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校本教研范文

2024-06-24

体育校本教研范文(精选12篇)

体育校本教研 第1篇

一、教研组博客的实践与尝试

1. 教研博客是资源共享的平台

每个人对每次课、每个细节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即使大家都会习惯性地记录下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但其局限性也异常的明显, 因为不能分享到彼此的喜悦和快乐, 更不能分享到彼此的教学心得与经验。俗语说:“独乐乐, 不如众乐乐”, 教学成果固然很重要, 但是当有更多的人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劳动成果、你的喜悦的时候, 甚至为你提出各种建议、与你进行各种交流时, 你将会更快乐。在这个超越空间的平台上, 当每个教研组成员、每个组员都把自己的经验与值得分享的资料和大家共享时, 将会有效促进彼此间思想上的交流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如, 有的教师在讲授公开课前, 把自己的公开课资料上传到体育教研博客中, 不仅有利于每个组员的学习, 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每个组员看完这份资料后, 都会根据对课堂的观摩发表他们对这次课的看法和建议, 这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

2. 教研博客是舒缓教师压力的平台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 生活步调、节奏急剧加快, 教师将要承载各种各样的压力。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为了适应这个社会, 为了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立足, 更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就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教研博客的出现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展示、交流的舞台, 更缓解了教师自身的压力,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倾诉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需要顾虑太多的东西, 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空间里所表达的一切, 也都是每个人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下面附上笔者所在学校教研组一位教师的心情随笔。

标题:公开课结束后……

今天终于结束了自己的公开课。对于自己来讲, 这是很重要的一次亮相……不仅仅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亮相, 第一次让别人认识自己, 第一次展现自己……一直都在考虑自己, 该如何去把握……

我想今天应该……还可以吧……呵呵……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样……

一节课上完以后, 从没有过的累啊……弄得自己也满身大汗……今天我想我是真的投入了……

昨晚还真的有点紧张的……都躺在床上了, 想想还是再准备一下吧, 于是打开录音机开始听上课要用的音乐, 整整一个晚上……不停地在构思整节课的流程, 都在想该怎么上?哪怕是睡着了, 我都感觉自己在构思……一个晚上脑子就像在放电影一样, 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唉……总算过了一关……不知道能否加上“圆满”这两个字……但是我想我是尽力了……接下去还有校级的……还需努力……

不过真的要感谢自己的同事们, 我上课的内容、教案的修改、整个构思与流程……教会我很多很多……

从以上的这一篇教学随笔, 可以看到一位教师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 来的那么真实, 来的那么实际。只有博客才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平台, 才会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自由表达情感的机会。

3. 见证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组员都在全身心地投入、都在积极提供各种可共享的资源, 并把自己的困惑表达出来, 大家在这里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成长。而正是教研博客给大家提供了这个舞台, 让大家一起见证成长道路上的喜怒哀乐。

二、教研组博客的成效与完善、改进

一个优秀的教研博客, 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1. 同一个空间有着不同的风格

其他的博客一般都是个人博客, 其风格自然表现出单一化;或许由一群不同专业但有着共同爱好的人组成, 但这会造成博客内容的不专业化。而体育教研博客——由体育组所有教师共同经营的博客, 融汇了大家共同的思想。而且, 在这里大家积极进行探讨, 无论内容的精彩程度, 还是风格的多样性, 都远远超过了其他个人博客, 真正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2. 以网会友, 惺惺相惜

教研博客给组里所有成员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组内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与教学模式, 当彼此都把自己的经验、心得上传到博客时, 也吸引了所有有着相同爱好的前辈、同行等, 也正是由于他们在这里以网会友、彼此探讨、共同学习, 教研博客才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因此, 体育教研博客的蒸蒸日上, 既需要优秀专业教师自己的辛勤付出, 也需要知心人士的热心灌溉。

3. 制度完善、相互团结

体育校本教研教学反思集 第2篇

二、目标:

健美操教学中利用“菜单”进行“点菜式”分层合作学习策略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提供学练“菜单”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选择地“点菜”练习,使选择相同内容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成层次进行学习,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群体,树立学习信心,产生展示自我的强烈愿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不拘形式、自由表现。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做到了让“尖子冒得出,中等迈大步,差生不落伍”。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尝试、体验与思考;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让学生体验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参与、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主要做法

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改进教学组织策略和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

1.落实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练习、同质同组练习、异质同组练习等方式,把学练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对于学练的内容,主要由教师给出“菜单”,学生自己选择决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由选择。

2.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学生羞于锻炼,缺乏信心,不会交流,被动锻炼的现象,本课题组老师在上实验课时,注重课堂氛围的创设,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练“菜单”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点菜”式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分层合作学习。

四、主要收获

通过学习,增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主要认识到以下两点:

1.教学时,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学习、尝试、交流合作等各种形式,获得成功的体验经历,使学生在学练中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心,有合作和交流,不再是被动的学练状态。

2.在提供学生丰富的学练“菜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主选择搭配,使学生变“被动练”为“主动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几点思考

1.如何运用更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快乐地参与到学习健美操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思考的地方。

2.在学生自主选择学练层次和学练“菜单”的基础上,应努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选择更能适应中学生的伴奏音乐。

陈英(女生篮球选修班)

本课是高二《体育与健身》校本“分项选修”篮球课程,教学内容是四角跑动传接球和两步上篮。

本课构思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指导思想。

本课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力求通过篮球教学“四角”跑动传接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篮球跑动传接球的技术。在这教学中采用了图示的方法,让学生更加明确和掌握跑动中传接球的线路和技术。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观察、思考,体验实践,还培养了学生间相互配合协作的团队精神。

体育校本教研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本研究;新课改

一、校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

1.各环节的连接纽带

结合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校本的落实主要体现在校本研究、校

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这四个方面,其中校本研究是其中的重点,也是直接针对学校课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就研究的轨迹来看,只有将校本研究的工作全面落实好,才能为其他三项工作的展开打下坚实可行的基础。因此,我们说校本研究是校本工作中各个环节的连接纽带。

2.学校特色教学的支撑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虽不属于盈利单位,但其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此外,有特色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其存在是客观的。此外,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学校在进行校本研究时,可以适当与当地的政府科研部门联系,增强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得校本研究“大众化”,学校则以此提升办学理念,增强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校本研究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所走的必然道路

在当前提倡办学个性和主体性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集中式教研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为了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校本研究自然而然就是必经之路。

4.教育研究回归实践的体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本研究的最大意义就是改变了传统教程研究的“纸上谈兵”,而将研究更多地付诸行动上,这不仅增强了教程研究的实用性,还为我们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二、体育校本教育的具体方法

1.确立主体

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来源于教师在日常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应当根据体育实际课程教学中最优针对性的问题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校本研究才是最科学,最有实用性的。

