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

2024-06-17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精选12篇)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 第1篇

约谈会上, 许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侯现钊表示, 新的《食品安全法》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次约谈, 是对全市腐竹生产企业实施警示性约谈, 就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 履行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 从而达到遏制和解决腐竹食品安全问题, 消除潜在安全危险,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目的。候现钊强调, 食品安全既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基本的保障又是企业的生命线、高压线。维护食品安全, 企业有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责任。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法律规定和制度规范, 做良心食品、安全食品, 切实担负起良心道义和社会责任。今后, 为了督促我市腐竹生产企业做的更好更强, 使许昌腐竹这个品牌叫得更响、更亮、更长, 全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根据新的《食品安全法》的要求, 不断加大监管力度, 对于胆敢顶风而上、违法违规生产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产生不良影响的, 将坚决予以最严厉的打击, 性质恶劣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涉嫌违法犯罪的坚决移送公安机关。

食品安全导刊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2014年换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 (新广出发[2014]59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新闻记者证申领核发工作检查的紧急通知》 (新广出发[2014]111号)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要求, 我社已对申领记者证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 现将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举报电话: (010) 64972251

可录光盘生产企业设立审批(河南) 第2篇

联系人: 综合业务处受理地址: 郑州市农业路3号联系电话: 0371-69129727 传真:0371-65788259

办理程序:

1、申报材料报省新闻出版局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2、省新闻出版局作出审批

决定。

3、取件人凭有效身份证明和受理通知书领取办理结果。

20个工作日

1、有复制单位的名称、章程;

2、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3、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资金、设备等生产经营条件。其中,只读类光盘复制单位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500万元;可录类光盘生产单位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0万元;磁带磁盘复制单位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万元;

4、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5、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以下材料一式三份:

1、《河南省设立可录光盘生产企业申请表》;

2、企业章程;

3、可行性研究报告;

4、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和履历证明;

5、注册资金信用证明;

6、经营场所和必备的生产条件证明;

7、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所提交的材料为复印件的,须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 第3篇

小麦是河南的第一大作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5.3万平方千米,其次为玉米2.67万平方千米,水稻、大豆5333平方千米,红薯3333平方千米,其他杂粮作物1333平方千米。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作物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小麦、玉米两大作物面积逐年增加,而甘薯、杂粮、杂豆等小作物面积逐年减少。

一、河南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夏秋粮生产发展不平衡

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社会对小麦需求量的增长,国家和农民对小麦生产十分重视。相对秋粮生产有所放松。夏秋粮生产以1984年为转折点,夏秋粮总产之比由1984年前的4:6转为近年的6:4。近10年来,夏粮总产平均21.6亿千克,秋粮总产平均12.2亿千克,其总产比例为63.9:36.1。夏秋粮生产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一是小麦涉及广大群众口粮和粮食安全,种植面积有保证,并且小麦具有高产稳产的特点。二是广大群众对小麦生产舍得投入。丰收年的1995年主要作物生产成本核算调查,小麦每亩生产成本和生产利润分别比玉米高出28.8%和减少31.7%,但广大群众为了小麦一季保全年口粮和完成定购粮,不惜利润的减少而舍得投入。三是小麦新品种和新技术更新速度快,而秋粮科学种田水平低,特别是红薯、大豆及小杂粮施肥少或不施肥以及粗种粗管理现象普遍,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2.人增地减,人均耕地不足

人口逐年增加,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萎缩,人均资源不足,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统计,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已由1954年的13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05年的9.2万平方千米,减少了3.8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减少760平方千米;而同期全省人口却由4560万人增加到9700万人,人口增加了一倍,平均每年增加102.8万人。人均耕地由2000平方米减少到667平方米。

近几年来,随着耕地减少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更加突出,自1990年到2003年的13年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3927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减少312平方千米。从现实情况来看,人口增长,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在短期内仍将是严重的。

3.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差,生态环境恶化

资料表明,对河南省危害最大的气象是干旱、雨涝和干热风。建国以来,全省出现明显干旱和以干旱为主的有15~20年,平均每隔6~8年一次大旱,4年左右一次中旱,4~5年出现一次重的涝灾。近20年来随着全球性厄尔尼诺现象,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加大,危害更重。建国以来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抗御水旱灾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抗灾标准偏低,加之经济发展对抗灾害标准有了较大的提高,水旱灾仍然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特点适合各种作物病虫害发生及蔓延。粮食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13万平方千米,因防治不及时损失粮食20亿千克以上。

目前,有些病虫害已得到控制,但小麦穗蚜、红蜘蛛和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玉米螟、斑病;水稻螟虫、稻瘟、纹枯等作物病虫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危害极大。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构成威胁。

目前全省未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2.75万平方千米,未治碱面积1610平方千米,沿黄地区耕地沙化严重,土壤质地下降,水质污染面积日趋扩大。同时有机肥料使用量不足,秸秆烧毁现象严重,机耕所占比例减少,耕层变浅,地力下降,病虫害危害给粮食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4.种粮比较效益低,粮农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减慢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推进,物价逐步放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超过了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使一度缩小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又不断拉大。二是农产品加工业滞后,粮食转化增值率低,以及优质率、出口创汇率不高,从而使农民从加工增值环节和出口创汇不高,从而使农民从加工增值环节和出口创汇中得到收入非常有限。三是河南省农村二、三产业落后,农民非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有25.1%,特别是粮食大县,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投入不足,扩大再生产缺乏后劲。不少产粮大县出现了产粮越多,财政越穷,包袱越重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当地政府和粮农生产的积极性。

5.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队伍不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近10年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其中包括种子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科技兴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各级财政紧张,农业科研、教学和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大部分县乡的农技推广站“改性”“减供”“断奶”,人员分流经商,技术推广工作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据2004年统计,全省县乡农技推广站5164个(包括: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农经、水产等),改为公司的占12.4%,工资停发或扣发的占67.8%,部分技术人员调离岗位或提前退休,这些问题造成基层技术队伍极不稳定。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农业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科技成果利用率仅有40%,科技在粮食增产份额中所占比重仅有35%~39%,而先进国家贡献率高达60%。

二、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

1.粮食单产增产潜力

从粮食单产水平看,全省有2万平方千米高产区,粮食单产每亩450千克,4万平方千米中产区,粮食单产每亩300千克,2.67万平方千米低产区和丘陵旱地,粮食平均单产每亩200千克以下。同时,涌现出一大批高产典型,如小麦和玉米一年两熟吨粮县、小麦单产每亩超500千克、玉米和水稻单产每亩超600千克的县、小面积小麦单产每亩600千克、玉米单产每亩超750千克、水稻单产每亩超700千克等高产典型,为粮田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再高产积累了经验。

2.中、低产田改造后增产潜力

黄河以南平原区利用贷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平方千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亿千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全省沿黄沙滩地2667平方千米开发利用,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8亿千克。

据焦作市有关部门调查,小麦灌溉与不灌溉,一般年份单产每667平方米可相差150~200千克。河南适宜发展灌溉的耕地面积近5.3万平方千米,而旱涝保收田不足2.67万平方千米。

随着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改善,可使高产区粮食单产每亩提高10千克以上,中产区粮食单产达到或接近目前高产区产量水平。届期实现粮食产量指标完全可能的。

