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判读范文

2024-05-22

自动判读范文(精选11篇)

自动判读 第1篇

视频记录与判读系统是靶场红外测量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来实时记录目标视频图像并完成对测量目标的定位和判读。在靶场测量中, 准确地提取图像中弱小多目标的脱靶量对于交汇计算目标的弹道和落点等信息起决定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对靶场数据处理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据量更大, 处理速度更快, 测量更精确。对于大数据量的红外多目标图像序列, 运用合适的方法在图像序列中自动快速找到含有目标的图像序列段并对其进行判读是重点和难点。因此, 研究红外图像多目标段序列的自动判读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在此, 研究的目的是实现对目标序列段的准确定位以及测量结果的自动判读, 对于红外弱小多目标的检测, 单帧检测很难实现, 必须基于目标灰度与邻域的差异为出发点, 充分利用多帧图像序列的相关信息, 比如运动轨迹的连续性、一致性等。根据实际要求, 先提出目标序列段自动变步长搜索方法, 在大量图像数据中自动搜索有用目标段, 然后对目标序列段进行判读。实验结果表明, 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了提高判读的精度和实时性。

1 基本原理

1.1 目标序列段自动变步长搜索

由于图像采集时探测器为凝视状态, 在天空背景下云层的移动是缓变的, 而目标的运动速度比较快, 相对于高速记录的图像可以视为静止, 因此在目标出现前后可以认为背景是静止不动的。将含有目标图像与背景图像相减即可将背景去除, 累加目标进入视场前的相连M帧图像f (x, y) , 再求算术平均值。设包含目标的红外场景图像f′ (x, y) 为:

f (x, y) =f (x, y) +B (x, y) +Ν (x, y) (1)

其中B (x, y) 为背景图像;f (x, y) 为目标图像;N (x, y) 为噪声图像。

对目标进入视场前有f (x, y) =0, 即:

f (x, y) =B (x, y) +Ν (x, y) (2)

累加目标进入视场前的相连M帧图像f′ (x, y) , 再求算术平均值, 即得到平均背景g (x, y) 。

g (x, y) =B (x, y) +1Μi=1ΜΝi (x, y) (3)

这样可使噪声方差由原来的σ2降为1/2, 均方差降为原来的1/Μ, 剩下的图像只含有目标和能量减少后的噪声, 其信息量为目标和噪声所占的像元数目。统计图像序列的信息量, 发现目标开始进入视场时, 信号量明显增加, 离开视场时明显减少, 目标在视场内时信号量起伏不大。由此现象, 可以通过计算相邻步长帧之间信息量增量来判断并确定目标进入和离开视场的时刻, 从而搜索到有用目标序列段。

整个搜索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用Ιn=x=0Μy=0Νfn (x, y) 表示第n帧统计的信号量, Ιn+k=x=0Μy=0Νfn+k (x, y) 为第n+k帧统计的信号量。搜索步长为k (k≤设定的目标个数) , 则:ΔIn=In+k-In为前后两幅图像信号增量。取阈值Vth=0.4α+, 式中L为权值, 与图像的噪声情况相关, 一般取值0.3~0.5。α, β分别为噪声的信号量和目标的信号量, α为设定的目标个数乘以理论计算的目标所占像元, β为连续10帧噪声图像的信号量的均值。则当|ΔΙn|Vth令第n帧为有用的信息图像序列的起始帧; 当|ΔΙn|<Vth则令第n+k帧为有用的信息图像序列的结束帧。第一步搜索结束后, 减小搜索步长, 通常取值为 (1/6) k~ (1/8) k, 选择某一中间帧, 分别向前向后进行搜索, 最终精确定位目标起始帧和结束帧。

1.2 图像二值化分割批处理

在进行减背景运算后, 噪声方差由σ2降为1/2, 均方差降为原来的1/Μ, 差值图像就只含有目标和能量减少后的噪声, 更利于图像分割。

1.2.1 基于直方图的OTSU最大类间方差法

OTSU最大类间方差法是在最小二乘法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得出的。它通过利用直方图零阶、一阶累积矩来最大化判别函数, 选择最佳阈值。设输入图像为f (x, y) , 二值化后的图像为g (x, y) , 阈值为T, 那么图像二值化过程如下:

计算输入图像灰度级的归一化直方图, 用h (i) 表示。

计算灰度均值μT:

μΤ=i=0255ih (i) (4)

计算直方图的零阶累积矩ω (k) 和一阶累积矩μ (k) :

ω (k) =i=0kh (i) k=0, 1, 2, 255 (5)

计算类分离指标:

σB (k) =[μΤω (k) -μ (k) ]2ω (k) [1-ω (k) ], k=0, 1, 2, 255 (6)

σB (k) (k=0, 1, 2, …, 255) 的最大值, 并将其所对应的k值作为最佳阈值T, 对输入图像进行二值化批处理:

g (x, y) ={255, f (x, y) Τ0, f (x, y) <Τ (7)

这样可以简单快速的分割出只含目标和能量减少的噪声的差值图像。

1.2.2 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

对于复杂图像, 背景的灰度值并不是常数, 物体和背景的对比度在图像中也有变化。这时, 一个在图像中某一区域效果良好的阈值在其他区域可能效果很差。当图像中有阴影、背景灰度变化时, 只用一个固定阈值对整幅图像进行阈值化处理, 则会由于不能兼顾图像各处的情况而使分割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对于分割复杂图像, 要充分考虑图像局部区域特性, 将阈值选取成一个随图像中位置变化的函数值是比较合适的, 这就是自适应阈值。

自适应阈值的原理是将原始图像分为几个子图像, 对每一个图像分别求出最优分割阈值。常用的方法有:

Chow和Kandeko将图像均匀划分成若干不相重叠的7×7子图像, 对每个具有双峰直方图的子图像用最小误差法确定阈值, 而对于具有单峰直方图的子图像, 由内差得到分割阈值。

Bernsen给出一种比较简单的局部阈值算法。它是对每个像素确定以它为中心的一个窗口, 计算窗口内灰度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并取其平均值作为阈值。

具体实现步骤是:

(1) 取图像的四角为图像的背景, 取其平均值作为背景值, 大于此值的作为目标, 目标灰度的平均值作为目标值。

(2) 在第t步, 分别计算背景和目标的灰度均值EB′和Eo′, 其中在第t步将图像分割为背景和目标的阈值是T′, 它是在前一步确定的。

EB= (i, j) backgroundf (i, j) #background-pixelsEo= (i, j) objectsf (i, j) #objects-pixels (8)

(3) 计算:

Τi+1= (EB+EΟ) /2 (9)

(4) 如果Ti+1=Ti则停止;否则转 (2) 。

由于经过预处理后的图像中目标面积小, 亮度变化小, 因此可以采用单门限分割方法。即:

fΤ (x, y) ={1, f (x, y) Τ0, f (x, y) <Τ (10)

可见, 阈值分割实际上就是根据某个判决准则来确定最佳阈值T的过程。为达到快速分割目标的目的, 在这里根据图像的统计特性来确定门限, 并根据所要求的虚警概率对初始选择阈值进行不断修正。具体算法如下:

对待检测图像求其统计特征, 即计算均值m和方差σ, 从而计算初始阈值T1。即:

m=1Μ×Νi=1Μj=1Νf (i, j) σ=1Μ×Νi=1Μj=1Ν[f (i, j) -m]2 (11) Τ1=m+kσ (12)

式中, M, N分别为待检测图像的行数和列数;m为矩形邻域窗口内原图像的均值;σ为标准差;k为系数, 可通过实验得到。为了保证对图像中小目标尽可能高的检测概率, 同时又为了尽量虚警概率, 将图像的SNR作为一个考虑因素, 取k为图像的信噪比值。

1.3 判读脱靶量计算

在视频判读中, 脱靶量的测量结果对于检验和评估导弹性能起着关键作用。下面简要介绍脱靶量计算原理。如图2所示。

以靶面中心为原点建立笛卡尔坐标系, 如图3~6所示, 设A点为目标像点, 它偏离坐标原点的量称为判读脱靶量, 记做Δx, Δy。计算出来的脱靶量Δx, Δy连同光测设备的测量信息作数据处理, 可完成对目标运动参数的事后分析。在判读时, 取其质心作为判读点, 质心即目标可视部分图像灰度分布重心。首先对存储于硬盘中的图像序列进行二值分割, 把目标从背景中分割出来, 然后根据重心计算公式求出目标重心。物理学重心定义, 设一幅M×N的图像, 目标图像在 (x, y) 点的灰度值f (x, y) , 其重心为:

{x¯0=x=0Ν-1xy=0Μ-1f (x, y) /x=0Ν-1y=0Μ-1f (x, y) y¯0=x=0Ν-1yy=0Μ-1f (x, y) /x=0Ν-1y=0Μ-1f (x, y) (13)

则脱靶量为:

{Δx=x0-x0¯Δy=y0-y0¯ (14)

其中x0, y0为靶面中心坐标;x¯0, y¯0为计算出的重心点坐标。

传统的判读为手动判读, 其特点是:无论图像中背景多复杂、对比度多低, 只要人眼能够识别目标, 就可以实现判读。而且由于充分结合了测量结果, 只对测量不满意的区段进行判读, 与自动判读相比, 判读准确性明显提高。但是在处理多目标图像时, 手动判度很容易造成判度者的视觉疲劳, 因此自动判读对减少判读者的劳动是有很大意义的。自动判读是计算重心过程, 也是统计平均过程, 它算出来的重心位置并不是个别最亮点位置或扫描随机碰到的某一点位置, 而是图像中各个像元灰度加权平均位置, 所以质心判读随机误差小、精度高、稳定性好, 简单而快速。

2 实验结果与判读结果分析

取外场采集的以天空为背景的红外多目标图像序列进行处理。图4为原始图像序列中的1帧, 它含有红外弱小多目标, 图像信噪比约为1.5。目标在成像面上占2~4个像元, 目标做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下落速度为1~3像素/帧。

