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质量范文

2024-07-04

职业培训质量范文(精选12篇)

职业培训质量 第1篇

1 现存问题

关于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 我国很少有研究者提出明确的定义。多数研究都是在讨论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和框架。如吴晓楠等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韩奇生提出了三层面两平台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架构, 王联晓就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和构成进行了论述。而对于什么是质量保障和什么是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者们似乎都没有明确阐述。似乎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事实上, 基于对上述两个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 不同研究者会有不同的论证与结论。例如, 有人将质量保障体系理解成质量监控体系, 监控的主体是国家、社会、第三方和高校。有人则将其视为高校履行办学责任、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复杂体系。也有人将其理解为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等。造成上述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对于质量保障和质量保障体系概念的不一致的理解。

2 质量保障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

2009年, Visscher在“欧盟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指南”一文中就质量保障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多个概念提出了明确的定义。

机构:该术语指的是负责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的学校、学院、培训部门和其他组织 (包括雇主) 。

质量保障:旨在确保机构提供的教育和培训质量 (简称为“机构质量”) 的一切活动。 (例如, 收集机构质量数据;利用该数据判断当前状况与目标状况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 则就提高质量的办法做出决策并且实施上述的办法。)

质量保障体系:指的是设计并建立起的多套体系, 其目的是支持收集、处理和展示机构质量数据。

评估:当机构质量的信息和该机构提供的教育信息收集完成后实施的行为。在质量保障的评估阶段, 就是否需要实施改善措施做出决策, 如果需要改善, 则需要就改善的问题和方法做出决策。

3“指南”内容简介

除了对于质量保障和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定义之外, 该指南还包括了总则、质量保障体系设计、质量保障指标、数据收集处理发布、质量保障实施等内容。

1) 总则

在总则部分, “指南”指出, 质量保障需嵌入在机构的普遍政策中, 而不应是一个独立的活动。这意味着在学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中都应该反映出质量保障的思想, 而不是简单地用某个质量保障文件管辖一切。其次, 机构需明确陈述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目的, 这些目的包括:外部问责、机构和课程改善、认证制等。第三、机构之间分享质量保障的信息、经验和工具是十分有益的。

2) 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

在实施质量保障的过程中, 首先要形成机构和课程目标, 其次要确定与上述目标有关的质量保障目的, 接着要确定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这样做可以确保质量保障体系扎根在组织内部, 收集的数据也是与该机构有关联的。在设计或调整质量保障体系的时候, 机构可以考虑让雇员、雇主以及学习者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如果采用外部开发的质量保障体系, 有必要根据本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机构需要考虑质量保障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必要的时候要对其进行改进。

3) 质量保障指标

机构采用的质量保障质量应该符合实际。常见的指标包括:学习者对于课程的满意度;辍学率;雇主对于学习者技能的满意度;学习者成绩;雇主对于课程材料质量的观点以及合格教师的比例等。与学习者相关的指标应当成为质量标准体系的核心 (例如学习者成绩、满意度、出勤状况等) 。与学习者相关的指标应该得到其他各类质量指标的支持 (例如:授课质量、学习者评价质量、雇主需求以及资源质量等) 。机构需要考虑基于教室学习指标和基于车间学习指标的关系。如果机构接受外部评估, 机构需要考虑满足外部指标的有用程度以及需要额外内部指标的程度。机构还要考虑依据每一个质量保障指标设置目标。

4) 数据收集、处理和发布

成功地评估改善程度需要仔细选择数据收集方法。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学习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职场雇主问卷调查;学习者档案以及工作日志;课程或培训观察;学习者访谈;机构之间的同伴评估;校友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室和家长满意度问卷调查;在学习结束后在学习者的工作地点进行数据收集;收集并分析学习者的成绩;基于相关指标在类似机构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机构需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 相同数量和类型的质量保障信息是否需要向所有利益相关方发布。要及时定期向有关人员发布质量保障数据。在课程期间应该让教职工获取课程质量方面的质量保障信息。应当在机构网站上发布质量保障信息, 供教职工、雇主、学习者、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获取。质量保障数据要以用户友好的方式呈现, 包括文本和图表。要鼓励教职工解释并讨论质量保障信息, 并基于此实施改进措施。

5) 质量保障实施

机构要最大可能减轻质量保障对教职工的负担, 要明确教职工任务和责任的界限。要根据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告知其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和步骤。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 需逐步实施。机构要试图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 令教职工和学生对质量保障体系负责, 以改善作为首要目标。机构还要考虑哪些质量保障职员需要接受质量保障技能培训, 例如解释数据、诊断问题、设计并实施改进措施。在质量保障数据收集、处理和展示过程中, 尽可能提供可行的技术和行政支持。机构需系统性地监控改善措施决策的实施情况以及改善的程度。

4“指南”对于我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

1) 以学习者为本

在韩奇生提出的“三层面两平台”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架构中, “三层面”指的是学校、省级、教育部三个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两平台”, 一是指社会监督与参与平台。二是指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在吴晓楠设计的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中, 管理方指标为0.5, 教师0.3, 学生0.2。由此可见, 我国对于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解依然以管理部门为主体, 忽视了教育利益相关方中最重要的一方——学生的主体地位。质量保障的概念强调的是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和培训的质量, 因此评价教育和培训质量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接受教育的一方, 即学生。而学生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价既可以是主观满意度的评价, 也可以是客观成绩的表现。学习者提供的主客观评价数据是直接反映机构质量的途径, 其主体地位是自然且不可动摇的。

2) 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 各个学校和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建立适应现状的质量保障体系。尽管大而全的体系十分理想化, 但是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地执行, 最终可能会导致该体系的无效和失败。因此, 在建设具有可行性的质量保障体系之前,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 厘清质量保障的概念在本校的具体现实内涵与外延, 然后依据该质量保障概念提出质量保障的宏观目标、微观目标, 进而构建符合现实情况的有效质量保障体系。尽管各个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很多类似之处, 可以相互借鉴和套用, 但是用同一个质量保障体系来管理所有的学校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 在建立本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时候, 特别要注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

3) 分步骤、有重点地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要提高学校和机构提供的教育质量, 涉及的问题复杂且繁多, 包括了学生、教师、管理等多个环节和层面。质量的相关利益方也数量众多、类型繁杂, 包括了学生、教师、雇主、家长、社会以及政府等。因此, 要切实落实质量保障的任务, 就必须意识到:质量保障的任务是长期的, 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同时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要抓住主要矛盾实施质量保障, 确保质量保障的有效性。只有通过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质量保障, 才能有效地在特定时期内解决质量保障的主要矛盾, 才能确保质量保障的可持续性。所以, 质量保障体系成功实施的结果应该是质量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4) 重视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呈现

在多数关于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中, 研究者大多采用的是定性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偏少, 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此外, 多数研究更多地探讨了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型和构建, 较少涉及上述模型在实施之后的效果, 这意味着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缺乏论证。如果再继续深入研究质量保障体系的效果, 显然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 为论证提供客观依据。此外, 在呈现质量保障的数据方面, 院校还缺乏有效的机制主动公开信息, 这会导致质量保障任务的实施缺乏有效的回馈和反应, 从长期来看不利于质量的切实提高。

5) 转变对质量保障的消极、被动态度与观念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意义是提高教育质量, 改善教育, 促使学生、教师以及院校共同进步与提高。如果只是将质量保障狭隘地视为评估手段, 将院校分为三六九等, 实际上是与质量保障的精髓是背道而驰的。质量保障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静止状态。在实施质量保障的过程中, 要允许院校存在不足和缺点, 要允许发展与改善, 要允许阶段性螺旋式上升, 不求尽善尽美, 要允许在曲折中发展。因此, 各个相关利益方应该相互支持并且团结起来, 追求共同进步与提高。如果仅仅将质量保障视为上级对下级的约束与管制, 造成师生对立、教师与领导对立, 视质量保障为负担, 这样的观念只会阻碍质量提高。因此, 改变固有态度与观念是质量保障体系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性因素。

5 总结

质量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学校是实施质量保障的领导者, 教师是实施质量保障的直接参与者, 学生是质量保障的直接利益相关方, 同时也是质量保障的参与者, 教育管理部门、家长、雇主等都是质量保障的间接利益相关方。在建立有效、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 各个利益相关方需要统一态度和观念, 营造出积极的质量保障氛围, 以共同进步与提高为立足点, 采取务实的态度, 承认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不完美的特征, 抓住质量问题中的主要矛盾, 切实有效地采取改进措施, 逐步提高与发展。重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以客观、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真正意义上把质量保障任务融入教学与管理的各个角落, 成为教学与管理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成分。

参考文献

[1]Lim D.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a stud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M].Ashgate, 2001.

