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激励机制范文

2024-09-18

招生激励机制范文(精选8篇)

招生激励机制 第1篇

关键词:新常态,基层电大,招生激励机制

谈发展就必然谈改革。电大的重要改革始于2000年全面开展的开放教育招生,即以教育部推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并由中央电大率先试点为序幕。十五年来的成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改革的重大意义,中国电大无可争辩地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开放大学,占据了我国成人教育的领军地位。电大教育也开始了自创办以来最大最深刻的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电大招生激励机制的建立,即是电大系统办学特色及其改革的直接产物,在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拟从基层电大招生激励机制产生的背景、政策依据、设计理念以及新常态下如何改革完善方面进行探讨,提点对策。

一、基层电大招生激励机制出台的背景

开放教育自2000年开始铺开,到2006年这6年中,基层电大办学规模和水平很不理想,这与成人教育的无序竞争有直接关系。当时,各种成人办学如雨后春笋,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主持的自学考试、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党校系统的成人教育,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系统办学,而这些办学形式比电大办学手段似乎更加灵活。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工作被动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当时成人教育领域的无序竞争对电大招生办学空间的挤压,二是我们对开放教育这一新的办学模式缺乏有效的宣传,三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四是没有参与成人招生市场竞争的激励机制。

于是许多地市级电大推出了招生目标责任制,并实施相应的奖励激励办法,效果立竿见影。事实证明,推行招生管理目标责任制,建立招生工作激励机制的做法是必要的。

二、基层电大招生激励机制的设计理念

理论上说,激励工具有多种,如绩效奖励、精神补偿、奖金、增益分享、共享结余、绩效工资、绩效红利等等。但我们发现,奖金作为最传统的手段,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最直接和最广泛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从设计理念看,所有电大出台的招生奖励办法都可以表达为:为了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内涵建设,提高招生工作水平,促进开放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增强系统凝聚力,发挥电大系统办学优势,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促进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从模式和标准看,都主要突出经济刺激。如G省电大《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工作奖励办法》规定:1、对达到本年度招生基数的单位,按基数×5元/生奖励。2、对招生人数超过基数的单位,超过部分在50人以内,按超过人数×10元/生奖励;超过51至100人之间,按超过人数×20元/生奖励,超过101人以上,按超过人数×30元/生奖励。3、个人奖励等级。奖励设三个等级,一等奖奖金800-1000元;二等奖奖金600-800元;三等奖奖金400-600元。奖励人数根据当年招生情况确定。

《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工作奖励办法》规定:各分校开放教育年度招生目标,原则上按当地人口基数比例、近二年招生基数比例和地区经济水平三类系数来测算<招生目标数=(各地人口数×人口基数系数+近二年招生平均数×招生基数系数)×地区经济水平系数>,具体数据以省校当年下达的招生目标为准。凡按规定完成省校当年确定的招生目标的分校,省校均给予奖励。其中,完成目标按本科20元/生、专科10元/生、一村一大5元/生的标准奖励,超过部分按本科40元/生、专科20元/生、一村一大10元/生的标准奖励。凡按规定达到开放教育招生进步条件的分校,省校均给予奖励。其中:招生规模1000人以下增幅100%的单位奖励5000元人民币,招生规模2000-1000人增幅50%、3000-2000人增幅30%、3000人以上增幅10%的单位奖励10000元人民币。

一些地市级电大分校虽各有不同举措,奖励标准也有较大差异,但在突出经济利益的激励作用上是基本一致的。

三、基层电大招生激励机制设计的模式

基层电大招生奖励激励模式设计,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基层电大的办学水平建立。基于电大办学的特色及其在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学校要把招生宣传及生源组织看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也是学校其他一切工作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前提。要做到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在充分认识电大招生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顺利推进了招生机制的改革,切实树立起了招生工作的“龙头”地位。

招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以正面激励、全面激励为指导,通过定职、定责、定任务、定奖金,增强系统凝聚力,全面调动招生工作积极性。

奖励可分两块设立:首先是对直属职能部门和直属教职工的招生奖励。对职能部门及责任人定任务,按完成任务情况确定奖励标准;对教职工则不设任务基数,实行多劳多得。

二是对县站的奖励。为了充分调动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招生激励长效机制,促进系统建设,推动基层电大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要充分调研和广泛听取教职工及各工作站管理人员意见的基础上,以尽量让利基层、促进系统向心力为指导思想。单季招生注册工作结束后,各站即可领取人头奖;年终奖励在年会上发放,具体以全年招生人数为基数,分基数奖、达标奖和超额奖三项。基数奖=实际招生数*奖金,达标奖=(完成分解任务)全部实际招生数*奖金,超额奖=(超任务一人以上)全部招生数*奖金,三项奖励重复累加即为年终招生奖金。需要强调的是,对县站的指标要量力而行,不搞高压指标,尽量考虑县站的实际完成能力,以都能拿到奖励为原则。我们认为,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

四、新常态的挑战及完善基层电大招生激励机制的对策

要推进基层电大招生工作持续发展,确保招生工作的“龙头”地位,稳定基层电大的办学规模,必须要有经费的持续投入。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激励机制不是停不停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新形势、新常态下,我们也将面临新挑战,迫使我们思考新对策。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经济学新常态,就是人类经济认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结晶,意味着一切向钱看增长方式的改变。新常态下,我们的原有措施能否继续获得政策支持,能否规避政策风险就成了考验我们智慧的课题。

在多方面比较、分析、评判的基础上,我们就如何变革原有制度,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招生工作激励机制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建立办学规模绩效考核机制。地市电大每年从上一年办学收益中按财经政策允许的比例单列经费,直接用于办学规模的绩效考核,对直属职能部门和县级工作站实施办学规模目标管理,定职定岗,责任到人,奖励到人。每年秋季注册结束后,市电大组织考评组按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评分,确定考核等次和绩效奖励,年终会议上一次性发放。

