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底线范文

2024-05-30

教育的底线范文(精选12篇)

教育的底线 第1篇

笔者通过对德育目标演变过程的梳理发现,当前德育目标文本已经越来越关注道德底线的要求。例如2005年正式发布的小学阶段德育目标要求:“让小学生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2]但是,当前小学德育中仍然存在目标过高问题,症结在于在德育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没有转变传统的德育理念以及对道德底线的误解。因此,本文从德育目标的实施过程研究德育目标过高问题,从道德底线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阶段的德育问题。

一、道德底线内涵的界定

1.道德底线的内涵

黄向阳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出道德的三个层次: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并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3]

底线是什么?底线是指一个社会对人的行为的最起码的规范。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曾在《底线伦理》一书中指出,“底线”是对所有人、所有社会成员共同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要求,如果打破这个“底线”,等而下之,则人不成其为人了。[4]

因此,从底线伦理的角度去理解道德底线,即是对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种最起码的规范和要求。从道德层次的角度看,道德底线属于道德规则层次。

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处在一个转变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还不具备理解高标准道德要求的能力,因此小学阶段道德底线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人与自己关系的道德底线。即尊重自己的生命、正直、诚实、自制等。

其次,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道德底线。即尊重他人的生命、人格,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遵纪守法等,具体表现为尊敬父母和师长、团结同学、待人真诚、友爱、有同情心、爱护公物等。

2.道德底线的深层次分析

道德底线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互利性”,即在与他人、社会发生关系时,主体的行为既有益于自己,又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同时,道德的本质是人们善的社会行为,对道德底线的界定不能仅仅概括为“不损人、不杀、不偷、不抢、不欺等”,即不能只停留在“不准”的道德层次,而在于保证人之行善。因为“不恶”并不等于“善”,在善恶两极之间还存在一个“不善不恶”的阶段,即通常所说的“道德冷漠”。[5]因此,道德底线教育并不是培养“道德冷漠”的人,而是培养有最低层次善的行为的人。

相对应地,道德高标准则是一种“至善”,即人们社会行为的最高境界,具体表现,如“为了他人牺牲自己、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等。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学校德育不需要这种“至善”的境界,而是说在小学阶段,需要从最低层次的善开始,这样才有达到最高层次善的可能。

二、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抓起。反思当前小学德育目标实施中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即德育目标理念和德育目标实施的载体,德育目标实施的载体主要是课堂德育教学和生活中的德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目标理念没有转变

传统德育的重心是放在理想的层次上,提出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追求达到圣贤的境界,但是同时这又是一种“原心不原迹”的至善论,即重要的是有没有去做的心意,而不看你做得怎么样。如孔子和弟子在讨论仁义道德时,就曾提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说这种道德评价的方式关注的是你的动机而不是结果。[6]虽然小学的德育目标文本已经越来越关注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可是在德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高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是满足于德育的必要性,而忽视德育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很容易受到隐性德育观念的影响,而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当前我们所强调的道德底线的教育目标。

2.德育课堂上的高标准

德育课堂是德育目标实施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则是一种重要的媒介。然而现实的德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德育的内容文本要求是“文明习惯和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人道主义的启蒙教育和品格教育等”[7],但是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倾向的仍然是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等高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却很少关注,或者认为道德底线是太过低层次的要求,仅仅是对学生“不准”行为的规范,而没有认识到道德底线也是教学生“善”的社会行为。从教学手段上看,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只关注所教授的道德精神,却忽视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是否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3.忽视教育细节

德育的要求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道德习惯的养成也要在生活中进行。这就是教育细节的问题。我们强调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底线的教育,其中有很多是对生活中行为的基本要求。可是当学生运用于实践时,却得不到教师的回应。比如,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尊敬师长”,小学生见到老师都会大声地向老师问好,可是教师的反应却只是点点头,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反应。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学生的礼貌行为也会销声匿迹。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一种好的行为要及时强化,才会使这种行为延续并长久坚持;如果对行为给予惩罚,该行为将会逐渐消失。反思前面提到的教师的反应,不仅没有给学生及时强化,反而在无形之中给了学生惩罚,如此,学生的这种礼貌行为也会慢慢消失。

三、小学道德底线教育回归的对策

鉴于当前小学德育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高标问题,有必要呼吁“小学道德底线教育的回归”。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提高教师道德底线教育的意识

教师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角色,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教师应充分理解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要求,明确小学道德底线教育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道德底线的内涵。目前对道德底线的误解是认为“不恶”即“善”,道德底线的标准就是“不准”模式。但就如黄向阳先生所说:“‘爱护公物’和‘不破坏公物’的差别很大,‘爱护公物’要求不但不破坏还要主动去维护,带有一种感情在里面,要比‘不破坏公物’要求高。”[6]笔者认为“爱护公物”才是道德底线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对小学生进行人之为人的教育,更要进行“为善”教育。Bull在其《道德教育》一书中指出“孩子不是天生就有道德意识,但他天生具备这种本质,使他具有成为‘道德人’的可能”[9],如同我国古代孟子提出的“善端”的思想。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善端”,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行为,具备这种意识才是真正理解道德底线教育的全部内涵。

2.德育目标实施的载体要关注底线

德育课堂是集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环节,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掌握底线的规范。底线的要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应特别强调教学的直观性、情境性等。“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让学生体悟、理解和感动。教师要善于将教科书中的静态内容,转换为教室里学生自己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亲历中得到体验。”[10]例如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以引起情感的共鸣。

道德底线所要求的品质需要在生活中加以养成,因此我们要关注生活细节,及时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进行正强化和奖励。朱熹在其《童蒙须知》里,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行为细节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如在衣着、言语、洒扫清洁、顺从、读书写字等各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虽然这些要求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却强调了教育细节的重要性。

3.构建一个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标准逐层发展的体系

道德底线的要求应从小学开始,基本的道德品质也要在小学阶段养成,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有学者提出,学校德育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是情感的养成,再次是远大志向的教育。这三个层次是逐渐发展的。根据我国的实际,面对当前道德高标问题,明确小学阶段道德底线标准的要求;同时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在中学、大学相应提出更高的道德标准。我们不能满足于底线教育的实现,我们也需要有理想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追求自我实现,即构建一个逐层发展的德育体系,才能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更完满的发展。

摘要:反思我国小学德育现实, 道德目标过高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而且德育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道德目标过高”以及教师对道德底线内涵的误解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针对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德育目标,道德底线,道德高标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46.

[2]孙少平, 李广, 林海亮.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8:139.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1.

[4]郝侠君.怎样看待“底线伦理”[J].湖北社会科学, 2002 (4) .

[5]李建德.论考察底线道德的基本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 2002 (6) .

[6][8]沈玉顺.走向优质教育——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精品讲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64-166.

[7]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1-73, 161.

[9]Bull, N.J.Moral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1969:15.

