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功能范文

2024-07-23

武术功能范文(精选8篇)

武术功能 第1篇

1 原始人类为了安全和生存需要而进行的自卫搏斗,构成了武术萌芽时期的基本功能

无论是人类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还是人类的思维活动,无不是一种由需要引起、经思维调节的创造性的活动。[2]同样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也源于人类的安全和生存需要。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始社会,人与兽的搏杀,人们自然而然的练就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滚翻等技能,也掌握了砍、刺、扎劈等攻防形式,不言而喻,这些都构成了最为原始的搏斗术。但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与人关系的复杂,人与人的争斗随即出现,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有目的地使求生的本领发展成为自觉的自卫技术,使得原始的搏斗术不断积累与升华,这都促进了武技的发端。部落间战争的出现,兵器的产生以及不断的改进、完善,先民们在战前掌握武器的练习,以及为赢得战争而进行的教育与格杀训练的“武舞”演练随之出现,催生了武术的萌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多种文化与武术交融,武术才有了相对独立的活动特点和文化属性,成为真正意思上的武术。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萌芽阶段的这段时间里,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需要在层次上的递进,武术的功能也随之得到了升华。但总的来说人们为了安全和生存需要的自卫构成了该阶段武术功能的主体。

2 冷兵器时代,军事实战主导了武术技击价值,衍生了武术健身、修身养性等其它功能

人类社会的进步,阶级社会的出现,国家的产生,统治者为追逐利益进行频繁的战争,他们把军备始终作为国家的第一要务,正如《孙子兵法·计篇》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都是以短兵相接的格斗方式进行。士卒的军事技能的好坏,训练水平的高低,兵器的先进程度等都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最终决定着国家的安危。作为士卒军事技能一部分的武术,就自然成为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战争的需求下不断促进着武器的改进,特别是冶金技术的出现以及不断发展,大大推动了军队武器的变革,生产力的提高又为武器的改良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了物质条件,战争中兵器使用的演变及攻防格斗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断丰富着军事武艺,促使武术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以军功授田宅、爵禄以及通过以习武博取功名等在无形之中极大的刺激了武术活动在民间的开展,特别是盛唐以来实施的“武举制”以选拔军事人才,为武术在民间得以迅猛发展提供了空间。所以在冷兵器时代,作为军事技术的武术,能适应军事实战需要的技术就被推崇、推广和提高,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再三强调的“既得艺,必试敌”,可以说是对武技实用主义的最好反映。动荡的政治、频繁的战事促动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军事实用武技在冷兵器时代成为主导也就成了必然。

在军事的主导下获得了长足进步的武术,同时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衍生了她的其他功能。在战国时期从军事武艺分离出的“两两相当”的“角力”、“手博”活动,成为统治者的享乐消遣,使得武术的娱乐观赏功能开始显现;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中可以看出汉魏时期艺术化的兵械活动极具表演性;盛唐社会的空前繁荣,尚武之风盛行,从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可以看出当时的剑术套路则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商业繁荣,街头巷尾“百戏”随处可见,大量民间习武组织的孕育而生,有关武术“套子”记载以及有组织的武术擂台赛的出现,使武术除军事以外的其他功能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武术发展的真正成熟期;明朝对文武全才的重视,为武术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套路运动为主的运动形式,成为武术的健身养生、娱乐观赏和教育修身等功能的全面大发展时期。每当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都会促进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从而衍生和推进武术功能的多元化,也因其功能的多元化而促使传统武术技术渗透于社会各个角落和各个层面,与此相协调的也就是丰满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和传统武术技术形式的多元化。武术功用、武技形式和人气三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促动才能使这古老的文化得以长继久存[3]。

3 火器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弱化了军事武艺的存在,凸显了武术的健身功能,为武术向体育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

宋代的战场上已有火器的出现,直到明代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统治者夜郎自大,最终没有在军事上得以大面积推广和运用。直到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大规模的商品输出加速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催生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西学东渐进程中,西方的一些传教士以及出国人员将西学带入了中国,这些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统治阶级及一些有志之士也开始对西方文化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开始引入西方文化为我所用,但我们还没来得及充分吸收和运用西方的先进文化,鸦片战争轰鸣声已经响起,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天朝帝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中日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给清朝的统治者以巨大的震惊,朝野上下也真正见识到到了火器在军事战争中的巨大威力。许多人意识到现代战争中已无用“武”之地,旧有武举已不适用于选拔军事人才,在“举国上下,莫不知其无用”的呼声中,光绪27年(1901年),清廷宣布废除武举制。由于火器在军事战争中的广泛使用,武术的军阵格杀价值日趋衰微[4]。在火器逐步取代冷兵器的漫长岁月里,武术逐步丧失了军事存在,加上动荡年代统治者的极力压制,使得武术不得不在民间找寻生存的土壤,并与当时的气功、杂技、舞蹈等进一步交融,使得武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个门派以及众多拳种的确立,为武术之集大成创造了条件,推动着武术向体育化方向发展。

从清朝末期到民国这段时间里,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体育项目随着新式学堂的兴办进入了中国,以及当时我国大城市的部分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西方体育项目的体育运动比赛,逐步改变着人们对武术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人们开始尝试把以前军事武艺中的一些技击套路进行改造,在其中加入一些表演的成分,使武术逐渐改变了以技击为主要目的,保留其武术的技击特点以满足人们自卫的心理需求,同时又要满足人们观赏需要及健身方面的需求,产生出一种西方体育模式的新武术。这种新的武术形式更强调从强身健体出发,它不强调技击价值却要具备技击特点。直到1924年5月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拳术、体操等表演项目中制定的“按手、眼、身、法、步”五项技法进行评分的简单规则的出现[5],标志着武术朝着竞技体育方向迈进,这在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4 民国时期政治上对“尚武强国”教育价值的高度重视,再次推动着武术向前发展

无论是清朝末期还是当时民国的时期,都没有改变中国内政动荡、外敌入侵以及国民体质羸弱的现实。由于武术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师资队伍随处可寻,再加上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本身具有的高度的文化认同等原因,武术就成为一种尚武强国的重要手段[6]。统治者及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倡以振兴国粹,倡扬武魂为目的的“强兵、强国、强种”的军国民教育。著名教育家徐一冰于1914年上书教育部“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必修科以振起尚武精神”,次年此建议被教育部采纳[7]。1918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上通过决议: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这标志着旧时基本上衍传于乡村市井的武术活动正式进入学校,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孙中山在《精武本纪序》中也把武术精神归结为“以振起以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加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以国术来培养健康的体魄”。这都促动了武术活动在社会上的普及,大批武术社团、会馆随即孕育而生。由官方直接领导的中央国术馆为首的国术馆系统,截止到1933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市建立国术馆近300余所,改变了中国武术长期分散发展的无控局面;民间的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中华武术会、致柔拳社、武当太极拳社、汇川太极拳社等武术社团的成立,使得游离于市井的江湖下技逐渐在国术馆、武术团、武术学校等新型武术组织找到了依靠。它们无不提倡“尚武精神”,武术已成为可振奋民族精神,铸就尚武国民,以“强种保国”的教育手段,这使得民国时期武术的社会地位骤然提高。武术社会地位的提升促使武术再度崛起。

5 建国以来,为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武术多元化功能得到全面显现,推动着武术向多样化方向迈进

1952年,国家体委下属的民族体育形式研究会对武术的领导,标志着武术被正式列入了现代体育范畴。1955年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对武术采取“暂时收缩,加以整顿”的方针,政府“对武术实行控制规模使之有节制的发展战略[8]”,限制了攻防技击类武术的发展。195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无形之中就引导武术向艺术表现方面发展。1957年6月,一场关于武术的技击、健身和艺术表演的价值功能的争论之后,以攻防技击为主的实用民间武术的发展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以健身和艺术表演功能为主的武术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从1957年按照简单化、规范化的要求编写的“简化太极拳、初级套路、甲乙组套路”等22个武术套路在全国各层次的广泛推广,为武术竞赛体制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技术规范化基础。直到1959年我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的产生,以及近五十年来的七次修改后的武术规则确立了武术的“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逐步推动着武术向竞技体育模式演进。于是从基础的少儿武术训练班到一般武术学校,从小学的武术课到大学的武术教育,从各大高校武术系到各省市武术队以及国家队都是以竞技套路为主的教学训练模式,带动的人才储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也都为竞技武术“一条龙”服务的模式[9]。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为代表的武术电影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也加速了人们对艺术化武术的认可。从此,竞技武术套路日新月异的发展,逐渐取得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主导地位。从上可以看出竞技武术套路从推出之时起为实现其表演的美学效果朝艺术化方向发展,随着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以及在入奥目标的引导下越演越烈,造成竞技武术套路的技击要素随之弱化,使得竞技武术套路与武术本质越走越远,特别是竞技武术套路带着国人的万分期盼在入奥征程中铩羽而归的今天,对竞技武术套路未来发展之路的重新审视也越显重要。正如栗胜夫先生所说:“高、难、美、新”四个字的发展要诀是不完全的,还必须在后面加一个“真”字,“高、难、美、新、真”,这才是我国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10]”。同时只有夯实武术的“真”,竞技武术套路的“高、难、美、新、真”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武术对抗运动陆续开展。散打运动在1989年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使得现代武术的技击对抗形式在40年后得以确立并在以后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的一系列商业运作下的国内、国际武术散打比赛的成功举办,迅速占领了竞技武术的半壁江山,使得武术的运动形式不再是套路一统天下。也正是从这时候,现代竞技武术的运动形式出现了“打练分离”的格局,时至今日它仍然颇受争议[11]。

从建国初期竞技套路的重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武术散打和竞技套路并重发展的竞技武术格局,造就了竞技武术一统天下的局面。民间传统武术备受冷落,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在一些有识之士发出的“向传统武术回归”的呼声中武术主管部门也注意到了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提出“发展竞技武术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传统武术”。从2004年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以及其后各种形式传统武术赛事的举办,以及各种媒介的介入和宣传,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传统武术的发展,直到2008年12月3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传统武术职业赛事联盟———武林大会联盟(WMA)在北京举行成立仪式,使得以拳种分类打擂的方式进行了近两年的CCTV5《武林大会》赛事正式进入职业化运作,这将开创武术产业带动传统武术发展之先河。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日趋重视,随即武术健身和养生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崇,推动着健身武术的快速发展。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逐渐发展壮大。从简化太极拳在全国的普及到陈、杨、孙、吴、武等各流派的传统太极拳、械套路及竞赛套路的创编和推广,太极拳成了广大爱好者的一道健身大餐,成千上万人在街头、公园等健身场地中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不经意间形成了社会太极健身大潮。太极拳成为武术项目中参与人数最多,参与国家最多,有独立的赛事,各种形式的年会,学术会议最多,潜在学习人数最多等等的拳术[12]。甚至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更是把太极拳与武术当作两个体育项目。随着人们健身需求的进一步的增加,一些传统拳术规定套路以及新的拳种陆续创编和推广不仅满足了竞赛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健身的需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6000万武术人口中绝大部分为健身武术的练习者。