第二、建立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的激励制度。对每年招生工作中获优评的工作责任人,除了发放标准的绩效奖励外,颁发“先进教育工作者”证书,年终考核予以加分。同时,地市电大网站设专栏对考核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报道和宣传。

第三、设立基层电大办学规模达标组织奖。地市电大根据当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各站办学规模增长水平,对工作站负责人进行考评打分划出等次,颁发一定的组织管理奖励。这项奖励主要是为了调动基层电大领导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

第四、设立招生办学创新奖。招生工作是否持续创新,是学校招生工作的生命线,要鼓励招生创新。招生工作作为开放教育实施起点,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对策,从宣传到组织都要创新手段。同时,电大的招生办学工作是一个特殊的体系,按照“一主多元”的办学理念,我们的招生激励机制中也要包括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非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这部分的奖励放在创新奖励中,但要有相应的产出收益的比较方式,确定合理的奖励比例。

招生激励机制 第2篇

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秩序的通知

教职成厅[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和中职学校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做好相关工作,招生总体进展顺利。但是,近期发现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一些中职学校挖抢生源;一些初中学校操控毕业生源从中牟利;非法中介组织倒买倒卖生源等。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损害了教育形象。对此,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要求进一步完善招生办法,加强管理,深化改革,规范秩序。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宣传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巩固提高中职发展水平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学习宣传、全面深入领会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部署上来。要深刻理解、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在加快我国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和学生及家长重新认识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和内涵。要加强职教学生成功成才典型案例总结和宣传,逐步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崇尚一技之长”的社会氛围。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办学体制、考试招生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健全资助体系和对口支援机制等改革,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二、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机制

各地要按照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制。要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初中毕业生生源管理,统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统筹公办和民办职业学校招生,统筹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为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招生提供公平、公正、规范的招生环境,维护学校、考生的合法权益,防止在招生过程中出现地方保护和无序招生的倾向,促进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严格准入,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招生资格审核

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等相关规范,严格审核学校办学资质,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合理确定专业设置及分专业招生计划,严格实行中职招生准入制度,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和学校退出机制,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对不具备招生条件、办学资质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依法取消其招生、办学资格。对违规办学、招生行为不规范、办学质量不合格以及发生严重影响稳定事件的学校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要限制或停止其招生。

四、强化服务,建立统一的中职招生信息平台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门户网站上建立统一的中职招生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经审核通过具有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名单,具体信息至少包括学校名称、属性(公办或民办)、办学地址、联系电话、网址、当年招生人数、招生专业、学年收费标准、资助政策及就业信息等。中职学校要在本校门户网站上开设招生宣传专栏,提供学校招生简章查询、在线咨询、网上报名等服务。初中学校要在本校门户网站显著位置为本地区中职招生信息平台提供链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招生工作监督举报电话、电子信箱,并通过招生信息平台和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加强监督,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秩序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规范招生秩序作为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切实落实“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主体责任。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要进一步完善招生管理办法,细化相关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严肃招生纪律。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招生中出现的操控生源、收受回扣等行为,依法查处,决不姑息。各有关学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正面招生宣传工作上。广大校长和教师要坚守底线,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坚决抵制买卖生源等不正之风。

中职招生工作要坚持“六个严禁”,严禁不具备办学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机构招生;严禁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封锁中职学校招生信息;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买卖生源,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委托任何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严禁普通高中挂靠中职学籍进行招生。违反上述规定者,有关部门将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教师〔2014〕1号)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还将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相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近期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管理工作特别是招生秩序规范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以省为单位形成书面报告,连同本省中职招生工作监督举报电话一起于9月10日前报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我部将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地招生管理工作进行抽查。各地监督举报电话建立及专项检查的有关情况将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联系电话:010-66097008 程永杰

邮箱:zzxxc@moe.edu.cn

2014年9月1日

建立高职院校招生办学相互促进机制 第3篇

关键词:招生;办学;机制;创新

随着职业教育整体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应该顺应发展形势,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招生办学工作,着力拓展招生办学工作的新局面,力争在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保持招生的良好势头,在职业院校的招生工作中,一定要有全局观念,注重统筹协调,坚持内涵发展,运用系统操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把职业院校的招生办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系统的概念运作,不是简单地只关注招生这一个方面,而是把其和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有机结合,把招生工作贯穿到办学、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和支持服务水平,尽量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的独特品牌,用品牌效应来自主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其有主观意愿来职业院校学习;第二,职业院校招生工作和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明确办学的指导思想,注重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走出一条“内涵发展”的招生办学路子。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注意两个关键词即提高和创新,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能力,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支持服务水平,运用创新的思路理顺职业院校的招生工作,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并建立招生办学的长效工作机制。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主要是为了建立创新招生工作思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相互促进、整体运作、协调发展的招生办学相互促进机制。

深入挖掘招生工作的内在潜力,着力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招生工作持续开展的前提保障。当前整体生源形势紧张,很多二本院校每年不断扩招,而高考生源又在不断萎缩,在这种激烈的矛盾中,职业院校面临的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那么如何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成了现阶段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形象及口碑才是高职院校招生的利器,解决当前矛盾的灵药,通过近几年招生工作经验总结及交流,我们发现很多生源情况良好的职业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教育教学质量过硬,某些专业或全部专业具备一定品牌效应

