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发展范文

2024-07-24

科学合理发展范文(精选12篇)

科学合理发展 第1篇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倡导天人互惠共生的意识, 把人与自然的协同作为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准则, 充分体现了生态思维互利型的价值取向, 主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水电资源开发与管理, 涉及的就是人和资源的关系问题, 基于生态观的水电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 意义重大。

一、规划水电资源开发应符合生态观

生态学概念是德国博物学家E·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生态学特指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思维的形成和100多年来生态学在实践中的长足发展直接相关。生态思维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统一性、丰富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它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 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 开启了一种新的整体论思维方式。

作为生态文明中孕生的一种根本不同于本体思维的新的思维方式, 生态思维超越了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二分、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确立了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定向, 把对局部的思考纳入到对整体的思考之中, 遵循着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 强调世界是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方式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人-社会-自然”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是由物质转换、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多样性运动错综缠结、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这里的“生态”, 不仅包括生物群落与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而且包括地理大区域生态系统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尽管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界变换过程中显示出的目的性、中介性和复杂性及其变换结果, 即自然的人化、信息的符号化和能量的社会化表现了人类社会的超自组织性, 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自我调节的功能相适应才能得以持续下去。因此, 从生态思维审视, 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必须能动地规划利用自然水电资源, 同时, 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性存在应该珍惜养育着人类的自然界, 在水电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 要自觉地承担起修复、治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责任, 并且要从规划时做起。

二、合理规划水电资源, 要以人为本开发

传统的水电发展思路是完全从经济增长的观点对待水电事业的, 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按照这种发展思路, 水电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管理完全着眼于和服从于经济收益。而科学的水电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它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不仅体现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特征, 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态思维, 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的现代意蕴。

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物种利益的代表, 作为生态系统的引导者、调控者和建设者, 应该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整体价值观, 将人的主体性、人自身的发展纳入到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中, 充分认识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多重意义与价值, 高度重视自然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进化。人类只有顺应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所表现出来的天然价值, 才能利用和提升自然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提高能源和水电资源利用率, 改善自然环境和生物生存适宜度, 从而既满足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科学发展观追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既内蕴着对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基本原理的运用, 又充分体现了生态整体的逻辑视角, 凸显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社会整体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协调发展强调社会发展诸要素有关联性和有序性, 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谋求经济增长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的良性互动、协同共进,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的统一;坚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利益高于一切, 要求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要公平、合理、持久地利用自然资源。

三、合理规划水电资源, 要坚持人、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与利益统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以人为本”仍然不能超越“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的对立和分歧。个人与社会之间, 整体与局部之间, 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 在价值取向、利益的获得和占有等方面的矛盾仍然是常见的。与其他社会制度条件相比较, 社会主义应该创造出更适合于人们发展进步的社会环境, 改善人的生存条件, 提高人的素质, 开发人力人才资源, 实现社会公正, 促进人的平等, 给予每个社会成员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人的价值, 维护人的尊严。这表明, 一方面, 社会主义必须在人的发展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 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深层本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目标的过程中, 个人和局部也必须敢于放弃一些既得的利益, 做出必要的牺牲, 以求得社会整体的协调与和谐;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 以求得长远发展, 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一个合理的利益关系格局和利益形成机制, 包括现实利益关系格局和未来长远的利益关系格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整体的和全局的成本和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而个体和局部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是必要的和必需的。如果没有局部和个体在某些方面的忍耐、舍弃和牺牲, 社会整体为追求和谐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是没有意义的徒劳之举。和谐社会所倡导的既不是片面的社会整体本位, 也不是单纯的局部个体本位, 而是整体和局部、群体与个体之间在利益关系方面的和谐与协调。

水电资源一般都是珍贵、稀缺性资源, 其中的一些是不可再生或很难再生的资源, 还有与之相关的奇特的地形地貌、某些遗存的文物古迹等, 一旦遭到破坏, 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对水电资源和珍贵、稀缺性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自然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 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发展和利用。而且我们还要看到, 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保存得越完好, 其观光的价值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 保护工作是实现水电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科学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在于维护经济增长的生态潜力, 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持久的支撑能力, 建构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特征的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培育生态文化, 改善人文生态, 遵循生态思维的准则, 不断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制度安排。在行为方式方面, 需要从国情出发, 强化节约资源意识与和谐发展理念, 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树立勤俭、节约、循环、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和替代消费, 并以生态思维的适度性原则对生产进行方向性引导, 推行集约化的生态生产方式, 建立内在循环的自然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共生体系。

同其他社会一样, 社会主义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不可再生资源短缺等等问题的困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转变传统的“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要尊重自然, 努力去了解、掌握和顺应自然规律, 悉心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遗产。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必须立足于逐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和消耗, 努力寻找新型资源, 逐渐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实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保护、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 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这样的理念来思考和谋划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水电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就要认真研究我们为此而必须投入的成本, 包括保持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 提倡适度的消费观念, 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要引导社会各个方面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谐社会的成本。要认识到我们在某些方面和领域提倡“减缓”和“适度”等等, 都是为了将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今天付出的似乎是很大的成本, 在长远的意义上则可能是最小的代价。

四、合理规划水电资源,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实现生态化为目标

基于生态观的水电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人、社会和自然, 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电自然开发与管理的全局工作, 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环境友好型水电开发与管理。人和自然之间人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要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 关键是人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界。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水平, 摈弃一切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落后、愚昧、野蛮做法, 倡导爱护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 讲究行为的高尚理智文明,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 与自然界友好相处。这样人们也就会得到自然的回报, 能够享受到更加美好的自然景色。

第二, 要处理好自然景区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水电开发中实现自然景观总体布局与水电开发的和谐。一般景区都具有三大基本要素:自然景观、文化内涵、服务设施。自然环境为景区的貌, 是以自身的美来吸引游客的;文化内涵为景区的魂, 是以其特有的文化来吸引游客的, 水电以及其他服务设施是为景区的保障, 以其方便周到使游客满意。对于自然环境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水电开发使其更加美化, 对于文化内涵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 以达到形态之美与神韵之妙的有机统一。现在最值得注意的是水电服务设施要与景区的风貌和神韵相协调, 既考虑到方便游客又不破坏景观, 甚至可以美化景观。

论科学发展观的全球合理性 第2篇

摘 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观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逐步符合人类发展的要求。2007年我党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全球具有合理性,符合全人类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人类发展 发展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它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指导意义。

一、全球发展形势催生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世界、敏锐把握当前国际发展形势、科学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具体体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1.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今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

当今世界,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全球化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全球范围生产要素的转移,加快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但另一方面全球化又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加深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整套市场规则体系,总体上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它们把重要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并利用这些组织优势,攫取了全球化的大部分利益,而把全球化的成本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使富国越富,贫国越贫。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增长。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基础上,为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世界的和谐提出来的。

与此同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当前,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但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重要力量,极少数大国和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行为越来越不得人心,多极化进程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注定失败。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出来的,表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

2.科学发展观是对全球发展经验的理性反思

二战后,发展经济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任务。为了战后重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一些国家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动荡加剧等问题,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失业率上升,贫困人口剧增,贫富差距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腐败现象突出,社会矛盾激化,高楼大厦崛地而起着,同时存在着大片的贫民窟,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呈现出强烈的反差,结果导致不但经济不能持续增长,整个社会反而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告诉世人,以牺牲自然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来发展经济,人类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而对历史教训进行的深刻反思和经验总结。

