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农业范文

2024-07-23

发展循环农业范文(精选12篇)

发展循环农业 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 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的排放量, 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 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 和在农产品的产出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 使废弃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 再次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 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其实质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实现农业经济活动向生态化转变。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一般而言包括三个原则, 即3R原则: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农业生产目标而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减少稀缺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量,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资源, 特别是控制使用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 从而在农业生产的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是指农业资源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避免物质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 合理开发二次资源, 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

2 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 总量虽然较大, 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 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我国森林资源不足, 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 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 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 在目前这种状况下, 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发展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农业循环经济。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目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 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 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 沙漠化面积扩大, 草场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 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 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 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 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 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 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 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 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1) 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 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 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 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法可依。 (2) 合理规划, 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 为此,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 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既要考虑整体布局, 也要考虑本地特点, 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3) 完善政策。要通过深化改革, 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 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4) 加快科技进步, 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 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5)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 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3.2 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谁污染, 谁治理”的模式转变为“谁污染, 谁治理;谁治理, 谁受益”的模式, 激励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 (2) 政府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 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 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3) 通过政策调整, 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可图。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3.3 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人才机制

(1) 要尽快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全面完善免费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 (2) 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培养大批生产经营能手和能工巧匠, 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3) 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大力实施以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 (4) 要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地区就业。这样, 才能为新农村提供新生力量,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尽快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 2002.[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 2002.

[2]汪怀建, 等.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2]汪怀建, 等.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新建 发展循环农业的需要 第2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广生态养殖方式,组建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小区和专业村,采用先进秸杆加工利用技术,利用丰富的秸杆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近几年,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表明,大力发展节粮型的草食畜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农区要大力加强秸秆等地方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加工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大大减轻畜牧业对粮食生产的依赖性,有利于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农区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开辟新的途径,而且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业成本,对稳定和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养殖小区的粪、尿通过厌氧消化转变为优质的有机肥支持农业生产,加快了循环农业的发展。而生产的沼气,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需要。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资源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1.何谓“农业循环经济”

上世纪60年代,全球人口激增,由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状况日益严重。社会现实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一词便是这个背景的产物。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最早提出“循环经济”一词,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实际上是把生态学规律引入到经济活动之中,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尽可能的低排放,以达到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一个子系统,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正确运用循环经济的相关理念,运用循环经济学的具体方法来组织农业生产活动,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来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达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2.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困境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满足我国人民的温饱到农业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下滑,草地功能退化,森林面积萎缩,这种情况仍在持续之中。其次,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土壤生产能力降低和滥用农药,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严重,不合格产品增多,在国内国际市场失去信任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3.1对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领导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到位,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将之简单的等同于保护环境。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必然会造成舆论宣传不足,重视不够,也必然致使人民群众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不了解,就更谈不上发展了。

3.2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来,我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可持续发展。但是,落实到具体经济活动中,还有许多尚不明确的地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很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开始阶段,所以法律体系也还不健全。能提供保障的,只是散存在《农业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的几个法条和规定。

3.3缺乏相关的技术和资金

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对广大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又存在有周期长、投入高等特点,所以需要长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保障。这两方面,上文已经进行了分析。有鉴于此种情况,很多地方就不能形成低风险的长效运行机制,致使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

4.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应该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充分依托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提高地方领导和人民群众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以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探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前提下,经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化,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4.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和经济制度

为了更好的维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用法律的形式将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各个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需要履行的义务加以明确,制定技术方面的施行细则,完善行业的市场准入机制,实行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标示制度。要加大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改革各种类型土地的产权制度,保证农民对土地有长期稳定的承包权,积极鼓励农民对荒地和较贫瘠土地的开发和改造。要结合当地情况,制定短、中、长期的农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3保证和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各级财政要保证和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金融机构建设。国家要积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方式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之中,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有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同时,在技术方面,一方面要引进专门人才,特别是掌握了国际先进技术的高科技人才,直接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去,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掌握新思想新技术,这样才能促进机制的创新。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设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的利用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之,面对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有利于我们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

[2]李春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2.

