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2024-07-28

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精选3篇)

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第1篇

一、动作描写可细致分解

例:所有队员一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预备—砰!刘翔像平原上疯狂的豹子,开始狂奔,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全部的力量向下蹬地,右脚稳健地落在地上,第一个栏轻松过了……又是那凶狠的豹眼,盯住前方,咬紧了牙,似乎用尽所有的劲,开始第二个栏:一步,两步,三步,右腿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第二个栏也过了!……第三个栏也过了……(江苏考生《豹子飞奔》)

作者聚焦赛场上的刘翔,把比赛过程细致分解。当起跑即将开始时“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这里“盯”、“拍打”、“扬”三个动词准确传神地描写出他敏捷而神情集中的特点;跨栏中,作者采用特写镜头聚焦刘翔的“左脚”和“右脚”的起落架势。同时,每一次跨栏不断重复紧张局促的“一步,两步,三步……”的细致描写,强化节奏,催人奋进。

二、语言描写可插入动作神态

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几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孔乙己》)

三、写外貌可融入动作情态,体现个性

例: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北京考生《沉默的父爱》)

这段描写充分调用了父亲独具个性的神情与动作,将一位质朴坚毅的父亲浓墨重彩地描画出来,虽然父亲沉默无语,但父亲那深沉复杂的眼神与情深意厚的细节动作,是对儿子的嘱托,也是热切的鼓励。文字中蕴含的父爱令人潸然,更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四、心理描写与动作神态相得益彰

例: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止,周围静得可怕,就如同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的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家,我依旧心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山东考生《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这一段细节描写,犹如电影镜头,将一家三口“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的真切的心理,母亲编稻草绳手的“一颠一颠”以及父亲下决心的“捏”烟的动作,将一个家庭面临的困境与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意清晰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五、景物描写可层次清晰、角度多样

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沈从文《边城》)

此段观察描写极为细腻,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景有静景,有声有色有形。文章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触,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景物。这对于中学生描写事物单一,角度单一,且次序混乱、不知所云的写作弊病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第2篇

关键词:细节;运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04-02

一、什么是细节

细节指的是那些细微的环节,可以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等,也可以是某一事物。只要能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气氛,有力地点化文章主题的细枝末节,就可以作为文章的细节。

二、细节描写的方法

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使文章具有独特的感染力。精彩、传神而又有深味的细节描写,无不来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1、细节描写离不开认真观察。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要求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求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应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比如运动员比赛,他们先助跑,再起跳,腾空,越竿,落下等几个动做。然后要求同学一一描述。并且强调要根据中心的需要,从头,颈,腰,四肢,眼,嘴各部分中选取代表性的动作进行观察,然后进行描写。经过努力观察后同学如是写道:运动员在沙坑前做着准备活动,弯弯腰,踢踢腿,做两个开蹲,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下一位”,裁判叫道。那位运动员走到起跑线上,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形成“弓”字步,双手托地。眼睛睁得大大的,像一只猎豺找到了猎物,准备进攻。“砰”的一声,运动员似箭般冲了出去,才开始是慢慢地,稳重的慢跑。到了中间那条红白相间的我,他的后面似乎有人在推,开始加速,脸上的笑容也不见了,换成一副严肃的表情。到了最后一条红白相间的线,用尽全力,脚上像了动翅膀,飞奔踏板。在左脚踏上踏板的时候,时间似乎凝住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蹦高半米,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坠入沙坑,双腿弯曲整个人蹲在那里,双手握拳在腰旁。

又如一同学观察卖饭师傅卖饭后写道:他卖的真快,手里接过同学的碗,嘴里问着要什么饭,同时还介绍菜的名字和价钱。你刚说完菜名,他就告诉你多少钱,你刚把钱点好,一转眼的工夫,饭菜已端到跟前了。一同学还没拿出来,他就笑着说:“别急,你先慢慢找,下一个先把碗给我,要什么菜?”说着,接过另一个人的饭碗,抄起菜勺,一转身,热气腾腾的饭菜盛好了。

