利的。

二、后续报道, 引起共鸣

该事件一经报道, 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 《华商报》也紧随其后进行系列报道, 使该问题在更大氛围内传播, 营造一种集合效应。7月4日《华商报》在A1今日要闻版以《气温多高可停工?》为题援引西安市民、专家与企业家等各阶层代表的意见, 对这个尚无定论的问题各依自身感受提出了不同看法。在A2重要新闻版以《保护劳动权益, 市民呼吁“高温停工令”》为题报道了西安市目前在高温下依旧上班的几类工作人员的想法。在文末, 西北政法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谢德成教授代表市民呼吁, 要为“极端天气”立法, 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在此之后, 《华商报》又分别在8日、9日和15日刊发消息, 表明对于此事西安全社会及政府已经开始超越“保洁工猝死”这一事件本身, 进而关注高温下工作者, 并付诸于行动。如:市民给保洁工送西瓜, 环卫单位增加工人轮休时间、发放补贴、引进先进设备, 建筑工地减少高温下工作时间以及降低工作强度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华商报》的系列报道, 加强了整个社会对于此次事件的认识。通过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与信息传播可信度的提高, 社会群体对于该事件由最初的躁动慢慢转化为理性思考。通过各阶层代表的发言和参与, 最终在关心高温下工作者、制定“高温停工令”的话题上引起初步的共鸣。作为都市类媒体, 《华商报》以“我们” (城市中的成员) 为群体归属意识和浓郁的古都文化气息为地域文化特征, 维系并强化了西安城市居民对所处城市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

三、搭建意见自由市场, 营造趋同文化氛围

在“保洁工猝死”这一问题上, 《华商报》对于事件、人物及相关信息做了及时全方位的报道, 从多方面求证信息获取资料。通过适当的持续报道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多种手段同时铺开, 既有效地解决了公众心中的疑问也安慰了死者亲友及其同行, 又显著地将这一问题放大上升为公众议题引发公众议论, 起到了信息公开、化解矛盾的作用。

7月11日《华商报》在B4《评论周刊》版举行市民“圆桌会议”, 讨论“从一位保洁员的猝死看高温立法之现状”, 从容地将“保洁工猝死”这一话题上升为“强公共领域”议题, 以“充满人性、及早立法”为主旨形成一种关注、关爱高温下工作者改善他们工作环境的舆论气氛。通过《华商报》这一言论舞台, 参加讨论的政府官员、法学博士、知名律师、大学老师、媒体从业者、宾馆经理、公交人员、快递人员、保洁工和网友等各行业市民从不同角度与立场阐发了自己的意见。讨论中大家不分尊卑, 每个人的意见得到了应有的尊重。通过讨论, 分散的个体意见经过吸收、扬弃、集中归纳与综合, 最后形成了一个基本上集合一致的意见。由于这种意见的形成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所以它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即呼吁社会关注、关爱高温下的工作者, 呼吁政府及早立法从制度上保证高温 (恶劣环境) 下工作人员的健康与权益。

布尔迪厄学派在研究媒介场域理论时认为媒介场域惯习作用更多的是“相互协调”而非“劝服与抗拒”。若单纯是“灭火器”或是“减压阀”, 那么媒介只能表现为一种被动的作用或是外在的压力, 很难将矛盾与冲突在根本上医治。相反, 媒介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环境监测的过程是一个协商民主、妥协各方利益建设合理表达渠道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理性的讨论, 把各方意见集中整合形成一种正义的社会舆论。[4]媒介通过自身的特殊身份, 把这种舆论反馈给政府及社会各阶层以增进相互理解与沟通。这种理解与沟通对于某地域范围内的群体的身份认同来说是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它对于人们的思想、价值和性格习俗等文化特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分层越来越多元化, 在全社会构建一种身份认同已经不可能再实现了, 所以大众媒介如何构建新的身份认同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媒介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并培养公民在社会化和政治化的过程中尊重阶层间亚文化的素养, 引导加强各阶层间的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在达到认同的前提下, 那么这种文化就会慢慢地在群体间有分歧时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力, 调和着群体间的关系;在相同的意见和行动下又会形成一种合力, 增强凝聚力。

目前我国媒体搭建的意见广场还不够完善, 在公共利益模糊时也会发生自身角色冲突或为某一利益阶层代言而造成集体失语的现象。但是, 类似于《华商报》评论周刊的这种常态化的意见市场却能通过公民意见的集散把公共领域的话题上升为媒介议题甚至最终影响到政府的政策, 从而尽可能地缓解、消除这些非对抗性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公开的讨论可以增进社会成员间的信任和对社会事物的参与性, 培养成员间的群体归属感。以某一事件为议题, 吸引社会各阶层思考、发言, 可以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构建对某一文化的认同, 这对于全社会达成共识采取行动是十分有利的。

四、小结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社会成员形成一种维系正义的社会共识。这包括社会各阶层对政府及政府职能体系的认同、对政策和法律的认同、对其他社会阶层的理解以及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和传文化的认同。而这些社会认同感均以群体间的文化认同为基础, 如果出现文化断裂, 那么社会危机也就会越来越多。大众媒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机构, 它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通过教育、通过文化来告诉我们如何理解和服从社会体制, 并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尽管目前我国媒体搭建的意见广场还不完善, 但媒体的公共作用和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进一步发挥媒体在引导社会正义情绪方面的作用, 进一步缓解社会矛盾和阶层间压力, 构建媒体、社会、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王翠萍, 李叶青.当代中国社会群体分层与和谐社会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手拿扫帚他倒在烈日下[N]. (200973《) 华商报》A2版.

[3]戴维·莫利, 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司艳,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教你发短信(华商短信全集) 第5篇

华商书院成交前期铺垫

一. 华商准客户的筛选:

购买华商的三类客户:

1)热爱认同国学

2)企业经营遇到瓶颈,希望通过学习来提升经营企业的能力 3)希望结交优质人脉资源

准客户具备的条件:有购买力,有需求,有决策权

1. 公司规模,赢利水平,初步判断其购买力

要了解的信息:年营业额,赢利水平,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创业期,发展期,稳定期,变革期---)

2. 老总个人情况

个人已参加过的学习课程情况;平时所接触的人脉层面,个人的喜好以及决策权力

老总对未来企业发展的期望:是否希望做大做强

老总在企业里扮演的角色:(一流的企业家只做人不做事,二流的企业家既做人又做事,三流的企业家只做事不做人)--明确老总所处的阶段;

引导老总观念:未来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团队,不是老总一个人,当我们有了优秀的团队,我们如何驾御优秀的人才为我们所用?这是老板一定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下君,尽己之力,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平庸的领导者,只懂得靠自己的力量成就事业,合格的领导者,会懂得靠众人的力量去成就事业;英明的领导者,靠的是聚集众人的智慧去成就大事业。

在邀约客户到沙龙前和成交前,重在改变客户观念,老总必须是第一个舍得对自己大脑做投资的人,必须找准对自己的定位:一流的企业家,英明的领导--------3. 在邀约沙龙前做相关的信息铺垫

二、华商铺垫之短信:

2. 在大量的客户服务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在物资财富富有的背后,是心灵的疲惫,精神财富的缺乏。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何为“富贵”?富不一定贵,而贵一定富!我们大多数的企业家多数都是“富人”,而没有成为真正的“富贵之人”!我们需要真正的进化心灵,修炼自我!走进修炼智慧层面,结实全国各地最优质人脉的顶级平台---华商书院,真正帮助到您成为当代既富又贵的当代企业家!

3. 做为当代企业家,激烈竞争的商海里,我们越来越多的看不到自己,越来越对企业的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谁为我们未来的何去何从指明方向,谁可以与我们同谈企业经营之道并结盟前行?谁是我们志同道合的合作者?谁可以为我们带来资源支持和协助?-----华商书院,只为年营业额2000万以上的企业家开放的平台,为您而开,为您解决以上困惑。

4.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当代企业家纷纷走进学习的课堂,然而做为企业的领袖,学习不是盲目的追随和跟风。当我们从创业走到现在,我们不缺乏实际管理的经验,但我们缺乏管理之“道”;我们不缺乏重用人才的意识,但我们缺乏御人之“道”;我们不缺乏探索和求新的尝试,但我们缺乏对大势之“道”的把握!专门以国学,帝王学,素质管理学为研修主体的顶级平台应运而生-----华商书院以育商海领袖,铸中华商魂为宗旨,为您开启企业经营之道,基业常青之道!

4.在经济环境日益变换,商海已是战鼓雷雷的今天,您是否为企业经营的困境而一筹莫展?您是否还固守已有的商业模式?您是否还在为企业的固步不前而苦苦思索?您今天面临的问题,无数行业的领袖与标杆早已成功解决,与他们为友,将与您传递最实战的经营之道;与他们为伴,将与您传递最核心的商业真经!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走进华商书院,您将获得55位中国最卓越的企业实战专家顾问,为您企业把脉,并与您一道前行。

邀约短信

1.华商书院承“尊德问学,修己安人”之院训,“育商海领袖,铸中华商魂”之宗旨邀您与20位优秀企业家共聚花园格兰云天酒店,共探股份制改革之道,共成企业长青。

2.任正菲借《毛泽东》思想成就华为,丰田借《孙子兵法》独占鳌头,宋代名相赵普曰:”半部《论语》治天下”.华商书院隆重举办企业总裁沙龙,邀您品国学智慧,成就常青基业.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华商书院特为企业家举办总裁沙龙,邀您与20位优秀企业家结盟交友,共探企业经营之道。席位仅为年营业额两千万以上企业家开放。

4.聚成咨询集团03年从6个人的公司起步,短短5年,它成长为中国培训行业第一大品牌,拥有60多家分子机构,近4000名员工,并在08年被评为“21世纪企业未来之星”:是什么成就了它的快速成长?是什么让优秀人才与它共同成长?是什么让它创造了6个行业第一?----揭晓尽在23日聚成华商书院总裁沙龙!

5.当黄鸣借助《论语》带领皇明太阳能集团走出困境并再次腾飞;华硕电脑运用《孙子兵法》之“常山之蛇”策略称霸主板机市场的时候,这个经济的冬天您的出路在哪里?---华商书院企业总裁沙龙邀您共聚《经营与企业基业长青》,20位企业家与您走过这个经济的冬天。

6.儒商柳传志信奉中庸思想;道商李嘉诚信奉无为之道;圣商比尔盖茨在禅修中激发创意----华商书院企业总裁沙龙邀您在传统文化中领悟管理智慧,解读道商之经营智慧。

7.只为董事长,总经理开放的华商书院隆重举办.《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突围之道》总裁沙龙。11月23仅与20位企业领袖共享!垂询电话:22189282 8.结实了书会智慧一辈子,找对了朋友会快乐一辈子。这个经济的冬天,华商书院与您携手走过,《全球经济下的企业突围之道》总裁沙龙与您相约*日下午2:00,于花园格兰云天酒店恭候您的光临!

9.有计划不乱,有安排不忙,华商书院总裁沙龙与下午2:00在花园格兰云天酒店隆重举办,望您准时参加并携带30份名片,祝顺利!

10.论管理者修养,莫过于《论语》;论哲学的简约,朴素,莫过于《道德经》;论管理谋略及周详,莫过于《孙子兵法》;论管理的严格与理性,莫过于《韩非子》!华商书院邀您共品国学智慧,成就领袖气质!

