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颅脑损伤护理

2024-07-09

重症颅脑损伤护理(精选11篇)

重症颅脑损伤护理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3 年8 月—2015 年8 月收治重症颅脑损患者98 例, 其中男78 例, 女20 例, 年龄3 岁~83 岁, 平均年龄为51 岁, 所有患者经过头颅CT检查, 均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其中脑干损伤18 例, 硬膜外血肿30 例, 重症脑室出血5 例, 硬膜下血肿20 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5 例, 平均住院时间28 d, 死亡10 例。

2护理措施

2.1常规护理

2.1.1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成功的关键, 患者采取侧卧位, 畅通气道, 预防舌后坠。对于意识不清、卧床时间长、有痰不易吸出的患者应及早做气管切开, 及时吸痰, 观察痰液性状, 及时湿化气道, 套管精心固定, 松紧适宜。室温保持在18~24 ℃, 湿度保持在60%~70%。减少陪护, 病室定时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2.1.2 饮食护理入院24 h内禁食水, 遵医嘱给予补液, 每天1 500~2 000 m L, 24 h后意识清醒者可进全流食, 选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饮食, 意识不清者选用光滑、粗细适宜的胃管进行鼻饲。

2.1.3 泌尿系统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较重, 因意识不清及长期卧床, 需给予留置导尿, 留置尿管期间应定时夹闭尿管, 以锻炼膀胱括约肌功能并记录尿液色、量。进出量出现异常者, 要报告医生及时查找病因, 长期留置尿管应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2 次用碘伏消毒尿道口, 定期更换引流袋, 防止尿路感染。

2.1.4 体位护理血容量不足, 亚低温治疗中的患者取平卧位, 床头抬高15°~30°, 搬动患者或为其翻身时, 要轻稳缓慢, 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昏迷伴呕吐患者以侧卧位为宜;术后24 h之内, 禁止手术侧卧位。气管切开后应取平卧位, 头部稍低, 有利于痰液排出;气管切开后应密切观察有无皮下气肿、出血过多、气胸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要将床头抬高31°~45°, 并摇起膝下支架5°~30°[2], 此体位可使VAP的发生风险下降67%[3]。持续昏迷, 由于患者肢体不能自主活动, 应保持肢体功能位, 下肢按摩 (应用气压治疗仪) , 被动运动, 行足部背伸趾屈运动, 以利于静脉回流, 注意保温, 以防发生深静脉血栓。

2.2 基础护理

2.2.1 高热护理颅脑损伤的患者易出现高热, 一方面要查找发热的原因, 另一方面要降低体温, 以减少高热带来的并发症。当体温高于38.5 ℃, 宜采用50%乙醇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 持续高热者给予亚低温治疗同时置冰毯冰帽降温, 使用冰毯降温时, 要牢记不要过度降温, 以免发生抽搐、肢体花斑等并发症, 并做好体温监测。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 避免局部冻伤, 以免加重病情。

2.2.2 口腔眼睛护理根据病情进行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昏迷的患者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容易外露, 白天用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眼部, 晚上应用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涂抹, 以防止暴露性角膜炎发生。

2.2.3 皮肤护理首先应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抵抗力[4], 纠正电解质紊乱, 补充蛋白质, 每2 h协助患者翻身1 次, 查看患皮肤黏膜有无破损, 按摩身体受压部位, 保持皮肤干燥, 保持床单元平整无渣屑, 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防止压疮发生。

2.3 并发症护理

2.3.1 肺部感染的护理加强对病房环境的控制和监测, 严禁皮肤病、上呼吸道感染者进入病室, 严格执行院内隔离制度;加强翻身叩背, 使用排痰机排痰,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及时监测血常规和痰液细菌培养, 防止患者发生多重耐药。

2.3.2 预防颅内感染对于颅底骨折的患者, 合并脑脊液耳鼻漏者, 避免注入药物或用水冲洗, 严禁纱布或棉球填塞, 使其引流通畅。术后颅内置引流管者, 要防止引流管受压、脱落、扭曲, 保持其通畅, 外出检查时夹紧引流管, 引流装置要始终处于切口部位以下, 以降低逆流所导致颅内感染发生率, 保持引流管部位的清洁干燥和引流管道密闭, 及时倾倒引流液, 并记录色、量。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切口周围分泌物情况, 严格执行消毒和无菌操作规程, 避免二次感染[5],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

2.3.3 应激性溃疡护理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易造成应激性溃疡而致上消化道出血, 故应密切观察有无呕血、黑便等症状, 并记录量和性质, 监测血生命体征、意识、出入量的的变化, 及早通知医生并采取措施。

2.4 心理护理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虽然大多能挽回生命, 但有部分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后, 通常会出现记忆障碍、头晕、乏力等症状, 应向患者说明这属于功能性症状, 能够自行恢复[6]。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克服悲观消极情绪, 帮助患者找回自我;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 控制不良情绪, 保持心态平稳, 避免情绪波动。

2.5 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行引导式教育训练, 护士掌握相关知识, 协助患者平缓柔和地做肢体各方向伸展运动, 并对患肢进行轻柔按摩, 每侧肢体5 min, 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次数, 指导患者及家属配合中医做康复按摩及针灸疗法。对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采取措施, 如购买识字大卡, 鼓励患者从简单的“一”字学起, 对简单的发音积极给予鼓励, 善于发现患者的优点, 一点小小的鼓励就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自信, 鼓励患者自己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例如偏瘫健身操等。

3 结果

本组病例中, 治愈出院62 例, 好转16 例, 植物状态生存10 例, 死亡10 例, 发生并发症7 例。

4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较重, 易发生病情变化,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7,8]。护理干预是挽救患者生命, 减少并发症发生, 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9], 因此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要求能够准确提出护理问题, 实施护理措施要做到细心、周到、全面为抢救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加强沟通, 缓解患者恐惧、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 鼓励患者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利于身体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总结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中, 治愈62例, 好转16例, 植物状态生存10例, 死亡10例, 发生并发症7例。结论 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 尽早正确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 密切观察病情,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临床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居海艳.颅脑外伤的急救护理探讨[J].中国临床护理, 2011, 3 (1) :54-55.

[2]韩淑云, 杜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1) :35.

[3]马国香.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3 (6) :230.

[4]姚丽.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5) :46-47.

[5]王月楠.综合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疗效[J].中国康复, 2012, 27 (4) :259.

[6]季红.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刊, 2010, 37 (11) :134-135.

[7]郑瑞霞.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与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13 (6) :234.

[8]柒清香, 况小平.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3) :704-706.

