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道德

2024-09-16

研究生学术道德(精选12篇)

研究生学术道德 第1篇

一、关于高校研究生学术社团的研究

1.高校学术社团的内涵定义。

王运东、沈燕清(2007)认为学术型社团是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生自愿组织而成的群众性团体。杨斌(2010)认为高校学术型社团是以高校学生为中心,主动形成的以学术为核心,体现知识、相互交流学习的社团舞台。马可梅、元媛(2010)认为学术性社团是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新载体,其内涵定义是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实际和学术背景,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相结合,带有专业实践性质的社团。

2.高校学术社团的定位和功能。

朱成康、谢莉(2006)认为高校研究生社团通过开展有益的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赵健、凌帅(2009)等认为高校的研究生社团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生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平台,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杨斌(2010)认为高校学术型社团是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以及繁荣校园学术文化、传播知识的有效模式。杜昕、宋丹(2010)认为高校的研究生社团定位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研究生专业学术研究与探讨;启发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提高研究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研究

1.学术道德的内涵。

杜金玉(2009)认为学术道德可理解为学术主体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和学术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也可以说是研究者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其实施与维系不但要依靠学术主体的良知自律,同时也十分需要外部力量的监督与律制。王绪本、向玉凡(2010)认为研究生作为非正式或正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应严格遵守包括法律法规、学校相关条例和科学研究等不同层次的学术道德规范。美国学术诚信中心(2003)比较权威的定义:即使在逆境中也必须对五种基本价值观作出的一种承诺,即:诚实、信任、公平、尊敬与责任。

2.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途径。

梁莱歆(2008)认为高校应处理好创新能力与学术道德培养的关系,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保持自律、自尊和自爱,不在学术道德面前迷失方向。李争一、贾万刚(2008)认为加强学术人自身之修养,使之严格自律是大学学术道德建设必要之路径。康桂芳(2009)认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完善学术监督机制是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贾宝余、刘红(2010)认为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必须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完善制度环境体系,形成求真的创新文化氛围。于展(2010)认为在制定、实施学术道德规范时,应重视学生的参与,把学生视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李蓉(2010)从学术道德思想教育是基础、学术监察惩戒制度是助力、导师言传身教是关键、学术评价体系是导向等四个方面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行积极探索。

三、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

1.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界定。

惠让松、杨雪琴(2010)认为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可发生在每一个培养环节。其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达到实现自己文化目标。主要表现为作弊、论文拼凑、篡改编造科研数据,请他人代为实验代写论文,以及一稿多投、随意署名、引文不规范等其他不良行为。

2.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形成因素。

马革兰(2009)认为高校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缺乏学术道德教育。惠让松、杨雪琴(2010)认为根本上归咎于自身学术道德修养缺失,自律和规范意识淡薄。郭德侠(2010)认为根源在于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严重不足,研究生的学术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学术道德监督机制和处罚力度不够,研究生存学术违规的侥幸心理。王绪本、向玉凡(2010)认为过失违规的原因在于教育环境缺失、导师指导监督不力、个人训练缺乏;故意违规的原因在于功利心趋势和蒙混过关。

3.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对策。

刘志波、孔垂谦(2008)认为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不高是其学术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马革兰(2009)认为加强对研究生学习纪律及风气的监管,相关制度及要求合理化;发挥学术道德舆论导向与监督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惠让松、杨雪琴(2010)认为研究生要真正做到自律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加强对学术规范的认知,把握学术道德的善恶标准与尺度,明确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锻炼自己的学术道德意志,克服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诱惑、困难和障碍,坚守科学活动中的伦理精神;自觉地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行为习惯。王绪本、向玉凡(2010)提出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学术水平评价标准多元化和导师进一步规范自身学术行为等建议。

四、评介

学术社团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术社团的建设目标在于促成研究生学术交流和规范学术行为;学术社团的本质属性强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具有隐性的内化的作用。

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和一系列提高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与具体方案,从而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启示和思路。但不能否认,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理论性研究不够深入,对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根源研究中体制原因研究较多,社会道德原因、个人人格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研究较少;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措施中强调他律即体制机制外部因素多,对如何提升非正式或正式学术共同体道德自律虽有提及但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措施,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因素入手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如怎样重视学术社团在培养学生学术道德方面的功能的发挥,以期建立无处不在的立体教育网络,渗透到研究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方方面面,使其形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并内化于心,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是成功的。

摘要:对学术社团功能定位与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描述,学术社团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具有隐性的内化的作用,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启示和思路。

关键词:学术社团,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

参考文献

[1]梁莱歆.谈大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学术道德的培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

[2]叶继红.科学道德、学术道德和高校德育研究[J].中国德育,2008,(8).

[3]马革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根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4]惠让松.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他律与自律[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3).

[5]杨斌.创立高校学术型社团的价值启示[J].社会学研究,2010,(4).

[6]王绪本.科学研究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

研究生学术道德 第2篇

第一章 1.3

1、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确定性验证、概念同一性、实验的可重复性、可量化研究、注重直接性。

2、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研究法、灵感思维法、假说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类比研究法。

3、自然科学研究步骤:选题-观察实验客观事实-思维加工提出假说-实践检验监理理论-理论体系-选题社会科学研究特点:限制性实验、概念多样性、因果假设论、定性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解释研究法。

思辨研究方法的具体类型:史论文案法,引介评论法,理论思辨法,学科借鉴法 实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和自然观察法

解释研究方法:推理预测法,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常用)选题针对性强;样本选取适当

社会科学研究步骤:

学术研究的流程:

选题;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思路;实施研究方案;获取研究成果,以适当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自然科学是指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可重复原则是科学事实成立的重要判断依据,是科学确定性,普遍性的奠基石

调查研究的步骤:确立调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判断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社会调查研究的四阶段:调查前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总结应用阶段 调查研究的主要任务: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探讨,筛选并确定研究课题,明确调查任务,经过文献查询和初步探索,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通过讨论确定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澄清研究的基本概念,提出研究设想,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明确调查内容和范围,比较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确定调查研究的类型和方法还有方式,将调查内容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确定分析单位和调查指标,制定抽样调查的方案,明确调查地区、单位和对象,选择抽样方法,制定调查研究方案,编写调查大纲,绘制调查表格,培训调查人员。

调查实施阶段是整个调查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资料,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基本保证

1.4 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作者的作品。

著作权的权利: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证作品完整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侵犯著作权罪、假冒专利罪、泄露国家秘密罪 行为规范三层次:道德,规范和法律

1.5 研究生学术活动特点:第一,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学习性” 第二,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目的的“双重性” 第三,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四,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成果的“一般性”

研究生学术活动表现形式:独立自由研究式,参与式和学位论文研究(最主要,做独特的方式)

常见学术活动开展形式:学术沙龙,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

第二章

2.1学术研究前期工作规范

兴趣是选题最好的老师,掌握积累培养兴趣的途径。

了解自身研究能力和方向,学生必须具备观察判断能力、思维创新能力。选题的研究对象务必要“小”、选题的研究时间要考虑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等。听取导师的选题意见,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跟导师保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选题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客观的问题,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和可行性,注意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注意选题的可行性,规划选题的深度和广度

在兴趣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三种:1,随手记录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2,通过网络关注专业领域还未解决的难题;3,阅读大量专业相关的文献,了解学术动态,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

学生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

2.2 查新

项目申请书:标题、摘要、立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特色与创新点、年度计划和预期成果、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课题组成员、经费预算等几个部分组成。开题报告:选题,文献调研(硕士至少25篇,博士至少50篇),研究计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科技查新——查新报告——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

科技查新工作的核心:考查提出查新申请的项目与现有成果相比是否具有技术进步与创新,最后出具一份科技查新报告。

需要查新的科技工作: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验收,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申报奖励

科技查新的流程一般需要6-8个工作日

科研人员应该熟悉项目的:来源、类别、申报起止时间、申报书格式、上交份数、所需准备的资料、申报注意事项等,了解重点

2.3文献调研

兼顾多种资料类型:期刊、书籍、专利、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 选取合适的文献资料数据库:以学科专业、文献类型等为依据  确定检索关键词、组织检索式

 采用多种检索途径:图书馆一站式检索,专门数据库检索,学术搜索引擎检索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对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消化的方法:

1.阅读综述性文章;

2.阅读学术影响力高的论文;

3.通过粗读、精读相结合掌握知识脉络; 4.带着问题去阅读。

资料整理一般包括形式整理和内容整理两个基本方法。

形式整理基本上不涉及资料的具体内容,而是凭外在依据,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是—种粗线条的方式。内容整理主要指对研究资料的分类、数据的汇总、观点的归纳和总结 文献调研是指为进行某项科学研究而开展的全面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的活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科学研究中,花费在文献调研的时间占整个科研活动的51%。文献调研不仅是一种信息获取与利用的过程,他也是形成科学研究思路的过程,不仅能够了解他人研究的进展,避免撞车,同时也是获得研究突破口和切入点的重要手段

2.6学术研究前期工作中的学术不端

(一)超量下载行为: 1.使用软件工具下载 2.整卷批量下载

3.短时间内连续系统的大量下载数字库资源 4.通过代理服务器下载等等 第三章 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规范 1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

自然科学研究具有具体性,经验性和精确性。实验设计的一般规范:

a必须正确地列出要通过实验解答的各项问题,即明确实验的目的 b 必须在兼顾所要求的精度和可能碰到的实验难点的条件下正确地选用实验方法

c 必须正确选定实验的一般数学模型,即历次观测的数目、周期和相互关系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原则:误差分析、数据整理原则、数据管理规范。数据的真实性,严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实验数据是通过图表的形式来报道的,图表有很多种格式,在数据报道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使用方便的格式或者采用学术期刊指定的格式。

求实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根本要求是实事求是:坚持以“事实”为科学的认识对象,通过科学实践去“求是”,并把实践作为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创新精神(来自于科学活动本质层面的精神)做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的学术不端:伪造数据;篡改数据;破坏研究工作;积极参与他人的科研不端行为;对他人伪造数据的行为知情不报;对监督职责的严重疏忽

中国科学院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

1实验主体的变更,即项目执行人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委托项目组之外的人员代为实施项目的行为

2伪造实验样本及相关实验活动

一份规范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数据的记录及其处理,分析讨论 道德原则主要包括: 自愿原则,强调知情同意的绝对必然性

2有益性原则,所有研究都必须评估利害比例的合理性,风险务必降至最低,且利益必须大于风险

3.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

一、实证主义研究

二、人文主义的诠释研究方法

三、批判性研究

四、现代系统科学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对话性特点。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中我们要遵守什么呢? 第一、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中的利益冲突。第二、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中的人际合作。第三、规范处理学术研究中的数据共享。

