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导入范文

2024-09-10

教材导入范文(精选4篇)

教材导入 第1篇

一、小学英语教材使用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1.文化导入是实现《英语课程标准》 (2001) 中跨文化目标的保证。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2001) 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重要目标之一, 并具体规定了小学英语教学要实现的跨文化目标:

●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作出适当的反应;

●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

●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 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教育部, 2001)

以上诸项跨文化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 有赖于教师是否能够挖掘出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是否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社会生活, 扩大其国际视野。

2.文化导入是学生英语后续学习能力的助推器, 小学阶段是整个英语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关键阶段。毋庸置疑, 对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文化导入, 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形成良好的重视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 会影响到学生到初高中, 以至到大学的后续性学习。

3.文化导入是英语言学习的组成部分,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它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记载着人类的知识和经验, 描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风俗习惯。文化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发展。重视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本身就是英语教与学的组成部分。

二、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材在使用中忽视文化导入的现状分析

目前, 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教材资源中包含丰富的跨文化知识, 但课堂教学中对文化导入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 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小学英语教材在使用中忽视文化导入的具体表现

小学英语教材在使用中忽视文化导入的现象表现在诸多方面。

(1) 教科书。教科书中每单元都由主情景图、A、B、C四部分组成, 既包含学生需掌握的语言知识, 也包含学生应当了解的文化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 该书主要被用于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语言技能的练习, 其中有关英语国家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的文化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 笔者在观摩一堂小学四年级的常规课时, 发现教师在讲授Module 6 unit 1“New York is the biggest city”时, 教学重点仅放在形容词最高级的讲解上, 对于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和首都华盛顿的地理位置, 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等没作任何介绍。

(2) 教师用书。教师用书包括致教师、教学目标与要求、各分课教学建议、附录四部分。该书明确规定了课堂教学的语言目标和文化目标, 对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提出建议。但在使用中, 其中的语言目标被当做重点, 文化目标几乎被忽略。如, “HappyThanksgiving!”这篇课文的语言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人称代词“I, me, my, we, our。”, 文化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重要节日“Thanksgiving”。但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仅放在语言目标的实现上, 对于“Thanksgiving”的来历, 以及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等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基本没有。

(3) 挂图和卡片。挂图的内容以学生用书的会话和故事为主, 卡片以学生用书中听、说、认读的词汇和听、说、读、写的单词为主。挂图和卡片具有图文并茂、形象活泼的特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但在教学实践中, 它们的静态特征被过分突出, 主要被用于单词认读、句型练习等, 而其中能够体现交际情境或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文化信息没有得到深入发掘和利用。

(4) 磁带。磁带中主要包括会话、单词、歌曲、歌谣、故事和听听做做等内容。值得肯定的是, 凡具备条件的小学, 磁带利用率普遍较高, 在帮助学生学习标准的语音、语调方面起到良好作用。但其中的歌曲、歌谣的文化功能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如下面这首文化特色鲜明的歌谣反映了英语国家的货币计量单位和生活中的常见食物:

Hot—cross buns!

Hot—cross buns!

One a penny, two twO pence.

Hot—cross buns!

Hot—cross buns!

Give to your daughters.

Give t0 your sons.

可许多教师却对有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寓意的歌曲、歌谣持无所谓的态度, 甚至只是在提前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将其作为消遣和娱乐的工具。

2.小学英语教材使用中忽视文化导入造成的影响

(1) 导致英语教学呈现知识化、学科化倾向。由于教材在使用中, 其中的语言知识被过分强调, 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成了教学的重点, 语言结构的分析和讲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小学英语教学知识化、学科化现象严重。

(2) 偏离了《英语课程标准》 (2001) 提出的跨文化目标。在教材使用中忽视文化导入, 对《英语课程标准》 (2001) 提出的跨文化目标的具体内容重视不足, 使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过丁狭窄、片面和陈旧;对英语文化的理解较为肤浅。

(3) 致使学生文化意识淡漠, 交际能力薄弱, 后续学习能力差。由于教材使用中缺乏应有的文化导入, 使学生不能全面、准确地认知英语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对英语的学习与社会文化生活严重脱节, 致使学生在实际交际活动中, 不会根据西方社会文化规范和具体交际情境恰当地用英语交流信息;英语后续学习能力的发展受到局限。

