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整合与分析

2024-09-18

案例整合与分析(精选12篇)

案例整合与分析 第1篇

首先, 我要对教材整合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解释。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教材整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对教材的单元进行整体取舍; (2) 对教材某一组成部分进行有系统的删减; (3) 对教材的使用目的和教学要求作宏观的调整; (4) 对教材进行整体补充。微观层面的教材整合没有什么特别的或固定的方法。常见的做法有: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补充, 替换教学内容或活动, 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调整教学顺序, 调整教学方法。

本文所涉及的案例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涉及对教材某一组成部分进行有系统的删减。我们所使用的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的Task部分较全面地涵盖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以及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 但在给定的课时内不能完成全部内容, 就需要有所侧重, 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目标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删减。从微观层面来说, 我主要基于交际性、相关性、目的性、满足学习者需求和体现语言材料真实性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补充。删减的是不符合教学需要的内容, 补充的是完成学习目标所需的必要材料。

新课程实施数年来, 我们学校对Task这一部分的教学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 多位教师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对教材进行整合, 以期实现效果最大化。我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挑战。本次案例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第四模块第一单元的Task为教学内容进行的一次课程整合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完成一篇商业广告或公益广告。学生对广告很熟悉, 但是从来没有写过广告, 因此对他们来说有难度, 所以我针对每一种广告都给出两到三篇范文, 让学生通过阅读或听写来获取广告内容和特定句式, 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支架, 学生可参考范例来完成自己的广告。教学步骤如下:首先通过图片和精彩好句来宣传广告的重要性, 以期激发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动力;其次, 以读的形式让学生获取商业广告的内容和基本句型;再次, 以听写和读的形式让学生获取公益广告的内容和基本句型;最后,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他们需要完成的广告主题, 同时完成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课后我对课堂效果进行了反思, 并结合他人的意见整理出了如下内容。

第一, 设计思路经过调整使得整节课比较流畅。最初我的教学设计与成型的课有所不同,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导入部分。原来我用的是对Reading的内容提问来导出任务, 这也是基于教材整合的角度来考虑的, 希望通过单元话题这一线索使得教学的逻辑更连贯、更流畅。学生学完有关广告的基本知识之后, 学习如何写一则广告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试讲的课堂效果不佳, 因为学生虽然知道大致的内容, 但是要他们用准确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有难度, 耗费了比较多的时间, 导致导入过长。这也让我反思了Reading部分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广告常识是他们固有的, 但英语表达依然未得到提高。那他们在Reading部分学到的是什么呢?

二是原本设计了一个比赛贯穿整节课, 记录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和最后的成果, 希望达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但也因时间和操作问题而夭折了。基于以上两点, 在最终的设计中我用学生熟悉的广告图片和描述广告重要性的句子简洁明了地引出任务, 同时吸引学生眼球, 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 然后分别从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两种不同类型的不同写法进行指导, 最后学生完成自己的广告并展示, 结构清晰, 过程流畅。

第二, 设计的亮点在于教材的整合。由于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一篇广告的写作, 而教材上所提供的大部分素材与我的目标无关, 因此我做了大幅删减, 只留下了可以为目标服务的三篇广告。但是, 这三篇广告都是商业广告, 且篇幅较短, 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而且把学生的思路局限在了商业广告领域, 太过狭窄。另外, 公益广告的教育功能和对思想深度的训练是商业广告无法实现的。因此, 我想要加入公益广告的内容。但是素材的收集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因为我所找到的公益广告基本是以镜头语言来阐述一个道理, 画面相当精致, 但是基本没有文字, 这与我想要的文字形式的公益广告相去甚远。所幸, 我找到两个不同形式的广告。一是线条画配以文字说明, 因为文字是大写的, 而且速度较快, 还有生词, 对学生来说有难度, 因此我把它写在学案上, 作为阅读材料。二是由众位明星共同宣传的解决贫穷问题的一则广告, 因为看着人物的脸会影响理解, 而且有些单词比较难, 因此我把它改成了听力材料, 写在学案上, 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填空, 得到一篇完整的广告。这样就降低了难度。通过读和听两步, 学生就有了另外两份可作为范本的广告, 提高了输入量, 也拓宽了学生的选择面。素材选好之后就要解决素材处理问题。要让学生写出完整的广告, 自然要让他们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而两类广告的用途不同, 写作手法自然不同, 因此我就这两点分别对两种类型的材料进行了处理, 给了四点建议。

第三, 不足之处还是在教学设计上。我在给出四点建议后就直接全开放式地让学生去写, 跨度太大,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难度。我应该在中间加入一些铺垫, 例如, 让学生先组内讨论确定广告类型及主题, 并让每组逐一汇报;然后让他们根据所学内容讨论具体内容, 并请部分小组说出一些想法;最后考虑句式和整篇文章的组织问题。时间允许的话呈现一组, 否则就作为家庭作业, 下节课展示。

总之, 笔者认为Task部分的教材整合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教学目标。另外, 在学习内容的呈现过程中要注意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最后, 铺垫要充分, 要给学生合理的支架, 使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材整合一直是一线教师注重的一个问题, 尤其是Task部分, 因为它涵盖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训练, 而由于课时限制, 往往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每一项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 教材整合就相当重要了。因此本文以第四模块第一单元的Task为例, 讨论了这部分内容的一种整合方法以及笔者采用这种方法的思考思路和课后反思。

关键词:教材整合,Task教学,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整合营销案例分析 纳爱斯 第2篇

——纳爱斯集团

2006年11月,集团一举全资收购英属中狮公司麾下香港奥妮等三家公司及所属的“百年润发”、“西亚斯”、“奥妮”品牌的独占使用权或所有权,为收购知识产权的实践和自主创新以及企业的更大发展拓展了新的途径。

主要产品

(一)、“雕牌”

洗衣粉系列: 雕牌超效洗衣粉 雕牌超效加酶洗衣粉 雕牌超白洗衣粉 雕牌天然皂粉(家庭装/婴幼儿装)2 洗洁精系列: 雕牌超效洗洁精 雕牌生姜洗洁精 雕牌高效洗洁精 雕牌全效洗洁精

洗衣皂系列: 雕牌高级洗衣皂 雕牌增白洗衣皂 雕牌超能皂 雕牌焕彩植物皂

(二)“超能”

洗衣粉系列: 超能天然皂粉(袋装、盒装)超能去渍365洗衣粉 超能去渍浓缩洗衣粉(桶装)

