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2024-05-30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精选12篇)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第1篇

关键词:交往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足够的重视

通过观察和研究不难发现,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对于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且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并随着教育不断地发展, 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不可否认,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上还存在不足, 还不够深刻, 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在最近几年,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各高校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往往会加大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1.2 教学流于形式

许多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并没有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作为教学重点来抓, 而仅仅是迫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压力, 应对教育部门的相关检查, 而在形式上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而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没有一个明确的监督和考核, 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流于形式, 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全面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过程中所应该发挥的作用。

1.3 教师队伍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过于依赖, 缺乏创新、探索的意识和观念。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形式单一, 不能够完全发挥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主要以教师为主体,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单纯地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2 交往教学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2.1 交往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交往教学理论最早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 由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沙勒和舍费尔基于德国教育的状况, 在经过与其他多名教育学家研究讨论后提出的。交往教学理论主要观点是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摒弃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 转变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而更加注重对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 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提升教学效果。这一理论的提出, 使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理解”, 而不再被限制于原有的“单向认识”和“相互改造”之上。 (1)

2.2 交往教学理论的基本理念

一是“民主”理念。交往教学理论主张采取的是一种民主的教学方式, 即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表达上是自由的, 没有知识层级上的高低之分。二是“沟通、交流”理念。交往教学模式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 从而有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三是“互动、合作”。这一理念是在上一种理念支撑下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光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 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采取“互动、合作”的方式, 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 四是“主观能动性”理念。交往教学理论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 在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时,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鼓励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的缺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手段, 对于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五是“个性”理论。交往教学理论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调个性的重要性, 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充满活力。

2.3 交往教学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意义

(1) 超越传统的师生关系。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了人权的保护, 二按照人权理论的藐视, 教师与学生之间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在这尊严上都应该是平等的, 并不存在主次要之分, 更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因此,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放弃传统的“身份”观念, 而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 超越传统教学方式。目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 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不能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交往教学完全改正了这些缺点,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将交往教学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基础, 同时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生的反馈, 师生的沟通, 达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2) 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充分体现了这个教学模式的开放性的特点。

(3) 改善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以教材为中心, 围绕教材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知识传授完全是一种单向的过程, 教师并不能够获得来自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也就无法做到弥补教学过程的不足和漏洞。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来说, 不仅需要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同时, 还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交往教学理论的运用, 可以将学习的过程改善为师生之间相互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平等地参与, 通过相互交流和督促, 相互对话和沟通, 达成理解和共识, 并最终使整个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

3 结论

目前,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在教学环节设置、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出现了教学“单边化”和“静态化”的趋势, 教学模式较为死板, 依然是那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无法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来改善教学过程, 完善教学成果, 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老师与学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和沟通, 导致相互信任、理解不够, 使课堂教学机械化, 课堂气氛沉闷,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交往教学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有效加强师生间的实质性对话, 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也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改革, 进而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注释

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第1卷) [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第2篇

付晓峰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摘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遵循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和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所起作用与影响因素有所认识;其次,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笔者以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探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演讲、辩论式教学、问答教学法和探知性教学法这五种教学法;最后,教师以幽默与激情的方式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又是建立在“灌输式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之上,所以我们要彻底颠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1],不断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笔者以自身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为例,贯穿全文所要研究和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问题。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教学效果能否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2]。因此,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加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和创新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是严峻的挑战,亦是沉甸甸的责任。

(一)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及其重要作用

第一,教学方法可以扭转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不充分甚至是轻视,从一开始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师首先要研究通过什么教学方法扭转大学生对课程的最初认识,从而为整个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阐述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时,笔者将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相结合,以《修养的作用》和《湖南一出租车司机撞死劫匪》两个案例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和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道德和法律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

第二,教学方法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的特殊性,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思潮都会对教学形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设计一些典型的、疑难的、有争议的案例来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能够解决许多现实问题,利于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在讲授“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这一问题时,笔者以《2003年北京姑娘郝璐璐接受11项整容手术》为例,让学生对“何谓美?”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审美观的目的。

第三,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高职的学生,综合素质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明显的差距,努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个教师必须树立的理念。如在讲授“适应人

生新阶段”这一问题时,笔者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提出通俗易懂的“三个问题”(一是你是什么,你不是什么;二是你有什么,你没有什么;三是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便于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能够在进入大学新阶段就能做到认识自己和定位好自己的目标。

(二)抑制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因素(仅从教师的角度来阐述)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师不同程度上受到年龄的影响。青年教师更容易接受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而年纪较长的教师仍然受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忽视教学对象,所以在课堂中常常出现“教师唾液横飞”、“学生倾倒一片”等现象。虽然教师经验丰富,但也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对学生特点认识不足。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学生层次,了解学生的心理。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一颗求知的心来到大学,作为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征服每一颗“求知之心”。

二、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是否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反映的是一门课程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教师形象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该具有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实现“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的培养学生能力、促成品德养成的教学目的,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案例的描述或介绍,引导学生对这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3]。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凸显学生主体性原则。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从老师讲解而是积极思考案例中呈现的问题,融入课堂讨论。同时,案例式教学又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分析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凸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通过学生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如在“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此讲的导课过程中,给学生呈现“道德选择的艰难”的案例,然后提出问题:你选择救一个小朋友还是多个或是有其他的做法并说明原因。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老师依据个人的角度做出点评,但不要求学生与自身观点保持一致。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人是否可以过没有道德的生活?”,从而导入新课。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内容的某个问题,通过积极介入学习中的讨论或辩论活动,从而掌握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法[4]。

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独到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讨论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更能彰显出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其次,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参与为主体,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最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便于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进行,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四个环节。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征。设计问题难易度要适中,使学生容易参与讨论。提供资料真实,从学生身边发生的实例着手,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思考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解决周围发生的问题,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演讲、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确立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是教学的主体的思想,学生在教学参与中能够逐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众演说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演讲、讨论、辩论式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预先做好精心的准备:事先把演讲题目和辩题留给学生,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让学生有备而来;同时,教师要扮好“导演”的角色,协调和掌控整个过程,使整个环节有序有效地进行;最后,教师要画龙点睛,做好总结和点评。

如讲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给出“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的辩题,模拟辩论赛程序和环节展开辩论,最后教师以评委身份做最终点评。

(四)问答教学法

问答教学法也可称为谈话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用口头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5],在现代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谈话教学法其优点明显:首先,教师利用口头语言与学生交流、对话,在有目的的问答和谈话中,易于和学生 “打成一片” ;其次,通过有效的、富于技巧的谈话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提示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发新思想和新认识,最终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如在讲授“理想、空想与幻想的区别”时,首先让学生分别回答三者的含义并举例说明,之后针对“幻想”一词提出问题“谁知道‘我希望我会飞’用英语怎么翻译?”,以“I wish I could fly.”运用的虚拟语气说明幻想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从而也启发学生敢于开拓创新,解决问题不局限于某一角度和领域。

