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情节论文范文

2024-07-25

人物情节论文范文(精选8篇)

人物情节论文 第1篇

但是只有这种“批评前反应”是不够的。理查德认为“停留于对内容的表面理解, 那只是部分地享受, 要充分地理解和欣赏文学, 还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读懂故事, 理清情节线索, 探究导致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 这只是研究严肃文学的第一个步骤。随之而来的概括, 还必须把题材的细节与作品的特殊技巧因素结合起来, 与作品表现主题的有关方面结合起来, 加以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使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成为一种更愉快, 更令人满意的精神旅行。

读《简·爱》, 我们确有一种被“卷入”进去的感觉, 尤其当生活面临困难, 情绪处于低迷, 感情陷入混乱的时候, 陪简·爱走过她前三十年的人生道路, 体会她的反抗、仁爱、挣扎和自主精神, 我们就会清楚地分析目前的状况, 用沉着稳妥的姿态应对困难, 情绪也会平静和高昂。

《简·爱》的情感世界无疑是强烈的, 而且深厚沉重。关于背景, 可以想到小简·爱喜欢的《英国禽鸟史》中的一幅幅画面:孤寂而神秘。更可靠的一种形象则是古老的桑菲尔德府屋顶上那些灰色的雉堞:“宅子的灰色正面明显地突出在白嘴鸦巢的背景上, 顶上的一圈雉堞墙给它增添了画意”。哇哇叫的白嘴鸦, 草坪上和坍塌的篱笆, 粗壮多节的老荆棘, 还有那似乎用一种隐遁气氛把桑菲尔法包围起来的小山……简·爱活动在这样的世界中, 有时它们庄严地闪着柔和的光, 有时它们阴郁狂暴得可怕, 这正如简·爱的安宁优雅或是即将爆发的简·爱的热情和她的悲伤。整部书的背景就在这两种灰色中跳跃变幻。这背景下的世界是简·爱爱和恨的舞台。那个孤独沉静聪慧而坚强的简·爱在这个背景下说着我爱、我恨、我渴望……不管是在盖兹海德或者劳渥德, 桑菲尔德或者流亡的荒原, 她随时准备应付突然而来的命运的打击, 仿佛听见她说:“我准备好了, 是的, 主人。”

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 很少有哪部作品的女主角象简·爱一样, 身材矮小, 相貌平凡, 性格强烈充满动感却又充满那样神奇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光辉;也很少有哪部作品象《简·爱》一样, 包含着那么多的文体特征:既有自传成份, 又具浪漫色彩;既是爱情故事, 又有悬念推理、神秘气息和宗教因素:《简·爱》的阅读效果无疑是强烈的和新鲜的。因此笔者认为分析《简·爱》的艺术效果, 最重要的是对它的人物故事和情节结构的理解。试分析如下:

人物故事:对灰姑娘原型的反叛

瑞士心理学家, 也是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家容格说:“原始意象即原型……无论是神怪, 是人, 还是一个过程……都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这类意象赋予我们祖先的无数的典型经验以形式, 因此, 我们可以说, 他们是许多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迹, 也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象。”或者他又称为人类精神的“遗传形式”。按照神话原型批评家的说法, 那些已成为或即将成为经典的作品, 其人物的情节都这样那样地是神话原型的反映。比如作为“献身英雄”的哈姆莱特, 作为“恶人”原型的伊阿古、答丢夫、孚罗洛……

出身低微的女主人公经历重重磨难终于找到自己的幸福, 这类故事的原型很可能就是灰姑娘。较早成熟的英国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通常都是灰姑娘型人物。例如被看作英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的《帕米拉》 (1740) , 写的就是年青的女仆帕米拉面对着为她的美色垂涎欲滴的东家, 几次顶住了他的软磨硬逼, 终于使这个纨绔子弟受到感动而正式娶她为妻。十八世纪末期的简·奥斯丁, 是个惯常写小家碧玉的圣手, 她最钟爱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 (《傲慢与偏见》) 更强调的是一种在殷实富裕的生活保障下的温柔爱情。因此表面看来简·爱最终嫁给庄园主罗切斯特同伊丽莎白做起了财主夫人同样是青云直上的高攀, 同样是蒙上了一层灰姑娘的奇遇色彩。然而夏·勃朗特并不是简·奥斯丁, 简·爱也非小家碧玉, 简·爱是对那个妻以夫贵的灰姑娘原型的反叛。

在盖兹海德府的小简·爱是个以紧张的自卫姿态随时准备反抗的小刺猬, 她与盖兹海德府的一切, 与她的“恩人”舅母、她的表亲格格不入, 被关在红房子里使她的精神和身体受到双重打击。劳渥德八年, 简·爱受到的是坚忍和知识的教育, 离开时, 她已成为一个勤奋聪明沉静而自制的女教师了。

所以当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这一对经过苦难洗礼的情人并肩站在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 我们衷心祝福我们的主人公苦尽甘来, 这很符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模式, 也符合伊丽莎白爱情第一, 黄金第二的最佳模式。毕竟夏·勃朗特与简·奥斯丁是同一时代的人, 而且这样的爱情观、妇女观在当时仍属先进, 妇女总得委身于什么人, 有爱情的委身总是高于只图钱财的婚姻或者成为政治阴谋的牺牲品。

然而就在这可祝福的时刻, 那楼顶上的疯女人, 突然闯进了他们中间。一个痛苦的秘密被揭开了:正要在神圣的婚礼中娶简·爱为妻的罗切斯特原来是个有妇之夫!这晴天霹雳, 对可怜的简·爱打击太沉重了。本来他们的结合可说是上帝对苦难人生的一次难得的眷顾。罗切斯特, 这一个浪漫而感伤的白马王子, 被某种不可言说的痛苦折磨, 整年远离桑菲尔德这个伤心地而漂泊异乡。在沉静内敛的简·爱心中, 这个主人是完美的情人和理想的丈夫。他的丑陋粗暴多变的情绪下而掩盖着的丰富的阅历苦难的心灵和宽广的胸怀, 正好契合简·爱聪明好学渴求平等自由和像精灵一样的气质。当罗切斯特先生像每一个年青的贵族一样装扮他的新娘的时候, 简·爱度过了梦一样缤纷而忙乱的日子, 她隐隐地感到一种不安。在巨大的幸福下隐藏的不安很快成为惊雷, 伯莎·梅森的出现不啻是一个惊雷。“简·爱, 一度是个热情的满怀希望的女人——差点当了新娘——又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姑娘了。”一向有主见, 讲原则的简·爱, 这时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真挚的爱情, 深厚的怜悯, 对不可知的前路的畏惧都足以使她留下来。简·爱心里明白, 只消他悄悄走近她, 说一声“我将一辈子爱你, 跟你在一起, 一直到死。”就可以把她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而她自己也将获得天堂般的幸福。

可是, 这样一来, 简·爱还是那个反抗的简·爱吗?情妇而不是妻子的身份, 是简·爱所能容忍和接受的吗?简·爱曾这样剖析过自己的性格:“在跟我自己的性格相反的独断严酷的性格打交道的时候, 在绝对服从和坚决反抗之间, 我一生中从来不知道有什么折衷的办法。我总是忠实地绝对服从, 一直到爆发, 变为坚决的反抗为止。”简·爱走了, 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走向了不可知的荒原。出走, 是简·爱式的必然。也是对灰姑娘原型的最彻底的反叛。因为她还要在惠特克劳斯石榴丛生的荒野领受最凄苦的流浪, 还要与表兄圣约翰进行更加艰苦的精神较量。这远远离开了爱情的主题, 使简·爱形象被赋予了人格的光辉。简·爱付出艰苦代价所追求的, 是人格上的平等和自由。所以当那个超自然的声音“简!简!简!”响起时, 我们认定那是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在灵魂上的接通, 这种接通, 与其说是爱情观, 不若说是妇女观、人生观的体现, 简·爱维护女性尊严的艰苦努力, 作为平民妇女所拥有的力量和自豪感, 使她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任何一个最受宠爱的女主角也难望其项背的楷模。

