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日本启示录

2024-05-18

中国制造日本启示录(精选12篇)

中国制造日本启示录 第1篇

1. 日本会计检查院概况

日本的最高审计机关是日本会计检查院, 于二战后依据日本1946年宪法第90条为检查国家的收入支出结算而设立, 并随后于1947年颁布了《会计检查院法》。日本作为一个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设有国会、内阁以及法院, 出于审计行业独立性的要求, 日本会计检查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机关独立于内阁。机构内部分为事务总局和检查官会议, 其中事务总局负责检查的具体执行, 检查官会议则拥有决定权。

2. 日本会计检查院的政策策略

(1) 检查的重点

会计检查院立足于国家经济动向和财务状况, 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实行重点检查:①社会保障②教育和科学技术③公共事业④农林水产业⑤经济合作⑥国防⑦中小企业⑧环境保护⑨信息通信 (IT业) 。

根据国民关心的问题, 也会适时地调整审查的具体内容。另外, 会在几个部委内实行贯通的措施, 以实行横向审查。除此之外, 针对311大地震所实行的各项震后复原措施、震后巨额的资金投入、灾区各项事业的进展情况, 也会给予适当的检查, 检查过程中, 会考虑灾区的情况, 留意有助于灾区经济社会重建的项目。

(2) 从不同观点检查

在审查不正当行为的基础上, 会对事务、事业的业绩进行审查, 并且会在有必要的情况下, 重新审视制度是否有必要。以下是实际检查的着眼点:

①预算的表示和预算的实行是否正确

②会计经理是否正确地处理预算, 是否合乎法律法规

③事务及事业在具体实行过程中, 预算能否减少

④费用相同的情况下, 能否用有限的资金完成更多成果

⑤事务及事业进行完毕、预算执行完毕后, 是否发挥了应有效果, 是否达到原有目的

(3) 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

要保证独立性, 若内部控制会对审计造成影响, 就要做出调整和改变。

(4) 审计的跟踪性

对于以往检查出有不合规不合理的会计, 会跟踪检查其是否改正, 防止错误再次发生。另外还会检查上次检查的结果有没有反应在后续的预算编写和实行当中, 是否有实效。当一个单位的会计出现问题, 还要提醒其他单位不要出现同类问题,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 与国会的合作

国会的检查要求, 会根据检查的宗旨, 增加对国会的审查有帮助的内容。为了帮助充实国会决算审查, 也会不断向国会和内阁进行积极的报告

(6) 检查能力的提高

为应对社会经济复杂化带来的财政变化、提高检查能力, 会开创新的检查手法, 使检查更充实。进一步说, 会对检查手法和检查领域的多样化进行研究。对于专业化较高的领域, 会注重培养人才, 民间有经验者、相关专家都会被聘用。

3. 检查计划的实际制定

为实现会计检查院的使命, 基于上述基本方针进行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检查, 制定了检查计划。检查计划会充分考虑检查对象的内部控制、预算规模以及过去的检查结果。除特定的检查对象之外, 检查计划也会根据国民关心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弹性调整。

4. 检查方法

会计检查院对检查对象的检查分为书面检查和实地检查。书面检查会对检查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检查, 包括合同、账单、订单、收据等。实地检查是向检查对象派遣职员, 对对账簿、事务状态、内部环境等进行调查, 并听取相关人员的说明。

二、日本的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

企业内部的会计舞弊现象是长久以来各国都一直存在的问题, 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之后, 日本开始对当时的审计制度进行研究和反思,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准则对内部控制框架进行规范, 最终于2007年2月15日颁布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 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这个准则在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实际, 构建了“日本特色”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该准则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 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该部分首先规定了企业经营者的责任, 即企业经营者必须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其次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 最后提出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 (①保证经营的有效和高效运行②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③保证经营活动的守法性④资产的保全) 和六项要素 (①控制环境②风险评估与对应③控制活动④信息与沟通⑤监控⑥信息技术的应对) 。

第二,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与报告。此项内容主要针对企业经营者, 它要求企业经营者需定期对涉及财务报告信息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运作进行全面评价, 并编制“内部控制报告”, 向外界公布。评价需要有可靠的证据支撑, 证据与报告内容要求一并记录在“内部控制报告”当中。评价的过程和内容可以参考风险评估, 进行先大后小, 先总体再具体的方法。

第三,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企业经营者对涉及财务报告信息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需要经过审计人员的审查, 主要审查内容的适当性。根据日本的准则,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的组织制度, 它的运作涉及内部环境、内部监督、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 而该部分的审计是有范围的, 审计人员会对报告中影响会计信息产出的内部控制制度予以针对性的审计, 另外, 企业经营者没有确认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不在审计之内。

三、中国审计制度中的不足

随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审计制度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但由于审计建设起步晚以及构建视野的局限性, 我们的审计制度在体系制度、技术水平、执行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立性不够强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 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为确保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 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 应单独设置, 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但我国审计部门多以附属形式存在, 如依附于办公室、监察部门或与纪委监察部门合署办公, 甚至直接在需要审计的时候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临时小组, 这就导致了内部审计组织卷入各方利益漩涡, 阻碍了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的发挥。且我国实行议行合一的人大制, 不具备完全独立审计的条件。

2. 法律体系支持不够

中国当前审计制度的核心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然而内部审计法律规范建设却一直处于迟滞状态, 且现有的内容也过于宽泛, 对具体审计行为并不能起到有效的约束、规范作用, 例如《公司法》中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责任性并没有做出特别的规定和要求, 这就导致了大到内部审计构建漏洞、功能萎缩, 小到人员义务、工作分工不明, 无法做到各司其职等种种问题, 大幅降低了工作效率, 最终使很多使企业内部审计违纪情况得不到改善, 出现年年审计年年违纪的现象。

3. 人员素质局限性

关于人员素质的局限性主要存在两方面的缺陷。第一是用人单位方面, 第二是审计人员自身方面。

用人单位方面, 当今许多单位对于审计这个工作岗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体现在招聘不专业, 甚至直接不招聘。审计工作交给会计人员完成, 或直接略去审计的过程, 表面反映出的问题是缩减必要的开支、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但很明显更深层更隐蔽的问题则是会计舞弊问题。

审计人员自身方面, 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质量, 影响着审计职能的发挥。我国该方面的弊端在于, 审计人员数量少、专业素质不够强, 用人单位对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亦不够。截至2015年, 我国拥有CIA (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 3.8万人, 而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就更为稀少。并且在工作中, 大多数审计实际上由会计或会计专业人员完成, 并未对审计学科有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审计学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与时代接应性也很强, 信息的更新换代对审计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继续教育对审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现阶段国内继续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明显还不尽人意, 致使很多审计人员有着考取了职称或资格就一劳永逸了的想法。

4. IT技术水平较差

在信息化的时代, 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审计行业也不例外, 但现阶段仍存在许多单位并没有顺应时代的这一要求。除此之外, 并不是所有审计人员都可以掌握计算机技术以适应并灵活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审计活动, 仍有很大一个群体不能独立自主完成计算机审计工作, 例如部分年龄较大人员。究其原因, 其一是政策准则并无明文要求, 其二成本较之传统的方法更高, 其三技术层面确实无法达到高度发达的状态。较为落后的计算审计导致了部分审计工作效率低下, 同时也增加了审计失败和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5. 各地特派员办事处联系不强

我国地大物博, 审计署的派出机构分布较为分散, 各地联系不强, 导致相关人员工作强度过大, 比如驻哈尔滨特派办可能分派到广东省做当地政府的财政收支审计, 这样能比较有效的规避地方政府对审计机关工作的干涉、降低利益相关性、减少利用审计职权寻租行为发生的可能,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力度, 间接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 成本的提高。

四、日本审计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1. 从法律层面保证独立性

日本会计检查法律是依据日本宪法、日本财政法、日本会计法、日本会计检查院法等近十部具体法律条文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 在各个层面对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责任性都做出了具体要求。针对我国法律体系支持不足的缺陷, 我国应将相关法律制定具体化, 使法律真正发挥其约束监督的作用。在法律具体化、对独立性作出要求的同时, 政府审计方面也可以加强人大制与政府审计间联系, 例如改善预算关系等以提高审计的相对独立性。

2. 内外审计结合制度

当下, 中国企业内部审计垄断严重。日本内部审计中所采用的内外审结合模式, 不仅形成了专业化优势, 还在确保规范化的同时节约了审计成本, 这种模式创新不仅推动了企业内部审计功能的发展创新, 还解决了内部审计机构人员不足导致的任务繁重的难题, 又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3.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日本在选拔审计工作人员更重视综合能力, 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应包括对法律、造价、评估、管理、税务等综合方面的知识的掌握, 要提高人员素质首先要提高准入门槛, 内审人员必须通过内审资格考试才能上岗, 其次也要要求内审人员应同时具备基本的综合能力, 加强继续教育, 定期考核, 全面提高各方面素质。

4. 加强电算化、计算机网络建设

从日本审计电算化开展情况来看, 在精通审计业务的基础上, 设计研发适合审计工作需要的计算机软件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除此之外, 要充分利用电算化审计时空便利的优势,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日本会计检查院直接使用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 同时也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有着高于或至少相当于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因此在借鉴这一技术方法的同时, 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日常交流与了解, 更要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培训。

此外, 日本会计检查院建立了主机系统与各地方的计算机系统的联系, 进行联网工作, 前文提到我国地大物博, 派出机构分布较为分散, 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主机系统和各地方的计算机系统, 同时注重提高安全性, 扩大审计署与特派员办事处之间的联系, 既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减轻相关人员的工作负担, 又可以降低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成佳富.日本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对我国审计工作的几点启示[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1999 (11) .