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素质,奠定扎实的招生基础。近年生源情况趋于不稳定,职业院校间的招生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职业院校的招生吸引力是每所院校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而提升学院的整体素质,狠抓内涵建设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只有职业院校的整体素质提升,创立坚固的职业品牌才能源源不断的吸引学生过来就读。要更深一步挖掘职业院校招生工作的潜力,必须注重职业院校的硬、软件建设,保持开放式职业教育的良好势头,其核心便是提高整体素质。职业院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权衡好扩大规模与保证质量间的微妙关系,把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落到实处,加深教育教学改革,将职业院校工作的重点放到内涵建设上,不断提高整体素质,这样才能建立职业院校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学生的口口相传,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职业院校来参加学习。近年,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注重提升内涵建设,都把该项任务列为学院建设的重点项目,对学院现状进行整体测评,针对总结性测评结果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持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服务意识,加强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帮助招生工作的开展,让招生工作进入良性的发展趋势。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教学支持服务也是带动招生工作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的建设核心就是树立服务意识,不管是教师还是行政工作人员,我们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提高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真正把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落到实处,全面提升电大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可以在整个学院内部开展意见征求,征求关于如何提升服务水平的办法,尤其关注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意见,增强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把教学支持服务工作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到每个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中,为高职院校广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带动招生工作的良性发展。

不断探索新的招生思路,开拓更宽更广的生源渠道,打开招生工作的新局面,培育高职院校生源的新增点。创新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源,同时也是刺激职业院校招生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院校想要创新招生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按照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不断挖掘招生工作新途径,发展新的招生区域,寻找合理的招生方式,主要可以在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做一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职业院校可以积极的探索与当地有扎实基础的行业、企业的联合办学,在合作形式方面做些尝试如培养适合该行业需求的人员的职业素养,企业和学校进行联合培养,找到两者合作的最佳契合点,进行校内校外的双重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实际职业素养,让学生在就业时具备更多的竞争力,比起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学生,成为该行业上岗后就能立即工作的熟练技工。并考虑在条件成熟后争取与更多的行业、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对职业院校的招生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可以实施招生责任制,全院动员招生制等,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细化优化这些措施,对内涵建设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不断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改进教学质量等;同时,还要进一步规范招生宣传工作,由于招生竞争的激烈,招生宣传工作的开展变得有些混乱,但为保证生源质量及招生方式的合理性,必须制定适合职业院校的招生宣传办法,加强实施,落实到位,让招生宣传工作符合职业院校的大政方针,为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机制设计新思维 第4篇

一、适应与创新: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机制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

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招生机制设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本质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建立起与交叉学科相适应的招生机制。同时,交叉学科是与传统的单一学科有着重大区别的新型学科形态,简单套用传统的招生机制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招生机制的设计在适应交叉学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有着与传统单一学科不一样的机制设计。于是,创新就成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招生机制设计的一个始终伴随的原则。

(一)招生机制的设计需适应交叉学科的特性及其人才培养的要求

1. 交叉学科的招生诉求与交叉学科本身的特征息息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有着区别于单一学科研究的明显特征,如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跨学科性)、前沿开创性、强实用性、研究对象复杂等[2][3]。而作为新兴学科而存在的具体的交叉学科更是具备学科发展的非成熟化、学科研究的风险性和动荡性等特征。这些都对其机制设计提出了明确的适切性要求,引发了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招生机制需要同时具备两方面的功能:首先,招收的研究生要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的需求。即经过一定的招生机制选拔出来的研究生,应该符合该学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选拔出来的人员能适应该学科的人才培养需求。该点体现的是招生机制对人才选拔的基础作用,即不选错,但也难以选出最优秀和最适合的人选。其次,录取的研究生需对交叉学科的发展有着推动和创造作用,需要招生机制在人才选拔上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它需要通过一定的选拔机制辨析出所选拔的人才是否真正符合交叉学科发展的深层次要求,是否适合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并将此当作一生的职业方向,能对所在交叉学科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贡献等。这就要求招生机制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一般性交叉学科的整体特征,更要根植于具体学科的实际需要;不仅要体现传统的学科对人才的选拔作用,更要体现出人才对学科本身的选择适应。

2. 交叉学科的招生机制设计与交叉学科人才的特征紧密关联。交叉学科人才即为:“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具有深厚理论基础,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精通多种技术,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对多门学科领域发生兴趣并取得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人才”[4]。从交叉学科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广、基础宽厚、适应性强,能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技能去开拓新的领域,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指向是专博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拔尖性的完美结合。要达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需要在前期的研究生招录中选拔出具备此种潜质的人才,寻求合适的人选进入该专业领域,还需在后期的监测中进一步辨析潜在人才的实质性转化的可能性。即初选的选拔要求是候选者需要有一定的交叉学科背景,或者多学科涉猎的经验,或者体现出对该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趣和主动跨入的积极性;而后期的重检过程,一是需要监测其通过学科交叉进行创新的潜质和可能,二是在实践中发现其是否具备跨学科合作的倾向、学科协作的经验或者能力、实践性取向等要素。

(二)招生机制的设计需在传统单一学科的基础上体现出大胆的创新

由于传统单一学科发展历史久远,学术规范和学科管理规范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正式和成熟,具备一定的固定模式可遵循,呈现出线性化与定型化的特征。而交叉学科一般是新兴学科,学科历史不长,发展不够成熟,学科规范与管理规范仍在演进过程中。交叉学科运行更是与传统单一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运行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从交叉学科的学科特性、交叉学科人才的特征等引发的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诉求出发,交叉学科与传统单一学科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相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招生机制本身的适应性。即适应交叉学科研究的需要与交叉学科发展的需求。这种适应性不仅体现在对整体性的交叉学科特性的适应,甚至每一个具体的交叉学科都有对应性的机制设计,即需要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对应的交叉学科的特性。这一点与传统单一学科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套用一个共同的招生机制是迥然不同的。

