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积累论文范文

2024-07-06

重视积累论文范文(精选12篇)

重视积累论文 第1篇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要做到学生看到作文题目不愁眉苦脸, 乐于写作, 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词和生活素材,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的方法。只有多方面发力, 多途径突破, 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有所提高。《红楼梦》当中香菱向林黛玉请教如何作诗, 黛玉教香菱有选择地背诵诗歌, 不久诗就做得好, 新巧有意趣。古人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 要学好语文, 必须让语文的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因此,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领学生由课本延伸开去, 阅读大量的课外诗文,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感悟语言规律, 培养自己的语感, 形成丰厚的语文积淀。

观察生活。德国大诗人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常青。由此可见作文只有扎根生活, 才能永远生机勃勃, 永葆生命活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多看, 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抓住其中感人的生活小事, 挖掘小事当中所蕴涵的时代意义;利用自己的耳朵多听, 在倾听到的众多信息中, 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作文素材。比如在校园里面, 观察课间的活动, 同学是怎样做游戏的?怎么跑步的?体育课堂上老师如何进行排球训练的, 怎么让排球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生机盎然的?在家庭生活当中, 细细观察妈妈平时做了哪些工作?从中体会到妈妈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还可以观察一年四季, 季节的变化流转, 流转的过程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动物的外表、体表的毛的浓疏变化、食物的变化。观察风霜雨雪, 就雨而言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 特点是截然不同的, 只有睁眼看世界, 细细品味, 用心观察, 才能提笔写妙文。

主题阅读, 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苏教版教材在编排上都习惯于把有相同或者相近主题的文章编为一个单元。许多古代诗歌、现代散文与课文在内容、题材上往往有相同或相近之处, 教学中我利用此种联系延伸开去, 指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以诗歌教学为例, 结合苏教版六下语文第一课《长江之歌》为例,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同体裁阅读。《长江之歌》是一首现代诗歌, 因此我首先从此题材出发让学生阅读一些现代诗歌, 如《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写给城市》, 反复诵读后比较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并且把现代诗和古诗进行比较, 按照自己的理解, 找出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不需要详细讲解, 毕竟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 还不需要对诗歌的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

2.同主题阅读。这首诗用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和母亲般的胸怀。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因此我引导学生阅读了《故乡的芦苇》、《南海明珠——海南岛》、《漓江游记》等作品,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 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3.由课文引文延伸。即拓展阅读课文中引用或提及的词语、美文。《长江之歌》中涉及了一些词语“母亲的情怀”等等, 我就引导孩子去读《慈母情深》、《月光启蒙》等描写母亲的文章, 从而加深了对长江母亲情怀的领悟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进行方法指导, 积累作文素材。

1.教师推荐与学生搜集相集合。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 全体参与动手, 或从图书室借阅, 或在家中寻找, 或在网上浏览, 或向他人访求, 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 学生就容易产生读、背的欲望, 积累更容易收到实效, 也便于养成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把眼界打开, 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探索积累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指导每一个学生建立自信、鼓舞斗志、扬起人生奋进的风帆。

2.抄、读、背、析相结合。学生积累时遵循语文学习的要领进行, 把手抄、口诵、理解、记忆有机结合起来。诵读、抄写、背诵对不少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 解析就相对有些难度, 需要教师点拨, 或随堂进行点拨, 或利用专题讲座集中讲解疏导, 或就阅读内容解疑释惑, 或就方法要领深入浅出点化辅导, 鼓励学生打破框框, 激发自己心灵的火花, 寻找自己独特的体验, 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3.定期推荐与交流相结合。每周一次读书交流会, 或推荐正在阅读的作品, 或谈读书的心得体会, 或解答心中的疑难困惑, 或朗读自己的作品。交流会上更多的是肯定他们的阅读成果, 激发他们去主动阅读。

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质 第2篇

***小学张***

小学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困惑:小学生从低所级到高年级学过的那么多文质兼优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可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究其原因主要在阅读教学中重基础知识,轻语言积累。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 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纵观多年来,语文教学采和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 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争得深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地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 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 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 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3、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江泽民总书记访日进,主人 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 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

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 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 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1)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2)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3)结合 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语云:“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 活动的有效参与。

3、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 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1)每周星期六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谭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 擂台赛”等。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 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 目的。因此,俄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

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 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俄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

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 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 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