[2]Visscher A J, Hendriks M, Andersen O D, et al.Guidelinesfor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U Countries[M]//Improving Quality Assurance in Eu-rope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Springer Nether-lands, 2009:171-175.

[3]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框架与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25) :52-56.

[4]韩奇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述评[J].高教探索, 2012 (4) :51-51.

[5]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2) :1-11.

[6]王晓红.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机制研究[J].海外英语, 2013 (24) :8-9.

[7]王联晓.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 2013, 33 (2) :40-43.

[8]吴晓楠, 戴伟, 杨军, 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体系的构建、运行与评价[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9 (4) .

[9]吴雪萍, 郝人缘.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政策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5 (2) :99-104.

三个注重,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第2篇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镇劳动力职业技能品质,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乌西路金波园社区党支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以“提技能、促就业、惠民生”为指导思想,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开展培训工作。

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宣传。金波园社区党支部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惠民政策。通过西区农贸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电子信息屏、发放宣传资料、入户调查、电话询问调查等方式,了解培训需求,进一步提升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知晓度,提高劳动者对技能就业、立身、成才的认识,确保惠民政策全面深入民心,切实让培训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提高城镇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注重培训的全程监督。今年奎屯市在海纳尔社区成立了培训基地中,金波园社区共32人参加培训。开班时社区指定一名劳动保障专干陪同,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对培训期间实行不定期抽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培训后进行就业跟踪服务,对自主创业上资金困难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注重培训管理 提高培训质量 第3篇

一、情感管理

做好背景板。“场景布置”是很好的教育工具。每期培训开班前,我们十分关注背景设计。或做一张风景纸塑板背景,拉一条主题鲜明的横幅;或以紫绒幕布为背景,将培训横幅的文字贴成半椭圆形状;或改变就坐方式,以盆景花木为背景,屏幕上显示本期培训相关主题字样等。培训场景布置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状态及学员学习的心情。温馨的培训场景布置将产生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效果。

开班仪式。每期培训,都要举行开班仪式。由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亲自主持,分管副校长解读“课程设置”和“班级学员行为准则”;特邀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或人事科科长等领导来参加“开班仪式”,并作重要讲话。领导的高度重视,课程的科学设置,管理的规范操作,熏陶感染,激发动力。让学员觉得“每次培训都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新起点”。

上好第一课。邀请省市区不同层面的教育专家为培训班学员作“专业精神养成”专题报告。90学时的短期集中培训安排大学教授讲《优秀教师的修养与训练》等专业课,或邀请特级教师作《在阅读中成长》等专题讲座,鼓舞人心,勉励进取。让参加培训者感觉到“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要让它细水长流”。

亲和学员。能在很快的时间内熟悉学员,记住他们的名字;将学员的电话号码输入组班教师的手机,若是大班额,将班级组长及所有班干部的联系方式存入手机;创设情境,表达“进了一家门,亲如一家人”的意愿!

二、课程管理

(一)课程内容

为使培训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从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入手,从显性需求、隐性需求和供给创造需求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培训对象不同层面的学习需求。如果是基础层面,最好让他们学到经验上的一招一式。如新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就要考虑与之有共同类似经验的内容;如果是骨干教师培训,就要夯实“内在”知识,课程设置就要力求做到超越“知识、技能”层面的引导。

在对两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意见反馈”统计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小学语文教学老大难的问题”依次是: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略读教学、识字教学。针对“问题现象”,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十二五”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的课程。同时关注近三年新教师见习期培训考核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的课程是在前六期小学语文教师普及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了为期2天的“回宫格”硬笔书法技能培训。

又如第二期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普及培训的课程内容,也是针对前期调查问卷中提出的“教学问题”来设置的,增设了“竖笛进课堂”技能培训,还添加了一次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合唱教学”专题培训。

(二)课程形式

“光听讲座,收获往往是肤浅的;只有参与体验,收获才是深刻的。”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理论引领”“教学观摩”“磨课研讨”“ 课堂演练”“观点论坛”“团队参与”等形式,强调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1.团队参与式

在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中,“教师专业精神”是培训板块之一。为了让每一位学员在轻松愉悦的团体活动中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有个清楚的认识,我们尝试着让小学语文和小学美术两个骨干班的学员合在一起,分成八个小组,采用“参与式培训”,让学员就“制约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因素”和“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对策”等话题开展头脑风暴式的思考。通过研讨,实现思维碰撞;通过交流,共同提炼观点。让学员以此规划自身专业发展,并认识到“合作研讨,产生1+1>2效应。”“科际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此类参与式培训活动,培养了学员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案例研究式

“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普及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十分关注理论与实践统一。案例培训式需要培训者储备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从而突出案例的实践性特点。以案例为抓手,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巧妙地渗透教育教学新理念,以参训学员共同对话的民主方式进行,确保学员广泛地参与与投入,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如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学科知识技能和课堂管理等方面)。首先是案例叙述(抛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现象);接着展开探讨:这个事件关键在哪里?可以怎样做?可以这样做的背后价值是什么?最后聘请学科专家面对面点评。

案例研究式培训,是事与理有机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教师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一定的理论进行反思的学习方式。此类培训,充分关注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和实际需求,以平等、民主的对话引起教师的学习兴趣,让教师从案例里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使教师伴随着案例分析,经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自然而然地实现由“我被培训”到“我要培训”的心理和观念的转变。

3.观点论坛式

在“课堂教学能力”培训环节,发现骨干班学员备课时过于依赖教参、依赖网络,导致教学内容、学习策略依教参画瓢。甚至在课堂上出现“媒体秀”“情境秀”“生成秀”等种种作秀现象,教学丧失了个性。于是就组织学员开展“人要有点儿自己的东西”的话题论坛。参训学员在针锋相对的观点的陈述过程中,舍弃虚浮思想,获得了一页属于别人不太留意的生活发现,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思维习惯,一方属于自己的反思空间。

在深入新教师课堂调研时,发现大多新教师因经验少而难以调控教学节奏,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于是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学初,安排新教师就“有效课堂”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沙龙活动。每位学员选取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小故事自由叙述、各抒己见。选点虽小,但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却很大。在彼此的倾听与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网络沟通式

为了加强学员间的资源共享与沟通交流,各组班老师为培训班建立一个班级公共邮箱,并及时把培训资料、学员作业、培训感悟等上传到邮箱,供学员浏览、学习和借鉴。有些班级还建立班级QQ群,方便学员讨论问题、共享资源。

利用网络,及时沟通信息。我们在第一时间把培训有关的信息发布到QQ群,并结合短信通知,让学员之间能快速获得相关的信息,既快捷又方便;在沟通某一“问题现象”时,我们约好某一时间,让学员们把自己的想法、好主意随时在线交流。

利用网络,共享教育资源。班级公共邮箱或QQ群及时上传有关专家报告或学员的课题研究成果、教育教学信息等,学员们不仅能即时了解课改的进展,随时分享培训资源,而且还可以根据个人研究的需要贮存可用信息,并逐渐建立成一套高效的属于个人所有的“资料系统”。

三、班级管理

明确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既是培训项目设计师,又是学科培训的理论、实践导师,更是师训员、总务员、联络员、勤杂工……每一位班主任都是人力资源师。

我们设计了《黄岩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班主任工作流程》;制定了《黄岩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职责》和《黄岩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负责人与班主任工作职责》。明确规定项目发布前一个月、培训班开班前一周和开班前一天,班主任必须做好的15项准备工作;培训过程中必须做好的11项具体工作;培训结束后必须做好的2项后续工作。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使每个工作环节无缝对接;学会换位思考,工作有预见性,要预见各种可能性并做好准备;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善于留心,关注细节。我们还让学员参与自主管理,设立班委和组长,培训的组织安排、活动主持、评课研讨、新闻报道、后勤服务等工作努力让学员全程自主管理。

班级管理的成功秘诀在于班主任要亲和学员、细心服务、勤奋做事。勤奋做事,要做到今天的事马上去做,明天的事准备去做,复杂的事认真去做,困难的事抢着去做,学校的事带头去做,个人的事抽空去做。

在培训工作中,让班主任(培训者)觉得有学术成就感,而不只是在做事务性的事儿,任何人的专业地位都是自己创造得来的!

