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绩效范文

2024-07-11

新产品绩效范文(精选10篇)

新产品绩效 第1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业环境的迅速变化, 企业只有不断推出新产品, 才能够立足市场, 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和当下中国经济结构急需转型升级的背景下, 企业亟待解决提高产品创新绩效的问题。在众多影响产品创新绩效的因素中, 知识成为一个关键要素。面对各式的知识源, 聪明的企业更加青睐对顾客知识的利用。顾客是企业存活的命脉, 能够创造大量新机会。很多成功的产品创新并非来自于企业, 而是由使用产品的客户所创造。只有深入了解并把握好顾客的消费习惯和心理动机等个性化需求, 才能够与顾客进行高质量的沟通, 获取关键知识源, 提高推出新产品的能力。Rowley J研究指出, 企业要想更好的理解市场, 占有市场, 就必须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与客户充分交流。客户是新产品成功上市的推动者, 更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知识源。因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对顾客知识的获取和管理。

二、文献综述及假设

最早在2002年Rowley J E在研究中将顾客知识分为两种, 关于顾客的知识和顾客拥有的知识。第一种知识主要描述顾客的基本信息情况, 包括购买习惯, 个性化选择, 历史购买信息以及消费心理等。第二种知识更具有价值性, 不仅包括对本公司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使用和服务状况的反馈信息, 还包括顾客对新产品的需求偏好, 目标市场预期以及现有产品的改进方向, 等等。但这两种顾客知识均是以客户为主体要素, 没有考虑公司主体。Garcia-Murillo学者扩展了顾客知识的主体范围, 认为一类是顾客拥有的与他们感兴趣的产品相关的知识;另一类为公司拥有的能够被用来帮助顾客做出购买决策的知识。Salomann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将顾客知识分为三种形式:关于顾客的知识, 顾客拥有的知识和顾客需要的知识。前两者以顾客为主体, 后者实质上从公司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得出。Smith不仅考虑了顾客与公司两方主体, 更注重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了第四种顾客知识: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的知识。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 顾客知识管理应由四个部分组成, 即关于顾客的知识管理、顾客拥有的知识管理、顾客需要的知识管理和与顾客共同创造的知识管理。但笔者认为, 关于顾客的知识管理和顾客拥有的知识管理是从同一个主体角度研究得出, 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和拓展, 顾客知识管理更加关注的是顾客拥有的知识。笔者将二者合并为一个维度:来自顾客的知识。因此, 本文将顾客知识管理分为三个部分:来自顾客的知识管理、顾客需要的知识管理以及与顾客共同创造的知识管理。

根据上述顾客知识管理维度的划分,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1:来自顾客的知识管理对新产品绩效有正面影响;H2:顾客需要的知识管理对新产品绩效有正面影响;H3:与顾客共同创造的知识管理对新产品绩效有正面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课题组主要以河南、山东和辽宁等地多家企业为研究对象, 由于问卷调查的回收率较低, 部分企业害怕泄露商业机密等, 本研究借鉴已有的经验, 针对三个省份所在高校的MBA和EMBA班学员发放调查问卷和电子邮件, 并以电话方式督促问卷的回收。总共发放423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全部由企业的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填写。

(一)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应用SPSS19.0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 效度分析通过因子载荷程度进行检验。一般来讲, 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表明量表信度较好, 大于0.8表明信度很好, 因子载荷大于0.7表明效度较高。由表1可知, 各测量题项的Cronbach'sα系数与因子载荷均在0.7以上, 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表1)

(二) 模型检验。

为了避免多元回归分析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等问题,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 检验H1、H2和H3, 结果见表2。 (表2) 由表2可得, χ2/df值小于5, CFI、NFI和IFI均大于建议值0.9, RMSEA小于0.08, 模型拟合较为理想。来自顾客的知识管理对新产品创新绩效和市场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路径系数分别为0.612 (p<0.01) 、0.270 (p<0.1) , 因此H1成立。从路径系数来看, 此类知识管理对新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显著, 可见来自顾客的知识管理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产品功能、外观和使用形式等方面的革新上, 以此满足顾客独特的需求。顾客需要的知识管理对新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路径系数为0.122, 但对新产品市场绩效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 路径系数为0.348 (p<0.05) , 因此H2部分成立。企业对顾客需要的知识进行管理或许不能促进产品本身的创新, 但是通过向顾客提供其需要的关于产品和服务的知识, 能够增加顾客购买的可能性, 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额。与顾客共同创造的知识管理对新产品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路径系数为0.705 (p<0.01) 、0.507 (p<0.01) , H3成立。从路径系数可以看出, 此类知识管理对产品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知识、管理知识, 既能够促进产品本身的创新, 又能够提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注:***表示显著水平p<0.01, **表示显著水平p<0.05, *表示显著水平p<0.1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研究了顾客知识管理与新产品绩效之间的关系, 发现各类顾客知识的管理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与顾客共同创造的知识管理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 (p<0.01) , 表明企业要想推出让顾客满意的新产品, 必须与顾客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可以成立专门与顾客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 并设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激发顾客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更重要的是注重顾客群体的开发, 建立顾客社区, 营造知识学习与共享的文化氛围, 将顾客变为公司特殊的“朋友”, 既提升了顾客的忠诚度和成就感, 又加强了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来自顾客的知识管理对新产品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顾客往往是产品创新的知识源。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的过程中, 要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听取顾客内心真实的“声音”, 采用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刻可以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将顾客真正纳入到产品创新的价值链条中, 获得顾客的认可。

顾客需要的知识管理对新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是对新产品市场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企业主动向顾客提供关于产品的知识信息, 有利于顾客更好地做出购买决策, 提高顾客忠诚度, 增加产品销售额。必要时可以对客户进行长期跟踪式服务, 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综合信息, 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Gibbert M, Leibold M, Probst G.Five styles of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ow smart companies use them to create valu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0.5.

[2]Von Hippel E.Lead users:a source of novel product concepts[J].Management science, 1986.32.7.