颅脑损伤的护理教学查房 第2篇

老师:今天,我们进行颅脑损伤的护理教学查房。颅脑损伤时因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损伤性疾病,可分为头皮挫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三者可单独或合并存在。在此,我们讨论一下,颅脑损伤的有关知识及护理。首先,请**同学简要汇报病史。

学生:患者,***,男,41岁。因“车祸伤致使意识障碍伴耳鼻流血20分钟”于8月14日19点30分由120急诊入院。入院诊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前20分钟,行走时被一摩托车撞到在地,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烦躁不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迟钝,伴鼻腔及右耳流血。入院测体温37.3℃,脉搏86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37/82mmHg,查体:双侧眼眶周围青紫,瘀斑、鼻腔可见血性分泌物、右外耳道有血性分泌物流出、腰部及双下肢有轻微擦伤。头颅CT提示:左额颞叶及皮质下区脑挫裂伤,双颞叶内板下急性硬膜下出血,蛛血(少量),右颞顶部头皮血肿,颅骨线形骨折。入院后处理:立即进入ICU监护.病情稳定后于2010 年8月20日9点40分由ICU转入病区,测体温36.3℃,脉搏6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2mmHg,查体:患者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生命体征平稳,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5mm,对光反射迟钝,眶周可见青紫瘀斑,骶尾部皮肤完整,留置尿管通畅,引流尿液呈淡黄色,遵医嘱给予二级护理,予以床档及约束带保护患者,并继续抗炎、降颅内压,营养脑神经治疗,现患者入院后31天,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

老师:请***同学进行体格检查 学生:用物:电筒

洗手——戴口罩——数呼吸——看瞳孔(自然光线)——对光反射——语言——握手,最后总结GCS评分。

老师:刚刚我们从**同学汇报的病史中知道患者入院后经过降颅内压的处理,那么什么是颅内压,颅内压的正常值是多少呢?

学生:颅内压是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成人为70----200mmH2O,超过200mmH2O时,则称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最主要是出现“三主症”即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

老师:对,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是较早出现的症状,它是因为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组织的牵拉移位,致使痛觉敏感部位组织受牵拉、扭曲与压迫。头痛特点呈持续性、搏动性,伴有阵发性加剧。常在夜间和清晨加重,部位多在额部及两颞。呕吐是因为颅内高压刺激呕吐中枢及迷走神经所致,呈喷射状,与进食无关。视神经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指征。它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到眼底静脉回流。形成视视经盘水肿,进而视神经萎缩,视力下降甚至会导致患者失明。

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要进行降低颅内压治疗,降颅压常用的药物是什么呢? 学生:降颅压通常用的是20%的甘露醇。

老师:那么甘露醇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①在使用甘露醇时,我们应及时巡记,严密观察。

②脑水肿伴血容量不足时,宜在补充血容量后酌情使用。

③观察用药后疗效,如高颅压患者的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等症状减轻,生命体征平稳,说明降压效果良好,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④应用甘露醇时应严格记录液体出入量,药物注入后,准确记录尿量。⑤掌握给药速度。一般成人每分钟120—200滴,小儿每分钟80—120滴。

老师:回答得很好,但不够全面。甘露醇是一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有结晶析出,所以冬季应在加温后,无结晶的情况下应用。并且20%的甘露醇是高渗溶液,注射时容易出现局部疼痛,严重者出现静脉炎,导致血管变硬、结节、闭塞等症状,因此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若出现局部疼痛、发红等情况,应及时给予50%硫酸镁热敷,防止静脉炎发生。另外,20%甘露醇大量渗入皮下可导致肌肉组织坏死,故在静滴过程中应勤巡视,特别对神志不清,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发现渗漏,立即停止输入,并给予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热敷等处理。

在刚刚的体格检查中,患者的GCS评分为14分,那么什么是GCS评分?如何进行评分呢?有请****回答。

学生:GCS评分的方法是按检查时病人睁眼、语言和运动三项反应的情况给予记分,总分最高15分,最低为3分。总分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重,总分在8分以下者表明昏迷。

老师:回答得很正确。但是在我们进行GCS评分时要注意有一些因素会影响评分的准确性。***入院时有双眼眶周围的青紫、瘀斑,熊猫眼征会影响到睁眼这个项目的评分,在对运动进行评分时要考虑到患者是否有偏瘫等。

老师:请***同学谈一谈此患者主要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学生:患者自8月20日由ICU转入病区后,主要的护理问题为:

1、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损伤后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意识模糊期间未发生受伤事故 护理措施:(1)给予患者约束带约束四肢,并加用床栏以防坠床

(2)注射时有专人相助以防断针

(3)勤剪指甲以防抓伤,并保持床单位平整,以防皮肤擦伤

效果评价:患者于8月29日神志清楚,给予解除约束带,四肢肢端皮肤完整,局部血液循环良好

2、有误吸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进食呛咳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在卧床期间及床上进食时未发生呼吸道阻塞 护理措施:(1)患者取侧卧位,床头抬高15—30度

(2)及时咳出痰液及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3)进食时以少量,多次为宜

效果评价:患者卧床期间,没有发生误吸、呼吸道阻塞,3、生活自理缺陷

与患者意识模糊、生活不能自理有关。预期目标:病人绝对卧床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护理措施:(1)向家属讲解绝对卧床的目的,取得配合

(2)协助患者喂食、翻身、排便、洗漱等生活护理,满足生活需要(3)加强巡视,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精神支持

效果评价:患者在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完全得到满足 老师:请**同学补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学生:需要补充的护理诊断有:

1、尿路感染

与留置尿管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无尿路感染的发生 护理措施:(1)多给患者饮水,以防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

(2)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和干燥,每日会阴擦洗2次

(3)做好引流尿管的护理,每周更换引流袋,并观察尿液颜色,性质

效果评价:患者于8月26日遵医嘱停保留导尿,无尿路感染发生

2、便秘

与意识障碍期间长期卧床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卧床期间大便通畅、正常 护理措施:(1)饮食中增加纤维含量,补充足够的水分

(2)用手在脐周顺时针按摩,每晚1-2次,每次15-20分钟(3)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轻便剂

效果评价:患者在卧床期间大便正常 老师:请**同学谈一谈颅脑损伤的健康教育,学生:颅脑损伤患者的健康教育有;

1、鼓励患者尽早自理生活和恢复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2、脑挫裂伤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某些症状可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对有自觉症状的病人,要与病人及家属及时沟通,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安慰;保持病人乐观情绪,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康复信心。

3、协助病人制定康复计划,进行语言、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重症颅脑损伤术前术后护理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2例, 女5例, 年龄6~70岁, 平均年龄38岁。

1.2 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18例, 坠落伤7例, 打击伤2例。

1.3 入院情况

神智昏迷12例, 深昏迷15例, 瞳孔不等大10例, 伴有胸腹及骨折等复合性损伤13例, 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12例, 硬膜外血肿1 0例。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急救与护理

2.1.1 立即检查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 并及时报告医生。

2.1.2 迅速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防止误吸:病情不稳定, 随时有呕吐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病情稳定后, 可抬高头部15~30度, 对颅底骨折者, 禁止鼻腔吸引及耳道堵塞, 以免增加颅内压及颅内感染的发生。 (2) 氧气吸入:迅速给氧, 在急性期是改善缺氧和治疗脑水肿的有效措施之一。 (3) 气管切开:对昏迷深、短时间不能清醒的患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有效地防止肺部感染。