三、在小学英语教材使用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建议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媒介, 教师应合理地、创造性地对其进行文化导入, 使之成为符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需要和社会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

1.在词汇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

许多惯用语、习语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适当介绍它们的来龙去脉或背景知识。例如, 在学习有关颜色的单词时, 可以介绍一些与颜色有关的短语及含义:a whiteelephant (奢侈品) 、a black sheep (拖后腿的人) 等。还有些常见词的文化含义因历史变迁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师应作基本的解释和说明。如B1acks一词。过去人们通常称呼美国黑人“Negr’oes”, 种族歧视主义者却称之为“Blacks”, 大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 黑人掀起了反种族歧视运动, 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肤色感到骄傲, 主动改用“Blacks”或“the B1ackpeople”的称呼, 而“Negroes”一词反倒被认为是贬义的了。

2.在歌曲、歌谣中进行文化导入

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谣体现着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 要将它们融于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文化内涵。并就学生感兴趣的乡村音乐、爵士音乐等的历史背景或社会文化环境作进一步的介绍,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如儿童歌曲“Ten little Indians”:

One little, two little, three little Indians:

Four little, five little, six little Indians:Seven little, eight little, nine little Indians:

TenlittleIndianboys.Ten little, nine little, eight 1ittle Indians:

Seven little, six little, five 1ittle Indians:

Four1ittle, th:reelittle, two little Indians:

One little Indian boy.

教师除利用它帮助小学生在歌唱中轻松掌握十个阿拉伯数字外, 还可以适度介绍一下“Indians”, 使学生对美洲大陆的原住民有初步的了解。

3.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文化导入

小学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较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素材。如:讲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5“Food”时, 就可组织学生模拟就餐情境, 在活动中导入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用餐礼仪等文化知识。再如, 当西方一些节日 (ChristmasDay, Mother’s Day, EasterDay) 来临之际, 教师可按照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行为礼仪等组织学生开展节日庆祝活动, “通过了解西方节日产生的背景、庆祝的方式及创办的宗旨, 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 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物质表现及精神表现,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孙梅, 2007)

4.针对小学生思维特点, 循序渐进地开展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涉及的有关外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赵慧, 2006) 如, 在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中, 涉及一些复杂的外国人的肢体语言方面的文化知识, 对此,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简化内容, 有选择地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常见手势 (如“OK”、“victory”、“I am full”等) 。再如, 5B教材Unit 9 An English Club中出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旗、国名, 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 避免课堂教学抽象化, 可以重点选择一些主要英语国家的国旗, 讲解这些国旗的含义, 介绍这些国家的概况。

5.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文化导入

对教材进行文化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课文内容, 结合学生思维特点, 灵活运用不同的文化导入方法。

教材导入 第2篇

本节教材分析

课本通过实例运用散点图来描述两个变量不满足线性相关的几种函数模型如何进行模型转化,最终将不是线性的通过转化,变成线性回归模型来说明现实问题,教材就是按照这个过程进行编排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数据之间散点图的观察,能够对两个随机变量进行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讲解模型转化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构建模型的作用.教学重点:能够对两个随机变量进行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教学难点:能够对两个随机变量进行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教学建议:本节课主要两个非线性回归的情形如何进行转化最终怎么划归成线性回归问题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查阅相关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书籍了解相关内容,将课堂内容准备的丰富一点.具体授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做散点图观察拟合,教师重点说明三种函数模型线性化的过程.新课导入设计

浅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导入方式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导入;新教材

一、表演式导入

让学生动手,扮演不同的事物,可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控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再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

二、诗歌式导入

诗歌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如,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讲“天气和气候”,正当学生还沉浸在诗意中时,马上提问学生这两句诗指的是天气还是气候,一下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的问题上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游戏式导入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方法,既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如,学习“大洲与大洋”一节内容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改正纸,教师说明游戏规则:(1)不能重复贴;(2)记住贴在陆地部分而不是海洋部分。贴完后统计在大陆、海洋的人数,提问为什么贴在海洋上的人数多,而贴在陆地上的人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阅读,得出答案:原来海洋面积大,而陆地面积小,这种导入可加深对大洲与大洋的认识。

四、历史典故式导入

在讲“黄河”这节课时,可借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导入。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因而流芳百世,这里的水就是黄河。如此导入生动有趣,情景交融,又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意味深长。值得一提的是,应用的历史典故内容要贴近主题,切忌牵强附会,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故事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做到一箭双雕。