3.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发展观念的辩证扬弃

人类的发展观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把经济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到上世纪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等于发展的模式产生了怀疑。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的环境科普报告《寂静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工业化产品安全问题的争论,提出了人类应慎重审视自身创造的产品对人类自身是否产生危害的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粮食、环境、资源等问题,警告人类经济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1992年,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里约宣言》和《2 1世纪行动议程》,做出了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2000年联合国召开世界首脑会议制定了以发展和消除贫困为主题的千年发展目标,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6?25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类发展观的演变历程表明,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符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也是对人类发展观念的辩证扬弃和理论升华。

二、科学发展观的全球合趋势价值取向

简单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全球合趋势价值取向是指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以及基本要求等在全球范围内符合人类发展的总趋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升华,它透射着宽广的世界眼光,汲取了全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反映了人类向理想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蕴含着普遍的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其根本着眼点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满足人的需要,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满足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对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需要。二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既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提高人的心身素质。三是全面发挥人的才能。它强调尊重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创造个性和权利;依靠人就是使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社会发展动力;为了人就是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取向,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辩证统一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从价值取向讲,要求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际与国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良性互动状态。它要求发展既要激发个人奋斗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有效率地运行,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同时又要重视公平、合理、正义等价值标准,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具体而言,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倡导发展的高效竞争与机会均等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机会均等包括竞争起点、过程以及获取收入机会的平等。二是强调发展的主观紧迫性和客观规律性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要求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类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符合自然的价值规律。三是主张纵向持续发展和横向协调发展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要推进纵向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横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发展不仅要造福当代,也要造福子孙后代。

科学发展观立足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类社会关怀地球家园、善待自然以及人类对自身发展的理性思考,其核心在于正确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两大基本关系,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得以持续进行,这是从长远的角度、未来的角度把握发展。科学发展观认为,应以持续和长远的获利作为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任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计未来损害的所谓发展,都应被视为非科学、非理性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既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当前的生产生活不应对保持或改善未来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

三、科学发展观的普遍指导意义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全球的发展趋势,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全球最大的执政党、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对全球、对人类负责的态度,它在全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大自然孕育并哺育了人类,人既不能存在于自然之外,更不能高居于自然之上。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耗竭任何地球上的资源,都不可能是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免费午餐。100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警告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作为自然之子,保护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人类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2.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坚持本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的协调统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持久和平是各国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世界持久和平的物质基础。世界和平、国家发展、民族合作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个国家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要想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使本国融入世界,努力与其他各国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应对共同挑战,形成发展共识,深化共同利益,促进国际经济朝着共赢互惠的方向发展,在发展中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和人类共同繁荣。

人类必须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地球村中的一员,面临着共同的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在发展中所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等问题是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想从个体利益出发,以剥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使别人受害而不损害自己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破坏了别人的生存发展权,其实也在破坏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各国都应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友好合作,构建和谐世界,是克服全球经济发展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国际局势紧张冲突的最佳选择。科学发展观在充分尊重国家、地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注重互相合作、相互协调、求同存异,用人类主体意识来丰富、完善和提升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以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科学合理发展 第3篇

1.选择适宜的蔬菜产地

无公害蔬菜产地是指具有一定面积和生产能力的无公害蔬菜的生长地。产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是影响无公害蔬菜质量的最基本因素。如果蔬菜的产地环境受到污染,就会直接对蔬菜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和危害,各种有害物质通过土壤、水体和大气等途径进入到蔬菜体内,造成产品污染,无公害蔬菜生产就成了一句空谈。为了确保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必须对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进行调查研究,并由专门机构进行监测和评价,经检测符合无公害蔬菜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才能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的产地。

无公害蔬菜产地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因素。无公害蔬菜产地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区域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产地尽量避开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农田灌溉用水、空气、土壤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优良的抗病品种是发展无公害蔬菜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选择抗病品种时,要因地制宜,选择抗既对当地主要病害有抗性,同时又具一定复合抗性的品种。可以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商品性好的丰产品种。

3.减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

无公害蔬菜生产,在施肥种类上,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其他肥料;在肥料成分上,应以多元复合肥为主,辅以单元素肥料;在施肥方法上,应以施用基肥为主,辅以追肥。

3.1施足腐熟的有机肥

腐熟的有机肥主要指农家肥中的堆肥、沤肥、厩肥、秸秆肥等。有机肥能够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植株根系发育,供给蔬菜整个生育过程所需要的养分。同时,不会导致土壤及产品中硝酸盐的污染,并使产品耐储存、品质好。

3.2平衡施肥

根据蔬菜对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状况及土壤的供养能力,确定施肥量;根据蔬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养分需要,按比例施肥,这样既能满足蔬菜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蔬菜产品品质,又不会造成肥料的大量浪费。

3.3推广生物菌肥

生物菌肥是由多功能复合菌体和工农业生产中含氮、碳的有机物经发酵而成的,主要依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发挥肥效,具有有机肥的长效性和化肥的速效性。同时,生物菌肥还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团粒结构、减少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改善产品品质、降低成本等优点。因此,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菌肥,如腐殖酸类肥料、EM菌肥、CM菌肥等。

4.采用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和生物防治措施,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项防治技术,发挥综合效益,把病虫控制在允许,保证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4.1充分利用栽培措施防治病虫害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发病与否及发病程度对产品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栽培措施控制发病条件,减少病虫来源,从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蔬菜品质。这样做既节约生产成本,又保持了生态平衡。例如合理轮作、培育无病壮苗、嫁接、棚室内小气候的合理调控等措施,创造适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菌繁殖的环境条件,提高作物本身的抗病虫能力,从而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目的。

4.2采用生物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害生物的寄生性、捕食性和病原性天敌来消灭有害生物,利用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生物防治具有选择性高、不污染環境、病虫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如在棚室内释放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多抗霉素防治立枯病,霜霉病,农用链霉素防治细菌性病害,阿维菌素防治蚜虫等。

4.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4.3.1选择规定范围内的农药种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在准许使用的农药中,对农药用量、稀释倍数、安全间隔期等方面,都应严格执行农业部制订的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标准。

4.3.2根据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适时用药 在多数病害发病初期及时处理中心病株,可有效控制病害扩展;有些病害发病初期只有局部症状,适时地采取措施不但能阻止病害蔓延,还能减少用药量,达到无公害的目的。

科学合理发展 第4篇

天津位于中国华北平原海河流域的下游,北依燕山,东临渤海,是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和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是海河流域五大支流的汇合处及出海口,可谓“九河下梢”“河海之要冲”。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由于地处九河下梢,海河流域中几乎所有大的河流都汇流天津市入海。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经天津入海的水量高达144亿m3,60年代以后,随着海河流域各河系中、下游的不断治理,工农业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资源利用程度快速增长,流经天津市的入海水量随之大幅度减少,至70年代,年经天津市的入海水量衰减到45亿m3,至80年代衰减到9亿m3,使天津市成为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地区之一。根据统计分析,天津市现状的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大约为3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即当地产流量和入境水量约为29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约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70 m3,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6。而1997年以来持续8年的严重干旱,使天津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天津既是资源性缺水又是人口压力型缺水的大城市。