(五)探知性教学法

探知性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要点选择和确定专题,让学生通过调查或者文献整理等方法,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报告或其他形式呈现在课堂中,以达到师生、生生相互学习的目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知性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6],这与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相吻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讲授“理想信念”这一问题,给学生呈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案例时,让学生课后去搜集有关“张海迪获得成功”的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以讲课的方式介绍张海迪。在教学过程中,既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又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总之,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形式各异。评价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是否行之有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增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还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要教师能精心准备和认真组织,就一定会打开学生兴趣的阀门,让他们愿做、乐做,直到会做。

三、以幽默与激情的方式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一)寓幽默于教学实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人生充满了悲哀与忧愁、愚行与困顿,那就需要幽默以促使人发挥潜力„„幽默感常能激扬心志,使人重获活力,虽然身存历劫,仍然保持蓬勃的生趣。”[7]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也需要蓬勃的生趣,这就要求教师汲取幽默元素,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得到相应的教育,并达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

(二)寓激情与教学实践,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拥有对这个职业的激情,有奉献学生的激情;其次,对所讲授课程的激情,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将激情带入课堂,享受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完成45分钟的课程;教师将激情带入课堂,感染学生,培养学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激情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更是学生走向成才之路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张辉.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6).

[2]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与研究[J],2007(5).

[3]关新.案例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叨.教育探索[J],2005(12).

[4][5]王志辉.对高职教育理论性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教学评论[J],2009(1).

[6] 仇兆波.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探析.教育与职业[J],2009(21).

[7] 林语堂.幽默人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1.联系电话:0417—7020712***

电子信箱:jeson200507.student@sina.com

邮编:115009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9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实践教学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有利于发挥其积极作用。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不管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还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在形成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中的作用,尤其是实践教育对青年学生成才的意义,主张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教育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时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p54)这对我们把受教育者作为积极活动的主体,通过教育者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来提升教育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

列宁非常强调实践育人的作用,他认为,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把实践活动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产主义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认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否则,“学习共产主义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的东西,那我们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2](p282)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3](p839)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4](p840)毛泽东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又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此循环往复,推进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德育的实践特性的思想。邓小平特别注重教育的实践问题,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结合。 他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江泽民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参与社会实践对青年成才的重大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5]

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充分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实践活动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在高校中进行实践教学提供了哲学依据。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学依据

2.1实践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活动德育课程的要求。

活动德育课程是德育课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人类的学习离不开直接经验也离不开间接经验,所以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把实践和活动纳入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已成为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意义上的活动课程的首倡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认为 “细心考察一下学校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它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他们学到了东西。”[6](p182)并且他反对传统的学科课程。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强调提倡和试验过的活动课程模式产生了世界性的积极影响。

今天的活动课程已经成为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并列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也才能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可以联系实际学“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应包括“学科”课程,如进行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还应包括“活动”课程,即开展实践教学,设计校内实践教学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2.2实践教学符合主体性教育的要求。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在吸收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建立起来的一种时代的教育理论,是我们时代的教育哲学,它推动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从传统走向现代。

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则是提供了教育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从而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主动探索,从而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这是一个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的过程。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符合主体性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3.1实践活动在人的素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发展过程或规律的不同,我们将人的素质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与知识活动对应的素质,…称为‘知识活动素质’。另一类是与实践活动对应的素质,称为‘实际活动素质’。” [8](p127-131)人的素质发展既包括知识活动素质的发展也包括实际活动素质的发展。

在人的知识活动素质发展过程中,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或获得间接经验占着主要的地位,但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对于学生知识活动素质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实践活动至少在个体认知活动素质发展的起点上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并且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如果在其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地可以同化吸收它的知识,则一定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是一种知识活动素质,更是一种实际活动素质,如果学生只积累了道德知识,而不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去进行情感体验、内心冲突或意志表现,品德的同化和顺应机制就不能良好地展开,良好的品德素质也就无法形成。

3.2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发挥榜样的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刺激决定反应,环境决定行为。也就是在个体习得行为过程中,重视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设计和操作,既能建立起预期的反应,也能通过反复的强化形成或消退复杂的行为。班杜拉提出他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模式或榜样的观察就可以学习到新的行为方式,儿童道德判断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是通过对他们周围的道德榜样的模仿而建立。并且,示范榜样不仅指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包括文字符号、图像信息、语言描述、艺术形象等。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忽视自主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但他强调了人可以从环境中直接学习,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对进行教育活动仍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环境和榜样对人的影响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3实践教学有利于实现主内的、自律的教育方法和主外的、他律的教育方法的统一。

一些近代的理性主义教育家和现代的进步主义、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是消极被动的进行而是积极主动进行的,并且这些活动是自主的、可控的,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能够而且理所当然应当自主地控制和调适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在本质上是自律而非他律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主内的和自律的方法,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以上二者在人与教育和环境关系的问题上,都比较片面。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改造周围环境及其自身的自由意志,又对外界环境、教材和教师具有依赖性。因此,主内和主外的教育方法,自律和他律的教育方法,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恰当地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

在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增强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责任感,学生能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4.

[2]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3] [4]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839,840.

[5]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 -5-5.

[6] 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182.

[9] 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论[J].教育研究,2000(8):50-53.

[10] 陈佑清.两种活动在两类素质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127-131.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第4篇

(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对话并不仅仅是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策略, 而是不可漠视、亦不可扭曲, 只能让它以合适的方式运行的内在机制。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交往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具有怎样独特的内容和目标, 但是它在教育领域里发挥着思想方面的重要教育作用, 所以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自从有了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村落之后, 我国的教育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教育方式, 但是总体上来说,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 是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上的正能量影响, 从而培养其健康的身心发展。在传统教育体系中, 施教者永远“高高在上”, 处于支配和控制的地位, 其地位不能被撼动。受教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只能一五一十地按照老师设计好的程序走下去, 不能质疑, 不能推翻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这样的教育观念在当时具有权威性和先进性。但是放在现代教育体系中, 其弊端就显示出来的, 无法适应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双边活动, 当施教者实施其教学活动后, 如果没有在受教者那儿得到有效的效果或者一定程度的反馈, 由其教育目的就属于未知性, 也许可能没有取得丝毫成效。施教者和受教者双边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受教者在接受教育时, 不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施教者的教育, 他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甚至可以质疑老师的思想。确切地说, 教育教学乃是一种独特的交往活动。