总之,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可能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导入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可, 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与开发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知识的讲授, 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递。这其中当然既包括西方文化, 也包括中国文化。

一、利用大学英语教材导入中国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作为“文化使者”的英语教师, 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的开发利用, 更要挖掘教材里所涵盖的中西方文化词汇及讯息, 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笔者在教授《新编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对中国文化的导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一) 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词汇教学

1. 通过列举相关的中国文化专有词导入中国文化。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与所教词汇相关的中国文化专有词来阐释其含义及用法,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例如, 在讲授第一册11单元“project”时,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词, 如“AntiPoverty Project (扶贫工程) ”“Hope Project (希望工程) ”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能灵活运用;第一册5单元“harmony”的讲解可以结合“harmonious society (中国和谐社会) ”的构建引出单词的各类词形变化;再例如结合“Go-West Campaign (西部开发战略) ”阐释第一册6单元的“campaign”。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习得中国文化专有词的英译, 以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词汇积累, 一举两得。

2. 通过中西方文化特殊含义词的对比导入中国文化。

教师在词汇讲解过程中, 应该针对中西方文化对相同词汇内涵的不同理解及用法进行对比阐释。比如, 在第二册1单元Food and Culture中, 狗被西方人看成是人类的朋友及伙伴, 甚至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从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及“lucky dog (幸运儿) ”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狗对于西方人的重要意义。而中国的许多词语中, 如“running dog (走狗) ”“mangy dog (癞皮狗) ”等, 狗常被赋予消极、贬低的意味。教师还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 扩大词汇及文化含义讲解。如蝙蝠, 由于其发音与中国的“福”字相同, 所以蝙蝠被认为能带来好运, 而西方人常用“as blind as bat”“as crazy as bat”来贬低、诋毁他人。

(二) 将中国文化融入与课文相关的各种文化课堂教学活动中

1. 角色扮演。

以第一册3单元Special Taboos为例, 首先, 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数字13的特定含义进行展开讲解, 可以结合中西方对于不同数字的不同理解, 引入中国文化。数字13在英语当中是“坏运气”的代名词, 正如在中国, 数字4因为与汉语的“死”同音, 所以成为了中国人的忌讳用语。相反, 数字7在英语中意味着重生, 因此七喜饮料“seven-up”在国外十分受欢迎, 正如在中国数字6和数字9分别代表了“顺利 (smooth going) ”和“长久 (everlasting) ”, 数字8意味着“发财 (make a fortune) ”, 这些数字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幸运数字。其次, 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情景模式, 根据对不同数字的中西方理解差异,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制成情景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此类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 提高课堂参与度, 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提高语言的应用技能。

2. 话题讨论。

以第三册12单元Food for Thought为例, 针对文章中提出的西方快餐食品, 如“hamburger (汉堡) ”“pizza (披萨饼) ”“Italian sausage (意大利火腿) ”等, 教师首先要逐一讲解让学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 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中国美食图片的展示, 让学生了解中国美食的英语表达。如“馒头-steamed buns”“凉面-cold noodles”“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糖葫芦-sugarcoated haws on a stick”等。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 针对设定话题 (对中国传统美食与西方快餐文化进行对比, 哪种更健康, 更喜欢哪种) 进行讨论。限定时间为5分钟, 然后选派代表进行观点阐述。这种话题讨论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面对面的英语交流机会, 活跃了课堂气氛, 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唤起了学生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结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 学生普遍缺乏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 进而影响其文化对比意识的形成。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积极设计课堂文化教学环节, 通过中西文化对比,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文化敏感度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路景菊.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研究[J].英语辅导 (疯狂英语教师版) , 2005 (7) .[1]路景菊.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研究[J].英语辅导 (疯狂英语教师版) , 2005 (7) .

[2]祝丹.谈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2]祝丹.谈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

[3]姬京彤, 宋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问题与反思[J]中美英语教学, 2005 (3) .[3]姬京彤, 宋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问题与反思[J]中美英语教学, 2005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材导入】相关文章:

音乐导入05-14

导入方式05-15

高效导入05-19

导入优化05-19

知识导入06-05

创新导入06-27

精心导入08-09

做好导入08-10

模式导入09-12

数学导入09-19

上一篇:自动化系统电子技术下一篇:社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