建国以来,特别是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后,天津市的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1963年至今的40多年间,天津市的水利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1973年以防洪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发展阶段,1973年~1983年以开辟水资源,大力兴建蓄水、调水工程为重点的发展阶段和1983年以后以加强工程管理、加强科技兴水、恢复和提高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发展阶段。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努力,不仅初步形成了天津市的城市防洪保障体系,而且兴建了14座大中型水库,105座小型水库,开挖疏浚二级河道79条,兴建了大中型涵闸395座,固定机电排灌站1 995座,兴建机井28 000多眼,防渗渠道6 000多公里等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大大提高了天津市水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利用水平。特别是1982年动工兴建,1983年9月建成通水的引滦入津工程,以及随后逐步兴建的引滦入塘、引滦入港、引滦入汉、引滦入开发区以及引滦入武清等引水供水工程的建设,将清澈甘甜的滦河水,从河北省迁茜县的潘家口水库,通过近240 km的水路、隧洞、水库、扬水站、暗渠、人工渠道和自来水厂等,引入天津市的千家万户,从而结束了天津市人民长期喝咸水的历史,为天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和途径

2.1 建立节水型城市,采取综合节水措施,提高水的生产效率

无论是现在,还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严格实行计划用水,都是解决天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最根本出路。节约用水和科学高效用水将成为新世纪天津市社会的基本特征。通过建立一种社会调节、政府宏观调控和有价补偿相结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机制,形成一种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水资源管理新机制。同时,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科学规化与建设,对引滦入津工程完善配套建设,加大供水管理和管网改造,降低输水损失率和管网漏水率,积极推广普及各类先进节水器具和设备,加快节水工程建设步伐,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农业节水实行工程节水和农业节水相结合,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是建立海河平原节水型社会的首要任务。应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田间水管理措施(节水灌溉制度)和农业措施,从水资源的循环关系入手,减少无效蒸发和消耗。在工业用水上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益。海河流域工业用水效率不高,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生活用水再利用、循环利用工作仍然存在巨大潜力。不断深入地依托高新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低、环境破坏力小的工业经济,逐步杜绝高耗水行业的扩大发展。在生活用水中,大力推广中水再利用系统。

2.2 防治水污染的根本措施

1)改扩建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相结合,将污废水集中处理后排入河道是防治水污染的一项根本措施。目前,天津的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远无法满足污水集中处理的需要,仅一场100 mm的中雨,因排水管道和排水设施的限制即可形成多处大面积的积水区,因此污废水自然排放成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现象,即对河道水质造成直接污染。因此天津市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优先考虑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2)减少污染源,控制污废水的排放量。调整工业结构,控制污染源,严禁在市区中心、居民稠密区、风景游览区及水源保护区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加强对周边乡镇企业的批建管理,加大污费收取力度,可一定程度的控制污废水的排放。改变原材料和工艺过程,合理使用农药和肥料。3)改进污废水处理技术。处理污废水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管理运行费用,虽然我国目前对资源污染已引起了足够重视,但重视程度及资金投入都与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由于目前我国的污废水处理技术整体水平较低,天津市普遍采用一次处理和二次处理(因三次处理经费过高,尚未使用)。处理1 m3污废水的费用相当于买1 m3饮用水费用的12倍以上,而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较高,费用比仅为5倍~6倍。因此,我们应加快新技术工艺的研究步伐,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使同样的投入,防治水污染程度提高。4)提高污废水的利用率。由于一方面污水引起水源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工农业用水大量增长,供水短缺,因此,我们应注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这在国外已很早被采用。

2.3有效的挖掘雨洪利用潜力

“节流、开源、保护并重,以节流为主”是解决水危机的指导思想。根据天津的自然特点,千方百计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程度,采取措施拦蓄汛期雨水加以利用,减少暴雨径流,就地开源是一项近期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的重要措施,也为远景调水奠定高效用水的基础。利用汛雨回补地下水,实现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节运用,以丰补欠,把补源和防洪相结合,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是雨洪利用的思路和根据。

天津有着河网纵横,洼淀众多的地理优势,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小型平原水库、河道橡胶坝及城市雨洪利用等蓄水工程,特别鼓励农民建立微型集雨工程。初步估算,未来十年通过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1.5亿m3。

3结语

水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对于天津这样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大城市,水的科学利用就愈显重要。我们在面向全社会管理水资源的实践中,逐步提高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认识,也就是从主要运用工程措施防御自然灾害和维持生产、生活用水的传统水利阶段,过渡到使水资源与人口、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现代水利阶段。提高全市人民的水资源意识,包括提高我们管理者的素质,认识天津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认识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这样,我们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汉祯.节水型社会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王刚.区域性供水模式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35):212-213.

科学合理复习方法 第5篇

病句修改有诀窍,方法步骤要记牢。基本成分先找到,主谓宾语是否少。成分不缺看搭配,主谓动宾可搭好。搭配恰当读句子,重复之处不能要。词序不当须重排,用词不妥应换掉。再看逻辑乱不乱,自相矛盾不可靠。感情__别弄反,事情次序勿颠倒。对症下药仔细改,切莫信手胡乱搞。

扩展语句的解题技巧

1.看清要求,弄清语体。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需要扩写的语段是什么语体,弄清其究竟是记叙性的、描写性的、说明性的,还是议论性的。

2.辨明情境。准确识别题目中提供的具体情境及其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扩写的语句要符合题目规定的情境。

3.明确重点。准确把握题目中要求扩写的重点,不能偏离,更不能转移。

4.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扩写的灵魂。要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情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将情境表现得具体而生动。

5.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在扩写的时候,除了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不但能使语段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扩展后的语段形象、生动。

压缩语段的关键

1.弄清语段的说明对象。

2.把握说明对象的要点,如说明对象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

3.弄明白语段共说明了几个问题,并作简要概括。

4.弄清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便更好地归纳概括。

科学合理的太空餐 第6篇

据介绍,宇航员每天吃4餐,食品分别由俄罗斯和美国的营养专家配制生产。其中,早餐包括营养丰富的核桃仁酸奶、洋葱土豆泥、水果条等5种食品;午餐有营养丰富的红烧牛肉、荞麦粥、肉汤等7种食品;第一顿晚餐有富含营养的加肉米饭、茶等5种食品;第二顿晚餐有干牛肉、奶酪花菜、桃子等4种食品。

那么,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上天,航天员的太空餐是啥样的?

我国航天集团有一个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太空食品。科学家研制的太空食品具有中国特色。航天员每天吃3餐,搭配非常科学合理。“神舟五号”的菜单可谓丰富,品种有20种之多。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不仅可以吃到鱼香肉丝和宫保鸡丁,饭后还可以喝一杯清爽的绿茶。

航天员是怎样进餐的呢?在太空中,由于物体失重,如果饭碗和杯子上没有盖子,饭菜和水就会飘浮在空中,这给航天员吃饭、喝水带来很大麻烦。因此,现在的太空食品多采用易拉罐包装,以便加温。为防止开盖时食品飞走,在易拉盖下还通常加封一层塑料膜。还有的太空食品被设计成“牙膏式”的,航天员在吃的时候,就像挤牙膏那样,往嘴里挤食。

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兽药 第7篇

1 正确的诊断

任何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的基础是正确诊断, 每种疫病都有其特定的病理学过程和临床症状, 对动物发病原因、病理学过程有充分了解后, 才能对因、对症选用药效可靠、安全、给药方便、价廉的药物。反对滥用药物, 特别是抗生素

