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优势论文

2024-09-03

地理学科优势论文(精选11篇)

地理学科优势论文 第1篇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析

中学地理教学中关于灾害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地理灾害的种类、地理灾害的成因、地理灾害的分布及危害几个方面。从地理灾害的成因看, 有些灾害是自然因素引起的, 如地震、旱涝、火山爆发等, 称自然灾害;有些灾害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 如酸雨、噪音、不合理开发等, 称人为灾害。有些灾害的产生既受自然、又受人的作用, 一种灾害与他种灾害的形成条件不同, 同种灾害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 其规模和危害程度也不同。在中学地理内容中, 对一些主要灾害 (地震、旱涝、寒潮、台风, 沙漠化、水土流失, 三废排放, 不合理开发等) 的成因、分布和危害作了介绍, 应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各种灾害内容 (地震、火山活动、旱涝、风暴等) 的认识主要是某种地理现象, 如果紧扣教材, 恰当、准确地选择并举出灾害事件实例,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灾害认识,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灾害的清醒认识。比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印度洋海啸等影响大的灾害事件, 再如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的事件, 苏州地区比较常见的是洪涝灾害,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对苏州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灾害教学中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 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但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在对地理环境的学习中建立整体和联系的思想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地理环境的学习是灾害教育的基础, 在防灾、抗灾、减灾的诸多领域中, 首先需要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性有更多的认识, 寻找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地理环境的学习本身就是灾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 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 其他要素因受其影响, 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 改变水这个要素, 就会使其他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形成沙漠中的绿洲。反之, 如果破坏了植被, 也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 引起沙漠化。

三、在灾害教育中重视对人文地理的阐述

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 第2篇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如果使教学内容或教材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则更能营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立足于未来社会,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一种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在课内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各科共同的学习技能和科学的方法,以及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营造更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重点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任务或问题,一个巧妙的设计,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品质,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不知疲倦地学习,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激发下,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中状态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的方法也记忆深刻。

例如:在教授文字处理“段落和页面的设置”一节,课前提出问题:怎样帮助你喜爱的歌手设计一张歌页。学生会拿出磁带歌页或CD歌页来仿照排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页面设置、分栏、段落设置、页边距等知识,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很快掌握了“段落和页面设置”一节所教授的知识,而且有些同学还提出了教材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可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自动地去学,也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主学习,需要自主教育的氛围,需要学习主体不断的激发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在实践中发现,平等的学习环境最能体现放松、行动、兴奋、情绪和乐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的协作关系,形成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善于参与的氛围。

其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坚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教师可问可不问的就不问,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把时间让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教师应运用学科优势,多提供自主学习课件,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引导和答疑作用,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在任务中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课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的设计对于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非常关键。所以在任务设置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

可以参与进来或自主创造,这样在教学中,有的练习内容不都是所有学生喜欢的,但他们因有自己的一份空间,因而也会乐于参与,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了断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所以设置的任务还要与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并敢于设计、运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学习目标的选择者、学习内容的探索者。例如在学习“获取网络信息”这一章时,我将任务和历史学科结合,让学生开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而每方又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所需资源,在搜寻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怎样对网页上文字、图片的保存,怎样对关键词进行搜索等,并在些过程中完成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最后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还有的小组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来展示本方的观点,从而使辩论会开的有声有色。学生在完成此任务既培养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及网络学习和应用能力,又从多方面进一步了解了秦始皇其人,历史知识得到了丰富,真正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技术新教材编写的宗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注意结果的传授,而要在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信息技术课本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其特点,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而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课前先将本节课的重点利用投影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训练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包括:

1、课本讲解的知识,这一步骤是课堂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书没好好看书,就忙着做题,教师要做好启发、提示,并精心制作自学课件,通过课件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联系起来,使这一步骤落到实处。

2、利用自学的知识解决实践的问题。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巡视辅导,并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帮助。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操作实践能力。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中,在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中促进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激励学生自主评价

评价作为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直接关系到实施效果。构建与自主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可以使评价切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长效维持。首先,提倡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作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之一,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再次,鼓励学生互评。在自主学习中,为了创造更为丰富的评价手段,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学生互评的机会。因为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客观认识,学会积极地看待同伴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进而促进学生乐观生活态度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与

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每节课中留一段时间,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或展示作品。展示作品时让学生先自我评价,然后相互评价,在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们从不同的观点和审美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使作品的制作者发现哪些方面有长进,需要加以巩固和发展;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活动,并在进一步完善作品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如在学习演示文稿和Word,给学生个人或集体展示“杰作”的机会,对这些作品,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评价,甚至于连插图的大小合适与否都能加以评价,其自主学习与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通过评价,学生主体性得到极大尊重,独立性得到极大支持,自主性得到极大发挥。

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第3篇

为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建议如下:

1.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列入国家财政专项持续支持。鉴于该项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将其列入国家财政专项持续支持,以便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布局,满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支撑行业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求。

2.加大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力度。重点建设以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目标的前沿技术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以及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要健全平台运行体制与机制,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工程化一体的行业技术创新“一条龙”机制。

3.确保“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质量与效益。建议教育部、财政部成立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加强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统一领导和协调,通过“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确保执行情况与业绩挂钩,实行竞争和动态考核,确保建设质量。平台所在高校要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地理学科优势论文 第4篇