取图像帧序为1001~2000, 共计1 000帧图像序列进行判读, 得到如图5, 图6所示结果。

从含有全部目标的图像序列中连续取五帧分析统计出占不同像元大小的目标个数如表1所示。

表2讨论不同步长对判读时间的影响。

表3讨论步长确定时不同阈值对判读时目标搜索的影响。

由实际处理结果可见, 步长太大, 帧间跨度大, 会影响搜索精度, 太小则搜索时间长;而信号量阈值的权值系数越大时, 有用目标段序列越短, 越小则有用目标段序列越长。为保证有用目标段序列检测的速度和精度, 一般情况下步长设置在设定的目标数中间段, 信号量阈值设得稍微低一些, 再利用多帧积累求平均噪声, 使每幅图像的噪声更接近统计噪声, 减少由于噪声的突变导致起始帧或者结束帧的误判。

3 结 语

针对红外多目标图像序列的自动判读问题, 在要求快速精确的前提下, 先提出了目标序列段自动变步长搜索方法, 在大量图像数据中快速搜索出有用目标段, 然后对目标序列段进行二值化批处理并最终计算出目标脱靶量。试验结果表明该判读方法快速准确, 判读效果好。

摘要:提出了一种红外多目标图像序列的自动判读方法, 先着重阐述一种目标序列段自动变步长搜索方法精确定位有用目标序列段, 然后对图像二值化分割批处理方法以及判读脱靶量计算等关键性技术进行说明, 最后输出准实时脱靶量;探讨目标搜索中步长和信号量阈值对搜索时长以及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对于低SNR的红外弱小多目标图像序列, 该判读方法能缩短判读时间, 提高判读的准确性。

关键词:自动判读,自动变步长搜索,脱靶量,图像处理

参考文献

[1]徐英.红外图像序列中运动弱小目标检测的方法研究[J].红外技术, 2002, 24 (6) :27-30.

[2]惠建江, 刘朝晖, 刘文.数学形态学在红外多弱小目标提取中的应用[J].光子学报, 2006, 35 (4) :626-629.

[3]王萍, 苏秀琴, 刘雅轩.新型视频判读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 2003 (15) :52-55.

[4]衰慧晶, 王涌天.一种抗干扰的弱小目标检测方法[J].光子学报, 2004, 33 (5) :609-612.

[5]李清军.快速视频判读方法的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 2000, 8 (4) :321-324.

[6]于素芬, 车宏, 周洪武.一种新的红外序列图像运动小目标分割算法[J].电光与控制, 2005, 12 (3) :40-42.

[7]章毓晋.图像处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8]崔屹.图像处理与分析数学形态学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9]吴巍, 彭嘉雄.红外背景抑制与小目标检测算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3, 32 (2) :148-152.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案 第2篇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最典型的特征,在讲解这一块知识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阅读 图2-2-1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比较冬夏季风的差异。

【提问】在学生看图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是冬季风影响范围大,还是夏季风影响范围大?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随后根据学生们的讨论,总结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小。

【提问】了解了季风与非季风的范围后,再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2-2-1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①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受夏季风影响比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降水的差异;

②指出季风区的大致范围,说说其海陆位置。

③我们的家乡所在的地区属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④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说说夏季风推进过程中所经过地区地势的变化。

描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对答案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问题设置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讲解“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这一块知识时,我会以图导因,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

【提问】先观察 图2-2-2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 分析夏季风的强弱对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通过自学以及讨论的方式,能够进行一定的总结,随后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

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长短和雨带推移。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夏季风很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短;反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长。

【提问】对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我会让学生先观察 图2-2-4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然后看图分析降水量的规律,为了便于学生总结规律,我会先设置下列问题

①先看图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结合图2-2-5归纳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②400mm等降水量线和我们学的哪条线相似?我们所在地的降水量是多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合上述问题能够总结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展示图片】为了检验总结的规律是否符合我国相应城市的降水分布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对比下列四个不同区域的城市。

【提问】

①找出四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三个月,说说各地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②对照图2-1-2、图2-2-1,结合四城市与海洋的距离、地形等的差异,归纳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思考归纳】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且读图分析能够总结出:

四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秋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主要影响因素有海陆位置、地形和季风。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对于等降水量线的判读能力,提升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复杂多样,对于学生而言,理解相对容易,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积累感受气候的不同,但是对于气候复杂多样的成因还不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气候的复杂多样,首先让学生体会气候表示因素气温在时空上的变化。(设计意图)

【读图思考】仔细观察 图2-2-6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 找出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并结合图例观察1月份南北温差值。

图2-2-7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观察全国平均气温。

【提问】认识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因素我会展示下述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在图2-2-6描出8℃、0℃、-8℃、-16℃等温线,说说它们的纬度位置;结合图2-2-1,说说它们与冬季风源地的关系。

②在图2-2-7中找出气温最低的区域,说说其成因,联系夏季南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差异,说说夏季南北方普遍高温的原因。

③归纳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在此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先进行组内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承转:由于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差异,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提问】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影响变化,让学生先从课本中找出积温的概念,并仔细观察 图2-2-8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图2-2-9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说说我国可以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各个温度带的农业代表农作物以及熟制。

【图片展示】我会播放全国各个湿度带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

承转:我国气候的多样性除了表现在南北差异的温度带以及不同的干湿分布区外,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各地气候带的不同。

【提问】结合 图2-2-10中国气候类型图,分析我国典型的气候带,并结合图2-2-11 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分别比较海口与哈尔滨、北京与银川、成都与拉萨的气候特点,说说其主要影响因素。

②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这样设置,是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运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环节三、课堂小结

【活动探究,课堂总结】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会先让学生尝试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列出有利与不利影响。

然后通过列出结构图的方式,让学生填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并简单描述典型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结构导图的方式总结,能够将枯燥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够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

环节四、作业布置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让学生课下寻找本地的气温降水年统计资料,并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验证。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板书,我的板书采用纲目式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主次关系,并且点出了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第二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冬夏季风差异显著

2、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二、气候复杂多样

1、温度带、干湿区分异显著

2、农业类型多样

光照图判读探索 第3篇

以往的教学,教师多采用多图一讲,即将光照图的侧视图、俯视图,圆柱投影图、斜侧视图一起展出,把光照图的判读规律逐一落实到每一幅图中。这种教学过程利于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巩固掌握,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多为一幅光照图,不利于学生对光照图判读规律的系统掌握。要突破“太阳光照图”,让学生亲手“画”一个简单的夏至日侧视图,利用该图讲解规律,再多图巩固,利用变式图提高。可有效突破该难点。

利用夏至日侧视图,首先让学生判断南北极,然后确定晨昏线。夏至日晨昏线,关键抓住四个特殊点:①晨昏圈与赤道的两个交点-定在6时和18时经线上;②晨昏圈与北极圈的切点(夏至日在时间为0时或24时经线上,冬至日在12时经线上);③晨昏圈与南极圈的切点(夏至日在时间为12时经线上,冬至日在0时或24时经线上),然后将这4点连成弧线即为晨昏线。在夏至日侧视图中晨昏线必过球心且与太阳光垂直。在图中只能出现晨线或昏线。利用晨昏线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12时的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和晨昏线与纬线切点所在纬线即极昼极夜的边界纬线的纬度互为余角。知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能推出北(南)半球的日期、节气、季节。晨昏圈与赤道的两个交点一定在6时和18时经线上,晨昏圈与北极圈的切点(夏至日在时间为0时或24时经线上,冬至日在12时经线上)、晨昏圈与南极圈的切点(夏至日在时间为12时经线上,冬至日在0时或24时经线上),然后就能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地方时和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再用日出、日落的地方时求算该地昼长:昼长=(12-日出时间)×2或昼长=(日落时间-12)×2。利用直射点的纬度,计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将这些规律讲解完后,让学生画北半球俯视图,提醒学生注意晨昏线的形状和与赤道的交点。然后让学生说出图中的信息,这就等于又让学生巩固了一遍。让学生再画圆柱投影图,说出图中的信息,这就等于又让学生复习了一遍。

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以旧引新,使学生都能参与。通过一图学习、两图巩固、多图提高,可有效突破知识难点。

考题回放:

例1.(2001年高考地理)图(图略)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

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解题思路:本题为光照图的经典试题,采用的是“将文字叙述条件与光照图、日期图图上条件结合考查”“将光照图、日期图放在一幅图中考查”的常见方式,考查的是光照图中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时间和季节问题,试题有一定难度,解题的关键是依据解题思路用好图文中的信息。第1题属于时间与季节问题的综合,两条虚线中一条“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说明其一定为b线,因为日期分界线只能是经线,则a为晨昏线;“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时间为7月初,说明北极附近极昼,a只能为晨线,a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甲为8时,b为10点;b为日期分界线,可能是180度经线,也可能是0点经线,由于b为10点,所以只能是180度经线,则b线西侧的甲为8日。第1题答案为B。第2题属于时间问题,通过180度经线为0点这个参照点可以粗略算出美国东部安大略湖畔(用西8区时间)的时间约为下午18点左右。

答案:1.B 2.A

例2.(2005年全国文综卷3)2005年3月28日23时9分(东7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域发生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西略偏北100千来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5区)为()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9日12时分

D.28日11时9分

解题思路:本题体现了近年来将生活现实作为考查背景的命题特点,属于无图考图。试题难度不大,运用时间问题的换算方法,纽约在地震发生地西12个时区,减12小时即可。

答案:D

自动判读 第4篇

关键词:高精度仪表,自动判读,霍夫变换,图像处理

1 引 言

在大多数测试与控制系统中, 都不可避免地会用到各种各样的仪表, 而当中有很大部分仍为指针式仪表。因此实现对指针式仪表的自动识别对实现测试与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有较为重要的意义[1]。利用机器视觉自动识别指针式仪表的读数能避免人眼识别过程中的由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 特别是在对指针式仪表进行长时间持续检测的时候由于眼睛疲劳所造成的观测误差。除此之外, 在类似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下使用指针式仪表时, 无法进行现场人工判读, 只能采用机器自动判读的方法。目前的机器自动判读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提取出指针, 通过指针的位置来识别仪表的读数。指针识别算法主要有中心投影法、减影法、模板特征法、HOUGH变化法、最小二乘法等[2]。这些方法因为图像噪声影响及计算量大难以实际应用等原因, 无法达到既高精确又实时的要求。