洗洁精系列: 超能离子去油洗洁精(西柚去腥、柠檬护手、茶洁去菌)3 洗衣液系列:超能双离子洗衣液(倍净洁白、柔顺抗静、芬芳涌动、焕彩新生)

洗衣皂系列:超能洗衣皂(超能椰果、超能柠檬草、超能香樟保护、超能棕榈)

(三)“纳爱斯” 牙膏系列 牙刷系列 珍珠香皂系列(红、白、青)

(四)“西丽” 香皂系列(西丽葡萄籽、西丽牛奶杏仁、西丽柠檬、西丽薰衣草)

(五)“百年润发” 洗发水系列

3、集团荣誉

集团诚信经营,荣获“全国轻工业优秀企业”、“全国轻工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轻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以及“全国文明单位”、“诚信示范企业”、“ AAA级信用企业”、“国家生态工业示范点”等殊荣。

4、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国际大背景和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根据自身条件在

雕是鸟类中最凶猛的动物,一是美化包装,二是选用Attack(进攻)词义,表示对一切污垢和丑恶现象似雕一般凶猛地攻击之。两只商标寓意深刻,爱憎分明,刚柔兼备,相得益彰。从取名到设计,从构思到立意,都煞费苦心,蕴意丰富。一系列创意独特的广告在各大媒体上铺天盖地,令人心弦颤动、过目成诵,市场大门随之洞开。在“雕牌”和“纳爱斯”两大名牌效应的带动下,“纳爱斯”每开发一个产品都以较大优势压倒对手,品牌越来越响,效益连年翻番。

2、实施分步到位的名牌战略

纳爱斯人的理念是,名牌是创出来的,实施名牌战略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名牌创到什么程度,市场的容量就挖掘到什么程度。由于实力有限,“纳爱斯”、“雕牌”两只品牌不能齐头并进,同时做大,为此,公司采取了集中兵力、分步 实施的品牌战略。第一步,他们选中了“雕牌”。其理由是:第一雕牌超能皂更具有民族认同感;第二雕牌超能皂是肥皂新一代,改质、改性,相对而言,科技含量较高;第三雕牌在全国最早推出,并经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确认“全国销量第一”,具有先入为主优势;第四雕牌肥皂在市场上突飞猛进,有可靠的消费基础,已形成取代老肥皂不可逆转的势头;另外可利用雕牌皂带出洗洁精、洗衣粉的品牌延伸,增强发展后劲。1996年,纳爱斯公司在中央电视台投入广告费用1.2亿元,用中国最权威的媒体进一步加大推广“雕牌”的力度,市场份额迅速扩大。纳爱斯公司用1亿元投入打出了7亿元的广告效应,为雕牌的名牌战略产生出了惊人的裂变效果。只用一年时间,雕牌便成为中国肥皂的第一品牌。第二步,集中力量树好“纳爱斯”。为此,纳爱斯公司又提出了集中精力打响“纳爱斯”,使其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品牌的奋斗目标。

3、制定优质低价的价格策略

优质优价,高技术起步,占领市场,是当前多数企业的成功之道。但是,纳爱斯公司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以后,作出了与同行截然相反的决策。高价并不一定能在人们心目中带来优质的形象,与实力强大的企业比产品、比品牌、比形象,只有先抢占市场,方能战胜对手。命运决定了纳爱斯人不能步入后尘,而只有另辟新径,采用优质低价策略,才能争得时间和市场,才能争得广大消费者,而拥有最多消费者就是拥有胜利。因此,它在纳爱斯香皂上市时所采取的广告语是“NICE香皂同为世界一流精品,只有50%的售价”;在雕牌洗衣粉上市时所采取的广告语是“只买对的,不选贵的”;在雕牌超能皂上所采取的推销措施是“雕牌超

案例整合与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48-02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以滑县四间房乡一中实际情况为例,简要分析教育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整合的案例。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基本理念

教育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创设逼真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钻研;教师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将知识拓展至课外,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教师要把媒体当做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在以上理论指导下,课题组在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上进行了尝试教学。

二、案例介绍与分析

学习目标

1、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the key sentences.

2、能够运用由概括到具体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通过阅读理解如何用被动语态描述物品和产地。

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词汇量大,学生有提高阅读能力的愿望;学生会使用搜索引擎,这为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室

课前准备

老师:研读教材和课标,设计教案和任务型作业;上网收集资料并制作课件。

学生:上网查寻有关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如剪纸、风筝、陶瓷、孔明灯等。

教学过程

整个过程以“激趣—阅读—体验—活用—自主学习”为设计线索。

1、Warm-ing up 播放京剧唱段、剪纸风筝等有关传统民间艺术的视频,课创造情境。[PP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folk or traditional art? 4人一小组讨论,讨论后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用丰富精彩的民间艺术视频导入新课,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刺激下,加深对祖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2、Reading [PPT] Skimming How many traditional art form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at are they?

学生快速阅读,找出相关信息。

3.[PPT] Careful reading Find each traditional art form and the materials used.

利用[PPT]展示答案。

4. 利用电子白板呈现本课文章,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子(短语)、含有被动语态的句子,让学生用彩色线条在电子课文中标出并讲解。通过电子板书,使学生迅速对文章有一个清晰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并通过寻找、讲解重难点,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能力、推理能力及长难句的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呈现文章,节省时间,用它的图画功能,清晰醒目地标注重难点,易修改。利用它的探照灯功能,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重点上。

5. 利用[PPT]归纳本课知识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背诵,小组之间互查。再一次用PPT呈现本篇文章,把重点挖空,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问题化,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掌握单词、短语、语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既增大了教学容量,又反复呈现重点难点,使学生不断巩固新知。

6、练习:课本2d。[PPT] 呈现答案。

7、播放paper cutting视频,引导学生思考what can you find in the video? How do people use paper cutting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小组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视频直观形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发散性思维。

8、先后播放两段视频:○1Sky Lanterns ○2 Chinese clay art 小组讨论后给短片配上英文解说;再观看一次,然后给英文解说配音。

设计意图:用生动的视频呈现所学内容,学生根据视频配音解说,使枯燥的英文变得趣味盎然。

9、[PPT] 1. Which art form do you think is the easiest? Why? 2.Which art form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学生思考后回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0、通过 [PPT],总结重点和阅读技巧。

11、拓展阅读。 [PPT]呈现文章。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利用所学阅读策略,完成练习题。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把本课所学阅读策略应用到实际阅读中,当堂检测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Homework:

写一篇短文,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艺术,可以在网上搜集信息,80词左右。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丰富学习资源。

整节课在歌曲《唱脸谱》中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放松,享受课堂的乐趣。

三、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使学生能超时空、多方位地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学生不仅能学到课本知识,还能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