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

重视积累,乐于表达 第3篇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探讨了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仿写提高以及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好评价功能,以期能多管齐下实现个性化表达,提高学生的习作技巧。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作文教学 材料积累 个性化表达

纵观当前的中职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语言基本功差、表达能力弱的不良现象,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或者就是千篇一律,充斥着虚情假意,毫无特色可言。可以说,现代中职学生作文质量普遍不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作文本属于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我们中职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有效举措,不正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在生活中寻找积累,丰富个性素材

1.撷取生活的浪花

丰富多彩的生活就像是一条长河,是学生进行有效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从张岱的小品到当代作家毕淑敏,他们的作品中无不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观察生活,包括身边的人、景、事等,只要处处留心,自己过去的经历、身边所熟悉的人物的一言一行,以及阴晴圆缺、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观等都能成为自己笔下的作文素材,只要时时皆留意,就不愁笔下无“物”。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动笔做好记录,养成记录生活、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对曾经看过的、听过的、经历过的人和事都会有所淡忘。如果用笔把它记录下来,就能方便学生随时翻阅,避免遗忘,坚持一段时间后,就能大大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生活”中积累并不仅仅是指来自学生自身的直接生活经验,同时也指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新闻、阅读书籍报刊等方式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经验,同样能够开阔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尤其是课外阅读,能够使中职学生获得广阔的视野、文化的熏陶,是积累素材的源泉。在课内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主动阅读、锲而不舍的良好习惯,阅读范围可以是古往今来、天文地理、社会文明、文学艺术等等。

积累写作素材最重要的手段是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标注、圈点、注释,在阅读时遇到好的词语、佳句、点评、故事情节等可以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灵活加以选用。在阅读形式上要求学生尝试进行通读、抄读、浏览等方法,进而学会根据阅读的内容选择读书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在仿写中有所提高,凸显个性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文句仿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应用能力,并在仿写中融入自己富有个性化的字、词,让文字体现出无穷的生命力。典型例文例句,通过文句仿写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更能在仿写中体现当代中学生的心声,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的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我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层次井然地从荷叶写起,写到荷花、荷香和荷波及荷下的流水,然后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月下的荷塘写得有色、有香、有声,动静有致,使人如临其境,最后要求学生仿写片段作文《阳光下的荷塘月色》,教学步骤顺利地完成,教学效果实现得较好。

仿写并非摘抄,而是一种对优秀文本教材的模仿与借鉴。在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仿写可以帮助学生在范文中快速找到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在仿写的基础上找到新的思路,最终才能形成自身的语言特色。

三、以作文评价为导向,发展个性创造

“内容不详细”“中心思想不明确”“语言不够形象”等,是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这些传统的评价语言过于形式化,套用在任何一篇有所欠缺的作文上都是可以的。这种类型的评语往往使学生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下笔修改,致使评语失去了它的实际价值、似同虚设。所以我们教师在作者评价中要充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学生写“放胆作文”, 使他们获得写作自由之后,才能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鲜活思想,才华如火山爆发。

例如,一位学习在《军训二三事》的一篇作文中,从文章的布局谋篇到语言文笔都非常不错,为此我给了学生作文这样的评价:“作文选取军训中的两个事件,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细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军训的苦和累,读起来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如果能再选取一个事件来体现作文开头提到的集体主义教育,文章将会更加完美。加油!”在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中,我运运用独特的评语,对症下药,收获了润物细无声之效,学生也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思维灵动、敢想敢说,中职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事、表真心、诉真情,以肯定的评价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才能够碰撞出独特的写作火花。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开展,要求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能够以一种具有前瞻性及审慎性的目光开展教学,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而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合理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林丽.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J】.吉林教育,2013(9)

重视语文积累,润泽学生生命 第4篇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优美精妙,历来是人们学习的典范。语文教师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注重语文积累。语文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过程,同时,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的。

