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引导范文

2024-08-23

网络舆论引导范文(精选12篇)

网络舆论引导 第1篇

一、网络舆论的特点

1. 自由性。

互联网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自由性”著称,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随时随地地沟通和交流感情, 毫无拘束地发表言论和表达自由观点和看法。毫无疑问, 当然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舆论也具有自由性。在网络中人们自由地通过敲击键盘而表达着他们所想表达的一切, 也正是这种特点, 使得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 情绪性。

从现实网络舆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 网络舆论中的网民情绪性的表现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种情绪性往往是网民们基于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情绪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网民在面对社会环境、生存压力、现有的制度、自我实现等问题的无法解决或无法满足时, 便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 而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又无法得到有效的疏导, 便会增加他们把这种情绪发泄到网络上的行为趋势, 表现在参与网络舆论的网民中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背离了国家和政府所倡导的主流意识, 言语的内容背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3. 虚拟性。

由于现实中的互联网还依然是虚拟的状态, 没有实行实名制度, 因此, 参与网络舆论中的网民的主体身份是不公开的、虚拟的。这样带来的后果是, 在网络舆论的参与和传播中, 有许多“真实”的声音在虚拟身份的保护下得以发声, 同时, 也有部分网民在虚拟身份下选择了肆无忌惮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对他人和社会带来混乱和麻烦。

4. 交互性。

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以单向传播的交流格局, 给予了普通人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一方面, 网民可以在网络公共空间中进行交流、互动, 针对某个话题随时发表自我的看法, 当不同网站的网民共同聚焦同一话题时, 网站间的联动就形成了, 在这种“多维互动和交流中, 网民可以通过情绪感染而使一个话题逐步升级, 从而促使一种有影响力的网络舆论迅速生成并不断扩散”。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共享, 网民有时也会选择把传统媒体中的新闻报道作为他们热议的话题, 使得网络舆论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体现了网络舆论对现实的影响越加深刻。

5. 冲击性。

网络舆论的影响即它的冲击性是它作为舆论范畴中所应具有的特点, 是对它巨大影响力的描述。网络舆论的热议话题范围非常广泛, 远远超越了空间、地域等范围, 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今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的快速且强烈的反应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 舆论一旦形成便会对现实社会造成强有力的、冲击性影响, 并且在某些特殊时刻或者由于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不畅还可能造成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 从而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和负面的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

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 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情、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对待高校网络舆论不能听之任之, 放任自由, 否则就会成为现实大学生道德、价值滑坡的起点;也不能强硬对待, 否则就会失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阵地。对待高校网络舆论必须注重引导, 要把高校网络舆论作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 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原则。

1. 正面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 这虽然是大学生进步的体现, 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功利化的趋势, 更容易被社会非主流价值观所左右。因此在网络舆论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即把思想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 直面大学生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 从而引起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热门网络话题、网络帖子给予大学生有理、有利、有节的分析, 表达适度, 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在解读问题的同时向大学生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正面知识, 使得学生通过正面引导原则的教育做到知识迁移, 学会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正面引导的过程除了强调问题的分析外, 还要注意不要随意压制大学生所坚持的不同意见, 在正面引导的过程中, 要切实注意方法, 不搞简单化、一刀切, 不以偏概全, 更不以势压人, 注意全面、科学地分析问题, 力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 实效原则。

网络舆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网络舆论的交互性, 使得发生在某一小范围的时间, 经过网上传播迅速就能上升至一件国家大事, 一个热点问题, “甚至一个无关大局的小事只要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 就可以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了然于心, 并且能作出及时的处理和反馈。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 是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关注热门门户网站及各大贴吧, 以及博客和微博这两种网络交流平台, 要能够对大学生感兴趣的、发文者不够理智的、情绪偏激的话题和文章, 做到及时分析并大学生进行疏导, 要能够对带有普遍倾向性的问题做到及时摆事实、讲道理, 必要时要组织大学生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进行教育。

3. 主流原则。

要把握舆论主流, 使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步的主流性舆论广泛传播。对网络舆论的热点要区别情况, 因势利导, 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具有积极意义的热点问题, 要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对可能产生消极甚至恶劣影响的热点问题, 要控制其传播范围, 努力向正面方向引导, 使之转化为积极的网络舆论, 把大学生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要抓住容易引人注意的积极网络舆论加以扩展、强化, 同时相对抑制或者减小消极的网络舆论, 还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宣泄原理, 有节制地反映某些负面舆情, 使其适度宣泄, 让大学生更客观地认识世界, 使其情绪得以平静, 把消极情绪转为积极情绪。

网络舆论的引导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待它只能坚持正面引导与实效疏导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高校网络舆论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 成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阵地, 使得网络舆论话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所有, 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参考文献

[1]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71.

[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8-06-21.

[3]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73.

网络舆论引导 第2篇

健全舆论监督体系,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引导 新浪新闻中心一篇《发微博比写提案作用大?》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现在网络舆论监督已在舆论监督体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舆论监督对于各级各部门改进作风,推进工作,惩治和预防腐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人所熟知的共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想方设法阻挠舆论监督。有的没能摆正自己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让新闻媒体“唯我声音是听”,不但不接受舆论监督,反而“监替舆论”;有的认为舆论监督是“找麻烦”,对媒体总是“怕”和“躲”,不少事情等互联网炒得铺天盖地了,才出来解释和引导;有的随意把舆论监督扣上影响稳定、损害形象的帽子,千方百计地设置障碍,耍尽手段让舆论监督举步维艰。在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对舆论监督打击报复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如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渐入人心和保障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时代要求下,从拒绝到接受,从反感到欢迎,颇有改观。在信息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监督、舆论监督已成为主流,党员干部要学会“数字化生存”、“在舆论监督中生存”,以适应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时代潮流。同时,必须警惕重视、尊重过了头,防止一切做给媒体看,并且明为重视,实为害怕,容易引发对媒体的防范之心,客观上增加了舆论、媒体开展监督工作的难度!

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第3篇

舆论,是社情民意的重要风向标,网络民生新闻是网络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舆论的引导关系着国计民生。从研究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特点入手,探究影响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提出引导网络民生新闻舆论要坚持正面引导、柔和引导、及时引导和事实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

网络民生新闻 舆论 引导策略

“舆论就是社会中特定群体对特定事件表现出来的特点意见。”[1]舆论引导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新闻工作的重点内容,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时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民生新闻“就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2]。民生新闻关系着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网络民生新闻由于放在了网络这个新兴的媒介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一、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特点

网络民生新闻具有网络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双重特点,在这双重特点的影响下,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也出现了既受网络新闻影响、又受民生新闻影响的新特点。

1. 非理性的倾向性

舆论有非理性的特点,而在网络上,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往往不计后果、不顾形象,大多是由着情绪的支配来发表言论。而网络民生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人们遇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时,就更容易被煽动,缺乏理性。人们在发表看法时,更容易选择自己的倾向性,而这种选择大多建立在情感因素上,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得出的。因此,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具有非理性的倾向性特点。

2. 低权威的集合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角度讲,人民群众的观点永远是正确的观点,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但是,从小时空范围来看,群众的观点不一定都是最准确的。尤其是网络上的舆论,往往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并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由于民生新闻是来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于民生新闻中报道的事件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会有很多人觉得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并能够以共同的话题互相交流,使言论迅速地集合起来形成舆论,而这种舆论是受到了非理性因素影响的、低权威的舆论。

3. 最表层的真实性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只需一个ID账号,这个账号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处于隔离状态,人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形象,往往能够将最真实的情绪发泄出来,表达出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因此,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受到情绪控制的真实性,这就让网络舆论的真实只停留在了表层,经不起深究。因此,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只是根据倾向某一观点人数的数量来决定,没有内容的分析,没有系统的判断,其真实性也是最表层的。

