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2024-08-27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精选12篇)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第1篇

演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讲话人在交流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听众做连续性发言的行为。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言交际活动, 也是人类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随着学英语讲英语的普及, 英语演讲也开始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演讲有助于提高交际过程中的各种语言运用能力, 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 能胜任多种语境的复合型人才有着很大的优势。

2 英语演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演讲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应当具备至少八种素质: (1) 自信; (2) 能清楚地交流思想; (3) 能很好地使用语言; (4) 广博的知识; (5) 较强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6) 能抓住听众; (7) 能够激励信念; (8) 有幽默感。这八种素质恰好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可见, 英语演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1 英语演讲与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英语演讲突破了传统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单纯的语言训练模式, 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它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身, 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读、写、说和听的能力。

首先, 这里的“读”是指阅读。一次成功的英语演讲是需要前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的, 演讲者需要广泛阅读各种中英文的资料, 这样就可以无形之中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其次, 演讲是笔头和口头相结合的表达形式, 学会演讲就必须学会撰写演讲稿。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若教师只是一味单一地强调写作训练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演讲稿的写作却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因为写的目的是为了说, 没有人愿意在公众面前因为词不达意或言之无物而丢脸。所以要想讲好, 首先就得写好。学生在撰写英语演讲稿时, 需要把广泛收集来的大量有用素材自如地组织到演讲中, 增强演讲的浓度、广度和感染力。同时, 还要学会将演讲稿的主要材料、观点或事实层层铺开, 有条不紊, 以保证自己的演讲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因此, 撰写演讲稿的过程是需要反复推敲和多次修改的, 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 众所周知, 演讲活动最主要的表达手段是有声语言。学生进行英语演讲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语音和优美语调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地加强训练。同时, 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流畅性和逻辑性等都可以通过演讲训练得到提高, 逐步使学生可以从容地用英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最后, 英语演讲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的能力。学生在进行英语演讲时要注意听辨感知听众反馈的声音, 以便对演讲的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在演讲结束后, 还需要仔细倾听听众的提问或不同意见, 以便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 其他学生作为听众也需要认真聆听演讲者的发言, 这样才能和自己所持有的观点进行对比。因此, 在进行英语演讲的过程中, 无论是演讲者还是听者的英语听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2 英语演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

演讲是一种思想的交流, 它的主要目的包括传达信息、说服劝导和愉悦身心。要达到这些目的, 最重要的在于演讲的内容要做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理, 能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 以致产生共鸣。演讲者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充实演讲内容, 用坚实的理论和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演讲者具备充实的文化知识储备。因此, 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决不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专业领域, 而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尽可能多地涉猎各学科知识。只有占有的知识越多, 可供筛选和运用的材料才会越丰富, 演讲的内容也才能更充实。可见, 通过英语演讲活动, 大学生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2.3 英语演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

许多研究表明, 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不容乐观与其自身信心不足有很大关系。很多学生在中学期间很少开口说英语, 除非教师点名发言,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担心自己口语不好, 被别人嘲笑, 所以总是不敢讲英语。通过英语演讲活动, 学生可以学会克服胆怯心理, 培养知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面对其它未知或紧张场合时都懂得如何去应对。

2.4 英语演讲与大学生思辨能力

我国很多学生在用英语表述观点或听他人表述观点时往往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口头表达时往往内容空洞、缺乏逻辑, 很难进行较深层次的观点陈述;二是在倾听他人陈述观点时常常只是被动接受, 不加辨析。这两种现象的出现当然一部分是由于学生英语水平与知识储备的局限性, 但更大程度上则反映了学生缺乏思辨能力。而英语演讲恰好能帮助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首先, 学生在确定演讲题目时必须思考:哪些话题是重要的并且是人们感兴趣的?对于那些已经被反复谈及的话题又应该怎样切入才会有新的亮点?其次, 学生在准备演讲稿时还需思考:采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才不会有漏洞?整篇稿子应该怎样布局才能够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最后, 学生在倾听他人演讲时也需要思考:哪些观点是自己赞成的?哪些观点是自己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应该如何向演讲者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思考分析和提出见解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2.5 英语演讲与大学生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 除有声语言外, 演讲还要依靠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等非言语性的手段来构成完整的传达系统。在演讲中若能正确使用这些非言语性的手段, 无疑能够得到更多听众的欣赏和支持。此外, 在进行实际演讲时, 学生还要及时注意了解听众的表情、心理及场上的气氛变化, 以便作出快速反应, 及时调整演讲的内容、方式或节奏。使用非言语性手段以及快速反应能力都是决定人们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 英语演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能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融入社会。

3 结语

英语演讲可以摆脱一般英语教学中技能训练的单一性, 实现英语读、写、说、听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它还可以消除传统课堂中教师垄断教学的弊端,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英语教学, 变英语课堂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场所, 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辨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使他们能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树平.高职英语演讲与旅游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6) .

[2]靳振勇.英语演讲与研究生英语教学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

[3]李阳春.英语表达——写作与演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马壮寰.演讲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5]彭青龙.思辨与创新——口语课堂上的演讲、辩论初探[J].外语界, 2000, (2) .

[6]任文.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J].中国外语, 2007, (11) .

