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IT能力范文

2024-08-04

核心IT能力范文(精选9篇)

核心IT能力 第1篇

1.1 IT创新

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当时主要以生产辅助系统为主, 进行生产实时监控与监测。上世纪90年代, 财务核算系统进入电力行业, 曾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绩效发生过很大的作用。随后的几年里, CRM系统、MIS系统、ERP系统的建设相继在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实施, 使信息化技术很快扩展到我国电力行业生产、技术、管理、市场运营的每个层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进入成熟阶段。当前,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已经不是通讯网络、计算机选型、网站建设等问题, 而是如何将分散孤立的各类信息变成网络化的信息资源, 将众多孤岛式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实现信息的快捷流通与共享。也就是说, 信息技术创新, 即IT创新, 将是我国电力企业提高信息化绩效的重要措施。

1.2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发展组织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 虽然组织学习涉及到个人的学习能力, 但基本上它是一项集体的修炼。所以说, 组织学习不是组织中个人学习的简单总合, 组织学习的根本要求是将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为集体学习, 使个人知识融合为企业共享的知识。组织学习比个人学习更复杂, 由此造成的学习无序性也更明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学习型组织成为企业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和提高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即如何有效地激发组织的创新和创建成功的学习型组织早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两大主题。由于信息不断爆炸、知识快速更新, 所以个人要成为学习者, 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 国家要成为学习型社会已经形成共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彼得﹒圣吉断言: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唯一能够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

近年来, 我国电力企业在全行业范围内推广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大力实施组织学习活动, 力图优化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并加强电力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3 研究目的

核心能力又名核心竞争力, 是当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关注的焦点, 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前提, 是第五代战略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近二十年来, 核心竞争力理论主导着管理学前沿理论的发展, 并且显示愈益强劲的优势。普拉哈拉德认为,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知识。一般而言, 企业的核心能力可分为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等若干要素[1]。

我国电力企业的IT创新与组织学习行为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必然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电力企业各种内外部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限制, 这种促进作用还存在着较大的拓展空间, 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因此, 本研究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 通过对我国电力企业IT创新、组织学习与核心能力培育等管理实践的数据调查, 对IT创新和组织学习在核心能力培育路径上的微观机理进行经验性的解析, 深刻揭示了IT创新和组织学习的成效与不足, 为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大力实施IT创新与组织学习、大幅度提高核心能力的培育效率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借鉴。

2 研究模型的导出

2.1 模型理论分析

(1) IT创新促进核心能力形成

在20世纪所有的技术革命中, 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最深刻、最彻底、最具有长远的波及效应。其它的重大技术革新或许只能促进核心能力结构体系中某一方面或某一要素的创新, 而信息技术可以对核心竞争能力的所有要素, 即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市场能力等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激励作用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企业内部路径和企业外部路径。在企业内部, 信息技术可以加速信息的转换和交流、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节约无意义的生产资本和重复的人力资本投入、促进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的优化、并给组织结构的更新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运作平台, 因而从正面直接提高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水平。在企业外部, 信息技术促进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创新, 削除了大量的无价值的社会成本, 使社会结构更加健康有效地向前运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其直接效应是在基于企业内部个人收益和个人成本不变的条件下, 提升了每个企业的社会受益, 降低了企业的社会成本, 从而给企业核心能力的内部培育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 组织学习促进核心能力形成

组织学习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两大先进的管理思想, 二者都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必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内在联系。但是, 事实上组织学习与核心能力理论的主流研究路线是并行的, 交汇点甚少。文献[2]认为:既然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知识, 而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应用和创新必须依赖于学习过程, 那么, 组织学习必然是核心能力产生的源泉。同时文献[2]指出:组织学习到核心能力是基于资源和组织背景的环境下, 经过组织学习、工作常规、能力、核心能力这四个转换的环节而实现的。

(3) IT创新与组织学习的内在一致性

根据彼得﹒圣吉博士的思想,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实现自我超越、促进团队学习与注重系统思考。因此, 学习型组织的思想从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 它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为组织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实现工具, 即信息技术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同时组织学习也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信息技术为组织学习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 利用决策支持系统, 人们可以模拟现实世界的各种想法, 从而找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而组织学习可以使信息化应用的操作不断熟练、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界面不断更新, 从而提高了IT创新的整体质量。

2.2 假设的提出

设国有电力企业的IT创新为ξ1、组织学习为ξ2、核心技术能力形成为η1、核心管理能力形成为η2、核心市场能力形成为η3。并根据以上理论分析, 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如表1所示:

2.3 模型设立

根据文献[3,4]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将我国电力企业的IT创新要素分解为四个测度指标:IT创新意识 (X1) , 指电力企业的决策层、执行层及操作层对IT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IT成果推广 (X2) , 指电力企业对IT的研究成果在组织协调、研发、营销等职能部门的推广;IT吸纳能力 (X3) , 指电力企业对企业外部IT应用的关注、借鉴与吸纳能力;IT人力资本积累 (X4) , 指电力企业对IT专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

根据文献[5]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将我国电力企业组织学习要素分解为四个测度指标:共同愿景 (X5) , 指电力企业的从业人员都具有一个明确的、一致的工作目标;自我超越 (X6) , 指电力企业的从业人员对待岗位工作都具有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心智模式改善 (X7) , 指电力企业中许多人员在克服工作障碍过程中都能够使用非常规的思维和方法;协作精神 (X8) , 指电力企业的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都能够自觉地以整体利益或团队利益为重。

根据文献[6]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将我国电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体系分解为三个要素:核心技术能力形成 (η1) 、核心管理能力形成 (η2) 、核心市场能力形成 (η3) 。其中, 核心技术能力分解为四个测度指标:电网维护与改进能力 (Y1) 、无中断安全供电能力 (Y2) 、生产技术革新与开发能力 (Y3) 、清洁生产能力 (Y4) ;核心管理能力分解为四个测度指标:决策效率改进 (Y5) 、组织结构优化 (Y6) 、人力资源机制健全 (Y7) 、企业文化建设 (Y8) ;核心市场能力分解为四个测度指标:CRM能力 (Y9) 、关系营销能力 (Y10) 、产品宣传能力 (Y11) 、市场开发能力 (Y12) 。

根据以上分析, 构建出本研究假设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

3 模型检验

3.1 验证思路

本研究已根据理论分析的七个假设构造出结构方程模型, 通过对结构方程的路径检验可以验证理论假设的真伪性与影响幅度。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 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通常的回归模型只能包含一个因变量, 只能分析直接效应, 不能分析间接效应。而结构方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模型已建立2个外源变量 (ξ1、ξ2) 、8个外源变量指标 (X1至X8) 、3个内生变量 (η1、η2、η3) 、12个内生变量指标 (Y1至Y12) 、6条因果路径关系、1条相关路径关系。通过生成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 (г) 、外源变量协方差矩阵 (ф) 、外源变量因子负荷矩阵 (ΛX) 、内生变量因子负荷矩阵 (ΛY) 、外源指标方差矩阵 (Θε) 、内生指标方差矩阵 (Θδ) 、模型残差协方差矩阵 (ψ) 、各种拟合指数等来测度路径系数显著性、因子负荷显著性、因子误差方差显著性, 经过模型修正, 得到最优模型, 从而实现对模型理论的验证。

3.2 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制对20个观察指标进行行业调查。本项目的数据采集过程得到南方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 由公司信息部向200个国有独立核算电力企业发出问卷150份 (包括实地采访37份) , 历时120天, 收回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满足调查研究中问卷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通过删除异常数据, 并对缺失数据进行列删法、对删法、均值替代法、主成分法处理, 得有效样本161份。样本分布于沪、京、鲁、冀、蒙、黑、吉、辽、贵、甘、滇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 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电力企业的总体情况。样本量与观察指标数量之比约为8:1, 满足结构方程验证过程中样本量与观察指标量之比大于5:1的要求。5个潜变量Cronbach α系数最小值为 0.752 , 表明调查结果信度较高。

3.3 验证分析

本文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固定方差法) , 得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 (г) 如表2所示:

得IT创新 (ξ1) 与组织学习 (ξ2) 之间的协方差为0.51, 且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0个因子负荷最小值为0.52, 最大值为0.89, 最小T值为2.1。阴影部分的路径系数缺乏显著性。同时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 (修正后) :

所以, 模型拟和效果较好, 无需继续进行模型修正[7]。 (其它相关验证结果在此略去) 。

4 结论

(1) 我国电力企业的IT创新对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中对核心技术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而对核心管理能力的形成缺乏有效的促进功能。