2.1.3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以保证能及时准确地给予高

渗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和抢救用药, 以降低颅内压, 减少脑水肿, 预防脑疝。

2.1.4 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 保护好创面, 对活动性出血者, 立即用无菌敷料进行伤口加压包扎。

2.1.5 迅速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

(1) 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前准备。手术部位的准备, 因需急诊开颅, 皮肤护理是一次完成的, 进行剃发要技术娴熟, 动作敏捷而轻柔, 切不可划破头皮。用75%的酒精消毒头皮, 戴消毒帽。 (2) 器械准备。药品器械要准备就绪, 如心电监护仪、光电调速输液器、呼吸机、吸引器、氧气用具、手电筒、导管等。 (3) 药品准备, 包括甘露醇、降压药、高渗糖、中枢兴奋药、激素等, 要求护士熟练掌握药品器械的使用方法和原则, 以便获得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4) 术前血、尿化验、心电图等检查准备, 通知血库配血以备术中用。 (5) 遵医嘱立即执行手术前用药及尿管留置。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定时测BP、P、R, 观察神智、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 以便观察病情的演变。

意识状态的变化是最早反应脑损伤程度的一项指标, 要准确分清嗜睡、浅昏迷、深昏迷等不同意识障碍程度, 主要利用语言和物理刺激来判断。瞳孔的变化是反应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 是诊断脑疝的可靠依据。肢体有无自主活动及活动是否对称, 术后搬动患者或给予翻身时, 动作要平稳、轻巧, 防止震动而影响脑干, 防止脑内引流管滑脱并保持通畅。

2.2.2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颅脑外伤患者, 术后发热达5~9d, 平均7d。原因有手术中致热源、脱水热、丘脑下部体温调解中枢直接或间接损伤感染等。当体温超过3 8.5度时, 应采取降温包括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 必要时冬眠降温, 高热时注意口腔护理, 口唇干裂者用润滑油涂抹, 口腔黏膜有破溃者用口腔溃疡膏。

2.2.3 预防术后并发症

颅脑损伤后, 对侧肢体会出现程度偏瘫、感觉异常, 对瘫痪的肢体要进行定时定期按摩, 功能活动、酒精揉搓, 便于肢体的血液循环, 预防褥疮。对卧床患者要定期拍背, 鼓励患者咳嗽,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定期冲洗或更换尿管等, 以防尿路感染。

3 总结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急、伤势重、变化快、护理难度大、合并症多、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因此, 我科通过对本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我们认为:护士接诊患者, 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基本病情和生命体征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 认真观察病情每一个微小的瞬间变化, 特别对意识瞳孔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要及时发现, 及时报告医师,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无疑对患者的愈后, 具有惊喜的效果。快速、准确的围手术期护理, 及时建立呼吸通道, 快速补液、输血、纠正休克、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 常能起到挽救患者生命, 有起死回生之奇迹。因此, 护士是患者生命的卫士, 为患者站好岗, 为医师望好哨, 早发现、早治疗、创造条件, 积极配合医师, 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分夺秒。

摘要:重症颅脑损伤的特点:急起发病、病程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护理难度大。护理关键是密切观察病情并加以分析, 控制颅内压增高, 精心护理, 尽量减少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只有认真细致的观察, 准确详细的记录, 是提高颅脑损伤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基本保证, 才能为治疗提高依据。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第4篇

武汉工业学院 张小芹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

1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重性颅脑损伤患者经有效护理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做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家属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降低病死率。【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护理;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脑外伤后昏迷12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伴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它具有病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护理复杂,病程长,死亡率高的特点。如何做好其护理工作是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以来一直深思而且关注的问题,现就本科2009年 12月—2010年7月期间共收治的1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25~78岁;入院GCS评分3~8分。其中车祸致颅脑损伤4例,坠落伤3例,原发性脑干损伤4例。本组患者中8例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6例行气管切开术。结果2例仍行气管切开呈昏迷状,2例痊愈,其余7例均病情稳定行后期康复治疗。

常规护理

2.1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意识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及脑功能状态的可靠指标之一[1]。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不仅要了解有无意识障碍,还应注意意识障碍的程度及变化。瞳孔是判断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应的灵敏度及两侧是否对称、边缘是否整齐。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合称为生命体征,是护理人员最常收集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护士应谨遵医嘱随时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过程中发现异常,如:出现瞳孔进行性散大,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提示脑疝的可能,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常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2.2 呼吸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丧失,不能自行排除口咽及气道分泌物。护士应该:(1)对没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使其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配合翻身扣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以利于痰液、呕吐物、口咽分泌物排出以防误吸;(2)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定时湿化气道,及时吸痰,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及翻身扣背,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工作,严格无菌技术及吸痰操作技术规程,保证患者舒适。

2.3 卧位

抬高床头15°~30°,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4 饮食护理

遵医嘱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严格执行鼻饲护理技术,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2.5 口腔及眼部护理

口腔护理每日两次,观察患者口腔情况正确选择口腔护理溶液,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患者舒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眼部护理,眼睑无法闭合或闭合不全的患者遵医嘱给予眼药水滴眼和眼药膏涂擦保护或凡士林纱布覆盖。

2.6 泌尿系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出现尿潴留和尿失禁,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每日会阴护理两次,每日更换尿袋,定时膀胱冲洗,定期更换导尿管,定时夹闭导尿管,定时放尿,以训练患者的膀胱贮尿功能。

2.7 便秘

根据病情遵医嘱应用缓泻剂,如:白色合剂、液体石蜡、开塞露等,必要时行灌肠。切忌患者用力排便、屏气,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

2.8 引流管护理

护士应明确引流管的名称、目的及放置方法,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告知患者家属相关注意事项,保持引流管通畅,患者如需外出检查治疗,当班护士应为患者夹闭引流管,陪同患者前往,以免引起逆行感染。引流管拔除后注意观察有无伤口渗血渗液以防脑脊液漏发生,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各班认真做好交接班。

2.9 输液治疗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重,常需要进行抗炎、止血、脱水、营养脑神经、补液等治疗,护士应合理安排输液的顺序,脱水药严格遵医嘱时间输入,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脱水药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颜色、尿量,防止药物外渗。

并发症的护理

3.1 压疮

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护士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尤其注意压疮好发部位,可以让患者卧气垫床或在骶尾部和骨隆突处放置气圈,经常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平整,避免尿液、汗液的刺激。

3.2 高热

重型颅脑损伤常表现为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引起的中枢性高热,体温>39.5℃且持续不退。常采用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两种方法,多以物理降温为主:减少盖被,调节室内温度,以利于散热;头部冰袋或冰帽,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灌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安痛定、柴胡、度冷丁及皮质激

