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

2024-09-06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精选12篇)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 第1篇

一、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探究, 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演示是配合课堂教学中的内容, 由教师进行示范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的实验。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演示, 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 并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结合讲解, 得出结论, 是使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具体物质的重要途径。演示实验习惯上由教师在讲台上做给学生看, 学生通常没有动手的机会, 由此导致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不高。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 (的现象) 只能使教室内 (讲台周围) 的少数学生受益。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 增强实验效果, 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让出手中的资源把机会还给学生, 把一些演示改为学生动手探究实验。从原则上讲, 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 装置不过于复杂, 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 只要实验条件允许, 均可改为学生动手探究实验。如“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原电池的原理”、“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苯酚的性质”、“醛的性质”、“乙酸乙酯的制取”等等。总之, 许多演示实验都可改为学生探究实验, 而且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它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以优化课堂教学。

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中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较多, 传统的教学老师常会按部就班的把实验演示一遍, 从而得到结果与书本描述一致即认为大功告成。学生也是依葫芦画瓢, 机械的记忆下实验现象或者是结论即可。如果对这类型的实验给它进行适当的局部设计, 以探究的形式出现, 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化学1 (必修) 》Cl2性质就可这样设计: (1) 取二瓶Cl2 (颜色深浅接近) , 在一瓶中加入适量的水, 振荡: (1) 比较二瓶氯气的颜色; (2) 比较水溶液和蒸馏水的颜色, 得出什么结论?

(2) 在氯水中加入少量Ag NO3溶液和Na HCO3固体, 同时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1) 加Ag 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有什么离子? (2) 加入Na 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 说明有什么离子? (3) 为何石蕊先变红后褪色?是氯水中的氯离子起作用?还是氯分子的氧化性, 或是氯分子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的氧化性造成的?

(3) 取二瓶干燥的氯气, 分别加入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氯气溶于水的过程本质是氯气在水中溶解为主, 并部分发生化学反应:Cl2+H2O=HCl+HCl O

通过对实验步骤的设计, 变“验证性”为“探究性”,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 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改进部分课堂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中部分课堂演示实验难度大, 难以成功, 经常会出现意外的实验现象, 因此许多教师往往就不安排实验, 甚至落下了一碰演示实验心里就发慌的心理毛病。笔者认为有些实验看起来很难, 真正动脑筋去想、去做, 几经反复, 那难做的实验因为你从实践中获得了经验而变得容易起来。必修1化学中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通常用铂丝进行实验。这一实验存在下列一些困难:一是对一般学校来说, 铂丝来源困难, 学生分组实验更难以办到。而且铂丝在氧化焰中反复灼烧, 易从镶接的棒上脱落或折断。在检定某种元素前, 均需将铂丝用浓盐酸洗尽后, 在外焰中灼烧至无色, 方可进行实验.操作中由于浓盐酸的挥发性, 加之在氧化焰中反复灼烧, 空气污染严重, 对学生的身体损害较大。二是现象不明显, 由于酒精灯火焰呈黄色, 钾火焰须隔蓝色钴玻璃才能观察到。除铜元素外, 其它焰色难以分辨。

我对热源进行了改革, 取蒸发皿若干个, 每个注入三分之一体积的酒精, 将它们点燃, 作为热源, 从而避免了酒精灯黄色火焰的干扰。 (注意在一个蒸发皿中, 只能演示一种物质的焰色反应, 否则离子颜色相互干扰, 现象不好。)

方法一:

将KCl、Li2CO3、Cu SO4、Sr (NO3) 2、Ca Cl2配制成饱和溶液。分别注入5个小塑料喷壶中, 对应不同的蒸发皿, 并在其火焰的上方进行喷射, 就会形成一团火焰, 现象非常明显。 (有些化学教师取上述饱和溶液2-3ml加到50ml无水乙醇内, 混匀, 再将各种金属盐的乙醇溶液注入小塑料喷壶中, 对着酒精灯进行喷射, 本人实验后感觉效果不好。)

方法二:

