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眠原因范文

2024-08-29

休眠原因范文(精选8篇)

休眠原因 第1篇

关键词:茶条槭,种子,休眠,抑制物

茶条槭 (Acer ginnala) 属阳性树种, 为槭树科槭树属落叶乔木, 喜温暖, 耐寒;抗风雪, 耐烟尘[1]。其树干直, 花有清香, 夏季果翅红色美丽, 秋叶又易变成鲜红色, 翅果成熟前也红艳可爱, 是良好的庭园观赏树种。此外, 茶条槭还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 其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没食子酸[2]。

为更好地从茶条槭叶中分离获得没食子酸, 研究茶条槭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极具必要性。迄今为止, 关于茶条槭繁殖的方式已有较多报道, 包括植物组培繁殖、扦插繁殖、播种繁殖。但关于播种方面仅有董立国等的报道, 主要是采用层积催芽和浸种催芽的方式进行比较, 层积处理后出芽率较高, 浸种处理后出芽率低, 且不整齐, 可能有休眠, 但没有相关报道。该文主要从吸水速度、抑制物的生物鉴定方面展开试验, 探索茶条槭种子的休眠原因, 以为后期茶条槭发芽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此次试验材料茶条槭种子, 于3月上旬收集于三峡坝区苗圃研究中心种植资源圃, 采集八年生左右植株上无病虫害、完整的成熟蒴果, 黄褐色翅果, 种壳较硬, 通过水选得纯净种子。随机抽样测定种粒平均长度为3.02 cm (含果翅) , 千粒重为30.58 g。作生物鉴定用的白菜种子在市场种子站购买, 种子千粒重约2.55 g。

1.2 试验方法

1.2.1 吸水速度测定。

分别称取带翅果、去翅带种皮、去种皮的种子各2 g, 置于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 在25℃恒温下吸水。每隔2 h捞出种子, 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称重, 直至种子重量不再变化, 3次重复, 计算平均值 (种子净吸水量=所称重量-种子重量) [3]。

1.2.2 抑制物的生物鉴定。

取茶条槭种子3个不同部位 (果翅、外种皮、胚乳+胚) 各2 g, 然后加30 mL蒸馏水, 在25℃恒温下浸提48 h, 过滤。分别用上述3种滤液浸泡白菜种子, 以清水作对照 (CK) , 25℃恒温下浸泡12 h, 每个处理100粒种子, 3次重复。计算发芽率, 并选取30株幼苗, 测定其平均根长、芽长、鲜重、干重和相对含水量[3]。

2 结果与分析

2.1 吸水速度试验结果

由图1可知, 茶条槭3种去除不同部位种子的吸水特点均是前2 h吸水量呈直线性上升。其中带翅果前2 h的净吸水量约占总吸水量的60.41%, 2~24 h吸水速度较快, 约占总吸水量的29.19%, 24 h后吸水速度开始减缓, 至42 h达到饱和, 此时果翅吸足水但未破裂。去翅带种皮种子前2 h的净吸水量约占总吸水量的48.32%, 2~20 h吸水速度较快, 约占总吸水量的36.82%, 20 h后吸水速度减缓, 至40 h达到饱和。去种皮种子前2 h的净吸水量约占总吸水量的58.42%, 2~8 h吸水速度较快, 约占总吸水量的33.66%, 8 h后吸水速度开始减缓, 至22 h达到饱和, 此时去种皮种子吸足水且有极少部分已露白。结果表明, 翅果的吸水速度和吸水量都明显比去翅带种皮种子和去种皮种子大, 但翅果达到饱和吸水时间比去翅带种皮种子和去种皮种子分别晚2、12 h。据此可说明果翅可透水, 因而能否吸收水分不是影响茶条槭种子发芽或休眠的主要原因, 但去掉果翅和种皮有利于茶条槭种子快速吸水饱和。

2.2 生物鉴定试验结果

2.2.1 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发芽率、芽长、根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 以CK的发芽率最高, 其与果翅浸提液、种皮浸提液、胚乳+胚浸提液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果翅浸提液、种皮浸提液处理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 但二者与胚乳+胚浸提液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由此可初步推断, 茶条槭种子的各个部位都含有抑制发芽的物质, 其中胚乳+胚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最强;果翅、种皮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次之。

从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发芽的芽长影响多重比较来看, 胚乳+胚浸提液对大白菜种芽长的抑制作用最强, 果翅和种皮的浸提液与CK相比对大白菜种子芽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从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发芽的根长影响多重比较来看, 对大白菜根长的抑制作用强弱排序为:胚乳+胚>果翅、种皮>CK。即表明“胚乳+胚”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根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 且抑制作用极显著地强于果翅与种皮浸提液;果翅、种皮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根长也有抑制作用, 但二者无明显差异。由此推断, 茶条槭种子发芽抑制物质主要集中在胚乳和胚中, 其次为果翅和种皮, 这些抑制物质可能是茶条槭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显著水平,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0.01显著水平。

2.2.2 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萌发其他指标的影响。

由表2可知, 各部位浸提液对大白菜干重作用不显著, 除“胚乳+胚”浸提液降低了大白菜鲜重和相对含水量, 提高了大白菜种子腐烂率外, 其他各部位浸提液处理则差异不显著。由此表明, “胚乳+胚”浸提液中所含的抑制发芽及生长物质最多[3,4,5]。

3 结论与讨论

(1) 茶条槭的果翅能透水, 因而吸水量不是影响茶条槭果实发芽的主要原因[3,4,5]。

(2) 茶条槭果实各部位均含有发芽抑制物质, 其中胚乳和胚中含量最多, 抑制作用最强, 要打破茶条槭种子休眠, 关键是要降低二者的抑制物含量[3,4,5]。另外, 在采用胚乳+胚进行48 h浸提和吸水量试验时, 部分种子有破芽现象, 因而软化或去掉果翅和种皮有利于提早发芽。该试验采用去翅种子和去种皮种子进行田间播种试验, 2种不同处理的材料在不加任何激素的情况下, 去种皮的种子仅在2周内就有发芽现象。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2]李海艳, 宋继园, 董杰, 等.茶条槭愈伤组织的再生体系建立及其没食子酸含量的测定[J].植物学通报, 2008, 25 (2) :212-219.