二、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积极因素

1. 传播方式双向化。民生新闻要求以民为本,要具有民本意识,要展现民众话语。网络的出现,使得在新闻传播中受传者的身份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人都能是记者,人人都能是评论员。这种传播的双向性,极大地满足了民生新闻对传播方式的内在要求,真正实现了为民说话,让民说话。

网络民生新闻传播方式双向化的这一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对舆论引导只是单一灌输的方式,让人们真正能够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给大众说话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让人们通过参与、表达、交流,真正了解新闻报道的本质内涵,不仅有利于新闻传播的效果,更有利于正确地引导舆论,使舆论发挥真正的作用。

2. 传播视角平民化。民生新闻要求报道视角平民化,只有坚持平民视角,才能发现琐碎的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网络民生新闻的新闻发布者,不仅有网络媒体,还有广大的网民,网络媒体和网民相互影响、反馈、沟通,使得网络民生新闻更加符合传播视角平民化的要求。

受众乐于同媒体交流反馈,是舆论引导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现问题,从而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沟通来解决问题。因此,网络民生新闻传播视角的平民化,给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提供了积极的因素。

(二)影响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消极因素

1. 辟谣功能滞后化。由于网络信息量大,任何人,只要有上网账号,就能够在网络论坛、贴吧、博客、微博上发布消息,这就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谣言是一种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的流传”[3]。一个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或是大众极其感兴趣的新闻事件,若是权威媒体没有公开、彻底地将问题阐明,就会有人因为未知恐惧或别有用心而散播一些谣言。

网络使民生新闻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却未能加快辟谣的速度。例如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网络上就不断地传出谣言,说海水会被辐射污染,食盐价格将会大幅度上涨,而且吃加碘食盐能够抗辐射。此言一出,引得人们疯狂抢购食盐,国家在抢盐事件发生后两天启动了应急机制,网络上,媒体、SNS、微博官方都做了辟谣说明,但此时,各大超市的食盐已经基本被抢购一空,人们在得知“盐价上涨,吃碘盐防辐射”是虚假信息后,纷纷到超市退盐,但抢购风波中付出的经济和精神上的代价已不能弥补,这样的谣言给人们的生活生产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辟谣功能的滞后给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更给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损失。

2. 言论发表匿名化。在网络上,一个人可以利用无数个账号传播同一则新闻,支持同一个观点;一个集团也可以利用网络“水军”宣传自己,为自己支持的观点造势。根据马太效应,网民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集中在那些强势的观点上,强者的声音会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社会中的舆论。例如,网络上红极一时的“郭寒韵许身救父”事件、“天涯论坛小月月”事件,都是借助网络水军打造的虚拟人物,目的都是捧红网络人物,炒作自己。全国人大代表高明芹律师表示,“网络水军”总是先占领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以正义的名义来侵犯公共利益,实际上是在误导舆论。

网络民生新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其舆论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意见,就会给舆论引导发出错误的信息。因此,网络民生新闻言论发表的匿名化,往往会使舆论引导进入一个盲区,给现实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引导策略

1. 双向交流坚持正面引导

网络民生新闻传播方式的双向性,使得人们能够就关心的民生话题在网络上相互交流,也为新闻的反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媒体通过双向交流,了解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疑惑,了解人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了解人民喜爱什么类型的报道,厌恶什么类型的报道,从而扬长避短,要坚持正面引导。网络民生新闻传播方式的双向性,已经为正面引导提供了便利,网络媒体要利用传播的双向性,分析受众的反馈,就受众提出的意见和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才能以理服人,才能让正面的事实深入人心,让正面的事例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更能让人信服。

2. 平民视角坚持柔和引导

在平民化的报道视角下,对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更要坚持柔和性的原则。柔和性是指在对舆论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有逻辑性的方法、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要让受众不仅知道媒体在宣传什么,更要让受众心悦诚服。“传播心理学告诉我们,要使传播的信息完全为受众接受,必须使受众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化。主动接受的程度越高,传播的效果就可能越好。”[4]因此,坚持柔和性的原则,能更好地增强传播的效果,为舆论引导提供便利。

坚持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的柔和性,首先在态度上,要求媒体的宣传报道如“春风拂面”般平易近人,要给受众平等交流的机会;其次,在方法上,要坚持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合理分析,理性判断,用科学的方法宣传报道。总之,只有态度和方法并举,才能真正做到柔和引导。

3. 遏制谣言坚持及时引导

在网络上,舆论形成的速度非常快。由于民生新闻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时,所受情绪的影响也愈发严重,因此,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事件,在情绪化的影响下,就能迅速点燃网民讨论的热情。这种舆论,若不能尽快地引导和反馈,就会转变为谣言,四处散播,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网络媒体虽有辟谣功能,但速度过慢,不能做到及时引导舆论。例如“郭美美”事件,在事件影响不断扩大后,相关法律部门对此事件做出调查,得出的结果却是微博认证作假,其本人与红十字会并无任何关系。这一调查结果得出后,虽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有相关的报道,但已无法挽回“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声誉造成的恶劣影响。对于人们不知情或一知半解的事件,政府或有关部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媒体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政府的声音,不能给谣言无限散播的机会,只有及时快速地引导舆论,才能避免重大的灾祸。因此,网络民生新闻也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及时遏制谣言、引导舆论。

4. 以人为本坚持事实引导

在互联网上,网络言论的匿名性给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很多的不便。网络民生新闻与现实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对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引导,若想规避匿名化带来的弊端,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回到群众中,“既要平民视角,更要顾全大局;既要关注民生,更要维护民生;既要民本取向,更要和谐社会”[5]。

要规避网络言论匿名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就要求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还要善于发现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用事实来引导舆论。

网络中,那些被“水军”吹嘘起来的观点,最缺乏的就是客观事实的支持。对网络民生新闻进行舆论引导时,在分析舆论的基础上,坚持群众性、做好贴近性,用客观的新闻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鲜活的事例来打动人心。事实发布法,是网络新闻舆论引导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及时准确地发布了新闻事实,才能减弱网络言论匿名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进行引导,必须把握网络新闻和民生新闻两方面的特点,使网络民生新闻的舆论向着更加健康、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1GXQ4D038)

参考文献:

[1] [3] 胡钰.新闻与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18,129.

[2] 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2.

[4] 曹丽虹.走出新闻舆论引导的误区[J].当代传播,2004(1):61.

[5] 毕一鸣.论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J].新闻传播研究,2009(5):18-20.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4篇

一、网络媒体覆盖范围广泛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到2015年底, 预计互联网用户将超过8亿人。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发展迅猛, 网络媒体覆盖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广。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在互联网传播新闻信息的既有普通的公民个体, 也有各民间团体, 还有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文化体育机构、商业企业等, 甚至是国际组织, 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各种大型专业和服务网站、数据库。

上述网站虽都传播新闻信息, 但其中的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性网站应是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支撑。

2010年2月27日元宵节前夕,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采访。交流仅半小时, 就有19万条留言涌入。网络新媒体影响力之大足见一斑。

正是网络新媒体冲破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那种僵化呆板、陈旧落伍的模式, 才使多人交谈、文化内容同步接收、交流与再分配成为可能。网络新媒体这种独具的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的创新性结合, 因此形成其内容广泛、覆盖面范围广以及全球性质的传播本质。

二、网络舆论的正负效应

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包容性, 让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

传统媒体囿于指令性的行政管理, 对社会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适当的反应, 因此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与“表达权”。而网络, 不仅给人们带来游戏、音乐、电影的愉悦, 网购、信息查询、交易的便捷, 而且还能让人们及时并直接了解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以及政策和生活资讯。网络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传播机制, 极大地拓展了舆论的空间, 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