从上可以看出,为表现艺术的武术套路和实现技击功能的散打造就了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使得武术越来越向体育领域迈进,健身武术在全民健身的倡导下得到蓬勃发展,二十世纪末以来民间传统武术再次被重视,武术多元化功能的局面将在盛世中国得以全面呈现,武术的多元化发展已是必然。

6 结语

源于原始人类自卫活动的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她的功能由最初的防身自卫向今天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艺术审美、陶冶情操和休闲娱乐等功能演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推动着武术向技巧、体操、舞蹈等非武术的“武舞”方向演进;散打的训练方式以及技击体系也越来越难以寻觅传到统武术技击方法和手段,这都导致了武术本质的弱化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只有社会武术本质的“技击”得到了加强,才能实现竞技武术的“真”,传统武术的回归也就成了必然。

从武术功能演化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侧重来看,无论冷兵器时代“武举制”创立与废弃之举,还是民国时期的军国民教育的实施之初,都说明政治或者说行政的干预对武术发展的重要影响是其它任何手段所无法企及的。同样,传统武术的回归在没有较强行政手段的引导是难以实现的。

从社会武术的技击需求的庞大群体来看,广大青年学生对技击爱好及需求成为学习武术的第一动力,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引导,我们把具有较强技击性和文化性的传统武术引入学校武术教育当中,改变学校武术教育的竞技模式。使学校武术教育成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恢复武术的原貌,夯实竞技武术的根基,最终实现社会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并蒂开花。让武术这枝传统文化的奇葩在盛世中国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我们翘首企盼。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理清武术功能演化的脉络。得出结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因素决定着武术功能的演变,也决定着武术的发展方向;武术功能的多元化决定着武术发展的多样化;武术“技击”功能的弱化导致了传统武术的失落和社会武术的萎缩。提出:武术本质功能的“技击”必须得以更好的承继,才能促使社会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契合,改革学校武术教育的竞技武术模式,使学校武术教育成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恢复武术原貌,夯实竞技武术根基,以期实现社会武术与竞技武术并蒂开花。

论武术的教化功能与学校道德教育 第2篇

关键词:武术;教化功能;学校;道德教育

一、什么是武术的教化功能

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先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即什么是武术。1988年,全国武术主题研讨会对武术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是以技术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中,武术是被分为拳术、器械、摔跤几个大的门类来进行论述的。由此可见,在这个以前是国术,现在是武术的这个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这个概念下,表现形式,理论指导,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根本的核心却没有改变。就是上述的以技术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格斗为主要形式的人体的活动。

当然,武术成为现代体育项目,是近代才开始的。我们不可否认,武术的源流,跟以为适应战场而进行的厮杀,搏击的技术训练,是有很深的渊源。正是基于这个现实,自古以来,对于习武者的道德水平就有了特殊的要求。从战国的墨家到司马迁笔下所描述的汉朝时期的侠——以武犯禁之士,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又有了这样一种倾向,成为人为了参与社会,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社会,或者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来生存于社会并适应于社会的一种工具。这样,武术中的道德伦理层,就是我们所说的武德,就成為了武术系统中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史记》卷一百三,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在其叙述其各个本纪世家列传的写作背景和大致内容时,在孙子吴起列传中,曾经有这样的论述:“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这对武术道德伦理层的行为准则化,行为工具化,作了最贴切的描述。习武者由于其练习项目的特殊性,而强调其道德伦理水平。同时,通过武术的练习,达到内可以治身的自我教育的目的。以此为基础,来达到强调儒家所要求的“入世”,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关于武术的意义的论述更明确地指出,以修德养性为唯一目的。故外有健全之体,内有高尚之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

《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一文中,曾这样指出武术的这个特点:“严格地说,中国古代体育处于‘准体育’状态,它始终与宗教、军事、医学、伦理等结合在一起,没能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尤其与伦理的结合尤为紧密。这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结构所构造的泛道德化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始终以建立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为主,这决定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一种人伦关系。”事实也确实如此,反观以西方为主的现代体育,我们并不能说西方体育跟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军事没有结合。但是,对于武术与道德伦理结合的紧密程度,却是西方体育项目所不及的。正是中国武术这个传统体育的道德化这个特点,由此,便赋予武术这个体育项目在锻炼人体机能的同时,学习者还能够通过武术的锻炼,对其道德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到达内可以治身的效果。这是一种动态的隐性的教化过程,暨武术的教化功能。

二、武术与其他学校体育运动项目之比较

众所周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依托,主要为田径,俗称为跑、跳、投三大项,以及三大球暨篮、排、足。这些项目是学校开展最普及的运动项目。相对于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围下,这些项目是有绝对的优势。同时,我们发现,上述的田径与球类,无论从其传入历史,还是其竞赛规则,教学方式,无一不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因此,我们比较武术和这些体育项目,其本质就是比较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西方体育项目。更深入地讲,就是比较中西方体育文化,乃至双方文明之差异。

有人曾这样形容西方体育文化,指出“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特色就是竞争,在竞技体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成为竞技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我们从田径,球类,乃至一些其他的西方体育项目来观察。这些项目的核心与领文就是竞争,运动员与运动员的竞争。这些项目的表现形式无非就是比分,秒数,长度,重量。脱去竞争,和这些量化的指标,能对练习者的道德,伦理层面能施加多少影响呢?或者让学生的身体机能,从物理方面得到锻炼以后,学生能不能从道德方面,至少从思想品德方面得到些熏陶呢?我不能说西方体育不能对学习者的道德伦理层面施加影响,但是其先天的限制,其所能施加影响的深度、广度是有所保留的。

我们观察这些西方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其教学和学习过程,教师仅仅给学生传授的是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远,如何运球,然后再设定一个量化的硬性的指标,达到就及格,达不到就不及格。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很少关注学生的道德层面。反观中国体育项目,乃至日本、韩国大中华文化圈的这些民族体育项目。没有像西方体育项目表现出那么强烈的竞争性。而是强调修行者的一种道德层面的修炼,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技术的练习。尤其以日本为例子,日本将柔道、少林拳、空手道等一系列民族体育项目统称为武道。所谓道者,这本身就属于一个哲学的范畴。同样,我们观察中国的武术,从其早期的射礼,投壶等项目乃至以后发展到对于武德的规范,以及依托儒道思想来阐述自己的武术门派的理论。武术始终就与中国特有的宗教、伦理、道德纠缠在一起。它不过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胜负,而是强调习武者道德的高低。正所谓尚德不尚力。正如《史记》载吴起与魏侯的对话,其曰:“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中国的哲学认为,如果不遵守社会规范,一个的能力再强大,也难免灭亡。吴起的对话,精髓地体现了这个论述。《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一文中,将其概括为“先德后艺,以艺量德”“天人合一,尚中贵和”“遵从礼制,严格等级”“积极入世,建功立业”“重义轻利,诚信守诺”。

如果说西方文明的特殊贡献是科学的方法,而中国文明之特殊贡献则在于合理的人生观。那么中国的体育,尤其是武术,它所有的教化功能则是西方体育无法匹配的。

正是因为此,在学校这个教育情景设置下,武术本身的体育功能和其所独具的教化功能,在学校教育这个平台上,应该是大有作为的。

三、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对于德育,《教育学》所给的定义是这样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之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由此可见,德育的载体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的或者讲授的活动来教育学生。德育的范围和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堂上,而应该是随时随地的。同时,德育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知、情、意的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并且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德育之过程,与德育的内容一样,也应该是有多种形式和载体的。由此,将武术的教化功能运用于学校武术教学对学生施加道德教育,是可行的。教师在教授武术,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在教授技术的同时,根据武术的教化功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影响。最终是学生能够对武术产生兴趣,掌握基本技术,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对个人品德修养产生积极影响,最终达到武术技术层面的自修,和道德伦理层的自我教育。

四、武术之教化功能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武术的教化作用能否在德育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其内容。就是教授者应该施加什么内容的思想伦理道德传达给学生,并且能否适应社会的规范和需要。根据上述的对于中国体育伦理思想的总结。我们把这些概括为尚德、贵和、尊礼、入世、信义。根据这五个方面,我们可以由此对我们对武术的教化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内容进行阐述。

(一)尚德

尚德,就是崇尚有德之人,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关。这是自我教育中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那么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儒家曾把德定义为五项——仁、义、礼、智、信。仁者,仁愛。义者,道义,正义。礼者,克己复礼,各守其责。智者,善思。信者,诚信。自古以来,这五条准则,一直被历代武术家多推崇,作为习武者的行为准则。同样,在学校武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何为德,何为有德之人,仿效有德之人。因为,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社会的是非,还没有正确的判断趋向,对于其人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榜样选择,还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积极方面的要求。所以,尚德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有必要的。

(二)贵和

中国人向来主张和为贵。何为和?贵和,就是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是社会性相当的高级生物,无时无刻不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难免地,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处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如何适当地解决矛盾和摩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和谐地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为工作,生活,学习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同样,人际关系的问题,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面对。作为学生,也是不可避免的。让同学们意识到,只有做到换位思考,求同存异。不以个人为中心来思考来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和谐共处。对于学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三)尊礼

让学生尊礼,就务必要明确,这个“礼”的含义。何为礼?儒家谓尊尊,亲亲,贤贤。或曰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本质的含义就是,在无时无刻不断变幻的社会角色的担任中,始终按照自己所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来进行社会活动。武术中,对于礼,尤为强调。同样,通过武术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来领会这个尊礼的含义,作为学生之礼,当尊师,好学。为子女之礼,则为孝。为公民之礼,则为爱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四)入世

儒家主张入世,知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地参与社会。来完成自己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想。对于学校教育这个大的情景下,对于学生,入世,就意味着,要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消极因素,敢面对生活。培养其不怕困难,积极生活,坚忍不拔的性格。

(五)信义

自古以来,诚信教育一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否信义,往往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人与人的交往的效果良好与否,信任的程度很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任度,那么其在社会发展的空间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影响。对学生加强信义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们强调,信义中的义,绝非庸俗的帮派义气,应当去其糟粕,在武术履行其教化功能时,是值得教学组织者注意的。

五、武术教化功能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可行性

武术的教化功能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作为体育学科进行德育的形式。如何评估其可行性呢?评估其可行性的关键在于武术能否推广。中国武术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依靠之器械,亦是丰富的。古代习武者曾云“方寸之间即可习武。”由此可见,武术对于场地的要求是很低的,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同样,武术所需要之器械,也是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从武术的各个项目来看,套路、散手、摔跤等等,往往都不需要很特定的器材来开展。所以,就武术的本身来看,推广武术,是可行的。武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发展流传至今,各个地方,各个门派,更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同样,习武之人,人数也是相当雄厚的。全国各地,可以根据其区域的特点,来开设武术课程,为其校本课程的选择,增加选择。同样,为武术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图南.国术概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

[2]司马迁.史记[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617、920.