3.依靠科技增产潜力

一是利用高秆高产的玉米与低秆低产的豆类和高价值的花生等间作套种,既能恢复大豆面积,确保花生等作物面积,又能扩大玉米种植面积3000平方千米,可新增粮食5亿千克。

二是提高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增长5个百分点,使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45%~50%),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亿千克和60亿千克。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 第4篇

发展规模与荣誉

康龙实业集团创建于1996年, 注册资金5880万元, 主要从事养殖、种植、建材、仓储、销售等行业。2012年底, 资产总值2.9亿元, 固定资产1.2亿元, 总产值2.5亿元, 年销售收入1.7亿元, 创利税3000万元, 干部职工580人, 大专以上学历120人, 中高级以上职称28人。养殖公司年出栏生猪10万头, 下辖“四场一站二个中心一个研究所”;种植公司流转土地11000亩, 建有绿色粮菜基地、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和现代烟草循环园。养殖、种植产业带动农户13000余户, 新增就业300余人。集团突出种养结合、农牧互补的生产模式, 依托养殖场的沼气工程, 将粪污无害化处理, 发展循环农业, 生产生态绿色农产品。集团先后获得“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养猪行业百强企业”、“商务部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场”、“河南省50强种粮大户”、“河南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平顶山市十大涉农明星企业”、“平顶山市市长质量奖”等荣誉称号。

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采用“养殖+沼气+种植”的生产模式, 突出科技、生态、绿色特色, 符合国家《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区内有年出栏3万头养猪场1座, 900立方米沼气工程2座。园区依托养殖场, 以沼气为纽带, 利用养猪场的粪污, 将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渣、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园区, 生产绿色蔬菜、粮食、有机烟叶;沼气用来烤烟和冬季温室供暖。园区按照绿色有机生产标准生产, 用沼渣、沼液和有机肥代替化肥, 病虫害防治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 重点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防虫网、粘板。打造“众口”绿色、有机品牌, 把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建成全省一流的科技园区。

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区划分为生态设施蔬菜区、生态养猪、种植轮换区、生态烟粮轮作区和生态蚕桑区四大功能区。生态设施蔬菜区面积200亩。建日光温室8座1.2万平方米、塑料大棚30座2.56万平方米、莲藕池5个600平方米、0.5万吨冷库1座、林下养鸡和特种养殖。产业链条为沼渣、沼液——种植蔬菜——产生废弃菜叶喂猪、鸡、羊和鹿——产生的粪便用于沼气生产——沼渣、沼液。生态养猪种植轮换区面积1000亩, 散养生猪以25亩为一个单元, 每单元养375头, 年散养7500头, 一年一轮换。产业链条为蔬菜、粮食种植——散养生猪——粮食、蔬菜种植。生态烟、粮轮作区面积4000亩, 采用有机烟叶、有机玉米、有机牧草三年轮作的种植制度, 建密集烤房50间、年产3万吨有机肥加工厂1座、育苗温室8000平方米。主循环链条为烟叶、玉米、牧草轮作——生猪养殖——三沼工程——有机肥生产——烟叶、玉米、牧草轮作。副循环链条为育苗大棚、烤房的循环利用。生态蚕桑区面积100亩, 种植桑树养蚕。产业链条为种植桑树——桑叶养蚕——蚕丝加工。园区建设时间为2012年10月—2014年4月。建成后年产值9800万元, 年利润2800万元,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九种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

集团的众口菜粮基地生产的小麦、玉米、红薯、香菜、黄瓜、红萝卜等九种产品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为了大量生产绿色菜粮农产品, 集团把流转土地面积扩大到11000亩。围绕生态循环农业这条主线, 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生产机械化、灌溉现代化、管理流程化、产品品牌化、效益最大化, 坚定不移地推进生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 做强做大农业种植业, 建设好康龙众口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众口菜粮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集团依托康龙养殖公司的养殖场, 以沼气为纽带, 利用养殖场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渣、沼液输送到科技园和生产基地, 作为有机肥料, 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同时, 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防虫网、粘板等物理防治病虫害先进技术, 生产中不使用化肥、农药, 打造众口绿色有机品牌。

公司小麦、玉米种植基地位于赵庄镇袁庄村, 土地平整、水源充沛、光照适中、气候适宜, 非常有利于小麦、玉米、红薯等生长。该区域10公里内没有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的工厂, 空气质量优良, 不受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的污染, 生态环境良好。基地灌溉用水为地下井水, 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有关要求。如公司基地生产的小麦, 穗大粒饱满, 色泽金黄, 蛋白质含量高, 面粉质白细腻, 面团拉力好, 适用于做馒头、饺子、面条等, 具有小麦固有的独特香味。基地生产的玉米, 品质优良, 食用口感好, 可以粮饲兼用。基地所产的红薯, 薯皮光滑, 薯块大小匀称, 食用口感细腻、香甜可口, 无纤维, 淀粉含量高, 糖分解化率高, 商品性好。

公司种植基地的土地、水源、气候等各种生态环境也符合绿色蔬菜生产的相关要求。生产的黄瓜, 体形顺直、品质优良, 清香脆甜, 口感不涩。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 可抑制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 黄瓜中的纤维素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除和降低胆固醇有一定作用, 有良好的减肥和抗衰老作用。生产的白菜, 球叶白嫩、质细、纤维少, 叶球的干物质、总糖及维生素C含量都较高, 品质优良, 商品性状好。生产的胡萝卜, 肉质根长18cm左右, 粗约4cm, 单个重250克左右, 根长圆形、橙红色、不裂根分叉, 皮细光滑, 品质优良, 含糖量高, 营养丰富, 生、熟食皆宜。生产的香菜, 叶大、杆脆, 使用株高30——40cm, 单株重约100克左右, 品质好, 食用清香爽口。生产的菠菜, 叶片大, 青绿色, 叶肉肥厚, 茎生叶为长卵形, 根粗1cm左右, 粉红色, 根肉味甜, 平均单株重30克——50克, 食用口感好。

众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所用的粮、菜种子都是良种子公司供应的, 全属于非转基因优良品种。

克难攻坚的创新科研团队

经济发展靠科技, 搞好科研靠人才。集团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是因为有一支能够克难攻坚的创新科研团队。

2009年, 康龙公司经宝丰县科技局批准成立了首家康龙养猪研究所, 聘请了我国著名的动物传染病专家和兽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和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李友勇、张智勇教授指导养猪研究工作。由于科研工作成绩突出, 2011年被平顶山市科技局评为市唯一一家新美系种猪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12月又被河南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新美系种猪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河南省唯一一家从事新美系种猪研究的科研机构, 并与河南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郑州畜牧专科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工程中心成立初期, 以生猪研究为主, 2011年以来引进了种植业技术专家, 着重开展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种养循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3人, 其中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人, 高级农艺师及高级畜牧师5人, 兽医师1人。2012年以来, 集团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 在工程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生态循环农业创新科研团队, 现有人员13人, 其中研究员1人, 博士1人, 硕士3人, 本科毕业5人。工程中心有专业化验室8间, 各种化验仪器设备90余台套, 价值530万元, 能从事畜禽养殖、粮菜、果树种植研究的各种实验、化验、检测分析。近年来先后获得了省科技成果5项, 市级科技成果7项, 发表论文12篇。完成了“三沼” (沼气、沼液、沼渣) 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猪饲料中小麦代替玉米的工艺研究、浓香型特色烟叶开发、秸秆纤维乙醇技术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等十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和技术创新项目。其中, 《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项目都已经在河南康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转化为生产力, 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憧憬未来 志向高远