[3]叶要妹, 王彩云, 史银莲.对节白蜡种子休眠原因的初步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 1999 (4) :45-47.

[4]余启高.厚朴种子休眠解除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7.

刺参休眠规律的研究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条件选用莱州东方海洋股份有限公司刺参育苗车间水泥育苗池两个,池规格为长(5m)×宽(2m)×高(1m)。东方海洋2hm 2(约30亩)刺参养殖池塘1个,刺参试验养殖点面积1 334m 2(约2亩),再使用隔离网分割成4部分,池塘底部采用瓦片造礁。

水质条件育苗车间用水为池塘水体,水温可人工控制;池塘养殖用水为抽取外海海水,日换水量为20%左右,水温周年变化范围为-1.2~32.0℃,盐度为26~31,pH为7.9~8.4,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池塘水深1.2~1.6m。

刺参苗种采用东方海洋限公司养殖的不同规格的刺参苗,选用规格有6种,体质量分别为<0.5g、0.5~1.0g、2~3g、5~10g、30~50g、100~200g等;越冬试验选用体质量为80~200g的刺参为试验对象。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将不同规格的刺参分别养殖。体质量<0.5g和0.5~1.0g两种规格分别放养于育苗车间内两个水泥育苗池;体质量为2~3g、5~10g、30~50g和100~200g等4种规格的刺参分别放养于池塘内设好的4个养殖区域内;越冬试验观察池塘内体质量为80~200g刺参的生命活动规律。

育苗车间内养殖的刺参每隔4d倒池1次,同时测量刺参体重,以此为依据计算投饲率;池塘内养殖的刺参,投放密度为:2~3g规格每平方米投放6只,5~10g规格每平方米投放4只,30~50g规格每平方米投放3只,100~200g规格每平方米投放2只。

1.2.2 试验方式

育苗车间内刺参苗每日早晚投喂2次煮熟的鼠尾藻粉,投饲率为刺参体重的1.8%~2.3%;池塘内刺参主要靠摄食池底底栖硅藻、有机碎屑、有益菌和腐烂的海藻等食物,在池底相同饵料密度条件下,其摄食量与活动轨迹长度成正比关系,所以池塘养殖刺参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以日均活动轨迹长度为标准设定。

由于池塘内刺参投苗密度较小,所以其活动轨迹较清晰。测量方式为:每天下午定时对试验测量对象进行拍照定位,第2天早再对其进行拍照定位,同时用软尺测量其夜间活动轨迹长度,下午再拍照定位,同时测量其白天活动轨迹。将4种规格的刺参各定位30只作为测量对象,然后计算其平均值,作为各规格刺参日均活动轨迹长度。

1.2.3 水温变化

育苗间内水温变化试验时间起始于4月20日,至5月6日结束。试验期间,车间内水温调节变化范围是根据体质量<0.5g和0.5~1.0g的刺参最佳生长水温(分别为23~27℃和19~23℃)而设定。水池水温测量方式为:每6h测量1次,取其平均值,即为当日平均水温。水温调控方式为:体质量<0.5g,育苗池水温由20℃以每2d升高1℃的速度逐渐升温至27℃(限于条件,27℃以上水温未做试验);0.5~1.0g,水温由17℃以每2d升高1℃的速度逐渐升温至25℃。

池塘水温变化试验时间起始于4月20日,至6月9日结束。池塘水温测量方式为:每日早中晚3次测量池塘内表层和底层水温,取其平均值。池塘内水温为自然水温,其变化范围为:由试验开始时11℃,至试验结束时达到27℃。试验水温变化范围是根据体质量为2~3g、5~10g、30~50g和100~200g等4种规格刺参的生长水温及休眠临界温度而设定,水温变化范围大于育苗车间内水温变化范围。

刺参越冬水温变化刺参越冬试验时间起始于12月1日,至翌年3月20日结束。池塘水温测量方式为:每日早中晚3次测量池塘内表层和底层水温,取其平均值。池塘内水温为自然水温,水温变化范围为:试验开始时水温由5℃逐渐降低至-1.2℃,至翌年3月20日试验观察结束时水温升高至6℃。

2 结果

2.1 不同规格刺参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生长观察

育苗车间内,体质量<0.5g和0.5~1.0g两种规格刺参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以投饵量为标准设定。试验期间,前者在水温逐渐升高过程中日均投饵量逐步增大,称重显示日均增重与日均投饵量有关,即水温处于25~27℃时摄食量最大,日增重也最大;后者在水温17~23℃时随着水温的升高其投饵量和日增重量逐步增大,当水温升高至25℃时摄食量减少,其投饵量和日增重逐步减少。

由于池塘内刺参主要靠摄食池底底栖硅藻、有机碎屑、有益菌和腐烂的海藻为食物,在池底相同饵料密度条件下,其摄食量与活动轨迹长度成正比关系,所以体质量为2~3g、5~10g、30~50g和100~200g等4种规格刺参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以日均活动轨迹长度为标准设定。不同水温段,它们的日均活动轨迹长度和生理生态变化均有变化(表1)。试验观察发现,体质量<30g的刺参未出现夏眠现象;30~50g的在水温达到23℃以上时逐渐出现停止活动和摄食现象,进入夏眠;100~200g的在22℃时即出现逐渐停止活动和摄食现象,进入夏眠而停止活动,基础代谢下降,身体缩小、变硬,消化道逐渐萎缩退化,直到水温逐渐降低至18~19℃时才复苏。试验测量发现整个夏眠期间,30~50g的减体质量58%,100~200g的减体质量45.6%。

