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

2024-05-31

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精选11篇)

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 第1篇

承蒙湖南省教育厅及中心领导的信任与厚爱,笔者十分荣幸地担任了本套丛书的执行主编,亲历了整个创编过程,审阅了所有书稿,品尝了个中的艰辛与幸福。值此《直击》丛书隆重推出之际,粗浅地谈谈这套丛书的核心价值,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批评指正。

一、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以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标志,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2001年,国家正式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各学科实验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2011年12月28日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我们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采用“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在岗实践”混合培训模式,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直击》丛书源自教师培训,服务于教师培训,着眼于全面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丛书编写之初,就非常明确地确定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新课程改革前沿动态;贴近课堂教学实际疑难问题;贴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丛书编写过程中,很好地坚持和遵循了“三贴近”原则,确保了丛书的前瞻性、实用性与发展性。

《直击》丛书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分册(小学科学除外) 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要依据编写,高中各分册依据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册以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在丛书的编写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有机整合了多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由此可见,《直击》丛书的应运而生,是湖南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成果,全面推广应用,更有助于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直击学科教学疑难

《直击》丛书的定位不满足于对新修订课程标准作一般意义上的解读,而是直接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学科教学过程中真实存在的、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与疑点问题。通过认真梳理,深入研究,集思广益,帮助教师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与教学中的疑难。“基于问题的解决”是《直击》丛书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也是最大的特色与亮点。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言,“解决课改过程中教师的困惑是当前教师培训中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直击》丛书就是要试图破解这些“核心问题”。

这些“核心问题”涉及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诸多领域,源自不同方面,处在不同层次,如何筛选和整合最有代表性的“真问题”,这本身就是所有创作团队都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各个学科编写组都进行了深入调研,精心遴选。如小学语文编写组依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征集了老师们在小学语文中遇到的109个疑难问题,然后进行归类整理,又召开了专题座谈会讨论甄别。通过反复推敲,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领域整合为4个模块,提炼出了22个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大主题研究 + 小专题研究”的组织方式,搭建了本书的结构框架。4个主题研究模块,相应地秉承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有明确的达成目标。分别为:识字、写字教学———重建观念;阅读教学———走向开放;写作教学———放飞心灵;口语交际与综合学习———绽放智慧。22个专题研究,采用主副标题的结构形式,主、副标题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主旨鲜明、问题集中。如《触摸“文字的温度”———如何看待“教文本”与“教阅读”》,又如《让个性在写作中飞扬———如何避免写作千篇一律》等。可见,这些“核心问题”不由领导钦定,不凭专家杜撰,而是来自教学实践,来自一线教师。这些疑难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问题,是老师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可能是讨论后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常谈常新的问题。面对、正视这些教学疑难,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也就找到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各学科教学疑难问题筛选、确定之后,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的探究思路,开展“小专题研究”。按照上述思维逻辑,《直击》丛书在体例编排上开创了“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结构范式,分别由“案例角”“讨论区”“实践坊”“智慧屋”“学习园”五个环节组成。“案例角”以短小精悍的教学案例呈现问题,即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讨论区”里,研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深入地分析讨论问题,相互启发;“实践坊”旨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根据分析讨论的结果,再回到教学实践,予以验证;“智慧屋”是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总结提炼出解决问题“一揽子”方案与应对策略;“学习园”推荐相关的拓展性学习资源,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直击》丛书的主要读者是中小学教师而不是中小学生,直接面对并力求解答的也是学科教学疑难而不是各科学习疑难,但是在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站在“学生如何学”的立场上,反思探索“教师如何教”。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丛书所有分册都不是单纯地探讨学科教学问题,而是立足某一学科领域,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价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尝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击》丛书的多个分册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追求,有的还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种价值定位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也很好地贯彻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顺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国际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经合组织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研究中,特别强调能使用工具沟通、能在异质社群中互动与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要素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这里仅以德育课程为例,予以简要说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共同构成新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从儿童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分册的第一章《课程的理解与把握》就设有《怎样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的专题。初中阶段,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初中《思想品德》分册,第三章《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凸显学科独特性》,分专题探讨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等难点问题。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高中《思想政治》分册,设专题研讨《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专业用书,湖南省中小学“送培上门”等“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配套教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直击》丛书的根本价值诉求。丛书的每一分册涵盖5个左右的主题模块,20个左右的小专题研究。这些“大主题研究”和“小专题研究”涉及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诸多领域。可谓是一套以“案例式”和“探究式”为主要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丛书,对于教师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普遍的指导性,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与借鉴价值。《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初中化学》《初中地理》《高中化学》《高中生物》《通用技术》等分册,还辟专章讨论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认真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丰富教学经验,提高理论修养,促进专业成长。

《直击》丛书颇具创意的体例,为研修者提供了多层次的“对话”机会。“案例角”和“实践坊”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深层的用意在于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让教师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对话。“讨论区”以实名制的署名方式展开,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研讨氛围,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这是教师与同行在对话。“智慧屋”在讨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的专题作系统的梳理和深入思考,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分享教育智慧,这是促成教师与专家对话,主动接受专家的专业引领。“学习园”提供相应的拓展研究的资料,为教师创造“请教书本”的机会,这是教师与教育理论的对话。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习者与智者的“对话”,教师的培养培训也是如此,在多层次的有主题的“对话”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生成教育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来。一个高层次的教师,既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实践工作者,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理论工作者,而且要善于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直击》丛书的编写为培训专家、学科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研究创造了难得的机缘。丛书的作者团队多达371人,其间既有全国及省级层面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课程专家、大学教授,也有国家级、省市级资深学科教研员,更有扎根一线的名优教师、特级教师和中小学校长。为了高质量地完成编写任务,以分册主编为核心,组成了30个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在这些“共同体”里,由于研究项目和创作任务的驱动,经常得到学科专家的专业指导,非常便捷地获得同伴的帮助。团队成员慢慢具有了敏锐的问题意识、严谨的逻辑推理、良好的积累习惯、客观的分析评价态度。这自然有利于“能教、会研、善写”的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成长。

教育科学出版社作为国家级的品牌出版社,对图书出版的质量要求非常高,近乎苛刻。为积极推进丛书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高度重视,抽调多名骨干编辑,组建了强有力的编辑团队,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编写团队展开精诚合作。双方对书稿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精心策划、仔细推敲、反复打磨。每个分册都是几易其稿,像《高中英语》分册的每一份稿件修改的次数都在10次以上,从观点到案例、从格式到插图、从文字到标点,逐步臻于完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分册主编姜平老师是教育部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库首批专家、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核心成员,她在该册的后记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将本书稿再次修订,准备付稿的时候,我长长地吁了口气。说实在话,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以来,我个人撰写、编辑的书稿及其他成果达到500多万字,但没有哪本书编得如此艰辛。”编写过程中,老师们的确非常辛苦,但看到高质量、有价值的精品力作之后,每个人的心里都倍感欣慰。大家付出了艰辛与智慧,却不同程度地收获了专业成长。