康龙集团利用现有年出栏生猪10万头的三个集约化规模养猪场、两个5000头生态散养猪场、两个10000头生态散养羊场、一个3万只生态散养鸡场、众口公司500亩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10000亩绿色粮食基地、1500亩康龙现代生态烟草循环园和年产3万吨生物质加工厂为基础。以“生态、循环、绿色、有机”为核心点, 重点搞好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研发等创新工作。

未来主要研究方向一是种养轮换生态循环农场模式研究与应用;二是烟叶有机循环园生产技术开发研究与应用;三是五千亩核桃油牡丹绿色生产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研究。

计划五年内完成创新项目3—5项, 开发10个以上高端农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集团竞争力。通过不懈努力, 力争使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贡献率达到30%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研团队计划在原有的科研能力基础上, 再引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20名, 培养出技术过硬科研团队;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研发和质检中心建设, 提高研发和检测能力, 在服务好集团生产的基础上, 服务当地的农业生产。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 第5篇

湖南省环境保护厅污染防治处。

二、责任人

污染防治处实行处长负责下的岗位分工责任制,处长主持处内全面工作,并对处内工作负全面责任,处内其他同志按照岗位分工,分别承担各自的工作任务。

三、审核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2号);

2、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

3、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环发[2005]151号);

4、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60号);

5、湖南省经济委员会、湖南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湖南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通知(湘经资源[2005]278号);

6、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工作的通知(湘环发[2009]36号);

7、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实施指南(试行)。

四、适应范围

1、重点审核企业范围: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8条第二、第三款规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包括:(一)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简称“第一类重点企业”)。(二)生产中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有毒有害物质是指被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剧毒、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放射性(不包括核电设施和军工核设施)、致癌、致畸等物质,简称“第二类重点企业”)。

2、重点审核企业的确定:

由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选名单,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初选名单审核后,按规定的管理权限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

五、工作流程

注:“XX个月”指重点企业审核名单公布后XX个月。

重点企业应在名单公布后45个工作日之内,将审核机构的基本情况及能证明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服务合同签订时间和履行合同期限的材料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名单公布后2个月内开始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名单公布后12个月内完成本轮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工作,在24个月内完成本轮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

六、评估验收条件及材料

1、申请评估的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1)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有关规定完成审核程序,并已提交符合要求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2)建立了清洁生产工作机构; 3)开展了全员清洁生产培训;

4)制定了内部清洁生产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

5)无/低费方案90%以上实施,中/高费方案至少有1个实施,方案实施完成后能耗指标、物耗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明显下降; 6)技术装备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政策要求; 7)清洁生产审核期间,未发生重大及特别重大污染事故。

2、申请评估的企业必须提交的材料:

1)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总结一份(含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情况报告); 2)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三份;

3)协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咨询服务机构资质证明及参加审核人员的技术资质证明材料复印件。

申请评估企业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评估申请(企业需在上交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后一个月内提交评估申请)。省级环保部门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机构对企业进行材料审查、现场评估,并形成专家评审意见。针对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报省厅,15个工作日内出具评估意见,包括以下内容:企业概况;审核过程及主要做法;通过审核产生的各类方案数以及已实施的方案数;企业投入以及产生环境效益(节能减排数据)、经济效益以及其他方面的成效;是否通过本轮审核的结论。

3、申请验收的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1)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后按照评估意见所规定的验收时间,综合考虑当地政府、环保部门时限要求提出验收申请(一般不超过两年);

2)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之后,继续实施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合格3个月后,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减排指标。

4、申请验收的企业必须提交的材料: 1)企业出具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书面申请;

2)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出具的清洁生产审核后的环境监测报告; 3)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意见;

4)省厅组织专家进行资料查询及现场考察,查验、对比企业相关历史统计报表(企业台账、物料使用、能源消耗等基本生产信息)等,对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验证,提出最终验收意见。

七、监督检查

1、对拒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不申请评估、验收或评估、验收“不通过”的重点企业,由省级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限期不整改的在地方主要媒体公开曝光,要求其重新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和验收,并依法进行处罚;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 第6篇

预计今年秋粮播种面积474.7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近6亿平方米,其中玉米328.7亿平方米,比去年增加8.3亿平方米;水稻63.3亿平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播种面积稳中有增。5月底至6月初,全省出现大范围降雨,各地抓住夏播期间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抢时播种,6月16日全省夏播基本结束,大部分地区玉米播期较上年提前2~3天,全部实现适期播种。良种良法的推广面积也有所增大。郑单958、浚单系列、先玉335、豫禾988等玉米主导品种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一半左右。加大玉米“一密四改”、水稻“一密五推”、玉米种肥异位同播、贴茬灭茬播种、综合机械化等关键技术推广力度。玉米种植密度多数在4000株/667平方米以上,玉米机播率达到89%,比去年提高3%。田间管理有序开展,目前,全省秋粮作物已中耕240亿多平方米,追肥380亿多平方米,化除493.3亿多平方米,浇水326.7亿多平方米,查苗补种13.3亿多平方米,病虫害防治面积366.7亿多平方米次,是病虫发生面积的120%。夏玉米长势良好,目前河南东南部夏玉米在10叶左右,接近大喇叭口期,生育期较常年提前2~3天。北部套种玉米10~11片叶,处于大喇叭口期;直播玉米8~9片叶,处于小喇叭口期,生育期比常年提前4~5天。

针对当前河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重大病虫害发生形势严峻等问题,河南省各级农业部门将继续立足抗灾夺丰收,全力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全力抓好抗灾减灾,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联系,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及早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全力抓好各项防灾措施落实,重点是抗旱防涝、防雹灾、防倒伏。同时,做好救灾物资的储备,对受灾严重地块,及时指导农民进行补种改种,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全力抓好病虫害防控,全面落实农业生产重大病虫疫情“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防控机制。充分发挥1100个基层测报点作用,密切监视重大病虫害防控动态,及时发布病虫防控信息,科学制定防控措施,及时开展应急防控,确保不暴发、不流行、不成灾。全力抓好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各级专家督导组,深入生产一线,加强分类指导,推动防灾减灾关键技术落实。继续深入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切实做到村村有农技人员指导,确保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学方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本刊编辑部综合责编)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 第7篇

关键词:医院,药占比,医疗费用

药占比是指药品收入在医院业务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是关系到患者医疗负担的一个重要指标。药品收入的增长是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控制药占比, 降低药品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 不仅能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等问题, 而且能有效缓解医患间尖锐的矛盾, 这也是合理用药的要求以及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变医院发展模式的必然[1]。目前, 我省出台了多项制度和措施降低药品比例, 在药占比的控制方面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但同时也衍生出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1年、2012年1~4月河南省二级以上医院“十大指标”宏观监管月报表的累计汇总表。该报表由全省329所二级以上医院根据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对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实施“十大指标”宏观监管和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填写, 并于每月月初上报河南省卫生厅。