产品研发部绩效考核方案 第2篇

一 考核目的为确保XXX产品研发目标的达成,推动XXX研发项目的发展,提升产品工程部整体研发水平和研发工程师的工作效率,提高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特设定此绩效考核方案。

二 考核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长期激励与及时激励相结合原则

三 薪资结构

1.工资构成=标准工资+项目绩效奖金

2.项目绩效奖金:为鼓励公司研发部门的员工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及创新,加强公司的生产能力及竞争力,公司为计划项目设立项目绩效奖金。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参与项目奖金分配。

四 绩效考核方案

根据产品工程部的部门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部门绩效考核方案以项目绩效奖金考核方案为主。对公司计划的项目进行考核并发放项目奖金。具体操作方案如下:

(1)为检验项目研发的成果及效益,为项目维护及改善提供依据,设立项

目效益绩效考核制度。

(2)由项目研发部门拟定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研发进程计划、项目

达成目标计划、项目研发经费预算等内容。报送总裁办审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项目备案。

(3)项目完成后即对项目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主要分为三部分:项目完成进度和项目完成质量、项目研发成本控制。其中:

A 项目完成进度考核由考评人根据项目的实际研发进度与计划进度时间轴进行对比;综合考评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如项目研发的某

个阶段受到不可预见的因素影响,导致阶段研发进度不达成,但整

个项目在计划内完成的,不影响考核结果。项目进度考核占考核权

重40%;

B项目完成质量考核由考评人按照项目目标实际达成率进行考评,项目各项目标都达到计划目标的100%以上的,可给予最高比例5%的酌情加分。项目完成质量考核占考核权重40%。

C项目成本控制考核结合财务中心的数据,对照实际支出的研发费用占计划费用的比例进行考评。若实际费用低于计划费用的,节余部

分的%将划拨到项目绩效奖金中;若实际费用超出计划费用的,超出部分的%将从项目绩效奖金中扣除。项目成本控制考核占考

核权重20%。

D 部门经理担任项目考评人,若部门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为同一人时,由部门经理的直接上级担任项目考评人。项目负责人负责分配项目

成员的奖金的分配系数。考评分直接影响项目奖金数额。

E 项目实际绩效奖金=项目计划绩效奖金*(项目考评分总和/100)

(4)项目负责人负责对项目成员进行项目奖金比例分配,要求做到公正,公平。

能够真实地反应每位成员在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

个人项目奖金项目实际奖金*分配系数

(5)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员工晋升、薪资调整等人事变动的重要参考因素

之一。

五 实施日期

本方案将于年月日开始正式实施。

六 附件

我国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产品创新 新产品绩效 影响机制

0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稳步增加,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有24%。这足以看出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但在看到其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有效提升研发投入的效率。这一问题将对研发投入效率并不乐观的现实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阻碍企业研发投入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产品创新的失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了产品创新的成败,其影响机理是怎样的。

1 新产品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关于产品创新成败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但目前已有的文献似乎大都是对新产品成败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只有一些是对新产品成败影响机理的研究,但可以进一步挖掘。此外,各个学者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影响因素及机理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把竞争等外部环境因素作为新产品成功的拉动力和把公司内部战略因素作为新产品成功的推动力是已有文献的两个主要方向和观点,本研究认为公司内部的战略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都是推动影响创新结果的重要力量。具体关系如下所述:

1.1 外部环境因素

1.1.1 外部环境因素对新产品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市场环境因素中市场需求、变化、规模及增长等对新产品绩效有直接影响,是影响新产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且市场竞争、动态的市场对新产品绩效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动态的市场容易接收新的思想,从而有利于新的竞争者进入,有许多竞争者的动态市场可能成为问题和隐藏障碍的滋生地,激烈的产品竞争常导致新产品投放到市场较差的绩效。

1.1.2 外部环境因素对产品优势产生直接影响。有不少研究认为市场竞争似乎和新产品成功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对产品竞争优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为如果竞争者实力越强、顾客对竞争者的产品越满意或忠诚,新产品就越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就是说,竞争越激烈,产品的竞争优势会越弱。

1.1.3 外部环境因素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竞争强度对竞争和市场知识有积极影响,它通过影响新产开发过程中信息获取和新产品开发活动效率来影响新产品成功。

1.1.4 外部环境因素对公司内部环境产生影响。市场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对企业内部氛围,部门间交流合作产生影响。因为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压力,在不确定的环境里,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满足顾客期望,企业会促使部门间合作,并提高合作水平。即外部环境对部门间合作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1.1.5 外部环境因素对投放市场努力产生影响。营销沟通策略是新产品投放市场时的重要策略,经研究发现沟通策略中的一些策略会受到市场环境的直接影响,而一些策略会受到滞后影响。

1.2 公司战略

1.2.1 公司战略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产生影响。公司的新产品战略影响新产品过程中的活动、新产品的组织,即公司选择进入市场的时间不同,它对新产品的组织和过程也将不同。

1.2.2 公司战略对内部环境产生影响。市场导向战略要求企业对顾客及竞争者的信息有很好的了解和利用,这就会使企业能更好地为新产品工程分配资源和采用适当的技巧,使营销、技术资源和技巧与新产品工程相匹配。

1.2.3 公司战略对产品优势产生影响。产品优势就是顾客从新产品中得到的利益,而有大量概念和实证证据证明市场导向能给顾客增加优越价值的创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司能比竞争者更有优势地开发产品,所以,公司战略中的顾客导向对产品优势有很积极的影响。

1.2.4 公司战略对新产品发布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创新产品被认为使顾客难以采用,而不被认为是带来很多利益的独特产品,那么市场管理者的挑战在于努力把技术不确定性转为有用的利益。在投放市场时合适的沟通战略能有效地减少创新带来的技术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所以,创新程度对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努力及策略有影响。

1.2.5 公司战略对新产品绩效产生影响。首先,产品创新战略对新产品绩效产生影响,产品创新程度和新产品成功呈U型关系,即高度创新与低创新都能使新产品较成功,而中度创新则不能;其次,公司选择的新产品战略也影响新产品绩效。

1.3 公司内部环境

1.3.1 公司内部环境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产生影响。新产品开发过程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企业内部环境又由营销、生产、技术方面的资源、经验和技巧构成。所以公司内部营销、技术和生产环境必然会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产生影响。

1.3.2 公司内部环境对产品优势产生影响。创造性设计会提高产品相对优势,而一个好的技术匹配会提高创造性设计的可能性,所以技术协同程度对产品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