用10cm左右的一股缠绕在一起细钢丝代替铂丝, 无论蘸取液体药品还是固体药品, 实验现象也都很明显。

实验证明:改进后的焰色反应材料易取, 成本低, 操作简单安全, 并可多次向学生演示。试剂用量少, 现象非常明显, 焰色持续时间长, 且钾元素的焰色不需蓝色钴玻璃即可观察到。实验更直观、更富有吸引力, 启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激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了钠与水反应后, 就有学生提出:钠能与盐溶液反应吗?钠能否置换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钠后面的金属吗?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学生预先设计了这样一些实验:“把一小块金属钠分别投入滴有几滴酚酞的氯化钠水溶液、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现象是怎样的?”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把钠放入滴有几滴酚酞的氯化钠溶液中, 实验结果同样有氢气放出、水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把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实验结果同样也有氢气放出, 同时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这组实验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 钠与水反应的原理;明确钠在溶液中是无法置换出其他金属的。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 但学生在这过程中, 既要动脑, 又要动手, 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和展示实验, 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 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无穷乐趣, 开拓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 通过实验教学的创新改革, 实施创新教育, 从推进素质教育出发, 转变教学方式, 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主要目的,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真正使学生从课堂、从实验室走向社会, 走向家庭。这样, 他们学习知识的空间将较大地拓宽, 观察物质变化的视眼将更开放, 从而使精神状态更轻松, 学习信心更倍增。但是, 教师身上肩负的担子不是轻了, 而是更重了, 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地钻研教学业务,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条件和环境,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进而为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史光源…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的尝试网络论文.

[2]陈营风《改革化学实验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学》 (2003年第4期) .

[3]江玉安《试论化学创新教育的教师行为》中国化学学会《化学教育》 (2002年第23卷) .

[4]徐叔炎《化学实验创新教育浅谈》,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育》 (2002年第11期) .

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创新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5-0083-02

化学学科的形成源于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学科体系的本质所在。通过不断地进行化学实验实践,研究者不断探索和拓展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极其关键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如今的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在中学教学阶段,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初涉化学领域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锻炼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对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进行创新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中学阶段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创新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之间的内容、编排缺少联系

通常情况下化学实验课的实验安排都是由化学任课老师完成,实验的安排通常都是建立在理论课进程基础上的,属于对理论的验证式实验。正是由于偏重理论课知识的系统性,从而忽略了实验课本身的特点,没有很好地遵循实验课应有的系统性,没有循序渐进地从基本的操作方法入手,而且缺乏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学好化学实验课,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对于学生相关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够

开设化学实验课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包含着思维、想象、观察、概括等的能力。长期以来,实验课一直处在一种学生验证、老师演示的状态中,根本没有思维、想象、观察、概括等方面来自学生自己方面的实践与总结,大大束缚、压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对策

1.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升动手能力

在新课程中,探究性的化学实验内容大大增加,而且要求实验必须是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完成。从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可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所以高中化学实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进行设计。

但從现有教材的内容看,大多数实验还是以演示实验居多,学生的动手实验相对较少。为了攻克这一问题,化学老师应该依据现有的实验课程进行灵活的改动,将原有的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动手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同时学生动手实验也应该遵循一定的方法,否则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实验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挑选实验器材→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2.通过改变实验过程及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所谓的实验教学能力并不是指做成实验的能力,身为一名教师,能够做好一次实验并不代表着就能够教好这一次实验课,老师应该提高自己对实验讲授的技巧、能力和质量。这就需要化学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各个学生的特点,创建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实验过程中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如实验操作、话语以及行为等,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必要的讨论。实验结束后老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对相应的实验结果及现象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得到准确的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对于一切有利于老师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目的的资源,不论是在实验设计还是在实验进行中或者实验结论的总结阶段,都可以归为这一范畴。老师应该充分发挥现有实验资源的作用,并不断深入挖掘其中潜在的可以为实验教学服务的资源,同时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实验中来。另外老师光挖掘实验教学资源还不够,需不断拓展实验内容,补充教材不足。

3.利用多媒体促进化学实验教学

多媒体,拥有信息量大、省时省力的优点,对于高中化学实验过程的控制以及样据处理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另外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清晰度,强化实验的效果,使比较抽象的实验有更深的具体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虚拟实验,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学生记忆。