发展循环农业 第4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

引言

所谓循环经济, 指的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 其特征是达到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实质是一种社会再生产活动。将循环经济模式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 形成了一种高效并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是农业长远发展的趋向, 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 我国还处在比较传统的发展阶段, 采用的方式是把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的农业生产作业中, 达到节约水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的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还没有达到大范围的现代化。目前, 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珠三角一带发展的种桑—养蚕—养猪—养鱼是其中比较成功的先例, 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作业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发展出了一条良性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成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例子, 如山东省将收获的玉米与秸秆综合起来利用, 浙江省发展了无水层下的水稻灌溉技术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 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节约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资源。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政府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 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势必要求政府介入, 大力发挥出政府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包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及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

2.1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政府对现有成功开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要大力推广, 并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对各类林产品、水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废弃产品等进行加工再利用, 要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 充分发挥生物技术的作用, 切实加大投入, 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实情的深加工发展模式, 进一步加大“白色农业”的研发, 结合生物技术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

2.2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度。要有意识地培养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 普及政府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类扶助政策, 全面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 促使全社会更多的单位、部门、领导和群众这一新兴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发挥作用使各个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对相关部门和个人进行适当的培训, 使其能有效再利用各类废弃物, 减少环境污染。

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4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遵循4个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再思考。减量化原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它指的是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标。再循环原则是指对现有资源进行重复利用,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和垃圾进行提炼, 并达到二次使用的目标, 将其应用于新产品生产过程中。再利用原则指的是尽可能以多种形式对产品进行二次利用, 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附属产品或废弃物进行成分分析, 结合生物科技研发出新的产品以供使用。再思考原则是说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要不断进行总结和思考,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4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

4.1 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观念

一般来说, 发展农业生产非常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发展农业生产要充分尊重自然, 利用自然发展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但现在的农业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就要求人们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 切实做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2 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现有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仍局限于小规模的传统加工方式。要发展循环经济, 势必要求转变期发展模式, 向现代化模式发展, 大力发展工业型大农业。要做好农副产品的销售工作, 发展农产品出口园区, 保证农副产品“走出去”。

4.3 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

要大力推进农业与科技的结合, 实施“藏粮于科技”的重要战略, 在保证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不断调整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 促进农业耕地整体的产出效率, 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农业向精准型农业转变。

5 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在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和大力保护环境方面有重要作。当前, 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不可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有必要积极打造一套体系成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我国农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三方博弈及对策研究——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14) .

[2]尹成杰.关于“三化同步”推进的理性思考与对策——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的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11) .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探讨 第5篇

摘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法的必然之路,虽然近些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对于市场对新农业的要求来说,还存在不足,本文就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经济;探讨

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更具体的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予灵活贯彻,同时要加强宣传、组织、领导与相关的政策与体系的配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国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 第6篇

众所周知,今天我们的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降低发展成本,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不是农业强国。从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并单一,尤其是近年来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过滥使用,土地酸碱化、肥力下降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农村地下水位日益下降等。农民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收入使得农民的收入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减少而收入增加,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的收入。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资源和技术三位一体,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我国工业及其他社会领域循环经济实践的影响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面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同,在农业生产和消费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即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持续的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原则即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为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ation)准则和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

农业循环经济特征。1、农业循环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小循环与工、商结合,形成生产、消费、资源再利用的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的真正循环。2、农业循环经济要求生产物质的循环流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是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发展流向,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并一次性的。而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产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主要体现在“两低一高”即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转变思想在发展思路上,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把又快又好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相一致协调发展。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上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2、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协调控制。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对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好处和典型事例进行宣传,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面和范围广,政府对其进行统一领导协调,是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政府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协调和控制,是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科学有效的范围类进行。政府要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做好条件。3、政府要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法律。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区域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法律法规意识在农村很是空白。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循环农业良好运作的有效保障。政府要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政府可以制定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绿色消费、发展安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在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民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第7篇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束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开始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拯救地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而后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文章《Earth as A Spaceship》中提出“宇宙飞船理论”, 该理论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宇宙飞船, 需要不断消耗资源维持, 如果不合理利用终会遭到毁灭。”