2 熟悉药动学特征

每种药物有其特定的药动学特征, 只有熟悉药物在靶动物的药动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并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明确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 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 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必须是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如反刍动物用氨甲酰胆碱后可大量产生唾液, 可用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但阿托品具有抑制胃肠蠕动引起瘤胃膨胀, 需预先给予芳香氨醑防止发酵。

4 制定用药方案

疫病防治包括无病时的有效预防和发病时的合理治疗等两方面措施。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按药物的使用说明书来确定用药剂量、途径、间隔时间和疗程, 力争做到合理用药, 以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1 预防用药

控制畜禽疾病需要采取多项综合措施, 预防性用药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4.1.1 抗应激用药

接种疫苗、转群扩群、分娩、天气突变等应激易诱发畜禽疾病,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就会加重病情。抗应激药应在疾病的诱因产生之前使用, 以提高畜禽机体的抗病能力。抗应激药实际就是阿司匹林、电解多维加抗生素。质量较好的阿司匹林、电解多维抗应激效果也较好,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畜禽用药情况及健康状况而定。

4.1.2 抗球虫用药

不少饲养户只在发现畜禽拉血便后才使用抗球虫药。但值得提醒的是, 隐性球虫病虽不导致临床变化, 而实际危害已经产生, 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所以, 建议饲养户要重视球虫病的预防用药, 根据具体的饲养条件, 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球虫药。

4.1.3 营养性用药

营养物质和药物没有绝对的界限, 当畜禽缺乏时就需要补充营养物质, 此时的营养物质就是营养药。畜禽新陈代谢很快, 不同的生长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营养缺乏症, 如维生素B、亚硒酸钠、维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A缺乏症等。补充营养药要遵循及时、适量的原则, 过量补充营养药会造成营养浪费和中毒。

4.1.4 消毒用药

重视消毒能减少抗菌药的用量, 从而减少药物残留, 降低生产成本。很多饲养户往往对进苗之前的消毒比较重视, 但忽视进苗后的消毒。进苗后的消毒包括进出人员、活动场地、器械工具、饮用水源的消毒以及带畜禽消毒等, 比进苗前消毒更重要。消毒药也应交替使用, 如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消毒药, 病原体会产生一定的耐受性, 至少每个季度要更换一种消毒药。

4.2 治疗用药

临床用药时, 应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 合理用药,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1 正确选择药物

在确诊病例后, 选择最有效、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细菌病应做药敏试验来确定用哪种抗菌药, 抗菌药物必须凭兽医处方购买和使用;对病毒病无特效药, 应以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抵抗力的药物为主;对寄生虫病则选用特定驱虫药;对中毒病则选用特效解毒药。一般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特别是抗菌药, 如需联合用药, 所用药物要具有确实的协同作用, 确保不出现反作用和毒副作用, 以免给患病动物增加危险。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药物, 同一种疾病也不能长期使用某一种药物治疗。

4.2.2 抓住最佳用药时机

一般来说, 用药越早效果越好, 特别是微生物感染性疾病, 及早用药能迅速控制病情。但细菌性痢疾却不宜早止泻, 因为这样会使病菌无法及时排除, 使其在体内大量繁殖, 反而会引起更为严重的腹泻。对症治疗的药物不宜早用, 因为这些药物虽然可以缓解症状, 但在客观上会损害机体的保护性反应, 还会掩盖疾病真相。

4.2.3 考虑药物的协同、拮抗作用和配伍禁忌

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有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 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降低或避免毒性反应, 防止和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例如, 磺胺类药物与磺胺增效剂联合使用, 其抗菌作用更强。但乳酶生与庆大霉素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 青霉素与快速抑菌剂如四环素合用, 疗效降低。因此在使用兽药时, 应充分发挥不同药物间的协同作用, 避免拮抗作用, 注意配伍禁忌。

4.2.4 使用合适的剂量

通常药物被机体吸收后, 在机体内达到有效浓度时才能发挥作用。剂量过小, 达不到有效浓度, 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 且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 超过一定浓度后, 疗效不能增加, 不但造成药物浪费, 反而对机体产生毒性。如磺胺类药物, 首次应用要加大剂量, 以后根据机体血液中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 合理安排用药次数、剂量及疗程。还有些药物的剂量不同, 药理作用也不同, 如大黄片、硫酸钠、人工盐, 小剂量使用时有健胃作用, 大剂量使用时则起缓泻的作用。

4.2.5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常用的给药方法有拌料、饮水和注射。给药途径的选择应根据药物本身的特性、剂型、病情及病畜禽的食欲和饮水状况而定。对于易溶于水且其水溶液稳定的药物可采用饮水给药, 为了保证效果, 饮水给药前应停水2~4h。对于难溶于或不溶于水的药物则用拌料给药, 拌料给药时要注意充分混合均匀, 防止拌料不均, 引起个别畜禽摄入量不足而起不到治疗作用, 或个别畜禽摄入量过大而引起中毒。对于胃肠道难吸收的药物又须及时控制病情发展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 (如败血症) 等的治疗则宜采用注射给药。对于规模养殖给药较多的则口服给药较为方便, 而对于零星散养的家畜则注射给药疗效可靠。

4.2.6 按疗程给药

一般情况下, 在病畜禽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用药。但在应用抗菌药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时, 必须反复多次给药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不能在动物体温下降或病情刚好转时就停止给药, 这时病原体只能被暂时抑制, 一旦停止用药, 受抑制的病菌就会重新生长、繁殖, 引起病情复发和产生抗药性;为了巩固疗效和避免产生抗药性, 在症状消失后尚需继续应用一段时间, 对某些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 需按疗程规定用药。

5 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对因治疗是治本。对症治疗治标。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是十分重要的, 对因治疗可解除病因使症状消除, 而对症治疗也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此外, 有些疾病的病因还不清楚, 这时对症治疗就成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6 严格执行休药期和严禁使用违禁药物

为了保证动物性产品安全, 使用兽药必须执行休药期防止“药残”超标和严禁使用兽药管理部门规定的21种禁用药物。

7 选好药物

7.1 兽药生产企业必须经过GMP认证

养殖户要到经过GSP认证的兽药门市购买具有GMP标志的兽药。兽药标签或者说明书应当以中文注明兽用标识、通用名 (商品名) 、成分及其含量、规格、生产企业、产品批准文号 (进口兽药注册证号) 、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期、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休药期、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运输贮存保管条件及其他应当说明的内容。没有标签、说明书或者内容标注不全的, 则视为假劣兽药。

7.2 认清药品的外观性状

片剂外观上应该是完整光洁, 均匀, 有适宜硬度, 没有花斑黑斑, 没有破碎, 发粘;粉针剂主要观察有无粘瓶、变色、结块、变质等;散剂 (预混剂) 药品应该是干燥的, 疏松的, 颗粒均匀, 色泽一致, 无吸潮结块、霉变、发粘等现象;水针剂外观药液必须澄清, 无混浊、变色、结晶、生菌等现象;中药材主要看其有无吸潮霉变、虫蛀、鼠咬等。出现上述异常现象不宜继续使用。

7.3 在购买时应看准是不是国家禁止的药品

有些兽药, 经过长期验证, 药效不确切, 有的毒副作用大, 有的使用后在畜、禽产品中残留量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国家宣布予以淘汰。国家明文禁用的21种兽药, 均应禁止生产、销售及使用, 如盐酸克伦特罗、己烯雌酚、安眠酮、玉米赤霉素、呋喃唑酮、双甲脒氯霉素、孔雀石绿等药物都不得使用。

