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装备范文

2024-06-23

智能制造装备范文(精选12篇)

智能制造装备 第1篇

如今2014年接近尾声, 中国装备制造业却逐渐走向低靡, 因此, 为装备制造业提供零部件、解决方案的下游生产商也受到了经济形势的冲击, 导致销售额下滑、利益流失。究其原因:第一, 成本过高;资源成本、人力成本逐渐上涨, 这些对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冲击非常大, 传统制造业优势消失, 压力倍增, 许多企业是否能生存成了问题。第二, 长期价格战中求生存, 对研发产品投入不注重, 导致产品质量下滑;第三, 招工难, 专业化程度低, 中国的制造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最近几年招工困难已成为制造业的常态, 没有人, 就谈不上企业的发展。另外, 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招工, 专业化层次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只能停留在低级水平上。第四, 缺少管理经验, 因为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管理水平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时代的要求。如今管理落后成为制约很多企业发展的瓶颈。从以上四点可以得出, 对装备制造业来说, 只有加快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积极走智能化发展道路才是根本出路, 比如智能化设备的引入、用机械手、机器人、机器眼等进行装备、涂装等工作, 记提高效率, 又使质量得到保证。从目前来看, 我国“十二五”规划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 实现智能制造, 将成为行业的新标准。为此, 在装备制造行业较为密集的广东省彳5曰率先推出《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下称《意见》) 已正式印发实施。《意见》明确, 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50%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 2015—2017年将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9000亿元以上。在财政分类支持方面, 将通过事后奖补政策激励技术改造。2015年起,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 省、市、县财政通过预算安排, 从技术改造投资完工下一年起连续3年内, 按对财政贡献增量额度中省级分成部分的60%、地市级分成部分的50%、县级分成部分的40%实行以奖代补。同时, 省财政2015年至2017年预算安排技改专项资金75亿元, 主要采取股权投资、贴息等方式支持高端、有规模效应及龙头集聚效应的项目。这一《意见》的推出, 对困境中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无疑是迎来了春天, 面对国家大力度的支持、改造, 各装备制造企业更应深度思考如何才能智能制造, 解困现状。

智能农业装备制造项目 市场分析 第2篇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预测、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装备的总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的基本工具,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是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水平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前工业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联合制定严格的国际标准,话语权优势明显,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智能制造的概念于上世纪 90 年代首先由美国提出,其后各发达国家紧紧跟随,纷纷将智能制造系统列为国家级计划并着力发展。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测控仪表和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优势明显,特别是高端装备差距尤为突出。国外公司进入市场较早,技术优势明显,市场经验丰富,而国内企业因缺少技术储备,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很大。不断有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市场上推广应用,主导地位牢固,垄断优势明显。因此,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国内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同时,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重新回归重视发展高技术的制造业,德国、日本竭力保持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优势和垄断地位,韩国也力求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各国在力保本国市场的前提下,不断蚕食别国市场。

发展中国家技术基础薄弱,处在产业链下游,在工业化过程中急需大量机械装备,是国际上的主要买家,市场潜力巨大。亚洲新兴国家处在加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对机械装备需求量巨大,例如,印度尼西亚是这个新兴市场中的明珠,作为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其机械市场也是东南亚工程机械市场的重中之重。马来西亚的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一直以近40%的市场份额高居首位,德国紧随其后。拉丁美洲除巴西外,其他国家工业化水平都较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占据了该地区机械装备市场的主导地位。

3.2智能农业装备国内市场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业装备制造大国。“十二五”时期,国家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明确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要由目前的52%达到60%左右,预计2020年达到65%,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制造装备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中的重点方向。

2008年以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2010 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编制“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产业专项规划”时组织专家对 2009 年装备制造产业结构分

析认为:2009 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产值约3600 亿元。随着“十一五”期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等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化工程的圆满完成,2010 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约为 4000 亿元。预计到2015年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将达20%以上,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达到6万亿元左右。据此分析,未来5-10年智能装备行业将迎来高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智能装备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5%。