一、关注高中地理课程的综合性

1.充分把握地理课程目标的多样性。《课程标准 》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 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的基础目标,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及地理技能等内容。“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的关键目标,这一目标首次单独列为课程目标阐述的一个领域, 包括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方案、对策;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这三条目标属于一个系统体系中的三个不同层级,是一个逐级提高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的终极目标,包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高;了解地理国情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增强爱国、爱家情感。“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培养 ;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以及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三级目标完整体现了高中地理课程的系统性和多样性。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模块1中,学习地表形态,不是为了认识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有什么特征, 而是认识地貌发育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认识到喀斯特地貌的经济、美学价值,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充分体现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新课程标准在淡化地理课程内容设计知识系统性的同时, 特别强调课程的基础性, 即突出对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的系统阐述,例如,《地理1》选择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如《地理2》选择的基本过程包括人口过程、城市化过程、农业和工业地域形成过程、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等。 其次,强调学生地理基础性技能的培养。地理教材在知识内容设置中重视学生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技能,阅读和运用图表和数据技能的培养,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等等。如《地理2》中设置以探讨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从而系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3.充分把握地理课程表述形式的灵活性。地理教材的表述系统力求简洁、新颖、多彩,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教师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教材的表述系统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问题系统(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文字系统包括正文、阅读和案例。新课标地理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叙述性文字减少,淡化教材工具性,注重教与学的创造性的利用和开发。图像系统包括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示意图、漫画、景观图等。仅《地理2》一册中就有196幅地理图像,因此,地理图像成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地理教学必须重视的教学环节。问题系统包括章前问题,阅读思考、活动和章后问题研究。问题系统的多样化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途径和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

二、发挥高中地理课程的综合优势

1.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与渗透。首先 ,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高中地理具有文理兼备、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比如:气旋、反气旋、季风、皱褶等的形成无不运用物理力学知识;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的酸碱性及各种有用矿物无不利用化学知识;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从而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无不符合哲学中普遍联系的原理。因此,加强地理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整合要注意地理学科的主体性,其他学科内容要能对地理知识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关键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当然在整合中不能削弱地理学科本色,把地理教学异化为其他学科。其次,注重内容与方法的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手段, 从而提高地理课程的学习效率。如利用物理“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对气候的影响; 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问题的推导式迁移等。特别强化史地的交融,在以历史线索为主导的总体框架中, 采取相对集中与反复呈现的方式提供地理知识。例如,讲古代对外交往,要求对照当今世界地图;讲古代中国民族融合历史,则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教学对照今日中国版图;让学生明确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古代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布、近代工业城市的形成都是地理条件影响文明多样性的结果。

传递正能量,打造优势学科 第5篇

【关键词】正能量;学习;科研;协作;交流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但现在它更多的是指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它的内涵包括了积极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人和事。音乐教研组建设,需要学科组内“领袖”人物的影响,需要品牌教师的支撑,也需要一个和谐有为的师资队伍,共同学习交流,传递正能量,将教研组打造成优势学科甚至强势学科,形成品牌效应。

一、加强学习,产生正能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理念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能否胜任音乐课的教学不仅看教师的唱、奏、跳能力,更要看教师的音乐素养、教学创新能力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教研组要鼓励、引导并督促教师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包括:加强对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示范课”、“研究课”的观摩,更新思想;加强对优秀课改论文、教学设计的阅读,拓宽视野;加强针对提高教师音乐素养、文化素养的学习,打造人格魅力,同时还可拓宽学习渠道,开展网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等。学习是教学智慧的源泉,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是教学研究的载体,只有不断地学习,才有可能激发教研组成员的潜能,使之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

二、全员科研,提升正能量

教科研是教学创新的需要,更是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研组内每一个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实践,在总结、反思、调整、完善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讲座、教学案例等形式推广研究成果,形成教师个人或教研组的教学风格。由于音乐学科不是中考学科,音乐教学研究的触角更要体现出务实性、人性化的特点。研究的内容应结合新课程背景,强化学科特色,比如:如何操作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为重要理念下的“双基”教学;音乐学科对“音乐探究与表现”课型的实践;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校为本,创建立体化校园音乐文化环境的思考与实践等。以上这些研究课题有热点问题,也有实践中产生的困惑,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教研组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教科研的考核制度,用制度督促全员科研,在组内营造一个科研氛围,提升正量场,推动课程改革。

三、团队协作,增强正能量

教师间的协作,是教育的良心,也是敬业的态度。它促进教研组内每个教师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规范的学校都在严格实行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目的是群策群力,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并适合所教学生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音乐教研组是较小的学科组,少则二、三人,多则五、六人,很多学校习惯上通常一人包教一个年级或一个半年级,这样做看似责任明确,却不利于教师间的协作,同时由于缺乏比较,也不利于教务部门的考核。因此,要创建协作型的音乐教研组,一方面要在机制上促使教师协作,制定一套集体备课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考核等;另一方面要创设教师协作的氛围,例如对协作型的教师要优先提供发展的机会,开展师徒结对并表彰、奖励优秀的师徒对子等。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强调协作,可以激发教研组个体的潜力,也可以增加教研组整体的实力。