7.4 查看药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有无“兽用”字样

《兽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人用药品禁止用于动物, 使用人用药品治疗动物病, 按假劣兽药论处。

8 常见的用药误区

8.1 随意配伍, 加大剂量

认为一种药物效果差, 病菌耐药性强, 要用多种药物配伍、加大剂量才会有效。虽然有些药物配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但药物配伍不能随意, 如磺胺类药与青霉素合用, 会降低青霉素的效果;磺胺类药与维生素C合用, 会产生沉淀。另外, 随意加大用药剂量也会导致畜禽中毒, 甚至造成死亡。

8.2 给牛羊服抗菌素

因为牛羊的瘤胃内没有消化的腺体, 不分泌消化液, 食入瘤胃内的草料主要靠瘤胃内微生物帮助消化。给牛羊等反刍畜使用抗菌素, 既抑制了病原微生物, 也抑制瘤胃内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导致消化不良、减食等症。所以, 牛羊等反刍畜因疾病需使用抗菌素时, 切忌口服给药。

8.3 接种疫苗时同时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

接种菌苗或病毒苗时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 会使免疫效果降低甚至消失, 畜禽在接种菌 (病毒) 苗的前后3d之内, 应禁用抗菌 (病毒) 药物。因疾病必须使用时, 应于康复后再接种。

8.4 青霉素、磺胺类药万能

不少养殖户, 一旦发现畜禽出现发热、停食等现象, 就不加分析和诊断, 盲目注射或口服青霉素和磺胺类药。其实, 青霉素只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病毒则无效, 而磺胺类药易产生抗药性;口服注射用青霉素易被胃酸破坏而失效。

8.5 误认为抗菌药物就是退烧药

虽然病畜禽发生细菌感染时会伴有发热, 使用抗菌药物可使炎症消退, 体温恢复正常, 但不是所有的发热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由病毒所致伤风感冒也发热, 此时使用抗菌药物就毫无作用, 改用解热镇痛的药, 则效果很明显, 而由原虫引起的发热, 要用抗原虫的药才有效 (如附红细胞体病用贝尼尔治疗) 。

8.6 不能坚持按疗程用药

每一种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而有些养殖户则希望有病马上治, 用药一次就见效, 一时不见效果, 就认为不对症而马上改用其它的药, 反复的换用抗生素, 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造成畜禽死亡。所以治病不可求快, 一定要按疗程用药。

8.7 随意应用多种抗菌药物进行长期预防

玉米科学合理施肥技术 第8篇

1肥料对玉米的作用

1.1氮长叶:氮是多数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蛋白质, 核酸, 叶绿素, 维生素, 细胞色素和酶激素等。对产量极其重要。能促进根系的发育和茎叶的生长, 使作物保持绿色, 施用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玉米高产和优质。

1.2钾长果:钾不是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是酶的活化剂, 在体内移动性很强, 可促进叶绿素的形成、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 并调节渗透压, 以增强抗逆性, 改善品质。当叶片合成的碳水化合物以蔗糖为主要形式向果实运输的时候, 钾起运输的作用, 直接关系到果实品质的优劣。

1.3磷肥长的是柴禾:磷是作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 积极参与体内代谢作用, 可移动到生长旺盛的生长点、根尖、促进细胞的增生。生育初期可促进细胞数量急剧增长、生育中期可促进花芽分化, 使作物茎杆强壮, 提高抗病和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

2玉米需肥规律

2.1作物营养的临界期及营养最大效率期。2.1.1作物营养的临界期:是指作物在某一个生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虽然数量不多, 但如果缺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 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显著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玉米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 一般是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时期;玉米氮素临界期则比磷稍后, 通常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期, 即小喇叭口期。2.1.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玉米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喇叭口到抽穗初期这是玉米养分吸收最快最大的时期。所以玉米施肥的最佳时间通常为玉米的需肥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一般指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

2.2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玉米生育期短, 生长发育快, 需肥较多, 尤其对氮、磷、钾需要量最多, 吸收顺序为氮>钾>磷, 且随着产量的提高, 需肥量明显增加;高产田会出现需钾>氮>磷。微量元素严重不足时, 也会影响产量, 尤其是高产栽培更为明显, 所以在栽培过程中一定要以产量为目标确定施肥量。另外, 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需求趋势一般为:苗期生长量小, 吸收量也少;进入穗期随生长量的增加, 吸收量也增多加快, 到开花达最顶峰;开花至灌浆有机养分集中向籽粒输送, 吸收量仍较多, 灌浆后期养分的吸收量逐渐下降。

春玉米大致需肥规律:

夏玉米大致需肥规律:

2.3不同生育时期吸收速度及比例。不同生育时期吸收养分的比例和速度也不同。一般而言, 玉米的幼苗期生长缓慢, 虽然需肥量少, 但对肥料反应敏感, 只要轻度追肥即可满足要求, 且主要应以氮肥为主。

2.3.1春玉米:春玉米在抽穗开花期达到高峰;春玉米追肥应以30%~40%在拔节期, 以60%~70%开花灌浆期。另外, 在生育后期以氮为主、氮磷配合施用, 施用量约占总追肥量的10%左右。2.3.2夏玉米:夏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以拔节孕穗期为最多, 而且夏玉米的吸氮高峰比春玉米来得早并且集中。对夏玉米或麦田套种玉米, 未施基肥, 则应以氮、磷、钾和有机肥作种肥。在拔节孕穗期由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显著加快, 所以要早施、重施, 一般以60%~70%的肥料施在拔节前后, 以30%~40%在灌浆期施用。灌浆后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施用。玉米对磷的吸收一生变化比较平稳, 累进吸收量逐渐上升。

3玉米施肥技术

3.1玉米根系生长特点

生产上施用磷肥等移动性差的矿质肥料, 须考虑玉米根系的这一分布特点。此外, 追肥以距植株10cm左右为宜, 且穴施优于条施。另据玉米根系后期下移、下层根系衰亡较晚等特点, 生产上应注意增厚熟土层, 采取有机肥料深翻入土及深耕、深松土等措施, 打破犁底层, 改善通气、营养等土壤环境, 使根系分布深广, 这对提高根系后期活力、防止早衰有重要意义。

根生长量的积累进程早于地上部分, 其衰老也早于地上部分。玉米植株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过程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根系重量与叶重、叶鞘重、茎重、绿叶面积、基部倒二节茎粗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成熟期根系重与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也达显著水平, 即茎叶生长旺盛, 必须有强大的根系作保证, 而吐丝前较大的绿叶面积又是保证后期根系有足够干物质积累的前提。