同学们经过观察后,抓住了人物的手部,脸部等部位的动作,一一具体描写,展开了动作的全过程,生动形象,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2、细节描写要紧扣中心。细节描写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越长越好。相反,过繁过多的细节会冲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中心,刻画人物形象的细节写。有一个学生写《记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这篇作文时,写了下面一段话:“炎热的中午,王凯一进教室就走到座位旁,用废纸轻擦去桌上的灰尘,又把凳子朝后挪了挪,然后拿出课本、纸、笔开始做作业”。上面这段描写是人物的动作细节,语句通顺。可是与表达“勤奋学习”这一中心关系不大,这样的描写不但不能给文章增色,反而使人感到杂乱,不能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

3、细节描写力求抓住特征,力求细腻,用语精工。所谓“画眼法”、“浮雕法”、“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说抓住了细节还要善于勾勒描摹。只有描绘得细致具体,才能创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读者才会受到感染。

三、实战演练

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或片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每一次专门的细节描写练习或作文之后,教师都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这种交流。

一方面,将优秀作品展示,张贴。例如:要学生观察并描写课堂情景时学生写道:见老师直盯着自己,他一颗心咚咚地跳个不停:老师,您快转移目光吧!谁知,老师冲他微微一笑,轻轻地走下讲台,站在他面前,一招手,示意他站起来。他吓了一大跳:这下完了!要出洋相了。他抖抖索索地站起来,两只手去抓那乱糟糟的头发,抓完了头发又摸摸脸,手不知放什么地方好,脚在桌子底下胡乱搓动着,身体一刻也不闲地左右扭动。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心跳和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反映出来,写的生动形象逼真,别具匠心。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主人公的形象再次跃然纸上。类似的描写具有很好的模范作用,使得其他同学也跃跃一试。

另一方面,将优秀作品自改,互改。教学中,尝试着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每次要求学生把草稿读五遍,边读边按步骤修改;第一次修改错别字——第二次修改词句——第三次修改结构层次——第四次修改标点符号——第五次修改材料是否围绕中心,是否有细节。力求使学生养成先写后改,边读边改的习惯,然后再以小组互相评改,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示范修改,先用不同的批示符号把作文中有毛病的地方和写得好的地方标出,写上眉批和总批,然后根据文章的主题,结构,选材,语句打分,是否运用了细节描写,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评改作文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别人的优点,直观借鉴好与不好之处。最后,教师再把经过自改,评改后的作文让学生互评。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导”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作文教学中素质培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

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细节,文章就成了“无水之源”,缺乏精魂。细节描写,确实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根福.《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细节描写中巧用动词的方法 第3篇

关键词:细节描写,动词,写作

到底是“僧敲月下门”好, 还是“僧推月下门”好, 历来是一大悬案。但无论是哪个词更好, 都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动词是极具文学表现力的。

细节描写是记叙类文章的生命, 描写的技巧有很多, 但巧妙地选用动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是怎样选择运用动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在真实的基础上放大细节的动词

“那农民正在向我所在的方向走近, 边走边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着脸。……我看时, 他的眼睛已快眯成了一条缝, 嘴唇没有了一丝血丝, 汗珠在她脸颊上 (滚、流) 下, (溅、落) 在地上。” (学生作文) 这里“滚”与“溅”的效果明显强于“流”与“落”, 因为作者用“放大镜”放大了这一细节, 读者仿佛看到了农民流汗的情景, 感受到他们的艰辛, 使细节更具有震撼力。

又如《我与地坛》中:“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 (坠、落) 地 (摔、打) 开万道金光。”这里的“坠”与“摔”放大了露水落地时刹那间情景, 给人强烈的听觉与视觉效果, 让人难以忘怀。

二.选择真实再现人物复杂心理的动词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 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 刹时高大了, 而且愈走愈大, 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 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 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 (抓、掏) 出一大把铜元, 交给巡警, 说, ‘请你给他……’” (《一件小事》) 这里“抓”更表现了作者的愧疚自责, 表现了作者的自我批判的精神。

“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 回到家里的时候, 已经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 一见榜, 便先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 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 (跳、跑) 进他眼睛里来, 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白光》) “跳”比“跑”更能表现作者此时焦急的心情。

选择这样的动词, 能真实再现人物的心理, 刻画人物人性中复杂的一面, 进而更真实地塑造人物。

三.选择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动词

“我冒了严寒,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 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 (横、排) 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故乡》) 这里“横”的表现力更强, 既表现农村的萧条, 又表现了作者的失望落寞的心情。