四、对外交流,放大正能量

个人能力有限,单个教研组的力量也有限。因此,教研组绝不能固步自封,要学会与外界积极交流,创建外交型的教研组。建设强势学科组,就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把教研组作为一个能量场,以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思维对学科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即“一要借势,二要造势”。所谓“借势”就是要在校内外千方百计地寻求帮助,例如:聘请教育专家担任本校音乐学科的“专家指导”;举办或参加一些规模化的音乐教学研讨会;建立与高层次学校在教科研方面的合作关系等。所谓“造势”就是要以校为本,发挥教研组优势,打造音乐学科的“品牌”。“造势”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水平,形成教学特色,而且可以促进校际间的交流。无论是“借势”还是“造势”,都是为了实现“走出去、请进来”,及时掌握学校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五、打造品牌,传递正能量

“品牌”代表着示范性,也代表着引领性,是强势学科的标志。事实上音乐学科能树立“品牌”的领域还是较为开阔的。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可以创立合唱团、民乐队、管乐团、舞蹈队等第二课堂的教学“品牌”;从教师教科研方面来看,音乐课题研究、音乐教学材料(论文、设计、案例)的撰写、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等都是创立教师“品牌”的着眼点;从打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来看,课间音乐的设计、音乐讲座、群体性的音乐活动(例如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定期举行校园歌会)等都可以成为创立学科“品牌”的方向。应该说,创“品牌”關键是要在“以人为本”和“以校为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或教研组的长处,并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经营,去打造。

在新课程背景下,围绕加强学习、全员科研、团队协作、对外交流、打造品牌五个方面建设,必须要依靠正能量。有了正能量的支撑,学校一定能打造出一支特点鲜明的音乐师资队伍,和一支“优势学科”的学校音乐教研组,从而带动学校教育,创设学校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辛枫.区域科研培训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01期

突出学科优势提升教学实效 第6篇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诉求

网络时代的中职生, 其信息接收渠道多、范围广, 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 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适时调整, 精选与当前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相吻合的、新鲜的、时代感强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内容, 即便是相对传统的篇目, 也要努力发掘出其现实内涵与时代新意。比如“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的教学就可以结合身边有些同学的早恋倾向和在校时“找个钱包、找个保镖、找个玩伴来‘练爱”, 毕业时各奔前程”等现象的危害, 让学生从中认识爱情的美好与崇高, 体会“玫瑰的枝条上有刺, 拿的时候要小心”的言外之意, 并讨论时下中国青年热衷于过洋节的现象等。又如, 在《论语》教学中, 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集体吟诵“论语”的壮观场面, 让学生熟知北京奥运会“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迎宾语, 明确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挖掘出古文的时尚元素, 紧跟时代节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注重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鉴于中职教育的定位和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 语文教学还应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注重语文知识的实用性与工具性。如财经类专业的学生, 应加强应用文书的学习与写作技能的培养, 如借条、收条、经济合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文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应用文书的作用、文体特点及写作要求, 弄懂相应的“章法”, 其次结合专业课程上的实际案例, 进一步了解这些应用文书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及实效, 然后再通过模拟或实战进行反复训练, 达到会写会用的目的。如针对某单位收到借条“今借财务科1000元”“尚欠100百元, 3天后归还”引起的争议,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好语文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同时也符合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职业教育理念。

二提升教学实效的手段

1. 巧用语文资料, 增添课堂趣味

就语文学科而言, 在课堂上适当巧妙地穿插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资料来辅助教学,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识记能力。应用得好, 往往能使课堂灵动鲜活, 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古今中外读物中的寓言神话、名人名言、诗词杂谈、成语典故, 甚至格言警句、讽刺幽默等等, 凡与语文相关且具趣味者, 均可列入其中。引用这些资料的方式很多, 可以直接引用, 也可借用、化用, 将趣味资料进行变形、改造, 巧妙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还可撷取资料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哲理来深化课堂内容。如让学生正确标示音调, 就用“见了a母不放过, 没有a母找o、e, i、u并列标在后, 单个母音不用说”的口诀;要记住唐宋八大家的名字, 就用“韩柳王, 曾欧苏, 苏了又苏”的顺口溜;介绍柳宗元, 就引用成语“河东狮吼”的典故;介绍韩愈, 就讲《祭鳄鱼文》驱逐鳄鱼的传闻, 等等。类似这些趣味资料, 往往能吊起学生胃口, 让学生觉得“好听”“有趣”, 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增添课堂趣味, 能真正“把快意的东西跟有益的东西结合起来” (古罗马, 贺拉斯) ,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教学实效。

2. 互动教学, 活跃课堂情绪

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师生角色转换,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而在课堂上能听、能看、能想、能说、能动, 气氛活跃, 思维积极, 兴趣倍增, 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实效。

(1) 师生互动。师生互设教学目标、互定教学重点、互置教学环节、互选配套练习、互评教学效果, 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也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而表现得积极踊跃。例如, 《荷花淀》主题思想较难把握, 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学生, 而是先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见解, 然后再结合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安排、形象塑造以及写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加以引导分析, 最后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结论。这样, 通过师生互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了知识, 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多问学生几个“你们认为呢”或“大家的意见呢”或许比单纯地说“我认为”效果要好得多。

(2) 学生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 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与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刺激, 通过学生之间的活动来完成某些教学任务,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如进行对话练习, 可先把任务、要求提出来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和话题来完成。有个学生假定自己是“小记者”, 针对当前有争议的“学生上网”问题在班上进行随机采访, 让同学们发表看法, 最后“小记者”再综合大家的意见加上自己的评点作结。这个环节, 从内容到形式到效果完全符合教学要求, 学生畅所欲言, 兴致很高。