(2) 我国电力企业的组织学习对企业的核心管理能力的形成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这种促进功能还处于较弱的状态, 而对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的形成缺乏有效的促进功能。

(3) 我国电力企业的IT创新和组织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同时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共同促进了电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其中, IT创新偏重于对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的促进, 而组织学习偏重于对核心管理能力的促进。

(4) 我国电力企业的IT创新与组织学习行为对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促进功能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有待进一步开发与提高。IT创新的价值拓展方向是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管理体制变革、管理信息传递、职能部门协调等方面, 而组织学习的价值拓展方向是对技术开发的支持和对市场开发的支持方面, 加强研发团体内部与营销团队内部的沟通、交流与协调, 形成高效的自我更新与自我超越机制, 从而提高研发团队与营销团队的组织能力。

(5) 本研究的结论源于对我国电力企业IT创新与组织学习行为的直接的数据调查, 具有较高的现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也为其他行业的IT创新与组织学习行为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借鉴。

摘要:IT创新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的最重要的方式, 而组织学习是有效地培育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有效手段。IT创新和组织学习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融合性, 共同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以国有电力企业为典型案例, 通过对IT创新、组织学习和核心能力形成的相关性的微观路径的经验分析, 可以深刻地揭示了IT创新和组织学习的传导机理, 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提高IT创新和组织学习的效率、大力培育核心能力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电力企业,IT创新,组织学习,核心能力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爱英, 张同健.全视角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 2007 (28) :122-124.

[2]董小波, 张同健.全视角的组织学习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 2007 (31) :147-148.

[3]吕宝林, 张同健.基于经验分析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测评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8) :80-82.

[4]张同健.基于调查数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测度体系经验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 2008 (1) :33-41.

[5]张同健.我国企业组织学习测度体系实证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 :56-62.

[6]张同建.国有电力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微观机理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08 (1) :36-42.

核心IT能力 第2篇

当听说韩国网吧文化协会有11000家网吧会员,超过了韩国全国网吧一半数量后,我就非常想了解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大魅力;而当我知道他们的费用90%来自会员会费后,就更加钦佩他们,他们一定有很大的价值,才能吸引如此多网吧的积极参与。2007年3月18日,记者在山东潍坊召开的全国网吧行业自律大会上,独家专访了韩国网吧文化协会事业理事李钟圭。

为网吧谋取合理利益

韩国网吧行业协会是在1998年11月30日由全国网吧业主自发成立的。协会成立后,经过主要部门审定,1999年4月该协会开始分为韩国因特网multi文化协会和韩国因特网plaza协会两个协会,分别隶属于文化观光部和信息网络部。为保护网吧经营企业权益,2000年7月13日,两个协会发表了统一合并的演说,于2001年3月28日,成立了统合协会——韩国网络文化协会总会,并建立了新的执行机关,运行至今。目前,韩国有21000多个网吧,其中11000多家加入了韩国网吧文化协会。据李钟圭介绍,协会成立以来,积极为争取网络行业企业的更大利益而努力。

在改善网吧社会环境方面,协会做了大量工作。在韩国游戏产业振兴法、学校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时,协会通过与政府商谈,最后确定晚上10点至第二天早上7点,禁止青少年进入网吧。这既给网吧争取到了合理利益,也使家长对网吧的反对大大减弱。

而在整合网吧资源,提高网吧人员素质,提升网吧形象,提高网吧收益,降低网吧成本,协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李钟圭介绍说,协会对网吧有关人员进行教育,提高企业的自律意识和遵法意识,创建绿色网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韩国地方政府出钱购买一定的网吧上网地方,免费提供给家庭主妇,既使她们有了更多学习、娱乐的机会,也使她们与子女的沟通更加充分,提升了网吧的形象。协会通过共同购置电脑等上网设备、免费聊天服务、潜在客户开发等共同营销活动,为会员企业谋取实际经济利益。李钟圭表示:“协会为企业提供最新信息,切实帮助企业扩大经营,增加效益。” 这次李钟圭来中国参加全国网吧行业自律大会,就是希望与中国相关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因为中国网吧的巨大市场已经引起了韩国网吧业主的关注。

韩国游戏产业发达,网吧的主要消费服务就是游戏,因此,协会为游戏营销、电信企业和会员公司架起桥梁,对优秀的游戏等进行共同购买,为会员企业减少经营成本支出,并为会员公司提供增加收益方案。而针对消费者对电影的关注,协会也在通过各种措施来帮助网吧。

网吧是核心基础设施

韩国网吧行业协会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帮助网吧,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积极协调政府、社会和网吧的关系,让各方面了解到网吧的巨大价值,从而共同促进韩国网吧产业的发展。

李钟圭表示,网吧是21世纪IT产业的核心基础设施网吧,1,韩国电信,Dacom等前期投入很大的国内专线企业,1998年随着网吧产业的兴起开始盈利;2,网吧是具备了以超高速网络和最高级电脑为基础的尖端信息设备的这么一个空间(韩国网吧使用的网络容量一般为70-100M);3,如果将全国的21000多个网吧进行互联,就可以搭建起构建区域信息化的基础;4,网吧是为青少年提供理解和参与未来信息文化的IT教育场所;网吧为电子商务提供可行的基础设施;5,网吧能够提供以游戏为主的丰富的网页信息和网络营销设施;6,网吧还是能够提供网络证券交易、网络大学教育,以及各种票务预约等服务的信息服务场所。

韩国网吧平均装机台数为53台左右,新开业网吧平均有70台左右,每家网吧平均投资金额约130万元人民币(设备等投入),不含店铺租赁费。李钟圭介绍说,截止2006年10月,韩国全国网吧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这300亿元不包含店铺租赁费。网吧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1,《电子新闻报》报道,韩国电信,Dacom等前期投入很大的国内专线企业,1998年随着网吧产业的兴起, 开始盈利;

2,《电子新闻报》的报道,韩国网络设备生产企业在1998年中期的经济危机中,因网吧创业的拉动,得以起死回生;

3,网吧导致了网络游戏产品流通领域的大变革:以现有家庭电脑游戏市场规模,每年网络游戏产品可增加营业额3.5亿,而通过现有的网吧的市场规模,每年网络游戏产品可增加营业额40亿元以上。

4,网吧的发展,每月要消费约6000万元的游戏和软件CD;

5,网吧的发展升级,以及新开业的网吧每月要消费2亿元,购置电脑设备;

6,网吧业主每月要给房地产市场交纳6000万元的租赁费;

7,网吧升级,以及新开业的网吧,每月要花费1亿4千万给家装公司和家具市场;

8,网吧行业每月要支付给通信专线企业4000千万元的光缆使用费;

9,网吧能增加就业,目前网吧直接从事人员至少有25000人;

10,如果每月持续有500个左右网吧新开业时,就会给相关行业增加30000个就业机会。

对中国网吧发展的建议

韩国网吧发展比较成熟,李钟圭是网吧方面的专家,因此记者也请他就如何促进中国网吧发展提供建议,他思索了许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一定要做好室内环境,要做到非常洁净

网吧的环境决定了网吧的形象,洁净的环境对于提高网吧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韩国《国民健康增进法实施令》的修改,网吧被指定为禁烟区域,韩国规定网吧内必须保有50%的禁烟席位。

2、协调好社会、政府、网吧的关系

网吧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很大影响,如果网吧只是一味赚钱,会引起家庭、社会的反感,现在上网的不少是年轻人,他们父母对网络不太了解,导致了他们对网吧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如果网吧和政府开展一些公益活动,让大家意识到网吧的价值,能大大降低社会对网吧的反对程度,像韩国地方政府买网吧一定的位置免费给家庭主妇上网就是不错的做法。

3、发挥协会的整合作用

在硬件采购、游戏推广等方面,协会通过资源整合,能够降低网吧的运营成本,提高网吧的收益。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韩国网吧的团结,正因为团结,所以协会能够做大量整合的事情,我们也衷心希望全球网吧最大的国家——中国能够从韩国网吧协会的发展中获取经验,更好地促进中国网吧产业的发展。

核心IT能力 第3篇

据诺达咨询的调研报告显示, 2010年, 国内电信运营商针对IDC建设的IT需求将达到人民币34.7亿元, 投资到IT设备部分占到IDC机房总投资的52%。这对于已经日趋成熟的服务器市场而言, 无疑是好事一桩。