11.*总,您好!品读千年国学,开启智慧人生,研讨股改之道,成就企业腾飞!华商书院《全球经济下中国企业家的突围之道》企业家沙龙于9日下午于富临大酒店隆重举行,主讲嘉宾为曾任职于华为高层管理,并为TCL,步步高,香港亿达等众多企业培训的曾晖老师。特别邀请您的莅临,与深圳20位亿万身价的各行业顶尖企业家共同交流企业经营之道!华商书院**诚邀

12.文化.承接传统,智慧·砥砺人生:“易”得天时地利;“儒”得人和;“禅”得心定;“道”得众合;“兵”得势成;“医”得身轻!华商书院《国学智慧与企业基业常青》企业家沙龙邀您品千年国学智慧,解读企业常青之核心!本次沙龙于9日在深圳**酒店隆重举行,仅为20位优秀的亿万身价企业家开放。

13.企业做大了,自己却身心疲惫—你必须从能力型向智慧型老总转型;公司规模扩大了,但却人心涣散—你需要找到凝聚人心的那把钥匙;人才济济,你却无法掌控—你需要读懂人性的本质。这不是你的困惑,而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困惑!华商书院于10日隆重举办《经营智慧与企业基业长青》企业家沙龙为您解疑答惑!仅为20位优秀企业家开放!**隆重邀请您的莅临。

14.您是否希望企业超常规成长?您是否希望成为行业冠军?----中国第一大培训品牌, 08年 “21世纪企业未来之星”—聚成咨讯集团实例解剖自身成长核心秘诀--<<股份制改革之道>>!华商书院邀您与20位企业家共聚企业家沙龙!

15.当代企业家之困惑:1.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越来越看不清以后的路!2.高效的西方管理没有锻造出员工的忠诚!3.企业越发展,自己越身心疲惫!4.事业风生水起,为人处事却战战兢兢,如屡薄冰。如果你有以上困惑,华商书院企业家沙龙为您答疑解惑,开启智慧人生.16.学孔论孟思辩仁义礼智,参禅悟道感受禅宗道德,修身治品悟易学人生”由聚成咨询集团华商书院举办的“聚成总裁沙龙”是搭建企业家交流的舞台,是铸就企业腾飞的新起点。XX老师亲临现场与20位企业老总共同解密企业基业长青的基因,剖析聚成股改模式成功案例。时间地点聚成XX诚邀

17.彭总:您好!文化承接传统,智慧砥砺人生:华商书院特别举办<国学解密商道基因>高端企业家沙龙:1.解析国学智慧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的颠覆思考和全新思维,为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开智慧之门;2.以行业旗舰企业—聚成咨询集团为实例,解剖6年在全中国拥有50多家分子机构,近4000名员工,培养了近100名优秀总经理的核心体制—股份制改革,为最具实操性和生产力的”管心之道”.本次沙龙仅设20个尊贵席位,为年营业额2000万以上的亿万身价企业家开放!参会嘉宾凭名片和邀请函确认免480元的门票参会!奇门遁甲:

1.您想知道毛泽东,姜太公,诸葛亮的顶级测算术吗?您想知道如何以号码数字来测算您生活中的财运,仕途吗?一生幸福,事业成功的必须课,《易经之奇门遁甲》,华商书院于20日特邀中国时空数码研究学院副院长魏庆岷老师与您一起体验不可思议的测算术!--华商书院—特邀

跟进分享短信

学国学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学是世界上最好的成功学,如“内圣外王”;第二,企业家学国学不要学过头了,学成了学者,而失去了企业家应该具有的血性,野性。因为我们企业家的根本还是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三,把学国学、用国学当成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的常态。国学像一面镜子,每天照着她,看看我们自己做到了没有,而不是拿着国学去教训别人,或所谓的拯救别人。我们要先“度己”,再用我们的爱心和能力创造价值,用我们的行动去“度人”

1.古人云:”志士惜年,贤士惜日,圣人惜时”

1.《论语》:上级对下级的爱是“仁”,下级对上级的爱是“忠”,长辈对晚辈的爱是“慈”,晚辈对长辈的爱是“孝”,华商书院**与您分享爱心之道

2.张瑞敏说“我跟老子学做事,跟孔子学做人,跟孙子学战略”可见国学智慧已成为商界领袖经商必修课。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3.“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是管心,这是东西方管理的最高境界。《道德经》为您破解管心之道。华商书院**与您分享管理之道

4.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分之;凡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曾国藩为人之道。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5.为官要学曾国藩,从商要学胡雪岩。华商书院**诚邀您与55位商界领袖共品国学智慧,探帝王将相治国之道,修现代企业经营体系。

6.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只为董事长,总经理开放的华商书院**诚邀您---品国学智慧,修富贵德行。

7.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只为为董事长,总经理开放的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8.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老板主管以礼来尊敬下属,体恤和关怀下属,下属则会效忠于你,所以说「臣事君以忠」。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9.“能用众人之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人之智,则无畏于圣人”。毛泽东用人之道。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10.你拥有一县的眼光,你就会做一县的生意;你拥有一省的眼光,你就会做一省的生意;你拥有天下的眼光,你就会做天下的生意!--华商书院**与您分享胡雪岩经商名言。

11.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 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君臣之道。

12.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 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 贫,视其所取。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13.方是原则,圆是技巧。方而不圆,犹如巧匠无利器,何以成就其事;圆而不方,恰似偏舟逐水流,不知身归何处!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处世之道

14.用人的原则:德才兼备的任贤原则;用人如器的适用原则;用人不疑的信任原则。华商书院**与您分享用人之道。

15.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反面: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养生之道。

17.手表定理 :一个组织不要同时设定两个目标。一次戴两只手表不但不能让自己知道更准确的时间,还会失去准时的信心。对同一组织采用两种管理方法,或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组织就无所适从了。华商书院**与您共享。

18.对管理者来说,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如果你只想让部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华商书院**与您分享管理真经。

19.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全靠是否了解顾客的需求。看到别人的需要,你就成功了一半;满足别人的需求,你就成功了全部。华商书院**与您共享

20.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所以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华商书院**与您共享

21.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华商书院**邀您习无为之道,成圣贤之智。

22.无贱则无贵,守贱方富贵,善待贫贱方可富贵长久。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富贵之道。

23.人看到前景,就会有动力;前景遥远,人就灰心;前景有限,人力有限;前景无限,人力无限。基业长青的领袖首先应该是愿景的守卫者。华商书院**与您分享。24.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冰签》。

25.华商书院**与您分享毛主席语录: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高傲的一句诗:冷眼向洋看世界!最写意的一句诗:江山如此多娇!

26.华商书院**与您分享毛主席语录:最自负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27。华商书院**与您分享毛主席语录:最有煽动性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8.华商书院**与您分享毛主席语录:最畅快的一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最潇洒的一句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9.华商书院**与您分享毛主席语录: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最具广告效应的一句诗:不到长城非好汉!

3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邀您与商界领袖研习管理之道,开启智慧人生。

31.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华商书院**邀您清心,修己,安人。

32.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华商书院**与您分享。33.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34.华商书院**与您分享: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35.华商书院**与您分享用兵之道:为兵者,谓其势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然后其兵立于不败之地。

36.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制胜之道: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7.华商书院**与您分享用人之道: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38.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富贵之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9.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

40:华商书院**与您分享为人之道: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

41:华商书院**与您分享:修己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42: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43.“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44.“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45.“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46.华商书院**与您分享: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47.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责人;心有所当尽,圣人不可以无可奈何者自诿。:尽力而不能达到,圣人不会苛责于人,应当尽心而未尽心,圣人不会推委于他人。

48.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则交情可以圆满。以责备他人的心责备自己,则过错少。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49.华商书院**与您分享: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除了自我反省以外,没有胜过别人的方法,除了自强不息之外,没有超过别人的其他方法。

50.“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51.“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以无心息天下之争心”:以忍耐了却天下的多事,以不争的心平息天下相争的心。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52.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之事,而后见之也明:在策划别人的事时好象在策划自己的事,则思虑能周全。在策划自己的事时如在策划别人的事一样,则旁观者能看清一切。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53.道生于静逸、德生于谦和;慈生于博爱;善生于感恩;福生于淡泊。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54、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华商书院**与您分享

55.华商书院**与您分享: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56.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5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华商书院**与您分享君

58.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

59.曾国藩 聚人之道:用共同文化凝聚人,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60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情感、利益、约束是用人三大手段;品德、品性、品位是用人者三大原则;选才、育才、求才是用人者三大环节;集权、授权、让权是用人者三大阶段.61.一个企业的生产系统属木,具生发之象;销售系统属火,具生长之象;采购系统属金,具收敛之象;财务系统属水,具收藏之象;质量系统属土,具承载万物之象

62.“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不总是超凡脱俗,而是存在于世俗的日常生活当中。”

63.一个有用的人,勇于承担而不推诿,要给人信心;一个优秀的人,凡是决不轻易拒绝,要给人希望;一个能干的人,肯将利益分享给大家,要给人欢乐;一个慈悲的人,一个乐于主动服务,要给人方便。

6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时而驻足,时而奔跑。无论是良辰美景,亦或是万家灯火,最平凡的才是最令人触动的,享受生活,分享感动!

65.论高处:当您珍惜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时,您就站在了生活的高处;当您明了成功不会造就您,失败不会击垮您,平淡不会淹没您时,您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当您修炼到足以克服一时不快,看重自身的责任而不是权利,关切他人的不幸而专注于拯救和安慰时,您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当您能以无憾之心向后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宽厚之心向下看,又以坦然之心向上看时,您就站在了灵魂的最高处。

66.每一个开始都充满希望,每一次努力都值得喝彩。成长是从不敢到敢,从敢到绝不,绝不到能放弃;喜悦是永无止境的学习成长,来追求完全的成功,并建立健全平衡的生活。我们正往上冲,并深信:帮助别人成功,有助于自己达到更成功的境界!

67.“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如果,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请一定要对我说!

6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企业管理的最佳方式应该是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用信仰激励人,用制度监管人。

69.“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儒家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一杯茶里,有山有水有自然,品山品水品天下!周末了,品上一杯禅茶,尽享茶寿人生!