2、在文章阅读任务的活动层次与任务的有效性方面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讨论观后感与给影片配音,对文章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及时的检测与活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本堂课亦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1)如何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逼真、有效的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对广大英语老师是一个挑战。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敢说英语、多说英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是我们今后应该积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案例整合与分析 第4篇

一、创设情境

1.创设课堂导入情境,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与参与状态。我在《滕王阁序》教学中,首先展示一幅巍峨耸立、色彩鲜明的滕王阁图片,随之出现《滕王阁序》,并伴随朗诵。那鲜丽直观可感的画面、优美的朗诵很快把学生引领到那曾经激昂千百文人引颈仰望的时空之中,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佳客如云、高朋满座的饯别盛宴之中。课堂导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的功能创设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的导入情境,迅速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2.创设课堂问题与讲解情境,重视课堂教学流程。在《滕王阁序》教学中,必要的背景介绍,文体知识和诵读指导之后,设置了几个情境,在情境中富含问题,如第一部分中,展示“洪都”风貌,位置优越、区域广袤,历史悠久,人才杰出,利用画面配关键字的形式,展示赋体铺采摛文、语辞华丽、境界优美的特色,让读者在画面中背诵,在背诵中感受意境,达到快速背诵的目的。第二部分的滕王阁主体描述中,我在屏幕上展示滕王阁楼宇高耸,景色优美、船舸弥漫、湖水平静、色彩繁复、层次分明的图画之后,要求学生感受并概括出这幅画面的几个美点:即上下浑成之美,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虚实相济之美等美质。在欣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利用Authorware导入FLASH控件,展示动静结合,上下一体,色彩变化,远近融合的境界。

3.创设反馈情境,关注学生建构生成状态。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激起进一步理解和探讨思维的“浪花”,同时帮助学生巩固和迁移运用课文知识。

如在欣赏了滕王阁的优美景致之后,我利用屏幕展示下列训练内容。

A.为设定的情境选择引文。

a.你的遭遇的确令人同情,但是志士能人命途多舛者多矣,“窜梁鸿于海曲,屈否谊于长沙”,你又何必怨天尤人呢?

b.有人觉得自己就这样的基础,要想将来学有所成不太可能,不如趁早解放自己,错矣,“东偶已逝,桑榆未晚”,只要努力,一切都来得及。

c.胜者诚可敬,败者未可悲,周恩来有诗曰:“难酬蹈海亦英雄”,王勃有云:“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利用这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及时地掌握课文的信息,强化诵读和语言积累。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效。

B.仿照课文对出下联。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空之明广切。

c.文不加点,谁人滕幔起凤,倚马可诗,王勃师生绣心。

d.冯唐白首,老当益壮,司马青衫,劳且益坚。

这是对课文骈体特点的理解与掌握训练,让学生理解骈体文的对仗谨严、语辞典雅的特色,感受中国语言的趣味,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反馈应及时高效,富有针对性、目的性,并要注意提供思考的梯度,否则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甚至会适得其反。

4.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究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积极倡导参与性学习。

二、强化整合

1.目的的整合。在教学中,我设置第一节课是诵读课,多媒体展示的是诵读节奏,轻重、语调的指导内容,整节课只有七幅画面,而课堂上始终进行着朗诵训练;而第二节课是欣赏课,所使用的课件内容,围绕着帮助欣赏这一主题来设置;第三节课是训练与运用,设置的是训练题与迁移运用材料。

2.主体的整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活动,应凸显学生主体活动的地位,课文文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利用多媒体的大容量、立体性、智能化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直观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思维系统全方位开放,摄入大量信息,充分利用声像文画等因素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的兴趣。

3.内容的整合。无疑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为具体形象,可以增加课堂容量,但如果不注意内容的整合,一会儿课文,一会儿画面,一会儿曲子,一会儿人物,会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七零八散。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精心选择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知识内涵的题材,让有限的课件资源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潜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第5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

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

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片断4:情景的设置,乐学的源泉。

师:这里的山很美,这里的水更美。现在我们坐着竹筏,到九曲溪上游览一番。请打开“九曲溪”。

画面上出现了九曲溪的风光,溪水很静,很清,几条竹筏在水面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漂行,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能身在其中而欣喜,时而为清绿的水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这天下美景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山水这间,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片断5:广阔的空间,自由地探究。

师:武夷山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可以点击“美丽的武夷山”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自由浏览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

师: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评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维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自由浏览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使学生开阔了得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条件

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 《爱莲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爱莲说》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学生活动:听范读。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教师小结

案例整合与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31-01

—、高中英语B5 Unit3 Life in the future

课程分析

该课大胆采用了新课标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拓展与补充,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实验和探究。该课的中心话题是“谈未来”,内容主要涉及人类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猜测和思考。该课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探讨未来的世界,达到使学生学会用英语交流、培养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这个班虽然英语基础较差,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热情、表现欲望和合作精神还是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培养的。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新的教学方式,即活动式的教学法,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便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三、学习目标

1、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2、学习使用有关预测和猜测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未来的生活状况,达到用英语交流、培养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目的;4、运用所学英语写出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短文。

四、设计理念

“Life in the future”一课倡导英语新课标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即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由学生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语言来完成任务,促进学生运用所学外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与人交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教师开始上课,首先让学生分成四组,抢答“What will it be in the future”。学生们积极

举手回答,想象也非常丰富,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将几个可能用到的句型写在黑板上,如: “Suppose that…, imagine that…, It is likely that…, It is possible that…”, 指导学生运用。

(点评:如果能放一段有关未来生活的录像,导入“Life in the future”主题, 可能会收到更

好的效果。)

2、实践

切入主题后,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给予激励性评价,询问学生是否分组准备好要说的话题,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课件,讲解有关未来生活。由五组学生派代表上讲台分专题讲解,如“Animals in the future” ,“Human beings in the future”, “Daily life in the future”, “Genetic engineering”, “Undersea life in the future”, etc.上台的几个学生代表表现得很好,不时地提问,有时还能即兴发挥。

(点评:当学生们看到同班同学能上台用英语结合图片资料,讲解未来世界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激励性评价。上来发言的几个同学发挥得非常好。课堂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拓展

学生们探讨未来生活以后,教师又布置了一项任务,即分组讨论:“What you will be in the future”,将这堂课推向高潮,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并选一名代表进行书写记录,最后读给全班听。学生讨论时,教师要给予指导,比如:What will you do? How will you prepare for?