书评式批评、切磋争鸣式批评、打假式批评。人文精神体现在四个方面:

1.2.3.4.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友好,保护等 人对自身的态度:自尊,自爱,自强等

人与人外在物质利益的关系:自有,淡泊,超脱,不为利益所诱惑,不为物所役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友善,和谐,热爱等

四个方面的共同判断标准是:真善美 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

1.2.3.4.5.6.7.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反对闭门造车,生搬硬套 提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反对沽名钓誉,追逐功利 提倡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反对粗疏浮躁,弄虚作假 提倡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和权益,反对抄袭剽窃,不实挂名 提倡朴实凝练的文风,反对故弄玄虚,言之无物

提倡积极健康的学术评论,反对阿谀吹捧,恶语相向 8.提倡团结协作,反对门户之见

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学术失范行为:

1.2.3.4.5.6.7.8.9.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

引用他人成果,数据,思想等,没有详细列出有关文献出处 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学术观点,学术思想 捏造事实

为得出某种主观期望的结论,投机取巧,断章取义,片面给出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研究结论

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 请人代写文章或代他人写文章 在项目中期检查中做虚假的陈述

在学术研究活动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科研资源,用科研资源谋取私利

如何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

1.要以学术的眼光对待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排除所有的非学术性 2.坚持平等性,批评方与被批评方都拥有商榷,讨论,质疑的权利

3.坚持客观性,既不能进行人身攻击或互相揭短,也不能搞文字游戏,虚张声势。

3.3科研项目执行与管理规范内容

1.科研项目实施日常管理规范 2.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规范

学术批评是指遵循一定学术规范,以学术问题为对象,不同观点间的讨论、商榷、评析、赞同、反对、批评与反批评

学术批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书评式批评:书评式常见的一种学术批评形式,许多专业期刊都设有书评专栏,评论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对所评论的图书的内容有透彻的了解,而且对所评图书的优缺点都要加以说明,同时要回避人情书评,广告书评情况的发生

2.切磋争鸣式批评:通过对学术流派,作品和观点的批评,争论,商榷,回应,争鸣从而推动学术发展

3.打假式批评:通过揭露典型的粗制滥造、抄袭剽窃、假冒伪劣之作,警示学术腐败的危害性,呼吁学人守住底线,阻止道德的进一步滑坡。其主要内容是在揭露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欺骗伪造学术造假事实的基础上,揭示学术研究中的故意越轨行为,从而净化学术环境,促进学术发展 四学术成果呈现和写作规范

4.1 成果呈现形式

学术研究成果的呈现是指将学术研究的成果或结论用一定的方式描述,方便知识的传承,学习和分享的学术行为。

呈现方式:

1.文献类:论文,著作 2.实物类:设计的产品

3.电子资源,多媒体,软件等

文献类学术成果的呈现方式: 1. 学术论文 定义: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特点:学术论文一般篇幅不长,内容专深,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从撰写到发表之间的”时差”小。是科研人员阐明新观点、宣布新发现的主要文献形式,直接反映作者的学术水平。

2.学位论文

定义: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学位论文分为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三种。科学技术报告,简称科技报告,是进行科研活动的组织或个人描述其从事的研究、设计、工程、试验或鉴定等活动的进展或结果,或是描述一个科学或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献 专著,专著即专题论著。从广义来说,是学术论文的一种。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

5学术成果的呈现方式还有:学术会议PPT演示稿、专利文书等等。

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专著统称为学术论著,有时候也将前三者统称为科技论文或者直接称为学术论文。

研究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功:掌握学术论著各种载体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其特点,内容,形式和撰写的具体要求

4.2各类型论文写作规范

学术论文的常用格式包括: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结尾部分

学位论文正文一般按章来进行阐述,章节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

章节编号分为基本类型学那个和扩充类型。章,节,3级节,四级节。章节划分一般不超过四级。当科技论文过于复杂,超过四级节描述内容的,则采用扩充类型的章节编号,增加带符号的阿拉伯数字方式表示。全篇符号应该统一

学术论文的篇章节都应有标题,标题文字要精练,一般不超过15字,题末不能用任何标点

内容列项的方法:

学术论文的内容需要列项说明时,可在各项前加编号或符号,也可以加汉字“第一”、“第二”等序次语,后面只能用逗号,不用顿号。

插图分类:线条图和照片图。插图上的图注说明文字应力求简洁准确,所用名词术语一定要与正文中所用的一致。

描绘的底图应该比允许的版面大一点,植字字号应该与缩尺比例相匹配,一般应使制版缩小后文字和符号的大小接近6号字。一般插图在所在文字段后面,不应该先见插图再见相关文字段。或把插图远移到后续的文章段落中去也是不合适的,也不宜将全文所有插图集中起来在文末一起给出 对于科技书刊推荐使用三线表,是一般卡线表经简化和改造而成的

表序按照表格在文中出现的先后,用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表1 对学位论文而言,表序可按章节甚至节连续编号,如表2-1或表2.1 表题是指表格的名称,表必须有表序和表题,表序与表题之间留一个汉字的空格,其间不用任何汉字符号

图表的说明文字遵循表头图尾的原则

学位论文中对于数字是否使用汉字的规定:

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词、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如路易十六,十二指肠等

2.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要求使用汉字,如腊月三十日

3.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要求使用汉字,但是否加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如“一·二八”事变、五四运动等

学位论文中对于数字是否使用阿拉伯数字的规定:

1.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计量和计数按单位前的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

2.公历纪年、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军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87年不能写成87年;应避免文中出现今年、后年等字样。

3.日期,时刻均采用全数字式写法,如1998-04-15,15:09:38,142500可以写成14.25万,但不能写成14万2千5百

4.百分数范围的写法,如5%-25%不能写成5-25%

学术署名:作者在完成学术成果即作品后,在作品上签写作者的姓名。在给作品署名时,作者要正确使用著,编著,编等著作方式

著作方式,也称责任方式,是指作者生产文献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著(撰),编著(写),编撰,节译改编,主编,缩写,口述,整理

责任者是指对文献的知识内容负有直接责任的个人和团体,包括著者,编者,译者,合著者,编著者,译著者,通讯作者,执笔者,团体作者等 按责任大小可分为第一责任者和第二责任者

著述者是指对文献的知识内容有所创新的个人和团体,编者是指对现有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注释、编排的个人和团体;译者是指将一种语言文字逐字逐页地转换成另一种文字的个人和团体

作者署名的意义:

1.权利:作者对作品著作权的声明 2.义务:是作者文责自负的承诺 3.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

文献责任者应具备相当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

署名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借用名家之名或“搭车”之名; 署名这应只限于那些对研究作出实质性贡献的

合著者应该按贡献大小排名,且事先必须征得所有合著者的同意 团体作者应该署团体名,且应该署出执笔者姓名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有所区别,需要做特殊标注,一般应该署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署名时不得假冒名人之名

在导师知道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生论文,只署研究生名。

论文写作程序:选题-文献调研-设计提纲-写作-修改 学位论文形成的框架:

1.2.3.4.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实践证明其优势和可行性 结论及展望

学术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

1.概念要准确,术语要科学,文字要简练,逻辑要严密,论断要客观

2.必须遵循一定的写作格式要求,引用他人数据-、材料和观点时要注明出处,参考文献的著录要规范

3.十分依赖形象化元素。公式、照片、表格、图形、绘画、图表等形象化元素都是有效展现大量信息的有力工具,但必须要用文字加以解释

修改:

1.全文修改,看看主题确实是自己文章的核心么?它是否已正确的主题句表现出来

2.反复读论文,看主题是否很好的表现出来了,文章所表达思想和论文各个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是否鲜明 3.主题与材料是否统一

4.部分检查:论点和文章论据的主要部分是否有机的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论文中强调部分是否妥当,侧重点是否以适当的篇幅加以安排了;论文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一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过渡发展是否明确的指出来了

5.句子的检查:每个句子是否正确的表达了内容,主关系是否恰当,强调的是否正确 6.用词的检查:

7.朗读:有无生硬之处,有无容易读错或容易误解之处。

8.检查错误:文字书写,行款格式有无错误,标点使用有无容易被误解之处 9.最后的检查

4.3 引文、注释、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著录引文的意义:

1)体现科学的继承性,尊重知识产权; 2)精练文字, 缩短篇幅;

3)便于编辑和审稿人评价论著水平; 4)与读者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5)利于通过引文分析对期刊水平做出客观评价; 6)促进科学情报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引文在正文中的格式要求:

1)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 2)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 3)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

示例:张三[1]指出„„李四[2-3]认为„„形成了多种数学模型[7,9,11-13]

4)同一文献在论著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号,引文页码放在”[ ]”外, 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示例:张××[4]15-17 引文也叫参考文献,通常附在图书,论文或每章、节之后,有时也以注释或者是附注,脚注形式出现在正文中

常用参考文献格式:

1.专著。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2.期刊。

3.会议论文。

4.学位论文。

5.专利文献。

6.标准。

7.报纸。

8.电子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的排序: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

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关系:注释也叫注解或注文。可以把引文看做注释中的文献注的一种。参考文献数字要用方括号表示,注释要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学位论文的注释一般是纯数字

4.3 学术成果呈现阶段的学术不端

这一阶段学术不端主要表现在不当署名、抄袭、剽窃等方面

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1.侵犯作者权益,擅自利用他人作品(剽窃)。2.盗用他人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思想剽窃)。

3.在别人论文中强求署名或合作署名,或接受别人的馈赠署名。4.在含有伪造数据的论文上署名。5.篡改内容。

6.未经授权将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假说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公开或让第三者知晓其内容。7.未经作者同意盗用其名义。

引文不当的表现:

1)只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所引成果,但在正文中没有指明;(漏引)2)将他人文句进行改写,又得出与他人一样的结论;

3)在自己多部著作中大量引用自己已发表的作品(包括译文);

4)改换题名,内容不改或基本不改,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部新作品,且不作任何说明; 5)在文中注释中引用别人的论著,不注明出处、页码; 6)引用过多,占整个作品的三分之二以上; 7)作品的核心部分、结论为引用他人成果。

引用不当与剽窃具有较大区别。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将无标、无注、无引(引导语、冒号、引号。)、无用(深化使用。)的抄录行为定义为剽窃。将有引、有用,但是无标、无注,或标注不全、不准,或者抄录不准确等抄录行为定义为不规范引用。引用不当实质上还是引用的问题,只是引用不和规范,标出的地方存在一些问题,而非为标出。该博士论文有120处未标出,完全未标出符合了未标、无引的剽窃定义标准,因而该学术不端类型属于剽窃而非引用不当

第五章学术成果发表与后续工作

5.1 学术论文发表与保护 该阶段学术不端表现类型: 1.代写。

2.一稿两投或多投。

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的同一篇论文,在同一时间端分别投向几家期刊,继而在两种或者多种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相同或相近的论文,国际上也称该现象是重复发表,多余发表