[7]邵守义等.演讲学教程[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谈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第2篇

人的素质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即个人的内外品质的总和,包括人的思 想状况、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心理因素、身体特征、外在行为等。目前中学所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培养学 生素质的责任,但就历史学科来讲,却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国家教委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订的普通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 ,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其内容是:(一)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利用历史教材,开展对学生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 发展规律的教育。(三)在学科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本文仅根据(一)、(三)、(四)三项目标所涉及的部分要求谈谈历史教学对学生素质的 培养及其意义。

一、注重历史概念的正确传授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反映着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可分为史 事概念和史论概念两大类。史事概念是对基本史实的概括,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基本史实和史事概念的理论概括 ,但不论哪种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并没有逐一提出来做系统、完整的注释,只是通过历史现象的具体描述 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从这些说明中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个个历史 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培 养。如西周“井田制”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课本的描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为: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土地国有。②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处的地位: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从事劳动。③产品分配方式:奴隶主 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④井田形式:田野阡陌纵横,呈“井”字形。其中④只是井田的形式而不是井田的 本质。①②③才是井田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掌握了井田制的本质含义,而且领悟 到了分析土地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用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去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下的土地制度 的实质。这无形中就培养起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在世界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斯大林总结的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五条标准去归纳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①统一的地域:北 美十三州。②统一的民族经济:经过工人、农民和黑人奴隶的开拓,北美经济发展起来。③统一的市场:北美 各地间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④统一的民族语言:英语。⑤统一的民族意识:反英群众组织“ 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成立,准备反抗英国的压榨。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美国独立战 争的内因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要独立、国家要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道理,而且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关于资产阶级民族这一概念所做的界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概念进行这样的 归纳和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密性和彻底性,表现出很强的理论 素质,还能加深教学的深度。

二、构筑历史概念的结构系统,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

&nb

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理论和策略;人力资源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陋而寡闻。合作学习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识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部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二、合作学习的种类

从目前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泛称,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目前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取向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

1.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命令和专横跋扈的方式;另一种是互相尊重与相互合作的方式。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要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

2.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目前所研究的合作学习主要就是指这种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以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的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

3.以师师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师师互动的教学理论提倡两名或多名教师同时到场,共同承担授课责任,共同处理课堂事务,其了显著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内直接相互帮助与相互支持。专业合作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是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的观念,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在重大差异,即使是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提倡教师进行教学前的合作设计、合作备课和课后的合作评议等,对于开发和利用课堂内的人力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以全员互动的合作学习

全员合作的特点在于合作教学,即:全员参与和互动,是前三种合作学习活动的综合和统一,所涉及的是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维立体互动合作。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共同互动合作,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特征。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

虽然不排斥班级教学,但其根本特色在于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与展开。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异质小组,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时,合作学习也采用同质小组来组织活动。

2.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学因素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其中动态因素主要是指教师(或教师群体)和学生(或学生群体)。合作学习要求所有的教学动态因素都应当保持互动,特别是合作性互动,由此推进教学过程。

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设计、确定和管理是合作学习所强调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4.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种的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的实践者应从何入手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对这种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益。虽然每一种合作学习方法的表现形式及其侧重点都彼此不同,但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和小组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和小组自评等这些基本因素都是共有的。将这些要素有机系统地组合在小组学习的情境中,有助于保证合作学习的努力,并能使合作学习的有序实施取得长期的成功。

五、合作学习与其他教育结果

在教学活动中,大力推进合作学习的实施,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组间关系、一体化及学生的自尊有积极的影响,在形成更高水平的推理策略和提高批判性推理能力、形成从他人角度审视情境的更高能力、产生更强的内在动机、形成对学科、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导致更少的扰乱教学的行为和更多的专业学习行为、形成更加娴熟的合作技能和与他人合作所必须的态度、养成利他主义精神和对他人的支持行为、提高出勤率等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黄玉玲. 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常态[J],华夏教师,2014(11).

[3]韩云飞.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第4篇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英语演讲,学生综合素质,素质教育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007年国家教育部特制订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对于高等教育关照的热点之一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积极实行“拔尖计划”。因此, 如何使学生能自如面对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日趋增多的世界, 应对有超过一半的信息是通过人们口头表达的社会现实, 在全球化时代与人进行沟通与竞争, 成为了高校教师面临的新任务。而笔者认为在高校开设英语演讲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现状以及专设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凡通过国家统一高考的大学生已经接受了十年或十年以上的英语学习, 其英语水平, 特别是词汇阅读水平相当扎实, 词汇丰富, 阅读面广, 基本具备了查资料写讲稿的能力。但由于各种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他们的英语学习仅限于读和写, 特别是口语还停留在模仿和应付口语考试的层面。从语言表现形式来看, 有的学生虽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甚至有的自以为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对话题只是泛泛而谈, 缺乏深度.逻辑性较差, 更缺乏在特定场景下进行系统、连贯性发言的能力, 缺乏必要的口语表达技巧和策略。也有的同学不能有效地克服交际中的某些心理障碍, 完成特定环境下的口头交流。[1]学生因害怕在口语演说过程中的失误而拒绝口语练习。加之, 一般的高校英语课程常常采取大班授课, 形式以老师讲授为主, 口语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不多。

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各类高校学生, 笔者认为, 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 更要注重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必须具备缜密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与英语学习是并行不悖甚至相辅相成的。用英语来演讲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更由于其对缜密思维的高要求, 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接受了系统培训后, 能够做到先思后言, 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用语准确, 说服力强。对于学习阶段的其他课程学习, 参加学术会议汇报、提问、讨论;后阶段的论文撰写、答辩;毕业工作面试与考核以及工作后的各种实际交流活动都有很大帮助及促进。这些都说明改变传统的研究生英语口语课授课模式, 采用演讲互动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2]