1.2 质量控制

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 将缺失90%以上数据的样本医院作为无效样本而删除。2011年、2012年1~4月“十大指标”中共有8家样本医院缺失90%以上数据, 故将这8家医院作为无效样本而未纳入本次研究。对其余321家医院报表中, 缺失的个别数据通过咨询的方式予以补充。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S18.0对2011年和2012年1~4月“十大指标”的若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河南省321家医院的业务情况

如表1所示, 2012年1~4月较2011年的医院总收入增长幅度 (20.10%) 明显, 平均住院日减少11.34%, 病床周转次数增长幅度为11.16%, 病床使用率提升4.05%,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也提升14.22%, 总诊疗人次数和入院人次数均有显著提升, 分别为12.23%和23.31%。见表1。

﹡增减幅度等于2012年1~4月数值的1/4减去2011年数值的1/12, 与2011年数值1/12的比值;﹟增减幅度等于2012年1-4月数值减去2011年数值与2011年数值的比值

2.2 河南省321家医院的药品收入情况

如表2所示, 关于药品收入, 2012年1-4月较2011年增加38.72%;另外, 数据显示, 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 药品费用都占了较大比例, 门诊药品收入和住院药品收入均有显著增长, 分别增长29.33%和41.91%;关于药占比, 2012年1-4月较2011年降低4.19%, 充分体现药占比的控制成效显著。见表2。

﹡各指标的增减幅度等于2012年1~4月的数值的1/4减去2011年数值的1/12, 与2011年数值1/12的比值

2.3 河南省321家医院的医疗费用情况

表3所示, 医疗费用的各指标均有明显增长, 医院的医疗收入涨幅为28.81%, 每诊疗人次医疗费涨幅为25.42%, 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涨幅为24.49%。见表3。

*各指标的增减幅度等于2012年1~4月的数值的1/4减去2011年数值的1/12, 与2011年数值1/12的比值

2.4 药占比、每诊疗人次医疗费和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分布情况

河南省321家医院2011年和2012年1~4月药占比的分布情况。2011年, 药占比值40~43.33%组段所占比值最高, 占医院总数的42.68%, 药占比值≤40%的医院约占43.62%, 仅有2.80%的医院药占比值≥50%, 也有极少数的医院比值控制在30%以下;2012年, 药占比值40~43.33%组段所占比例仅为24.20%, 而36.66~40%组段所占比例最高 (44.10%) , 药占比值≤40%的医院约占高达64.33%, 仅有2.24%的医院药占比≥50%, 也有极少数的医院比值控制在30%以下, 分布较为离散。

河南省321家医院2011年和2012年1~4月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的分布情况。2011年, 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80~120元组段所占比例最高 (26.81%) , 其次是120~160元组段 (25.87%) , 40~80元组段 (17.35%) , 160~200元组段 (11.36%) , 200~240元组段 (8.52%) , 240~320元段共占6.31%, 有约2.87%的医院每门诊人次费用≥320元, 也有极少医院该费用≤40;2012年, 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120~160元段所占比例最高 (27.90%) , 其次是80~120元组段 (23.20%) , 40~80元组段 (16.30%) , 160~200元组段 (13.48%) , 200~240元组段 (8.46%) , 240~320元段共占6.27%, 有约3.75%的医院每门诊人次费用≥320, 极少医院≤40元。2011年约81.7%的医院≥80元, 54.89%的医院≥120元, 29.02%的医院≥160元, 17.66%的医院≥200元;2012年1~4月约83.07%的医院≥80元, 59.87%的医院≥120元, 31.97%的医院≥160元, 18.49%的医院≥200元。

河南省321家医院2011年和2012年1~4月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的分布情况。2011年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2500~5000元组段所占比例最高 (54.57%) , 之后依次是是5000~7500元组段 (15.77%) , 0~2500元组段 (15.14%) , 7500~10000元组段 (10.41%) , 10000~12500元组段 (1.26%) , 12500~15000元组段 (0.95%) , 1.91%的医院≥15000;2012年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2500~5000元组段所占比例最高 (56.07%) , 之后依次是5000~7500元组段 (19.94%) , 0~2500元组段 (9.66%) , 7500~10000元组段 (8.41%) , 10000~12500元组段 (3.43%) , 12500~15000元组段 (1.25%) , 1.24%的医院≥150000元;2011年约30.29%的医院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5000元, 14.52%的医院≥7500元, 4.11%的医院≥10000元;2012年1~4月约34.27%的医院该费用≥5000元, 14.33%的医院≥7500元, 5.92%的医院≥10000元。

3 讨论

3.1 各医院运行平稳

如表1所示, 全省大部分公立医院的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如总收入 (20.10%) 、病床周转次数 (11.16%) , 总诊疗人次数 (12.23%) 和入院人数 (23.31%) 等指标均有显著增长, 平均住院日减少11.34%。2012年较2011年医院整体运行效率大幅度提升, 业务情况喜人。可以说, 是近年来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 提高了各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吸引了更多的患者就医, 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3.2 药占比控制效果明显

相关数据显示, 过去我省大多数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60%以上, 有的甚至高达70%以上[2], 是典型的“以药养医”现象, 而经过多年的努力, 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3.2.1 卫生行政部门为控制药品收入做出很大地努力。

近年来, 河南省卫生厅为有效降低群众的就医费用、减轻群众的看病负担, 从维护患者利益出发, 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强卫生行风建设, 持续开展“药占比”的治理工作。2010年, 河南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全省三级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管理的意见》, 规定三级综合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45%。2011年, 再次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全省二级以上医院药品收入比例控制工作的意见》, 对“药占比”进行进一步调整, 规定三级综合医院的药占比≤41%, 二级综合医院≤43%。表2显示, 尽管医院各收入指标均呈明显增长趋势, 但是药占比值均小于40%。较2011年而言, 2012年比值在40%以下的医院增加了20.71%, 说明药占比的控制收效甚佳。此外, 2012年1-4月, 全省高达64%以上的医院药占比的均值被有效控制在40%以下。所以, 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政策的有效落实, 使得药占比控制收效极显著。

3.2.2 医务人员在降低药占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大多数医院都贯彻执行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 严格控制药占比, 为患者降低药品支出。众所周知, 医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服务行业, 由于医患专业知识的不对称, 医生的诊断对患者有着绝对的权威性, 因此管好医生手中的处方权, 使药品得到合理使用是极为关键的。大多数医院的领导层在控制药占比的过程中, 采取全院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活动, 给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合理用药”等理念, 实行药占比控制的严格考核和监督、落实药品监控制度及应用用药监测系统, 使医务人员潜移默化地主动把控制药占比作为缓解“看病贵”的具体行动。

3.3 医疗费用上升发人深省

近年来, 河南省在药占比的控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但欣喜之余, 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表3所示, 2012年1-4月的门诊和住院人均医疗费用分别显著增长了25.42%和24.49%。可见, 虽然全省医疗费用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不高, 但是, 其自身纵向对比却有明显增长, 值得我们深思。