从对外贸易看,2010年,全行业实现出口65.6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整个“十一五”期间,农业装备产品累计完成出口252.23亿美元,进口70.6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81.6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9.6%。目前我国农业装备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日本、德国、越南、印尼、印度、尼日利亚等。出口数量较多的产品为拖拉机、牵引车,农产品加工机械,联合收割机,运输车,收获及场上作业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等。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一个完全开放和竞争的行业,中外资进入最早的行业,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机床工具行业,2009年销售收入中,国有、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3%、67%和14.7%;仪器仪表行业 2009 年销售收入中,国营、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9%、45.2%和 35.9%,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比例较高的格局。

中国智能装备行业的一大问题是,重大技术装备基本被国外垄断,对外依存度达到40%,其中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 70%。中国企业多数属于加工组装型,技术累积不足,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专利授权。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真正的竞争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是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3.3智能农业装备市场预测:

随着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未来智能装备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不可避免地出现合作兼并的格局。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机械装备应用普及,市场已趋于饱和,并且本国市场多被本国企业和国际大鳄所控制,新兴国家制造企业受限于技术水平,在工业化国家机会不大。因此,未来农机智能装备市场的主战场将是新兴国家。一是因为亚洲、拉丁美洲等国家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对农业机械装备需求很大。二是因为这些国家处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对智能装备的需求逐渐扩大。因此,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竞争将会全球化,市场将会不断扩大。

从技术上讲,智能制造装备呈现出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装备能根据用户要求完成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并对制造对象和制造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设计及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与智能化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快速开发出产品或装备,而且要努力实现大型复杂

产品一次开发成功。资源、能源的压力,使装备必须考虑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是提高智能制造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排放的关键途径。

总的来说,智能装备市场有着清晰的技术升级方向,又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前景;从业企业覆盖大中小型企业,企业的成长性较强;资本市场纷纷进入,是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

3.4竞争力分析:

智能制造装备 第3篇

本报讯 4月16日~20日,“第七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在南京举办,以“需求升级,加速结构调整”为主题,展出了包括1100余台套机床主机和大型量仪在内的高端制造装备,以及配套的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刀具、磨料磨具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高端数控机床配套的机器人成为展会最大的亮点,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已经成为机床业的趋势。此外,广州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和日本发那科还专门开辟了机器人专区,这些机器人可实现无缝配合,进一步提高制造生产过程的效率。

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将落定

本报讯 日前,由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已完成公开的意见征求,并形成标准送审稿,有望在年内发布。据介绍,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近场支付的相关内容,明确了近场通信频率采用13.56MHz,智能卡产品形态将兼容多种方案等内容。

国内手机销量将继续增长

浅议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第4篇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具有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的特点。

智能制造技术是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主要包括智能性技术、综合性技术、实时性技术、交互性技术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与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应用等环节相关联的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球方兴未艾的产业发展领域。

随着现阶段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和熟练技术工人招工难状况日益加剧,企业生产成本逐渐增加,而且科技和制造技术也日新月异地发展,智能制造便应运而生,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必然趋势下的产物,正在不断地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的条件、机遇和挑战

近20年来,我国微电子、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和图像处理等众多学科领域突飞猛进地发展,为智能制造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国内经济发展也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同时,国内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劳动力短缺,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以及跨国企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新兴国家转移,将倒逼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

当前,智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欧美掀起以智能制造为重要发展方向的“再工业化”浪潮,已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德国在2013年提出“工业4.0战略”研究,美国在2011年6月启动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日本在1990年4月倡导“智能制造系统IMS”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并吸引了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参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近年来,在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日益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2010年10月,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7月又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装备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但是,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目前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规模小、产业组织结构散,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档和特种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市场份额小等。