教育的底线 第2篇

1、《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通过观看《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泗阳县2015年党员干部违纪案例剖析后,我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要从这些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防微杜渐;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恪守思想道德防线、法律法规红线和廉洁从业底线,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案为戒。

一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切实解决好为谁服务、为谁掌权、为谁谋利的问题。二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加强“官德”修养,增强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三要克服贪欲、失衡和侥幸这三种不良心理。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风采,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公仆形象。

二、进一步廉洁自律,拒腐防变

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加强“官德”修养,增强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廉洁自律是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党员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今后要严于自律,自觉接受监督,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把监督当成一种警戒、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增强自己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牢记艰苦奋斗精神,抓好反腐倡廉。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尤其需要党员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廉政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廉政的表现。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有了地位和权力,生活改善了,物质条件提高了,不享受白不享受,于是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怕苦怕累;有的将物质享受作为待遇高低的标尺来衡量,有的甚至因此而做出违背原则的事。

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档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2、《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2月22日下午,为了认真传达贯彻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我局组织观看了《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泗阳县2015年党员干部违纪案例剖析。

观看该片后,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和教育。违纪案例中的3个人,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熟人。他们过去都有光辉的历史,如夏玉平扎根基层20多年,带领村民一起艰苦创业,兴办木业加工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有的是部门科室中坚骨干、有的是部队团职转业干部,而今天却成为阶下囚。分析他们腐化堕落的根本原因:一是宗旨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放松党性修养和锻炼,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能保持警惕、保持冷静、保持操守,更没有慎独慎微,忽视从根本上考虑人民的利益,不甘清贫,崇尚拜金,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权力意识“魔化”,一些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危害党的事业的同时,自己也遭到“身囚”之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正确的行使就能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反之就会成为以权谋私的魔杖。从领导到囚犯往往是一步之差、一步之遥,人生没有后悔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政治生命、青春年华、人生自由和完美的家庭去以身试法换取身外之物。

作为一名审计领导干部,手中握有审计监督“大权”,怎么用?必须慎之又慎。审计权利,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只能用好,不能用坏。那么,应该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呢?我认为,审计党员干部应该做到“三个必须”:

一是政治上要坚定,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看齐意识,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以及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大力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全覆盖,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问题,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二是审计上要从严,必须把审计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依法审计。刘家义审计长强调,要强化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原则,始终把牢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严格依法规范审计行为,严格在法定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既不能丧失职守不作为,也不能超越权限乱作为,做到履职到位不缺位、尽责依法不越界,严格执行法定的审计程序,并适应审计实践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三是工作上要求精,必须把审计质量作为审计项目工作的“生命线”,树立 精品意识,全力提升审计质量。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以审计准则为标准,让自己所做的每个审计项目都成为“精品”,成为优秀审计项目。首先,要树立创先争优意识。在审计工作岗位的每一天,审计干部都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在审计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争第一创一流”的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竞争力。要争当审计“反腐尖兵”,把发现案件线索、查处重大违规问题、撰写审计信息、工程审计、绩效审计等工作作为奋斗目标,争当审计能手,争做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3、《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从2月20日开始,本人在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观看2015年全县典型案例专题片《底线失守的代价》,到组织我局全体人员和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观看,本人已三次观看此专题片,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感觉收获很大,又一次净化了心灵,明白了努力方向。

一、注重学习,让廉政要求入心入脑

先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第一,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第二,要经常学习廉政规定,通过学习,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脑子里始终要有明确的界限。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的满意程度审视自己,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第三,还要学习郑培民、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事迹不断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觉悟;第四,用身边的反面典型警醒自己,那些以身试法的人的问题就出在世界观、权力观上,出在缺乏自律意识上,正是由于少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邪路。

二、创新形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对领导干部来讲,作风状况如何,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持、约束和影响。可以说,领导干部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把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起来,突出对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和领导能力,增强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的自主能力和自律意识。

三、干净履责,从源头上杜绝不廉政行为

一是思想干净。做对党赤胆忠诚,对人民真心实意,对工作兢兢业业,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纯粹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二是要行为干净。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也很难在“大节”上过得硬,不拘小节必然终累大德。我们一定要对每一件事,始终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三是作风干净。无论在什么岗位、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坚持原则。无论是公务应酬,还是和人交往,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作风,用正气坦荡的清水冲掉生活腐化的灵魂污垢,防止因受到不干净的、不良的生活作风而迷失我们的方向。

四、表率示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看到领导带头对促进整个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干部作风方面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就存在于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自身。抓住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就抓住了整个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点,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率先垂范,发挥好表率和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干部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凡是要求领导班子做到的,一把手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基层做到的,领导机关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快乐是有效教育的底线 第3篇

【关键词】快乐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0-0105-01

快乐是有效教育的基础,也是底线。很难想象郁闷的情绪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会产生何等效果。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天性,如同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一样。变课堂学习的单调性、枯燥性为快乐性,是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第斯多惠说过:“在所发生的一切变革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逐渐有一个愿望,当然想把获得知识当成一件愉快而不是苦恼的事情。”这里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情绪体验而单单强调快活、高兴,而是要让幼儿感到课堂教学的一切因素和操作都是他所愿意接受的。幼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是心理满足的愉悦感。追求这种课堂教学的快乐,是人类追求美的艺术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我们把课堂教学艺术推到这一顶点,并用“快乐”来概括时,我们已经一步一步地把教师的课堂执教行为,描绘成一个具有丰富的科学和逻辑内涵的审美对象。平时有人根据自己的着重点把它称之为兴趣教学、快乐教学、情感教学等,这都是属于快乐教学艺术。这一切是课堂教学技术、艺术操作的总和。

快乐游戏。快乐游戏是指将知识与玩耍方式结合,使幼儿在轻松、嬉戏中愉快地学习。

课堂游戏毕竟不同于一般游戏,在它的内部有严格的知识规定性和目的性。课堂教学游戏的设计在课前花费的精力更多,而课堂上教师只起游戏组织者和裁判者的作用。教师要十分透彻地掌握全部内容,要有相当准确和敏捷的判断能力。如视听游戏、记忆游戏等。

快乐新异。顾名思义就是新奇有特点,与众不同。课堂游戏也是新异教学的一种,但是必须不断变化,让幼儿有一种猜不透的心理,这样展现出来的知识才会有吸引力和诱惑力。如果设计这一环节,并且刚开头幼儿就知道,那么这种默契就打破了这新异所带来的效果,新奇也就变成了平淡。

快乐美感。其实,一切课堂教学艺术都能引起快乐,展示快乐教学。而一切快乐又都与美感相关,美感在这里也就是指教学过程中特别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一位教师在讲课时,电视屏幕上呈现出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迎风招展,一棵棵小树也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看着直观的演示图像,听着悠扬抒情的乐曲,幼儿自然感受了教学所蕴涵的美感,同时也明白了教者的意图。