1.3.3 公司内部环境对新产品发布产生影响。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环境会对新产品投放市场活动的效率产生影响。

1.4 新产品开发过程

1.4.1 新产品开发过程对新产品发布的影响。新产品战略和执行包括产品本身和新产品发布,而新产品战略和执行是新产品过程的结果,所以新产品开发过程对新产品发布产生影响。

1.4.2 新产品开发过程对产品优势的影响。尽管有些实证研究已证明新产品成功与营销、技术活动效率之间有联系,但是这些联系的基本原理却正好说明了它们之间的不直接联系。因为,技术活动效率通过提高新产品相对于竞争产品的实际绩效来提高产品优势。同样地,营销活动效率提高顾客对新产品相对于竞争产品优势的感知。所以营销活动效率和技术活动效率都是通过产品竞争优势对新产品绩效产生影响。

1.5 产品优势

产品优势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新产品成功更多的是很依赖于产品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环境。

1.6 新产品发布

新产品发布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很多研究都认为新产品绩效是新产品战略和执行的结果,而新产品战略和执行包括产品本身和新产品投放市场努力,所以新产品投放市场努力和新产品绩效有关。

2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以外部环境和公司内部战略两个因素为外生变量的新产品绩效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如图1)。本研究是对已有研究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也填补了我国新产品绩效机制研究的空白,对相关的知识体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可以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指导,给我国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方翔.我国研发投入稳步增长[OL].www.finance.eastday.com,2003-2-19.

[2]菲利普·科特勒, 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200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王域.新产品开发中影响企业成功的若干关键因素[J].价值工程, 1999. 5.18-20.

[4]雷培莉.新产品开发成败主要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法[J].化工技术经济.2001.3.35-39.

新产品绩效 第4篇

一、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新产品成功的影响机制

基于内部匹配视域进行分析,组建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每一单元的人力资源实践都必须要保持同步。除去组建内容上理论研究与因子分析法外,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内部统筹性质的管理实践和企业产出是一致的。有鉴于此,研究各单元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无正向影响企业新产品的成功,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剖析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匹配的问题。

(一)全面培训制度的影响

首先,企业员工具备知识、技能以及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的作用就是通过组织来持续取得这种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独特的不可复制性资源是企业员工的知识,而员工的知识使企业得以行之有效的操作与利用组织的其他资源。员工具备知识、技能以及能力是企业实现进一步改进与打造新产品成功服务的决定性资源。故而,企业的知识、技术以及产品成功的经验是企业保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其次,全面培训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明确的强化了组织知识水平,也以此推动了企业新产品的成功。全面培训制度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与知识创新,不仅如此,也发展了企业组织创新所需的组织技术,进而全面提升了企业各阶层员工的专业技能,而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创新所必备的潜在资源。因此全面培训制度开发了企业员工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而这三点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有直接作用,对实现企业创新、产品成功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对员工实施核心技能的培训可以有效的推动实现产品创新,全面培训制度能够帮助员工扩宽知识面,并以此为产品的成功、创新提供开放的思想。

最后,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现,全面培训制度可正向影响企业新产品的成功。研究发现,企业员工培训对实现内部绩效与市场绩效均有明显的正向关系。Batty&Schneier同样认为,全面培训制度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有助于帮助员工发展新的技能,丰富员工的思维创新。

(二)全员参与

首先,全员参与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让知识与决策实现有机融合。在当前动态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企业完成新产品的创新周期极大缩短,市场内在机遇也更为复杂多变,组织都需最大限度上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与能力紧握机会。综合素质强的员工在参与到企业组织管理与决策过程中来,能够很好地防止企业内部集权决策所造成的各种不利弊端,也更为有利掌握组织内外部机会,进而提升企业组织的新产品创新、成功。

其次,全员参与下能够让员工满足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时效性,并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创新的热情。因而,有学者就认为,企业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非常关键,高素质的员工投入、参与可以积极地改变组织创新效能[3]。

最后,由于高素质员工的参与,也进一步带动了其他知识背景的员工,并把知识实施有效地交流成为现实,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让企业组织的新产品实现创新、成功成为可能。

(三)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组织目标之一,绩效考核本质上是基于团体、长期的考核,因而如何判定其为结果导向抑或是过程导向国内外还未形成一致看法。然而,可以明确的是,不管基于哪种导向,绩效考核都应当始终围绕组织的发展目标。在动态的复杂环境下,企业的发展目标便是实现持续、稳定的保证新产品的成功创新。故而,以组织发展目标的角度分析,绩效考核能够推动企业实现新产品成功。

二、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企业新产品成功的影响机制

(一)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

第一,组织学习能力。组织有许多工具管理学习过程,总体来看,组织学习需要依靠于组织无形资产,人是其中的载体。企业利用精细化的计划与组织学习持续性的增加了无形资产的,以此也就得到了市场竞争的优势。组织学习应当要开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所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支持组织学习的这个环节;不难发现,企业所取得的市场竞争优势的诸多种类能力,尤其是组织学习能力都和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践密不可分,而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学习能力成显著的正向关系。

第二,逆向工程能力。具体来说,该能力可类比成通过对某一产品的拆卸能够准确观察出其中的技术单元,进而取得在实施产品设计过程中仿制或完善知识的能力。换言之,这种能力可以将某些“装置”拆开,再经过分析观察后,再重新再生产出一个全新的然而是不同的、改进过的“装置”能力,并且,确保在此期间并未侵犯到原产品的知识产权。例如:软件工程与EULA创设知识构建的过程。EULA能够判断出其中哪些能够去复制,而哪些不能够复制。工程人员通过EULA来进一步整合产品、系统进而生成成功的创新产品。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全面的提升了企业员工的技能能力水平,其与组织知识、技能、经验、惯例相互作用、不断结合,影响形成了人力资源的能力,而此类能力则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例如逆向工程能力。

(二)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我国的新兴市场面临着重大的社会与经济的深化转型,其外部环境充满了变化,而环境动态性便成为了当前市场环境的特征。基于此,也从侧面更好地能够效验环境动态性在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调节功能。根据环境动态性的特征,使得现有产品、服务发生严重滞销,因而企业就必须要研发出成功的新产品与服务,利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适应动态性的环境和市场的需求,唯有掌握市场新的需求,方可得到客观的市场回报。环境动态性对于研究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价值,实际上是为了分析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不断竞争优势的外部机制,也是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适应性问题。