[3]张新,夏思永.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8-29.

[4]王忠武.浅谈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J].社会科学,1994,(12):48-49.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3-127.

武术功能 第3篇

全民健身计划是由国家制订、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也是群众性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对武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我国人民世世代代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如何充分利用传统武术的特点,将武术推向国际舞台实现尚武、博武这项伟大的工程,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的学术观点和建议。

1.2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推理。

1.3 专家访谈法

了解专家学者的意见和看法,为本文寻求更多的支持。

2 武术独特的健身功能

2.1 武术运动从锻炼人的生理角度出发,非常全面

武术是从人的整体观出发,注重人体的内外兼修,强调从精神到肉体,由内至外,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的修炼,而不是从局部的需要,专门锻炼上肢或下肢,专门训练左手或右手。因此,练习武术,可以使人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传统武术中的许多功法都已被证明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效果。传统武术中的基本动作、基本组合、徒手与器械的各种套路运动、搏斗运动中的散手和推手等,都可通过它们各自特有的运动特点和方法,使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度、耐力、协调性、柔韧性等多种素质得以锻炼。传统武术还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息、改善人体机能十分有益,真正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2.2 武术形式多样性的健身理念

武术的内容很丰富,具有一定体系的拳种达130种,能够适合于对运动量、运动强度有不同需求的人群选择。一般来讲,长拳类(查、华、炮、洪、少林等)动作舒展大方,起伏转折,窜蹦跳跃突出明显,适合青少年习练;而形意、八卦等拳种则着重强调身正步稳、发气沉实,力整力气,适合与一些年龄稍大的青壮年习练;太极拳动作圆滑、连绵不断,是一种健身养气的拳术,很适合一些体弱多病的人习练。同一拳种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合理调整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自控性很强。

2.3 动静结合、延年益寿

中国传统保健思想不但强调动,而且强调静。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曾创编“五禽戏”,它的理论是“以身常动摇,则淤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产枢不配也”。这是强调动的效果。《内经丹术》中要求凝神入静,返观内心。在内心浑外体验一种自我康乐的境界。入静时,外观似静,但内心却弥漫着温馨、理智和神秘,这里强调静的功效。动静结合为古代东方养生术的重要方法。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动作需要“完整之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作用,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了其它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这种动静结合的训练方法是延年益寿的基本方法,生命宜在动静中求之。

3 武术在全民健身推广中的发展状况

3.1 武术的发展优势

中国武术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丰富的内涵主要指易学、哲学、兵法学、中医学、化理学、美学、养生学、人体运动学等对武术的渗透和影响。其突出的特点是技击性、民族性、竞技性和健身性。武术具有健身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技击价值、经济价值等多种运动价值。武术运动的多元化存在形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助于中国武术在全世界的发展。

3.2 传统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发展的基础。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习武练拳的好传统,至今创编流行的拳种、门派、拳式不计其数,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当今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锻炼者有广泛的选择余地。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无论是何种职业,都能在武林中找到适合自己特点和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武术活动简便,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服饰,器材来源丰富,花钱少,易于开展,特别是在基层单位体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广泛开展全民武术健身,可以起到投入少,收效大的明显效果。因此,无论在工厂、机关、学校、军队、沿海、山区,都能因地制宜,开展武术活动。

3.3 现代全民健身的发展需要传统武术发挥促进作用

全民健身运动需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健身价值高、适宜进行社区开展的体育项目,传统武术是最佳选择。从历史上看,我国的群众性体育,主要是开展具有良好健身作用的传统武术(太极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运动项目,传统武术是主要的健身项目。一方面因为传统武术所特有的健身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武术的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可以随意控制,并且没有激烈的对抗性,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适合老年人参与。

4 武术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北京亚运会和历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先后参加的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来看,武术已经传播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国外对武术的了解、认识和参与学练武术的人数、武术占有的市场的大小并不乐观。

在美国每年都要举行数次国际国内武术比赛,从参赛人数来看,参加武术“WUSHU”比赛的人数很少,而参加功夫“KUNGFU”、太极拳、推手等比赛的人数却很多,

在美国、埃及等国以中国功夫为名的各种拳馆、学校、俱乐部等组织林立,但以武术“WUSHU”为名教授竞技武术的馆、社却非常少。在谈及武术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在国际进程中的关键时,何振梁说:“中国武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量化的问题,就是说,如何让武术在评判打分上有可操作性。武术要成为一个竞技项目,首先要解决这个评判的问题。”何振梁表示,按照跆拳道等类似项目的经验,如果要量化武术使之成为“竞技武术”的话,就会产生“取舍”的问题。“跆拳道尽管进入了奥运会,但代价非常大。跆拳道文化相当博大,为了量化,它的内涵被大大削减,最终只剩下了几个便于打分的动作。”何振梁认为,武术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部分应该怎样处理,而不能进入奥运会的部分又应怎样处理,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5 武术国际化推广进程的几点建议

5.1 挖掘武术健身的文化内涵

武术文化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长期的武术训练,练出了强健的体魄,磨炼出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武德”,崇尚道德修养,与人为善,宽厚处事,豁达胸怀。通过武术训练,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磨炼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尊师爱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达到修身养性的教育作用。同时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陶,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征的美,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外国人学习中国武术不仅是追求技术,也在追求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是将中国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研究,通过学习武术来了解中国的哲学、历史和文化。

5.2 加大科研力度,突出健身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化是传统武术进入国际社会的“通行证”。加快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创编出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系列传统武术项目和锻炼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目前健身武术中的木兰拳和各种太极拳以及剑术与舞蹈结合的方式在我国飞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强身健体是人类体育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健身强体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促使神经疲劳的恢复,消除大脑紧张和预防各种现代“文明病”等方面具有其他体育项目难以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充分挖掘传统武术中八段锦、导引养生术、太极拳等项目的健身、保健医疗作用,充分认识“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神形兼备”、“精气神”的特点,追求养生修身,以“健”和“寿”为目的。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保健作用更加突出,易为人们所接受。

5.3 使武术的健身精神渗透到国际竞赛中

如何规范竞赛套路,拟定统一国际大赛规则是搞好传播武术的基本保证。我们应组织专家会同国际、国内武术界人士,本着科学态度就国际性比赛套路问题进行专题的研究;同时参照国家颁布的国际武术竞赛教材,制定各项国际竞赛规程,并根据实际设置各类传统套路项目和表演项目的竞赛规程;举办各国各地区教练员培训和套路学习班,提高各国教练员对国际武术大赛的了解,规定竞赛套路与传统套路的统一尺度,接待部分国家与地区参赛运动员的深造进修、集训练兵;提高各国与地区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缩小差距,共同进步;统一国际大赛规则的具体评分标准与方法,结合实际,制订切合各自特点的国际大赛规则,采用评奖与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并严格组织裁判员的培训,把好各项目评判尺度,促进国际武术竞赛规则在大赛中的应用与推广。

摘要:随着社会对健身文化需求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学习终身化的呼唤下,健身的全民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具有健身功能显著的武术文化,应当在思想理论实践体系、内在品质等取得更大更深层次的突破与进展,才能使武术文化具有良好的国际化市场。文章从武术的健身功能出发,对武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武术国际化推广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武术,健身功能,国际化推广,武术文化,国际化市场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等.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2]水莲.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方向[J].体育科学研究,2001(4).

[3]王大志.武术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与作用田[J].克山师专学报,2003(3).

[4]孙俊生.武术与全民健身[J].河西学院学报,2003(3).

[5]张斌.论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3).

[6]韩雪.中西体育文化交融与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0(1).

中国武术的艺术意蕴及其教育功能 第4篇

武术源于武舞,是一种结合了武术和舞蹈的体育文化活动,从其实质看,武术是一种高修养的艺术,因为其不但讲求“美”,同时还讲究一种内心追求,讲究一种和谐;再者,武术境界的提高,同样是人思想意识上的升华!然而,在当今时代,武术艺术化的发展方向和武术艺术的功能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掘,认识、理解和推动武术艺术化的教育功能成为当今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中国武术的艺术意蕴

中国的艺术二字中“艺”的原意是才能、技艺,古代的文字“艺”是一个人在种植的图像。不难看出,“艺”源于生活,而中华武术同样也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得以提炼,在练中体现了“艺”的特性。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她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酝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诸如武术的阴阳变化观、形神观、气论、动静说、刚柔说、尚武崇德说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射出民族文化光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武术起源于狩猎和战争,在搏斗和格杀中提炼了攻防技术。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又逐渐演变为名目繁多的“日常武艺”,今天的武术多为武艺的延伸。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套路的技术结构具有技击性,而它的演练技巧则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且这种艺术性的表现在当今武术演练中显现得尤为突出。武术中艺术性特征,在于从攻防中提炼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对格斗技术进行了再创造和升华。比如武术中的十二:动、静、起、落、站、立、转、折、快、缓、轻、重。其要求的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的表现形式或内容就是一种韵律美的艺术展示。