重复发表是指作者向不同出版物投稿时,其文稿的内容,比如假设、方法、样本、数据、图表,论点和结论等部分有相当重复,而且文稿之间缺乏充分的交叉引用或标引的现象 将作者的作品或成果修改或不修改后再次发表的行为作者应该如何避免一稿多投? 1.在受到某一期刊的用稿通知时,应如实、及时告知另投的其他期刊编辑;

2.在同时受到多个期刊的用稿通知时,要选择一个期刊并及时向其他期刊明确的声明谢绝刊登

3泄密

学术论文发表流程:学术期刊的选择-投稿-评审 权威期刊的界定:

1刊载论文数量多,2读者利用次数高,3网络用户点击多,4二次文献转载篇数多,5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多

5.2 学位论文答辩与管理

1、学位论文评审(论文评阅人一般为2人,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人)

2、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以及论文评阅送审(时间为每年3月—5月初、9月---11月初)

3、答辩人报告和答辩委员提问与回答(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等5人组成)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只是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行政部门对学位论文的归属情况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对于学术论文的归属权上产生了不同的态度。首先,根据《著作权法》,学位论文属于作者独立完成的作品。学位论文的创作是学生独立收集资料,独立完成论文内容而形成的,属于个人作品。之所以认为学位论文不属于合作作品是基于导师的帮助是辅助性的这一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条亦规定: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能视为创作。因此即使导师付出了大量的帮助,也只能是辅助性的工作,不能视为创作,因而不能认为是合作物品。那么学位论文作者与学校的关系如何呢?学生向学校提供论文是一种公开学位论文的表现,是属于行使发表权的体现,在此时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则应适用《著作权法》权利限制的相关规定。同时基于毕业或者其他的要求,一般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均与所在学校签订了“学位授权使用书”,学校应在作者授权的情况下,合理地使用该论文。学校与学位论文之间实质属于一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学校可以通过与学生签订授权协议,来对论文进行使用,而学校对于学位论文并不享有其他的权利,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民事合同关系。而学校可以凭借其管理的优势以及对科学知识传播的优势获得该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因此我认为学位论文应归属作者个人所有,学校在于作者签署协议书的情况下行使一定的使用权 [1]秦霞.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及利用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2]吴蜀红.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的失当与规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4:45-49.[3]杨莉.研究生学位论文开发利用中的著作权归属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01:48-50.第六章学术不端与侵权行为 6.1 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学术界中的不道德行为: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学术失范

Ffp行为:伪造,篡改,抄袭

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1、抄袭与剽窃

2、伪造和篡改

3、一稿多投和重复投稿

4、参考文献使用和著录

5、论文中标注的“基金项目”和论文内容无关

伪造和篡改的形式;1.伪造实验数据 2.捏造论文材料和方法

3.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伪造虚假的观察结果,故意取舍数据和篡改原始数据 4.虚构发表作品,专利和成果等 5.伪造履历,论文等

伪造和篡改属于学术造假,其特点是研究成果中提供的材料,方法,数据,推理等方面不符合实际参考文献著录存在的问题: 1.引而不注 2.注而不引 3.过度他引 4.不当自引 5.模糊注引

避免侵权做到合理使用需满足的条件 1.引用目的是非营利性的。

2.引用的量要适当。一般认为引用一人作品不得超过总量的1/10 3.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

4.所引用的他人作品。必须是已发表的作品。

5.引用他人作品必须注明出处,以免误导读者将他人作品视为己出

近年来,高校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为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各高校已陆续应用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来加强对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检测。对于应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各高校都制定了一套相应的检测要求和处理办法,表1中列出了10所高校对”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使用管理方法。

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常用学术不端检测工具

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无标、无注,或标注不全、不准,或者抄录不准确等抄录行为定义为不规范引用。引用不当实质上还是引用的问题,只是引用不和规范,标出的地方存在一些问题,而非为标出。

a、只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所引成果,但在正文中没有指明(漏引)b、将他人文句进行改写,又得出与他人一样的结论。

c、在自己多部著作中大量引用自己已经发表的作品(包括译文)

d、改换题名,内容不改或基本不改,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部新作品,且不做任何说明。e、在文中注释中引用别人的论著,不注明出处和页码。f、引用过多,占整个作品的三分之二以上。g、作品的核心部分,结论为引用他人成果。

抄袭是直接的、公开的照搬照抄,而剽窃却是隐蔽式的改头换面。它们均是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实质内容窃为己有发表的一种侵权行为。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定抄袭的标准:

1.被抄袭的作品是否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 2.抄袭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过了适当引用的范围 3.引用是否标明出处

引用的界限:作品对被引作品进行了新的扩展,原作品的思想观点不占新作品的主要部分。可以自由利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数据,客观事实,研究背景灯,但应注意标明出处,不能大段照搬他人表述 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课题A以中文发表在国内某期刊,再翻译为英文发表于国外某期刊; 重复发表:投稿人将体系B分割成系列文章发表,但实际上系列文章研究的内容,讨论的问题相近甚至相同,读者通过阅读该系列期刊中的一篇就能明白体系B。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的同一篇论文,在同一时间端分别投向几家期刊,继而在两种或者多种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相同或相近的论文,国际上也称该现象是重复发表,多余发表。

研究生学术道德 第3篇

关键词:道德认知 研究生 学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42-01

1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现状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是指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为实现个人的学术目的,使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的行为。目前,我国对研究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深感担忧和不安。研究生刚刚步入学术研究领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1)“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少研究生立功心切,采取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手段;(2)“创造”实验数据,忽视科研的真实性。一些研究生篡改、自编实验数据,进行学术造假,目前这种现象较为普遍;(3)花钱请人代写论文,不劳而获;(4)一稿多投现象严重。

2 科尔伯格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2.1 个体道德发展的关键

劳伦斯·科尔伯格(1awrencekohlberg)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他认为,道德发展存在于认识发展中,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个体的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有较大的预示性,个体道德判断的能力能够很好得展现其道德行为水平,道德判断发展的能力越强,道德行为水平就越高,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也就更趋向于一致。因此,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2.2 个体道德发展的主体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体道德的形成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基础;二是道德判断能力是个体发展的表现,它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而得到提高。因此,个体的道德,既不是由于简单的外部影响而形成发展,也不是由于个体内部的成熟度而形成发展,而是个体内部和外部通过持续不断的积极互动作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3 个体道德发展的顺序和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是人与其所处的社会道德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了解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规律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科尔伯格他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他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1)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此水平的学生会遵循规范而免受惩罚或者获得奖励,但没有主见。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和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2)习俗的水平(10~20岁)。此水平的个体已经能够认识到社会团体的各种准则,他们接受并且按照准则赋予行动。它也可分为两个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即原则水平。这个水平已经超越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对道德有更多的认识,个体具有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社会协约定向阶段和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研究生的道德水平應该处于后习俗水平,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当代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大多仍处于习俗水平,有些甚至学术道德认识低下处于前习俗阶段。

3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与管理的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见,“三水平六阶段”模式也适用于分析了解研究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管理中,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1 激发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主体动机

我国传统学术道德教育忽视了个体主体性的发挥,甚至完全剥夺了个体的主体性。而学术道德教育应当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充分强调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包括:第一,激发研究生的内在需求。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术水平,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课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研究的动力;第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给研究生提供可以发现探讨问题、自主参与的学术活动的机会,学校和教育者适时给予学术道德上的引导,着手遵循学术道德;第三,强调研究生的主体参与。在学术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及时了解研究生的体会、建议,从主体出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有利于学术道德规范更有效的实施。

3.2 实行研究生分层管理和阶段管理

分析发现大部分研究生还处在从“他律”转向“自律”时期,因此,分层管理更加适用于在校的研究生。对处于“他律”阶段的研究生,应该注重从“他律”方面来进行管理,对其可以制定相应的明确具体的制度规范。在学术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树立模范榜样,使他们更加明确学术道德规范和原则,确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从而有效地指导他们规范自己的学术道德行为。而针对处于向“自律”转变的研究生,我们应建立健全研究生参与学术道德监督、管理与评价机制,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断规范自己的学术道德行为。

3.3 优化研究生的学术环境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行为不仅受研究生自身的学术道德判断水平的影响,还受到以社会、学校和导师为主的学术环境的影响。应当发挥高校和导师的培养和监督作用,建立起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规范,加强版权法教育工作,主动预防学术道德失范,在学术过程中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研究,发现学术道德失范,甚至是学术腐败行为时,要坚决予以严惩。[1]

4 结语

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更深刻的认识了我国研究生现有的学术道德水平,加强了我国学术道德教育。强调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供学术活动的机会和学术道德的实践活动,优化研究生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缓解当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和学术研究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国内学术道德规范分类研究 第4篇

为了规范学术研究以及与学术密切相关的非学术研究活动,国家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级各类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从数量上来看,不可谓不多,但从其效果来看,却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学术道德规范数量和学术道德规范之遵守之间没有呈现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所预期的正相关关系呢?这是因为影响学术道德规范遵守状况的变量很多,如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主体(即学术道德规范制定者)、学术道德规范对象(包括人员对象和活动对象)、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与学术道德规范对象之间关系、学术道德规范内容,等等,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在进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时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些变量及其与学术道德规范遵守之间的关系,因此以这些变量作为学术道德规范分类标准,对现有的学术道德规范进行分类研究,不但具有拓展学术道德研究领域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指导未来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现实意义。

1 根据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不同分类

目前现有的学术道德规范,根据其建设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某些机构或单位单独制定的和相同或不同性质的机构或部门联合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两大类。

1.1 某些机构或单位单独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

某些机构或单位单独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又可以根据这些机构或单位的性质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1)各级立法机构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任何国家都是这个国家道德规范建设的当然主体,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属于道德建设,因此国家尤其是国家的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是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当然主体。目前我国由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这些规范其实应该属于法律规范而不是道德规范,只不过由于学界普遍将此类规范也称之为学术道德规范,这里姑且将之单列为一类。

(2)教育、科技等国家各级行政机构或事业单位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由于中国的学术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专门的科研单位,因此主管这些院校和单位的国家教育与科技行政机构必然要成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主要主体之一。

目前我国由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部级的主要有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教社科[2009]3号《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6]1号《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2004年6月22日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教人[2002]4号《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省级的也很多,如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等。此外还有地市级的。

国家科技行政机构制定的,主要有 2006年9月14日科学技术部第2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国科发政字[1999]524号《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等。事业单位制定的,既有规范全国性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如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也有规范区域性的有关学术活动,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等。