[2]张影.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抑制会计舞弊的新举措[J].会计之友, 2011 (03) .

[3]魏昌东.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法律制度:定位缺陷与完善对策[J].学海, 2010 (02) .

[4]阎北方, 霍书凤.谈我国目前政府审计的几点缺陷[J].中州审计, 2002 (10) .

日本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2篇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赵世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郭建军

1.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能否做到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农业的效益和前途。日本的相当一部分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小规模经营的现状,造成了农业的成本高、生产率低,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吸取日本的教训,加大土地的流转力度,搞好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要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农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日本农业发展陷入困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结构调整滞后。就种植业结构来看,基本上囿于传统的种植模式,几十年一贯制。就大农业内部结构来看,没有突出畜牧业的主体地位。结构调整的滞后,导致农业的产量和效益低下,食物自给率不高。据资料介绍,日本按供给热量计算的综合食物自给率 已下降到40%,除大米外,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自给率近乎于零,肉类低于60%,饲料作物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要增强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食品自给率,必须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我国提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对农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3.要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日本的农协作为农业的最广泛组织,对促进日本农业经济发展、恢复政治稳定、减少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吸收日本重视发展农协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户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向大市场迈进,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坚持民办、民营、民管的原则,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要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而且要重视发展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4.鼓励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严重老化,而且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虽然造成了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下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但促进了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加工业、服务业和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以及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只要把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向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我国才能改变目前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制造日本启示录 第3篇

摘 要 中国股市在经历去年一年的糟糕表现,目前面临着新的突破方向,东北证券在前段时间抛出万点论,引发市场的热议。然而在东北证券万点论抛出以后,市场并未走出凌厉的攻势。本文将借日本、中国台湾股市的发展进程给中国大陆股市未来的走势提出一些预测。中国与日本、台湾省有着类似的经济发展以及转型的态势。也同时面临着本币升值、热钱涌入、房地产价格狂飙的情形。对于中国大陆的股市未来走势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日本 台湾省 股市 中国股市

一、中国股市与日本、台湾省股市的异同

中国股市近年来曾经历经多个牛市和熊市,然而对比邻国日本,日本股市似乎已经长期得走入了死寂期。日本东京日经225指数自从1989年12月29日达到38957的历史高点以来,至今仍然未能达到最高峰的三分之一。距离最新的收盘指数为10254点。中国台湾省台股加权指数自从1990年2月1日达到13608点的历史高位以来,也未有机会突破前期高点。

尽管两地股市仍然未有机会突破前期高点。然而台湾股市仍然和日本股市有著不小的区别。台股在1997年、2000年、2007年都曾突破10000点甚至有突破1990年高点的可能。而日股自从1989年下跌以来,走势是一个标准的缓慢下降通道,多方的反击很微弱。而对比两国经济就可以看出截然不同的两地股市走势端倪。台湾人均GDP由1990年的8132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6855美元。而日本的人均GDP由1990年的30000美元缓慢攀升到2007年的34000万美元。

2007年市场的空头派谢国忠依照日本和台湾省的股市预测中国的股市自从6000点后将成为A股未来很难企及的高点。然而谢国忠只看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及日本相同的情形。确未能注意到以下:

1.中国人均GDP所处的阶段、中国2007年人均GDP还未能达到3000美金。而1990年日本和台湾省的GDP已经分别达到8000美元和30000美元。中国企业盈利状况完全可以再依靠技术改善、管理改善、人员素质改善得以提高。在忽略此前提下预测中国大陆股市是不科学的。

2.1990年台湾省和日本股市崩盘与中国大陆2007年崩盘原因截然不同。台湾省和日本股市与中国大陆崩盘相同原因来自于前期经过大幅上涨、乐观情绪弥漫、本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流入等等。而最大不同的原因是台湾省和日本自身的经济已经无法再支撑快速的增长。在外部的导火线下,股价大幅下挫。而中国股市的本轮大幅下挫更像是收到外围经济波动而出现的技术调整。经济的内在动力仍然存在。

然而,台湾省和日本对中国大陆股市的启示也是值得深思的。笔者认为有几点特别值得提醒:

1.泡沫是一定会破灭的,无论是出于新兴经济的大陆和中国台湾、日本。崩盘前股市都已经累积了相当的泡沫。依照中国大陆而言,2007年中国大陆的平均市盈率已经突破60倍。

2.中国长期以来出口加工型经济可能也面临着与日本、台湾省出口经济转型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危机。一方面,中国当前对于房地产采取了严厉的调控措施。另一方面、中国2月份贸易出现逆差。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位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中国一直提出促消费的概念,然而依照台湾的经历。1990年后台湾的“后工业时代”使得岛内的服务业比重由86年的47.3%上升到60.1%。台湾在人均收入仅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一半的情况下,提前步入后工业化社会。这种产业结构的急剧转变,虽然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但以岛内需求为依托、占GDP比重六成以上的服务业,由于过度扩张和缺乏国际竞争力,其进一步发展已受到岛内市场狭小的严重制约,越来越难以担当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作用。中国当前仍然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经济力的大企业。而国内的一些学者仍然认为“促消费”是一个可以保证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增长的动力。这点事尤其值得注意的。

二、中国股市的预测

东北证券近日高调抛出万点论。再次引起市场震动。中信证券徐刚,国泰君安李迅雷等都表达了赞成意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A股的市盈率来看,WIND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当前A股的平均市盈率为36.66倍。同时中国经济的调低GDP的增速为7%。很多唱多派只看到了经济转型可能带来的经济成长,忽视了这其中所面临的风险以及目前的估值水平。股市的涨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必须回到公司的盈利。经济转型的前景是美好的,却也是不可确定的。

日本教育对中国教育之启示初探 第4篇

《中庸》对教育做了如下定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对于个人发展,一个国家的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是为了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人和教育的发展,都要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是一个大环境,一个总系统,而教育则是其中一个分支系统。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表面上看,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但深究其里,则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比较,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大比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程度,教育机制的竞争。”[1]

由此我们可知,作为个人,通过教育,可以在社会大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提供最新鲜的来源与永恒的动力。

二、日本的教育体系

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其明治维新时,便提出了“教育立国”的口号。日本是二战前在亚洲唯一取得现代化成功的国家,二战后现代化丧失殆尽的日本,又奇迹般迅速复兴并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位。汤中南在《日本文化与现代化》一书中说道:“日本其腾飞的背后,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甚至一定意义来说,日本教育的成功,是日本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2]

而曾一度被日本崇拜借鉴学习的中华民族,在经历过一系列的坎坷波折后,教育事业现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教育制度发达的日本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希望通过对日本教育现状的研究,取长补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稳步发展。

与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相同,日本现在也是“六三三四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学校教育体制。下面,按教育阶段,从其各自的实施形式,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进行说明:

日本教育按等级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大部分: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六三三四制”教育体制方面,中国与日本相似,但从教育目标及教学内容中可发现日本教育的特殊之处:

第一,日本从中等教育开始,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置了职业技术学科。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日本,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完整的职业技术系统。而这种健全的职业技术也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自身在早期便对以后择业就业有所准备。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纳入社会就业体系中,政府只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在市场运行失灵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宏观调控,并提供完备的服务体系。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文部科学省没有专门管理大学生就业的机构,负责学生就业的部门为厚生劳动省。厚生劳动省设有“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各都道府县也设有“学生职业中心”。这些就业机构在服务功能、服务内容和手段上都具有完善性、丰富性和时效性。

第三,日本高校在建立完备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各高校设有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的专门化机构,这些机构设备齐全,资金充足,特别是其就业指导人员都是拥有高等教育学或心理学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士。其次,日本各高校都十分注重学生就业服务的质量和内容。同时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周到。而且这些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全程式的跟踪服务,从学生入学前、入学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都给予关注。

三、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在日本,高校学生毕业走入社会这一角色转换环节,政府,学校,学生自身都各尽其职,形成了完善的系统,而我国则仍处起步阶段。