一、尊重个体———在知识的积累中激活思维的灵性

语文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对知识材料的理解、感悟、鉴赏和记忆。其实,每个学生的向师性都很强,都渴望像老师那样,拥有渊博的知识。那么我们何不以这作为切入点呢?从教以来,只要我新接一个年级,从学生入校的那天起,就经常把自己的摘抄本拿出来,多次在学生面前“炫耀”:“只要是老师本子上抄写的内容,让学生当小考官,随便你提问,老师都能对答如流。”刚开始,学生半信半疑,当学生多次考我,我都能轻松以对时,他们眼中流露的除了是羡慕,更多的就是渴望,也只好深信无疑了。看到他们已经掉入我设计的“温柔的陷阱”,随后,我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鼓励他们把自己会背的古诗、寓言故事的名字分类写下来,刚开始,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学生独特的天赋、兴趣,尊重他们各自以最适合的方式,成长为合于他们天性的人,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之后,我引导学生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如:重点摘录课内外阅读中发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生动细腻的描写句,含有丰富哲理的哲理句和千年传诵的名言警句等。再如古诗方面,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如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引导学生以四季来分,可以从古诗表达的情感来分,可以是惜时的,也可以是描写朋友分别的……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分类整理,适时进行归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二、平等对话———在情感的交流中激发生活的灵感

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其方法离不开诵读、情境体验及运用。一首诗、一滴水、一条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在诵读规范的教材选文和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断时,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而且能使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如何体验,激发生活的灵感。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摘抄的基础上,对名家名篇进行诵读。比如在三年级,我就引领学生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感受岳飞这一民族英雄的爱国之心;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品析苏轼与兄弟之间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通过欣赏作品,学生激发心灵深处的灵感,和诗人产生共鸣。当然,我还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有自己的思维,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事实证明,学生背诵的内容越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写作,还是和别人交谈,都会树立自信心,为提高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作业中自主积累

语文课本所精选的课文,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我总是喜欢从课文中挖掘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比如,在学完《第一次报母亲》之后,除了补充孟郊的《游子吟》之外,我还让学生收集有关母子情深的词及古诗,让学生触类旁通,尽多涉猎这方面的内容。设计这样的作业,可以加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对于那些找不到这类词、古诗的学生来说,也起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学生在老师一次次的鼓励中,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渴望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展示自我,而这些由老师精心设计的作业,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自主积累的目的。

在“以人为本”为教育主导思想的今天,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新的教育理念被大家接受时,学生的生命呼唤心灵的跳动,入梦的年华憧憬着生活的斑斓。在语文积累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学生鲜活的生命,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积累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成为他们追求生命完善和润泽生命,并贯穿生命始终的愉快历程。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努力探索,定能在语文教改天地里编织出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图。

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很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 第5篇

【摘要】“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是积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累的具体要求,学习高中语文要重新审视积累的内涵,关注新课标视野下语文学习中积累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多次提到积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也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都少不了积累这一基础环节。如何正确认识积累之于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合理应用积累的策略,是教师和学生应予充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下面试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新课标视野中的语文学习积累观

(一)积累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一种心理定势。积累不仅仅在于狭义的积学,即语文知识的增加;更在于积德,即完善自我。

语文学习要具备积极的积累态度。首先,积累必须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其次,积累要围绕一定的目标。目标清晰,积累行为才有明确的指向。第三,积累需要及时梳理、整合。“格式塔理论和研究表明,组织好的材料比较容易学习和回忆(Katona,1940)。米勒(1956)也认为,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组,变成组块,能促进学习。”及时梳理、整合,去伪存真,弃粗留精,推陈出新,才能建构起知识系统。第四,积累是为了调度,为了应用。不是为积累而积累,而在于涵养,在于充实,在于提升。如高中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的学习,需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这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经由背诵,使经典积淀、内化为我们的经验。最后,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书本、生活、课堂、学校、社会等都是积累的载体。

(二)积累是一种过程

积累是一个不断拓展、衍生和增殖的过程。积累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语文学习者要增强过程意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没有积累的奠基,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积累是高中语文课程五级目标中的第一级,是基础。

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是知识的静态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首先,积累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应用的过程,比如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必要的抓手。其次,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需要阅读鉴赏者审美经验的积累。再者,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积累得以丰富和深化。

(三)积累是一种方法

达尔文曾经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即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方法。有效的积累,是经由观察、记忆、判断、比较、甄别、分类、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才能达成的。积累与爱好、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爱好和兴趣影响积累的指向,情感和意志左右积累的质量。

二、新课标规范下语文学习积累的操作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一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二是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还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提出了阅读积累的量度。要使每个高中生达到这个基本量。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教学做合一”。这些都表明单有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家庭的、社会的生活。语文学习亦然。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