70.≤论语≥中说:“以不教民战是弃之”。一个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就要关心员工的学习,把企业创建成学习型组织。否则,不仅员工会被抛弃,同时,企业也会被市场所抛弃。

71.华商书院《道德经》分享:你消灭不了你希望消灭的,但你能得到你欣赏的。你很难得到你期望的,但你能得到你不断激励的。

72.自己忙碌的人,常常是因为不会用人,所以难成就大事!真正的管理,是让别人忙得有效的学问。华商书院与您分享管理真经。

诸葛亮鞠躬尽萃的一生告诉我们:

君逸臣劳则兴国,君劳臣逸则国亡;

法家智慧告诫各企业家:

下君尽己之力,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企业家成长的历程是:

从无序(业商)---规范(法商)---文化(儒商)---哲学(道商)---智慧(圣商)所以呢,找对方法做对事比摸着石头过河更省时省力

名人名言篇

1.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冯梦龙

2.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方孝孺 3.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谋而后动。——杨子

4.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王通 5.信任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莎士比亚 6.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

7.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8.使人俱不若使人爱,使人爱不若使人敬。——李惺 9.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尼采

10.——《吕氏春秋·不苟轮·赞能》(战国)

11.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余继登(明)12.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汉)13.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孙中山(中)

14.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桓宽(汉)

15.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受叙,无隔疏贱。——吴兢(唐)16.宽收严试,久任超迁。此八字,用人之良法。——陆世仪(清)

17..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 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可因短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吕坤(明)

18.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宋)19.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20.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21.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葛洪 2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2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客户反馈篇

1.管理是让别人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自己做;思想决定行为:人心如水,制度如篮子,再好制度,管不住思想,就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三期学员 侯建芳

2.通过《道德经》,把以前困惑我们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茅塞顿开,把一些实际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次升华,从而把点变成线,线变成面,面变成信念,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道德经》的博大深厚。华商书院教的是道,学的是法,育的是人,触的是魂。

---华商五期学员 巴顺利

3.何谓管理,管人理事也。把人管好,“上善”也;把事理顺,“慎终如始”也;“道”也。

八期学员 杜维先

4.在企业里,应该以道的思想建立企业的文化,以德的准则来确立行为规范,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使公司上下在和谐的氛围中工作生活,在顺其自然的无为中得到发展

华商八期学员 姚万林

5.慢慢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学会放下,将有助于我们在人生前行的路上坦然面对,成为更大的赢家。

该放下时就放下。放下后你就会看到天空的蔚蓝,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你就会闻到芳草的清香,听到动人的音乐,当你放下的那一刻,你就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快乐。八期学员 朱斌

6.“明天道,了人道,可通商道,以道御术”。“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无道者不可成大事也”。

八期学员 杜维先

7.学习华商书院不仅帮助我们理清了思路,也让我更加有力量.再遇到问题,想到有那些优秀善良的同学,就觉得很温暖,很有力量.---二期学员 朱玉鸿

8.在华商书院学习,对我个人的修为和情绪影响非常大;最大的帮助是让我宁静下来,宁静下来才能致远,让我可以更好的思考,思考同时我的员工也觉得我做了一个更好的老板.---一期学员 房昕

9.在华商书院学习,帮助我们把实践进行了理论的总结,同时也扩大了人脉,使我从优秀的同门中学到宝贵的知识,经验以及做人的品德.----四期学员 李雪松

10.我的管理风格有了很多改变:以前我更多的是象职业经理人一样参与做事,现在我主要是管人,统一核心管理层的意识形态,思想统一会事半功倍.在华商书院学习,对我的人生很有价值.----一期学员 尹峰

11.学习华商书院,它会提升你的境界和格局,意味着你会拥有解决某一层面的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某个问题.-----二期学员 周湛文

12.华商诚力育慧人;游学万里乐其中;领悟国学儒法道;功成为国福子孙

----华商书院四期学员 蔡新泉

13.华商书院这种游学方式很好,既放松了自己,在旅游中又培养了家庭感情,通过环境氛围,每个人被感染;使我们更好,更快,更投入到学习中。

----华商书院5期学员 佛山和信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忠良

14.《儒法文化与企业管理》:坚定了管理理念,兵法家的智慧是“制度”,硬件;儒释道“化”,是软件。搞企业必须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华商书院二期学员 汇邦环保科技(珠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黎远

15.商界领军人物有三层境界。一层者:视商场如战场,血拼取胜,你死我活;二层者:视商场如赛场,公平竞赛,争金夺银;三层者:视商场如“道”场,超然商业利益的纷争,去探寻天地人之道,引领团队在和谐、公允、畅达、持续的轨道上发展。这才是商业领袖!张董进入华商课堂,也逐步升华到这一境界。“修己安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太上,不知有之”己成他的信条。张总助理

16.这是一次心灵的旅程,经过我才开始重新认识人生,认识活着的意义。我 的 心中满是感激,感激旅程与我有关的人和事,感激因为有你,才会有我人生精彩的继续。

-----10期 李莉.牛跟生说:“每个企业家,当每天还在为企业忙碌时,这个企业不属于他;当他退下来,交给经理人去做的时候,这个企业才是自己的!”如果作为一个现在企业领导者,都没有到华商感受过“无为而治”“不争一时争千秋,不争一分争天下”的领袖智慧,人生之遗憾莫过于此!

18.华商学员李辉分享:企业在于战略,战略在于心灵,心灵源于心胸、气魄、灵魂!我们选择华商修己安人,尊德问学,修心得道!

19.昨天下午,我们去曾左桥同学企业帝国,左桥兄真不愧为企业家的典范,他所经营的电解铝产业规模年产50个亿,可谓占据贵阳同行半壁江山,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真正企业家所拥有的魅力与心境,完全让所有学员折服,都视为偶像和看其的榜样,我再次感受到华商平台的不凡!

华商学员

李辉

20.华商三期学员 蔡新泉分享“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稳,明处有受用。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预先准备,才能应付自如。”

21.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天津立鑫晟精密铸造石总说:“上华商之后,我经营企业更轻松啦,得到同班54个企业家的帮助,眼界开阔了!天津已经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走出去才知道我的竞争力不够,希望天津有更多学兄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进步!”

周末短信

1.谎言与誓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听的人当真了,一个是说的人当真了。周末与平日的区别在于:平日需要努力工作,周末需要好好休息。华商书院敬祝周末愉快!

2.付出真心,才会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的彻底。保持距离,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朋友就是那个永远让你远离寂寞的人。华商书院敬祝您朋友满天下!

3.世有渊明,菊花无撼也;世有白石,梅花无撼也; 世有稽康,琴瑟无撼也; 世有伯牙,子期无撼也; 吾有汝为友,今生无撼也!

4.聪明人不吃亏,智者不觉吃亏,聪明人拿得起,智者放得下;聪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智者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聪明人善于学习,智者善于创造;聪明人观察他人,智者内视自我;聪明人因拥有财富而快乐,智者因拥有人生而幸福。

5.面对这么一个选择太多、欲望太多、物质太多的自由世界,一切都不容易。约束惯了,自由就不容易;沉默惯了,说话就不容易;严肃惯了,笑就不容易;重压惯了,轻松就不容易。

6.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远方是可怕的。有了远方也就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而一旦有了追求,远方也就不再遥远。

7.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

8.为你的难过而快乐的是敌人,为你的快乐而快乐的是朋友,为你的难过而难过的。就是那些该放进心里的人。

9.真正的生命,春天不艳;秋天不凋;真正的情义,贵时不重,贪时不轻;真正的快乐,节日不浓,平日不淡;真正的祝福,情真意切,韵味悠长!10.健康有道小知识:烧烤后吃根香蕉;吃得太油腻,喝杯芹菜汁;吃方便面后吃水果;吃蟹后,喝生姜红糖水;润肺止咳,饭后吃个柿子。

11. 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老了才养;病了才治;饿了才吃,渴了才喝,急了才排;困了才睡,累了才歇!生命健康在于每一天,常青在于好习惯!12。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13.名过伤肺,色过伤肾,财过伤肝,食过伤脾,睡过伤心。

14.肺病者宜逃名,肾病者宜戒色,肝病者宜散财,脾病者宜节食,心病者宜减睡。

减食以助药,增睡以节耗。舒以养体,缓以却劳。

15.无病时以劳动养阳,有病时以安静养阳。动能生阳,亦能散阳。静能伤阳,亦能敛阳。

16.做官是一张纸,做人是一辈子;金钱是一张纸,健康是一辈子;荣誉是一张纸,朋友是

一辈子。.善良为营养素,宽容为调节阀,乐观是不老丹,淡泊是免疫剂。

18.身健源于锻炼,心健源于奉献;房宽不如心宽,求人不如克己;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

健康等于零。

19.睡不当风,睡不对灯,睡不张口,睡不掩面,睡不卧湿,睡不对火;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姿要像弯弯的月亮。

20.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是清凉山。

21。喝喝小酒,哼哼小曲,品品小茶,玩玩小牌,写写小诗。大事业成就人生,小兴趣调节精神!道在其中,乐在其中!22.最感动的时刻,来自被朋友想起的时刻!最美的时刻,源于想起朋友的时刻!没有约定,却有默契,很荣幸人生中多了您这位朋友!祝福您天天都有一份好心情!华商书院----

23.成功者的十种习惯:宁静心灵;终身学习;情绪良好;温柔祥和;幽默风趣;惜福惜缘;准时礼貌;凡事感激;肯定自信;恒心耐心。新的一年里我们一起成长!24.有一天,友情和爱情相遇。爱情问友情:

世界上有我为什么还要有你的存在? 友情笑着说:

爱情会让人们流泪,而友情的存在就是帮人们擦干眼泪。

偶尔会为你担心、向你关心、替你操心、想你开心、逗你欢心、请你放心。朋友之间,懂得关怀才是难得!伤心时和我说,痛苦时跟我讲,失望时还有我,生病时通知我,有困难时不妨告诉我,开心时更不要忘记我,就因两个字——朋友,这就足够......七夕快乐!

25.什么是浪漫或浪费?明知她不爱你,还要送99朵玫瑰——这就是浪漫。明知她爱你,还要送99朵玫瑰——这就是浪费。两种手段都会,你就是人才。

26.当凉意与秋雨结伴,当黄叶与晨露相依,当冷月共霞光一色,当大雁也打点南归,我的祝福伴随着温馨的短信飘然而至,天气凉了,请记得添加衣裳!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人在婚姻,爱不由已;人在官场,话不由已;人在单位,事不由已;人在世上,命不由已;人生无奈,有何归已;享受生活,善待自己!

巴黎华商转型记 第6篇

但是他们猜错了。因为最先抢到这笔交易的是一家国际资本流通公司的特派高手。这栋房子曾经是书店,而现在却做着不同的业务,在这里把资金转汇到北京、香港或者上海,并收取2%手续费。巴尔扎克应该为此感到很欣慰吧。

中国移民的印象变化

时光流转,中国移民常常给人这样的印象:为了在法国获得营业资产,他们奋斗得筋疲力尽,如果这个印象属实,那么今后,这个印象很可能会被另外一个印象所取代:中国人是擅长投资的外国人。

近些年,得益于经济的繁荣,这些飘洋过海的华人拥有大把大把的钞票。中国老板们做着巴黎香烟店买卖的生意,近些年有将近一半的买卖都是此类交易。这些实例都证明了华人的变化。许多观察者都很吃惊地看到一些中国移民或者他们的孩子无需担保就能筹到大量钱财,根据其投资店铺的地理位置和营业额而定,可以拿到15万到上百万欧元的资金。之后,他们的解释道,一些中国的投资者在中国建立起一个“抬会”(注:私人高息融资团体),募集大量资金,随后转给一个“伪代理人”,用以蒙骗法国政府,假装这些投资项目的业主只有一个人。

这瞒天过海的交易之所以能完成,都得益于合作伙伴的彼此信任,这些参与者们绝对不会签订任何书面文件,他们害怕不能兑现承诺,也害怕丢了面子。为了证明这些资金来路,这些买家甚至会出示假的遗产证明。这些民间私募资金的运作催生了中国境内资本炒作市场。这些股东,有时候是所谓的“代理人”,在地下资本交易市场从事资本交易。所以身在温州某个区的某人也可能成为地处巴黎的某家亚洲烟草咖啡馆的四分之一的股东。

“精于投资的形象取代了卖命打拼的形象。”

但是要取代法国的奥弗涅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亚洲人绝对是卖彩票或者赛马赌注好手,只需要在舒瓦西大街上留个看门人即可;除此之外,你要是想探讨一下当时的足球比赛,你连个人影都抓不到。所以人们不会在酒吧待得太久。”另一方面,这些咖啡馆新锐老板们时刻惦记着投资回报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所以现在这些中国的投资者把目标投向了美甲店、手机专卖店、奶茶铺以及鲜榨果汁店。

被批发商“侵占”的街道

他们还需要继续寻找店铺。一些投资人准备好足够的“现金”,以便完成随时而来的生意。有时候,另外一些人毫不犹豫地使用恐吓的手段,比如一个巴黎的相关负责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说:“我曾经接待过一个突尼斯裔的饭店老板,他抱怨一个中国年轻人搞的帮派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他们吵吵闹闹的,吓跑了店里的常客。几天以后,两个亚洲买家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让我说服这个饭店老板把饭店的经营权转让给他们,并且支付我一定的佣金。”没过多久,他发现这笔生意还是谈成了。