(点评:这样的合作学习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师要多给予激励性评价。这种活动将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和写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培养了学生用英语交流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六、课后反思

1、“Life in the future”一课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从教学手段上都实行了创新设计与构思,同时有效地采用了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英语能力。如何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英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可以组织讨论,有时可以让学生辩论,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

案例整合与分析 第7篇

一、贸易地理知识与《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整合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是学习国与国之间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课程, 教学内容涉及进出口业务中货物、船舶、单证等多种对象, 亦包括采购、包装、检验、报关、运输、保险、结算等多个业务环节, 而其中诸多环节都与地理问题紧密相连, 如采购或许涉及到产业的地理分布, 运输会涉及到航线、海域和港口情况, 保险可能涉及到不同路线潜在的风险等等。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 直接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 各国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 有的则冬季封冻, 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罗斯, 虽有广阔的海域, 海岸线漫长但均因纬度偏高 (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南部及特殊的摩尔曼斯克港) , 封冻期漫长, 利用率极低。中南半岛及印度半岛各国大部分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季风气候, 因而在签订业务合同, 决定装运期时, 要根据商品的性质选择季节。如雨季不宜装运易潮、易霉变的商品;夏季不宜装运易融化的商品, 如沥青、浸酸羊皮等。学生如果对基本的经贸地理知识了解不足、认识不够的话, 在今后的工作中或者在贸易实务学科钻研中会遇到困难或犯错误, 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例如:1996年某出口公司对加拿大魁北克某进口商出口500吨山核桃仁, 合同规定价格为每吨4800加元CIF魁北克, 装运期不得晚于10月31日, 不得分批装转运并规定货物应于11月30日前到达目的地, 否则买方有权拒收, 支付方式为90天远期信用证。加方于9月25日开来信用证。我方于10月5日装船完毕, 但船到加拿大东岸时已是11月25日, 此时魁北克已开始结冰。承运人担心船舶驶往魁北克后出不来, 便根据自由转船条款指示船长将货物全部卸在哈利法克斯, 然后从该港改装火车运往魁北克。待这批核桃仁运到魁北克已是12月2日。于是进口商以货物晚到为由拒绝提货, 提出除非降价20%以弥补其损失。几经交涉, 最终以我方降价15%结案, 我公司共损失36万加元。

此案例中我出口公司损失惨重。倘若我方业务员对北美洲, 尤其是加拿大的贸易地理有所了解, 熟知加拿大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其南部港口每年11月到次年5月为结冰期, 结冰期时船只难以进入或驶出, 那么我方可能拒绝或修改合同中“货物应于11月30日前到达目的地”的规定, 便很有可能避免这笔大额损失。

二、贸易地理知识与《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整合的实施

(一) 商品的采购

在国际贸易买卖中, 商品的采购不但包括外贸公司组织货源以备出口, 而且包含买方从其他国家进口商品。不难看出, 商品的采购涉及到世界上产业的地区或国家布局, 如中亚五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 澳大利亚和巴西盛产铁矿石;发展中国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发达国家拥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强势。因此, 在讲授交易磋商与合同订立部分, 教师应该在案例列举过程中考虑到产业布局, 编写符合产业布局规律的案例, 这样学生做外贸业务时在贸易准备和洽商阶段便能够有目的性、策略性地寻找货源采购商品, 或者进行市场调研、寻找买家。例如在讲解“还盘”的法律效力时, 教师举出如下的案例很不适宜:中国某公司于3月15日向美国某公司发盘:“现有玉米100吨, 每件FOB大连178美元, 不可撤销信用证支付, 2002年10月可供货。”3月20日, 美商来电:“接受你方报盘。交货期提前至8月底。”问美商来电属于什么性质, 为什么?案例分析暂且不提, 但是学生很可能留下我国向美国出口玉米的印象, 这种错误意识对他们撰写论文或实际业务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玉米的主要产地是北美洲、中国及欧洲, 而美国素有“世界玉米王国”之称, 美国几乎不从我国进口玉米, 相反的是有时我国从美国进口玉米。如果学生产生我国向美国出口玉米的错误认识, 那么他们在工作的实际业务中很可能浪费大量时间和资金在美国进行市场调研寻找买主。而现实业务中, 我国玉米出口商常向亚洲国家出口玉米, 例如韩国。

(二) 贸易术语及运输

贸易术语关系到货物交接过程中买卖双方有关责任、费用以及风险的划分, 其中与运输和保险相关的责任费用经常与贸易地理相联系。在编写或列举相关内容的案例时, 教师应该准确地将涉及到的航线、港口的知识融入进去。例如:在CFR下卖方必须自付费用, 按照通常条件订立运输合同, 经由惯常航线, 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 因此卖方承担的是正常运费, 而非正常运费则由买方承担。教师可以运用贸易地理知识向学生解释该项规定, 同时向学生渗透业务中可能涉及到的贸易地理知识。又如DAF术语是边境交货术语, 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 通常用于铁路运输。在实际业务中卖方双方经常签订国际联运铁路。教师在搜集或改编该部分案例时应结合我国主要的国际联运铁路线, 包括北京——二连浩特——乌兰巴托——莫斯科, 北京——满洲里——莫斯科, 北京——丹东——平壤, 北京——凭祥——河内, 哈尔滨——绥芬河——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 ——哈巴罗夫斯克 (伯力) , 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处理相关出口业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在案例阐释贸易术语所涉及的风险划分和转移时, 教师应当将风险与贸易航线的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 在案例中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值得注意的常用航线的自然环境。例如:某年夏季, 我国某公司以FOB出口一批沥青到西非, 卖方按合同要求多层牛皮纸包装, 船到目的港后买方发现货仓粘有沥青, 而且导致卸货困难, 于是雇佣大量劳力, 造成大量费用。此后经买方核查, 货仓粘有沥青是由于船只途经苏伊士运河时, 沥青开始融化。由于红海气温高, 表层水温32℃, 高温使融化的沥青透过纸袋黏附在货仓里, 当船入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 到大西洋时, 沿途气温有所下降, 使黏在货仓里的沥青又凝固起来。卖方包装合格, 而且风险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时已转移给买方, 卖方可免责。此案例中, 买方对相关的贸易地理知识不甚了解, 不但出行季节不合适, 运输包装也不适宜, 若采用桶装则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三) 保险