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主阵地在课堂。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正如丛书主编黄超文先生所言:“教学实践中疑难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能力的发展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那么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无疑是一句空话。”

值得庆幸的是,《直击》丛书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多数分册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集中探讨了有效教学的问题。如《初中物理》分册从“紧扣课标———把握教学要求”“立足学生———优化各类课型”“精心设计———提高教学艺术”“转变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等视角系统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又如,《初中思想品德》分册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教学实效”;《初中地理》分册则注重如何寻求有效方法,突破重点难点,如何增强课堂趣味,打造高效课堂。再如,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小学科学等分册,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思维品质、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等学科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第2篇

在经济蓬勃发展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采用更加灵活化的教学方式。本文首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价值,最后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小学是学生创新思维与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拥有更加浓烈的热情,并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发挥核心素养价值。基于此,加强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与价值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当然,核心素养并不单纯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数学技能、知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能力。通俗来讲,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基础知识为铺垫,凌驾于数学知识技能之上的一种素养,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以及持久性的特点。数学核心素?B形成,能够帮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小学数学学科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价值分析

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其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也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育领域对小学数学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任务。通过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质量。核心素养和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也关系到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思维,体会数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养成数学素养。通过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本质更清晰的理解,帮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具有自己的剖析,还能够消除数学知识的空泛性,让其更加具体。这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作用巨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措施

3.1强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指导,小学教育领域拓展十分深入,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模式与理念更新提供了更多的方案,也更加凸显出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数学核心素养是当今人才必须具备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就比如着手培养,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具备了一定数学核心素养,能够提升其对数学问题的主动分析能力,并对数学知识内涵进行探索,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框架模型,为今后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加减法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数字变化为具体的数学单位,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字概念,通过数字串联起来,提升学生的数感。

3.2增强师生课堂互动

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的关键在于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小学数学教师在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时应当首先确保课堂动态性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课堂的动态性,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并更加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啊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时还应当始终秉承并贯彻师生平等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心理活动,保证教师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在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有着很大助益。一般而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上并没有很多的助益,着具体体现在数学教师只能够单一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无法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态度进行有效的结合,其结果就是呆板的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此外,因为素质教育时代强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人个性的培养,因此生态课堂能够张扬学生个性并在创新中孕育学生对于数学的新理解,最终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并可以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陈述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4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鼓励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使其理解到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努力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想象,从而使其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冒出更多很多新奇有趣的想法并提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建议。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醒学生在哪里会见到百分数,和学生说,你们买衣服的时候有没有店家看你是学生有优惠的?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想到生活实际中的百分数内容,学会小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换,理解六五折与六折的区别,并运用到实际之中。

4总结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结构与价值 第3篇

数学学科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处于转变的关键地位,要想以人为本的思考这一问题,建立起宏观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的桥梁与核心素养的确定就显得至关重要。教育部在2015年就提出了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要求,将核心素养放置在立德树人的关键位置,对其重视可见一斑。而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的不是“死读书”或者“读死书”,而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是成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所以,将素养结构核心化和学科化,用核心素养指导和辐射数学学科,让数学“教学”升华为“教育”,为的便是有效帮助学生具备数学中最核心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完成自我实现,适应自身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毫不夸张地说,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是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未来基础教育息息相关,它是要落实到生活之中能够经由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拿故宫太和殿中每一个木件安装上的分毫不差,明城墙土木、砖石堆砌上的严丝合缝,乃至如今保护古树时建立的三角护架来说,这些杰出艺术不仅只是能工巧匠在技艺方面的高超,蕴含着的丰富数学素养才是关键所在。数学核心素养正是希望学习者学会将数学和生活实际结合,学会思考数学、使用数学,这才正是我们的数学教育真正需要带给学生的东西,是关乎终身的东西。《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征询就将“提炼数学核心素养”放置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以及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关键地位。

当然,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这个“新坐标”就应当有全面地认识。本文试图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方面入手,分学段探讨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系,从而提升其教育价值,以利于相关教学设计、评价和测试等方面的开展,推动数学教育改革的扎步行进。

2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陈敏、吴宝莹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她们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之处在于将概念、公式、定理忘却之后还能留存在头脑中的数学意识、思维和精神,也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像是能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的素养等。

张奠宙先生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包含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经验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张教授强调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学习和学生自主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其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表现,反映课程内容的主线与学业质量的标准;他认为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六种能力(对普通高中而言),也应涵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有“真、善、美”三个维度;他还表示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需要有强调的侧重点,需要理清核心素养与数学“四基”的关系,比如数学思想方法应该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

的确,整个数学学科的构建,思想基础必不可少,它提供了最初的方向,推动了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曹培英也看到了数学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内核作用,他认为数学思想不能泛化,故而提炼出了抽象、推理和模型这三大承载了独特且鲜明育人价值的数学基本思想;此外,孙朝仁、马敏还提出了数学应用意识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观点,他们认为“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思维反应”,这是将直观的“做”转化为数学的“用”,联系生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应用数学的一大有效途径,这也是我国学生当前普遍缺乏的。

的确,数学核心素养应该是诸多数学素养的DNA,是与一定情境相关的,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与学生终身发展与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与行为准则。它兼具内隐性和统摄性,既是学生在数学相关活动中内化的、稳定持久的数学思想、意识和品质,又是凝聚数学知识、能力等的结晶核。

3数学核心素养的结构

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宏观数学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其不仅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不同学段也应符合当时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可见,依照学生数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将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两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对于素养要素给予不同的侧重,从而构建出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素养问彼此相互关联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有其价值所在。

(1)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它们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角度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学生的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给出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但这些表述是数学知识与技能上位的东西,不仅限于数学能力,还反映了数学的意识、观念、思想,更趋于学生数学素养的体现,纳入核心素养的范围似乎更为合适。当然,就目前而言,此阶段的数学教育还是重在双基的培养,对于数学能力的重视远超过对数学意识、观念与思想的关注(像是信息技术意识),缺乏相应的培养措施、必要的教学建议和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这或多或少归因于中国数学教育教学的渊源历史和当前标准化的考试,但从未来社会对公民基本素养的需求角度看,从学校育人育德的培养方向看,从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方面看,值得深思。

(2)普通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内容,可见,此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建构也应当看到其在教育中的“内化”需要。王尚志教授和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总体表现,而思维品质多是内化,故而关注于关键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思维上内化的达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提出: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应该培养抽象能力、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数学核心素养。但我国数学教育直到目前为止未能很好的将数学与实际或者与其它学科进行联系,数学建模等实践性活动的开展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意识等方面的提高不够。另外,数学具有深厚的科学、应用和文化价值,丰富的美学意义,如何在数学观念和思想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独特的魅力,当前关注度也是不足的。