以人力资本理论视域发现,企业能够通过运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加大人力资本。能够自市场中“买入”人力资本(聘任),抑或是自企业内部得到(培训)。一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都发生了成本支出,存在机会成本。通常来看,处于动态环境中,行业的失业率会持续在较高水平,而稳定环境中失业率则大幅降低。究其原因在于,处于稳定环境中,员工的市场机会便会出现减少,而自愿离职的比例就会降低,其整体上的组织承诺程度高。基于“投资一回报”的因素,企业则更可适用于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推动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推动新产品的成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详尽分析了利用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积极对企业新产品成功的影响机制,并且解释了怎样在动态环境性下影响两者的外部机制。可以发现,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十分明显的正向影响着企业新产品成功,而这一管理系统也是利用动态能力所实现的。因此,在低环境动态性形势下,企业若要提升新产品的成功率,实施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再投入是良好选择。

参考文献

[1]Ana Carvalho&Carios Cabral—Cardoso.Flexibility through HRM in management consultingfirms[J].Personnel Review,2008,37(3):332-349.

[2]Barnes,Schuster D.Bassok,Y.&Anupindi R.Coordin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supply contractswith options[J].Manufacturing&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4(3):171-207

[3]杨东涛.制造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绩效[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4.

新产品绩效 第5篇

学习意图、吸收能力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作者:姜劲 孙延明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04期

新产品绩效 第6篇

一、指定高效产品提出的背景

2008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 导致实体经济环境严重恶化, 钢铁行业率先遭受重创。出口大幅减少, 房地产、造船以及汽车等用钢行业需求下滑。钢价暴跌,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利润被严重挤压, 钢企出现大面积亏损。从本公司情况来看, 钢铁主业利润下滑, 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为摆脱困境, 公司决定以财务品种效益测算为基础, 尝试推行指定高效产品运作, 并逐步优化完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高效产品如何“指定”

严格来说, 指定高效是一个相对概念, 并不完全符合高效定义。因为从公司产品定位及生产研发现状来看, 符合高效产品定义的不足20%, 而且受制于各种原因, 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因此只能立足于产线实际, “粗中取精”, 排出一部分效益较好的产品来, 通过这部分产品销量的提升, 逐步以高效产能替代并超越低效产能, 增效区间逐渐放大, 带动整体效益提升。基于此, 在指定高效产品确认上,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及标准:

(一) 确认原则:

1、效益好、批量大, 技术先进, 具有内部比较优势, 发展前

景良好, 有利于巩固、扩大现有市场份额, 同时兼顾开拓潜力较大的新目标市场。

2、根据效益变动进行动态调整, 每月确认一次。

以销售部门提报的高效产品目录为基础, 财务部会同销售、技术、生产部门, 结合当期效益、生产和市场情况提出优化建议, 调整后的目录提交公司审批后执行。

(二) 确认标准:

根据生产线的效益和经济批量确认指定高效产品。其中:对线内品种和规格较多且效益差距较大的产品, 将高于生产线平均利润又符合经济批量的产品确认为指定高效产品;对线内品种效益差距较小的产品, 以生产线设计的常规产品为基础产品, 高于基础产品利润的确认为指定高效产品;新产品已形成生产能力且有效益的作为指定高效产品。

(三) 目录确认:

先依据品种效益测算结果按照生产线或产品大类分别计算平均利润, 再根据平均利润和经济批量分生产线及产品大类分别确定线内指定高效产品的明细目录, 并根据当月产品实际实现的利润情况对下月指定高效产品目录进行修正和调整。

根据效益高低将指定高效产品进行排序, 高于平均利润100元的产品列为A类, 高于平均利润50元的产品列为B类, 高于平均利润的其他产品列为C类。

(四) 销售数量及比例的制定:

根据公司目标, 指定高效产品比例不低于当月销售总量的60%, 短期内实现这个目标只能通过结构的快速优化来完成。为此, 财务、销售、技术等部门通过加强市场调研, 了解高效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最终用户情况, 明确制约公司品种结构优化的关键环节, 并加强对标交流, 以同类产品企业的高效产品为标杆, 在提高A类高效产品权重比例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高效产品比例。

三、指定高效产品完成情况确认及考核

每月销售结帐后, 由财务部对当月指定高效产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 分别计算A、B和C类的销售数量及比例, 并根据当月的效益情况分别计算A、B和C类产品的增效金额, 汇总后上报公司考核主管部门。

考核主管部门将销售部门及钢轧各厂实行联挂考核, 进而提高各单位完成指定高效产品计划的积极性。在考核指标设置上, 将销售部门职工收入分别与指定高效产品销量、销售比例、实际效益挂钩, 按完成情况兑现奖惩。对钢轧各厂按销量实行重点激励, 超计划部分销量每吨奖1-3元。

四、实施效果

该办法的实施, 极大地调动了生产、销售、研发等部门的积极性, 各月均超额完成了指定高效产品销售计划, 在增产的基础上, 效益大幅度提升, 两年来, 指定高效产品比例由最初的50%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 每月提升效益2000万元以上, 促进了产品品种结构的持续优化, 为公司应对长期钢铁“寒冬”的考验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指定高效产品运作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

一是进一步做“细”做“实”。指定高效产品运作不是权宜之计, 是关系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效益突破的长期策略, 必须继续深入推进, 细化固化各项基础工作。要对指定高效产品目录的确定、效益测算、绩效认定及考核奖惩等各环节的工作进行认真梳理, 切实做细做实, 不留有余地。

二是变“粗中取精”为“优中选优”。不断提升指定高效产品的质量档次及效益贡献。2012年指定高效产品计划比例要达到70%以上, 幅度逐年提升, 这个提升不是产品外延的扩展, 必须通过产品内涵品质的提升来达到。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要紧盯各品种的效益测算情况, 严格按A、B、C标准提炼指定高效产品目录, 并实行动态调整, 最大限度提升A、B类产品的比例。