(3)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其分支机构等不少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制定了针对自己的的学术活动及与学术密切相关的非学术活动的学术道德规范,如《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博士后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中国工程院《进一步加强中国工程院和工程科技界的科学道德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规范实施办法(试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等。

(4)高等院校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从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数量上看,高等院校最多,而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制定了自己的学术道德规范,因此高等院校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数量也最多,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南京大学《科学研究规范与学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西安交通大学教材编写学术道德规范及相关处理规定(试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陕西师范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西北师范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试行)》、《山东大学学术道德规范(试行)》等。

(5)学术成果发表机构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一开始主要就是由学术成果发表机构制定的,这是因为:其一,学术成果只有公开发表才能为他人感知,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为了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首先要制定与学术成果发表有关的学术道德规范;其二,学术成果一旦发表,一方面是对该学术成果形成前各阶段所进行的学术活动的自我肯定,另一方面对后续的学术评价活动、学术成果的学术性或非学术性使用活动(如后续相关科研活动、学术荣誉获得、学术职务聘任、科研项目申请等)都产生重要影响;其三,学术道德失范现象首先是从学术成果发表阶段被发现的,由于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承载形式、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学术成果发表机构也多种多样。故根据学术成果发表机构不同,学术成果发表机构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又可分为报社、学术类期刊社、(图书和音像)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出版机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机构等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目前,《前沿》、《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学术论坛》等几乎所有的学术类期刊社都制定了有关学术成果发表的学术道德规范。

(6)学术团体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各种学术类协会、联合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也是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之一,它们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或针对自己的会员,如中国科协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倡议书》等,或针对学术团体本身,如中国科协的《学会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道德公约》等,或针对自己举办的诸如评奖之类的特定活动,如《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条例》、《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等。

1.2 不同性质的机构或单位联合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

部分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已经意识到,各自为战地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很多弊端,因此开始联合起来进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这一类学术道德规范主要有以下几小类:

(1)国家行政机构和学术性事业单位、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及学术团体联合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中国科学技术部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六个部门共同建立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正准备联合制定和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科研道德建设的意见》。

(2)国家行政机构和学术有关团体联合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如科技部和中国科协将联合出台的《科技期刊道德规范》、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联合制定和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

(3)某一行政区域内同一类型学术成果发表机构联合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如《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等福建省内51所高校学报社联合发表的《关于联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声明“来稿如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虚假注释等,一经发现,立即撤稿”,“对由于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者,有关学报将在刊物上对其不端行为进行公开曝光,通知当事人所在单位,并保留对其追究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权利。” “凡被发现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者,本声明签署学报将相互通报情况,5年内将共同拒绝刊发其任何文章”。2003年《人民音乐》等16家音乐有关学术期刊联合发表了抵制学术不端的“联合声明和进言”,其中13家期刊又于2011年重新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联合声明”。

(4)部分跨省区同一类型学术成果发表机构联合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如《中国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浙江学刊》、《武汉大学学报》、《宁夏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等50家期刊联合发布了《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声明“从本声明公布之日起,凡向签署本声明的学术期刊投稿的文章如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一稿多投、抄袭剽窃、重复发表、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一经发现,立即撤稿(包括已通过终审的文章);参加本声明的学术期刊将相互通报行为不端者的有关情况,并在各自刊物上对其曝光,揭露其欺骗行径,清除其不良影响;凡被发现有任何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者,签署本声明的学术期刊将在十年之内拒发其任何文章,以示惩戒。”

2 根据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分类

学术道德规范根据其建设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可分为自律型、他律型和他力倡导自律型学术道德规范。自律型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主体和规范对象是一致的,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学会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等;他律型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主体和规范对象是各异的,如各级国家行政机构、学术成果出版机构等制定的针对本机构以外学术活动者的学术道德规范;他力倡导自律型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制定并倡导规范对象自觉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这类规范的建设主体和规范对象也是不一致的,如教育部《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等。

3 根据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分类

学术道德规范根据其基本内容不同,可分为专门的学术道德规范和非专门的学术道德规范。前者的全部或主要内容都是学术道德规范,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等;后者的主要内容不是学术道德规范,但有部分内容有关学术道德规范,如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条例》等。

4 根据学术道德规范内容的侧重点分类

学术道德规范根据规范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批判性学术规范和建设性学术规范。前者的侧重点是批判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如《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后者的侧重点是建设正面导向型的学术道德规范,如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等。

5 根据学术道德规范所规范的人员对象分类

没有规范对象就没有规范,因此只要有学术道德规范,就必定有学术道德规范对象,但是到目前为止,多数学术道德规范对象都不尽相同,因此可以根据规范的对象不同,对学术道德规范进行分类。

(1)规范高校学术研究人员及与学术密切相关的非学术研究人员的。这类学术道德规范又可分为针对所有或部分高校和针对某一高校两类。针对所有高校的,有教社科[2009]3号《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针对部分高校的或者说针对某一行政区域所有高校的,有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等。

针对某一高校的,又可进一步分为针对高校教师、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规范高校教师的,如《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广西师范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讨论稿)》等;规范在校研究生的,如《东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规定》、《东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兰州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试行稿)》等;规范在校本科生的,如《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学术道德规范》、《浙江大学本科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等。

(2)规范专门科研机构及其科研人员的,如中国工程院《进一步加强中国工程院和工程科技界的科学道德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博士后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规范实施办法(试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等。

(3)规范全体科研人员及其他学术活动参与人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

6 根据学术道德规范所规范的学术活动阶段分类

根据所规范的学术活动过程中的阶段不同,学术道德规范可以分为规范学术研究准备阶段、资料获取阶段、资料整理阶段、学术成果形成阶段、学术成果发表阶段、学术评价阶段、学术资源管理等不同阶段的学术道德规范,但是目前各界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主要集中在学术道德失范比较严重的学术成果形成阶段、学术成果发表阶段、学术评价阶段和学术资源管理四个阶段,其中有关学术成果形成阶段、学术成果发表阶段的学术道德规范最多。

7 学术道德规范分类研究之结论

对于学术道德规范进行分类研究之后,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粗浅的结论:

(1)从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视角审视,现有学术道德规范中,个别机构和单位独自制定的多,联合制定的少;即使联合制定的,联合的主体范围和区域范围也比较有限,因此很难真正起到规范作用。以学术期刊为例,某一区域的学术期刊或跨区域的部分学术期刊联合制定的关于在这些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成果的学术道德规范,完全有可能被学术成果发表者规避。以一稿多投为例,学术成果发表者向该学术道德规范联合制定机构之一投稿的同时,完全可以向这些机构之外的学术期刊投稿。

(2)从学术道德规范所规范的活动对象看,规范学术活动的多,规范与学术活动密切相关的非学术活动的少。例如,目前国内尚没有诸如关于收稿登记与反馈、合理审稿期限、审稿标准与程序公示、审稿进程和审稿意见向作者实时反馈、学术论文格式、版面费收取标准和稿酬标准、作者投稿信息保密等规范学术期刊社的学术道德规范。其不良后果很严重:其一,有的期刊社收稿不登记、不向作者反馈是否收到稿件,导致作者误以为期刊社没有收到稿件而改投它刊。其二,有的期刊社规定远远超过其实际使用的审稿期限如三个月,有的稿件可能在作者投稿当天就被初审淘汰,但由于期刊社不让作者查稿,因此作者必须要等待所谓的三个月的“审稿期”。若作者遵守期刊社规定的此种所谓学术道德规范,真的经过三个月,时效性的文章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了。其三,有的期刊社不公示审稿标准和审稿程序、不向作者实时反馈审稿进程和审稿意见,投稿者对自己的论文能否被录用没有任何预期,无从得知论文被拒的任何原因。与此相反的,个别期刊社公示了匿名评审、三审终审制的审稿制度,却在收稿不到半小时的短暂时间里给作者发送稿件录用通知。其四,有的学术期刊规定参考文献数量的最低和最高界限,这使得没有参考文献的原创性论文不得不虚假标注或者参考文献众多的述评类论文不得不隐匿部分参考文献不注。其五,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期刊社发表作者学术成果时,不但不支付稿酬,反而向作者收取高额版面费,这一方面大大打击了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某些期刊社借机敛财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其六,目前有些期刊蓄意将向其投稿但未被其录用的作者的有关信息甚至作者所投稿件本身兜售给一些从事论文代写、代发之类中介机构或非法期刊社。

(3)从学术道德规范内容的侧重点视角审视,现有学术道德规范中,批判性或堵漏性的多,建设性的少。从学术道德规范的人员对象视角审视,针对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多,针对其他科研机构中的科研人员的少。从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与规范对象的关系视角审视,他律性的学术道德规范远远多于自律性的学术道德规范,而且几乎所有的他律型学术道德规范都是靠行政力量保障实施,鲜见靠社会舆论等监督机制保障实施的。从学术道德规范的学术活动过程的阶段视角审视,规范学术成果形成阶段、成果发布阶段的学术道德规范远远多于研究准备阶段、资料获取阶段、资料整理阶段、学术评价阶段、学术资源管理阶段的学术道德规范。

不难看出,今后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应从建设主体的联合与协调、规范对象和学术活动阶段的重点性和普遍性相结合、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结合、他律性和自律性性相结合、行政力量保障型和社会舆论保障型相结合的方向努力。

研究生学术道德 第5篇

校长王迎军给新生上“第一课”,鼓励学生理性质疑有序批评

新快报讯

记者罗仕 通讯员许颖报道 昨日,华南理工大学近万名2014级新生举行了开学典礼,华工校长王迎军给新生们上了入学“第一课”。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她表示, 鼓励学生理性质疑和有序批评,希望学生能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专注学术发展。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华工迎来了4458名研究生和6300名本科生,昨日该校在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分别举行了研究生和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据介绍,华工在连续三年居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后,今年又跃升至301-400名区间,工科排名更是跃升至全球前50位。

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王迎军表示,作为研究生应是追求学术卓越的执着之人,并要有意识从不同途径了解学科知识,“学科发展在高度分化基础上越来越交叉融合。学人文的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维,学理工的要主动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感受不同的学科、视角和观点,让自己真正成为硕博之士,增强学术创新和发展的后劲。”

她同时鼓励研究生新生们理性质疑和有序批评,“这种批判思维不仅仅是指向他人,同时还包括否定自己,因为自身的认识也有局限性。希望同学们为学能够传承前辈、先贤的优良传统,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专注学术发展。处事也能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时不时地反省自己,冷静判断抉择,从容面对他人和社会。”在其发言后,4458名研究生也统一进行了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宣誓。(记者 罗仕)