4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数学学科的构成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着手,表层可以说是平时教育教学中接触到的显性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而深层则是隐含在数学教育土壤之下的“养分”。譬如思维、精神、价值观等心理品质等方面,多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却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生成与发展中不容小觑的,对于培养在数学乃至在社会上有所建树的人有重要意义。当然,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是综合、持续和长远的,难以只言片语的阐述清楚,笔者在此列举部分,以凸显其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对社会发展而言,数学核心素养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总体目标,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数学核心素养是公民素养的具体化,是宏观抽象的教育目标细化的表现,对其的建构与研究,有助于衡量教育的质量,考查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情况;有助于促进教育评价工作的开展。例如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学核心素养试题,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这对我国数学教学与考试改革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对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核心素养是学校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数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与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应该仅仅围绕着知识和技能,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很好地将学校与教师的关注点投射到对于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与品格塑造的方面,有利于教师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因材施教,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例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作用,培养其应用意识;有利于学校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抓住学生需要的培养方向,像是通过学生素养评价与测试工作的开展,设计合适的校本课程,突出学校数学教育的办学特色。

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价值引领

当前, “核心素养”一词已成热词, 是基础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研制的送审稿已交教育部, 高层研讨活动渐趋热烈。基层农村学校也已闻其声, 对此也开始讨论, 并对以前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探讨, 渐进其境。基于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特别是价值引领尚处于探讨阶段, 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尚须解决, 笔者就此对农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价值引领发表浅见。

有专家说, 核心素养是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应对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最为关键的必备的能力。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说, 学生必须具备三大基本能力, 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此相应的是三大核心素养, 即价值观、科学思维、优良品格。学科教学应担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任, 语文学科也责无旁贷。语文学科特别在育人方面更具优势, 理应成为价值引领的排头兵、急先锋。

什么是价值观?余文森教授将其分成三类。一是人类基本价值, 即为全人类所普遍认可和提倡的价值, 如人道关怀、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 虽然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理念、社会观念上有着较大差异, 但在伦理价值、行为价值特别是善恶区分上却有基本的共识, 有着一定的同一性, 从而形成人类的基本价值。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 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积极的、健康的并被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原则, 如爱国、孝亲、仁爱、勤奋、礼让谦逊、恪守诚信等。三是现代社会价值, 它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 如个体独立与自主、社会公正与平等、经济市场化等。以上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一致, 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落实引领教育。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 无不蕴含其三类价值观。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 就应该从价值观的角度挖掘教材中的价值引领因素,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真正做到育人目的。我们要树立篇篇课文皆有价值观培养的理念, 事实也是如此。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第一单元课文《我家的园子》《校园交响乐》表达出家园的美好, 校园的快乐。这渗透着家乡美、校园美的作者情怀, 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校园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又如本册《古诗两首》——《绝句》《春日》描写春天美丽景象的古诗, 渗透着诗人对大自然热爱的价值观。《海军将领邓世昌》渗透着爱国主义的价值观。《鞋匠的儿子》写林肯总统演讲, 表明的他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价值等。《鱼市场的快乐》写美国一个鱼市场人们面对平凡生活创造快乐自信的生活态度等。要真正从价值观角度去解读好每一个文本, 才可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态度, 明确人生方向, 这是教育的灵魂。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而不是教师的说教。在课文导入时, 要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写的是一件怎样的事,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初步读文把握课文大意时, 初步领会课文中的价值观。西师版六年级下册《唯一的听众》中谁是“我”唯一的听众, 她是怎样的一位听众, “我”怎样学会了拉小提琴, 老人是聋子吗?她为什么要装聋子?通过以上问题,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老人心灵美。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深度探讨核心问题, 从而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唯一的听众》一文中, 为什么老人要说自己是“聋子”?在学生热烈讨论中, 学生明白了老人想打消“我”的拉琴的顾虑, 让我有练习拉琴的信心和勇气, 从而体会到老人帮助“我”的巧妙的教育艺术, 乐于帮助“我”无私的爱心。《唯一的听众》一文要在小结课文时, 让学生明白老人是怎样的一位人?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老人善良的品格, 学习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的价值引领。通过拓展教学, 引领学生价值观。可以是课外阅读, 读《雷锋的故事》, 让学生交流探讨雷锋生命的价值。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组织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而不是强行把价值观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引领者、指导者, 但绝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宰者, 不能是课堂的霸权者。课堂是民主的、自由的、开放的、生成的、创生的学习园地, 因此,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皆有话语权, 自由言论权, 但教师在学生出现价值偏差时具有引领权和责任。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平等的条件, 自由发言的氛围, 创生生命价值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平等、民主、自由、独立等价值观的教育。

其实, 很多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已进行了价值观教育。作为语文教师,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育教学活动, 深入解读文本, 挖掘文本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因素, 采取启发式、渗透式的方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把育人作为首要任务, 也即把价值观教育放到教学的首位, 要把价值观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 培养思想健康、人格健全、品行健美的未来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 2016 (3) :3-3.

[2]王佳琳.语文主题教学让“立人”主张照进现实[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 2015 (4) :12-13.

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教育价值核心素养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概括

1.1素养的及本内涵

所谓“素养”通常指的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及生活经历、实践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一种能力表现或生存技巧,在这当中也包括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和气质等特征。PISA则将数学素养理解为:个体在对数学的理解和确定对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基本作用,而这些作用则具有一定的判断性和依据性,从而来对一个人当前所处在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型的良好作用。而在本文当中,比这主要将数学素养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其方法和相关解题技巧进行积累和掌握,并对此进行运用,在现实的环境当中从数据额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运用数学的思想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品质及相关的行为习惯等。

1.2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数学的核心素养通常指的数学的学习者依据学习数学的时候或者是对数学当中的某一领域进行研究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能力技巧。这种核心素养则是针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与教的过程中进行着重关注的素养表现,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在针对学习数学的时候应当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特定意识的能力,而并不是特定的指学习数学的具体知识和技巧,也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數学的核心素养主要是依托于数学当中的只适合技能,但是又在一定情况上超脱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数学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定以及思想内容进行体现,同时也是在数学的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持久性、阶段性和综合性性质的表现。数学的核心素养与其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内容、设计教学的模式以及如何开展正确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2.1数学核心素养中综合性特征的体现

在这当中,综合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所表现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态度等等的综合体现。而在这些因素当中,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的则主要是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体现。学生在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推理能力,同时也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想象能力以及基本的技能,通过充分的思考和逻辑性的运算进而对数学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而这种表现过程所表现的则是最为基础的综合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表现主要依托于数学所表现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进而实现的,并且外化与运用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对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的进行提高。

2.2数学核心素养中阶段性特征的体现

阶段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层次、阶段方面,学生在针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在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解决,在这当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会随着年龄以及知识的积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进而形成不同层次以及阶段性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所表现出来的水平以及层次的划分,表现出其中最为复杂的一遍,因此,对于不同的核心素养也会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阶级性特点。

2.3数学核心素养中持久性特征的体现

数学核心素养中持久性特征主要指的是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进行把握,还能够随着学生的学习以及在今后踏上社会的时候的相关能力进行提升。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同样也会面临着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在进入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也会有意识的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不同的问题,这里不仅有专业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些数学意外的先关问题,这也就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持久性特征。针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项短暂性的活动,而在这当中所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将会是人们生活当中永久存在的重要财富。