在现代,人们常把形式上的诗歌、戏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塑、书法、绘画等视为艺术,是因为它们有着具体的个性形式和艺术特征形态,而实际按照艺术原点的含义,那些具有技术使用特征和价值的也同样属于艺术的范畴。在武术的演练方面,套路的结构美、韵律美、神采美、定式美、飞动之美等,令人联想格斗、战斗的“生活”图景,通过生动的气韵、如虹的气势,表现出一种威武不屈、气壮山河的斗志和气概,战斗的艺术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气概到智慧,从技艺到功夫,从而感到崇高的美。武术套路技术魅力其根本出发点是直接表现战斗、技艺,它通过演练者的攻防技术、劲力、节奏、神采等来体现战斗的“生活”,不同于舞蹈、体操、戏曲、杂技。它将套路中的动静疾徐、起伏转折、抑扬顿挫、闪展腾挪、虚实进退等,在对比中求得和谐统一,与精、气、神紧密相连,并以诸多动物形态象形取意,表达一种一往无前、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艺术境界。武术套路使情技交融、神行兼备、离行得似,融入攻防技术之中。思境相融,既源于攻防格斗之技,又高于攻防格斗之真,成为一种既赏心悦目有愉快自身的艺术享受。美是无限的,领悟到武术套路表演的真谛:技击是本质,功力是根基,节奏是活力,风格是色彩,激情是灵魂,才能真正体会到武术中高雅艺术的再现。

2 武术艺术的历史审视

今天的武术已不是发轫之初的形式了,几经演进,大多数拳法也未必能直接应用。时代的发展,需要较高的艺术性,技、艺原本不区分,有些技术也曾归属艺术,后来才区分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科技。为什么说武术具有艺术性?从历史来讲,原始人狩猎之后,欢庆、祭祀时,手舞足蹈、抒发情怀。《诗经·毛诗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舞的动作又均来源于狩猎、战争等实践生活。而武术是在搏斗与厮杀中形成的。从人类学观点讲,自然环境决定了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文化形式,以传统农耕的中国长于观天察地的形象思维———趋于艺术性。诸多传统武术套路编排和演练的素材即源于原生态的大自然。

记载中周时分武舞、文舞,汉代有刀舞、越舞、淋猴舞,唐代分健舞、软舞这都与武术密不可分。历史中的“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宫廷舞剑,暗藏玄机。无独有偶,凌统与甘宁有杀父之仇,酒宴上“统乃刀舞”,甘宁则以“双戈”陪舞,以防万一。舞与武在古代汉语上相通,也有舞练之意。唐诗中有“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舞练产生感染力,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淋漓顿挫,草书大进;裴旻将军御衣舞剑,助发吴道子灵感,以壁作画,“固基猛历而通幽冥”,“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这种感染力激发了灵感,移情于书画,正是武术艺术的感染和渗透力。到了宋朝,表现技击的剑器舞分向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一条走向了“戏剧艺术”,另一条走向了“武技艺术”。某些武技艺术表演家们根据武技艺术的创作原则,在长短兵、徒手等器械技击和徒手技击中吸取了素材,创作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技击的充满战斗气魄的艺术作品。例如“武松脱铐”就是取材于中国徒手拳击法则中的肘、肩、腿等进击特点,结合了人体动作的规律而构成的武术艺术作品,表现了其技击特色的同时还有力的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勇敢不屈的顽强精神。

1943年、1946年,先后在上海与西洋拳击家比赛,以中国拳击法击败俄国拳击家马索洛夫、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被人们誉为“神拳大龙”的蔡龙云先生这样说:“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艺术,它不仅含有技击特点,且具有艺术形式”。他还强调:“在武术‘舞’的方面,(指的是包含着跳跃、滚翻、平衡、伸屈、平衡等等动作)也还需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在基本技术上,我们应该学习和揣摩芭蕾舞的腰腿训练方法,这会加强武术的艺术性。当然,我们不能将芭蕾的舞蹈动作掺杂到武术中来,失掉武术独立的风格”。在现代的艺术体操或芭蕾等艺术项目上有许多地方借鉴了武术动作而增加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我学习武术已经五十多年”。在此蔡龙云先生所指的武术独立风格正如邱丕相教授所指出:“我们在明确武术具有艺术性的同时,决不要放弃和弱化技击性,要用艺术性更精彩的表现技击性”。

3 当今武术向艺术殿堂的迈进

今天武术的不断发展为艺术事业增添了新的元素,丰富了艺术内容,推动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艺术的不断发展又反作用于武术的艺术发展,使武术表演的视觉效果不断提升,增添了武术魅力。武术表演已经登上了艺术的殿堂,自从2005年成龙的《壮志凌云》武术歌舞表演登上春节晚会以后,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都上演武术节目。比如:2006年少年武术表演、2007年太极拳《行云流水》、2008年的武术《盛世雄风》零点迎春,无疑证明了武术独特的艺术性和观赏性。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二千多人的太极表演奉献,给全世界人们的是激昂、优美运动的乐章,是生动搏击的磅礴的画卷,从有形联想到无形,韵味深远。在给人完美、壮观的艺术表现的同时,传达了中国人“和”的思想,诠释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动静相和、气韵生动、气脉相连、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太极的真谛是天人合一,彰显和谐底蕴,尽显自然之美。在身的角度上注重内外兼修,形神统一;在技的角度上注重起贯四稍,体用兼备;在性的角度上注重术德并修,身心合一。当外国游客看到人们在大街小巷练习太极时这样说:“我深深的被中国的太极运动所吸引,因为在我们的国家,人们的生活过的太浮躁,很难做到这样心平气和面对周围的事物”。太极的表演是一种艺术体现,而武术中的太极又源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武术艺术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武术的音乐制作、服装设计、动作的编排、舞台灯光的设计等等,都注入了各种艺术的表现形似,以达到最大的美学效果。中国武术博物馆于2005年11月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武术艺术作品向正规化迈进。馆内藏有古代兵器、书籍、图画,各种武术历史文物以及历史场景的再现,古代武术的萌生与发展、古代武术体系的形成、古代武术的繁荣、近代武术的昌盛、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通过大量的历史遗存,穿透如烟风尘,再现了武术历史画面和细节,组成了上自古人类与自然争斗的“原始武术”萌芽、下至众志成城“武术申奥”的历史长篇画卷,多角度展示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整个展览风格朴素传统,但又不失现代气息。

4 发挥武术艺术的教育功能

通过武术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尤其在当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刺激了人们对物资的需求,而精神食量越显匮乏。尤其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新要求,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武术能否为国家、民族的兴衰发挥作用,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与进步服务,是我们应努力解决的。

武术艺术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武术的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费孝通等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同时,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时代责任最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赋予青少年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树社会主义之魂,立中华民族之根。

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武术中具体体现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使武术艺术教育在当今乃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的立足点,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来源于历史和传统。余秋雨先生指出:“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产”;“凝结的传统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而一切有价值的创造都是传统的延承”。我们要继承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彰显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质。

第二,武术艺术在审美功能中发挥了励志作用。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武术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生动活泼、激人奋进的武术演绎,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并在这种感染之下起到励志作用,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武术艺术的和谐功能。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它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对人产生间接的影响,促进个体情感、道德、智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激励人们去追求真、善、美,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武术艺术更具有促进和谐的功能。一是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必然注定了在武术艺术教育中,自然是重要的欣赏对象,人们把审美情感投射于自然,以艺术的方式看待自然,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把握自然,从而发展对自然的整体感知能力。二是中国武术的人际关系要旨在于以武会友,以此为基础的武术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交流能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对武术艺术的共同欣赏中,人们就会产生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武术艺术教育有助于形成和谐文化。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一种艺术从意义上说都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传统当中,任何一个民族艺术发展的历史都能够折射出该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尤其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艺术教育可以使中华儿女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加深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把本民族的可贵精神注入人们的血脉,使其在个体生命中得到内在延续。

武术艺术的教育作用十分显著,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训练过程,就是学生思想道德作风、处世哲学的形成过程,也是人生观、道德观的改造过程。这种技道双修,而以修心为先导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更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如何发挥武术艺术的这种教育功能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搭建平台,大力开展武术艺术活动。武术活动是武术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武术艺术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武术艺术的独特魅力。比如,可以举办以“武术文化节”为主要载体的系列活动,借助高校武术专业和专项的各方面优势,独立创编各种武术艺术节目,让学生们在练武中体会武术艺术,让观众在欣赏中体会武术艺术,收到双赢的效果。

(2)发掘传统,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涉及书法、绘画、舞蹈、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综合体。深入体会武术艺术魅力,就要发掘中国文化传统,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球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武术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国几千年武术艺术的集中体现,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合力推动,大力开展武术艺术推广。武术艺术的开展,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大力开展武术艺术教育,需要武术专业机构、武术学术机构、文化艺术机构、武术科研机构、社会资助机构、政府等多主体多方面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推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武术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才能共同推动武术艺术的不断发展。

总之,中国武术的艺术化发展和武术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或者说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于以简单朴实的技击动作折射出文化蕴含与教化功能,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坚韧笃实、刻苦求实、舍己从人等传统美德对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面对人类对健康的永恒需求,一种和谐的健康观和审美观逐渐成为这个时代新的文化标志,武术所折射的文化魅力和具有的文化张力,正需要在这样一个文化认同的背景下去弘扬和展现。所以说,武术艺术化的发展和武术艺术教育的推广更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武”与“艺”同根同源,都源于生活,中国武术发轫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同野兽的搏斗,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武术的艺术意蕴也不断丰富。同时,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武术在发展技术性的同时,其艺术性也不断发展,并且在当今时代已经登入了艺术殿堂,成为一门真正的集健身、文化、表演、观赏、励志为一体的艺术。武术艺术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我们要搭建平台,大力开展武术艺术活动;发掘传统,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推动,大力开展武术艺术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武术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实现。

关键词:武术,艺术,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马俊修.学校艺术教育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3]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腾守尧.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J].北京大学学报,2003(6):12-16.

[6]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39-43.