在循环经济体系中, 农业循环经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也是重要的物质消费部门, 使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生命周期中, 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在农业产业内部实现物能交换, 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完成物能循环,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 使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的融入到生态系统中, 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西方学者认为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由发展引起的, 也必将由发展来解决。西方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美国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是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资源循环利用, 不仅如此, 明确各个企业的责任也是措施之一。德国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国家, 人们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 将垃圾经济推广开来, 在农业生产上, 鼓励使用有机肥, 采用轮作或间作的种植方式来保持土壤肥力。日本东京大学提出的“逆生产理论”指出:所有产品都要以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妥善地处理为前提来设计和生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首先提出的“清洁生产理论“强调在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中要持续得采取综合预防策略。

在国内, 循环经济被政府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模式我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以及下一代人的发展为代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农村社会已由传统农耕社会转为“农工社会”, 农村污染日趋严重, 一方面是工业污染的转移, 另一方面是农业自身的污染, 导致农业污染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研究表明, 在畜禽养殖业集约化发展的过程中, 多实施单业经营, 种植业和养殖业日趋分离, 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逐年下降, 畜禽粪便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更为迫切。

从微观来看, 农民既是农业产品的生产者, 也是农业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农业劳动力缺乏科学素养造成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知识基础薄弱。

从宏观来看, 资源和环境已难以承受长期粗放式增长模式, 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利于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 同时也缺乏让农业循环经济更好发展的法律支撑, 面对严峻形势, 应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压力难题的有效手段。

为解决这些难题, 更有效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 方兴未艾。

农业循环经济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来实现要求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遵循“3R原则”, 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流动, 力争资源和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农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这也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思路。其次, 农业循环经济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不具有的由农业特有的优势特点:农业生产过程中参与循环的本身就是食物, 各个环节的互助互利性更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模仿生态系统的构造, 通过增加分解者来形成经济系统物质循环的闭合回路, 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 并对废弃物进行再处理使之重新流入生态系统中。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得降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而且可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使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得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农业, 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可行道路, 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以循环经济为依托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探索 第8篇

自2005年自治区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和在银川举行的循环经济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会议召开之后,宁夏农业就已经开始走循环经济道路,但是在实践中,仍旧存在以下几点因素制约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1 农业循环经济意识淡薄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大众,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虽然说国家一再强调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但是仍旧有部分地方政府在狭隘的经济利益面前,或多或少的存在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的行为;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当前普遍存在一种观点:清洁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由社会所得,无助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环境保护以政府为主体,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再加上自身收入水平较低因此普遍缺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从整体来说,宁夏当前农业循环经济意识是较为淡薄的。

1.2 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薄弱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农园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再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等技术支持,只有这些技术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够得到有效发展。

1.3 农业循环经济体制不完善

理论上来说,循环经济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主要是从源头进行控制,以此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然后通过相关技术对已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会在无害化处理,如此方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农业废弃物消灭在系统内部,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宁夏当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仍旧侧重于后期治理,忽视了前期防治的重要性,这是农业循环经济体制不完善造成了,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而农业循环经济体制对此也没有强制性规定,从而使得循环经济发展事倍功半。

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其涉及到众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因此笔者在可持续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科技先导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对策:

2.1 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在于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宁夏地区大致可以分为半阴湿石质区、干旱黄土丘陵区、干旱半荒漠区等地质类型,对此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半阴湿石质区一般来说森林草原资源较为丰富,因此适合发展生态经济型林模式,在发展农业时要严格控制好农业用地的比例,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持体系。

2.2 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充分利用宁夏的资源优势和农业优势,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实现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着眼于农民最熟悉、最直接、最易行的小规模加工致富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以此来促使那些不适合产业化经营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干果加工、野菜加工、草产品加工等;其次是发展有机肥料、生物能源、秸秆养畜等农村新兴产业,整合农村物流配送、产品贮藏等业务,实现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最后是发展科学教育,帮助农民选择最合适的路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2.3 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

对此,种植业要建立起种“养加一体化模式”。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的使用量来积极的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这是改善当前宁夏耕地土壤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畜牧业则要重视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应用,通过畜牧业消耗农业产生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文.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06).