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未来1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应坚持“创新优先、重点突破、技术融合、夯实基础、多元投入”的原则,牢牢抓住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于满足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融合集成先进制造、信息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制造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按照国家 《智能制 造装备产 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未来几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将围绕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感知、决策、执行三个关键环节,突破新型传感原理与工艺、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工业通信网络安全、健康维护诊断等一批共性、基础关键智能技术,开发机器人、感知系统、智能仪表等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并实现产业化,开展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成型与加工装备生产线、自动化仓储与分拣系统以及数字化车间等一批典型标志性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推进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测控装备和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在石油化工、煤炭开采、发电、环保、纺织、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典型制造领域中的示范应用。

广东的发展情况及思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的装备制造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广东已将智能制造装备纳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

然而,当前广东整体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而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顺德、东莞已获“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验区”,具备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较好条件,并涌现出了利迅达、嘉腾电子等智能制造企业,正在引领广东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智能化机械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

下一步,广东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应该以重大技术装备本地化为首要任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业,推进省部院战略合作,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装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成套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

智能制造装备 第5篇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智能制造装备”概念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作为发展重点明确提出,近两年在制造业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12年颁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装备明确定义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作用不仅体现在对于海洋工程、高铁、大飞机、卫星等高端装备的支撑,也体现在对于其他制造装备通过融入测量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机器人等技术实现产业的提升。

201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规模增长到5000亿元以上,代表性领域态势总体良好。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在逐步加码。2012年1月,工信部公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3月,科技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三部委《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通知》下发;5月,工信部组织制定并实施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的五大行业之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目前唯一未被国内资本市场所充分挖掘的“金矿”,其前景被一致看好。“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装备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25%,未来5至10年是智能装备行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到2015年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智能制造装备的定义、范围界定及产业地位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环境及发展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模具、智能煤炭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纺织机械、智能农业装备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做了重点区域分析、重点企业分析、投资及前景分析和产业政策分析,最后分析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未来发展规划。

装备制造业走出低谷 第6篇

装备制造业作为最大的工业门类,其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

2002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销售额1.85万亿元,到2012年达到了18.50万亿元,十年内增长了10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6%。这十年,被称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黄金十年”,中国进而成为全球第一装备制造业大国。

2013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迷茫的一年。2013年上半年,机械装备业的产值增长速度下降到8%,平均产品销售净利润率从2012年的7%下降到4%;进入2013年下半年,行业产值增速下降到1%~2%,产品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净利润率急速降低。据预计,2013年全年,我国机械装备产业增速不到5%,销售收入净利润率平均不到3%,很多细分行业出现多年未见的“全行业亏损”。

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产能相对过剩,投资增速开始降低。2013年,金融资本进入机械装备产业的脚步几乎停止了。考虑到产业项目的投资是“连续的”,当前投资计划是在过去10年高速增长时就已经确定的,所以产业资本还在继续增加投资。现在的投资是“惯性”投资。

其中,产业资本的投资分为两类:一是现有落后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二是新增产能生产线的建设。2013全年投资增速低于1~8月份的情况。相对前几年,投资增速降低了约25%。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产品利润率的降低,估计未来几年产业投资金额会是逐步下降。

未来机械装备业的投资机会,将主要出现在两个领域:

一是产业集中带来的并购机会。过去10年,中国制造的装备产品主要是替代进口,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装备业产能提高的同时市场需求在下降,产品出口只能缓慢增长。未来几年国内市场的竞争肯定会加剧。在行业低谷中,更有机会去并购一些优秀的或者有特色的企业,通过注入资金,改善经营管理,产业整合让企业渡过低谷并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都将成为主角,甚至有可能联合进行大规模的并购。

二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装备制造国家,但还不是“全球最强”的装备制造国家,与日本、德国、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和投资机会在于进口替代、高质量零部件、智能化替代人工等几个方向。

智能制造装备 第7篇

本次论坛由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协会、《汽车工艺与材料》杂志编辑部主办;《汽车工艺与材料》杂志编辑部、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承办;吉林省模具工业协会、武汉益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赞助;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吉林省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制造技术分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产品技术分会、长春市汽车行业协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规划部、AI《汽车制造业》杂志、长春市工商联机械制造行业商会协办;《上海汽车》杂志、《汽车工程师》杂志、《汽车技术》杂志、《汽车文摘》杂志、汽车制造网为合作媒体。