四、质量管理

(一)成立“黄岩区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

为了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黄岩区教育局成立了“黄岩区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由分管副局长担任监控中心主任,教育局人事科长和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担任副主任。教师培训工作在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的监控与指导下有序开展。

(二)制定《黄岩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质量管理制度》

培训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培训项目负责人要根据参训对象的层次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根据培训课程设置遴选相应课程的优质授课教师。培训项目负责人或班主任必须有一人在培训现场听课,掌握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了解参训学员对课程安排与授课质量的评价。

加强培训质量的反馈。学校师训处在培训结束时发放培训意见反馈表,由学员对课程设置、每位授课教师的培训效果和培训管理进行评价,征集学员对本期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在培训结束后10天内,由学员在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上对培训项目进行评价。学员对培训的反馈评价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多年来,由于学校在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方面强化了管理,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全区的教师进修培训工作正在有序地向前推进。

职业培训质量 第4篇

一、借助媒体, 抓住学员的思维, 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Power Point是一种用计算机制作系列幻灯片进行交互演示的工具, 制作的课件层次分明, 简单扼要, 交互性强。Power Point不但可以模仿传统板书的效果, 还可以制作动画效果, 教师可以灵活地切换指定的教学内容, 还可以将教学内容按教师的意愿适时出现, 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 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教材中学员难以理解的内容, 可以利用课件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把复杂的简单化。Power Point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和生动的动画突出地表现教学内容, 将一些学员难以理解, 不易接受的知识点, 形象具体地展示在学员面前, 突破学员在探究中的思维阻塞, 帮助学员理清思路, 理解教学意图, 化解教学难点。

例如, 笔者在讲解平面设计课程《折扇》的制作时, 新授前, 打出一幅扇子的画面, 画面出现古今中外的各种团扇、折扇。同学们很好奇, 一下子, 学员们的目光被吸引了, 纷纷议论, 然后笔者布置任务:大家在生活中经常看见。的确, 我国扇子的种类非常多, 但真正被收藏家所垂青的, 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通常折扇的扇柄和扇骨上都有精细的雕工, 扇面正反二面加上书画。或显得清新雅致或儒雅风流, 或道骨仙风。不仅能扇凉, 同时也演变成艺术品, 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 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面对这样的折扇, 你能不能运用以往学过的知识制作呢?学员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及时抓住学员回答中的要点, 引入主题。因此, 上课时学员的注意力、学员的思维, 紧跟教师的节奏。

二、创设情景, 增强学员的感悟力

“折扇”这节教学内容中讲到“旋转工具”的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旋转工具的操作技巧, 总结二种不同的互动式法:对称物体的旋转和不对称物体的旋转。通过计算机多媒体, 截取了两段影视片断, 将静止的、平面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立体的图文, 增强学员们的感性认识, 加深印象, 便于理解。从而也进一步掌握了此命令的使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极富丰富的想象力制作有创意的作品来。

另外, 继续提出了问题:新授课前开始我们提到了那把清新雅致的折扇, 现在我们也学习了旋转的使用, 有句话叫“学以致用”,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员思考, 培养学员的观察力, 培养学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各个链接上可以加上提示文字, 便于学员在自学时, 同样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学习内容。对于问题答案的呈现也最好不要一步到位, 多设计几步提示和相关知识的链接。也就是要注重学习者的参与, 不能制作一个满堂灌的ppt课件。在教学中, 往往需要提供一些教材以外的素材加深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或补充相关的内容拓展学员的视野, 特别是在网络风靡全球的今天, 随着信息量的增加, 学员的学习领域也广阔了, 而且网络上的资源包罗万象, 丰富多彩, 为学员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利用这个资源库进行教学, 学员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课堂。利用Power Point的“超级链接”功能巧妙地将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穿插在一起, 既能让学员学到课本知识, 也能让学员感受到网络时代信息日新月异、知识层出不穷的特点。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插入有用的文本、图片、动画、影片等, 扩充教学信息量, 扩大学员的知识面, 激发学员的求知欲。

四、探究学习, 培养学员实践精神

通过《折扇》的学习, 使学员们了解旋转工具的使用技巧, 进一步引导学员进行探究, 是不是旋转命令只能创作出折扇类的作品呢?你能说说还能做出什么图形或作品?学员们借助网络知识、图书资料、询问教师、实地考查等等方法很好地完成了这项课题, 并做成了PPT课件。教师把学员课堂中的作品进行展评。这样的研究性学习, 有助于学员协作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相互帮助、相互争论、相互学习、分工合作, 对学习内容理解领悟更深, 也反映了学员能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把课堂学习延伸到社会, 实现学习的连续性。

信息技术教学这一环节十分重要, 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在试用展示时, 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中挑出代表来进行课件的评价。看整体的逻辑结构思路是否清晰, 颜色搭配是否恰当, 重点、难点内容是否突出, 长时间观看是否会视觉疲劳, 有没有存在一些内容无关的干扰因素。对于问题的解答有没有给出有效的提示等等。在使用过后, 也应对学习者进行实地访谈, 或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询问。比如对课件的满意程度, 有没有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目的, 课件的教学设计有没有形成对内容的全面了解等等。然后相应地对ppt进行改进。

ppt正是靠着其简单易用, 成为了我们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课堂教学课件, ppt软件的功能强大, 但不能把这些功能全都用在课件上, 功能只是为教育服务的, 要根据讲授的内容来确定使用哪些功能, 如何利用ppt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的, 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摘要:文章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利用PPT提高职业培训教学质量, 丰富的教学资源,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创设情境,主体,实践

参考文献

[1].刘丹萍.浅谈PPT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成功 (教育) , 2012 (1)

质量意识培训 第5篇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3′*17)

1.最现实的质量好坏的标准是

2.产品是指

3.“适用性”的质量概念,既要考虑人们的,又要考虑人们的。

4.5.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别,分别是

6.序的顾客是。

7.在公司内部,检验员的顾客是,供应科的顾客是部的顾客是。

二、判断题(4′*6)

1.产品质量是靠检验出来的……………………………………………….()

2.谁接受不合格产品,谁就是不合格员工………………………………..()

3.上道工序就是下道工序的客户„„„„„„„„„„„„„„„„()

4.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5.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6.质量改进是个没有终点的连续性活动,停止就意味着开始倒退……..()

三、问答题(25′)

职业培训质量 第6篇

摘要:随着城乡面貌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未来农业的发展将面临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为了应对未来农业生产的变化,国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探讨,希望能对新型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09