三是充分发挥新产品的引领作用。新的产销研一体化运行体制, 对公司现有产线进行了重新定位, 赋予了新产品研发明确的使命, 要重点推进实施新产品、高端产品的运作机制, 细化和量化考核目标和激励政策, 提升新产品产销能力, 以质量过硬、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 引领品种结构的持续优化, 提高产品盈利品质。届时, “指定”高效产品将摘去“指定”帽子,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效产品。

水产品冷链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水产品,冷链物流,绩效评价

1 引言

近些年来,水产品逐渐地被人们所喜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之上,为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要保证让广大消费者能够吃到保质保量的水产品,就必须保证水产品冷链物流的质量和速度,让其指标体系符合物流的进程。只有高效率、高速度、高标准的水产品冷链物流绩效标准,才能在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让顾客买得放心、吃得舒心,从而在享受美味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愉悦。为了水产品冷链物流能够顺利进行,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仔细地分析与研究。

2 水产品冷链物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国家对水产品冷链物流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制度和体制还不够完善

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正常开展需要制度、物流运输设备、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而这一系列的物资储备不能跟上冷链物流发展的需求,再加上国家的制度体制还不够完善,对有的物流公司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很好地保证运输设备、运输技术等各方面财力物力的及时到位,特别是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短缺,不能够保证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正常运行,严重地制约了冷链物流的运行。

2. 2 还没有真正地做到在第一时间内送达消费者的水产品订购需求量

在水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天气情况、运输设备、运输条件、工作技术、物流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凑、物流运输信息资源的共享不够及时,使得水产品冷链物流还没有真正地做到在第一时间内送达消费者的水产品订购需求量,做不到有些消费者的需求,那么整个实施过程就会大大地影响顾客对冷链物流的信誉度,也就无法真正做到为人们解决具体问题,不利于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正常流通,进而导致水产品质量的下降,影响经济效益。

2. 3 资金短缺也是水产品冷链物流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正常开展需要许多因素的共同努力,并不是单一作战体系,只是一个程序的更新,不能改变其中其它环节的情况,也无法保证水产品冷链物流整个运行体系的圆满完成。总而言之,要想这一系列体系的正常实行,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为其发展运行注入能量,从而满足其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现在的财政支出有限,节点企业的发展还比较欠缺,整个资金链还不完善,这些在无形之中就造成了水产品冷链物流资金的严重短缺问题,一旦得不到及时地解决,它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害,不能促进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正常运行。

2. 4水产品冷链物流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天气情况、环境条件等的影响

水产品作为人们餐桌上的事物,非常受大家的欢迎好喜爱。为了确保水产品能够顺利地进入顾客的口中,需要冷链物流的不断努力。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如果碰到阴雨天气,航空路线就会受到影响,水产品在停滞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腐烂、变质、脱水、变味等不良情况,为此,在水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提前考察天气情况,做好水产品食物的预防工作,以防发生特殊情况,而影响水产品冷链物流的顺利进行,导致水产品的严重损失,进而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那样岂不是得不偿失了。

3 参与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几大主体,对于冷链物流所预期的绩效期望

3. 1 水产品这个主要链接对于冷链物流所预期的绩效期望

水产品是随温度、天气、环境等变化而发生变化非常快的,根据事实表明,温度越低,对水产品的保护越有效,反之情况则完全相反。因此,在进行水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温度的冷冻效果,把水产品冷藏起来,以期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在天气潮湿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需要特别注意水产品,防止其发生一些质变,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对食物的要求。

3. 2 广大消费者对水产品冷链物流所预期的绩效期望

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飞快地发展,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标准的全新生活,他们对餐桌上的食物要求也是精益求精。水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而他们最为关心的就是运用较少的经济获取到最大程度的利益。消费者当然希望资金投入越少越好,而水产品的质量则是越新鲜越好,这就是与水产品冷链息息相关的广大消费者所希望的冷链物流绩效期望。

3. 3 国家、政府对水产品冷链物流所预期的绩效期望

国家、政府对水产品冷链物流实行宏观调控,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其在自行健康运转的情况下,逐步地实现人民对食物的渴望,在冷链物流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从起点到餐桌上的流通,尽量地减少流通过程中所需的费用,缩短一些不必要的流通资金,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锦上添花,最终达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目标。

3. 4 物流公司对水产品冷链物流所预期的绩效期望

物流企业作为实际的操作者,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给企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投入。因此,物流公司当然希望能够运用低成本、高效率来完成订单的派送,从而顺利地完成水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行。总而言之,物流公司对于水产品冷链物流的绩效期望就是运用最少的资金投入,使用高效率的物流水平来完成运行。

3. 5 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对水产品冷链物流所预期的绩效期望

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作为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中间渠道,需要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运输设备的投入,技术含量的投入等,而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失误,或者是不够及时等问题。因此,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对水产品冷链物流所预期的绩效期望就是希望资源共享,运输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但是切记,运输设备的先进与否一定要与实际的运输情况进行整合,不能单一发展,否则的话,可能适得其反。

4 针对水产品冷链物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提出一些改进的策略

4. 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在水产品冷链物流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并且需要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人们有法可依,时时刻刻约束着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否则,操作人员随便使用运输设备的话,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且影响水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行速度。

4. 2 国家需要加大对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支持力度,促进其顺利运行,从而为消费者服务做保障

在水产品冷链物流运行的过程中,国家需要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为物流的正常运行、及时给人们提供食物等做第一手资金准备。不仅如此,国家还需要安排专门的监督制度来对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从业人员、具体的实施机构实行监督与监管,以防出现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在水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农民的身体健康作保证,让他们用最低的钱财获得所需。

4. 3 对于顾客的订单要求要做到及时送达,保证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正常运作

物流公司对于顾客的订单要求要做到及时送达,不能爱理不理,故意拖延水产品的送达时间。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物流公司无法把水产品及时送到顾客的手中时,需要具体的操作人员及时地与顾客进行沟通,说明情况,相信顾客会体谅的。

4. 4 水产品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确保物流能够畅通无阻

水产品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地互换物流信息,让顾客和其它企业能够准确了解物流走向,进而确保物流能够畅通无阻。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水产品冷链物流的顺利运行需要政府、物流公司、冷链接上下游企业、消费者等各方面协调作战,共同做出努力,并且逐步地增加冷冻设施的技术含量,提高运输设备的先进性,增加财政的资金投入,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及时地沟通与交流,增加企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相处融洽,从而共同促进水产品冷链物流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季芳.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8.