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的实施过程, 本质上乃是一种交往活动, 就从根本上突破了过去所确立那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单纯的主客体关系模式, 代之以新的交互主体关系模式。在这种交互模式中, 教学主体为老师和学生, 教学客体为教学内容。所以其结构模式为“主体——客体——主体”。教师主体与教学内容客体之间的关系同学生主体与教学内容客体之间的关系并不独立的, 而是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这两层关系互为影响、互为制约同时又互相促进。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 除了在思想上一致之外, 在行动上也要统一, 否则整个教学过程就无法协调。由此可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本质上是、也应该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前提、同时又培育着人的主体性的人与人之间建设性的相互关系, 具体说, 是教师与学生面对共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沟通、理解、探究和商谈, 并且朝向共同认可的目标进行的、积极的对话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对话式教学的开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不是简单的策略, 而是由它的本质规律所决定的内在机制。只有在遵循了教育作为一种交往活动所具有的本质规律, 并且让它所决定的对话机制按照它的固有方式运行, 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话式教学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自然的过程, 而是一个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展开的精神性的交流活动, 它必须在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意识中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的具体展开, 是互动教学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对话不是单向性的, 如果只是一方与另一方形成对话的形式, 则课堂教学的具体效果无法呈现。例如, 教师单方面向学生发起教学对话时, 学生只能沿着教师所设置的思路走, 无法把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呈现出来, 则整堂教学就没有实效性和创新性;如果只是学生单方面向教师发起教学对话, 虽然能够体现教学的创新性, 但是教学过程可能会处于散沙状态, 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也无法体现。所以, 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力合作, 互相对话, 才能使整个课堂处于协调中, 才能取得预期的、有效的教学结果。一提起对话, 自然使我们直接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用语言进行直接会话、交谈的情景和方式。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交谈都是对话。对话是一种扩展着人的眼界的、更新着人的内在精神的、塑造着人的品格的建设性的交谈和会话, 是人们在交互活动中对于世界和自身的内在本质的揭示, “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1) 在对话中, 人全身心地投入, 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其中, 对话的双方, 为了自己的对话内容, 自己可以全方位地参与其中, 甚至为此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是在特定的环境中, 特定的时间内, 围绕着特定的事情而开展的。双方在对话时, 必定要有一方去主动地启动对话, 去支撑对话, 引领对话正确进行, 从而完成对话的使命。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在师生自觉意识中的奠基, 这里值得强调的、也是很多论者高度重视的, 乃是其中的道德基础。这种道德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师生之间的平等对待。如果师生之间无法形成平等的关系, 则围绕着教学内容的师生对话无法开展。教师在经验、知识、能力以及素养方面可能会比学生高出一筹, 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没有贵贱之分, 只是所担任的角色不一样, 就整个教学过程来, 对教学客体都有支配权, 当平等关系存在时, 对话才会继续下去。其次, 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对话的目的固然是要去达成相互理解, 达成某种共识与认同, 但是它的前提却是人与人之间在思想观点、经验、情感、态度、立场以至整个精神境界的差异、甚至对立。在这个多样性的世界上, 人与人在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不一致, 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对立, 乃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实。对话的双方主体只有尊重对方, 两者才能就对话主题中存在的分歧展开积极的理解, 并通过各种途径, 寻求双方的共同点, 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教师虽然会设计一些政治导向, 但是这种政治导向不能偏离学生的具体情况, 必须要尊重学生, 并以此为对话的基础, 学生才会信任教师, 才能与之在思想上达到共鸣, 完成整个对话过程。“对话还需要对人类深信不疑, 对他们的制造与再制造、创造和再创造的力量深信不疑, 对人能变得更加完美的使命 (这并不是精英的特权, 而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深信不疑。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要求;‘对话人’在他面对面遇见他人之前就相信他们。” (2) 信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积极互动的基本条件。信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来说像平等对待和相互尊重一样重要, 因为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 (尤其是学生) 才不会去防范、遮掩、躲避, 而会去积极参与, 去把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向对方敞开, 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与对方共同经历精神性的扩展与提升的历程。

(3) 从增强实效性的角度考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话式教学, 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对话总是围绕明确的主题, 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观念冲突以及师生之间的根本分歧而展开。

首先, 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必须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不确定明确的主题, 对话就是随意的、散漫的、漂浮的, 它必然缺乏足够的动力, 没有什么挑战性, 对对话双方也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和根本的教益。这样的对话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一般来说, 对话的主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包含的理论内容那里预先得到了勾画。但是, 必须注意的是:将对话的主题局限在教材所包含的主题范围内, 是很不恰当的, 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否则, 教学就会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深入人心的力量。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对话的主题也不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 而应该与学生共同决定, 因为教学必须贴近学生, 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考虑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问题。

其次, 教师应该为了解决学生内心的思想困惑和观念冲突而与他们展开对话。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新获得的思想、观点、见解、知识、经验等的理解和把握, 总是基于自己已有的思想、见解、经验和生活体验, 新旧经验之间、新旧观点之间总是处于复杂的交互作用、甚至矛盾冲突之中;学生原有的立场、观点、情感也在不断地调整、扩展和修正, 有时甚至会出现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被反驳、被拆解的情况。这时, 学生的内心世界必然要经受各种思想困惑和观念冲突的困扰, 他们必须经过一系列内在的转变与更新, 才能在扩展了的视界中消除内在的困惑和冲突, 达到对世界、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身的协调一致的理解, 并重建内在精神的统一性。在这整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针对学生自己感到的困惑和冲突展开对话,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内在的焦虑和紧张, 重建自己精神人格的完整性和内在统一性。为此,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既要善于发现学生面临的思想困惑和观念冲突, 又要以积极的引导和关爱促成学生以信任的态度将那些难题向教师敞开。

再次, 教师和学生应该针对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 为达成共识而展开对话。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都有着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在对同一个对象的理解上既有共通性的方面, 又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那些差异在它们不构成根本分歧, 并且被传递分享时, 总是使教师与学生相互滋养和彼此建造。但是, 如果教师与学生在对教学内容理解上存在一些根本分歧, 如果这些分歧一直不能消除, 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会陷入困境。如果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强迫分歧的双方消除两者之间的分歧, 或者强迫对方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意见, 只会使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 虽然一方可能会接受另一方的意见, 但这只是暂时的。消除分歧的有效方法就是双方要及时沟通, 协调, 以宽容的态度把对话全面地深入下去, 在取得双方的谅解, 达到共识之后, 分歧才真正消除了。其原因在于对话者总是首先尊重了对方的见解, 同时又不固执于自己的见解, 总是力求在对话中去寻找它们之间共同的基础, 并且在那个共同的基础上去寻求更多的共同点, 去共同探索、共同创造, 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面对对话中的真理的澄明和指引, 最后各自以更新了的内在精神去达成相互理解和某种共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 并没有使教师与学生固守他们的分歧, 以至于不能达成相互理解和某种共识的决定性的力量。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走进课堂中, 就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性。主要表现在:第一, 他们有着共同探求的对象, 都想在对话过程中, 探求事物的真相, 寻求答案;第二,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互相信任, 互相支持;第三, 教师与学生都想在对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观点展现出来, 以找到具有相同观点的人, 证实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总而言之, 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消除他们的根本分歧, 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 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必须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1.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总结1 第5篇

2009年9月开始,根据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一贯要求,本着“给教师加压,给学生减压”的原则,重在教学过程建设,加大学生平时的管理力度,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充分调动学院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我部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多次讨论,在教务处的批准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突破口,开始试点实践教学,先后在两门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了实践教学计划及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近三年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将情景教学引入课堂,专设2-4课时实践教学。为搞好教学,我教研室部分任课教师自2009年9月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试点实践教学,针对不同课程专设了6课时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采用的方式有:

1、进行模拟法庭演习。如尹卫萍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对“如何正确处理大学生交往、恋爱、婚姻”教学中,选择了点型案例《一个被开除的女大学生》:哈尔滨牡丹江医学院正在争议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结婚生子的案倒、由学生扮演相应角色,对案情进行现场介绍,并进行现场采访本班学生,使学生从不同层面了解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结婚生子的现象的态度。