底线评价:教育理想者的田园牧歌 第4篇

一、底线评价追求一种应然的价值取向

底线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应然的价值取向, 它表达的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的理想, 这种理想思考问题的基点是当下的教育评价本身存在的问题, 而不是从当下的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教育评价。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评价问题, 他们各自从自己的理论兴趣出发来思考当前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但他们的思考大多局限于“评价”本身, 置课程与教学评价于一种应然状态, 只就“教学评价”来言说“教学评价”, 他们在言说“课程与教学评价”时没有顾及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因此在求得“一家之言”时, 往往求得了深刻, 丢失了全面;顾及了部分, 忘记了全体;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虽然立论有据, 却常常顾此失彼, 不能左右逢源。众所周知, 教育理论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理想, 它更要解决现实中的矛盾, 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从此出发, 我们对底线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其追求的教育平等进行了分析, 以求澄清问题, 接近真理。

1. 底线评价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教育哲学

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提倡“自然无不为”的教育。“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道法自然”, 教学培养学生自身内在的发展潜能和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自知自化”。庄子更是走向极端, “睹无为之妙理, 见自然之正理”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这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反省式的, 它注重内求, 排斥客观的知识, 因此其教学内容上是空洞无物的, 其评价也是自我反观式的, 这种评价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更无从论及评价的社会意义。道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其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上, 但不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 它从来就未曾成为我国教育思想的主流。因此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只能为我们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提供思维方式上的借鉴, 而不能成为我们确定当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正面论据。同时,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罗梭、杜威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对底线评价理论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而罗梭的教育思想只是代表了他个人的一种教育理想的追求, 并没有考虑到这种理想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 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只是基于他理想的社会观。

我国一些学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进行批判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 多数是自然主义教学思想的思维方式。底线评价观认为顶线评价限制了儿童发展的自然性, “基础教育的顶线评价在青少年儿童的发展中负载了太多的成人意志, 编织了太多的成人约束, 它迫使天性自然的儿童承担成人们不自然的欲望, 而儿童们付出的可能是无奈的忍受, 这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越来越不自然了”。[2]只看到课程与教学评价现实中的不合理性, 并且将这种不合理性只局限于自然主义框架内进行批判。这只是一种教育理想化的追求, 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改革精神。

2. 底线评价追求的教育平等是理想主义的平等

社会平等是相对而言的,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平等。教育平等亦然, 教育平等依托于社会平等。我们谈论教育平等时如果离开了社会平等这一具体前提, 也就缺少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真平等是要求大家的立脚点平等的观点, “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 我的脚亦站在什么地方。大家在政治上要求站得一样平, 经济上也要站得一样平, 这是大家立脚点平等, 这才是真平等”。[3]陶行知先生的言论有两个特殊的背景:旧中国的政治不平等, 旧中国办的是旧教育。那时的中国教育非常落后, 私塾等旧式教育的影响还很大, 更谈不上现代义务教育的普及了。因此真平等作为一种教育的理想诉求, 在当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的社会与陶行知的时代已相去甚远, 我们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部分省市已把普及高中教育写进了工作计划。陶先生的“立脚点的教育平等”是应当时之现状而提出的教育理想, 充满了理想化的浪漫色彩。在现时的教育背景下再来把这种做法当作一种理想是很难切合实际的。底线评价观认为顶线评价造成了精英与平民的对立性, 这种对立性造成了极端的不平等。“可以想见, 这些可能的新生代步入社会之后, 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到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光荣了, 因为社会各界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 就从来也没有给予他们这种光荣, 而且在基础教育的顶线评价中, 他们已经被过早地烙上了失败者的耻辱印记。”[4]但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存在, 人们的学习结果和能力水平会有很大差异。而差异就是不平等, 承认差异就是承认不平等, 这是现实的态度。教育过程中理想化的绝对平等是不存在的。

二、现实困惑:一曲教育理想者的田园牧歌

应然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实然的教育现实必然存在着矛盾, 教育理想的诉求往往变成了远离现实的理想主义的独白, 美好的理想变成了一首浪漫的田园牧歌。底线评价的现实困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谁来评价

评价思想能否转化为评价制度, 是这种评价思想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底线评价“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 这一宽泛的教育评价目的怎样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实施?由谁来实施?学校?教育主管部们?政府?但不论哪一个部门, 在操作意义上实施底线评价都有无法解决的困惑。首先“合格公民”是一种教育目的, 它的内涵非常丰富, 培养“合格公民”学校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但要实现这一目的, 却远非学校所能完成, 家庭、社区所起的作用或许具有更重的权衡功能。单由学校来实施底线评价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又不可能越权去替代学校行使评价的责任。

2. 如何评价

底线评价目的如何转化成具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是由学校组织的正规教育, “课程与教学评价”是学校组织的狭义的教育评价。“合格公民”的具体内涵十分丰富, 学校教育只能涵盖其部分内涵, 而对众多的合格公民的细节性目标, 学校教育无法作出评价。

3. 大众是否认同

评价方式源自社会现实, 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形成不同的教育评价方式。西欧国家的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 很乐意选择去读职业学校, 而我国的学生选择读职高却多数是迫不得已。为什么?社会背景使然。西欧学生读完职高, 能找到工作, 获得较好的待遇, 实现人生的幸福。因此。评价问题是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底线评价能否直面中国的社会现实?

4. 底线评价能否超越考试竞争

底线评价以培养劳动者为基本目标。“基础教育底线评价的具体培养目标, 应该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即满足现代个人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普通劳动者。这与顶线评价选拔精英的目标不同, 但却是基础教育最现实的基础。”[5]底线评价不能消解“评价”对青少年带来的压力。底线评价目标实现之后, 该选择怎样新的标准来完成评价的分层与选拔功能?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如何从基础教育评价中剥离出来?这些问题都是底线评价本身难以解决的。所以评价的压力是来自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而不是来自评价本身。底线评价最终要回归到顶线评价。

三、追求和谐: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由之路

人既是社会的人, 又是个体的人。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个体性是彼此统一的。学校教育中的人首先是个体的人, 它要在人的自然性的基础上来发展人的社会性, 因此人的自然性是按照人的社会性所提供的目的去发展自己, 塑造自己的。教育评价既要考虑到生命个体的自然需求, 又要考虑到生命个体的社会性价值, 在生命的个体性与生命的社会性之间寻求一种合适。这种合适就是课程与教学评价所追求的方式。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应然取向代表了个体生命本身的的要求, 评价的实然取向则具有一定的社会功利性, 但这种社会功利性是社会的发展所赋予教育的。当我们在追求和谐的教育理想, 毫不留情地批判功利性教育时, 我们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 功利性价值取向并非一无是处。教育价值功利性的存在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要在应然的价值取向和实然的价值取向之间寻求一种合适。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来说, 只有合适才是合理的, 才能被个体和社会共同接纳, 也才是可行的具有现实意义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合适性追求,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寻求底线平等与顶线平等的结合点