二、互动式英语演讲课程的教学创新策略

针对非英语专业高校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状况, 笔者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和推行了一种创新的口语教学策略, 即互动式英语演讲口语教学。通过试行、调查、实验、评估和总结, 笔者发现演讲式口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口语应用交流能力, 逻辑思辨能力和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它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们的中西文化知识面, 巩固了其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提升了他们对中西文化的鉴赏和比较以及对大众话题和一般社会话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互动式演讲教学以语境教学为主导, 以演示演讲为主要形式, 让演讲者和观众进行及时地互动式演讲交流。教师将课堂设计成不同的语境, 包括学习、工作、社交和生活场景, 分为信息性演讲、劝说性演讲和国际学术会议型演讲;其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不同语境对语言实际交际的不同要求并培训适应能力。作为演讲人的学生, 将在不同语境下将要讨论的话题内容制作成演示课件, 文字部分只许是提要以及关键字, 而不是整篇或整段文章, 避免演讲人按课件朗读, 使听众失去兴趣。同时要求演讲人在课件里配以相应的图表、音视频资料, 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提高听众的兴趣, 增加信息传递的效率。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至少有3次正式登台演讲的机会, 内容由易到难, 演讲时间逐步加长, 学生选择不同的话题, 从介绍人物, 事物以及本专业的特色, 到讨论时事时政以及热点话题, 形式分为“介绍性演讲” (introductory speech) “解说性演讲” (informative speech) 和“説服性演讲” (persuasive speech) 。[3]每次演讲后演讲人还必须准备2、3个问题给观众, 并接受观众的提问以及老师和相关同学的点评。教师将录制演讲的全过程, 让演讲者在演讲后, 通过录像对自己的演讲进行评测。作为观众的学生, 在反馈表上对演讲者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评估, 并反馈自己的意见。另外, 这些观众除了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 要随时做好准备被演讲者选出给予相关话题的子题并做2-3分钟的即兴演讲。这样, 就让让演讲者和观众时刻紧密联系在一起, 共同完成演讲和互动的过程。

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不仅提高了演讲人的英语语言能力, 更迫使演讲者和观众都查阅大量文献, 收集资料, 根据不同的话题的主题和特色对资料进行分类, 处理和加工, 因而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加强了其逻辑思辨能力。

三、互动式英语演讲课程中的学生素质培养

互动式演讲教学不是口语课的改头换面, 而是英语语言训练与演讲技巧并重的特殊课型。而英语演讲技能是全球化、跨文化语境中的一项重要的交际能力, 因此高校学生通过互动式英语演讲课程培训可以提高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即英语语言水平, 知识文化修养, 综合心理素质以及辨证逻辑思维能力。[4]

其一, 在英语语言水平上, 互动性英语演讲课程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阅读写作先行, 听说有力结合。在撰写演讲稿的过程中, 演讲者必须阅读查找大量文献, 关注最新的热点新闻, 同时对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精读, 加工和处理写出完整的演讲稿, 同时要找出重点, 提出问题, 制作PPT和发给听众的相关资料, 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推动是非常强大的。而听说有力地结合强调的不仅仅是听懂, 而是对演讲人的信息和观点进行接收、处理、过滤、接受和反思:思考自己赞同什么, 反对什么, 自己所持的赞同观点和异议理由何在, 应该如何向演讲人提出不同意见等等。演讲的过程和结束后听众的各种问题, 打破了传统的演讲式教学, 读讲稿或者背讲稿的仅仅靠记忆式的口语练习模式。听众必须做好提问、评估、总结工作, 改变了以往作为听众的学生光听不说, 轻松混课, 或者想说而缺乏机会说的局面;让听众也参与到演说和讨论中来, 提高了语言教学的全面性和积极性, 更有效而迅速地提高了其英语听说水平。从拿到题目、到寻找资料、撰写演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台演讲、提问、回答问题, 接受评估, 自我评估, 最后总结的这一系列演讲实践, 突破了传统口语课中单纯的语言训练模式, 摆脱了英语教学技能训练方式的第一性, 实现了英语读、写、说、视、听能力培养培训的一体化。[5]

其二, 在知识能力与文化修养方面, 演讲课程起到了积极培养与推进的作用。要掌握英语演讲这门艺术, 仅凭流利的口语和漂亮的语音是远远不够的。不论何种语言的演讲, 目的是演讲者通过语言传达信息, 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与观众进行交流, 或进行说服劝导, 其过程应该是取悦身心的。而要做到先思后言, 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用语准确, 说服力强。光流于形式和技巧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就是演讲的内容。靠的是大量语言外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沉淀以及文化素质修养的培养。在收集和总结演讲素材的过程中, 学生要在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 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科技以及经济等等方面都有所了解, 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会导致演讲内容空洞无力同时演讲者说话不得体, 而不得体的表达比发音、语法错误更难被英语本族人所接受。同时, 学生也必须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做到兼容并包, 全面发展。而这个过程能使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应用能力全面而快速地提高。在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国外文化知识后, 演讲者在演讲和演讲训练课程中, 能够培养认知多元文化的意识, 使自己和听众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异同以及交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合理的认识贯穿在演讲中, 做到既认识到了各种文化间的共通性或相似性, 又能理解相互间的差异性, 倡导文化宗族平等的观念, 避免文化霸权主义或民族虚伪主义。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学习和应用, 利用自己的优势, 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休养。

其三, 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 互动式演讲课程能起到有效提高的作用。作为演讲者, 首先要提高的是演讲心理素质, 大多的演讲者在演讲中都会有紧张、焦虑和怯场的经历, 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也是一个通过训练和自我调节能够克服的过程。作为演讲者在演讲中紧张是因为缺乏经验, 对未知事物的担忧以及对失败的恐惧。互动式演讲课程能够模拟各种演讲场景,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紧张怯场心理, 通过大量的课堂练习和实践, 教师的评价、评估和指导, 使学生渐渐获得演讲经验和成功体验, 从而提高演讲心理素质, 为应对未来的未知的紧张场合做好练习准备。同时, 演讲课程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 也充满了挑战, 这需要学生学会在具备竞争能力的同时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演讲训练中, 演讲者之间辩论和竞争, 组员在准备演讲过程中的相互合作, 使演讲者在不畏挑战和困难勇于表现自我的同时, 认识到团队合作, 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 培养了学生积极协作, 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从克服怯场和害怕失败的心理, 到学生积极大胆参与语言活动, 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 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同时意识到集体力量的作用力, 演讲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各种心理素质的良性循环机制, 为学生在面对以后的社会竞争和压力中提供了有利的心理工具。