新型职业农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历史范畴,对于社会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新的内涵,是随着科技和社会进步及文化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角色定位上来讲,新型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象征。从自身能力上看,新型农民要有文化、懂技术,而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市场接轨,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进行农业的规划和生产。更重要的一点是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为终身职业,能用现代的观念和意识来武装头脑,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组织性较强,具有社会责任感。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1.1 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义务教育不断进行,使我国的农民的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扫除了文盲,但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仅限于小学、初中的水平,高中文化程度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大,多数是识字、写字的水平,满足不了未来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更主要是在思想观念、文化观念、自主意识及创新意识方面比较欠缺,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2 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宣传力度、费用及农民对于培训的认识程度等多方原因的影响,许多地方的农民对于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调查,我国农民参与技能培训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只占百分之几,对于一些其他的专项技能掌握水平也不是很高,相对来讲职业技能比较单一,这显然与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较大的距离,未来的现代农业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而且要熟练掌握一项或多项产业技能,但是从实际的培训情况来看,许多农民对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有些农民拒绝参加教育培训。

1.3 经营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旧薄弱

在农业的实际生产中,我国多数农民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对于市场信息的敏感程度较低,同时也缺乏对自身保护的法律意识,更多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价格、质量和成本等方面。而未来农业的发展,是全方位、多元化、立体的农业体系,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相接,是市场中一个环节,不单纯是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要求从业者要具备宣传、品牌、创新、开拓意识,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另外还要了解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参与经济活动中,能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1.4 科技素质、经营理念及法律知识有待提高

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近些年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加上信息的获取渠道不断增多,我国农民的总体思想道德水平呈不断上升态势,在婚姻观、金钱观、赡养老人观、人际交往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也呈不断增强的趋势,这些都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但相对来讲,在科技素质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有待提高,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是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努力解决的问题。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任务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强化培训。使农民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科技素质方面有全方位的提高,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服务,要立足于农业,但并不局限于农业,以大农业的思维进行培训,涵盖农、林、牧、渔等行业。同时也要从农业中走出来,扩展到其他行业,使农民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具备多项技能,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1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水平及科技基础,对未来现代农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完善农业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关部门有必要整合当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为当地农民提供所需的科技培训,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培育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市场经济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农业生产更离不开市场,所以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生产资料要素的充分利用,以及人、财、物等要能进行合理的调配和运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提高竞争力,开展农业生产及参与市场活动,在经济效益上有所提高,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让农民形成价格和竞争意识,以市场变化为导向,调节生产,达到高产高效高收入的目标。要以因地制宜发展纯粮食生产以外的农业经济模式,例如观光和旅游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在原有基础上产生增值效益。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传播手段进行宣传推广,拓展销路,提高经济收入。

2.3 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

通过职业教育培训,逐步提高新型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就是要使农民了解法律法规,遇到问题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新型职业农民的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对自身起到约束,不去做违法的事情,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保护,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另外要培养新型农民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参与经济活动,都能从大局着眼,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把好培训第一关,确保远程培训质量 第7篇

然而现实中,远程培训效果很不理想,通过数月的培训,教师的素质或者能力真正得以提升了吗?我们的培训学员扪心自问,收获肯定不大,究其原因,还是学员参培是被动的。以拿学分为动机,在培训手段单一、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学员以完成规定的数字上的任务为目标,培训单位、 培训者以完成数字上的任务为己任,未把质量、效果纳入评价范围。

我从事几年的培训工作,针对如何加强培训工作,把好培训的第一关, 谈几点做法。

1.开班“晒”业绩、定班规

一是“晒”培训单位业绩,“晒” 培训者已带班级业绩;“晒”培训者的学识水平、所写论文、职称及获奖情况, 让学员知道培训单位社会地位高,培训者也不差,培训者还是对得起“老师的老师”这一称号,增强学员的敬畏感。 二是“晒”班规:每人必须有QQ号、 微信,在QQ号和微信里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每周收看视频时间多少分钟(具体多少时间, 根据学时计算),并简要复述视频内容 (以保证收看视频的收获);每周不少于提多少问(所提问是否跟工作岗位或者培训有关)、答疑多少个,跟帖发帖多少个;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作业; 必须参加班级研讨活动;公布考核评价标准,且这个标准要高出省培中心的标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将学员由被动变主动。

2.有效组织,有序开展

培训者接到学员名单、学习账号和开班通知后,用电话、短信通知每位学员,使他们在第一时间获得学习信息。及时加入项目组QQ群,并在班级首页上以公告、简报的形式广而告之, 这样项目组老师、培训者和学员之间就组成了一个相互沟通的网络平台,使大家非常顺利地进入到了学习阶段。

3.认真“备课”,有效指导

第一,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要求一定要先备课,其实作为远程培训的培训者也同样要备课,其重要性在于: 国家花巨大的人力、财力组织专家团队准备远程培训内容,其质量是不容置疑的,培训者、及学员都应珍惜学习机会, 培训者更应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第二, 认真观看视频,做到培训内容心中有数,并做好学习笔记,使批改作业得心应手。第三,针对视频内容选择作业, 迫使学员要先看视频才能完成作业。 设计作业时,部分作业的部分答案内容应体现答题者所在单位和工作岗位, 以防抄袭作业或者直接下载。因为认真观看视频是远程学习最重要的环节, 其他的提问答疑、沙龙跟帖等项目很难体现培训的效果。

4.狠抓过程,注重结果,切实履行管理员的职责

(1)充分将时下流行的沟通方式运用于工作,例如建立QQ群、微信群, 使培训者能够实时掌握动态并及时互通信息。

(2)不少学员都在农村基层学校工作,担任班主任,教语文、数学等主课,甚至跨头、跨年级,教学任务重, 农村学校往往网络差,手机信号也差, 受到不少限制。每所学校都有数人在同一班级参加培训,于是笔者在每所学校选定一人,负责及时通报情况(有些学员一周甚至十天半个月都不上网学习, 就不能及时了解培训情况,电话又联系不上),这样就由负责人负责通知督促。

(3)直接下到基层学校,对部分年龄偏大的学员一对一交流,实地了解学员情况,有针对性地辅导,如电脑技术等。

(4)笔者每天注意浏览“学员学情统计”,针对不同学员的项目完成情况采用不同的符号予以公布,如:完成好了的用“ok”和“√”,没有完成的及空白用“0”表示,数量还不够的就直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任何人都是有自尊心、爱面子的,看到自己的不足, 也就自觉去完成。对少部分无动于衷的特殊学员一是通知所在学校领导, 二是告知本人,不合格将列入黑名单, 两年之内取消任何培训资格。

5.严把结业、评优关

不少送培学校会给被评为优秀的参培教师在单位评优等方面加分,如果确实是优秀学员给予加分是很合理的, 但少部分学员不够优秀,却想加分就会打歪主意。这时候,培训者就要严把评优关甚至结业关,不合格就是不合格, 不能心软。开班前就要把评价标准告知学员,并且这个评价标准应高于省培中心的标准。

职业培训质量 第8篇

1 细化培训需求分析, 科学拟定培训规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想提高培训效果和价值, 就要从培训需求开始, 认真进行分析, 科学制定规划。培训需求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产生:其一是由于知识或技能欠缺而无法按标准完成工作, 这就产生了一个弥补缺陷的需求——希望通过培训把工作做得更好;其二是在将来要执行新任务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这就产生了一个发展性的需求。因此, 培训需求分析的本质就是要找出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是使干部培训有效的基础, 实际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化分析:一是对干部队伍现状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 准确掌握各层次、各类别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知识程度和工作能力强弱;二是结合实际, 科学分析各层次、各类别、各岗位干部应具备的素质、知识、能力标准, 并将此标准与干部队伍现状进行比较;三是进行主客观环境分析,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战略目标, 确定战略目标与培训目标之间的关系, 因为只有当组织目标与培训目标牌和谐一致的状态时, 培训才能为组织的成功做出有力的贡献;四是对干部进行工作绩效分析, 通过绩效考评手段将考评结果与理想标准进行对比, 找出差距。