针对精度等级为0.5级的高精度指针式仪表的判读, 采用更高分辨率的CCD摄像头来获取表盘图像, 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减影法与霍夫变换相结合的指针式仪表自动判读方法。该方法有效减少了霍夫变换的运算量, 加快了检测速度, 提高了指针式仪表自动判读的实时性, 能很好地应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控制系统, 同时具有很高的自动判读精度。

2 镜头位置的确定

镜头位置的确定直接影响摄像头对表盘图像的获取[3,4], 对仪表的自动判读会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指针和表盘标尺之间存在着一段小距离, 若镜头位置不在指针与盘面相垂直的平面上, 则会产生视差。图1是视差形成的原理图, 其中, A表示指针所在的平行于表盘的平面, B表示表盘标尺的平面, O为指针, a与b为镜头的不同位置, b位于指针O的正上方, a位于指针的侧上方, a′和b′分别是镜头位于a和b处所读取的读数, b′是镜头位于正确位置所读取的正确值, a′是镜头偏离正确位置时的读数, 视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大小为|a′-b′|。

指针在正常工作中的偏转角度不断发生变化, b的位置不断在改变, 镜头必须始终位于指针的正上方才能确保没有视差, 由于指针偏转的圆心处位移始终为0, 所以镜头位置在指针圆心处的理论误差为0。确定指针圆心的方法比较简单, 指针的任意两次不同的偏转便可以确定圆心的位置。对于水平放置的仪表, 借助铅垂线可以准确获得镜头的位置。对于垂直放置的仪表, 使用水平仪可以对镜头进行准确定位。

宁志刚等采取CCD摄像伺服跟踪的方法[5], 取得良好的精度, 但是伺服跟踪识别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 且机械设计部分的误差无法完全消除, 伺服电动机的控制所产生的误差也会影响到判读精度, 同时, 电机运转所耗费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判读的实时性, 因此, 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控制系统, 不宜采用CCD摄像伺服跟踪的方法。

3 数字图像处理

3.1 预处理

图像预处理包括图像的灰度化、图像的增强和锐化以及二值化。图像的灰度化采用灰度转换公式:

Y=0.3R+0.59G+0.11B

式中:Y——转换以后的灰度值;R、G、B——三个颜色分量:红色、绿色、蓝色。对灰度化的图像进行中值滤波, 能有效降低噪声, 在滤除灰度图像椒盐噪声的同时, 还能够保护图像的边缘。二值化可以使图像上的刻度、指针等深色区域与背景区分开来[6], 如图2和图3所示。

3.2 减影法

减影法提取指针的核心思想是采集两幅指针位置不同的仪表盘图像, 其中, 第一幅图像为指针校0时的图像, 通过两幅图像相减来提取两个指针, 两个指针的夹角大小即为第二幅图像中指针偏离0刻度的角度大小。由于减影法检测的是同一场景下的两幅图像的变化, 两幅图像中的绝大部分背景是相同的, 在对图像进行相减时, 相同部分的灰度相减为0, 成为黑色点, 不同部分相减不为0。

3.3 霍夫变换

霍夫变换是图像处理中识别几何形状的基本方法之一, 利用点与线的对偶性, 可以有效检测出图像中的各类几何形状, 如:直线、圆、弧线等。霍夫变换检测直线段的基本原理如下:

在图像空间X-Y中的直线y=kx+b上的一点 (x, y) , 经过点-正弦曲线对偶的霍夫变换:

ρ=xcos θ+ysin θ

在参数空间θ-ρ中变为一条正弦曲线, 其中θ取 (0~180°) 。可以证明, 图像空间X-Y中直线y=kx+b上的点经过霍夫变换后的正弦曲线在参数空间θ-ρ中有一个公共交点, 于是, 参数空间θ-ρ中的一点 (θ, ρ) , 唯一对应于图像空间X-Y中的一条直线。为检测出图像空间X-Y中由点所构成的直线, 可以将参数空间θ-ρ量化成许多小格。根据图像空间X-Y中每个点的坐标 (x, y) , 在θ=0~180°内以小格的步长计算各个ρ值, 所得值落在某个小格内, 便使该小格的累加器加1。当图像空间中的全部的点都变换后, 对小格进行检验, 计算值最大的小格, 其 (θ, ρ) 值对应于图像空间中所求的直线段。参数空间中的θ、ρ与图像空间中的直线的斜率k和截距b的关系为:k=-ctg (θ) , b=ρ/sin (θ) 。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选用的交直流毫安表型号为T32-VA, 精度等级为0.5级, 选用的量程范围为150~300mA。实验使用的计算机处理器为英特尔P4 2.8GHz, 系统内存大小为512M, 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采集图像的摄像头分辨率为1280×1024。分别采用传统的霍夫变换法以及减影法和霍夫变换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毫安表的读数进行自动判读, 所用时间对比如表1所示。检测精度对比如表2所示。

从表1可见使用减影法与霍夫变换法相结合后大大减少了自动判读的时间, 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能更好适应实时性要求较高的识别系统。

从表2可知, 采用本文识别方法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136%, 霍夫变换法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126%, 而0.5级模拟表的容许误差为0.5%, 因而本文的识别方法在减少判读时间的同时, 还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

5 结 语

本文采用减影法与霍夫变换法相结合的识别方法对0.5级高精度指针式仪表进行自动判读, 大大减少了判读的时间, 提高了识别的响应速度, 同时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大成, 王仕成, 曾洪贵, 等.指针式仪表识别系统的设计[J].激光与红外, 2007, 37 (4) :377-380.

[2]何智杰, 张彬, 金连文.高精度指针仪表自动读数识别方法[J].计算机辅助工程学报, 2006, 15 (3) :9-12.

[3]孙凤杰, 郭凤顺, 范杰清, 等.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表盘指针角度识别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5, 25 (16) :73-78.

[4]王博, 秦岭松.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指针式仪表自动检测系统[J].计算机工程, 2005, 31 (11) :19-21.

[5]宁志刚, 汪仁煌, 等.高精度仪表自动判读技术研究[J].光电工程, 2006, 33 (6) :92-96.

潜水位等值线图的判读 第5篇

(2004年高考江苏卷)1. 下图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读图判断。

A. a图河流和b图河流均自北向南流

B. a图河流自北向南流,b图河流自南向北流

C. a图潜水补给河流,b图河流补给潜水

D. a图河流补给潜水,b图潜水补给河流

解析:潜水是指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有一个自由变化的水面,并随地势的高低和地下水的丰欠而变化。潜水位等值线图是众多等值线图中的一种,反映的是图示区域潜水的埋藏情况,各线数值表示的是当地潜水水位的高程(海拔),所以,潜水位等值线其实就是当地潜水面的等高线,这种等值线图能够清晰地反映一个地区潜水面的高低和变化状况,进而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潜水的流动方向、流动速度、以及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等问题,并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潜水的流动方向是垂直于潜水位等值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流动。就本题而言,由于潜水位随地势的起伏而变化,因而依据图中各潜水位线的数值可以判断,a、b两图的地势都是北高南低,因而两图中河流的流向都是自北向南流;由于潜水的流动方向是“垂直于潜水位等值线,由高值处流向低值处”,因而a图中不同水体之间的补给情况是潜水补给河流,b图中不同水体之间的补给情况是河流补给潜水。

答案:AC

二、 原理解读

阅读潜水位等值线图,应该明确下列基本原理:

1. 从本质上来看,潜水位等值线图其实就是一种等高线图,其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潜水面的高度(海拔)状况,各线的数值就表示该地区的潜水位高程。因而,依据潜水位等值线的数值变化状况,可以判断当地的地势起伏状况。

2. 潜水有一个随着地势起伏和地下水丰欠程度而变化的自由水面,潜水面往往随地势高低起伏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地势高处潜水位也较高。潜水的流动方向是“垂直于潜水位等值线,并由高值流向低值”。所以,依据潜水位等值线图,可以判断一个地区的潜水流动状况,进而了解当地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状况。

3. 与普通的等高线地形图一样,等高线的疏密能够反映出该地区地形坡度的大小,同样,潜水位等值线的疏密状况也可以说明潜水面坡度的大小。与等高线原理一致:潜水位等值线越密集,说明潜水面的坡度越陡,潜水的流速就越快;反之,潜水位等值线越稀疏,说明潜水面的坡度越缓,潜水的流速就越慢。

4. 由于潜水是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潜水位等值线是当地潜水面的等高线,所以,一个地区潜水的埋藏深度就是该地区地面高程与潜水位高程之差。

5. 关于潜水与河水的补给问题,要注意结合潜水的流向来判断。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流向河流,潜水就补给河水;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水就补给潜水。如下图,a为潜水补给河水;b为河水补给潜水;c左侧为潜水补给河水,右侧为河水补给潜水。

6. 依据潜水位等值线图开挖排水沟和打井是潜水位等值线图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潜水位等值线图试题中难度最大的一类问题。其基本原则是:选择打井位置主要是地下水汇聚(等潜水位线类似于山谷处),且潜水埋藏较浅处;多个水井要避免布局在与潜水位等值线相垂直的一条线上,以避免低水位水井对高水位水井出水的影响,如下图中的水井1、2排列就不合理,1、3水井就很合理;排水沟是指能将坡面上的地下水迅速排出以免引起滑坡或大堤跨塌的沟渠,因此,排水沟应尽可能开挖在地势的低洼处,且排水沟的走向要与潜水位等值线平行,以利于降低潜水水位,达到排水的目的,而不能与潜水位等值线垂直,以避免高水位对低水位的影响,如下图中的排水沟4就不合理,5就合理。

7. 潜水位等值线向高值弯曲凸出时,表示潜水位的降低,表明地下水位的降低;潜水位等值线向低值弯曲凸出时,表示潜水位的增高,表明地下水位的上升;在一个地区,当潜水位等值线的形态发生变化时,实质上就反应了当地地下水位的变化,如雨季地下水位上升,潜水位就升高,旱季地下水位下降,潜水位就下降,并导致潜水位等值线形态的变化。