素和抗生素治疗,每小时测量体温1次并做好记录,平稳后每4h测量1次逐渐减次,直至正常。

3.3 肺部感染

加强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定时翻身扣背,防止坠积性肺炎,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

3.4 消化道出血

患者常出现腹痛、呕吐、黑便、咖啡色胃液或胃内容物,护士应实施以下护理措施:(1)告知患者禁食,使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为患者进行胃肠减压;(2)遵医嘱使用止血药治疗,常用静脉止血如:止血芳酸、止血敏、氨甲环酸、维生素K1等及胃管注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等以及输血补充失血治疗;(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出血量及颜色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

3.5 废用综合征

[2]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因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和肢体功能障碍,常发生关节挛缩和肌萎缩,应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加强肢体被动训练,每日按摩患肢,以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情稳定者配合康复理疗,防止肢体挛缩和畸形。对于言语及听力障碍的患者加强语言功能训练,如:家属不断与患者讲话,听音乐、广播等。

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家属是患者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病治病过程中十分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角色[3]。由于患者的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护理困难,医疗费用高,家属往往很难接受事实,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士了解家属的心理反应做好家属的安慰工作,实施相应对策让家属融入治病中来,护士应认真执行各项操作技术规范,认真履行告知制度,用实际工作让家属满意。

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工作是一项长远而且艰辛的护理工作,它不仅需要每一位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更需要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及业务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护患沟通能力与技巧。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患者的常规护理工作,才能防范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只有不断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做好护患沟通工作,才能使患者家属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使患者顺利康复。【参考文献】

重症颅脑损伤护理 第5篇

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8月104例,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这些患者入院后均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治疗。在重症监护室里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严防并发症的发生,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经过精心的重症监护护理,有86例患者痊愈,13例患者病情好转,5例患者死亡。

结论: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基础和颅脑损伤患者的专科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良好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ICU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0-02

随着城市繁忙的交通及建筑事业的高度发展,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常见,起病急,病情危重,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而及时、良好的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2月~2012年7月收治104名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其中有76例脑内血肿患者行了开颅手术,有13例脑干损伤患者,有15例重度脑挫裂伤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其中有36例患者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行气管切开术。104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有5例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86例患者治疗出院,13例患者病情好转,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年龄3至68岁,其中男68例,女36例。

2重症监护急救护理

2.1保持气道的通畅是关键,及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侧卧位、头偏向一侧,舌后坠者用舌钳将舌拉出。协助医生做好气管切开,并掌握吸痰时机严格执行無菌操作原则,正确吸痰,每次换导管,动作应轻柔。

2.2有效吸氧。持续吸氧3~7天,氧流量2~4L/min,必要时可给予高浓度吸氧。

2.3急诊术前准备。术前备皮及抽血化验、留置尿管及术前脱水及抗生素的应用,都应在半个小时内准备好,因手术是否及时与患者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3重型颅脑损伤保守治疗的重症监护护理

3.1意识状态及瞳孔的监护。根据病人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程度,觉醒水平来反映意识状态[1]。所以意识的状态非常重要,每次进行护理操作或其他治疗时或家属探视时,都应呼叫患者的名字,以刺激患者恢复意识。另外通过瞳孔的观察也可以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特别是对于硬膜外、硬膜下血肿患者,密切观察其瞳孔变化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便作好有效的处理。

3.2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功能的监护。重型颅脑损伤常导致呼吸中枢抑制,发生呼吸障碍[1]。如出现呼吸频率异常,要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发生呼吸衰竭。在SPO2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检查呼吸道情况,查找出原因及时纠正缺氧状态。

3.3体温的监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小时体温仍处于高热状态时,提示对病情恢复不利,应及时寻找病因。早期头部给予冰帽或冰枕降低颅内温度。其中有8例高热患者我们除了给予药物及降温毯降温外,还应给予物理降温及采用冬眠疗法,患者降温效果理想。

4颅脑手术后的监护

4.1体位及呼吸道的监护。颅脑术后患者一般采取头偏健侧卧位,病情稳定后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如有去骨瓣减压者避免骨窗处受压,如小脑、脑干肿胀和后颅窝手术者,宜取侧俯卧位,8小时禁用枕头,防止脑干和枕部受压,引起枕骨大孔疝[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做好湿化及翻身、拍背工作,重视呼吸道的管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体现。

4.2营养支持疗法。由于昏迷患者无法由口进食,但是由于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的消耗非常大,所以在昏迷72小时内我们给予患者留置胃管,并每隔3小时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补充机体所需能量。

4.3引流管的监护。根据手术的部位及放置引流管的作用,保持引流管通畅,并根据要求定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作好处理。

4.4加强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的发生。护士除了细心为患者做好病情观察外,还应做好患者的全部基础护理,让患者舒适、安静地接受治疗,如严防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的发生等,都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原因。

4.5重症监护室的心理监护及促醒护理。由于患者处于一陌生环境中,无熟悉的家属陪伴身旁,加上身边的不适,无论是清醒或昏迷患者,护士都应给予鼓励及心理疏导工作,以让患者度过心理恐惧期。可以采取一些促醒措施,如让患者听他熟悉喜爱的音乐或让家属录音放在床边不断重复刺激其脑细胞,根据调查显示:亲密对象的按摩与爱抚还有语言的刺激有明显的促醒作用[3]。另护士在进行治疗及护理时利用言语呼唤促醒,如“李四,我现在给你抽血了,放松一些,主要是检查肾功能的,进针的时候有一些痛,所以,请你忍耐一下,好吗”如此重复在患者面前使用言语刺激,可以增加脑血流,还可影响脑神经递质水平[4],有极好的疗效。

5小结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外科护士除了在急救处理上要展现优势外,还要在重症监护室里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全面的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协助医生采取积极的措施。在为患者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加强患者的营养及心理支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样可以提高重症颅脑损伤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解丛民.颅脑损伤的重症监护[ICU].神经外科杂志,2010.09.242~243

[2]陈水如,张燕飞.颅脑损伤后急性脑肿胀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9,14(1:59)

[3]廖明珍.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S2期56

重症颅脑损伤护理 第6篇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 重症颅脑损伤约占颅脑损伤的20%[1], 该病病情危重, 变化快, 并发症多, 病死率一般高达30%~50%, 是临床救治的重点难点。而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是引起病情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因素。肺部感染多在患者发病后的10d内发生, 此时患者病情属危重时期, 机体处于应激阶段, 机体抵抗力低下, 而治疗上常需要做较多的侵入性操作, 增加了感染机会。因此注重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前后10d内的治疗与护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 可预防或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了2005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包括颅骨骨折、颅底骨折、脑挫裂伤、外伤性脑出血、脑干损伤、开放性颅脑损伤等3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中, 死亡36例 (9.13%) ;发生肺部感染43 例 (11.68%) , 其中治愈31例 (72.1%) , 好转5 例 (11.6%) , 死亡7 例 (16.3%) 。住院时间最长84d, 最短1d, 平均13d。