那久别后的重逢是令人感动和辛酸的, 但只有不把自己的人格依附于丈夫的妻子, 她所能给予的爱情才是纯洁深沉而美丽的, 要比灰姑娘的幸运来得真实可靠得多。

情节结构:在现实小说中构建浪漫意象

还是那个理查德·泰勒, 他认为“文学, 与其说是一种被编织成密码而又必须破译的信息系统, 不如说是令人愉快而满意的结构。”“从文学艺术的情况来看, 审美意识不仅仅是对美的一般的含含糊糊的意识, 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种对结构样式的精确认识。这种结构样式, 一方面是对丰富的事件, 人物和环境的引人注目而又富于独创性的组织构造, 另一方面也是作家社会环境、主观态度、文体特色的再现。正是这种再现, 使我们产生和加强了对于作品主题的认识。”

《简·爱》的情节结构无疑是引人入胜的, 虽然她只是以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 结构单纯, 但简·爱在盖兹海德, 在劳渥德, 在桑菲尔德, 在沼屋的经历是多么奇特动人。它背景、气氛、情节结构构建起来的文学意象, 既充满了现实性的真实感又饱含浪漫主义的色彩。

许多作者的成名作都有自传的成份, 《简·爱》也不例外。夏洛蒂·勃朗特曾对她的两个妹妹说:“我要向公认的规范 (女主人公以美貌吸引人) 作战。我要写一个女主角给你们看, 她和我是同样地貌不惊人和身材矮小, 然而她却要和你们所写的任何一个女主角同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许多评论者都曾反复地指出过, 简·爱的某些经历正是作者所经历过的。除了在盖兹海德府的那一段岁月以外, 几乎每个重要经历里都有作者的影子。劳渥德学校的瘟疫, 正是夏洛蒂姊妹们在慈善学校所经历过的, 它们曾夺走了她的两个姐姐。那个长着“带着天国光辉的额头”海伦·彭斯, 就是纪念其中的一个姐姐玛丽亚的。罗切斯特先生的原型是作者曾暗恋过的布鲁塞尔的一个优秀的法语教师埃热先生。当然, 这些只是形式上的因素, 使《简·爱》成为现实性小说的最重要的方面是简·爱的苦难经历。她的寄人篱下的凄苦童年, 她勇敢而绝决反抗, 在爱情王国里的自我放逐, 她更加危险而凄凉的流浪, 以及她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作的种种努力……都使我们产生一种感情上的认同, 使我们看到妇女可以这样生活, 可以拥有如此的力量。因此构成小说情节的最基础的部分是现实性较强的。

在现实性较强的情节基础上, 小说笼罩在一种浪漫主义的氛围中, 如我们前面对于小说背景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情节进展过程非是主人公性格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通过一系例的巧合而实现的, 而这一系列的巧合背后则隐藏着一个古老庄园骇人的秘密。它以火起始又以火告终, 带着火的神秘与肆虐, 出现在简·爱生命的关口。有人曾通过“寓意读法”, 读出这些其实是简·爱内心深处潜藏着的阴暗面, 是她那受到压抑的愤怒之火, 她的另一个自我。这种观点固然新鲜但很难令人接受, 我们宁可把它们看作是作者精心构置的关节, 既推动情节发展与主人公性格发展, 又充满悬念和恐怖, 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九年华的姑娘, 虽然其貌不扬且受尽苦难, 但桑菲尔德府的硬汉子主人还是深深地打动了简·爱的芳心, 对于罗切斯特而言, 那坚韧得出奇的小精灵是他苦寻不得的宝贝。可是他们之间的交流, 只限于偶然相遇的问候或者晚间壁炉旁的谈心。对于爱情而言, 这一切是远远不够的。可按他们各自的性格, 谁先打破这种局面都是违拗本性的徒劳, 我们实在想象不出简·爱会向罗切斯特先生示爱。这时候, 打破这种局面的是险些烧死主人的一把火!这使得简·爱成了她主人的救命恩人, 也使得罗切斯特先生领受了她沉重勇敢的性格魅力。

在那祝福的时刻, 梅森幽灵一样的出现把男主人公又一次打入苦难的深渊, 简·爱受到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性格又向前进了一步。

简·爱领受了叔叔一大笔遗产, 一方面使她还清了对沼屋的人情债, 另一方面使她的自尊心大受鼓舞。表兄圣约翰假上帝之名逼婚, 简·爱的灵魂受到折磨。穷途末路之中, 简·爱乍然听到一个声音在呼唤:“简!简!简!”“它是人的声音, 是一个熟悉的、亲爱的、印象深刻的声音, 是爱德华·菲尔费克斯·罗切斯特的声音;它狂野地、凄惨地急迫地从痛苦和悲哀中发出来。”这个声音指引她回到了桑菲尔德, 庄园烧毁了, 疯女人也烧死了, 主人成了一个盲目的断臂人。简·爱终于与他结合在一起。

正象我们看到的, 简·爱命运的每一次转折, 都与那个疯女人有关。这个邪恶疯狂的恶女人, 实在是一个该出现在浪漫的哥特时代的小说中的人物, 在《简·爱》这部现实性小说中出现总有些荒诞之嫌。但她又确实是个关键, 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人物, 作者是大有深意的。从最浅近的表层的创作意图来看, 住在顶楼的疯女人经常出没在深夜里, 怪笑骇人听闻, 行动诡异恐怖, 被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包围, 使我们的女主人公大受惊吓和大费猜疑, 也大大满足了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异求新鲜刺激的阅读心理, 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其次, 疯女人的每一次露面, 都加快了情节进展的速度, 没有她, 有时情节就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 疯女人又是一个结构人物。但疯女人所承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作者让她点燃起一场熊熊大火, 把那个带有灰色雉堞的古老庄园烧成灰烬, 最终把简·爱心中的结烧开。在罗切斯特先生的生活中, 简·爱不再是一个不光彩的情妇, 罗切斯特先生的巨大财富, 也不再是简·爱心中挥抹不去的阴影。疯女人的玩火自焚, 实际上是她的功成身退。她在桑菲尔德的废墟上, 托举起一个英国文学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女主人公形象, 一个不把自己的人格依附于他人的独立自由的妇女形象。

虽然认真考察起来, 疯女人的形象经不起推敲, 有些情节如简·爱的流亡插曲, 也过于离奇, 但当我们卷入简·爱暴风雨一样的性格和命运中去的时候, 我们的反应是强烈的, 对于作者奇特的想象力和作品奇特的风格特征, 我们的感激之情与满足感, 也是强烈的。

参考文献

[1]黎风.理解文学要素[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7.

[2]祝庆英译本.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8.

呐喊人物情节概括[最终版] 第2篇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呐喊>自序》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狂人日记》

1、故事梗概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2、主要人物:狂人——“我”

“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狂人”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踏倒一切传统价值的勇气。

《孔乙己》

1、故事梗概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2、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的性格既可笑又可悲,他身上既有科举失败的隐痛又有以读书人自居的清高,生活中他既贫困不能自

存又好喝懒做,他既想清白做人又不断有偷窃行为,他既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却又时时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也又善良的一面。

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社会原因。第一,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无能迂腐,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第二,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以嘲笑比他们自己更不幸的孔乙己为快事。第三,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将他推向了死路。当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还有其个人原因。他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为此耗尽了年华,落到形同乞丐的境地。孔乙己自命不凡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得意于自己的“之乎者也”;他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鄙视体力劳动,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以致后来因偷窃被打折腿,麻木不悟地“走”出了人们的视野。

《药》

1、故事梗概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2、出场人物: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康大叔、夏瑜

主要人物:夏瑜、华老栓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地位低下;他爱子心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浸泡的,可见他愚昧、落后;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不敢拿人血馒头还显现了老栓的胆怯。

《明天》

1、故事梗概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夫死从子”,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至此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向,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然处之。这里美的事物实质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

2、主要人物: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一个寡妇。善良(单四嫂子的“单”又音近善良的“善”),愚笨,死守妇道,迷信权威,反应迟缓,对强大生活洪流无力抗挣、近乎绝望。

《一件小事》

1、故事梗概

《一件小事》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2、主要人物:车夫、“我”

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衬出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突出劳动者的淳朴无私。