一汽技术中心副主任刘蕴博先生、一汽技术中心副主任、《汽车工艺与材料》编委会主任吴涛先生、一汽集团公司生产制造技术部副部长陆波先生、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悦先生、一汽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董学锋先生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本次论坛名家云集、内容精彩纷呈。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高级专家李靖出席会议并做了题为《智能装备在自动化焊装生产线的示范应用》的主题报告,2015年一汽模具承担的国家智能专项《基于机器人的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线》项目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李靖专家从智能装备技术指标、智能部件技术创新点、智能装备在自动化焊装生产线的示范应用以及社会和经济效益成果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习俊通出席会议并从多光刀三维视觉测量系统、多机器人协同白车身在线检测系统、发动机缸盖燃烧室容积在线检测系统等几方面对在线智能检测与质量管控系统及其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华中科技大学柳玉起教授出席会议并做了题为《汽车覆盖件智能化设计与成形模拟》的专题报告,针对汽车车身模具制造4.0技术、大数据和云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模具设计技术、模具设计智能化机器人、冲压成形精模拟技术、冲压成形智能优化技术等行业热点问题与参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武汉益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易平出席会议并做了题为《模具制造2025数字化工厂规划建议暨汉诺威工业展最新趋势报告》的主题演讲,并与参会嘉宾探讨了模具行业的现状与挑战、汽车覆盖件模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模具制造2025发展建议等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高级专家张健与会并从全型面回弹补偿技术、同步工程技术、冲压工艺设计、加工数模设计、数控加工技术、模具调试技术等几个方面针对汽车覆盖件尺寸精度控制及相关模具制造技术与参会嘉宾进行了交流。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冲压工艺规划专家张秀花出席会议并做了题为《伺服压力机的自动化柔性应用》的主题报告,从主驱动系统的柔性化结构、柔性化行程曲线、CFB的使用增强零件传输的柔性化、冷却氮气缸的应用、伺服压力机自动化柔性系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一汽技术中心工艺部总监姚远出席会议并从汽车产品研发发展趋势与瓶颈、3D打印技术概述、3D打印在汽车开发中的具体应用3个方面对激光3D打印在汽车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尚校专家出席会议并做了题为《白车身焊装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的主题报告,并对同步工程技术的深度应用、数字化焊装工艺规划与仿真验证、先进焊连接工艺技术的集成应用等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一汽大众规划部工艺规划部总装规划科罗钟南主管出席会议并从总装加注介质分类、加注设备、液体加注过程、加注设备的智能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加注技术的智能化应用。

本次会议的特点如下。

a.引领汽车前沿技术。本次论坛关注行业热点,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和应用。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既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塑我国制造业新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b.产学研多方交流的舞台。本次论坛邀请包括行业组织、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在智能制造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会并参与研讨,实现本次论坛组织主体多元化,演讲嘉宾多元化,以及参会嘉宾多元化,有利于各方加深交流和了解,推动对话与合作。

c.推动中国一汽汽车白车身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发展。随着“工业4.0”的逐步实施,制造业整体正在向着智能化与信息化方向转型升级,而汽车行业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突破口。智能制造通过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是打造汽车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汽车企业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准备迎接智能制造。因此,推动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既是行业重要课题,也是中国一汽关注的重点技术发展领域,通过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国一汽智能制造装备的进一步发展。

“2016《汽车工艺与材料》技术论坛——智能制造技术”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也获得了行业广泛关注,《汽车工艺与材料》杂志技术论坛也将以此为契机,借助《汽车工艺与材料》技术论坛的平台继续开展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交流,为推动行业技术交流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智能制造装备 第8篇

1 智能制造重塑企业生态环境的特点

1.1 生产方式模块化

智能制造模式,即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生产模块化。所谓生产模块化,即将原本复杂的系统分为若干独立的子系统,而智能制造模式的优势便在于能将若干分散的子系统集成到一起,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优化集成子模块,优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为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产品模块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逐步成为产品制造业未来应用的主要生产方式。