[2]李媛,谢应忠.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宁夏农业循环经济相对效率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45-47.

发展循环农业 第9篇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永州是一个农业大市,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围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 立足节能减排, 突岀秸杆综合利用和沼气生态农业, 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体系雏形已初步形成。但由于长期以来, 永州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粗放型增长道路, 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日显突出, 特别是农村种植业生产过程中,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造成了耕地污染, 使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这是摆在永州推进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永州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那么, 当前最具有行之有效的途径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这是唯一的, 也是行之有效的, 其理由: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能有效地缓解永州资源约束的矛盾。

虽然永州是一个农业大市, 但农业资源短缺, 是永州的现状。耕地总面积仅占全省的7.3%, 人均占有耕地量在湖南属于低水平, 从整体来分析, 耕地和水资源不足, 则是永州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且耕地逐年减少, 人口持续增长, 这更是永州不可改变的市情。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市耕地面积为28.25万公顷, 到2007年耕地面积下降到27.65公顷, 平均每年减少耕地0.086万公顷。2007年人均耕地仅有0.046公顷, 相当于全省人均耕地的80.7%, 全国人均耕地的44.3%, 同时在这有限的耕地中, 土壤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和退化。据农业部门抽样化验, 土壤有机质含量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3.2%下降到2.1%, 速效钾含量由72%下降到61%。全市近30%的耕地缺乏有机质, 50%以上的耕地缺磷, 63%的耕地缺钾, 多数土壤缺微量元素。全市高、中、低产田中的高产田比重也由80年代的28%下降到22%。低产田却增加到32%。高产田减少了8%, 低产田增加了5%。随着永州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农业商品化的加快, 对农业生态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 永州农业生态破坏, 环境恶化还在加剧, 以及农业自然资源的缺乏, 已成为永州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当今时代乃至今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它从根本上消除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双赢。

2、能从根本上减轻农业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当前永州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 大都来自大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 造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表层土和水质恶化,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市农业部门反映, 到2007年全市受污染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的49.2%比如:我市每公顷施用的氮化肥已大大超过用量, 有效利用率不到50%, 大部分流失到江河湖泊中污染了水体环境。特别是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粪便排放无处理, 恶化了人类和动物生活的环境质量, 这些问题的产生均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原理, 尽可能地以多种方式使用各种资源, 避免资源过早废弃。现阶段发展的猪—沼—果, 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农业工程和稻草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可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增效, 农村发展, 农民增收现实可行的新途径。

实践证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农村产业化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农业产业链的连接。它是以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为依托, 着力探索龙头企业联基地带农户的方式, 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可以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 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目前, 永州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 农业生产还处于以消耗资源为主的外延式增长生产阶段。传统农业所占比重大, 科技含量低, 增长方式粗放。要改变这种方式, 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由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 同时也是产业集中的过程, 它将以加强农业新技术的引进, 组合应用, 推进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发展之路。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 环保、效益同步增长转变, 是发展现代农业和重要途径。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可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协调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可以通过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劳动力资源, 资金资源, 促进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市每年有上几十万吨秸秆露天燃烧, 畜禽粪便直接排放, 这些资源如能按循环经济模式加以利用, 促使各个环节之间建立互补的共生关系, 疏通废弃物向原材料转变的反向物流渠道。这样既可以发挥与利用自然界的生态生产力, 为社会生态发展提供新的源泉, 还可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现行模式

永州是一个粮食生产地区, 农作物副产品及秸秆资源丰富, 可以种植业为依托, 畜牧业生产为中心, 沼气生产为纽带, 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循环系统。形成永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1、开发特色农业特色模式。