2.流程的安排

(1)备课环节:将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布置之后,课余时间可与大家实地探讨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具体情况有哪些。

(2)加工式备课:在课堂上,上课的教师完成备课方案以后,可与诸位教师对此方案进行相应的研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并针对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材选择和练习次数等方面提出各自的看法,最后总结出一套对学生最有针对性的方案,這样也就能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

(3)理想化设计:将所有教师的意见进行科学的综合,然后对既定备课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这样集大家之所见的备课方案,无疑更加全面,更具有针对性。

三、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主体确立一定要准确

确立一个好的主体,是展开校本研究后续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具体例子,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存在着对体育课程的先天不重视,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其次,在目标的制定上,不能够脱离主体的选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2.不能闭门造车

很多教师在遇到实际的教学困难,或者针对性相对比较强的问题时,往往会自己独立研究,找出办法。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错误,但是为了确保校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也是很有必要的。

校本研究对于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以及课程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具体改变了小学体育教学那种单一、实效性缺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符合我国当下新课改的具体要求的。

参考文献:

何通.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下,2012(10):35-36.

对体育校本教研的理性思考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校本教研,概念,内涵,特点,价值,要素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广为传播, 以校为本的各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应运而生, 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 (简称校本教研) 备受关注, 并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校本教研彰显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特色, 超越了传统课程实施模式, 在努力探索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教师共同成长的路上, 赋予了教师这一古老职业以研究的新特征。它对促进学校文化重建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积极意义。

1体育校本教研的概念及内涵

1.1 体育校本教研的概念

校本教研是在自下而上的教育理念下, 发展课程和教师的一种基本方式。从自下而上的理念而言, 校本教研的概念应在实践中生成。目前关于校本教研概念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校本教研是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 以学校为主阵地, 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 以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 探索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新途径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1]

(2)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2]

(3) 校本教研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对象, 通过教师的共同研究, 达到解决问题,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3]

(4) 校本教研要以教学和教师素质现状为研究起点, 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改进教学、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 (见《宁夏教育》2004 年第4 期第41页) 。

(5)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4]

(6) 所谓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教育者 (主要是教师) 为研究主体, 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 将研究成果正确运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活动。[5]

上述关于校本教研概念的种种描述, 在研究基地、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上是一致的。根据校本教研概念描述的共性, 按照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 结合学校体育实际, 体育校本教研的概念应该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 以体育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 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以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1.2 体育校本教研的内涵

体育校本教研与体育教研室以往的教研工作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是一种新型理念和传统工作的结合与创新;体育校本教研的主要实践要素有实践反思、同伴合作和专业引领等;体育校本教研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 不同学校和区域面临不同的体育发展现状, 需要根据个性化的特点, 发展不同的实践策略。[6]体育校本教研既是一种基层的专业行动, 也是一种合作的文化氛围, 需要有一种开放的精神面貌和热情的研究队伍。

体育校本教研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校本教研致力于研究解决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在实施体育素质教育和新体育课程中必然遇到种种新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靠体育教师自己去研究探索, 校本教研实质上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 通过反思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体育校本教研是一种实践应用研究, 是为了追求现实问题的解决。三是体育校本教研是体育教师全员参与的。

2体育校本教研的特点

体育校本教研是校本教研的组成部分, 除具有校本教研共同的特点之外, 还具有其个性化特点。

2.1 实践性特点

体育校本教研要以教学和教师素质现状为研究起点, 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改进教学、提升体育教师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体育校本教研是帮助体育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反思教学的活动, 也是发现教学真实问题、研究解决真实问题的活动。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在教学实践中都会遇到困扰自己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每一位体育教师而言都是具体的、真实的, 是教师自己面临的问题, 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实践, 研究成果的应用更是一种实践 (体育教学主要指实践课教学) , 具有实践性特点。

2.2 全员性特点

体育校本教研是体育教师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全体受益的教研, 是广大体育教师人人要做, 人人能做, 人人受益的大众化教研。校本教研是以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来开展的研究, 每位教师都有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这就有了全员参与的基础。校本教研是有组织性的研究, 研究活动是在学校组织协调下展开的, 研究时必须要有合作与交流, 教师就有了全员参与的条件。教师有了全员参与的基础和条件, 就能够实现全员参与。

2.3 自主性特点

体育校本教研是体育教师具有内在需要的自主教研, 是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研, 是引领、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的教研, 体育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具有自主性特点。自主性表现在研究的问题是教师发现的, 对研究的设计也是教师学习、思考、讨论、修改后形成的, 对设计的实施也是每位教师亲自参与进行的。

2.4 差异性特点

体育校本教研是尊重教师个性差异和学校不同特色追求, 在时空安排、内容确定、形式选择和效果评价上校校不同的教研, 具有差异性特点。

2.5 应用性特点

体育校本教研主要是应用型研究, 由于教师研究的目的直接指向于自身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中教师始终处于现场和当事人的角色, 教师研究资料更多地来源于现场和实践活动, 教师更关注研究结果对自身教学的作用, 以结果的实践应用来改进教学成为研究的最终目标。

3体育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意义

3.1 体育校本教研是连接体育校本管理、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的纽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博士认为:校本研究 (校本教研) 就是直指学校问题, 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 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在实施校本研究、校本管理、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中, 校本研究是起点, 校本培训是中介, 校本课程开发是落脚点, 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中间, 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 是连接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的纽带。体育校本教研也不例外, 同样是连接体育校本管理、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的纽带。

3.2 能够改善现有的体育教学研究机制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研究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自己亲自研究问题、强调研究为了自己的教学, 教学是从学校内部开展起来的, 通过研究共同的问题有利于促进“自下而上”与“自下而下”两种教研机制的形成, 从而使教学研究更富有成效。

3.3 有利于解决体育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具体教学问题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会经常遇到许多难以处理的教学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一个学校体育教师共同存在的问题, 有些是几个或个别教师存在的个别性问题, 有的是好多学校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来说也是新问题, 没有现成的答案和解决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校校间、教师间、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间进行相互沟通与合作研究来解决。[7]体育校本教研有助于这种沟通与合作研究, 更有助于在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

3.4 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 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研究, 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为目标, 并且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而体育校本教研则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 使教师有条件在实践研究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不断获得专业发展。

3.5 体育校本教研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育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的体育发展为本”, 目的就是给学校以发展的自主权, 进而给学校体育以发展的自主权, 使学校体育在自主发展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育校本教研将研究的课题转向学校内部, 转向学校体育, 让学校规划自己的体育教学研究, 解决自身发展中现实的体育教学问题, 使研究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以促进学校体育的自主发展。

4体育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校本教研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又要发挥教师的集体作用, 同时还要依靠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讲, 体育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则成为体育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4.1 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