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表现还可纳入课堂评价, 不断激励, 让学生的精神一直处于集中和活跃的状态, 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实效。

3. 应用多媒体手段, 使课堂丰富形象

多媒体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语文学科, 可以把平面的文字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 其影像、声色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这也是多媒体课堂比常规课堂更具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学中, 适时、适量、适当地穿插多媒体形式, 可以把众多的语文信息展现出来, 既可丰富课堂, 又可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文献述评 第7篇

有关优势学科概念的分析

对于优势学科, 专家学者们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解说方式, 可称之为比较优势说、内涵说和功能说。当然, 这些不同角度的认识之间存在相当的一致性, 内涵丰富、功能较强的学科, 往往也具有比较优势, 反之亦然。因此在实践中, 人们对于优势学科的认识也会以三种方式不同程度混合的方式来解说。

持比较优势说者认为, 优势一定是比较背景下的优势, 这就涉及到比较的范围, 包括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比较, 全国范围内的比较, 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对于不同高校的不同学科来说, 总是基于自身条件, 在上述参照系统中确定优势学科及其发展目标。作为一所高校, 其对优势学科的定位, 至少以全国同类学科为参照目标, 少数学科甚至以世界范围的同类学科为参照目标。优势学科是指在国内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 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学科, 可分为国际、国内及校内等不同级别, 是在相应范围内排名前列的学科。也可以说:优势学科是指在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在一定地区、国家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 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 从而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的学科。

持功能说者认为, 优势学科是重大科研项目的承接者, 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 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 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 是学校地位、水平的集中体现, 是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 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这些学科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科研成果, 在国际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而且各具特色。

持内涵说者认为, 重点学科优势是高等学校在其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学术财富, 它能在多种载体中获得被社会认可的对象性存在, 这些载体是学校在其自身发展及与外界交流中产生和确立起来的, 包括专业、人才、项目、成果和各种设施等等。其具体的学科优势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研究基础, 有较先进的研究机构, 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科研人才, 较多地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并有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 研究时间长, 前期成果多, 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 也可以说, 存在人才优势、设施优势和科研优势。设施优势也可称为平台优势, 包括高水平实验室、重点科学研究基地等。就科研优势而言, 学科尽管在整体上不处于优势, 但在学科的某些新增长点上有相对的优势, 也可能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成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新平台。

有关优势学科特点的分析

关于优势学科的特点, 人们大致有如下四种认识。

地位的对比性。优势学科的特点, 无非是以学科的人员与队伍、研究方向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研究成果的水平、研究平台的高低等为指标, 在对比的基础上显现出来。这与比较优势说的优势学科概念是一致的。

功能的资源吸附性与效用辐射性。优势学科在吸附各类学科资源方面具有天然的力量, 具有皮格马力翁效应。优势学科的形成与存在一方面表现为一个卓越的研究平台,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一套促进学科发展的良性机制。这一表一里两方面要素的存在对于具有学科发展潜质的人才来说, 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跟随优秀学科人才而来的必然有大量的科研项目与经费。优势学科能够提供学科发展的一般要素与途径模板, 能够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示范并带动其发展。正因为优势学科的资源吸附与效用辐射的功能, 各高校才会着力打造和培育优势学科。这一特点是包含在功能说优势学科概念之中的。

发展的动态性。优势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 优势不是固定的。形成优势固然重要, 保持优势同样重要。尽管优势学科存在良性发展机制, 但是, 关键输入要素的变更减弱, 比如学科带头人的流失或者经费的骤减, 都会对一个成熟的优势学科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正因为其发展的动态性, 就必然需要长期的投入。

生成的长期性。有学者针对我国当前到处可见的挖人现象指出, 在大师问题上不存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规律, 中国创建一流大学, 必须要作长远打算, 必须从培养大师着手。既然大师非常有限, 也需要培养, 学科自然更应该培养了, 而不能急功近利地从哪里挖来。因此, 要重视学科培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要有长期培育的思想准备, 而不是仅仅关注优势学科的遴选和发挥。在这个意义上, 大学的发展更多是一种瓜熟蒂落的过程。

发展的动态性和生成的长期性是内在的、过程性的, 而地位的对比性和功能的资源吸附性与效用辐射性是外在的、结果性的, 前者易被忽视而后者则给人深切的感受。这正是人们常常研究“发挥”、“借助”优势学科的途径与方法, 而很少关注优势学科的“成长”、“培育”与“维持”等的原因。但是, 除非人们对这后两个特点有清醒的认识, 否则, 一所学校的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性仍然难以得到保障。