通过以上分析的细化, 我们可以分层次确定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各类干部的具体标准, 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干部素质能力标准坐标系 (纵坐标代表不同层次的干部素质能力层次要求, 横坐标代表不同岗位的各类干部素质能力定向要求) 。在构建好这一坐标系后, 将每一位干部按照其工作岗位的层次和分工放到坐标系中去对照, 确定出每位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 再从整体上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教育培训规划。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将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而且在制定干部队伍整体培训规划的同时, 也完成了干部个体的教育培训规划。

2 科学设计培训项目, 多元化实施教学

培训项目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三个要素:课程或者是要让学员了解的主题;教学方法 (如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 ;使用的教辅工具 (如幻灯片放映机、录像机或计算机) 。我们应该围绕上述三个要素来科学设计培训项目。

一是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得到丰富的培训内容需求, 对这些培训内容进行筛选分析, 有些是培训能够解决的, 有些是在工作实践中积累提高的。对培训能够解决的问题, 选择那些急需的、重要的、有条件的可当作培训的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定要真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在培训目标确定之后, 列出能达到这些目标的课程安排。在培训课程的安排上, 可采用模块化结构, 由培训单位向参训者提供若干个培训的教学产品模块, 参训人员在完成规定的基础内容后, 可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要求, 自主地选择培训内容, 实现自助菜单式培训, 使培训的供需达到最佳匹配。

二是努力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是培训的中心环节, 受训者知识、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教学活动获得和提高的, 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 影响了受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降低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干部教育培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要由单一的课堂授课辅导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转变。要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适时运用一些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分析、对策研究、双向交流、实际观摩等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使学员能够在课堂上摆出现象, 找出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最后定出对策。这样, 培训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达到培养干部的分析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应对能力的效果。

三是灵活运用教辅工具。现代化教辅工具对培训工作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但我们应针对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辅工具。目前在培训中最常见的设计错误是“万金油”综合症——培训部门过度强调一种方法 (如计算机辅助学习或者是播放录像) , 然后不管是否合适, 也不考虑成本, 每一次培训活动都使用。培训工作中应该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对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灵活选用, 让教辅工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加强评估与反馈, 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从培训需求的分析到培训规划的拟定, 再到培训方案的实施, 并不意味着培训工作的完成, 对整个培训工作的评估和反馈是不容忽视的, 科学的进行评估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培训的效果和价值, 并为今后更有效的实施培训提供帮助。在培训工作中, 我们应该认真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评估。

一是对培训项目实行全程评估。在培训项目实施前, 开展培训方案评估;在培训过程中, 对培训组织情况、实施情况和保障情况进行实时评估;培训结束后, 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考察, 及时掌握参训人员学以致用的情况, 征求干部所在单位及参训学员的意见建议, 为今后培训方案的制订提供有益参考。

二是对授课质量实行全员评估。每次授课结束后, 都统一发放《教学质量评估表》, 由全体学员对课程针对性、教学内容、教师讲解、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同时, 采取培训前后两次测试、演讲学习体会、组织班级集体讨论、撰写结业论文、专题答辩等方法, 多途径测试学员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水平。

三是对培训基地实行全面评估。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动态管理, 从培训设施、培训师资、培训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束后, 及时将评估结果进行通报和反馈, 帮助其分析问题, 查找差距, 认真整改。对评估结果优秀的培训基地, 可在培训项目及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培训基地, 视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或取消其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资格。

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决克服盲目和误区, 坚持有计划地开展, 努力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使工作收到切切实实的成效, 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摘要:大规模培训干部, 关注规模, 更要注重培训质量。细化培训需求, 拟定科学的培训规划;科学设计培训项目, 实施多元化教学;并加强评估与反馈。才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职业培训质量 第9篇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免疫机制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综合症。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高发的国家之一, 加上中国方式的改变如饮食无节制、缺乏体育锻炼、生活紧张、肥胖等, 这些因素使糖尿病的患者迅速增多。目前, 我国有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 (其中2型占97%) , 并以每年新增100万的速度增长。随着对糖尿病的不断认识, 降血糖药被广泛用于临床, 并取得了临床认可。而二甲双胍降糖类在其中独树一帜, 本文总结其临床优势。糖尿病是当今世界多发病, 糖尿病本身对人体的影响并不大, 最重要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大, 最近在慢性病的普查中, 我们调查了400多例糖尿病人的用药情况, 发现了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存在着用药混乱问题, 现将调查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460糖尿病人群中, 最大的83岁, 最小的9岁, 病史最长的21年, 最短的6个月:其中男性211例, 女性249例。单纯糖尿病者232人, 出现不同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者228例。

1.2 用药资料

使用二甲双胍类和磺酰脲类联用131人, 使用二甲双胍类和瑞格列奈类联用20人, 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76人, 使用瑞格列奈类和胰岛素类联用39人, 使用阿卡波糖类和胰岛素类联用66人。使用磺酰脲类和胰岛素类联用71人, 胰岛素类和两种以上的口服降糖尿病药物联用的57例。用药合理者192人, 基本合理者78人, 不合理者190人, 用药不合理占糖尿病总人数的41.3%。

2 二甲双胍的作用优势

双胍类药的应用源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首例药物苯乙双胍 (又称降糖灵) , 苯乙福明, 但苯乙双胍服用后可使血乳水平升高27%~52.2%, 成为在国外被淘汰的原因。1985年7月由澳大利亚Alphaphar公司研制的二甲双胍上市, 广泛应用于内分泌临床, 被推荐用于非肥胖者的首选药, 此外, 美国近期被批准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者应用。迄今已有多个商品问鼎如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3 讨论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用药分析研究, 应该怎样合理的使用降糖药物呢?

3.1 治疗糖尿病要采取综合方案, 包括饮食控制, 运动治疗, 血

糖监测, 药物治疗和糖尿病健康教育等, 用药选择安全, 有效, 经济的原则, 并且要顾及费用/效益比值。治疗理念宜积极, 要保护和逆

(上接191页) 基本功, 提高政策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 努力建设成为高素质的职教管理队伍。

4.5改进教学方式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职教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方式上要与现场实际紧密联系, 实行理论模块单元与现场教学交叉进行, 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模式, 使学员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这一环节进行得好, 可转胰鸟B细胞功能, 尽早地采用药物联合治疗, 其次是治疗要贴近病人的病理, 生理规律, 既要改善B细胞的功能受损, 又要减少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 此外减肥和降低血脂有助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

3.2 采用精细降糖, 一种或几种药物的联合使用, 可使糖尿病患

者得到更个体化的治疗, 能够发挥降糖的最大作用, 避免用药的不良反应.当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水平时, 为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更需要采取精细降糖的措施, 但要注意联用合理, 如二甲双胍类和磺酰脲类或者非磺酰脲类可以联用, 但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就不可以联用, 如果联用会出现低血糖反应。

3.3 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 不仅要监测血糖血脂, 同时还要监测

体重, 体重指数, 血压, 足背动脉, 眼底, 肝肾功能, 尿常规, 心电图等的改变。以了解有无并发症, 采用相应的综合防治。

3.4 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忌禁证, 尤其是低血糖和休克, 严

重者会引起不可逆性脑细胞死亡。1型糖尿病不可单用磺酰脲类药物, 急性严重地感染, 手术, 创伤,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等情况下禁用磺酰脲类药物。如果合并肝病时宜用a糖苷酶抑制剂, 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格列喹酮, 因其是由肝脏排泻.

3.5 肥胖者要选用二甲双胍2, 阿卡波糖:非肥胖者要选用磺酰

脲类药物, 因为二甲双胍可使体重下降。阿卡波糖对于饮食疗法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作用, 其二药不论肥胖或非肥胖均可使用。对于胰岛素储备功能很差的非肥胖型者当降糖药物控制不理想时要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因此, 二甲双胍降糖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再英.内科学.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8:6.[2]杨宝峰.药理学.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是心编写.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指南药学综合知识.2版[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

[4]张庆, 胡敏燕.门诊患者降糖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 (10) :980.

[5]吴林华等.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生物等效性评价[J].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4 (3) :214.