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以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检查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教研过程中, 反思是对自身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反省、深层思考和专业跟进, 探索解决各种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新措施、新途径, 是一种研究和创新。自我反思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是理想和现实的沟通。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 教师可以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和突发现象 (体育术课教学在室外的特点和教学的运动性特点, 容易受各种内外部环境影响, 而发生突发现象) , 提高他们的预测能力, 对教学具有导向功能,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任务, 把握各种教学情境和突发现象, 控制教学过程, 完善教学设计。教学中反思是伴随教学进程进行的, 具有监控性,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及时调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结束后的批判性反思, 常常以撰写课后小结和教学体会的形式,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总结评价能力。在整个反思过程中, 教师既是自身教学行为的引导者, 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 又是受教育者。

4.2 体育教师的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在自我反思的同时, 实现自我开放, 强化教师集体之间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和协调支持, 共同体验成功, 分享经验, 实现共同成长。实质上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主要形式包括交谈、讨论、协作、帮助等。校本教研强调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倡导在学校体育内部培植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的文化, 在体育教师内部营造一种敢于质疑、自由争鸣、正视现实问题的良好教研氛围。

4.3 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因素, 专业研究人员包括教研人员、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等。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质上也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和教学现场指导等, 就其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言, 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地形式, 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 、听课 (观察) 、评课 (总结) 等, 对教师的帮助也很大。

体育校本教研是体育校本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需要, 只有明确体育校本教研的概念、内涵、特点、价值、意义和组成要素等理论问题, 才能指导学校体育校本教研的实施, 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芳龙.关于“校本教研”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 :61.

[2]柯言.校本教研:意义、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6) :50.

[3]廖国政.关于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J].湖北教育 (政务宣传) , 2004 (4) :35-36.

[4]卢林.论校本教研[J].教育导刊, 2002 (12) :33.

[5][7]姜丽华.校本教研:内涵、特征及其价值[J].教育科学, 2004 (6) :35.

体育课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第5篇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锻炼身体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从定位来看。“体育与健康”课程离不开身体锻炼这一形式,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锻炼身体的载体,只有通过运动技能的实践与应用,才能达到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改变的目的,而丢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将失去体育的根本,将丢掉学生的健康。目前许多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要不搞花架子成了活动课,不要就是不知道如何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去帮助、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运动技能方法,也就是我做你模范。因此,本学期提出:在体育课堂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这一课题。

首先让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感兴趣,逐步形成意识。养成习惯,掌握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教材,精心设计,科学引导。开学以来,体育组的三位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讨论给每人上了一节试教课,有效益但也有问题。姚桂明教师的跳绳教学过程清晰、有层次,能一物多用、巧用所要解决的技能难点是:学生创编跳绳花样和学生的协调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有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尝试、畅所欲言,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做到善导。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创设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轻松、愉悦,促进了学生体能、智能、情感的全面发展。

本次活动主题突出:把学校平时开展的比较扎实的体育项目。通过课堂教学展示给大家,常态化的教学,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进一步深化了《体新育课程标准》,确立了我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学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进一步探索。创新、突破的新路子。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县教研室如何抓校本教研 第6篇

[关键词] 大课题;小课题;常规教研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2-0066-04

校本教研不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也是县级教研机构的事情。我们一定不能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以校为本”。实际上以校为本的教研主要是指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学校的人、事、物、观念等。也就是说,只要研究的对象或内容是“以校为本”的,那么不管研究者是谁,不管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都可称之为校本教研。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出县教研室抓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即大课题带动、小课题深做、常规教研夯实的三级助推策略。

一、大课题带动策略

大课题指县级以上课题(包括县级课题)。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推行新课改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我县教研室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和全县教育科研实际,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为历史使命,站在改革的前沿,思考着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如何提高学校发展“含金量”等问题,最终确定,利用“大”课题研究整体拉动全县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首先在参考相关资料和其他区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大部分学校都是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巫山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巫山县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巫山县教育科研评价意见》、《巫山县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及个人评选奖励办法》、《巫山县课题申报操作要求》等规章制度,力争以最短的时间走上规范的教育研究之路。其次是筹备县级课题的立项申报。我们在深入学校发放问卷并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理出了切合我县实际的50个课题供学校申报时参考,这些课题主要有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学校发展、学法研究、教育管理等几类。在精心准备和广泛宣传之后,学校开始立项课题的申报。在完全中小学不足一百所的贫困农村县,首次收到申报立项课题136项,这是始料不及的。学校的这种课题意识来之不易,本着保护学校积极性的原则,我们对全部申报的课题逐项进行细致评审,包括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是否基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情况,课题的大小以及课题的大小与该校的研究实力是否匹配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通知学校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修改成熟以后,全部予以立项。再次是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大量的管理工作。对过程的管理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即培训与观摩相结合的原则,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反馈与咨询相结合的原则。由县教研室骨干教研员或者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每学期对立项课题的主持人或者主研人进行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并组织课题人员到课题研究搞得好的学校开现场会,进行现场观摩;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县立项的课题进行检查和指导,督促学校树立课题绝对不能只立不研的观念,逐步体验研究方法;要求学校每月报送一次过程资料,在报送过程资料的同时陈述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咨询,县教研室安排人员当场解答或在集体会诊之后予以解答。最后是结题工作。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改进实践、提升教师、发展学校。经过酝酿,我们认为结题工作既不能损伤学校的积极性,又必须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因此,应该达到既鼓励又严格的双赢要求。于是我们采取了按时结题与延期结题并重的灵活方式。经过会议评审和通讯评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能够按时结题的大约占50%;不能按时结题的,在评审组提出再研究意见的基础上延期结题,根据实际情况有延期三个月、六个月甚至一年的,这些课题最后都以较高的质量结题,结题率最终达100%。

大课题带动策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营造了教研氛围。 氛围很重要,它来之不易,一旦来了,就预示着可持续发展。不少学校反映,在课题研究之中,许多教师都能对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就是氛围,这就是我们所期盼的无形的成果。

二是使教师们有了研究意识。 经济、文化和教育的落后,使我县的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了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匠人气,没有“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追问习惯,缺乏研究的意识。通过课题研究,不少教师有了研究的意识,我们认为这是质的飞跃,是最大的成果。比如,对教材中某一项具体的内容,不少教师有了“编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项内容”、“这个内容能够发挥一些什么功能”、“为什么要把这项内容设置在这个地方而不设置在别的地方”、“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而不以别的方式呈现”等思考,而这些思考最能说明教师确实有了宝贵的专业研究意识。

三是推动了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仅仅是课题研究,但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并促进了学校的整体研究。通过几年大课题带动策略的实施,以校为本的多内容、多形式、多层级、多主体研究逐渐蓬勃开展起来。