记者了解到, 目前, 很多地方电信运营商都在盘算着将虚拟化、云计算等新技术逐渐落实于自身IDC机房的升级方案当中, 主要用来缓解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与有限的IT基础架构空间之间的矛盾。

“有一点可以明确, 在后续的IDC升级改造中, 搭建统一虚拟化资源池, 部署公共云和私有云等方式将成为电信运营商缓解IDC急速扩张的有效途径, 这也意味着, 电信运营商将对包括服务器在内的众多IT基础设备的技术等级更加挑剔。”一位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的技术工程师告诉记者。

运营商IT设备采购轮番来袭

尽管电信级数据中心对服务器的技术门槛在不断上调,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 整个服务器市场空间也在不断扩张。在2010年, 三家运营商从地方到集团, 有关IT设备集采的招标活动可谓频繁。

同时, 在一些地方电信公司, 针对省内IT系统集采的小规模招标活动也在紧密开展, 这些对IT供应商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尽管电信行业对于服务器的技术等级、稳定性等指标向来要求严格, 但它同时也是服务器市场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之一, 平均每年采购总额度达数亿元人民币, 今年更是有增无减。”某IT系统厂商人士如是说。

全IT产品服务实力受认可

众所周知, 可靠性、稳定性、易管理、部署灵活以及性价比已然成为IT基础设施必备的关键特性。不过, 一位中国移动IT部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除了具备这些基本的IT设备技术特性以外, 衡量提供方是否具备IT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也是电信运营商衡量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电信运营商公开发布的一些IT设备集采公告中, 记者看到, 能够提供完整的IT解决方案和相应的本地服务支持, 具有完备的服务系统及时响应, 相应的本地服务团队规模及能力等字样已被明确写进了“招标资质”当中。

如此, 一些规模较大、具备提供完整IT架构 (包括服务器、交换机、存储阵列以及虚拟化、管理平台软件等) 的国际性IT服务提供商则更加具备竞争优势。而论及运营商为何要重点强调IT厂商具备“全业务”能力, 其实不难理解。

在过去, 电信运营商内部竖井式的IT系统架构为其上层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造成了很大障碍——IT部门往往为了紧跟前端业务部门的需求, 上一套系统就增添相应的IT硬件设施, 长此以往, 不但使得IT基础设施数量过度增长, 而且也让有限的IDC机房空间变得更加紧张。

为云计算、虚拟化搭建统一平台基础

因此, 以全局性的目光构建统一的IT系统架构对于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意义深远, 这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基础资源利用率, 且能够为后台系统扩展建立通用平台基础。而在设备招标中, 有意抬高供应商的资质门槛, 则有利于提升针对IT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竞标的综合实力。

“后台IT系统能否稳定运行将直接影响到运营商的服务质量”, 前述IT人士表示。目前一些承载关键性业务、后台电子运维系统的服务器往往需要全天候的满负荷运转, 因此, 如何确保系统规避宕机风险、提升资源利用率, 已成为IT系统人员的首要工作。

“随着电信运营商对于虚拟化、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逐渐摸索和深入, 在后续,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新技术手段来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该IT人士继续表示, 不过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且更加强调电信运营商整个IT系统建设的统一思路。

link

核心IT能力 第4篇

柜台还会不会存在?这是中关村IT渠道和终端生态圈中广为探讨的话题。国美、大中等电器连锁卖场进驻中关村,被认为是该讨论的起源。更远一些的发端,则是自2000年以来渠道公司微利经营的无奈和焦躁。

中关村有大的渠道科贸公司,如联想和四通,也有仍然起落不定、创业或者关张的企业,它们共同构成中关村区域经济的终端生态圈。这折射出一个道理:竞争并不是以商业模式、规模大小、资金存量的多少来决定生存。围绕消费者市场提供服务的竞争,才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销售点出租这种方式,才将卖场投资者、渠道公司、IT厂商等终端零售的投资者整合在了一起,让各方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整合各自不具备的经营要素,从而达到各自的发展目标。换而言之,创业DNA始终都是中关村生态圈的核心支撑点,不管有多少公司倒闭了,整个产业经济却仍在发展。而卖场结合IT行业的发展也就6~7年的历史。因此,从整个生态圈的发展轨迹来讨论,终端零售业在IT产业的作用,也才刚刚开始。

诊断卖场的投资回报率

诊断卖场的核心,就是诊断投资回报率,这个环节的重心在于诊断卖场投资收益的平衡。就本质和经营状态而言,IT卖场大都还处于物业管理型的卖场投资经营阶段,并不能很好满足渠道公司和厂商在终端投资的需要。如果这些卖场转型承担起终端平台供应商的角色,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它的获利空间还是很大。

诊断卖场的投资回报率,也就是诊断卖场的获利来源和获利竞争力。这是一系列的投资诊断:诊断卖场的管理机制和运作团队、盈利模式、资源整合模式、LOB销售(消费者为主导的互动销售方式)、合作关系圈、目标定位等。只有透过这些投资标准的审慎评估和诊断,才能掌握卖场全貌。

可以从整体投资收益比的概率指标中,判断出卖场在运营成本、销售利润、产品出租率、销售成本和维护续租成本等专业指标下的管理品质和实际竞争力。透过这些评估,基本上可以预测卖场运营的竞争优势和趋势发展方向,更可以从投资回报率的表现看出整个卖场的整体价值指数、碰到的经营困难与存在的调整机会。这是一个卖场投资者决不会放过,并敦促卖场管理者着力加强和提高成效的管理领域。

作为销售点资源的提供者,柜台出租直接关系到卖场的整体销售额。卖场的LOB组合,到底仅仅是柜台、精品间,还是还有软性的销售点资源呢?这个课题的问答,直接考验着卖场管理者的综合运作能力。如果仅仅点对点的提供柜台出租,就如在大街上卖盗版碟,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张4元也不能提高销售成交量和交易成功率。事实上,买者有自己的采购标准,如果一味地强调柜台出租的价格,而不是提升柜台价值的含金量,其结果和卖盗版碟无异。这种基于物业管理定位而经营的模式是无从挖掘卖场潜能的,必将在竞争中逐渐淡出卖场行业的中心,成为边缘的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他们的症结就在于仅仅看到卖场可出租和销售的硬性销售点资源而销售硬邦邦的柜台,忽略了商家投资柜台的核心目的其实是投资回报率(能否赚钱),其关键在于消费者市场的角力和竞争,在于提供服务的竞争战略是否具有优势、在聚拢客户方面是否具有突出的营销卖场能力、真实效果的终端管理增值卖场运营管理。卖场投资,选址、开店、招商都是策略,关键是聚拢消费者的服务规划和运营落实,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能够创造一个强势的供需交易的终端平台,这才是投资经营的关键。

笔者在硅谷电脑城担任执行总经理时,硅谷电脑城2002年整个的活动场地出租达到几千次,2003年更是提升几十个百分点,这都是之前受到忽略的LOB。这种场地出租对于卖场而言,还有很多好处,就是聚拢客户,抬高卖场的人气,进而激发厂商的投资投放和商家的积极挖掘潜力。因此,作为终端交易平台的供应商而言,围绕卖场的LOB销售而强调软硬销售点资源的交互整合,和价值提升管理,其实是决定卖场整体价值管理和竞争优势培养的一个重要增值管理方向。

围绕LOB销售而强化软硬销售点资源的管理和整体搭配,对于卖场经营能否提升商家和厂商的信心,对于商家和第三方在卖场范围内开展经营,都是卖场管理一个强劲着力的领域,它决定着卖场的服务竞争力品质,以及未来在消费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如此说来,其实卖场的转型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盈利模式的彻底调整。

笔者在硅谷期间,营销卖场的核心出发点,是把硅谷作为一个终端交易平台的供应商而规划卖场终端的商业价值,这种“人性化管理、亲情化营销、个性化张扬”服务战略的定位,一时间内迅速拉升硅谷电脑城的商业投资指数,出租率两年半的在任时间内,都稳定在99.8%上下。