总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认真细致地研究新课标及教科书,精编教案,创新设计课堂教学。围绕化学实验展开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特色的充分体现。化学实验教学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才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开发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教学,问题教学

“驴子背盐”的故事大家都耳濡目染。为什么驴子第一次背盐过河很轻松地过去了, 而第二次背棉花过河却被淹死了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套用了“背盐过河”的经验, 不能正确地分析新事物, 新现象。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没有创新意识。笔者认为, 要做到教学创新, 应从以下做起。

一、加强课程标准学习, 走出认识误区

首先,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化学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必修课程设课目的的说明和功能定位。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 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中, 必修化学课程显然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它既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螺旋发展和提升, 又是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所以, 必修化学模块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要对全体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全面的素养教育, 这个性质与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一致的, 它的课程设计取向应该是多元的, 这就要求必修化学不能只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要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基础。

其次, 从思想上根除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 高考形式不明朗, 为了高考能取得较好成绩, 在必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尽可能加深、拓宽, 向老教材、老模式靠拢, 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观点忽视了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的特点。学生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属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 没有必要在必修课程阶段就拔苗助长, 越俎代庖。同时,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选择选修内容和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化学, 必须彻底转变现行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 严格控制必修知识内容的深广度。部分知识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在选修模块中再做适当的拓展。

二、树立教材范例观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我们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 是案例或范例。因此, 我们应该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 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 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 获得发展。例如, 在进行《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 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 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结构, 显然极为单调, 有的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200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四中的李甲虎老师在执教《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时, 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 引领学生重走原子结构的发现之旅。其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首先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 从德谟克里特的朴素原子学说, 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 到汤姆逊发现电子、想象建立起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从而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 再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最终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或研究者的角度, 思考或评价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尤其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为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 进行深入的思考, 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等基本特征。李老师这样做, 既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化学史教育, 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质疑精神和科学态度, 使学生自我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三、开展问题教学

化学教学, 其实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问题解决是以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思想来设计教学的。它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和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构思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案, 尝试解决化学问题。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中, 教师的职责变成了疏通和引导, 包括问题的提出其实都可以由学生通过组织讨论、开展交流来共同完成。例如, 教学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旧知识, 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CuO和H2的反应实验来发现问题: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哪些?常用作还原剂的金属单质有哪些?开展问题教学要重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及把握某个问题的各个方面, 引导学生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相关条件来提出相应的化学问题。例如,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对比、实验演示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猜测、质疑, 自己提出要探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做到有耐心, 循序渐进;在试图解决某个问题之前, 要先对它进行明确的阐述, 并规定界限;要避免把注意力只局限于问题的一个方面。例如,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多种实验的方法, 尽量提出多种方案, 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必要的实验材料的收集, 开展实验验证, 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总之, 教师因该加强高中化学中的创新教学,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使化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才能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伯刚, 马志.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困惑与建议[J].黑河教育, 2009.

[2]陈昌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3]程瑞臣.化学课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4]高燕.从新课程理念看化学微格教学中的提问技能[J].保山师专学报, 2009.

[5]高树浪.建构有效课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6]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第5篇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设计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却仅存于对概念、原理等方面的验证,老师通常是在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则在背实验、看实验,这样却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然而新课标实验教学则是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为课堂增添了几分愉快的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想

新课标实验教学是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实验,认识到化学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了解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锻炼出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有助于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思想。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忽略了化学所伴有的探究性、发展性及团队合作性等功能,而新课标实验教学不仅注重探究性和发展性,更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回顾历史,化学实验并不是一个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它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求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影响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因素

1.外在因素――学校

学校不仅是实验教学设备的提供者,也是课程安排的操控

者。现如今实行新课标实验教学注重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就需要每个实验得做好几组数据,来验证所假设的课题,有时甚至不会出现我们想得到的结论,然而这样就会导致实验过程复杂而漫长,但是学校所安排的实验课程却少之又少,老师和学生只能放弃。既然实行新课标实验教学,那么学校就应先从这两方面进行改革。