2.2 刺参越冬观察

选择80~200g规格的刺参为试验观察对象,同样以刺参日均活动轨迹长度为标准反映其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观察发现(表2),当池塘水温降低到5℃以下时,刺参日均活动轨迹随水温逐渐缩小;当降至1℃以下时,刺参逐渐停止活动,于瓦片下匍匐不动逐渐进入冬眠状态。直到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池塘水温升到4℃左右时才观察到刺参出来活动摄食。

3 讨论

本试验通过对体质量<0.5g、0.5~1.0g、2~3g、5~10g、30~50g和100~200g等6种规格刺参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日均投饵量及活动轨迹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体质量<0.5g和0.5~1.0g的刺参在不同水温段的摄食量变化,由此判断水温环境的变化对刺参生命活动规律的影响。根据体质量2~3g、5~10g、30~50g和100~200g等4种规格刺参在不同水温段日均活动轨迹的变化,判断水温环境的变化对刺参生命活动规律及生理特征的变化,得出不同规格刺参的临界温度。

袁秀堂等[1]研究认为,当水温升高达到一定范围后,刺参的摄食停止,即可判定进入夏眠状态。Yang等[4,5]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质量72.3~139.3g刺参夏眠临界温度为24.5~25.5℃,而28.9~40.7g的为25.5~30.5℃。本试验在池塘水温自然变化条件下,得出判断刺参夏眠的临界温度为:体质量30~50g的≥23℃,100~200g的≥22℃,其他规格的未发现有夏眠现象。以上试验是根据刺参摄食量的变化判断刺参是否进入夏眠状态,试验结果与Yang等[4,5]的实验结果略有不同。其可能的原因为:试验确定刺参的夏眠指标不同、不同试验间条件的差异及刺参的不同来源。

董云伟等[3]和李丹彤等[6]研究认为夏眠期间刺参会出现活动减少、体重减轻、内脏器官退化等现象;李润玲等[7]和李霞等[8]认为刺参进入夏眠后,消化道逐渐退化,整体变细、变短,各部分的界限也变得不明显。本试验观察发现进入夏眠的刺参基础代谢下降,身体缩小、变硬,消化道逐渐萎缩退化,并且随着水温的持续升高和夏眠的深入,消化道出现进一步的萎缩和退化现象。当水温降低至18~19℃时刺参逐渐复苏,夏眠结束,消化道的结构又逐渐恢复。

刘永宏等[2]研究发现,在60d的夏眠期,1龄参、2龄参、2~3龄参和3龄以上参分别减体质量52.8%、39.7%、45.5%和30.4%。本研究发现,整个夏眠期间,体质量30~50g刺参减体质量58%,100~200g减45.6%。刘永宏等[2]以刺参不同生长年龄段为标准设定试验,而本试验是以刺参不同体质量规格为标准设定试验。由于设定试验标准不同,所以试验结果略有区别。

董云伟等[3]和于明志等[9]认为当温度过低时,刺参会出现活动停止、生长停止、代谢下降等现象。本试验发现,当水温处于5℃以下时,刺参日均活动轨迹随水温降低而逐渐缩小,当降至1℃以下时,刺参逐渐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当翌年水温升到4℃左右时才观察到刺参出来活动摄食。

夏眠和冬眠是刺参生长的重要阶段,但目前对休眠过程中行为、生理和分子机制尚缺乏深入了解,以后应在阐明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手段缩短休眠期,降低休眠期死亡率。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刺参温度生理生态学将成为水产养殖生物学领域重要的研究热点。随着新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的发展,深入持续的研究对于丰富刺参生物学、发展养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研究刺参休眠的临界温度及其休眠期间体特征的变化情况。试验在室内育苗车间和室外刺参养殖池塘同时进行,室内水温人工调控,池塘水温为自然水温,试验选择体质量为<0.5 g、0.51.0 g、23 g、510g、3050 g和100200 g等6种规格的刺参苗种作为试验对象;室内试验,通过人工控制水温,观察体质量为<0.5 g和0.51.0 g两种规格刺参的摄食情况;室外试验主要根据自然水温的变化,观察不同水温阶段体质量为23 g、510 g、3050 g、100200 g等4种规格刺参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体质量<10 g的刺参未进入夏眠,体质量>30 g的刺参当水温升到>22℃时,逐渐进入夏眠,冬季当水温降到<1℃时,刺参逐渐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

关键词:刺参,休眠,临界温度,体特征

参考文献

[1]袁秀堂,杨红生,陈慕雁,等.刺参夏眠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7,31(8):88-90.

[2]刘永宏,李馥馨,宋本祥,等.刺参夏眠习性研究I.夏眠生态特点的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1996,3(2):41-48.

[3]董云伟,董双林.刺参对温度适应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5):908-912.

[4]YANG H S,YUAN X T,ZHOU Y,et al.Effects of body size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food consumption and growth in the sea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estivation[J].Aquaculture Research,2005,36:1085-1092.

[5]YANG HS,ZHOUY,ZHANG T,et al.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duringaestivation[J].J Exp Mar Boil Ecol,2006,330(2):505-510.

[6]李丹彤,常亚青,陈炜,等.獐子岛野生刺参体壁营养成分的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6,21(3):278-282.

[7]李润玲,丁君,张玉勇,等.刺参夏眠期间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4):15-19.

[8]李霞,王霞.仿刺参在实验性夏眠过程中消化道和呼吸树的组织学变化[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22(2):82-85.