研究生学术道德 第6篇

【关键词】教师;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不端

一、目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

(1)学术抄袭。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如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许燕副教授论文涉嫌多处抄袭,部分内容甚至原文照搬,只字不改。(2)粗制滥造。近年来各种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新教材大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抄袭旧教材的,有些教材虽然有了一层“学术前沿”和“最新学术动态”的包装,但实质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我们医学老前辈一年发表一两篇论文,一辈子只出两三本专著。现在,一些青年学者,几年就有专著三四十本,论文好上百篇。一本杂志上一期发表四五篇文章。(3)滥署名。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4)学术商品化。被经济利益所驱动,为了获得奖金而制造论文论著。(5)学术利益化。学术评奖和立项(争取研究课题立项)中的腐败也为广为存在。尤其是评奖。(6)东抄西凑。有的作者整篇文章的写作是东抄西凑完成的,反映了作者对待科学研究极端不严谨的学术态度。

二、造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1)学术环境比较浮躁,治学精神褪化被名利所诱,目前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在教师评价比中占比重大,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都与此息息相关。还与维系着学校的排名、声誉和前途命运有关。有的教师写论文完全是为评职晋级,迫求的不是论文有什么价值,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等现象。说明目前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诱惑面前心态失衡,一些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一些学校也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中,教师治学精神褪化。(2)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不能慎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教师在学术上采用投机取巧不道德手段获得了好处,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激发相当一部分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健康欲望,导致效仿。从主观上讲,主要是有些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道德品质,急功近利。社会大环境存在腐败问题,导致有些教师在追求利益时,丧失了自己的良心道德,给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3)评价体系误导,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学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量化考核”,即以学术论文在何种刊物发表或者发表了多少篇(部)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的考核标准,而不是以学术含金量作为衡量指标。

三、解决不端学术问题,提高教师学术道德品质具体对策

(1)进一步完善学校学术制度改革高校现行学术管理体

制,制定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改变重“量”轻“质”问题,消除官本位思想对高校的影响,改变人情干涉凌架于学术自身的评价之上的现象,确立高校学术的崇高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分配制度向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倾斜。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让一线工作老师,有时间、有精力去进行教研和科研,随着科研环境的改善,一定会大大激发教师的科研创造力。(2)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教育要切实有效地对我们高职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修养,要教育教师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教师应为人师表,洁身自律,重塑学术研究理念,回归科学研究本身。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要进行经常性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3)改革职称评聘、学术评价制度学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教师的评议制定,如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4)加强学术打假和监督应成立专门学术打假机构负责专门制定、宣传、执行有关学术规范,监督检查各种学术腐败防治情况,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为人师表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学校一定能建设出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参 考 文 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11~132

研究生学术道德 第7篇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价值标准。孔子曰:民无信不立。鲁迅有“诚信为人之本。教育家陶行知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 古往今来, 中华民族一直奉诚信为做人之根、处事之本。学术诚信作为诚信价值观的一个分支, 大学生学术诚信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学习及从事的一系列学术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操守。它要求大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知识体系, 以真实、客观、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钻研, 做到“恪守治学之责、笃行为学之道”;在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成果要本着尊重真知的责任感和敬畏感, 不盗用他人成果, 严格恪守学术诚信规范, 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一切学术研究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学术诚信不仅是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和学校德育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 更是促进高校学术水平健康发展、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得知, 当下大学生的学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 作业应付、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基于此前的研究基础, 笔者就重庆市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调查, 力图从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及思想认识层面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现状及原因, 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一) 大学生学术诚信现状

本次调查, 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作业完成状况”:超过69%的同学有过抄袭情况;其次是“考试状况”:超过52%的同学认为自己或者别人有考试作弊的行为, 可见考试作弊现象的普遍性了;再次是“论文写作、实验数据完成状况”:17.4%左右的学生会选择“大部分复制文献”, 而对于“实验中未能得到合理数据时, 你会怎么办?”的问题, 则有超过50%的同学存在作假行为;最后是“大学生对学术诚信的认知状况”:目前还有大约49.1%的同学只是了解一些或者不了解, 对于“学术诚信是否关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大事”这一调查, 也有19.4%左右的同学处在彷徨的状态。从调查中分析, 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在实际言行层面还是认识层面, 当前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的学术诚信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 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的学术诚信缺失现状确实不得不让人深思,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追求真知的大学殿堂里”会出现如此多的学术不诚信现象呢?无可否认, 这既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关, 也与学术道德教育力度不够及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惩戒力度不强等因素有关。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也是导致其学术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学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 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受到社会各种现象及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一方面, 社会经济日益发展, 但与之相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公民道德观念淡薄, 法纪意识不强, 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 导致各个领域不诚信的行为大量涌现。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 高校学生经受着思想的冲击和层层考验, 一些自律意识不强的学生, 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 继而随波逐流。另一方面, 当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特别是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 这为大家带来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同时也为网络抄袭、剽窃提供了捷径。

2. 学术诚信教育缺位。

在调查访谈中, 笔者了解到, 目前, 高校基本没有开设关于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和专家学术讲座。《大学生手册》中仅仅只是涉及考试违规、违纪的相关规则, 而对于作业、论文等方面的学术诚信要求基本没有。很多同学不了解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 对于学术论文中涉及的署名、引用、注释等概念模糊不清。这都充分体现了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在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是缺位的, 致使他们的学术道德、知识产权及学术诚信意识极度薄弱。

3. 学术诚信制度不健全。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术诚信的规范既需要道德意识层面的理解和认同, 也需要相应规章制度的制约和保障。目前, 我国尚未有专门的“学术行为管理规范”等制度性文件来规约学术行为, 在大学里也未专门出台针对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的制度要求。所以, 制度的缺失致使行为失去约束。

4. 学术管理的监督、惩戒不到位。

调查中, 我们发现, 当问到“在学校, 是否有学生因作业 (论文) 抄袭、考试作弊而受到过处罚吗?”的问题时, 有54.5%选择“有处罚, 很严厉”, 认为“有处罚, 但不严厉”和“没有处罚”的同学共占28.6%, 还有16.9%表示“不清楚”。可以说, 目前, 高校对大学生的各种不诚信行为, 除了对统一性考试出现的作弊行为, 学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外, 很多老师对于作业和论文中出现抄袭和剽窃行为大都宽容待之, 保持沉默。

5. 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不足。

一部分大学生认为, 自己将来不从事学术研究, 目前, 完成论文写作、作实验、搞科研都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而缺乏对学习、学术研究严肃性和严谨性的清醒认识, 对学术研究缺乏尊重、敬畏之心。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表现为对学术诚信内容不了解, 对学术活动的相关规则, 大到理论概念、研究方法的运用, 小到引文注释的规范, 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途径

高校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理应是社会文明的标识和人类道德的旗帜;然而, 受社会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之风的影响, 使得我国大学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诚信危机。这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的学术氛围及新型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所以, 我们要有效遏制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 必须内外因相结合, 既需要通过教育加强道德的自律;也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加强规则规范的他律。

(一) 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

1. 在课堂教学中充实学术诚信内容, 构筑学术诚信的思想道德防线。

一是以新生入学为契机, 上好诚信教育第一课。学校在《大学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要求, 从学术诚信的含义、表现、规则和处罚等作以详尽的规定, 通过校规、校纪考试, 强化大学生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大一新生要签订《诚信承诺书》, 其中包括在学术诚信方面提出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实验, 不伪造实验数据, 不抄袭、剽窃他人作业和论文等要求。二是把诚信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学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安排学术诚信的教育内容, 告知大学生在论文写作、实验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规范, 才能让他们做到知所循、知所守;同时告知他们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对其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真知灼见的学术成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告知他们对待知识、学问要严谨踏实, 树立严谨治学的责任感。只有诚实对待未知, 才能获得真知。

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一是精心规划设置学术诚信教育专栏, 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二是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 充分运用广播、校报、网络进行正面舆论引导;三是通过举办“学术不端案例展”加强警示教育;四是通过征文、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驳斥错误的看法和言论,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 提高学术诚信的辨识能力。

3.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一是发挥身边大学生党员在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术自律方面的带头作用。二是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学习的道路上,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所以, 为人师者在自身的教学、学术研究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用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学生, 真正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引导学术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诚信品格。

(二) 完善学术制度体系建设

20多年前,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可见, 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同理, 好的学术制度能够抑制学者的弱点, 使学者的学术精神得到强化;而不良的学术制度往往放大学者的人性弱点, 即使具有学术精神的学者也可能逐渐失去学术上的追求[1]。因此, 学校可针对学生出现学术诚信缺失行为的表象和心理, 制定相应的学术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加强学术自律。

(三) 加强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监督和惩戒力度

一是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委员会, 由校内外专家和优秀学生干部组成, 负责有关学术规章制度的制定、宣传、教育工作, 承担大学生学术成果的审查和评价任务, 并对违反学术诚信的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查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接受其他同学监督, 使其起到警戒和教育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把关作用, 老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论文进行认真指导、严格批阅, 确保学生学习态度的严谨性。此外, 学校还可充分引进新技术手段, 例如, “学术论文查重系统”, 辅助完成对论文的检测, 有力监管学术不端行为。

摘要:本文采取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式, 深入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在学术诚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 要解决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问题, 势必要同时发挥自身、学校和社会的综合作用, 使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既能“内化于心”, 更能“外化于行”。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诚信,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分析 第8篇

1.学术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学术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 也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论文的水平, 反映着作者对其研究领域涉足的深浅程度及认识程度。因此, 独立自主地完成论文是对每一个学生最基础的要求。但在我国却屡屡出现学术论文抄袭现象, 而当今反映最强烈、最为严重的学术诚信缺失行为正是大学学术研究活动中的抄袭与剽窃行为。调查显示, 54%的大学生在第一篇论文实践过程中, 有拼凑行为。

2.代发论文机构的出现。在我国几乎所有大学, 你都能看到代发论文的宣传广告, 甚至在网上代发论文已经明码标价。这些机构以替学生代发论文从而从中获得一定金额的回报, 其规模之大, 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 虽然学术界对这种行为进行过严厉打击, 但这种“你情我愿”的操作仍然是屡禁不止。代发论文机构为了经济利益, 不顾对社会和学术界造成的影响, 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更阻碍了学术的发展, 严重地违背了学术道德的要求。

3.一稿多投现象严重。许多高校都规定了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要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于是有的研究生为了追求发表文章的篇数, 把同样内容的一篇论文改头换面投向别处。有相当部分作者并不了解某些一稿多投的情况违反了学术诚信。一稿多投, 不仅浪费了编辑为审阅处理编辑稿件所付出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而且有可能违反《著作权法》对投稿的有关规定, 易引起期刊之间的产权纠纷。在对一稿多投现象的认识中, 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处于盲区。

二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

1. 环境因素影响。

如今是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一个年代, 为了享受更新、更多的资源供学术研究,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便捷的平台。但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在网络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的同时, 也为研究生剽窃他人成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同学的作业论文, 甚至毕业论文, 都是在下载大量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 拼凑加修改而成的, 这严重地违背了学术道德公平。论文是自己学习的总结与见证, 窃取他人成果, 不仅对原作者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而且对自己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也是对学术研究的一种不尊重。