孙中山先生在解释平等的意义时说, 平等有真平等、假平等和不平等。不平等的含义人所共知, 假平等就是“平头的平等”, 长五尺高的树和能长一丈高的树一齐压的一样平, 就是假平等。假平等是要否定的。真平等就是立脚点的平等。寻求底线的平等是一种真平等。“真正的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脚点平等, 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 我的脚步亦站在什么地方。”但教育现实中只有底线平等是不够的, 教育还要顾及到它的顶线。陶行知先生的“在立脚点谋平等, 于出头处求自由”是对底线平等与顶线平等的最完美诠释。立脚点是就底线而言的, 出头处是就顶线而言的, 教育评价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都要顾及。

2. 寻求底线评价与顶线评价的一致性

底线与顶线评价有机结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必然选择。既不能理想化地去绝对追求底线评价, 也不能过于功利化地去绝对追求顶线评价, 要做到二者的统一, 在底线评价的基础上去求顶线评价。“底线评价和顶线评价就像两个空间, 可以彼此融合。实行底线评价, 首先要探索底线评价和顶线评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心理暗示。同时, 学校也要有勇气拉近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距离。”[6]拉近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距离的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认真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即以全面发展理论来指导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全面发展是寻求个人的发展, 是在发展中走向全面的, “学生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应然发展是教育理想的应然追求, 这个“应然追求”只有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才有意义。“应然”与“实然”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 具体到教育评价上, “和谐”是其最高境界, 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要追求这种和谐状态。我们认为和谐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全面发展是和谐发展。一方面从全体的角度来看, 个性寻求和谐完满, 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来看, 这种和谐完满是社会所需要的, 对现实社会是有用的。“从发展的内容看, 我们注目于个性;从发展的结构看, 我们着重于和谐, 从发展的条件看, 我们更珍视自由。只有自由才能保证和谐, 只有自由与和谐, 个性才能充分展示;只有自由和谐的个性发展, 才能导致全面发展。”[7]个性和谐自由发展是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 也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应然取向与实然取向的结合点, 抓住这个结合点, 实然的教育追求与应然的教育理想就也统一起来了。

注释

1[1][2][4][5]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J].教育研究, 2006, (11) .

2[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120.

3[6]李益众.基础教育能否实现“底线评价”[N]中国教育报, 2007-04-18.

教育的底线 第5篇

该片以案释纪,警醒和告诫党员干部思想上要高度统一,行动上要更加自觉,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社党组要求全体机关干部要把《不可触碰的底线——衡阳破坏选举案警示录》作为开展“学系列讲话、学党章党规,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和作风建设的重要警示教育内容。

机关干部们纷纷表示,这次观影活动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是一剂强烈的拒腐防变清醒剂。让大家时刻明白党纪国法不容挑战,政治底线不容触碰。作为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理想信念、党性立场和党性原则。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认真践行“三严三实”,严守党纪党规,牢树组织意识、党纪意识和法律意识,绝不弄虚作假,阳奉阴违,违反党纪国法,忠实履责,切实做到清正廉洁,守住政治“底线”。

同时还学习了《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以下简称《纪律和规矩》),学习由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苏泽建同志主持并讲读《纪律和规矩》精神,并结合市社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学习要求,鼓励党员同志多学多看多想,充分认识学习的重大意义。让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主要内容,全面准确把握《纪律和规矩》的精神实质。苏泽建指出: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纪律和规矩》的精髓是党的纪律宣示和行动的准则,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准确把握纪律建设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对贯彻执行《准则》和《条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达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守底线,绘就成功教育 第6篇

夏丏尊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若要问我班主任职业角色的底线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师爱”是班主任职业角色的底线。在教育实践中守住师爱这条底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关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就是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教师就应该率先作出尊重人的典范。对学生尊重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师自身形象和人格的需要。

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见,要让他们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利和机会,以增强师生间的团结、民主、尊重和友爱。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却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我们往往喜欢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对于一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或是品行不好的同学,总会在不经意间地出口伤人“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真是笨死了!”“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诸如此类的言语伤害,不仅损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降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更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尊重源于我们的言行,体现于我们的言行。教育能成就一个人亦能毁灭一个人,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务必慎言慎行!

关爱学生,需要“因生施爱”,贵在“特别的爱奉献给特别的你”

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但是,光有爱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真正的爱是“智慧的爱”,是恰到好处的爱,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爱的方式。例如:

对品行欠佳的学生爱在唤醒。知心姐姐卢勤曾说过,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我们的教育就是寻找合适的途径,唤醒孩子内心的那个好孩子。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爱在等待。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这种学生虽然成熟较迟,但是他们也许更能耐久,如同成熟较晚的果实一样。”而这些“较晚成熟的果实”,恰恰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在等待中,我们用鼓励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激励的话语消除问题学生心中的不安,用真诚的期待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就能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功。

对家境贫困的学生爱在得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带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弱势群体,不少家庭的经济状况比糟。班主任的责任和使命促使特别关注家境贫困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学生心理不同于普通生,自卑感特别强,对待这类学生,太热情,他觉得你是同情;太冷淡,他觉得你是嫌弃。因此,对他们的关爱要得体,要讲究方法,杜绝施舍式的爱。

关爱学生,就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往往能创造奇迹

要相信学生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老师应鼓励、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分析事理、明辨是非、正确处理。作为班主任,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多教学生一些生活和做人的基本技能和常识,同时,也应该大胆地信任学生,给他们为自己做事、做主的机会。班级里的很多事情,我都大胆地交给班干部和学生去做,结果他们都做得很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让无私的师爱,伴随着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的底线 第7篇

一、结合课本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底线

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渗透底线伦理教育的时候, 会提出一个疑问:每个人心中的底线伦理都不一样, 作为教师要以哪个道德标准为学生划清道德底线呢?我认为, 教师首先应从法律的角度着手让学生思考底线道德的问题, 这是由于初中生的人生观还未建立, 他们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的缘故, 如果学生受到他人挑唆而触犯法律, 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更有甚者可能一生将被毁掉。

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心中有一杆“秤”》一课为例, 曾有一名教师结合课本中的内容给学生讲了一个例子:有一名女孩担任某公司的出纳, 她的男朋友喜欢赌博, 有一次男朋友欠了他人十几万元的赌债。男朋友向女孩求助说:“你虽然手中没有钱, 可是你公司有钱啊, 你把公司的钱借给我, 我把钱赢了马上还给你, 以后我再也不赌了。”这女孩心软, 借了二十万元公款给这名男子, 这名男子很快又把二十万元输光了。待公司查帐的时候, 女孩求男朋友还钱, 男朋友说:“我什么时候找你借过钱了?你拿借据给我看?”由于女孩还不出这笔钱, 因此只好承担法律责任。