论现代武术发展的功能与经济价值 第5篇

1 中国古代武术的功能价值演变

武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概念,概而言之,古代武术“是以技击技术为内容,以克敌制胜为重要目的的技击术”。虽然现代人认为:“武术是以具有攻防特点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但究其渊源,武术的体育功能是潜藏于战争功能背后的。也许武术的源头曾包含了古代“导引”、“禽戏”等养生的内容,在火器未发达到成为战场的主要武器之前,以身体活动为存在形式的武术对于身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武术的主要社会价值是技击,个人间的争斗和国家或集团间的战争都要求武术以搏击的目的而存在。

中国古代早就存在着的“战以止战”、“刑期无刑”、“杀以止杀”的哲学思想,“武”的象形字是一个扛着武器去打仗,其本义是运用武力,其引申义是“止戈”,所以,《说文解字》才说“止戈为武”,《史记·谥法解》中才说:“刚疆直理曰武”、“威疆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要通过战争而止武,从而达到安民、和众、丰财之价值目的。

中国古代武术到秦汉、三国时代已逐步完善,就其内容而言,武术泛指武艺、角抵、手搏、卞、角力等。在秦汉三国历史时期的文献中,“武艺”开始出现,而武艺则主要指个人的军事技术,所以现代《辞海》在解释武术时也称“武艺”。“角抵”则是秦汉对某些技艺表演的统称,正如《汉书·刑法志》所说:“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之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技击术”的表演价值开始出现。在汉代,武舞已有相当的发展,剑舞、斧舞、钺舞,虽多有随意性,但追扑、进击、打斗等已有简单套路之型,手搏、卞、角力等与骑射、蹴鞠一起进入武术游戏之中。武术的价值功能开始从“止戈”的社会功能逐渐扩展至表演、游戏等方面。

因此,总体上讲,古代武术兼有技击格斗、健身强体、娱乐表演等社会价值功能,在冷兵器时代以技击价值而存在,在冷兵器时代之后以健身、娱乐表演价值而存在。同时,古代武术所倡导的“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之“七德”,也在不断完善,并凸现其“德育”之功能。

武术由技击为主向健身强体、娱乐表演的转化和发展,是现代武术生成的主要根源。在现代发展过程中,武术的技击功能逐渐消解,技击套路的完善过程也成为了健身强体、娱乐表演的扩展过程,武术教育成为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和路径。从现实意义上讲,武术走向世界则主要在于其现代价值和经济意义。

2 现代武术的功能

2.1 教育功能

武术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开发个人潜能、充足脑力精神,改造经验(如品格经验、动作经验、情绪经验等都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应必须具备的素质)。武术教育是人对人进行综合性生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使个人在心智、情绪、动作经验、行为品性等方面,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对于受教育的前途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武术教育具有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功能,自古以来,它正是帮助个体适应其生活环境的一种影响或训练。武术教育早就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得活灵活现,如武术训练中讲究因人而宜,根据每个人的体形而定练习什么功夫,高大而强壮者练习稳定并有力量性的功夫;而瘦小体轻者练习灵活多变的功夫。对于不同人也施行不同的技术方法和战术意识,充分表现出具体事物具体对待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生活教育的武术教育,对于个人全面性地适应现代社会、增强生存能力与意志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2 保健、医疗功能

武术运动的强身健体和养生医疗功能最为突出,与其它的体育运动相比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这也是高于其它体育项目健身效应的关键所在。其健身医疗的机制主要在于:合理解决了掌握技能与强身健体并存的关系,合理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辨证关系,说明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运动形式。武术运动对于一些疾病所具有的特殊疗效,其原理是在于武术运动能激发和刺激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自我平衡调节的恢复机制,并使人的心理健康,精神乐观向上,久而久之,疾病便会不治而愈。

2.3 竞技功能

现代社会中,武术运动本身发展离不开竞技价值功能。武术要切磋技术、提高水平和改进运动形式就要通过竞赛。武术精华的提倡、普及和推广,也需要其竞技功能。武术要推向世界体坛,进而成为奥运会的项目,要实现这一目标,仍然离不开竞技功能。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大型的国际武术比赛,这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武术的竞技功能主要表现在竞赛和实用上。可以做到为国争光、弘扬民族文化,培养锻炼武者的素质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必胜信念和坚强个性等。

2.4 自卫功能

在今天的社会中,武术的自卫价值还是值得重视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大批人员的下岗、失业,致使急性和恶性事件发生概率有所上升。而且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也增强了许多危险与不稳定的因素,人们对于个体防卫的意识大大加强。社会上的各种保安公司和女子防身术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有钱人不惜重金聘请保镖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老百姓也想学个一招半式,好在危难之时自我保护。因此要求一种自我防卫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术的自卫防身功能恰好能满足这种需要,它可以使人防身制敌、主持正义、有备无患,另外还能激发人们习武的积极性,增强格斗意识。显然,对武术的生存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2.5 审美、娱乐功能

武术的艺术美在于演练中所表现出的优美的形态,鲜明的韵味和浓烈的神韵的和谐统一,是与审美主体共鸣而获得美感情绪分不开的。这种独具特色的美,一方面来自表演其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与身姿的高度配合和节奏处理艺术的表现,另一方面来自武术套路那深厚、雄壮的气势和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

2.5.1 套路美

武术套路的演练形式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并围绕体现各种攻防性的实用技击所展开的,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夸张的艺术创作,同样有其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纵观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各类拳术、器械以及对练的形式,不难从中领略到那些独特的技术风格和鲜明的拳种特色。南拳以力而称道,突出其阳刚之美,剽悍之感;通臂拳以气势夺人,突出其豪爽的气势之美;八卦掌移形转换贯穿其中,似飞燕钻云,如云卷云舒,突出其阴柔之美;长拳以姿态潇洒,功架严整突出舒展的造型;象形拳以夸张、风趣和凝练的手法,喻“击”于动物自下而上体能的形态之中,突出其诙谐的风格。可见,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和神奇变化的特点是展现武术套路形式美的充分条件。

2.5.2 技击美

技击美是在对抗性放手激烈的技击实战竞争中,充分将技击之巧、力量之美、速度之美、柔韧之美、灵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人在奋发抗战,锐意进取的意境中获得美的观感愉悦。现代技击更多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技击中的技术性因素,强调巧妙而有灵巧性和协调性,而灵巧本身就使表现身体动作并使其具有一种精致和准确的“和谐美”。技击实战对搏中,那攻防有序、进退有序的身法,那闪展腾挪,巧避锋芒的身形,那变化无常、惊险别致的场面,无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在竞技者的顽强、勇猛和拼搏之后,当他们顾不得擦干眼角的血、红肿的眼睛。汗水淋漓地和朋友们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带给人们的何止是喜是叹,更多的还是那内心所感受到的“震撼”。所以无论是显示武术功力和技术的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感受。

文明社会的人类需要娱乐,如同原始社会的人类需要饮水和食物一样。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媒介的身体娱乐,较其他的娱乐方式更具有“双重功效”,适度的娱乐活动,既健康,又悦心。然而,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适合于不同性别、年龄、阶层的人练习,同时练习不受时间、地点、气候和场地的影响,具有经济与方便的特点。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成为健身娱乐的重要手段,并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2.6 社交功能

现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主力军———武术在奥林匹克的“更高、更快、更强”和体育产业化职业化的呼声中,正逐步走向世界体育的大舞台,随之而来的是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武术代表团就对外出国表演,去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最近几年,中国武术界又进行与美国职业拳击的对抗赛。2001年中国武术与泰国泰拳的对抗赛进行。2002年还把“散打王”比赛的规定作了修改,允许不同国籍和不同地区的各层人员参加比赛。当然最具有重大意义的还是世界武术锦标赛和亚运会武术比赛。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不仅为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还在国与国的交流中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不仅促使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注视到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悄然崛起,最重要的是使中国增强了自己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3 现代武术的市场经济价值

3.1 武术培训市场的经济价值

近几年,国内武术培训市场发展迅速,国内需求人数呈明显上涨的发展趋势。鉴于国内武术培训机构还不多,教学水平亟待提升,武术培训项目投资收益性明显。这主要包括各省市体育局举办的长短期培训班和进修班或与有关单位联合办各种形式的武术班(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同时,武术馆校发展很快。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目前全国各种各样的武术馆校超过了10000家,并形成了年收入达10亿多元的产业规模。武术馆校的火爆是武术技能培训市场中独具特色的亮点。这些武校为武术事业的繁荣培养、储备了一大批专业后备人才。而且,武校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凸现出武术产业中蕴涵的无限商业价值。

3.2 武术竞赛市场的经济价值

武术段位制的实地操作,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制的通盘动作,武术馆校等级评审管理等,都有很大的潜在效益。各级各类武术竞赛都是官方性质的比赛,其组织已经由原来的完全依靠国家体育局专项经费逐步向地方体育局竞标主办和适当的企业赞助相结合过渡,预计随着武术项目的发展,武术市场的成熟,计划内的较高档次武术竞赛,会吸引更多的商家参与。

武术竞赛的另一市场也就是商业化竞赛市场,例如举办争夺各门派武状元金盔的武林大会和散手比赛,与国外不同武技之间的自由搏击赛等,所有这些都对买方市场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促成广告商家、电视网络买方的合作。

3.3 技术劳务市场的经济价值

随着中国武术扬名海外,也吸引了无数的国外武术爱好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朝拜、学习。因此,针对海外武迷的技术劳务服务成为武术技能培训市场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中国境内接受武术培训的国外武术爱好者不计其数。无论是北京、上海这些国际性大都市,还是偏远的乡镇山村(如陈家沟、孟村),都可以看见许许多多学练中国武术的外国人身影。甚至是中国武术的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目前也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此的留学生前来研习攻读。这种市场主要针对各地方武术馆校对师资、教练的要求,国外武术协会也经常提出外派教练的需求,为此,适量培训、输送技术精、教学好、懂外语、守纪律的高素质教练很有发展前景。

3.4 商业市场的经济价值

武术产品市场的经济价值,主要指武术器械、服装、礼品等产品生产,这方面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武术相关器材、服装、音像制品、图书著作等产品,在社会中的市场也相当的活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促进了武术的立体发展。

影视生产市场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国内相当数量的武术运动员参加电影电视拍摄,大多数都能得到较高的个人劳务费,作为市场主体,武术管理机构和实体具有很大优势。另外,在各地不同的武术文化节活动,武星武杰评选活动,各种传统拳种功法的交流演示活动,再结合各地政府的商贸活动,都是成功率较高的市场行为。全国各省市武术代表队在国内外访问表演和大型活动的配合表演以及在武术酒吧、武术茶馆的表演,都有较大的效益和发展。

3.5 武术旅游市场的经济价值

全国有许多武术旅游景点,通过这些景点开发市场也能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例如河南少林寺、河北沧州、湖北武当、四川峨眉山、山东梁山、福建南少林等武术圣地和规模较大的武术馆及传统拳种表演,擂台比武表演,武术文物展览,武术名家座谈和学术探讨,结合旅游传授武术套路功法,配合开设点穴气功诊疗,这些都是各武术研究部门和部分旅行社在分散操作的经营内容。以武促发展,以武带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经济的另一个增长点。

3.6 武术信息市场的经济价值

国内许多武术馆校和武术社团希望及时了解沟通大量的武术活动、武术经营、武术学术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实时地建立容量大、质量好的信息咨询网络是必要的。此外,为加强武术交流,还可以组织有关教授、专家开展武术学术探讨,撰写和出版有关武术专著、通俗读物和文章,这些都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还有与武术相关的金融市场,包括武术彩票、武术博彩活动以及武术专项基金、武术有奖募捐活动等等。

3.7 武术软件市场的经济价值

这主要是指对武术市场的调查分析、项目论证,方案制定预测、资金筹措、引资计划,这些都需要对全部过程和环节的科学排列、组合、运作,这方面正是以往武术经营开发的不足之处。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21世纪的今天,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华武术,正在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在保持武术本质特色的前提下,武术在功能、表现形式、服务对象、价值体现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或者说侧重点有了不同程度的转移。我们在深入挖掘武术本质功能的同时,更要积极探讨和思考现代武术在今天的价值,以促使武术更好地为人们大众服务,也更加有效地促进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力.中国武术文化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臧育扬.学校武术教学的几点看法[J].体育与科学,1993(5).