《国际贸易实务》保险部分主要包括海上风险损失和费用、保险条款、保险单据与保险索赔, 而海上风险与保险条款和货物运输直接相关, 这样也必然涉及到航线、海域和贸易地理问题。我国海运货物保险条款包含基本险和附加险, 教师引用案例讲解该部分内容时可以融入具体的航线或海域, 提醒学生注意某些航线和海域易发的风险。教师可以联系最近的一个热点问题:索马里海盗, 用地理简图示意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亚丁湾, 目前正扩大至印度洋。海盗劫持的风险不在基本险承保范围之内, 需要投保战争险。因此, 经过学习, 学生以后在工作业务中遇到该海域的运输时便会警醒地加投战争险。同理,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港口码头的安全性, 罢工事件是否频发等等。

三、结束语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展开, 由于进出口业务涉及到商品的采购、运输以及保险等众多方面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又具有一定的地理内涵, 因此, 教师在设计、编写和列举案例时不能随意, 尽力与案例所涉及的贸易地理知识实现整合。案例中贸易地理知识要体现出正确性和融合性, 即编写的案例在贸易地理方面要正确, 符合事实;在商品的采购、术语和运输以及保险方面自然合理地融入贸易地理知识。贸易地理知识与《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的整合使虚拟的案例与现实的地理相联系, 逐渐丰富学生贸易实务专业知识和实践业务能力, 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全面应用人才。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既体现实践性又具有理论性, 需要教师在课程讲解和组织中采用案例教学, 使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指导实践。在案例的编写或选取中教师应根据学科和专业涉面广、重实践的特点, 考虑到相关的知识和内容的输入, 而贸易地理内容是其中的一门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业务知识。将贸易地理与《国际贸易实务》的案例设计进行有机的整合, 逐渐向学生渗透关于港口、航线等进出口业务中必要常识,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才能不断丰富学生贸易实务专业知识和实践业务能力。

关键词:贸易地理,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整合

参考文献

[1]ARIEH LEW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Curriculum, [M].Oxford:Pergamon Press, 1991:160.

[2]徐景林.国际贸易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窦然.国际贸易地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4]余世明.国际贸易实务练习题及分析解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多媒体与基于案例的语文教学的整合 第8篇

1 多媒体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1 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多媒体比起传统的板书教学显得更为灵活, 而且多媒体的塑造能力较强。小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较差, 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声画结合的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加形象的参照, 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1.2 有利于创建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板书的书写往往会浪费掉很多时间而且容易出错, 而多媒体则可以通过PPT的播放, 减少了时间上的不必要浪费。因此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备课授课的效率,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效率。

1.3 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

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的感情感受力。在许多的课文中, 都有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小学生对于的感情的体会尚不成熟, 文字的描写并不能使学生真切的领悟, 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对感情进行直观的展现, 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通过这种方式, 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 语文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应用

2.1 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课堂气氛

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更为方便和灵活。在PPT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背景来达成与课文思想感情的统一, 而且还可以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图片和小标识。例如,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S版二年级教科书中课文《秋天》的课程教学设计中。背景图可以是红了的枫叶, 这样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正式的授课之前添加几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秋天图片, 如挂在枝头的苹果, 落满树叶的街道等, 使课文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增加课文的可视性。在视觉的刺激之下,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踊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感悟与体会过程中, 活跃课堂氛围, 达到带动全班同学主动学习的目的。再如, 四年级课文《种子》的末尾, 作者写道“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树籽包起来, 唯恐丢失一颗。”这里的种子不仅是指真实的物品种子, 还指女孩拥有一颗真诚的心。要使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 就要对课文进行演绎, 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 实现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课文的日常化演绎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作文的感情底蕴和更深层的内涵。

2.2 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 增加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的教学可以对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述, 小学生对于古代诗人的了解甚少, 而语文课正是拓展他们认识的学科。例如, 在讲授《登鹳雀楼》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对作者进行讲述, 再从作者所生活的盛唐时代进行分析, 对诗人写这首诗所体现出的广阔胸襟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之上, 教师还可以对唐代的生活风俗、行为礼仪进行拓展性的讲解, 充分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 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诗作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再如, 《十二月歌》一课提及很多传统节日, 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对几个节日进行详细的讲解,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实现对普通教学的扩充。

2.3 突出重点, 有目的的进行课程教授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教授大多数都是一条线进行, 容易忽略重点中心。而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重点部分进行着色, 以突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层次的分类, 着重进行复习和巩固。例如, 在《贺年卡》的教学中, 重点是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可以着重对字词的编排, 通过仿写文字、看字读音、看拼音写字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字词的记忆。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优秀的文字片段, 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具有可重复利用的优点, 因此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教授, 还可以进行对知识的巩固, 有助于克服遗忘、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多媒体的另一特点就是容量大、信息量大, 可以储存视频、音频、图片等文件, 使学生在视听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互动, 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 设计小组讨论,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进行情境化的教学方式。现代的科技突飞猛进,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灵活的特点, 让学生将课件复制到自家的电脑上, 在家庭中实现自我学习。学生与老师作为教学的主角, 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和互相表达, 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的交互性更为强烈, 学生参与度更高, 与教师产生更多的交流, 在教师成熟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 能够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多媒体是现代科技社会不停发展的产物, 它在教学上的应用便利了教师的教学,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使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语文作为一门感性形象的学科, 对教学方式具有很高的要求, 既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释, 还要对课文的背景进行拓展, 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不了这一要求, 还经常造成时间上的不必要的浪费,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要求, 这就启发教育者们要不断走教学的创新道路, 把多媒体与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邵瑜.信息技术支持语文学科教与学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05) .

[2]汪琰琰.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12 (10) .

案例整合与分析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实验,传统实验,探究,整合

传统实验和数字实验各有千秋,在探究性教学中有机整合,可以很好的为教学服务。下文以盐类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这两部分内容为例来说明如何在探究性教学中进行整合。

一、在学习盐类水解时的教学整合

传统教学中,在讲述盐类水解这部分内容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先是通过用PH试纸测定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铝溶液、醋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的PH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会发现盐溶液会显中性、酸性、碱性,产生好奇引起探索的欲望,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哪些盐溶液显中性?哪些显酸性?哪些显碱性?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会总结出盐溶液水解的规律,即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进一步分析思考得到水解实质……一切设计得是那么完美,但这部分教学中最尴尬的是最重要的实验往往效果不明显:醋酸钠溶液、特别是氯化铵溶液的PH值和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差不多,这样后面的教学就没有了说服力,就像建筑在沙滩上的房子,没有了根基,摇摇欲坠。现实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实现数字实验和传统实验的结合?引导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精神?