诊断卖场的资源整合模式

诊断卖场的资源整合模式,顾名思义是对包括资金、人力、时间、产品、计划等服务于提高投资回报率的运营管理配置方式的诊断。笔者进入硅谷电脑城时,发现中关村IT卖场大致都是平均分配的,招商部、物业部、市场部、策划部等部门均权而立,有限的资源都被分散使用,呈现各出自为政,每个部门都为自己的目标而被动应对的现象。在围绕卖场的硬性销售点出租而招商、服务、维护中,却忽略卖场对外的竞争优势管理,结果卖场投资经营的回报率始终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徘徊状态,卖场自身经营也困难,更不敢奢望能够像渠道厂商和商品供应商一样,能够在行业媒体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声音。诊断卖场的资源整合模式,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个卖场在大众传播市场的美誉度和见报率,就可测其围绕LOB销售而营销卖场的资源整合能力。

诊断卖场的管理机制

诊断卖场的管理机制,物业管理性的卖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工明确和各自为政。转型为终端交易平台供应商的卖场,其最鲜明的就是营销卖场的导向挂帅,围绕LOB交互整合增值而营销卖场。2002~2004年期间,硅谷电脑城在行业市场中的口碑很好。在全国范围内,是渠道商和厂商的投资评估满意度最高的卖场,原因就是我们完全脱离围绕柜台的销售而销售的做法,将其定位为IT行业中的终端交易平台的供应商,结果达到“一柜难求”、排队投资的状态。因此,卖场的管理机制,如何由均权而分工明确,转而达到战略管控、全局把握、营销卖场、软硬销售点资源交互整合增值,开创一个强势的终端交易平台,成为一个卓越的终端卖场供应商,推动合作各方的共赢,的确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管理机制的转变,对比这样的管理机制,就能够看到卖场竞争力的升级方向和发展趋势。

诊断卖场的合作关系圈

诊断卖场的合作关系圈。一个卖场的增值潜力,和它规划自己的整个合作关系网络有非常大的关系。合作关系圈的建构和规划实施,对于提升卖场的综合竞争力和美誉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卖场聚拢消费者和各种与卖场利益相关联的战略合作伙伴,展开立体多维的商业合作的关键。

诊断卖场的目标定位

诊断卖场的目标定位。卖场突出自己的定位,消费者和各种关联者,才会理解卖场的价值所在,才能记住卖场的核心优势。而卖场的目标定位,会给卖场管理者一个努力的方向,去聚合各种经营要素塑造卖场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目标的卖场是没有前途的卖场,也必然随着竞争的加剧遭到商家的离弃。

只有透过这些投资标准的审慎评估和诊断,才能掌握卖场的全貌。才能衡量卖场提供柜台的整体能力和竞争优势在哪里,才能确认卖场和商家之间的合作空间。

业态归类和商业模式决定了卖场的投资选择和盈利模式,这种选择是实现投资回报率管理的一种策略选择。卖场获利的空间关键在于消费者市场的服务经营。如果卖场精于营销,为厂商和商家提供一个强势的终端交易平台,自然也能赚到该赚的钱;如果卖场缺乏围绕消费者为焦点的营销运营,即使是开设自选超市型的卖场,依然会因为门可罗雀而倒闭;如果卖场从一开始就是以出租柜台为主而选择销售点出租的盈利模式,它的成败关键在于其自身的商业价值和增值空间。若是很强,排队投资和持续高续租率的现象也就不是什么神话。没有增值的柜台也就没有排队入驻的商家,因此卖场发展的关键之道在于提供一个强势的终端交易平台,在于成为一个合格的卖场领袖。如果卖场选择宏图三胞或者苏宁的商业模式,招聘销售员和产品经理,直接面对消费者,就可以无需柜台商和商户的存在。问题是卖场是否具有这样的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知道DELL的直销模式又能怎样?

IT运维管理之核心 第5篇

在运维管理中, 业务应用就好比是“1”, 而设备是“0”, 所以说没有了正常通畅的业务应用, 其他的都是空谈。只有在业务应用畅通的前提下, 基础设施管理才有意义, 才能体现IT运维管理的价值。所以说, IT运维的核心就在于业务管理和应用。IT运维工作从某种定义上属于无形的幕后工作, 那么怎样才能将其转变为有形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工作, 并将其由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答案一目了然, 将IT运维与业务相关联, 与实际的业务应用挂钩, 实现主动发现问题、提前处理故障。

目前很多单位开始重视IT运维中的业务管理, 将其提到战略高度, 并建立了基于BSM解决方案的新型IT运维, 即基于BSM架构的业务管理。这个方案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 实时掌控最终用户对IT服务的使用体验, 根据制定好的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服务等级协议) 来管理业务服务的质量, 这样就可以根据业务影响和SLA来对IT服务进行管理。

其次, 通过端对端的应用交易时间测量, 实现业务要求端对端的可见性。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测量业务服务的响应性能, 主动帮助运维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以便在问题对用户造成不利影响之前, 得到及时隔离、诊断和修复, 把它们对业务的干扰降到最低。

再次, 提供业务服务、应用及底层IT系统构架部件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服务依存关系映射技术, 来展现业务服务、应用和底层IT系统构架部件之间的动态关系, 这样就增进了对各种IT元素的掌控和理解。

浅谈IT项目以人为核心的柔性管理 第6篇

1IT项目管理的特征

IT是个技术含量高,高技术人才的聚焦行业,它的许多资源、工作是可以复制或者重复的,但任何一个IT项目本身却都是全新的,而且项目的目标起初都不太精确,计划也是渐近明细,需求变化较为频繁也造就了项目团队的难以管理,人员频繁调动,公司的离职率频高不下等一系列的问题。从IT项目管理而言,总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识不足。在IT项目管理过程中,软件企业不能真正将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工作任务区分开,项目经理往往由团队中开发骨干兼任,这样项目经理主要或者全部精力忙于具体的技术实施工作,不可避免地疏于各种项目管理工作,如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风险的分析与评估、项目干系人的沟通、人员组织的调整、进度质量的控制,项目管理的事情处理不充分,导致项目控制问题“积劳成疾”,失控管理。而专职设立了项目管理者,专做项目管理工作,不做任何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具体实施工作,项目经理一般感觉平常无事做,像是在打杂,项目会议上又很难了解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这种现象在很多IT企业中都存在,管理任务不可能饱和,也不可能按规章制度,按事情流程来处理,有条件和有责任感的项目经理,可以在项目中兼做技术主管或业务专家的角色。

2)项目成本、进度计划的评估不准确。项目管理的精髓是必须在质量、范围、成本和进度之间取得平衡,而很多IT项目前期需求不明确、客户要求进度紧、需求变更频繁等问题,因而无法精确的确立项目成本、进度,导致项目经理在做计划与资源申请时,不计成本地申请资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态度, 而公司处于两难,答应则可能投入太大,拒绝则必须承担项目延后甚至项目失败的责任。

3)项目计划制定粗略,控制力度不足。IT项目有个特征是过程渐进明细,前期对需求、时间要求把握的不够准备,制定的项目计划为不够严谨,随意性大,落实的实际工作“颗粒度”较粗,项目实施过程中计划经常变更或者延期,项目进度的检查和控制不足,不能维护项目计划的规范。

4)项目风险意识和控制不足。随着IT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市场的成熟度不足,客户在实施项目上不断的需求、压价格、压进度,而IT企业为了取得项目基本上都是无条件答应,长此以往,在IT行业形成了恶性的竞争市场。项目管理上,项目经理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无条件的压团队成员,加班也成了IT从业人员的“潜规则”,容易是项目成员精疲力竭,导致风险的增加, 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增大。

5)业主参与项目的意识不足。业主购买IT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业务,但是往往将项目承包给IT企业后,认为项目的实施与创新都是IT企业要做的事情,业主由于工作太忙,很少时间参与到项目中,导致业务需求存在偏差的隐患,上线试用后需求不断追加,频繁变更,而业主却认为是研发团队对需求的理解不充分导致的原因,互相推诿的情况多有发生。

2透过“柔性管理”本质看其对项目管理的影响

柔性管理,究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人性化管理”,依据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和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渲染,采用非强制性方式,让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形成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自我体现,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的工作态度,做出超常的工作业绩。在IT项目管理中亦是如此, 在人格化感染下,项目成员自愿服从安排,内心有着团队的集体责任感,认为从事的工作对个人有重大意义,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1)柔性管理的内在驱动性。项目管理不是个人主义,它是团队管理,体现的是团队的力量,需要团队的每个成员在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形成内在驱动性,将项目目标转化为成员自我实现的目标,将项目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规范转化为自我约束、自我服从的潜在意识,从内在心理愿意为项目服务。