其四, 辨证性思维能力是以辨析、反思、质疑以及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与明晰的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而演讲就是旨在演讲者运用其辨证性思维能力来分析事物和阐述观点, 于情于理地打动观众, 使之接受并吸收自己的观点。而互动式演讲课程的各个培训和实践环节使演讲者通过在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当中挑选科学明晰、说服力强的论据完成自己的演讲, 来提高辨析和反思的能力。演讲者和听众则都能通过“听”与“说”的结合, 进行互动式的交流, 以锻炼归纳总结、推理判断以及质疑提问的能力;思辨、分析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能够使学生加强专业学习, 提升论文书写和答辩能力, 对应对毕业后的工作和机遇挑战都有所帮助。

四、结语

演讲是现代生活中语言交际的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辩驳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推广互动式英语演讲课程不是以培养演讲家为目的, 而是以演讲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英语教育切实有效地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文.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J].中国外语, 2007 (11) :66-70.

[2]刘振清.影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科建设, 2007 (9) :89-93.

[3]Lucas, Stephen E.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McGraw Hill, 2004.

[4]文秋芳.中外评委对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9) :337-342.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第5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专业上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近二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逐年上涨,就业率大幅攀升,但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如今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观念中,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日趋下降,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但是人文素质状况令人堪忧。我国高职教育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功能之上,却忽视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指导,导致了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在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必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实际上,儒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虽然中国民众对儒文化的认知可能并不自觉,但是儒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活交流、价值判断和文化学习。其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珍贵资源,儒家文化将在大学生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多文化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1、相关文献简述。

国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多,注重如何同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培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内在品质的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因此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便是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科技教育的传授,没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技能摆在重要地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视不足。

2、研究过程。

(1)文献资料分析法。

本文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中国知网两种途径,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评析,通过在知网中输入“人文素质教育”、“儒家文化”、“高职学生”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阐述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重在儒家文化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实践研究。科学合理地运用儒家思想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出解决路径,是当今学校教学研究中又一重要的课题,但遗憾的是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很少。

(2)专家访谈法。

高等院校在具体实施方面主要是邀请儒家研究学者在校内不定期开设讲座。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将重点听取他们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存在问题,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内实施路径,弥补文献研究不足。

(3)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荣文龙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选取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1000人,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研究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培养对策。通过对高职学生问卷和抽样调查,整理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的现状及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制定出既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又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3、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素质课程的理解。

问卷调查了四门与人文素质教育关联密切的课程,了解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高职学生对这种人文素质课程不感兴趣。我校《修身九讲》课程的反馈情况较好,约4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2)62%的同学并不了解人文素质教育。

和人文知识的差别,人文素质教育相较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39%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素质教育比人文素质教育实用性更强。以至于4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应在中小学开展大学阶段学习并不重要,不过仍有53%的高职学生认为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3)高职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研究表明通过高职学生学习儒家文化之前与之后相对比,可以看出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前,只有32%的学生对儒家文化感兴趣,而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有很大的改善,72%的学生认为对个人价值取向有积极影响,35%的学生通过接受儒家教育之后改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消极看法,81%的学生学习儒家文化后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4、对策与建议。

(1)在校开展《论语》、《中庸》、《四书》、《五经》等选修课,并在校内的课程教育中增加其它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课并考核合格后获得5学分,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2)在校内开展丰富的儒家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认识儒家文化。

可以开展如儒家人文知识竞赛、儒家文化交流会、儒家经典诵读、论语书法展览、儒家文化辩论赛等,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校开展了《修身九讲》选修课,笔者也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这几次的上课学习,让我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了《诗经》、《论语》等儒家文化的经典书籍,体会到了“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吸引力,让我学到了为人处世,让我能够潜心学习,让我对孝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校通过儒家文化等课程的熏陶,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够感悟德行的真谛,教会仁、礼、智的做人之道,提高自身品格。同学们变的更加珍惜自己在校的学习机会。

(3)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儒家文化,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不仅要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来了解儒家文化,而且要将儒家文化精华列入大学必读的经典书目中,交由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这不仅能解决课时安排困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汲取儒家文化精华,领悟其中道理。

(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

儒家文化的弘扬不仅仅只限制在校园里,还应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文化古迹,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我国各地的文化古迹中和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儒家人文精神的存在和价值,还可以多听听儒家大家的讲座,耳濡目染中我们就从中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笔者在假期的时候就和同学一块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参观,在那里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气息,让你了解古代文化、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内涵。有些人就在孔子塑像之前叩首拜祭,表达对儒家先圣的崇敬之情。

(5)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利用学校的路牌、标语、宣传栏、主题场馆等宣扬优秀儒家文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中各种可以传播文化的途径如宣传栏、校园网、校园报刊、校院广播等来宣传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栾青林。儒家文化如何影响现代中国[J]。社会政策研究,(1)

浅论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第6篇

一、注重历史概念的正确传授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反映着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可分为史事概念和史论概念两大类。史事概念是对基本史实的概括,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基本史实和史事概念的理论概括,但不论哪种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并没有逐一提出来做系统、完整的注释,只是通过历史现象的具体描述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从这些说明中,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个个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培养。