根据上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把教学设计改变成这样:我们先让学生完成上面所述的传统的分组实验,学生用PH试纸测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铝溶液、醋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的PH值,学生发现盐溶液会显中性、酸性、碱性,同时也发现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PH值和氯化钠溶液差不多,这和同学们预习的及分析结果不同,学生产生疑惑,让同学们分析原因为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会提出可能醋酸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酸碱性太弱,PH试纸测定精确度不高。用什么精确的仪器呢?老师引入数字实验,通过数字传感器可以明确显示出这几种盐的PH值的差异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不能仅仅依据实验做出来的现象就轻易的下结论,可能会因为仪器的不精确,科学技术的不发达,条件有限,技术有限,导致实验没有真正反应实验结果,盲目相信所看到的现象,会做出违背科学真理的结论。穿插介绍溴的发现史,激发学生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学生总结出水解规律后,后面的教学内容就同前面所设计的一样进行。

二、在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时的整合

在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回忆起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反应组分的浓度、温度、压强等。联想提出假设,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是:温度和反应组分和生成组分浓度。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一:向烧杯中加入约20mL醋酸,测定pH并记录;取少许醋酸铵固体或醋酸钠固体溶于醋酸中,测定pH并记录。

实验二:用量筒量取10mL醋酸于烧杯中,测定pH并记录;加蒸馏水将上述醋酸溶液稀释至100mL(稀释10倍),测定pH并记录。

实验三:向试管中加入适量醋酸,测定pH并记录。对上述醋酸溶液水浴加热,测定pH并记录。学生实验完后感到现象不明显,学生觉得是否是自己假设错了,用数字实验再做一次现象相当明显,如图。学生深深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的贡献。通过实验可看出和我们的假设一致,加醋酸铵固体,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抑制醋酸的电离,醋酸溶液PH增大,实验二可看到醋酸稀释十倍体积,醋酸PH值变化幅度△PH<1,说明加水促进了醋酸的电离,实验三,电离是吸热反应,加热促进水的电离,PH值减小。和学生分析一致,存在电离平衡,就证明是弱电解质。后面教学按传统教学进行。

传统实验与数字实验在探究性教学中的共同使用,可以弥补传统实验的弱点,数字实验能将“深奥实验”用数字图形表达出来,直观简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以及适应未来信息化的生存都意义深远;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探究的信心和决心。但传统实验也不能丢,它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操作,巩固化学基础知识,对于高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二者的有机整合,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还可以引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等一系列的变革;还可以引发我们思考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能否创设更理想的化学教育模式,以克服传统教育难以解决的某些困难?化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未来人才的需求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广艳.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思考——源于数字探究实验室的案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8.4.

[2]任立新.数字化实验在新课程化学教学应用中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1.7.

案例整合与分析 第10篇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煤炭为主业, 医药、航空、电力、化工、机械、建材、物流等多个产业板块综合发展, 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国有企业, 旗下下辖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航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冀中能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等十多个子 (分) 公司。自2005年以来, 冀中能源集团通过并购重组, 不断优化整合, 规模优势凸显, 系统协同效应得到有效发挥。目前资产总额达900多亿元,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39亿元, 利润43亿元, 位居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第97位, 较上年提升52位, 煤炭企业100强第7位, 实现了巨大的历史跨越, 正大踏步向世界500强挺进。实际过程中, 冀中能源集团是如何实现对并购重组后的企业进行现金流控制整合的呢?下面结合实际情况做一些探讨。

二、企业并购重组后现金流控制整合

近年来,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日趋活跃, 已经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企业的并购重组行为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 提高产业集中度, 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内外大量并购重组案例表明, 若要使并购行为真正成功, 除了实施战略整合、组织制度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和文化整合等几方面外, 关键的因素是实施财务整合。现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施现金流控制整合尤为重要, 现金流转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运作及效益水平, 现金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企业并购重组行为完成后, 并购方应在充分分析新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围绕实现并购后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一总目标, 确定整合方案, 将被并购方纳入自身现金流管理体系中来, 对现金流进行分层、分块、分因素研究, 建立现金流管控系统。通过对现金流的管理与控制, 实现对整个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管控, 实现现金流与实体流、信息流的一体化, 达到充分发挥系统整体协同作用的目的。

(一) 依据管控需要, 合理划分现金流系统层级

企业并购重组完成后, 由于原来双方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不同, 为了使新的企业迅速进入正常的生产经营状态, 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界定财务管控的深度, 在财务制度统一的基础上, 设立组织架构, 明确应享有的财务职能和相应承担的责任。在符合上述要求的基础上, 划定现金流系统的层级依据管理控制的需要决定层级划分的深度, 以实现现金流在各层级上的综合平衡和优化控制。现代企业的层级组织结构分为三类:即直线职能制结构, 事业部制结构, 控股公司制结构, 财务管控模式上也相应的体现为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集权型管控模式由于实行资金集中管理运用, 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能够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 但由于资金分散无法获得规模效益, 无法形成一个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的整体。混合制财务管理方式是一种介于集权型和分权型之间的一种管控模式, 集团公司主要行使投资中心、利润中心职能, 而子公司则可依据不同的理财环境自主做具体战术型问题, 进行日常财务决策。冀中能源集团组建后, 集团公司对财务组织结构进行了整合, 对各层级进行了职能定位, 集团公司本部作为管理机构, 主要以资本运作、资金管理和投融资管理为重点, 子公司作为利润中心, 以价值链管理为重点, 基层生产单位作为成本中心, 以成本费用控制为重点。在对现金流管理方面, 按照“集中管理, 分灶吃饭, 预算控制”的基本原则, 依托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利用数据集中优势, 加强对成员单位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资金运作进行监控, 重点是对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监控, 实际操作中, 按照“一体两翼、相关多元”的发展战略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和投放进度, 使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完工。在实施资本运作和并购重组方面, 由于对现金流进行了整合, 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保证了并购重组行为的成功, 使得公司能够在正常生产经营和其他各方面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二) 整合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对现金流管理

并购重组实施完毕后, 由于并购重组双方之前生存成长环境不同, 双方的财务信息系统往往相互不兼容, 甚至根本就不同, 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而无法对现金流适时动态监控, 降低了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企业经营管理需要, 能够客观分析、科学评价现金流量信息的现金流量体系非常重要。集团公司并购重组后, 在深入调研、审慎论证的基础上,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了财务NC信息系统, 搭建了统一管理现金流的平台, 实现了资金集中, 将所有单位纳入到一个管理系统中, 实现银行账户、贷款、结算、预算的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的统一为决策者进行决策和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实现现金内部流程的合法化和资金资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金流管理系统基本架构是内部以信息化软件为纽带, 实现资金管理模式的优化、流程再造, 外部与商业银行合作, 实现银企直连。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采用现金池和两级结算中心制模式, 分别确立各自现金流管理重点, 对集团资金统一调拨, 最大限度降低集团持有的净头寸, 对成员账户的开立、撤销等报总部批准, 并按要求办理账户托管授权, 纳入资金管理系统。现金池业务模式由于具有交易结算、账户管理、流动性管理、资金预管理等功能, 能够协同企业实现专业化集团财务资金管理, 对强化集团公司风险控制能力, 全面提升集团资金管理水平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 实施资产整合、业务流程再造, 实现实体流与现金流综合协调和优化控制