2)柔性管理影响的持久性。IT软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往往由于工作持续的高负荷、编码反复修改、技术难点难以实现等因素,心理产生疲惫,丧失激情和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就关注团队成员个体差异、企业文化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协调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一致,协调成员付出与产出一致,协调成员内心的变化,一旦协调一致,转变为自觉的行动,便对成员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3)柔性管理激励的有效性。激励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正确地引导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其工作的满意程度,柔性管理注重有效的激励对员工心理的影响,不仅能够使员工的创造性和良好的工作状态不断地保持下去,也能增强内在驱动性和持久性。

4)柔性管理管理的认同性。刚性管理强调的是服从,柔性管理强调的是认同。认同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到内、不断深化、 不断强化的交易过程,通过沟通让项目成员达成共鸣,共同担当起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责任。

3项目管理中常用的柔性管理方法

1)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奖酬激励机制。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人的思想、情感、欲望的行为,要想团队成员能够圆满的完成任务,并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就要根据团队成员不同的需求,运用多种激励措施,如关爱激励、 信任激励、荣誉激励、赞美激励、尊重激励、分享激励和榜样激励等激励方式,在精神上得到激励,同时还可以通过扩大和丰富工作内容、娱乐活动等方式,提升工作的意义和积极性态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对人的激励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80%-90%的能力,甚至更高。

2)重视调节项目团队成员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员工去完成异常艰巨或多倍于日常工作的任务,反之,消极的情感会懈怠工作,不利于工作任务的进展。在IT项目管理过程中,反复的需求调整、繁重的代码重构经常会让团队成员产生疲惫感、挫败感,因此项目管理的领导者要重视成员的感情变化,能够多与团队成员沟通,经常换位思维,设身处地为团队成员着想,能容言(能倾听容纳各种意见)、能容过(不苛求与人, 不苛求下属的无意过错),以情感人,取得成员的情感支持,形成良好和谐的组织氛围。并将这样的氛围传递给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使每个项目成员都保持心情愉快、舒畅的工作情感,引领团队完成项目目标。

3)加强项目成员之间人际沟通与协调,紧密地团结合作。沟通是项目团队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可以使团队建设中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可以消除员工内心的紧张和隔阂,使大家精神舒畅,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项目管理者要注重团队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适当加强团队的培训、 团队活动,使团队成员互相沟通,彼此了解,各方面密切配合, 相互支持,并产生互相信赖与高效率的合作关系,进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终实现项目的目标。

4)提高企业或项目管理中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非权力因素影响力是一种对项目成员的无形中的影响,项目管理者不利用手中的职权,对团队成员不以能力而区分对待、不以绩效考核而强制于人、不拿领导身份而上指下派,而是靠管理者自己优秀的品德、出众的才干、丰富的经验、公认的业绩,赢得下属发自内心的敬佩和仰慕,并让项目成员自愿把他当作学习与效仿的榜样,也让团队成员认为跟着领导着是正确的选择,是值得全力以赴为之奋斗的事。

4柔性的项目管理给企业带来的作用

国内的企业管理虽正在朝着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但受国内环境、层级划分明确、文化与贫富差异的影响,管理上还是一种刚性管理,然而飞速发展的今天,柔性管理已深入人心,员工纷纷向往而趋之,企业也受到空前的重视,学习与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把柔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战略。

企业的柔性管理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开始塑造企业文化、推行民主管理、重视人才培训、人才资源积累。

2)组织机构上也由集权向分权的过渡,金字塔型向网络型组织过渡,强调扁平化的管理。

3)增强弹性制度,在企业管理上实施弹性考勤制度、弹性的福利奖励措施;在项目管理上企业实施弹性预算、渐近明细计划等方法。

4)重视与强调利用高新IT技术进行管理,如办公自动化 (OA)、信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合同管理系统等使管理具有更灵敏、快速的特点。

柔性管理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的新型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方式也随着这种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更注重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建立工会、开展组织活动,关注员工的想法和要求,在尊重和听取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感受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企业在管理上做出改进和调整,使员工能充分意识到企业对每位员工的重视和照顾,在员工心中对企业有种“家” 的归属感。实施柔性管理,对企业产生的主要作用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员工内心深处对企业的规定形成潜在的服从力,并自愿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员工自愿投身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并将企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发展,企业建立的平台也是自身发展的平台。

2) 企业规章制度“人性化”的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也是柔性管理方式的一种体现,刚性管理的管理制度下,企业存在人才流失严重、执行力度难且慢等问题,迫使企业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加强管理力度在规范制度上提升改进措施。

3) 新科技时代新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是职能型的管理模式,而随着科技的更新、企业的发展,不确定的市场变化已经把管理的核心转变成员工能力展示的平台,通过激励、 综合、协调一线员工的努力与贡献,以更高的视野兼顾全局,并将一线员工的全新理念整合到企业发展的统一战略框架之中, 管理模式也趋向于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全体员工发展组合成同一有机体。

4) 提高企业改革再造的能力。科技在变,企业也在变,如果企业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就很难发展,甚至退化和倒闭,企业需要不断的改革,除旧立新是每家企业灵活适应市场的必然趋势,而柔性管理正是重视培养员工的学习适应能力,目的是把企业变成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型组织,增强企业从员工个人到整个组织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

5) 提升企业品牌和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更注重品牌效应,注重服务态度与质量,柔性管理对每个员工赋予以责任,对企业内积极配合各项工作,对企业外注重个人与企业形象,积极的态度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品牌。企业通过柔性管理,提供“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迅速为企业准确做出决策,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总结与展望

核心IT能力 第7篇

一、系统主要功能

哈尔滨银行小企业信贷系统集成业界先进技术, 全面运用风险分析决策模型、规则管理等技术建立及时的风险识别和预警功能, 增强哈尔滨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系统实现了以小企业客户为中心采集信息、处理业务和进行风险管理, 构建了哈尔滨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处理和管理的全新操作平台, 为实现哈尔滨银行小企业客户授信业务统一控管、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智能识别处理提出了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系统不仅拥有友好的系统界面, 人性化的操作方式, 而且系统涵盖了从贷款申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出账申请、放款管理、还款管理的整个贷款业务的处理流程, 流程设计简洁优化, 通过调审报告自动生成、报表导入等众多细节功能的启用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哈尔滨银行小企业信贷操作流程的整体效率。

二、系统主要特点

(一) 先进性

以效率为核心:提升信贷全流程时效;提高系统操作效率;提升全行整体系统效率。

促进知情决策:全流程风险识别和预警;实现全方位多维数据查询。

以客户为中心:全面储存客户信息;提供客户信息综合视图。

(二) 全面性

系统面向哈行小企业信贷工作和管理, 完成各级机构的授信调查、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监控以及在线风险等级评定、独立的账务核算, 减轻核心系统负担, 全面满足业务处理流程和信贷管理需要。

(三) 开放性

系统充分考虑与哈行现有的和未来开发的小企业评级工具等其他风险工具的契合, 并充分考虑业务发展需要, 预留外部接口, 增强系统扩容性, 为今后其他系统的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四) 灵活性

系统充分考虑小企业信贷产品和哈行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特殊性, 以配置化设计思想指导系统设计, 包括产品配置、流程配置、规则配置和参数配置, 满足系统灵活性要求。

(五) 实用性

系统支持对借款人的自动财务分析, 提供导入模板支持对客户财务报表的导入, 提供多种还款方式灵活定制, 实现全方位多维度数据查询, 最大程度减少业务操作人员工作量。

(六) 简洁性

系统支持针对不同业务类型配置不同路径流程, 并在系统首页设置快速定位按钮, 减少冗余程序, 提供工作效率。

(七) 谨慎性

系统充分考虑与哈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人员素质相适应, 适当安排兼顾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过渡设计, 使系统实施具备谨慎性。

三、系统八大创新

(一) 创新启用客户关联视图, 实现关联信息联动分析

系统实现客户综合视图功能, 登录系统选择客户后可查看客户信息、客户关联视图、客户全景视图、客户资金流向表, 其中客户关联视图将与客户企业有关联关系的法人客户、自然人客户, 以关系网的形式展示出来。系统此处的“关联客户”不是传统银行业务中定义的“关联客户”, 而是广义概念上的“关联”, 即包括一般“关联”信息, 展示客户作为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股东的其他企业贷款信息外, 还包括客户配偶发生的贷款信息、客户正在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信息、客户名下资产正在进行贷款业务抵押的贷款信息、上下游企业信息等。但这种广义“关联”又不是过于广泛而技术上无法支持的, 关联信息的展现以在哈尔滨银行发生贷款业务为前提 (通过与核心系统、公司信贷系统接口获得完整的哈尔滨银行客户信息) , 这样既保证了系统技术上的可实现性, 同时实现了对客户信贷风险的全方位把控。