2、进行模拟法庭辩论。在《法律基础》课中选择了“当法规遭遇特例时”和“安乐死是否合法”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模拟法庭辩论的实践教学,以此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进行理论问题辩论。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课中,为引导学生加深对哲理问题的理解和把握,选择了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何者高”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轻属重”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哲理辩论。学生踊跃参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将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出去。思政教学部教师除了在正常的行课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而且还不断尝试着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工作。主要有:

1、进行法庭旁听。在《法律基础》课中选择了真实的学生杀人案件,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审判案件,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案件的审理过程,提高了说服力,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2、进行艺术道德作品展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针对授课对象的优点,组织学生开展了《道德在我心中》的艺术道德作品展示;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艺术作品展示。由此增强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认识,深化了对课程的理解能力。

3、进行了道德实践社会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道德实践社会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这主要是《新疆历史和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新疆民街参观民俗馆。这种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5、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根据《弘扬爱国主义》章节内容,组织学生去和田地区爱国主义基地进行参观,学生很受启发,纷纷在留言簿上写出了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内容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自09级学生开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利用寒假,安排全年级(二年级)的民汉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要求每位同学撰写调研报告,并将其纳入成绩考核之中,占总成绩的10-20%。

(三)将热点讨论纳入课堂实践,加强学生对国情、世情的理解。

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加大学生对国情、世情的关注度和理解力,除了完成实践教学计划外,思政理论课教师还采取了形式多样的热点讨论,具体表现在:

1、进行课前热点讨论。为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在每次课正式开课前安排学生进行热点讨论。

2、及时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为提高学生的认识力和理解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将大型纪录片纳入课堂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对相关纪录片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力和理解力,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四)将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台讲授纳入课堂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制作和讲授能力,每门课程都有教师安排学生制作本课程相关章节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课程内容,而且给学生提供教学讲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实践教学好的做法与不足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学试点与改革,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总结发现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经验,也存在着许多今后继续改进的不足。

(一)好的做法主要有:

1、积极响应、倡导改革。自2009年9月开始,思政教学部在学校的指示与指导下,多次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号召全体成员积极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总结改革工作,及时纠正不合理之处,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创造条件,积极服务。为有力推进教学改革,思政教学部不断创造各种条件,尽最大可能为任课教师提供各种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积极服务于任课教师。比如:解决活动经费、参与作品评论、共同带学生到法庭旁听等。

(二)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实践教学没有正规化、制度化。现有的实践教学只是在行课中加入的实践环节,虽占了教学课时,但不是正式的正规化、制度化下设计的教学计划。

2、班级人数过多。行课中大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性下降;人数太多,教师根本无法顾及与每个学生,实践教学也无法完全普及到所有学生。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也难以保质保量完成。

3、民语实践教学比较少。自2009年9月启动实践教学试点以来,民语实践教学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虽完成了二年级的社会调查,但只进行了1次艺术作品展示,致使民语实践教学成效不大,也没取得什么成果,极大地影响了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入。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制定出实践教学计划与方案,努力实现实践教学正规化、制度化。

2、鼓励不断创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尽力结合,创造出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以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素质培养,达到理论与实际、与专业相结合。

3、加大民语实践教学力度。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理论教学 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08-01

1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程序

要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得到创新,教学程序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保证理论教学的顺利进行。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之前进行完善的教学准备。一方面要掌握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了解和分析相关的社会热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预测发生的社会现象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这些问题;另一个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师生资源共享的平台。其资料库可以包含相关的新闻资料、案例、课件、试题等等,减少教师的备课时间和学生查询资料所花费的时间,这个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有力保障。

其次,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时间相结合的办法来完善教学的实施。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可以根据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的方法,并且进一步的优化教学的方案。在完善课堂教学之余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且对于实践的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

最后,对于已经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考核,尤其针对教学的方法、效果以及过程进行相关的考察。

2 采用多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

一个好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够使学生更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含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寻、使用多种的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的成效得到显著的提高。

(1)研究类的教学手段,思想政治课时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一个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研究类的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应用研究类手段教学中要注意研究专题的选择,尽量选择对学生生活影响较大的专题,并且对相关课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且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总结。

(2)讨论类的教学手段,讨论类教学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主要是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课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思想的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在进行讨论类的教学手段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好讨论的论题,并且和其他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3)案例类的教学手段,通过把真实的事件撰写成案例进行课堂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启发学生的思想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选择案例上要考虑到案例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并且这一类案例必须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相关的谈话类的教学手段、专题类的教学手段等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不同的需要,应用这些教学手段,客服教学过程中单一、枯燥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

3 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和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结合起来,由于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速度快、信息量大,容易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目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包括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网站的建设。

多媒体教学比起其他的教学工具更具有直观性,并且其信息存储量大,交互性强。教师应当综合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手段,配合其他的教学手段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视其质量,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合适的安排动画、音乐、视频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学网站的建设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帮助也将越来越大,网络教学具有信息资源丰富,生动吸引的特点,为师生都开辟了一个互动教学的平台。在教学网站的建设中要注意在网站上要放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并且受到学生欢迎认可的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现,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并且丰富的信息能够使学生获取更多与知识相关的课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4 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能够应用马列主义思想来引导实际的生活,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念。高校可以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的基地,考虑到现在的单位由于工作效率的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予以支持,校方需要考虑到这些矛盾,争取解决问题,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实践基地。也可以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教师在安排社会调查的项目时,应该提升大学生社会调查的水平,进行调查方式的指导,合理的安排调查的分工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自愿者活动等等来制造机会给予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5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系统

教学评价系统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科学的评价系统可以帮助高校改革教学方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首先,构建教学方法的评价体制,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样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指引方向。其次,要构建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评价的标准。理论上,教学方法必须满足课程的要求;形式上,教学方法必须简便并且易于接受;过程上,教学方法必须引起教育对象的参与和思考;效果上,教学方法必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必须建立一个公正、高校的评价机构,高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独立公正的评价机构,来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刘玉梅,孙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0(5):108.

[2]许丽丽.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与创新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

[3]韦冬雪,罗洪铁.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51-53.