电脑休眠是什么意思 第3篇

电脑休眠是将当前处于运行状态的数据保存在硬盘中,整机将完全停止供电,因为数据存储在硬盘中,而硬盘速度要比内存低得多是它的游戏或者其他程序还在电脑上运行,通常唤醒休眠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

跟开机时间差不多,就是将文件拷贝到硬盘上,监视器和硬盘都会关闭,但是还是节约了电,并且还降低了计算机的使用损耗。如果你的计算机被无故切断电源之后的话,在你重新开启电脑的时候还是是恢复到以前所有工作,包括没来得及保存或关闭的程序和文档,都会完全精确地还原到离开时的状态。

种子休眠类型及其破除方法 第4篇

对于种子休眠, 至今却没有一个完全被认同和接受的定义, 普遍接受的是Baskin等所提出的:种子休眠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萌发的现象[2], 在任何物理因素组合作用下, 这种种子本身具有正常的活力。

1 种子休眠的类型

目前, 大家比较认可Harper分类系统, 这种分类方法侧重于种子休眠萌发的环境学因素, 没有考虑到种子休眠本质的多样性, 将种子休眠分为3类:内生型、诱导性和强迫型等, 在已发表的种子休眠的文献中, 这类分类方法应用较多。

前苏联科学家Nikollaeva提出的种子休眠分类体系, 在种子休眠理论中最为完善。他将休眠分为外源休眠和内源休眠两大类, 主要根据诱发休眠的部位不同, 外源休眠由于胚乳或种皮、果皮覆盖在胚上, 从而抑制了种子的萌发[3];内源休眠则主要由于胚的一些特性, 使种子的萌发得到了抑制。在此基础上, Nikollaeva根据发生机理的不同, 将休眠分为7类:一是生理性休眠。可以再分为浅度休眠、中度休眠和深度休眠, 主要是由种胚生理抑制作用引起的, 通过低温层积处理等方法加以破除;二是物理休眠。由种皮或果皮不透水引起, 破除方法是打破果皮或种皮的阻碍作用, 使种子得以萌发;三是综合休眠。具有生理性和物理性2种休眠形式;四是形态休眠。这种休眠由于种胚细胞尚未分化或种胚尚未发育完全, 这些种子需要经过一个后熟阶段才能萌发;五是化学休眠。种子种被中存在着一种萌发抑制物, 通过移除种被的方法可以破除这种休眠;六是机械休眠。这种休眠也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木质化、坚硬的种被, 使胚根不能突出引起不能萌发;七是形态生理休眠。一般是对于未发育胚或线性胚的种子, 它具有生理与形态的双重性休眠。

2 种子休眠的原因分析

2.1 种被引起的种子休眠

一是限制气体交换。有些种子必须在去除种皮后胚才能与氧气直接接触, 一方面可以避免CO2的积累使植株代谢失调, 引起不发芽;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种皮对胚产生的CO2的阻抑作用, 如田芥菜、菠菜和西瓜等。二是限制水分的吸收。休眠的原因为种皮过硬而吸胀萌发很难, 这类作物由于种皮结构致密, 表皮有角质或蜡质沉积物, 致使表皮不透水, 如紫云英。三是对胚生长的机械限制。以胚覆盖层起着物理阻碍作用, 胚吸水产生的动力不足, 胚根不能穿破表皮引起萌发, 如南芥植物和未成熟的白蜡树种子。

2.2 胚引起的种子休眠

一是胚的生理休眠。这些种子必须经过湿沙层积作用, 完成生理休眠后成熟才能萌发。这些种子虽然胚成熟了, 但是种子内部缺乏生长物质从而不能萌发, 以蔷薇科种子较多。二是胚的形态休眠。这些植物由于未完全分化或发育引起的种子休眠, 如东北刺人参种子只有当条件适宜, 才能正常萌发;还有银杏种子脱落时, 种胚只成熟了1/3, 只有经过变温条件, 才能有利于胚的完全发育。

3 种子休眠的解除

3.1 物理方法

一是物理处理。主要针对一些种皮透性差或硬实性种子, 用一些物理机械方法如夹裂、摩擦等破坏表皮, 从而实现解除种子休眠。二是温度处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花卉、禾本科植物, 尤其是对于野生植物种子, 通过变温处理可以有效破除硬实的种子或未经过生理休眠的种子。用适当的低温处理或高温干燥处理, 有利于增加种壳的通透性, 促进种子新陈代谢[4]。三是层积处理。对于含有萌发抑制物质的种子效果明显, 层积可以使激素含量发生变化, 胚形态发育成熟, 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 提高种皮通透性, 常见有恒温层积和变温层积。四是射线处理。可用适度的X射线、γ射线和超声波, 也可以用不同光照处理, 促进种子萌发。

3.2 化学方法

一是激素处理。大多数由于脱落酸等植物萌发抑制物, 如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赤霉素、乙烯和萘乙酸等, 可通过激素处理打破和缩短休眠。二是有机化学药剂处理。可以用PEG、PVA、硫脲和丙酮等有机化学溶剂处理某些种子, 从而可能破除休眠。三是无机化学药剂处理。如高锰酸钾、盐酸、硝酸、浓硫酸和过氧化物等强氧化剂, 可以有效地改变种壳的透性, 打破种壳坚硬导致的休眠。由于休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有的种子需要采用2种以上的方法打破休眠。

摘要:种子休眠是种子对环境产生的生物适应性, 对种子休眠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阐述了种子休眠的类型, 分析了其原因, 提出了破除方法, 以供广大种子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种子休眠,类型,原因,破除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期和, 尹小娟, 叶万辉, 等.顽拗型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种子顽拗性的进化[J].生态学杂志, 2006, 25 (1) :79-86.

[2]BASKIN J M, BASKIN C C.A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seed domancy[J].Seed Sci Res, 2004, 14:1-16.

[3]李慧, 唐启源.种子休眠类型及休眠解除的研究概述[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6) :111-112.