有关优势学科建设原则的分析

有学者概括出以下优势学科建设的原则: (1) 需要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优势学科的建设首先要适应和满足国家、区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优势学科的建设又不能只局限于满足需要, 还要走在国家和社会的前列, 带动国家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2) 可行性原则。就是大学优势学科的建设要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学校的性质、类型、传统、发展基础、服务对象等因素。 (3) 优先原则。就是要在优势学科上有侧重, 有所为有所不为, 进而强化其优势。学科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科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就决定了任何一所学校不可能占领所有的学科领域或在一个学科的所有方向都达到很高水平, 大学必须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 (4) 前沿性原则。优势学科建设必须着眼于长远, 了解、跟踪、掌握世界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瞄准科学发展的尖端和前沿。 (5) 相关性原则。相关学科的建设为优势学科提供坚实的基础, 或为优势学科提供研究方法, 并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以免使优势学科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分析上述几种原则, 可以发现它们反映了对优势学科建设不同维度的认识。第一, 从目的维度出发, 优势学科建设可以起到满足需求和引导发展两方面的目的。有的优势学科是为了满足国家急迫的现实需要, 有的是为了引导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以起到提升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布局等的目的。这些是外在社会价值的追求, 优势学科建设实际上还存在着内在价值的追求, 即对于学校这一组织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一个或一组优势学科由于其特定的示范功能和资源吸附功能, 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势学科的选择、培育与发展必须首先符合学校发展的总目标, 只有学校这一组织的发展目标实现了, 才能为追求社会价值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第二, 从战略维度出发, 在建设优势学科方面, 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必须有所选择。而瞄准学科前沿的原则就是重要的选择标准, 但是这只是标准之一, 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传统、冷门或者其他学科作为优势学科。当然, 确定了一个优势学科或者一组优势学科并不意味着别的学科就可以不予支持了, 而是必须明确相应的支撑学科, 使优势学科的发展获得相关学科的支撑。第三, 从操作维度出发, 必须注意优势学科建设的条件评估与创设。优势学科的建设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一点毋容置疑, 但是, 当前人们对于硬件条件的认识远比对于软件条件的认识更清楚。这也是目前学科建设的大量资金用于打造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利用各种优惠措施吸引高端人才的原因。但是, 优势学科即便通过上述方式在短期内形成影响, 也会因为相应制度与文化环境等软件条件的缺失而逐渐丧失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从而不容易稳定现有的各种优势学科资源, 影响到优势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 从长远和深层次看, 还必须加强良好的学科组织文化和学科组织学习机制这些难以复制的异质无形资源的软件条件的建设。

有关优势学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分析

从不同角度出发, 高校对优势学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有不同的选择:

1.学科角度

从学科角度看, 当前有关优势学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主要是依托传统学科优势、通过学科融合、选择当采学科、瞄准冷门、建设学科群等。首先, 传统优势是重点学科发展优先领域的根本。任何一所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都是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实际进行建设的。已有的学科基础如学校的师资、设备既是一所大学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 更是将来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这是优势学科建设必须正视的重要基础。其次, 在学科高度综合的当代社会, 以学科融合促进学科的发展、构筑完善的学术交流体系, 已经成为优势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例如兰州大学的“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信息功能材料”等优势学科的形成均得益于此。再次, 在优势学科的选择与确定方面, 有的采取了与当采学科一致的方式, 有的选择冷门学科, 还有的提出组建优势学科群的思路。所有这些路径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但是每种路径都必须与学校自身条件与发展目标相一致。当然, 通过学科方向、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来推进优势学科的发展也是最基本的模式与途径之一。创新既可能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的引导, 也需要借助跨学科交流互动所激发的新观点、新方法的推动。

2.管理角度

从管理的角度看, 学科成长有其自身规律, 但有效的学科建设政策措施和集中投入能加速优势学科的形成, 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来促进优势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管理首先要制订学科发展规划

规划最重要的目的是进行战略目标的选择与定位, 正如有专家言“舍弃是战略的精髓”。战略目标选择与定位的前提是学科发展资源的有限性。无论从学科人才来说, 还是从可能投入的经费来说, 学科发展的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 从院系、高校、地方到国家, 都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科投放其发展所需要的无限资源, 而必然是有所选择的。因此, 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必须首先通过发展规划, 确定优先发展领域与发展目标。同时, 优势学科建设战略目标的选择与定位必须经历一个广泛论证的过程, 获得学校全体教师的认同, 而不是个别人及其小组杜撰而成的、没有广大教师参与和认同的规划文本。尽管很多高校都提出或实际上在进行着优势学科建设规划, 但真正意义上的规划并不多, 很多规划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2)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管理还必须通过战略实施来实现战略目标

从高校内部来讲, 这种战略实施需要搭建校内学科资源平台, 以实现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 促进资源利用率。构建校级大型科学仪器平台, 提高资金与设备使用效率就是必然的选择之一。校级平台仪器设备的购置必须符合学科建设的整体要求, 并尽量做到覆盖面广、通用性强和辐射面宽, 增强仪器设备使用的通用性、共享性、开放性。这就需要创新大型仪器平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高校外部讲, 有两方面需要考虑。一方面是创建学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优势学科建设服务区域发展需求是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使然。社会需要是学科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 社会需求不仅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而且还向学科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课题, 为优势学科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面向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需求可以培育出具有特殊竞争力的优势学科, 例如针对西部高寒和干旱环境类型和西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解决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兰州大学遴选出“草地农业系统”、“寒区旱区植物学”、“区域生态———经济重建与区域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稳定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优势学科发展成效显著。面向区域特色文化发展的需求, 也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 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所、曲阜师范大学的孔子文化研究院、安阳师范学院的殷商文化研究所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 需要创建学科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在全球化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今天, 学科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不仅条件具备, 也是必然的要求。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条件, 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特性提出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必然要求。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是打造优势和特色, 缩短跨越发展进程、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捷径之一。微观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如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学科, 宏观到组织的跨越式发展, 如印度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 都得益于国际合作与交流。

小结

现有的文献研究对于高校优势学科的概念、特点、建设原则、建设模式与途径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高校优势学科发展与建设的规律, 更有效地进行优势学科建设, 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 从现有文献研究及其所折射出的现实问题看, 优势学科建设依然面临一些重要课题。