重视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第6篇

一、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我们更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草船借箭》时,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精彩小故事。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名著,效果不错。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篇好的文章如一顿美餐,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样,精心设计导语,也能激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刮?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 ‘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课文。

二、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了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我们还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课本内容等,自办手抄报或手抄小杂志。如今学期,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学生在相互阅读、互相比较中,又学到很多知识。

我们还安排学生每周背三首诗词。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课外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积累了语言。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时要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词句,记录读书心得体会、只有手脑并用,读写结合,才能积累大量的材料,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积累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积累,朗读

2011版新课标鲜明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还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 注重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 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没有积累, 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更不能学好语文。重视语言积累,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积累。那么, 应如何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呢?

一、加强朗读, 自然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默读时, 仅仅调动了心和眼, 而朗读时则心、眼、口、耳全部调动了起来, 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还说:“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徐世荣先生对朗读教学的意义做过这样的阐述:“讲解是分析, 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中, 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 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 如同进行剖析, 朗读是活的, 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有人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 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 读出声,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 读出神, 读得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 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如《搭石》一课, 捧读课文,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 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中, 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 发现搭石不稳, 及时调整, 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 动作协调有序, 声音踏踏, 清波荡漾, 人影绰绰, 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 招手礼让, 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 蹲身下伏, 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 意境优美,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习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 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展开交流和讨论。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 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将这段文字变成诗的形式, 通过不同方式的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引导学生领会一行人走搭石动作的协调有序, 像轻快的音乐, 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学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 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强调背诵, 勤于积累

背诵, 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江泽民同志曾说:“不论学什么语言, 都得背, 背诵使人受益不浅。”巴金先生也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 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 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 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 做起学问, 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 成为一代大师。现在的好多学生害怕写作文, 或作文干干巴巴, 都是因为看的书少, 背的东西太少, 脑中无“米”, 说起话来, 作起文来, 怎能不困难呢?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有积累多了, 才能融会贯通。因此,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通过背诵, 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学习《校园交响诗》时, 我几乎没做任何分析, 只是引导学生去感情朗读, 读通读顺后就让学生去背诵。这样美的散文, 这样富有诗意, 令人回味的语言, 任何讲解都是多余的, 唯有让学生背过, 才能转化成他们自己的语言, 变成自己的东西。

不只要背诵教材中的文章, 还要补充课外的优秀诗文去背诵。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诗, 我又补充几首其他的送别诗让学生去背;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 我又会引导学生去背陆游的其他诗词;学习老舍的《猫》, 我不仅让学生背诵这篇课文, 还带着他们背熟课后阅读链接中周而复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写的有关猫的片段……

我还利用晨读和午读时间带着学生背诵我们的校本教材——《传统文化》《中华古诗文精品》, 让学生在经典诗文中流连, 在优美语言中熏陶, 天长日久, 勤于积累, 学生定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三、广泛阅读, 丰富积累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扩大阅读量, 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实在地讲,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有限的, 它只能教给孩子基本的学习方法, 而最重要的, 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 则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 “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2011年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明确规定,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小学六年课外阅读145万字以上。此举旨在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 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 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

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平时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读什么呢?商友敬先生说:“首选, 当然是儿童文学作品, 这是孩子们自己的文学, 是他们自己的读物。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 有孩子自己的心灵花园, 是孩子自己的趣味天地, 用的是孩子自己的习惯话语 (当然也是规范的、生动活泼的、优美形象的) , 他们的趣味、情感、想象力和语言能力, 都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滋长。今天, 一个人在童年时代没有读过《安徒生童话》, 没有读过怀特的《夏洛的网》, 没有读过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 没有读过《哈利·波特》, 没有读过曹文轩、梅子涵、秦文君等人的儿童文学作品, 没有读过任溶溶老先生的儿童文学译作, 他的精神世界是有缺陷的, 他的童年是苍白无趣的。”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读书, 老师必须先读, 这样才能与学生聊书,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读书;还需要我们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我规定每天下午上课前的20分钟为阅读时间, 不要小瞧这20分钟, 坚持下去, 会是很大的财富;每周我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 交流读书收获, 并向伙伴们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 评出这节课的书香学生。学生们要交流读书所得, 要推荐所读之书, 就必须把书研究透, 艺术地推荐给别人, 才能被别人认可。持之以恒地引领学生广泛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定能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学好语文。