华人团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这使华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在这里华人商铺迅速扩张,一些居民对这种“入侵行为”怨声载道。在11区的中心地带,Sedaine-Popincourt街区,纺织产品批发商占了当地贸易活动的四分之三。我们在这里遇到了愤愤不平的退休老人,其中一个人牵了一条跟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一样的马尔济斯狗,这人把小狗丢在一旁,跑过来跟我们抱怨。而他的狗正好在华人商铺的前面,悠然自得的在那些保护橱窗的铁栅栏下撒尿。这多少也算是替主人报仇了吧。他抱怨着:“我得走到2千米以外的地方才能找到一家面包房。”这些华人已经成为了劫匪的目标。

Xum是中国城的服务员,他说:“去年6月份,这里举办了一场婚礼,当时来了一群年轻人抢劫了到场的宾客,他们就是盯上了送给年轻夫妇的红包,这里面可都是现金啊。”通常情况下此类犯罪活动都是团伙作案,其成员经常是非洲移民或者是阿拉伯国家的移民,他们看到同为移民,一些中国移民却能在法国社会中博得一席之地,于是心生嫉妒,做出过激行为。在Ivry-Choisy街区住着一些亚裔老板,他们炫耀着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显摆着自己德国产的高级轿车。于是城郊贫民窟里的年轻人就用大砍刀来解决他们与亚裔富商之间的矛盾。

在法国华人经常去的网络论坛里,人们不再闭口不谈这些烦恼的事情。一个名为“Chuschen”的网友感叹道:“我觉得现在仇视华人的情绪越来越厉害了。”另外一个13岁,名为“Nihao”的女孩跟帖说:“80%嘲弄我的人是非洲人。”最后一个网民问:“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建立一个类似于CRIF的协会来保护我们的权利?”(注:CRIF是犹太人代表大会机构)

法国华人团体可能不需要这样一个协会。他们所创造的新经济的分量足以让他们跟法国的政客展开对话协商。我们已经看到,二月初,适逢中国农历新年,在举行节日庆典之际,法国总统候选人、社会党人弗朗索瓦·奥朗德跑遍了十三区的大街小巷。这个区的华人商会想借此机会提出一个要求,从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完胜BELLEVILLE的中国城。十三区的华人商会希望建起一个进入中国城的标志性大门。

年轻华裔的力量

最初来法国的中国移民是靠摆摊起家的。19世纪中叶,从浙江省来了一批中国移民。他们在欧洲做起了青田宝石的生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这个行业初具规模,于是数以千计的青田人来到法国,代替了那些已派往前线的法国工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刮起了一股移民风潮。然而这一次,移民潮的源头在温州,是浙江省的另外一个大城市。据统计今后在法国的中国人将达到60万,这些人主要居住在巴黎市区以及巴黎郊区,由此形成了欧洲境内最大的华人圈。

“我在巴黎出生,我不太会说中文,然而,别人还是把我当成‘中国佬’。”萨沙·林跟其他中国移民的孩子一样,想要被别人理解,并且跟那些陈旧的刻板印象做抗争,比如他们总把中国人跟“假学历,打黑工,只跟自己人抱团”等印象联系在一起。这个年轻人创办了法国华人青年协会,该协会的200名会员每个月聚会一次,并借此机会举办辩论会、研讨会,或者喝酒聚餐。各个不同领域的人聚集一起:工程师、律师、面包师……在这些会员当中,不乏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士,比如一位华裔喜剧演员弗雷德里克·曹,他是加梅尔喜剧俱乐部的成员之一。再比如切瓦·田,他将代表人民运动联盟参加下届巴黎第十选区的议会选举。

上海华商有轨电车诞生始末 第7篇

早在清末时期, 美国的古纳公司和比利时的东方万国公司企图染指华界的公共交通事业, 先后向南市的城乡内外总工程局请求承办南市的电车事业, 但是当局“均以自行规划却之”。法租界电车开通到法租界与南市交界处的斜桥后, 多次想要深入华界, 亦被婉拒。

1912年, 上海本埠实业家陆伯鸿自行筹办的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宣告成立。公司位于南车站路半淞园路拐角处, 电车所需电力向内地电灯公司购买。为确定电车的行车路线, 陆伯鸿带人到十六铺、关桥一带每天查看客流量, 确定了首条电车路线的走向。1912年4月, 陆伯鸿、朱孔嘉、叶惠钧、张逸槎、王一亭、朱志尧等人以公司发起人的名义, 发布了《上海内地电车有限公司招股章程》, 文中阐明公司以“扩张营业, 利便交通”为宗旨, 拟定电车路线“自十六铺迆南, 由沪军营路至沪杭车站直接制造局, 全线供给十华里。如有余力, 再开支路, 由车站经利涉桥到斜桥”。这条线路购料及工程费用预算为20万元左右, 章程中拟定电车运营的时间、票价及分红办法等, 共招股40万元。后来陆伯鸿购得沪嘉铁路余地20亩 (1亩=666.67平方米) , 以每亩550两的价格买下, 作为电车的停车厂。

为采购较好的路轨材料, 陆伯鸿派人从比利时进口钢轨, 先后向德商购进“自动车12辆, 拖车4辆, 货车2辆”。为保证电车的技术, 陆伯鸿还特地聘请德国工程师高翕和奥斯特任公司技术指导, 将交流电变为电车所需的直流电。

1913年6月, 工程建设基本完成;8月11日, 华商电车公司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1路正式通车营业。从小东门经外马路、沪军营路、车站前路、半淞园路至高昌庙, 全线共6站, 4.97公里, 有电车12辆。电车座位分为头等、二等两种, 票价也根据路程远近收取, “头等车价第一站收铜元1枚, 第二站加收铜元3枚, 第三站加收铜元3枚, 第五六站加收铜元3枚, 每站相距约750米;二等车价第一站收铜元1枚, 第二站加收铜元1枚, 第三四站加收铜元1枚, 第五六站加收铜元1枚。”此外, 陆伯鸿仿照英美电车公司, 规定“凡妇女乘头等座位者, 亦照二等客位收资, 以示优待”。陆伯鸿为招徕顾客, 在每辆电车车头按装绿、白、红三色的电灯, 与其名字“陆伯鸿”谐音, 向世人宣告电车公司是中国人办的。华商电车公司通车, 改变了南市公共交通的面貌, 便利了市民的生活, 乘客逐年增加, 1914年为485万人次, 1915年上升至787万人次。此后, 公司的车辆、线路逐渐增多。

1912年, 上海城墙拆除, 南市市政厅将环上海县城自小东门经新北门一段河浜填平筑路, “以其与法租界毗连, 中华民国元年与法公董局订立中法交界路权案, 将该路与法租界原有道路合成一路, 彼此通行”, 这条路被定名为法华民国路, 外侧石路属法租界, 内侧属华界。1913年华商电气公司与法商电气公司订立合同, 合作铺设民国路上自小东门至老西门的路轨, 行驶电车。合同中规定“民国路车数相同, 车资相同, 彼此利益一律平衡”, “华界之轨道, 为华公司业产, 归华公司建筑;法界之轨道, 为法公司业产, 归法公司建筑”, 电车开通后, “自小东门起至老西门止, 两公司电车均驶行于华公司轨道之上, 通车路程, 两公司务须彼此平均”。各公司所铺设的路轨、架设的电线, 如有损坏, 由公司各自承担修理, 两公司电车“务须一式为妙”, 并规定“华界电车, 或在本界, 或在法界, 所售车资, 归华公司收账, 并由华界查票员稽查;法界电车, 或在本界, 或在华界所售车资, 归法公司收账, 并由法界查票员稽查”, 合同期限从1914年到1930年。

1915年2月1日, 民国路即3路有轨电车建成通车, 自小东门沿民国路至老西门南端。同年华商电车增股银13万两, 购入一台1 600千瓦的发电机, 自行供电。但是由于这一路“分为两橛于旧老西门及小东门地方各位起讫, 乘客往来均须中途换车”, 十分不方便, 于是1928年, 在市公用局的督促下, 将两段路接轨, 建成环城路轨, 于1928年下半年通车。

1916年2月1日, 2路有轨电车通车, 从小东门经中华路至老西门, 后也改为环形路。

1918年1月13日, 4路有轨电车建成通车, 从老西门经中华路、黄家阙路、车站路至高昌庙, 全路车轨都改为双轨矣, “至是路线分长路路牌红 (高昌庙至小东门) , 车站路路牌绿 (高昌庙至西门) , 民国路路牌黄, 中华路路牌白, 共4路, 站口分长路、七车站路、民国路、中华路各4站”。

陆伯鸿所经营的华商电车公司起到了一种模范作用, 各地纷纷前来考察学习。1914年, 汉口的绅商们计划在汉口热闹的街市开设电车, 见上海华界电车营业“颇为发达”, 认为“集股章程以及办理购料, 铺设轨道, 并制造电车暨公司内部办法, 皆应先行考察, 以资仿办”, 于是派出代表孙德全面见陆伯鸿询问华商电车公司的创办情形及各项章程, 以便学习效仿。同样, 北京也“因查上海南市华商电车公司开办以来, 营业甚属发达, 且得盈余, 亟应仿办”, 于是派代表会见陆伯鸿, 询问办电车经验办法。

爱国华商吴锦堂的历史贡献 第8篇

一、摆正政治立场, 资助辛亥革命

1905年, 在海外打拼多年的吴锦堂回国省亲, 他途经上海时, 在上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宁波帮”负责人虞洽卿出面热情接待了他。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吴锦堂非常看重虞洽卿的个人能力及其在国内的影响力, 所以在他投资国内的过程中, 有关款项都是先从国外汇给虞洽卿, 然后再拨付给投资项目的[1]25。第二年开春, 载泽、李盛铎、端方等朝廷重臣带着虞洽卿到日本考察, 吴锦堂在日本神户也热情接待了虞洽卿一行。此后, 二人在生意往来上更加密切, 合作也更加频繁。虞洽卿在国内革命党人看来, 是公认的支持、同情革命的反清义士, 他与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负责人之一陈其美有着频繁往来, 而且经常为陈其美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出钱出力。辛亥革命后, 虞洽卿在上海商界带头给临时政府捐款, 为帮助临时政府摆脱面临的财政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吴锦堂对这些事心知肚明, 尽管没有历史文字材料记载吴锦堂对革命党人的直接资助, 但仅凭吴虞二人的私交以及生意上密切的合作关系便可推断:吴锦堂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 虞洽卿资助革命党人的资金也有一部分是从吴锦堂的转账汇款中来的, 而这些钱的使用一定事先得到过吴锦堂的许可。