1.2 组织管理标准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渐流行,分解内部工作模式与服务外包模式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将促使企业传统组织边界的瓦解,各企业之间也不再是独立的封闭状态,而是形成一种基于网络的生产模块,每个企业都是其中的某一节点,甚至连企业内部的每个部门都能成为智能生产网络中的小节点。而作为生产网络中专门从事大型装备制造的企业或组织,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分工与合作,才能形成具有一定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

1.3 产品升级服务化

现代社会已逐渐步入智能制造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只有积极革新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才能良好的满足现代社会需求。随着生产过程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劳动效率的提升率将会逐步下降,传统以提升劳动效率增加产品价值的方式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而是需要为产品添加更多的附加价值,才能争取高额的利润。经实践证明,能获得丰厚回报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即产品的研发过程及市场终端。而随着智能制造生产系统的逐渐普及,产品服务化的发展将成为制造业创造未来价值的重要途径。

1.4 商业模式平台化

消费者能全程参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是产品生产智能化的最主要特征。这也对大型装备制造类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促使其改变线性思维模式,并打开与消费者沟通的大门。此外,还要加强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打通企业与外部之间的联系,进而为企业构建在线交流平台提供便利,使企业能可从通过外部渠道获取企业资源,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现代社会中,以平台化模式运作的最成功案例当属电商企业,阿里巴巴正是通过平台化运作而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了全球互联网的巨头。由此可见,平台化的运作模式对企业重塑商业模式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1.5 市场营销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步伐的逐步加快以及智能化产品的快速发展,各种渠道均被得到了有效整合并进行了互联网化的营销系统。电子商务以绑定用户银行卡、水电缴费卡等方式,将消费者的网络消费变得更加快捷。同时,整合后的产品渠道,其内容丰富的产品也是传统终端销售所无法达成的,这些都对传统销售模式、渠道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网络化的营销理念必将成为今后社会的主流营销方式。

2 智能制造生态链,助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2.1 强化协同创新

一个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整合社会及全球资源的能力,而非单一的创新自身资源。传统封闭的创新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必须向联盟式的协同创新方向发展,积极开放创新式平台,唯有如此才符合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大型装备制造类企业来说,必须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市场,积极寻找创新机会,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在现代先进科技的帮助下,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

2.2 提高标准化水平

在智能制造重塑的生态环境中,对各行各业均有其行业标准,若无法达到标准要求便无法成为该生态环境中的一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其中,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工厂到物流,都需严格按照智能制造的标准来进行,如采用最新的数控智能设备,实现设备智能化的互联与互通、协同不同组织的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质量与决策支持系统等。作为企业,应设置专门组织机构负责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一方面及时更新行业标准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企业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标准的实用性。

2.3 进行智能化改造

智能制造重塑的企业生态环境中的智能化改造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的智能化改造不仅是引进最新的智能设备,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过程是将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管理运营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最终形成完善的智能制造系统。当然,企业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完成智能化改造的转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采取试点示范的方式,以提升各企业向智能化改造方向转变的积极性。

2.4 推进服务化转型

服务化转型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任何企业只有向服务化的方向转变,才能有效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最大化提升企业效益。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业务流程重塑的过程,其重点在于结合用户需求拓展展品功能,并在此过程中,添加售后服务、企业管理、平拍管理等环节,以提升服务在企业产值总的总价值。目前,国内外许多企业在进行服务化转型后均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属IBM、海尔等传统加工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都在是进行服务化转型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5 注重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组织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产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及企业内部之间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而企业组织唯有根据这些变化适当地作出调整,才能保证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趋势也促使企业不断创新自身商业模式,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应有的商业价值。对处于智能制造生态链中的大型装备制造类企业来讲,唯有不断地进行技术、组织以及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才能更好第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3 结语

在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应该不断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从而为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提升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便推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能够更加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的出现为我国各大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智能制造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产品生产方式、组织的结构以及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方式,还重塑了企业的生态环境。这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助推力。本文具体分析智能制造重塑企业生态环境,探索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智能制造,生态环境,生态链,装备制造企业

参考文献

[1]杨晓英.云制造模式下大型装备成套服务运作协同与优化[D].镇江:江苏大学,2013.