二、小课题深做策略

大课题涉及的学校虽然不少,但涉及的教师比例不可能很大。因为大课题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要求较高,形式规范,程序较多,实施起来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且在几年的大课题实施当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一些学校贪大求全,教研过程华而不实,甚至弄虚作假。作为县级教研机构,必须以敏锐的视角洞察问题,以犀利的眼光看准问题,然后以科学和智慧的态度及时解决问题。经过慎重思考和论证,我们提出了小课题深做策略,认为该策略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大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课题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做的研究,可以把广大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调动起来,以研究的姿态进入工作,自己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决定,在扬长避短,继续做实、做深大课题的同时,提倡、鼓励、号召广大学校和教师都来做小课题研究。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小课题主要来自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真实而又有一定价值的小问题。也有少量小课题是大课题即县级课题的子课题,当然这些子课题也必须适合不同教师的工作实际。小课题研究的主体是问题的提出者。它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改进实践,而不是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解决小课题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即首先是发现并提出实践中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再把方案拿到实践中去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程序比较简单,教师们容易掌握和操作,而且前两个程序可以是隐性的,即存在于研究主体的心中,第三个程序可以独立进行,只有第四个程序一般来说应该用文字呈现出来。这样,一是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积累和进步,二是可以供他人借鉴。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化,也可以把整个研究程序分别用文字描述出来,但文字不能太高、太多,实用即可,让教师说真实的、自己的、简单的、有依据的话就行,不说空话、假话、套话。

为了使小课题深做策略落到实处,除了要求学校特别加强过程管理外,还要特别强调三点。

一是学校要加强小课题的规范管理。 不管是在学校立项,还是在教导处、教科室或者教研组、年级组立项,不管是一个人研究的课题,还是几个人合作研究的课题,学校都必须郑重其事、像模像样地进行规范的管理,否则研究就可能落不到实处,只停留在喊口号、做样子的状态。我县教研室指导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小课题管理与实施办法,尤其是过程管理办法。

二是特别强调选题的合理性。 我县教研室要求学校在论证课题的时候,务必注意课题的真实性,即一定要是教师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务必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即问题一定要适合教师的个性、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务必注意问题的大小,只有小了,研究才可能深入有效,当然也不能小到失去研究的意义,这个“小”的标准就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研究目标课题,这就需要学校准确把握这个度;务必注意问题的价值,即这个课题应该能够改进教师的工作。

三是特别强调研而有果和对成果的实践性鉴定。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没有结果的研究可能长期原地踏步而无深化,最后不了了之。对成果的鉴定,我县教研室要求并指导学校要将论文与实践进行对照,即研究者通过研究是否真的转变了教学行为,是否优化了教学实践,否则研究就可能是不深入的,就可能意义不大甚至是虚假的。

在教研室的宣传、发动、组织、引领、指导、管理下,我县的小课题研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三、常规研究夯实策略

如果说大课题研究是少数教师可以做的,小课题研究是多数教师可以做的,那么常规研究就是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而且应该做的。何谓常规研究?说白了就是没有上升到、没必要上升到、可以不上升到、不愿意上升到课题“高度”的研究。它的主要研究形式是思考,价值指向依然是改进实践和提升专业素养,其静态的成果形式是多样的,比如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日记、课例分析、说课材料、讲座稿件、评课文字等。这些研究看起来形散,但都由“研究”之魂凝聚着。教师其实就生活在常规研究之中,如果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其成长的速度将会更快。

我县教研室除了对学校常规教研进行指导和督促外,重点从以下几个途径夯实校本常规教研。

一是每学期一个教研活动月。 我们规定每年的三月和十月是全县的教研活动月,以此推动全县教研尤其是常规教研的开展。根据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每个教研活动月我们都制定了切合我县实际的指导意见和活动方案,学校根据我们的意见和方案,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操作细则。我们的教研月已经形成长效机制,全县常规教研水平也随之逐步提升。

二是教材、教法、研究培训。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全县骨干教师代表参加的教材、教法、研究培训,主题是怎样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法,怎样搞教学研究。培训讲求实在,追求实效。县级培训以后,再由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返校后进行二级培训。这种培训对县教研员自身要求较高,所以教研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且要不断收获研究成果,否则教研员的培训就达不到令教师信服的水准。

三是命题集中辅导。 县教研室逐步下放命题权,意在迫使学校和教师对教材(包括大纲、课标)进行深入研究。因为我们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钻研教材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每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之前,我们就分学科对教师代表进行命题培训,结合教材对命题要求、方法和技巧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辅导。再由这些教师代表对全县所有命题教师分学校进行培训辅导。调研考试结束后,再组织由命题人及学校教导主任参加的县级命题交流会。根据考试的效果和师生的反映,对每一张试卷都进行评价,剖析其优缺点。随着对命题者的不断磨练,其专业技能不断成熟,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四是赛课送课。 课堂是根本,教研无论怎么“研”,最终都应该回到课堂上来,一切都应该在课堂得到印证和落实。为了促进和推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县教研室对每个学科每年组织一次县级赛课,要求参赛选手必须是层层选拔推荐出来的。这样每年的赛课实际上就达到了教师人人参与,全面推动校本教研的效果。优秀选手和优质课都是珍贵的资源,所以每次县级赛课结束后,都由教研室组织,学科教研员负责,带领优秀选手将自己的获奖优质课送到有特别需要的相对薄弱的学校,并进行说课、评课交流。

五是优秀论文评选。 论文撰写是教师成长的不可忽视的途径,更是校本教研尤其是常规教研的推动力量和提升手段。真实、有用是我们评选论文的重要标准。我们强调论文的实践指导价值,所以,经常有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文章获得好的等级。优秀论文评出来以后,我们再遴选其精华编辑成册,发放到各学校,让这些成果发挥指导作用。教师们对这些源自身边的“土”成果倍感亲切,而这亲切的本身就保证了成果发挥作用的必然性。

无论是大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还是常规研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是等同的。从理论上说,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三级策略的助推顺序应该是先常规研究,再小课题研究,再大课题研究,而实际我们抓管的顺序却恰恰相反。实践证明,这种抓管的顺序是符合我县实际的,我县的教育研究也因此不断走向深入。现在,三级助推策略并驾齐驱,使我县学校内涵不断提升,教师素养不断提高,教育实践不断改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教研室

通过校本教研建设精品校本课程 第7篇

一、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校本课程的初衷

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是遇到的一大困难,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学校可以外请专业人士开设课程,也可以引进比较完善的精品课程,但应当尽快将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列入计划并加以重视,这是提升学校课程质量的必由之路。因为学校的课程大部分还需要本校教师来建设,不能过多依赖“外援”,教师在对学生的认识、教育和教学技能等方面也具有专业优势。即使是引进的课程,也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加以校本化实施,唯此才能实现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