三、 精题训练

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海拔(水位标高)绘制而成的,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读下图回答1~3题。

1. 若图中有一小河,其流向大致是()

A. 向东流B. 向南流

C. 向西流D. 向北流

2. 若图中①、②、③、④有四口井,地处山谷的是

()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③D. ①④

3. 根据图中信息的推断,正确的是()

A. 潜水面与地面起伏完全一致

B. 山脊的潜水比附近山谷的潜水埋藏深

C. 山脊是潜水的补给区,山谷是潜水的排泄区

D. 潜水的运动方向是从山谷流向山脊

下图中实线为地形等高线,虚线为潜水面等高线(单位:米),阴影部分表示排水沟。据此回答4~7题。

4. 甲处潜水的埋藏深度约为()

A. 10米B. 5米

C. 2.5米D. 0米

5. 下列关于地下水流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②=④

C. ①>③D. ③>④

6. 图中排水沟位置选择合理的是()

A. ①B.②C. ③D. ④

7. 如果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分别挖一口井,其中水面离井口最近的是()

A. ①B. ②C. ③D.④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地形与潜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 图中潜水埋藏最浅的区域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9. 图中a、b、c、d四地地表径流的流向与该地潜水的流向一致的是()

A. a、bB. b、cC. a、cD. b、d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图,读图回答10~14题。

10. 图中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分布特点是()

A. 地势波状起伏,岗洼相间

B.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斜

C. 地势低缓,以丘陵地形为主

D.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11. 图中海拔高度与潜水埋藏深度的关系是()

A. 海拔越高埋藏深度越大

B.海拔越低埋藏深度越大

C. 海拔高度与埋藏深度相同

D. 埋藏深度大于海拔高度

12. 图中①②③④四箭头,正确表示潜水流向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13. 若该地位于华北平原,在不合理的灌溉条件下,图中的A、B、C、D四地最易形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是

()

A. A地B. B地C. C地D. D地

14. 图中河流与潜水的关系是()

A. 河流水补给潜水

B. 潜水补给河流水

C. 河流水与潜水相互补给

D. 潜水与河流水之间没有水源补给关系

读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回答15~17题。

15. 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箭头正确表示了潜水的流向

B. 图中P点潜水的埋藏深度为10米

C. 图中Q点的潜水位为20米

D. 图示地区地形主要为山脊和山谷

16. 要获得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图示地区打井的最佳地点为()

A. ①B. ②C. ③D. ④

17. ①②③④ 4处,潜水资源更新速度最快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下图为某地区1月份等潜水位线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 图中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

A. 河水补给地下水

B. 地下水补给河水

C. 河流左岸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右岸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D. 河流右岸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左岸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19. 在7月份,下列关于等潜水位线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 河流两侧的等潜水位线都向南弯曲

B. 河流东岸的等潜水位线将会向北弯曲

C. 河流东岸等潜水位线向北弯曲,西岸向南弯曲

D. 河流两侧的等潜水位线不会发生变化

读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回答20~23题。

20. 潜水流向与等水位线的关系是()

A. 垂直B. 平行C. 斜交D. 重合

21. E处潜水的流向是()

A. 由东南向西北流B. 由东北向西南流

C. 由东向西流D. 由西向东流

2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处为一河流

B. A处地下水流速小于D处

C. E处为一河流

D. C处有固定的潜水位

23. 若该地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导致()

A. 河水倒灌B. 土壤盐溃化

C. 洪涝灾害D. 农作物高产

24. 下列四幅图中,可表示黄河下游地上悬河与潜水关系的是(实线为河流,虚线为潜水等水位线,单位:米)()

下图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皆为5(单位:米),甲处为一口水井。读图回答25~27题。

25.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

A. 1.5米B.2.5米

C. 7.5米D.8.5米

26.从图中内容可知,甲地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地下水开采过度B. 地下水污染严重

C. 有盐碱化趋势D. 有荒漠化趋势

27. 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 4月B. 6月

C. 10月D. 12月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简图,比例尺是1∶ 2000000,据此回答28~29题。

28.图中A区地形类型为()

A. 山峰B. 洼地

C. 丘陵D. 山谷

29. 图中甲处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主要是潜水补给河水

B. 主要是河水补给潜水

C. 潜水、河水之间互相补给

D. 可能有较多支流汇入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下潜水位的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0~32题。

30.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 云贵高原B. 松嫩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D. 黄淮海平原

31. 该地区7、8月潜水位达一年中最小值,这是因为()

A. 受准静止锋控制

B. 受副高控制

C. 受气旋控制

D. 处于夏季风背风坡地区

32. 当该地区地下潜水位达到一年中的最低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黄河河套地区出现凌汛现象

B. 江淮地区准静止锋的影响宣告结束

C.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雨季

D. 太平洋热带气旋频繁影响该地区

参考答案

1. D2. C3. B4. B5. C6. C7. C8. C

区域图判读类试题 第6篇

一、经纬网图

例1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甘德国际机场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 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 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 (1) ~ (2) 题。

(1) 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 )

A.位置B.经济

C.地形D.人口

(2) 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3)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 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 )

A.66.5°N B.60°N

C.53°N D.40°N

【解题思路】本组试题以区域经纬网地图为背景材料, 考查了交通区位、交通区位的变化和相关地理计算。读经纬网图可知, 甘德国际机场位于大西洋中的纽芬兰岛, 是欧洲与北美洲跨大西洋航班的中转经停地。该机场位于航线的中间位置,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 飞机要到该机场补充燃料, 所以导致该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飞机制造技术提高, 飞行航程增加, 横跨大西洋的航线不需要中途补充燃料了, 所以横跨大西洋的航班就不再需要经停甘德机场。由于飞机每小时飞行650千米, 如果沿着经线飞行, 最远距离不到6°个纬度, 结合图中甘德机场位置的纬度, 可以判断1小时后, 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位于53°N。

【答案】 (1) A (2) D (3) C

二、区域示意图

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图2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 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 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 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 并简述理由。

(2) 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 并简述原因。

(3) 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 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题思路】本题以区域示意图为背景材料, 考查河套平原地形特点、水体污染与防治的措施。第 (1) 题分析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要根据图中引水渠分布的特点判断, 引水口在西南部, 出水口在东北部, 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可得出河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或者说西南高, 东北低。第 (2) 题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灌渠泥沙淤积问题, 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 一是黄河含沙量大, 二是河套平原地形平坦, 水流缓慢, 泥沙很容易沉积。第 (3) 题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从两个方面思考, 一是污染物的来源, 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水流入乌梁素海, 造成其严重污染;当地工厂和城乡生活废水也排入该湖。二是乌梁素海自净能力差, 所在区域气候干燥, 降水少, 蒸发量大, 湖水从水渠进入和排出, 吞吐量较小, 流动性差, 污染物在湖中积累, 浓度加大, 污染逐渐加重。第 (4) 题提出治理措施, 要治理污染来源,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还要加强工程措施, 如及时清淤, 采用生物措施净化;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的管理, 执行环境保护法, 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加大环保宣传,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

【答案】 (1) 特点:西高东低, 南高北低 (或西南高, 东北低)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 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2) 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 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 泥沙易沉积。

(3) 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 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 降水少, 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 吞吐量较小, 流动性差, 污染物在湖中积累, 污染逐渐严重。

(4) 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改变种植结构, 采取绿色生产;2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 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3 及时清淤, 采用生物措施净化;4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 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5加大环保宣传,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

【方法指导】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 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解答地理示意图试题时, 首先要读图, 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重要的地理数据等, 获取该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原理与规律的信息;其次是要在读图的基础上, 结合试题要求, 联系所学地理原理与规律, 进行联想、推理, 合理组织答案。

三、区域等值线图

例3 (2015年山东文综卷)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 生长快, 寿命长, 树形高大, 材质优良, 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海岸红杉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目前, 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海岸红杉树苗栽种在杭州。现在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引种海岸红杉, 有的地区已初具规模。图3 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 图4为杭州和阿克塔的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1) 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2) 分析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3) 对照阿克塔的气候特征, 评价杭州海岸红杉生长的气候条件。

(4) 指出海岸红杉引种到我国后的开发利用方向。

【解题思路】本题以区域等值线图为背景材料, 考查了区域地形特征、区域气候特征与评价和区域资源的开发。第 (1) 题描述地形特征主要是指出地形类型与分布, 地势特征。第 (2) 题分析多雨、多雾的原因, 主要从区域的地理位置、风带、地形和洋流特征等方面回答。第 (3) 题评价气候条件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 根据材料, 可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分析。第 (4) 题海岸红杉引种到我国, 可以提供木材等工业原料;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 适宜发展旅游业;可以用来开展科学研究, 可以改善环境。

【答案】 (1) 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2) 地处大陆西岸, 距海近;位于西风带, 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 多地形雨;沿岸受寒流影响, 水汽易凝结成雾。

(3) 有利条件:夏季降水较多。不利条件: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4) 提供工业原料;发展旅游;开展科学研究;改善环境。

【方法指导】等值线是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数值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由于所反映的对象不同, 等值线可分为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太阳辐射线、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多种类型。所有等值线图的共同特点有:等值线上所有的点数值相同, 一般来说全图中等值距相同, 等值线一般不相交, 所有等值线都可以闭合。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等值线图, 其判读方法都基本一样, 一般是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弯曲形状等特点。通过对等值线图的判读, 或说明等值线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布规律, 或描述等值线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特征, 或探讨等值线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成因和问题。解答等值线判读类试题时, 首先要读等值线图的名称, 判断类型, 它能明确等值线图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其次要看等值线的间距和疏密情况;看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看等值线的弯曲状况;看等值线的闭合中心等。最后运用等值线的基本原理, 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

四、能力提升

读福建省年等降水量分布图 (图5) , 回答1~3题。

1.对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 ( )

A.距离副高中心远近

B.山地海拔高低与走向

C.距离海岸的远近

D.夏季风势力的强弱

2.福建省的气候特征是 ()