是, 教学相长的原理告诉我们, 教师通过实践教学, 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 自身实践能力将不断得到提高。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 要尽量结合实际, 真题真做。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优良的教育手段、多方位文化素养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

3职业教育教师存在的差距

当前, 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 已经成为世界铁路的领跑者。职工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困难和矛盾更加突出, 挑战更为艰巨, 现阶段职教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职教工作者只有找准差距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1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职工教育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培训, 都是

4.4 要加强技术业务和现场实践的学习

多深入现场一线, 多深入车间班组, 及时了解和掌握技术装备、生产组织、职工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掌握第一手资料,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确保培训组织的科学、规范、可操作, 争做实践型职业教师。并始终把职教队伍的素质提高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认真学习“航天人”严谨与开拓的作风, 学习解放军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不断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职教管理人员要大练 (下转88页)

作者简介:赵秀霞 (1969-) , 女, 哈尔滨铁路局加格达奇工务段教育科, 工程师。

摘要:针对职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差距, 论述如何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适应新时期教书育人的需求, 及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几个途径。

职业培训质量 第10篇

一、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实施模式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计划、实施、评估、反馈。[2]这四个阶段体现了逻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构成质量保障的一个完整过程。

1. 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职业教育的政策、任务及人力资源状况,确定一系列清晰的目标,主要是制定明确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目标、行动方案和质量标准,制定对个人能力进行认证的标准和指导原则,通过研讨等方式,确定某些地区和个人的具体需求。另外,利益相关者需参与对当地需求进行分析的过程,职业教育提供者需建立起一个清晰透明的质量保障框架。

2.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是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商,并制定明确的原则。这项工作建立在与不同级别的社会合作伙伴、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基础上。实施阶段包括审视质量保障所需的资源、能力基础及支持工具,制定不同层次的实施准则和标准。为确保计划的实现,教育资源要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内部合理配置。为确保目标的实现,相关机构需制定能够促进框架实施的核心原则。在实施阶段,目标和过程的透明性很重要,即所有利益相关者应明确了解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实现目标的各个步骤、承担的任务和完成的时间。

3. 评估阶段

评估主要通过使用测量工具和搜集相关数据定期开展,包括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评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设计评估机制、确定评估的频率和范围,提供评价结果。评估包括两个方面:收集和处理数据;进行相关结果的讨论。此外,所有利益相关者,如学生、教师、家长、雇主和工会代表等应参与有关结果的讨论,以进行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评价。评估过程包括数据输入、系统处理、数据输出、得出结论四个环节。

4. 反馈阶段

反馈和改进是学习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要对评估结果开展讨论,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确保计划落实到位。质量保障是一个连续的系统过程,它必须将评估结果及时加以反馈。这一阶段强调修正,即通过反馈优化质量管理目标和质量管理活动。为保证反馈的透明性和公开性,欧盟还经常在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网站的主页上公布相关数据和结论,安排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质量的研讨会。

5. 交流与研讨

交流与研讨是质量保障中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意义。框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这种相互间的交流和研讨有利于不同主体制定质量保障原则、开发指标体系以及质量评价工具。计划、实施、评估及反馈等阶段都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以交流与研讨为基础的开放式协调是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框架运行的基础。在这种协调模式下,成员国可以发现质量保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经验分享平台。此外,质量保障参考框架的工作小组每年组织一次会议,以论坛的形式对《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合作方案进行研讨。

二、职业教育的质量指标体系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作为成员国测量和评估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共同指标,其目的是帮助成员国在质量保障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各自的后续指标体系。指标作为质量管理系统的重要元素,要同时为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机构提供支持。另外,指标要反映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政策目标。这些政策目标包括: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加劳动者,尤其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提高职业教育供需之间的匹配度;创造更好的终身学习机会等。

框架建立起一个两级指标体系,包括10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在指标1、2、4、5、8、9、10中各含有2个二级指标)。每一个指标都有其操作定义。[3]

指标1: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运用质量保障框架的情况

该指标主要检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对现有质量保障框架的运用情况,分为两个二级指标:(1)运用质量保障框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比例。不论是出于法律法规的约束,还是积极应用自主设立的质量保障框架,只要能够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运用了符合《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原则的质量保障框架,都会被计算在内。具体的计算方法是运用了符合一定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机构占已注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百分比。(2)质量鉴定合格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比例。具体计算方法是质量鉴定合格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占已注册的同类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百分比。

指标2: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师资培训投入

该指标主要检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对师资培训的投入情况,有两个二级指标:(1)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注册教师中参加在职培训的人数占注册教师总人数的百分比。在职培训的范围包括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初始职业教育与培训或继续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包括非正式及非正规教育。(2)每位注册教师平均每年获得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资金总额。除了该项指标外,欧盟委员会又提出一项补充指标,即师资培训投入占教育总支出的百分比。

指标3: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率

该指标主要检测不同人群中参与全日制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人数。这里的不同人群是根据性别、年龄、最高学历、是否有辍学经历、是否为移民、是否为残疾人、失业时间等因素来划分的。该指标也有具体的操作定义,如每年参加高中水平初始职业教育与培训人数的百分比,15~74岁人群中参与继续职业教育与培训人数的百分比。

指标4: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完成率

该指标主要检测不同的人群中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的参与者顺利完成整个培训过程的人数。该指标有两个二级指标:(1)取得初始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历的人数占初始职业教育与培训入学人数的百分比;(2)取得继续教育与培训学历并获得资格认证的人数占继续教育与培训入学人数的百分比。在实施过程中,欧洲委员会又提出两项补充指标:(1)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的人数占总参与人数的百分比;(2)完成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或学历证书的人数占15~74岁人口的比例。

指标5: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就业率

该指标主要检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者完成相关学习和培训后的就业情况,包括学员就业方向与所参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专业方向及个人素质的相关性。分为两个二级指标:(1)完成职业教育与培训后1到3年内,进入劳动力市场、参加继续教育或培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2)完成职业教育与培训1年内参加工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这里的总人数均指完成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数。

指标6:职业教育与培训所授技能的实用性以及个人和雇主的满意度

该指标主要检测:(1)学员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在工作中的实用性。技能的实用性是指所从事的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2)学员本人及其雇主对技能的满意度。学员和雇主的满意度,主要有三个测量参数:(1)完成职业教育与培训后的1到3年内,所学专业与现有工作对口或相关的百分比;(2)认为受雇者的技能、学历、资格证书与工作相关的雇主所占的百分比;(3)对完成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员工表示满意的雇主所占的百分比。

指标7:社会失业率

该指标主要检测15~74岁人群中做好工作准备且积极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市场总人数的百分比。该指标的依据源自国际劳工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标准。

指标8: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例

该指标主要检测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情况。在欧洲各国被定义为弱势群体的人,包括年龄弱势、性别弱势和身体状况弱势。该指标分为两个二级指标:(1)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总人数中弱势群体所占的百分比;(2)弱势群体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并成功完成学业的人数。该指标充分体现了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妇女、老人及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重视和照顾。

指标9:劳动力市场培训需求分析预测能力

该指标主要检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对劳动力市场培训需求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更新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的速度,以及更新职业教育与培训以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能力。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层面。该指标包含两个二级指标:(1)是否建立鉴别不同层次劳动力需求变化信息的机制;(2)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以适应未来需要。

指标10:远景规划能力

该指标主要检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规划方案,包括欧洲层面、国家层面以及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层面。该指标包含两个二级指标:(1)已有的不同级别方案的相关信息;(2)关于方案有效性的证据。该指标特别强调规划对弱势群体和个人发展需求的适应性。该指标测量的重点是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为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

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参考框架的特点

开放式协调是《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运行的基础。一改以往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以指令为主的实施模式,该框架试图建立一个欧洲范围的社会政策范本,以一个非线性的循环过程鼓励不同参与者的积极合作,利益相关者可以从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职责。[4]框架之所以能被大多数欧盟成员国接受并实施,主要是因为框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 基于自愿原则的柔性工具