吴锦堂支持革命、反对腐朽清政府的爱国行为不仅从虞洽卿身上可以得知, 而且从他与清政府的关系发展来看, 也是可以理解的。吴锦堂原本与清政府高层以及改良派、立宪派官员的关系非同一般, 他本人还多次被朝廷赐匾或典封。然而, 他的付出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的回报相比很不对称, 在国内的经商、投资之路不比一般人顺畅。1908年, 清政府请吴锦堂出面号召海外华侨归国兴办实业, 以助国富民强。吴锦堂先身士卒, 回国投资兴业, 并在家乡宁波致力于公益事业。吴锦堂具有丰富的经商、投资经验, 因此在国内的经商行为可谓十分谨慎, 他选择的合作对象也大多是有背景、有名望的大实业家, 并且小心翼翼地分散股权以规避投资风险。然而, 即便与高层官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且处处谨慎、时时小心, 在由腐朽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勾结所造成的险恶的国内经商、投资环境中, 吴锦堂仍然免不了四处碰壁。在一封写给日本友人的信中, 吴锦堂袒露了心扉:“我在祖国经商、投资、兴业, 看似风生水起, 实则损失巨大, 到处都感到受人鱼肉, 真是寒心至极啊。”[2]171对时局的失望、对清政府的抱怨溢于言表。而此时,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发展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经济, 给陷入迷茫、无奈之中的吴锦堂点亮了一盏明灯, 他的内心中迅速产生了一种对新时局、新政局、新社会的憧憬与向往。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后, 吴锦堂的政治倾向更加明朗, 对新政权满心期待的他分别向上海革命军政府和宁波革命军政府先后共捐赠了2500银元、1.6万两白银, 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了1000银元。此外, 他还应浙江省革命军政府之邀出任省参议员、财政工商顾问等职。吴锦堂不仅为新成立的政府出钱出力, 而且为缓解新政府的财政困难, 亲自出面向日本筹措借款。他多次与洋务大臣盛宣怀协商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的事宜。后因日本政府态度不明, 三井洋行拒绝了吴锦堂的请求。此事尽管未能如愿, 但说明吴锦堂愿为革命政府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态度是十分诚恳的。1913年, 中国国民党日本神户支部成立, 吴锦堂应邀出任支部长一职, 此后一直坚定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后, 已过七旬的吴锦堂将他在神户用来养老的阁院改造成中山纪念馆, 足见其支持革命力度之大、爱国情怀之深。

二、接受国家召唤, 投资兴办实业

清朝末年, 朝廷派出几批特命大臣赴海外各地宣讲保护华侨的政策, 有意劝诱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兴业, 争取华侨效忠朝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吴锦堂应招归国。

在浙江巡抚的盛情招待宴会上, 吴锦堂向巡抚增韫递交了三份已经准备好的振兴浙江实业的方案。方案中认为, 浙江振兴实业要因地制宜, 从农业和桑蚕养殖业入手, 再发展草帽、火柴等土特产品行业, 同时改善交通运输业, 让浙江生产的产品可以方便地运到全国乃至海外, 最后要将兴业的重点放在矿产资源业上[3]46。为此, 吴锦堂提出了建立浙江农业股份公司的计划, 并先掏腰包约25万银元自认2.5万股份。巡抚增韫见吴锦堂如此积极, 便在宴会结束后立即将有关农业股份公司的事宜上奏朝廷, 获得了清政府50万银元的资助入股。吴锦堂以将公司做大做强为目标, 在清政府资金到位后又再次增集股份, 出资100万银元, 从而成立了当时国内资本规模最大、经营范围最广的农产品股份公司, 体现了吴锦堂对推动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心。

按照吴锦堂的投资兴业计划, 矿产资源业是他最为看重的投资行业。当时有着“远东第一实业”之称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成为吴锦堂投资矿产资源业的首选。该公司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钢铁联营企业, 其实际控制权一直掌握在清政府和后来的民国政府手中。财大气粗的吴锦堂很快成为该公司董事会成员以及驻日本全权顾问, 可以参与公司有关的一切重大决策制定。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冶炼出更多更好的钢铁, 吴锦堂代表公司董事会出面游说了诸多国内官商及海外华商投资入股。当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原本想投资银行业, 但吴锦堂劝他们说:“钢铁的利润比银行业大得多, 而且资本回笼也比银行业快得多。”[4]258经过吴锦堂的耐心劝说, 以及投资人的实地考察, 特别是凭借吴锦堂个人在国内外超高的知名度、信誉度, 汉冶萍公司获得了国内外官商的大量注资, 生产经营规模比吴锦堂加入董事会前翻了一番, 极大提高了钢铁产量, 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推动近代教育, 关注农学发展

1905年, 回国投资兴业的吴锦堂不忘立国兴邦之基的教育事业, 在宁波创建了锦堂学校, 十年间为教育累计投入高达23万银元。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将吴锦堂与聂云台、陈嘉庚并称为中国近代“办学三贤”。但与其他两位注重学历教育、知识教育或部分职业教育不同, 吴锦堂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中国具有优势但其现状又明显落后于人的农业教育上。

农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 它对经费、师资、设施设备的要求特别高。对此, 吴锦堂倾注了比经商投资更多的精力与热情, 他准备好充足的经费, 力求师资精良、设施齐备、课程安排合理。在校舍设计建造时, 他专门请日本的设计师进行设计, 要求在楼宇之间辟地百亩、堂外凿渠, 引流灌溉试验田。在师资方面, 吴锦堂高薪礼聘德才兼备的人担任校长、教员。著名农学专家陈廷翔、汪以敬、朱祖悦、邬祥赓、戎昌骥等人都受到重视农业教育的吴锦堂的感召, 来锦堂学校的农业学堂执教。他们不求高薪、不慕容华, 专心治学、呕心沥血, 以此回报吴锦堂的知遇恩情。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前, 农业学堂麾下聚集了教员、监学、监督共23人, 其中有2人是留洋归国专家, 3人毕业于国内农业高等专科学堂, 5人毕业于师范学堂[5]55。在当时江浙一带师资严重匮乏的大环境下, 吴锦堂的学堂可谓师资阵容最为齐整, 教学团队的实力也最为雄厚。

吴锦堂本人虽然没有受过太多教育, 但他自己办起学来却是力求规范、一丝不苟。严格来说, 锦堂学校及其农业学堂属于私立学堂, 日常教学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 但吴锦堂要求课程设置、学制安排都必须遵循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 就连教职员工的名单和学校章程, 他也毫不隐瞒地呈报省一级政府备案。在吴锦堂的亲自过问和设计下, 农业学堂的农学本科课程设置有诸如国文、外语、化学、算学、物理等文化课, 还有诸如林业、水产、桑蚕、肥料、土壤、园艺、畜牧、农具等专业课。甚至连农业理财、农产品包装制造这类生僻冷门的新课程也有开设, 因为商人出身的吴锦堂认为, 将农业与经济紧密相联是农业教育造福农业、造福国家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使锦堂学校及其农业学堂更加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特别是考虑到学校能够永久经营下去, 吴锦堂把以学校名义所拥有的铁路股份、房屋设备、农田地亩等都纳入到学校永久性财产账下, 而且花大力气得以让浙江省一级政府出面订立法案, 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得干预学校内部事务。在吴锦堂的悉心经营下, 锦堂学校在辛亥革命前后成为了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私立学堂之冠, 其农业学堂也是全国最好的农学专业学堂, 为近代中国人才建设与储备, 特别是农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摘要:爱国华商吴锦堂在日本打拼20年, 成为中国海外华商中的佼佼者。回国后的吴锦堂怀着浓郁的爱国之情, 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的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华商,吴锦堂,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晃潮.日本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毛起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

[3]金普森.宁波帮大词典[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1.

[4]杨国祯.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东南亚华商企业在中国SWOT分析 第9篇

一、华商对华投资历史回顾及最新动态

华侨在中国大陆投资兴办企业, 大约始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据统计, 在近代时期, 海外华侨在中国的投资约为1.28亿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投资约为1亿美元。其中, 东南亚华侨的投资约占70%。此后, 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 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活动一度中断。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 对外贸易条件及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同时, 东南亚各国逐渐放宽其华裔公民到中国旅行经商的限制, 中国又开始成为东南亚华人企业贸易与投资的重要对象。在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发展新的经济合作过程中, 华人企业起着带头和中介的作用。同历史上东南亚华侨在中国所创办的企业相比, 当前东南亚华人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地区已不局限于传统的闽粤侨乡, 而是向内陆各省市发展, 投资的领域也扩大到各种行业。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东南亚华商认定中国政局稳定,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市场具有开拓潜力, 认为向中国投资的利润要比向所在国及其他国家高、风险小。加上东南亚国家对华关系日益改善,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扩大, 对华商到中国投资的限制减少。这些因素都激发了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的热情。另外, 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对待外商的投资行为也越来越规范。因此, 1992年后东南亚华商的投资步入了比较成熟的稳定发展期。

1979~1994年间, 外资在中国大陆直接投资952亿美元。其中, 来自东南亚的华人资本为48亿美元, 占中国大陆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04%。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375.21亿美元, 来自东南亚华人资本26.16亿美元, 占6.97%。1996年, 实际利用外资417.26亿美元, 来自东南亚华人资本20.6亿美元, 占7.53%。此外, 据《资本家》杂志统计数字估计, 1993年东南亚大约有1/3的华人企业集团与中国大陆有直接或间接投资关系。另据美国国际财务咨询公司1997年的调查报告, 新加坡有45%的公司在大陆投资。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项目范围很广, 例如三林集团在厦门、武汉等城市投资于工业、地产、酒店等项目, 金光集团从1992年起就通过香港中策在泉州等收购大量的国企经营权, 力宝集团、郭氏兄弟等著名华人企业集团在中国大陆也有大量投资。

在经过了1996年和1997年连续两年的增长之后, 1998~2000年中国利用外资出现了三年的停滞, 1999年还出现了50亿美元的绝对下降。这期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从1998年的455亿美元下降至2000年的407亿美元, 降幅为10.5%, 而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长率则高达115%, 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也为27%。根据中国新闻网《2009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 东南亚联盟 (东盟) 各国华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世界华商500强中约三分之一分布在东盟。在东南亚地区证券交易市场上市的企业中, 华人上市公司约占70%。在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度尼西亚, 华侨华人占总人口的5%左右, 但是华人经济在印尼国民经济中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印尼广肇总会总主席陈伯年介绍, 80%的印尼华侨华人都有自己的产业, 主要从事零售超市、房地产、纺织、渔业、农业、旅游业和金融业等, 遍及印尼经济的一二三产业, 近乎掌握印尼经济命脉的50%。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国内政局稳定, 汇率稳定, 诸多外资优惠条件等, 中国大陆依然成为外资的重要投资场所。根据中国投资指南网站数据显示, 2008年全年,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8%。2009年全年,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 同比下降2.56%。其中, 亚洲十国/地区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8, 321家, 同比下降15%, 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31.48亿美元, 同比增长1.69%, 占全部外资流入资本总额的81.25%。2010年1~11月期间, 中国吸收外资917.07亿美元, 同比增长17.73%。其中, 亚洲十国/地区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9, 545家, 同比增长21.8%, 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59.32亿美元, 同比增长20.9%, 占全部外资流入资本总额的82.80%。从最近十年来看, 中国吸收外资的集中度较高, 吸收能力强。

二、中国的宏观经济及投资环境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全世界的资本。我国GDP从2001年10.9万亿人民币到2010年40万亿人民币, 每年增长速度均超过世界其他新兴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 GDP占全世界的比重日益增加。根据中国社科院预测, 中国在2030年可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此的经济发展势头, 必然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前来淘金。

正是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 给外商创造了一个良好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从硬环境的资源禀赋来看, 中国农业资源丰富, 农林牧渔等各类种植业、养殖业都很发达, 品种齐全, 生产体系完备。数十种矿产资源居世界前列, 自然资源储藏量大, 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源大国之一。这使中国吸引资源寻求外商投资具有很大优势, 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各种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外商投资者提供极好支撑。近年来, 中国的基础设施也有了大幅改善, 交通、通讯、水电、天然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 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 为外商投资生产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软环境来看,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为外商投资提供了适宜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国政局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 为吸引外商投资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度的扩大, 人民素质提高, 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差异缩小, 为外商投资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所产生的成本优势为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事实上, 中国一半以上的外商投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 中国还拥有相当数量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熟练劳动力, 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的需求。企业管理、法律服务、财会等领域专业人才的缺乏状况也有了良性转变。外商投资政策也越来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规则。产业政策成为中国调控外商投资的重要手段。2002年4月, 中国政府发布了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鼓励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目标行业和产业, 如农业、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出口和高新技术产业, 但同时也具体规定了一些不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的产业和中方必须控股的战略性产业和投资领域。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 产业开放度大幅度扩大。如电信服务业从禁止类成为限制类, 金融、保险、商业、外贸等行业的地域和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大等。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政府已经公布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对这些优势产业的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在外贸管理方面, 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逐步取消计划、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此外, 外汇管理限制也将逐步放松。