教师引导学生看这一则案例, 让学生思考这一名女孩错在哪里?有一名学生谈到这名女孩不应该借钱给人品不佳的男朋友。另一名学生谈到, 可是如果这名女孩有很多钱, 她最多只损失金钱而不会承担法律则任。经过讨论, 学生得出了结论:这名女孩错不该为了私情以身试法。这名教师通过这则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到法律的权威性, 让学生树立了一个道德底线:不管别人怎样挑唆, 绝不可以身试法。

二、结合热点时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底线

当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到“法律”是第一个不可触碰的底线以后, 可能部分思想品德教师还会提出, 除了法律以外, 是否还有学生不能触碰的底线呢?我认为学生第二条不能触碰的底线为“伤害他人性命”。

曾有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时, 结合热点时事让学生思考道德底线的问题:有一对夫妻感情不好, 丈夫不做家务、不给家补, 还在妻子怀孕期间与他人暖昧, 他的妻子伤心之下在晚上烧了一锅热油, 向男子身上浇去。这名男子被烧得全身45%以上重度灼伤, 不仅惨遭毁容, 而且手、腿均已残疾, 耳朵半聋, 再无生活自理能力。这名男子的惨状让学生们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均认为即使这一名丈夫再如何恶劣, 妻子也不该将他伤到如此程度。教师又再引导学生结合过去报刊杂志中提到的同寝室的学生因与他人一言不合, 被人下毒的案件, 思考伤人的问题。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了解到,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因为与他人一言不合, 就要他人的性命, 或者让他人重度伤残, 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为多么可怕的社会!为了我们自己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我们要树立一个概念:珍惜他人的生命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困难, 尽可能地从法律角度去解决问题, 而不要私自剥夺他人的性命。

三、结合日常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底线

当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能理解到“法律”和“不可伤害他人生命”这两条底线确实是学生应当遵守的道德底线以后, 可能会继续问:“第三个道德底线是什么呢?”我认为, 道德底线于人的思想品德紧密相连, 思想品德教师不能代表学生思考所有的思想品德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到第三个伦理底线。

以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 该教师引导学生去某社会参加义务劳动。这些学生在做社区清洁的时候, 发现他们有时刚刚做好社区的清洁, 马上就有人破坏了。有一名学生上前做环保宣传时, 还被斥骂为:“你管我的闲事!你管得宽, 你一个小孩子, 不好好去学习, 来这里瞎闹腾什么?快给我滚!”这名学生觉得自己遭受了侮辱, 感到无比伤心。这名学生表示自己伤心的不仅是自己的遭遇, 还有环卫工人的遭遇, 自己今天只在这里挨一天骂, 环卫工人在这里劳动时得挨多少骂呢?事后, 这名思想品德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我们把骂人的市民当作负面的例子, 从中能得到哪些思想道德底线呢?这一名学生经过思考以后, 决定从此以后, 再不对他人说粗话, 这名学生表示, 用粗话污辱他人的人格是最不道德的事情。这名教师通过结合生活实践开展思想品德教学, 让学生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第三个伦理道德底线。

四、总结

九年寒窗被“劝退”教育底线何在 第8篇

15年前, 我参加中考的时候, 便已有了“劝退”一说, 无论是方法、手段, 还是流程, 乃至最终的目的, 都与今天并无二致。这充分说明三点:第一, “劝退”作为一种教育显规则, 历史悠久并且广泛存在;第二, “劝退”虽然简单粗暴, 但在主导者看来, 它又是行之有效的;第三, 尽管“劝退”明确无误地违反了我国的《义务教育法》, 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教育手段, 但直到今天, 它仍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劝退, 让我想起了一个十分残酷的词:丛林法则。荒蛮时代, 弱肉强食, 适者生存, 人与动物一样, 血腥相对, 赤膊而战, 没有理性, 没有约束, 所有问题都凭借暴力来解决。今天的学生, 实际在进行着一场更加惨烈的丛林战争, 你甚至都没有机会展示你的力量, 或者只是打了一下盹, 便已被淘汰出局。因为决定胜负的, 并非你的对手, 而是来自于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 他们主导着游戏规则, 摆弄着公平正义。

劝退是为了提高升学率, 提高升学率就意味着学校的名气和教师们的奖金, 这是一条清晰的线索。如果教育以无可阻挡的趋势朝着利益化的方向倾斜时, 家长们的抗议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教育的底线 第9篇

近年来,随着教育装备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装备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教育装备已经不仅仅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其本身已经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载体,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支撑,成为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特色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教育装备工作的内涵及外延不断拓展,而教育装备的质量,作为关系着教育教学效果、师生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也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关注。

在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装备中心主任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提出:要健全教育装备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教育装备质量监控方式,对于教育装备质量问题“零容忍”。教育装备的质量监管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命题,教育装备部门及学校必须深化加强装备质量工作的认识,强化底线思维,将其作为教育装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教育装备质量的内涵

教育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物质设施,是学校的课程资源,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在广义角度上,教育装备是指学校除土地校舍外的所有的实物资产,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专用教室 ( 场地 ) 和其他场所配置的所有设备、仪器 ( 器材 ) 和教学配套消耗性材料;在狭义角度上,教育装备指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仪器设备及教学用品。

一方面,教育装备是市场中的产品,具备一般商品的属性;另一方面,教育装备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对教育装备质量的评价应体现教育教学规律。所以,教育装备的质量涵盖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教育装备作为产品其自身的质量要求,第二个层面是教育装备作为教育活动的必要支撑,其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

在第一个层面,教育装备质量要求侧重“器物”属性,具体而言,包括尺寸合理、工艺精良、部件完整、安全环保、性能可靠、牢固耐用、可维护性、标识包装完整等特征,如安全性要求主要是电气安全、机械结构安全以及材质环保安全等。

在第二个层面,教育装备质量要求侧重“教育”属性,包括教学适用性、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等方面的要求,具体而言指: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学要求,能正确反映科学规律和自然现象,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

教育装备作为教育教学的专用产品,在新形势下成为一种课程资源,致力于服务和推进教育改革,其价值核心应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故对于教育装备质量评价,在产品“器物”层面质量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更多地关注教育装备的教育教学价值,关注其能否有效地支持学生动手实践、有效探究及个性化学习,能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等。

三、创新学校教育装备质量监控机制

教育装备部门对教育装备质量监督指导的职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流程,制订规则;另一方面,对学校使用产品质量状况监督指导。要履行好上述职责,必须建立覆盖全方面、各层次的质量监控体系。

1. 依照法律规定开展采购工作,建立健全采购制度,用制度规范和约束采购过程和行为

各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政府采购程序实施教育装备招标采购。此外,区县教育装备部门作为采购的管理部门,还应对学校的采购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以制度形式加以规范。