如西周“井田制”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课本的描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为: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土地同有。②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处的地位: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从事劳动。③ 产品分配方式:奴隶主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④井田形式:田野阡陌纵横,呈“井”字形。其中④ 只是井田的形式而不是井田的本质。①②③才是井田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掌握了井田制的本质含义,而且领悟到了分析土地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用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去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下的土地制度的实质。这无形中就培养起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概念进行这样的归纳和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密性和彻底性,表现出很强的理论素质,还能加深教学的深度。

二、构筑历史概念的结构系统,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

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最大优点是便于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史论概念的有机组合。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这种组合的专门叙述,只是把它体现在众多的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中。教师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进行梳理加工,得出一个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梳理加工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纵中找规律

就是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梳理成一个纵向的结构系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中学历史知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是学生历史学科高素质水平的具体体现。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概念梳理成这样的纵向结构系统: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租庸调制→ 庸后期两税法→ 明一条鞭法→ 清地丁银。从这个结构系统中可以得出如下规律性认识:①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发展的趋势是由繁到简。②人头税的发展趋势是由重到轻到取消。③农民对因家庭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减弱。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要得出这样的认识,没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和敏捷的思辩素质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这样的归纳、讲解和训练,就能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

(二)横中寻特点

就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的各个侧面逐项加以归纳,构成一个历史横断面的结构系统,通过分析各个侧面和对各个侧面的综合分析,找出该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点及其成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历史的全面的公正的评价。

比如1995年历史统一高考问答题笫一题:“指出秦始皇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类似之处,并说明为什么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此题后一问有了相当难度,难就难在不少考生缺乏上述素质,不会从秦皇汉武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分析二人的不同个性。秦始皇攻打匈奴,是在秦刚统一六国之后进行的。这时秦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解除匈奴的威协”,而汉武帝则不同,在他所处的时代,国力已强大到足以“彻底击败匈奴”的程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刚刚从奴隶社会制度下走过来,遭到激烈反对也是情理中的事。秦始皇要想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也必然要对他们进行坚决镇压,因而造成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果”;汉武帝所处的时代,封建社会制度已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业已巩固和加强,儒家思想在社会上逐渐流布并成为多数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只需发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号召,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没有必要也不会去用秦始皇的做法。在每个侧面的分析过程中,又从历史渊源、历史环境、人物个性等几个方面去寻根探源,便使分析入木三分,有理有据。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

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也是一个人素质的构成因素。

所谓历史感,就是要把历史现象定位在它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而不能把当代的观念置于历史的观念之中。关于这一点,前面已有所论述,不再重复。

所谓现实感,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科学分析,对现实社会做出比较正确敏锐的认识和判断。但这并不是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做简单的类比,而是要从历史问题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现实提供借鉴。

所谓未来感,就是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见:这是一种比历史感和现实感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对高职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 第7篇

1 加强高职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1.1 加强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才成人

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形成法律的思维方式,遇事处事时能从法律角度考虑问题,逐步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形成健康的法律心理。法律素质的培养不仅能够使他们养成依法做事的习惯,而且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当前网络时代,学生有着便捷多样的途径接触各种社会思潮,他们的价值观日益多样化,而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又使得本来就不明确的思想更加左右摇摆。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犹如—个指引前行的路标,引导着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此外,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法律素质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

1.2 加强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到201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约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每年毕业的高职学生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深刻变化的形势中,高职学生正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极易导致不和谐情况的出现。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要立足于学生法律思维的形成、法律信念的树立,教会学生“不能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的关系。通过培养使其自身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能够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经受住各种现实的考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责任。

1.3 加强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社会主义法制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法律法规调整着各种经济行为、经济关系,这就要求市场经济中的每个公民要知法、守法、用法。而当代的高职学生也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也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无论是什么专业,将来干什么工作。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挤大潮中占有优势地位。

2 当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有8个课时外,缺少其它渠道和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主要是因为多数学校认为,只要学生不违法、不犯罪,法律就和我们没关系,从而在平时的教育中轻视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2 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

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说,法律基础课部分本身内容包括庞杂且大都是纯理论性的概念、原理、基本规范,但教学形式也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之课时少教师只能对一系列的知识点罗列、堆积,师生间缺乏交流。而这些抽象的理论、枯燥的法条也让非法律专业的学生难以学懂。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也就忽视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不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法律实践的机会。

2.3 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排除了法律素质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对大学生“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可见,对学生法制教育的要求已经上升到对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教育。而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认识上,承认“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下转第103页)(上接第75页)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甚至忽视或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

3 高职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3.1 高校要提高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逐步建立起符合高职学生成长阶段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渐进地接受到较为系统的法制教育,渐进地养成对法律与制度的敬畏感。而我国高校现有的法制课程,非法学专业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外,缺少其他形式和渠道的法制教育活动。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也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上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3.2 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学实践环节

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为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参与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基于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地方,在于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因此也对我们高职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依托行业的需求,职业的要求,从而实现法制教育为专业服务。

3.3 促使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当前高职学生的年龄段正处于心理的发育期。世界观、人生观等正在形成中,还不稳定。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缺乏正确的认识能力,所以在行为上难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一心理上的特点使得他们易于冲动,往往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就要求把法律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建立咨询中心,培养学生健康的法律心理。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有效使学生摆脱精神困境,避免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促使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拓展法律素质培养的新渠道

在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作为法律素质培养的主渠道同时,还应积极拓展法制教育的其他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处处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树立法律意识。比如组织校园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定期的收看《今日说法》、《社会与法》、《法律讲堂》等法制节目;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组织有效的和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开展与法律相关的社会调查,选取学生生活中时常发生的法律问题组织讨论,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法庭旁听,增加他们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玉.关于加强我国高职生法制教育的理性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9).

[2]郑秋艳,谢焱,王旭.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J].理论学习,2009(2).