校本教研是教师基于学校发展的需求,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行动研究,它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十分有价值。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校本课程,参与的教师在“做中学”,既能提高工作质量,又能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和提升对教师也是效果较好且负担小的专业发展方式。由于相当多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既没有理论也缺乏经验,在教研的过程中应邀请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人员参与,保证课程的规范,提升课程的品质。而参与校本教研并拥有了课程开发经验的教师,日后又可以教研的形式带动其他教师开发课程。

二、建设课程的校本教研的目标

1.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规范化

随意性强、开发过程不规范是目前校本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建设校本课程,需要对课程的规范性和质量进行管理,不是任何教师开发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规范化,有助于保障课程的质量。教师不能规范地开发课程,很重要的原因是自身缺乏课程方面的专业能力。通过邀请课程开发专业人员参与的校本教研,应让参与教研的教师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规范地开发校本课程。

2. 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

开设校本课程,是要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交流、碰撞、研讨和反思有利于开阔思路,通过集体的智慧,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分析课程的育人价值和目标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通过课程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 追求文本层面的课程和课堂实施层面的课程的统一

文本层面的课程是指写在校本课程纲要中的课程,看起来比较理想、美好。落实到课堂中实施的课程,要想和课程纲要的描述一致,还需要解决很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校本教研,研讨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个实际问题,使课堂实施层面的课程和文本层面的课程统一,才能使校本课程真正发挥对学生成长的价值。

4. 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通过校本教研开发校本课程,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要渗透基本的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并使教师能从基本理论的层面反思课程开发实践的过程和问题。

三、通过校本教研建设精品校本课程的案例

下面以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的系列校本教研为案例,介绍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该校高中有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的传统,学校希望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开发成校本课程,提高育人效果。在初步研讨过程中,校领导提出在国家走向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提高未来公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非常重要,并商定以海洋馆为切入点,由该校副校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生物教师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的教研员合作,通过多次集体研讨,开发校本课程“海洋与生命”。所开展的系列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和研讨形式如表1所示。

校本教研的内容聚焦于课程开发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解决。研讨形式从初期教研员指导较多,到之后教师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强。由于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经验,在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时,教研员提供明确的指导。例如:在刚开始,教研员就向教师介绍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和程序;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前,教研员先提供规范的样例;进行教学设计时,教研员和教师先就第一篇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研讨“怎样围绕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纲要设计教学”,并引导教师完善教学设计。经过这样的过程,教师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时就能少走弯路、提高质量。

在遇到涉及价值的问题或教师有能力自己逐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时,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教研员参与研讨、引导教师反思和提升。例如,在分析课程的育人价值和目标时,由教师先提出初步的想法,教研员再引导教师反思,和教师交流自己的思考,引导教师提升课程目标的育人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有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确定校本课程目标的权利;另一方面只有实施课程的教师在内心认同课程的育人目标,才会努力通过教学实践实现课程价值。又如,在课程实施和调整的过程中,先由任课教师总结和反思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和其他教师、教研员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课程本身进行调整完善。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研讨,所开发的“海洋与生命”课程不仅规范,育人价值也不断在教研中提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教研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使课程更具可行性、更完善。例如,在设计课程时,预想在后期组织学生到海洋馆做义工,宣传海洋生态保护。实际在沟通时,海洋馆目前不接纳高中生做义工。通过研讨,提出一个既不与海洋馆规定冲突又能实现方案的变通办法:在本校其他学生参观海洋馆时,让选修海洋与生命课程的学生给同学做讲解员。该方案实施后反响较好,不仅选修课程的同学在活动中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还使更多的同学接受了保护海洋生态的观念。

“海洋与生命”课程开发并实施一轮后,北京农大附中又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海洋系列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海洋素养。生物、化学、地理、历史的教师和教研员在一起研讨系列校本课程的建设,探讨结合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如何协同提升学生的海洋素养,如何围绕着海洋的主题设计跨学科、综合性的学生活动。同时,四个学科的教师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生物教师侧重于研究在海洋与生命课程中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化学教师侧重研究在海洋化学课程中STEM教育的渗透;由于国家地理课程选修模块中有海洋地理,地理教师侧重研究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历史教师侧重于研究在海洋历史课程中渗透中国梦教育。如此分工合作、共同研讨海洋系列课程的建设,既能够使教师跳出学科界限,从整体育人的高度出发设计课程,又有助于拓宽思维,更全面地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多样化的需求,而反思中学教育,很多学校仍存在主要关注应付考试的课程、“千校一面”的现象,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培育未来公民的多样化要求。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特色,考虑教师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优质的校本课程,是转变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建设校本课程仍在克服困难中前行。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校本课程,在将校本课程精品化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经过实践检验是一条建设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本教研,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体育校本教研 第8篇

(一) 教育改革中生成的校本教研

“校本”即以校为本, 是近年来国际范围内提倡的教育新理念, 它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和学校自身发展, 主张在政府宏观指导下, 学校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其内涵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为了学校”——是指学校自身应成为发展的中心和根本。

“基于学校”——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地方, 是教育改革的基点。

“在学校中”——是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 成为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以校为本的大背景下, 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教研等策略都应运而生, 校本教研作为以校为本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迫切需要的一种发展策略, 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机制。2004年教育部把“建立并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推动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四个重点之一。

(二) 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以研究、解决本校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为目标, 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有效地实施新课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自我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陈代谢, 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同伴互助——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专业引领——校本教研深入发展的关键。

(三) 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活动的区别

现在,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校本教研已在沿袭传统优秀教研经验的同时, 融入了新内涵。其转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技术熟练取向转变为文化生态取向;

2. 研究教材教法转变为全面研究学生、教师的行为;

3. 重在组织活动转变为重在培育研究状态;

4. 关注狭隘经验转变为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

二、张家口市校本教研工作现状

(一) 校本教研工作取得的成绩

1. 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意义提高了认识, 在一定层面上形成了共识。

2.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比较重视, 制定了校本教研的相关制度, 使校本教研工作有章可依。

3. 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的氛围已初步形成。有些学校作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校本教研特色开始形成。

(二) 校本教研工作中的问题

1. 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不到位 , 内驱力不足

现象: (1) 有畏难情绪; (2) 把校本教研活动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 认为搞教研会影响考试成绩; (3) 习惯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只埋头教学, 不抬头看路; (4) 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没有时间搞教研; (5) 由于教师之间业绩竞争矛盾突出, 部分教师在知识共享上存在保守倾向, 不愿意让别人超过自己, 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的共同成长。