二是招生机制的灵活性。由于大多数交叉学科发展尚未成熟,其学科边界、学科规范可能还在发展中,并没有清晰的学科取向和学科发展规范。其人才培养的指向可能是模糊的,甚至其学科并没有对应性的前置性人才培养,因此在人才的初选过程中可能并不需要有非常严格的准入标准,而是要有更为灵活的选拔机制来挑选最适合的人员进入该学科领域。

三是招生机制的延期性。哪些人是真正适应一个具体的交叉学科的,哪些人是适合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和实践的,哪些人能真正在交叉学科领域中做出突出的成就,这都需要通过一定的选拔机制来实现。而交叉学科的人才选拔难以通过一个正规的、即时性的、短期性的招生机制来实现,该招生机制的设计可能是复杂的,并且难以一步到位地实现选拔的结果。因此,该招生机制的设计必须突破传统的一步到位式选拔机制,需要引入一个时间较长的延后考察期来实现。

四是与其他机制的配套性。即招生机制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课程设置机制、竞争机制、淘汰与分流机制等配套使用,共同实现人才的选拔。因此,招生机制与整个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会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而招生机制所起的是一个基础作用,但又是贯穿于其他机制之中的,与其他机制一起实现选择最适合的人以及最优秀的人才的目的。

从这些特征可看出,相对传统单一学科而言,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它既是对传统单一学科招生机制的反叛,又是新型学科运行范式的诞生。

二、知识、能力与态度: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机制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传统单一学科的招生机制,其基本要素一般涉及到知识和能力两个考量向度。这两个向度一般通过初试和复试(面试)两个环节来具体体现。而交叉学科对第三个向度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即“态度”,包括研究的旨趣与合作精神等内容。首先,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研究前景和现有研究范围都可能充斥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并不具备传统学科中已有的学科向度的明确与学科前景的明朗。在传统学科中,每一个研究者都可能清楚自己在该学科中的区位、研究的进阶程度及其发展态势;而交叉学科中的研究者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甚至可能是“蛮荒之地”的研究场域,每一个研究者或者研究团队都可能是学科领域的拓荒者,其中的艰辛和风险都是时刻可能面临的,那么研究者本人对该学科的研究旨趣就会成为其重要的精神支撑,也是推动着研究者不断前行的主要动力。其次,交叉学科与生俱来的多学科协作的特征,也使得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交叉学科研究者假若没有学科协作意识,缺乏团队合作的能力,那么交叉学科的研究就可能寸步难行。当然,“态度”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如多学科涉猎的学习方式、不耻下问的求知态度、甘坐“冷板凳”[5]。根据这一模式,大学在本科阶段不应过早地实施专业化教育,而应着力培育文理兼修、文理汇通的人才,从而为研究生层次的交叉学科人才提供合格的生源。其二,鼓励跨学科报考,杜绝“近亲繁殖”。学生跨学科报考,能够使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更加综合,有利于学生交叉学科基础的培养和奠定,是实现研究生打好交叉学科基础的有效途径。如排名世界居前的哈佛医学院的学生来源,除理工科外,音乐、艺术、文学等文科和艺术类专业也占有相当比例[6]。交叉学科人才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多元化。源自多个导师的指导,在不同大学或研究机构中的氛围体验和学术熏陶,从而产生的思维碰撞、异化融合行为是激发跨学科研究兴趣和培育具有创新性的跨学科人才的重要的文化环境条件。其三,录取权重后置化改革,配套施行分流淘汰机制。首先要重视入学考试,但并非一考定终身。入学考试的重心在专业课程的考察上,因为专业课程考试内容的设置是辨析录入学生的跨学科已有迹象和可能的潜力的第一道门槛。然而人才的识别是不可能通过一次考试就能完成的,于是初试后的面试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面试团的导师直接的认可意见会决定一位学生的取舍。传统的笔试加面试的方式足以保证跨学科人才的充分识别吗?显然是不够的。最能证明学生具备跨学科研究素质和能力的方式体现在具体的学习和研究项目的参与上,因此学生的录入考核会直接延续到学生在入学之后的时间,也就是需要建立延后性质的考察期制度。在延后考察期,如果在课程学习和研究项目的参与中发现选择的学生实际上是不适合从事交叉学科事业的,或者其知识结构根本无法支撑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学习,那么“分流”或者“淘汰”就是必然的。由于严格的淘汰可能扰乱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可能加剧报考者的非稳定预期,影响报考的积极性,因此适合的方式是分流。即将不适合从事该领域的跨学科事业的学生转移到传统的学科,或者向其他的适合性学科转移。

摘要:交叉学科作为一种新型学科形态, 具备与传统单一学科迥然不同的招生诉求和招生机制。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招生机制设计需要坚持适应性与创新性的基本原则, 不仅要关注知识和能力两个要素的考量, 更为重视态度 (包括合作精神与研究旨趣等) 这一第三要素, 其流程设计由资格审查、初试、面试和延后考察期4个贯穿人才培养机制始终的环节构成。要充分实现这一机制设计的效能, 现行的交叉学科招生机制改革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上做出调整, 如在本科阶段大力推行通识教育、鼓励跨学科报考、录取权重后置化改革等。

关键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研究生招生机制

参考文献

[1]罗英姿, 伍红军.跨学科研究新型组织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07) .

[2]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116-120.

[3]上海高校软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课题组.交叉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0 (02) .

[4]甘雯.加强通识教育培养跨学科人才[C]//李文鑫, 黄进.高等教育创新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34.

[5]娄延常.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与理性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 (02) :232-236.