[2]商小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3]施进发,姚延伟,杨晓英,等.大型装备企业服务型制造协同平台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4(6).

[4]范卫锋,杨晓英,吕锋,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工装信息系统的研究[J].矿山机械,2012(1).

[5]王佳玢.大数据环境下的装备制造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5.

智能制造装备 第9篇

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物流学的研究也逐渐地由零散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简单来讲,现代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粗放型物流——系统化物流——电子化物流——物联化(智能)物流。其中,粗放型物流属于现代物流的雏形阶段,系统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而电子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成熟阶段。而现代物流的未来和希望是物联化物流,即智能物流。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现代物流正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智能物流的未来发展将会体现出四个特点:智能化,一体化和层次化,柔性化与社会化。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大量运筹与决策的智能化;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层次化;智能物流的发展会更加突出“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智能物流的发展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化。智能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智能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智能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运输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竞争日益激烈。如何配置和利用资源,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和是企业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实现这种战略,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可靠快捷的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物流的功能也不再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发展成为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随之而来的旺盛需求,为智能化物流技术装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优良的土壤。本文将重点针对实现生产企业柔性和绿色运营等两个方面,阐述目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的组成、作用、特点和应用案例。

1 创新智能技术装备一:智能轨道柔性搬运系统

传统的轨道物流搬运系统一般包括往复式直行穿梭车、环形轨道穿梭车等,其主要功能是在轨道上以固定的路径运行,根据任务指令完成相应的搬运作业,特点是运行速度较快,可替代大量的输送设备,在实现单一的点对点作业时优势非常明显。但随着现代制造业和配送行业物流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物流对柔性化的需求,出现了作业面大、距离长、物流路径复杂、物料流量大等特点,传统的轨道搬运系统已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智能轨道柔性搬运系统开始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智能轨道柔性搬运系统一般由柔性轨道系统、智能小车系统、地面控制系统、智能调度系统、通信系统、认址系统、供电系统以及维护系统等组成。柔性轨道系统形成整个地面/空中的运行路径,通过搬道岔系统实现可变路径,使智能小车在运行过程中可根据调度系统的指令,进行路径选择和优化,从而达到柔性路径的运行目的。柔性轨道可分为空中和地面两大类型,地面轨道又有单轨和双轨两种。

地面控制系统主要实现智能小车的位置控制、启停控制、状态控制、间隔控制、岔道控制、以及各控制区域间的协调。从技术实现上来区分,主要有通用(PLC)地面控制系统和专用地面控制系统。

区别于传统的PLC直接控制,专用地面控制技术采用分散总控制技术,由一个地面控制器管理和控制一部分区域,智能小车位置、速度等信息以表格形式存储在地面控制器中,整个系统由数个地面控制器组成,地面控制器之间由通讯模块进行相互通讯,这样,几乎无需过多的PLC逻辑控制,地面控制器已经可以管理各区域内的智能小车。对于路径计算和间距保持,数据集中器对所有智能小车的信息保持持续的系统构架更新,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决定邻近电车间的间距。当间距有变化的时候,每个电车都可以自行调节速度,以确保如果不能保持最小间距,小车将会停止。因此,可以确保防碰撞保护。

智能轨道穿梭车整体集成系统用于调度和管理多辆穿梭车及搬道岔机构,使穿梭车能够安全、高效地在复杂轨道中执行物料搬运任务。系统根据接收到的物料搬运任务,合理分配任务、以任务最快被完成为原则调度穿梭车及为穿梭车规划路径,提供智能交通管理控制轨道切换并防止穿梭车相互碰撞,使穿梭车沿规定的路线自动、高效、安全地完成物料搬运任务。系统采用基于多优先级的任务调度,可实现远端站台优先,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等候前方穿梭车执行操作而引起的车辆阻塞,能够按任务的紧急程度动态调整任务优先级;基于最短路径的车辆调度,保证任务的高效执行;穿梭车动态分配,保证任务能够得到最快响应,提高车辆利用率,在穿梭车故障时能够使任务顺利转移;基于资源分配策略的智能交通管理保证穿梭车的安全运行。该系统采用软件平台的思想设计,是集路径建模、运行流程建模、系统仿真和系统运行为一体的集成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地实现穿梭车工程项目的开发、仿真和部署应用。