第一, 是如何认识优势学科发展的深层保障条件。文献研究表明, 当前优势学科建设更多关注的是外显性特征、硬件条件和结果指标, 严重忽视优势学科建设的内隐性特征、软件条件和过程指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部分文献以“发挥”、“借助”、“结合”、“围绕”和“利用”“优势学科”为题而非以“培育”、“生成”“优势学科”为题的原因。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急功近利思维的典型反映。深刻认识学科建设发展的动态性、生成的长期性特点, 在打造高水平硬件条件的同时, 重视并坚持不懈地营造学科组织的学习机制与学科文化这些软件条件, 才能为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保障。

第二, 是如何进行优势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从现有文献研究看,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优势学科建设的管理依然停留在操作管理的水平上, 战略管理的意识依然淡漠, 能力有限, 战略目标缺失或者战略目标不科学。如何对优势学科建设进行战略管理依然是一个有待深化的问题。

第三, 是如何认识和坚持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我国, 学科建设俨然已经制度化并获得几乎所有高校的高度认同, 但这种表象后面潜藏着严重的认识误区, 甚至是制度的错置。优势学科不是一个新名词, 但优势学科建设的制度化却是一个新现象。于2008年正式启动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和即将启动的“江苏省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就具有典型性。20多年来, 从重点学科建设的制度化, 到如今优势学科建设的制度化开启, 我们不难看出, 优势学科建设其实就是升级了的重点建设。这一升级至少表明, 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已经不足以满足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求, 而优势学科建设就是一个新的方向和新的制度设计。但是, 这一新的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依然值得质疑, 原因是所有这些制度多少已经迷失了其所欲达的方向。世所公认, 科学研究是高校重要职能与任务之一。与教学是传播知识和社会服务是应用知识相对应, 科学研究是创新知识的活动。学科建设制度的初衷与核心任务就是大力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力。然而, 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 作为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大国, 我们目前的最大困难仍是科学创新能力尤其是基础研究原创能力的相对不足。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坚持学科建设、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力的核心任务, 除了制度创新之外, 是否应该从构建具有求异性、自治性、协同性以及超越性等特征的创新型文化环境, 从进行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科学传统这些学术传统的培育, 从积累和构建充满创造活力的科学传统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娄玉珍, 赵鹏大, 徐士元.大学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的原则及途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2.

[2]王建华.高校大合并的历史观照[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1

[3]杨荣威.浅议学科优势的丧失与维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7.

[4]刘向兵.操作管理转向战略管理——高校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地理学科优势论文 第8篇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在音乐教育中占着中心位置, 音乐教育应当从美开始”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心理学家穆塞尔语) 。美的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终生教育。美育不仅仅在于使人欣赏和享受美, 更在于开阔一代人的眼界, 充实一代人的心灵, 提高一代人的觉悟, 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通过音乐教学教研的实践, 我深感教改的关键首先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1. 创设情境情境。

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 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 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 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 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 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 耳闻目睹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时, 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 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比如, 组织教学时, 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 以及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 等等, 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 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 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特定情绪, 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2. 发展情趣。

在音乐教学中, 师生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 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 久而久之, 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 甚至产生了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教师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 变刻板为生动活泼, 变机械为愉快灵活, 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 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 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 变“要我唱”为“我要唱”, 变“唱得多”为“唱得好”, 变“苦学”为“乐学”, 真正体现“乐 (音乐) 即是乐” (快乐) 的至理。任何有趣的事物, 对儿童来说都存着极大的吸引力, 这是由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 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 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音乐教学情趣性, 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 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 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 而且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 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二、听觉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声音, 进而听旋律、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 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

在欣赏中培养倾听能力, 器乐曲的选择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艺术性。比如《龟兔赛跑》是一首管弦乐曲。作品中用各种乐器来表现动物的性格:用单簧管表现兔子的骄傲, 用大管表现乌龟的年迈, 用长笛表现小鸟的鸣叫, 用双簧管、圆号、长笛、小号来表现树林的热闹……学生原本对抽象的音色不易听辨, 通过这首乐曲的欣赏, 就能很自然地将抽象化的乐器音色与动物形象地联系起来, 从而提高听辨能力。

三、视唱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

在发声练习、视唱时教师就应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如第三册中, 学习“do、re、mi”三音, 学生通过数手指, 找到自己手上的五线谱“do、re、mi”的位置, 很快就能掌握这三个唱名。在四年级的教学中进行《小音符做游戏》, 先选七名学生分别扮音符1、2、3、4、5、6、7。音乐开始后, “音符”根据音阶的位置, 排成一横排, 然后散开, 再排成一纵队。接着音乐中“音符”全蹲下, 当教师弹哪个音符的时候, 哪个音符的扮演者就地站起来, 直到七个音符逐一全站起来, 而其他的学生拍手一起唱音名。通过这个游戏, 学生能够认识七个基本音名, 并知道七个音名的排列顺序。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 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如在进行讲授切分节奏时, 就要反复练习有切分音符的节奏和乐句, 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 尤其在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先唱准, 唱好曲谱。教师还可以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 重点指导, 突破难点后, 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 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 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四、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声练习即练声, 常用于音乐课的开始阶段。音乐课上, 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练声曲, 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 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编不同情绪的曲子, 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 学生识谱后很快学会了, 我问:“如何将这条发声曲唱得连贯、圆润呢?大家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的音乐符号。”有的学生想到用“连音线” (⌒) , 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 这样一来, 声音果然连贯圆润了, 我又问:“我们如何才能让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有的学生想到用“顿音记号” (茛) , 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唱出了跳跃的感觉。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1. 以幻想为前提, 以绘画为手段, 让学生再现音乐美。