招生激励机制 第5篇

招生宣传作为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是招生的前提和重要基础。俗话说“酒好也怕巷子深”, 招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招生宣传工作, 宣传的对象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面向考生和家长。虽然这种宣传方式最直接, 但由于每年面对的考生主体不同, 导致招生宣传的延续性差。基于此, 建立一套招生宣传的长效机制, 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心态, 扩大受众面,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和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招生宣传工作, 以此来扩大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 提升学校的认可度和信誉度, 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 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二、招生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

从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 建立一套方式多样、突出特色、操作性强的招生宣传工作实施方案, 延长招生宣传工作的时效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 设立奖/助学金

我们所存在的社会并不是独立个体的集合, 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里, 每个人都应该有对其他人进行关怀的责任和义务, 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 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学校在这个整体里, 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 对目标生源的高中设立奖/助学金的出发点也是社会责任使然, 将一部分招生宣传费用设立为奖/助学金提供给那些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高中学子, 这样做既使广大学子得到真正的实惠, 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使得财富社会化, 同时又提高了学校在生源高中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资助对象可选择当年报到数最多的几所生源学校, 且涵盖高一、高二、高三的不同年级, 这样做针对性强, 通过口口相传来扩大学校在社会公众的影响力, 并与直接生源和潜在生源建立良好的关系。

( 二) 举办学院开放日

开放日, 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公共关系项目活动之一。一个地方或者一间机构组织、公司、政府部门等, 平日谢绝参观, 但是在指定的一天或半天, 开放给公众参观, 主要目的是让公众多一点了解, 建立正面公众形象。平时最常听到的是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开放日活动, 然而学院开放日面向的不仅仅是家长和学生, 而是立足学校, 放眼社会, 只要对我院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均可报名参加。通过一天开放日的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 扩大受众面, 以此来扩大学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 使得招生宣传工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持续发展。

有一点我们需要认识到, 开放日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以把好的信息向外扩散, 但如果自身存在不足, 也会把问题暴露出来。这也从另一角度来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改善教学和生活设施, 将学院建设成为让来到我院体验的人都对我院点头称赞。

( 三) 突出特色专业

特色, 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 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老校, 在60多年的历史积淀中, 一些老牌专业的优势也延续下来, 如模具设计与制造、微电子技术等专业, 另外, 近几年学院引进了众多高级人才, 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也成为我们的特色专业。有了特色, 还要喊出来, 只有喊出来, 才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口号还要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和信息传递, 如“学模具设计、学微电子技术, 就到江苏信息学院”等。

( 四) 加强权威媒体的招生宣传

现代社会, 信息量大,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 此时权威媒体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递正确信息、传递正能量, 也使得大众更关注和相信权威媒体, 它的受众面之广, 是其他小众媒体无法企及的。从历年对入校新生进行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 官方的、权威的宣传媒体也是考生了解我校的主要途径, 所以我们更需加强在诸如“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教育”、《扬子晚报》等媒体的宣传力度, 只要是反映学院正能量的新闻, 都第一时间刊登出来, 也许今天我们的一个宣传行为, 就会影响一年或者若干年后的考生填报。

三、结语

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 再也不仅仅局限在六、七月份, 而是一个贯穿全年的系统工程, 具有延续性。然而, 这并不是说六、七月份的招生宣传不重要, 而是要不断加强力度, 如高招咨询会这种“面对面加一对一”的宣传方式, 它的针对性、集中宣传力度和说服力在考生填报志愿期间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当然选择的咨询会也需是官方的, 否则是自降身份。另外招生志愿者是招生宣传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如何发挥志愿者的最大效能, 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一个重点。

招生激励机制 第6篇

在招生宣传工作中, 中心得到依托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各级领导及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取得了稳健的招生成果, 主要措施包括: (1) 建立专业招生队伍。中心下设专门的招生办公室, 学院任命分管副院长及招生办公室主任, 并选拔了一批适应招生工作、具有一定理论水平, 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职工作为招生专干, 广泛进行招生宣传。 (2) 制定招生宣传奖励政策, 激发学院教职工招生积极性。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 中心制定了相应的招生宣传奖励政策, 鼓励学院教职工对外招生。 (3) 进行校园宣传, 扩大远程教育影响力。在中心依托单位进行校园宣传, 尤其是针对毕业班班主任和毕业生, 发放远程招生简章、招生问答, 邀请主办院校的远程教育专家来院进行专场宣讲会, 扩大影响力。 (4) 健全招生机制, 扩大招生范围。除院内毕业生, 中心招生干事还走出校园, 深入到建筑类企、事业单位进行招生宣传。 (5) 加强学生联系, 推进“以老带新”。新生入学后按专业建立班级, 任命专、兼职班主任, 建立班级群, 以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编制校友录, 建立校友会, 引导老生推荐身边同学、朋友报读。

二中心招生工作的职责及考核办法

远程招生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招生宣传、招生计划上报、网上报名、组织入学考试、录取注册及通知新生报到。中心依据招生职责任务采取扣分制度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

第一, 招生宣传。每年春季 (1月份) 、秋季 (7月份) , 拟定招生宣传实施方案。联系各校内毕业班班主任及校外合作企事业单位, 通报最新招生政策。发放招生宣传资料, 并要求有意向就读的学生在远程新生登记表上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及报考专业。收集新生登记表, 并按登记表上的信息造册存档。

招生宣传实施方案具体可行, 计6分, 内容空洞、措施不可行, 扣2分;招生宣传政策指导到位, 计2分, 因政策指导不到位, 造成重大纠纷的, 每出现一起, 扣1分;招生宣传资料发放及时, 计6分, 出现因宣传资料准备不及时影响招生全局的, 扣3分, 导致个人无法开展招生工作的每出现一起, 扣2分;报名信息及资料收集齐全, 整理妥当并存档, 计6分, 如有差错或遗漏, 每出现一起, 扣2分。