三、高中数学的教育价值的重要性

3.1“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体现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公民所具有的数学素养进行提高,而数学素养的提高则主要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所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过程最终还需要进行教育从而不断的实现和完善。对数学的核心素养而言,主要是基于对数字的认知、计算、测量和统计等相关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这当中还融合了对数学在现实社会以及今后的生活当中的作用以及价值体现,它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3.2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念

数学观是人们从哲学上对数学进行的概括和认识,数学教育作为对数学科学的继承、发展以及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正确的对数学观念进行引导和制约。数学教育通过对学生数学表征、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体系以及逻辑进行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条理的数学观,不仅如此,数学教育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出,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提出和分析,进而通过对意识的培养不断的纠正自己的数学观念。

3.3能够有效的知道数学的教学实践

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仅仅的是对学生教学素养进行培养,而且要对其教学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内容。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之下,以教育和课程标准为主要动力,对数学教学进行实施和发展,从而有效的指引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具体实践。除此之外,数学的核心素养还能够对教学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教学设计所体现的主要是在数学文化背景之下所表现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则更为注重的是对思维及能力的提升,而教学评价则主要重视的是对维度和梯度进行优化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祎. 调整高中数学作业结构的初次尝试[J]. 中华少年. 2016(10)

[2] 张巧玲. 高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6(27)

[3] 康万学. 高中数学的预设与生成[J]. 数学教学通讯. 2016(03)

彰显地理核心素养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第6篇

一、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与功能

“教育”一词, 在英语education中有“抚养、自身生成”的意思, 在德语Erziehung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味, 在古汉语中, 是“上行下效”的含义, 教育的真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

1. 地理科学的特征

地理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 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地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的科学, 也是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1综合性和系统性, 2空间性和地域性, 3实践性与应用性等显著特征。

2. 中学地理的教育功能

地理学科是中学课本体系中唯一一门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人文领域的学科, 它是以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 形成科学的“人地观”为基本任务的学科,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思维和空间思维, 这即是地理学科独特育人功能。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涵义与特征

1. 地理核心素养的涵义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应该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 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

2. 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教育赋予人的发展的价值体现, 是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

(1) 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关键性

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而言, 应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因此, 关键性应该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例如, 现代地图知识素养的内涵就相当丰富,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图知识隶属于这一范畴。中学地理课程仅要求学习地理“三要素”、且重在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的能力, 这就是体现了对地图学知识的取舍, 也是地图素养关键能力所在。

(2) 地理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

核心素养是与社会发展及其变革有着密切联系的, 它通常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根本需求。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 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的日益突出, 社会对公民的地理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愈来愈高, 因此地理核心素养, 比如紧密结合社会发展, 与时代要求接轨, 体现出不断更新、动态发展的特征。例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 地理2中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地理课程涉及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就是为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养, 这是作为21世纪公民所必备的信息素养。

(3) 地理核心素养具有情景性

核心素养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和需要中反映并生成的。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看, 地理核心素养具备一定的生长性。从纵向发展看, 不同教育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地理课程中表现出来既具有共同指向, 又具有层次层级的阶段性差异性特点, 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例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而高中地理课程则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要求学生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从横向发展看,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踏入社会后能够不断延伸、拓展和生长的开发体系, 随着社会经验的丰富、个体发展需求增加, 能在已有素养的基础上获得自我丰富和完善。例如, 高中地理课程中比较重视区域因素、区位原理的学习, 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培养区域地理素养。实际上, 社会实践中的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聚集和变化, 比理论学习的区位的因素更复杂、更动态, 更需要“审时度势”, 它表现出来的就是核心素养的生长特性。

三、地理核心素养内容

从素质教育发展到核心素养新阶段, 它是伴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课程改革的推动原因, 着力挖掘现代社会发展对地理素养需求, 紧密结合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等, 可为培养中学地理核心素养提供方向。

(1) 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引导

教育就是一种价值引导, 即是指教育是投射者、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

地理核心素养需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素质;需体现全球化趋势与区域性的问题;需包含现代化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科学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时代的产物, 它的建构只有立足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发展的基础, 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与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教育的价值诉求。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 全球性问题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中, 社会结构多样性与趋同性并存, 知识与信息爆炸式发展, 经济与科技水平直线式进步, 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部署与实施, 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与完善, 都需要以地理科学知识、能力和技术作为支撑。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突出问题, 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危机、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等, 迫使地理教育必须为社会的改良和发展担负起应尽的职责, 地理课程内容发展出现“环境化”趋势, 地理信息获取手段呈现出“现代化”特征。因此,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以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为导向, 以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价值大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为重点, 以解决地理实践问题为落脚点, 并着重体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等具有鲜明地理学科特色的观念培育与价值认同。

(2) 地理核心素养的自主构建

所谓“自主构建”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由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 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

地理科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 空间观主要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 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哪里”等问题。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效应、地理过程, 统统发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基础之上, 因而空间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 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为突出特征, 而大多数存在的地理问题归根到底都指向于空间问题, 如上文提到的以地图为基础的地理技能、国际理解、全球意识、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等地理观念也都以空间视角的形成为前提和基础, 涉及到空间联系、空间格局、空间规律、空间思维等概念。因此,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必然以空间性为基本的特征体现。

基于上述分析,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基于地理空间视角下的地理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这六大方面, 不论哪一类素养, 其培育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都以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为前提和基础。其中地图技能、地理新技术能力侧重于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形成, 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侧重于学生地理文化素养的养成, 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侧重于学生地理思想素养的养成, 这六种素养相辅相成、互相联系, 共同构成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

四、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地理学科本质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 即研究地理环境中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身的复杂结构关系。其教育内涵是关注区域可持发展的有用之人。怎样理解“清醒”地认识世界, 不妨这样推想, 如果一个人能观察描述“今天”的现象;能用“今天”的眼光推断“昨天”的面貌;能从时间尺度解释发展的过程;能寻找证据证明解释的可靠性;能运用推断的逻辑预测未来, 那么, 是否可以说明他对世界的认识是清醒的, 之所以清醒, 是因为这个认识过程有条有据, 客观理性。这种认识是一个“推古、论今、观测未来”的过程。

1. 教师要有使命感

具体表现为胸襟开阔、道德高尚和信念坚定。“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些诗句表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胸怀的交相辉映, 体现出宽广的胸襟。教师要有追求, 我觉得地理教师要把以下愿景作为追求的目标:

愿景一: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愿景二: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

愿景三:学生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

愿景四:学习地理是有用的, 是能为人的发展奠基的。

2. 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精良的业务水平必然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意;而一位教师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 除此之外, 还要与学生有深厚的情感交流, 即使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仍然宽厚善待, 悉心倾听, 真诚沟通。这种爱的雨露, 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真心喜欢老师, 喜欢老师所教的地理学科, 也必将成为他们日后报效社会的情感源泉。