三、东南亚华商企业在中国SWOT分析

(一) SWOT分析理论。

SWOT分析法 (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 即态势分析法, 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 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机会 (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笔者试在本文中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分析东南亚华商在中国的投资优势及劣势。

(二) 东南亚华商企业在中国SWOT分析

1、优势

首先, 东南亚华商大多是中国早期移民或新移民, 对中国的文化和国情有较深入的了解。比如, 1923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罗溪镇的黄奕聪, 自1992年起, APP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投资重点, 先后斥巨资建立了以金东、宁波中华、金华盛、金红叶、海南金海等为代表的、具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浆纸业企业, 以及建立大规模的现代化速生林区。

其次, 中国国内市场广阔, 消费潜力大。2000年我国全国消费支出6.2万亿元, 到2008年该指标上升为14.9万亿元, 市场规模相应地扩大了1.4倍。如图1显示, 中国的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还很低, 特别是“十五”以来, GDP的增长更多的依赖于投资及出口的拉动。2010年底的“十二五”规划提出, 经济增长需要内需的拉动, 通过从扩大内需和分配公平角度关注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在政策利好情况下, 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将被激活, 这也是诸多外资流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1)

再次, 中国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也是重要的优势条件。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生物资源、水资源、能源等也相当丰富。在我国进行绿地投资的原材料等成本相对较低。

最后, 廉价劳动力供给。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是我国早期引进外资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根据保守估计, 我国仍有2亿多潜在剩余劳动力。截止到2008年底, 以美元计算, 我国制造业每小时人均劳动报酬不足2美元。按照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理论, 中国劳动力成本在2015年结束“人口红利”10前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2、劣势。

首先, 东南亚华商来华投资的动力很足, 但考虑到资金来源国的舆论压力导致许多华商的资金借道香港进入中国大陆。东南亚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新加坡除外) , 国内储蓄率本来就不高, 国内的投资资金缺乏。如果华商企业直接将资本投于中国大陆, 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资本来源国的声誉。比如印尼的金光集团, 就通过在香港成立香港中策子公司进行对华大陆投资;其次, 主要从事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 比如三林集团在中国大陆主要投资农业、建材、食品、酒店与度假村及汽车等。在我国“两税合一”的背景下, 未能够享受到与原来相同的优惠条件;再次, 华商企业与中国国内公司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在最近一轮房地产调控中可能受到冲击。从房产税到严厉的银行信贷调控, 再到土地拍卖环节的控制, 都对华商的地产项目有一定的冲击。

3、机会。

首先,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 可以参与到新兴产业等投资。“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出台了一系列对于新兴产业的政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中,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有序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 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根据规划作出的各个产业的具体执行纲要中, 对各个新兴产业也做出不少鼓励政策。华商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参与到中国新一轮的产业转型中来, 分享中国产业转型发展所带来的利润;其次, 税收方面优惠。按照规定,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名义税赋与内资企业都是25%, 但是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比内资企业要低得多。这是因为外资企业还享有多方面的税收优惠:外资企业全部的工资都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基之外, 这一差异为外资带来了用人成本上的优势。外资企业是从盈利之日起纳税。特殊行业优惠差异, 生产型外商企业如果投资基础设施产业, 经营期10年以上, 经审批可享受在“二免三减半”的基础上再延长5年减半征收的特殊优惠。再投资退税待遇, 外商如果将利润就地转为投资, 可享受退税。“两税合一”对这些已设立的服务型外资企业来说, 不仅不会增加税负, 反而还会减少5~8个百分点, 是个利好消息;再次, 商务部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扩大开放领域, 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最后, 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实行也给东南亚华商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但中国-东盟自贸区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自贸区建成后, 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到中国投资生产就可以方便地进入东盟市场, 而且中国投资的软硬环境要比大部分东盟国家好, 投资中国要比投资东盟更容易取得成效, 因此中国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

4、威胁。

首先, 2008年新《劳动法》实施对于外资企业影响较大。新《劳动法》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 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以实现双方力量与利益的平衡,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尊重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基础上, 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全面履行劳动合同、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约定劳动合同期限、规范用人单位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行为、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必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从而在劳动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上, 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许多在华投资企业与企业员工的劳资合同不正规, 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新《劳动法》的实施, 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使企业的成本优势下降。根据报道, 珠三角许多企业在实施新《劳动法》后, 纷纷倒闭, 除了资本转移外, 不乏成本提高的原因;其次, 新《企业所得税法》终止外资优惠税率。“两税合一”对于一些高科技外资企业以及在开发区的外资企业, 其税率还是15%, 依然比较优惠。东南亚华商主要是食品、工商业以及一些高耗能的产业。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对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可能会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因为新增限制类商品类别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过渡期后, 这类外资企业的营业成本可能会上升较大, 从而造成不利影响;再次, 2007年8月中国颁布了《反垄断法》。该法案明确规定了对于经营集中的限制。对于达到申报标准的集中经营, 必须向主管机构申报。这增加了外资在华并购的程序, 变相增加了并购成本。

四、华商在中国未来的投资方向和展望

中国的投资环境相比东南亚其他发展中国家, 甚至在东亚地区, 无论在资源禀赋上还是在人力资本, 抑或是在市场广度上, 均对各国华商 (包括东南亚华商) 有较大的吸引力。华商在中国的投资可以根据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存量投资进行调整, 减少高耗能产业的投资, 增加对政策大力扶持的产业进行投资, 如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实现对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

华商文化 第10篇

汉口市场长期处于桐油贸易的龙头位置。随着桐油贸易的逐渐兴旺, 在利益驱动和生存压力下, 民国时期汉口市场众多商人涉足桐油贸易, 各种商人之间的竞争颇为激烈, 这种竞争尤其表现在华商与洋商之间。近代中国赋予汉口市场的是一种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商业性格, 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既有协作又有竞争。在不平等条约和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下, 进驻汉口的外国商人拥有特殊地位。大体说来, 民国初期洋行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中国商人采办桐油, 它们面临着语言、文化、地理等方面的重重障碍, 大多数的洋行都坐镇汉口, 向中国商人订货或委派买办深入桐油产区采购。这意味着, 中国商人充当了桐油产区与洋行之间的居间商人[3]76。对于中国商人来说, 由于不能及时获取国际市场信息, 面临关税障碍, 缺乏先进的大型轮船, 所以他们在汉口对外贸易方面又必须依赖洋行。鉴于这种特殊情况, 洋行经常在价格方面刁难中国商人, 动辄以质量、包装等为由拒收, 或以低廉价格购进桐油。

1927年以后, 桐油业情况发生变化, 随着华商的逐渐崛起, 桐油市价日趋高涨, 华商与洋商之间的竞争表现得异常激烈。洋商担心华商操纵价格, 再加上在汉口购买桐油不甚便利, 美商义瑞行、生利两行, 于是借其通商条约开始赴桐油集散市场直接购买, 其他外商纷纷效仿。桐油业洋商获得了极大的扩张。1932年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修的《武汉之工商业》记载了当时汉口桐油出口行情况。其中, 外商16家, 华商仅3家。据记蘅《中国桐油贸易及其将来之趋势》记载, 1935年汉口桐油出口商共有23家, 其中外商占18家, 华商仅4家, 中英合办者1家。又据《武汉概况》记载, 同年汉口的桐油出口商共有19家, 其中外商15家, 华商3家, 中英合办者1家。以上统计数字都证明战前出口外商行较华商多四五倍以上。如从桐油的输出量来看, 相比外商, 华商所占份额更低。据《武汉概况》记载, 1935年外商共输出桐油286995担 (包括中英合办者59253担) , 而华商仅有28707担[4], 约为外商输出量10%。

一、洋商的扩张

1. 出口洋行深入产地收购。

1927年, 油价高涨, 洋行商人殊感本地桐油商人操纵市价, 加上当时社会情况转变, 以致购买深为不便, 于是借其最惠通商条约, 而径自赴桐油集散市场购买[5]。此风一长, 汉口本地桐油商人感到莫大压力, 营业额下降, 加上整个世界均陷于不景气的狂澜中, 桐油贸易益趋滞呆。华商中资本薄弱的、无志趣继续经营的, 遂纷纷倒闭停歇, 或改营他业。1934年各国经济状况稍转良好, 桐油贸易渐有起色, 市价逐渐上升, 汉口桐油商人的营业亦稍趋佳境, 然而营业者仅其昌、亦昌、晋昌、春源、中央及新开的顺泰等六家。洋商更进一步至非通商口岸的老河口设庄收买 (老河口为鄂北及陕西桐油的集散地) 。1934年英商合义洋行不遵守通商条约, 擅自设分行于该地收买桐油, 意图垄断汉口市依靠的桐油来源。虽经华商一致反对, 据理力争, 致该行自行撤销, 但是实际所谓取消, 仅去其合义洋行的牌名而代之以其他名称, 变成张冠李戴。1932年由汉口出口的桐油共63400吨, 1933年出口共70257吨, 1934年共出口50750吨。其中每年60%强皆由外商直接由产地收买运输出口。如四川所产桐油的全额及湖南所产桐油全额的三分之二强, 皆由外商包办运去, 华商毫无分润的余地。至于湖南所余全额三分之一弱, 皆因华商不惜牺牲, 深入湘西内地吸收, 始未为外商所夺。老河口的桐油, 因外商限于通商条约, 不敢过于染指, 故仍为华商经营。总共仅约占汉口出口桐油总数40%弱[6]。

2. 洋商占有各种税费优惠的优势。

由川、湘两省运往汉口由轮船运输则有关税, 到了汉口又要交营业税。因为营业税华商与外商不平等, 华商纳营业税按每担市价纳千分之八, 如每担市价为60元, 则须纳营业税4角8分, 至于外商不论市价高低, 每担只纳营业税1角。此处尚有印花税, 亦须缴纳。外商运货多属本国公司的轮船, 而华商尚须凭借外轮运输, 故有时运费不免较重, 外商资本雄厚, 而捐税及运费较低廉, 华商则适得其反[6]。洋商占有税费优惠的先天优势, 使得其在桐油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份额。在这种环境下, 华商的经营更显艰难。

3. 华商必须借助洋商的设备。

华商在与洋商竞争时处于劣势, 尤其是资金不足, 无法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在售油利润上只能听任外商宰割。由于轮船设备和储油炼油设备缺乏, 华商尚须凭借外轮运输设备运到汉口。运到汉口后, 汉口各油行又均须向洋行租用储藏桐油的储油柜, 及炼净机件以供炼净之用。如洋商经营的其来洋行, 在汉口拥有一万吨的提炼和存储设备, 可以只收毛油, 自行加工提炼。其来洋行不但借此从中克扣秤斤, 更重要的是汉口油行没有这种设备, 在没有生意时, 也不得不把油存在该行的油池内, 迄至市面有生意可做时, 存油又只好优先卖给其来, 让它把生意独占了。其次是汉口只有洋行有折光镜, 用以检验桐油成色, 好坏只凭其一面之词, 每每借口次货, 任意杀价。第三是油行卖给洋行桐油, 必须经过买办, 而买办则按98扣佣, 还要按99.5扣银期[7]83, 这种交易模式又使华商的经营成本增加。由于华商必须借助洋商的设备, 于是洋商在桐油市场上牢牢占有控制权。