这一现象的产生是与国家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中国在经过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市场经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的教育也在努力跟上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改革,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教育需求的变化,逐渐改变上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计划经济而实行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只需要政府单方面努力,更需要学校,社会乃至学生自身的努力。在此,笔者从政府,学校、社会和学生四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1、政府方面

政府在学校教育改革方面,可以借鉴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早期阶段发展,在初中等教育改革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目。在传统的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更彻底的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此外,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大胆交给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规律来促其成长,政府则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形成就业服务体系的市场成长为主,政府掌控为辅的发展模式。

2、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尤其是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现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业指导体系处起步阶段,仍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所以,高校要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要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符合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另外,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在此,特别提出职业规划师这一职业。在中国目前的就业环境中,人才越来越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就业处副处长田光哲分析认为,职业指导是我国非常短缺的一项服务,而目前国内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存在人员数量少,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合格的职业规划师则更少的问题。据全美职业发展协会统计,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平均一个职业规划师面对3000人;跳槽者中有超过37%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咨询服务。按此比例保守估计,中国(每10000人面对一名职业规划师)至少需要130万认证职业规划师。所以,加快职业规划师一行业的发展迫在眉睫,而这也关系到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能否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重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

3、社会方面

社会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吸纳的工作,重视与各高校的紧密合作。可以给予有效的经费支持;通过有效途径定期发布招聘信息;还可以与高校共同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此外,注重为即将毕业的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通过这些方式既可早一步吸纳到人才,还能减轻社会的就业负担。

另外,服务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中介机构如人才租赁公司、人才中介公司等也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打开方便之门,同时还可为招聘方制定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

4、学生方面

学生自身,必须明确社会大环境与自身的实际条件。尽早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来发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在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要以长远的眼光认清形势,积极转变择业观念。从自身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正确进行自我分析,评价与定位,找到真正能发挥自己社会价值的社会岗位。

结语

教育,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自身发展,国家实力提升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教育要改善,这些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而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为了人的成长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学生转变为社会生产者的角色转换中,职业技术教育起到主线贯穿作用,而毕业生就业指导则起到一种转换器的作用,如何使这过渡期顺利进行,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投资能否转换为社会回报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事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需要我们在结合国外先进就业指导制度的同时,结合实际国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型,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有力的作用。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引进与发展,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由国家分配转变为市场与人才的双向选择, 这一转变, 需要整个教育体系以及政府, 高校, 社会和就业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进行。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通过学习日本的教育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教育,日本现行教育制度,就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P66。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第5篇

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程度远高于中国,在养老保险政策特别是在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制定及实施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国民年金制度,国民养老金基金制度和农民年金制度构成国民年金制度

国民年金,即日本全体国民皆可以享受的养老金制度,也是日本的基础养老制度。具有参保资格的人员分为二类:20-60岁的农民,个体经营者等;厚生养老金制度的加入者及各共济组合的成员和前者参保者的配偶。参保农民每月定额缴纳

1.33万日元,凡加入时间在25年以上,年龄在65岁以上的参保者均可领取基础养老金,加入该制度40年的参保者,退休后每月可领取最高6.7万日元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按照责任共担原则,其财源构成,国家负担三分之一,其余部分由个人缴纳

国民养老金基金制度,日本政府为向不满足于基础养老金的农民参保者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险,缓解不同参保者间的差距,于上个世纪80 年代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1991 年开始实行国民养老金基金制。规定凡满20 周岁以上60 周岁以下的农民均可自加入,每月需缴纳“附加保险费”,满65 岁后,除可获得基础养老金外,还可获得“附加养老金”;凡被豁免缴纳国民养老金保险费及申请加入“农民年金”者,则不得再申请加入国民养老基金,已加入的中途不得退出。此类养老金的支付分为无期与有期两种,标准金额可自主选择,同时享受税制的优惠。

农民年金制度

农民年金制度是1971 年1 月建立的。它对作为国民年金被保险者的农民,在支付国民年金的基础上,就经营权转让及老龄等两个因素进一步支付的年金。该制度旨在稳定农民晚年生活,提高福利水平,是国民年金制度的重要补充。不同的是,农民年金的加入并非强制性,完全尊重农民个人意愿,由个人自愿提出申请缴纳保险费。但申请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凡满足必要条件者,当被保险者跨入老年行列,若转让其经营权,则与缴纳保险费的期间相适应,支付其经营转让年金,若不转让经营权,则被保险人在满65 周岁时支付其农民老龄年金。农民年金制度运转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保险费与财政补助,财政补助比例依据参保者的年龄和参保年限而规定不同的补助标准

对中国养老保险的启示

借鉴日本在老年养老保险制度上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国家未来面对新形势及制定相应的政策

有着积极的作用。

加快经济发展,为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提供雄厚经济来源

日本的经济发展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而我国经济发展只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较少的物质准备。所以完善我国养老保 险制度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在大力发展我国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企业利润.提高政府收入,使养老保险能有充分的资金来源,从而避免养老金支付危机的发生,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

公平的养老保障制度应该没有身份的差异,无论是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还是企业 员工、自由职业者,或是农民工,各人均应承担相同的自缴比例,到期均可以享受平等的社会养老标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通过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镇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大力发展企业(职业)补偿养老保险。

为了弥补统一制度后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下降,则必须大力发展企业(职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尤其是企业(职业)年金。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即建立基本养老保 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建立辅助的护理保险制度

在人口老年化的同时,我国近年来还实行计划生育制度,结果使我们下二代年轻人的数量急剧 减少,再加之女性的职业化日趋普遍,我国传统的老年人“家庭护理”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的需求,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说将来老年人的“家庭护理”已经是不 太可能。鉴于此我国也应象日本那样建立护理保险制度。通过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规范和高效的养老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为广大养老家庭提供各种生活服务

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向能够向老年人提供综合的福利及医疗服务。将原来分离的老年人福利制度和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可以创建了一个方便、公平、有效的全体社会支援的老年人护理体系。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筹资渠道少、筹资能力弱

目前农村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入,二是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农民自身收入。在国家财政投入少,农村集体经济给予补助的政策落

实出现困难的条件下,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更加大了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难度。2003—2007年,农民总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0.36%,落后于同期我国GDP年均10.6%的增长幅度,也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这直接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

保险覆盖面有待扩大

我国农村参保人数占全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只有7%左右,占第一产业即从事农业生产 的人口也只有平均15%左右

导致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原因如下。(1)个人参保意识不够高。(2)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

保障水平偏低

(1)集体经济薄弱,个人收入增长缓慢。保险标准低。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完全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养 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账户积累期限和积累规模,投保期限越长、缴费金额越多,收益就越多。其实质更类似于一个低保障、低缴费水平的农民养老保险个人储蓄计划,如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只能领 取4.7元。如果一次性缴费100元,对于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时开始领保险金时,每月也只能拿到104元。这样的保障水平显然难以满足农村老年 人的生活需求,难以真正实现养老保险的功能

(2)基金保值增值效率低。

3.管理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

(1)政府功能未充分体现。

(2)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3)改革措施不协调,束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日本高等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第6篇

关键词:中国;日本;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通过优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是进行高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相结合,教师要为大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公平实践的舞台,让大学生去充分的展现自己,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应用科学有效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应用教学方法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改进和提升我国教育教学方法显得十分有必要,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存在明显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老套,方法过于单一。很长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没有过多改变,内容陈旧落后,无法与时俱进,应用领域真正体现学术价值课题与例题越来越少[1-3]。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始终采取理论传授方式,黑板加粉笔老旧方法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以练习课和理论课为主,缺少实践性教学方法;二是教学时并不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很多高等教育教师教学时还是将教材与自身作为中心,和学生情感交流很少,单纯注重知识传授与记录,缺少必要引导过程,这也让学生陷入尴尬被动地位,留给他们思考空间太过有限,学生创造才能没有施展平台,这对学生创造能力激发构成了非常大的阻碍;三是教学流程太过死板,教师创造性无法发挥。现如今,整体教学阶段,教师在按固定教学大纲传授知识时,其实也是比较被动的,通过固定课时传授固定内容[4-6]。因而,从事教学活动时,教师无法针对学生切身情况还有各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做出改变,更缺少时间与精力分析研究学生感兴趣内容。这势必对教师教学自由构成了限制,教师创造性与能动性受到约束,对学生各项能力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二)学生环节存在明显问题