3. 创设学生乐学的教育情境

假如你要培养一个奴才, 那你可以创设一个令人压抑、阴森恐怖、充满强制力量的情境;如果你要培养一个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民主社会的建设者, 那么, 你就要创设一个充满真情和关爱、融洽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自发性得到认可和欣赏。

4. 培养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根”在课堂

中学地理教学的切入点是对生活有用, 最终培养关注生活的人;教学的眼光是终身发展, 最终培养具有长远眼光的人;教学的落脚点是主动、合作、探究, 最终培养有自主能力的人, 地理教学的理想是最终培养有地理核心素养的人。

地理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它通过教学为学生指明方向。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只有上升到师生的共同愿望, 才能发挥真正的学科育人功能。

民主, 要求地理教学变“独白”式为“对话”式。教师不应是“保姆式”教学, 而应该是“导演式”引导, 为学生发展引领方向。学生采取何种方法和途径学习, 应该给予其更大自主度,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基本方法。

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根”在课堂, 把对教育的道德性理解转化为教学行为, 就会生成美好而和谐的课堂。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 其实质是创设开放性、实践性、生活化的情境, 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澄清。那么, 地理教师如何构建课堂?这需要将“学案导学、自主质疑、互动探究、精讲点拨、检测反馈、迁移运用”等全新的结构单元, 根据“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课型不同, 智慧搭建, 引领学习、组织交流、激活思维、注意应用, 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生长、潜能形成和个性成长的舞台。

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再出发的起点 第7篇

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呢?简言之, 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目前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来看, 国家核心素养大致由两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类。每一类素养中又包含了4项二级指标:“社会参与”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

那么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有什么关联呢?核心素养因信息时代而起, 纵观各大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 面对21世纪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感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之激烈, 从而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深入思考需要什么样素养的人才能与之相适应。以此为出发点建立的核心素养体系, 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素养无疑是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它们的具体命名不尽相同。比如,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等。但其核心内涵并无大的区别, 都是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 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而绝不仅仅是具体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有了核心素养,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如果没有好的实施载体, 那么核心素养不过是高高在上的几句口号而已。从理论上来说,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落实。但毫无疑问, 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途径。正因如此, 核心素养被普遍看作课程设计的DNA。打个比方, 核心素养可以看作三维目标的升级版, 它决定着课程的目标。而从对应关系来说, 核心素养和课程通常是一对多的关系, 即一种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由多门课程共同承担。比如信息素养的培养, 将不再是信息技术课程独自的责任, 而将是多门课程联手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建设与实施 第8篇

一、笃定立足课本, 实现方法积淀

余秋雨曾说过:“当你被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动时, 其实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灵魂让你感到有魅力。”一篇好的文章背后支撑的是精妙的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如何能有效品味语言, 体会文章的妙处, 感悟文章的情感, 学生要掌握的能力至关重要。

1. 悟关键词

理解关键词语时, 要明确该词语所指向的表达对象, 才能做到准确理解;要体悟该词语所营造的语言环境, 才能准确体会情感。

比如, 《黑眼睛的大红鱼》一课中, 有孩子抓住“凶恶”一词, 体会到小红鱼很害怕。教师指出, 应直接从“凶恶”这个词语的指向对象———鲨鱼来谈体会, 有孩子补充说, 从“凶恶”体会到鲨鱼样子非常可怕, 张开血盆大口四处寻觅猎物。还有孩子抓住“况且”“正饿”两处, 谈到“一条鲨鱼本来就很凶恶可怕, 而且此时的它因肚子饿更加极度具有威胁性”, 找得准, 体会得细。

有同学说, 鲨鱼在小红鱼群的后头“悄悄地”游着, 从“悄悄地”这个词语知道大鲨鱼不想被发现, 极力隐藏自己, 伺机偷袭。“一口一口又一口, 几乎把所有的小红鱼都吞到自己肚子里了”, 一开始孩子们对“几乎”“都”更加敏感些, 在老师启发下, 用展开联想的方法, 对“一口”“一口”“又一口”所带来的想象上的、心理上的冲击进行表达, 孩子们说:“那海水似乎被染红了, 小红鱼们四处逃窜, 大多数却没有逃出来。”

2. 展开联想

联想, 顾名思义就是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 彼此间有着表面或内在的关联。丰富的联想往往能化肤浅的“泛”读为感知神韵的“美”读, 进而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领会到更深刻的内涵。又如《黑眼睛的大红鱼》一课中, 说到小黑“慌忙”逃窜时的心理活动时, 有同学说小黑可能在想:

“哎呀, 好可怕的大嘴啊, 吓死我了!”

“我还没有尝到海里的山珍海味, 我可不想死。”

“这么美好的大千世界我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 我可不想被他臭烘烘的大嘴给吞掉了”。

“我可还没结婚呢!”全班笑翻, 是啊, 还没好好享受这美好生活, 怎么能就这样被“吞掉”呢!

多么可爱、充满童趣的发言, 释放出开怀的笑声, 在笑声中我们感受到小黑此时是多么不愿意自己和小伙伴们一样被吞入黑黑洞洞的鲨鱼腹中, 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的沉淀同样为后文小黑想出那么个绝妙的办法做了思维上的铺垫。

3. 悟表达方法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 阅读一篇文章, 除理解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外, 还要领悟是怎样表达的, 这样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写作方法,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中, 学生寻找文中描写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心情如何的相关句子时, 一位同学找到这样一个句子“当一切恢复沉寂时, 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红红的, 看着我。”一开始, 同学们对她是否认真听讲表示疑问, 带着不满的神情, 不耐烦地提醒她“找错了”, 这是描写史铁生母亲的句子。这孩子却说:“大家听我把话说完, 这句话的确是描写母亲的, 但是它也能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史铁生当时的情绪和状态有多糟糕 (此时她有些激动, 声音开始颤抖) , 你们想想,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 年近半百、最亲近的母亲都小心谨慎, 生怕说话、做错了一点点会激怒儿子, 由此看得出, 当时作者的心情已经糟糕, 绝望到了极点。在同学们和我聆听完她激动的陈述时, 刚才不耐烦的声音消失了, 认同的表情出现了, 同学们觉得惊奇, 她竟能从侧面描写母亲的语句中体会出作者是如此敏感, 体会到他悲伤绝望的生活态度。

二、安排绘本阅读课, 关照生命成长

关照儿童生命成长的秘密, 充分挖掘不同绘本的特定元素, 与儿童生命成长建立丰富的联结。孩子们还通过舞台剧把绘本表演出来, 又加深了对绘本的理解, 这能让他们的阅读之路走得更远。

比如, 怎样帮助孩子们开放思想, 敢于创新?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点》, 选这本书来读给孩子们听, 一方面是希望孩子们人人都有创造性, 人人都可以爆发出自己的宇宙, 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我自己, 能有故事中那位老师的胸怀和睿智, 能做一个点燃孩子小宇宙的人!