《头发的故事》 《《头发的故事》通过N先生和我的对话(几乎是N先生的独白)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文章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

《**》

1、故事梗概

《**》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作品通过七斤家庭里的辫子**,表现了农村封闭落后,气氛灰暗,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主要人物:

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无知,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

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七斤嫂的精明泼辣。九斤老太的固执保守。

《故乡》

1、故事梗概

《故乡》作于1921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通过儿时好友闰土的外貌和精神的变化,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揭示了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

2、主要人物:闰土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阿Q正传》

1、故事梗概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

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守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

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

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2、主要人物:阿Q 卑怯(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善于投机(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夸大狂与自尊癖(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

《端午节》

1、故事梗概

《端午节》说作于1922年,其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讽刺手法。本篇写了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俸,这是对当局莫大的讽刺。作者的笔法从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声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败。对政府的官员,如方玄绰之流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无情的讽刺。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

2、主要人物:方玄绰

方玄绰是一个懦弱、自私、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一味逃避现实的知识分子形象。

11、《白光》

1、故事梗概

《白光》作于1922年,此文通过一个疯狂追求功名利禄的落第知识分子陈士成听信祖宗传言,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终于坠湖而死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阴鸷。

为揭露这种阴鸷,作者营造了一个阴冷,诡秘的气氛,并在阴森森,凄惨惨的氛围中展开情节,描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四个方面来描写小说独特的氛围:一是陈士成的幻觉,这种幻觉极易感染读者;二是环境描写,月光的阴冷,默认的静谧,都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三是祖母讲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写,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

2、主要人物:陈士成

陈士成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酸腐气味的旧式文人形象。

12、《兔和猫》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射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

13、《鸭的喜剧》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趋势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14、《社戏》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

【人物形象鉴赏】

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呐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下面按不同类型介绍: 第一种:压迫者。

《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

《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说话凶猛: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里的赵七爷无知且蛮横:“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总之这些人都非常了不得,他们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如果有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鲁迅对于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种:是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表现出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夏瑜的革命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的革命主张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甚至连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讲的革命道理,人们听了“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总之,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什么反响,只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了一剂假药,给健壮的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壮举”,给无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给贪婪的刽子手提供了一次诈骗的机会。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凉的。

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位“寂寞奔驰的猛土”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夏瑜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场,作者是用侧面描写,通过刽子手和茶客们的谈话刻画他的形象的。

第三种:帮闲者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

第四种: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的形象。

《药》里的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

第五种: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都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第六种:善良人的形象。

《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的“闰土”。《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双喜”、“阿发”。在这些人物里,“车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双喜”、“阿发”“闰土”则是一群可爱少年的形象,六一公公善良可亲。

第七种:阿Q们的形象

喜欢看情节曲折、人物生动的抗战剧 第3篇

《正者无敌》讲述了川军出川抗日的真实历史,陈宝国饰演的冯天魁汲取了多个川军传奇人物的经历,而陈数在剧中饰演的是冯天魁的二姨太,美貌智慧、泼辣大胆、刁蛮嚣张、敢说敢做,陈宝国与陈数联袂给观众带来了欣喜。

由巍子、岳丽娜、黑子、于毅、杨志刚等主演的电视剧《打狗棍》讲述了以戴天理为首的热河民间组织“杆子帮”的抗日传奇故事,不仅故事曲折动人,演员更是演绎得人木三分。由巍子饰演的热河戴家大少爷戴天理自幼习武,因杀了贩卖鸦片的洋人而被清廷通缉。当他回到阔别十三年的热河,无意间得到了民间组织“杆子帮”的圣物——打狗棍,因此成为了杆子帮的首领。之后又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成为热河抗战的传奇人物。另一个大反派是由黑子饰演的那图鲁从小在父亲的强势管教下,信守“无毒不丈夫”的信条,为家仇处处与戴天理为敌。在抗日战场上,他又誓死与日军战斗,英勇至极,展现出了这个人物的血性。剧中尤其二丫头这个角色塑造得最为精彩。王先生最喜欢这个角色了。虽然他是太监的养子,外形谈吐不男不女的,但内心却是个“纯爷们”,有情有义,于毅用他精湛的演技演活了这个角色。

《火线三兄弟》则从一个普通家庭中性格迥异的三兄弟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为切人点,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三大影帝将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演绎得太精妙了,上演了多段虐心和爆笑的感情戏,张涵予饰演的田大林在剧中的情感纠葛虐心,张涵予是冷峻的硬汉形象,狙击格斗无所不能,展现了真男人的魅力。而与战友遗孀王惠芸一段“爱你在心口难开”的纠结爱情,也让观众看到了与以往有所不同的他。刘烨饰演的田二林潜伏料理店时为了掩饰身份、获取情报和女招待之间的搞笑互动,让人啼笑皆非。黄渤将田三林的鬼精灵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锶略了他“靠嘴救命”的超凡本领。该剧不仅感情戏精彩,战争动作戏更是震撼人心。剧中枪战爆破等精彩对战场面层出不穷,打得真枪实弹,惨烈非常,让人有血脉偾张之感。

《二炮手》以独特视角来展现了国人的抗战,又幽默,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浓厚的兄弟情、爱情,也有对人性自私一面的刻画。剧中张三、李四搭档完成对战敌军的任务,由于两人性格不合、水火不容让本身紧张的执行任务又变得笑料不断。

剧中孙红雷饰演的贼九从一个小人物成为了军中重要的神枪手,不失幽默、风趣的本性。海清饰演的李四投入了抗战救国的队伍中,赵辰、齐志武、小黄、马大嘴等人个个特点鲜明。

人物情节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人物,故事情节,纪录片

人物,无论对于影视剧作品还是纪录片作品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优秀的影视剧作品有了一个好的人物,又能用一位优秀演员把该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那这部影视剧作品一定会有不俗的影响,这个演员也有可能因为这样的塑造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有可能演员剧中的名字会成为该其在群众中一辈子的称呼。纪录片作品亦如此,尽管不能像影视作品一样去选拔一个优秀的演员来塑造角色,但是一个好的主人公会让纪录片的可视性增强,会更加容易观众记住他。当然,只是有了一个好人物就能做出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吗?当然不是。一个好的人物固然重要,但如果对于他的描绘缺少有意义的事件或是重要事件场景的纪录,那这部片子恐怕也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说得严重点,可能也失去了创作这部纪录片的意义。

1 好的人物故事,令人回味无限

2011年,笔者创作了纪录片《兰清的故事》。兰清是加拿大归国华人,和丈夫在北京顺义租下了一个农家小院,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这样看来,兰清与常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殊不知兰清和丈夫跌宕起伏的10年爱情,中间聚少离多分分合合,最终能走到一起,两个人心、力都付出了很多。而对当下安逸的生活两个人都格外珍惜,格外享受。全片旁白都由主人公兰清来完成,描绘她的内心,回忆她的诸多感受。不得不说在这个片子当中,兰清这个人物选择得非常好,有故事有经历,又善于表达内心得感受。片中有几段旁白既具诗意又非常感人,如果不是兰清这个主人公,可能写不出那样得诗句,所以兰清这个人物十分重要。《兰》片其实从传统纪录片意义上来说,纪录部分内容并不多,更多的是让两位主人公来讲述两人的分分合合的10年经历以及这十年经历带给彼此的真挚感悟。其实,开始创作时也曾顾虑,这样一部主人公一直在说的片子能吸引住观众吗?会不会太枯燥了?但是在录制过程中,就打消了这样的顾虑。因为他们讲述的故事,描绘的心境,那么感人动听。仔细想想,这样“说话”也是一种记录,尽管没有具体的行为动作在画面中出现,只是听两个人的故事就足以带人进入那个画面了。这也同样说明了事件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些经历,那“兰清的故事”会是一部好的片子吗?这可能也是《兰清的故事》最终获得全国“十佳纪录片”的重要原因吧。