自愿是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框架不带任何强制性,各种研讨和评估也并非指令性行为,即使成员国未到达框架预期的发展目标,欧洲委员会也不会施加任何压力。

虽然框架是不带任何强制性的质量保障工具,但在实践中,参与该框架的国家已经达到27个。即使部分国家在框架颁布之前已经建立起质量保障体系,但它们仍然选择在一个更广阔的欧洲框架下重建质量保障体系,以实现在欧洲范围内的经验共享,推动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2. 一体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多样化的机构和制度一直是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它体现了欧盟各成员国的共同意愿,即教育与培训应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尊重各个国家教育与培训的价值观念、现行制度以及教育内容,是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的基础。《哥本哈根宣言》也明确支持各成员国根据自己的传统、现状与目标,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与培训。因此,框架充分尊重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个性和自主性,实施质量保障也充分尊重各国的教育自主权,避免将任何行政或财政负担强加给相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在框架的实施过程中,成员国根据框架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具体的体现本国特色的实施方案。这表明,各国对框架的实施具有解释权。

然而个性化也不是绝对的。基于对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的追求,开放式协调强调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的共同目标。质量保障的共同目标使欧盟各成员国制定的框架实施方案大同小异,各成员国实施方案的最终指向仍然是一体化。同时,通过监测目标实现情况和指标使用情况,欧洲委员会对各成员国框架的实施进展和改革计划实行定期监控。

3. 合作与竞争的统一

欧洲委员会成立专门小组,对各成员国提交的报告进行定期评估。各成员国报告的重点是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动态,为确保共同目标实现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执行情况,并提供相关的数据。[5]欧洲委员会则根据各成员国及欧洲统计局提供的具体数据,计算出成员国达到目标的平均水平及相关数据,并将所得数据与框架制定的最初目标进行纵向比较。同时,欧洲委员会也鼓励成员国间的横向比较。通过评估,欧洲委员会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各成员国实施框架的进展情况。同时,成员国也可以了解自己在各国中所处的位置,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所采取的改革措施。虽然公布评估数据的初衷并不是要给出一份成员国实施框架情况的成绩单,但它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无形的竞争,使得那些实施情况不佳的成员国不得不加倍努力进行改革。

四、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参考框架的启示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可以为我国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借鉴。

1. 建立指标体系,统一质量保障标准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对各个层次的质量进行测量是最具挑战性的。建立科学、简明、可操作的质量标准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前提。《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从投入、过程、产出等维度出发,从超过200个指标中选取了10个指标作为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同时,这些指标是建立在成员国政策实践基础上的,所以具有整合成员国政策、制定欧盟区域政策的积极作用。这些指标可以应用在制度层面、提供者层面,甚至可用于跨国比较和相互学习。

借鉴《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在统一质量标准方面的经验,我国在制定职业教育质量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能否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职业院校是否具有劳动力市场培训需求分析预测能力,是衡量职业教育成果及其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二,以经费投入为基本考量。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对职业教育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上的投入,如实训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的投入,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第三,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职业教育所授技能的实用性以及个人和雇主的满意度,应成为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第四,以数据为依据。我国在制定质量保障指标体系时,应注意指标的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将评估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数字,从而更好地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考核。

2. 推动社会合作,促进质量保障参与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倡导通过发挥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积极作用,在职业教育的投入、师资培训、制度建设、学生流向等方面充分行使各方的话语权,进而加强各方面的协同管理。

我国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开展广泛的社会合作,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第一,突出政府在职业教育社会合作中的协调者作用;第二,职业院校应基于社会需求研究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聘请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确保教育和培训质量的可靠性;第三,为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质量保障相关工作,例如可以定期举行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讨会。

3. 搭建服务平台,反馈质量保障信息

欧盟通过“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专门网站,及时报道质量保障相关活动,更新成员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信息。欧洲统计中心也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发布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过程。评估结果和反馈信息的公布有利于增加评估过程的透明度,促进反馈信息的有效运用。此外,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职业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框架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如雇主对学生技能的满意度评价等。第三方评估将职业教育质量置于一个开放的控制系统,从外部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给予支持。

我国在促进质量保障信息的反馈方面,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确定质量保障信息公开的程序,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公开。同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规定如何处理反馈信息。其次,加强信息载体建设,为教育信息反馈提供重要途径。再次,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价和监督,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负责质量保障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

参考文献

[1]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Recommendation of the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8 June 2009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uropean Quality AssuranceReference Framework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7.8.

[2]European Quality Assuranc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Training.Policy Brief On Quality Assurance of EvaluationProcedure[sEB/OL].http://www.eqavet.eu/Libraries/Policy_Briefings/Policy_brief_on_Quality_Assurance_procedures_for_Evaluation.sflb.ashx,download=true,2009-07-19.

[3]European Quality Assuranc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Training.EQARF Indicators,Reviewing and Agreeing Def-initions[EB/OL].http://www.eqavet.eu/Libraries/Featured.../TG_Publication_EQARF.sflb.ashx,2009-08-15.

[4]European Quality Assuranc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Training.Policy Brief On The Impact of the EuropeanQuality Assurance Reference Framework(EQARF)[EB/OL].http://www.eqavet.eu/Libraries/Policy_Briefin-gs/Policy_Brief_on_The_Impact_of_the_European_Quali-ty_Assurance_Reference_Framework_EQARF.sflb.ashx?download=true,2009-10-12.

职业培训质量 第11篇

国家职业标准培训教材紧紧围绕《标准》来写,《标准》中,将本职业按技能要求依次分为多个级别,相应的培训教材便包括与《标准》对应的基本知识一册,每个级别各一册。如《家用纺织品设计师》职业标准,按该职业技能要求由低到高依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级别,则该标准相应的培训教材包括《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基础知识》《初级家用纺织品设计师》《中级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和《高级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共4册。

如何提升国家职业标准培训教材的质量,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建立一支合适的作者队伍,明确科学的编写规范以及较高的编辑加工水平,即一手抓前期质量基础,一手抓后期质量保证。

一前期质量基础

1.选择建立合适的作者队伍

选择合适的作者是出版一本书的前提。职业培训教材要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读者对象是企业职工和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内容应密切结合企业实际,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标准》包含多个职业功能,涉及多个专业领域,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专业的作者,以便知识结构互补。总之,根据职业培训教材的特色,建立一支以有扎实理论的专业教师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合理的作者队伍,是编写职业培训教材的前提。

2.明确科学的编写规范

图书由多人编写,事先向编写人员交代清楚图书的编写规范,既能节省主编统稿的工作量,也能提高书稿质量,减少后序的编辑加工量。出版社的《著译者手册》中,根据国家规定对编写图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结合职业培训教材的特殊性,笔者的体会是,在编写前须将以下事项向编写人员明确:

职业培训教材不能脱离《标准》来写,即《标准》是编写职业培训教材的根据。编写培训教材应掌握以下几个要领。

(1)竖写。每个《标准》在对本职业的工作要求中,包含多个职业功能,仍以标准《家用纺织品设计师》为例,工作要求中包含“市场调查与分析、织物设计制作、印染图案设计制作、绣品设计制作、纺织品空间装饰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6个职业功能,每位作者负责编写一个职业功能,即按几条纵向并列的主线,从低到高将各个级别的内容写完,纵向各职业功能之间的内容不能互相重复,即这几条主线是互相平行的,不能有交叉。

(2)横统。不同职业功能中同一级别的内容深浅要一致,每一个职业功能相同级别的内容要严格按照《标准》中各级别规定的相关知识,写到同一程度止。《标准》中,由低到高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同样,编写培训教材时,低级别中出现的内容在高级别中不再重复。培训教材要以《标准》为依据,明确区分各级别的知识点,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样才能做到编写起止点准确,各级别之间衔接合理。