重视积累加强语文习作教学探究 第8篇

关键词:语文,积累,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一直以来, 一提到作文, 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心存为难甚至畏惧的心理, 写出来的作文也大多数是“任务式”的“瞎子作文”, 学生在作文中不会说自己的话, 缺少新颖的素材, 更缺乏真情实感, 使作文成了“空心假人”。作文既是初中语文的重点, 又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重视课前、课上、课下的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要写好作文, 语言积累是基础。日常积累, 主要是采用分阶段训练形式。初一、初二进行成语积累, 初三、初四进行美文积累, 将积累与阅读巧妙结合, 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课上指导学生筛选一些精彩的语言, 赏析、运用、背诵。包括一些赋予了生活气息的、有代表性的语言, 如巧用修辞的句子、写景状物的句子、哲理性较强的句子、激人上进的句子等。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古诗词、名人名言、俗语和优美片段等。赏析课中, 每次遇到精彩的句子、语段时, 都要帮助学生从推敲、理解中总结出一些写法, 如文章运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写景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等。同时让学生及时记录, 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如果遇到可模仿的精彩之处, 就试着让学生从句式、语言、写法等不同角度即兴写一段, 并在课上展示交流,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进行了写作训练, 通过师生、生生的点评还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除此之外, 要利用每周两节的课内阅读课, 进行有计划的分类阅读。每节课都要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阅读, 因为课上时间有限, 需要根据写作要求安排阅读内容。写记叙文时, 指导学生读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写说明文时, 指导学生读一些科普读物;写议论文时, 指导学生读一些名人传记等等。还有名著的阅读, 主要以教材导读上的为主, 分学期阅读。学生在阅读时必须记读书笔记, 并选取印象较深的地方, 任选角度写心得体会。课下, 充分利用班级的读书角,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二、重视课上、课下的小练笔

课上巧用赏析课的拓展训练, 通过写片段练习, 让学生学会说话, 学会表达, 学会交流。课下巧用日记这个主要的练笔阵地,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日记也不是随便写写, 而是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初一时, 让学生学会叙事, 重在记叙, 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初二时, 让学生写一些片段描写, 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 重在练习描写。初三学生有了对事物、事情的基本认识, 可让学生写写观点、看法, 重在议论。初四学生面临中考, 主要应进行综合写作的练习。课下写日记要有字数、书面表达的要求。要求学生日记不少于200 字, 书写规范, 格式正确, 有创意地表达。写日记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因为每天都要写, 所以学生缺少新鲜感, 应付的现象也较多, 为改变这一现状, 教师要重视批改和点评, 每次日记的批改都像大、小作文一样, 做到有批语, 给学生及时留下写作的建议和肯定之处。对于优秀的日记, 当范文讲评,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保质保量地写日记, 不再把日记当成负担, 而是当成乐趣, 学生也愿意写真话, 诉真情, 使日记成了师生交流、沟通的纽带, 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写日记的局面。

三、重视课上、课下的练字工程

字迹是作文的“面子”, 美观的字迹是作文给人的第一印象。看一篇作文就好比看一个人, 首先看穿着打扮是否得体, 然后才能看其内涵, 作文也一样:首先看卷面是否整洁, 字迹是否美观, 然后再看内容, 因此, 应把练字当作一项工程做。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用硬笔写正楷字, 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的姿势要正确, 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努力养成好的写字习惯。初一、初二要帮助学生改正一些不好的写字习惯, 并要求学生将课堂的基础知识每天都以练字的形式完成, 上交, 教师及时批改, 面对面地给予学生指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到了初三、初四, 学生课业负担重了, 要有针对性地分层、分类指导。写字成型的, 可以监督一下平时的作业, 不留具体的练字任务;未成型的, 依然要坚持练字、批改和指导。

四、结束语

总之, 作文教学, 我们还在探索的路上, 任重道远, 但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不畏艰辛, 不惧力微,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重视一点一滴的积累, 相信可以改变目前学生的习作现状。重视积累, 重视练笔, 重视练字, 一定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一定可以把学生从作文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一定会让作文教学之路越走越轻松, 作文教学的效果也会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赖业伟.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 2013 (05) .

[2]黄菁华.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J].广西教育, 2011 (25) .