第二, 招生计划上报。每年春季 (1月份) 、秋季 (7月份) 联系主办院校招生规划办公室, 确定招生计划上报相关要求及文件。收集原始招生意向信息, 按专业分类统计, 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追加相关专业。拟定招生计划表, 并呈报学院审批。根据主办院校的招生计划上报要求及时上报本季招生计划。经主办院校审核通过后, 在中心网站公布本季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编制及时, 计5分, 因工作人员因素导致招生计划延误, 扣2分;招生计划上报内容全面、数据准确, 无明显错误, 计5分, 出现重大错误, 扣5分, 内容不全面, 扣1分, 格式不正确, 扣1分;招生计划上报的原始资料应备案全面, 计10分, 未及时或未按要求备案, 扣5分。

第三, 网上报名与入学考试。每年春季 (2月份) 、秋季 (8月份) 收集远程报名资料, 包括考生身份证、高中/中专/大专毕业证复印件和扫描件, 专科文凭学历认证结果。进行报名考生资格审查及考生个人基本信息核对。报名截止日期前, 登录主办院校的远程报名平台进行网上报名。登录主办院校的网络管理平台, 下载、整理网上报名数据。打印并发放准考证, 通知考生参加入学考试。按主办院校指定的时间, 组织考生登录考试系统, 进行入学考试。

报名资料收集齐全、规范, 计10分, 报名资料出现重大遗漏, 扣5分;报名信息录入准确无误, 数据整理规范, 计10分, 信息录入及数据整理出现严重错误, 扣5分;入学考试通知到位, 入学考试正常进行, 计10分, 因通知不到位耽误考试, 每出现一起, 扣1分。

第四, 新生录取注册。入学考试结束后及时登录主办院校管理平台查询录取结果。注册前将考生本人签字确认的《考生登记表》等材料按专业、层次顺序整理, 对考生入学资格进行初审并签署意见且加盖中心公章。制作需修改的信息汇总表, 注册前上报主办院校招生规划办公室。打印并发放录取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内, 完成站点注册管理工作。

及时查询考试成绩, 确定录取结果, 计10分, 如因工作人员疏忽, 导致录取延误, 出现一次, 扣1分;报名、录取资料整理规范, 计5分, 资料未及时整理, 扣5分, 出现重大错误的, 每一起, 扣1分;注册工作完成及时, 计5分, 注册不及时导致耽误学生正常学习, 每出现一起, 扣1分。

第五, 远程新生报到。每年春季 (3月底) 、秋季 (9月底) 下发远程报到通知至各班主任。入学编班, 整理新生花名册, 并移交至学籍办工作人员。再次核对新生个人基本信息, 并于教育部注册前将错误信息上报主办院校。

及时通知新生报到交费, 计2分, 如因通知不到位、延误学生报到入学, 每起, 扣1分;整理制作新生花名册, 计4分, 以交费考生为准, 出现遗漏, 每起, 扣1分;及时、准确上报注册信息, 计4分, 出现错误每起, 扣1分, 扣完为止。

三结束语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的招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稳定的人员保障和充裕的经费保障。经过全中心上下群策群力, 在前进中不断摸索, 走出了一条特色的招生管理之路, 也使中心整体远程教育工作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摘要:随着现代远程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远程招生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吉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心现有的招生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以期为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开展招生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招生模式

参考文献

[1]周露水、张瑛.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招生机制探讨[J].西江月, 2013 (32)

招生激励机制 第7篇

收银机, 其本身就是针对现金交易的监督机制。在钱、物交易的过程中, 收银机充当了伙计收银、顾客监督、店主核查的联系纽带, 每笔交易的全过程都记录在纸带上。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建立了。高校自主招生也是要设计这样一台“收银机”, 构建“一体两翼三段式”自主招生监督机制。

一、“体”——以制度设计为主体

只有科学、透明的制度设计才能保障自主招生的过程公平, 也才能消除人们对所谓“暗箱操作”的疑虑。

(一) 信息公开, 注重参与主体的全面性

高校可以在发布自主招生简章时, 把资格审查程序, 笔试、面试程序, 考核结果的确定等程序作为附件, 向广大考生和社会公布。在资格审查中要把标准写清楚;在笔试、面试程序中要把要求、评分标准写清楚, 便于考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高校应主动将考试程序透明化, 接受社会监督。例如, 通过选举出的人大代表或政府人员对开始现场进行观摩。这既起到监督作用, 又将招生细节公布社会。

(二) 面试公正, 突出考试过程的随机性

面试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关键一环, 也是家长、考生和社会关注的重心。要坚持命题、面试和录取三分开, 做到题试分离——命题不面试, 面试不命题, 招考分离, 面试不录取, 录取不面试。在整个面试环节, 要坚持五随机:组建评委库, 随机抽取面试人员;面试人员随机抽取考场;考生随机排队领号进考场;考生随机抽取考题;评委随机延伸提问。我院在自主招生面试中, 坚持“三分开”“五随机”, 确保了整个环节的公平和公正, 赢得了家长和考生的信任。

(三) 权利救济, 强调制度设计的系统性

系统的权利救济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要求高校遵循程序公开的原则, 在招生公告中明确告知考生投诉和申诉的程序;二是规定高校承担释明义务, 即考生针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咨询, 高校应当及时给予答复;三是建立处理申诉、投诉的机构。2002年, 天津市招办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考生维权仲裁协会。这一创新举措立即受到广大考生、家长的欢迎。

二、“翼”——以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为两翼

为了确保高校能够用好手中的招生自主权各高校应在内部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自我约束监督机制。