A.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明显

B.气温年较差沿海大于内陆

C.气温日较差内陆河谷小于沿海

D.春季旱情比秋季严重

3.福建省的河流特征是 ()

A.河流中上游侧蚀作用强

B.中上游应该大力发展航运

C.中上游适宜建设中小水电站

D.近百年来闽江三角洲不断缩小

66号公路, 曾经属于美国公路系统, 1938年宣告全程完工, 起始于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 斜贯美国版图一直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 1985年6月7日从“美国公路系统”中被抹去。读图6回答4~5题。

4.66号公路从“美国公路系统”中被抹去, 可能是 ( )

A.美国经济衰退B.被管道运输取代

C.被高速公路取代D.被航空运输取代

5.66号公路 ( )

A.穿越商品谷物农业区

B.道路平直起伏小

C.二战期间运输量大减

D.联系太平洋与大西洋

6.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马拉开波湖位于委内瑞拉的西北部, 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 被称为“石油湖”, 北部委内瑞拉湾沿岸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500mm外, 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 年降水量1500 mm以上。马拉开波市原为咖啡出口港, 1918年人口仅不到2万, 二十世纪中叶后, 人口迅速增加, 现已成为委内瑞拉第二大城市和港口, 新兴的石油城。

(1) 指出马拉开波湖沿岸降水的南北差异, 并分析原因。

(2) 马拉开波湖与委内瑞拉湾相通, 分析该湖水北微咸, 南淡的原因。

(3) 分析马拉开波市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读图可知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大致自东南向西北增加, 在中部地区出现多雨区, 由此可知福建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 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 降水量多, 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 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 降水少, 所以山地海拔高低与走向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2.A福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所以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明显;沿海地区受到海洋影响, 气温年较差沿海小于内陆;气温日较差受地形和天气状况支配, 内陆河谷地带通风差, 白天增温剧烈, 夜晚冷空气易堆积, 气温骤降, 气温日较差大;沿海白昼增温慢, 夜间降温也慢, 气温变化和缓;由于雨带的推移, 春季降水多, 秋季降水相对少, 且气温高, 所以秋季旱情比春季严重。

3.C福建年降水量多, 且多山, 河流落差大, 所以中上游适宜建设中小水电站;中上游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不适宜发展航运;由于人类活动, 河流含沙量增大, 所以近百年来闽江三角洲不断增大。

4.C美国66 号公路完工时间是1938年, 所以公路等级低, 从“美国公路系统”中被抹去, 主要是由于其被高速公路取代。

5.A读图可知, 66号公路穿越商品谷物农业区;66号公路穿越美国东西部, 地形起伏大;66号公路联系美国东北工业区与西部港口, 二战期间运输量大增。

6. (1) 北部沿岸年降水量少, 主要是夏季降水;南部沿岸年降水量多, 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南部沿岸地处低纬,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对流旺盛, 多对流雨, 全年降水量大;北部沿岸,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 夏季降水较多, 干季时沿海山地阻挡了水汽进入, 降水少。

(2) 湖泊北部与委内瑞拉湾相通, 沿岸降水少, 海水进入和湖水蒸发, 因此北部湖水微咸;南部沿岸降水多, 众多河流汇入, 距离湖泊入海口远, 形成淡水。

日照图判读技巧分析 第7篇

日照图是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所形成的白昼和黑夜的分布图形。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位置不同, 日照图的形式较多。日照图集地理基础知识于一图, 集地理学科思维特色于一图, 集地理学科基本技能训练于一图, 是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图形。此类题型通过光照图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 图形设计新颖, 综合性强, 是众多考生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究其原因, 除了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之外, 缺少解决难题的方法, 没有抓住突破的关键, 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一、日照图的类型

二、日照图中的关键线

日照图中可以帮助考生有效解题的关键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1. 赤道: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赤道上的各地每天都是6:00日出, 18:00日落。

2. 极圈:极圈是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界线, 通过极圈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关系, 可以确定日照图所示的日期。

3. 晨昏线: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 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交界线是晨线, 反之则是昏线。

4.0:00经线:0:00经线是地球上随日期变化自然形成的“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 它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自然日界线。

5.12:00经线:12:00经线就是地球日照图中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 位于昼半球的正中央, 与0:00经线正好相对且经度相差180°。

6. 日界线:日界线是人为划定的“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 大致与180°经线相一致。日界线东侧是西时区, 西侧是东时区, 日界线西侧时间比东侧早。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 有三处偏离。

三、日照图中的关键点

日照图中的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极点:无东西方向, 只有南北方向;无地方时;太阳高度无明显的日变化;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一致。春分、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 与经线重合。极点是判别南北半球, 进而判别日照图所示季节及日期、时刻等的关键。

2. 太阳直射点: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及其经度, 可以计算全球各地的时刻;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及其纬度, 可以判定图示季节及全球的昼夜分布状况。

3. 交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永远都是6:00,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永远都是18:00。

4. 切点:晨昏圈与出现极昼的纬线圈的切点所在的经线刚好平分夜半球, 时间为0:00;晨昏圈与出现极夜的纬线圈的切点所在的经线刚好平分昼半球, 时间为12:00。

四、日照图的判读内容与判读方法

1. 确定南北半球 (南北极) 。

地球沿逆时针方向自转为北极, 地球沿顺时针方向自转为南极。地球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越过晨线由夜转到昼逆时针的为北半球, 顺时针的为南半球;越过昏线沿逆时针方向由昼转到夜的为北半球, 顺时针的为南半球。

例1下图中阴影表示黑夜, AB线为晨线, 数字表示纬度, 则A在B的

A.正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解析:阴影表示黑夜, AB线为晨线, 则图示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A在B的偏东方向;图中极点为北极点, A在B的南方。所以A在B的东南方向。解题关键是根据晨线确定南北极。

答案:B

2.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由于地球的自转, 在一天之中, 太阳光线依次直射南北回归线间的某条纬线上的所有点。但在某个时刻, 太阳光线只直射其中一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在日照图上是平分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在侧视图上, 昼半球最外侧的那条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 其经度即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在俯视图上, 经线是呈放射状分布的直线, 纬线为同心圆。昼半球与太阳光线重合的那条经线的经度, 即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例2下图是地球局部日照图 (图中阴影为黑夜) ,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120°E是平分夜半球的主要经线, 其地方时为0时, 则12时的经线是与120°E相对的经线, 即60°W,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60°W。根据图中70°N是极昼区的界线, 判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

答案:20°N、60°W

3. 确定某地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00。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2:00, 和其相对的经线上的地方时为0:00。自西向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每增加1°, 地方时增加4分钟。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

例3下图中AB弧线是昏线, BC弧线是晨线。北京的地理坐标是40°N、116°E。图示时刻, 北京的地方时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A.5时16分, 5时

B.16时44分, 17时

C.23时16分, 23时

D.10时44分, 11时

解析:结合图示经线度数, 可确定B点所在经线为45°W;AB弧线为昏线, 则45°W为0时。因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1时, 北京的地方时为10时44分。

答案:D

4. 判读新旧日期范围。

地球上, 分隔日期的分界线共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是地方时为0:00 (或24:00) 的经线 (不要与0°经线混淆)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永久固定的, 而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随地球自转自东向西移动的, 是随时变化的。

(1) 当0°经线上为0:00时 (0时经线和0°经线重合) , 180°经线上则为12:00, 全球两个日期正好各占一半。

(2) 当0°经线为中午12:00时, 180°经线上则为0:00 (0时经线和180°经线重合) , 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3) 当0时经线所在区域为东经度时, 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少半, 前一日占一多半。

(4) 当0时经线所在区域为西经度时, 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大半, 前一日占一小半。

(5) 在日照图上, 沿地球自转方向增一天的是自然日界线, 减一天的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6) 日界线以东的日期比日界线以西的日期晚一天, 0时经线以东的日期比0时经线以西的日期早一天。

例4下图是地球某日的太阳光照示意图, 图中阴影部分是黑夜, 此时与伦敦处于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是____, 其占地球表面的比例是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90°E是平分昼半球的主要经线, 其地方时为12时, 则0时经线是与其相对的经线, 即90°W。通过地方时的换算可知伦敦 (0°经线) 的地方时为6时, 0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范围为新的一天, 因此与伦敦处于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是90°W向东到180°, 占到地球表面的3/4。

答案:90°W向东至180°3/4

5. 确定季节。

例5下图为“某日某时地球可见光云图” (白色为云层) , 完成 (1) ~ (2) 题。

(1) 此时为

A.冬至日前后

B.夏至日前后

C.春分日前后

D.秋分日前后

(2) 此时处于雨季的是

A.莫斯科

B.洛杉矶

C.哈尔滨

D.新德里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 北极地区为极夜, 故此时为冬至日前后, 北半球为冬半年。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答案: (1) A (2) B

6. 确定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昼弧和夜弧的长短, 决定昼长和夜长, 弧长15°为1小时。在日照图上, 相邻经线的经度差一般为30°或45°, 由此可知两经线的地方时相差2小时或3小时。白昼和黑夜的时长通过读经度差即可得出。

例6下图中a为南半球某一段纬线, M、N是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 OM=ON, b为某经线。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如果O地为12时, 在国庆到春节期间, M、N两点的移动方向是

A.M、N两点先向西后向东

B.M、N两点先向东后向西

C.M点先向西后向东, N点先向东后向西

D.M点先向东后向西, N点先向西后向东

(2) 如果O地为0时, M点与O地重合, 则该日

A.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

B.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

C.当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

D.当地日出正南方

解析: (1) 若O地为12时, 则弧MON为昼弧。由于纬线a位于南半球, 则在国庆到春节期间, 该纬线上的昼长先变长后变短, 则弧MON先变长后变短, 即M、N两点先逐渐远离O点, 后逐渐靠近O点。也就是说, M点先向西移动, 后向东移动;N点先向东移动, 后向西移动。故C选项正确。

(2) 如果O地为0时, 则弧MON为夜弧。当M点与O地重合时, 则a纬线上发生极昼。由于该纬线位于南半球, 且发生极昼现象, 则当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 日出正南方。由于昼夜长短或极昼、极夜范围无法判断, 因此不能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答案: (1) C (2) D