梨树休眠期的病害防治 第5篇

一、梨树主要病害

通过调查, 我们确认北镇地区梨树的主要病害有干腐病、褐腐病和轮纹病, 它们是同属不同种的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 病菌在树干和枝条上休眠越冬, 待春季萌发时进行侵染, 主要为害树干、枝条和果实, 造成树皮坏死、树干枯死和果实腐烂, 严重年份不等收获已是烂梨满地。干腐病、轮纹病和褐腐病是由不同种的病菌致病, 所以病害症状有明显区别。

1. 干腐病

病菌系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菌埋生在树皮下子囊座内。其树干症状是病部表面变褐并稍凹陷, 密生黑色小点 (病原分生孢子) 。果实染病产生轮纹斑, 与轮纹病相似, 需要鉴别病原菌加以区分。

2. 褐腐病

病菌系果生链核盘菌属子囊亚门, 子囊盘自僵果内菌核生出, 菌核黑色。发病初期在梨的表面产生褐色水浸状病斑, 扩大后中央长出灰白色绒状霉, 病斑很快扩展, 一周内可至全果腐烂, 后期失水干僵成黑色僵果。

3. 轮纹病

病菌系轮纹大茎点菌属半知菌亚门, 菌丝从寄主表皮下生长, 黑褐色。侵染树干症状:从皮孔侵入, 初现扁椭圆形略带红色的褐斑, 病斑中心突出, 边缘龟裂, 与健部形成一道环沟状裂缝, 病组织上翘, 呈马鞍状, 表皮粗糙, 也叫粗皮病。病害侵染果实后, 多在成熟时或贮藏时发病, 产生圆形病斑, 同心轮纹明显, 致使梨果大量腐烂。

二、防治技术

1. 修剪树干和清园

梨树上的主要病害和害虫, 如干腐病、褐腐病、轮纹病、螨类及其它害虫大都在枯枝、落叶及僵果上越冬。因此, 秋冬修剪结合清园, 剪除病枝僵果, 清除园内枯枝落叶, 集中烧毁, 可降低病虫越冬基数, 有效降低次年的发病率。

2. 增施有机肥、深翻土壤

在秋季亩施有机肥5000公斤以上, 主要施在树的根部, 然后深翻, 这样可以促进树根系发育, 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深翻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结构, 并可将病叶、病果翻入土中, 消灭越冬病原菌。

3. 喷施化学药剂

在入冬和春季萌发前是集中防治越冬病虫害的最佳时机, 喷药防治效果最好。常用的药剂有石硫合剂3~5波美度, 福星1000倍液, 70%百菌清可湿粉700倍液, 绿亨7号800倍液, 以上药剂可加适量杀虫剂喷施树干和枝条, 喷药时要让树干和枝条都能均匀着药。

4. 刮皮涂药

硬实种子休眠的机制和解除方法 第6篇

硬实种子指种皮坚硬难以进行吸胀萌发的种子, 硬实是种子普遍存在的特性, 像是豆科 (Leguminosae)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锦葵科 (Malvaceae) 、棕榈科 (Arecaceae) 、半日花科 (Cistaceae) 、蔷薇科 (Rosaceae) 、梧桐科 (Sterculiaceae) 、山茶科 (Theaceae) 、睡莲科 (Nymphaeaceae) 等, 硬实性都比较明显。目前, 种子硬实性研究是焦点课题, 主要集中在豆科种子上。文章就硬实种子休眠的机制进行分析, 从化学、物理、生物三层面, 就破除休眠机制的方法进行阐述,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硬实种子休眠的机制

2.1 什么是种子休眠

种子休眠是指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发芽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种子休眠 (seed dormancy) 是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所以休眠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和延续。休眠包括两种情况:原初休眠——指种子在成熟中后期自然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不萌发的特性, 又称自发休眠。

二次休眠, 又称次生休眠, 指原无休眠或已通过了休眠的种子, 因遇到不良环境因素重新陷入休眠, 为环境胁迫导致的生理抑制。

2.2 种子休眠的意义

在生物学上和农业生产上均有重要意义:种子休眠是一种优良的生物特性, 是种子植物抵抗外界不良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有利于世代延绵;干湿冷热交替地区生长的种子一般都有明显休眠期。有利于延长种子寿命, 减少贮藏时损失。但是, 某种程度上, 影响发芽结果, 不利于播种有时降低种用价值除草困难

3 硬实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

种子硬实性向来备受学者关注, 如何解除这种硬实性成为诸多学者探讨的焦点, 汇总起来, 主要有化学、物理、生物三种方法。

3.1 化学处理方法

3.1.1 强酸处理。

较为常用的化学方法, 通过强酸作用腐蚀种皮, 打破栅栏组织的屏障, 变薄种壳, 清除珠孔堵塞物, 增加种皮通透性。强酸处理, 控制在20min左右, 期间不断搅拌, 观察种子变化, 种皮出现纹孔即可捞出。

此法解除种子休眠, 大有裨益。但, 也存在诸多问题——时间难以把握, 过长将损伤种子;处理后, 严格冲洗, 避免造成酸害;种子遭受虫害, 但仍有萌发能力的, 经强酸处理, 容易导致种子发芽能力丧失。

3.1.2 碱液处理。

通过碱液处理, 破除种皮油层及腊层, 增加种皮通透性, 有利于解除休眠机制。孙明义用30%Na OH浸泡结缕草种子, 经30min浸泡, 发芽率提升到80%左右。经碱液处理的种子, 可使颖苞外的大部分蜡质脱落, 提升发芽率。但是, 对于种皮坚硬的种子, 碱液很难破坏其表层钙盐含量较高的栅状细胞, 基本起不到解除休眠的作用。

除上述两种化学方法, 还有一些化学物质, 经过浸泡种子后, 也能够有效促进硬实种子的吸胀萌发, 达到解除休眠机制的作用。像是磷酸二氢钾、双氧水、次氯酸盐等等, 都是不错的选择。

3.2 物理处理方法

3.2.1 机械处理。

通过机械损伤种皮, 增加通透性, 促进种子萌发。数量少时, 刀刻法即可, 也可用砂纸打磨、研钵研磨等, 只要避开胚轴和胚根, 损伤种皮即可。数量多时, 建议用小型种子摩擦机或电动磨米机, 原则是不伤及种仁, 破坏种皮即可。经过很多研究证实, 采用机械损伤种皮, 破除休眠机制, 可以被看作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2.2 低温处理。

有冰冻处理、低温层积两种, 研究证实:有的种子经冷冻处理后, 可达到破坏硬实种皮, 通透种皮的作用。像是苜蓿、百脉根、红豆草种等, 经冷冻处理可有效提升种子的发芽率。低温层积放置种子于低温、湿润的发芽床内, 可有效提升种子酶活性, 增加水解作用, 抑制内部物质分解, 破除休眠机制。