[3]左宏明,靳晓光.高职学生思想与心理现状调研报告[J].辽宁高职学报,2006(10).

[4]陈金春,刘成荣.重视并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盐城工业院学报,2006(4).

[5]谢敏贤.依法治校与创建和谐校园[J].中国建设教育,2006(6).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第8篇

解决接轨后教材的科学处理, 导致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也累。这些能说是素质教育吗?从“智障教育”来看, 这方面的情况可能更突出。现在智障教育还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 导致各智障学校或智障教育班的教材“五花八门”, 有用幼儿园教材的, 有用普通教材的, 有用上海卢湾生活实用教材的, 也有用广东顺德的人性化教材的, 或者各种教材兼而用之。其实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对智障孩子的教育目标不明确, 对智障孩子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清晰。难道这也能说是素质教育吗?

二、特殊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教育

那么, 特殊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教育呢?首先, 我们要对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于素质教育, 笔者比较认同李镇西老师关于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笔者认为特殊教育应该是民主的特殊教育、科学的特殊教育、个性的特殊教育。同时, 特殊教育还应具有时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素质的任务, 因此, 在物理实验课程中, 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实践功能, 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必要。

一、对素质教育本质的再认识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 国家教委的解释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

代性, 随着现代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日益重视, 特殊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时代印记。

1. 民主的特殊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残疾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而不是根据学校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要、部分学生的需要去教育。其次, 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有更“宽”、更“博”的爱去实施教育。最后, 应该有更“全”、更“活”的评价机制。从这个层面来说, 首先应该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全”、更“活”, 然后才是对学生的评价。因为如果做不到对教师“全”与“活”的评价, 对学生“全”与“活”的评价无异于是“望梅止渴”。

2. 科学的特殊教育

笔者认为, 特殊教育要紧跟特殊学生的特殊性, 包括特殊学生的特殊心理、特殊的价值观、特殊的学习需要、特殊的学习目标等。如果特殊教育脱离了特殊学生的这些特殊因素, 那我们的特殊教育就是“南辕北辙”。因此, 我们要把握其科学性, 只有实施科学的特殊教育, 才能达到特殊教育的真正目的。

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 是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

3. 个性的特殊教育

正是由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 导致我们的学生在身体、心理、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更大的差异性。因此, 特殊教育应该是更“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 这就注定了特殊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个性, 更注重学生的个性需要。

4. 时代的特殊教育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色,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特殊教育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茁壮成长, 理所当然地应有这个时代的印记。可以说, 特殊教育的发展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改革开放为背景, 自觉地改革创新, 融入时代的主流中去。

参考文献:

[1]李镇西.与青春同行[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军.特殊教育热点专论[M].北

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 (2010—2020年) [Z].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行的应试教育中被教育者以听为主, 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 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采用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物理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

实验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两者共同遵循教学规律, 又各自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实验教学具有专门的实验理论, 又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团体协作精神的发挥,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农业院校普遍开设针对农科专业的农业应用物理学实验课程, 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是说, 实验教学在完成实验教学大纲所安排实验内容的同时, 不仅要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技能, 而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

农业应用物理实验课程涉及的物理知识虽然不复杂, 但是内容覆盖面比较广,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能力就是实验操作能力, 也是一种实践能力。我们知道实践能力包括两种:一种是按规范化进行的物理科学实验能力。例如实验教学中学生必须按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规范化使用仪器, 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等, 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科特征;另一种是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与物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这种利用科学知识沿着正确的思路尝试性操作, 具有较强的应用特征。农业院校设置的针对农科专业的物理实验, 在重视前一种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强调后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对农科大学生后续各门实验课程的学习以及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才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对大学生在实验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研究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养成教育。

我们发现, 实验教学中存在学生为实验而实验, 走走过场的现象, 甚至以“看实验”代替“做实验”的也大有人在, 实验效果可想而知, 素质教育无从提起。为解决这一矛盾, 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培养学生素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理念是:遵循实验教学规律, 彰显实验教学功能, 加强学生素质培养。

三、彰显实验教学功能, 培养学生素质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和科学素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物理教学实验时应准确把握以下实验教学特点, 彰显实验教学功能, 培养学生素质。

1. 发挥实验操作时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比较开放, 实验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从而独立完成实验实践操作, 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教学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在实验教学环节上, 主要表现在仪器的调整、使用仪器及操作仪器测量数据方面。对仪器的认识、到尝试使用再到熟悉, 都是学生在主体实际操作中完成的, 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得到系统锻炼;需要重新测量时, 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发挥。测量数据是否正确、误差的大小, 需要学生做出判断, 需要学生积极思考, 找出原因, 然后重新测量。学生经过积极思考不断完善, 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发挥实验过程的自主探究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通常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有部分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需要学生自行查阅参考资料, 设计方案, 自拟实验操作步骤, 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性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结果是开放的, 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对比分析与大胆尝试, 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因此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设计创新,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要对学生的发言作肯定性的评价,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与学习热情, 既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间的差异, 可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

3. 发挥实验小组的协作作用,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实验教学往往采用的是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倡导协作性学习方式, 鼓励小组间积极交流, 能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因为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能力、个性与心理间是存在差异的, 组成实验小组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但要注意实验小组的合理组合, 精心组织并增强各小组间的交流, 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中学生协作性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和集体意识, 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与情感的培养, 学生学习期间及以后在工作中均容易与其他人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4. 发挥实验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特点, 促进学生素质的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倡导发展性评价, 重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转变与发展, 强调让学生不断进步, 学生整体获得发展。具体到实验教学的评价, 教师应不仅仅看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能否完成实验及得出正确实验结果, 更注重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时有没有创新意识、创新设计能力、是否有独到见解。这种注重过程的评价, 有效避免了学生为了达到所谓的目标, 随意修改实验数据甚至编造数据的现象。这种评价的过程化和日常化, 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均渗透于整个实验过程中。