2. 研究生自身素质的缺失。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本身就具有自觉的特点, 真正的道德行为, 必然建立在自觉性的基础上。学术研究的第一特征就是它的诚实性和严肃性。在学术活动中必须诚实严谨、尊重事实、独立思考, 这是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 也是学术诚信的本质特征。研究生在进行学术创作时, 很多都是为了完成任务, 而不是为了学术而进行学术研究, 对其学术成果的认可程度也处于不关心的状态。这是研究生自身素质缺失的表现, 也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

3. 社会、学校和导师教育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逐利原则和追求短期利益的价值取向下, 导致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忽视知识积累, 急于求成, 从而采用非道德手段, 来达到短期目标。其结果就是造成研究生学术作品粗制滥造、重复率高、创新不足、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造成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受到社会质疑。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 往往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这使得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的期间, 以毕业为目的, 而不去关注学术, 造成论文水平与质量不断下滑。另外, 导师对研究生的监督松懈也是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由于研究生的大量扩招, 导师要带好几个学生, 导师的精力制约着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个研究生都严格要求, 致使其对研究生的监管力不从心。

三关于如何改善学术道德建设的“三个同步”

1. 自我约束与导师监督同步。

在研究生学术研究过程中, 要加强自我约束, 并辅助导师监督同步进行。在创作过程中, 研究生自身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遵守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 杜绝出现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在学术创作之后, 研究生导师要肩负起研究生学术监督人的作用, 严格对研究生学术成果进行指导、修改, 把好学术道德的关卡, 使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

2. 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督同步。

研究生学术规范不仅是道德层面上的约束, 更是法律层面上的强制执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仅窃取了他人的学术成果, 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这是学术道德所禁止的。更为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以及版权, 违反了相关法律条文, 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 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 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管同步进行, 才能更好地减少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3. 校园学术环境与社会大环境同步。

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不仅需要学校为规范学术道德提供服务, 更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学术道德进行规范, 得到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一致支持。在学校学术环境的塑造中, 学校严格要求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本人, 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 并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和监管作用, 对学术成果进行严格审查, 严格打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并适当进行惩处措施。全力在校园内塑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 使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 形成导师监督、同学间监督、自我监督的学术氛围。学术道德不仅需要高校严格把握, 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全力支持。政府要积极完善各种违背学术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 打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力争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健康的学术环境。

综上所述, 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在分析其原因后, 需要我们社会各方面团结努力治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塑造健康的学术氛围, 为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

参考文献

[1]时玉平, 李纯辉, 付伟, 麻吉.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21)

[2]许智勇, 江晶, 刘辉, 吕守华.关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知识经济, 2009 (06)

[3]王悦.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 2008 (06)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长效机制探析 第9篇

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国家快速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的发展也构成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创新是科技文化事业的灵魂, 学术创新更是各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术规范则是一切学术自由、学术创新的严肃性、科学性的基础和保障。然而, 当前国内外学术失范事件屡屡出现, 甚至涉及很多高层次的专家和学者, 影响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同时,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生业已成为我国当前科技文化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1]。但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失范情况也同样存在, 这些消极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 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

(一) 学术道德的含义

学术道德是指, 学术研究要遵循国家大政方针, 努力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要遵循科研规律, 致力于创造对科学和社会有较大贡献的原创性学术成果;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学风严谨, 材料真实, 数据可靠;要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诚实守信, 甘于奉献;要具备学术良知, 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劳动成果;要具有法制观念,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伦理准则。

(二) 国内学术道德失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各条战线上的科教人员, 发挥着自身的聪明才智, 创作出大量的学术精品, 推动了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学术界的大部分学者, 能够做到严守学术道德, 兢兢业业地从事学术研究[2]。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在我国的科研队伍中, 确实存在学术道德低下的现象,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不仅会影响学者自身的前景, 而且会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仅对前人所做研究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工作, 造成资源的浪费;创造毫无学术价值的粗制文本;仅将自己原有成果改头换面予以发表的学术泡沫;由缺乏资质的人代写论文;未经他人许可, 不当使用他人署名;急功近利, 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包括自我抄袭;偷梁换柱, 将他人成果直接更名, 据为己有;蓄意伪造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相关数据、文献注释;捏造事实, 引为虚假论据;无中生有, 谎报学术成就等。这些都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当前研究生的学术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研究生撰写发表论文或学位论文的前期准备是一项严肃的研究工作[3], 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出色完成。但目前有研究生并没有进行任何调查研究工作, 却轻而易举完成了论文的撰写, 有的甚至违反学术道德底线, 将他人的研究成果整章照搬至自己的论文, 却在参考文献中只字不提。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第二, 在科研过程中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有研究生在参加一些科研课题或相关项目的研究时, 往往浅尝辄止, 不愿花较多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工作[4]。这种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 也是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

第三, 为发表论文, 一稿两投或多投。这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有些研究生认为, 只要没有造成一稿两发或多发的结果, 就没有违背学术道德, 其实这种现象类似于刑法理论中行为犯的既遂条件, 即行为一经做出, 就已违反相关规定, 是应当严厉禁止的。

三、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一) 学术研究的商品化、规范学术评价体系的缺失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对单一性,

是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利益的趋势使一部分学者仅注重学术研究带来的物质利益。研究生同样也有偏好学术成果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 基于毕业和就业的压力, 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努力实现在学制时间内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现行评价机制下的学业任务, 从而顺利获得学位。当前研究生的各项评优活动, 也多是以量化的学术成果为主, 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考核的因素却极为弱化, 并且, 以核心期刊为主要标准衡量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否为最为科学的方法也值得商榷, 这些无疑都会反作用于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行为, 使研究生产生急功近利的错误学术观, 从而造成研究生的学术失范现象, 影响其学术成果质的发展。

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对单一化, 无助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 进而会形成学术失范的“隐形土壤”, 助长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目前研究生的培养体制对研究生的支持力度不够[5], 这也增加了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困难程度, 从而导向学术失范的不归之路[6]。

(二) 科学的学术管理体系的欠缺, 导致政出多门, 管理分散,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难收实效。

从研究生的日常事务和学术管理方面看, 多方管理的各个机构同时并存。从目前的实际操作上看, 研究生工作部门和教师群体对研究生工作分别侧重于宏观管理和专业业务指导。而学术道德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专业性强, 涉及面广。管理分散难以对研究生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因此难收成效。

(三) 研究生知识产权观念的淡漠和良好学术批评风

气的缺失, 以及学术立法的滞后和学术失范的道德风险过低的现状, 都无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养成。

国内学术立法的滞后性研究生对知识产权法规知之甚少、国内学界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做法和个别思想政治教师、指导老师的不良风范, 都对高校研究生的学术研究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从而难以引起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高度重视。

另外, 当前针对研究生的学术失范的惩戒执行力度也远远不够, 研究生学术失范的风险成本过低, 这也是研究生群体频发学术不端现象的重要原因。事实上, 学术失范行为较容易被发现, 但由于监管的成本过大, 后续工作较为繁杂, 因此造成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监督的忽视, 不利于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严格遵守和执行。

四、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的长效机制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根据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 推动科研诚信建设, 改善学术道德环境,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充分调动广大高校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障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特提出当前和今后需要探索和建立的以下教育长效机制。

(一)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 完善科研诚信建设机制。

高校学生工作应将紧抓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针对研究生科研诚信观的树立, 进行科学有序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格教育工作。明确研究生当前应遵循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开展和学习贯彻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7], 引导研究生树立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需求而努力奋斗的主动观念和责任意识。

开设学术道德规范相关课程。由于高校在本科阶段几乎没有完整的学术规范教育, 形势政策等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也很少涉及学术道德建设的内容, 研究生对这些知识了解甚少, 因此, 有必要将其作为研究生的入学教育培训课程[8], 请专家或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就学术道德规范对广大研究生加以细致辅导。同时, 积极开设有关论文写作规范、学术政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相关课程, 还可通过专家报告会、案例讨论、心得交流、文件学习等方式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中, 有利于培养学位申请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在研究生班级、宿舍形成以社区为阵地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传播, 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社区环境。研究生之间可以相互监督, 相互促进,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这种力量将是巨大的, 研究生在交流之中共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提高了学术规范的意识, 有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传播和发扬。

广泛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专题讨论, 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术自律意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创新形式载体, 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 发挥学术楷模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道德教育和有关学术规范的实践活动, 并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开展多种学术报告活动, 培养研究生正确的治学态度[9]。此外, 学术研究还要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积极发挥研究生社团的导向作用, 扎实推进各种主题团日和主题党日活动, 倡导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的学术品格。这样才能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创造一种良好的思想环境和严谨的学术氛围, 从根本上解决学术道德的负面问题。

(二)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机制

高校学风建设组织机构是总体把握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机构。要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 成立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小组, 并完善组织制度, 提高工作的时效性。

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 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学位评定委员会是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处理学位授予工作中舞弊作伪行为的评决机构。为保证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 自觉维护我国学位授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各学位授予单位应严格论文审查制度, 在处理舞弊作伪行为时, 要依照规范的程序, 把握好政策界限;建立合理规范的复议制度, 保护当事人正当的听证权利;维护被调查者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对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或个人要及时予以澄清。学位授予单位对保证学位授予质量负有直接责任, 要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领导,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抵制各种学术腐败行为。同时, 还要注重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 树立良好学风。

学术委员会是高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 学术委员会应设立执行机构, 负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 调查评判学术不端行为等工作。执行机构应由熟悉知识产权法规的专家组成, 应保持一定的中立性, 能够独立行使职责, 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以作出公正的评判。

(三) 规范学术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学术信用管理体系机制。

建立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应对不同学科, 设立不同的学术评价标准。各学位授予单位也要不断深化学术评价制度改革, 改进学术评价方法, 完善与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高质量的、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确定与研究生多元化培养目标相对应的综合评价标准, 而不是仅以学术作为唯一的衡量尺度[10]。

建立科学的学术信用管理体系和各种预防机制, 强化其在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各个环节的监控作用, 要在课堂与实验出勤、考试与试卷评阅、论文开题及撰写过程、学位论文评审等环节上, 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 以发挥积极的预防作用, 减少直至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从制度入手, 遏制科研失范行为, 铲除学术腐败赖以产生的根源。