[2]高吉,王玲玲.基于RFID技术的水产品供应链中信息管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2,(08).

[3]褚阳.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3,(07).

绩效考核系统的产品化设计及实现 第8篇

多数企业的日常活动是生产,有些还进行部分研发活动。不管是研发还是生产,都离不开管理与控制,而管理最终是落实到对人的管理。

绩效考核通过系统的方法和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能力及效果,其最终目的表彰先进、激励落后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但在国内不少企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还停留在人工操作层面上,有些单位的绩效考核甚至变为走过场,没有真正起到管理效果;而有些单位虽然重视年终考核,但却耗费不少的人力和时间,甚至影响到正常业务的开展。

随着计算机辅助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考虑使用计算软件系统来缩短考核时间,提升办公效率的同时使得考核过程更科学合理。由于每个企业考核标准和考核流程都各有不同,所以很难直接从其他企业照搬现成的考核系统。经过几个实际的定制考核系统开发经历后,我们设计了一个通用的绩效产品,经过一年的改进,已经形成一套可以分别运行在J2EE和.NET上运行的考核软件产品,该产品既可以对项目组又可以对员工个人进行绩效考核,目前已在多家企业实际运行,大大减少考核计算工作量,节省宝贵时间,提升了这些企业的管理效率,深化了管理效果。

1. 需求分析

1.1 系统特性

在信息系统开发的前期,我们需要找到系统涉众和系统参与者(用户),站在涉众的立场分析他们对系统的真正需要,总结出系统应该具备的特性。特性是系统为完成涉众的一个或多个需求而提供的一个服务[1]。表1-1列举了系统应具备的主要特性。

绩效考核的流程可大体归纳为制定计划、技术准备及收集资料、执行评价和结果运用四个阶段,如图1-1所示。

1.2 用例(Use Case)概要

在每个阶段各系统参与者需要的功能整理如表1-2所示: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分层体系结构

有些企业人数较多、地理位置分散,所以系统架构采用B/S架构,方便系统上线后的维护和升级,相关人员只要通过浏览器就能随时随地进行查询及操作处理。

系统在逻辑上简单分为三层,如2-1图如示:

用户界面表示层:

接收用户的操作要求,通过业务逻辑层计算结果并把数据以表格、直方图、饼图等直观方式展示给操作者。

业务逻辑层:

使用C#或者J a v a语言编写的针对具体的问题的处理,如计分算法。在.NET平台中可利用组件对象模型C O M+完成事务处理,而在J2EE平台可以既可利用应用服务器的事务服务也可简单使用Spring框架提供的轻量级事务处理来确保操作事务完整性。

数据访问层:

查询数据库中各类数据,将最新的数据结果更新回数据库。

在三层结构中,上层可以调用低层提供的服务,而下层不能使用上层服务。这种分层方式能避免各模块、组件间的较强耦合。为了使产品能同时支持J 2 E E和.N E T平台,所以在层次设计上是一致的,在具体层使用的技术有所差别。

在一些Java框架开源框架中,用户界面层和业务逻辑层之间通过数据传输对象(DTO)[2]来交换信息。在ASP.NET MVC框架中可利用视图模型(ViewModel)来交换。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通过数据实体来封装数据表中的字段,本产品中采用了微软的数据实体框架的思想来完成对象关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简称O R M)。在J a v a开源世界中,比较知名的有Hibernate框架,直接利用它就可以轻松地以实体对象方式进行数据处理,通过框架完成数据库中记录增删改的基本操作。

2.2 开发工具选择

数据库使用了微软的S Q L 2 0 0 5企业版,.N E T版本开发工具使用微软的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8。Java版开发工具则使用了MyEclipse6.0。前台页面展现组件则选用了基于WEB2.0的ExtJS2.0框架来达到桌面应用的体验效果。

2.3 考核指标设计及计分算法

多数企业使用的多级关键效能指标(KPI)方式,最终的指标直接指定了考核分值,表2-1给出了一个两级指标考核标准的简单示意:

实际的考核表还可能有第三层的考核指标项。在考核项较多时,以上方法就暴露一些弊端:首先确保计分正确性的工作量很大;其次是调整及新增考核项时要全部重新调整分值,耗费时间较多,比较容易出错。为此我们在产品中提出权重指标分解法及其相应的计分的算法:

1)划定一级指标权重;

2)考核项区分出A,B,C三等,A表示最重要的考核项,权重可以设置;

3)考核项的打分标准化,在操作时可通过系统设定对应为三个等级或者五个等级选择;

使用新方法,设A类权重系数为3;B类权重系数为2;C类权重系数为1,修改后考核表的表2-2所示:

改进后具体考核项的分值就不需要手工计算,只要指定各考核项的A B C分类,如果发现不合适的地方可以直接调节该考核项的A B C分类,今后也就比较容易在此考核表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考核项而形成新考核表,大大缩短了考核计划阶段的准备时间。

如何设置考核指标本身需要一定理论指导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并且不断积累优化。

为了实现考核的公平公正,评价环节一般又可在分成自评、互评、专家或领导评价等环节,最终的结果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出最终评分:

(V i代表第i个环节的评分,W i代表第i环节占的比重)

2.4 系统数据设计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基本上是围绕数据来服务的,所以数据模型的提炼相当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产品今后的扩展能力。本系统的主要实体类关系如图2-2所示。

在概念模型转换到物理模型时,我们做了适当的简化,上图中实线框中的实体均对应到了物理数据表中,而虚线表达的实体则可以通过一些附加字段或者使用系统参数表存储,对系统开发能起到一定的简化作用。

2.5 接口设计

用户认证接口:

由于本系统是一个辅助性的管理系统,所以必须考虑和原有系统的对接。如果原来系统已经使用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L D A P,如W I N D O W S下的活动目录技术)等,在集成时我们可以基于认证接口开发一个新的组件替换缺省的认证组件即可实现和原有系统无缝集成。

查询接口:

本系统上线后,能将系统中的考核结果导出给其他系统使用,一种是excel格式的文本,另一种是Web Service的形式,其他系统可以按照接口定义直接通过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协议查询有关考核结果的数据。

3. 部分功能界面展示

图3-1是参数设置的功能界面截图,通过参数设置,我们可以灵活设置评估环节、ABC权重及显示颜色等。

图3-2是评分的功能界面截图,打分功能和原来纸面打分类似:直观明了,操作迅速,不易出错。如果有遗漏项没有打分时系统还会提醒。

图3-3是众多辅助分析的一个功能界面截图,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一眼看出评委是否存在不公正的打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传统考评中常常难以发现!