[5]李碧珍.论武术产业走向[J].体育文史,1999(2).

[6]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史,2001(3).

武术功能的“全面性”与全球化发展 第6篇

1.1 官方模式

官方模式是指依托国家和政府的影响力,结合武术的推广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推广活动。这种模式主要以竞技比赛为主要形式,借以带动武术的传播和推广,有积极的、硬性的意味,包含一定的政治因素在内。如世界武术锦标赛、亚洲武术锦标赛、各地(以武术发源地为主)的武术节、中外武术对抗赛等。这种武术的传播和交流大多是以官方组织、政治牵头的,有一定的主动推广性。官方推广模式主要是以竞技武术为主,竞技套路和散打是主要的推广内容。多年来“武术进奥运”的话题时常被提起,这就是官方推广模式的一种。以政府机关牵头,以武术项目为媒介,借奥运的平台来推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宣传项目的背后有很大政府官方的身影体现。政府的实力和传统文化的兼容性是官方推广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民间模式

民间模式主要是指不受政治和官方比赛的影响,出于学员内心的爱好而促进武术推广的一种模式。欧美等国武术馆校的开设大多属于这种类型。他们主要是根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自我兴趣,而主动学习武术,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这种模式以技术推广为主,强化某种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如某些实战技法的传授和学习,更侧重于武术的防身自卫等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日本少林拳法联盟是日本重要的武术、宗教团体,它的创立也是基于这种模式而创立的。1947年日本人宗道臣在学习了少林拳法之后创立了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对少林拳的内容和功能进行了“筛选”和“再加工”,更加突出了少林拳的技击性和实际效果。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的这种突出“重点”又保留特色的技术传播路线在武术传播和发展之路上取得的成绩,为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和全球化布局起到了宝贵的探索和借鉴作用。

1.3 商业运营模式

商业运营模式是指根据武术不同的功能和效用,结合现代运营理念,采用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来经营,以获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更倾向于功能推广。众所周知,武术作用包含了文化、体育、休闲、医疗、审美等各个领域。出于练习者的需求和练习的出发点不同,商家采用了不同的武术形式来有目的性地加以指导、引导或治疗,来促进练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一种以太极拳为主的集习武、养生、休闲、洗浴、餐饮等诸多项目为一体的新型服务行业。易太极,就是最先一批在国内经营此类项目的休闲武术产业公司之一。易太极是以陈氏太极拳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精研经典拳论,结合易经的阴阳之理,中医的经络学说,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通过继承和发展,根据现代人的身体状况和习练条件,以人体生理特点为依据重新规范每个动作,制定标准,将以往太极拳动作缺少准确性,无法验证转变为可检验的标准化教学。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目的性,深受广大群众和成功人士的青睐。马云就是从中体验到了武术对人的促进和发展以及武术对当前人的社会缺失感,才高薪聘请了私人教练,常日拳不离手,受益匪浅。

1.4 文化推广模式

文化推广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文化场景或文化媒介来使人们接触武术、了解武术,从而引导人们学习武术,进而体验武术,使其从中受益促使武术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武术推广模式。孔子学院中的武术教学,以及小说等文学作品和武术音像制品都是文化推广的模式。中国地大物博、文化精深而久远,经济、文化在某些领域一直引领世界,是东亚各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学习地,也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地带。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很多国家在和中国交流中受益。为了使这种获利更持续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孔子学院应运而生。汉语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当今的中国社会都是孔子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作为传统文化肢体领域的代表,武术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在各国开设的孔子学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从思想和身体上共同学习中国、体验“中国”的教育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同文学作品和影音制品一样,对中国文化起到了宣传和推动作用,逐渐成为了中国武术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推广方式。

2 武术功能的“全面性”不利于中国武术全球化传播

2.1 武术对人锻炼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在我们介绍武术时经常听到“包罗万象”“涵盖面广”“功能多,锻炼全面”等。其实武术所包含的文化面确实很广,功能也确实很强大,对人的锻炼从精神意志,到强体魄、净灵魂、提高审美,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等。武术几乎涵盖了人们所需的种种好的锻炼方面,无论古时还是当今社会。

武术教育是什么?在笔者看来,武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传统体育形式,更是一种生存教育方式和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社会节奏快,环境饮食污染严重,失眠、脱发、上火各种不适缠绕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人们处于亚健康的包围之中。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姚军逝世,享年41岁,让人无比惋惜,让人们在哀悼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思。前不久在朋友圈里也疯传了近来有两位年轻博士不幸因病去世的消息,也给人们关注健康敲响了警钟。武术项目繁多,特点各异,能满足人们对健身的各类需求,现今也是各种运动处方的重要取材对象。不仅能强筋骨、健体魄,还能增强人的竞争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是现今社会最适合调节身心的一种运动体系。通过武术的习练,还能增强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传统审美意识。以太极拳来说,轻柔缓慢、用力均匀、步法稳健、心静体松、轻灵沉稳、连贯圆活、身法中正、呼吸自然、身法中正、意领身随,不仅是对身体形态和动作的要求,也对人的意识、心态和心境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而这些特点又和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是人们接触传统文化,受传统文化渲染的过程。接触传统文化多的人,很喜欢传统的事物。例如,唐装汉服、随身饰物、家居装饰等。这样做,不是刻意去向人们表明身份,而是从内到外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审美倾向和钟爱。长期习练武术不仅能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我内外之间的和谐之道,还能培养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坚忍不拔、直面竞争的勇气和魄力。现在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社会的人,而武术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2.2 过于强调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和全面性在武术传播中容易造成的不利影响

过于强调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和全面性容易在武术全球化传播过程中造成学习主次不分,抓不住重点。一般情况下,学员最初学习武术都有很强的目的性,主观意识很强,这时候如果根据学员的意识倾向,把握重点,有意识地重点深入,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尝到武术的“甜头”,能加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做到意识强化,更能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心,使其学习过程更容易进入稳定阶段。以太极拳教学为例,有些学员可能是因为在电影、电视上看到了某位英雄人物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叱咤风云、除暴安良,救人于水火。他也渴望能成为剧中主人翁那样的人,顿时萌生了习练太极拳的念头。初学时老师在介绍太极拳时,不仅介绍了太极拳的技击性还介绍了太极拳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传统审美、以及对人的塑造等作用,虽然有时也会使学员产生更强烈的兴趣,但这种意识塑造过程持续时间不会太久,就会进入学习过程。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员们接触的不是他起初臆想中的“风流倜傥”“叱咤风云”的样子,而是“枯燥”“乏味”和又苦又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最初还能臆想着“神功附体”,可几次课后就会因臆想的和现实所学内容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这时候最容易在思想上打退堂鼓,半途而废。这时候坚定学员的学习理念和学习信心是一方面,适当投其所好,重点引入使其知道所学内容和他的理想距离并不遥远,并根据其意识倾向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使他的学习持续下去。

过于强调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和全面性,容易使学员接受的信息量过大。在某种程度上什么都包含也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

在武术正常的宣传和教学过程中,总会尽量地去渲染它的好处,不惜笔墨地去渲染它的好处如何如何。万事必有分寸,过分地去渲染就容易顾此失彼、没有重点、过犹不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也经常介绍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和全面化,对人塑造过程的意义和作用。可谓众口难调,每个人的理解和学习侧重点不同。如果过于强调武术功能的多样性和对人的全面塑造,就容易使学员产生思想的混沌,分不清主次,抓不住学习重点,进而不知道该怎么学、怎么练,起到相反的效果,是我们不希望见到的。对国内的学员都容易产生这些不利的影响,更何况面对文化、思想、风俗习惯各异的外国学员呢。武术谚语中经常说,“不怕千招熟就怕一招精”。什么都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在武术全球化过程中,开端很重要。

3 结论

3.1 武术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重点,因材施教,使习练者的兴趣持久化

在武术的全球化传播过程中,要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学习动机,做好引导和教学准备,把握重点,并做到重点引入,因材施教。这样能使学员们更清晰自己想学的和自己所学的,能使学习目标更明确,有利于学员对武术的接受。

3.2 武术全球化宣传和教学过程,不要过分强调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和全面化

在武术的全球化过程中,以往的宣传往往过于形式单一,直观的表现形式和实质的内容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过于强调武术功能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就容易造成顾此失彼和功能的平均对待现象。我们喊着武术进奥运已经有些年头了,可迟迟不见成效。武术的全球化,是要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其它文化圈,走进外国人的生活中去。可是过于强调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和全面性,就容易造成他们看不懂武术,不知道武术到底是什么样的窘境。有人说武术是“中国式体操”。这种观点究其原因就是过于强调功能多样化的一种意识产物。在武术的全球化过程中,在宣传内容和功效多样化的同时要注意突出教学重点。有些事不是不可以做,但要讲究科学。

3.3 有点到面,逐层深入

在武术的全球化过程中更应该多向其它开展得好的运动项目学习。跆拳道、泰拳、柔道等这些项目举世闻名,开展的红红火火,如日中天。究其原因,赋予功能的“单纯化”可能是一个重要方面。虽说跆拳道、泰拳、柔道这些项目也有其文化价值、健身价值等诸多功能在其内,可每当一提起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能“打”。有了一个坚强的“核心”定位,很容易使人明确什么要学,该怎么学。功能和价值的简单化,表现形式的通俗化很容易使人打破不同文化领域之间的隔阂,进而促进该项目的全球化发展。项目开展起来了,习练人多了,接触时间久了,这些项目背后的文化因素也已经深入习练者的内心,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由简单身体表现形式和技击的核心作支撑,逐步按照习练者的学习阶段来传授武术不同的价值体系。以点到面,由技术到文化逐层稳步的深入,武术的全球化就指日可待了。

摘要:文章通过对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推广内容和功能进行研究,发现武术所包含的内容及作用的多样化和全面性,将会给全球化过程中的习练者造成一定的迷雾感,不容易准确把握习练目的,学习没有针对性,又因为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性,直接阻碍了武术的全球化发展。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什么都“是”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应有选择地给武术功能“瘦身”,明确发展方向和习练目的,有针对性地将武术的功能进行推广,进而“由点到面”,最终促进武术的全球化发展。在武术的全球化过程中,有些做法不是不可以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武术功能,全面,不利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媒介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01).