7. 判断日出、日落情况。

某地日出时刻, 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点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二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并与它们垂直, 因此, 只有这两天各地日出、日落时刻才相同, 即6:00日出, 18:00日落;赤道上各地全年都是6:00日出, 18:00日落;南 (北) 极圈以南 (北) 地区, 在极昼 (极夜) 期, 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上 (地平线以下) , 因而没有日出、日落现象。飞机绕地飞行时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公式:昼夜更替周期=360°÷角速度 (以太阳为参照物) 。

例7下图中N为北极点, 劣弧AB为晨昏线且与80°N纬线相切, 弧ACMDB为赤道, 弧CND为北京时间9时的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回答 (1) ~ (2) 题。

(1) 此时, 一架飞机自M机场沿赤道向东飞行, 12小时后又回到M机场, 则飞机上的人可能观测到

A.一次日出, 一次日落

B.一次日出, 两次日落

C.两次日出, 一次日落

D.两次日出, 两次日落

(2) 有关此时的正确叙述是

A.MN经线上各地的影子都朝南

B.赤道上各地日落的方位为西偏南10°

C.D点时刻约为17点20分

D.正值我国南方梅子黄熟的季节

解析: (1) 以太阳为参照物, 飞机上的人们看到的情况为:飞机绕地球向东飞行, 角速度Φ阳=Φ0+Φ地= (15+360÷12) °/小时=45°/小时。在飞机上, 人们看到的一个昼夜的更替周期=360°÷45°/小时=8小时。12小时为一天半 (日落→日出→日落) , 正确答案为B。

(2) 晨昏线与80°N纬线相切, 因此80°N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太阳直射10°N。此时MN经线上各地的影子朝南、朝北的都有。赤道上各地日落的方位为西偏北10°。B、D两点的经度差为10°, 时差为40分, 则D点时刻约为17点20分。

答案: (1) B (2) C

8. 确定太阳高度。

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0°, 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 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例8下图中, L1为晨昏线, L2为60°N纬线, P、Q为L1与L2的两个交点, O为L1中PQ段的中点。完成 (1) ~ (2) 题。

(1) 当O点与北京的球面距离达到最短时, 北京时间可能为

A.6月22日23时44分

B.12月22日12时16分

C.6月22日11时44分

D.12月23日0时16分

(2) 假设O点的纬度为β, 北半球夏半年时, L2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120°-β

B.β-30°

C.2β-90°

D.180°-2β

解析: (1) 结合晨昏线的运动规律, 当O点与北京的球面距离达到最短时,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且北京地方时为12时, 此时北京时间为12月22日12时16分。

(2) 北半球夏半年,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正午时,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β, 从而可以求得L2的正午太阳高度为120°-β。

答案: (1) B (2) A

五、综合练习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夜, 地球位于远日点, (1) (2) (3) (4) 位于同一经线圈, 且均位于南半球, (3) 为图示中心点。读图回答1~3题。

1. 图中 (1) (2) (3) (4) 四地中, 表示南极点的最可能是

A. (1)

B. (2)

C. (3)

D. (4)

2. 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3. 若乙地两侧日期不同, 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8时

B.20时

C.2时

D.14时

下图中EPF为球面的一段弧, P为该弧线的中点。读图回答4~5题。

4. 若O为地心, 弧EP与FP分别是晨线和昏线的一段, 则P点在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范围可能为

A.66.5°~90°

B.47°~66.5°

C.0°~47°

D.23.5°~43°

5. 若O为极点, OE与OF分别为两条日期分界线的一段, 则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2时

B.18时

C.4时

D.20时

假设地球是均匀的正球体。下图是地球局部地区图, O位于北半球, E是晨昏线和纬线的切点。读图完成6~7题。

6. 若O点为极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点和G点经度相同

B.H点和F点纬度相同

C.H点比G点早6小时日出

D.E点和G点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差值为47°

7. 若E、G两点间的球面距离约是9990公里, 且O点此时为正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点正午太阳高度一直是45°

B.G是晨昏线和纬线的切点

C.H和F两点间的经度差一直是90°

D.O点一直昼长夜短

下图中ACB为晨昏线, C为该线的中点。图示范围内仅阴影区为黑夜, 其他地区为白昼。据此回答8~10题。

8. C点此时地方时为

A.18:40

B.22:20

C.9:00

D.8:40

9. 此时与北京同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

A.2/3 B.7/12

C.11/12 D.3/4

10. 当天北极圈昼长

A.最长达24小时

B.最长达22小时40分

C.最短10小时40分

D.最长达23小时20分

11. 下图为北半球圆柱投影图, 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P点的纬度是____。

(2) A、B、C三点中, 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

(3) 这一天地球上出现极夜的范围是____。

(4) 如果A点的时间为19点20分, 则B点所属时区是____。

(5) 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 (方向) 移动, 北半球白昼的变化是____。

(6) 描述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地球位于远日点时, 为7月初, 太阳直射北半球, 南极周围出现极夜, 则表示南极点的只能是 (4) 地。

2.B 甲地比乙地更靠近北极, 位于乙地的偏北方。同时结合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在图示中为顺时针方向, 则甲地位于乙地的偏东方向。因此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

3.C 若乙地两侧日期不同, 则乙地位于180°经线上。又因乙地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上, 为6时, 从而得出此时北京时间为2时。

4.C 弧EP与FP分别是晨线和昏线的一段, 则P点为晨昏线与某一纬线的切点, 且该纬线圈上有极昼或极夜现象, 因此该纬线的最小值是66.5°。极圈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是47°, 所以一年内P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范围可能为0°~47°。

5.B 本题有四种情况, O点可能是北极点或南极点, OE、OF中的其中一条为180°经线, 另外一条就是0点所在的经线。通过这些条件, 可以求出可能的北京时间。

6.B 若O点为极点, O位于北半球, 则O为北极点。O、E纬度差与O、G纬度差相等, 图示大圆为纬线圈, E点和G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始终为0。因E是晨昏线和纬线的切点, 所以该纬线上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7.A 若E、G两点间的球面距离约是9990公里, E、G对应的差值为90°。因O点此时为正午, 则G为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为90°, 此时E点太阳高度为0°, 故O点正午太阳高度一直是45°。H和F的经度差是180°。O点有可能出现极昼现象。

8.D A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 时间为6时, A、C两点的经度差为40°, 时间差为2小时40分。

9.C 120°W的地方时为6时, 则0时所在经线为150°E, 故与北京所在日期相同的范围所跨的经度为330°, 因此新旧日期所占比例为11/12。

10.B 由120°W的地方时为6时, 可知30°W的地方时为12时;B点所在经线经度为40°W, 可知B点地方时为11时20分。南极圈夜的范围为24小时减去1小时20分, 所得结果为22小时40分。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的范围相反, 故北极圈昼长为22小时40分。

11. (1) 20°N、45°W 70°N

(2) C

(3) 70°S及其以南地区

(4) 西十区

(5) 南 (北) 北半球白昼将变短 (北半球白昼将变长)

(6) 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解析: (1) 从图中可知135°E为0时, 因此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45°W;由晨线与经线的夹角为20°, 并结合昼夜分布可知,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P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其纬度为70°N。

(2) C点所在纬线的昼弧明显长于A、B所在纬线的昼弧, 故C点昼长最长。

(3) 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70°S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4) 由图可知135°E为0时, A点地方时为19点20分, 由此可计算出A点与135°E的经度差为70°, 则B点在135°E以东且相差70°, B点经度为155°W, 属于西十区。

(5) 此日以后,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两种可能, 即向北或向南移动, 北半球的白昼将有变长或变短两种可能。

(6) 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浅析河流流向的判读 第8篇

河流的流向是由地势的高低决定的, 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往低处, 即由地势比较高的位置流向地势比较低的位置;但关于河流流向的考查一般不给出地势特点, 需要从图表中的显性信息提取出隐含信息, 从其他方面确定河流流向。

常见的的判定方法有如下几方面:

1.依照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来判定河流的流向。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在山谷中流动的河流, 其流向的位置所处的地势必然要低于两侧的地势。因此, 我们只要观察图表上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判定出河流位置地势的高低状况, 就能够判定出河流的流向。通过对此类试题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 河流的流向总是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2.依照等潜水位线数值大小, 来判定河流的流向。由于地势的高低决定河流的流向, 而潜水位线的数值大小可以显示出地势的状况, 所以可以通过观察潜水位线的数值来决定河流的流向。潜水位线的弯曲可以反映河流与潜水的互补关系:应用示坡线法和切线法可判定。

3.依照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 来判定河流的流向。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 故而决定其下游的年经流量相对上流来说显得稳定, 从而其下游水位变化曲线的波动较小。

4.依照城市的合理规划图, 来判定河流的流向。一座城市的合理规划首先要处理好居民区与工业区的分布状况。一般来说, 需要纯净水源的工厂应该分布于居民区的上游位置;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水的工厂应该分布于居民区下游的位置等。

5.依照河床的状况, 来判定河流的流向。在河岸弯曲处, 由于受水流的冲刷, 凹岸河床较深, 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 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 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 左岸则较浅, 南半球正好相反。

6.海陆状况判断法。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

7.干支流夹角判断法。一般而言, 干支流之间的夹角<90°。

8.依照河流宽度的状况, 来判定河流的流向。河流上游河道窄;河流下游河道宽。

9.依据横剖面的状况, 来判定河流的流向。河流上游呈V字形;河流下游呈U字形 (槽形) 。

10.依据沉积颗粒状况, 来判定河流的流向。一般来说, 河流上游位置沉积颗粒比较大;下游位置则比较小。

11.依照据经纬网或者水系形状, 来判定河流的流向。想要通过经纬网或水系形状来判定河流的流向, 那么所要判定的河流首先必须是比较出名或者是具有某些特色的河流。如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塔里木河、黑龙江、海河、淮河、乌苏里江、怒江、澜沧江等, 世界的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亚马逊河、墨累河, 等等。