杭州有支名为“西湖莉莉”的广场舞队走红网络, 他们创编的舞蹈在网上点击率高达100多万。而带头的大姐大管莉竟是辞掉工作, 专门编跳广场舞。

网络舆论覆盖面之广泛、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深, 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也应同时看到, 网络媒体的这种开放性和隐匿性, 也带来许多负面效应。

在网络虚拟的空间, 人们的真实身份被隐蔽起来, 一些人借此大肆散布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网站和个人在编辑和转载信息时不认真核实与调查, 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事件失实, 从而误导公众;一些不法之徒甚至故意制造各种谣言、传播不良信息,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和形象、公众的判断力, 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14年6月17日6时23分, 在百度哈尔滨贴吧有人发布“哈尔滨火车站有炸弹”、“哈尔滨机场有炸弹”“哈尔滨机场高速封道”、“中央大街着火、房子烧塌”、“松雷着火、房子烧塌”等信息。

得知信息, 哈尔滨市即出动近千名民警进行疏散。然而全面排查近3小时并未发现炸弹, 最后确认是谣言。但是当天4趟列车晚点, 近8000名旅客滞留,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此, 哈尔滨市公安局立即立案调查, 并发布国际红色通缉令。

2015年6月3日, 网络造谣者李京哲被由韩国押解回哈。经查, 仅仅是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条帖子被删, 他就肆意在网络造谣发布恐怖信息报复网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避免和降低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 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借鉴传统大众媒介引导舆论的职能, 面对“人人是记者”的网络新媒体时代, 网络舆论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 又要注重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做好舆论监督。

在信息的传播上, 把握好主导地位。即,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 一定要在核实、保证事件事实准确无误的前提下, 快速、及时发布;对重大社会事件, 尤其涉及国家、政治、和社会影响大的事件, 一定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以当地政府部门权威发布为准, 切忌一味迎合网民最新获取信息的猎奇心理而草率发布;对于可能引起群体反映并导致群体围攻和上访、引发对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不满情绪、在社会上产生恐慌情绪、影响社会稳定等敏感信息, 一定要顾全大局, 做到尽量不扩散、不误导;对骇人听闻、充斥暴力和色情、恶意散布的谣言, 一定要有直观甄别是非的能力, 做到不传播, 绝不以讹传讹……

无疑, 中国互联网在未来若干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通过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汇集民智、听取民意、排解民怨将成为一个常态。

只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才能进一步提高网络舆论的公信力, 才能实现网络舆论即时传播的功能, 从而形成媒体舆论监督的合力, 才能推进社会向着健康、稳定、文明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网络舆情》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汇报 第5篇

目前,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急剧增加的上用户与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经济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并被大重称为第四媒体,而在当前强大的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党的十七届四

中提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要注重增强“舆论引导和新兴媒体运用能力”。李源潮同志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重视网络、利用网络、管理

网络、引导网络”。提高对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认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中国***)是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刻不容缓的一门必修课。

一、高度重视网络,提高对网络舆论的认知能力

一是要充分认识、重视和尊重网络。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带来了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据统计,在去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人,上网普及率超过25%,互联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网络舆论从附属型的舆论阵地转向舆论主阵地,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舆论。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和和谐程度,网络已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二是要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及其影响。涉官与涉“腐”,涉富或贫富差距,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民族主义及宗教信仰、中外话题,涉及

伦理道德,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涉及明星绯闻、知名企业或敏感地域等八个方面是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这些方面的的舆情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成为了解民情、引导舆论的重要参考,对待这些舆情领导干部应该要主动出击,坚决不再“躲猫猫”。

二、提高网络沟通能力和技巧,合理应对网络事件

首先要主动学习,主动接受网络。网络的方便快捷使得社情民意快速直达,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为我党快速组织动员群众、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搭建了新平台,也为党正确实施舆论引导开辟了有效的新途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网络作为除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之外的“第五习惯”,增加了解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的甄别能力,保持政治敏锐性。其次要快速反应、及时出击。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

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1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是导致谣言扩散的过程,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必须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导权,并且要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及时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再次还要加强学习网络语言,掌握网络沟通技巧。要使用网络通行的语言方式和特点,不能严词说教,不能官话套话连篇。对待网络事件,领导干部要坚决不做“周老虎”,惟有以坦率真诚去赢得网民信任和理解,任何推诿敷衍、投机取巧都逃不过网民的眼睛,甚至弄巧成拙,落下笑柄。

三、进一步增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一是要加强网络舆论管理。网民在网上反映的社情民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访,各级政府应将处理“网络舆论”纳

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与材料,按期汇编,提供给有关负责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条件允许的,要建立完善责任部门答复机制,通过网上公布的形式,以正视听、以解民怨。二是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现实中,社会上各类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几乎所有的危机事件都会在网上有所反应,网络影响日益加深。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的管理和引导工作还不够完善,如出现了“人肉搜索”冲击法律规范、“网络推手”扰乱舆论秩序、“网民宣判”干扰司法等的实际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威胁社会稳定。网络舆论一旦出现,就必须积极应对、正确引导,坚持“学习有益的,采纳有用的,澄清有误的,抵制有害的”。三是要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和实践锻炼。要发挥培训机构特别是各级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研讨、调研、模拟和现场互动

做和谐网络舆论生态引导者 第6篇

公信之困日益凸显

2011年,是网络媒体走入中国公众生活的第16个年头。16年间,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模式,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6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最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社会舆情报告》显示,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传播时效大为提升,首次曝光媒介以新媒体为主,其中,网络新闻稳居第一,微博赶超报纸位列第二。然而,在网络新闻成为未来新闻传播业发展方向之时,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却频频受到质疑。

从2003年非典时期的抢醋、板蓝根风波到2011年3月的抢盐风波,从今年年初的钱云会案谣言到近期风卷网络的新疆人“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事件。这一系列风波一开始仅仅是流传于民间的流言,而虚假信息一经上网,便不胫而走、四处扩散、以讹传讹,影响恶劣。甚至传统媒体也对网络信息不予甄别、不经核实、“为虎作伥”,为虚假新闻大开绿灯,使之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汶川地震后那篇流毒甚广的“母爱短信”就是典型的“网报互动”、危害甚广的虚假新闻。

从这些网络谣言事件的传播过程不难发现,大量虚假谣言都是经由网络微博等社交网络传播,它像罂粟一样开始蔓延,荼毒了人心,一石激起千层浪,流言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群体性风波,而这风波的矛头却是网络公信力。

“公信力”一词,译于英文的“credibility”,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许多机构对公众信誉程度的考量中。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此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只有25.1%的网民表示对互联网内容信任,约有50%的网民认为网络内容有7成不可信。网民们对网络信息既感觉须臾不可分离,又每每“怒其不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雷跃捷教授认为,当前网络媒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公信力下降。“现在大家一提到网络上的事情,都不自觉地将信将疑,从长远看,这对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不利的。”

舆论引导,建立网络文化生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建立在权威真实上的公信力,则是媒体的生命线。那么,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在中国表现如何呢?让我们比较两组数据: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3.62亿人。中国网民对互联网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的比例分别是5.7% 和32.3%,而2005 年的比例则为6.1%和44.6%。在不断增长的网络新闻用户基数背后,却是明显下跌的网络公信度。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今之计,网络媒体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培养网络公信力,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