(3)避免经验主义。作者在行业中均有多年的教学或实践经验,各人对《标准》理解的程度难免存在差异,就有可能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来安排各级别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这样就脱离了为贯彻《标准》制订培训教材的初衷。《标准》是依据,《标准》中要求各级别应该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点,必须体现在各级别相应的培训教材中。

(4)内容详略得当。要从职业实际出发,根据《标准》比重表中的规定来安排各职业功能的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图书由多人编写,同样也应事先向每位作者交代清楚各章节的篇幅容量,使作者从编写一开始就做到“文字精练,以阐述结论性内容为主”,尽量在不超篇幅的情况下,将问题阐述清楚。

3.制定图书的编写步骤

要想合理编排职业培训教材的内容,前期应分三步走。

(1)首先将宏观的结构安排好,即针对《标准》将各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的内容界定清楚,制订好大纲,由作者反复对照《标准》讨论,直到此大纲可行为止;

(2)接着进行中观层面的填充,即根据《标准》的技能要求在大纲这个“大骨架”中填充知识点;

(3)最后丰富微观层面的内容,即根据填充好的知识点,分出必须、够用的详细内容。

二后期质量保证

高质量的图书,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作者队伍,还要有较高的编辑加工水平,使图书有较多的编辑含量,才能使书稿的后期质量有保证。《家用纺织品设计师》职业培训教材书稿到手后,首先根据本套教材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特点,组织了一个由不同专业的编辑组成的加工小组,多次召开小组讨论会,使编辑小组中的每一位编辑明确了本套教材的编辑加工要领。

1.宏观把握书稿内容

(1)对于一套多册的培训教材,编辑加工时应参照《标准》,审核是否有超出或漏写内容,将培训教材的内容和《标准》对照进行加工整理,调整布局。

(2)宏观审核培训教材编写质量,确定加工重点。首先快速通读全套书稿,对书稿的总体质量作出判断。本套教材由多人编写,写作风格、写作水平及表达方式难免会有不同,针对这种情况,编辑加工时应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职业培训教材的加工重点,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进行修改和统一。

(3)核查全套培训教材,检查各级别中的内容是否存在前后矛盾、前后重复的情况。

2.微观精细加工

(1)不符合现阶段行业实际的内容进行处理。职业培训教材属于应用技术图书,内容应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对行业有实际指导意义、实用性强;同时培训教材的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反映现阶段行业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符合国家最新标准及规范,已明显落后或已被淘汰的材料、技术、工艺、设备、观点、理论等,要进行删改;在注重“新”的同时,还要考虑企业实际,结合新理论、新技术等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并兼顾不同企业,以提高培训教材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2)审核专业名词、专业用语和计量单位等的用法,在全套教材中是否统一规范,是否符合行业习惯。

(3)检查书稿中的概念、定义、原理等的表达是否正确并加以修正。

(4)纠正知识性、科学性差错。

(5)润饰文字,修改病句,订正错别字及标点符号,处理插图及表格。

(6)校订引文资料。

(7)检查目录与正文是否一致,插图、表格是否与正文相匹配。

(8)杜绝政治性差错。

就在《家用纺织品设计》国家职业标准培训教材出版问世之际,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已陆续收到许多家纺企业的教材预订单。可以预见,该套职业培训教材的出版,必将为推动我国家纺产业的发展提供较大力度的智力支撑。

提升安全培训机构质量 第12篇

本文将针对安全培训机构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并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借鉴。

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培训机构自2004年12月以来实行分级管理, 共分为四级, 每级机构根据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20号) 要求, 分级分范围开展培训工作。2012年3月, 《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4号) 颁布以后, 四级安全培训机构调整为三级。2013年5月15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 (国发[2013]19号) , 取消了安全培训机构资格许可行政审批, 安全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不再受级别和范围的限制, 凡是具备安全培训能力和条件的机构均可从事安全培训活动。

面临的新形势

“红线意识”“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以及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 (简称新安法) 实施等, 不仅是安全培训机构的重要思想武器, 也是规范其行为、提高培训质量的行动纲领。

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发生后,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重要指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以人为本, 安全生产是必须坚守的安全红线。安全培训机构通过开展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养, 有效防范事故, 就是树立红线意识的具体体现。

2014年4月8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徐绍川在全国安全培训工作视频上指出, 安全培训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三大对策 (工程技术、教育培训、安全管理) 之一, 是政府安全监管的四大支柱 (立法、执法、培训、保险) 之一, 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础工作, 并进一步强化了“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理念。这是安全培训机构进行安全培训工作的“尚方宝剑”。

201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安法, 涉及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条款有15条, 包括了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主体责任、创新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监督管理、加大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这给安全培训机构开展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存在的问题

虽然安全培训机构正处于“利好”的政治环境和政策环境中, 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其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主要包括:培训基础薄弱, 表现在师资队伍水平、基地建设、教材实用程度、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等, 还不能满足现阶段学员对安全培训的需求;标准规范不完善, 市场无序竞争, 如“乱发文、乱办班、乱收费”等现象时有发生;培训在地区或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呈现出东部快于中部, 中部快于西部的梯次格局。

在安全培训业务开展过程中, 安全培训机构普遍存在重事务轻需求、重知识轻意识、重形式轻内容、重发证轻评估等4个方面的问题。

重事务轻需求

一些培训机构, 如部分第一类培训机构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 , 由于其属性的特殊性 (多为事业单位建制) , 在行政管理事务上花费时间较多, 用于培训需求调研的精力很少。主要执行的是上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培训计划, 以组织调训的方式, 名额直接分配至单位, 容易造成培训对象不统一, 人数也相对较多;培训内容则侧重于宣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监管监察重点工作, 对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类的专题业务培训内容涉及较少。

重知识轻意识

一些培训机构, 如部分第二类培训机构 (企业内设的培训机构) , 侧重于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讲解、企业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与治理等知识类的讲解, 而忽略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类的解读。表现在课程安排上, “是什么”和“怎么做”的课程内容多, 而追本溯源式的“为什么”的课程内容少, 体现在一些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红线”等一问三不知。

重形式轻内容

一些培训机构既没有专职教师队伍又没有适合的培训场地, 对于教材编写、项目开发团队更是无从言及。错误地认为培训效果好不好, 受不受学员欢迎, 关键在于挖空心思去选择山清水秀的风景旅游区, 在于选择接待能力超强的宾馆或者酒店作为培训场所;在于所聘请专家和学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关于培训班级管理和班级服务怎么做和做的怎么样, 认为不重要甚至于不必要。

重发证轻评估

一些培训机构把学员是否考核合格, 是否取得证书等同于培训效果的评估, 还有一些培训机构认为在课程结束前, 发放评估表, 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和满意程度即是完成了效果评估。而关于学员是否掌握培训中所传授的知识以及掌握的情况, 培训后态度是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等, 现在还少有安全培训机构能做到科学的评估。

发展建议

强化需求分析提高培训针对性

目前安全监管监察队伍主要来自于公务员招录、军队转业、其他政府部门或企业调入, 多数没有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他们更青睐于从培训中获知安全监管执法的具体工作方法, 且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对同一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 安全培训机构需从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等实际出发, 采取访谈法、问卷法、关键事件法等多种方法开展需求分析, 分行业、分层次、分岗位进行培训, 同时要控制培训班规模,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强化安全意识提高事故防范能力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才会有安全行为, 有了安全行为, 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是安全生产本质的反映, 是过去经验、教训的规律性总结, 也是引导安全生产的根本。因此, 安全培训机构应通过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 提升学员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防范于未然。

强化效果评估提高培训实效性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结束后, 对培训项目进行的评价和考核, 是确保培训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可以帮助培训机构完善培训课程与提高培训质量, 提升课程设计开发与师资选聘的专业度。因此, 安全培训机构可根据实际开展四级评估, 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结果评估。从学员的满意度、学习掌握情况、培训前后安全行为转变、为送培单位或企业创造的价值等方面分层次进行评估, 以评估促实效。

核心驱动力

上一篇:协同趋势下一篇:中间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