(二) 运用影像流及工作流技术, 实现审贷流程无纸化、电子化管理

系统运用影像流技术及工作流技术调阅影像资料, 全面覆盖贷款全流程, 支持所有业务品种和授权授信控制, 针对不同业务品种和不同的业务特性设置不同的审批权限和不同的审批路线, 提供为各级审批定制的个性化审批工作台, 数字化文档自动流转。系统从授信申请到贷款收回整个业务处理全流程都创新设计多种功能, 实现系统快捷、高效运作。

(三) 创新配置产品管理模块, 强化业务规范化和服务产品化

目前同业信贷系统多以业务品种、利率设置等参数设置形式在系统管理中进行设置, 然后通过流程设置来体现产品或信贷服务。这种传统的业务配置方式, 容易使系统在业务描述上形成交叉、混淆、不清晰、不稳定的状况, 造成业务应变能力差、流程体系臃肿或后期维护困难、升级周期短等后果。小企业信贷系统产品管理模块是将小企业信贷每一款产品从借款人基本条件、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还款方式、担保方式、风险防范措施等所有产品政策中可以量化的规则抽离并嵌入系统, 将产品制度固化在系统中, 实现对业务操作的刚性控制, 同时通过变动产品配置参数驱动新产品开发, 提高新产品推出速度。

(四) 多措并举实现对信贷业务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 杜绝越权违规行为

哈尔滨银行现有信贷系统不支持对信贷业务实时监控, 信贷管理手段主要还是通过哈尔滨银行各种政策、制度安排, 依靠人员的执行自觉性实行软约束, 违规越权的行为只能通过事后业务检查发现。小企业信贷系统通过监督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各层级管理者对业务办理和客户管理情况的实时监测, 对机构办理业务各阶段的质量情况进行自动检测, 实现对机构、人员的授权控制, 使超权限的业务无法办理, 使总行各项信贷政策措施的执行落实到位;同时从业务申请到贷后管理均设置预警信号, 及时进行风险预警。为兼顾风险防范与业务高效运转要求, 系统对预警信号设置不同级别, 一般级别预警信号虽然会预警显示并通知下一环节操作员, 但不会阻碍业务流程正常流转。

(五) 分户账和明细账从核心系统中剥离, 形成“瘦核心、大外围”的应用模式

系统支持贷款分户账和明细账从核心系统中剥离, 核心系统只保留总账, 分户账管理支持按科目分类管理账户信息, 如正常本金、拖欠本金、实收利息情况、欠息情况等, 定制需要建立的分户账种类;明细账管理记录分户账下的明细变动情况, 并支持查询、打印。同时系统支持根据客户账户余额计算出账户日均额、月均额, 统计销售款回行率并实现提前还款功能, 支持多种还款方式定制。将账户核算从核心系统中剥离。采用“瘦核心、大外围”的应用模式有利于减少核心系统负荷, 提高核心系统工作效率。

(六) 多维度台账信息查询下载, 全面展示业务动态

系统具有贷款发放台账、贷款审批台账及出账审批台账三大类台账信息管理功能, 贷款发放台账可支持贷款质量、发放时间、管户营销经理、产品种类等多维度信息查询及下载, 展现贷款权限归属、行业特征、利息收入、欠息金额、欠息天数贷款特征, 全面展示业务动态;贷款审批台账及出账审批台账可对贷款审批及出账情况进行实时跟踪, 保证流程效率和时效监控。

(七) 创新应用行为评分卡, 提升自动化贷后风险预警与监测水平

小企业信贷系统创新应用行为评分卡, 用于自动化贷后风险预警与监测工作, 使哈尔滨银行成为第一家在小企业贷后管理工作中采用先进数据挖掘技术的城商行。行为评分卡将通过借款人账户交易行为判断贷后风险变化程度, 更能够客观反映借款人风险变化, 修正原有管理模式中客户经理贷后管理的主观消极性;贷后风险监测频率提高到一月一次, 同时配合哈尔滨银行六维贷后管理办法, 更利于及时掌握借款人的风险状况;行为评分卡的应用为小企业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八) 精细化数据管理, 为各层级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系统提供多层次的信贷数据信息, 以满足各层级管理机构信贷分析不同需求。系统支持对客户数据及信贷管理过程中分类、归并数据进行汇总, 系统上线后不再需要层层上报、层层汇总报表, 当数据汇总完成时所有报表都自动产生, 供各层级管理机构直接调用。同时利用智能统计软件对业务数据进行纵深挖掘分析, 使各层级管理者及时了解信贷业务的变化情况, 准确预测并提出未来信贷业务拓展组合的发展、变化和调整方向, 预测资产质量变化趋势, 及时采取监控处置措施, 使资产质量保持良好状态。

四、系统效益评估

(一) 小企业信贷系统集成业界先进技术, 全面运用风险分

析决策模型、规则管理等技术建立及时的风险识别和预警功能, 提升小企业信贷全业务全流程管理水平。

1. 系统在小企业信贷业务“铁三角”运营模式基础上结合产

品类型及授权管理规则, 在统一的信贷业务平台中搭建共存小企业法人、自然人信贷业务全部产品的快捷录入业务受理平台, 以客户为中心采集信息, 实现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的统一电子化管理, 使全行信贷电子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 系统结合哈尔滨银行实际业务办理需求, 在满足传统的任

务流转基础上, 提供线下和线上两种贷审会模式, 实现与规则引擎结合, 可以由业务人员直接在规则引擎中配置各种政策规定, 通过规则引擎实现对任务流转的驱动, 及时高效地满足业务管理要求, 在加强风险控制、规范业务流程、落实监管部门要求、提高团队素质方面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3. 系统支持贷款分户账和明细账从核心系统中剥离, 实现灵

活的核算计息, 有效满足小企业信贷产品多种还款方式需求, 同时实时管理客户正常本金、拖欠本金、实收利息情况等账户信息, 营销经理可及时掌握客户还款情况, 帮助客户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 实现小企业信贷客户精细化管理。

4. 系统支持产品创新, 可从产品政策与规则、产品要素配置

(基本信息、账单计划、定价信息、担保关联等) 、产品流程配置、风险控制及预警、账务规则处理配置等方面定义各种不同信贷业务品种, 及时有效地满足市场竞争要求。

5. 系统具有贷款发放台账、贷款审批台账及出账审批台账三

大类台账信息管理功能, 利于各级管理者及营销经理实时跟踪贷款处理进度, 实现贷款申请的合理分配, 提高信贷决策与贷款处理效率, 提升客户满意度。

6. 系统提供多层次的信贷数据信息, 支持对客户及业务数据

自动进行加工并报表汇总, 供各层级管理机构直接调用, 实现精细化数据管理, 为各层级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 小企业信贷系统在贷后管理模块创新融入行为评分卡

用于自动化贷后风险预警与监测工作, 使哈尔滨银行成为第一家在小企业贷后管理工作中采用先进数据挖掘技术的城商行。

1. 行为评分卡自动抓取贷后账户交易数据, 根据评分结果客观进行贷后管理工作。

2. 行为评分卡提高风险预警频率, 每月进行风险评分, 与哈尔滨银行常规季度检查形成互补。

3. 行为评分卡对存量客户续贷、转贷、展期、增额等再授信申请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4. 行为评分卡自动化风险监控, 甄别高风险客户进行层次化管理, 优化业务管理流程, 减少客户经理的工作量。

助推哈尔滨银行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的现代化小企业信贷系统的成功打造有助于提升哈尔滨银行核心竞争力, 推动哈尔滨银行“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小额信贷银行”战略的早日实现。

摘要:为实现IT技术与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紧密融合, 更好地发挥科技引领和创造作用, 全面提升小企业金融业务管理水平, 哈尔滨银行根据业务发展需要, 2011年启动小企业信贷系统建设项目, 力争打造助推哈尔滨银行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的现代化小企业信贷系统, 进一步提高小企业金融业务对全行战略发展的支持度。目前新系统已实现全行上线, 对全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办贷理念、办贷流程、风险控制、服务功能带来全新的变化, 对于全行进一步强化小企业信贷管理基础, 促进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着重介绍哈尔滨银行小企业信贷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特点、创新以及上线后系统效益评估。

关键词:哈尔滨银行,小企业信贷系统,主要特点,系统创新,效益评估

参考文献

[1]哈尔滨银行小企业信贷系统需求说明书, 哈尔滨银行小企业信贷系统建设项目组, 2011.4.