2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病房环境管理:

特别加强陪护探视人员的管理, 减少人员流动, 限制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员进行探视;定时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18~20℃, 湿度55%左右;早期就要注意患者使用物品的清洁消毒, 尤其是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雾化器的管道、储水罐、吸痰用物品应定期消毒, 防止带菌的微粒通过这些物品直接吸入患者的呼吸道而引起感染。发生肺部感染后, 妥善安置患者, 感染者与非感染者分开。

2.1.2 体位护理:

昏迷伴呕吐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以侧卧位为宜, 需要定时翻身, 每2小时1次, 并叩击背部, 若血压平稳患者抬高床头15°~30°, 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 防止坠积性肺炎;气管切开后应取平卧位, 头部稍低, 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气管切开当日不应过多的变换体位, 以防气管套管脱出;进行鼻饲时, 每次不超过200ml, 饲前抬高床头30°~40°, 避免鼻饲时造成胃内容物反流而误吸进入气管, 以避免造成吸入性肺炎。患者清醒后, 鼓励其深呼吸、咳嗽, 并更换体位, 以促进痰液排出。

2.1.3 口腔与皮肤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人工气道患者因不能经口进食, 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自净能力下降, 用生理盐水棉球或口腔护理溶液, 每天2次口腔护理对预防口腔感染起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患者, 口咽部分泌物容易进入下呼吸道而引发肺部感染, 在吸痰时先吸口咽部分泌物, 防止其进入肺内, 可避免或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床单随脏随换;按摩受压部位, 骨突处给予气圈或海绵垫, 病情稳定者同时经常更换体位, 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2.1.4 注意合理营养: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及负氮平衡状态, 抗病能力降低, 因此要尽早给予合理营养, 以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同时早期肠内营养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从而降低机体高分解代谢, 增进机体的修复能力, 促进早日康复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对于昏迷不能进食者, 可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人造白蛋白、脂肪乳或血浆等高营养液或伤后3~5d内插管鼻饲,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后, 拔除胃管, 经口进食。

2.1.5 及早发现肺部感染征象,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遵守医嘱适当应用抗生素和祛痰药物, 如患者出现持续高热、脓痰增多、肺部有啰音等征象时, 应及时正确留取痰标本, 做痰液培养与药敏试验, 配合医师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

2.2 专科护理

2.2.1 呼吸道护理:

做好呼吸道护理是减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发病率的重要环节。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常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加上神志不清, 烦躁不安, 如护理不当常常容易造成呼吸道梗塞及肺部感染, 故应尽可能保持呼吸道干净通畅。如清醒患者鼓励其尽可能咳出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过多黏稠, 不能自动排痰时, 应用吸痰器彻底吸痰, 吸痰动作要轻柔、利索, 注意切勿损伤呼吸道黏膜, 避免破坏黏膜屏障作用, 每次吸痰时间一搬不超过15s。 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者可雾化吸入或持续性气管内滴药, 以稀释痰液, 利于痰液排除, 同时湿润呼吸道, 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气管切开患者失去了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加温、加湿作用, 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所以呼吸道湿化是防止该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具体护理措施是除了保持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外, 采取超声雾化吸入每天2次, 每次15~20min, 同时气管内滴入湿化液每30~60min/d, 每次1~2ml, 湿化液为生理盐水100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2~5mg、糜蛋白酶4 000U, 滴药时需要注意病人吸气时沿气管内套管壁缓慢滴入, 以免呼气时将药液喷出, 该法利于湿化液达到气管深部及支气管, 能起到明显的湿化作用。另外, 气管套管口处应蒙上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湿润的纱布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2], 但要注意纱布不能过湿, 以防过多的水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2.2.2 高热护理:

颅脑损伤使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出现高热致抵抗力降低而增加肺部感染机率, 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可以采取头部冰帽, 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敷冰袋,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冬眠降温。

2.2.3 合理氧疗: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高, 脑水肿严重, 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应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有利于改善肺泡通气, 缓解脑缺氧。

2.3 心理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后患者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帮助患者解除不良的心理状态, 调整心理平衡, 让患者认识疾病性质, 学习康复知识、技能, 端正对疾病的态度, 从而促进病情康复有较大的帮助。

3讨论

3.1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症颅脑损伤早期主要是因为患者意识障碍, 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不同程度减弱或消失, 痰、血液、呕吐物等误吸造成气道阻塞, 影响通气, 引起严重缺氧, 并使病菌滋生繁衍而造成肺部感染;而中晚期患者肺部感染主要原因是长期昏迷和卧床导致的坠积性肺炎, 以及院内耐药菌株的感染、呼吸道侵入性操作的反复实施, 气管局部损伤, 纤毛清除功能降低, 而造成了肺部感染的发生。此外, 吸氧、大量脱水剂的应用, 导致呼吸道干燥, 从而破坏了呼吸道黏膜屏障;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应用引起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本文统计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1.68%, 病死率16.28%, 与文献报导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13%~18%) 、肺部感染病死率 (19%~60%) [3]为低, 说明本文的护理措施是有效可行的。

3.2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是可以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率及其病死率 但早、晚期的护理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早期是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 要积极做好口腔护理,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中晚期护理的重点则是应用化痰药或正确有效地吸痰、扣背及排痰机震动排痰, 而湿化呼吸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若气管切开患者应严格地加强呼吸道护理, 早发现肺部感染征象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预防或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提高其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其经济负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伟水.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现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1 (2) :310-312.

[2]冀玲琴, 刘萍, 常丽芬.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J].中医正骨, 2005, 17 (3) :11.

重症颅脑损伤护理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108例, 男76例, 女32例。年龄3~83岁。

1.2 损伤类型

均根据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确诊, 硬脑膜外与硬脑膜下血肿致脑疝82例, 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 致脑疝21例, 病人有明确的颅脑外伤昏迷史, 术前单测瞳孔散大85例, 另23例在手术准备过程中有双测瞳孔散大。

1.3 治疗措施和预后

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78例, 钻孔引流术30例。其中治愈52例, 轻残15例, 重残28例, 植物状态5例, 死亡8例, 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例。

2 护理

颅脑外伤常可见并发部位感染继发颅内出血、高热、消化道出血、褥疮等。为减少并发症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生命体征监测

我科用多功能监护仪, 监测项目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以及血氧, 并注意瞳孔和意识的变化有无继发颅内出血迹象以及肢体活动情况。术毕回室病人每15~30分钟测量1次, 连续8h平稳后改为1h/次;警惕迟发血肿发生。脉搏慢而有力常见于颅内压增高, 脉搏细快常见于有效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 深浅不一, 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

2.2 控制颅内压和脑水肿

术后6h血压平稳者应抬高床头10~30°, 是脑外伤患者的最佳体位 (硬膜下血肿患者取头低脚高位) 对额部、颞部、顶部开颅的取正位或仰卧头偏向对侧手术后脑水肿在开颅术后24~48h达高峰持续14d后逐渐减轻对颅后凹开颅的患者取侧卧位应保持大便通畅。