上海市普陀区制定了一套规范且能起到指导作用的教育装备配置和采购流程。根据要求,学校所有的教育装备采购工作都必须在区教育局资产管理中心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例如,对预算在5万元以上学校自筹经费的教育装备采购项目,学校需填报《政府采购申报表》,由区教育局资产管理中心统一上报市政府采购中心,按财政批复方式采购;对于学校专项经费采购报审,普陀区制定了《学校创新实验室设备采管理办法》以规范操作;由学校自行采购的项目,也需填报《学校采购设备申请表》,上报区教育局资产管理中心、区教育局审核后,再按照要求进行采购。普陀区的做法在保证学校教育装备采购规范和质量管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 以标准为依据做好教育装备产品适用性审定工作

课程标准是判断教育装备产品符合教学要求的基本标准;产品标准是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产品质量的最低门槛,在采购教育装备时,必须使用国家、行业或地方所颁布的产品标准。

针对学校教育装备标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特别是教学仪器设备品种繁杂、专业性强,且大部分产品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的情况,应依据课程标准和产品标准开展产品适用性审定工作,对教育装备产品进行教学适用性和安全质量审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以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为依据,通过专家论证、教师操作试用等方式进行教学适用性审定,确保产品符合教育教学需求;通过企业资质审核、检测报告、抽样送检等方式进行安全质量审定,保证产品安全、优质。

对于无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产品,如何根据需求制定详细的技术参数和要求,我们有如下思考。

教育装备的品种繁多,差异较大,例如有高端的数字化设备,有为某个教学内容定制的教学仪器,也有配套材料中的一段木材、一小块石膏板,这些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快。为每个产品都制定标准是不可能的,故在质量要求方面,我们根据产品材质或产品类型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制定基础标准。例如,将“教学配套消耗性材料和实验材料”,根据不同的材质区分为“木质、竹制材料”“纺织用品”“胶水类产品”“塑料件”“金属材料”“镜面产品”“泥类产品”“颜料、笔”八大类,明确了每类产品所应达到的质量要求,需提供检测报告的关键指标;对于“劳技教学仪器”在上述8类材料质量要求基础上,补充了“油漆涂层”“五金类产品”“电气类产品”等类型的技术要求。拟通过这些“基本标准”的梳理,对应具体产品的多样化属性,逐步完善每个教育装备的质量要求。关于3D打印机目前尚未出台国家、行业标准,我们根据其产品特点,从整机的电气要求和打印耗材的塑料材质要求两个基本方面,提出3D打印机的安全质量技术指标。

3. 强化产品验收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采购质量履约验收把关

教育装备采购到校后,管理部门需及时做好数量和质量验收工作,按照相关标准和合同要求,仔细核对数量、检查装备的完好性、评估其安全性。

验收工作应由采购部门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对于学科性强、较复杂的项目,应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先行试用,再予以验收。对于技术性较强的项目,要组织专家或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参与验收工作。

同时,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质量验收。除常规的目测和基本操作验收外,还可以抽样送至检测机构进行专业检测。目前有些区县在投影机采购验收中,抽取一定比率已安装好的投影机拆下封样送检,验证设备的“流明数”等指标是否达到招标要求。

除了产品在学校安装到位后再进行验收外,还可以通过产品出厂抽检、原材料把关等方式进行质量验收,例如集中采购的幼教玩具,可以在产品出厂前赴企业抽检,待检测合格,才允许送货至各所幼儿园;再如有些区县在校服采购中,采购方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赴校服生产企业对其面料和颜料进行检测,待原材料检测合格后才允许生产。学校的家具类产品,特别是环保要求比较高的儿童家具也可以考虑采取从原材料开始把关的方式,进行质量监控。

4. 确保售后服务的落实,掌握学校产品使用的质量状况,加强质量监管和保障办法的探索

教育装备产品配置到校后,要督促供应商落实售后服务,包括配套培训课程。在发现质量问题后,确保沟通顺畅、处理及时、服务到位,保证产品的正常使用。在产品配置完成一段时间后,可以联合教研部门和学校,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跟踪检查,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估,形成《教学装备产品使用情况质量报告》,作为今后招标采购活动中考核企业入围资质的重要依据。

同时,各区县装备部门可联合质监部门对已配入学校的教育装备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并随机抽取个别需要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的产品送检,以掌握学校教育装备的质量情况。

此外,还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监管手段和供应商的制约办法以及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和探究,如要求教育装备企业提供产品责任保险,减少产品事故造成的损失,保护学校的利益。目前,有较多幼教产品企业购买了产品责任保险,可以将此迁移到其他教育装备的采购中。

5. 关注教育装备新产品的研发,引进先进、高品质的产品支撑教育教学

教育改革需要先进教育装备的支撑,教育装备的发展一定要更加关注新技术、新产品。从教育改革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研究,了解其特点、注重适用范围以及研究推广的可能性,通过教育装备发展,服务教育或推进变革。

上海市市西中学建设了思维广场,里面安装的电源与传统的固定电源不同,是可移动的电源,可以拔出并在桌面上方的安装条内找任意位置插进去的,插入并旋转即可进入通电状态,不旋转时不通电。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新技术,却在课程活动中起到了作用,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集体讨论提供了方便。此外,在创新实验室建设中,有许多类似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推进着学校特色教育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教育装备工作人员也应具备一定的技术敏感性,从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研究,了解特色特点、关注适用范围、研究推广的可能性,为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区域教育装备质量管理的若干工作

1. 开展对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培训

教育装备部门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熟悉产品标准,明确质检验收要求和验收方法,规范质检验收程序。同时,区县教育装备部门应加强对学校装备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质量意识和专业知识,成为装备质量把关的重要力量,保障教育教学需要。

2. 推进加强教育装备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形成日常管理机制,通过健全制度推进学校教育装备质量管理的长效发展。

3.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学校装备建设全程管理

教育装备需确保质量,在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包括计划编制、方案审批、预算申报、设备采购、项目实施、产品验收、运行维护、数据分析、绩效评估等,形成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规范的操作程序。

在教育装备项目方案审批的环节中,需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及理念、师资水平、场地条件、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只有教育装备功能强、技术好、效益高的方案,才能保障最终教育装备产品的品质以及整个项目的质量。

4. 修订学校教育装备标准

随着上海市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对教学仪器配备和实验室 ( 专用室 ) 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将对原有各类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实验室建设规范进行修订,将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和综合性、多样性的功能要求融入实验室 ( 专用室 ) 建设和仪器设备配备中。同时,将教育装备和实验室建设进行整合,形成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和有选择性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建设指南》。《指南》对本市学校的各类教育场所的功能、布局、环境建设以及设施设备、教学仪器的配置内容和数量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保障学校各类课程的实施,并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支持。

5.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仪器产品审定工作流程,编制教学适用性评价具体指标,进一步提高审定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性,将更多优质、适用的产品引入学校。

同时,教育装备部门应搭建质量信息反馈平台,确保质量信息反馈及时有效,督促生产企业履行质量保证约定。各区县可以根据区域特点,采取信息化手段,建立有效、通畅的产品质量管理平台,通过平台进行产品质量信息反馈、质量问题处理以及供应商信誉管理等工作。

五、结束语

教师的底线 第10篇

底线是人人都该有的, 它是做人的根本, 是羞耻之心, 是道德约束, 是法律规范。“本”是精神的归宿, 可能是心灵上的“故乡”, 也可能是地域上的“家”。一个人没有了“本”, 底线也就降到了最低, 一旦走进喧嚣的尘世, 人际关系漠然, 就很可能放任自己, 放任多了, 底线就到了地平线以下。

前些日子读书、上网, 目之所及, 桩桩件件, 令人触目惊心:有的教师不思进取, 不务正业, 吃喝玩乐, 投机钻营, 整日奔走于豪门权贵之间;有的教师体罚学生如同家常便饭, 动则罚站、罚作业, 甚至唾面、刺字, 林林总总, 让人心惊肉跳;有的教师道貌岸然、丧心病狂, 猥亵、性侵女学生, 禽兽不如, 令人发指……惊诧之余, 我不由得掩卷沉思:我们的教师队伍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害群之马丧失了做人的底线?