这些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要熟悉其绝对位置 (经纬位置) , 把握其干流轮廓及水系形状, 有助于河流的判定, 从而得出其流向。如长江流域纬度为30°上下, 轮廓特征可看做是“L+W”;黄河轮廓可看做是“S+几”。

综上所述, 河流的问题在历年高考经常出现, 故而准确判定河流的流向, 对于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一条河流的流向, 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进行判定。在考试中, 各位同学想要根据实际状况, 依照试题所给出的条件, 从河流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模块中, 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去判定。

摘要:河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人类的生活与生产都或多或少受到周围河流的影响。在地理学科中, 河流是地理比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年高考中, 都会出现与河流有关的试题, 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到河流流向的判读。河流的流向是由地势的高低决定的, 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往低处;但关于河流流向的考查一般不给出地势特点, 需要从图表中的显性信息提取出隐含信息, 从其他方面确定河流流向。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在河流流向的判定方法方面做了详尽的阐述。

区域图的判读技巧 第9篇

区域图以某个特定的地域为基础, 是区域内多种地理要素的重要载体。由于区域图能较好地体现区域内显性地物与隐性地物的关联, 动态要素与静态要素的对比, 地理规律与相关原理的融合, 其常常成为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又由于区域选择的广泛性、区域呈现的灵活性、区域知识的综合性及区域特征的独特性, 区域图所承载的地理信息与其他图示相比更加错综复杂。

常见的区域图主要有区域经纬网图、区域综合图 (多种地理要素叠加在同一幅图中) 及区域专题地图 (只呈现某一种地理要素或以某一种地理要素为主的区域地图) 等。不同类型的区域图由于承载信息的方式不同, 其判读方法与技巧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类 型的区域图, 区域的判 断是前提, 区域信息 的解读是关键。

一、区域经纬网图

1.图形特征

区域经纬网图是通过对世界或某区域地图添加经纬网或标注经纬度来反映区域经纬度位置或区域相对位置的地图, 区域经纬网图中还常常附有海陆分布、水系、地形、城市、行政区界线、交通线等相关信息。以区域经纬网图为命题背景的试题, 常要求学生根据经纬度进行区域定位 (如判断半球位置、所处温度带、海陆位置及邻国、板块位置及边界类型等) , 并根据区域位置确定该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2.确定位置

首先, 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在哪儿”, 进而对图示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如果根据经纬网很难准确定位, 则可以借助图中的其他重要地理信息, 如海陆分布信息、相邻区域信息、大陆或国家轮廓信息, 以及岛屿、湖 泊、河流、山脉、城市、交通线名称信息等, 来判定区域位置, 以提高定位的速度和准确性。其次, 还可利用图中的图例、注记、比例尺等信息以及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3.解读信息

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环境的诸多方面都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分析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应从多角度入手。首先, 依据经纬度的数值间隔确定区域范围, 判断图示区域是小比例尺大区域, 还是大比例尺小区域, 从而明确区域差异的大小;其次, 依据纬度范围推测图示区域所处的热量带, 并结合经度位置或海陆位置等, 进一步推测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农业结构;最后, 依据其相对位置推测其经济结构及发展对外贸易的条件, 或依据其板块位置推测当地的地质状况及某些资源的富集程度等。

例1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 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图1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某年7月, 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 油污带可能漂向 ()

A.印度西海岸 B.澳大利亚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 D.越南东海岸

(2)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 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图1是一幅可以利用经纬网信息来确定地理位置的区域图, 依据纬度数值可知该区域位于热带地区, 依据经度数值及图中提供的索马里半岛、亚丁湾及阿拉伯海等海陆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印度洋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的独特性在于, 它三面被宽广的大陆所包围, 受季风的影响深刻, 使得洋流的流动也呈现出季节变化的特点。一 般情况下, 海洋中的岛屿, 在海水的调节下其气候往往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图中的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 而索马里半岛及索科特拉岛北部的阿拉伯半岛都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据此可大致推测出索科特拉岛的气候特征。

答案: (1) A (2) D

二、区域综合图

1.图形特征

区域综合图是指按题目要求将区域中相关要素综合起来的区域地图。区域综合图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 常见的地理要素组合形式有:地形与气候要素综合、地形与水系水文要素综合、气候与水系水文要素综合、某些自然要素与经济活动综合等。

2.确定位置

第一步, 读图例。区域综合图由于涉及的地理要素较多, 常常会有多种图例, 只有在读图例之后再去读图中内容, 才会提高阅读的有效性、针对性。第二步, 定位置。区域综合图反映的是某些地理要素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往往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因而学生可根据区域地理要素的名称及分布特征进行定位。

3.解读信息

由于区域综合图中 多种地理 要素相互 叠加, 学生首先要明确每一种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点或变化特点;其次要厘清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找出内在关联性;最后要根据区域综合图中包含的地理信息, 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 并联系相关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图2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 冬春季盛行西风, 年平均大风 (≥8级) 日数157天, 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 且主要为就地起 沙。风沙流 主要集中 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 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 害, 请提出防 治措施。

解析:图2是一幅由地形、河湖及交通干线等地理要素构成的区域综合图, 依据图文信息可判断出图示区域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读图时, 学生首先应明确每一种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 并找出各地理要素的内在关联。如图中山地广布, 错那湖是一个山间湖泊, 河流较多且多发源于东部山地并向西注入错那湖, 青藏铁路沿错那湖东岸分布。其次按设问指向厘清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需将图中的“河流”信息与“地形”信息叠加起来, 得出错那湖东北部河流入口处三角洲面积较大, 有泥沙沉积。最后结合设问中的“季节”因素, 得出图示河流夏秋季水量丰沛;冬春季河流水位低, 泥沙裸露面积大。

答案: (1)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 泥沙沉积, 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 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 (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 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 冬春季气候干燥 (降水少) , 地表缺乏植被 (草) 的保护;大风多, 湖面较宽阔, 西风经湖面无阻挡, 沙源东部为河谷, 风力强劲。

(3) (铁路路基较高) 风沙堆积, 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 (和路肩)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 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 (阻沙措施) 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 (高立式沙障) 。 (固沙措施) 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设置石 (草) 方格沙障。

三、区域专题地图

1.图形特征

区域专题地图是指以某区域为背景, 图上只表现某一种地理要素 (或以某一种地理要素为主) 的分布, 由某一种要素的分布特征反映出其他要素的特征甚至环境总体特征的区域地图。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区域专题地图常以区域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 、区域水系图、区域气候要素分布图、区域自然资源分布图、区域农业分布图、区域工业分布图、区域交通图等形式出现。

2.确定位置

首先观察图中反映了何种地理要素, 明确该地理要素在图示区域有何个性;其次观察该地理要素与其他要素有何关联;最后准确判定图示区域的地理位置。

3.解读信息

区域专题地图是从纷繁复杂的地理信息中提取某一种信息, 排除了干扰因素的迷惑作用。在获取图示信息时, 学生应首先揭示该地理要素的分布或形态特征;其次分析归纳造成这种分布或形态特征的原因;最后准确理解问题指向, 并联系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例3 (2014年高考上海地理卷) 地貌影响城市布局, 制约其空间拓展方向。读杭州湾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杭州湾 (澉浦以东) 为喇叭状的三角湾, 长期以来, 北岸受到冲刷侵蚀, 南岸不断淤涨……

(1) 描述杭州湾北岸、南岸岸线的凹凸形状特征。

(2) 分析杭州湾北岸容易遭受侵蚀的主要原因。

(3) 比较杭州湾北岸和南岸的城镇、公路距岸线的远近差异, 并阐述杭州湾北、南两岸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解析:图3是一幅以杭州湾形状为主线的区域专题地图, 杭州湾形状的显著特征是呈喇叭状, 并且其制约因素既与海水的潮汐运动相关, 又与地转偏向力相关。杭州湾的形态特征和城镇分布可反映出当地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一问, “岸线的凹凸形状”是相对于海陆而言的, 通过观察可直接获取这一信息。

第二问, 首先要准确理解问题指向, 提炼出“北岸”、“侵蚀”这两个关键词;其次要拓宽思路, 充分联想, 厘清造成侵蚀的主要因素, 即波浪和风。

第三问, “杭州湾北岸和南岸的城镇、公路距岸线的远近差异”可由图中信息直接提炼, 而“阐述杭州湾北、南两岸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则需要综合考虑, 全面分析。对于北岸应注意“海岸后退、崩塌”;分析南岸城镇建设时应注意新增滩涂的利用等。

答案: (1) 北岸岸线向陆地凹, 南岸岸线向海湾凸。

(2)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下, 海浪向北 偏折, 使北岸易于遭受侵蚀;夏秋季节, 盛行东南风, 北岸成为迎风岸, 也易遭受海浪的冲刷。

(3) (距离远近差异) 杭州湾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很近, 甚至紧贴岸线;而杭州湾南岸, 城镇、公路距岸线相对较远。 (北岸建设需注意问题) 由于杭州湾北岸易于遭受海浪冲刷, 岸线向后退缩, 城镇与公路建设应该向背离岸线的方向拓展, 采取措施, 防治海岸崩塌、后退。 (南岸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由于南岸快速淤涨, 滩涂面积较大, 城镇建设中可以适当利用滩涂荒地;注意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环境。 (任答一点即可)

四、能力测试

读我国某地等值线图 (图4) , 图中实线表示1月气温 (℃) , 虚线表示降雪天数。读图完成1~2题。

1. (原创) 图示区域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它介于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B.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

C.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D.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2. (原创) 图中Q地已建成当地规模最大的专业高山滑雪场。制约该滑雪场发展的不利因素是 ()

A.积雪融化速度快

B.降雪天数较少

C.地势起伏太小

D.客源稀少

近年来, 全国多地雾霾天气频现。请结合某年初冬某 日雾霾分 布图 (图5) , 完成3~4题。

3. (原创) 此次雾霾天气分布的一般特点是 ()

A.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

B.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

C.主要分布在江南丘陵地区, 各地能见度都很差

D.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辽中南地区最为严重

4. (原创) 当日, 滚滚雾霾漂洋过海, 使日本局地的天空呈现朦胧感。促使雾霾东行的动力可能是 ()