3.2施肥原则:一般情况下, 应是施足基肥, 适量种肥, 早施攻秆肥, 重施攻穗肥, 补施攻粒肥。

3.3施肥技术:合理施肥主要是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土壤肥力、肥料类型以及施肥时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措施, 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养分配比、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玉米高产施肥技术分为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喷肥。3.3.1深施基肥。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的肥料叫底肥, 也叫基肥。底肥的施用方法有撒施、条施和穴施, 一般以条施、穴施效果较好。撒施, 在底肥数量较多、深耕的情况下, 可采用撒施。施肥深度应根据土壤、肥料、气候和农业技术等因素而定。其重要作用是培肥地力, 疏松土壤, 缓慢释放养分, 供给玉米苗期和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3.3.2用好种肥。在播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随种子同时施下去的肥料叫种肥。种肥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需, 以速效性化肥为主。玉米对种肥要求比较严格。首先要求酸碱度适中, 对种子无烧伤、腐蚀作用, 不影响种子发芽出苗;其次是肥效快, 用做种肥的肥料多采用化学肥料和腐熟好、质量高的农家精肥, 易被幼苗吸收利用。因此种肥要与种子分开施入, 深度8~10cm。种肥数量:氮肥总量的10%左右及施基肥后剩余的全部磷肥。3.3.3分次追肥。 (1) 苗期肥:没有施用种肥的地块, 在拔节期结合第二次中耕追施, 数量与种肥相当。最迟要在7月15日前一次性追完。对长势差, 二三类苗多的地块, 要多追一遍肥, 实行弱苗偏管, 提高玉米田间整齐度, 降低空秆率。一般每亩施尿素20~26kg。深刨坑、厚培土、距植株10cm远, 刨20cm深的坑追肥器追肥。 (2) 穗期肥:玉米拔节至抽雄是施肥最大效应时期, 此时正值雌穗小穗分化盛期, 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 影响着果穗的大小和粒数的多少, 需要较多的养分和水分。穗期肥一般以速效氮素化肥为主, 约占氮肥总量40%左右, 要深施。 (3) 花粒期肥:此时玉米已完全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此时施肥的目的以保持绿叶, 延长叶片功能期, 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4) 叶面喷肥:在玉米生育后期, 根部养分吸收能力减弱, 若发现有缺肥现象, 可采用喷施叶面肥的办法及时补充养分。

摘要:本文分析了玉米生长及需肥规律来指导生产, 帮助种植户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科学合理发展 第9篇

如何有效防止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严峻局面?

11月21日, 由《中国体育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主办, 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青少年学生科学运动·合理营养高层论坛——暨第二届北京科学健身论坛在京召开。国内相关的权威专家、国家职能部门官员、体育教育工作者、相关媒体及企业人员出席了本次活动, 共同探究中国青少年体质持续20多年下滑的成因, 商讨切实解决青少年体育体质问题的方案。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做了“青少年学生体质问题及营养干预措施”的主题演讲。他着重指出, 与邻国日韩青少年合理使用运动营养食品高达40%~60%相比, 我国青少年对于运动营养食品的认知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使用比率仅约为4%。这也从侧面解答了为何我国青少年与日韩青少年体质差距持续拉大。此外, 无适量运动时间, 文化课占用体育锻炼时间;缺乏科学合理的营养饮食习惯, 致使青少年营养状况不佳, 都造成了青少年体质的直线下降。科学运动意识淡薄, 青少年体质检测设施缺乏, 针对青少年个体体质设计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的机构稀缺等因素, 都是当前制约我国青少年体质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细致解读《全民健身条例》中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内容时,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刘国永详细说明了《全民健身条例》对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 社会、家庭及公共设施层面配合青少年体育运动落实的相关具体性规定和要求。针对国内青少年检测设施缺乏和专业设计运动处方、营养处方机构稀缺的情况, 刘国永表示, 《全民健身条例》配套《体育法》的颁布, 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 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 国内像康比特这样一批专业从事运动营养研发生产、体能监测等工作的公司, 已经具备了融体质体能评估, 设计运动处方、营养处方于一体的能力。这对于加强我国青少年学生正确合理使用运动营养食品观念的普及, 意义重大。

被誉为中国科学运动学术界第一人的杨则宜教授, 做了“加强学校体育教师运动营养培训工作”的主题讲座。他提出, 要开办学校体育教师资质培训班。体育教师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运动理念的教育能力, 运动方法指导能力, 简易体质测试能力, 提供膳食建议的能力, 特别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运动营养食品的能力, 使体育教师成为学生的健康咨询师。谈到文化课挤占体育课时间的问题时, 杨则宜表示, “一些教师认为体育课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 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一方面, 科学运动加之合理使用运动营养食品, 学生运动后体能得以快速恢复, 疲惫感快速消除, 学习的精神状态会更加饱满;另一方面, 经常进行科学运动、合理进行营养补充, 学生的体质会不断增强, 为其文化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体质保证。

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 专家、学者还就“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解决方案研讨”展开讨论, 从科学运动措施、合理营养方案、体育教师师资培训工作到落实体育中考政策、量化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等多维角度, 进行了深入探讨。

如何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 第10篇

1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

1.1滥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新霉素与氯霉素等, 会损害机体的免疫细胞, 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不仅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 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且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造成免疫失败。

1.2滥用抗生素, 可抑制体内的许多敏感菌群, 因为抗生素除了杀灭与抑制病原菌外, 对有益菌也有抑制作用, 致使体内的正常菌群和真菌乘机大量繁殖, 导致形成二重感染, 并产生严重的耐药性菌株, 给临床上预防与治疗疾病造成很大的困难。

1.3滥用抗生素, 不遵守休药期, 可造成药物残留, 使其产品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安全。

1.4滥用抗生素, 有时使用剂量过大, 对动物可引发过敏, 甚至中毒而造成死亡。

1.5抗生素使用不对症、不合理, 缺乏科学的配伍, 其预防与治疗效果很差, 往往导致治疗失败, 增大死亡率, 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兽医临床上如何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

2.1抗生素的联合使用

2.1.1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苯唑西林纳、美西林等)

可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类药物等联合使用。

可与金银花、鱼腥草、板蓝根、、蒲公英、青蒿、芦根、银花藤、双黄连、松萝、天葵、五苓散、麻杏石甘汤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四环素、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氯霉素、红霉素与磺胺类药物等联合使用。

2.1.2头孢类药物 (头孢噻呋、头孢唑啉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头孢噻吩钠等)

可与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双黄连、TMP抗菌增效剂等联合使用。

不可与氟苯尼考、红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多粘菌素等联合使用。

2.1.3氨基糖苷类药物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阿米卡星、安普霉素等)

可与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TMP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头孢类、林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两性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联合使用。

2.1.4大环内酯类药物 (红霉素、竹桃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北里霉素、螺旋霉素等)

可与新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青霉素类、头孢类、林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双黄连及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

2.1.5林可胺类药物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可与喹诺酮类、TMP、双黄连等药物联合使用。

不能与红霉素、替米考星、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

2.1.6四环素类药物 (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可与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新霉素、TMP等联合使用。

可与人参、柴胡、甘草、清肺汤、竹叶石膏汤、六味地黄汤、白芍、赤芍、黄连、黄柏、、葛根联合使用。

不能与红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多粘菌素B、磺胺类药物及大黄、犀角、羚羊角、白矾、赤石脂、牡蛎、珍珠母、滑石、硼砂联合使用。

2.1.7酰胺醇类药物 (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

可与新霉素、四环素类、粘杆菌素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青霉素、头孢类药、红霉素、林可胺类、蜂胶、大黄、卡那霉素、链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

2.1.8喹诺酮类药物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嗯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沙拉沙星等)

可与青霉素、头孢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TMP等药物联合使用。

不可与氯霉素、替米考星、四环素、红霉素、氟苯尼考等联合使用。

2.1.9磺胺类药物 (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等)

可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制霉菌素、TMP等药物及黄连素联合使用。

不能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莫能菌类、两性霉素B等以及山楂、乌梅、山萸肉、五味子、川芎、神曲、麦芽、白芍、赤芍、白陶土、果胶、活性炭、硼砂等联合使用。