主要原因:校本教研缺少思想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学智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动力, 这是我们在校本教研时必须面对的现实。依照严格的规章制度展开, 并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教研的才是名副其实的校本教研。同时, 只有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同校本教研, 并认同校本教研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作用, 切身感受到校本教研能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能带给自己成就感, 能使自己从复杂的教学事务中解脱一些, 让他们认为参与校本教研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他们才会满怀激情地投身于校本教研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有了这样的思想认同, 并身体力行, 校本教研就能够跨出实质性的一步。

2. 校本教研有名无实

现象: (1) 校本教研活动组织随意, 质量不高, 流于形式; (2) 缺乏研究的具体方法, 缺乏统一的人员、计划、时间的统筹; (3)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以听课代教研。

主要原因:缺乏系统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对本校的教研工作要达到什么目的, 解决什么问题, 开展什么内容, 组织什么形式的活动心中无数, 因而所做的都是表面工作, 应付差事而已。

3. 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力量薄弱

现象: (1) 校本教研活动缺乏深度, 停留在就课论课层面。 (2) 教研活动主题、目标不明确, 内容缺乏针对性。 (3) 在教研活动中, 教师问题意识差, 交流少, 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没有质疑, 没有提问, 而是习惯于“你好, 我好, 大家好”的相互吹捧, 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质问题不是避而不谈, 就是泛泛而谈, 导致教师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纸空谈。 (4) 还有不少教师一方面表现出对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认同, 另一方面却是课堂教学行为与理论的“脱节”和“假对接”。 (5) 对教学反思理解有误区, 不该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6) 主题研究缺少引导教师再实践的跟进环节。

主要原因:尚未形成专业引领机制, 专业引领资源短缺。

4. 忽视校本培训, 教师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现象: (1) 教研活动缺乏理论指导; (2) 不少教师缺乏学习和思考, 业务素质、研究能力长期在低层次徘徊。

主要原因:缺乏校本培训的机制, 校本研修文化未成形。理论培训缺失造成了教师低水平重复性教学, 他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就仅限于经验的层次, 因此要对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进行思想、过程和方法的引领, 以彰显校本教研的特色和优势,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校本教研缺少有效评价机制

现象: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程度不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缺乏科学全面而系统的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关注校本教研过程并做好过程评价;没有真正激励教师从自身成长角度去从事校本教研。没有科学系统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 校本教研不可能走远。

三、如何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

(一) 明确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定位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校本教研是学校的重点工作,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有一个好校长才能有一所好学校, 有一个带头做校本教研的校长, 才能有一所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校。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其中, 校长肩负着校本教研的主要责任。一个富有教育理想和思想的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领军人物, 有三项基本任务非常重要:1. 明确新课程理念, 形成教研愿景, 制定课程教学改进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2.统筹与运用学校组织渠道、执行部门和支持系统 (包括校外资源) , 促进校本教研管理与实施;3. 通过人性化、个性化的组织管理, 营造求真的、宽松的、开放的研究氛围, 成就教师的成长, 力求做到:尊重教师, 让教师有幸福感;坚持奖惩制度, 让教师有责任感;宣传典型事迹, 让教师有荣誉感;推广研究成果, 让教师有成就感。

(二) 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促进校本教研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学校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监督、评价制度, 使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让校本教研常态化、规范化。此外, 校本教研制度要真正体现校本教研的特色研究, 探寻文化基因, 提炼文化现象, 构建文化品牌, 要从根本上防止出现“校本制度皆相似, 校本教研总成空”的现象。

(三) 构建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支持的团队

1. 建立校内专业领头队伍。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 鼓励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专业精神和专业威望的教师主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 充实校本研究的基本力量, 储备后续资源。

2. 挖掘校际专业引领资源。学校重视与周边学校教学研究的合作, 交流, 学习、分享先进经验。

3. 区域专家型教师的专业能量辐射。学校邀请专家、名校校长、特级教师进行指导和服务, 他们是校本教研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可以充分依赖的专业支持队伍, 不断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品位。

4. 发挥教研员的纽带作用。各级教研员不但在数量上弥补了专业研究人员的不足, 而且架起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是独具优势的开展教学教研的中介。

(四) 强化校本教研的“携手”行动, 形成教研网络

建立覆盖每一所学校, 每一个学科, 每一位教师的区域教研网络, 通过区域教研网络, 开展区域教研、联片教研, 结合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形成学校间、学区 (片) 教师间开展教学研究的保障机制。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谋求共同发展。

由于条件的限制, 许多农村学校规模小, 布局分散, 师资力量单薄, 无法形成学科教研组, 缺乏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缺乏科学引导, 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根据全国各地的实践经验, 这种条件下学校的校本教研宜于联片互动, 也就是将所有乡村学校就近划分若干区域, 在各区域内选择一所条件较好、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作为中心校, 负责组织区域学校的教研活动。薄弱学校必须突破学校壁垒, 改变孤立无援、单兵作战的研究状况。可建校际间的结对帮扶关系, 结成校际教研联合体, 成立学科工作室, 挖掘校际间的优势资源, 进行联动式教研活动。教师相互切磋, 共同成长, 并且实施捆绑考核。

(五)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拓宽教研时空

网络教研是一种开放的校本教研, 是教师之间共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教学活动。网络的高度共享机制可以使教师在教研工作中共享更多的资源和智慧。网络可以“平衡许多人的小努力和少数人的大努力” (顾泠沅) 。

校本教研是学校内涵的必由之路, 虽然并不完善, 但是其价值是值得广大教师追求的。校本教研之路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有信心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开创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8.

网络教研, 开辟校本教研新篇章 第9篇

●畅通渠道, 保障研修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 (简称迁安三中) 虽是新建校, 但在建校之初就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 并搭建了校园网, 保证网络的畅通。

在管理体制上,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负责校本教研的全面工作, 制定本年度的网络教研计划。学校还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为首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 定时参加网管员组织的培训。

迁安三中有丰富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 如学科资源网、图片资源网、主题性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新课标教学资源库等, 并与唐山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相链接。学校还有比较先进的远程教育接收设备, 为网络教研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障。

●网络研修, 一课三备

迁安三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开展多元的网络教研方式。

1. 互动研课, 同课异构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 每周举行一次互动式、参与式的专题研讨活动。这一活动形式的一般程序是:网络备课——主备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教参, 领会课标要求后独立完成备课稿, 通过校园网上传至相关备课室;提出改进意见、定稿——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 提出见解, 发布在主备帖后面, 以供主备教师参考, 修改自己的备课稿, 最后定稿;试讲——主备教师上课, 其余教师集体听课;集体评议——围绕课例, 听课教师各抒己见, 互动交流, 提出本节课的优缺点, 最后由主备教师整理, 形成二次备课稿;示范课全校展示——校主管领导和同组教师集体听课;反思、交流、研讨——由校主管领导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主备教师以反思的形式将教学心得发布在备课论坛中, 同组教师发布自己的问题、困惑及相关的感悟, 实现全校的互动备课。在这种教研方式下, 年轻教师成长速度非常迅速。