2.主体因素――老师

老师是学生和学校联系的纽带,老师可以将学生比较好的想法和要求反映给学校,同时老师还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改革后,要求老师改变以前死板的教学方式,采用一种科学创新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前实验课程的设置是验证性实验多于探究性实验,导致实验的作用受到限制,另外还重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体验。

三、改进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方法与途径

1.实验中学生有时会因为没有注意实验要求而造成药品浪费

我们将这些实验转化成微型实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节省了成本,减少了污染,使得学生真正做到绿色化学。例如,进行原电池与电解实验时,用1号锌锰电池的碳棒替代石墨电极,用盛放石蕊试纸的小塑料盒替代U形管或小烧杯做电解槽效果就很好。装置中两个电极的距离比在U形管中小很多,省电省时。塑料盒与小型U形管容积相当,而且材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实验现象。使用时应用双面胶固定在塑料板或木板上,防止倾倒。

2.打破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

由学生选做实验,实验内容不应受教材的限制,这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有利于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同时拓宽知识面。例如,学习了淀粉与葡萄糖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酿甜酒。这个实验看起来简单,但是仅凭课本知识却无法完成。学生通过询问酿酒师傅、查阅资料、互助合作等手段,经过反复尝试后完成实验。当在课堂中讨论该实验时,不仅加深了知识点,更品尝到了探索、创造、成功的甘露以及失败的苦涩。

3.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新课标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设计问题和实验内容,同时老师再对他们的问题和实验内容进行辅导,使得学生明白自己的设置有什么地方不合理。例如,学习了浓硫酸以及稀硫酸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浓硫酸与稀硫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如何区别这些性质,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教师将学生设计好的方式做成纸条,让每组派代表进行抽签选择,自行进行装置设计,所需要的容器与药品汇报给教师并由教师提供。操作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协助和点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实验协作探究;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对传统与新课标教学进行简单对比,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化学实验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所以实行新课标改革实验创新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关注当今的环境问题从化学开始,从简单的实验室开始。

参考文献:

张新锐。高中化学实验现状与实验创新式教学研究[J].才智, (25)。

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思维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36-02

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其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最后,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第一,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他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出“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了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第二,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他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研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他就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了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IC1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IC1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IC13溶液和Na 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能学生的思维发展终身受益。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高中化学创新教学探微 第7篇

一、创新教学第一步:革新教学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因此, 我认为高中化学创新教学, 首先要创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是标准化的教学, 那么我们就要变“标准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 即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平等”,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方法, 创造学习机会, 培养学习能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收获知识和技能,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性的探究学习, 以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例如可以以新闻《炸起千层浪:珠江“水雷”谜团待解》作为讲授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教学情境, 通过对新闻的简要解析:广州市珠江河段上惊现神秘“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漂浮于水上, 有三个发生了爆炸, 另外三个被有关部门成功打捞上岸, 幸好整个过程无人伤亡。学生听完肯定很想知道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会爆炸?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课本所介绍的金属钠的性质来解析他们产生的疑问, 这一方法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二、创新教学第二步:创造性处理教材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课程改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 高中化学的教材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带领下不断地趋于完善, 立足于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视野, 加深学生对科学领域的了解, 旨在培养出不仅具有良好化学知识而且具有较高的化学素养的学生。教材编写者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但是, 尽管如此, 新教材仍然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 所以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 为了使得教材尽量的多元化和丰富, 内容的编排上就不一定能够全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与重组, 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一味地依赖“原汁原味”的教材或许可以符合其系统性的特点, 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总是具有特殊性的, 因此要“两者权衡取其重”, 使得教材更加符合各班学生的具体教学情况的发展需要。例如, 可以多引入一些像“高分子污水分离膜、海水淡化、太阳能的利用”等这样先进的、可以反映我们现代化科技进展的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密切地贴近时代潮流的动向;再有可以通过介绍如“锅碗瓢盆、动力燃料、日化用品”等生活中常用的“化学品”来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第三步:创新教学方法