2.1.10抗菌增效剂

可与磺胺类药物、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土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喹诺酮类、粘菌素类等联合使用。

可与黄连素、鱼腥草、苦参、蒲公英、女贞叶、青蒿、白头翁、仙鹤草、马齿笕、地榆、旱莲草、忍冬藤、黄苓、黄柏、贯众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四环素联合使用。

2.1.11解热镇痛抗炎药物 (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安乃近、扑热息痛、消炎痛等)

可与青霉素类、胃复安、皮质激素、夏枯草、穿心莲、干姜、秦芄、川芎、赤芍、蜂蜜、荆芥、山楂、秦皮、延胡索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头孢类、前列腺素类、环孢菌素、VA、VC、氯化铵、乙醇、利尿剂等联合使用。

2.1.12多肽类抗生素 (多粘菌素、杆菌肽、万古霉素、维吉尼霉素等)

可与青霉素类与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

不能与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头孢类、红霉素、四环素类等联合使用。

2.2抗病毒药物的联合使用

2.2.1干扰素

可与抗生素、阿糖腺苷、强力宁、明胶、氟尿嘧啶、VD联合使用, 但不能混合注射。

可与清开灵、黄芪、柴胡、板蓝根、人参、香菇、知母、川芎、茵黄注射液等联合使用, 并能混合注射。

不能与麻醉药、镇静药、强的松、葡萄糖注射液联合使用。

2.2.2免疫核糖核酸

可与各种中药制剂、细胞因子制剂联合使用, 并能混合注射。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时不能混合使用。

2.2.3阿糖腺苷

可与干扰素和中药制剂联合使用。

不能与氨茶碱联合使用。

2.2.4清开灵注射液

可与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细菌素、溶菌酶、排疫肽、抗菌肽、心肌炎药物、阿托品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青霉素类、阿米卡星、红霉素、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联合使用。

2.2.5黄芪多糖注射液

可与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抗菌肽、细菌素、溶菌酶、肾上腺素、利尿剂、抗血压药物等联合使用。

可与人参、苦参、板蓝根、柴胡、当归、生地、防风、金银花、麻黄、党参、附子、益母草、山豆根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青霉素类、黄连、黄柏、玄参等联合使用。

2.2.6双黄连 (金银花、黄芩、连翘等) 注射液

联合用药参照黄芪多糖, 除外还可与青霉素类、头孢类、林可霉素等联合使用。

不能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等联合使用。

2.3细胞因子制剂的联合使用

细胞因子制剂如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抗菌肽、溶菌酶、细菌素等可相互联合使用, 可与各种中药单方注射液混合使用, 可与各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但不能混合使用。

不能与酸碱性溶液与葡萄糖类溶液混合使用。

3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3.1兽医临床上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与药理作用, 针对疾病的病原体和临床特征, 科学合理的联合使用药物, 以扩大抗病毒和抗菌谱, 增强对病原体的杀灭作用, 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以提高药物预防与临床治疗的效果。

3.2当临床上出现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或产生严重耐药性菌株时, 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及时采取对症联合用药, 以充分发挥各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与促进作用, 可有效的提高临床防治效果。

3.3不科学、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不仅不能提高临床防治效果, 反而会影响与降低药物的疗效, 增大药物的不良反应, 延误患病动物的病情, 诱发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导致二重感染, 产生严重后果。

3.4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往往造成药物配伍禁忌, 使药物产生相互干扰, 出现沉淀、浑浊、降效、失效, 严重者引起动物中毒、过敏, 甚至死亡等。

3.5细胞因子制剂 (基因工程药物) 不能与抗生素混合注射, 但可以联合使用, 分别肌注。否则, 药物失效。细胞因子制剂与中药制剂联合用药, 可混合肌注, 也可分别肌注, 能显著的提高药物的协同作用与促进作用, 增强临床防治效果。

规范电价执行科学合理增效 第11篇

关键词:规范电价;科学;增效

一、售电侧电价管理的主要做法

1、建立售电目标责任制,明确各台区管理员责任目标

试行售电平均单价目标责任制,结合我市社会用电发展变动状况及电价政策变动,以电价的理论测算结果为依据,参考近两年各单位量、价实际执行情况,制定公司年度总体目标单价,并将其分解至营销本部及各供电所,纳入绩效考核。营销本部及各供电所结合其台区户变关系梳理及台区线损管控工作,进一步落实台区均价管理模式,分解至各台区管理责任人,以适应电价执行的动态过程管理。

2、建立严格的电价审批检查制度,杜绝定价错误及随意改类的现象

按照国家电价政策,一是行业不同,电价不同,二是用电性质不同,电价不同,三是电压等级不同,电价不同,四是用电季节不同,电价不同,五是用电时段不同,电价不同,再加上力率调整考核,容量电费等,复杂的电价体系,如果没有严格的,科学的电价审批管理,难免会有漏洞,造成效益流失,2013年,公司从深化内部管理入手,严格电价执行审批流程,建立二至三级的电价审批制度,谨慎行业电价类别的确定;完善电价检查制度,纠偏防漏。

3、公正、准确电价的执行,依法合规经营收费

1) 严格电价类别确定,维护公司权益

依照国家电价政策,从电力消费要求各用电性质,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核定销售电价,即保证公司利益不损失,又要保证不侵害客户利益,在此基础上,实现公司经营效益最大化。

2) 加强电价政策研究,确保经营效益不流失

为促进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市政府“招商引资”,多方扶持、鼓励大工业厂家的生产经营,部分厂家也借机单一地参考周边县市或其他地区的做法,在电价执行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大对电价政策的学习研究,如在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执行等方面,合理维护了公司权益。

3)侧重高电价电量管理,提升售电均价

现高电价电量主要有非普、非居及商业用电,高电价电量能明显提升公司总体售电均价,2013年度,公司加大对商业用电、路灯用电的普查工作,如在路灯用电的管理上,开展路灯电量的清查统计工作,追补路灯电量,增加电费收入,提高了总体售电均价。

4)主动引导,维护客户合法权益

现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现执行的“两部制”电价,其初衷是发挥价格经济的杠杆作用,使客户提高设备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设备容量,挖掘供电设备的潜力,使供电企业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对供用电双方都有好处。因此,在用户报装之初,公司指定专人对接厂方,做好供用电方案的制定并审查,减少用户的电费支出和供配电设施投入;在客户投产后,大客户经理保持与客户的良好的对接及服务,定期做好客户用电容量的测试,一方面确保公司的效益不流失,另一方面也能及时提醒用户做好设备的维护,确保设备安全。

4、开展多渠道的用电检查及普查工作,纠偏防漏

1)对内建立定期核查机制。

完善营销系统内用户基础档案建立及审核,营销电费管理中心人员每月对用电类别及行业分类不一致的数据进行筛选,对出现错误的数据分析原因,对于是新装用户出现错误,查明责任人,从严考核;对于是营销系统中原用户档案数据出现错误,由察勘人员以现场重新察勘,确定用户用电分类,提交整改意见按电价审批流程重新办理系统录入,进行整改。

2)对外开展用电客户交叉检查工作。

在公司所辖供电范围内,开展各部门间的交叉检查工作,以变压器台区入手,现场检查,核实定比定量,分析抄表数据,对存在电价执行偏差的,提出整改意见交营销部,并查明台区管理责任人,分析原因,落实责任,纳入考核。