其一,学生并未意识到高等教育课程学习的必要性。而且很多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使用价值不是很高,缺乏实用性。尤其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严进宽出策略,换而言之,只要学生考上了大学,只要不在高等教育日常教学中掉队太严重,学生就等同于拿到了文凭,未来就业也等于拥有了敲门砖,所以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就跟得上就行,从小学到初中该尽力也都尽了,进入高等教育学习阶段也该放松放松了[7-8]。所以学习吊儿郎当,并不把高等教育当回事。也有很多人认为实际工作生活涉及不到太多高等教育知识,因而忽略了学习数学重要作用,这在思想方面对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构成很大限制[9-10]。其二,大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都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在很多的高等教育考试过程中,笔试占了比较大的一部分,很多考试对大学生的考查中只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考查。同时,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也不注意学习方法和学习的习惯,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和意识。另外,教师本身素质也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构成影响。有些教师并未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足够尊重,致使学生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从而限制了其成绩的提升与能力的培养。

二、日本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填鸭式教学为主,应试型教育占据主流,盲目追求速度的教学理论导致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完全抑制。日本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要求高等教育人员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突破传统的学习思维,不能仅仅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而是要敢于对一切知识说“不”,也就是说教师要培养大学生能够面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对问题进行思考。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以往僵化保守的课堂教学严重缺乏创新,对行为的创新更是比较肤浅[11-13]。当前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很大,而这也是社会讨论的重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以及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直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理想甚至个性的发展,通过改革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与思想,可使其在学习文化知识或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有勇气去揭示事物或矛盾的性质,大胆创新。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人员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去鼓励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展现自己的空间,培养学生成为国家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

想要寻找到新時期最切实可行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最先要做的便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体系中的精华予以继承,可以说继承作为事物发展与延续的桥梁,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方法产生与发展,是伴随教育演变进行的,也是在继承优良传统前提下补充与改革而来的,尤其新课改背景下将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精华部分当作改革前提,进而加上自主探索、经验总结与沟通合作等方法,对学生积极学习、勇敢探索与实践给予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日本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已经不再是命令学生去学习的主人,而转身变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助手。教学方法伴随教育起源而发展,尤其现今知识经济时代,更有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涌现出来。所以,对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基础上,再对时代前沿进行学习从而取长补短,进而进入正式课程内容,待新课讲完后再做复习式归纳,达到课堂内容融会贯通,重难点着重学习,对知识才会理解得更为扎实,学习也不再是以往的死记硬背,而是真正了解了其中要义,而以上内容正是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以后发展的道路。

(三)学生處于融洽教学氛围中学习热情更高

以往我国的高等教育课堂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氛围非常古板,站在大学生角度讲,已经过了初高中接受枯燥教学的过程,结果在大学中还是这样,就会出现厌学现象,很多大学生直接就不来上课,即使来上课也不会认真听讲,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成果与持续发展。而且我国各个阶段的教学,均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往往容易被忽视,这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追求完成教学指标、提升分数,这种情况的最大弊端就是使大学生的思维固化,养成了机械式的被动。而实际上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乃是必然,而实践能力的养成重在实践教学,而做好实践教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确保能够让大学生有足够多的机会去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日本高等教育主张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起良好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进而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14]。例如:教师可适时适度组织一些小竞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相信会有很多大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方法,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通过竞赛平台充分展示自己,同时在这样的积极竞争环境中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中,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以“灌溉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15]。通过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有效地改进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实现师生的双向发展与全面互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有利于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通过对先进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理念的学习和合理借鉴,相关教育人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从某方面来讲也更有利于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16-17]。现阶段,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逐渐开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和实践能力强化的同时,也是践行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略,素质教育以以人为本为主要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同时,教育体制是教育实践的理论框架,教育实践是教育体制的形式载体,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进一步扩展教育体制改革的范畴,深化教育程度,推动教育改革的长远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发展与突破,期望我国专家学者结合世界优秀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同时紧密联系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师生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及时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同大学生未来就业与生活都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特殊性,学习内容更加专业化,同时发展空间巨大。放眼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应用现状,不难看出,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还是存在有诸多问题的,虽然已经意识到应用科学教学方法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但短期内进步的幅度依然比较迟缓。因此,教师应该站在我国全面实行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为了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利用更具生动性、多样性和现代性的教学方法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基于此,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改进和完善我国教学理念,发展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以此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标准,完成提升大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何玮,庄婷婷.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的最新动态——基于五所女子高校的微观考察[J].日本问题研究,2014(05):50-56.

[2]何晓芳,李冲,迟景明.知识经济时代的中日高等教育改革——第五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106-109.

[3]赵幸.中国和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之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4(19):240-241.

[4]董有志.日本高等教育的认可型评价认证——日本对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经验的借鉴和超越[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01):74-78.

[5]黄凤羽,彭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0(04):123-127.

[6]陈曦.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以“留学生30万人计划”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35-39.

[7]施雨丹.使命再定义: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国立大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6(03):104-109.

[8]张美娟,张婷,王仕密.媒介融合环境下日本出版高等教育现状述评[J].出版科学,2012(01):18-22.

[9]王玉珊.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03):83-86.

[10]许长青.当代日本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目标导向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04):47-57.

[11]陆道坤.清末民初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的“日本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05):71-77.

[12]叶磊.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及其办学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5):15-17.

[13]马岩,肖甦.日本留学生扩招政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2(12):64-69.

[14]李文英,刘云.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J].日本问题研究,2013(04):80-83.

[15]陈廷柱,孙丽芝.变革中的高等教育及其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102-105.

[16]AcomparativestudyonthecurriculaofphysicaleducationteachertrainingforjuniorhighschoolsinChinaandJapan[J].JapaneseJournalofSportEducationStudies,2012(07):94-95.

日本修学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7篇

一、日本修学旅游繁荣发展的原因

1. 政府高度重视, 为修学旅游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日本人认为修学旅游自古以来就是完善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日本是个教育发达的国家。而修学旅游作为日本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 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保证其顺利而有效的进行。

昭和30 (1951) 年6月1日, 针对多起发生在修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事故, 为了改变现状, 切实保障修学旅游的顺利进行, 文部省召开了第一次修学旅游协议会, 并于6月29日发表了讨论结果及对策。这次会议肯定了修学旅游的重大意义, 认为“从国民教育层面上来看, 修学旅游是传承国家文化的重要手段, 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验, 还帮助他们学会集体协作并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提高了整体国民的素质”。在这次会议上, 文部省颁布了修学旅游的学习指导要领并制定了修学旅游计划。该计划对修学旅游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 如设定小学、中学、高中的旅行次数、旅行地点、旅行的规模、交通方式、费用等等。这次会议之后, 9月13日文部省的通知又要求:“教育委员会应当积极参与到本地学校修学旅游计划的制定中来, 各学校、各系统、各阶层都应致力于制定合适的修学旅游计划”, “带队教师必须严格监督旅行中学生的行动, 必须和学生共食宿, 旅行中不得喝酒”等等。自此, 修学旅游有了规章条例的保障, 有章可循。此后相关的法律法令又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补充, 从而使修学旅游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不断提高, 为日本修学旅游今天的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支持修学旅游的顺利开展,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给修学旅游以大力支持。这些政策或为发展修学旅游提供资源支持, 或提供安全保障, 或提供资金赞助等等, 这都是日本修学旅游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保证。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在政府给予修学旅游的财政支持上。公立小学、初中的修学旅行旅游费用的补助由国家及地方财政共同分担并且逐年增长。国家财政支持为日本的修学旅游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推动力, 它一方面减轻了参加修学旅游学生的家庭的经济负担, 让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学生旅行的费用, 从而促进修学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一项投入, 通过促进修学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此外, 修学旅游的经济带动作用也促使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使政府能为修学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财政支持, 正是这种相互促进, 才出现了日本修学旅游今天繁荣的局面。

2. 财团法人日本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的监督指导

财团法人日本修学旅行研究协会 (ETI educational tour institute, 以下简称全修协) , 是日本修学旅游活动的指导监督机构, 对日本修学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全修协是日本的公益法人。它以创造新型的修学旅游为目标, 以修学旅游的安全性、教育性和经济性为三大基本方针, 主要职责是对修学旅游进行研究、调查, 进行资料信息的汇总及分析, 并为外界提供相关信息支持, 处理有关修学旅游的申诉及请求, 同时为修学旅游提供资金及人力资源支持等。

全修协为日本的修学旅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 作为修学旅游事业的现实推动者, 全修协在资金、技术、人员上都给修学旅游以大力支持。其次, 作为修学旅游活动中的协调者, 全修协积极协调与相关利益部门的关系, 从各个方面为修学旅游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再次, 作为修学旅游活动的研究者和监督者, 全修协通过各种调查及会议活动监督修学旅游活动的开展, 并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调研, 积极探索修学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方向, 促进修学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升华。最后, 作为修学旅游活动的信息供应者, 全修协向社会各界提供广泛的修学旅游相关信息, 不仅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还为交通部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各个学校及个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比如说全修协每年会定期召开研究大会, 以促进全修协委员及参与修学旅游活动的学校的校长及相关团体的交流, 不断提高修学旅游质量。全修协还积极与交通部门沟通协调, 保证修学旅游专用列车的安全运行。