古语有训:“供人以鱼, 只解一餐;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讲授法是传统教学模式里面最常用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质疑, 原因在于此法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 忽略了学生对教学的回馈, 无形中贬低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降低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导致了事倍功半的学习效益, 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这就提醒着我们必须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改革, 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 要将学生的能动效应最大化,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探究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如为了能够使学生实际掌握HClO的漂泊作用原理以及常识, 我决定抛弃用化学反应式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这样空口说白话的教学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单位, 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首先给学生分发装有一定容量Cl2的注射器,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Cl2的体积, 然后注入少量水、振动, 再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 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问题;接着吩咐学生用玻璃棒蘸取注射器中的少量氯气滴到PH试纸上, 请学生根据书本的介绍分析试纸中间变白周围一圈呈红色的原因;最后演示氯气通入干燥和湿润的布条实验, 再请学生根据演示总结出有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第8篇

化学是新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21世纪所需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来进行课堂的创新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学会熟练应用知识。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对趣味的东西能引起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易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1)歌诀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口决“升、失、氧,降、得、还;若问剂,恰相反。”(2)联系生活法。因为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学好并且掌握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多联系生活。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最根本问题是如何确立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只把课本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记忆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的,致使教师只是对教材负责,老师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则是死背知识,只是满足于完成和获取标准答案,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当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方探讨、联系实际、有所发明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这就得改变老师在课上单独表演这一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例如我在上《金属钠》这一节时,大胆改革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演示实验中,在做钠与水反应时,我叫两个自告奋勇的学生上讲台做实验,通过实验与观察,两个同学向大家分别描述在实验过程中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上习题课时,我改变以往教师全堂包的教学方法,把解题过程讲一遍,并板书解题过程与结果,学生则拼命地抄写结果这一教学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习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有些习题课先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再叫一些同学表达自己的分析与解题过程。有时叫些同学上黑板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的分析过程与结果与大家分享,这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学生怕老师,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了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更加尊重和热爱,以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如果教师总是板紧脸孔,学生心理就会受到压力,所以教师要精神饱满,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觉得该教师可亲可敬,这样师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的情感。

三、创设课堂教学中的生活趣味性

例如,在讲到《离子共存》问题时,提到无色溶液,那么溶液中就不能有二价铁离子,因为它是绿色的,也不能有三价铁离子,因为它是黄色的。讲到这时,我看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听,于是我就说:“大家都知道,吃苹果对身体有好处,还可以补铁,吃的时候苹果肉有些微微发绿,但如果你放一会再吃,会发现置露在空气中的果肉变黄了,什么原因呢?”说到这,同学们都瞪大眼睛,点着头说:“是变黄了,怎么回事?”我顿了顿接着说:“原来苹果中二价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三价铁,所以由绿色变黄色,在苹果汁的生产过程中,常常加入少量具有还原性的维生素C防止二价铁被氧化。”结果,大家兴趣马上就提高了,唧唧喳喳互相议论不停,“原来如此啊!”我趁热打铁,那同学们记住二价铁和三价铁都什么颜色了吗?“记住了”……

在讲胶体性质时,讲到渗析,我就结合现在的尿毒症进行治疗时采用血液透析来解释原理。先讲到尿毒症的病因:是因为肾的过滤功能减退或丧失,肾就相当于半透膜,它允许小分子物质(有毒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这样保证体内毒液排除。得尿毒症后,肾不能让毒素排出体内,这样体内毒素越来越多,就会影响到人的健康以致危及到人的生命。而血液透析,同样是利用半透膜原理,把体内血液抽出进入血液透析机,而血液透析机的管壁相当于半透膜只允许小分子的毒素出去,而血液中的大分子的蛋白质(也就是胶体)不能通过,这样经过血液透析机后,人体血液中的毒素就被排出,无毒的血液又重新流回体内,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讲授有机物《蛋白质》这一节,因为这一节内容与人们有密切的关系,但纯理论的知识比较少,那我就着重介绍这一节中与我们切身利益有关的知识。比如:人体内不断消耗蛋白质,所以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人类要不断补充蛋白质。所以不吃肉的人,可以通过食用牛奶,坚果等高蛋白的食物去补充体内的蛋白质,以防止食用肉类而积累大量的脂肪,又不至于使人体内缺少必要的能量。又如教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小知识,西红柿最好加热以后吃,因为西红柿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只有在加热后才能发挥作用。