5、加强分析,落实电价目标体系的执行情况

加强总结分析,寻找偏差,不断提高,建立经营管理上的“月通报、季分析”模式,在电价管理上,营销本部及各供电所每月进行一次的电价分析,各台区责任人以每台变压器为考核单位进行电价分析,对比年初下达的目标电价,分析变动状况,采取现场核实等方式到客户中去了解,得出售电均价升降的具体原因,对存在异常的现象着手整改或提出意见,逐级形成分析汇总报告,最后汇总至财务部,形成公司的电价执行分析报告。

6、开展人员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企业发展,管理健全,人力是主要的因素,因地制宜对营销、财务人员开展分级培训,由营销骨干人员对本部门人员或各乡镇供电所人员进行培训,讲解现行电价政策、电价管理规范及电价管理措施等,组织学习考试,全面提高财务、营销人员的业务素质。

结语:电价管理关系到公司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相信,随着有序地开展优质服务及内部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培训,电价管理工作将进一步规范到位,在我市建立起和谐共赢的供用电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国全,张娜.农村电费电价管理知识园地(九)[J]. 农村电工. 1997(10)

[2]国家计委发出关于规范电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J].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1(03)

合理设置游戏,激活科学课堂 第12篇

一、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

1. 以学生年龄为前提, 确保游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

教师所设计的游戏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感兴趣;并且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能令学生广泛参与。如果游戏过于复杂或难于操作, 那么就会大大打击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同时也阻碍了教学的有效开展。

2. 以教材为指导依据, 有的放矢地开展游戏

粤教版科学教材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紧扣《科学课程标准》, 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 选择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和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内容, 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 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 掌握科学的方法, 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然而, 在科学教学中, 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有时会在课堂上刻意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没有紧密联系的游戏。结果, 一节课下来, 学生在乱哄哄的游戏中收获甚微。这样一来, 游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 必须以教材为指导依据, 有的放矢地开展游戏, 不能纯粹为了玩耍而开展游戏。

3. 以探究科学现象为目的, 从“玩”中悟出科学道理

科学游戏必须具有探究性,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让玩为学服务、以学引领玩, 最终做到既让学生“玩”得开心, 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发现、分析和操作能力, 并从“玩”中悟出科学道理。

例如, 在《看不见的空气》一课中, 笔者在导入新课环节中设置了一个游戏:表演魔术“搞怪的空气”。先把漏斗放在一个空的透明的饮料瓶口, 然后用胶带粘住漏斗和瓶口, 使它们之间没有空隙, 再把水倒进漏斗里。做完游戏后, 让学生观察出现的结果:水留在漏斗里, 没有流进饮料瓶里。接着, 让学生猜一猜, “这是谁在作怪?”随后, 笔者揭示答案:其实这是空气在作怪。“空”的饮料瓶子里充满了空气, 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 所以使得漏斗里的水无法流进去。最后, 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空气占据了瓶子, 那你能看得见瓶子里的空气吗?就这样, 笔者顺理成章地揭示了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魔术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作出各式各样的猜测。答案一揭晓, 就激起了他们对空气的探究欲望。

4. 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为目标, 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资源的不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科学游戏, 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游戏类型主要有三种:猜想类、观察类和实验操作类。

例如, 在教学《物体与材料》一课时,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猜想类游戏。在课前把准备好的不同材料装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 让学生把手伸进袋子, 通过触摸, 猜一猜所摸到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猜一猜”的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所以学生在该游戏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乐于通过仔细地触摸和详细分析来认识不同特征、不同材料的物品, 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又如, 在教学《壁虎与小猫》一课时,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观察类游戏。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标本, 了解壁虎与小猫这两种动物的外形。再通过课件演示, 让学生观察壁虎和小猫的运动方式, 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从而得出结论:壁虎是爬行类动物, 小猫是哺乳类动物。最后, 出示多种动物图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仔细地观察壁虎和小猫的外形, 明确地区分其运动方式的不同, 从而较好地区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并能归纳出这两类动物的一般特征, 进而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还如, 在教学《红番茄》一课时, 在研究番茄的果实这一环节, 笔者开展了实验操作类的游戏。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和闻一闻。再让学生切开番茄的果实, 观察果实的纵切面和横切面。最后, 说说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后, 许多学生表示虽然对番茄的果实很熟悉, 但是通过切开番茄果实, 对纵切面和横切面进行认真观察, 才真正了解其果实的结构,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二、科学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活动要突出科学性, 这是与其他游戏的根本区别。在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之前, 教师先要充分理解教材, 明确游戏的教学目标;在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地传授科学知识, 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性认识获得科学知识。

以《看不见的空气》一课为例, 谈谈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的策略。

1. 游戏活动的材料准备要适用、充分

游戏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适用、充分, 直接决定了游戏的成败。材料可以分教具和学具两方面。

《看不见的空气》一课需要准备:教具包括课件、空饮料瓶、漏斗、玻璃杯、水和实验表格;学具包括小风车、空塑料瓶子和扇子各一个, 多种形状的气球和塑料袋 (保鲜袋) 数个。以上材料缺一不可。

2. 游戏活动的操作要求应明确、规范

要保证每一个游戏活动能够有秩序地进行, 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必须要制定明确、规范的操作要求, 包括实验步骤、小组分工等。

游戏一:找空气。

实验操作要求:

(1) 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2) 可参照课本第45页中的办法, 也可以小组合作设计出自己的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3) 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找空气的方法。

游戏二:捕捉空气。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和牙签。

实验操作要求:

(1) 以小组的形式使用以上材料进行实验;

(2) 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有什么感觉;

(3) 捏一捏, 再放松有什么现象;

(4) 刺穿塑料袋, 手放在洞口有什么感觉;

(5) 组长把大家所观察的结果填在实验表中 (见表1) ;

(6) 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

游戏三:空气有重量吗?

实验材料:一把尺子、胶带、四根细绳和两个气球。

实验操作要求:

(1) 将细绳绑在尺子中央;

(2) 用细绳把气球绑好, 吊在尺子的两端, 使它与中间的距离相等, 让尺子保持平衡;

(3) 取下一个气球并吹胀, 然后用细绳绑起来不让它漏气;

(4) 把吹好的气球重新绑好吊在尺子上;

(5) 小组之间讨论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总之, 在游戏活动明确、规范的操作要求下, 学生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游戏, 并在游戏中收获科学知识。

3. 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在科学游戏活动中, 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是袖手旁观, 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地引导, 以保证游戏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例如, 在《空气在哪里?》这个游戏中, 笔者提问:同学们,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请你们用手摸一摸周围的空气, 能不能摸到?学生纷纷回答笔者的问题。随后, 笔者说:空气, 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它确实存在呢?让我们动手找找空气在哪儿。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快!最终, 在教师的指引下, 学生有目的地动手实验, 一步一步地揭开了空气的神秘面纱。

三、以游戏形式将科学延伸至生活

课后, 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有趣的科学游戏作为学生的周末作业, 将科学知识从课堂延伸至生活。

例如:在教学《清清的水》后, 布置以下的作业:

(1) 问题的提出:有时候, 打开水龙头, 出来的自来水浑浊不清, 让人头疼, 怎么办?

(2) 你需要准备:一杯不干净的水和磨碎的明矾末。

(3) 实验操作步骤:把明矾末放在水杯里搅拌几下;观察发生的现象。

上一篇:对等网络的应用研究下一篇:大学生志愿与公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