3. 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修学旅游的综合性决定了其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例如, 日本的交通部门。交通部门一直以来都是修学旅游的坚定支持者, 这体现在一方面最新的交通工具都能马上应用于修学旅游, 另一方面每一次交通方式的变革都会带来日本修学旅游的变革。此外, 交通部门还为修学旅游的学生提供一定的价格折扣, 并通过开设专列等方式保障修学旅游的安全开展, 其为修学旅游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时代, 火车成为了全国主要的运输工具, 同时也被迅速应用于修学旅游。此时已经出现了一些为修学旅游开通的临时列车, 并开始为修学旅游的学生提供价格上的折扣。二战后不久修学旅游复苏, 此时出现了修学旅游的临时列车, 还出现了地区范围内的修学旅游专列。各地修学旅游专用的车辆和船舶都相继在20世纪40年代前半叶陆续诞生。昭和45 (1971) 年1月13日、2月19日、4月6日根据与全修协的相关协议, 国铁为修学旅游设立专用车辆并免车费, 这些措施促进了战后修学旅游的复苏。

1964年10月, 新干线投入运营, 这是日本运输业的一次变革, 高速、安全性高、占地面积少、覆盖面广的新干线迅速占据了日本铁路运输的核心地位。昭和45 (1971) 年10月国铁决定从昭和46 (1972) 年3月开始, 向中学生收半价车费, 高等学校学生打八折, 这些措施以及新干线的安全便利很快促使其成为了修学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昭和46 (1972) 年开始, 就进入了利用新干线的修学旅游时代。新干线极大促进了日本修学旅游的繁荣, 例如由于新干线的使用, 昭和51 (1977) 年京都旅馆的修学旅游住宿人数就增加到了109万人, 加上一般的修学旅游团体一共是494万人, 再加上个体旅游总数高达3 692万人, 这意味着一年之中平均一天就有10万人住宿。此外, 昭和51 (1977) 年统计数据还显示, 近畿地区中学校到中国、九州的旅行次数及人数也随着更多新干线的开通而激增。可见新干线不仅是对日本交通业的一次变革也是对日本修学旅游的一次变革, 其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日本修学旅游活动的开展。

从昭和53 (1979) 年开始, 国铁运费连续五年间持续增长, 至昭和57 (1983) 年4月20日国铁运费增长近6.1%。由于国铁运费的增长, 新的替代性交通方式开始出现。同年, 有3家航空公司都表示愿意将针对修学旅游的费用降低35%, 这促使日本部分学校开始利用航空方式开展修学旅游。昭和58 (1984) 年公布的《修学旅行实施基准》同意学校有条件地通过航空方式进行修学旅行, 海外修学旅游因此而更加繁盛起来。

4. 新闻媒介的全力配合

日本社会各界对于修学旅游一直保持着广泛的支持态度, 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参与和配合。例如, AKT秋田电视从1969年就开始在其所覆盖的学区的超市和个人商店的范围内, 在傍晚时段播出修学旅行的孩子的平安状况, 至今仍旧坚持以15秒的CM来播报学生修学旅游状况。同时KBS、山梨县山梨广播等都在自己的播放辖区内定时播报修学旅行的相关信息。通过这些媒介, 学生家长能够清楚了解到修学旅游中的孩子的安全状况。

一方面, 新闻媒介提供了有关在修学旅游活动中的孩子们相关情况的信息, 让家长能时时了解孩子的最新情况, 照顾到了学生家长的心情, 赢取了学生家长对修学旅游活动的信任和支持, 进而促进修学旅游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 新闻媒介对修学旅游活动情况的时时报道, 也是一种对修学旅游活动的监督, 促进了修学旅游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由此可见, 新闻媒介的全力配合也是日本修学旅游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修学旅游产品形式多样, 适应时代需求

日本修学旅游产品丰富多彩, 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 到涉及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 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充满时代的个性。

例如, 近年来, 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大, 不少学校开展了旨在为学生提供职业选择参考的修学旅游课程, 2006年9月, 在“修学旅游班级活动”之一的政治课上, 40多名刈谷南中学的三年级学生参观了众议院第一议员馆, 与众议院的议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在政治课上, 议员们向学生介绍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并且激励学生要坚定信念, 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还满足了学生们合影留念的要求。课程结束后孩子都深受鼓舞, 并且在回学校后写的感想书中表态自己开始确定自己今后的奋斗方向。这些孩子除了“政治课程外”, 还有包括有参观美国海军横须贺基地的“和平教育课程”, 寻访相扑教室的“体育课程”等六大主题的课程, 这些课程都为学生在将来不同领域的职业选择上提供了借鉴。

这些丰富多彩的修学旅游产品抓住了“修学旅游”的内涵, 提高了修学旅游的“质量”, 满足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 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得到了学生喜爱, 家长支持, 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修学旅游的繁荣。

二、对中国修学旅游发展的启示

中国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 其方式也主要依靠课堂教学,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修学旅游完全可以成为对传统知识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修学旅游, 学生们不仅能从中获得愉悦的旅游体验, 还能学到许多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开阔视野、增长能力, 因而将修学旅游纳入中国学校教育中来是很有必要的。日本修学旅游的发展给了我们如下一些启示:

1. 政府应将修学旅游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修学旅游是一项准公共产品, 它同其他旅游商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教育性, 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其综合能力, 而这与以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的普通旅游市场是难以协调的, 因而修学旅游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运作, 而是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方向指导和政策支持。

21世纪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 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 弥补中国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足, 我认为中国也有必要像日本那样, 由政府出面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将修学旅游确定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欣慰的是, 在2008年11月, 为拉动国内旅游市场, 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家相关部门制订了“国民休闲计划”, 在该计划中, 修学旅游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率先成为实验区的广东市也已经通过了《关于加快广东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在此《决定》中, 修学旅游被纳入了中小学必修课程。可见修学旅游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 但是要真正确保修学旅游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还需要政府像日本那样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采取相应的财政支持和进行专门的监督管理。

2. 设立专门的修学旅游管理机构

修学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了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保障外, 还需要有一个更为专业的部门进行更为细致的管理, 具体的监督和指导。日本的财团法人日本修学旅行研究协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模板。我认为, 中国也可以成立这样一个研究协会, 下属于中国旅游局或者是中国旅游协会, 依托某个大学的旅游研究中心或者专门设立研究机构。该机构可以组织相关的人员开展对修学旅游的研究;定期组织相关的调查统计;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进行市场化、科学化的管理等。在学校、市场、政府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 加强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产业, 修学旅游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利益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这些相关部门不仅包括交通部门, 还包括学校、旅馆、饭店、景区等等。因而, 中国想要发展修学旅游, 就需要加强相关利益部门间的协作。例如, 可以同交通部门协调, 为修学旅行的开展提供相关的便利条件, 如开设专列, 提供相关价格折扣;同保险公司协调, 为修学旅游的学生提供特别定制的保险服务, 保障学生权益;同旅游景区部门协调, 争取景区为学生专门开设修学旅游项目, 丰富学生的修学旅游活动;还应当广泛的争取新闻媒介的支持, 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等等。如此, 才能保证修学旅游顺利进行。

4. 旅游企业要适应时代需要, 开发丰富多彩的修学旅游产品

目前中国的修学旅游并未形成成熟的市场, 不仅仅因为中国还没有形成像日本那样的完善的修学旅游实施制度, 还因为旅游部门尚未大规模推出适合学生的修学旅游产品。中国的修学旅游产品存在着产品单一、质量差, 过于追求功利性等问题。现有的修学旅游产品大多采取“名校游”的方式, 开发仅停留在较低的观光旅游层次, 且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引导而纯粹交由市场操作, 在修学旅游操作过程中, 修学旅游蜕变成了普通的观光旅游, 失去了其教育性。

当前, 中国的大、中、小学生人数大约2亿~3亿之间, 社会各界都逐渐认识到了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 庞大的市场和良好的时机给中国的修学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旅游企业要想抢占商机, 就要开拓思路,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深入发掘修学旅游的内涵, 设计差异化产品, 重新进行产品的优化组合, 抢先制定游戏规则。

5. 培养高素质的修学旅游服务人才

由于修学旅游的特殊性, 对提供修学旅游服务的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修学旅游服务者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服务知识外, 还要善于把握教师、学生的心理, 充分了解教育的特点, 掌握教育的方式方法等。然而, 目前这类高素质人才在中国旅游市场上还十分缺乏, 这就需要加强对修学旅游服务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此外, 景区还可以聘请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教师、学者或者当地学生承担讲解或接待任务, 以提高景区的接待水平, 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拥有较为庞大的修学旅游市场, 更拥有很强的开发潜力,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 中国的修学旅游还处在开发的初期阶段, 秩序较混乱, 市场还不成熟。但是中国是千年古国, 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幅员面积辽阔, 风景数不胜数, 从各个方面来评价, 中国都有着丰富的修学旅游资源。有着强势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市场, 中国应该合理使用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 吸取日本发展修学旅游的经验, 发展本国的修学旅游, 完善教育制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新的修学旅行[J]《.修学旅行汇编》财团法人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发刊, 2006, (11) :3.