3.3.1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是全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近8年来, 我国居民个人现金的医疗支出增长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幅[3]。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资料显示, 全国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和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 不论是在省部属医院, 还是地县级医院, 无论是三级医院, 还是二级医院, 总体都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疾病谱的变化, 如人口老年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这类疾病的治疗周期不仅长且花费大, 使得医疗负担不断加重, 这必然引起就医费用上升;新医疗技术、新医疗材料的广泛应用, 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的同时, 诊疗费用也必然会随之增长;通货膨胀等。此外, 医保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医疗费用上升的重要原因。资料显示, 参加医保预付制之后, 医院药品类费用占比逐年下降, 但是手术类、治疗类费用占比逐年递增[4];新农合的支付方式也存在不足, 其多数是按服务项目报销制 (即后付制) , 该方式易使医疗供方诱导需求及费用支出[5]。同时, 在医保的运行过程中, 因为医疗保险制度的存在弱化了患者的付费意识, 所以医保待遇越好, 医疗费用也会随之越高, 即个人支付的比例虽低, 但实际支付的费用额度却很高, 也可以说, 医保患者的医疗费用实际上比非医保患者高[6]。就我省而言, 全民医保制度的快速推进、群众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就医需求的释放、疾病谱的改变等因素, 是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首要原因。

3.3.2 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另一个原因是控制药占比直接衍生的负面影响[7]。

政府部门控制药占比的初衷是为了打破“以药养医”局面, 减少医院的“大处方”现象, 降低药品收入, 缓解病人看病贵的问题。深圳市67家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占比均值下降至37.2%, 远低于卫生部45%的标准, 为全国最低水平, 且该市次均诊疗费用、次均药品费用双双下降[8]。浙江绍兴的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例降低4.17%[9], 但是该市是通过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动价值来保障医院经济的正常运行, 且收益日益见长。徐州某解放军医院的药占比得到有效控制, 其业务收入增长率远大于对应药品收入增长率, 说明该医院在控制药占比的同时更提高了其他收入如技术性和服务性收入的比例[1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药占比已降至37%, 但医院的收入仍保持着20%的增长速度[11]。在医院管理者看来, 将控制药占比融入员工行为, 形成一种医院文化, 同时提高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医, 增加医院的业务总收入, 这才是与新医改相吻合的公立医院良性发展之路。实践证明, 有效降低药占比值和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其实是不相矛盾的。

但是大部分医院在执行过程中扭曲了政策的本意, 不重视控制药品收入, 仅纯粹地降低药占比例, 采取其他方式来增加医疗收入降低比值, 如滥检查、滥收费或让患者上门诊购药、外出购药等各种方式来拉低药占比[7], 导致医疗费用显著增长。如果医院仅把药占比作为一个单纯的管理指标, 为了数值达标, 一味地片面强调降低药占比数值, 执行过程钻空子, “过度检查”替代了“大处方”, “过度依赖仪器”替代了“医务人员的劳务技术”, 结果不仅降低了医生本身的诊断水平, 而且增加了广大患者的看病负担。所以, 笔者认为控制药占比, 降低药品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比例,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医疗费用整体偏高的问题, 反而衍生出了一些新的、不合理的现象。

因此, 我们不能仅仅把药占比看作是一个单纯的指标, 而应该看作医院综合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控制“药占比”也不能仅纯粹的减小药占比的数值, 而是应该同时控制药费和医疗费用, 切实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通过控制药品收入的比例, 为医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结构, 提高医院业务收入的含金量[12]。同时, 医院的业务收入不应该主要靠药品收入来支撑, 而是应该通过医疗技术价值来反映, 通过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来增加。所以, 医院的各级部门要针对存在问题加强考核力度, 重点加强药占比、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等指标监控, 强化监督力度, 努力促进各项指标进一步优化, 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也为医院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同时也丰收社会效益, 建立医疗机构和患者良好关系。

4 结论

药占比的控制收效甚佳, 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医疗费用上升;各医院运行效率提高, 医疗费用上升是医院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控制药占比衍生的不合理结果。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合理性增长, 严格控制不合理增长, 维护患者的利益, 促进医疗机构、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安, 甘贝贝, 王鹏, 等.控制药占比促公立医院管理精细化[N].健康报, 2011-04-22.

[2]公玮.医院总收入中药品收入比例下降所带来社会效益分析[J].财经界杂志, 2012, 6:97.

[3]林晨蕾.医疗费用控制模式博弈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 2010, 10:654-656.

[4]闻烈, 张继东, 黄翼然, 等.通过费用大类结构变化分析医保预付制对控制医疗费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杂志, 2012, 7:36-37.

[5]许利刚, 尹爱田, 井珊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医疗费用控制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 2012, 1:41-42.

[6]徐清云, 刘丽萍.医保患者医疗费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9, 3:22.

[7]李有富, 李魏林.从药占比谈临床药学服务[J].中国医学导报杂志, 2011, 8:5-6.

[8]张妍, 郑思.“药占比”降至全国最低[N].深圳商报, 2012-08-02.

[9]赵越红.绍兴:市级公立医院药占比明显降低[N].健康报, 2012-10-22.

[10]余波, 江学成, 张玉西.医院药占比控制体会[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80-81.

[11]薛伟.动刀“药占比”[J].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2010, 1:73-74.

河南省息县建设3条陶瓷生产线 第8篇

息县陶瓷产区是近年来新兴的陶瓷产区, 陶瓷原料充足而且品质上乘, 发展陶瓷产业得天独厚。目前, 息县拥有陶瓷企业3家, 分别为海虹陶瓷、弘博陶瓷、远方陶瓷, 5条生产线建成投产, 2条喷墨内墙砖生产线正在建设。

息县陶瓷产业招商的力度持续加大, 特别是更加关注行业重点龙头企业, 以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1~6月, 央企中航集团与弘博陶瓷签订投资合同, 投资6个亿建设3条陶瓷生产线。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 第9篇

关键词:林木种苗,生产效益,营林生产

随着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林木种苗作为营林生产的基础因素,在营林造林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目前阶段,国家政府正逐渐将注意力放在林业及生态建设方面,使得林木种苗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因此,不断加快林木种苗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营林生产效益。

1 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重要性

林木树苗决定着造林的质量与整体经济,是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基础。林木树苗的整体质量、数量与品种,直接影响到林业的经济收益,而加快林木树苗的种植工作,则是发展河南省林业的重点项目。在加快林木种苗发展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林木种苗的相关工作,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林木种苗发展,从根本上提高营林生产效益。

1.2 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紧迫性

近年来,河南省林业部门各级领导对地区林业相当重视,发展林木种苗已成为河南省林业部门谋求未来发展的契机。因此,应不断加快林木种苗的发展,以品种、质量与数量等林木种苗作为基础保障,提高营林生产效益[1]。就现阶段的河南省木种苗状态而言,林业生产较为粗犷,经济效益提升的不够明显,影响林业大局的发展工作。

近些年来,党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林业,河南省林业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加快林业的发展,必须有品种对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林木种苗作保障。当前我国林业生产经营仍然比较粗放,林业总体效益依旧不高,这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林业发展,如不抓紧解决,必将影响到林业发展的大局。

2 林木种苗行业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林业造林过程中,林木种苗行业的发展,虽有让人满意的地方,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林木种苗的质量不高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进步,在营林造林过程中,种苗的合格率与种苗集体质量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种苗的成长和林业整体生产总值。现阶段,由于国家种苗基地过于重视种苗的速成能力,而忽视抗逆性因素的存在,导致生态环境与树木种苗间不能互利共存,难以得到满足。