4. 结束语

本文从软件产品设计的角度,对绩效考核系统的主要需求、开发的技术架构设计、评分算法作了总结,希望对开发类似系统的开发人员有所帮助。使得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学校等单位加快实现高效、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管理。

参考文献

[1][美]Dean Leffingwell,Don Widrig著;蒋慧译.软件需求管理用例方法(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65

新产品绩效 第9篇

一、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意义

科技进步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要取得并保持长足的持续发展,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并永久性地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谋发展的道路。因此,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推动国家发展的着力点。政府优先购买具有自主创新性质的国内产品,是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政府采购优先采购本国产品是国际通行做法。发达国家与地区都通过立法等手段硬性规定本国技术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优先权,作为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我国,更有必要确立政府采购优先购买本国自主创新产品的方针。政府采购是令众多企业垂涎的一个大市场,如果本国企业自主创新性质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享有优先权,则必定会有不少国内企业为获得政府采购的一块市场而摒弃原先依托国外技术生存的方式,走上自主创新谋求发展的道路,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企业面对技术、市场、经营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承受着巨大的创新风险,这些企业殷殷地期待着政府采购的福音,希望通过政府采购缓解自主创新的市场压力,减少自主创新的经营风险,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对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实施紧迫性。

政府优先采购具有自主创新性质的本国企业产品,实质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最终谋求国家的长久发展的明智之举、有效之法。其选择的是一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连环发展路径,如下图。

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实施

实行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优先采购,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持久活力,既是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政策手段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名正言顺途径,又是政府在全球竞争形势下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国家长足发展战略目标的远见卓识方略。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从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自主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的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并规范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实施。

(一)建立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的制度

政府首购是鼓励自主创新的必要举措,《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于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暂不具有市场竞争力,但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采购人或政府首先采购。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自主研发、试制生产、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只要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经认定后就由政府进行首购。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政府应当通过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确定研究开发机构,签订政府订购合同,并建立相应的考核验收和研究开发成果的推广机制。对于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通过出资购买帮助其克服打破资金瓶颈、打开市场局面。

(二)实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

政府应当优先安排自主创新产品采购预算,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功与控制。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编制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针对自主创新产品需求与经营的不确定性和初次性,编制增减预算则缺少数据依据,因而应采用概率预算或零基预算,并实行概率预算或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相结合的方式。绩效预算在编制预算时要明确预算资金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及为实现目标而设定的计划支出数额,以该支出量化指标衡量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达到的结果。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纳入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在共性考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中,增加自主创新产品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对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形成影响等相关专项指标,从而有利于政府的决策,有利于预算情况执行的分析。通过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以及执行中的控制与考核,可强化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预算约束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有利于政府采购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控制力的发挥。

(三)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倾向性

明确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向高技术产业倾斜,对高技术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采取同等优先的采购原则是不够的。目前政府采购的规范化管理程序以及采购决策评价指标,本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未必一定能够进行政府采购的范畴。要想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产品及创新技术的政府采购范围与力度,就要在通过技术手段合理设置自主创新产品在采购决策评价指标,提升采购评价方案中自主创新的分值比重,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与服务项目应在采购评价指标中得以突出体现。依据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目标确定关键评估指标,通过指标的预算与执行数据分析,确定评价执行效果,并进一步进行因素分析,并事前进行敏感性分析,以保证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以政府较少的资金实现对自主创新企业产品的最大采购支持。

三、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绩效评价管理

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循环的流动过程,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其直接影响政府采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影响政府采购扶植企业自主创新目标实现的质量。企业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绩效管理是保证政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宏观目标实现的关键,而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制度为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规则体系,其实质是对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种规范与安排。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也体现在对社会利益的规范与安排上。为此,必须认真开展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以监督并检查政府采购项目是否实现了应有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目标。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制度也是对绩效评价活动规律性的把握,是对绩效评价活动规律的总结与反映。制度的规律性能够保证绩效评价活动的科学化,客观地反映政府采购活动,并提供正确的引导。

适应企业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特殊要求,必须创新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制度,运用理性的思维在综合分析考量的基础上,根据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政府采购活动的特点,建立一套指导、激励和约束政府采购绩效评价行为的规范体系。该规范体系不仅从静态的角度确立绩效评价活动中各种要素的结构关系,还要遵循动态性管理原则,实现政府采购的短期绩效与长远绩效的辩证统一,定量评价标准与定性评价标准的有机结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项目,由于采购金额巨大,投资时间和运行周期较长,经济效益的产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但外溢效益即社会和生态效益又比较明显,如果只用单一性质的标准进行评价,则会使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采购项目的真实绩效,因此要求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绩效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实现短期绩效与长远绩效的和谐统一。

新产品绩效 第10篇

1 生鲜农产品配送的特点

生鲜农产品配送是配送中心最主要的职能,处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中后端,为超市和各农贸市场提供服务。它是人们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巨大;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保鲜性”和“多样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生鲜农产品配送具有多品种、少批量、高频率、快速响应等特点,属于灵活的、柔性化的配送。部分生鲜品需要使用专业性比较强的配送系统。我国小型连锁生鲜超市需要每天配送1次,国外有些生鲜易腐蚀商品需每天配送3次。因为对温度和运输要求高、设备要求较高,响应时间短,生鲜农产品配送服务的半径也相对有限。