2. 学术沙龙, 促思促研

学术沙龙是本教研组成员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专题讨论会。各教研组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展开专题研讨, 研讨的问题由组内成员提供, 如“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面对新课改, 我们要怎么改, 改什么”等, 每两周每个教研组就一个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通过思考研究、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日常经验积累, 每个成员都要在沙龙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第二个周末由教研组长或负责本专题的教师做总结。通过讨论交流, 教师对该专题的认识深入了, 教育理念更新了,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高了。

3. 远程引领, 促进成长

远教资源不仅适用于教学, 同样适用于校本教研。远教资源网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学习新课改的教育动态,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的教育资源, 其中也不乏顶尖级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智慧, 激励了教师自主研修的主动性。学校开展了三步教研模式。

(1) 学习观摩, 应用实践。如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专题展开教研。教研组先选出一名教师来设计, 该教师通过查阅远教资源的“课程辅导”、“媒体资源”、“拓展资料”和“专题教育”, 观看“教学实录”, 设计一节应用远教资源的阅读课, 同组教师集体听课。

(2) 聆听讲座, 理论升华。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观看远教资源的专家讲座, 专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帮助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理论的升华。

(3) 集思广益, 互助提高。组织教师再次观看阅读课的教学实录, 集体评议, 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共同提高。

三步教研模式把教学实践与专家指导相结合, 现实了资源与远程资源相结合。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 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 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4. 课题牵动, 观念变革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是将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较复杂的问题或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制订分步骤研究计划, 在一段较长时间内, 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 探寻教学对策, 逐步解决问题。与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 它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 提出学科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分别确定本教研组的课题。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比较适用于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具有超前性的理念。如学校的综合教研组制定的课题是《巧用信息技术, 上活综合实践课》, 该课题标新立异, 已被列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立项之初, 教师很困惑, 不知从何下手。教研组长牵头, 参加研究的教师潜心钻研, 深入开展“上活综合实践课”的理论探讨, 多次举行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践课观摩活动, 观摩之后教研组组织评议, 在行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积累经验, 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之下, 我不想寻找那些“以身试法”的先行者, 也不想寻找那些激流勇进的弄潮儿。而是寻找潜心教学教研的践行者;寻找普通教者身边发生的“教学寓言”;寻找有益于教师教学及专业发展的资源或者工具;寻找教育博客世界里, 执着于教学感悟、反思, 默默探索、找寻教学真谛的“苦行僧”;寻找这个时代中, 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坚强的小人物和那些以黎明前夜作为狂欢夜, 在狂欢夜中认真舞动的“舞者”!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 你在其间, 独一无二, 不可或缺, 让我们同行!

校本教研“五动” 第10篇

①组织领导。构建新型的教师教研文化, 离不开健全、高效的学校组织运行机构, 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校长的组织领导作用至关重要。②建章立制。校长需要对校本教研的理念、内涵、形态、方式、作用理解到位, 进行认真规划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习、研究、评价、考核等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③营造氛围。校长需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一体的校本教研氛围, 促使每一个处室、每一个班级、每一个教师自觉地参与其中, 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教学, 这是校本教研活动能否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

二是教师主动。

①问题意识强。校本教研的目的是着眼教师的实际需要, 实实在在地研究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是自下而上的、自内而外的, 是靠来自教学实践一线的问题驱动的。②主体意识明。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 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③研究意识浓。新课程改革使学校的教育目标、学习方式、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对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不仅对教育价值观, 而且对教师已有的经验和角色提出了挑战。

三是同伴互动。

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 强调研究的民主性, 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 开放自己, 加强同伴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 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教师与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撑。

四是内外联动。

①校内联动。打破学科、年级、班级之间的封闭组织关系, 使学校各机构、各层面、各科室形成紧密联系, 共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合力。②校际联动。充分发挥教研基地和联谊校作用, 学校与学校之间互通信息, 共同研究、制定完善校本研训活动计划和工作方案, 组织相关学科教师相互听、评课, 观摩研讨, 开展评比竞赛, 举办专题讲座, 通过交流互动, 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③社会联动。学校主动与社区、家长取得联系, 通过社区资源共享, 开办家长学校, 举办学校开放日、开放周等活动, 共同探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广泛听取社会及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发挥方方面面的教育功能, 共同为校本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条件和服务, 形成浓厚的校本教研文化氛围。

五是专家促动。

①眼睛向内。立足本校教师, 通过教学、研究、总结、评价, 促进本校校本教研团队的形成和发展, 从中发现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让教学校长、教务 (科) 主任、教研组和备课组长做校本教研的引领者和主持人。②眼睛向外。学校除了校际合作交流外, 还可与大专院校,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培训中心联系, 将县 (区) 教研室、电教仪器站、进修学校等机构的“本土”专家请到学校, 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通过作学术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 (座谈) 等形式, 参与、指导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的原则 第11篇

合作性原则。在坚持人本性原则的基础上,要求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专家与学生在整个校本教研过程中始终处在密切配合的状态,不仅是形式上的合作,而且是思想交往、思维碰撞的合作。提升合作意识,使合作意识渗透到该模式的全过程。

问题性原则。该模式既是校本教研活动,也是教师培训活动。问题意识贯穿行动过程始终,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要树立问题探究意识,在校本教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研究中接受校本教研,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研活动,实现校本教研所要达到的目的。

行动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把行动放在首位,要求参与校本教研,教师积极投入到教研活动中,不仅动脑、动手,还要动嘴、动眼、动耳,鼓励教师敢于行动,积极创设教师行动无错的校本教研氛围。

对话性原则。实施该模式要求教师树立对话意识,学会对话,敢于对话,努力提高对话艺术,把对话理念贯穿于整个校本教研过程,通过多种对话方式和手段,实现零距离对话,提高校本教研效率。

创新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要积极创新,使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做到“四敢”,即敢想、敢问、敢写、敢试,大胆想像、挑战传统、积极思考、提出新意。

体育校本教研 第12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在教育研究中越来越肯定地认为, 中学基础教育的任务应该是更强调孩子应该具备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强调为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因此, 教育行动的执行者就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进行教育活动。我国教育研究者提出, “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 应尽可能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和以前的知识掌握性教育相比较, 新的课改思想更强调谋求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基础教育中的反映, 更强调中学阶段学生应该学会的是有助其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 要求教育执行者应执行激发、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反思能力的教育模式, 而非目前正在执行的知识性传授的教育行动模式。