(一) 内部约束, 立足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

从高校现实考虑, 要建立一个政务公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机构, 成立自主招生工作委员会和自主招生专家委会, 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民主决策”的管理办法。工作委员会应包括校领导、纪检监察部门、招生部门、教务部门负责人, 负责制定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及有关政策, 对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集体决策, 减少个人行为。纪检监察部门全过程监督整个过程。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负责对考生的资格进行认定, 既要让符合条件的考生享受待遇, 又要防止有人以虚假材料蒙混过关。

我院在自主招生过程中, 组织领导上我们注重抓好“五个一”:组织好1支队伍 (命题组、面试组、加试组) 、完善好1套《办法》 (面试、加试) 、编印好1本《考务手册》 (明确工作流程、明确时间节点、明确突发事件处理等) 、搞好1次培训 (考务人员、面试人员) 、开发1个软件 (选题、成绩处理) , 顺利完成了招生任务, 接受考生与社会各方面的检验, 最终达到了“零投诉”“零差错”。

(二) 外部监督:依靠立法建设和网络监督

要保证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公开只依靠高校自律是不够的, 这几种措施都不足以根治腐败, 只有加外部监督才能根治腐败。

1.法制建设——制度和氛围相结合

我国目前的招生考试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有许多新问题无法可依, 给不正之风、徇私舞弊造成可乘之机。“高校自主招生到底应该掌握在多大范围内?自主招生能否突破高考分数的限制?自主招生应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程序?如若发生舞弊现象谁应承担责任、应承担什么责任等一系列问题并未见到相关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因此, 整个招生考试制度要制定法律, 要建立《招生法》、《考试法》等, 招生考试的所有程序要有法规可循。

此外, 政府可考虑建立专门的自主招生管理、协调机构, 且与全国统一高考的管理机构相互独立, 增强自主招生的独立性。加强事后监督, 设立专门的招生纠纷处理机构, 依法受理各类有关招生、考试的纠纷。

(2) 舆论监督——网络和媒体相结合

一是利用网络监督。首先, 对于校园网络建设有几十招生板块。对于学校情况如实刊登, 对于招生中的问题派专人回答;其次, 政府部门应该为人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渠道, 并对高校网站实施监督。

二是坚持推行新闻发布制度, 允许媒体进入招生程序的各个环节, 消除考生和家长对招生工作的神秘感和不信任感, 将录取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对举报信件逐一查处并公布查处结论, 不断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

三、三段——监督招生前、考试中、录取时三个阶段

以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为例:

招生前:试题命题人员和命题地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在高度机密的前提下进行, 同时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命题专家确定、试题管理、印刷、制度。纪委要与命题人员、工作人员签署保密协议, 同时要聘请武警负责安保工作, 学校的保卫部门、纪委和教学部门相关人员要全程参与命题工作。

考试中:最好聘用校外教师对参加考试监考工作。评比现场信号, 设立警戒线。为陪考人员提供休息处, 配有相应医疗设备;评卷过程采用流水作业, 分组评阅, 每科目安排两组成绩统计, 由专业人员进行审核, 确保无误后才可公示。

录取时:学校派人全程监督录取现场, 招生现场配备专用电脑, 对工作中的各环节信息有充分权限可随时调看, 对录用、退档、调整等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督。

参考文献

[1]何静.教育公平视野下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序规制[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2) :23.

招生激励机制 第8篇

一、实行高考制度选拨人才存在的弊端

(一) 人才多样化而选拨方式不合理

存在于我国多年的高考制度, 采用全国统一命制试题的考试方式, 更是形成“考生做一张试卷, 两个小时答题”的模式, 将最后的分数作为衡量考生是否具备能力或者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从而决定着考生能否得到更高一层次的学习机会, 这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众所周知, 考生要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学校或者家长过分关注考试, 也会给学生在无形中增加压力, 这些压力反过来又会对考生发挥正常考试水平带来一定影响。在重重压力考验之下, 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发展, 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种过于单调的选拨人才的制度, 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的, 同时, 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这将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二) 对人才的评价方式不科学

在目前的高考中, 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人才的主导因素。对于考试来说, 试题都是处于对学生知识性的考察, 严重漠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素质, 例如道德品质、思想品德、价值观和责任感等方面。在各种社会关系交织中, 一个人的这些品质远远比考试所得的分数重要, 所以仅仅单纯地以考试分数来评价人才确实存在很大的偏颇之处。

(三) 统一的高考制度缺失教育的公平性

在我国广阔的地域之中, 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 譬如经济文化因素、历史政治背景因素、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教育资源等, 使不同地区之间在教育资源的享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比较典型的差异如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沿海与内陆的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差异等等, 而对于学生的衡量仍然采用统一的方式来衡量, 显然对于接受到较差教育教学资源的学生明显缺失公平。尽管对此也采用了一定加分项目, 但是在资格审查上没有严格执行, 从而产生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 这严重与教育的公平性背道而驰。

二、综合进行高考制度的改革

(一) 全面改革高考制度, 提高对考生的重视

推行全面的高考改革制度, 设计出重视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发展的方案。根据《决定》中指示, 在招生中, 要将考生的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评估测试相结合, 综合考查考生的能力。再者, 就是在考试试题命制时, 要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问题的分析, 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争取让具有明显差异的教育方式尽可能地实现公平, 从而在人才选拨方面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综合化。更重要的是, 在考生填报志愿时, 可以在考试分数出来后再开始, 还取消了对考生的录取批次, 从而更好地帮助考生理性填报志愿, 实现高校与考生之间建立良好选择机会的目标。