“斜阳中, 妈妈 (拖、拉) 着长长的影子, 带着一身疲劳, 荷锄归来。我忙迎了上去, 从妈妈手里接过锄头, 拿到家里放好。” (学生作文) “拖”字既表现了妈妈的疲惫, 也表现了作者的伤心、舍不得。

四.选择带有修辞效果的动词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 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 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

造物太胡闹, 我不能不反抗他了, 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

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 (高视阔步、独自散步) 的了, 我决定的想, 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兔和猫》) “高视阔步”的修辞效果要强于后者, 这里生动地表现了猫的趾高气扬, 读者看后既好气又好笑。

又如:“老栓也向那边看, 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 (捏、抓) 住了的, 向上提着。静了一会, 似乎有点声音, 便又动摇起来, 轰的一声, 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 几乎将他挤倒了。” (《药》) “捏”比“抓”的效果好, 因为作者把愚昧的大众比喻成鸭, 而“捏”表现了人们脖子尽其所能地往上抬的丑态, 强化了前面比喻的效果。

五.选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反映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动词

“林冲见说, 吃了一惊, 也不顾女使锦儿, 三步做一步跑到陆虞候家, 抢到胡梯上, 却关着楼门, 只听得娘子叫道:‘清平世界, 如何把我良人妻子关在这里?’又听得高衙内道:‘娘子, 可怜见救俺。便是铁石人, 也告的回转。’林冲 (立在胡梯上、奔向胡梯) 叫道:‘大嫂开门。’那妇人听的是丈夫声音, 只顾来开门, 高衙内吃了一惊, 斡开了楼窗, 跳墙走了。” (《水浒传》)

林冲此时不能冲进房内, 只能立在胡梯上大叫, 因为他此时还是想息事宁人, 要给高衙内逃跑的机会, 这里真实地表现了林冲的妥协的性格和尴尬的的身份。

“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 来, 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棍棒来, 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 拽扎起裙子, (掣、拿) 条棒, 使个旗鼓, 喝道:‘来, 来, 来!’柴进道:‘林武师, 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 休要笑话。’就地也 (掣、拿) 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 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 (《水浒传》) 洪教头急于比试, 要在八十万禁军教头面前证明自己, 所以是“掣”;林冲是昔日的禁军教头, 是个中层的军官, 此时是罪犯身分, 又一向行事谨慎, 故用“拿”。

下面以学生作文片断为例说明:

1、一年麦收的季节, 黄得褪了锋芒的小麦收进了仓, 徒留下七倒八歪的麦桩在地里, 仿佛刚经历了一场昏天暗地的打斗 (追求修辞效果) , 一片苍凉。

2、“轰隆隆”田野里传来犁地机的怒吼, 无情的滚刀所向披靡地刨 (放大细节) 着地, 时不时飞出的土块是它对自身强悍的夸耀, 那柔软的麦田只得如待宰羔羊任其肆虐。不一会儿, 地刨好了, 露出一道道大口子, 像是张大了嘴在嚎啕 (追求修辞效果) 。这是犁地机在麦地里留下的难以抹去的痕迹。

3、这一天, 这片麦地迎来了一位老奶奶, 提着锄头, 荷着钉耙。她这是理地来了。她望着满目疮痍的麦地, 露出淡淡的一笑 (再现人物心理) , 好像在安慰那受了天大委屈的麦地:“不要急, 我来给你们梳理梳理。”她从田头开始, 稍弯着有些佝偻的背, 一俯一仰, 颇有韵律地让锄头和麦地做最舒适的接触。她深谙锄头的力度, 知晓麦地的松软。被翻出的土块经锄头一敲就松动了, 再锄上两下, 多大的土块也散落成细小的土粒。有时会锄到石头, 发出不和谐的音调, 她深邃的目光好像能看穿泥土, 把握石头的准确位置, 用锄头一钩, 石头就从土中跳出 (追求修辞效果) , 再钩起石块侧身一甩 (放大细节) , 石头便飞到田埂外边。有时会锄到青草, 她不情愿用钩石头的方法来锄, 她宁愿费力弯下腰, 使出全身的力气将杂草连根拔出, 再细细剥落粘连在草根上的土块, 把它们安稳地送 (再现人物心理) 回麦地, 她生怕泥土有所闪失, 至少是从她手里溜走 (放大细节) ……

上一篇:输油管道运行优化研究下一篇:环球网健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