(四) 严厉打击学术腐败, 呼唤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

建立有关舞弊作伪行为的惩处机制, 完善奖励与惩戒管理办法, 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 加强惩处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坚持文责自负原则, 即研究生对学位论文和其他发表的学术著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把学术规范风气作为研究生日常考核的重要内容, 既有惩处, 又有奖励, 方为合理的教育机制。对于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的研究生, 应将其表现记载于学生考核中, 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 才能将遵守学术规范的风范发扬光大, 从而抑制不良学术风气的蔓延。加强全国反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领导机制和监察网络, 降低揭发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执行成本, 营造“容易查, 愿意查, 查之有效”的奖惩激励氛围[11]。

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 规范学术研究进程。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辅导员和指导老师的师德教育, 督促他们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 恪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和研究生辅导员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把学风建设与辅导员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考评相联系, 并以此督促辅导员和指导老师加强自身的学术自律。对学术不端行为可建立作者和导师双重责任制, 发现问题追究导师的连带责任, 以此督促导师发挥关键的道德引领作用。研究生工作队伍与指导教师要形成强大合力, 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良好典范, 从而使研究生学术规范得以切实维护。

(五) 完善学位制度, 加强学术立法

目前研究生学位制度不够完善, 学位类型较为单一。早期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小, 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科研院所、高校等。而近几年随着硕士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多, 毕业后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实际工作部门就业的研究生比重越来越高, 在教学、科研岗位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生比重逐渐降低。现实表明研究生就业正从学术型转向一般性实践工作, 然而我国学位类型在《学位条例》中并没有细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 类型较单一, 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学位制度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如果学位制度不变,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难有大幅发展。学位制度应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学科的完善, 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学位体系。这样, 研究生方可根据个人发展意愿和自身实际情况申请适宜的学位类别, 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将按照学位类型进行分类考核, 条件符合者授予相应学位。因此, 完善研究生学位制度, 是发展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一环, 也将成为促进学术规范有效实施的内在动力和制度保证。

加强学术立法, 规范学术行为, 道德教育是基础, 法律建设是保障。学术研究要具有法制观念, 因此要大力推进科研诚信法制与规范的建设, 科技社团、高等学校、科技行业组织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制定有关科技诚信的相关规定。各研究生培养机构要组织专家、学者、负责研究生工作的教师结合国内外情况, 制定本单位的学术规范性文件。同时, 这些规范要制定得全面、具体, 具有较强可操作性, 让研究生一进入学术殿堂, 就能有效掌握学术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

总之,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才能形成。

五、结语

学术道德已经不只是学术范围内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国家重大发展的问题。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要坚持“学术道德重在预防”的理念, 抓住主要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 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从而有效遏制科研不端行为, 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质和科研诚信意识, 形成有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只有建立有效的学术教育机制, 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促进研究生提升学术道德水平, 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邱龙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探究.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4:56.

[2]郑伟.振兴学术事业必须重塑学术道德.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1:97.

[3]梁莱歆.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国高等教育, 2003, (1) :112.

[4]马俊玉.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潍坊学院学报, 2006.2:58.

[5]曹光群.从本科入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初步探索.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1:39.

[6]黄友泉.防治学术腐败的新视野.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7.8:108.

[7]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陕西教育 (行政版) , 2006.3:9.

[8]常凌翀.研究生学术失范原因及对策浅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6.1:62.

[9]夏阳.学术活动与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国电力教育, 2004, (1) :69.

[10]肖文英.从研究生培养体系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1) :75.

医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调查 第10篇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基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自制量表包括研究生的一般情况、是否有过课堂道德失范行为(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如进食、打盹)、考试道德失范行为(作弊)、学术失信行为等。采用不记名方式。

1.2 调查时间和对象

某军医大学全体研究生。2011年11月发放问卷1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173份,回收率为98.9%。其中一年级392人,占33.4%;二年级500人,占42.6%;三年级281人,占24.0%。专业分布:生物学、基础医学154人,占13.1%;临床医学705人,占60.1%;护理学55人,占4.7%;药学176人,占15.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2人,占3.6%;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23人,占2.0%;其他18人,占1.5%。学位类型:科学学位484人,占41.3%;专业学位689人,占58.7%。培养层次:硕士研究生879人,占75.0%;博士研究生294人,占25.0%。录取类别:自筹667人,占56.9%;计划378人,占32.2%;委培128人,占10.9%。男619人,占52.8%;女554人,占47.2%。年龄20-44岁,平均为26.39±3.591岁。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多选题的比较采用应答人数百分比。。

2结果

由表1可见,60.0%的研究生有过上课迟到行为,有过上课打盹、旷课、上课进食、考试设法作弊的比例依次为44.7%、29.7%、20.1%和5.5%。可见,迟到早退和上课打盹是较为常见的研究生学习道德失范行为。对不同分类研究生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男研究生迟到早退和上课打盹的比例均高于女研究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迟到早退比例最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的迟到早退比例较高、上课打盹的比例最高;随着年级的增长,迟到早退和上课打盹的比例逐渐升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打盹的比例高于科学学位者;硕士研究生上课打盹的比例高于博士研究生;计划研究生迟到早退的比例最高,而自筹经费研究生上课打盹的比例最高。

在学术失信行为方面(表2),比例最高的是省略他人论文,占6.6%;其次是捏造数据,占5.4%;一稿多投,占2.4%;抄袭他人作品,占1.8%,提供或使用虚假证书,占1.5%。绝大多数研究生没有以上行为,占87.9%。可见,省略他人论文和捏造数据是比例最高的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对不同分类研究生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男研究生省略他人论文和捏造数据的比例均高于女研究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捏造数据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研究生,护理学研究生省略他人论文的比例最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省略他人论文的比例高于科学学位者,科学学位研究生捏造数据的比例高于专业学位者;博士研究生省略他人论文和捏造数据的比例均高于硕士研究生;委培研究生省略他人论文和捏造数据的比例均高于其他类别研究生。

3讨论

3.1 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恶劣程度越高,研究生有过该种行为的比例越低

本次调查中,60.0%的研究生有过上课迟到行为,有过上课打盹、旷课、上课进食、考试设法作弊的比例依次为44.7%、29.7%、20.1%和5.5%。可见,迟到早退和上课打盹是较为常见的研究生学习道德失范行为。在学术失信行为方面(表2),比例最高的是省略他人论文,占6.6%;其次是捏造数据,占5.4%,是比例最高的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绝大多数研究生没有任何学术失信行为,占87.9%。总之,研究生总体学习道德较好,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恶劣程度越高,研究生有过该种行为的比例越低。

3.2 针对学术道德较为薄弱的研究生群体,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对不同分类研究生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男研究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委培研究生的各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比例较高,学术道德相对较为薄弱。因此,要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完善各项学术制度建设,健全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机制,正确引导研究生秉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精神,坚守学术道德底线[4]。

一是加强德育教育[5]。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紧密联系研究生家庭和社会生活实际,以道德情感教育为基础,通过生动充实的内容、具体扎实的途径,培养研究生能够在当代社会中设身立足、适应纷繁环境的能力,提高其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6]。营造“以德修身,明礼诚信,诚实为本,信誉为重”的文化氛围,增强研究生的诚信意识,规范学术诚信,坚决抵制失信行为;激励研究生勇于说诚信话、行诚信事、做诚信人,从而使其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风尚。精心设置、周密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开拓网络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位,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三是强化高校的制度规范[3]。制度是加强学习道德建设的保证,它规范着研究生的行为方式。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应严格按照各项制度惩处各种学术失信问题,同时对研究生中的各种不良行为,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赵飞,张艳.浅论大学学风建设——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传承,2010,7:46-47.

[2]马建国,高明磊.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及解决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5):166-169.

[3]侯志美.部队院校学风建设中的几点浅见[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6:307-309.

[4]江凌凌,辜良军.“诚实守信为荣”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291-292.

[5]彭鹏.比较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对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0,5:184-185.

以四原则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第11篇

北京大学具有优良的传统,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是对每个北大人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师也对自己要求很严,但是我们不能说在这个方面就没有问题,即使是今天没有也不敢保证将来永远没有。为了维护学术尊严,促进学术创新,北京大学秉承学术民主、教授治校和追求卓越的理念,以营造自由健康的学术氛围、提升广大师生的学术道德水准、净化学术空气、鼓励学术创新为目标,大力推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积极营造自由健康的学术氛围。我校在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面坚持如下几点原则:

1、建设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和谐统一的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的基本精神在于学术研究的自由意志、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而学术规范的宗旨即在于对学术自由的维护与尊重。在学风与学术规范建设上,我们强调既要积极推崇并维护学者的学术自由,也要倡导学者在自由表达学术观点的同时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

2、建设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有机结合的控制机制

一方面,倡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术失范的监控和惩处;另一方面,积极提倡学者自觉地尊重、维护和实践科研活动的职业道德,将学术规范自觉地内化为自身科学活动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

3、建设事先预防和事后处理互为补充的教育手段

对于学术失范事件,根据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形式的惩处。同时,着重致力于学术失范的预防机制建设,避免潜在的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

4、建设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并重的成果评价体系

一方面倡导学者要从细节做起,注重基础性的形式规范,对于研究过程中包括引文注释、观点引证等技术、形式层面的具体规则精益求精;同时更要从追求原创性和实质性进展、把握正确的理论导向、运用科学的学术批评等内容层面形成研究成果的规范性评价。

据此,我校在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部署

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学术规范建设工作,将学术规范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形成全校师生全面动员、共同参与,各单位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

2、落实机构,事有专管

2007年,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委员,由各学科领域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学者任委员,负责制定、解释和评估学校学术道德方面的政策、规定和存在的问题,接受对学术道德问题的举报,对有关学术道德问题进行独立调查和审议。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学术道德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学术道德规范的宣传引导及相关问题的处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修订规章,完善制度

近年来,我校先后制定、发布了《北京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案》《北京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工作办法》,修订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学术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修订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建立学位论文失范追究导师责任制度。通过一系列建章立制工作,为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4、宣传教育,防微杜渐

在上述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组织全体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广泛参与了草案的修订。这个过程,一方面广泛听取相关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相关制度更加完善、科学,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宣传与教育的过程。

在新教职员工人职培训中。在对学生进行的讲座、座谈中,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大量学术规范教育课程,防范于未然,力求将学术道德规范意识、学术道德规范常识通过每一次机会渗透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潜意识中。

研究生学术道德 第12篇

科技的进步几经成为国家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而创新是科技文化事业的灵魂, 学术创新更是各类创新的基础, 所以学术规范是一切学术自由、学术创新的严肃性、科学性的基础和保障。可是当前国内外学术失范事件屡屡发生, 涉及的专家学者越来越“有名”, 其结果越来越惊人。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壮大, 研究生实际上已经成为科技文化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研究生导师学术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和工作者。他们是我国科技文化学术事业的继承者, 他们的学术观直接影响了我国科技文化学术事业发展的未来。然而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失范情况也是司空见惯, 虽然他们没有“名气”, 其失范事件难见报端, 但效果是长期的、深远的,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目前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主要有:剽窃或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低水平重复或一稿多投多发、标注虚假引文及参考文献、在论文署名时“搭便车”或让别人“搭便车”等[1,2,3]。