在课堂上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但使学生易于掌握,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歌决记忆法”和“形象记忆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记忆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我把他们的关系画成一副可爱的小猪,这样学生的兴趣特别浓,而且会记忆得非常深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以及被氧化、被还原,这些概念多还易混淆,对于一节课接触这么多的概念,学生本身就有难度,还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难度很大。于是我就采用“歌决记忆法”给出一个十二字的口诀:升失氧、降得还;若问剂、恰相反。具体讲解含义:化合价升高,原因是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对应氧化产物;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对应还原产物。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不但轻松的、愉快的学会了知识,还使学生对化学有了兴趣,把难理解的知识变得简单。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 第9篇

一、充分掌握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与精髓

老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线工作者, 是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因此,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个性创新化的时代里,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在面对教材不断改革更新的情况下, 要不遗余力、认真细致地把握住教材改革的方向。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在不断完善调整之后终于被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课堂当中。首先, 新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教学目的更明确, 层次更清晰。使学生们很容易找到学习的重点, 并且循序渐进, 不容易感到学习吃力, 节省了时间, 也提高了效率。比如:新版教材中每个实验后面都有学习目标, 初步学习什么 (制取气体、提取混合物) 初步学会什么 (材料选用、仪器连接、溶液配制、数据计算、观察方法等) 。其次, 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样式不一, 图文并茂。这样的编制特点使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插图、辅助图片, 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形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 加深了记忆和趣味的效果, 使知识内容的学习变成了愉快的享受过程。例如:教材中会结合实验例子配上实验现象的插图, 使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结果更具体清晰。一些抽象的分子原子概念配上比例模型图后就变得更直观, 让学生更易理解。

二、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在要求学生努力的同时, 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面对教材的不断改革, 教师也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 做到与时俱进, 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讲解, 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措施, 来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扩展其知识范围, 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运用能力, 否则一味按照传统模式来教授, 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退, 产生被动填鸭式的教学状况, 无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潜力, 使教学成果收获甚微。因而, 教师在补充自己知识技能, 提高创新应用的基础上来教授学生, 会给其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在老师的教学指引下充分开拓其创新思维。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研究

1. 增加趣味实验,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过去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大多数所介绍、讲解和让学生操作的实验都是课本上安排编制好的, 只需按照其方法、步骤, 所需材料等一步步完成即可。不能说这种实验方式不好, 但是的确存在它的弊端。尽管得到了相同的知识和结论, 但是却少了学生们自己思考, 钻研探究的过程, 使其思维受到限制, 无法做到创新。同时, 实验内容过于固定、死板, 方式单一, 长期下去, 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变得反感厌倦。因此,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兴趣的培养, 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者课下开展一些趣味性实验, 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一些作业, 都是充满趣味性的小实验:“如何从粗盐中提纯”、“彩色温度计的制作”、“魔棒点灯”等, 这样, 不仅能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自主研究试验, 而且获得了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的增长和开发, 是培养创思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改变试验教学方法, 多提问、多思考

每个人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 这是人的本性, 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这种本能呢?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 捋顺教学思路的情况下, 多给学生设置问题, 这样, 在讲课的过程当中, 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 不会分心。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认真听讲, 仔细思考, 充分开动脑筋, 从多方面进行发散思维, 在自己完全理解之后, 很可能会继续研究探索, 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这何尝不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的方式呢?例如:教师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时候,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当钠与水激烈反应后, 钠与乙醇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 学生们会从这个点不断地思索研究, 远比机械地听老师一人讲授获益的多。

3. 改变实验性质, 使其更具有探究性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 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地进行按步骤操作, 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缺乏探究性的意义, 无法让学生获得自我创新思维的提高, 因而会使学生思维被限制, 形成固定模式,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推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很必要。例如: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室温下, 把铜片放进浓硫酸中, 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 甲认为铜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铜片不会发生明显现象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那么分析这两种说法的正确性。由此, 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 互相讨论研究, 并通过亲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 大胆假设, 多角度分析, 进而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