履行媒体“把关人”职责。网民们对于网络信息的多疑,其实更多体现的是对人的不信任。因为尽管“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众所周知的是,虚拟世界的信息传播者、管理者其实都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网络信息传播中,由于传者和受者界限模糊,而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致使传统大众传播中常见的“信息把关”,在事实上已变得没有可能。网上新闻信息鱼龙混杂,对于“把关人”的要求更高。但是不少网络媒体为了赢得更多的点击率,不惜牺牲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违背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成为假新闻的传播者。网络媒体的虚拟性让虚假新闻和垃圾信息有了可乘之机,加上网民在海量信息面前极易产生从众和猎奇心理,往往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虚假信息的散播者。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鞠宏磊在论坛中说道:“网络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应该做网络世界的‘把关人’,肩负起发布权威信息、理清事实真相、引领网络舆论的责任。”

很多专家、学者还在论坛上谈到了提高网络媒体自身素养的问题。“当前一些相应的职业培训尚未涉及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素养参差不齐,削弱了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在网络舆论中应该发挥的影响力。”雷跃捷教授认为,网络媒体需要完善自身的采编管理体制,加强自律机制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加强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近年来,从“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到“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再到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印发的《严防虚假报道的若干规定》,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提高网络公信度,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网络媒体立法依然滞后,网络媒体产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网络媒体的管理造成困难。

“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制体系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基础。” 鞠宏磊说,“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网络信息污染严重,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互联网领域依然走着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立法相对滞后,规则不清晰。”

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形成,特点,必要性,引导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当前,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在深入研究、分析和把握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手段等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牢固把握高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和特点

1. 形成。

所谓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传统舆论的载体主要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形成、反映、引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今,网络作为新兴的功能强大的“第四媒体”,不仅影响着传播方式,而且影响着舆论形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和网民人数的不断上升,网络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舆论力量。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具有舆论主体复杂、舆论客体分散、传播速度快、影响大、交互性强等特点,网络舆论变得极其复杂而且难以控制,对传统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高校网络舆论的形式主要是:校园网络新闻媒体、校园博客、校园BBS、QQ群等,对师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师生通过在网上发帖、跟帖、撰写博客文章表示支持或反对,进行热烈讨论。

2. 特点。

(1)影响的群体相对固定。高校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主要是高校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网络舆论特点符合大学师生行为特点和思维、情感、心理习惯的需要。高校师生越来越依赖网络进行沟通交流。高校师生文化背景相同,所关心的事情和话题也相同,对自身这个群体有高度的认同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亚文化圈。此外,学生家长、校友和关心高等教育的人也会受到影响。

(2)影响的群体素质较高。高校师生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在网上发表的很多观点见解深刻,精辟独到,不仅对高校师生,对社会舆论也常常会起到很大的影响。

(3)话题丰富、内容复杂。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非常广泛,以学校建设、发展和师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为主,同时也有高校师生对社会和国际热点问题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突发事件、高校热点、社会热点、学术争鸣、学校发展、后勤服务、教师教学,等等。可以这样说,大到两国争端,小到食堂饭菜,都有可能成为话题中心,引起师生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

(4)观点个性化、多元化。现在的高校师生都喜欢独立思考,不轻易盲从,对于各种热点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喜欢对权威观点提出怀疑和挑战。这样,对同一个问题就会出现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此外,由于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能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1. 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可以了解师生思想动态,有利于汇集意见、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

校园网络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网络舆论是公众民意的集中反映和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公众的意见很多时候难以直接、顺畅地表达出来,即使表达出来有时也很难让公共部门获知。公众在网络上发表对公共事务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是目前为止成本最低、传播最迅捷、表达最方便的方式。网络舆论在舆论界不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力。

2. 校园网络舆论对高校形象造成很大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高校的形象直接关系到高校在人才市场和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网络舆论对高校形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正面的网络舆论可以为高校塑造良好的印象,而负面的舆论则会对高校形象造成极坏的影响。

3. 网络舆论为大学生开辟了新的信息渠道,增加了了解社会、参与表达的窗口。

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关于网民年龄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9%,而高校学生正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非常关注网络舆论,而且非常热衷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高校的网络舆论对于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大学生思想还不太成熟,如果不能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思想偏差,容易消解权威,异化主流思想。所以高校一定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

三、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

1. 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制度化调控,既体现着学校主流舆论的方向,更体现着学校对网络舆论的监管,标志着学校在鼓励和促进网络传播进步的同时又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同时,可以使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规范化的管理,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做到有规可依。

2. 利用高校主流媒体进行引导,用主流的声音引导网络舆论。

具有强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高校主流媒体肩负着建立和维持传播秩序、引导舆论的重任。通过加强高校校报、广播、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建设,提高权威性和吸引力,关注校园热点,主动引导、加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

3. 加强高校校园BBS、博客的管理。

高校的校园BBS、博客必须实行实名制管理和审核制相结合的网络言论管理。要明确校园网不是发牢骚的地方,而是沟通交流的平台、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要让网民遵守一个规则:网上可以随意发言,但必须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

4. 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

以院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为主体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网上就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参与评论、主动发帖、积极跟帖、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化解矛盾,同时传播积极、健康、高雅的文化。

5. 利用网络调查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网络调查是一种互动形式很强的调查,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学校了解学生的意愿、要求、看法和特定事件的舆论支持度,并能有针对性地分析、参考、改进各项工作,对网络舆论实现正面引导。

6. 加强技术手段在网络舆论引导上的作用。

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等技术手段也可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7.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高校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要让现代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媒资源,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选择和批判能力,提倡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文明素质,加强对上网者的自我约束。

8. 加强网上舆情收集处置工作队伍和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建设。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工作。此项工作把从各个方面获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提取有用的信息,分别进行加工处理,将原始信息变成便于观察、分析、传输的形式。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处理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地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反馈,防止个体不良情绪发展为群体不良情绪,防止群体不良情绪演变为不可控事件。

9. 建立网络危机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危机指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需要高校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或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昊.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于亚光, 王想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3.

[3]吴先琳, 陈权.对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7年4月第10卷第1期.

[4]胡忠青.利用网络调查引导校园网络舆论.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3) .

[5]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理论界, 2006.3.

[6]敬菊华, 张珂.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引导.中国青年研究, 2007.10.

[7]吴先琳.论高校新闻媒体与校园网络舆论.经济师, 2007, (6) .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第8篇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现状

1、正视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高校校园的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而现代高校校园在网络舆论问题上往往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对校园网络舆论问题可能会引起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高校网络监管中没有看到已成强势媒体的网络足以影响校园稳定, 干扰正确办学方向的负面舆论导向, 甚至有些负面舆论在高校中形成模仿效应, 引发校园安全事故。另一种则是看不到网络舆论问题的特殊性, 仍然用传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只相信封、堵等强制性的手段的作用, 造成网络舆论导向上的简单化。

正确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偏向, 提高对于解决网络舆论的问题要强调引导的认识。同时, 在现状分析中也将注重对成功做法的调研, 通过对各种积极因素的总结, 探索对校园网络舆论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

2、影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因素的分析

(一) 高校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不够有力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 不少高校对网络舆情监控不到位、分析研究不深入、引导不及时和应急措施不力。目前, 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实行“谁建设、谁负责”, 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和分析机构, 缺少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和联动应急机制, 这必然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乏力。

其次, 没有实现网上舆论与网下舆论的有机结合。在高校内部, 网上、网下两个不同的舆论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 民间非主流的声音, 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上不可能出现的声音等, 在网络上也有一席之地, 有自由表达的管道和平台。在不少情况下, 这些校园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和校园网络媒体上所形成的舆论场, 两者疏离感较大, 而重合度较小。

(二) 大学生在网络应用过程中应增强慎独精神

网络的隐蔽性使不少大学生网络言行放纵随意, 责任感弱化。看似无人监督的网络环境往往成为学生放纵言行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调查显示, 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的, 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遇到过其他网友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因此, 如何在网络应用中增强学生的慎独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 就成为影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环节。