2.2 林木种苗市场不规范

就现阶段国家对林木种苗行业的管理体制来讲,还是存在一系列的漏洞,例如:管理法规、社会服务体系、质量监管制度不够健全等系列问题的出现,容易造成河南省林木种苗行业混乱。而在树种的购买过程中,容易出现部分不良商贩及树种供应商,出于利益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严重影响林木种苗管理与林木种苗行业的整体发展。

2.3 林木种苗产业化水平过低

由于部分种苗基地的生产管理体制没有及时进行革新,过于落后,从而导致产业内在发展潜能不足、技术不足、发展动力不够,使得市场总体竞争能力不强。而多数林木种苗机构是由国家组织建立,不允许私自进行创收、盈利等活动,导致经费过于拮据,设备与技术跟不上时代脚步,导致一系列产业化问题出现,如:宏观把握林木种苗管理力度的欠缺、质量监管上不尽人意。

3 发展林木种苗的生产

河南省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林业部门开展林木种苗的科学创新活动,通过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确保林木种苗工作与林业部门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林木种苗管理能力与整体种苗质量水平。

3.1 加强林木种苗的培育工作

在林木种苗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按照上级林业部门制定的发展方案开展林木种苗的质量优劣区分工作。积极对优质种苗进行培育与收集政策,政府应主动推进林木种苗基地的建立,加大对优质林木种苗的研究力度,从根本上改善营林生产问题。

3.2 推进优质树木种苗基地建设

河南省林业部门对现有的优质林木种苗进行优化培育工作,积极建立有质量的种苗基地,加大优质林木种苗的培育力度,从根本上提高种苗质量,积极根据基地自身特点,对种苗品种、数量进行挑选,编订科学合理的基地建设规划策略,逐步完善林木种苗的树种结构[2]。

3.3 加强基地管理

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林木种苗基地管理机制的完善,对种苗与树种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种苗基地进行指导与管理,应根据树种与种苗的分类,加大人力管理力度和种苗培育力度,在确保树种质量与产量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成功塑造基地形象。

积极与科研、技术推广等单位进行项目合作,提高林木种苗基地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充分发挥种苗基地应有的作用[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革新,要积极推进林木种苗基地的建立和林木种苗行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河南省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并为地方林业部门发展做出贡献。加快林木种苗发展,林业部门要以市场为整体导向,在不断优化林木种苗的质量与品种的同时,大力发展种苗培育工作,更好地促进营林生产建设工作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白丽环,张海军.加快林木种苗发展,提高营林生产效益[J].农业与科技,2012(4):35.

[2]杨春含.加强林木种苗行业管理全面提高种苗质量水平[J].生物科技世界,2015(7):37.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生产率分析 第10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乡市的农业生产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各县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为了解决此类相关问题,有必要对新乡市农业生产率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期充分挖掘农用生产资源潜力,促进新乡市农业健康良性发展。本文将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相结合,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2004—2010年新乡市各县区相关的农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市农业生产率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二、测算方法和数据说明

本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新乡市各县区农业的TFP,以该市四区八县作为研究单元,结合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各县区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找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主要驱动力和阻碍因素,从而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依据和思路。

因新乡市在2003年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前后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选择2004—2010年七年的面板数据进行DEA分析,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分析各县(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构成的变化情况。

三、新乡市农业生产效率测算与分析

1、新乡市各县区单位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产值分析

本研究将县、区作为分析的区域层次,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比较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通过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整理得到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农业产值。通过同一时期各县区之间、各县区不同时期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判断各县区农业生产率的实际水平及其演进规律。

从单位劳动力投入的产值指数来看,红旗区、长垣县、 卫滨区产值指数在2004年处于全市最低水平。但长垣县平均发展速度为1.28,位列全市第二,在近年来逐渐赶超其他县区。与之相反,发展速度连续过低导致牧野区近年来单位劳动力产值在全市的排名在2004—2008年连年下降, 在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牧野区单位劳动力的产值分别为7092.55元 / 人、7578.18元 / 人和7083.20元 / 人,位列全省第一、二、六位,但于2010年陡增至12079.25元 / 人,又追回到第二位。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在农业产值中的作用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县区需结合近年来的农业政策,分析单位劳动力产值发展速度的变化原因,并与其他县区进行对比,对现有劳动力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最大效用。

2、新乡市各县区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解

(1)新乡市农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根据投入产出数据的结果,将新乡市四区八县共七年的面板数据输入DEAP2.1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全市2004— 2010年平均Malmquist指数,如表1所示。

由表1得到新乡市农业TFP指数及其分解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在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整体上呈现出一定波动变化趋势,但其平均值还保持在1.02左右,波动幅度也基本上保持在0.06以内。这说明新乡市农业发展的TFP指数在此期间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均衡的状态,七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除2008—2009年以外,各年TFP指数都大于1,表明新乡市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而2008—2009年的生产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所致。

通过比较发现,技术进步与马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尤其是2008年以后)。除了2007—2008年以外,技术效率对马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不明显,这说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同时注意到相对于其他指数而言,纯技术效率的变化幅度最小,2006/2005年纯技术效率最低为0.976,2008/2007年最高为1.038,波动值为0.062,因而技术效率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的变化。

观察技术进步趋势曲线,在2004—2010年间,除2007— 2008年和2008—2009两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技术进步指数分别为0.977和0.998以外,其他年份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说明技术进步在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2004—2010年间,从新乡市农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2)新乡市农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面板分析。 采用基于产出的固定规模报酬(CRS)假设的DEA模型, 应用DEAP2.1软件计算得到2004—2010年新乡市四区八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平均值,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表2显示的是2004—2010年间新乡市各县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变化趋势。由表2可以看出, 2004—2010年新乡市八个县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年均增加4.36%。新乡县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为11.1%,为四区八县最高,其中技术进步增幅为11.1%, 也为四区八县最高,说明新乡县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反映出作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的新乡县近年来在农业生产的投入过程中,对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资料的应用领先于其他县区。封丘县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仅为0.6%,位居八县之末,说明封丘县近七年来农业发展势头弱于其他各县。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与封丘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尽管全县地处平原, 但属黄河滩区的面积较大,生产条件差,县域经济不发达, 农民思想保守、科技意识有待提高。而四区除凤泉区有小幅增加(1.2%)之外,其他三个区都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从平均水平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为2.4%, 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幅度为1.5%,技术效率增长幅度为0.9%。 由此可以看出,在2004—2010年间,技术进步是新乡市各县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相对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相比近年来诸多省市农业技术效率进步指数小于1的情况而言,新乡市的农业技术效率保持了可喜的增长势头,农业生产发展健康平稳。

综合对比新乡市四区八县各项指数,同时参考前述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产值的发展速度,可以发现,新乡县各项指标均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无疑成为各县发展的标杆县。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在农业生产率相关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指标分析和非参数的Malmquist—DEA方法对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2010年间农业生产的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变化趋势。

1、基本结论

2004—2010年七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期间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现象,其中2005—2006年增长最快,平均增长率为5.6%,而2008—2009年期间却出现了负增长。这一结果表明,新乡市农业发展势头还不够强劲,动力不足,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易受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为保证农业平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政府应始终坚持实施强农、利农、惠农政策。

从各县区情况来看,2004—2008年,新乡市八个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新乡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封丘县和原阳县最慢。这种差异性表明,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紧密关联,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落后地区提高农业生产率,区域差异将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影响新乡市各地区的平衡发展。

在2004—2010年间,无论是从全市水平还是从县区水平来看,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提高,但相比于农业发达市区增长幅度还较小。这表明新乡市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成功,农业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资源的配置还不够合理。各县区农业生产的pech(纯技术效率)除凤泉区为0.964外,均不低于1,说明农业生产单元对技术的依赖性强,生产的可持续性良好。

2、对策建议

为全面提高新乡市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平衡县区间发展,加强县区间农业生产互动,提高农业要素流转效率;确定生产的适度规模,提高各投入要素的有效使用率,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增长结构上看,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贡献, 而不是来自效率的改善,表明新乡市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成功。因而,应切实提高农民素质,重视土地集约化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管理。

摘要:本文运用指标法和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 quist指数方法,对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2010年间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紧密关联;在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生产符合生产要素边际产出递减的规律。

关键词:农业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数据包络分析(DEA)

参考文献

[1]张治理:知识资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渗透[J].改革,2006(6).