并购重组完成后, 应以并购重组方为主体, 对双方范围内的资产进行鉴别、吸纳、分拆、剥离和优化配置, 其中实施资产整合策略有两种:一是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 二是对优质资产进行整合。实施资产整合时, 可以根据不同的并购方式, 结合双方所处行业特点, 对不同板块进行优化配置和流程再造。冀中能源集团并购重组后, 对处于同一竞争市场, 业务流程相同或相近, 供应链和销售链有重叠的业务板块进行了资产整合, 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分别成立了物资供应分公司和营销分公司, 对同类大额物资采购和煤炭产品销售实行集中管理, 对机械制造产业板块进行了重组整合, 组建了机械装备公司, 统一管理组织生产机械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业务。通过分类整合, 便于将与实体流结合的现金流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实现对不同模块内现金流通道内关键点的控制, 即对实体流在时间和数量上的管理控制以及当现金流与实体流发生背离时对背离时间在先后顺序上的控制。从而对不同实体之间的现金流进行相互协调平衡, 将现金流管理控制活动深入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达到现金流系统现金高效运转, 现金流利用效率最优, 实现实体流与现金流综合协调和优化。

(四) 编制全面预算, 科学使用资金

资金的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实施资金预算管理, 发现实际和预算的差异, 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调整业务和资金上的安排, 疏通资金流转环节,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防止资金系统风险发生。冀中能源集团并购重组后, 按职能中心定位确定了全面预算的编制体制, 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分析进行了明确规定。资金预算作为全面预算中重要的内容, 其功能发挥通过NC系统全面预算管理模块实现。预算系统分为预算的事前编制、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支持从预算体系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预警与控制、预算调整以及预算分析的完整应用流程。集团公司的资金预算分为年度预算和月度执行预算两种, 遵守收付实现制并采用直接法编制, 同时采用间接法编制以相互验证。年度预算侧重于全年资金的平衡与预算, 月度执行预算主要用于月度的资金调度与控制。在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 当遇到前提条件发生变化需要对资金预算进行调整或追加时, 由预算责任部门提出申请, 资金管理部门提出调整意见, 实行逐项申报和审批制度。然后对实际用款资金流量进行监控和跟踪管理, 并以预算为基准建立指标考核体系对执行预算、预算精度进行考核。冀中能源集团组建以来, 针对公司资产规模大, 经营范围广, 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通过实施现金流整合控制, 保证了现金流高速畅通流转, 进一步提高了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 为充分发挥整体资本运营能力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 冀中能源集团现金流控制整合是成功的。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冀中能源集团并购重组后现金流控制的分析, 笔者为企业的现金流管控提供以下借鉴:

(一) 现金流管控深度要与企业管理模式相适应

企业并购重组后, 现金流整合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可循, 对现金流整合要从企业实际出发, 要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和职能定位合理确定现金流管控的深度;实施现金流整合要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能够使企业整体现金流最大化, 并实现企业现金流的平衡协调。

(二) 现金流整合管控要要与整体信息化系统结合

财务信息化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上级与成员单位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打破管理在地域和空间上的制约, 提高实时监控的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资金管控系统作为财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其建设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模式有计划、分步骤的稳步推进, 与集团信息化系统相结合, 实现各类信息之间的无缝衔接, 避免数据重复录入和不同系统产生的不对称, 达到业务协同、数据集中管理的目的, 最终实现财务业务管理一体化。

(三) 业务整合策略要有利于财务管理创新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 应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进行创新, 包括财务管理的目标、手段、分析等。对其他各项业务管理活动实施整合时, 要与财务管理活动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 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并购重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成勇:《企业并购整合财务风险管理浅议》, 《财会通讯》2010年第2期。

[2]邱卫林、雷芳:《企业并购后整合风险及其控制》, 《财会通讯》2011年第2期。

案例整合与分析 第11篇

根据政治学科的主要特点,政治教学活动主要是运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来教育当代青少年,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而要实现这一德育教育功能,教师就必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喜学政治、好学政治,进而体现出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为此,众多教育专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研究,他们极力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充满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在信息内容丰富、交流快速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

那么如何体现出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相互整合呢?在建构主义相关理论中,我们会发现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让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对众多教学资源的协商、协作、交互,进而获得本人政治知识的建构。我所提倡的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学生的参与、各种教学资源的提供、学习情景的交互及整体知识框架的建构,而这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重这一方面的教学实践,积极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尤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去,争取建构不同知识体系,以关注共同要素来安排学生学习的课程应用活动。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应用,尤其是借鉴了网络中众多专家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以我上的一节公开课——《财政与税收》的“国家财政”这一框题为例,说一说我的一些教学心得体会,借此与大家共勉。

《财政与税收》这一章节的教学理论性非常强,内容又很抽象,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又非常遥远,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都不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打破时空范围的限制,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各种教育信息媒体的资料也可以把课上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使其思想受到启迪。

在教学经济生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的“国家财政”这一框题时,我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通过漫画《美国:7000万美元财政资金救市》和《中国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前面的情境设置,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4万亿元人民币是谁的?

(2)4万亿元人民币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3)4万亿元人民币是从哪儿来的?

(4)4万亿元人民币被用到哪里去了?