重视课外知识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9篇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终于上来了———教学《强项令》的反思

在教学《强项令》一文时, 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几道翻译句子的练习题:

(1)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因匿主家, 吏不能得。

(2) 以刀画地, 大言数主之失, 叱奴下车, 因格杀之。

(3) 陛下圣德中兴, 而纵奴杀良人, 将何以理天下乎?

(4) 文叔为白衣时, 臧亡匿死, 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 威不能行一令乎?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 除了翻译不准确、不到位等常见表现以外, 有以下两点值得反思。一是对“陛下圣德中兴”一句不知道该怎么翻译 (如:“陛下用圣德复兴”) 。二是让我意外却又高兴的是, 有学生问道:“汉朝就是刘邦建立的, 本来就是刘家的天下, 刘秀在当时应该是贵族吧, 为什么文中有‘文叔为白衣时’的平民身份呢?”面对以上两个问题, 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光武中兴”的故事。听完我引用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中“光武中兴”的故事以后, 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不仅解决了以上问题, 还对董宣秉公执法的历史意义以及现实意义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课外积累趣何在, 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解读古诗文习作的反思

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写作训练是解读一篇寓言。这是学生第一次解读古诗文的写作训练, 一开始只是想让学生做尝试, 在实际指导学生作文时, 我根据学生比较喜欢诗歌的现象, 对教材写作训练的要求做了适当调整:只要是本学期的古诗文篇目都可以选择解读。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 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我没有给学生念范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看, 充满个性的语言表达, 确实体现了他们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奇妙的想象能力。如:《当之无愧的林中之王》 (《黔之驴》解读) 、《守住一方心灵的净土》 (《饮酒》解读) 等。尤其是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哦, 年迈的藤条蹒跚于笔直的杆上, 鸟鸣敲破沉睡的心灵, 学习的圣地伫立其中。荒凉的小道卷起千层灰沙, 又将告别今日心有所属, 梦回千万次家。人虽在, 灵魂早已飞向远方……

寥寥数语, 一首小令, 道破天机。《天净沙·秋思》里吹来了一股萧瑟荒凉的风, 又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马致远, 我明白, 我明白这种心情, 那股很深的思家、思乡之情;马致远, 我懂, 我都懂, 那漂泊在外的孤独。

……古道, 西风, 瘦马, 把这里、那里渲染成怎样的绵绵哀愁, 远望漫长的前路, 何时———到达家, 到达———尽头!隐约的鸟声从微卷的窗帘间飘来, 伴着叶儿细雨的无奈与孤独, 沁入我的心脾。如烟的思念笼罩了整个黄昏, 一直绵延到我心急待归航的港湾———温馨的家!我愿沉酣于你的怀中, 永远, 永远……”

当我读完这篇解读以后, 我感受到了学生不到一年的课外摘抄积累活动已经初见成效, 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于是欣然写下简评, 以表对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及较强解读能力的肯定:“没想到, 马东篱的一首小令如此煽情, 将覆盖于封闭校园中的念家的种子催生出一片思归的幼苗。却欣慰, 一缕轻烟似的乡愁, 在灵秀的笔端以诗化的语言演绎成这样婉约的小曲。”为此, 我常常抓住学生作文些微的进步, 全班表扬, 让他们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地方文化是学生文化积累的盲点———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反思

2008年中考前, 我给学生出了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遵义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长征文化、 () 文化、 () 文化等在黔北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出题的初衷是希望大部分学生都了解遵义“十大文化”, 即:“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诗乡文化、杂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 (务川仡佬族文化) 、茶文化” (其中前五者属传承文化, 后五者为特色文化) 。结果, 在700多份学生答卷中能答出“沙滩文化”的不到10人, 没有学生答出“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诗乡文化、杂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答出“羊肉粉”的学生不少!学生不知道似乎可以理解, 因为他们生活阅历不够, 地方文化正是他们文化积累的盲点。但另一则“笑话”则让人高兴不起来:一位专门研究“郑、莫、黎”的学者讲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本土选秀比赛中, 一位靓丽的18岁女选手面对“沙滩文化”这个问题时, 竟然回答:“我觉得湘江河应该造些人工沙滩, 美化遵义。”据他了解, 知道“沙滩文化”的遵义人不足一成,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本地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们, 对“沙滩文化”都知之甚微 (沙滩是遵义县禹门乡一个方圆不足十里的小山村, 这里民俗淳厚, 世代注重耕读。从清代乾嘉盛世开始, 涌现出近40位学者、文人, 繁荣发展达一百余年, 在西南独树一帜, 影响及于全国, 深受国内外学人景仰。他们“学究天人, 识通古今, 著述宏富, 义理深醇, 在有清一代的著作界占有极重要位置”。“沙滩文化”由此而来) 。面对这种现象, 我深知其中的道理, 要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 绝非一道考题或者几张考卷所能实现的。