[2]朝日新闻, 2006-09-11 (1)

[3]日本海外修学旅游调研统计[G]//第23回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大会报告书, 2006:15-30.

[4]广东率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修学游列入必修课[EB/OL].新华网, http://www.metrotravel.cn, 2008-11-21.

[5]陈小春.修学游市场开发策略[N].中国旅游报, 2007-10-25.

中国制造日本启示录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随之加快, 但是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规模小,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 对未来进行大规模的全球战略布局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 既是经济强国, 又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与壮大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道路,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学者曾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动机、产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普遍认为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与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有相似之处。由此, 本文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 归纳和提炼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以期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良性发展提出管窥之见。

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回顾

随着日本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规模、动机、行业和区域选择以及投资载体都发生了阶段性地演化。综合其发展过程, 可以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大致划分为起步、发展、扩张、调整四个阶段。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由获取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指向, 升级为开拓和巩固海外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流通网络和获取专利与信息;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为主到大型跨国集团与中小企业结合、互补;投资方式由“绿地投资”到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展;投资的行业和区域则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投资东道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比较优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2.1 以“边际产业扩张论”为理论基础

日本和欧美国家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西方国际投资理论普遍认为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是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 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 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20世纪70年代,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结合日本国情,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即“边际产业扩张论”, 其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母国 (投资国) 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即边际产业) 依次进行”。他认为比较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并指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 一是充分利用了国际分工, 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益, 从而把劣势变成了优势;二是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而使本国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边际产业扩张论”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能够解释一定时期内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特点, 但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局限。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日本出现了与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趋同的趋势。

2.2 投资动机不断调整

日本的资源禀赋、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欧美国家的差别。欧美跨国企业在资本和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之所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一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占领东道国市场, 二是由于技术等资产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 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 因而获得所有权带来的最大优势[1]。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初的动机则是获取资源、降低成本。

战后至今,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经历了以保障国内原燃料资源供应为目的的资源型投资、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为目的的成本型投资, 发展到目前以开拓与巩固海外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流通网络、获取专利与信息为目的的综合型投资。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在行业间在与区域间存在规律性的差异。在行业间差异表现为, 农林水产业为资源型, 建筑业、商业与服务业为市场型, 制造业则为复合 (市场+生产+成本) 型。在地域间的差异表现为, 对北美和欧洲直接投资动机主要在于市场、技术、信息以及规避贸易摩擦;对于亚洲这样的发展中地区,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已经明显表现出了从追求低劳动力成本的成本型向追求开拓东道国的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与流通网络这样的市场主导的复合型 (市场+生产) 转换。

2.3 投资载体灵活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投资主体, 以合资为主要投资方式, 8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 并购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用边际扩张理论来解释, 就是中小企业竞争力较弱, 更容易成为“边际部门”, 为了获利不得不向海外转移;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更符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和水平, 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有限, 也为了规避风险, 因此投资多采用合资的方式进行。

而欧美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是由大型跨国公司完成的。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解释就是, 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大、实力强, 拥有更多的垄断资源, 即所有权优势;同时, 大型跨国公司把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强, 因此大型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由于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投资是以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为基础的, 为了维持垄断优势、防止泄密, 其必然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

2.4 投资行业与地域指向明确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 日本以非制造业为重心。1971-2011年, 日本对非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大部分超过历年总投资的50%, 1986年达到最高值, 超过总投资金额的82%;在三次产业间的投资, 呈现出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结构, 但2005年以后的投资又将投资重点回归到二产, 跟世界金融市场形势不稳定有关;具体的行业选择, 对金融保险业的累计投资额最大。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选择上, 日本以发达地区为重点。70年代初期以前, 日本对外直接在地域分布上波动较大, 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 在1990年比重最高, 超过总投资额的80%, 之后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比重在波动中缓慢下降;具体而言, 对北美洲的累计投资金额最高。

2.5 受汇率影响巨大

虽然货币汇率的变动对不同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 但整体上看日元汇率的变动的确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汇率与对外直接投资变化关系图 (图2) 中可以看出, 1971-1973 (2) 年和1985-1988年两个阶段日元大幅升值后,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后几年内迅速增加。周展、陈作章 (2009) 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1971-2007年间日元汇率的波动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日元升值对劳动成本指向性投资影响最大, 市场指向性投资次之, 对资源指向性投资也有一定影响, 对污染产业移转性投资很微弱[2]。

数据来源:1.日本银行, http://www.stat-search.boj.or.jp/index_en.html#;2.JETRO, http://www.jetro.go.jp/.

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与日本80年代十分相似, 主要体现在:

第一, 两国在对外贸易中都面临日益尖锐的贸易摩擦;第二, 两国货币都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但是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日本同期加以比较后发现,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上看我国投资规模低于日本同期水平[3]。目前, 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对外投资规模有限, 成长空间巨大。由此,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投资动机、投资行业和地域选择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给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发。

3.1 政府引导至关重要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经验表明, 海外投资初期要获得成功往往与政府完善的促进体系密不可分[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 大部分企业海外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对全球经济动向把握不足, 视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 我国政府有必要对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在投资动机、行业与地域选择方面进行科学的、具有预判性的引导, 避免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和偶然性, 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2 行业与地域需要科学选择

从全球范围来看, 我国的技术与资本并不具有绝对优势, 因此在行业与地域选择上, 可以借鉴日本经验, 认清目前哪些是我国的“边际产业”, 这些“边际产业”对哪些地区具有比较优势, 在对东道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充分了解的情况下, 对不同的行业和地区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最终实现科学、高效投资。

3.3 对外直接投资以科技领先作为动力来源

当前世界经济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进步使日本不断产生新的“边际产业”, 获得比较优势, 由此可见, 科技领先对日本企业向海外的扩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状况是, 生产世界级的产品, 却少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世界级的品牌, 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难以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 未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急需技术领先作为助力。

3.4 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关系密切。战后日本的经历了三次产业升级, 每一次产业结构的蜕变都是伴随着阶段性的产业外移,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借鉴日本经验, 我们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当作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契机, 向海外转移边际产业的同时不断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的循环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海.日本与欧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比较[J].日本问题研究, 2004 (1) :9-11.

[2]周展, 陈作章.日元汇率波动对日本对外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日本19个行业1971—2007年的面板数据[J].日本问题研究, 2009 (004) :6-12.

[3]喻平, 孙小津, 童藤.日本阶段发展经验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4 (4) :467-473.

日本动漫外交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 第9篇

动漫文化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促进日本经济的增长,还提升日本的国家软实力,增强世界人们对日本的好感度。

1.1 提升日本的国家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国家实力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国家对“自我形象”的建构以及控制、影响其他国家对“自我形象”认知结果的能力,国家形象是影响国家间行为的软实力。日本把动漫作为提升国家形象的手段之一。日本的动漫设计者注重本土生活方式的描述,传统价值观的传播。阿童木、机器猫、樱桃小丸子,这些包含日本特有文化内涵的动漫形象,成为日本的代表,吸引了全世界年轻人的关注。

日本政府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每年在海外进行对日本印象的舆论调查,2011年,在墨西哥的调查显示,最信赖的国家中日本排第三,最有亲近感的国家中日本排第四,在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调查,认为是可以信赖的国家分别占70%、71.4%。这说明日本的动漫外交还是很成功的。日本以动漫外交作为桥梁,加强与别国的交流联系,缓和了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矛盾。并且,日本依据国际形势不断调整战略,把目标重点放在年轻人身上,利用动漫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年轻人来传递本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给人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1.2 带动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日本政府虽以动漫来宣传日本本土文化,却也不仅仅局限于动漫本身,借助动漫的高人气,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了动漫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动漫与游戏、模型、音乐等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这种模式使动漫、游戏、模型、音乐紧密融为一体,延长了收益周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在业界享有盛名的《宠物小精灵》,原本是1997年推出的一款游戏,由于大受欢迎而衍生了动漫作品,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制作公司为了进军国际市场,便将作品细化为各种版本,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仅其第三系列在海外的发行便获得了38亿日元的利润总额。

根据日本动画协会(AJA)2012年的统计,共有1763部日本动画作品在海外84个国家(或地区)播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日本总务省情报通信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日本播放内容出口情况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播放内容出口总额为137.8亿日元,其中动画占比62.2%,亚洲市场占出口总额的52%。