[2]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

[3]李立清、周贤君:湖南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 第11篇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

湖南一直被称为“鱼米之乡”,在很久之前就一直流传着“湖南熟,天下足”的俗语。最近几年,该省的稻谷产量在我国一直排名第一,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在我国耕地总面积中所占比重不到3%,该省生产的粮食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所占比重达到6%,湖南每年都要向其他国家出口粮食,年出口量超过50亿公斤。该省的粮食主产区是岳阳、常德、衡阳、益阳等地。杂交水稻在该省得到了大力推广,农民的种植热情较高,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在我国位居第一,湖南省的农业种植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化,据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整个省包含的农作物面积达到了7900多万亩,并且在整个湖南的136个区县市的共同努力下,年产量达到了3001.3万吨,每个县级或者是区级能够提供的平均生产量达到了220683.82万吨[1]。通过笔者探究,探讨出影响湖南省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能力因素

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省的气候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水、温度、光照资源充足,这几项自然资源的高值几乎是同步的。二,年际和年内的气候有较大的变化。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天气候多变,秋天温度突然下降,春季和夏季雨水较多,冬季和秋季比较干旱。气候年际变化明显。三,湖南的环山山地有着明显的气候垂直变化,湘南和湘西的山地最为明显。该省年日照时间在1300个小时到1800个小时之间,该省有充足的热量。年气温较高,平均温度在16度到18度左右。在冬季,该省受冬季风控制,加之三面环山,北面敞开,冷空气会直接进入,所以湖南的一月气温在4度到7度左右,该省无霜期在260天到310天左右,许多地区的无霜期都在280天到300天之间。该省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到1700毫米左右,雨水较多,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该省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充足的气候、光照、光合等条件,土地有较强的生产潜力。但该省的自然灾害较多,而且各类灾害频频发生,例如旱灾、洪涝灾害等,给粮食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从2010年到2014年,该省受灾面积在播种面积中所占比重超过25%,成灾面积所占比重超过16%;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旱灾发生频率较高,2014年,因为旱灾带来的成灾面积在总成灾面积中所占比重接近29%,受灾面积所占比重超过53%[2]。

二、要素投入能力因素

湖南省的要素投入能力较强,且整体上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前列,通常能反映要素投入能力的指标主要为农机及化肥这两项因素。一方面,化肥是极其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在该省,粮食作物应用的化肥在化肥总量中所占比重超过65%,据相关人员分析,目前,欧美国家的粮食产量中,有超过50%的产量是因为投入了化肥资源获得的。就湖南来讲,粮食生产中投入的化肥资源不断增多,年增长幅度超过7%。据相关部门统计发现,2014年,在该省的粮食生产投入中,投入的化肥超过了230万吨。此外,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逐渐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它是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2014年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有了较大的增长(见图1-1),由2010年3209万千瓦,增加到2014年的4978万千瓦。随着机械动力拥有量的增加,农业机械化有了很大改善。

同时,当年实际机械耕地面积由2010年的3720.73千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4681.72千公顷,增加了960.99千公顷(见图1-2),我们可以发现,湖南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多程度的提升,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基础设施能力因素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还可提高潜在生产能力,该因素对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改善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涉及到几方面的内容:①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例如灌溉、防涝、防洪等设施;②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例如防护林建设、粮棉生产基地建设;③气象设施、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设施。在农业基础设施中,水利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改善粮食综合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水利建设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量,而且,农业灌溉面积也受到水利建设的影响。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湖南在2014年建设的水利工程超过56000处,投入了200多亿元资金,建设的水利工程土石方超过4亿立方米,治理了近9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万多公顷的灌溉面积,增加的节水灌溉面积超过4万公顷,该省机电灌溉面积超过4000千公顷,在当年有效灌溉面积中所占比重超过79%,实灌面积超过4600千公顷,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所占比重超过91%,有4000多千公顷为旱涝保收面积,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所占比重超过79%[3]。

四、农业支持政策能力因素

粮食综合生产力受到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目前,湖南省正在积极实施工业化,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政策保护粮食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影响了当地劳动力的流转和资源的配置。2014年,该省开始发放双季稻补贴、综合补贴和直接补贴,2014年,种粮农民每亩可获得13.5元的直补资金和80.6元的综合补贴。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双季稻补贴标准,每亩在50元到80元之间,这些政策实施后,该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了480万公顷,与2013年相比,提高了8.5个百分点。可见,粮食综合生产力受到了农业支持政策的巨大影响。

五、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农业科技投入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支撑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能减少资源耗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单产、优化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从而保证农民种粮收入。科技进步可以解决耕地、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世界上许多国家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都在 70%以上,尤其是以色列这样一个非常缺水的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竟达 90%以上。科学进步促进了粮食生产曲线的上移。由于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同量的资源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因而粮食生产函数所表示的数量关系随着技术进步而增大,亦即生产曲线不断提高,如图 1-3 所示。

同样数量的资源要素 OX1,在原有生产技术水平下仅能生产 OA 数量的粮食,在新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可生产 OB 数量的粮食。这种生产曲线的上移体现为科技进步。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资源要素投入变化总是随着技术进步一起发生。如资源要素投入增至 OX2时,在新的技术水平下可生产 OC 数量的粮食。这种情况下粮食产量增加了 AC,可视为固定资源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技术进步使得粮食产量由 OA 增至 OB,即同等数量的资源要素,由于技术进步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在生产技术进步的前提下,由于资源要素增加使得产量沿着新的曲线由 OB增至 OC,即资源要素投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

综上所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会受到自然资源、要素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支持政策、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庞增安 .简论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社会科学家,2014(2):107-110.