国外的纪录片中,获得第24届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的导演奖的电影《超码的我》同样令笔者印象深刻。首先,导演斯普尔洛克是一个极其具有实践和奉献精神的人,因为他勇敢尝试的态度才诞生了这部纪录片作品。与《兰清的故事》不同,这部纪录片以纯纪实的方式拍摄的,少部分的采访穿插其中。《超码的我》以斯普尔洛克自己的身体当成白老鼠做实验。连续30天,三餐只能吃麦当劳的食物,连饮用水都取自麦当劳,为了证明绝非做假,他特别找了3位医生为整个实验过程做纪录,定期追踪他的健康状态。在这场疯狂的实验展开之前,史普洛克拥有6尺2的身高,185磅的体重,其健康状态几乎媲美职业运动员。但在狼吞虎咽一个月的汉堡、薯条后,悲剧发生了:斯普尔洛克的膝盖因为骤增的重量而感到酸痛。这样的一个选题如果故事性不强,即便是只有斯普尔洛克这个敢于尝试的人会获得成功吗?特别是斯普尔洛克还安排了三位医生在片中对他的身体状况的实时的报告也让该片的情节逐层递进,一直有这样一个线索的变化牵住观众的心。因此,好的故事情节,是帮助一部纪录作品推向成功的必要保证。

2 故事情节的重要性

2013年创作的《我爱2013》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集“青春的印记”讲述了2013年三个来自不同地方的高中毕业生考入南开大学这学院开始大学生活,通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和努力,做出人生重要阶段的转变的故事。笔者分别选择了来自湖南湘西、辽宁大连和天津本地的三位同学。这三个人特点和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湖南女孩家境贫困、学习刻苦,经过努力复读一年考上南开大学;大连男孩个性很强,很喜欢哲学理论也经常用哲学观点思考问题,他也是三个人中唯一通过哲学夏令营考入南开大学的;天津男孩性格开朗家在本地,家庭环境十分优越。这样三个人是怎样融合在同一个集体中的?其实片子的开头,我们进行了十足的渲染,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中反映20世纪80和90年代大学新生人学的场景做了铺垫,紧接着开始2013年南开大学新生入学的纪实场景。拍到无论是家在本市还是家在外地,无论是家境贫困还是家境优越的新生都有家长陪伴来到学校的,这就是电影中讲述的过去新生入学都是自己到学校报道的场景形成对比。这样的设计既增加了艺术感也让过去和如今形成对比,让观众对三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也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在后面的纪录部分因为没有抓住重要的情节描写,只是将军训、上课、聚餐和关心同学这几件事单摆浮搁的进行了展示,本来通过关键事件可以将片子推向高潮的,但由于缺少了更深刻的故事表达,让片子的后半部分显得平淡。通过收视分析也能看出,在前半段收视曲线平稳,后段呈下滑趋势。这也说明着,好的人物不仅仅是成就一部纪录作品的关键,故事情节的选择和纪录才能让好的主人公展现出吸引观众的人物魅力。

目前,在纪录片创作和理论存在着误区,为了提高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一些人认为传说或者野史能刺激观众,所以想挖掘这样的一些东西。但是记录毕竟是纪录片的基本手段。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现实中取材,才能以影像的方式保留住部分的真实。因此,要向现实取材、向生活取材,从我们身边接触的人和事入手。而对于有些影片呈现了人物“生活中的一个侧面”。比如,《你从哪里找到那个女人》勾勒了芝加哥一位洗手间服务员的肖像。在轻松的《鱼丸》中,一个家庭里的三代女性展示了她们是怎样准备一份传统假日菜肴的。像这类较长的影片也需要一个总体的故事结构,用主人公有趣或有意义的情节故事来展现不同主人公的魅力。因此,人物故事的情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虽说不一定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但是有了故事情节才可能将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表现出来,也是辅助纪录片展现灵魂的重要保证。

3 结语

纪录片不像综艺娱乐节目,可以用绚丽多样的后期包装,让人轻松欢笑容易取悦观众;也不像新闻节目那样快速及时,给人传达消息;更不像影剧作品可以改编演绎。它只能通过对真实事物本身的纪录和描绘,让人了解不同人的不同事。一个人物纪录片作得不好,更容易让观众产生乏味之感。近年来,国家对纪录片创作给予了特别的支持,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市场在逐渐的活跃起来。每年都有很好的纪录片作品问世,这些好的人物和故事都可能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如何利用纪录片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是纪录片人今后必须考虑的问题,挖掘好的人物和故事也是纪录片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水浒主要人物的典型情节 第5篇

1.及时雨——宋江:

性格特点:仗义疏财,济弱扶贫,精神练达,但有浓重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

典型情节:宋公明私放晁天王(18)、宋江怒杀阎婆惜(21)、浔阳楼宋江吟反诗(39)、宋江智取无为军(41)、宋公三打祝家庄(50)、宋江大破连环马(57)、宋公明夜打曾头市(68)、宋江三败高太尉(80)

宋江私放晁天王:

晁盖打劫了生辰纲以后,官府四处捉拿嫌犯,白胜由于受刑不过而供出了晁盖等人,官府准备立刻去捉拿晁盖,宋江得知后,及时报告给晁盖,晁盖才得以做好准备,逃脱官府的缉捕。

宋江怒杀阎婆惜:

晁盖逃到梁山以后,为报答宋江,由赤发鬼刘唐带着几百两银子,夜里去见宋江,并且留下晁盖的书信一封,但是晁盖的这封书信不巧被阎婆惜得知,要威胁宋江私通劫匪,宋江无奈,怒杀阎婆惜。

三打祝家庄:

石秀杨雄还有时迁一起投奔梁山,路过祝家庄时,因时迁偷了祝家庄的一只报晓鸡,而引来梁山和祝家庄的大战,林冲、花荣、秦明、李逵、扈三娘、王英、石秀、欧鹏、邓飞、还有解珍、解宝,孙新、孙立,都投入到这场战争中来。最后在宋江和吴用的指挥下梁山攻破祝家庄,凯旋而归,并将扈三娘许配给了王英。

2.黑旋风——李逵:

性格特点: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典型情节:黑旋风斗浪里白条(38)、中州劫法场(40)。真假李逵(43)、黑旋风沂岭杀四虎(43)、黑旋风探穴救柴进(54)、李逵元夜闹东京(72)、李逵寿张乔坐衙(74)、黑旋风扯诏谤徽宗(75)。

真假李逵

一次,李逵回家探母,路遇一个打劫的强盗李鬼自称“李逵”。李鬼被李逵腿上一刀,砍翻在地。李逵因相信李鬼是个孝子便放过了他。事情说来也巧,李逵恰好投宿到了李鬼家,却发现李鬼夫妇竟想告发李逵而赚取官府的赏金。李逵一刀把李鬼砍死。再去杀那恶妇时,已不知去向。

中州(江州)劫法场

宋江因为杀了阎婆惜被下放到地方坐牢,得小旋风柴进和当地朋友的帮忙,并没有在牢里呆着,成天在外闲逛,喝酒聊天。喝醉酒误在浔阳楼上题了反诗,被江州通判黄文炳发现,被下入死囚牢。黑旋风李逵抡着大斧只顾砍人,梁山泊主晁盖起梁山兵马,攻打江州。劫了法场,救下宋江。活捉黄文炳,杀他为宋江报仇。

3.花和尚——鲁智深:

性格特点:粗犷豪放,行侠仗义,疾恶如仇,粗中有细。

典型情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3)、鲁智深大闹五台山(4)、花和尚大闹桃花村(5)、鲁智深火烧瓦罐寺(6)、花和尚倒拔垂杨柳(7)、鲁智深大闹野猪林(8)、花和尚单打二龙山(17)、鲁智深浙江坐化(119)。

拳打镇关西 鲁提辖为了替金氏父女报仇,就到肉铺上来激怒镇关西:先是要十斤纯瘦肉,又要十斤纯肥肉,最后又要十斤寸金软骨,而且都要剁成碎末。镇关西真被激怒了。鲁提辖就跑到街上,镇关西提刀追来。鲁提辖瞅准时机,抬脚踢倒镇关西,跨步压在他身上,抡起拳头,只三拳就把镇关西打死了。