[4]盛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选择[J].文教资料,2011,24.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人才资源,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 党和国家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新时期, 高校要从加强课程领导、理念创新、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为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同学们的现实需求, 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我们在合肥地区高校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针对已经选修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目的大二学生, 采用随机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力求做到科学准确。访谈由相关领导和教师主持, 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 以保证访谈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1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7份, 有效回收率99%。

一、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由26个问题组成, 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参与问卷学生的个体自然状况;第二部分是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第三部分是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认识和建议;第四部分是调查学生对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及教师的总体认识及评价。

在第一部分中, 我们了解到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男女生基本各占一半的比例, 其中大二的学生是主体 (占88%) , 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各占一半比重, 体现出样本的选择结构比较合理。

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

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您判断事物是非的标准的确立影响如何”问题上, 69%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在回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的问题上, 50%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个人素养与理论水平”, 认为这是“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占22.25%。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是有帮助的。但是也必须看到, 还有14.2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只是完成学分的需要”。

在回答“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采取的学习方式”的问题上, 34.5%的学生选择“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 但是也有25.25%的学生选择“被动接受并只是强记”, 17.75%的学生选择“厌烦这种课, 但是还会听以应付考试”, 23.25%的学生选择“上课马虎听课, 考前突击”, 后三项相加达66.25%, 体现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

在回答“相比于专业课程, 您和身边的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常性逃课吗”的问题上, 选择“偶尔逃课”和“很少逃课”的分别占31.75%和50.5%。而在回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翘课的主要原因”时, 6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泛、枯燥, 缺乏生活感”, 34.25%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太强, 不易理解”, 认为“教师上课缺乏吸引力”的也占34.25%, 可见我们的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待加强。

在回答“有些老师上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您认为最主要的因素”的问题上, 选择“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占57.5%, 还有25%的学生选择教师“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在回答“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碰到的最大困难”的问题上, 51.25%的学生认为是“学习动力不足”, 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合理”和“学习氛围不好”的分别占12.25%和14%。

第三部分是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认识和建议。

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上, 29.5%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法问题”, 认为“教学内容问题”的占26%, 认为“社会环境问题”和“教学手段问题”分别占20.5%和22.75%。可见要想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回答“您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适合的班级规模是多少人”的问题上, “80人以下”和“80-100人”的分别有47.5%和37.5%。在回答“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班级的学生组成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 50%的学生选择“文理融合, 更有利于同学形成跨学科的视野”, 20.75%的学生选择“教师主导, 让更多的同学选上自己认为最好的老师”, 可见大家普遍认为较小的班级和融洽的课堂氛围更能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回答“您最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呈现其教学内容”的问题上, 47.5%的学生认为“课件图文并茂, 适当增加视频素材”, 45%的人认为应“打破教材体系, 增加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 同意“直接把课本内容搬到课件上, 完全呈现课本内容”的仅占1%。在回答“您最希望教师用哪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的问题上, 63.75%的学生认为应采取“专题讲座式, 每次课程留下时间, 让同学针对疑惑, 大胆向任课教师提问”, 同意“纯粹理论逻辑推演教学, 教师从头讲到尾”的占11%。

在回答“您认为除教师素质外,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亟待改进的是”的问题上, 62.25%的学生认为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 客观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 44.75%的学生选择“增加课堂播放思想政治理论相关影片与视频素材的比例”, 同意“加强实践教学, 组织同学调查相关社会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的分别占43%和43.75%。此外, 还有35.5%的学生认为应“改革考试及成绩评定方式”。

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时, 您比较喜欢哪类案例”的问题上, 55.2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热点新闻”, 34.5%的学生选择“历史人物、事迹”。从以上几题的调查中我们不难体会,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着迫切的要求。

在回答“您更喜欢哪种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的问题上, 52.75%的学生认为是“参加公益活动”, 33.5%的学生选择“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实践基地参观考察”。但是在回答“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市实践教学环节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上, 61%的学生认为是“实践基地缺乏, 联系实践单位困难”, 14.75%的学生认为“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社会实践工作的支持, 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在回答“您觉得哪一种方式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最好”的问题上, 49.75%的学生选择“课堂讨论”, 20.5%的学生更青睐“分组评比”。

在回答“您认为哪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最佳”的问题上, 38%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 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测试”, 21.75%的学生希望“类似驾照考试, 基础知识机考, 能力测试教师灵活自主”, 33.25%希望“只需撰写课程论文”, 可见学生希望思政课的考查方法更为灵活, 更注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在我们和学生的访谈中也有所体现, 有些同学认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比例太大, 导致很多学生上课马虎, 而仅仅在考前突击就能通过测试, 思政课的实效性大大减弱。

第四部分是调查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及教师的总体认识及评价。

在回答“您最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哪门课”的问题上, 37.25%的学生选择“纲要”, 43.5%的学生选择“基础”, 而选择“原理”和“概论”的分别是10.25%和9%。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含较多抽象理论的课程兴趣不高, 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应注重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探求把抽象理论以学生乐意主动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的途径。

在回答“您如何看待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问题上, 43.5%的学生认为“一般”, 37.25%的学生认为“很好”。在回答“您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上, 60%的学生希望“让同学参与课堂, 自主阐述观点”, 24.5%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强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的分析, 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在回答“您认为目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总体如何”的问题上, 62.25%的学生认为“较好”, 但是也有21%的学生认为“较差”。在回答“至今有没有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问题上, 44.75%学生认为“有”。总结学生认为老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 教学内容丰富深刻, 贴近生活, 关注现实, 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加深了他们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其次,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比如增加互动环节、开辟自主课堂、开展分组讨论等, 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再次, 教师具有的个人魅力, 有的老师思想深刻, 发人深省;有的老师风趣幽默, 活跃气氛;有的老师富有激情, 感染力强;还有的老师和蔼可亲, 关心学生。这表明, 学生中大多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 整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较高, 但学生也明显不能满足于以老师授课为主和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情况是好的

大多数同学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示认同。广大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很多教师获得了学生的认同,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 问卷反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是真实的

这次调查问卷采取的是无记名方式, 学生填写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大学生们在回答“您和身边的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翘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有26.5%的学生承认“自身纪律性不强”;在回答“您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时, 有12.25%的学生承认“只是完成学分的需要”, 还有13.75%的同学坦然承认就是因为“有助于考研、考公务员”, 功利性特征较明显, 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已经“进教材”、“进课堂”, 但“进头脑”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大学生还没有能够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性、抽象性的认知转为理性认同, 以及从认同转化为信仰, 再从信仰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工作任重而道远。要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自觉行动, 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进行系统的改革。

(三) 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实现“三进”目标, 关键在于能否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这一点在调查问卷中得到明确的显示。如在回答“有些老师上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您认为最主要的因素”的问题上, 选择“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占57.5%。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上, 29.5%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法问题”, 认为“教学内容问题”的占26%, 认为“社会环境问题”和“教学手段问题”分别占20.5%和24.25%。在回答“您认为除教师素质外,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亟待改进的是”的问题上, 62.25%的学生认为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 客观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 44.75%的学生选择“增加课堂播放思想政治理论相关影片与视频素材的比例”, 同意“加强实践教学, 组织同学调查相关社会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的分别占43%和43.75%。在这些题目中, 与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关的选项选择率明显高于其他选项, 说明学生对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法普遍反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四) 调查问卷中, 很多数据发人深省

有21%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总体“较差”;有55.25%的学生至今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4%的学生有逃课经验。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议

实事求是地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认真探讨问题的解决途径,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育效果, 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一) 树立以生为本、教师主导、教学开放的观念

在回答“您最希望教师用哪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的问题时, 63.75%的学生认为应采取“专题讲座式, 每次课程留下时间, 让同学针对疑惑, 大胆向任课教师提问”。在回答“您觉得哪一种方式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最好”的问题时, 49.75%的学生选择“课堂讨论”, 20.5%的学生更青睐“分组评比”, 并且有14.75%的学生选择“老师点评”。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生为本、教师主导、教学开放的观念。