古人云,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同情怜悯之心, 人皆有之, 再者说, 谁家没有儿和女, 谁家没有姐和妹?难道因为些许蝇头小利, 就斯文扫地, 趋之若鹜, 置“嗷嗷待哺”孩童于不顾?难道因为自己心里烦、压力大, 就拿人家骨肉当出气筒?难道因为自己追求无耻淫欲, 就拿人家孩子当泄欲工具?朗朗乾坤, 难容此理!

教师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寂寞对于生命的意义不可低估。寂寞可以使人集中精力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一个人大红大紫, 各种应酬纷至沓来, 花在事业上的时间会大幅减少;寂寞一点, 没有纸醉金迷、灯红酒绿, 在事业上就会少许多干扰。人的天性喜欢热闹, 热闹可以刺激我们的感官, 愉悦我们的肉体, 而寂寞作用的是一个人的心灵, 它的美丽需要我们静静地品味。从这个意义上说, 走近寂寞也是走近一种生命内在的韧性。这样, 在滚滚红尘之中, 当实至名归之时, 你就可以悄声对自己说:“寂寞让我如此美丽。”

教师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还要正直、有骨气。人不能有傲气, 但不能无傲骨。陶渊明贫贱不移,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太白富贵不淫, 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林则徐威武不屈, 不避祸福生死以;周树人刚正不阿, 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们是民族的骄傲, 中国的脊梁, 文人的楷模。试想, 一个教师如果唯唯诺诺, 卑躬屈膝, 奴性十足, 他教出来的学生又能有多大出息?反之, 一个作风正派、骨鲠方正的教师, 他的学生不一定敢说个个青出于蓝, 想必也差不到哪里去。

教师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一定要兼收并蓄、涵养天地。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 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 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 没有创新意识与行动, 只会空想蛮干, 其实对教育实践没有丝毫益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 除了继续强化文化基础、完善知识结构外, 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修养, 做一个学高德馨、令人尊敬的教育家。古人关于“慎独”的说法, 可以看作是师德修养的极致。“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说得多好啊: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 也也要要小小心心谨谨慎慎, , 严严格格要要求求自自己己, , 不做违背道德的事。笔者认为如果把“慎独”作为师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 那么就必须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因为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 在最微小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

教师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必须敬畏法治的力量。胸怀无私, 进退有法,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时时敬畏法治的力量, 处处播撒爱心的种子, 这样, 你距离优秀教师的标尺也就不远了。

教育的底线 第11篇

关键词:道德底线;道德修养;道德的层次性;权利义务

中国政法大学的“10•28事件” 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论和思考。虽然2009年3月7日,原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表示,该案例只是个案,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但笔者认为,大学中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有联系,不能孤零零地看大学本身的问题。广东省青年干部学院青年学系主任、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谭建光说:“我觉得这个应该引发社会对师生关系,以及青少年法律边界、道德底线的思考。” 的确,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但为什么能够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学生中的佼佼者)身上却发生了这样的悲剧呢?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提高自我修养,为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今后健康成长成才,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如何使该课程教学真正深入学生实际,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道德底线教育”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道德底线”及“道德底线教育”的涵义

所谓“道德底线”,是对人的道德水平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人们的行为最起码的最低限度的界线,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一种伦理标准,也是人在最艰难的困境中抵制诱惑和克服欲望所要坚持的最后价值信念,更是人类社会道德的最后边界和屏障,冲破了这一底线,就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说的就是做人的底线。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颜回,整天躲在家里,窝头咸菜,思考人生。看起来无所作为,对他人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孔子说他是在做好事,因为世道这么乱,一个人呆在屋里不出去添乱就是最大的德行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对道德底线作了如下评说:“底线是属于内心的,就是我不作恶,决不作恶。我做事情再怎么样,哪怕做一些不好的事,也要有一条底线,不能突破。” 这是对道德底线的生动诠释。

二、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如前所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但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统一人的思想始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体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困惑:

㈠教学目标脱离现实,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片面追求道德的高标准,形成了“高、大、空、远”的教学目标。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基础道德教育。功利化教育严重,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一边是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大谈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理论。一边是比比皆是的大学生不讲文明道德甚至冲破道德底线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仅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反而是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了反感,导致学生到课率低,一些学生就算到了课堂也是为了应付点名,上课忙背英语单词或学习其他专业课,甚至是收发短信。

㈡课程考试考核价值错位。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利工具,具体到某一门课程的考试,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检验标准应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并能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但纵观全国高校,目前该课程考试考核价值错位,主要表现在功利化倾向明显,考试目标狭隘化、内容教条化;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的效度和信度不高;考试题型规范化;考试评价标准僵硬化、评分精量化。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默笔记、考后全忘记”。显然,在这样的考试方式下,考分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高低与法制观念强弱是不能划等号的,“10•28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为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其形式基本上都是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其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分析思考社会问题。但由于该课程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均实行大班上课,一般每个教学班都在9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50人,老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根本无法指导,最后的结果是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调查,直接下载一篇调查报告交差了事。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三、道德底线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㈠正确认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和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提高自我修养。但长期以来我们却静止、孤立地看待这一任务,以为完成了授课任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自然就会提高,法制观念就会增强。“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可见,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表态的状况。德育是一项伟大的灵魂塑造工程,要提高德育实效,必须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反映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就是教学目标和要求。道德底线教育要求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对人的普遍要求,从道德的最低层次抓起,因为最低层次做不到,最高层次的道德教育也无从谈起。

㈡运用道德底线教育,突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难点。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是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感觉到十分困难,因此,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一些教师干脆照本宣科或者仅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使学生觉得这些要求自己根本无法做到,而社会实际与理论的差距与恰好验证了他们的观点。在处理这些教学难点时,如果能运用道德底线教育的方法,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1、在讲授人的理想、信念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讲透“人为什么会有理想?”这个基本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学生接受了人一定会有理想的观点后,再从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学生能感受到的内容讲起。最后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原理导出共产主义理想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使学生能接受并乐于接受。