倒拔垂杨柳

鲁智深喝了酒,听到院里一棵绿杨树有许多老鸦在吵闹,觉得不清静。有人提议把树上的鸟巢拆了。鲁智深乘着酒兴,走到绿杨树旁,看了看那树,又用手推了推,然后脱下衣服,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把腰一趁,真把一棵碗口粗的绿杨树连根拔起了。

大闹野猪林

林冲被押开封府。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高俅派人买通公人,要他们在野猪林杀死林冲。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薛、董将林绑在树上,说明了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才得以幸免。

4.行者——武松:

典型情节:景阳冈打虎(13)、血刃潘金莲(26)、斗杀西门庆(26)、醉打蒋门神(29)、大闹飞云浦(30)、血溅鸳鸯楼(31)、除恶蜈蚣岭(31)。

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性格刚烈、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来到景阳冈,突然跳出一只老虎。武松抓起梢棒。老虎先是一扑,武松闪过;老虎又把腰胯一掀,武松又躲过;老虎把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闪过。武松抡起梢棒,用尽全力一劈,可梢棒劈在树枝上,断了。武松只得空手按住虎头,用脚猛踢,用拳猛打,终于打死了老虎。

血刃潘金莲

一日,潘金莲挑帘失手,将竹竿打在西门庆头上。西门庆乃是阳谷县的恶霸,见潘金莲娇娆动人,就与西邻王婆定计勾引。不久,事被小贩恽哥得知,告知武大,武大赶至王婆家,西门庆反将武大踢伤,又将武大毒死,并仗势吩咐殓尸的何九叔,将武大尸首焚化灭迹。武松公干回来,看出破绽,特备水酒邀请众亲邻问讯,追出了真情,向官衙告状。可是县官受了西门庆贿赂,反打了他40大板。武松义愤填膺,赶至狮子楼将西门庆杀死,回家又杀了潘金莲,报了兄仇。

武松斗杀西门庆

武松杀了嫂子之后,就来到酒楼寻找西门庆。武松将嫂子的人头往西门庆脸上一掼,西门庆吓了一跳,认出是武松,想跳窗逃走。跨步上前,与西门庆打斗起来。西门庆终不是武松的对手,只几个回合,就被武松摔到酒楼下,跌得发昏。武松跳下楼,手起刀落,取了西门庆的人头。

醉打蒋门神

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要立即为施恩报仇,并与施恩结为兄弟。武松喝了许多酒,来到快活林,明明只有五分酒,却装成十分醉。武松用了打草惊蛇的法子,东倒西歪地先进了酒店——“河阳风月”酒肆,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后来武松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踩住蒋门神,一顿重拳,打得蒋门神连声求饶。蒋门神把抢来的酒店还给施恩,快活林酒店再不姓蒋,又重新姓施了。

大闹飞云浦

武松在孟州因遭张都监陷害,被刺配恩州。在荒僻之地飞云浦因公人受师傅蒋门神指示要害武松,武松立于桥头假意观望,两名提刀的公人刚要从背后下手,却被武松一脚一个踢入河中。另两个公人扭头就跑,武松扭断木枷,冲过去将二人擒住。原来,这几个人就是蒋门神的手下,此次武松受诬,完全是蒋门神与张团练勾结张都监一手策划。武松闻言大怒,将四人斩杀后,折回孟州,血溅鸳鸯楼。

血溅鸳鸯楼

武松因杀死潘金莲、西门庆为兄报仇后,被发配到孟州。在孟州结识了管营之子施恩。施恩有快活林酒店,被蒋门神(忠)仗张团练之势力夺走,武松闻知,怒打蒋门神并将快活林夺回;蒋不服,暗同张团练、张都监陷害武松,将武松诬为盗,收入狱中,刺配到恩州。蒋忠又暗使差人杀武松于飞云浦,不料被武松得知,杀死差人回到城里,张都监府中,张都监、张团练、蒋忠正在鸳鸯楼中饮酒作乐,武松登楼将楼上之人杀尽而去。

除恶蜈蚣岭

武松在鸳鸯楼,杀死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连夜越城而走。孟州知府着人缉拿武松。张青介绍武松到二龙山宝珠寺找鲁智深、杨志处去。孙二娘母夜叉教武松打扮成行者,当时来到蜈蚣岭。武松经过蜈蚣岭时路遇一恶道人,在此欺凌良家妇女、劫掠财物,与之冲突。武松杀死恶道及其道童,解救了那女子,将恶道的财物给了那妇女养家,遣她回家。

5.豹子头——林冲:

典型情节:误闯白虎堂(7)、棒打洪教头(9)、风雪山神庙(10)、雪夜上梁山(11)。性格特点: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林冲棒打洪教头

柴进庄里有一武师,人称洪教头,很瞧不起林冲,想和林冲比试一番。刚开始,林冲几番谦让,不想洪教头更是嚣张,林冲只得与他比试起来。只几个回合,洪教头的脚步就乱了。林冲把棒在地下一挑,直扫洪教头,只两下,洪教头就扑的倒地了。洪教头为此羞得满脸通红。

豹子头误闯白虎堂

高俅为让其子高衙内达到霸占林冲妻子的目的(起因),设计陷害林冲,以看宝刀为借口,骗林冲进入军机要地白虎堂,并以林冲带刀私闯白虎堂治他的罪(经过),把林冲刺配沧州(结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得罪高太尉, 高太尉欲害林冲,将他发配往沧州。林冲到了沧州以后, 高太尉用钱打点牢里的上上下下,让林冲到草料场去看守.林冲到的那天,天在下雪,他就去附近的村里买酒,回来后,他住的草屋被风吹倒了,因此他冒着大雪去山上的山神庙躲雪,无意听到陆虞候等人的话,明白了事情的原因。林冲大怒便杀了陆虞候等人.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雪夜上梁山

人物情节论文 第6篇

关键词:祝福,抢醮,卫老婆子,小人,庸众

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祝福》的读者都会记得这样一个情景:在鲁镇做 工的祥林 嫂有一天 在河边正 准备淘米,突然从河上一艘白乌篷船里跳出两个男人来,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将她拖进船里,用东西堵住 她的嘴,捆在船板上。紧接着有两个女人走上船,一个是鲁镇人不认识的祥林嫂的婆婆,而另一个就是被鲁镇人认出来了的卫老婆子。参与这次绑架的两男两女分工明确,整个绑架过程干得干净利落,显然经过精心的谋划。其中的卫老婆子在当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整个绑架行动的关键人物之一。

一、卫老婆子是整个“抢醮”过程中主要的谋划者和实施者

1.在选择“抢走”还是“领走”祥林嫂的方式上,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家人做了周密而慎重的考虑

首先,事前串通一气的卫老婆子与祥林嫂的婆家人深知,祥林嫂必然 不会被他 们“领走”。因 为祥林嫂 知道,自己一旦被严厉的婆婆领走,就意味着失去人身自由,面对她的必然是被婆婆卖掉的悲惨命运。其 次,祥林嫂在鲁四家“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的工作作风和工钱低廉让鲁四夫妇着实满的工作作风和工钱低廉让鲁四夫妇着实满意,若到鲁家“领走”祥林嫂,鲁家可能不会轻易答应的。再次,作为“中人”的卫老婆子心里明白,祥林嫂当初经自己介绍到鲁家做工,时隔不久,又伙同祥林嫂的婆家人提出“领走”祥林嫂,势必引起鲁家的不满,甚至遭到阻挠。因此,选择“领走”祥 林嫂这种 方式显然 不切实际,也难以得手。于是选择“抢走”祥林嫂。