二、华商的应对

1. 同业公会的成立。

汉口桐油业长期受控于外国洋行, 华商长期陷入仰人鼻息的尴尬境地。华商个体的力量难以应对竞争压力, 无法与洋商抗衡。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商业组织, 以协调内部关系, 并有效地实现与国家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与联系[8]50。为维护团结, 协调内部秩序, 桐油同业公会应运而生。 (1) 油业公会, 此会为各油业所组织, 桐油业也包括在内, 成立甚久。其宗旨是议定行市及同业规则。汉口桐油同业公会的成立一度是为了抵御外国资本的入侵而临时组织的, 具有维护本行业利益的要求。1929年经营桐油出口商为反对轮船公司对于桐油运费加价, 曾一度组织为桐油出口公会, 但既无方式在方式, 又没有固定的会址, 而且一经利用同业公会出面向轮船业交洽运费后, 也就无形消散了[9]。 (2) 油号各帮团体, 非专指桐油业油号, 凡从业白腊生意的人, 也包括在内。其宗旨无非议定帮规及行市等。其他各帮, 均有团体, 但是团结力小, 宗旨不大, 对于桐油业本身, 帮助不大[10]133。总体而言, 无论是同业公会还是油号各团体组织, 缺乏团体合作精神, 很难做到与外商的竞争中同进同退的局面, 影响了华商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2. 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采取了一些具体有力措施, 期望能为桐油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力图加强对工商业的控制, 于1929年颁布了新的《商会法》和《工商同业公会法》, 同时要求各地同业公会在整理改组后重新注册备案, 由此确认其合法地位。1936年1月, 汉口市政府采取强制措施, 要求各公司行号和重新开业店铺必须加入同业公会, 到这个时候, 几乎所有的商号成为同业公会的会员[11]。为提高桐油品质, 制定桐油检验标准, 防止掺假作伪, 1929年11月6日, 工商部在汉口成立商品检验局, 出口桐油, 均由其检验, 方可运出。商品检验局的成立, 有效地避免了洋商独占检验设备乘机杀价的情况。桐油业的贸易各方面都可以看见政府的推动作用, 政府的参与度非常高。

3. 取得华商银行的支持降低成本。

华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对桐油业华商资本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以华商义瑞行为例:义瑞行卖给上海银行一部分外汇, 上海银行也同样给义瑞以100万元的打包贷款限额, 但利息是年息七厘半。该行存美金数百万元, 大部分来源就是收购的义瑞桐油外汇。这样一来, 义瑞的营运资金问题全部解决。如按当时市面利息三分计算, 假定义瑞同时用足两银行贷款, 每年较市面一般利率要少付59.5万元[7]82。

4. 提高桐油标准, 自行提炼存储。

汉口桐油业商人按照欧美市场需要的标准, 提高桐油成分, 以求挽回信用。1927年前后, 客观情况改变了, 长江航运条件改善, 部分资金雄厚的华商自行购买大型轮船进行桐油运输, 一般油行也开始自建或租用了油池, 可以自行提炼存储桐油, 不再依赖洋商, 使其来洋行丧失了主要的独霸条件, 业务即急骤下降。经过市场整合, 至1938年, 旧式油商已经全部退出出口桐油范围, 而专做国内桐油营业。出口桐油集中施美等大洋行。每年出口千吨以上者, 只13家, 所以品质价格都容易划一。施美、聚兴诚等行, 皆设有桐油试验场, 做改良种植的试验工作[12]82。

华商基金圈钱疑云 第11篇

2013年2月28日,华商大盘量化精选开始发行,不久后的3月8日,华商价值共享基金又开始发行。华商基金称,“华商价值共享基金由田明圣掌舵,其管理的基金曾获得2012年混基冠军。数据显示,2012年华商领先企业以17. 28%的收益率,在92只配置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一。”

华商领先企业由基金经理申艳丽与田明圣共同管理。该基金虽然在2012年的净值增长率为17. 28%,名列第一,但在2011年的净值增长率为- 33. 39%,属于当年亏损最大的基金之一。田明圣实际管理基金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业绩表现波动巨大。而华商基金的营销宣传明显片面,对普通投资者有误导的嫌疑。

自2005年底公司成立至2012年底,华商旗下的偏股型基金整体上已累计造成基民亏损逾65亿元。华商基金现任总经理王锋于2007年5月15日至2009年12月17日担任领先企业的基金经理,曾涉嫌为庄股护盘、接盘,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多年来,华商基金参与了云天化、中恒集团、广汇能源等多只问题股的炒作,一再把投资者置于险境。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这次市场反弹中,很多股票基金的持有人选择了逢高赎回。2013年2月28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北京“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首届年会”上表示,希望财富管理行业要把投资人权益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要把不合格、不尽职,甚至严重违规的财富管理人员,从行业当中逐步淘汰出去。

不实宣传

“用量化投资做绝对收益。”对于正在发行中的大盘量化基金,华商如此宣传。

目前市场上有19只量化基金,2012年可统计的15只量化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 55%,同期沪指上涨3. 17%,国内发行的量化基金的表现不尽人意。华商大盘量化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费鹏表示,国内众多的量化基金之所以做得不出色,主要是因为没有把量化真正的优势发挥出来,量化真正的优势在风控。

不过,在量化投资实战方面,华商缺乏真实的业绩支持。费鹏于2011年8月加入华商基金,现任华商旗下另一只量化基金——动态阿尔法的基金经理助理。华商动态阿尔法成立于2009年11月24日,截至2013年3月1日,其单位净值为0. 96元,一直未能取得绝对正收益。

华商基金的研究总监田明圣,现兼任华商领先企业、华商策略精选的基金经理,以及华商价值共享的拟任基金经理,属于典型的“一拖三”。为配合华商价值共享的发行,华商基金极力为田明圣涂脂抹粉,称“最近几年田明圣对市场的宏观判断和前瞻布局非常准确”。

数据显示,华商基金的宣传大多与事实截然相反。在2012年,虽然华商领先企业取得了17. 28%的收益率,但华商盛世成长、华商策略精选同期的收益率分别为- 4. 49%、- 3. 69%,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偏股型基金间业绩表现差异悬殊;而华商领先企业在2011年至2012年的收益率为- 21. 84%,该基金在2012年的收益远未能弥补在2011年的亏损。

屡屡触雷

华商基金总经理王锋出身投研,现任公司投委会主席。近五六年来,华商基金斥巨资重仓的个股中,有多只走势怪异,存在为庄股护盘、接盘的嫌疑。

王锋与私募基金民森投资的董事长蔡明关系密切。蔡明曾任博时基金副总,分管投资,在2000年的基金黑幕中因违规受到查处。当时,王锋在蔡明手下担任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助理。2003年,蔡明出任云南国投总裁,王锋跟随加盟,担任资产管理总部执行总经理。2005年,蔡明离开云南国投,王锋转而入职华商基金。

在担任华商领先企业的基金经理后,王锋曾参与综艺股份、云天化、劲嘉股份等股票的炒作,背后有与民森投资等私募基金存在深度勾连的嫌疑,其中以云天化一案尤为典型。从2007年3季度起,王锋斥巨资高位追买具有重组题材的云天化,至2008年1季度末,共持有云天化1761万股,市值10. 92亿元,位列第一大重仓股。2008年3月24日,云天化因重组停牌,2008年11月10日复牌后,股价连续跌停,跌幅过半,华商领先企业低位抛售,损失惨重。2008年,华商领先企业的收益率为- 59. 53%。

2010年至2011年,类似的一幕在中恒集团上演。2010年11月,中恒集团控股子公司梧州制药与山东步长签订天价合同,画出了一张中恒集团业绩将持续高速增长的“大饼”,在当时就受到专业人士公开质疑。但华商旗下的盛世成长、策略精选等基金去勇往直前,重仓持有。2011年8月起,市场传言合同生变,并在其后得到确认,中恒集团股价暴跌,华商基金再次受伤。

2012年以来,华商基金又成为广汇能源的最大机构投资者,旗下的策略精选、领先企业、盛世成长均重仓持有该股。广汇能源的控股股东广汇集团因資金链紧张,近年来频繁融资,引发市场担心。特别是广汇集团实际控制人孙广信把70幅字画评估为35亿元,注入集团资产,更是备受质疑。

除重仓上市公司广汇能源外,华商旗下基金同时还是广汇集团的债券持有人。2013年2月7日,华商基金发布公告称,因“09广汇债”交易所收盘价异常,自2月6日起,对旗下基金持有的“09广汇债”按2月5日交易所收盘价估值。

亏损大户

从甘当庄股云天化、中恒集团、广汇能源的轿夫,到哄抬庞大集团、大智慧的新股发行价,华商基金的异常投资行为给持有人造成了巨大损失:近6年来,华商旗下偏股基金已累计亏损超过65亿元。

在各基金中,华商策略精选的累计亏损达30. 39亿元,位列第一。华商基金称,华商策略精选采取在财务指标定量分析基础上的价值投资,适合各类投资者长期持有。自2010年11月9日成立后,该基金在2011年、2012年分别亏损28. 08亿元、2. 31亿元。

继策略精选之后,华商盛世成长、动态阿尔法的累计亏损也分别达9. 54亿元、9. 06亿元。华商盛世成长成立于2008年9月23日,号称投资成长型上市公司。该基金虽然在2009年至2010年分别取得4. 03亿元、23. 42亿元的收益,但在2011年至2012年却分别亏损33. 78亿元、3. 25亿元;华商动态阿尔法成立于2009年11月24日,号称看好新兴产业,集中长期持有。该基金在2009年、2012年分别盈利4. 48亿元、1. 24亿元,但在2011年亏损14. 79亿元。

华商文化 第12篇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公民社会十大事件中, 乌坎事件、郭美美风波、温州动车事件位列前三位。温州动车事件中的民间表现, 既显示出社会对于生命的敬重与悲悯, 更彰显问责政府的权利觉醒。这一悲惨事件伤亡重大, 矛盾冲突指向近年来备受关注却又蕴含危机的“中国速度”, 折射了经济高速发展下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事件的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动车事故发生后, 《华商报》评论部认识深刻, 反应敏锐, 从事故发生之日起, 每天持续刊发评论, 从各个角度, 全方位阐述动车事故的重大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华商报》关于“7·23”动车事故的所有评论文章进行具体的文本解读, 旨在通过客观的量化数据统计分析《华商报》建构公民社会的形式和特点, 并通过解读文本更为深刻地总结其不足。考虑到资料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本研究选取《华商报》从2011年7月25日到7月30日[2]连续六天关于动车事故议题的评论文章为分析样本。之所以选取《华商报》的评论为样本, 因为它一直秉承新闻专业主义, 自觉承担媒体社会公器的角色, 在遵循基本的普世价值下, 监督公权, 议论人心, 鼓吹权利责任概念, 培育公民精神, 倡导公民社会的建立。“7·23”事故发生后, 它以强烈的新闻敏感, 用专题评论、头条评论、特约撰稿、漫画等方式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持续分析和深度延展, 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很好地发挥了都市报在建构公民社会中的作用,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结果