2、在讲授人生目的、人生价值、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这一部分内容时,不少老师往往都是举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作为典型,一些教师甚至不讲这部分的内容,只是播放一些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然后让学生讨论或者写心得体会。这样的方法固然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但一方面又会使学生觉得这些人物离自己太远,高不可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虽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榜样的力量太高了,就会失去他应用的作用。根据道德底线教育的原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这一难点:

⑴深入阐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 这是学生理解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的基础理论前提,有了这一理论前提,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事实证明,在我们的社会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⑵运用道德的层次性原理,教育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我们从小学的德育教育就开始教导孩子们要做好人好事,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有不少大学生连做人的“底线”都不达标,这与我们在教育中忽略了道德的层次性这一原理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道德是具有层次性的。一代圣人孔子就将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从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可程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人的道德层次分为:A、大公无私、B、公而忘私、C、公私兼顾、D、利己不损人、E、损人利己、F、损人不利己。显然,E和F是为道德所反对的范畴;A和B是为道德所倡导的范畴;D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依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第一层次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第三层次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将这一原理贯彻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觉得道德修养是可以实践,是可以做到的。克服传统思想道德修养课“假、大、空”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向学生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并使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自觉实践共产主义道德,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预期目标。

3、运用道德底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意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如果说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那么,守法就是一个人最低的道德底线。显然,法律知识与法治观念之间不能划等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就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法治观念。普遍的观点认为,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对此笔者不否认。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相对于法律权利而言,大学生们法律义务的提高却相对滞后。2000年以来,出现了一股学生告学校的热潮,但大多数均以学生的败诉而告终。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只看到学生自己的权利,而忽略了自己的义务。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甚至认为听课都成了自己的权利,学校以旷课为由而取消自己的考试资格也是违法行为。法律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2005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明确规定了学生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该规定明确规定学生要在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因此,听课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义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行使权利,也要教育学生履行义务。做到了这一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才能实现和写成。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就是最低的道德底线要求。

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道德底线教育的效果测评

针对该课程中的教学难点问题,笔者从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尝试运用道德底线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一,学生到课率普遍较高。学生到课率低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的共同问题,这解决这一问题,教学效果将无从谈起。由于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运用了道德底线教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笔者所任课的班级的到课率每次课均在95%以上;其二,学生评教普遍反应良好。根据两个学期的统计,学生评教的满意度和优秀率均达100%。学生普遍反应“贴近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事实解释理论知识” 。

当然,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贯彻道德底线教育,只是为了突破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并非否认榜样的力量。相反,笔者认为,应该在贯彻道德底线教育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和弘扬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该课程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密切关注青年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调整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⒈邵景霞《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透视》,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⒉嵇芹珍《略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载《江苏高教》2008年第2期

⒊韩高波《情景教学下的道德底线教育》。载《基础教育》2007年第8期

⒋魏文芳《应切实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底线道德教育》,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8月

划出企业诚信的底线 第12篇

改革开放30多年了, 企业诚信经营, 这一老话题却始终没有过时。企业诚信缺失, 演绎出了多少悲惨的故事, 演变成了中国企业久治不愈的沉疴。面对这种状况, 我国一直在加大市场治理力度, 规范市场行为, 健全市场机制, 提高法制意识等,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应当看到, 现实生活中, 诚信的有无与利益的得失往往不是人们所理想的直接对应关系, 所以那些只追求眼前利益的企业就视诚信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这样, 诚信就成了一些企业任意摆布的东西, 要求别人时讲诚信, 桌面上讲诚信, 而一旦遇到利益的诱惑, 讲不讲诚信那就另当别论了。甚至在一些人眼里, 诚信就是笨、就是傻, 更谈不上什么美德, 再加上社会对他的约束不力, 他们在失信的道路上就越走越远。因此, 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 因为赖账被拉上“黑名单”者有之, 因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被拉上“黑名单”者有之, 因为偷逃税收被拉上“黑名单”者有之, 因为违规排污被拉上“黑名单”者有之……而所有这些都与企业诚信脱不掉干系。

其实, 我们是一个重视诚信的民族, 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 关于诚信的论述非常深刻。孔子就说过:“诚者, 乃做人之本, 人无信, 不知其可。”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在这些先哲看来,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安命之根本, 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企业如人, 如果企业连起码的诚信意识都没有, 那么市场经济将是无序的, 市场竞争也不会是公平的, 企业自身也必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我们知道,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是诚信经济, 失去了诚信的企业犹如大厦座落在沙滩之上。

据报载, 2009年6月16日, 在“质量和安全年”质量诚信论坛上, 质检总局透露, 我国将建立“国家质量信用信息网”, 实施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 将发生质量安全事故、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企业纳入“黑名单”, 实行严格监管, 对外发布。同时, 《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国家标准将于1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说明, 企业经营中的诚信问题, 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同时说明, “黑名单”这一特殊形式, 为我们治理企业诚信问题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黑名单”, 在急切召唤着企业诚信意识。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黑名单”不仅仅是把有污点的企业记录在策, 并昭示社会, 更是在提醒和告诫人们, 诚信是企业经营的一条底线, 无论做什么事,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 也无论何时何地, 都不能逾越这条底线。换言之, 诚信是企业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具有的起码道德, 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素质。一个立志要做强做大的企业, 一个把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 把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为己任的企业, 一个想成就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市场形象的企业, 一定要坚守诚信的底线, 把讲诚信视为企业生命一样的重要。而曾经有过失信行为, 或许还因此获得了蝇头小利的企业, 万万不可抱着侥幸的想法, 更不能坚持错误的行为, 今天“黑名单”上失信者的结局, 或许就是你明天的下场。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只有回归到诚信经营的正确道路上, 才是企业的光明前途。

对不诚信者毫不留情的惩罚, 是“黑名单”一个明确的目的。“无诚则有失, 无信则招祸”。不讲诚信者不但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唾弃。不管什么企业, 如果由于它的不诚信经营给利益相关者造成了损失, 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恶劣影响, “黑名单”将把它曝光示众, 它的行为就必然要受到社会的谴责, 而且也注定要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一个小小的“黑名单”体现出的首先是惩罚, 是对不按游戏规则办事者的惩罚, 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它告诫人们, 以抛弃诚信原则去追逐私利的做法, 定会以损人开始, 以害己告终。

“黑名单”, 就是提供给企业的反面教材。因此, 有关部门要做足“黑名单”这篇文章, 要把围绕“黑名单”的相关信息以各种形式通报给企业, 让更多企业不仅知道谁上了“黑名单”, 而且要知道思想根源、错误教训和严重后果。这种教育是鲜活生动深刻的, 比单纯的说教不知要强多少倍, 对企业培育诚信文化、恪守职业道德都大有好处。

上一篇:设计中的安全理念下一篇: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