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启迪思想、开发智力的优秀幻想教材, 教师可启发学生用绘画、色彩、线条等手段再现音乐。

2. 运用丰富的联想, 续编音乐故事, 创造情节, 发展思维。

地理学科优势论文 第9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呼唤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贵在创新。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 这就形成了他们教学方法的僵化、保守, 缺乏新意, 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失去了创新的意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教师只有转变观念, 从以往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新的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结合对艺术作品的赏析, 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灵感。特别是初中学生, 他们正处于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 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 教师要抓住这一最佳时机, 不断诱导、挖掘他们的创新意识, 催生他们的创新热情, 为他们的潜能的挖掘创设一片蔚蓝的天空。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 学生主要以临摹为主, 这固然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很快地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 但毋容置疑, 这一方式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限制了学生想象空间。为此, 我在教学中, 注重以原作为基础, 适当取舍, 对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整合, 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如初中学生比较热衷画卡通画, 但他们习惯于照葫芦画瓢, 缺乏创新, 所以其作品也只能停留在与原作是否相像的层面。而我在教学时, 要求学生对原作进行适当修改,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展开想象, 要求他们对原作进行构图和表现形式的创新, 特别是人物的表情、动作的变化, 表达人物内心的改变。这样无形中给了学生一个思维驰骋的舞台,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个性。

二、体验成功快乐, 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热爱美术课程, 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那么,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呢?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只有不断经历成功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快乐, 他们才能对学习乐此不疲。因此,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适度的放大,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起学生自尊与自信。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 他的文化成绩不是非常优秀, 课堂上也没什么热情, 作业完全是应付式。在教学初二下册《以刀代笔》时, 我发现他的构思奇特, 只是刀功欠缺, 于是我充分肯定了他的构图, 同时也很中肯的指出了他的不足, 并给他认真做了示范。通过教师真诚的指导, 平和的建议, 使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关心, 他心悦诚服的接纳了我的意见并愉快地进行了修改。在此过后, 我将其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 并指出版画制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次作业, 使他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在以后的课堂上, 我发现他总是全神贯注,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创作中。在以后的历次学校学生艺术作品展中, 他总能取得好的成绩。通过这一事例, 我深切地感受到:爱是教育的桥梁, 激励是成功的源泉, 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营造自主氛围, 搭建创新舞台

初中学生经历了小学的六年时间, 他们大多具有了一定的艺术基础, 教师如果此时仍然过度地限制学生的创作过程, 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遭到学生内心的抵制, 更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扼杀学生的创新个性。因此, 作为教师,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当然, 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状态。只有学生的思维处于这样的状态, 他们思维的天空才会经常泛起创新的火花, 从而创作出生动鲜活的作品。

四、培养观察能力, 奠定创新基础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而生活需要观察, 一个缺乏观察力的人, 它是不可能体会艺术作品的的魅力的, 也不可能真正走进艺术的世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欣赏, 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内化创新基础, 是培养学生创新本领的关键所在。当然, 观察的主体可以是生活中的事物, 也可是艺术作品。特别是优秀的美术作品, 往往更能激起人们创作的冲动。因此,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让学生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激发观察的兴趣。如在欣赏油画作品《父亲》的时候, 我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些问题:画家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震憾心灵的作品?他是如何构思的?在如此拨动人心灵的作品中融入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借助这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正是从作品中“父亲”满脸的皱纹中读出了人世间的沧桑, 从“父亲”慈祥的目光中感悟了人间的亲情, 由此, 也深深体会到了画家的深沉的爱, 从而使得欣赏者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憾。学生也在这样的过程中, 提升了观察能力。

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教学;学科优势

从生命的视角来观察,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神圣事业,所以,给生命以独特的关照乃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而现行教育似乎淡化了对青少年生命价值的关涉。但是,生命教育是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这为生物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和责任。

一、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和内容

1.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

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的本质、特点、类型等。具体实践是指让青少年观察生命的诞生、生存、死亡等现象,并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使学生真实感受生命,形成正確的生命观。(2)坚持重点教育与普遍教育相结合。生命教育的普遍教育对象是广大的青少年,而应该以心理承受能力差,人生观、价值观有严重偏差,甚至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作为重点。(3)坚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在生命教育中,多让低学段的学生看到生命的精彩,感受到生命的可爱。随着年龄的增大,让他们更多地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再到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付出,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4)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正规渠道,但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社会各界均不应误导青少年,而应传递有关生命的正确信息。(5)坚持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平衡。我们关注生命教育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知识教育。有坚实的知识做基础,才能更全面、更真切地认识生命、感受生命、保护生命。