2 创新智能技术装备二:多层智能穿梭车系统

在配送中心等有物料分拣作业的物流系统中,件箱集货环节是物料分拣前的核心存储环节,配送中心的运行效率、订单分拣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人工劳动强度指标等均与集货环节的设置有直接关系。目前,绝大部分的配送中心还在采用散件置地堆放、托盘置地堆放等人工方式,部分采用了重力式密集存储、MILILOAD自动存储、高架人工分层分拣等自动和半自动形式。随着穿梭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运用,多层智能穿梭车系统开始在针对B类物料的集货环节中运用。该技术一方面可适应多品规的物料存储,一方面可实现大流量的物料吞吐规模,因此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该系统由高速穿梭小车、轨道系统、存储系统以及高速升降机等多个系统组成。

根据系统对能力和存储量的要求,高速穿梭小车可在单层单巷道运行,也可通过其它辅助装置实现多层、多巷道运行。采用推拉式移载机构,可提高物料的移载效率,同时可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其运行速度高达400m/min,具有较高的加速度,单层单巷道可实现约125个双循环/小时,其物料处理能力可见一斑。

3 创新智能技术装备三: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技术

众所周知,国内的整体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其中部分原因就在于国内物料包装的循环利用率较低。很多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就成为废弃物,一方面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围绕包装材料循环利用的研究和应用正日益引起重视。

本循环使用的包装技术,采用自动层码系统,按照特定的物料码垛垛形,在每层物料之间增加一层隔纸板,在整托盘的底部和顶部,各增加一层塑料盖板以起到物料垛形的支撑和固定作用,在形成整托盘包装后,采用冷拉伸套膜技术,将整托盘套膜固定,使其即便在45度倾角时也不会变形和散垛,从而使整托盘可以进行远距离装车运输。当整托盘运送到下游生产企业时,直接将整托盘卸货后即可进行自动存储。因此,整托盘联运技术在保证车辆运载率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货物装卸效率。下游生产企业将套膜解开后,进入自动拆垛系统,同时固定包装用的塑料隔板和纸隔板自动进行码垛回收,而物料小盒包装在完成投料生产环节后也通过自动化装备恢复盒皮纸片的状态进行码垛回收。因此,几乎所有的包装材料均可进行回收并返回到上游企业进行循环利用。

应用案例:

项目的生产物流采用的是智能轨道柔性搬运系统,该柔性搬运系统连接了供料区、生产机组、存储区及包装区,自动生产包装内盒,并为生产机组提供产品包装内盒,在产品装盒后自动输送到存储区和包装区,一方面该系统的柔性路径可以使搬运效率大为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柔性生产组织提供自动化物流和信息手段,甚至为企业长期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留有相应的柔性空间。

该系统由物料垛形前处理系统、整形系统、包装辅材随动及码垛系统、层码系统以及冷拉伸膜套膜系统等组成。对物料的特定垛形形成整托盘码垛及套膜包装。为实现包装辅材的回收循环使用奠定了技术基础,成为绿色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装内盒回收系统可将生产后剩余的包装内盒自动进行盒皮形态的恢复和自动码垛,使包装内盒可回收到上游企业进行循环使用,其回收状态和码垛方式完全满足上游企业的直接使用,从而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并使人工劳动强度得到有效降低。

4 结论

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的创新发展,来源于现代生产企业对柔性化生产、绿色节能化制造的不断追求;智能轨道柔性搬运系统、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技术等的应用,只是智能物流技术装备中的沧海一粟,只有将各种创新技术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应用,才能为企业的柔性和绿色运营提供最为合适的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王国华,现代物流大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智能制造装备 第10篇