(一) 《华商报》对公民社会的建构形式

本研究共获取了40个关于“7·23”动车事故评论的有效样本, 在对样本的量化分析中发现《华商报》在建构公民社会中呈现多种形式, 它以本报评论、特约评论、转载、微评论、漫画等方式对此次动车事故进行了评论。其中微评论数量最多, 达12条, 本报评论文章11篇, 转载其它报刊评论8篇, 特约学者评论4篇,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华商报》采用了多达六种形式来汇集公众对动车事故的观点和意见, 这六种形式各有侧重:微评论占30%, 本报评论占27.5%, 转载文章占20%, 特约评论占10%, 其它形式占7.5%, 漫画占5%。从数量百分比看, 《华商报》评论在建构公民社会时主要以本报评论和摘录的网络微评论为主;同时为增加评论的可读性, 摘录了其他报刊的观点;为增强观点的权威性, 刊登了特约学者和专家的文章;为弥补时评说理的枯燥性, 插入了形象的漫画。下面就本报评论、漫画评论两种形式进行着重分析:

本报评论虽然在数量上排第二, 但它观点鲜明, 饱含深度, 没有局限于表面粗略地对动车事故发表判断, 而是注重评论的厚重感, 能为读者深刻解读动车事件, 是《华商报》建构公民社会的主要且对公众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信息公开才能拿走谣言的救命稻草》是其中一篇本报评论文章, 文章指出:铁道部作为“7·23”事故权威信息的掌握者, 面对民众对遇难者人数、现场挖坑掩埋车体, 以及十几个小时后就宣布停止营救的种种质疑, 只是作了告知性、应付式的回答, 进而产生了像“为迎接领导, 事故现场的百年烂路一夜间修好”之类的谣言。文章最后总结铁道部应该及时公开和疏导信息来驱散谣言。

《华商报》在其26、27日的专版评论中配有两幅漫画 (见图1[3]、图2[4]) , 虽只占总数的5%。但它以高度夸张, 风趣幽默的表现手法对“7·23”加以描述和评论, 深刻地揭示出“高铁速度”蕴含的危机。它以强烈的时效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帮助公众深入理解动车事件, 并引导公众在看到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对个体生命安全的思考。漫画特有的形象性达到了以图说事, 以图明理的效果, 同时又能深化其他文字评论的主题, 增加时评的可读性, 是建构公民社会最为形象的形式。

(二) 《华商报》对公民社会要素的建构

如前文所言, 公民社会强调的要素是公民主体, 公民责任, 公民体权利意识的复苏, 公民道德的自我要求和公民之间的互助。政务活动公开化、公共领域开放性、公民的参与性、法治、社会自治更是成熟公民社会应该具备的内容。

在《华商报》40篇评论中, 有10篇强调的是公民主体, 占总数的25%;8篇强调的是公民权利意识, 占总数的20%, 13篇强调权力部门的责任, 占总数的32.5%;强调铁道部管理体制的文章有4篇, 占总数的10%;强调法律的评论有5篇, 占总数的12.5%,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华商报》关于“7·23”动车事的故系列评论中强调最多的是权力部门的责任, 这与当时事发之后的舆论是一致的;其次强调的是公民主体, 公民主体是公民社会一个重要的内容和要素;再次强调的是公民权利意识, 公民权利意识的增长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最后强调的是法律和铁道部门管理体制, 法律和法治是公民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以下就强调比例最多的权力部门责任和公民主体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公布遇难者名单的承诺尽快兑现》是强调权力部门责任的一篇评论。铁道部在事故发生后, 未能及时公布遇难者名单, 在现场挖坑掩埋车体, 事故还未处理妥善就匆忙恢复通车, 对伤者的赔偿本着“卓先签署协议可获得奖励”的傲慢态度, 使得社会各界对“铁老大”的信任降低到了零点。《华商报》评论积极反映公众舆论, 针对铁道部迟迟不肯兑现公布遇难者信息的承诺, 于28日在评论专版刊登这篇文章。它指出:“实施已久的动车实名制, 其系统已经记录着最为权威的乘客名单, 铁道部手里掌握着所有遇难者的名单和信息。击破网络谣言给公众一个客观的真相交待, 这一切都在铁道部承诺公布的名单里面。”[5]并提出“公布遇难者名单能够成为灾难事件中的一项制度, 从此被不折不扣地遵循。”[6]这一愿景。

在强调公民主体要素的评论中, 《灾难中迸发的公民意识令人欣慰》一文表现最为充分。它阐述了在灾难事故中必须关注公民主体、敬重公民生命;传达了让“每个生命个体尊严都得到尊重”的公民理念。这篇文章是《华商报》评论主笔马九器在事发后撰写的第一条头条评论, 文中给出了许多体现公民责任与担当的例子:逃出的乘客又返回车厢救人、事故发生地的村民自发组织救人、网友通过微博号召大家义务献血、的哥免费拉送献血人士等。公民社会倡导的公民主体主要体现在其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互助精神等方面, 特别是当面对灾难时, 大家应该彼此共同守望, 遥相呼应, 同呼吸共命运, 只有当这些精神成为一种普通自觉的时候, 我们的社会才会趋于成熟。

(三) 《华商报》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特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 传统媒体之间相互动

公共领域的开放性是成熟公民社会应该具备的要素之一, 也是公众在公共领域进行自由讨论的前提条件。对于媒体而言, 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就是为公众发表意见, 表达诉求提供一个宽广的空间, 让公民自由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的讨论中。《华商报》在其30日的评论周刊 (B2版) 设有“‘动车事故’微评论”和“媒体观点一周速读”版块[7], 充分地传达了社会各阶层、群体及多家媒体的声音。

微评论本是微博用户在网上针对某一事件或话题发表的言论。网络因其特有的优势, 能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公众言论, 并能和公众进行及时的互动。传统媒体因其本身的特质在时效性和互动性上达不到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 可这并不妨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学习”。《华商报》评论在其26、30日的评论中共刊录了12条网上微评 (如文字摘录1[8]) , 这些微评是各阶层对“7·23”事故从不同角度, 以不同形式发表的言论, 使得读者在传统媒体版面上也能听到来自网络媒体的声音, 也能体会到公民言说的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谢子龙:从一微博上看到, 继温家宝慰问后, 29日上午铁道部委托家属居住地的政府领导传达消息:赔偿金提高到91.6万, 限7月30日前签署协议。从这一条微博给我3点启示:1.铁道部很有钱, 支付赔偿金创全国之最。2.铁道部很牛气, 协商赔偿都用“限”字。3.铁道部很着急, 着急处理尽快地处理这件事, 是否有什么。

文字摘录1

中国铁路可说进入了“高速时代“但也需看到, 更快的车速、更密的车次、更多的路线, 需要更精确的管理技巧和更严格的安全意识, 是铁路的“高压线”, 也是发展的“生命线”。列车“贴地飞行”, 只有系上管理、制度和责任的“安全带”, 才能无愧“第一”。

文字摘录2

“媒体观点一周速读”版块也是《华商报》在其30日的评论周刊 (B2版) 的版块, 这一版块的设置实现了传统媒体之间互动。它涵盖了《京华时报》、《人民日报》、《东方早报》、《现代快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六家媒体关于动车事故的权威观点和分析 (如文字摘录2[9]) 。读者不仅能看到《华商报》的观点, 也能听到其他纸媒关于动车事故的声音。媒体之间互动不仅能达到媒体间观点的互通, 有助于读者全面认识新闻事件, 更是构建和发展公民社会对媒体提出的客观要求。

(四) 《华商报》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不足:公民社会建构中缺乏“民间声音”

在公民社会中, 每个公民只要有写作能力和正常的逻辑思维, 都拥有且应该拥有“举手发言”的权利, 但这种理想的状态总是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现。现阶段, 都市报评论往往是由撰写的作者和时评版的把关人所掌控。[10]

《华商报》评论版在建构公民社会中的话语体系分为三大类别 (如图3所示) :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这类文章大都出于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之手, 是《华商报》“声音”的标志, 也是其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栏作者评论文章和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此类文章的作者主要集中在高校教授, 社科院研究人员, 知名社会公众人士 (知名媒体人、网评人) 等, 他们的文章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是《华商报》评论不可或缺的声音;普通群众和读者的言论。这些言论通常是热心群众读者的来信来论, 或是他们在微博等网络媒体上的言论, 此类文章数量相对较小且在整个评论文章总数中占的比例很小。

《华商报》关于“7·23”事故的系列评论中, 其中高达11篇 (包括因禁令而撤下的30号评论) 是本报评论文章, 约占整个评论 (不包括微评论) 总量的55%;2篇特约评论员评论和2篇特邀学者评论文章, 约占整个评论总量的20%;转载其他报纸评论, 约占整个评论总量的20%;至于普通群众和读者言论、观点只占总量的5%。 (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 关于“7·23”事故系列评论中, 普通群众和读者的言论所占比例太小, 《华商报》评论应该兼容更多社会底层普通公众的声音, 扩展更为广阔的言论空间, 让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通过媒体构建的对话平台进行流通和传播。结合图2可知, 《华商报》话语体系兼容性不是很高, 主要话语权掌握在少部分社会精英手里, 而更多的“民间声音”还尚待开发, 这恰恰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发展。[11]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从《华商报》7·23动车事故系列评论的分析可以看出, 都市报评论在培养公民社会主体, 促进公民觉醒, 凝聚公民力量, 提供政治参与和诉求表达平台, 监督公共权力和公民教育等方面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如果《华商报》评论能在公民社会的建构中更加注重倾听“民间声音”, 积聚“布衣力量”, 能更有效地和网络媒体进行互动, 将会在公民社会的建构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诗》曰:“先民有言, 询于刍荛。”意思是施政要广泛听询意见。笔者认为, 在都市报评论繁荣的今天, 同样需要关心社会问题的“布衣声音”, 需要热心社会问题的“民间声音”。我国公民社会建构的明显特征是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化和社会阶层的多元化。现今, 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参与到时评写作中, 各个利益集团的不同声音越来越多, 人们表达交流的欲望也不断增加。所以, 时评写作有向公民写作发展的趋势, 都市报评论的话语群会出现“精英部队”和“杂牌军”相结合状态, 言论的“群”与“专”将相容并包。这些变化和趋势正是建立和发展公民社会所需的。

摘要:2011年7月23日, 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于温甬线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 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 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华商报》从事故发生之日起到7月30日, 连续7天对该事件进行了多角度报道、多层面分析和深度延展, 体现了该报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高度关怀及社会责任感。本文试从公民社会这一角度分析, 对《华商报》“7.23”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进行新解读, 探讨其通过评论如何促进公民社会的建构, 及在建构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不足。

关键词:公民社会,建构,《华商报》评论,“7.23”动车事故

参考文献

[1]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62-167.

[2][7]《华商报》7月30日的评论周刊共3版, 其中B2版设有“‘动车事故’微评论”、“本报.中国论”、“媒体观点一周速读”和“评论员观察”版块;B3版有评论《独立调查的重要性》和《特别调查或是追问真相的宪法路径》;B4版是学者纵谈体制改革《根治弊端需要动“大手术”》的评论。该日评论周刊因禁令而未能刊登, 其样刊由《华商报》评论部主任江雪提供。

[3]王启峰.漫画[N].华商报, 2011-07-26 (8) .

[4]王启峰.漫画[N].华商报, 2011-07-27 (11) .

[5][6]马想斌.公布遇难者名单的承诺请尽快兑现[N].华商报, 2011-07-26 (8) .

[8]谢子龙.动车追尾事故微评论[N].华商报:样刊, 2011-07-30 (2) .

[9]张晶晶.高速时代尤须系好安全带[N].华商报, 2011-07-26 (8) .

[10]高丽莎.都市报时评专版对舆论空间的建构[D].浙江: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6.

上一篇:大学生传统文化下一篇:预算控制活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