这种模式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农业生态学原理设计的一种新型农业组合形态。它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据, 以农业经营为基础, 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可充分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 进行生态系统组成要素配置, 优化生态系统结构, 优化农业经营管理模式, 减少废弃物, 进行无公害清洁生产, 实现了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环境优美, 人与自然友好的目标。在生产农艺上, 利用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的精耕细作相结合, 合理布局结构形成立体型。园区内翠绿铺地, 果花成片, 塘内放养鱼苗, 种植诱人的各种水果, 赏心悦目的各类花卉, 绿荫缤纷的幽静环境,

具体模式有三种:一是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在永州要着重按照规划要求, 在优化基础设施配套的基础上, 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加工园区内, 形成特色和绿色企业群, 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快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 坚持合理利用资源, 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 加强园区设施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 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生产综合技术体系, 促进永州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加快规模化畜牧区域建设。把分散经营的养殖场集中到一个区域内, 实现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循环模式。

2、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循环综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照明有机结合, 实现产气、积肥同步, 种植、养殖并举, 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方法是将秸秆处理后饲养家畜, 家畜粪便用于生产沼气或培养食用菌, 食用菌下脚料养蚯蚓, 蚯蚓喂鸡鸭, 鸡粪发酵后喂猪, 沼渣和猪粪养鱼或作肥料。近几年来, 各县区能源办已建起了一批有一定规模, 集中连续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在全市可以推广的模式有“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循环模式。

3、农牧渔立体和种养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相应的农作物种植、人工养殖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有机地匹配组合起来, 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工艺体系。“农作物—果—蘑菇—蚯蚓——鸡—猪—鱼”在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内, 适量的养殖禽类或水产品, 通过禽类吃虫和田野内可食生物, 来补充饲料, 产出的禽粪直接用于作物生长, 即能起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同时为市场提供了优质食用农产品。

4、林、农、畜复合模式。

在作物不同生育期进行间 (套) 种, 如果、粮间作;果、油间作;果、瓜间作等, 特别是在金柚、柑橙果园间种花生、大豆、西瓜等, 以短养长,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综合效益。此外, 还有肥 (紫云英) —稻—稻;烟—稻—稻;菜—稻—稻;烟—稻等等生产模式。如道县东门乡利用冬闲田种植近万亩蔬菜, 蔬菜加工年产值可达千万以上, 种植户平均收入突破了3000元。又如江华、宁远县近几年实施的“烟—稻”轮作模式, 头季种烤烟, 每亩比种一季早稻增收700元左右, 轮作后的稻田病虫害很少, 为晚稻丰产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轮作的产量比连作的晚稻每亩增产稻谷近100公斤。近年来, 我市有些农户在实行林 (果) 禽模式, 在果园或林地放养鸡禽, 用这种办法放养的鸡比饲料鸡品质优良、价格高, 如江永县香柚场的土鸡, 到城市每公斤的卖价比饲养鸡高出20元以上。可见,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5、立体种植业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生态循环方式。一般在同一区域内, 利用生物的特性改变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 把种、养、加相结合, 建立多个物种共栖, 质能多级利用。一般是按人工设计多年生木本植物, 如用材林, 经济林、防护林等与粮食, 油料、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的间作套种, 使之成为物质循环利用, 多级生产, 建立起一个稳定的高产和复合循环生态系统, 这在几个山区县可广泛推广。

三、推进永州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确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要求全社会增强珍惜资源、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确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更新生产观念, 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 寻求科学的循环发展模式。把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大的生产系统, 从内在联系上考察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及要素优化组合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以最小的经济投入, 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寻求出一条以科技为先导, 节约资源, 保护生态的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2、强化政府行为, 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力度。

永州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各级政府要注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把子推进永州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突出工作抓落实。要研究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坚持“政府引导, 企业运作, 带动农民, 滚动发展”的原则, 把发展内容纳入永州长期发展规划中,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 确定战略目标和分阶段的推进计划, 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富民工程”、“民心工程”, 统筹谋划, 强力推进, 要结合本地资源优势, 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框架。探索因县区、乡镇、村制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