(二) 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上, 29.5%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法问题”, 认为“教学内容问题”的占26%, 认为“社会环境问题”和“教学手段问题”分别占20.5%和24.25%。调查结果表明, 首先, 教材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只有新颖的和具有一定难度的东西, 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当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陈旧, 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有些内容与中学教材重复, 没有新意。因而45%的学生呼吁应“打破教材体系, 增加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 89.75%的学生希望增加“社会热点新闻”和“历史人物事迹”的案例。在回答“有些老师上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您认为最主要的因素”的问题上, 选择“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占57.5%, 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诸如教学中灌输的多, 启发的少;老师讲的多, 组织学生讨论的少;教师主导地位体现的多, 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少;理论知识讲的多, 联系学生实际的少等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感到陈旧老套,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兴趣, 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可以鼓励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例如可采取读 (原著、辅导材料等) 、讲 (系统教授) 、听 (专题报告、讲座) 、看 (影视资料片) 、研 (社会调研) 、写 (调查报告、心得体会、论文) 等形式, 着力营造充满创新精神、开放式的课堂氛围,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一个根本的改观。

(三) 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主要采取撰写课程论文、开卷、闭卷等方式进行, 学生被动参与, 考前突击应付, 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希望在考试中积极参与, 主动思考, 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可采取笔试与机考相结合的方式, 考查基础知识仍采用开卷或闭卷形式, 与此同时, 可通过考察课堂讨论、演讲、写调查报告等活动的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同时, 坚持从严治校, 大胆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抓好考风考纪, 严格把住考试 (补考) 关, 切实为提高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创造良好的氛围。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第8篇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它是“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以学生为本”中的“本”是“根本”之意,它从地位、作用和价值三方面体现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其一,从地位上看,学生是在全部教学活动中始终居于支配或核心地位的因素,其他方面始终围绕学生展开,服务学生而存在的;其二,从作用上看,学生是教学活动中起决定或主导作用的方面,决定着其他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其三,从价值上看,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主要的或最终的目标指向,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根本意义。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在校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课程,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正因为此,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 突出了教师的作用,学生被当作客体,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以灌输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者,其主导作用的发挥要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为前提、为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学生而展开,开展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核心、为根本,决不能代替学生去获得知识,只能帮助学生主体学习。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以及创新思维的激发者。此外,要关心、理解与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应该以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为追求目标, 以教学方式得到学生接受和欢迎为评价尺度;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上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好的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是否接受所讲的教学内容。要使学生接受所讲的理论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可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腐败现象等,使一些学生认为书本上的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而,对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另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善于把教材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是就课本讲课本有很大关系。如果只是重复学生已经知道的教材中或媒体上讲的东西,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会促成厌烦心理。“以学生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成为坐而论道式的教育者,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变革教学内容,多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信服。

其次,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教育人,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是以学生为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将思想引导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在课下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展开交流,对学生流露出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通,还可以针对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答疑,系统地做好释疑解难工作。

三、教学方法上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采用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理论灌输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去设计、去落实教学方法, 选择能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方法,凡是有助于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有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凡是学生喜欢的、愿意接受的、认可的教学方法, 都应该实施。具有了主体意识的学生不再是单纯听课记笔记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教学方法的具体选择上要多样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该运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比较式、情景式等各种形式组织教学;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实际,推广研究性、专题型教学方法,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课堂讲授之外安排一些带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比如为学生播放录像、电影,组织参观,举办讨论,组织调研报告或论文写作等等,这些环节要与课堂讲授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老师要善于在与学生的交往和讨论中,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服务于学生。

四、教学手段上选择学生喜爱的现代化教育载体

好的教学效果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成正比的。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育载体,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声音于一体,把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传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原来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形象,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立体性,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更深的影响;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有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配置课程知识,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多媒体还可以构建师生间相互交流、探讨的网络平台, 象教学平台上的bbs,聊天室等,形成了一个师生平等参与的互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时事报道、专题片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渗透来进行,学生必然会在观看报道中逐渐认可和接受宣传片中的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潜在教育。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创造出能充分体现教师、学生、知识三者间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多媒体真正成为政治课教学、学生求知的好帮手,让多媒体真正担当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郑又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3)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第9篇

(一) 高职院校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文化等基本素质明显下降,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低。一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己无关, 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影响, 就业应聘不问, 学不学关系不大。只要能严格要求自己, 就不会有大问题。二是认为学了也不能解决问题。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类似课程, 所讲的道理大家都熟悉, 因此, 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必要性和实际有效性。由于部分学生存在逆反心理, 出现有的课堂出勤率低, 有的学生长期不上课的现象。部分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 “抬头率”、“入脑率”不高, 上课时对感兴趣的比如爱情方面的、社会焦点的等问题就听几句;对不感兴趣的, 有的就学习专业课程;有的学生在讲话;有的学生在弄十字绣;有的学生在玩手机、发短信;有的学生则陶醉在音乐里。

(二) 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校园原本被看做最后一片净土, 然而现在却变得功利起来。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高职院校往往片面强调《计划》和《决定》要求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型、实用型人才, 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表现就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全部围绕市场和职业转动;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务实”、“实用”的包装下被公开、赤裸裸地予以削减, 或以各种形式变相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获得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部分非思政方面的教师错误地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务虚不务实, 学生学专业课就行了, 认为思政课谁都能教。

(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单一, 不能满足新时期培养人才的需要。

目前,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成本, 往往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 学生人数多, 有时达到100人以上,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往往都是站在电脑前, 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另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上的引路人, 而且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掌握一些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学科知识, 还要了解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方式, 缺少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平台,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 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难以产生共鸣。虽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但没有新意, 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层面上, 不能很好地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师讲授的内容局限于书本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 久而久之, 造成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

二、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 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殊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普通高校连年扩招, 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逐年下降, 学生良莠不齐, 成分复杂, 有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因没考上名牌大学而自卑, 缺乏自信, 得过且过;有些学生自控能力、自理能力都较差;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另外, 各种传播媒介使他们接受了大量的信息, 他们思想比较活跃, 一方面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对政治活动漠不关心, 政治观念相对淡薄, 理想信念模糊, 价值取向扭曲, 表现出注重个人实惠、个人主义至上等心理特征。加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 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多数人认为专科不如本科, 高职不如专科, 因此常有高职毕业生受到冷落, 以致高职生的心理压力比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 思想更为动荡。高职学生的优势和强势必须依靠2至3年的高职教育打造。毕业时, 其所拥有的“资本”在于:立足一线、扎根基层而不好高骛远的求职理念;兢兢业业、点滴积累而不急于求成的事业发展观;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不张扬浮夸的工作态度;吃苦在前、乐于奉献而不斤斤计较的处事风格;主动合作、善于沟通而不清高自傲的为人风范;虚心好学、刻苦努力而不故步自封的人生进取精神。因此, 对高职学生的培养, 应扬长避短,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与法纪等教育, 首先学会做人, 其次学会做事, 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软实力的重视与需求。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但绝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例如, 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人格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 才敢大胆表达见解, 真实袒露心扉, 才会自由地思考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除了遵循教学大纲外, 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 虽然教学内容要按计划进行, 但不能搞成严谨的计划教学, 教学方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柱而不是紧箍咒;在课堂上, 可以由老师提出热点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然后组织展开充分讨论、辩论, 并且相互交流, 最后达成共识, 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向老师发问, 事实上学生很愿意倾听老师的看法和对问题的理解, 老师坦诚的回答可以增进学生对老师的认识;教师还可以提前布置下次课的内容, 安排几个好学生台前讲授, 台下同学可以提问, 教师在这一过程仅充当主持者的身份, 台上同学发挥示范作用激励台下同学, 增强全班同学的主体参与意识。总之,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展示,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胆量,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是变过去教学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多边互动过程。