2.3 切口与外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各种引流管要妥善固定, 防止脱出, 翻身时注意引流管不要扭曲、打折。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注意引流袋的高度, 硬膜外、皮下引流时引流袋高度与头颅平齐。切口感染多发生于术后3~5d, 换药时注意切口颜色、愈合情况。

2.4 肺部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更换体位, 拍背排痰, 及时清除鼻腔、咽、喉部及气管内分泌物, 以免舌后坠及呕吐时误吸。吞咽反射差者, 进食时防误吸鼻饲者注射前抬高床头15°, 以防食物倒流入气管引起肺部感染。气管切开者及时吸痰、给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及时进行气管内套管及吸痰用物的消毒等。定期痰培养, 并做药敏, 选用有效抗生素, 减少探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 保持一定温度、湿度, 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病房。

2.5 泌尿系统感染

要保持会阴部清洁留置导尿的病人, 每周换导尿管1次, 每天换尿袋1次, 每天必须进行会阴护理2次, 注意多饮水, 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温开水, 保证每日尿量在1000m L以上, 并且尿的p H值在6.5~7.0。发现尿液浑浊, 有絮状物或带有血性尿液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如有尿路感染及时治疗。膀胱冲洗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最好不用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的抗生素。引流管和集尿袋应放置在膀胱水平位置以下保持单向重力引流, 防止尿液逆流, 一旦发生尿路感染, 应及早拔除导尿管, 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如口服呋喃坦啶、甲硝唑等。重者可联合用药或静脉滴注抗生素, 以使感染迅速得到控制。

2.6 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和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应激性溃疡, 颅脑损伤后应及早进食, 不能进食者留置胃管给高营养易消化饮食, 每次鼻饲后温开水冲鼻饲管以免管腔堵塞。另外加强口腔护理, 每日2次。每周更换1次鼻饲管。神志清醒, 能自己进食者给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每次饭后行朵贝尔液嗽口。本组23例在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的早期常有呃逆, 主要表现为柏油样便有咖啡色胃液, 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给予禁食, 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变化、胃肠减压, 用冰盐水750m L加去甲肾上腺素8mg反复冲洗后在胃管内注入氢氧化铝凝胶6~8h/次, 每次30m L, 或云南白药等, 经上述处理后一般2~4d内出血均可得到控制。

2.7 褥疮的预防

由于此类病人多数处于昏迷状态且伴肢体瘫痪, 要预防褥疮发生每2小时翻身、变更体位, 观察按摩骨突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或用气圈或用海绵垫保护。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无渣屑。一旦发生褥疮, 患处局部应悬空, 患者每小时翻身1次使用气垫、气圈、海绵垫避免疮面继续受压。红外线照射至创面干燥适用于Ⅰ、Ⅱ期褥疮。Ⅲ期褥疮的治疗, 用塑料袋罩住创面向袋内送入纯氧, 几分钟内可见坏死组织液化, 活组织变红使溃疡面迅速愈合。目前一系列伤口愈合, 不同阶段的不同敷料不同程度上能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2.7.1 高热护理

由于损伤或手术累及脑组织术后病人体温会有所升高, 但一般低于38℃术后1~2d恢复正常, 不需特殊处理。若术后早期出现高热则提示中枢性高热, 应给予物理降温及冬眠降温;感染性高热, 除了降温还应抗感染治疗。

2.7.2 降温注意事项

物理降温时应保护好颈项及胸腹部, 冰袋外包一层薄巾, 防止局部冻伤, 有步骤地降温防止体温骤降造成虚脱、寒战等不良反应。保持降温过程的连续性, 不随意间断和盲目停止, 以防体温下降后再度升高。注意个体耐受性, 因每例的病情及对降温措施的敏感性不同, 降温过程中应采取以一项为主, 多项结合的措施。

3 结语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死亡主要原因有:肺部感染、高热、昏迷、尿路感染, 这些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 高质量的护理能大大提高成活率,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摘要:本文对108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急症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术后科学严密的观察和完善的专科护理更是对于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症颅脑损伤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2例, 男70例, 女32例, 年龄3~72岁, 平均36.2岁。车祸伤74例, 高处坠落伤22例, 打击伤4例, 跌伤2例。受伤部位:枕部37例, 额颞部12例, 顶枕部8例, 硬膜外血肿17例, 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5l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4例。合并颅底骨折42例, 肺挫伤6例, 血气胸4例, 肺部感染96例, 神经源性肺水肿6例。临床症状:患者入院时GCS均在8分以下, 除具有脑部相应症状外, 均有不同程度的体温、血象升高, 听诊两肺部可闻及湿音, 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口唇发绀, 咳白色甚至粉红色泡沫痰, 两肺广泛湿音。

2 护理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 伤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如昏睡、嗜睡、浅昏迷、深昏迷, 深昏迷者可导致咳嗽反射消失, 常有呕吐酸性胃内容物误吸入气管, 颅底骨折患者可将呕吐物及血液误吸入气管, 造成肺部感染。本组有23例, 饮酒后骑摩托车摔伤或打架致头部击伤发生误吸, 在术前进行气管插管时从气管内吸出食物残渣。因此, 做好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危及预后, 为达到一个满意的治疗效果, 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护理。

2.1 急性期肺部护理

2.1.1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患者头部抬高15°左右, 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鼻内分泌物, 头偏向一侧, 以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2.1.2 定时翻身拍背, 每2~3h翻身拍背一次, 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2.1.3对近期不能清醒者, 行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后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保持气管通畅, 防止阻塞, 及时清洗, 定时吸痰, 每日雾化吸入2次, 防止内气管脱落, 保持下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处敷料及周围皮肤保持清洁, 每日更换敷料2次, 污染后及时更换。严格掌握拔管原则。

2.2 急性期其他护理

患者入院时多为病情危重。因此, 要严密观察病情, 每0.5~1h观察一次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注意观察意识、瞳孔

黑龙江省密山市农垦牡丹江分局中心医院 (158300) 的变化, 并及时报告医师。高热患者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常用方法是冰帽及酒精擦浴, 用盐水纱布覆盖口部, 保持纱布湿润以防止口唇干裂;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 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应经常更换部位, 受压处放置棉圈、气垫圈, 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 保持皮肤清洁;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更换被服, 必要时骨突出部位用酒精擦拭并涂以滑石粉按摩, 以防止褥疮的发生。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置, 协助患者做被动肢体活动和肢体按摩, 防止肌肉萎缩和发生畸形。

2.3 恢复期护理

经过急救后1~2周病情逐渐稳定, 但由于部分患者因瘫痪卧床, 因此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是本期的关键。耐心做好患者思想工作, 解除恐惧、忧虑以及急躁情绪,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对躁动、兴奋的患者给予镇静处理, 向患者解释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并协助患者被动肢体活动和肢体按摩, 鼓励患者由被动转为主动, 指导患者逐步增加活动量, 以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保持大小便的通畅。排尿困难者尽量用局部按摩、热敷膀胱区以及用诱导方法促使排尿, 尿潴留者应在严密消毒的情况下给予导尿。