3、制定相关政策, 支持和扶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 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行之有效的, 国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相关产业的发展, 也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此, 要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部门协作, 推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政策, 认真转变职能, 实行宏观指导与控制, 为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注入活力。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效益可观,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非常显著。政府应着重从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性”和“公益性”角度考虑, 结合优化投资体制改革, 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 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近期内, 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应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向农业循环经济倾斜。国家及政府每年应继续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补给农机购置户、养殖大户、沼气户, 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金融信贷政策也要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条件。科技投入应重点放在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的多级转化与高效利用, 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 农村生态示范园区建议上。加强技术集成, 进一步提高能源循环利用,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

摘要:本文从永州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在推进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发展永州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推出了发展永州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行模式。从强化政府行为,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及体系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永州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行为

参考文献

[1]、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朱雅玲等.湖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湖南农业科学, 2006

[3]、万宝瑞.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山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第10篇

“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严峻形势下, 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 它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 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3R即减少原料 (reduce) 、重新利用 (reuse) 和物品回收 (recycle) 原则[1]) , 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倡导一种建立在农业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旨在将农业经济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 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2 山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潜力

2.1 山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1) 水资源不足。山西省结构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中南部盆地城市和工矿企业对地下水开采强度大, 很多城市已出现超采漏斗。目前, 山西省每年开采原煤约6亿t, 每采1 t原煤要损失2.48t水资源, 每年因此造成水资源流失, 约占当年山西省水资源总量的1/5。山西省水环境问题十分严重, 大同桑干河册田水库、晋中潇河蔡庄水库和吕梁文峪河水库水质严重污染, 忻州黄河万家寨水库水质中度污染。通过对10个城市53眼地下水井监测, 结果显示, 有49.1%的水源井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另外, 水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2000年山西省每公顷水浇地耗水量为3 533m3, 是渗灌、滴灌的3~7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60%。

2) 土地资源短缺。山西省土地总面积15.63万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1.63%, 居全国19位, 人均占有土地0.03 hm2, 低于全国0.06 hm2的平均水平, 居全国第12位。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由于受地理单元、地形地貌、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山西省土地利用差异很大, 其土地利用特征为东、西两翼的太行山、吕梁山以及北部山区。以林牧为主并兼有矿山开采用地, 经济较为落后;中部及东南部平川地区, 由于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 人类干扰强度大, 土地利用呈多样化态势, 以耕地、水域、城市、工矿用地为主, 土地利用破坏程度高, 非农用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3) 对农产品的信任度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而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地区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类中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的1~3倍, 由于氮肥施用过量, 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部分农产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农产品污染严重影响了山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山西农业循环发展的潜力

1) 可利用资源优势明显。山西每年有惊人的煤矿废水需充分循环利用, 这是独特的二次资源;农作物秸秆、禽类粪便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占农村生活和生产能源总数的比重不足10%;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互渗透, 物质交换和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

2)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取得成效。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45个, 面积有114.4万hm2, 占山西省国土面积的7.35%, 已建生态示范区26个, 总面积达359.3万hm2。2007年山西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总计达到3 362 d, 同比增长24.20%[2]。

3) 政府重视, 社会关注, 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已渐形成。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大、山西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先后出台了《山西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广泛开展沼气技术“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猪-沼-菜”等生态技术推广工作, 截至2008年末, 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42.9万户, 步入了沼气综合利用稳步发展的轨道。

3 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主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三效益并赢原则[3]。其中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是通过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最终处理量;三效益并赢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回报, 以最低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好的发展质量, 使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 在农业生产中形成农业生物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各级循环利用, 构建了农村生物质能源循环模式;以畜牧养殖为重点, 构建了食物梯次利用循环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 构建了工农业互相融合的循环模式。

3.1 生态农业为重点的农村生物质能源循环模式

推行“棚-猪-沼-作物”的生态循环和以沼气为纽带建立的家庭微循环, 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建立生态型、环保型、经济型、立体型农村文明小康致富模式 (见图1) 。