(三)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 强化教学效果。

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有生命。侧重学生的实训, 既是高职专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 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例如, 确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选题, 有选择地利用企业人力、企业规范与企业文化教育学生, 让他们到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的高尚情操、优秀品质和奉献精神;让他们耳闻目睹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 拿到实践中消化, 同时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上研讨, 撰写调研报告,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完善课堂教学。

(四) 利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仅仅应用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等教育不容易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使用多媒体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制作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件, 丰富讲课内容;引入优秀影视作品, 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 以其能突破时空限制并提供丰富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对抽象材料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利用校园网的技术条件, 将“两课”教学积极推向网络, 建立理论学习网站, 以及教师答疑的电子公告栏;通过电子阅卷的方法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 通过各种聊天工具, 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而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等的研究和讨论。

总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位, 以自身为主导, 全面驾驭整个教学过程,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 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指导作用。因此, 为保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开展, 需要端正认识, 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实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互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之我见.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2]崔敏.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素探析.http://www.studa.net/zhengzhiqita/.

[3]王高坚.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2.

[4]宋青林, 齐月华.我国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探微.求实, 2005.1.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第10篇

一、承认理论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契合

霍耐特认为, 主体间相互承认是建立在人们相互之间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 从本质上反映了人的一种主体间性。随着交往领域的变化, 相互承认会发展出不同的实践自我关系。按照霍耐特的划分, 对应于家庭、社会和共同体等不同的社会领域, 主体间会发展出相互区别的三种承认形式, 即爱、权利尊重与社会重视;相应的, 主体自身则会发展出自信、自尊、自重的体验形式, 而且“每一种模式都对应于道德发展的特殊潜能和个体自我关系的不同类型”[1] 。受此启发, 金生鈜先生将这种承认理论引入教育领域来解释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在他看来, 承认首先是教育的根本方式, “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道德等内容, 而是以平等的承认来促进完整的人的精神成长”;其次, 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教育交往关系就是一种相互承认的关系结构, 教育承认不仅可以被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承认形式, 而且“教育承认是把爱、权利的尊重和社会重视连成一体的社会互动、交往形式”[2] 。由此, 当我们将承认理论继续应用到现阶段思政课教学实践中, 就会发现承认理论与思政课的教学理念高度地内在契合。

首先, 教师在教学关系中对于学生的关爱, 在某种意义上是家庭伦理领域父母对子女之爱的延伸。教育天然具有情感归属的需要, “只有在情感上信赖共同关怀的连续性, 才能使向独立性的过渡成为现实”[1] , 学生通过教师的关爱能获得一种基本的自信, 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自我。应用到思政课堂中, 以爱为媒介的教育承认是思政课教学所要求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以情动人, 受教育方在被感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和信仰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此同时, “在爱的关系中, 这种经验是相互的, 所以承认就具有双重过程的特征”[1] 。因而, 思政教学中的情感关联必然要通过情感互动才能达成。借助师生互动, 双方共同体验信仰的伟大, 双方的感情也藉此得到巩固。

其次, 在教学关系中, 如果说以爱为媒介的教育承认形式脱胎于家庭的关爱, 那么以权利为媒介的教育承认则源自对于受教育者普遍权利的尊重, 也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承认形式是“以平等的尊重与关怀为原则的”, 它“既存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之中, 也存在于作为组织的学校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之中;同时, 还存在于整体的教育制度对待学生的方式之中。”[2] 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 这意味着教师应当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精神整体来与之对话,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使之获得充分的发展。同时, 教师应将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展示给学生, 而不是强迫学生服从自己。于是, 学生能够在真实、平等的对话中体验被尊重的满足, 并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而努力。可见,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是学生获得承认的必要条件, 也是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所在。

最后,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指导和型塑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 “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而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枯燥的道德说教大多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其实是真实生活世界的价值意义在大学生主体中的超越性生成。因而, 理想信念教育, 需要在为大学生设定的价值目标之外奠定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根基。根据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可以发现这种真实的根基其实就是一种外部生活世界对于个体自我本身价值的认可和重视, 进而内化为大学生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很显然, 这种以社会重视为媒介的承认形式是前两种承认形式的继续深化。因此, 大学生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承认反馈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体验, 最终促进个体自发地树立公共精神和自觉地丰富道德人格。

二、承认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国, 思政课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和人民的意志, 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堂较普遍地出现了教学气氛沉闷、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等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为此, 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和应用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的相关理念, 促进思政课教学实践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

1.注重情感沟通和心理疏导, 实现爱与承认的复归

在复归爱为媒介的承认关系上, 思政课教师应首先注重自身的修养, 追求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尤其要重视自身的学识修养、品德修养、言语举止和仪表风度, 从各方面完善自我, 以德立身, 以身立教。其次, 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入学生生活之中, 在课余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参与学生的活动, 与学生实时交流思想, 为学生答疑解惑, 注重情感沟通和心理疏导, 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同时, 加强思政课教师与高校学生线工作联系, 并着手将其规范化、制度化。比如东南大学就建立了思政课教师以观察员身份定期参与学校学生线管理工作的联席会议, 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不仅为备课教学进行铺垫, 而且也为学校管理提供咨询和建议。由此, 师生之间才能复归一种和谐融洽的承认关系, 而思政课教学也能在这种相互承认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权利

当前思政课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都是“90后”, 他们的优势在于知识面广、个性独立、思维活跃, 但是在思想信念上却普遍表现出信仰缺失、立场模糊、道德认知肤浅等特点。为此, 思政课教学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 要充分尊重“90后”的个性和权利, 将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丰富授课语言和形式,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例如, 笔者在讲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点时, 便注重运用综合教学方法, 与学生形成充分的教学互动。首先在阐述原理的过程中引入“次贷危机”的案例, 并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资料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展示, 引发学生对于经济危机实质的思考, 然后就当前如何治理全球的经济危机与学生展开探讨,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辩论, 相互质疑,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层次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样, 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 营造隐性的教学氛围