虽然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重要性, 分析过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 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 但是从现状来看, 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局面改观不大, 而且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 继续探索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问题仍然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二、研究生学术失范根源的再思考

对研究生学术失范根源的分析, 学者们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归类观点大体有: (1) 研究生培养目标单一化, 不利于不同类型人才发展, 形成学术失范的“隐形土壤”。 (2) 研究生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过于追求量化标准。 (3) 目前培养体制对研究生的支持力度不够, 导致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困难重重。表现在:学生多, 导师个性化指导少;经费投入不多, 研究生就业、经济压力大, 容易分散科研投入的精力;创新氛围营造不够, 缺少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与政策支持。 (4) 学术失范的道德风险低。 (5) 经济利益的驱使。 (6) 基本学术规范的缺失和研究生自身缺乏学术道德的自律。 (7) 少数导师的不良示范。 (8) 学术监督体制不够健全。 (9) 思想教育尤其是科学道德教育薄弱[2,3,4,5]。

这些观点应该说分析得比较到位, 但笔者认为仍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理由是专家学者据此因素所提出的对策和我国不断加强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措施并没有减少学术失范的事件的发生频率, 也没有对现在普遍实行的以发表论文为标准的研究生评价机制, 导师拿项目、研究生打工的现象, 研究生作业和论文下载拷贝、东拼西凑、低水平重复等现状形成根本性改变。

所以笔者期望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 找到问题的本质。先让我们看看当前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点: (1) 研究生年龄在整体结构上都处于成年阶段, 独立自主性强。他们对任何事情能够有自己的审视力和判断力, 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是以自学为主, 自学能力强。 (2) 当前社会风气下研究生思想的现实性也很强。目前研究生的地位和社会期望值仍然比较高, 特别是家庭的期望非常大, 但是就业环境在不断恶化, 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于研究生独立能力强,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基本的规划, 所以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在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上, 研究生偏好现实利益。

从上述研究生思想特点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本性自利的经济人,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 即都是以自利为动机, 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换而言之, 也就是说经济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 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另外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 不完全、非对称分布的信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尤其当信息优势被有策略的利用起来后会产生对他人不利的行动, 比如道德风险就是这样的一个经济活动现象。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这种占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第三个方面是制度安排, 经济学中的制度安排都是基于制度环境所提出的游戏规则, 不同的制度安排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

所以笔者在研究生思想特点基础上, 以经济学的三个理论为审视角度, 重新描述当前的科技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后, 认为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 本质上是:

1. 学位制度不够完善, 学位类型单一。

学位制度是国家或高等学校为授予学位和保证授予学位质量以及对学位工作实施有效管理所制定的有关法令、规程或办法的总称。学位制度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分别是1980年和1981年颁布实施的, 其所规范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比如, 早期我国研究生规模小, 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就业, 从事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多, 从硕士生的就业流向看, 考公务员、去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就业的研究生比重越来越高, 在教学、科研岗位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生比重逐步降低。纵使这些研究生在企业也是从事研发工作, 可是从企业的性质来看, 其研发也主要是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性研发为主, 基础性、原始性创新不多。现实证明硕士生就业正从学术型转向一般性实践工作。然而我国的学位类型在《学位条例》中并没有细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 类型单一,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虽然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我国扩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招收了MBA、EMBA、MPA、法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 尤其是从2009年起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可以说这些都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对属于“同一层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由于重学术轻应用的传统观念, 社会大众依旧认为“前者水平低于后者”。这显然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也不利于专业学位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仍然以学位论文为最终评价标准, 而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导师基本都是大学教授, 他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基本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一致, 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第二导师对学位论文的话语权很低, 所以基本忽略了专业学位的实践性表达渠道。在笔者的接触中, 一个拥有多个发明专利的工程硕士研究生, 仍然为完成一篇“标准的、有理论深度”的学位论文而焦头烂额。可见呆板、单调的以学术型定位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及其相应的学位制度显然与当前的经济、制度环境非常不相称了。正是学位制度的“不进步”才造成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单一性, 进而导致研究生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不完善, 容易形成学术失范的“客观环境”。其逻辑层次图如下所示:

2. 研究生偏好追求学术成果后的利益最大化。

研究生基于毕业和就业的压力, 绝大部分都努力实现在学制时间内完成甚至超过现行评价机制下的研究生条件, 从而顺利完成学业获取学位。况且当前研究生的各项评优活动, 也是以量化的学术成果为主, 思想政治状况考核非常弱化。所以在这样的指挥棒下, 现实性很强的研究生当然“急功近利”, 极容易造成学术失范。而真正潜心钻研, 追求原始创新的成果是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不完成这些量化的标准, 研究生在读期间就无法实现学业、荣誉等利益, 甚至严重影响了将来的就业。所以笔者不认同我国基本学术规范缺失这个观点, 因为我国从教育部到各科研单位几乎都有明确的学术规范相关政策, 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强, 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失范的内涵、表现形式, 他们不可能不知道, 无需手把手教。所以, 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本原因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道德风险行为。只要这种利益存在, 这种道德风险活动就无法避免。

3. 学术失范不仅是学术监督体制不健全, 更主要是学术失范的惩戒执行力不够, 学术失范的风险成本低。

为什么研究生缺乏学术道德的自律呢?有学者认为是监督体制不健全, 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毋庸讳言, 当前的监督体制还无法适应学术规范的整体需要。虽然网络已经公开了各类学术成果, 学术失范行为非常容易被发现, 但是发现后怎么样?是不了了之, 还是追查到底?据了解大多数人都见而不管。原因就是监督的成本太大, 比如说即使发现了有剽窃行为, 一方面要联系原作者, 据实告知;另一方面要找出明确的证据, 将材料汇总交付剽窃者单位的学术委员会。其后续工作仍然非常烦杂, 如此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大的。更主要的是, 一旦发现了学术失范者牵连了研究生的导师, 且这个导师还有些来头, 那处理的结果一般都非常不满意。这种情况从当前媒体所曝光的情况来看, 比比皆是, 令人遗憾。正是这种学术失范的惩戒执行力不足, 造成了学术失范的风险成本低, 不仅容易滋生道德风险现象, 而且在客观上对遵守学术规范的人造成了不公平, 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学术规范的秩序。在笔者的工作经验中, 也确有此类事例。比如有人举报了某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 往往在核查和处分过程中就受到各种干扰和压力, 最终基本都是“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合理利用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这个观点在美国学界很有市场, “因为惩罚的存在既可以使诚实的学生相信, 他们的努力是受到尊重并有价值的, 也向不诚实的学生表明, 企图通过造假而逃避学术工作的行为将最终会受到应有的制裁”[6]。惩罚作为教育手段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要实现制度约束人行为的功能离不开运用惩罚手段, 一方面, 研究生在自我约束方面必然有人格缺陷, 容易陷入道德风险和惰性思维;另一方面, 惩罚也是维护制度秩序的最小成本。对违背游戏规则的人缺乏惩罚, 就是对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的最大不公平。而这个制度平衡一旦扭曲, 矫正这种平衡的成本必将非常大。

4. 思想道德教育中科学道德教育弱化。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但是研究生的学术观和科学道德教育仍然不足, 原因在于一种观念:研究生培养是导师负责制, 其学术的一切问题由研究生导师负责指导。而实际上部分导师已经处于“批量”带研究生的状况, 个性化指导几乎没有, 所以这些研究生的学术观和科学道德教育非常薄弱。思政工作者又在导师负责制的观念下, 基本不敢涉及具体的科学道德教育, 以免有“管”得太宽之嫌, 从而造成了研究生学术观和科学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

笔者认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要坚持“学术道德重在预防”的理念, 抓住主要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只有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遵守学术规范, 弘扬学术道德, 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才会有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从根本上完善我国学位制度, 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学位体系。从上文分析可见, 学位制度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如果学位制度不变, 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可能有大幅度发展。所以要增强学位类型的多样性。国外发达国家学位类型既有学术型的, 又有专业型的, 英国的学位还向自学者开放[7], 这些对我国都有启发。

学位制度应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学科的完善, 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学位体系。复杂多样的学位体系会带来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 能更有效地保证不同类型学生出类拔萃。也只有多样化、多层次设置了学位类型, 才可以根据不同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比如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有相应的各自独立的培养模式和评估方式, 专业学位必须与学术型学位区别开来, 强调理论应用实践的成果等。其实都可以完全抛弃学位论文这个衡量标准, 以应用成果作为考核的最终依据。

如果有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位体系, 研究生也可以根据发展意愿和具体实力申请适宜的学位类别, 学校按照学位类型进行分类考核, 条件符合授予相应学位。这种不搞一刀切的评价, 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情况, 有利于人才的分类培养, 有利于研究生的科学发展。对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来说, 也可以根据明确的学位类别对人才进行准确的评估、引进, 分类使用、分类给予待遇等。所以完善我国学位制度, 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学位体系是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2.建立全国反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领导机制和监察网络[8,9], 降低揭发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执行成本, 营造“容易查、愿意查、查了有效果”的激励氛围。尤其要建立独立于学术圈之外的监察机构, 让没有利益纠葛的团体和个人客观、公正地进行监察。只有合理应用惩戒措施, 加大学术失范的风险成本, 才能真正遏制研究生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发生道德风险行为的动机, 提高自我约束和警示作用。比如一旦发现研究生存有学术失范, 应及时清查这些研究生“伪”成果所给其带来的荣誉和各项利益, 通过对这些研究生在读期间荣誉和利益的“一收到底”和对毕业后追溯的惩戒和违纪处分, 达到强有力的教育效果。

3.增强学术观和科学道德教育, 形成管理部门和导师的联动教育机制, 避免“真空地带”的存在。要像重视预防腐败那样重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 通过管理部门和导师的多管齐下教育, 打下研究生学术伦理的良好基础。正确的学术观和科学道德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易于被研究生接受。当前的研究生比较反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有学者提出要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教育目的, 显然考虑过于简单, 应当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课堂, 积极调动研究生参与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让“自我学习”代替“让我学习”, 才能真正达到学术观和科学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贾德奎.研究生学术失范与道德缺失现象探析[J].探索, 2003 (05) .

[2]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01) .

[3]吕淑珍.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现代情报, 2007 (01) .

[4]肖文英, 胡晓艳.从研究生培养体系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增刊) .

[5]杜丽.浅谈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06) .

[6]江新华.美国大学防剽窃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07) .

[7]冒澄.欧美发达国家学位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07 (06) .

[8]黄军英.国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6 (04) .

上一篇: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下一篇:终端学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