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课文,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各组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第一个问题“4万亿元人民币是谁的?”我根据学生展示进行总结,并用幻灯片把重点投影出来:财政的含义及其内容。通过前面的展示我们弄清楚了“4万亿元人民币是谁的?”那它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并进行互评、总结,最后我再用幻灯片投影总结财政的作用。

接着再用幻灯片投影一段材料:在过去15年中,中国成功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但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产品的国外市场萎缩,出口严重受阻。而中国又是一个储蓄率很高而消费率很低的国家,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美国的最终消费率为86%,日本的为73%,印度的为78%,而中国却只有57%。出口受挫,加上国内需求的不足,中国9、10月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有专家预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你作为国家的决策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财政政策。下面我们解决第三个问题:“4万亿元人民币是从哪儿来的?”让学生展示财政的收入来源及影响因素。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是否所有的企业都要上缴利润呢?”我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接着我又用幻灯片投影出4万亿元人民币被分到了安居保障性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相关方面,让学生明确国家财政支出的相关用途。在涉及“财政收支关系”的教學内容时,我用幻灯片中天平的几种状态形象地反映出财政收支关系。

新课结束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再进行班级展示、评价,并把我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看,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优缺点。最后我用幻灯片投影出本课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进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一节课后,我听取了相关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思,发现了本课教学中的收获与不足,敬请大家指教。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漫画引入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由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非常强,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感兴趣的材料,及时切入相关的时事热点材料,拉近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关心时政、了解社会的意识,同时把对应的时政热点与本教材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要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大到更大更广的范围,从而让学生可以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自行选择相关信息。另外,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把重点的问题简单化,化微观为宏观、化大为小、化远为近,把重点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发动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自行解决“国家财政”这一框题的相关问题,进而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促使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练习与巩固中,我又穿插了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有了充足的练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总之,我们教师在使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时,绝不能让其喧宾夺主,忽略掉教材本身的作用。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过多使用各种视听效果极强的动画内容,无疑会扰乱学生的思路,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的感觉,从而分散注意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度与量的完美结合,力求探索到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案例整合与分析 第12篇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我国后获得了快速发展,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及相关课程改革讨论正在持续进行中。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论与实务紧密相连的特征使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上日程, 因此必须探索理论教学促进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增长的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具有极强专业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尝试将案例教学与问题教学法两种教学法整合起来, 探索社会工作理论改革的方法,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对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的认识评价

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是近年我国教学改革领域比较热点的讨论话题, 比较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的优缺点, 有助于完整深刻地认识这两种教学方法。

1.1 案例教学法及优缺点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选择合理真实的案例情境, 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案例中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使学生内化专业理论知识;可帮助学生整合学习中的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践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 掌握对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可拉近理论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案例教学法的缺点: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概念与技能;也不能给学生提供培养其技能的实践;要与其他教学法互为补充, 不能取而代之。另外, 难以找到好的案例材料, 有些教师不知如何着手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课堂教学会变为没有明确目的的学生个人观点的讨论。

1.2 问题教学法及优缺点

问题教学是指围绕教学目标, 以问题为中心, 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及形成独立探索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它最大优势1是以问题为导向, 以问题提出与解决贯穿教学始终;强调过程学习, 而非结果。学生不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 而是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获得知识, 养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与独立探索的思维品质;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则扮演着引导激励者的角色。

问题教学法的缺点如下:需要时间较多。问题教学法不仅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探索问题, 课前与课后均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较高。该方法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 要求学生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与探究分析能力;存在教学内容的限制。过于简单与过于复杂难度的内容都不能设置为问题;对部分教学内容的过分关注容易造成对整体教学内容的割裂, 影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2 案例教学与问题教学的整合及实施

所谓整合并非是二者简单的罗列, 或者对两种教学法进行简单加减, 是在明确课程目标基础上, 对两种教学法从整合目标到整合平台、整合方式、整合过程的重组。

2.1 以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整合目标

社会工作理论具有融理论知识、专业价值和方法技巧为一体的特点。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非唯一目标, 而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价值的渗透使学生掌握方法技巧才是真正的课程目标。这也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实践性突出的特征, 整合多种方法是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客观需要。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都强调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者的整合无疑成为完成社会工作理论教学目标的最佳选择。

2.2 以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为整合平台

对案例教学与问题教学的总结可以发现它们存在着一个相似的缺点, 即不能教授给学生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据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接受案例教学与问题教学法授课方法的毕业生的反馈, 与其它学校学生相比, 自己学习到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零散, 理论解释能力较弱。3为避免这一缺点, 应该在社会工作理论课开课前准备好与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相符的理论知识点纲要, 尽量详细列出学生完成案例分析需要自主学习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流派, 并辅以必要的参考资料和辅导理论自学答疑时间, 为两种教学法的实施搭建宽广的理论整合平台。

2.3 一主一辅的整合模式

两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需要理顺二者的作用方式。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实务案例是构成社会工作理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血肉。在分析案例实践中常存在因缺乏明确目标而使案例讨论流于讨论式, 问题教学恰好可以弥补。社会工作理论教学中以问题教学为主, 强化其导向作用, 使问题教学贯穿案例讨论过程始终, 既可突出社会工作理论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又实现了两种教学法的优化整合, 达到主辅相互补充与促进的目的。

2.4 充分做好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的过程整合

课前准备。首先需要做好社会工作理论案例的选取, 围绕理论知识点精选案例, 同时也要考虑在案例中设置隐含问题, 便于学生主动发现或经过教师提示、启发能发现案例中问题。其次, 考虑授课班级人数, 估计学生分组的数目, 预估课上讨论案例所用的时间分配进度与整个教学进程安排。第三, 确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与考核指标。考核中应分配好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能力指标与理论知识指标所占的比例。

课中教师应分阶段向学生展示社会工作案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 启发学生主动从案例中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解释问题的假设, 探讨解决的可能。限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应着重于讨论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及教师引导性的总结评价方面。

课后应及时明确下次课讨论问题, 让学生课下通过协作查找资料与分析资料去验证对案例问题的假设, 重置问题或解决问题。还可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便捷沟通媒介答疑与互动交流弥补课上时间不足、讨论不深入的局限。

3影响两种教学法整合实施的因素

3.1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因素

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每节课的时间一般规定为45-50分钟, 而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所需要的时间一次约2-3小时。同时按班级授课的方式, 当学生人数过多 (超过60人以上) 将不利于每人充分地参与案例讨论。考核方式上有些高校仍然采用单一的卷面考试为主, 不能考察出学生是具备了应用社会工作理论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3.2教师能力与学生素质因素

在社会工作理论教学中整合实施两种教学方法, 对学生与教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灵活的思维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则要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与强化教学协调管理能力方能胜任。

4结语

总之,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中将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整合起来, 可以实现理论教学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还可避免两种教学各自的不足, 发挥各自的优势。当然两种教学的整合实施还要考社会工作专业中的社工导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基础课任课教师的协调与配合, 需要他们在教学理念方法上的认同。

摘要: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要求社会工作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整合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应用于社会工作理论教学符合这一要求。具体为:强化课程教学目标, 搭建整合平台, 以问题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整合教与学全过程。

关键词: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整合,社会工作理论

参考文献

[1]许立新.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年硕士论文, 2004:4.

[2]王青梅.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 2009 (3) :10.

上一篇:架子牛育肥技术下一篇:人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