4. 与时俱进, 开展化学实践活动

学生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老师很多时候想把最关键的难点和重点传授给学生, 但往往力不从心, 时间短、任务紧, 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因而组织课堂外的学习实践活动成为了老师们开辟的第二课堂。结合新版化学教材的实时性的特点, 老师可以根据当下的社会状况或者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来开展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习研究活动, 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实践去操作, 通过运用创新的思维, 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假设、构思、到操作、观察、得出结论, 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这样不仅培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从而将知识活学活用, 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到一起,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例如:老师可以针对秋天马路上的落叶现象, 来给学生们布置任务。当清洁工人们把落叶清扫并堆放到马路边上, 然后进行集中焚烧时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造成环境污染, 那么该如何进行落叶问题的处理呢?通过这一发散式的问题, 来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使学生的思维不再被束缚, 从而借助各种途径和渠道来进行知识的搜集和实践操作证明, 这种带着明确目标的探索实践活动是最具效果的, 而且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并进一步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 由于高中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的帮助和启发, 所以做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环节。本文通过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开发问题所提出的几点实验教学方法, 希望在以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当中, 能得到运用和验证, 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水平,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玉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杨宏伟, 侯千金.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08:150-153.

高中化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第10篇

一、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强行对学生进行化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的灌输,把学生当做容纳知识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甚至一些化学实验教师都靠口头语言的描述讲解, 根本不给学生动手参与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整节课堂的控制权都由教师一人牢牢把持,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不参与课堂、不回应老师的麻木习惯,甚至对化学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理,总之,整个高中化学课堂出现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局面。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为客体,教师不可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能剥夺学生主体地位,他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参与课堂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可见, 新课改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承担的角色和占据的地位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教师为指挥者与引导者。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遵循“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观点和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化学学习全过程。

比如学习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上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内容的化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而是让学生四人分为一组, 课前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金属腐蚀现象和腐蚀物体进行调查, 然后经过自主探究和自主分析尝试总结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方法。因为高中学生面临即将高考压力,社会实践活动早已淡出教学课堂, 而我这一举措则使社会实践活动重返课堂,这样既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切实提高了探究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增强化学课堂的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无论何种教学内容,教师都一贯采用传统教学工具粉笔+黑板和口头语言的讲解方式为学生呈现,但是,高中化学某些知识点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特点,只一味采用传统教学工具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和创新教学手段,使其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如今,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开始走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式,给枯燥、呆板的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引进化学教学课堂, 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动静结合的优势,可以将抽象、静态、复杂的化学知识以生动、动态、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从而促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

比如,在学习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中“化学平衡的移动”这节内容时,这节课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概念,因为具有高度抽象性,一般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回顾了以前学过的溶解平衡, 然后概括总结出了化学平衡的四大特点:动、等、定、变,并为学生展示了平衡移动的图像, 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用动态形式进行演示,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难度,而且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了化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习兴趣,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自然达到理想状态。

三、改革传统教学教学评价,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评价, 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评价思想影响,教师对评价的功能和任务缺乏正确认识,过于夸大甄别和选拔功能, 把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忽视了学 生在实践 能力、学习 态度、学习 习惯等方面 的考察 ,用分数对 学生进行 等级划分 ,评价方式 传统 ,评价内容单一, 导致教学评价不能真正体现出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评价不可再把学生学业成绩当做唯一标准,而是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评价理念,努力尝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我们不可再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是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4],如课前预习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后复习情况等,将评价重点由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进行转变,并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即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对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状况运用肯定和欣赏性质的语言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赞美。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得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后, 就会迸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并逐渐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性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性;实验教学

一、当下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以老师演示为主,学生动手少。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受学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多数实验的是由老师将实验器材带到教室,由老师在讲台上演示为主,学生基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学生只能通过观察老师的操作进行学习,学生不能体验实验操作带来的真实感受。比如:在讲解磷的燃烧时,通常就是由老师在讲台上操作,而没有带学生到实验室亲自操作,因燃烧速度较快,很多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实验已经结束了。这样的实验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意义,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为了让学生能近距离的观察实验的变化过程,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必须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1.2教学手段传统,师生互动较少。高中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认识化学原理的变化过程、巩固化学理论知识。但是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老师始终处于实验的主体位置,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在试验中缺少师生互动,造成实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解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以后,就任由学生自由的去操作,并没有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后续的指导,在实验的关键点时没有做好提醒。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后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观察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对一些化学原理掌握不到位。