A.千岛寒流B.日本暖流

C.东北季风D.西北季风

5. (原创) 2014年6月5日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的第43个世界环境日, 2014年环境日的主题为“提高你的呼声, 而不是海平面”, 旨在唤起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小岛屿国家的关注。2014年世界环境日活动的主办国选定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巴巴多斯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 原是南美大陆科迪勒拉山脉在海中的延伸部分, 大部分由珊瑚石灰岩构成, 面积431平方公里, 人口28.7万。全岛最高点海拔340米, 岛上无河流, 气温通常为22~30℃。图6为巴巴多斯示意图, 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 巴巴多斯自然环境特征比较稳定, 试分析其原因。

(2) 描述巴巴多斯公路分布的主要特征。

(3) 巴巴多斯是拉丁美洲第一个发达国家, 阐释该国经济的主要来源及原因。

6. (原创) 在天山深处, 伊犁河畔, 有一片亚洲最大的野果林 (野苹果林是天山野果林的主体群落) , 它们分布在海拔900至1600米的天山前山地逆温层, 持有2000万年前的 基因密码, 它们是天山深处活着的植物化石, 自发现至今500年来一直未遭到人为破坏。结合图7所示信息, 完成下列各题。

(1) 描述天山深处这片亚洲最大野果林能保存完好的条件。

(2) 说明伊宁 市与甲县 代表性自 然带的差异。

(3) 分析甲县与伊宁市年降水量差异较大的原因。

(4) 种植瓜果、蔬菜, 培育鲜花、薰衣草, 开发野果、蜂蜜……伊犁人在寻求农业特色的同时, 由于受自身的影响也面临诸多困境。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伊犁人发展特色农业会面临哪些困境。 (不少于三项)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图4是一幅区域经纬网图, 依据图中经纬线及河流名称可推知图示区域位于黄河流域贺兰山附近, 贺兰山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BQ区域为贺兰山地区, 高山滑雪场地势起伏不会太小;冬季气温低, 积雪融化速度慢;该地降雪天数较少, 积雪较薄;邻近城市, 客源相对充足。

3.A图5以天气状 况的地区 差异为背景, 属于区域专题地图, 依据图例所展示的信息可判断出雾霾天气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且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

4.D此次雾霾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初冬, 西北季风渐渐兴起, 在它的作用下雾霾缓缓移动可抵达日本。如果西北季风势 力强盛的话, 雾霾天气会消失。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两大洋流系统出现在洋面, 且南北向流动, 不是造成日本此次雾霾天气的原因。

5. (1) 纬度低, 光热充足;常年受暖流和东南信风的影响;岛屿面积小, 受海洋影响深刻;地处板块内部, 地壳稳定等。

(2) 由首都向周边辐射。

(3) 旅游业, 地处热带、岛 国, 自然风光 优美;农业, 地处热带, 光热充足, 地势低平, 有大片耕地;渔业, 四周海域广阔。

6. (1) 地处天山深处, 地形相对封闭;人烟稀少, 生态环境稳定。

(2) 伊宁市以温带草原带为主;甲县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主。

(3) 伊宁市地处河谷地区, 地势低平, 对西风的抬升作用不明显, 降水较少;甲县位于西风迎风坡, 地形抬升, 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降水偏多。

(4) 位置偏远, 农业产品外运不便;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低、技术力量薄弱;宣传力度不足, 知名度不高。

浅析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第10篇

第一步: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气温变化,如最高月均温出现在7、8月份,说明该地在北半球;如最高月均温出现在1、2月份,说明该地在南半球;如用最低月均气温判断则刚好相反。例如下图A、B两地,因为A地最高月均温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均温出现在1月份,故A地在北半球;而B地最高月均温出现在1月份,最低月均温出现在7月份,所以B地在南半球。

第二步:以最低月均气温0℃和15℃两个温度值为界线,把10种气候类型分成三类(以北半球为例)

1.伊基托期 2.巴马科3.孟买4.阿斯旺

5.上海 6.罗马 7.伦敦 8.北京 9.莫斯科 10.东方站

(一)最低月均温大于或等于15℃的属于热带气候。如上图中1、2、3、4四种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气候。

(二)最低月均温小于0℃的属于温带气候类型和极地气候类型,其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大于温带季风气候(一般情况下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在25℃以上,而温带季风气温的气温年较差小于25℃),如上图中8、9两种气候类型属于温带气候;若全年气温都很低,其最高月均温小于10℃的属于极地气候,如上图中10气候类型属于极地气候。

(三)最低月均温大于0℃而小于15℃属于“亚热带”气候。如上图中5、6、7三种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气候。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月份分配来最终判断各种气候类型

(一)热带的四种气候(图中1、2、3、4四种气候)因最低月均温都在15℃以上,其准确判断的有效措施在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1.各月降水量都很多且无明显季节变化的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如图1伊基托斯气候,各月降水量都很多,几乎都在100 mm以上,故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2.各月降水量都很少或几乎没有的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如图4阿斯旺气候,一年12个月几乎没有降水,故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3.各月降水中,如明显出现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的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如图3孟买气候,降水明显集中出现夏季(6、7、8月),其他月份降水很少或没有,故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4.各月降水中,虽然夏季降水较多于冬季,但降水集中在夏季的程度不很明显的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像图2巴马科气候,6、7、8三个月降水量虽然较多,但其他月份像4、5、9、10四个月也有较多的降水,全年降水集中在夏季的程度不明显,故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二)“亚热带”的三种气候类型(图5、6、7)最低月均气温都在0℃以上15℃以下,区别三种气候的主要方法也是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

1.各月降水比较均匀且无明显季节变化的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如图7伦敦气候,各月降水都在50 mm左右,比较均匀,故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2.如有明显出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雨热不同期的属于地中海气候,如图6罗马气候,明显出现在罗马冬季(12、1、2月) 降水多,而它的夏季(6、7、8月)降水少,故为地中海气候。

3.如有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即雨热同期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如图5上海气候夏季(6、7、8月)降水比其他月都多,冬季最少,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图中8、9两种气候)除气温年较差大小不同外,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明显不同。

1.各月降水中,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夏季,其他季节都很少或没有,明显出现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属温带季风气候,如图8北京气候中,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6、7、8月),其他月份都很少,故为温带季风气候。

2.各月降水中,虽然降水量夏季多于冬季,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程度较小,和其他月份比较不明显出现夏季多,冬季少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如图9莫斯科气候中,夏季(6、7、8月)的降水量和其他月份比较不是很集中,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世界气候类除了可用气温和降水加以判断外,也可用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判断。

注释:“亚热带”是因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属于亚热带,而它最低月均温和亚热带相似所以把它列为“亚热带”气候。

如何判读图表类气候类型 第11篇

气候的两大要素为气温和降水, 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特点是不同的, 反过来通过气温和降水的数据资料可分析出气候特征,确定气候类型。通过气温降水资料判读气候类型可分为“三步走”: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以 温 定 球 , 根据 气 温 的 最 冷 月 和 最 热 月 判 定 该 地 位 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若最热月为7月,则该地位于北半球;若最热月为1月,则位于南半球。

热带气候类型的最热月可能并不在7月或1月, 这时可省略此步骤。

2.以 温 定 带 ,根据 最 冷 月或 最 热 月 均 温 ,判 断 该 气 候 类型所属的温度带。

3.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

“三步走”后 ,只有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无法区分, 此时可根据年降水量差异,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500~2000mm,热带草原气候约750~1000mm。

二、“三步走”判读法在各类气候类型图表中的应用

1.气 温 曲 线和 降 水 量 柱 状图 。月份 1 2 3

此类图是课本中最基本的气候类型图,如图1,横轴代表月份,纵轴代表气温和降水量。根据“三步走”判读法:第一步以温定球,其中1无法判断南北半球,2为北半球———第二步以温定带,热带———第三步以水定型,夏雨型(夏季降水多,同时可判断1为北半球),则二者分别为热带季风气候或热带草原气候,再根据1年降水量约为1000mm,应为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2年降水量约为1700mm,应为热带季风气候。

2.变 式 坐 标 图 。

(1)气温降水点状、折线图

此类图横纵轴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 图中各点代表月份(如图2-1),有的点状图只选取代表冬夏季节的1、7月 (如图2-2),把各点依次连起来即为折线图 (如图3-1),有的折线图中只选代表四季的1、4、7、10月(如图3-2)。

依据“三步走”:图2-1为北半球———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高于0℃、低于15℃)———冬雨型(冬季12、1、2月降水较多 ),由此判读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图2-2中a为北半球———热带———年雨型, 可得北半球热带雨林气候,b为北半球———热带———少雨型,即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图31为北半球———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 即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图3-2位于北半球———温带———夏雨型,即温带季风气候。

(2)三维坐标图

此类图三个坐标轴分别代表月份、降水量和气温,如图4,可判断位于南半球 (最冷月为7月)———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冬雨型(冬季7月降水较多),由此推断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3)单元格图

此类图(如图5)两个横坐标分别表示1月和7月气温,两个纵坐标分别表示1月和7月降水量, 每个单元格代表气温和降水量的范围值。图中a位于北半球———温带———夏雨型,可得温带季风气候;b位于南半球—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得出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c为热带———年雨型,即热带雨林气候。

(4)气温降水条形图

此类图纵轴代表月份,两边横坐标分别为气温和降水,如图6为北半球—温带—夏雨型,可得温带季风气候。

3.气 温 降 水 等 值 线图 。

此类图中有气温和降水量等值线, 可读出该地不同月份气温和降水量的范围。如图7中甲地位于北半球—热带—夏雨型,全年降水量约为800~900mm,可判断甲地为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4.玫瑰 形图 。

此类图中放射状线代表月份, 各同心圆表示气温和降水量数值,各点代表该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值。如图8所示地区位于北半球—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 即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 15℃

5.气 温 降 水 数 据 表 。

少雨型在表格中可以直接读出该地 位于北半 球—温带—夏 雨型,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

上一篇:产后恶露下一篇:购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