教育学指出: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遵循教学规律, 更应该发挥教师的自身教学特点, 使大学物理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物理规律、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

摘要:农业院校设置的针对农科专业的物理实验课程, 对农科学生后续各门实验课程的学习以及培养科学素质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特点, 彰显实验教学功能,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学生素质培养。

对幼师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思考 第9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专业技能

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专业技能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师范院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 它的教育质量高低, 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探索新时期幼师学生必备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内涵、培养方法, 对于提高幼师人才培养的质量, 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2日第3版发表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中指出, 幼儿教师培养的理念之一, 就是以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具有职业理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 尊重幼儿人格, 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自尊自律, 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 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现在幼师学生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居多, 学生年龄偏小, 成长环境优越, 没有挫折经历, 以自我为中心, 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想法简单、认识不足, 缺乏必要的职业神圣感和责任感。正因如此, 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如果每一位幼儿教师都热爱和尊重孩子, 就不会有虐童事件的发生。广博的知识, 精湛的技艺固然重要, 但具备高尚的师德是前提和保障。德与才的关系,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师也。”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尚的德行, 方能使才按正确的方向得以施展。因此, 德才兼备, 把德育放在首位, 仍是培养学前专业人才的第一位的要求。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的社会教育要求, 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 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 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的启蒙者, 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心理的发育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与其朝夕相伴的老师的影响, 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态。实践证明, 在富有自信和创新能力的幼儿教师的影响下, 幼儿也会具有勇敢创新的表现;一个满腹牢骚、萎靡不振的幼儿教师, 所带的幼儿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彩的;开朗乐观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会阳光满面, 不畏挫折;善良宽容的教师会使他的学生诚实守信, 善于合作。在幼儿面前, 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着幼儿的情绪, 在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中, 幼儿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

总之,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 真正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心灵的爱护者, 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能够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幼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缺失, 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提高心理素质可以说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核心。所以寻求心理健康, 提高心理素质, 是现实的呼唤, 是保证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三、优化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

幼儿教师将来工作的对象是可塑性极强、内在潜能巨大的学前儿童。幼儿的教育内容分为语言、社会、健康、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 从五大领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出发, 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生理、心理、卫生、健康、营养、医疗等学科知识, 还要具备文学、语言、社会、音乐、美术、教育等学科知识, 幼儿教师的知识面要全, 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能够满足幼儿强烈的求知欲, 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授业者;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储备, 能够让幼儿教师更好地和幼儿交流、沟通, 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惑者;基本的营养、卫生、保健知识能够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所以, 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要自觉完善教学内容, 优化知识结构, 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融汇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注重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保证将来幼儿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和基础。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中介和桥梁, 是幼儿教师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幼师学生的专业能力, 是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也是衡量幼师专业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首先,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离开的重要的工具。传递科学知识、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都要运用语言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幼儿的共鸣, 所以幼儿教师要注重口语训练, 说好普通话,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为此, 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要尽早走出课堂, 尽可能多地广泛接触各种类型的儿童, 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再去学习理论知识, 把实践探索和理论求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人才的一把重要尺度。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自主能力, 敢于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 挖掘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婴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第四, 培养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专业标准》中指出, 幼儿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 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第五, 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信息时代, 信息素质如同阅读、写字、计算一样, 正成为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 是信息社会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总之, 我国的幼教事业任重而道远, 未来国家间人才的竞争首先取决于当前师范院校对幼儿教师后备力量的严格培养和教育。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幼儿教育人才, 才能参与未来社会高水平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国教育报.

高中政治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10篇

一、纠正不良情绪,培养健康心理

不良情绪是培养人良好心理素质的最大障碍,自卑情绪会埋没人的才华,使人缺少信心、缺少进取意识。因此,对不良情绪的纠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之一。在政治教学中,首先,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启发等手段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多彩消费”教学中,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将消费中虚荣、妒忌等不良情绪通过举例、故事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情绪带给个人的负面影响,使其能够引以为戒纠正自身缺点。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性,潜移默化的帮助其纠正不良情绪。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 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学生的情绪发展,课堂提问中根据学生能力为其设计难易适当的题目,让其在政治教学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再次,以榜样的形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客观的对待自身的优缺点,不断的完善自己性格,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观念。例如,教学中,以名人故事为导线,将知识穿插在故事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的形式洞察人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等,从而肯定自我、克制自我,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四,通过各种交流、沟通手段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的给予帮助和纠正。例如,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的发现学生思想中的不良情绪,积极的给予帮助和疏导,避免不良情绪的累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养成良好习性,优化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优秀人格、树立正确“三观” 的关键,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和纠正,也要重视学生积极情绪、良好习惯的培养。第一,在政治教学中及时表扬学生,引导积极情绪的发展。例如,课堂提问中,一些学生受紧张、怯弱等情绪影响,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凌乱、条理不清,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其克服不良情绪、发挥自身优势。如:某某同学这个问题回答的很好,声音洪亮,就是……,注重语言的组织,先表扬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绪,然后在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启发,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的对待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养成自立自强、谦让包容的良好品格。第二,深挖教材内容,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将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发掘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对文化的欣赏更有深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民族团结思想、爱国思想的培养,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第三,注重政治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巧妙利用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应用分组讨论教学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助人为乐的品质等,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升。第四,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坚韧的性格、美好的品德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个人魅力。