[2] 郭燕枝 ,郭静利 ,王秀东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J].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14(5):22-25.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 第12篇

河南省为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因此研究作物气候生产力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栽培模式、挖掘作物生产潜力具有重要作用。气候生产力是在理想条件下单位面积下的作物最大产量,把理想条件下的气候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结合起来使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更具有针对性。其中郭文轩等[6]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中,对河南生产力布局进行了初探,河南王学强等[7]研究的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以FAO的生态区域法为基础对河南小麦生产潜力进行研究,丁咏梅等[8]的组合预测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中对河南1985~2001年的粮食产量统计数据进行预测。南都国等[9]利用灰色马尔柯夫链预测模型预测作物产量。根据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人们根据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不同的预测模型,各种模型都有特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但因影响作物产量因素的复杂性,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系统数据较少且存在灰色信息的情况下,该模型较为适用。另外,从理论上讲,灰色模型可以从初始值一直延伸到未来任意时刻,可以对长远的粮食产量提供规划性依据,在事物内部规律不易确定的情况下,该方法为一种比较好的预测方法。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作物的生产潜力,利用GM(2,1)模型对河南未来12a的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经检验效果很好,说明GM(2,1)模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根据河南省的地理特点,本文选用均匀分布的7个站点1951-2009年的气象资料,13个站点的气候生产力资料[7],其中项城和卢氏选取了1957年以来的气象资料,主要包括逐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等,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和河南省1990-2009年统计年鉴。

1.2 方法

1.2.1 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

计算作物气候生产力的方法很多,如迈阿密模型、筑后模型。考虑到所用资料既易于获取同时又能清楚说明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选用了Lieth方法即著名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10]:

式中,pv—作物的气候生产力[kg/(hm2·a)],v—年平均蒸散量(mm),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年降水量(mm),L—平均蒸发量(mm),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是年平均气温(℃)。应用Lieth方法计算出各代表站点逐年的pv值即可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1.2.2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11]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变异系数也称为离散系数,常用倍数式百分数表示,标准差系数为标准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比值的百分数,记为C·V:

C·V越小,说明分散程度越小,气候生产力的年际波动性也越小,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也越强。

1.2.3 普通Kriging插值

克里格法,又称空间局部估计或空间局部插值法,建立在变异函数理论及结构分析基础之上,主要利用区域化变量的原始数据和变异函数的结构特点对未采样的区域化变量取值进行线性无偏,最优估计。普通Kriging法的原理如下[12,13,14]:

在克里格插值中,一个待估点变量的估计值,就是其周围影响范围内n个已知变量值的线性组合,可以定义为:

表示观测值,它们分别位于区域内Xi位置,XO是一个未采样点,要避免系统误差,选取λi,使Zv(x)的估计无偏,就必须使根据无偏和最优条件(估计方差最小),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得到普通克里格方程组:

式(5)中的μ是极小化处理时的拉格朗日乘数,γ(Xi,Xj)是随机变量Z在采样点Xi和Xj之间的半方差(semiovariance);γ(Xi,X0)是Z在采样点Xi和未知点X0之间的半方差。这些量都是从变异函数(variogram)得到的,它是对试验变异函数的最优拟合。由克里格插值法得到未采样的区域的气候生产力值,从而对未测区域的整体进行趋势分析。

1.2.4 灰色系统预测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提出,用于控制和预测的新理论与技术,其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系统[15],而地理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灰色系统,因此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利用灰色预测方法对粮食产量进行预测。灰色模型,常用的有GM(1,1)、GM(2,1)、GM(0,N)等。GM(1,1)模型适用于具有较强指数规律的序列,只能描述单调的变化过程。对于非单调的摆动发展序列,就要建立GM(2,1)模型[16,17,18]。

定义1.2.4.1设原始序列x(0),

其1-AGO序列x(1)和1-IAGO序列α(1)x(0)分别为

记x(1)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为则称为GM(2,1)模型。

为GM(2,1)模型的白化方程。

定理1.2.4.1设x(0),x(1),z(1),α(1)x(0)如定义1.2.4.1所述且

则GM(2,1)参数列的最小二乘估计为

由高等数学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得出关于GM(2,1)模型,然后求出原始数据的还原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残差和相对误差,最后进行灰色预测精度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生产力的时间变化特征

河南省从整体来讲,59a年来气候生产力是呈上升趋势的,从1952年来气候生产力开始增长(图1,图2),由图2M-K检验法得到1955年为气候生产力的突变年份,其中1958-1969,1973-1977,1983-1987,2007-2009年气候生产力明显的增加。从年代上讲,60年代和80年代的气候生产力有显著性增长。经计算得:50年代负距平占66.7%,60年代正距平占60%,80年代正距平占80%,21世纪正距平占90%。通过计算变异系数,信阳最小占7.13%,卢氏占8.86%,项城占9.86%,安阳的最大占12%。

安阳与信阳、卢氏与项城的拟合方程分别为:

Y安阳=-11.50x+10769,Y信阳=10.211x+13799,

Y卢氏=-0.0694x+10759,Y项城=9.0515x+12266

安阳以11.50 kg/hm2·a的速度呈递减趋势,信阳以10.211kg/hm2·a的速度呈增加的趋势,卢氏以0.0694 kg/hm2·a的速度呈减少趋势,项城以9.0515 kg/hm2·a的速度呈增加趋势。信阳的上升速度最快,其次是项城,安阳的下降速度最明显,其次是卢氏(图3、图4)。

通过河南省四个典型站点的比较,河南省的气候生产力虽在部分年有波动下降,但从长期来看还是上升的。通过图2,图3比较,豫南>豫东>豫西>豫北,豫南的气候生产力增速最快,其次是豫东的,豫北的下降速度最明显。由变异系数比较59a来气候生产力的波动性,豫南的稳定性最大,豫南>豫西>豫东>豫北。

2.2 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河南省20个站点的气象数据,部分数据来自文献[7],在Arc GIS 9.3软件中运用kriging插值法,得到河南省59a平均气候生产力空间分布图。河南省气候,北部为中温带,南部为暖温,河南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

从整体来讲(图5):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南北差异、东西差异明显。从豫东南到豫西北逐渐减少,低值出现在豫北的安阳、鹤壁等地;从豫东向豫西气候生产力逐渐减少,低值出现在豫西的三门峡等地。气候生产力的最大值在豫南的信阳(>13454.4488kg/hm2·a),最小值在鹤壁(<8646.84kg/hm2·a),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因此降水量是影响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重要因子。

2.3 作物的潜在生产力及粮食产量预测

气候生产力是在理想化的条件下,假设人为可控制的因子土壤、品种、栽培技术等处于最有利状况,那么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作物最高产量,而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河南省整体上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温度适中,则降水量成为河南气候生产力高低的关键因子。从90年代以来河南省粮食总产量、气候生产力及粮食潜力分析结果可知(表1),90年代以来,现实生产力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河南省平均粮食生产仍有40%-45%的生产潜力。

根据1991-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中的粮食总产量为原始数据,建立GM(2,1)预测模型,计算得到预测公式:

上式进一步进行精度检验,检验值为:C=0.4289(好),p=1.0000(很好)。

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得到2009-2020年河南粮食产量预测值见表2。

3 结论

(1)59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呈上升趋势,1955年为气候生产力突变点,并且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60年代和80年代的气候生产力有显著性增长。

(2)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增速和稳定性情况为,豫南的气候生产力增速最快,稳定性最大;增速情况为,豫南>豫东>豫西>豫北;从稳定性来讲,豫南>豫西>豫东>豫北。

(3)降水量是影响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重要因子,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南北差异、东西差异明显,从豫东南到豫西北逐渐减少,从豫东向豫西气候生产力逐渐减少,气候生产力的最大值在豫南的信阳,最小值在鹤壁(<864684kg/hm2·a)。

(4)90年代以来,河南省作物现实生产力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气候变暖对于河南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从气候生产力来讲,河南省平均粮食生产仍有40%-45%的生产潜力。

上一篇:交通发展水平论文下一篇:集中循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