再比如, 怎样帮助孩子学会交往?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爱笑的鲨鱼》, 获取“交往”的智慧:不要以貌取人。无论外表怎样, 只要真心微笑、真诚帮助他人, 就会被他人接受。

三、赏析文学作品, “听”“说”同步提升

教师朗读作品, 让学生听记。教师提出四个听记要求:①抓住表现文章线索的关键词。②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语。③抓住教师提示的有特殊作用的标点。④抓住带有特殊描写方法的句子。

在读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关注孩子的听读状态, 从眼神、坐姿、抽问简要复述效果等方面均能考察孩子的听辨能力、专注度、记忆力和词汇积累量, 在思辨、分析后, 在讨论、表达中, 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 教师, 为孩子们读《昆虫记》第一章中法布尔拾蓝色鸟蛋的一段, 同时联系了课文《“我喜欢昆虫”》中的安妮, 法布尔就是安妮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昆虫学家, 甚至不止是科学家, 他还被成为“科学诗人”, 因为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 更具有文学性。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读的过程中, 教师不时停下来询问, 这个词可否换成另一个词, 以此检验学生的听力辨析能力和词汇量。刚开始, 有些孩子还不适应, 能听, 但积累不够丰富, 所以表达有些困难, 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但爱上书, 永远不算晚。一段时间后, 孩子们不仅能够听辨, 还能思辨, 表达更为自然、流畅。

孩子们不仅课上积极讨论, 还将故事带回家中, 复述给家长听, 和家长开展新一轮的交流讨论。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 家校联合教育相得益彰。

四、共赏上映电影, 感悟人物形象

教师推荐或和孩子们共赏电影, 主人公的形象与品格塑造, 人物语言的的精心选用, 场景的布置效果,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同时, 赏析电影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启发他们探求人生哲理, 追求理想。

比如,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上映时, 我就想去一睹为快, 走进影院后, 发现影院里坐着的观众大多和我一样, 是一批希望国产影片立起来的观众。当看到电影中, 传统文化受到稀烂、低俗文化冲击时, 影院里一阵唏嘘声。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将此片推荐给孩子们。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唢呐的故事, 在焦师傅的年代里, 吹唢呐是门匠活儿, 是受人尊敬的, 百鸟朝凤是唢呐赐给亡人最高的荣誉, 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上这首曲子。手艺传到接班人游天鸣的手里时, 组建的“游家班”开始面临着唢呐被边缘化的境况, 这门原来备受尊崇的民间艺术遭遇了外来因素的侵袭, 整个“游家班”面临生活的窘境, 瓦解、分散, 甚至最后一曲《百鸟朝凤》, 差点也凑不齐该有的台, 在焦师傅的硬撑下, 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 完成了那首凄婉动人、宏声力势, 犹如长虹般气势横贯长空, 给我们的心头以震撼, 除却震撼, 更多的是悲凉。

这部片子其实离孩子们的生活有些遥远, 试想如果是一篇课文来讲述民间艺术的生存艰难, 面临失传的命运, 可能孩子们的感受并不能如此深刻, 甚至可以想象出课堂上会滋生出可怕的漠然。但教师结合电影情节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 体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学习电影制作中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技巧和场景布置所烘托的效果。孩子们在不同人物的对比赏析中, 读出了焦师傅追求的是内心的提升与愉悦, 知道什么是对一个艺术家最高的褒奖, 知道坚守的困难与坚持的毅力中力量的争夺与纠缠。赏析课上, 好多孩子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五、创作文学作品, 感受表达乐趣

1. 赏析童诗, 书写童心

一直觉得孩子的眼光是美的, 纯的, 孩子的语言也是清冽的, 诗意的。和孩子们一同诵读《一个中国孩子的诗园》, 享受这些童诗的美好, 痴迷于那种淡淡的, 天真的, 跳跃着的短句子。让孩子们自己写, 随便写,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写短写长都可以。学生们一份一份作品就交上来, 令我惊喜不已。

《书》

我看着它

它一动不动

我摸摸它

它一动不动

我拍拍它

它还是一动不动

我把它拿起来

它依旧一动不动

我翻开它

它动了

《头屑》

我知道你很多,

我也知道我遏制不了你的生长。

每当我挠头,

你就会趁机飘落下来。

我没有能力阻止你的飘落,

可是,

请你不要飘落到别人的桌上。

2. 赏析故事, 表达纯真

课堂上, 教师还给孩子们读故事。《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个童话是站在一个孩子的立场体现对男人关怀的主题的。教师从书中所选的故事, 从结构、层次、线索上学生易把握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实在的爸爸, 通过童话的夸张手法, 非常真切地反映了一个男人或者说爸爸现实的生存状态。孩子们根据自己爸爸的生活状态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 属于自己的“口袋爸爸”。

爸爸变小之后, 带来了两大好处, 一个是打车不用花钱, 因为他现在变得只有1分米都不到;第二个是穿衣服节省布料, 因为爸爸现在穿的衣服只需一块手帕那么小就可以了。别的, 就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了。

在坐公交车的时候, 爸爸总是在我扑进妈妈怀里睡觉的时候, 悄悄地从我口袋中爬出来, 跳到另一个空位子上。可是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奶奶一上车, 就瞅见了这个空位, 一屁股坐上去, 结果坐在了爸爸的肚子上, 把爸爸拍成了一张特别的“照片”。直到我醒来时, 摸摸荷包, 好像有什么东西不见了。转念一想, 哦!原来是爸爸丢失了。我大吃一惊, 四处寻找, 找了好半天, 才从一位老奶奶的屁股下小心翼翼地抽出爸爸, 放进口袋。

洗脸成了爸爸生活中最艰难的事情之一。早上一起床, 爸爸就要漱口洗脸, 面对着眼前这块又大又厚的棉被毛巾, 爸爸不禁颤抖起来。所以, 没办法。我每天把A4的纸剪出跟修正贴一样大小的小纸片浸泡在水里, 慢慢地这张小纸片就会变得柔软, 非常适合给爸爸使用, 以他那种超级小的力气去拎干纸巾, 是绝对拎不破的。还有一个保险的问题, 那就是因为爸爸的毛巾是纸片做的, 可以飘浮在水面上, 即使爸爸洗脸时不小心掉下去, 只可能跌落在飘浮的纸巾上, 不存在溺水的危险。所以, 这个纸巾自然成了“保险带”。

……

爸爸变小之后可真麻烦, 我还得考虑考虑爸爸是否还原的问题, 否则他何时才能摆脱这些无穷无尽的烦恼啊!