在营造隐性教学氛围、促进社会重视为媒介的承认形式上, 应当加强实践性教学, 重视开放式课堂建设,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开创“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局面。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可以由专题式和综合式共同组成。专题式实践可以确立一定的目标, 激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以东南大学为例, 该校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为契机, 鼓励思政课教师带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活动, 活动成果优先推荐参赛, 目前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以竞赛促实践的培养模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综合式实践则可以依托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 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参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企事业单位或新农村等等,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由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才能有效发挥现场教学的优势,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3][4]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课 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的总称。由于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较固定的授课方式, “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这种方法在特定时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弊端日益凸显,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改革的探讨。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要性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发挥重要作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素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用创新精神探索适应课程性质、任务、内容的教学方法。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特别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如何使枯燥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有趣,一直是我们教师攻坚的难题。讲深了,高处不胜寒,无人领会教师所讲;讲浅了,既没办法提高学生的理论深度,又让教师显得没有专业水平,从而在学生心中失去权威性。所以不断改善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尤为重要。

二、 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改革理念与实践的脱节

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理念上是先进的,但却缺乏实际的尝试和操作,这种“改革”更多的停留在头脑和口头,一到教学实践,改革便止步不前,

2.丰富了教学方法种类,忽视了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教师考虑到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等特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和积极性而十分热衷于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方法种类丰富了,但却忽视了教学内容,使学生一堂课下来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就是课堂讲授。课堂教授法是思政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合理地使用讲授法,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一般采取如下方法:

1. 整合成专题教授

教师在把握教材,专研教材、吃透教材,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重大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对学生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对思政课章节进行处理,按照专题讲授。专题讲授即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抽取出来,专题的整合设计要符合教材的基本要求、逻辑结构,不能打破原有结构和体系,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实际,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加以综合整理,设置相应的教学专题进行深入分析讲授的方法。它集中结合了教学的内容,使内容讲解更加系统、深入,更具有针对性,有效地避免了知识重复、面面俱到的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解析疑点,这样的教学能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点。专题教授就要求教师在相关专题方面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准。

2. 增加学生参与方式讲授

讲授中增加学生参与的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组织一些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通过采取专题讨论、主题发言、角色体验等不同教学方式,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有助于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营造一种积极、开拓、进取、宽容的学习探讨气氛,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会避免思政课讲授中出现的“一言堂”现象。

3. 案例启发式教学

案例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对典型事例的讲解、剖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案例所揭示的一般道理并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案例启发式教学是思政课经常用到的方法,在一些方面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比如编写和选择案例。在选择案例时,不仅要符合课程的理论体系,更要注意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两者缺一不可,还要把握好针对性、时代性、趣味性。选取案例的数量要适当,要充分说明问题,不宜过多。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要科学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提问,去挖掘案例中潜在的问题,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论进行总评,要给出理论上的精辟阐述,让学生真正理解。

4. 问题驱动式教学

问题驱动式教学,就是将课程内容问题化,把教材中以定论形式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问题”形式,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问题必须具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同时又要在学生关注范围之内,能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积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恰当利用现代化手段

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度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历史与现实资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单调、枯燥,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

总之,适合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熟练地掌握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拓宽思路、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能够在坚持正确方向和科学理论的前提下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能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融为一体。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又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内政、外交、国防、党建等,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服务,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喜爱、受益终身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祖嘉合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陈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09-13).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 第12篇

高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人类社会的文化, 培养出具备创造意识与个性, 具备高尚道德品质与判断力, 以及有着自我健全、持续学习和终身接受教育的人才, 进而让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为此, 注重高校的思政教学, 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 这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也是牵涉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键事项。无论是教师、学校, 还是学生都需要清楚高校思政教学的重大意义。教师与高校都应当借助一系列的形式为学生解释思政理论的重要作用。像是借助真实案例的讲解、辩论赛、讨论、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思政教学是提高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与完善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心理上坚信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社会立足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素质。此外, 教师是思政理论教学的主导, 需要有着非常高的敬业意识与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当兢兢业业, 激发自身的教学积极性。切实通过自身的心灵来塑造学生, 凭借自身的饱满热情来激励学生。与此同时, 高校需要配备专业的思政理论教师, 不可以在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纳入忙于行政工作的人员, 这是由于非专业教师会导致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出现尴尬的态势, 这不利于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也不利于思政理论课程将来的发展。

二、转变教学模式, 灵活地把握教学知识

应用和转变教学模式, 务必坚持下面的原则来把握教学知识:第一, 遵循首因效应原则。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第一课堂教学效果会对学生学习高职思政理论课的热情与兴趣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事物的发展特性是先入为主, 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来讲, 第一印象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仔细地研读教材知识, 根据教材系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学生最为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核心, 要求学生自己提问自己两个问题, 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来到大学?我们大学毕业之后以怎样的角色踏入社会?高职思政理论的第一堂课不但应当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尤为关键的是指导学生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以及在高校的一些学习方法。遵循首因效应是以学生作为视角把握教学知识与选用教学模式, 这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第二, 遵循情感性教学与实践性统一的教学原则。思政教学是为了启发和塑造人的内心世界, 然而, 人的内心灵魂并非推着就走的小车, 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育应当跟学生发展现状相符合, 应当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应当统一学生存在的实践性问题, 以使学在教学课堂中不单单是一名认真的听众, 而且更加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要求学生踏上讲台, 谈一谈实践和学习的一些体会, 强化学生的动口与动手技能。并且, 教师应当通过真挚的感情让学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跟学生平等的沟通, 由“训话”转变为“对话”, 进而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体地位, 感受学生情感的改变, 把握住时机对学生更加有效地实施思政教育。第三, 遵循隐性教学原则。这重点是立足于教学模式, 而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一个方面, 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不但应注重教授学生理论内容, 而且还应注重教师自身良好行为与修养的形成。针对教师来讲, 倘若不能够自己首先做到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 那么教师的教育就不具备说服性。从另一角度来讲,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如果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语言文字, 通过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共鸣, 以及在思政理论教学中融入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品质, 就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 从而可以实现理想的高校思政教学效果。此外, 隐形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并且应当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情境、有关的教学媒介等进行渗透性的教学。无声胜有声是隐形教育的至高境地, 这属于一种自然而然的教学方式, 也是大部分学生最好认可的教学方式。

三、净化社会风气, 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净化社会风气这项工程是复杂性与长期性的, 它要求社会多个部门的大力配合。作为半个社会人的大学生, 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不可以只是依赖于高校, 而社会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 社会的多个部门需要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培养思想道德素养的平台, 内化是思政教学的第一步, 而要想实现理想的高校思政教学效果就务必使学生所认可和学习的思政教学知识转化成自身的实际行动, 因此, 社会的多个部门需要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机会, 像是一系列有关精神文明的活动, 进而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对社会和自身非常得有益, 最终极大地推动学生学习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第二, 崇尚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 让学生在社会化的进程当中可以具备一个较好的环境。以媒体的形式宣扬主导的价值意识形态。让学生可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主动地对不健康的文化进行抵制。好的社会文化和风尚能够使得社会风气得以净化, 如此就能够最大程度让学生喜欢思政理论课, 最终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切实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 教师需要更进一步地探索和分析高职思政理论课程的特性, 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政状况以及心理特点, 有效地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且科学地组织与开展教学,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而推动学生在教学课堂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左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进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01) .

[2]赖雪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实现路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3]方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辨析[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上一篇:改革成效下一篇:社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