3 讨论

肺部并发症常常影响重症颅脑损伤的预后。由于肺部并发症, 气体交换的障碍促进并加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而颅内压增高又增加呼吸功能紊乱, 形成恶性循环可致死亡。为了提高救治水平, 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3.1 积极处理胸部合并伤, 特别是挤压伤。

当胸部被挤压时, 常导致肺实质挫伤淤血、水肿等变化, 加重换气不足, 而导致病情加重。笔者体会, 在积极处理胸部合并伤的同时, 要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2 积极处理神经源性肺水肿。

患者受伤不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泡沫样痰、呼吸节律改变, 肺部听诊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 此时应高度怀疑患者伴有神经源性肺水肿。如胸片示两肺呈云雾状阴影, 即可确诊。此时应分秒必争进行抢救, 机械通气, 辅以激素、利尿剂、强心剂、控制液体入量等。本组6例发生肺水肿, 由于抢救及时4例获救。

3.3 早期、有效、足量使用抗生素, 同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

所以一旦感染, 即给予短期大剂量抗生素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同时反复行痰、血培养, 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在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特别注意霉菌感染。另外, 给予充足营养, 并注意维生素、微量元素的补充。

重症颅脑损伤护理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3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 患者年龄在18~73岁, 平均年龄 (45.99±7.59) 岁;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 高处坠落伤10例, 硬物击伤5例, 其他3例。实验组32例, 患者年龄在17~74岁, 平均年龄 (46.85±7.88) 岁;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 高处坠落伤11例, 硬物击伤5例, 其他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 并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给予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引流管护理等。

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后早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为:

1.2.1 基础护理

(1) 维持体液平衡:手术后24h内禁食, 严格限制水、钠摄入。安排合理输液, 调整滴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记录每日尿量。定期监测电解质, 保持水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2) 卫生保证:帮助患者按摩受压皮肤,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 防止褥疮发生。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如有义齿应取出, 昏迷患者定期口腔护理。 (3) 维持温度正常:体温在38.5℃以上的患者及时给予降温, 采用冰毛巾、酒精擦浴或冰袋, 注意前后颈、胸腹部、脚心忌擦浴。躁动患者安装防护栏或束带制动, 防坠床[3]。

1.2.2 病情观察

术后24h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 注意意识、瞳孔的变化, 如有恶化迹象及时报告医生。积极控制血压。对有躁动不安症状的患者, 遵医嘱酌情使用镇静药物。

1.2.3 并发症预防

(1) 预防深静脉血栓及下肢静脉炎:长期卧床患者宜抬高双下肢 (以高于心脏水平为度) , 并放于功能位, 每日对患者进行双下肢各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 护士对其进行下肢肌肉的推拿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士要尽量避免在下肢对患者进行反复静脉穿刺输液, 防止静脉损伤和静脉炎症。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变化。 (2) 预防呼吸系统感染:定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 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频率异常。每4h给予雾化吸入0.9%氯化钠溶液10mL+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4万u+地塞米松2mg, 20min/次[4]。行气管切开患者, 于无菌操作下伤口换药, 1次/d。保持患者头部偏向一侧, 并保持抬高15°左右[5], 及时清除口腔的分泌物,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进行吸痰操作, 每根吸痰管限用1次。 (3) 预防压疮: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叩背以帮助排痰, 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吸入协助排痰, 加强口鼻护理, 及时彻底清除分泌物、呕吐物, 以防呼吸道感染、阻塞性窒息等不良后果加重脑缺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评价患者GCS评分。

1.4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S评分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32例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 其并发症发生较少, 仅出现3例,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注:实验组GCS评分护理干预前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t=2.55, P>0.05;实验组护理干预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 t=14.11, P<0.05;实验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χ2=6.33, P<0.05。实验组并发症3例, 其中包括1例泌尿系感染, 2例呼吸道感染;对照组8例并发症包括, 2例泌尿系感染, 4例呼吸道感染, 2例压疮3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是临床的危重病患, 患者往往预后较差, 且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我院在临床工作中, 为了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 更好地预防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 采用了颅脑损伤术后早期综合的护理干预。

这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要给予完善的基础护理干预, 这样能够为患者提供一种较好环境, 保证其卫生清洁, 并维持其体液平衡, 确保了患者个体卫生等需要, 并能够起到预防并发症、保持患者舒适的效果。其次, 加强病情观察, 护士可以更早期地观察到患者的异常情况, 以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降低并发症的影响。最后, 我院护士还为患者给予并发症的预防, 针对常见的并发症, 提供了主要的预防措施。

联合上述综合护理干预, 护士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为其给予综合的照顾, 个性化地对其容易发生的并发症的预防。护士在其中还与患者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从本次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经过我院的术后早期综合护理, 患者护理干预后GCS评分更高, 其并发症发生较少,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早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有积极的临床作用, 可以提高患者预后, 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董丽秀.68例重症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2) :73-74.

[2]李小玲, 赵丹.15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的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1) :140-140.

[3]吴丽娜.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 :9-10.

[4]应爱芳.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2) :28-29.

重症颅脑损伤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高压氧;昏迷;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08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56-01

重症颅脑损伤后常可造成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出现障碍,使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如果患者受伤后10天病情已平稳但仍处于昏迷状态。这时为了改善其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建议采用辅助高压氧的治疗方法。并加以对比分析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以来采用高压氧治疗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33岁。致伤原因,车祸18例,非车祸6例。手术治疗18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3例,硬膜外血肿5例。非手术治疗6例,原发性脑干损伤3例。伤后10天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4-5分15例,6-8分9例。对照组选择2010年以来未行高压氧治疗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2岁。致伤原因,车祸15例,非车祸5例,手术治疗9例,其中硬膜下血肿7例,多发性血肿1例,硬膜外血肿1例,非手术治疗11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伤后10天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4-5分13例。6-8分7例。诊断:①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卧床,对语言有轻微反应,但不理解。②没有定位运动反应,偶有运动也是无意识的。③依靠鼻饲进食,不能自主排尿,二便失禁。④有自主呼吸,呼吸平稳。⑤能发音不能讲话。血压,体温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以上全部患者伤后3-6月采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语言障碍程度评估,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这三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①给予止血,醒脑,降颅压,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如甘露醇,醒脑静,脑活素,胞磷胆碱等。②支持疗法。保证全身营养,以维持机体所需的能量。采用静脉输入脂肪乳,葡萄糖和维生素类及钾等人体必需的离子。由鼻饲管注入混合牛奶,肉汤,果汁等,保证机体所需。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同时辅助高压氧治疗。我院采用多人空气加压氧舱进行治疗,进舱前10-20分钟常规进行鼻饲同时痰多且粘稠的患者给予吸痰。氧舱内给予2-2.5个大气压的压力,用面罩间歇吸氧60分钟。吸氧30分钟时休息10分钟,吸舱内空气,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总治疗次数视病情而定。在高压氧治疗期间常规服用维生素E和血管扩张剂。本组高压氧治疗1-2个疗程5例,3-4个疗程12例,4-5个疗程7例。2结果