按理说“抢走”具有暴力性、野蛮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自然要比“领走”更有风险。而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家人之所以敢采用“抢走”的方式,甚至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实施“抢走”的原因,主要与当时盛行于江南地区的“逼醮”“抢醮”的社会 恶习紧密 相关。所谓“逼 醮”“抢醮”是指以暴力手段诱胁、威逼寡妇改嫁的一种野蛮行径。这种现象在清代乃至民国时期的江南地区普遍存在。如光绪《罗店镇志》卷一《疆域志·风俗》记载:“孀妇不从,夜半率众破门而入,赤身卷去,逼勒成亲,致关人命,谓之‘逼醮’,又曰‘扛孀’”;光绪《南汇县 志》卷二十《风俗》记载:“乃有强娶孀妇者,诱其远族,私立婚书,夜率鼓乐,破门而入,挟妇升舆,谓之‘扛孀’”;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俗》中也有“寡妇不愿适人,抢去逼醮者,谓之‘抢醮’”的记载。导致这种社会恶习盛行的主要原因,一是日益 高涨的聘 礼,使贫穷人 家无力娶 妻。而购买寡妇,价格便宜,手续简单;二是重男轻女的观念使生女之家不愿养女,从而导致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男子觅偶十分困难,娶寡妇要比娶未婚女子所需聘礼少很多;三是寡妇婆家人觊觎寡妇财产,勾结无赖棍徒强嫁。以上原因也催生了专门从事逼寡妇改嫁或伙同他人强抢寡妇转卖他方的不法棍徒。巨大的利益驱使,让这些不法棍徒朋比为奸,形成流氓团伙。不法棍徒们与寡妇亲族甚至地方衙门胥役狼狈为奸、互惠互利,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加之政府打击不力、法不治众,最终使得这些不法 棍徒肆意 妄为,公行不忌,也使得“逼 醮”“抢醮”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至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家人敢采用光天化日之下“抢走”祥林嫂的方式,其原因与动机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卫老婆子扮演的正是不法棍徒角色。也正因为如此,鲁镇上有头有脸的鲁四夫妇面对自家女佣被抢的事实,也只好“心平气和”地接受,虽怒却不愿多言,也不敢多言。

2.在选择“抢走”的时间和地点上,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家人也做了周密而细致的谋算

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毕竟,此时的祥林嫂正在鲁四家做工,若到鲁家破门“抢走”祥林嫂,势必惹怒鲁四夫妇,遭到阻挠,“偷鸡不成蚀把米”。因而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是 决定这次“抢 醮”成功的关 键。卫老婆子与鲁家有着多年的主顾关系,她熟悉鲁家的生活情况,知道鲁家的佣人会在做饭前到河边淘米洗菜。选择在饭前、河边实施“抢醮”,一是此时河边人少,不易被人发觉;二是容易得手,又极易逃离。因而选择在饭前、河边是实施“抢醮”的绝好时间和地点。在实施“抢醮”的十多天前,祥林嫂的婆家人就来到鲁镇打探情况,祥林嫂在河边淘米 时,就远远地 看见“几个 男人在对 岸徘徊”,看起来“很像夫家的堂伯”,预感到“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由此可见,在选择“抢走”的时间和地点上,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家人是做了周密而细致的谋算的。

3.在“抢走”祥林嫂时,卫老婆子与祥林嫂的婆家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祥林嫂被“抢走”,小说主要是通过“看见过的人”简单叙述了一下从白乌篷船里“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的大致过程。实施“抢醮”的两个男人出其不意,动作迅速、干净利落,将“哭喊了几声”的祥林嫂的嘴堵上,并捆住祥让她躺在船板上。从“被劫现场”看,丝毫没有凌乱。祥林嫂淘米用的淘箩 “平平正正 的放在岸 上”,菜也放在 旁边。可见,实施“抢醮”的两个男人动作神速,经验老到,显然经过周密谋划。

就在两个男人“抢醮”之前,卫老婆子与祥林嫂的婆婆来到鲁家向四叔、四婶提出“领走”祥林嫂。其目的,一是为“抢醮”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依据:“领走”祥林嫂既是祥林嫂婆婆的主意,也得到了你鲁家的同意,至于我们怎么“领走”,什么时候“领走”,则是我们的事了;二是趁机将祥林嫂做工所得工钱占为己有。面对婆婆来领儿媳回家 的“正当理 由”,鲁四也只 能不情愿 地说道:“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于是“算清了工钱”,将祥林嫂的衣物交给了祥林嫂的婆婆。

在“抢醮”得手后,祥林嫂的婆婆和两个男人迅速撤离鲁镇,卫老婆子却留了下来。她明白鲁四夫妇迟早会知道他们“抢走”祥林嫂的真相,这必然引起老主顾的不满乃至愤怒,更何况当 初是自己 将祥林嫂 荐到鲁家 做工。为缓解和消除鲁四夫妇的不满和愤怒,她又立即出现在鲁家,向鲁四夫妇赔罪,声称自己“上当”,不知道祥林嫂是瞒着她婆婆而偷跑出来的,并且向鲁四夫妇承诺“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卫 老婆子凭 借自己的 三寸不烂之舌,经过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的美妙说辞后,为自己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整个“抢醮”情节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 的细节:当两个男人将祥林嫂拖进船中堵上她的嘴,“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接着”一词意味着祥林嫂被抢到船上没多长时间,到鲁家处理完“提出‘领走’祥林 嫂、算清工钱、拿 回祥林嫂 衣物”等一系列事情的卫老婆子与祥林嫂的婆婆就迅速回到船上。前后时间间隔之短,时间计算之精准,即使是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此配合默契。

纵观整个“抢醮”过程,卫老婆子与祥林嫂的婆家人处心积虑、谋划精心周密、分工明确、表里为奸、配 合默契,成功地实施了对祥林嫂的绑架。

二、卫老婆子在整个“抢醮”中的形象及意义

1.唯利是图的“中人”

作为“中人”的卫老婆子,在鲁镇活动空间广阔。她游走于鲁镇内外,穿梭于大户人家与下层佣工之间。多年做的“中人”经历,使她巧舌如簧,练就一副伶牙俐齿。她把唯利是图作 为自己“最 本能”的行事 起点和底 线。当她的利益与道德发生矛盾冲突时,她所选择的首先是自己的利益;当有利可图时,她会不顾一切。她领 着祥林嫂进了鲁四的家门,又不顾祥林嫂的死活,伙同祥林嫂的婆婆将祥林嫂抢了回去。

她是一个典型的拜金主义者。对金钱,她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敏感和理解。她到鲁家拜年时,在四婶面前盛赞祥的婆婆“精明强干”,卖掉祥是“多么好的打算”,话语中无不流露出艳羡。对于金钱,她有一段精彩的叙述,说祥林嫂的婆婆卖掉祥“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只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说到手了“八十千”,意在说明祥的婆婆卖掉祥林嫂得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说财礼只花了“五十”,而有意省去了“千”,意在说明祥的婆婆以最少的钱为儿子办理婚事;说还剩“十多千”,意在说明祥的婆婆最后还有一笔数目不少的钱剩下来。卫老婆子对金钱的垂涎,在这里一览无遗。

她善于左右逢源,“喝的醉醺醺的”她游刃有余地生活在那个时代与社会。她以“中人”的 身份连接 和影响着鲁镇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那个鲁镇社会历史文化形态与精神风貌的一个重要载体。

2.狠毒卑劣的“白蚂蚁”

在江南地区把专门从事逼寡妇改嫁或伙同他人 强抢寡妇转卖他方的不法棍徒称为“白蚂蚁”。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俗》记载:“专为寡妇做媒贩卖于人者,俗谓‘白蚂蚁’。”民国《沙川县志》卷十四《方俗志》中也载:“横沙恶习,莫盛于抢醮。彼痞棍流氓,见有青年 孀妇,多方调唆,威胁恐吓,利其嫁而攫其货。甚至贫家有夫妇女,亦被诱胁离异,威逼改嫁,从中渔利。此辈名曰‘白蚂蚁’,乡畏之如虎,含冤莫伸。”关于“白蚂蚁”的含义,清代的龚炜在其《巢林笔谈》卷四中解释说,“郡人有收取妇女,涂饰买人做卑妾者,谓之‘瘦马家’,盖以娇养得名。居间谓之‘白蚂蚁’,言其无缝不栖也”。卫老婆子伙同祥林嫂婆家人抢走祥林嫂的野蛮行径不正说明她充当了“白蚂蚁”的角色吗?她见利忘义、左右逢源、内心狠毒、手段卑劣。从某种意义上说,卫老婆子 身上折射着当时封建礼教统治下社会黑恶势力对祥林嫂迫害与摧残。可以说卫老婆子这个人物的设置,使小说中的鲁镇的社会形态结构表现得更加完整,使作品更能多方位、立体地展示封建落后的村镇社会景象,揭示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土壤。