(三) 网络应用的建设力度不足

校园网络硬件投入不够, 往往只能满足于高校主网站建设的需要。软件建设滞后, 一是在网络舆论平台建设上乏力, 缺少保障舆情安全的软件保障, 配备的资源和专业力量也不足。二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这套制度应该包含管理机制、监管考核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等。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研究

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制造主体往往是少数学生, 但是却能够对多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作用。校园网络上的BBS往往是作为消息散布地和舆论场, 广大学生通常是通过BBS第一时间内向学生群体发布消息和获取校内外信息的, 在校大学生也通常是通过校园BBS了解校园消息和热点舆。少数学生有目的有组织地在BBS上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 就可以通过营造校园BBS十大话题来吸引多数人的“眼球”, 左右校园的中心议题。因此, 如何建立对学生在网络舆论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依据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校方应把握构建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

大学生往往是通过校园网络来获取评论类信息的, 这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学校教育者可以因势利导, 积极营造校园网上的热点信息, 立足校园网络平台主动引导校园热点话题的构建, 从而为大学生的日常话题设置“议题”, 对他们在校园网络上所接受的信息内容发挥引导作用, 实现网上的教育效果。

立足校园网络进行热门话题的引导, 要把积极营造正面新闻热点作为工作目标。目前校园网上的热门话题中负面新闻信息比较多见, 这是由于负面新闻信息具有刺激性等特点, 往往能够满足学生对现实不满的发泄, 很快吸引广泛的注意而迅速成为校园BBS上的十大热门话题。这种在内容上一边倒的信息传播并不能真实反映现实情况, 容易造成对于外界环境的虚假认识, 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校园网上热点话题的调控, 对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负面信息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并主动在网上发布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信息,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2、增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引导力, 提供网上舆论发展的正面参照。

校园网络为大学生关注和参与校内外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提供了公共舆论场所。社会心理学认为, 舆论的前提是舆论对象是大家都关心并有争议的问题事件, 不为众人关心又无争议的问题不会成为舆论的对象。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或是校内突发事件发生后, 校园网上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言论, 各种意见和观点相互碰撞和融合, 在一段时间的振荡之后逐渐趋向稳定, 形成舆论。在这些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 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校园网络上, 这就为教育者针对学生思想热点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场所和有效载体。因此, 立足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为网络舆论发展提供参照来引导大学生对各类校内外热点事件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这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种策略选择。因此, 在校园信息环境中, 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学校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通过学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为校园舆论发展提供正面参照, 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 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校园网络舆论的主动参与, 并注重激发和引导多数学生的“理性声音”的力量, 避免由偏激的意见和观点所导致的不良舆论的发展。

3、建立有效应对校园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部门协调机制。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不容小视, 应引起校方的高度重视, 建立有效应对校园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要形成在高校党委领导下, 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统一指挥, 全校各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建立校园网络舆论信息通报平台, 及时准确地描述、预测和掌握网络舆论变化的时空分布、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信息收集、分析、报送、转办、反馈机制, 及时解答广大校园网民心中的疑惑, 使其分清是非、辨明真相, 形成学校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进而树立学校管理者在校园中的权威形象。

总之,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 将网络舆论与网络德育有机结合到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中来, 倡导共建网络和谐, 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高校网络生活在大学生高校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其影响力也在逐渐的加强, 与此同时, 高校网络舆论的地位也在逐步的提升。网络传播运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面对高校网络舆论的现状, 逐步的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 有必要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的研究和引导。通过对高校网络舆论的研究, 明确高校网络舆论问题的解决重在引导, 而不是在于强制性的政策。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高校网络德育隐性教育, 拓展高校网络服务功能。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瑜《疏导性: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则》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

[2]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理论界2006年3月

[3]于亚光王想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北京教育 (高教版) 2005年4月

网络舆论引导 第9篇

一、新媒体

新媒体, 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指的是继报纸期刊 (纸质媒体)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 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传播渠道, 以电脑、手机、数字接收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形态, 亦称数字化媒体。[1]其中以网络媒体为代表, 包括手机媒体和一些新兴电视媒体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即:“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

二、舆论

舆论, 就是多数人对某一种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有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 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 公开表达的, 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2]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某一争议中的社会性问题的共同看法”。[3]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舆论是公众集体意识的一种表达, 用来评价现实的生活, 是对社会的事态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直接也最有冲击力的一种“软性力量”。

三、网络时代的舆论特点

(1) 舆论主体多元化。当前, 手机移动终端让越来越多的人涉及新媒体, 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发言人。2012年年中, 中国的手机上网人数就已经超过了PC上网人数。众多的网民表达自己思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而互联网良好的互动性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多样化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在网络环境中,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有些话题还会在主流媒体的参与下放大成为公共话题, 产生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

(2) 舆论客体分众化。由于网络的技术优势, 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 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 但不再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受传者也不再是毫无主动性的“靶子”,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选择要获取的信息。所以, 网络在赋予这些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客体的分众化。可以说, 网络传播的出现突破了由点到面单向的线性传播方式, 实现了双向互动。[4]尤其是在Web2.0时代, 重塑的不光是新闻传播, 而是整个的信息传播。

(3) 舆论内容丰富多样。意见发散是舆论的基本特性。在网络环境下, 这种特性表现得更加明显。网络传播对普通民众话语权限的解放和网络的匿名性, 使得网民获得了表达的自由和安全感, 有了想说敢说的欲望。这也就使得网络舆论涉及的内容覆盖了各个方面, 但也正是如此, 导致网络上的舆论内容也鱼龙混杂。既有积极的观点意见, 也有消极偏激的谩骂攻击, 当然也不乏大量低俗、虚假、色情、迷信、暴力、反动的信息。事实上, 每一种声音都有其支持呼应的群体, 每一种舆论都有自己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空间。

(4) 形成与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加快了舆论形成与传播速度。也正是由于如此, 一旦有新闻事件在网络上被普遍关注时, 就会很快形成舆论。与此同时,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舆论没有“把关控制”, 没有播发时间、版面空间的限制, 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 信息发布的操作也简单易行, 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很快, 使得其时效性很强。[5]

四、中国当下典型的舆论特点

当前, 主要以互动新媒体等传播渠道为载体的话语空间, 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不断改变着舆论的传播格局和形成机制, 逐步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社会公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 表达个人思想、态度, 甚至对各种社会现象不满的诉求意愿越来越强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1) 负面倾向。尼尔森公司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 中国的网络是全世界负面评论最多的, 中国的网民喜欢分享负面评论, 更多地倾向于批评性的意见, 这在全世界都很少见到。民众的批评性意见在其他渠道如果得不到宣泄, 就集中在网络上, 这就导致我国的网络成了负面舆论的集散地。与此同时, 网络舆论对于管理者的抵抗到了非常厉害的程度, 以至于事件中出现了执法者、管理者, 基本上就是民众的对立面, 管理部门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网民们质疑且不被接受的。

(2) 社会身份冲突。现在的网络, 尤其是微博成为中国公众一个重要的舆情集散地, 网民呈现“乌合之众”的底层特征。另外, 中国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 发生的动荡和各种不确定因素也很多, 民众就开始对什么都质疑, 这也就导致各种各样的舆论冲突发生, 尤其是社会身份的冲突。诸如官民冲突、警民冲突, 贫富冲突, 乡城冲突等。[6]在这一点上对于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员, 就算一个普通公务员都是不利的。其实很多公务员并没有权势, 但因为身上打着“公务员”这个符号, 或者说就是一个“长”字引发的, 甭管多小的“长”, 只要是这个符号, 网民们就可能倾向于去抨击。