3.2 畜牧养殖为重点的食物梯次利用循环模式

利用山区牧草资源和平原、盆地、川地农作物秸秆两种资源, 推广“山区拉架子, 平川搞育肥”的肉牛养殖模式, 提高草食畜秸秆“过腹还田”的饲用率。大力发展城郊型养殖业, 利用城市消费的食物废物发展养殖, 按照“标准化饲养, 程序化防疫”标准, 生产无公害畜禽产品, 用农家肥培肥地力, 在循环生产中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潜力 (见图2) 。

3.3 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工农业相互融合的循环模式

建立以农业产业化工程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体, 形成种植业、养殖业、生物能源产业链。同时, 工农业互相渗透, 物质交换和融合, 构成大的产业循环集合 (见图3) 。

3.4 农林复合型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 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药用植物以及真菌等和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

3.5 农牧渔综合种养型模式

该模式应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 采用生态工程方法, 吸收现代科技成就和传统农业中的精华, 将相应的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有机地匹配组合起来, 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工艺体系, 既能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又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 使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建立在稳定、高效、持续的发展中, 而且形成一个综合种养殖循环生态系统。

3.6 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沼气池这一农业接口工程, 把农业和农村产生的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换为有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主要有:沼-猪-鱼;沼-牛-果;沼-禽-日光温室等三位一体模式;沼-猪禽-厕所-日光温室或沼-果-鱼-大田种植等四位一体模式。

3.7 农村庭院型模式

建立庭院循环模式是把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基本原理应用在村镇庭院的种植、养殖、加工、住宅建筑、园林化等多业的有机结合上, 形成不同循环型的村镇庭院生态系统。

3.8 畜禽粪便利用型模式

该模式就将畜禽粪便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实现资源化、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 在种植、养殖等之间进行循环利用,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畜禽粪便肥料化就是将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进行还田作为肥料使用, 是减轻环境污染, 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畜禽粪便能源化是将畜禽粪便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进行利用。沼气可以直接用作生活和生产能源, 同时可以转化为电能进行利用。

3.9 农作物秸秆利用型模式

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农作物秸秆, 通过加工处理变为有用的资源加工利用, 实现秸秆资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 消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农作物秸秆肥料化是利用秸秆富含有机质, 利于改良土壤结构, 增强保水保肥能力, 是建设循环型农业、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4 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好处, 向社会公开曝光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危害的严重性, 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知识的培训, 帮助农民掌握发展生态农业的技能, 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4.2 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引导

一是政府要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二是继续稳定土地承包政策, 保护农民对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权;三是进一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四是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并重, 将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同时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 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3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制订必要的农业循环经济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借鉴发达国家实践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加快制订循环经济法规, 通过法规对农业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除制订全国性法律法规外, 各地还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制订地方性法律和法规。

4.4 依靠新科技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靠技术进步, 根据不同区域, 不同种类, 开发和集成相关技术,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大力推广低消耗与低污染的新型科技, 开发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新技术, 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实施。

4.5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如节水灌溉、河渠整治、人畜饮水等;二是农村设施建设, 如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用电等。三是建立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互联网进入农村的步伐;四是建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物资供应交易市场, 为农户搭建交易平台和社会化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顾永详.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实践[J].上海农村经济, 2005 (3) :23-25.

[2]刘万军.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考[J].山西科技, 2006 (3) :20-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有文章可做 第11篇

1.荒地造林。利用养牛场的空闲地和荒地造林,这样既可美化环境,改善肉牛的生存条件,又可待林木成材后,获得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2.树下种草。林地下面的空闲地带可种黑麦草用于喂牛。黑麦草是一种高纤维、高蛋白的优质青饲料,可以像韭菜一样割了再生,最高每667平方米(1亩)每年可产牧草10吨,按每公斤0.1元钱计算,每667平方米地每年可收益1000元。

3.饲草养牛。从2002年开始,王守红和农户约定:农户把秸秆给他,他给农户沼渣和沼液,这样双方都有好处,农户不再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王守红用秸秆喂牛。秸秆和牧草通过牛腹变成牛肉和牛粪,牛肉可产生经济效益,牛粪可用来制造沼气,多余的牛粪晒干后可作为培养食用菌的基肥卖到全国各地。