3.不守本分的“老嫚 ”

浙江的宁波、绍兴等地区,明清以来 直至民国 有过一个贱民阶层,被称为堕民,又叫惰民、惰贫。鲁迅先生在《我谈“堕民”》一文中就对堕民缘起和所从事的职业做过介绍。周作人先生在其《堕 民的生活》一 文中对堕民生 活也做过 叙述。堕民中,女子婚前 称“嫚线”“小嫚”,婚后则称“老嫚”或“喜婆”。每户 人家均有 固定的老嫚走动,每逢四时八节及主家娶媳嫁女、弥月得周、建房迁居、寿诞丧葬时,老嫚均上门道喜或吊唁并帮忙服务。求得主顾一些赏钱或酒、饭、粽子、水果和菜食之类的赏赐。老嫚去世,由其媳继承,代代相传。非至极穷,绝不愿与旧主人断绝关系而将走动权出卖与其他老嫚。老嫚对主顾家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她们对主顾家忠心耿耿,服务出色,而且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说话乖巧。

小说中,卫老婆子似乎与鲁四家也存在着类似老嫚与主顾的关系。她一方面对“老 主顾”鲁四夫 妇的脾气性格十分了解。“抢走”祥林嫂能够得手,两次荐祥林嫂能到鲁家做工,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得益于卫老婆子对鲁四夫妇脾气性格的熟悉。另一方面她对鲁家的情况也十分了解。当四叔家为找佣工而发愁时,她领着祥林嫂来了;祥林嫂被抢走后,她许诺四婶再“寻一个好的”;后来,在四叔家“凑巧要换人”时,她又适时地再次领来了祥林嫂。看来,卫老婆子 有为四叔 家引荐佣 人的责任。“新正将尽”时,卫老婆子到四叔家拜年,并道歉说,回了一趟娘家,来得迟了。若不回娘家,首先当到 四叔家拜年。看来,卫老婆子 有到四叔 家拜年的 习惯。最后,祥林嫂被鲁家赶走,鲁四夫妇“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看来,卫老婆子应向主顾承担荐人不当的责任。所有这些,不正说明卫老婆子实际上就是在四叔家游走的老嫚吗?祥林嫂被抢后,卫老婆子请求四婶原谅时说“对不起主顾”,这就更加明确地表明了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卫老婆子正是代表着“堕民”这一社会特殊阶层,由于其身上所具有的“中人”和“白蚂蚁”的特征,又使其不像通常意义 上的对主 顾忠心耿 耿、服务出色 的“老嫚”,她是一个不守“堕民”本分而“异化”了的“老嫚”。

4.麻木愚昧的“小人”和“庸众”

人物情节论文 第7篇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说,意义并不在语言的表面,而是存在于框架里。读者要明白某文本,条件是该文本激活了存在其他认知中的对应框架,从而使他获得这些语言符号的含义。因此,译者要做的便是“在目的语中找到并采用能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框架的语言表达形式。”[7]本文正是在框架理论的基础上,试图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牡丹亭》的译文,来分析译者在故事情节处理和人物角色重塑造上是如何再现故事的原委以及人物的特色,来探讨框架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 故事情节处理

明传奇的《牡丹亭》和是中国戏剧作品的典范,它和元杂剧《西厢记》并誉为中国古典戏剧的“双璧”。《牡丹亭》以爱情为题材,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其情节“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与历史中传统戏剧作品无异。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相对于元杂剧通常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的形式,传奇分出(相当于“场”)而不分折。《牡丹亭》共五十五场,其每一场都有相对应的小标题。要求能对戏剧中每一出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和总结,反应出的是该出戏的核心意义。其标目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因此译者对标目的处理,更能反应出不同译者是以何种视角去看待剧中的情节,其处理方式,采取的翻译策略又是怎样的。

例如第十回“惊梦”,主要讲杜丽娘因教书先生陈最良讲授《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而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春香一起游览了后花园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与梦中与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云雨之情,却不想被母亲打断。随后才引发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我们可以从汪译“惊梦”“an amazing dream”与白译“an interrupted dream”看出两位译者想要突出的内容以及想要为读者设定的框架区别在哪。Amazing一词主要还是指惊人或是吃惊的,此词让人联想到的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人们常常会把它与surprising,Astonishing,impressive等词相联系。正是丽娘那不同寻常的,与现实世界相违背的梦,才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她那被封建社会过度压力的内心,也只能通过这荒诞而异于平常的一梦得以实现。Birch用interrupted一词,更多是出于“春梦”被打断,好事被扰,与柳梦梅好事被阻止的不快心理,偏重从丽娘的心理角度来书写的,虽与“惊”相差较远,从剧中情节来看,更多地属于异译,但此译法却让读者加深对故事情节的进一步探索,引出接下来的这一回---“寻梦”。

再看看剧中交待丽娘之死时,译者又是如何处理的。第25出“忆女”主要还是讲老夫人追忆女儿丽娘,感慨自己身老凄凉,而春香也百般思忆小姐生前的好。这一出主要是借春香之口交待丽娘之死。

[贴]春思无凭,断送人年少

(枉译)The dreams in spring are groundless,

Yet they deprived the life of a lass.

(白译)helpless against spring longings,

So young to take leave of life.

丽娘游园伤春,因无凭的春思,而早早断送了性命。汪译以dreams为主语,梦有好坏,也有坏梦,这一梦,在春香眼里虽无端无由,却夺去了小姐年轻的生命。烘托的是以春梦为主题的故事背景。Birch译文以helpless为主语,因对春天的渴望与思念无助而感怀,最终带走了年轻的生命。Birch译文所用的Helpless让人想到春香可能真正觉察到了小姐丽娘内心的波动,这细微情感的观察,与其说是出自春香这个单纯而迟钝的丫头之口,还不如说是译者白奇在感慨丽娘内心的茫然无助,借春香之口而道出自己的想法。

2 人物性格的塑造

Fillmore认为语言活动是一种心理认知行为。主张从语言使用者的内部即从讲话者的心理过程探索语言意义在概念框架中的形成和理解。框架理论涉及讲话者的视角(perspective)问题,即指讲话者看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句子可能有不同的视角。同样,不同的用词,所产生或是表达的意义内涵,也是不同的。

剧本《牡丹亭》讲述“才子佳人”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欲望与情感的传奇。《牡丹亭》中光鲜亮洁的杜丽娘形象,虽然让人难以忘怀,但她身边的另一个女性形象春香同样是熠熠生煇,光彩照人。春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剧中的塑造的一个婢女形象,她与剧中人物杜丽娘相互呼应。汤显祖笔下的春香性格泼辣大胆却简单而天真。她的身上同样寄予了作者的创作理想与热情,是剧中人性“真”美的直觉展现者,负载着那个时代深厚的文化内涵。《牡丹亭》原文中的春香形容,很大程度上是从她爱美爱自由的天性出发出塑造的。春香崇尚自然之美,在那个“自然”遭受了压抑,扭曲的人性面前,已失去其存大价值与意义,自然的美已被人们普遍漠视的时代中,春香是第一个发现自然之美并表现出极大的生命热情的。正是这样一个单纯爱美的丫头,译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旦作恼介]劣丫头哪里来?

[贴笑介]溺尿去来。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

汪榕培译:

DULILIANG:Where have you been,nasty maid?

Chunxiang:(smiles)I’ve been to the toilet.

I went by a big garden overgrown with flowers and willows.It’s fun over there.

Birch’s translation:

BRIDAL(annoyed):what have you been doing,silly creature?

FRAGRANCE(laughing):peeing.But I found a lovely big gar-den full of pretty flowers and willows,lots of fun.