(3) 主流舆论被边缘化。在网络媒体环境中, 由于把关机制缺失, 一些网站、群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获取自身效益, 而过多关注社会阴暗面或者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和各种耸动性的内容。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商业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等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网民, 而主流新闻网站, 特别是政府主办的新闻网站反而影响力不足, 舆论导向基本阵地被边缘化。当今的网络上, 越是与主流思想相违背, 越能获得广泛欢迎;越是反驳政府所倡导的, 越容易获得支持。这样往往导致网民无法了解和掌握真相, 成为利益群体利用的工具。

五、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不同群体之间, 因为各自的利益出发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其意见也都存在有各种分歧。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 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而负向舆论只会造成破坏和阻滞。很多事实都证明, 一味地通过“封”、“堵”等传统舆论管理方式已经很难继续维持秩序。所以, 巧妙地对舆论进行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可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1) 着重打造主流网站, 及时接受反馈。在网络传播中, 为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风气, 应注重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 将“把关”和引导融入微观的调控之中, 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让主流网站吸引大信息访问量, 成为影响公安机关网络舆论的主要力量, 让主流、权威、真实的信息占领公众意见市场。尤其是对于新的政策, 试行政策或新的决议的发表, 一定要保证其来源的权威和传播的畅达, 通过主流媒体的有意识引导, 让群众得到一个全面的理解。当然与此同时, 还要及时倾听群众的反馈信息, 充分了解民意, 做到上通下达。同时更应该留意不实信息的流散, 及时做出反应。例如, 之前曾引起了广泛讨论的“单独二胎”的政策, 在发现有媒体言论称北京生二胎的条件有望放宽, 夫妻单方独生子女或将纳入准许范围,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彭彧华就及时澄清, 北京将稳定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放松。即时遏制了谣言的传播。

(2)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具有公开信息的主动意识。网络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 也对政务信息的公开提出了快速、及时、准确的要求,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搭建政府与网民之间迅速、高效沟通的有效平台, 使公民参政议政成为可能。同时, 政府还要及时吸纳新出现的新媒体形式推进政务公开, 了解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充分了解民意, 真正实现问政于民。多个地方的公安系统率先使用了新媒体, 并利用其化解了多次危机。人民网曾评选过十大党政机构微博, 广东省公安厅, 北京市公安局名列前茅。广东的数次舆情事件, 就是通过微博化解的, 他们通过微博澄清了事实, 使事情很快归于平静。除此, 很多官员也开通了微博, 与民众互动, 了解民愿并推动自身影响力。

(3) 技巧性地为公众设置议题。针对大多数人会有“从众心理”的情况, 进行议题设置, 舆论引导者可以有意识地设话题或议题, 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 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示, 接受引导。[7]设置议程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 现在网民已经不信任官僚、专家、教授, 只相信普通人甚至弱势群体。所以, 应该适当利用草根元素来进行舆论推广。另外要巧妙质疑, 就是“我不相信”。网民对一切都存有质疑的心, 不相信官方的意见, 不相信执法系统会公正, 不相信政府出台的新法规对公民有利, 而且, 他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证据来论证他们的想法。如果可以巧妙利用这样的心理, 对于引导设置议题非常有利。

(4)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网民们普遍认为网络意见领袖没有权力、利益等外界压力, 这种“利益无关性”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这也就导致这些意见领袖对公众的影响也更大、更加深入。[8]所以要重视对于意见领袖的培养, 尤其是“专业型”的意见领袖, 为特定领域打造其民意主导者。在保证基本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 更加重视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权威, 要确实有过人之处, 有引导力。同时注意提高意见领袖的互动能力, 能够将自身的影响力不断扩展到整个舆论范围。此外, 意见领袖之间也要形成合力, 可以对舆论产生更大影响。总言之, 若能充分发挥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针对不同事态, 有意进行不同方向的舆论引导。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 网络上的舆论走向不仅在国内会产生影响, 也会对国际事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 对于国际性的大事件, 要对舆论进行多方面有意地引导, 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说, 对于李娜夺取澳网冠军, 中国奥运健儿参加冬奥会, 良好的网络引导, 使舆论传递正能量, 增长国民的民族自豪感, 更好地凝聚民族力量。对于我国的驻美大使馆被纵火事件, 要及时跟踪报道, 传达事实真相, 平息网民的愤怒, 防止流言滋生, 更要防止可能产生的网络暴力。对于安倍政府的一直以来从参拜靖国神社, 修改教科书, 再到欲修改宪法的做法, 要引导舆论认知这是一种否认历史, 危害国际和平的行为, 从而坚定国民对钓鱼岛主权的认知, 形成舆论压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引导网民理智对待, 避免再次有部分民众出现过激行为。

六、结语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 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众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作用。近年来的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也在不断表明, 网络环境下, 舆论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增强。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知当下舆论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从各个方向突破, 全面实现舆论引导的良性发展。

摘要:当今的中国,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崛起, 对受众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新媒体和舆论的概念入手, 对于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现状, 尤其是中国独特的舆论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应如何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 完善舆论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时代,舆论,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赵文君.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变迁[J].传媒观察, 2007 (05) .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中国,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49) .

[3]童兵.新闻信息传播与舆论定势的互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5 (04) .

[4]戴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8) :8-13.

[5]杜涛.网络舆论的演变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 2005 (01) :37.

[6]谢新洲, 肖雯.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03) :89-95.

[7]姜胜洪.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舆情视角[J].未来与发展, 2006 (12) :13-15.

网络事件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第10篇

一、重视主流媒体的导向

主流媒体在网络环境中具有影响大、公信力强等特点, 突显重视主流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的必要性。由于网民发表言论具有趋众性, 容易“随大流”、“凑热闹”, 这也为负面舆论的生存提供了种子。一旦不良舆论形成规模, 那么很容易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主流媒体要进入良性发展, 可以带动整个网络环境的改善。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离不开对网络信息的合理筛选。网络平台作为网民参与网络事件的媒介, 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是面向全部网络参与者的平台, 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所以网络媒介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自觉承担起社会义务, 为广大网络参与者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为建立和谐网络平台做出应有的努力。

提高网络群众对网络信息甄别、筛选能力, 营造良性互动的网络环境。网络的匿名性, 使其容易成为网络参与者宣泄不良情绪的场所。往往有一些人会利用网络热点事件煽动一些不良舆论, 造成负面舆论的蔓延。所以网络平台作为媒介, 就应该对此及时做出行动, 消除负面言论, 积极引导正能量舆论。面对“东莞挺住”等怪异论调, 网民应具备应有的鉴别能力。同时网络媒体也应及时作出反应, 对此类言论进行净化。

二、提高网民的参与素质

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基数庞大, 网民群体的构成复杂, 众多的网民对同一事件的极可能产生不同的态度和意见, 但是总体上会出现正面舆论、负面舆论两种不同的舆论方向。但是, 我们的网络舆论引导并不是要堵塞言论、抑制网民的个性, 也不是要消除在网公共话语空间中存有的不同声音, 而是以构建和谐网络环境为目标。围绕这个大目标, 使其能够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言论与行为。

提高网民参与网络的素质, 不仅仅要靠网络媒体的引导, 最重要的是重视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从CNNIC调查中发现, 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力, 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 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网络素质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 网络的使用门槛逐渐降低, 使用者向老龄或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扩散。只有从网民每个人进行改善, 才能使整个网络大环境得到改善。所以, 关于网络素质的提高, 要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有针对不同群体从网民自身的素质建设入手, 逐步优化网络环境。

三、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

意见领袖的关注度高、粉丝量庞大, 发布的信息和言论容易受到网络群众的高度关注和热捧。他们利用网络发表言论, 其粉丝网民也利用网络对其言论进行反馈, 交互性的意见能够带来更大的影响。

热点网络事件, 意见领袖往往也时刻关注着事件进程并适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广大网民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 意见领袖的正面引导作用极其重要, 其次, 可以发掘和培养更多的意见领袖, 强化这种主流声音,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四、信息公开与法制管理