2 生鲜农产品配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评价指标是整个评判体系的关键,是获得客观真实评价结果的前提。相对于一般产品的配送,生鲜农产品配送更为复杂,对灵活性、时效性的要求更强。本文以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原则为基础,结合生鲜农产品配送的具体特点,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生鲜农产品是有生命的动物性和植物性产品,本身的自然物理特性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易腐易损性,时效性强,对仓储、运输设备和流通要求高,比如水产品的冷藏和冷冻运输、牛奶等制品的恒温运输等,所使用的设备专用性强、投资较大。因此,将配送设施、配送作业能力、配送服务效果设置为准则层。生鲜产品对时效性要求很高,配送速度是顾客获得健康无损蔬菜的重要保证,所以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重要的评价因素。配送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处理异常的顾客服务要求的能力以及发生故障时恢复的可行性两个方面。其中,处理异常的顾客服务要求的能力可以用异常实际处理完毕数与异常要求需要处理数的比率来衡量。故障处理能力可以用发生故障的标准恢复时间和实际恢复时间之间的关系来计算。k=α×k1+(1-α)×k2其中:k——作业灵活性指标值;kl——处理异常顾客服务要求的能力指标值;k2——故障恢复的能力指标值;α——处理异常顾客服务要求与故障恢复的能力相比的重要程度。新顾客的增长率,即相同时间段内前期新顾客的增长率与本期新顾客增长率的比值。顾客满意度,可通过回访确定满意的顾客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率。为了使满意度的计算更为合理,应把满意数、较满意数、基本满意数等统一折算。

3 综合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集成AHP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AHP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提出来、将复杂系统简化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变换理论对多因素影响的问题进行单层次或多层次综合评价的评估方法,是解决带模糊性问题的有利定量分析工具。由于影响生鲜农产品配送绩效的因素大多都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同时涉及到的因素数量繁多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本文采用层次分析与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相集成的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3.1 建立模糊集

(1)定义准则层指标集有n个因子,B={B1、B2、…、Bn};

(2)定义因素层指标集Bk={Ck1、Ck2、…、Ckm},k=1、2、…、m;

(3)定义评语集P={P1、P2、…、Pt}和相应的秩次{d1、d2、…、dt}。

3.2 确定权重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判断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生鲜农产品配送与其他产品配送的差异主要通过不同准则层及因素层因子的权重来反映,所以权重的合理确定对于生鲜农产品配送绩效评价的正确性有显著的影响。

(1)确定准则层各因子相对目标层的权重

(2)确定因素层各因子相对准则层因子的权重。假设某准则层因子Bk有m个因素层因子,则w Ck=(w Ck1、w Ck2、…、w Ckm)T。

3.3 模糊评价

(1)确定一级模糊评价矩阵。假设准则层因子Bk下m个因素层因子,Bk到评语集P的模糊评价矩阵为Xk=(xij)m×m,k=1、2、…、n,其中xij表示因素层指标Cki对第j级评语集hj的隶属度。其确定方法为:对专家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得到对于指标Cki有hi1个h1级评价,hi2个h2级评价,…,hit个ht级评价,则有

(2)一级模糊评价。对各因素层指标Cki的评价矩阵做模糊矩阵运算,得到准则层因子Bk对于评价集H的隶属向量Sk=w Ck×Xk,记为R=(S1,S2,……Sm)T。其中,评价矩阵的计算按照乘法取小、加法取大的原则进行。

(3)二级模糊评价

在一级评价基础上,再对准则层因子Bk的评价矩阵(R)做模糊运算,得到B对于评语集H的隶属向量S=w B×R,归一化处理后即为该运营绩效相对于某评语集因子的评价结果。

3.4 综合评价

得到了评价指标S之后可以利用最大隶属度法、加权平均法、模糊分布法等方法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定量的评价。

4 实例应用

假设对某一生鲜农产品配送绩效进行评价,结合该配送的实际状况构建绩效评价的层次结构,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评语层,如表1。

4.1 建立模糊集

如表1所示,其中评语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相应的秩次为(5,4,3,2,1)。

4.2 计算权重

(1)准则层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通过对三个评价准则进行比较考虑,得到A-B判断矩阵,如表2。其中,w B1=(1×1/5×1/3)1/3=0.4 0 5,同理可得w B2=2.4 6 6,w B3=1。归一化后可最终确定w B=(0.105,0.637,0.258)T。

(2)因素层对准则层的相对权重。由上述方法可得到因素层对准则层的相对权重。以配送作业能力各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为例。通过5个因素层因子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得到B-C判断矩阵,如表3。其中,w C21=(1×3×9×5×7)1/5=3.936,同理可得w C22=2.036,w C23=0.254,w C24=1,w C25=0.491。归一化后可最终确定w C2=(0.510,0.264,0.033,0.129.0.064)T。

同理,可确定w C1=(0.152,0.357,0.491)T;w C3=(0.412,0.335,0.253)T。见表1。从权重的分布中可以看出,准则层B2因子中反应速度的配送及时性因子的权重在该准则层中是最大的,而包含该因素的准则层因子的权重也是所有准则层因子中也是最大的,与实际生鲜农产品配送时效性强的特点符合。

4.3 模糊综合评价

(1)一级评价。首先建立评价矩阵,以B1“配送设施”为例,根据该配送当前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所属三个因素对评价结果分别属于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的隶属度,进行一级模糊评价。如

(2)二级评价。将上述评价向量作为上层指标评价矩阵,得出二级综合评价:

最后,结合评语集的秩次进行综合评价。

由此可知,当前该生鲜农产品的配送绩效处于一般和较好之间,偏向于一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5 结语

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生鲜农产品配送绩效的评价,通过层次分析法合理地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二级模糊综合评价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较强可靠性和科学性。通过客观的评价便于配送中心全面准确地评估当前的配送状况,并通过评价矩阵和一级评价的计算过程更为详细地了解薄弱的具体环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善。

摘要:本文针对生鲜农产品配送在配送中心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生鲜农产品配送的特点为基础,从配送设施、配送作业能力、配送服务效果这三个方面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和因素层等各级指标的权重,详细阐述集成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生鲜农产品配送评价的步骤,最后,通过算例证明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配送,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龚迪,生鲜物资物流配送的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储运,2007,(5).

[2]童明荣,薛恒新等,现代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11):14~18.

[3]王炳勋,魏国辰,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物流绩效的立体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

上一篇:财务发展下一篇:学习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