[2]虞定海,郭玉成,李守培.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1(02).

[3]辛治国.竞技武术和NBA篮球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

[4]孙鸿志,王岗.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核心问题:理念的缺失[J].中国体育科技,2011(03).

[5]罗西昌.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7).

茶文化在武术锻炼中的疗养功能 第7篇

关键词:茶文化,武术锻炼,养身,功能性

茶叶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一方面是茶饮品的清新让人回味无穷,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发现新鲜茶叶有解毒的神奇功效。唐代以后, 茶叶广泛的流传开来, 并成为人们最爱喝的饮品之一。我国武术锻炼以其包含东方文化和思想的理念而享誉全球, 其中以气功和太极拳最为有名。武术锻炼可以很好地锻炼一个人的意、气、形、神。因此, 将茶文化在武术锻炼中的疗养功能相互结合, 是传统文化的完美衔接, 是传承也是创新, 只为打造一个高品位的生活。

1 茶文化在武术锻炼中的情况概述

茶作为一种植物, 它身上的益处实在太多, 既可以实用, 有具有让人健康, 促人长寿的功能。茶还具有药物的作用, 可以舒筋活血, 延缓人的衰老。在我国热爱武术锻炼的人很多, 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对茶文化有很深刻的了解。通常我们的茶艺师都是习武之人, 他们懂得武术锻炼中的养身之道。茶艺师通过向人们展示茶艺表演, 并将洪拳, 铁线拳等武术展示给大家, 茶文化与中国的武术被很好的糅合在一起。就拿太极拳来说吧, 懂得用太极来养身之人对茶文化也会有研究的, 这是由于太极拳将阴阳相互结合, 通过放松身心, 以意念来控制气息的调整, 来达到修身养性的功能。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同样具有修养身心的功效, 在习武之人的饮品中总是少不了茶的陪伴。

武术锻炼有含蓄的, 更有张扬的, 其中不变的是以柔克刚的传统中国武术精神。武德的修养在于练习的人可以提高自身的体质, 还可以更好地感悟其中的道理, 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茶文化的精神也深深融入武术的理念, 人们将茶艺表演时融入武术, 在习武时喝上一杯好茶, 两者之间相互融合。

2 由茶文化引起的武术锻炼中的疗养功能研究

2.1 茶文化在武术锻炼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修身养性精神贯穿于茶文化中, 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武术锻炼则可以磨练意志, 强身健体, 因此, 茶文化的柔美与武术锻炼的刚硬相互穿插, 可以让疗养效果得到很好的发挥。利用茶文化科学的品茶, 可以起到对疾病的防控作用。对于热爱武术之人, 茶更是必不可少的疗养佳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也在不断地提升, 现代的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保养, 而茶的疗养功能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因此, 茶文化中的茶疗原则就在于对人的身心进行调节, 让人拥有健康的身体, 晨练中常喝茶的人, 做起来保健效果更佳。但是茶在武术锻炼的疗养中也有自己的弊端, 例如茶叶里的茶多酚物质对便秘的人而言就是一种负担, 这样的物质会影响到食物在人们的消化吸收功能, 加重便秘。很多人武术锻炼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 促进血液更好地循环, 从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吃饭更香, 睡眠更佳。但茶叶里还含有咖啡碱等成分, 这种成分会抑制人们的中枢神经, 会让神经衰弱和有失眠症状的人更加兴奋, 难以入睡;并对患有高血压的人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引起人体的兴奋, 影响新陈代谢。茶中的碱性物质还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 让钙直接从尿液里排出, 从而加重易骨折人群的负担。有胃溃疡的患者也需要减少饮茶, 因为茶里的物质会使胃产生大量的胃酸, 从而导致胃溃疡患者的病情。武术锻炼的人群多为中老年人, 身体的机能上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毛病。因此, 在在选择茶饮品的问题上应该重视。

2.2 武术锻炼中的疗养在茶文化中的运用

针对上述所谈及到的问题,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对待茶文化, 要知道茶的好处远远大于它所存在的问题。不同类型的人在武术锻炼中, 应该考虑到自身的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饮品。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决明子茶在武术锻炼中就有很好的疗养效果。决明子茶是一种能稳定肝细胞, 增强免疫力的好茶, 还具有一定的减肥功能。这样的茶在武术锻炼的人饮用后, 能得到很好的疗养效果。而菊花茶具有清热下火的功能, 可以很好的驱除血铅, 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武术锻炼中体内的血液循坏会加强, 新陈代谢也会加快, 人们的肝火会比较旺, 因此, 将决明子和菊花泡制而成的茶品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效能, 让身体吸收。以茶代替其他的饮品, 能疗养好人们的身体, 起到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中老年人普遍具有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的状况, 体重也是偏于肥胖。决明子富含了多种保健和养生的药理疗效, 将大量微量元素通过人们喝茶带入到人的身体里。在武术锻炼中, 它能抑制中老年人肥胖的发生, 还可以很好的促进心血管畅通, 达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3 茶文化在武术锻炼中的疗养功能来源

3.1 构思背景

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转型都让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异常的快, 不少人因为工作繁忙, 出现很多职业病。工作压力过大, 导致人们的身心出现问题。有研究表明, 压力和心理的健康疾病是成正比的关系。在武术锻炼中, 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属于中老年人, 这类人群的任职年限长, 承担的社会责任更重, 在家庭中也属于顶梁柱的位置, 长时间的工作和家庭压力, 很容易造成身体的疾病。不少人开始了武术锻炼之路, 用中国传统的武术来锻炼自身的体质, 以便日后有好的身体去应对繁重的工作。人们越来越想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开始意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高节奏的生活状态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颇大, 渴望健康的人开始以武术锻炼这种传统的中国锻炼方式来调节自身的“精、气、神”。茶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表现的机会。茶文化与武术锻炼的疗养功能是双方互动的过程, 是时间在空间的作用下让人实现了保养的效果。健康的生活方式给人更舒适的心情, 健康的饮食习惯能促使人身心健康, 以健康的体魄去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茶文化的理念丰富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使其疗养效果的到人们的赞扬。以茶品代替饮料, 不用吃药也可以保养我们的身体, 这样的理念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新能量。

3.2 构思的必要性

茶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茶的疗养功能。茶疗和养生是相互融合的概念。在武术锻炼中, 茶文化的疗养效果得到肯定, “疗”在物质层面讲可以视为是有药用的价值。但在养身角度而言, 这样的药性更多的是一种保养的效能。武术锻炼前饮上一杯好茶, 可以让人神清气爽, 活力四射;运动后饮上一杯茶, 能让体内流失的水分被补回, 还可以让身体气血流畅。中医里很讲究一种疗养的过程, 这种过程主要来自于“精、气、神”三者的互动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在于学会更好的与“精、气、神”三者的沟通。通过后期的武术锻炼, 来修复工作中消耗的能量, 让我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和修复。近些年来, 我国传统的文化被外来的西方文化给吞并, 使得有很多人对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了解甚少, 还对茶疗养产生怀疑。本文的核心就是想通过茶文化的宣传, 给大家普及更多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以及茶在武术锻炼中的疗养功能。现代社会中的人们, 被市场上眼花缭乱的饮品模糊了视线, 而传统的茶疗养也在其中受到很大的制约。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增强, 我国的传统文化会得到很好地传承, 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也可以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4 结束语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传统美德, 陶冶情操的作用。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好, 并在武术锻炼里的发挥其疗养功能。随着中华民族的相互融合, 茶与中医的养生之道相互结合, 最终让茶的疗养功能得到释放。茶受到药理学的影响, 在武术锻炼中的疗养功能进入到全新的时代。茶的疗养除了自身的文化属性外, 还被赋予了一种民族精神, 这样的精神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养生之道。

参考文献

[1]周国富.努力实现建设茶业强国梦——关于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 2013, 05:13-17.

[2]张建海, 冯彬彬.茶叶主要药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 2012 (1) :84-85+90.

[3]龚永新.略论新时期茶文化产业化趋势——由以虚为主向以实为主的茶文化产业发展[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2) :61-63.

[4]谭春红, 周满臻.文化疗养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不足与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 2012 (10) :947-948.

[5]龚永新.略论新时期茶文化产业化趋势——由以虚为主向以实为主的茶文化产业发展[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2) :61-63.

[6]李华, 邱亚君.基于运动承诺理论的武术锻炼坚持性研究——以杭州市吴山广场武术锻炼者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 2016 (1) :91-94.

[7]段继业.历史上的砖茶之路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0 (7) :21-25.

[8]邹跃光, 余玉荣.试论中国茶文化的德育功能[J].农业考古, 2006 (6) :203-205.

[9]李海琳, 成浩, 王丽鸳, 韦康.茶叶的药用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31) :10833-10835+10838.