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网络事件当中, 网民对网络事件的关注也不仅是事件发生的当时, 而是更多的关注事件解决的整个过程。所以政府应该在允许的情况下及时的公开网络热点事件的处理信息, 及时更新事件处理的动态, 以至能够掌握网络舆论的控制权, 形成网络舆论的良性引导。

随着, 互联网近几年在我国的高速发展, 暴露出了许多网络监管不健全的弊端。突显了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避互联网络不良信息, 优化网络环境的必要性。自1994年开通互联网后, 政府先后颁布了多种管理条例和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文来监管互联网。但是, 这些法律法规缺乏统一的、专门的网络立法。同时, 执法人员不足, 缺乏专业网络执法队伍, 网络管理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其次, 网络法律法规的体制建设速度慢, 与网络发展速度脱节,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危机应对缺乏理论支撑。这就需要政府对网络立法方面有高度认识, 针对互联网的实际情况制定网络环境的预防与解决措施, 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立严格的执法队伍, 抓源头, 查过程, 治危机。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发挥主流媒体权威优势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论主流媒体在引导网络舆情中的作用[J].新闻知识, 2010 (7) :7.

[2]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探析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论引导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16-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环境和成效与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形成高校大学生舆论引导的新格局,特别是如何健全应急报道和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1]探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对确保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效进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界定

所谓舆论,简单地说就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论一词的英文表述是“public opinion”,意思是“公众的意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编写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0)认为,“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它是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舆论“不仅仅是各种意见的总合,而且是在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比较和对比一些意见的一种连续的过程”。[2]

网络舆论就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媒介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做的公开评价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因网络媒体所具有的海量信息、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多元性等而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即话题丰富、包罗万象、主体分散、良莠不齐、“群体极化”明显、公信力缺乏。[3]

大学生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于一切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社会公共事务尤其是校园公共事务所产生的一切意见、愿望、态度、情绪、期待、评价和想象的公开表达,是多种主导性社会意见的集合体。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与其他社会舆论不同的特点,即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对校园群体性事件反应迅速、影响面广,如果控制不当将严重影响校园稳定;网络舆情煽动性强,控制难度大;网络舆情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盲从与冲动。 [4]因此,必须加以有效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是指在遵循网络舆论自身特性和规律的基础上,分析网络舆论反映的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意见、情绪和态度,设置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和社会知觉的相应议程,回应大学生的合理诉求,缓解大学生的不满情绪,解答大学生的疑惑,疏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合理应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达成大学生态度向积极方向改变的过程。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深入了解学生网络生活,遵循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具有如下特征:

1.技术与思想相结合。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遵循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使用网络平台和专业网络软件。技术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发现的及时性和管理引导的高效性。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注意研发和使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搭建高效的网络传播平台,为有效引导提供技术保障。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单靠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在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有效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是技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2.引导与强制相配合。对大学生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表达的观点、态度、意见、情绪,要进行认真分析,耐心地加以引导。要积极回应大学生的合理诉求,热心解答大学生的各种疑惑,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大学生的不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在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同时,也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大学生要对自己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负责,违反相关规定的要受到处理,触犯法律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依法管理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自律与他律相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既需要学校的积极管理和主动引导,即需要他律,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网络规章制度、法律及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进行有效的自律。单靠外在的强制管理和说服教育,没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觉执行,网络舆论引导很难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只有把网络舆论引导的自律与他律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网络舆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校园网络舆论创造健康的环境,取得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效果。

4.物质与精神共保障。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既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制定措施,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精神的力量,也需要有相应的物质保障,需要进行必要的资金、人员、物资和技术的投入。从网络平台的搭建到网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再到引导机构及人员的落实,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如果只是思想上重视,而行动上却舍不得花钱,没有物质上的投入保障,是不可能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的内涵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是指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通过完善影响和制约这一工作开展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促进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保障引导工作高效运行和实现引导目标的过程和方式的总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开展,是遵循一定规律,在一定的因素影响和制约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离开这些因素的功能发挥及其相互作用,就不能保证这一工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真正实现。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有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的因素很多,除了人、财、物这些基本因素以外,还有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实施机构、相关政策法律、社会环境等因素。因此,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宣传动员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等内容,具体见下表:

三、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的构建策略

保障和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有效进行的运行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阻力,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统筹安排、稳步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在领导机制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的优势,突出校党委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统一领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以维护学校稳定为抓手,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在高校维稳工作中的作用,建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领导组织工作,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责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下达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

2.在宣传动员机制方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动员机制。有宏观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也有微观的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集中的宣传动员,也有分散的经常性的说服转化;有一般性的宣传引导,也有为完成某一任务、达成某一引导目标而针对具体部门和人员的组织动员。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动员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做好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3.在组织实施机制方面,要定编定岗定责,成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构,通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具体组织实施经常性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在组织机构方面,可以实行专兼职相结合,把一些部门和人员纳入引导机构中,明确职责分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同时也减轻专职机构的负担,有效推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4.在协调机制方面,要形成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网络舆论引导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校各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信息收集、分析、报送、转办、反馈机制,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思想路线和政策法规等传达给校园网民,及时解答广大校园网民心中的疑惑,使其分清是非、辨明真相,形成学校管理部门与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树立学校管理者在校园中的权威形象。[5]

5.在队伍建设机制方面,通过建平台、下任务、给经费、定待遇、作考评、专兼职并举的方式建设,以常态化的任务来凝聚和锻炼队伍,以少量精干的专职队伍为核心,把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委干部、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干部等组织作为兼职人员。对一些较复杂的突出任务,可以项目或课题的方式组建舆论研究和引导团队,把专兼职人员组织起来开展工作。

6.在投入机制方面,设立舆论引导专项经费,每年按一定的比例从学校总经费中划拨,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日常办公、课题研究、设备采购、技术维护、成果发表、对外交流等开支。 除经费保障以外,还要提供必要的办公场地,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7.在检查督促机制方面,建立相应的督促检查小组,开展检查工作。可以有常规性的检查和专项任务督察。建立定期的舆情通报制度、舆论引导成果汇报制度、年终工作总结述职考评制度等,加强督促检查工作。

8.在目标管理机制方面,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规定目标完成的期限,把资金投入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把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6] 在舆论引导覆盖面、舆论主导作用,以及舆论引导亮点、热点、难点等问题上设置任务和指标,细化考查,狠抓落实。

9.在奖惩机制方面,对达到目标完成任务并且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和工作不努力、不作为的则给予批评和处罚,以奖勤罚懒促进工作的开展。在奖罚措施上做到多方式、多方面、多层次,有口头表扬、先进评选、达标评比、特殊奖励、集体奖励、个人奖励、物质奖励、荣誉称号,也有一般批评、点名批评、平时提醒、口头警告、调离工作等,把工作贡献与个人及集体荣誉、收入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10.在舆情响应机制方面,把着力点放在及早发现舆情、及早作出回应、及时解决问题上,做到早说话、敢说话、会说话、有回应、有改进,对舆论提出的问题都有及时的回应和引导,有交代有落实,用实际行动和结果去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认识,用网络舆论宣传去强化引导效果。

11.在道德机制方面,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道德自律,用道德规范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使他们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的网络言行,自觉维护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形成崇尚文明、追求进步、谴责歪风邪气的良好风尚。

12.在法律机制方面,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网络舆论法律规范,用法律手段惩处网络违法行为。我们在强调教育引导和道德自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法律的作用,更不能否定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网络舆论行为的必要性。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上网行为,敢于严格管理。要依法管理网络舆论,那些在网上故意扰乱社会秩序、造谣中伤、恶意诽谤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惩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3.在校园文化机制方面,通过培育和形成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来净化校园舆论环境。要倡导和建设和谐文化,形成和谐共建的文化氛围;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文化,既要对别人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也要批评和改正自己不文明的言行;倡导共建共享文化,让全体师生自觉建设美好校园,分享学校发展成果,齐心协力推动学校发展;倡导文明上网文化,反对网上不文明行为,抵制各种有害言论;倡导民主法制文化,依法管理网上言行,做到既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又遵纪守法;倡导服务文化,提高学校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自觉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倡导主人翁文化,全体师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建设好学校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学校存在的问题,用心用力促进学校发展;倡导责任文化,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发表错误言论,不信谣、不传谣。

[ 参 考 文 献 ]

[1][6] 顾海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认识和新目标[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

[2]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3] 刘建华,陆俊.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 李伟东,刘敏姬.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与职业,2010,(21).