企业IT能力影响因素探究 第8篇

1 IT能力理论综述

IT能力的概念最早由Ross et al.提出, 他们定义IT能力为“控制与IT相关的成本以及通过实施来影响组织目标方面的能力”, 并指出IT本身的先进性并不能为一个企业带来成功, 企业的成功源于其IT能力, 即企业形成了一种运用IT去捕获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的能力[1]。IT能力综合体现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关系资源三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之后又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IT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例如, Bharadwa定义IT能力是组织通过运用和配置自身的IT资源以整合组织其它资源的能力[2];Kettinger认为IT能力是硬件、软件、共享的服务、管理实践以及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集合。他指出, IT能力“软”的方面同“硬”的方面同样重要, 企业管理人员在对新的软、硬件进行投资的同时应当仔细考虑在IT规划以及开发等方面的投资, 并强调IT能力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实现的[3];Mu11igan则以金融服务产业为研究对象, 将IT能力区分为三个层次, 即信息管理、网络协调和企业管理, 这三个层次与IT的4种属性 (集成、系统范围、系统定位、可访问性) 的不同等级相对应, 其研究目的主要通过识别IT能力的关键属性而对不同的系统进行分类, 寻找企业目标和IT之间的适配性。

国内也有学者对IT能力进行了界定。例如, 张篙和黄立平以资源观为基础来定义IT能力, 认为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IT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社会复杂惯例[4]。马艳峰和王雅林理解IT能力是对IT资源管理和控制, 并与组织其它资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IT效果和组织目标, 从而获得的长期竞争优势[5]。由此可见, 学者们主要从技术、战略、成本、业务流程和经营目标等角度对IT能力进行界定, 但是对IT能力的构成还是注重于资源观, 本文综合诸多观点, 认为IT能力是企业借助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 综合运用IT人才和IT技术的能力。

2 IT资源和IT能力

IT资源和IT能力对企业经营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二者在建立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过, IT资源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并没有显著作用, 这是因为, 对相互竞争的企业而言, IT资源都相对容易获取, 竞争一方一旦引入新的信息系统, 其竞争对手会随之仿效, 从而会消除前者最初取得的竞争优势。例如, 美国航空公司和联邦快递公司分别首先引入SABRE系统和跟踪及分拣系统等, 率先占据了各自的行业并取得了竞争优势, 然而, 其竞争对手采用了类似的信息系统—联合航空公司采用APPOLLO系统、联合包裹服务公司采用不过夜包裹投递系统等, 最终的结果是使得作为战略性的IT应用演变成为企业生存的必需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IT资源往往是竞争对手最容易模仿的资源, 因此IT资源本身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而要取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构建优越的IT能力。IT资源是IT能力的基础,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取得往往依赖于公司部署IT资源的能力以及IT资源结合其它互补性企业资源或能力的能力。IT必须和企业的策略、组织、人员和管理等要素相结合, 并嵌入到组织流程中才会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3 企业IT能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IT能力是一种特有的、稀缺的、不可复制的、有价值的组织资源, 同时它也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整合、建立与重构组织资源, 从而帮助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6]。企业IT能力受到IT基础设施和IT管理技能的影响。

3.1 IT基础设施

IT基础设施是一系列IT资源的集合, 包括硬件、软件、通信技术、数据和核心应用等, 它能够使企业实现广泛、可靠的信息技术服务及灵活的IT应用, 从而有效地支持针对企业具体业务的、特定的IT应用[7]。IT基础设施可以为企业带来以下四种能力或成效, 即迅速识别并开发出关键应用软件的能力;突破产品和地域限制的共享信息;在组织机构间实现共同经营以及供应链管理;在不同组织机构之间发掘协同机会。IT基础设施是IT能力的根基, 构建企业IT能力的焦点不应只放在IT基础设施上, 更应该专注于将IT基础设施与其它互补性企业资源或能力例如人力资源、组织、战略决策以及管理理念进行协同整合以发挥其作用。例如, Wal-Mart的战略信息系统SIS的成功并不完全归功于其导入了最先进的IT技术, 还归功于公司管理层对现有的组织和IT基础设施进行整合, 并与其它资源或能力例如物流能力进行有效连结以发挥出IT的最大功效, 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3.2 IT管理技能

企业IT投资不仅可以转化为有形资产, 而且可以转化为IT人力资本积累。IT人力资本包含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两个关键维度。技术技能是对特定任务的业绩及其效能的理解, 包括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拥有与工程、制造或财务等相关的设备, 此外, 技术技能还包括专业化的知识、分析能力和对用来解决某一特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的工具和技巧的熟练运用, 在企业内部, 技术技能往往表现为软件编程、系统设计和新技术开发等内容。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 涉及到管理者行使有效的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积极性。IT管理技能是管理者在对IT相关资源进行配置时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积极性。随着IT技术逐步通用化和商品化, IT管理技能将是IT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IT管理技能是企业IT能力的核心构成维度之一, 主要体现在IT项目的管理能力、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能力和IT员工的业务知识三个方面。IT管理技能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者行为方面, 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合的。把某项IT管理技能从其他技能中完全分离出来是不可能的。有效的IT管理者必须依靠多种技能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IT能力提升的目的。

4 结论

IT能力是企业借助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 综合运用IT人才和IT技术的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其IT能力而不是作为基础的IT资源, 企业投资IT后, 必须对IT资源进行合理部署并结合诸如企业的战略策略、组织、人员和管理等其它互补性企业资源, 并使其嵌入到组织流程中才会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IT能力受到IT基础设施和IT管理技能的影响, 而IT基础设施是一系列IT资源的集合。企业IT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复杂过程, 涉及到组织特有的惯例和独特的资源以及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IT投资只有形成了IT能力, IT对企业绩效的能动作用才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Ross J.W., Beath C.M., Goodhue D.L.Develop 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 Asse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8 (1) :31-42.

[2]Bharadwa A 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 2000, 24 (1) :169-196.

[3]Kettinger, W., Gover, V., Guha, S., et al.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Revisited:a Study in Sustainability and Performance[J].MIS Quarterly, 1994, 18 (1) :31-58.

[4]张嵩, 黄立平.基于资源观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4) :53-56.

[5]马艳峰, 王雅林.基于IT能力的企业信息化非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3) .

[6]况志军.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IT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0) :115-117.

IT服务能力开放应用与实践 第9篇

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3.0提出了的总体目标是[1]:通过信息化体系的集约化支撑企业经营、运营和管理的集约化;通过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和开放实现业务平台化运营;通过接触界面的互联网化, 方便客户使用。其中明确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由被动支撑转向主动服务。而服务架构是IT技术架构中遵循面向服务架构 (SOA) 理念, 实现服务访问统一和对外能力开放的实践。IT服务能力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统一管理共享能力服务目录, 实现对服务能力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构建以企业服务总线为核心的IT系统实时消息、批量数据交互平台;建设企业IT能力开放平台, 实现共享服务能力的对外开放。通过销售、服务和数据分析等IT能力对外开放, 向合作伙伴、电信客户等以“互联网方式”提供统一的IT服务能力。

O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运营支撑系统) 作为中国电信IT技术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支撑产品服务的可用性, 还是运营服务的可用性方面, 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通过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提升OSS服务能力成为电信运营商提高内部运营效率以及外部客户感知的重要手段。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实现OSS核心系统服务能力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 为内外部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支撑。

本文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通过对IT系统 (重点针对OSS系统) 服务能力的梳理, 阐述通过服务开发架构实现“客户自助服务”应用的快速支撑过程, 进而验证IT能力开放架构既能满足业务快速支撑需求, 提升内外部客户感知, 也能实现IT创新应用, 挖掘IT运营支撑新的价值。

2 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概述

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核心是服务能力标准化、组件化, 以及内外部服务访问的统一管控。服务能力构件化的开发模式能够快速的针对业务进行开发升级, 实施部署, 提高了业务的响应时间。通过平台的整合能力, 进行业务的整合和流程的重组, 以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及创新应用。

IT服务能力开放分层体系架构如图1:

(1) 能力提供层

由IT现有核心系统 (如CRM、资源管理系统、服务开通系统、网管系统等) 进行标准化服务梳理、封装, 提供标准业务服务 (如资源能力查询、资源端口变更、业务开通进度查询等) , 能力提供层是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基础。

(2) 能力通道层

通过构建网络化的能力访问、控制通道, 实现跨省、跨系统服务访问, 实现全网服务注册、发布、审计等统一管理。一般通过建设全网互联的企业服务总线[2]实现, 并对全网服务目录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能力通道层是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核心。

(3) 能力应用层

能力应用层基于能力提供层及能力通道层, 实现面向电信运营商内外部客户的各种应用, 如客户自助服务应用、移动运维应用、障碍预处理应用等。能力应用层是实现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应用价值的关键。

3 IT服务能力开放应用与实践

随着中国电信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逐步构建, 企业服务总线已基本完成建设, 具备全网IT服务互联访问的能力;相关核心系统的IT标准服务也在梳理中, 全网标准的服务目录正在完善中, 因此, 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支撑应用需求已基本具备条件。以下将以客户自助查询应用为例, 阐述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应用与实践。

3.1 客户自助查询应用场景描述

客户自助查询服务[3]是客户自助服务的一部分, 它向用户提供装机进度查询、修障进度查询、装机能力查询、历史开通单查询、历史修障单查询等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营业厅自助终端、网上营业厅、掌上营业厅、短信营业厅等渠道系统了解业务的进展情况、当前状态和使用详情。以下重点阐述“装维进度查询”、“装机能力查询”、“装维历史单查询”三个客户自助查询服务的实现过程。图2为三个客户自助查询服务应用图。

(1) 装维进度查询

用户在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中发起装维进度查询申请, 服务集成平台根据服务请求, 将客户输入信息转派给服务提供系统进行在途环节查询, 并按预订的业务规则将返回的结果映射为客户可识别的标准环节。

(2) 装机能力查询

用户在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中发起标准地址下装机能力的查询申请, 服务集成平台根据服务请求, 将客户输入信息转派给服务提供系统进行标准地址下可安装产品类型、可装机数量、最大可达速率等信息的查询和估测。

(3) 装维历史单查询

用户在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中发起装维历史单的查询申请, 服务集成平台根据服务请求, 将客户输入信息转派给服务提供系统进行历史开通时间、历史开通产品、历史投诉时间、历史障碍内容等信息的查询。

3.2 服务能力构件

为了实现上述客户自助查询应用, 需要对IT核心系统的标准服务进行梳理, 形成服务能力构件, 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 查询类

(1) CRM系统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CRM系统中是否处于受理环节或应急工程建设环节。

(2) 开通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服开系统中所处的环节。

(3) 保障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保障系统中所处的环节。

(4) 调度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装维调度系统中所处的环节。

(5) 资源类型和空闲端口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标准地址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装机所在地可安装设备名称、允许的产品类型与空闲端口的剩余数量等信息。

(6) 外线资料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上门服务阶段外线经理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7) 历史开通单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历史装机单的开通时间、开通产品等详细信息。

(8) 历史修障单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历史修障单的投诉时间、障碍内容等详细信息。

(2) 业务类

(1) 客服身份认证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或客户密码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 返回成功或不成功的认证结果。

(2) 可达速率资源估测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标准地址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根据线路长度、线路质量等资源条件估测装机所在地的最大可达速率。

(3) 测试类

端口测速服务

通过输入设备名称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对设备下已开通端口进行测速服务, 返回该设备下已开通端口的最大实测速率。

3.3 客户自助查询应用场景实现过程

装维进度查询调用“装机进度环节映射服务”和“修障进度环节映射服务”, 实现客户版装机进度和修障进度的展示。以下仅详细说明装机进度查询业务场景, 修障进度查询业务场景与装机进度查询业务场景实现过程类似。

装机能力查询调用“装机能力查询服务”, 实现客户装机所在地产品安装能力的展示。

装维历史单查询调用“开通历史单查询服务”和“修障历史单查询服务”, 获取历史开通单的开通时间、开通产品和历史修障单的投诉时间、障碍内容等详细信息。以下仅详细说明开通历史单查询业务场景, 修障历史单查询业务场景与开通历史单查询业务场景实现过程类似。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装机进度查询业务场景

(1) 时序图, 如图3。

(2) 步骤描述

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接受用户的装机进度查询申请;

渠道或门户系统将“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客户密码, 或受理单号”等输入信息转发给服务集成平台, 申请调用已组合编排的业务服务;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客户身份认证服务”路径, 向UAM系统发起客户身份认证申请。UA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认证结果。如果认证不通过, 则反馈调用方并结束服务;

如果客户身份认证通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CRM系统环节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首先向CRM系统发起施工环节查询申请。CR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查询系统内是否有在途单施工记录, 若有记录则向服务集成平台返回在途单所处的具体环节,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服务能力的业务规则将结果映射为“受理阶段”或“应急工程建设阶段”, 并返回给调用方;

若CRM系统没有施工记录, 则服务集成平台调用“开通环节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服务开通系统发起施工环节查询申请。服务开通系统根据输入条件查询系统内是否有在途单施工记录, 如有记录则向服务集成平台返回在途单所处的具体环节,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服务能力的业务规则将结果映射为“网络数据配置阶段”或“网络调测阶段”或“预约上门阶段”, 并返回给调用方;

若当前环节为“预约上门阶段”, 服务集成平台可继续调用“外线资料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装维调度系统发起外线经理资料的查询申请, 装维调度系统向服务集成平台返回外线经理姓名与联系方式。服务集成平台将外线经理资料和映射环节名称一并返回给调用方。

(2) 装机能力查询业务场景

(1) 时序图, 如图4。

(2) 步骤描述

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接受用户的装机能力查询申请;

渠道或门户系统将“客户姓名+有效证件或客户密码”等输入信息转发给服务集成平台, 申请调用已组合编排的业务服务;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客户身份认证服务”路径, 向UAM系统发起客户身份认证申请。UA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认证结果。如果认证不通过, 则反馈调用方并结束服务;

如果客户身份认证通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资源类型与空闲端口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资源管理系统发起资源能力查询申请。资源管理系统根据标准地址信息, 返回关联设备支持的产品类型、剩余空闲端口数量、关联设备名称以及端口名称。服务集成平台将查询结果返回给调用方;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可达速率资源估测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资源管理系统发起现有资源条件下的理论可达速率查询申请。资源管理系统根据设备名称、端口名称、线路长度、线路质量等信息, 返回端口的理论最大可达速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端口测速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测速系统发起设备下已开通端口的测速申请。测速系统根据设备名称, 返回设备下已开通端口的最大实测速率;

服务集成平台按业务规则库中的估测公式计算出用户装机地址下的最大可达速率, 并将结果返回调用方。

(3) 历史开通单查询业务场景

(1) 时序图, 如图5。

(2) 步骤描述

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接受用户的历史开通单查询申请;

渠道或门户系统将“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客户密码”等输入信息转发给服务集成平台, 申请调用已组合编排的业务服务;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客户身份认证服务”路径, 向UAM系统发起客户身份认证申请。UA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认证结果。如果认证不通过, 则反馈调用方并结束服务;

如果客户身份认证通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历史开通单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向服务开通系统发起开通单查询申请。服务开通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历史开通时间、开通产品等。服务集成平台将查询结果返回给调用方。

4 小结

IT服务能力开放重点包括构建企业服务总线、服务能力梳理及服务目录管理、能力开放应用三个方面。企业服务总线实现系统间服务调用及数据交互。在IT核心系统服务能力封装的基础上, 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和统一服务目录, 实现相关服务能力共享访问, 并以可管可控的标准服务方式向内外部客户提供服务能力。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实现客户自助服务应用, 既提高了客户响应效率, 提升客户满意度, 也减轻了后端运营压力, 提高IT运营效率。因此, 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在快速支撑现有业务需求的基础上, 也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创新应用, 进一步挖掘IT运营支撑价值。

摘要:文章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通过对现有IT应用系统服务能力的梳理, 阐述通过服务开发架构实现“客户自助服务”应用的快速支撑过程, 进而验证IT能力开放架构既能满足业务快速支撑需求, 提升内外部客户感知, 也能实现IT创新应用, 挖掘IT运营支撑新的价值。

关键词:IT,能力开放,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3.0, 2013

[2] 黄礼莲, 苏更殊, 江义杰, 阳志明.运营支撑系统技术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上一篇: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途径下一篇:体育健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