3.2.3 高温处理。

经过高温烫种, 种皮蜡质和油脂, 都可被去除, 达到提升通透性的目的, 是最为常见的高温处理方法。高温烫种时间必须把握到位, 视种子大小、种皮厚度、水温不同而定。像是松属球果, 表面树脂温度在40℃, 经高温融化后, 表皮开裂经过微火烧烤, 可有效破除休眠机制。日常森林火灾后, 某些植物的硬实种随即萌发, 就是高温打破休眠机制的结果。

3.2.4 干湿交替处理。

种子经浸泡、干燥交替处理后, 反复多次, 种皮通透性也会得到提升, 进而达到打破休眠机制的作用。此法经济实用, 生产应用较多。可先将种子浸泡水中24个月, 其后放日光下暴晒, 夜间转至凉爽处。期间, 不断加水保持种子湿润, 待到大部分开始膨胀, 可根据情况适时播种。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 种子经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处理等, 也能达到解除休眠机制的目的, 值得尝试借鉴。

3.3 生物处理方法

研究证实, 某些种子果实经动物咀嚼、啃咬之后, 也可达到破坏种皮、增加通透性的目的。或者是, 直接进入动物体内, 经肠胃消化液—稀酸、酶等软化种皮, 减弱休眠机制的作用。将有些硬实休眠种子堆积于刨花等碎物中接种微生物发酵, 可减轻或打破种子休眠。生产上常用的沤制处理就是将硬实种子与人、动物的粪尿混拌发酵, 使种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增强透性。在自然情况下,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果实成熟后脱落, 被一些枯枝落叶所覆盖, 微生物分泌的酶类分解种皮以及在其他因素作用下, 种皮变软, 透性增加, 逐步破除休眠。

参考文献

[1]余玲, 王彦荣, 郭正刚, 等.8个紫花苜蓿品种种子产量和休眠特性研究[J].草地学报, 2004, (3) :189-194.

[2]李昆, 崔永忠, 张春华.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区造林树种的育苗技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6) :89-92.

水稻穗发芽与种子休眠研究现状 第7篇

水稻穗发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穗发芽后的水稻作物不仅产量明显降低, 而且水稻的品质、储藏及来年播种都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我国南方水稻收成前经常会碰到持续的高温多雨天气, 因此水稻穗发芽问题十分严重。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如何减轻水稻不育系抽穗包颈现象, 主要是采取喷施“九二○”的方法, 是因为其主要成分为促进水稻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GA3。但大量喷施“九二○”容易造成水稻不育系种子成熟度参差不齐和花期延长的负面影响。在潮湿、隐蔽的环境中, 休眠性较浅的水稻种子较易出现穗发芽现象[1]。

1.1 水稻穗发芽的生理机制

1.1.1 α-淀粉酶等酶对穗发芽的影响

水稻种子发芽过程中所必要的能量和物质是通过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来供给的。早期的研究已证实, 易穗发芽的品系种子在成熟后期α-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不易穗发芽的品系[2], 其主要原因是淀粉分子中的α-1, 4-葡萄糖苷键被α-淀粉酶水解了, 使淀粉分割成糊精和少量的可溶性糖等重要的转化和呼吸物质;在水稻种子进入成熟后期时, 发育种子内α-淀粉酶活性迅速升高, 当种子遇到高温多雨天气时, 糊粉层接受刺激信号, α-淀粉酶会促使种子内部储藏的淀粉分解, 导致种子内可溶性糖等重要的呼吸作用所需的物质含量增加, 从而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充分的能量[3]。此外, 相关实验还证明种子中低降解值[4]、强过氧化物酶[5]、多酚氧化酶的活性[6]等生理因素均对水稻种子穗发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1.2 GAs、ABA等内源激素对水稻穗发芽的影响

大量研究证明, 广泛使用的“九二○” (含有GA) , 能促进水稻穗发芽。实验证明, 当制种田使用“九二○”达12 g/667 m2以上时, “九二○”使用量与水稻穗发芽率成正比。同时,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 种子发芽过程中新合成的GA也许是因为α-淀粉酶活性的迅速提高导致的;发芽早的种子在发芽过程中赤霉素峰值伴随着脱落酸含量降低, 种子是在赤霉素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完成发芽的。ABA可以抑制种子发芽过早, 但GA能够解除种子休眠[7]。大量研究证明, 糊粉层吸收Ca离子是通过α-淀粉酶的活性来调节的, 在种子发芽时α-淀粉酶的活性受ABA抑制, 从而导致种子内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胚发育, 同时也是造成大多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之一。Mc Carty推测, 种子发芽过早也许是种子内A-BA或共活化蛋白VP1 (参与ABA调控基因表达过程) 的缺少造成的, 从而使得ABA对于一些基因如GLB1 (贮藏蛋白的基因) 的调控受到影响, 导致GLB1的合成受到抑制, 使得胚对于ABA不敏感或者敏感度下降[8]。对于ABA的抑制机理, 国外学者Walton等人认为, 是由于ABA诱导蛋白与α-淀粉酶m RNA翻译的相关酶结合, 抑制α-淀粉酶m RNA的翻译, 从而阻止发育中水稻种子的过早萌发。另有研究表明, 穗发芽和ABA间无显著相关性, ABA和GA之间相互调节导致穗发芽现象[9]。

1.1.3 含水量及温度对水稻穗发芽的影响

制种田中水稻种子含水量及外界温度对于水稻穗发芽有重要影响, 特别是在水稻种子灌浆却未成熟时, 遇到高温多雨天气, 使种子内含水量的增加, 同时外界又提供适宜萌发的温度环境, 容易促使穗发芽现象的发生。

1.2 水稻穗发芽调控措施的研究

为了能有效对水稻种子的穗发芽进行调控, 研究者们根据种子穗发芽的生理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 进行长期的试验, 从生产方面提出以下几种调控的方法。