三、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环境下更重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在政治教学中,第一,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促使学生早日成才。例如,在“生活与消费”教学中,启发学生认识价格的多变性,学会购物的灵活性、理智性,以提高学生政治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工能力,提高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能力、交往能力等。第二,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科学的、客观的识人认物,提高学生对是是非非的辨别能力,同时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够结合自身个性树立人生目标,提高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使其增长智慧、 扩展见闻。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结合小组讨论分析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继承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教学中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文化赏析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其继承和创新发扬传统文化的意志。一方面,通过文化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其获得自豪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团结,共创和谐社会。第三,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爱思考、 会思考、勤思考的习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例如“企业与劳动者”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劳动、生产、消费等因素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引用事例、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知精神,使其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阅读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11篇

一、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在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应该要求我们的学生有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使他们能够尽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让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通过自己心灵上的感应,对文章有独到的理解。同时,还需要对一个好的作品所表达的一些情感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使得文章中所描绘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赏析过程中,需要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本意,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写的一些片段,采用的一些写作技巧,以及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都有必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和作者能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素质教育的概念,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对于个性的教育有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单是要求我们对于受教育的对象进行选择性的培养,而是要求我们研究和开发出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方法。因此,张扬阅读个性是课外阅读教学的正确途径。

第一步,要把学生的感情完完全全的投入到文章的阅读过程中,用心来感受文章中的要点,从中感受到阅读给人带来的欢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作为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每一个人物和角色的特点所在。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就是要求对作家的情感进行很好的理解,要求我们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每个人物的行为特征,在阅读课外作品时,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去,感受文章的每一个细节,更好地理解文章中角色的鲜明特点,进一步提升课外阅读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将阅读水平的目标设定的更高。不要简简单单以应付考试的形式来进行阅读,也不要把课外阅读理解成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必须面对的一项工作,这样会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投入到阅读中去,只是将阅读当成课堂学习的一部分产生厌恶和敷衍。在我们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思考相关的内容,通过更多的方法和技巧来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审美观的培养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审美观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很好的树立自己看待事物的观念,能够提高其欣赏美的能力,真正做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在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在课堂上传授美学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的艺术审美要求,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语文的课外阅读当中去,感受到语文的一些不可预知领域所带来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于课外阅读以及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锻炼语文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作品的人文艺术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分配角色朗读把学生带进教材课本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于人文学习和情感因素的交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提升审美能力。与此同时,老师要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加入一部分感情色彩,能够更好的感染到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阅读能力

广义的积累性的阅读不仅要求我们能不断进行相关的语文阅读的学习,而且还要求我们对于知识文化有一个积累性的过程,如同一棵植物在土壤中获得最最基本的养分一样,在关于课内外的相关作品和杂志的阅读中,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对于各种语言的运用有一个基本的积累过程,积累其中的优秀要点,积累更多新的知识。在进行广泛的相关阅读积累的同时,学生在阅读中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的进行阅读其实是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美术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生素质培养,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对素质的提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是全方位的,具有必然性的。对素质的要求是社会飞速发展、提高人各方面水平的必然要求。它既有强烈的现实性需求,又有广泛的世界性背景,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展开,探讨美术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便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

素质一词涵盖很广泛,其中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这些素质之间又互相渗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综合起来构成了人的总体素质。在弄清楚什么是素质的含义后,我们再来看什么是对素质的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美术知识及审美文化的教育。美术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审美文化教育是对美的精神形式的灌输、启发和引导。

美术教育是素质培养具体体现的途径之一,也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为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美的熏陶、创造性思维、丰富的审美感受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美术教育作为素质培养的具体体现,其主要途径是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人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人们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前,美术教育主要场所是学校的美术课堂,它是素质培养具体化的前沿阵地,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方式开展美术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以及他们自身的美术潜能,以便对他们因材施教。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表现的主题,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要把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到绘画的实践操作过程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知识。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一种鲜活的教学方式和轻松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更有利于教育的办法。

学校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培养一个专业的画家,而是在于培养一个敏锐、健康的学生,在于培养一种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美术课之所以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是因为其活动是一种手、脑、眼多种器官共用的活动,对训练感觉、想象等方面都十分有利,它还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综合能力是创造力的内核。我国美术教育显然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有对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表现得并不突出,因此美术教育大多是纯技术性教育,而缺乏多功能影响,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标准,同时也对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创造力上显得软弱无力,体现不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具有开发功能。美术实践是直觉感受的结果,直觉即直接了解或认识,是相对于理性分析的思维来说的,直觉与美术是孪生,决定了美术教育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的培养与发展的独特作用。

当今学校的美术教育要充分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功能,除了学习通常的绘画技能以外,那些建立在深刻理性基础上的教学内容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不论是师范美术教育还是专业美术教育都缺乏美术形态学的内容及形式构成原理。如果美术教育与德育教育能够有机的结合,经过理性升华,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对作品背景的阐述、内容的分析、著名建筑的欣赏、传统工艺的学习等等,使学生了解历史的沧桑、传统文化的优秀及作者的艰辛与创造,从而激起学生相应的具体情感和观念。通过对历史题材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画的教学又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审美情趣,弘扬民族文化。

现代美术教育应使学生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和掌握评鉴的具体方法。通过赏析意象的、抽象的各类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作品的形体、空间、色彩的布局,培养学生艺术的敏锐感觉。还应引导学生去探究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去创造形象、协调关系以及权衡空间关系。创造与欣赏是审美的高级形式,美术教育以创造性为灵魂,在创作上讲究情绪的自由挥发,这是衡量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和谐的、生动的发展。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为主要手段,美术教育本身似乎与愉快教育先天地结合在一起,着眼点在于学生的个性完善,使他主动地、和谐地、生动地全面发展。在组织教学中,与美术教育原则相配合,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激励机制,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审美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

上一篇:内部监控下一篇:隧道复合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