———王艺霖

六、创设实践活动, 丰富课程内涵

1. 红蕴课程, 钢城至远

结合钢城地域文化, 我校开发“红房子”地域文化校本课程, 传承“红”的“热情、开放、向上”, “钢”的“正直、坚毅、诚信”,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给每个孩子的人生打下鲜亮而充满活力的底色。“红房子”课程分成四大板块:走走钢城的街道、听听祖辈的故事、寻寻武钢人老物件、访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了解和继承家乡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 并立志去建设家乡。

2. 节日课程, 直抵心灵

“三·八”妇女节时, 教师请同学互抽学号, 然后去采访那位同学, 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另外一位母亲的工作、生活和家庭, 然后给这位同学的母亲写一封慰问信。此项活动旨在让孩子在向同学述说自己母亲的故事的时候, 不由自主地重温母爱和了解母亲;让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让孩子与别人的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锻炼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让家长给这位孩子回信, 使家长全员参与到家校活动中来, 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真实记录了对方母亲的工作、生活, 表达了了对同学母亲的尊敬、问候与祝福, 有同学用漂亮的信纸写信, 有同学在信纸上手绘了一“束”康乃馨, 妈妈们感动不已:

每年的“三·八”妇女节过得都很平常, 可今年的“三·八”妇女节过得让人倍感温馨, 因为这一天除了收到了儿子的小礼品, 还收到另一份礼物, 虽然上面只有短短的几句话, 可给予的却是巨大的喜悦, 因为它代表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 怎不叫人更加欢欣!由衷地感谢可敬的老师和可爱的孩子们!谢谢你们这份特殊的礼物!

——李心宇妈妈

首先谢谢你送给我的带着“香味”的花。我想, 你一定是个可爱的漂亮女孩。收到你的来信, 我很高兴。谢谢你对我的关心和鼓励, 班级里有44位同学学, 能收到你的来信, 可以说这是一种缘分。如果有时间的话, 希望你能到我家来做客, 我们非常欢迎你。希望你在学校能和吴娟作一对好朋友, 好伙伴, 互帮互敬, 共同进步, 愉快度过这最后的小学时光。特别感谢祝老师, 给了你们如此好的创意, 她不仅教会了你们知识, 更重要的她教会了你们做人,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去爱你身边的所有人, 时间多么美好的事。你们的老师真是用心良苦, 用心育人。真心地感谢她对你们的教育, 给我送来了美好的节日祝福和问候, 也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

——吴娟妈妈

读了这么多家长的感言后, 连我自己也想收到这样特别的礼物呢!

七、多法合力推进, 形成阅读常态

1. 搭微信平台, 展示阅读成长

寒暑假前一周, 教师微信公众号会推送学生的假期阅读书单, 并不是要求学生假期内把书全部读完, 而是给那些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读书的家长参考。教师鼓励学生在家里拍下一张家庭小书房的照片, 可以是正在看书的孩子, 可以是亲子阅读的场景, 可以展示自己的书桌或书柜, 可以展示自己心爱的书籍。这样的活动是对家长的一个督促, 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熏陶。如果每个家庭都有阅读氛围的话, 家长会更支持、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 孩子会更容易沉浸在阅读中。

2. 创读书新法, 提高朗读水平

教师示范读、师生合作读、模仿学生读、对比评价读、素读训练、美文展示读、接力检查读、自我推荐读、家校联合读等。

3. 听有声读物, “悦听”越爱听

喜马拉雅听书、懒人听书等APP智能软件中, 有丰富的听书资源, 将资源打开, 把“朗读声音”变成家庭环境的一部分。早上起床时, 打开录音机, 从被窝里就开始听书, 刷牙、洗脸、吃早饭时还在听书, 有时一部作品反复听很多遍。渐渐地, 孩子从无意识地随便听听, 到有意识地认真听, 脑子常常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自由驰骋, 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只要是听过的书, 孩子了解内容, 也喜欢买。这样, 就自然从“听书”过渡到了“看书”, 真正感受到了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的精彩之处, 领略到读书的乐趣。长期听优秀的文学作品朗读, 作品的语言也内化为孩子自己的语言。

一个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高阶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能力, 想象创造力, 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同时, 知道什么是同理心, 知道目的, 意义, 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整体思维, 情感也非常重要。任何一个学生在做设计、创造的时候, 一定要有这样的思考:我这个东西做出来给谁用, 这个东西做出来如何造福人类?语文的教育性是靠形象和故事说话的。语文课程建设中的艺术性、故事性、人文性的多重结合是必然的, 必须的, 我们不仅要在创造中学, 还要在关爱中学,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才会是有效的。

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 第9篇

一、“语文+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离不开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些例子”。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向外延伸,扩大学生的背诵量。要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在教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时,可以出示另一首《送辛渐》的古诗让学生阅读以加深理解:“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古诗的认知、理解不再停留在表象,能够逐渐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同时,还可以借此复习和学习关于送别的古诗,比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山中相送》等,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建构学习序列。让《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等经典作品成为课本以外的学习内容,并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让学生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此举有助于学生汲取能终身受益的人文精华,获得创造的智慧,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语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应该是语文素养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同时也指出:“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立足教材为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比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两篇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次辩论。音乐教授说自己耳聋,守书摊的青年说自己家需要马草,显然他们说的都不是真话。像这样的“善意的谎言”是否违背了诚信?开展这样的辩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把这种实践延伸到课外,比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后,可以安排学生模仿写一个采访录,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读书故事。学生事先列出采访计划,准备要采访的问题,然后选择采访的对象。可以在家里采访身边的亲人,可以到书店采访购买图书的顾客,可以到图书馆采访正在阅读的读者,也可以到爸爸妈妈的单位采访他们的同事。这样的活动安排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采访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真实地了解身边人、身边事。此种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语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创新”一词。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在濡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坐井观天》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寓言故事,井中的青蛙单凭自己短浅的见识就断定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结果被小鸟所嘲笑。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井底之蛙”也被人们嘲笑了千百年,现在我们能否改变这个结果呢?笔者曾经给学生布置过写《井底之蛙》新编作文,住在井底的那只青蛙死了,它的儿子小蛙会怎么做呢?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想象出了各种结果。有的说,小蛙跳出井后虽遭遇重重困难,但凭借自己捉虫的本领,开了一家捉虫公司;有的说,小蛙是游泳高手,人类的“蛙泳”不就是模仿青蛙的吗?于是小蛙开了一家游泳馆,培养出了很多游泳冠军……各种想法虽然奇葩,但却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创新,就是要超越当代人的想法。今日,会下围棋的机器人“阿尔法狗”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其实就是人类敢想、创新的结果。在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后,可以安排学生仿写《我想发明的机器人》。或许学生的想象会信马由缰、不着边际,但是一个人的创新思维也正是从无尽的想象开始的。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素材,以点带面,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言,可从“立足语文本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融合各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多元素养;挖掘有效资源,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X”课程的建构。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X,课程建构

参考文献

[1]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小鸥.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十年回顾及趋势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2(01).