二、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2.1合理调整实验内容,提升探索性实验比重,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1)将传统的演示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对于已有的实验性实验进行合理的设计改变,让其成为探索性实验。比如:将“氯水的性质”这个演示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将氯水的成分通过实验一步一步得出,通过操作得出其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安排,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做好实验准备的物品,然后由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其水的颜色、状态等,最后总结出性质。由于这是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的,对实验过程有了亲身的体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和化学学习的兴趣。(2)开展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的实验。创新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选择实验项目时,可以评估实验室的条件、实验的安全性、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创新空间的实验,比如,棉布染色实验。让实验从一开始就对学生构成吸引力,进而将实验所需物品准备完善,让实验顺利完成,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进而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设计性实验。

2.2提升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增加课外创新活动。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实验室的认识并不客观,多数学生认为实验室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对实验室存在不同程度的惧怕心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畏手畏脚,怕碰坏仪器,害怕实验有毒、害怕仪器爆炸等,最终致使实验效果不理想。这种观念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比如:部分对化学实验有兴趣、且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实践操作机会少。这种情况可以依据情况,增加这部分学生操作实验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实验机会也是实现化学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书本理论,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

2.3实验时分组进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种方式在指,在实验开始前,老师根据实验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又在组内分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增加学生间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对一些要求较高的实验,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进行分组,让学习优异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混合搭配,进而让实验顺利完成,在完成后,在由老师做最后的统一点评。比如:可将传统的Na2O2性质实验设计成“测定某样品中Na2O2的含量”的团体探索实验,将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3-4组,教师给出实验题目,由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确定实验所需仪器,并进行实验,最后全班讨论。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让化学实验教学体现创新性。可以通过以上方式进行,提升探索性实验的比重、增加学生做实验的机会、转变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观念、实行分组实验教学等多种方式,同时,还需要老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姚连云.新课程背景下内蒙古西部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史秀娥.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对策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陈倩.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刘女兢.“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于荣华.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一、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 不是单向交流, 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 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 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渴求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其次,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 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 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 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 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爱因斯坦说过, 他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他发现了相对论。在人类认识史上, 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 创造性思维就无从产生, 许多发明创造也不会出现。

最后, 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 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 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 不能太容易, 也不能太难, 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 顺藤摸瓜, 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例如: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刚刚学习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 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两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在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比较容易了。

二、诱发动机,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 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抢战的创新人格。

首先要有动机。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里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论坛中讲道:“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 经长期研究, 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 终于制造出“红三角”牌纯碱, 并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其次要细心。许多发明创造往往存在于偶然的机会中, 一时疏忽, 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 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 在巴拉尔之前, 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 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 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 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 后经重新化验, 证实其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 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住这一机会。所以, 做任何事, 特别是科学研究, 必须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最后要百折不挠。要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 在制硝化甘油时, 多次发生爆炸, 他本人被炸伤, 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 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 他把实验室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 从而获得成功, 成了大发明家。所以, 创新必须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付出了生命, 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 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 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构成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验的创新能力。

首先,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O2、CO2实验室制法时, 根据所用药品和反应条件, 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 假设N2不存在N≡N, N2变得活泼, 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加以肯定, 并加以鼓励。

其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特征, 但主要体现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NaHSO4溶液滴入Ba (OH) 2溶液中和Ba (OH) 2溶液滴入NaHSO4溶液的现象是否相同, 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 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 现象不完全一样。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 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它首先与水反应, 所以得不到金属铜, 而是生成Cu (OH) 2蓝色沉淀。

最后,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和观察分析的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 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验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 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 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 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的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 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 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NaHSO4溶液和Ba (OH) 2溶液的反应, 可以让学生动手, 得到结论。这样, 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亲自动手, 亲自实践, 感受“创新”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系统目标下一篇:免疫力的秘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