2.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内涵十分丰富,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应有以下内容:(1)生命历程教育。介绍有关生命的孕育、诞生、生存、死亡的知识,让生命更加健康和安全。(2)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知道生命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与不可逆转性,从而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对自身的重要意义,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3)和谐生命教育。学会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从关爱、善待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开始,扩展到关爱、善待他人甚至是其他物种,最终达到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境界。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1.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应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融入教师的教育生命中。生物学科与生产生活实际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在实施生命教育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1)课堂渗透。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生物学科的很多内容都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切入点和现实可能性。例如,结合“人类的生殖与发育”一章,与学生一起观看录像、查阅资料等,知道人类的自然生命历程。同时向学生渗透人的生命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不同的生命时期会有不同的幸福与快乐,同时也会有不同的苦恼与挫折。鼓励学生要正确面对人生,形成积极的、健全的良性人格,并营造出理性的生命情感,善待生命,善待他人,更好地迎接挑战和适应未来社会。(2)课外活动。如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学生广泛收集与生命有关的资料。或利用学校试验田,教室的一角等种植一些植物,饲养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让学生知晓生命的萌芽、发育、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的脆弱与有限,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凋零的痛苦。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写出有自己观点的述评。(3)社会实践。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参观医院,亲身感受生命诞生时的欣喜与生命消亡时的悲凉,从而更加珍爱生命、感悟人生,并借此启发学生,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自己掌握。

2.开展生命教育的注意事项

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家长应该有正确的生命意识。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因此,教师、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教学与生活过程中,尊重青少年,尊重他们的生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生命之力,开启生命之门。(2)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接受能力,避免生命教育的“倒挂”。诸如利用血淋淋的车祸镜头、吸毒人员惨不忍睹的照片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非明智。这种生命教育的“倒挂”现象会对学生造成强烈的精神冲击,甚至是心理上的摧残,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于中小学生,应该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

地理学科优势论文 第11篇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 遵从“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 重新审视材料学科专业课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 持续改进,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是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教学为例, 对依托优势学科的“材料物理”教学进行探索。

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材料物理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组织形式、运动状态、物理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材料的性质在各种外界条件 (力、热、光、气、电、磁、辐照、极端条件等) 下发生的变化, 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和效应、规律, 形成新的概念 (如铁电、热释电、压电、电致伸缩等) , 并用于指导实践。因此, 在讲授过程中, 需特别注重先修课程和前期知识的累积, 并结合材料学科发展的新成果, 尤其是我校材料学科优势, 对现有理论和实践进行拓展。本课程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 改革教学形式及方法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以讲授式为主, 结合研究型学习形式教学。在授课方法上采取多媒体课件授课, 结合板书给出难点、重点和解题思路等内容, 在多媒体教案中尽量配以精美的图片、动画模拟或视频等,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在教学中增补更新, 具有上课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必须精力集中, 否则就会因漏失关键信息而难以跟上授课思路, 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有限的课堂授课学时中, 如何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重点, 理解课程难点, 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 设置课程内容专题, 加强自主学习训练

教育心理学家杜威认为, 教材中知识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手段, 是素材。他主张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是供给学生现成的知识, 而是提供材料, 让其自己去探索并用以解决问题。因此, 每阶段设置关于本课程重点或难点的专题思考题, 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 进行讨论, 写专题报告或制作课件, 并以答辩方式考核。目的就是强化“平时成绩”, 摒弃布置客观性作业, 设置并强化主观性专题, 促使学生在课下主动强化课上所学, 把课程教学从课上延伸至课下。此环节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专题设置的另一个方式是自主选题, 教师出主题,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设置个人报告题目和内容。近年来, 学生自主选题主要集中在国内外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现状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 体现出学生对新材料与技术的浓厚兴趣。

(三) 改革考核方式, 强化平时成绩

目前, 我国高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是“平时成绩 (点名) +期末考试成绩”, 而国外名校的考核模式强调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 对课程的平时考核严格, 作业要求高。在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中, 强化了“平时成绩”, 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程专题报告+期末考试构成。其中,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其他三项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具体拓宽到课下作业、个人汇报和小组汇报3个方面, 以此促使学生在课下主动复习, 把课程教学从课上延伸至课下。

二、问卷调查与持续改进

课程结束后, 设置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材料物理”对于三年级大学生来说, 近2/3的同学认为该课程较难, 1/3的同学认为难度适中。对于这样一门比较难的课程来说, 超过70%的学生愿意进行自主训练, 65%的学生会进行课下复习。对于以小组方式进行的PPT汇报, 超过95%的学生认为有收获, 其中6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学生凝聚力增强, 有助于学习、合作、交流等竞争意识的提高。对现在的课堂教学, 仅有30%的学生比较关注考试成绩, 而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应当注重自信、探究与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间分工协作能力等的加强。小组PPT专题汇报对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与展望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办学特色与科研优势, 进行材料物理课程的探索与发展。逐步转变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 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断引入课程教学中, 加强基础, 紧跟前沿, 通过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 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本课程通过设置课程专题, 教学从课上延伸至课下, 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重点、难点;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 强化平时成绩,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有意识的了解和掌握文献检索、内容综述、小组角色分工与合作, 对其学习能力、创新与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与交流能力等, 进行初步的综合训练。该课程的教学探索, 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加以修正, 同样适用于材料学科的其他专业课程, 甚至其他理工科的专业课程。

此外, 随着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实施, 教师的备课和批阅作业工作量翻倍, 在专题报告的评分上, 依赖于授课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 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研究领域的影响,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 在以后的持续改进中, 将重点从设置课程作业评价细则方面入手, 逐步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 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2) :29-34.

[2]员美娟, 刘宏玉, 范薇, 李云宝, 李钰.国内材料物理专业的发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9) :58-59.

[3]黄勇.重视猜想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欧梅桂, 杨春林.材料物理专业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3) :115-117.

上一篇:盖梁施工托架方案设计下一篇:科学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