1.2.1 种植方法

种子穗发芽受到外界如温度、湿度等影响。因此在选择制种前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1.2.1. 1 气候情况

在选择制种田前必须充分收集该地区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相关数据, 从而适当调整播种时间或是选择早熟品种来避开南方连续的阴雨天气对水稻扬花授粉的影响。

1.2.1. 2 制种田的情况

大田种植时要优先考虑阳光是否充足、排灌是否通畅、土壤中微量元素是否适中等问题, 从而避免出现由于地势低洼或是种田排灌沟系统不完善而导致灌排不通畅, 加剧水稻穗发芽现象的情况。

1.2.1. 3 种植方法的选择

根据南方山区地势情况, 对于植株的密度应合理进行规划, 需深开主沟、围沟、厢沟, 当遇到高温多雨气候时能及时降低田间温度与湿度。施肥方面, 在确保有适量氮肥的同时, 增加磷、钾肥的施放, 从而抑制水稻贪青早熟, 母本倒伏的现象。在繁育过程中如果父本植株高于母本, 为减少对于母本的遮盖, 可在授粉完成后将父本移除或者捆扎。

1.2.2 化学方法

我国早在7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利用化学方法对作物的生长进行调控, 随着该方法的广泛使用, 其技术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掌握。然而, 这些化学物质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穗发芽的问题, 以及是否会带来一些食品安全隐患还有待研究。目前主要的化学调控方法有以下几种。

1.2.2. 1 多效唑

研究发现一类三唑类化合物 (多效唑) 对水稻穗发芽的抑制效果显著, 还可以使结实率和产量有所增加。水稻在穗后15 d进行叶面喷洒, 喷洒量在300~750 g/hm2时, 抑制效果可达70%, 同时, 在此用量的基础上, 随着施放浓度的提高, 抑制效果越好。但随着施用多效唑技术的推广, 也发现一些弊端:一是由于使用量较大, 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二是其作用虽然持续, 但效果缓慢, 无法根据气候的变化灵活调整措施[11,12]。

1.2.2. 2 穗萌抑制剂的用量

由于穗萌抑制剂在水稻生产中抑制效果明显、成本低、对作物产量等相关经济情况没有负面影响, 为此, 应用非常普遍。适宜的施用浓度对于作物增产、种子质量、产量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 为达到最好的抑制效果, 通常是在水稻乳熟末期和黄熟初期分别施放1次8~18 mg/L的穗萌抑制剂[13,14]。同时, 还应根据亲本的情况适当调整使用量, 如遇敏感亲本可减少使用量, 反之则可以增加用量或提早施用。但穗萌抑制剂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穗萌抑制剂会导致种子休眠较难破除, 同时部分穗萌抑制剂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5,16,17]。

1.2.2. 3“九二○”、外源ABA的使用

近年来利用“九二○”或外源ABA来抑制水稻穗发芽技术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在生产实践中“九二○”的喷施是超低容量。王熹等人[18]以水稻为材料进行了外源ABA抑制穗萌实验, 结果表明, 外源ABA对于不同类型杂交水稻穗发芽的抑制均有明显效果。外源ABA不仅能有效抑制水稻穗发芽, 而且属于植物内源激素, 广泛用于作物也不至于产生环境污染。然而, 大剂量、高浓度的施用A-BA对于水稻的结实率和种子质量有无不利影响, 需要通过以后的实践来证明。

1.2.3 生物方法

随着化学药剂的使用, 对作物及农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转向利用穗发芽的相关生理机制和遗传手段对穗发芽进行调控。有研究表明, 穗发芽抗性是隐性基因控制或简单遗传[19]。目前主要的遗传调控方法是选育穗发芽抗性强的水稻品种。由于杂交稻穗发芽受亲本遗传影响较大, 将抗性不同的亲本进行正反交试验, 发现抗穗发芽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特性[20]。因此, 在实际生产中应选择抗性较强、穗发芽较少的雄性不育系水稻品种作为育种母本, 以减少穗发芽的现象。

2 水稻休眠现象

在适合种子萌发的环境下, 有活力的水稻种子仍不发芽即种子处于休眠状态。种子休眠现象在植物界十分普遍, 有利于植物的生存和繁衍, 保持种子质量, 是一种主动适应环境和物种延续的生理现象。然而, 水稻种子的休眠特性在生产实践中有不好的方面, 如休眠种子采收后不能立即种植和进行发芽检测等。为了给科研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有必要对水稻种子休眠的生理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2.1 水稻种子休眠特性及其原因

水稻种子休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将水稻种子休眠分为两大类型:由种皮引发的休眠和由胚引发的休眠。但是实际生产中也发现同时存在两种休眠类型的种子, 部分研究者称为综合休眠型, 但为了便于原因的阐述, 在此仍以主要类型进行描述, 并补充相关因素进行完善。

2.1.1 种皮引发的休眠

2.1.1. 1 种皮的不透水性

植物种皮中的酚类物质面对有氧干燥的环境时, 种皮氧化成黑色素层, 降低其通透性, 使种子发芽缓慢, 无益于萌发。不过此种现象较少出现在杂交水稻的制种过程中[21]。

2.1.1. 2 种皮的不透气性

水稻种子的种皮不会阻碍水分的吸收, 但会限制气体吸收和排放, 因此容易导致CO2积累过多和代谢产物失调并积累, 从而抑制种子的萌发[22]。种皮的透气性与水稻种子休眠息息相关,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 去壳处理使发芽势和发芽率大大增加[23]。还有一些实验发现, 水稻种皮的不透气性是由基因型控制的, 也有实验表明, 种壳背面的细胞分布紧密且间隔少是休眠特性强水稻种子的显著特征, 它们容易因为种内含氧量过低而导致无法萌发。

2.1.1. 3 种皮含有抑制物

水稻种皮中含有很强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 如过氧化物酶、ABA等, 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处理才能正常萌发[24]。