这样的教育目标要求, 就使得作为教育行动执行者的教师们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教育研究能力的专家型教师, 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 要和目前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养有别。首先在知识结构上, 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本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简单结合的传统模式, 转而注意复合型的教学模式, 其次在教育模式上, 教师也不能再单一执行以前的教学模式, 应该学会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逐步具备学习能力。

国家、地方的课程、课程标准设置后, 教师就应该在国家、地方的课程标准指导下,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 优化组合教材, 设计最合理教育计划, 设计最合理教学计划, 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这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材、课程标准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校本教研开发的一种形式。有专家这样定义:“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发生并展开, 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 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发的, 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的需求的一切形式。”因此, 通常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前的教学设计, 实际上就是一种校本研究形式,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需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进行最优化处理, 然后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这样的校本研究过程中, 如何让老师结合课程标准内容进行最优化处理, 就需要有个可操作的模式了, 而微格教学、微格教研的提出和应用, 让老师们的这个研究过程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也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 更能促使教师在专业上迅速成长, 转变成为专业化的教师, 适应现代教育研究行动的要求。

二、利用微格教学、微格教研进行校本教研的内容、目标和方法

1.基于微格教学、微格教研基础上的校本教研内容

如前所述,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要求学校教师成为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的执行者, 进行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效率,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对学校、学生、自身的情况作深入了解, 也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有深刻的认识, 否则教学效果都有可能达不到要求, 在这个角度上,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就能合理地解决好这些问题。

首先, 微格教学的研究过程告诉我们, 其操作系统通常分为六个步骤:讲解熟悉教学技能→观看示范→编写微格教案→微格实践录像→反馈评价→修改复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也可以将此过程简化, 变通为这样的更利于已经从业的教师的培训研究过程:学习技能、教育理论→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微格教案→微格实践→合作反思评价→总结。

其次, 在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 教师们最常见的问题是缺乏专业引领, 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不可能得到专家们的专业引领, 而且有时候专家们的理解及操作方式和要求也并不符合教学工作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自行解决好专业引领的问题, 在进行教学工作设计过程中, 就要注意专业引领的作用。在微格教学设计过程中, 就要求教师先要对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有深刻的认识, 在编写微格教学教案时, 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动力技能模式, 需要教师针对确定的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制定理论依据、方法, 对教师行为设计的理论依据、内容, 学生行为的预判都要有深刻的认识, 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一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就应该有丰厚的理论土壤, 熟悉教学论、方法论、系统论、学生心理学等理论, 建构起较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才有可能支撑教师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这样在无形中就完成了专家引领这一过程, 而且这一过程是在教师本人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完成的, 对教师本人来说, 必将大大提高其专业素养。

最后, 在借助微格教学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 同时开展微格教研活动, 对教师个人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学科组内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组的评价反馈, 促使每个老师都来思考, 借助组内或校内甚至是校际间的评价, 令从事研究的每个老师都能从自身特点出发, 反思性地完成最为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 尤其是借助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生涯中碰上的问题, 集体思考, 利用集体智慧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可以让不少教师少走弯路, 最高效率地达成引导教学的任务。与此同时, 参与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水平也会逐渐从表象总结转变为实质性总结, 从而为升华创造出新的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2.基于微格教学、微格教研基础上的校本教研目标

在微格教学、微格教研基础上进行的校本教研, 主要为达成下列几点目标:

(1) 通过研究, 促使教师对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有准确、深刻、广泛的理解, 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体系基础。

(2) 通过微格教研, 促使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下完成专业引领过程, 快速进入发展期甚至进入创造期, 为新课改理念在本校能顺利实施构建操作体系理论依据。

(3) 通过微格教学和微格教研, 帮助教师完成实践、研究、合作反思, 再实践研究的教育行动研究模式构建, 为教师将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自主对教育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从表象到本质的研究奠定操作模式基础, 实现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倾向引导。

3.利用微格教学和微格教研优化校本教研的方法

(1) 合作反思法

微格教研是基于微格教学基础上提出的组内教师合作反思制度, 借助合作反思, 可以让老师更深刻、准确地理解教育教学理论, 为经验升华为理论提供了合作反思模式。

(2) 教育行动研究法

微格教学是基于动力技能模式训练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行动研究方法, 此类方法能让研究者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为研究而行动, 其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 为研究者重点解决问题提供了实践依据。

三、讨论

1.没有专家引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尤其可以预见的是在新课改实施后, 所有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指导教师, 负责对某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 还可能由于编制问题兼任综合实践课, 在教师工作量大的情况下, 我们要怎么保证教师能有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更不用说对理论产生深刻理解了, 又或者, 在研究过程中, 由于教师自身理解方式的偏颇, 对专家提出的理论的理解不到位, 都会产生教学方案设计方向失衡的问题,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其次, 在缺乏专家引领的情况下, 教师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时虽有同伴互助、反思总结, 但由于不熟悉理论的提取成立方式, 有可能最终只能形成实践经验总结而无法进行理论总结, 在专业化道路上与“专家型”教师始终存在差距。

2.微格教案制定后教师思维固化的可能性

在微格教学设计过程中, 有一项要求是设计者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认知, 从而预先判断学生行为是设计要求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过程不仅是设计者本人的经验反馈, 有时候也是组内教师的集体经验反馈, 有时候可能会对设计者产生固化影响, 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 而此一差异有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新问题影响课堂教学。因而, 教师的微格教研活动过程应该明确的是, 要在教研活动中学会如何在理论体系支撑下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排列组合等设计过程, 更要学会如何有效处理学生产生的新问题, 并反思从中找出规律的可能性, 只有研究者能从教案设计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教学内容观、学生观、发展观来看问题、解决问题时, 才是他已开始趋向成熟的标志。

3.教师专业知识系统构建滞后的问题

在新课改理念中,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被新课改理念中提出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难倒了。在新课改中, 要求教师除了应该对本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 对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尤其是知识的相关点、相关性质, 逻辑关系要有基本了解, 此时要求教师要和传授相关学科教师在教学上取得协调, 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这些要求都希望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 而且这种整合的专业知识结构表现为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且可个人独特性, 只有在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发展性有所体现时, 他才会充分显示出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对丰富而独特的专业知识的要求。

四、结论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确实能帮助教师们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快速掌握教学方案的设计要点, 切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设计也能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引领教师、学生都成为终身学习的受益者帮助非常显著, 更能快速引领教师转型成为研究型教师, 最终发展为专家型教师, 但应注意防止因为设计方案而出现的思维固化情形, 在微格教案设计过程中及微格教研过程中学会灵活处理现实中的学生问题, 达到快速利用微格教学和微格教研手段优化校本教研培训教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荣静娴, 钱舍编著.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严先元编著.教师怎样做教育行动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精神视角下一篇:欧债危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