[5] 瞿晖,董雨.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J]. 新闻爱好者,2011,(1下半月).

关于网络媒体引导网上舆论的思考 第12篇

在现代社会中, 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形成、反映、引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新闻和信息传播角度看, 互联网被视为功能强大的新媒介, 近些年来, 人们约定俗成地将其称为网络媒体。这一新媒介以其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信息源广泛、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等优势, 在当今整个信息传播格局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 不断爆出一些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 如虐猫事件、孙志刚收容致死案、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及网吧整治事件、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南丹矿难等, 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网络的报道得到迅速传播, 并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但是, 网络的技术优势变革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 给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它的这些特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 网络的海量信息会使信息产生泛滥、虚假信息传播, 而极易误导受众、混淆视听。其次, 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 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 由于这种网民发布信息和意见的匿名性和自由性, 使“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得并不明显, 人们传统的从众心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表现得较弱, 使得网络的“意见气候”更为复杂, 更容易造成网上舆论的分散和混乱。

按照诺依曼的理论,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 这就意味着, 舆论的过于分散, 并不利于社会的整合, 网上舆论的混乱, 甚至可以造成整个网络传播环境的崩溃。因此, 在网络时代仍然需要形成一定的主流舆论。

网络媒体是引导网上舆论的主力军

在西方, 舆论被称为公众的意见。所谓舆论, 就是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具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也就是主体通过言语等手段所表达的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见解。网上舆论集中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网络舆论的反映和形成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 它主要是通过论坛和新闻跟帖两种手段来实现, 它们可以迅速而集中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言论, 使民间舆论和民意得以展现。

网上舆论具有滚雪球的效应, 它的形成往往是受重大新闻和突发性新闻由头的引发, 靠一批热心网民的上帖、跟帖来造就。但是网民的讨论毕竟较为离散, 新闻媒体将网上舆论加以概括和集中报道表现, 其效果就会成倍地放大。网上舆论最终产生作用和影响, 往往是与新闻媒体的报道密切相关的。因此, 新闻媒体在影响和引导网上舆论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新闻媒体包括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新闻媒体。在现代新闻传播的四个层面中, 网络新闻媒体的报道优势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它基于广阔的虚拟空间, 为百姓展示了一个民间舆论广场, 特别是与传统媒体的联动报道, 更彰显了网络媒体对网上舆论的影响力, 从而成为引导网上舆论的主力军。

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网络媒体对网上舆论的引导主要表现在形成主流舆论上, 网上主流舆论常常是对近期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及时集中的反映。

根据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 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预知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事件。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对网络新闻媒体如何进行网上舆论引导进行分析。

预知性新闻事件。这类事件的性质、影响和发展方向可以预先获知, 并能准确把握。如国家重要会议、活动, 一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以及重要科研活动及成果发布等, 如十六大和十七大召开、神七上天、北京奥运会等。同时, 也有对社会中一些现象苗头、热点等问题的及时说明引导, 如个税起征点的报道等。

对这类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 网络媒体充分发挥了“议程设置”和“把关人”的功能, 通过“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等来完成。在这一方面,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 都有着丰富而成功的实践和经验。

这里仅以我国网络媒体关于十七大的报道为例。

为了统一报道思想, 在会议召开前, 各大新闻网站就开始筹备有关十七大宣传准备工作, 为了确保绝对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以及对不良信息的快速处理, 有关部门确定以新华网为十七大新闻授权发布单位, 其他网站的内容以新华网发布内容为基准, 同时各大网站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两会召开期间, 在新华网的带领下, 形成各级网站协同报道的宣传优势, 所有的新闻网站都开设两会专题栏目, 重点网站还同时推出传统媒体无法制作的完全版、视频版、访谈版、资料版、论坛版等, 而且在进一步吸引眼球上, 各大新闻网站别出心裁地推出专题栏目, 加上全天候的网上直播、实时报道, 极大地提升了该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人民网、新浪网、新华网还通过不同形式的评论来引导舆论发展。

突发性新闻事件。在现实生活中, 更多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预知的。长期以来, 突发性新闻事件以其蕴涵的巨大新闻价值往往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 很容易引起社会震动。突发性新闻事件所独有的事前不可预测性和发展过程无法控制等特点以及互联网传播的特性, 使其成为舆论引导的重点和难点, 对网络媒体的正确引导提出了考验, 更使其引导舆论的作用和能力得以凸显。

在这类事件中, 网络媒体要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首先, 要把握真实性前提, “用事实说话”。事件突发之初, 距离人们完全掌握事实真相往往会有一定的时间差, 在这段时间里, 由于人们对事件过于关注而急于了解有关的信息, 往往会给一些虚假信息以可乘之机。因此, 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 及时报道公布事实真相, 对遏制虚假舆论传播蔓延至关重要。如汶川地震网络媒体的及时报道, 使人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有效避免了恐慌。其次, 及时表达主流声音, 统一舆论。再次, 准确把握问题实质, 进一步正确引导舆论。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媒体对“网帖爆料”的处理问题。如今的网络, 网友议论活跃已成为民声和民意的集散地, 网友的网帖不仅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现实问题的看法, 而且还会爆料一些不为人知的极具价值的线索和幕后新闻, 但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往往是不确定的, 这就需要网络媒体的严格把关。

网络媒体引导舆论任重而道远

网络媒体既然身为媒体, 历史就赋予了其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自己应该尽的基本义务。传播新闻信息, 彰显社会良知, 锄强扶弱, 秉公直言, 推动社会迈步走向民主社会, 这既是网络媒体的道义角色, 也是网络媒体的本色定位。

网络媒体基于互联网的平等自由精神, 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应当与网民进行互动的即时的心灵交流, 以平常心面对广大网民朋友, 向网民传递事实或辅之以评论。譬如, 人民网的“观点碰撞”栏目就将来自不同媒体以及网民对社会某一现象的看法、见解、评论编辑在一起, 实际上, 这就是对社会舆论的强势引导, 这是网络媒体的优势, 也是传统媒体难以做到的。

此外, 网络媒体还必须在新闻制作上下工夫。信息的可读性与导向性并不矛盾, 只有将新闻制作得好看可读, 才能谈得上引领导向。要研究受众的心理和需求, 注重对社会心态和舆情的调查研究。

总之, 做好内容, 做好新闻, 赢得声誉, 树立权威, 扩大影响, 既是网络媒体的立身之本, 也是网络媒体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根基。

从早期的孙志刚事件, 到华南虎照片事件、抗议西方媒体歪曲报道西藏暴力事件, 以及抗震救灾网上宣传报道, 到温州动车追尾事件, 均有力地证明了网络力量的巨大。有人说中国民间力量的崛起, 让国人佩服, 令世界震惊。当然, 我们也不可否认, 网民有偏激的时候, 网络民意有片面的地方, 但主流是好的、健康的, 这就需要网络媒体及时正确的引导, 使它们朝着客观、理性、成熟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工业拓展与计算机应用下一篇:场依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