今后在教学活动中, 如何积极利用本地区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资源, 尽可能适当渗透地方文化,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将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新的着力点。

重视积累论文 第10篇

一、作文教学为何要重视阅读积累

写作要在具备一定的语文积累的基础上进行, 写作人只有在积累的语言文字和素材储备中进行检索, 提取出本次写作所需要的材料进行构建,才能转化成书面的文字。“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等各种材料积累的越多,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就越强,写作的水平就越高。

二、阅读积累的内容

( 1) 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写作能力是由外在的语言材料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受教育者所内化的语言文字的数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写作水平的高低。 有了大量文字、词汇、语句材料的积累,学生自然就能下笔如有神,写作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 2) 积累一定量的语法、修辞和写作理论知识。轻视语法修辞和写作理论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的看法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的表现。比如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更能突出主旨、塑造形象,什么是记叙文、议论文等,这些都离不开语法、修辞和写作理论知识的积累。

( 3) 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作文中的“旧”“空”“ 假”的现象,就是脱离生活所致。因此, 我们应要求学生随时发现并收录能触发内心思考和感动的人、事、物、景等各种生活现象,占有了真实、丰富的材料,积累了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写作自然就有了源头活水。

( 4) 相关知识的积累。相关知识是指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生活等一些专门的知识,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就会在写作过程中犯常识性错误,即便十分精通语文学科的专门知识,还是不能写出出色的文章。

( 5) 阅读习惯的积累。教育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会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首先,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去读书,去积累。其次,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会“略读———细读———精读———品读”四步读书法,学会写读书笔记等。最后,教育学生逐步提高阅读的素养。“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精髓,书读多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就会达到。

( 6) 人文素养的积累。一个人审题能力和文章的立意与他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努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感,完善自我的道德意识,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阅读积累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 1) 加强课堂讲授。课堂仍然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首先应该强化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 告诉学生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如文体、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教给学生修辞、表达方法等写作技巧。

( 2) 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多背多记。除了课本,课外书、报纸杂志和电脑媒体中的信息都是积累的对象。积累的同时还要学生加强背诵记忆。任何学习都要以记忆为基础, 背诵这个环节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是必不可少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描写、叙述技巧的运用,表达的思想认识等方面都是值得学生好好学习的。

( 3) 引导学生参与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丰富生活见识,教会学生用心观察、体验生活, 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并学会思考。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聚分离合,从而积累鲜活、丰富、有意义的素材,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会接地气,富有情感和生活气息。

( 4) 多悟是阅读积累的核心。阅读积累不等于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砌,积累与思考、感悟等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记忆积累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融入到语言材料中去,加强对各种语言材料的感悟, 才能使语言材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对积累的内容的“多悟”的习惯,从音韵中感悟语言的美妙,从文字中感悟璀璨的文化,从言语中感悟深邃的思想, 从现象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从事件中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逐渐化为内在的语言积淀,形成语言能力。

( 5) 博览群书 ,让名著熏陶。“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只有涉猎广泛的经典名著殿堂,才能感受到文学宝库的“富丽堂皇”,才能激励其如饥似渴的用心去阅读、去探索。如四大名著、《诗经》《 论语》《进化论》《昆虫记》《悲惨世界》《 战争与和平》等,都是学生的好读物。当然对于文学作品, 教师可参考教育部评定的“100部青少年最喜欢的图书”指导学生去阅读。

重视语言积累 提高语文素养 第11篇

丰富语言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知识本位、分析还原论的影响,减少机械重复繁琐的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丰富语言积累落实在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全方位、全过程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呢?