[4]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实施方案 第10篇

一、前言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深圳市教育局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将八大素养的提升列为主要任务。《指导意见》秉承“儿童优先”和“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旨在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强,具备国际视野、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区新一代青少年。根据《指导意见》提出的八大素养,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提出了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十二个关键词: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实验操作、数理应用、观察与探索、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寻美求真、学术能力、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

二、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与八大素养间的关系

八大素养中的学习素养中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为: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实验操作、数理应用、观察与探索、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八大素养中的创新素养中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为: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八大素养中的审美素养中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为:寻美求真。八大素养中的品德素养中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为:社会责任。

三、实施方案

为了对物理课程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落实,我們以课程为载体,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审美素养、品德素养等。

1.常规教学课程

(1)概念教学课: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明确概念的意义,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在学习物理概念时,还应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实验、理想化、数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应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体验探索规律的艰辛和喜悦,磨练意志,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形成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责任意识。概念教学课上主要培养学生“认识与理解”、“观察与探索”、“数理应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规律教学课:在规律教学中,应注重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每一个物理规律的发现都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应尊重史实,渗透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理学的美是理性美,将物理规律教学与美感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获得怡情益智的效果。规律教学课上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索”、“数理应用”、“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3)实验教学课:在实验教学中,对于学生,它显示了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能力的特点。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活动场所。实验教学课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索”、“实验操作”、“分析与综合”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4)习题教学课:学生做物理习题是学好物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好奇心,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习题教学课主要培养学生 “数理应用”、“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校本拓展课程

(1)竞赛拓展课:竞赛拓展课程主要针对逻辑分析能力强,数学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感兴趣,有志向以后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同学。竞赛拓展课程将主要对常规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加深,对热、光学、振动与波等内容进行补充。竞赛拓展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数理应用”落到实处。

(2)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课程主要从物理学史研究和科普研究两个方面开始。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许多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物理学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科普知识包含着物理学的前沿和发展方向,学生通过对科普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在课题研究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将研究的成果形成论文进行展示。课题研究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 “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学术能力”落到实处。

(3)实验拓展课:物理教材和参考资料上有大量的拓展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室对这些实验进行设计、操作和实施,也可以将常规课堂中的物理实验进行重新设计、改进,并形成论文,进行展示。实验拓展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 “实验操作”、“创新与拓展”等落到实处。

(4)制作发明课:将物理概念规律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物理学科的喜爱,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制作发明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创新与拓展”、“自主发展”等落到实处。

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 第11篇

一、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为了进一步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我们要厘清两个关系。

1.厘清“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课改的“三维目标”是已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的观念, 厘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落实与传承, 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维目标”是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核心要求, 在课改全过程中为制定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改革方案等提供了思维框架。它不仅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又关注在此基础上的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三维目标”的制定, 使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获得的结果转向既重视结果又关注结果形成的过程。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 不仅可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进行表述, 更要在课改的各个环节中以“三维目标”的框架进行思考和实施。目前, 多数国家和地区认为, 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可以说,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现三维目标, 是国际共通理念。

2.厘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对教师来说, 这一挑战的关键是转变观念,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 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学科本质是什么, 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是确立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要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下, 考虑学科的独特要求后确定。

二、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 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 贯穿到各学段, 融合到各学科, 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 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研究, 必须体现民族性, 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 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们从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教材开发、团队活动、家庭教育等角度展开研究, 通过探寻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 以基础教育为切入点, 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和学段学生需要的以弘扬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途径, 使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神理念和内涵入脑、入心。

1.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

读本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人文底蕴, 以丰富的经典故事为情感驱动, 以科学的方法引领为行动指南, 结合问题辨析、实践体验等环节, 紧紧围绕“践行”这一宗旨, 力求为广大中小学生呈现一部融活动性、生活性、人文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 使他们通过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 即国家、社会、个人。根据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 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内容, 他们不容易理解, 因此, 小学部分的读本只涉及个人层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初中和高中部分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把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密切结合起来, 力图实现引导力和行动力的很好结合, 突出明大义、辨是非、知荣辱、长才干、增自尊、讲诚信、和平友好、包容进取、热爱生命、和谐快乐等价值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共分四册, 小学低段 (1 至2 年级) 、小学高段 (3至6年级) 、初中以及高中各一册。

(1) 小学阶段读本的特点

一是精选内容。我们把中华民族的家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促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在此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 着眼学生发展, 补充相应的内容, 如知恩感恩、合作共赢。小学读本整体内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二是突出践行。例如, 每个单元题目包含一个动词, 用红色字体加粗, 使之更加醒目。这些动词易懂、易记, 便于践行。再如, 单元板块, 如读故事明道理、知方法见行动、勤积累长见识、动脑筋会思考、好行为在我家、善总结知收获等构成一个主题单元。它们紧紧围绕践行的目的, 符合德育知情意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专设家庭教育板块“好行为在我家”, 形成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氛围, 使读本发挥更广的育人价值。

其中, 小学低段读本内容包括孝敬父母、恺悌君子 (友善) 、忠于职守 (敬业) 、诚实守信 (诚信) 、文明礼貌, 高段读本内容包括维护正义、廉洁自律、知耻明辱、知恩感恩、合作共赢、爱国如家。

(2) 初中阶段读本的特点

读本引言是通过约200 字的简短文字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

读故事明道理, 通过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典型故事, 引导学生知道这些价值观的长期存在和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 通过评析环节对故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进行言简意赅的点评。

议现象明是非, 通过现代的两则故事或现象, 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价值观, 通过评析环节分析故事或现象背后隐含的价值观内容, 对学生有积极导向性。

拓视野启智慧, 通过五则精选的警句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今名人对某些价值观的看法。通过从传统文化角度的分析, 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找到核心价值观之源, 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重实践助成长, 通过“实践小活动”和“生活大舞台”两个子目, 引导学生在校园中、在社会生活中去关注、实践价值观, 把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 高中阶段读本的特点

针对高中学生的思想特点, 拉长历史的时空, 从传统文化和近代奋斗历程出发, 立足中国历史, 放眼世界文明, 恢弘辽阔地展示出中国自古以来在追求核心价值观的历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和感人故事。同时, 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校园生活实际, 结合他们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 力求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 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体例和板块的设计上, 读本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转变, 加入许多学生可参与环节, 寓教于乐, 寓教于动, 尽量避免生硬灌输的痕迹, 通过故事、活动、体验、讨论等多种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展现出来,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结合起来, 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结合, 与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相结合, 力争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眼光、人文关怀, 为高中学生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提供有益的辅助资料。

2.建设和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结合的教育网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我们对“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结合的教育网络”建设进行了探索, 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第一, 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引领者。家校沟通平台的建立, 使学校能有效地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育政策内容灵活具体可行地传授给家长, 将与家长沟通交流和家庭教育现状的信息再次转化为家庭教育经验, 形成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会、家长委员专题会、家庭教育沙龙活动或大家访教研调查活动, 对家长进行培训、跟进式提升教育或先进家教经验交流活动, 组织进行家校教育教学互动精品课活动、现场模拟家庭教育交流会活动, 生动形象地将家庭教育具体化、真实化、可行化, 真正做到家庭教育落地生根。

第二, 学校是家庭、社区和社会教育合作的桥梁。学校开发家教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料、社会各职能部门的教育资源, 开展各种“小手拉大手”社会实践活动, 使家庭积极参与其中, 解决社会活动困难, 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视野。

上一篇:柔性工作流模型下一篇:政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