(二) 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实现个性化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 对人才逐步由单一型转向复合型的需求, 这在客观上也对单一的试考方式提出改革的必要性。所以, 作为规范化的学校教育, 应该适应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需求, 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积极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方面开展各项活动, 尽快扭转传统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片面性, 逐步推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规范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制度体系, 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道德品质和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积极建设适应各类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 使得职高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实现更好地衔接, 通过多种学习形式在培养人才中相互补充,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

(三) 坚持招生的公平性原则

每一位考生都在自己所处的地区努力地学习, 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或改变目前的状况或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招生工作中, 始终坚持公平性的原则, 使得此项考试招生能够推进社会人员的广泛流动, 乃至在改变学生个人和家庭的未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决定》中, 将这些问题明确地以政策性文件提出并且加以保障实施, 从而使得每一项举措都能够很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这些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项是规范各种加分政策, 在申报、审查和确定的环节中不得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第二项是对于具有体育专长和其他艺术类特长的考生而言, 将他们的专业测试取消,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 实现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理想。第三项是不断对人口数量众多的省份适当扩大录取率, 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考生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将这些措施在各个平台进行公开, 广泛接受人民的监督, 使得高考招生的各项工作能够真正在“太阳底下运行”。

三、高校在招生工作中的机制

(一) 人才选拨方案的多样化

高校招生工作要与实际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方向上相适应。当前社会对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需求呼声越来越强烈, 所以在高校招生安排上, 尽可能地采用学科大类的招生方针, 通过对学生从基础学科教育和专业课的学习到通识课程的安排, 尽可能地使学生接受更加全面的知识与能力教育,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后积极要求他们自主选择课程, 以及时补充学生自己的弱项, 从而为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基础。而对于专项能力突出者, 高校在进行招生中, 不能将这类人才拒之门外, 要积极地多角度和多方面对他们进行考察, 以便他们能够有机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 积极发现和培养精英人才

现在学生都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针对这部分人才的培养, 应该归入精英人才计划, 构建创新型的教育平台, 及时优化对这类人才的培养环境。所以高校招生是要格外注意挖掘此类学生, 如高校安排自主招生, 使具备条件的同学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再经过对学生面试的考察, 然后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使具备优秀能力的学生能在选拨中脱颖而出, 为他们在进入高校学习后, 进一步走向精英人才行列提供必要的条件。譬如, 为此类人才在教师的安排和基础学科的强化方面提供便利, 使他们能够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为实现更高的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三) 高校招生要在宣传方式上实现多元化

积极开展有效的招生宣传工作, 是高校能够吸收到优质学生的有效渠道, 同时, 也可以很好地提高高校自身的知名度, 从而在社会中树立较好的声誉。实现多元化的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开展夏、冬令营, 高校积极推出自身的优势资源, 吸引学生积极报名参加。第二个途径是热情接待各个学校的师生进行参观和来访, 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实际感受、体验和认识高校的体制状况。第三个途径是高校在宣传力度和学校形象的树立方面, 不断地提高教育认证, 配置专业性和具有说服力的宣传招生工作人员。第四个途径是组织专业介绍工作, 高考填报志愿指导, 开展相关的讲座活动等。通过以上方式, 将高校优质的教育设施和研究领域介绍给广大师生, 使得高校能够吸引优质生源的进入。

(四) 积极建设高校的交流平台

高校要积极走向高中校园, 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 例如教授讲座安排、学生的各类艺术展示等, 从学习和活动方面树立高校的积极形象。再者, 招生处要不断及时更新各个数据, 方便学生或家长自主查阅。最后,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模式。每年毕业生的上千万, 他们就业状况的好与坏也是影响高中生在选择学校时的一大因素。所以招生就业部门要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及时跟进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加强用人单位与学校的交流,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为毕业生进入社会提供条件。

四、结束语

高考作为我国选拨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 也在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这一选人才的方式, 更能发挥作用。尽管目前的选拨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正如本文所叙述的弊端:选拨方式不合理、教育公平性的缺失和评价人才的方式不科学等, 但是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改革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首先体现在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方面。要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也应积极推进自主招生考试, 尽可能地发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 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对他们进行培养, 从而促进他们在各方的综合发展, 为我国的社会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首先, 这需要广大的教育研究者积极研究和探索出更加科学化的人才选拨制度, 同时, 还应该体现和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其次, 高校要积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实际状况, 在招生中努力拓宽渠道, 多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 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 家长不能将眼光仅仅聚焦在考试分数上, 而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就学生方面, 也要发现自己的优势, 并且提升自己的实践综合能力, 才能在高考综合改革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摘要:我国实行高校招生考试的制度已经多年, 这项制度旨在帮助国家有效地选拨人才, 进而实现对人才更高层次培养计划的目标, 使他们能够承担建设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责任。经过不断发展, 目前这项制度已经包含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破格录取能力突出的学生和全国统一考试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当高考制度不断的走向多元化方向时, 高校在招生方面理应做出相应的改革, 及时调整招生方式, 崇尚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 为国家选拨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校招生,机制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吕慈仙, 乐传永.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J].教育研究, 2014 (01) :98-104.

[2]柳夕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答[J].中小学管理, 2014 (10) :5-8.

[3]瞿振元.坚持科学选才与促进公平的有机统一——对深化高考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 2014 (10) :1-4.

[4]陈方泉, 叶志明, 叶红.高考改革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相互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12) :18-20.

[5]鲍威.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实施成效分析:公平性与效率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9) :1-7.

[6]杜瑞军, 洪成文.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路径及挑战——教育家对话企业家微论坛纪要[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06) :31-37.

[7]边新灿.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脉络、现状和走向——兼论公平和素质作为高考改革的两个坐标[J].浙江社会科学, 2012 (04) :116-120+159.

上一篇:数控主轴论文下一篇: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