1.3 引发日语学习热潮,实现日语国际化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日语学习者越来越多,同时学习目的也趋向于多元化,由过去以留学、就业为主要目的变为以兴趣为主要目的。尤其是在亚洲国家,由于地缘的临近和文化的相似,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日语,日语已成为重要的小语种。许多人出于对动漫的喜爱,进而喜欢上了日语,学习日语。中国与日本一海相隔,近年来有许多学生由于喜欢日本动漫学习日语。

2 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

日本动漫外交的成功,对中国开展文化外交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不仅要摒弃“闭关主义”,要有“送去主义”,更要有“拿来主义”。日本动漫外交告诉我们既要固守传统,又要对外开放。目前中国正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如:在各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设立孔子学院等等。当前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文化外交自身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怎样高效地开展文化外交,以此来增加国际影响力。中国可以从日本的动漫外交中获得很多思考。

2.1 建立健全文化外交机制

当前,中国的文化外交机制不完善,各部门不懂得协作互助,弱化了文化外交的执行力。日本文部省和国际交流基金会等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和合作,促进日本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提升日本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好感与信任。同样,中国应该借鉴其经验,不断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合作,消除误解,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2 加强对文化的保护力度

目前,中国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部分政府缺乏保护意识,只知道消费文化,利用文化遗产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却没有保护意识,其后果是长久且无法恢复的。日本非常注重文化的保护,设立了专门保护文化以及文化遗产的部门,并且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维护。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悠长,更应该加强文化的保护,确保文化的代代相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2.3 多元文化外交的开展,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日本战后的外交活动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推动,还借助民间团体的互动得以不断的发展。政府鼓励地方自治体与其他国家的地方通过友好城市等进行文化双边活动,外务省也设立了民间援助支援室等机制推动民间外交的不断发展。中国政府应该将目光转向民间文化组织,加大对民间文化组织的支持力度,淡化官方色彩,做到“官方搭台,民间唱戏”。争取举办学术交流、体育赛事等活动,为我国民间文化组织提供更多接触外界的途径。

2.4 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有对外吸引力,单有优秀的内涵是不够的,也要能与时俱进,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日本动漫文化,以本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现代元素,把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受到人们的喜爱。如女子十二乐坊,她们用传统器乐来展现现代流行音乐,兼具民族传统与时尚元素,赢得了共鸣;又如王力宏的歌曲《在梅边》,运用中国京剧和昆曲的唱腔与西方R&B、Rap的结合,唱出了梦梅和丽娘的凄美爱情故事;歌曲《霍元甲》、《盖世英雄》、《Susan说》是传统京剧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的典范,京剧在流行乐中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5 坚持文化创新,构建文化品牌

动漫不是日本独有的,却发展成为日本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动漫产业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形象的提升做了巨大贡献。日本十分擅长向别国学习,他们将日本传统与外来精髓进行恰当的融合。这告诉我们,开展文化外交的过程中,一要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二要虚心学习,并且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推动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2.6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日本动漫已发展成为集漫画、游戏、影视作品于一体的产业链,拥有庞大的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都是各自发展,没有很好地发挥优势互补和相互带动的作用,这样就造成了资源利用不充分,导致资源的浪费。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就要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并且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实施计划,把优势文化项目作为重点培养项目。

3 结语

开展动漫外交是日本发挥自身优势,追求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实的产物。事实说明,动漫外交虽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是成功的,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提高,实现了日语的国家化。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文化方面仍与别国存在差异。因此,中国在开展文化外交的时候,要积极学习别国的成功经验,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文化外交,作为新型外交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国际形象。日本动漫外交作为日本文化外交的组成部分之一,帮助日本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文化外交应该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机制,以此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日本,动漫外交,国际形象,启示

参考文献

[1]申险峰,渠培娥,李成浩.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日本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2]花建.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第10篇

一、1980年代日本和现在中国经济的差异

1980年代日本和现在中国经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980年代中期, 日本是城市化, 现代化已完成进入了后工业阶段的发达国家, 人均GDP一度超过美国。1980年的名目GDP是284, 37500亿日元, 城乡之间的基本没有差距, 国内市场饱和, 且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小, 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乘数效应有限, 从而导致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长期的萧条期。另一方面,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国内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2、金融自由化的差异。

日本已经在80年代中期, 金融市场从长期受抑制的状况下解放出来, 实施了金融自由化, 日元成为可自由兑换的区域性货币。而在中国, 虽然近年来资本市场有所发展, 但对金融市场实施严格宏观调控, 特别是对于进入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外资投资有严格的条例规定。中日房地产市场有着根本不同, 目前, 无论从租售比还是房价收入比, 都能证明中国房地产是主要投资品而非消费品, 大多数人把房地产视作对抗通货膨胀的武器, 成为重新分配财富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货币属性看, 人民币仍然是不可自由兑换的本币, 与日元相比国际影响力是有差异的。

3、两国政府在泡沫经济应对政策的差异。

在80年代后期, 日本在“出口主导, 贸易立国”的国策下经济高速增长, 进入辉煌时期, 人均所得一度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整个日本都陷入泡沫经济带来的膨胀中, 从1985年起日本政府连续5次下调再贴现率, 大规模的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股票方面, 日经指数从1980年7116点上升到1989年的38916点。房地产市场方面, 土地价格飙升。而政府对泡沫经济危害认识不够, 并没有采取迅速而积极的对策加以调控, 加速了泡沫的膨胀。日本政府对已经膨胀的泡沫经济, 采取“硬着陆”的措施, 其结果导致泡沫迅速破灭。反观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 2010年GDP同比增长10.3%, CPI同比增长3.3%, 均超过预设目标。其中去年四季度经济扩张明显超越预期, 使国内经济复苏中的底部提前度过。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 中国经济增速由回落趋于稳定, “经济增速的缓慢回落, 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软着陆’。”

二、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1、掌握好政府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控时机和力度。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中的货币政策的力度过大, 时机把握不当。1989年, 日本政府开始上调贴现率, 金融形势开始迅速收缩。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下跌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创伤, 不适当的货币政策促使日本泡沫破灭, 形成了持续的通缩。在面对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时, 应该借鉴日本泡沫经济失败的经验, 不应主动刺破泡沫, 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应在中国经济增长中通过多种途径来消化泡沫。因而,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出台时机与力度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2、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和银行的监管力度。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经验中, 我们看到了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容易引起泡沫经济和银行危机。我国的开发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贷款, 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和破灭都会对银行和金融机构将带来严重影响。因而, 政府要加强对银行信贷的监管力度, 确保金融机构资本金比例的充足, 银行系统的安全, 促进资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经济实体, 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同时还应注重开发节能技术, 保障低污染, 高质量的内涵经济增长。发展实体经济, 通过自主创新, 改善管理方式, 提高效率等打造自己的品牌企业,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12

[2]、楚文静.日本“泡沫危机”本质特征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6)

[3]、韩莉.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时代金融.2008 (4)

[4]、伞锋.中国资产价格膨胀与日本泡沫经济的比较与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8 (1)

[5]、殷薇.以“日”为鉴, 探人民币升值背后的隐忧.中国商界.2010 (7)

中国制造日本启示录 第11篇

学校教育节约习惯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通过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社会发展能够摆脱资源缺乏的困境,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众所周知,日本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领先于全世界,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究其原因,最先想到的是日本在节约资源方面制定了健全的法律和政策,规范了国民的行为指明了节约的具体方向。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国民节约习惯的养成。

日本人节约习惯的养成有着许多的原因,比如资源不足的国情、文化传统、节约教育、节约意识的宣传,等等。本文重点强调的是日本人节约习惯的养成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养成好的习惯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日本从小孩子的教育着手培养国民的节约习惯。具体的实施便是从幼儿园开始通过学校教育教导孩子们节约的重要性。接下来将分析日本是怎样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国民的节约习惯。并且探讨在学校教育方面中国可以向日本进行哪些借鉴。

一、学校提供午餐

在日本,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午餐,并且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孩子们的节约习惯。学校供给午餐这一政策是在以义务教育为本的学校里施行的。食物的分配由学生们自己动手进行,班里的学生轮流负责给其他人分配食物。食物全部分配完毕后,同学们再一起开始吃午饭。在这时,老师们通常会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节约的道理。比如“如果盘子里剩下了食物,那么就是不尊重做饭的工人和分配食物的同学”又或者是“不要把食物剩下,一定要全部吃完”。老师教导学生不可以浪费食物,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食物吃完。由此可见,对于不浪费食物这一节约习惯的养成来说,学校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与书本上传授的知识不同,学校免费提供午餐其实是一种通过实践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提供午餐的同时老师们把节约食物的必要性教给孩子们,再由孩子们进行亲身体验。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切实地感受到节约食物的必要性,还能够慢慢养成他们节约食物的好习惯。在中国,虽然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了,但是并没有学校免费提供午餐这一规定。这一现状反映出,我国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节约的必要性。因此,为了达到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节约习惯的目的,我国的学校教育可以借鉴日本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午餐这一政策,以此来培养中国人节约食物的好习惯。