2.1高压氧治疗组①GOS预后评分:5分14例(58%),4分8例(33%),3分2例(9%)。②语言功能障碍分级(4级)评估:1级正常11例(46%),2级(可理解语言,有时混乱)11例(46%),4级(完全不能沟通意志及理解语言)2例(4%)。③KPS评分90-100分15例(63%),60-80分7例(29%),30分2例(9%)。

2.2对照组①GOS预后评分5分7例(29%),4分5例(21%),3分6例(25%)2分6例(25%)。②语言功能障碍程度分级:1级3例(13%),2级6例(25%),3级8例(33%),4级7例(29%)。③KPS评分90-100分7例(29%),60-80分6例(25%),30分5例(21%)。高压氧治疗组预后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3讨论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效果显著与下列因素有关。

3.1降低脑水肿高压氧下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脑水肿减轻,颅内压降低,高压氧作用明显,可靠。如0.2MPa氧压下脑血流量减少21%,颅内压降低36%。高压氧能有效阻断脑缺氧—水肿—颅内压增高这一恶性循环。

3.2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氧在血液中的弥散半径增加对解决脑水肿条件下的组织缺氧是临床其它方法难以比拟的,可有效纠正脑缺氧状态,亦可纠正脑外伤后综合症所引起的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

3.3高压氧可促进毛细血管再生加快和侧枝循环的形成保护病灶周围“缺血半影区”内的神经细胞。

3.4高压氧可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Kannai(1973)用超声血流描述,发现高压氧下脑干血流不像颈内动脉系统那样减少,而是增加。因此对伴有脑干损伤的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

3.5网状系统血供主要来自基底动脉,HayaKwa(1974)Sukoff(1980)已证实高压氧可使椎动脉血流升高,在0.2MPa氧压下椎动脉血流量增加18%,网状系统血流不受血管功能的影响。因此认为高压氧可增加血供,改善上升性网状激活系统功能,以促进患者意识恢复。3.5可增加吞噬细胞消化坏死细胞和的能力,加速病灶的清除和血肿的吸收。高压氧治疗后,血肿在3-5天开始液化吸收。

3.6可使损伤的神经元恢复避免受损神经元坏死,减少坏死灶,加快组织修复促进胶质细胞分化,繁殖,产生大量胶质纤维以修补损伤组织。

3.7高压氧可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药物吸收,增加药物的效果经过对本组病例的疗效观察分析,结果显示辅助高压氧治疗的治疗组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特别是远期生活质量评估,完全好转的病例大大高于常规治疗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P<0.01),语言功能障碍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本组资料也证实,高压氧治疗对于提高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愈后生活质量,减少伤残率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同时此组资料也说明高压氧对颅脑损伤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高压氧是一种见效快、疗程短、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参考文献

[1]高春锦,杨捷云.翟晓辉编著《高压氧医学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9.

[2]李温仁,倪国坛,编著.《高压氧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1.

[3]毕庆思.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临床疗效.《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04期:500-501.

[4]吴彗娟.柳蕾.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疗效观察.《社区医學杂志》,2011年第21期:39-40.

重症颅脑损伤护理 第11篇

1 一般资料

患者, 男, 41岁, 2010年7月11日主因脑部创伤收治于神经外科转入ICU监护。患者意识昏迷,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3.0 mm, 对光反射存在。于当日15:00在全麻下行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术毕意识无改变, 7月12日冰毯降温, 7月17日复查CT, 脑挫裂伤加重, 当日在全麻下行右侧额叶脑挫裂伤去骨瓣减压术, 术毕意识无改变。术后第6天, 意识昏迷, 双侧瞳孔不等大, 右侧大于左侧, 右侧直径约2.5 mm, 左侧直径约2.0 mm, 对光反射迟钝。

2 主要护理措施

2.1 观察病情

2.1.1 意识状态与瞳孔的观察

意识状态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患者意识清楚转为朦胧或嗜睡或躁动不安, 昏迷转为清楚出现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 以及意识障碍逐渐或突然加深时, 均为颅内血肿或脑疝先兆。瞳孔变化可反映颅内受压、中线移位情况, 是最重要的观察重点。因此, 应时刻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的变化。

2.1.2 生命体征的观察

生命体征的变化可反映颅内继发损伤情况, 常规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一般血压保持在140~150/70~80 mm Hg, 脉搏70~80次/min, 呼吸18~20次/min.伤后数日出现高热常提示有继发感染。中枢性高热可使用冰毯降温。

2.2 基础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畅通

昏迷患者容易发生误咽、误吸, 极易引起呼吸道梗阻。因此, 对患者每日口腔护理3次, 保持口腔卫生, 同时定时翻身、叩背吸痰, 一般每2 h翻身1次, 勤活动肢体, 有助于预防静脉血栓和皮肤压疮。当呼吸道较干燥, 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可行超声雾化或注射用水25 m L加氯化钠25 m L持续湿化气道, 可稀释痰液, 防止肺部感染。

2.2.2 预防泌尿系感染

留置尿管患者每日膀胱冲洗2次, 定时开放排尿, 维持膀胱正常的生理功能, 每日生理盐水清洁尿道口2~3次, 更换尿液引流袋, 注意引流袋的位置必须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反流, 预防泌尿系感染。

2.2.3 高热的护理

颅脑损伤后常因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或感染而致体温升高, 机体基础代谢增高, 增加氧耗, 加速脑细胞的破坏, 应及时降温。体温升至38.5℃以上, 可考虑用冰袋、冰毯降温。持续高热不退者给予冬眠疗法, 使患者处于亚低温状态。体温控制在肛温32~34℃, 可降低脑组织代谢, 减少脑细胞耗氧量, 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 有利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2.2.4 营养护理

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导致耗氧量增高, 蛋白分解加速, 因此, 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昏迷患者须禁食, 早期采用胃肠外营养, 每日入量在2 000 m L左右, 其中含钠电解质不超过500 m L, 输液速度不可过快。无消化道出血者, 可给予匀浆膳鼻饲管注入, 利于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 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 可给予鼻饲管注食, 如肠内营养剂。

3 小结

重症颅脑损伤是脑损伤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差, 创伤所致的急性脑水肿和高颅压是脑损伤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 脑组织受损缺氧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脑水肿, 如不及时处理可造成颅内压增高, 继发脑疝[2]。ICU对此类患者进行持续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监测, 严密观察瞳孔、判断意识, 加强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系的护理, 降低患者感染的概率, 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5:123-157.

上一篇:车型识别技术下一篇:学校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