10月15曰, 广东省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暨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幵。记者从会上了解到, 广东省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2015—2017年将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9000亿元以上。近年来, 广东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取得一定成效。当前, 面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珠三角与粵东西北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难题, 广东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进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 实现智能制造, 牢牢抓住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3年推动过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曰前,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下称《意见》) 已正式印发实施。《意见》明确, 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50%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 2015—2017年将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9000亿元以上。在财政分类支持方面, 将通过事后奖补政策激励技术改造。2015年起,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 省、市、县财政通过预算安排, 从技术改造投资完工下一年起连续3年内, 按对财政贡献增量额度中省级分成部分的60%、地市级分成部分的50%、县级分成部分的40%实行以奖代补。同时, 省财政2015年至2017年预算安排技改专项资金75亿元, 主要采取股权投资、贴息等方式支持高端、有规模效应及龙头集聚效应的项目。据介绍, 未来我省新一轮技术改造将主要在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发展几方面大力推进。在智能制造方面,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广州、深圳、东莞、揭阳、佛山顺德等智能制造基地, 加快智能产业聚集, 争取新创建1一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培育发展智能制造骨干企业, 积极引进国外著名机器人公司及国内外高端智能制造企业, 着力培育本土智能制造产品及服务品牌, 培育发展100家左右智能装备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骨干企业。由大变强:发展广东先进装备制造业会议还印发了《关于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 在用地保障、财政支持、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和平台建设等共9个方面进行政策扶持。用地方面, 实际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项目由省市共同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中明确的重点项目, 依程序优先安排建设用海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同时, 2015—2017年省财政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以股权投资、贴息为主, 兼顾以奖代补的方式, 重点支持珠江西岸高端先进、具有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装备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在金融服务方面, 投资额超10亿元的引进项目可由当地政府商请金融机构解决融资问题。另外, 还将建设10个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培育约50家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 推行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之路 第11篇

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在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装备制造业是其他九类产业振兴的基础,也是促进工业两化通道,同样,“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中,装备制造业都是关键。

地位特殊,需求旺盛

由于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集约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集约化的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

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今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对装备制造业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而意味着未来国家将对装备制造业进一步予以政策上的扶持,所以,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产业热点。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厚积薄发,已到了加速释放成长潜能的周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重工业化进入到提速阶段,高铁的建设、风电等新能源业务的后发优势等正在加速我国重工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引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积累之后,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积累。

此外,目前下游需求的旺盛也将推动着装备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加速成长,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机械化的趋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无论是纺织机械设备还是煤炭等矿产开采设备,都将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需求旺盛周期,这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成长契机。

二是我国大规模的政府或央企的投资。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加大高铁、海洋石油、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特高压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就意味着随着政府以及大型央企投资力度的加大,这些行业也将面临着旺盛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石油、高铁等产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

所以,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从而意味着该行业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投资主题。

走向高端是未来方向

由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存在效益和效率不高,同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政策的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市场和用户的变化因素,如产品的个性化,客户要求提高,竞争的白热化,市场的多元化等;还有产业内部的因素,同行的产能增加,利润空间减小等;另外,环境压力变大,企业社会责任增大,资源相对紧缺,生产和管理的成本增加,技术工人短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指出,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据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装备、工程机械、汽车、高速铁路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制造领域提供核心部件的龙头企业,它们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未来也将是最受益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企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十二五”期间,要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20%以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智能制造装备 第12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会议指出,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 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 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 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结构调整, 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 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会议要求, 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 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对部分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 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培训, 改进生产组织方式,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 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 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智能制造装备】相关文章:

高端智能装备制造07-11

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12-01

制造企业智能制造08-17

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07-01

智能制造09-12

智能制造07-01

智能制造产业06-09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06-05

中职智能制造专业09-06

智能制造论文提纲08-30

上一篇:CT造影注射下一篇:整合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