2.1.2 胚引发的休眠

有时水稻种子虽去掉种皮但也无法萌发, 是因为它们后熟过程的完成是要处于干燥或较高温度、通气或低温湿润的环境下。

2.1.2. 1 胚的形态后熟不完善

水稻种子胚由受精卵分化而成, 具有子叶、胚根、胚轴和胚芽等。有时水稻种子从外表皮观察发现已成熟, 但其内部胚尚未分化完全, 从而导致种子无法顺利萌发。这类种子只需适时的给予其适当的生长环境, 使其继续完成器官的分化, 便可顺利萌发。

2.1.2. 2 胚的生理后熟不完善

部分水稻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已完成胚的分化并去掉种皮, 但依然无法萌发。这其实是由于胚未完成生理后熟的缘故。影响胚生理成熟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内源激素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否缺少呼吸代谢的物质及多条代谢过程的调整等;同时, 实验证明, 水稻种子的成熟度直接影响种子的休眠特性, 当胚的生理后熟越完善, 休眠的时间越短[25]。

2.1.2. 3 胚内抑制物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证明, 胚内的主要抑制物为脱落酸 (ABA) , 其在种子休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BA的含量与休眠深度成正比, 核酸的正常代谢会随着ABA含量的逐渐增加而受到抑制, GA含量也随之降低, 与此同时也会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24]。

2.1.3 环境因素引发的休眠

水稻种子休眠与周围的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其中阳光、温度、湿度、空气及土壤肥力等对水稻种子休眠都有重要的影响。

光对水稻种子的影响主要是在内部调整光敏素的相互转化。远红光吸收型Pfr和红光吸收型Pr是光敏素的不同类型, 这两种类型可互相转化, Pfr类型可以形成复合物, 促进种子萌发[26]。种子休眠的破除和种子的类型主要受种子中光敏素Pr/Pfr的百分比决定。

种子休眠同时受温度的影响。若温度环境忽然发生变化, 正好种子在休眠过程中处于低温处理时期或低温后熟时, 易导致种内生理环境发生变化, 尤其对于种内酶活性及储存物质水解作用的影响尤为显著[27,28]。

一些研究表明, 随着种子的成熟, 种子休眠时的含水量呈下降趋势, 种子遇到适宜湿度即可萌发。但也有研究表明, 湿度仅仅影响刚采收的种子休眠[29]。

在缺氧的情况下, 胚芽可穿破种皮伸出胚芽鞘, 但胚根却无法正常的生长。现研究表明, 当CO2的含量超过30%时, 水稻种子易进入休眠状态[3]。

3 讨论

试论无线传感网络动态休眠通信协议 第8篇

无线传感网络的结构较多也较为复杂。大致包括通信结构、节点结构、通信协议栈这三种。

首先介绍通信结构。通信结构是无线传感网络中与应用直接相关的应用。一般常见的静态检测如下图所示。在这种传感网络中,节点在整个监测区域中是被随意的散落的,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传感网络除了感测特定的对象之外,还进行简单的计算。传感网络通过其自组织的功能,将单个节点进行通信和协商,最终形成传输信息的整体的网络,从而实现通信的功能。

其次就是对节点结构的简单介绍,节点结构在不同的应用中是不同的。但是基本上都是由传感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数据传输和电源这四个部分组成的。在这四个部分当中,电源是影响节点结构中节点寿命的关键,目前我国的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其只能选择AA型碱电池。在传感网络中,数据传输单元是由各种通信协议以及短距离的无线通信组成的,不过由于任务的调度较为复杂,所以还需要微型化的操作系统来帮助完成节点结构中的操作。

最后一个结构是通信协议栈。因为传感体系的结构都是不同的,所以通信协议栈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我国最典型的传感节点使用的协议模型中,包含了传感网络独特的电源管理、移动管理以及任务管理。这三种管理系统负责节点的能量以及任务分配的监测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节点协调感测的任务,减少耗能。

二、无线传感网络动态休眠通信协议

动态休眠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节能的手段,如果节点除了通信之外的时间都处于休眠的状态之下的话,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不必要的空闲能耗,这样的话,就可以降低冲突和干扰。但是如果将其进入休眠的话,也会带来很多其他的新问题。

首先,如果将节点关闭,就会导致其感知周围通信的能力下降,这样的话就需要对节点的休眠进行协调。协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将对其进行信标采样。这种方式需要节点在听到通信的时候都必须醒来,脱离休眠模式。但是这种苏醒状态导致节点不知道此次传输的目的地是否是自己,这样的话,不仅导致更大程度的能量消耗,也会降低接收信号地成功率。

另外一种方式是让节点有一个周期性进入休眠的循环。这种方式需要保证节点之间的同步,并且在需要通信的时候,能够自动开启射频的设备,这样才能够保证通信数据的正常传输。

目前低占空比MAC协议大多采用的都是同步休眠的方式,但是对于同步机制并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动态休眠而言,它存在一个很大弱点就是它的时延性比较大。这是由于每调节点都存在着休眠延迟的状态,因此综合在一起,时延就会更长。尤其是在重负载的情况下,信道的冲突会导致更加明显的迟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由于其大量中转数据不能够被及时转发,导致队列溢出,这也会增长延迟的时间。

三、结语

本文从无线传感网络的概述入手,简单的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络的结构和特点,将其与传统的网络之间进行了区分,帮助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然后对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动态休眠通信协议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这使得我们了解到,虽然休眠可以帮助其降低能耗,但是会存在很多其他暂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并且动态休眠也会导致它的弱点变得突出。

所以我们需要积极研究,找到克服弱点的方法,推动无线传感网络以最节能耗的方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凌;朱明虎.以数据为中心的无线传感网络分析[J].信息通信.2013(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休眠原因】相关文章:

动态休眠算法07-10

沪教版《动物的休眠》说课稿08-10

低效原因05-05

低产原因05-08

衰败原因05-10

事故原因05-12

历史原因05-13

特点原因05-14

原因观察05-16

兴起原因05-19

上一篇:把握机遇发展素质教育下一篇: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