武术功能 第8篇

1 师徒关系的确立

以择徒拜师方式形成的师徒制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一个最主要最基本的传承方式,它是指“由师与徒双方聚合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师徒制传承模式指出了传与承的具体对象,即师与徒,师与徒关系的真正确立是十分严肃而庄重的。

1.1 师父慎重择徒

师父收徒授艺是为了使本门派功夫以及门派宗旨等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在挑选徒弟时就显得特别慎重和苛刻。这不仅要引荐人引荐,师父还需要对其人的道德人品、资质禀赋悟性等进行考察。从古到今,武术高人选择徒弟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则两三年,长则十几二十年。

1.2 庄严的拜师仪式

这是一个程式化的过程,在这首先需要引师,也就是介绍人,拜师过程引师必须在场。其次,徒弟必须写有拜师帖,递贴后师父要给其写回帖,贴上主要写有收某人为徒和对徒的赠言期望等。再次是磕拜立誓,这是确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关系的最集中体现。磕拜前点香燃烛,拜师者向师祖遗像或牌位及师父下跪,当众念帖后向师祖磕拜和向师父、师母跪磕,接着师父给拜师者讲述本门的规矩要求及勉励的话语,之后拜师者向师父、师母敬茶以示感谢。最后是收录家谱,拜师者被正式收录在本门的谱系之列。在谱系内一般简要记载拜师事由、拜师者在家谱的字辈等。许多拳种都有本门的字辈排列,如心意六合八法拳弟子按“元通成仁,广济修文,智永光明,清静慧存,宏道有为,养行全真”排列。

1.3 师与徒之间的“血亲传统遗风”

师徒关系是以传承武术形式相聚合而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以模拟血缘关系为机制,形成了与父同构的师和与儿同构的徒弟,具有家族式特点,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师父、徒儿。师父处于这个“家族”的最高位置,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负有相应的责任与要求。

1.4 对师父价值的绝对认同

“打走无师,终生有误”、“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等武术谚语表明了人们在习武过程中对师父的价值肯定。另外,还体现在习武者接受训练的过程中,遵从师父传技的各种要求和叮嘱。伦理上对师父恭敬尊重,不能以下犯上,要认真遵守门规戒约。

1.5 是师父对徒弟的全面教育

传授技击技术仅是武术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父同时还在徒弟成长过程中担任着规矩约束和道德教育的责任,为人师表,以身垂范,师父以自身的道德、学识和行为感染熏陶徒弟。可以说,师父就是技术上的教育者和徒弟成长过程中家长式的教导者,他们培养的徒弟要成为本门派的优秀继承者。由师父与徒弟结合而成的传习双方,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载体,师徒传承是双向的,师父择徒,徒弟拜师,师徒之间必须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与要求,师父要对徒儿进行全面教育,徒弟要尊师重道,认同师父的价值,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才会确立。

2 传统武术师徒制的功能

2.1 传统武术师徒制的武艺传承、创新功能

中国传统武术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门武术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历来各门派徒弟在师父的指导下,对前人已经积累的武术技艺不断进行操作实践训练,对前人的武术思想文化进行认识和再认识活动,以及对本门技击的高度价值认同和自觉实践,使得武术技能结构和武术理论框架在沧桑岁月中能不断完善并逐渐趋向系统化。

传承人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社会个体,且能够成为门派传承人的徒弟的武术悟性往往是高人一筹的,当传承人对本门武术熟练掌握或精通后,通常会根据个人的文化修养、实践经验等着手其他门派功法的研究,这就致使传承人对武术招数会有全新的理解,促使传承人对武术的招数进行改造,使本拳种不断完善。有些传承人思想包容开放,他们追求真理,勇于打破礼俗的约束,对武术的研究进行纵向横向交叉探讨,自己另辟蹊径,这就催生了新拳种、新门派的产生。如八卦掌始祖董海川和形意拳二代传人郭云深就曾相互研究形意拳、八卦掌的技击动作、理法,发现两者技艺固交相为用,相辅相成。之后,两位大师决定把形意拳、八卦掌两门武艺合为一门。习练形意拳者以八卦掌做调剂,自无偏刚偏进之弊;习八卦掌者,以形意拳做辅佐,刚柔相济,攻坚克锐之能。形意拳、八卦掌的名称以“形意八卦”连带呼。这样,形意八卦掌这一新拳种就问世了。杰出的传承人应是在继承传统中有能力做出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武术文化传承,不是单线的延长或原质的移位,而是既有衰减又有增量,以创新达成文化的积累,积累是传承的结果,而积累的核心是传承者的创新。因为这样,中国传统武术才有“拳种众多,流派林立”的繁荣昌盛。

2.2 传统武术师徒制的道德教化功能

“未习武先习德”,道德贯穿于武技传习的全过程。首先在择徒问题上,道德状况是师父择徒的最根本标准,在被择者成为弟子之前,师父会对其进行长期的道德状况考察,如果被择者的道德人品不符合师父的标准,哪怕他的武术悟性再好或者是天生的练武奇才都免谈。如苌家拳《初学条目》中就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持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再如明清时期,“学拳宜以德为先”已成为整个习武人群的普遍认识。当师徒关系确认后,师父在传技授艺时依然非常重视徒弟的武德教育,师父以身垂范,不断向徒弟灌输日常道德伦理,使弟子“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同时也注重培养弟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民间拳师看来,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哪怕是傻子都能成为武林高手。随着徒弟武功的进步,师父对徒弟的道德教育也会随之升华,向其灌输把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扶危济弱,抑恶扬善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侠客精神”。若弟子没有做到“以德为先,技道两进”,且任何教育训诫都无济于事时,师父就会采取某种道德强制性手段,最常见的是将其逐出师门与之解除师徒关系。这样,师父传授的一系列道德训条、伦理规范就会逐步变成习武者的情感体会和价值认知,从而在以后的习武生涯中躬身实践。

2.3 师徒制维护传统武术尊严的功能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武术传播形式出现了多元化。武术学校、武馆、武术书籍光盘等促进了武术传播,使武术逐渐成为了一种商品,武术的价值高低也逐渐变成了用金钱来衡量。各种“快餐武术套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利益的驱使下武术的确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这种传播形式的深度和效果质量问题却让人堪忧,各种武术攻防技能不仅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多数人眼中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要么就是一个空壳套路,毫无内涵。市场上多数影视作品夸大了武术的功用,令人对武术有一种误会和曲解,曾经就有人问我能不能用你的太极拳把他家里的大理石头打碎,这简直就是无知、可笑。传播不等于传承,任何泛化的传播形式只能使传统武术更加趋向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而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美和尊严,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肆无忌惮的商业化只会使传统武术走向“文化自毁”之路。

武术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个拳种都蕴涵着创拳者的修养、学问和品格,每一个拳种的承袭,发展和成熟更是武术延续者与先驱者的心灵碰撞,也是承袭者的文化修为、社会环境变迁和价值取向的写照。[2]正因为这样,在今天的民间武术教育中,一些武术家为了保护多代人的毕生心血和保证本门功夫的纯正,他们只做高水平的传承,反对普及教学,甚至宁缺毋滥。师徒传承是一种传播与继承的关系,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继承的技能和理论功法心得进行再传承,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武术技艺向精、纯、专的方向发展,武术理论功法也日趋完善。所以说师徒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传统武术的尊严,对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传统武术师徒制的现代价值

3.1 减缓了西方体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冲击

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体育思潮如龙卷风般袭入了中国,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武术异化出了新的文化形态,以体育为首要属性的竞技武术应运而生。竞技武术以“练为看”为价值主旨,它摒弃了传统武术技术以技击为主的属性,追求“高、新、难、美”,成为了一种“中国式的竞技体操”,现代竞技武术是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更多的具有西方文化的特征。以竞赛为特征的竞技武术是实现武术奥运战略的主要途径,所以它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传统武术的生存发展空间却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挤压。

程大力教授认为,武术就是武术,武术只是武术,它既非体育(身体教育),也非运动(竞技运动)。武术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母体之下的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文化形态;而体育运动,则是完全不同于中国文化的西方文化母体之下的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谁要取代谁这是完全不可能的。[3]当今竞技武术占了主流地位但它还是取代不了传统武术,在这师徒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师徒制减缓了西方体育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冲击,首先体现在武术师徒制传承的内容不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国家着力于发展竞技武术,但民间拳师习练的和传授的始终是本门的功夫,绝不会随大流。另外,作为传统武术的传承者,他们深知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根,竞技武术是枝,没有传统武术的根深蒂固,哪有竞技武术的枝繁叶茂,中国武术要发展,传统武术是基础。因此在历史上,一批批各类拳种的传承者们在巨大的文化感召力下,恪守传统,甘心寂寞,不为荣华富贵所动,把习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为本门技艺发展穷毕生精力,或许他们没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业绩,但他们用自己的全部心血默默地描绘了中国武术的历史画卷。这种尽心尽力、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给“西方体育思想”的最好“回馈”。

3.2 师徒制传承———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

传统武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传统武术的全面保护是当今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务之急。传统武术师徒制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以生存,如果没有了师徒制,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只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才能使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得以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4]传统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靠师徒制传承而进化,在师徒制传承中进化,对于传承人来说,传承的第一义是习得,即通过传习而获得;第二义是创新或发明,即在前人所传授的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使传承的知识或技艺因创新和发明而有所增益,第三义是挑选合适的继承者,尽最大的力量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艺或理论功法传授给他,让他达到一个能进行再传承的效果。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它强调文化的整体传承,对武术传承来说即要求保护武术文化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师徒制传承是一种活态传承,它的传承过程中保留了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选才方式、训练方法、礼节仪式和组织形式等内容的整体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武术文化空间,也就是说师徒制传承本身就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

3.3 寻“根”,追求“和谐”的实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尚书》以“协和万邦”寄托天下太平,其要义在于“和平、和谐”。传统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中,自然的融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传统武术师徒制的择徒授艺整个过程始终以道德修养为本,这其实是一个追求和谐的实践过程,尊师重道、重义轻利、尚武崇德等都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重仁义、重宽容的和谐精神。“武以成人”这是武术传承人习练和传承武术的终极价值,传统武术所关注的是对人的心灵能力的整体塑造,通过感性的身体运行形式对人的血气、情感、身躯和欲望趋向进行涵养,并使他们相互溶渗、化通,从而使习练者受到一种全面的教化,获得一种新的、创造性的品质。[2]传承人对徒弟传授武艺是一种近乎终身洗染的教化,这是一个寻“根”的过程,一个追求“和谐”的过程。

4 结语

师徒制作为千百年来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发扬的主要传承模式,它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现代价值,当今保护传统武术的师徒制传承是最大限度发掘武术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国家应该在对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人进行立法保护、经济支持之余,要着手开展组织“区域性武术传承师徒班”,号召各地的高校武术老师下乡寻找访问当地的老拳师学习该地方拳种,老拳师一辈文化知识不多,而高校武术教师具有厚实的武术文化学术功底,学习之后不管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能更好地传承发扬该地方的拳种。“区域性武术传承师徒班”是将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传统武术通过这种方式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583-588.

[2]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程大力.“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论“武德”在现代武术界提倡之不合时宜[J].体育文史,2000(3):39-40.

[4]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6]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

[7]李吉远,谢业雷.传承与嬗变:中国武术传承的文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

[8]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武术功能】相关文章:

当代武术05-09

武术师资05-14

武术理论05-19

体育武术06-08

武术服饰06-15

健身武术06-15

小学武术06-16

武术遗产06-30

民族武术07-21

武术专业07-26

上一篇:提高第一课时的有效性下一篇:快速发展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