二、学科教育

以日本高年级社会课的学习内容为例,对日本在学科方面的节约教育进行一下详细说明。社会课在日本的学校中开设之后,便规定在五年级的时候展开资源方面的学习。在第一次修订的教科书中,必须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如果资源不断地被利用,那么恐怕会出现资源浪费甚至是资源枯竭的现象”。在第五次修订的教科书中五年级的目标又增加了一条,那便是“加深学生们对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关心”。在社会课中加入与资源相关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们了解资源不足的现状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日本在学科方面的教育起着教给学生们必要的节约知识的作用,并且以节约习惯的养成为最终目标。

日本在学科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通过书本向学生们传达节约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书本学生们能够学习到自己国家的资源现状以及节约的必要性,也就是从理论上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节约活动。中国也已经在一些学科中加入有关资源现状和节约的理论知识,但是教材中提及的知识并不全面也不够透彻。因此,在学科的教育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把资源节约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加入教材并且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

三、道德教育

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来说,日本学校中的道德教育起着指导作用。在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第三章的第三条要求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在中学的指导要领中,道德方面的指导内容提出了“要了解并且掌握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生活习惯”。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所提到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包含了节约这一习惯,可以说节约习惯的养成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会通过所有的教育活动来进行贯彻,在各个学科以及一些特别活动方面也会适应各自的特性来进行适当的指导。也就是说,日本学生在学校受到的道德教育是既全面又丰富的。

日本学校中展开的道德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节约习惯。中国在教育方面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因此专门设立了“思想道德”这门课程,即通过一门课程来进行道德教育。中国道德教育的关注点在于对社会来说作为一个公民应该持有的道德,然而却忽视了节约这种自我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其次,中国的道德教育局限于“思想道德”这门课程,几乎没有与其他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学生难以接受到全面的道德教育。因此,中国的道德教育应该向日本借鉴的地方在于,把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节约习惯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关注点。并且,应当像日本一样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来全面地贯彻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日本人节约习惯的培养与日本的学校教育密不可分。本文从学校提供午餐、学科教育、道德教育三个方面来分析日本是怎样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国民的节约习惯。日本的学校教育不仅注重理论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同时也重视实践,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国民的节约习惯。由此可知,学校教育对国民节约习惯的养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来说想要更好更快地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中国国民的节约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借鉴日本的优秀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在培养国民节约习惯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藤秀俊.日本の環境教育[M].河合出版,1991.

[2]安澤順一郎.道徳の解説と展開[M].教育開発研究所,1989.

中国制造日本启示录 第12篇

危机中的夏普还在裁员与卖楼自救, 连年亏损的松下想盈利还很难, 索尼已在持续低迷中渐行渐远, 佳能的危机四伏似乎也没有根本缓解, 日立、东芝也在以往曾经强势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一路溃败, 夕日明星NEC已彻底退出智能手机领域……冷冻食品投毒、化工厂爆炸, 频发的工厂安全事故, 甚至让人们对“日本制造”引以为豪的严谨、安全也产生了疑问。尽管从这些表象, 我们还无法得出日本制造业衰落、败北的结论, 但毫无疑问, 日本制造业确实遭遇了阶段性的麻烦。中国和日本颇为相似, 经济的强大, 与制造业大国的国际地位紧密相关。正处于“世界工厂”漩涡中的中国, 毫无疑问应从日本制造业遭遇的“麻烦”中检讨、自省。

日本制造业为何会遭遇如今阶段性的“麻烦”?曾在日立工作16年、现任京都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教师的汤之上隆, 在其《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 回顾了日本IT制造业几十年的荣辱史, 以他自己“半导体技术人生”的视角, 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一是面对十年一轮的新技术浪潮时, 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 因循守旧, 错失机会;二是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 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 投入不必要的成本, 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三是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 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 严重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四是面对技术趋势转变, 日本企业制度过于僵化, 根本就不能适应技术变革的趋势。

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工业化消费时代引来日本制造业奇迹的因素, 成了现在后工业化消费时代日本制造业“危机”的原因, 对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苛求、精细生产的能力、看似僵化的企业制度等, 又何尝不可能成为未来个性交互消费时代日本制造业复兴的根基?否则, 也就没有“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了。所以, 汤之上隆眼中的日本教训, 对中国的制造业来说, 是具有很大欺骗性的, 需辩证吸取。但无论如何, 新产品的价值决定老产品价值、新技术产品推动老产品的技术性贬值, 确实是产品更新转型的规律, 也是产业兴衰的规律。保持危机意识, 通过创新能力博取发展空间, 这才是中国制造业需要始终聚焦的。

创新之路是不容易的, 如何才能紧跟时代不掉队呢?汤之上隆在书中轻描淡写的日本制造业“危机”的另一原因, 即“对先进技术缺乏以往专长的模仿创新精神, 反应迟钝”, 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引以为戒的;其所呼吁的“重新重视模仿创业元素, 发扬自身的技术整合优势”, 也是我们需要同样重视的。回顾日本制造业的兴衰史, 可以分为四个典型的阶段:

明治维新到二战, 是“山寨”为主的阶段, 故那时的日本产品在中国被称为“东洋货”, 但使日本踏上了现代化的正确之路;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 是模仿为主的阶段, 使日本从一个经济崩溃的战败国发展成经济巨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是创新超越为主的阶段, “日本制造”不仅登上世界舞台, 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成为各国企业竞相研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日本也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世纪90年代后, 是固执固守为主的阶段, 因为看不上模仿、山寨, 日本制造业自顶峰滑落并出现危机, 而企业普遍的心态依然是“背水一战, 尽一切努力扭亏为盈, 让企业得以生存”的鸵鸟心态, 逐渐为其他国家所赶超。

日本制造业的“危机”, 固然有汤之上隆在书中揭示的原因, 但实际的原因, 远更为复杂, 与国际国内的金融货币政策、劳动力市场、文化心态, 甚至是国际政治局势, 都密切相关。客观地说, “日本制造”的市场影响力目前仍然是巨大的, 技术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也依然是顶尖的, 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都还离不开日本。“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日本制造业的问题, 不在“道”而在“器”。“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从山寨起来后却看不起了山寨”, 逐步的“固步自封”才是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在技术研发水平与创新导向, 没有与消费时尚、商业模式、市场开拓能力相匹配, 而又不愿意去山寨、模仿美国、韩国甚至是中国的创新, 不仅未能催生出互联网相关的划时代产品, 甚至还有点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主要原因, 从大的方面说, 是改革开放;从小的方面说, 就是和日本前两个阶段类似, 山寨创新功不可没。且不说未来个性交互消费时代的中国制造业, 就是中国制造业能否达到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化消费时代的高峰, 也取决于中国能不能向日本一样在模仿创新中实现超越, 在这个意义上, 中国制造业的根本出路依然是政府与企业如何互动出良好的创新机制。然而, 好的技术与好的产品、好的市场, 并不能等同。技术具有稳定性和直线性, 而产品、市场却具有多变性、曲线性, 因此, 即使我们不能实现创新中的超越, 只要保持模仿创新, 也能在产品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即使我们实现了创新中的超越, 如果不能在产品、市场上时刻保持创新超越, 也未必能够赢得市场、保持巅峰。

在制造业的兴衰史上, 日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对追赶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企业显然是有启示意义的。中国和日本, 在文化的内核上, 都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 往往只要还能苟延残喘, 就不愿主动放手一搏。所以,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 都有非常“固执”的一面, 越是自身处于“鼎盛”, “固执”心态越重, “固执”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 自由度和创新能力上不如欧美世界。日本由威名世界的“模仿大师”逐步走向“固步自封”, 正是伴随其实力变化之后“固执”心态发酵的结果。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国民的心态也正在变化之中, 日益表现出了对“山寨”的鄙夷之态, 产生了对亚非拉的优越心态, 这正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地方。

模仿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因为只有不停地模仿创新, 才能知悉大势、增强对外界适应的能力而不被淘汰。汤之上隆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中以立体、多元且动态的形式, 为我们揭示了日本制造业硅与血铸就的教训, 展示的世界制造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大公司取得成功的诸多秘诀, 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消化的。书的最后一章提出的走出困境的方法, 虽没有使人眼前一亮, 却最引人深思。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模仿与创新, 并不必然是对立关系, 更多的是恰恰是递进关系。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如果我们忘记了模仿创新, 离开山寨就瞧不起山寨, 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历史的背叛, 也是要遭到惩罚的, 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更是如此。

上一篇:行政许可权分析下一篇:工程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