“劣”在汉语中常形容恶的或是坏的,低下或弱下的。如恶劣,卑劣,顽劣。剧中丽娘叫春香“劣丫头”主要因为春香本来陪着丽娘来读书,侍奉陈最良的,可是一会子工夫却不见人影,待到再见她时,便略略责备她不好好待着,性情顽皮,不顺从,汪教授把“劣丫头”译成“nasty maid”,而Birch译成的是“Silly creature”。nasty一词在形容人时常批对人不友善,性格有缺陷,往往给人以一种不愉快甚至厌恶的感受。“Nasty maid”在译者看来,丽娘眼中的春香更多的是不顺从的侍女。而Silly常常形容人愚蠢而不明事理,Birch译为“Silly creature”让人脑中闪过的是一个没头脑却好玩的、傻傻的孩子形象。再看一例:

“她更直言不讳地说“《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哥唤茶。”

汪译:Wise Saying s from the Ancient Times

Really bothers me;

It’s only fit to make the parrots cry for tea.

Birch’s translation:

SPRING FRAGRANCE:Words of worth from the ancients-----what a deadly thought

But when I’m through

I’ll be able to teach the parrot to order tea

对比汪译本和Birch译本可以看出,汪译更注重文体修辞和语言美感。春香有着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厌恶上学堂,不喜读书,更热爱大自然,宁可与鹦鹉做伴嬉戏玩耍。汪先生用了“bother”与上句“昔氏贤文”紧扣成一句,贴合原文,而Birch将“把人禁杀”转译为一感叹句,感情更为直接有力。“教鹦哥唤茶”中“教”字可谓多重意思。“教”字在这里可指指导、训诲,或是是使、令之意。如“风能教船走。”“教”在这里又可指传授之意,如教课。Birch用“teach”更偏重指导之意,而汪先生用“make,cry”等词让人忍不住想到的图面是一个调皮的孩子逗弄鹦哥的样子,甚是可爱。正是这种行为表现出了春香如孩童般的心性以及内心的对美和自由的需求,这种朦胧的认识、不自觉的行为,更可说是汤显袓本想要表现的心境和愿意。

游园时杜丽娘触景伤情“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it’s true that there’s more than enough to be seen,but what though we visit all the scenic spots?”满腔心事,无处可诉;而春香却兴致冲冲“观之不足”。“There’s more than enough to be seen in the garden。”用的都是more than enough to be seen,两样心思却成鲜明对比。正是“fun,bother”及一个一个生动的感叹句,让春香这个人物更好地在译本中得到了还原,也让读者明白,春香最终不过也只是杜丽娘影子似的人物,陪衬丽娘,突出丽娘,使杜丽娘显得更深刻、更成熟。

3 结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主要还是从语言使用者的内部,心理过程来探索语言之间的异同之处。通过运用框架理论,分析不同译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透过语言的表层分析看到,不同译者在概念化过程中对意义识的差异。这样也便于今后的读者和翻译研究者们对译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人物个性和角色的更好把握。

摘要: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强调视角的不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对同一种情景进行描绘时,不同词汇和句法选择,即不同的表达式都会展现出在译者的认知域里想要突出表达的内容。框架理论在翻译现象研究过程里,尤其在不同翻译文本的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于Snell-Hornby所说的,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是:翻译不是词与词的配对,而是着眼整体、重造格式塔的过程。该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对《牡丹亭》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看不同译者在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下如何理解文本内容,重塑人物角色。

关键词:框架理论,人物重塑,情节处理,牡丹亭,文本内容

参考文献

[1]Birch,Cyril,trans.The Peony Pavilion[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2.

[2]Fillmore C J.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C]//Cogen C,Thompson H,Thurgood G,,ed al.Proceedings of the Berkeley Lingulist Society.Berkeley: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75.

[3]Fillmore C J.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 di Semantiea,1985(6).

[4]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96.

[5]Wang Rongpei.The Peony Pavilion(Translated)[M].Changsha: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0.

[6]汤显祖.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3).

[8]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墓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人物情节论文 第8篇

有人说作者萨基是生活意外和奇遇的制造者,用“雕虫小技”将简单无聊的生活琐事写得趣味横生、出人意料也深刻辛辣,而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位人格检验师兼生活喜剧的导演,用刻意为之的随意可能性,将自诩不凡的“无聊有闲者”——上层社会中产阶级引入起伏跌宕、曲折有致的情境中考验,验出了自以为是、无聊透顶的可笑真身,上演了一幕幽默辛辣的讽刺剧。

而其中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现等等,无疑都受益于情节的延宕,正是延宕下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综合作用带来的暂时的表面缓和,在实际上加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和小说的表现力,也使得人物形象的丰满和主题思想的强化有了充分的空间。

在整篇小说中,情节的延宕作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第三人称叙述手法的采用,即读者只能通过格茨比的眼睛知晓一切,面对一个被遮蔽的世界,不存在看透一切的全知全能者;其次是刻意安排的巧合转折的情节,暂时缓和了矛盾,推迟了真实情况的暴露和揭示。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首先,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的采用,必然导致读者对小说中其他人物(即老人和年轻人) 的认识受到主人公格茨比视野和认知的限制,仅限于对其表面行为的猜测和臆断,而更多地了解和关注到盖茨比本人的行为及心理活动。同时,由于盖茨比依据极其有限的信息, 就对两人进行了过于自信的描绘和定位,这在加强盖茨比自以为是、喜好挖苦嘲弄他人获得无良趣味的形象的同时,由此带来的对老人与年轻人真实身份的形象的认知上的延宕, 也使得老人与年轻人的形象更加模糊而神秘,增强了读者的期待感和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从而增添了不少悬疑的色彩。 正是在这种延宕带来的对比,及盖茨比人物形象的暴露无遗与其他两人人物形象神秘遮蔽的强烈对比下,盖茨比自以为是、以嘲弄为乐的人物特征得到了彰显和强化。

其次,在情节安排上的延宕,则为盖茨比形象的进一步暴露和展示提供了空间。如老人出现不久后,他就仅凭外表观察和主观臆断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人物处境摹写,猜想老人无比悲惨凄凉的生活状况和极其卑微的社会地位。在更多的有关老人的人物信息暴露之前,作者急切地安排老人离开现场,由此借离去的背影引发盖茨比更深入的臆断,同时使新来的年轻人取而代之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迅速切换, 丝毫没有影响到盖茨比对身边角色继续进行自信而敏感的洞察。甚至更进一步,盖茨比主动与年轻人开始了交谈,在更复杂和间接的故事信息中自以为是地运用着自己的猜想和判断。在盖茨比认为身处骗局想要揭穿时,年轻人态度不明地离开又是一重情节的延宕,推迟了真相的显露。直到老人回来找香皂、真相大白为止,盖茨比倾听年轻人遭遇而仔细分析、提出质疑时的谨慎与多疑;发现香皂而赶去寻找年轻人并提供帮助时所展现的助人为乐的爱心、知错能改的品质;以为自己错看好人而自责后悔、吸取教训时展现的自省精神等等,无疑都进一步丰满了这一上层社会中产阶级的形象,使之更加栩栩如生、真实可感。而当真相大白之时,出乎意料的反差如一记耳光响亮地扇在主人公盖茨比的脸上, 之前质疑年轻人遭遇时的谨慎多疑,“帮助”年轻人时的无比热心与发现“真相”后的后悔自责都显得那么自以为是和可笑。

同时,本小说的主题表现采用了典型揭示法,即是通过创设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得以揭示的,因而具有深刻性、典型性和社会性。其中典型人物中产阶级诺曼·格茨比的塑造,如前文所述与(第三人称叙述手法的采用和刻意安排的巧合转折的情节所带来的)延宕手法密不可分,因此延宕手法在促进人物成功塑造的同时,也促进了主题的揭示。也正是延宕下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综合作用带来的暂时的表面缓和,在实际上加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冲突性, 将疑问和冲突积压到小说结尾,以出人意料的结局的方式得以释放,是对诺曼·格茨比的有力嘲弄,也增强了讽刺的力度,强化了主题。

综上所述,《黄昏》中延宕手法的采用,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现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小说本身手法灵活多样,幽默风趣富于表现力,构思巧妙,结尾出人意料,主题鲜明而深刻具有反应时风的社会性,不愧为萨基这一生活意外和奇遇的制造者的佳作之一,值得品读和学习。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萨基的著名小说《黄昏》的内容进行解剖来分析情节的延宕对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的作用。

上一篇:上消化出血护理下一篇:汉语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