4.牛粪尿制沼。牛尿和牛粪可用来生产沼气、沼液和沼渣,其中沼气可作为农民做饭、照明等的能源,还能给牛棚供暖;沼液可以作为有机农药向植物叶面喷洒。随着科技发展,农户对改水改厕和沼气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视,沼气发电和沼气液化技术,将使沼气成为一种新型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5.沼渣育菌。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料,既可用于肥田,还可作为培养基种植食用菌。食用菌种植需要场地,王守红就利用秋季收草之后林地下的空闲地带,搭建蘑菇棚,利用沼渣做培养基种植双孢菇和鸡腿菇,这样,平均每667平方米林地每年又可增收3000元。种植食用菌后的沼渣又变成了菌渣。

6.菌渣养蚓。菌渣同样是好肥料,可以还田,还可用于规模养殖蚯蚓。蚯蚓既能净化环境,又能作为高蛋白饲料喂养鸡鸭和黄牛,还可以用于开发保健产品。

7.蚓肥还田。蚯蚓排出的粪便是培养花木最好的有机肥料,将其进行包装后,可运到城里去卖。

在王守红的生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养牛是基础,沼气是纽带。养牛和制沼是链条的关键环节:养牛消化秸秆和牧草,生产牛肉和粪尿;制沼消化粪尿,生产沼气和沼渣、沼液:沼渣可育菌养蚓,形成新的循环链,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再生资源。生产环节每多一层,循环就增加一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随之增加一次,环境也优化一次,劳动就业的机会也增多一次。

关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污染,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其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农业生产是人类以生物的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体。所谓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的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的方法组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近年来,我国农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林牧渔各业大幅度增长,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危害和问题日益严重。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农业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耕地是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3.8%,人均耕地不到1.4亩,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40%。目前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且每年耕地面积还在减少;耕地的质量也呈下降趋势,由于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使土地失去了保护,水土流失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4%,耕地持有水量低于世界年均水平30%左右。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使得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水量仅2 300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耕地水资源占有量28 500 m3/hm2,为世界平均数的4/5。农业用水是全国用水大户,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以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酸化、养分不足以及板结等土地质量问题,同时还带来了水质污染,甚至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而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此外,目前我国耕地受污染情况相当严重,且污染程度正在不断加剧。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 000多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面积达1 000万公顷,污水灌溉污染面积为130多万公顷。而全国每年因土壤污染粮食减产就达1 000万吨,还有1 200万吨粮食受污染,二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由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尚难以估计。如果继续沿袭传统掠夺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土壤肥力、水资源、化肥、农药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会出现很大的危机。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降低农业生产物质的投入,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 政府及社会公众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各地方政府领导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如有的认为循环经济只是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并未真正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还有的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国情或是为时过早,等等。这些观点的存在、认识的偏差导致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舆论环境。而这也导致社会公众对农业循环经济更是不清楚、不了解,限制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 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法律体系不健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及法律法规的保障。而我国由于地方政府认识的不到位,尚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立法也处于初创期,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目前虽然有《农业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都体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但仅仅依靠这些法律法规的一些零散规定远远不能有效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涉及的相关问题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因此对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力度不够。

3. 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及专业的金融机构业务,同时由于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周期长、高风险的存在,使得现有的金融机构投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外,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效果。因此使得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需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及相关内容都知之甚少,而我国在循环经济实践中缺少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所以他们即使想发展循环经济,也不知道该如何发展。

四、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应充分利用现代的舆论宣传和教育培训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政府官员及社会公众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科学揭示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增强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使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 着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制度完善

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法规与标准、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实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并有序进行绿色环保审计等,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完善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如改革农地产权制度,赋予农民对土地长期性的承包权,以激励农民对土地长期投资的积极性;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为本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等。

3. 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资金方面应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不断完善业务品种,增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技术方面应明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建立循环农业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直接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81-85.

上一篇:农村电网建设下一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