一、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相结合

课内和课外阅读积累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也是“统一训练”和“自由训练”的结合,“举一”和“反三”的结合,学习和运用的结合。立足课内,着眼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带课内;课内要精取胜,课外要以博为佳;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我们在课内阅读中要加强积累兴趣、方法的引导。课内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指导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方法

1.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低年级段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的趣的读物。中年级段指导学生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年级段我就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

2.指导背诵的方法

“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背诵法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3、指导边读边记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内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还要会读会摘录,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优美的句段等并引导分类摘记。

4、及时归类,纳入旧知

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按词语组合方式积累,如叠词“ABB”式、“AABB”式、“AABC”式、ABAC、ABCC。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如: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门万户、千军万马都以“千”开头;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如:扬长避短、患得患失、深入浅出等;按描写对象分类积累,如描写春景的,描写人物动作的,描写人物神态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等等。还有数量词组、“的”字词组。古诗可按作者、诗的内容、创作时间等积累。

5、采集法: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好的文具采集在自己的本子上

重视积累论文 第12篇

初中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并不陌生, 从小学开始就对进行学习, 但是老师上课的课堂效果并不如人愿,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 课程内容对学生要求的提高, 无形给学生更大的压力, 老师更加用心准备课程内容, 而学生的听课质量下降, 如此发展,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会不断下降.

1. 从学生方面来讲

在老师授课过程中, 同学经常会很集中地听老师讲课, 但是由于长时间地过度集中, 很快学生在上课中就感到了疲倦, 十分紧张, 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这样发展下去, 学生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 对数学感到厌烦, 更加不想去学习数学. 学生的听课效果下降后, 授课老师又会对学生用原来的方式进行单调和反复讲解, 进行毫无新意的训练, 这让学生更加感到厌烦. 像数学这样重要的学科学生会给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这就占用了别的学科的时间, 本来不重要的学科在课时上安排的时间就不多, 老师讲课也就是为了赶进度而讲课, 对课程内容讲得不深不浅的, 而且这些不重要的学科上课间距太长, 学生就容易忘记上课内容, 因此导致了对不重要学科的教学质量降低. 而且, 学校为了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就会增加学科的总课时, 那么这样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就变少了 , 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学生的身心得不到适当的放松, 学生成天就会忙着怎么去上课, 忙着写作业, 忙着应对考试, 简直就是心力交瘁. 学校各个学科的课时安排并不是很合理, 这样引起了学生上课质量低下, 对学习失去兴趣, 而老师还在一遍一遍老套地讲解着, 这样就让教育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2. 从老师方面来讲

由于老师每天工作的时间很长, 而且学校给老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工作压力不断地加大, 在这样的状况下, 许多老师的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重, 但是中学老师的身体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 其过程也具有复杂性, 所以就难以确定教学效率, 能够影响教学效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 老师也要总结自己的课堂, 找出原因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下列问题:老师给学生灌输太多的知识, 学生难以很快消化;师生互动不多;没有很多预设性问题, 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等等.

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学生对数学课堂内容的理解不仅是老师的讲授, 而且学生自身的知识也占有很大一部分, 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就是学生的经验, 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是一个过程, 从小的时候学生就接触到了数学的相关概念, 学生慢慢地理解, 慢慢地体会, 加上家人对他的教诲就懂得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数字方面, 小的时候小孩子肯定会向父母要零花钱, 这就遇到了加减法的问题, 更甚者就会产生人教版初一的有理数的内容;在几何图形的内容上, 老师在讲授初二的等腰三角形时, 就应该问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等腰三角形的图形, 然后学生们一一举例子,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而且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 综上所述, 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有助于学生对老师上课内容更好地理解, 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1. 把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带到课堂之中

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首先要有一份很好的教学计划, 该计划把讲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紧密相连,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 自己设置并回答学生尽可能的答案, 之后就是把通过老师上课对学生的提问, 让学生把自己所掌握的基本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之中, 学生不会的老师进行适当的提示, 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 肯定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他们获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把经验转化为书本上的知识.

2. 老师设计具有高质量的课程活动

老师通过对数学课改中教学目标的研读, 为学生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生活境遇目标, 设计具有高质量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辅助学生对数学进行学习,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做到一个例题多种讲法, 一个例题多种变式,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去掌握,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语

重视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积累, 是我国数学新课改的内涵之一,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在新课改的带领下我国对数学研究的新发展, 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更好地把提高课堂质量落实下去, 更加了解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 让两者和谐地发展下去, 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数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谭福玲.案例教学法与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S1) :33-34.

[2]王开敏.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S1) :56-57.

上一篇:写作背景下一篇:阜阳市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