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2024-05-30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精选11篇)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第1篇

1 交通运输事业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十年来, 辽宁跃上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增速持续超过东部沿海省份、经济总量位次前移三个大的台阶, 取得了全面振兴的重要阶段性成果。2013年,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71万亿元, 是2003年的3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 , 年均增长12.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341.8亿元, 是2003年的6.9倍, 年均增长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8元, 是2003年的3.2倍, 年均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523元, 是2003年的3.2倍, 年均增长13.6%。十年时间, 辽宁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实现了具有辽宁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复兴。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之所以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 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振兴战略实施的这十年, 是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

(1)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路网结构。全面完成了重大交通设施建设规划布局, 迎来了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 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 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通道, 县乡村公路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四通八达的路网格局。到2013年底, 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1.1万公里, 公路密度达到75.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023公里, 14个省辖市和99%的陆地县 (市、区) 全部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全部达到铺装路面, 乡镇、行政村全部通油路。建成了一条1443公里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大通道。已通车高铁1026公里, 在建高铁903公里, 特别是哈大高铁的运营, 使辽宁进入了高铁时代。

(2) 港口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13年底, 全省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382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94个。全省已经形成以大连、营口港为主要港口, 丹东、锦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 盘锦、葫芦岛港为一般港口的层次分明的港口布局。2013年, 全省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8亿吨, 连续四年净增1亿吨, 是2003年的5倍, 年均增长17.6%。其中, 集装箱吞吐量1798万标准箱, 是2003年的8倍, 年均增长23.2%。其中, 丹东港吞吐量突破1亿吨, 成为继大连港、营口港之后第三个亿吨大港。

(3) 客货运输能力有了大幅提升。2013年, 全省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9.3亿人、旅客周转量445.3亿人公里, 分别是2003年底的2.3倍和2.7倍, 年均增长8.5%、10.5%;完成货运量19.4亿吨、货物周转量2944亿吨公里, 分别是2003年底的2.9倍和13倍, 年均增长11.2%、29.2%。公路运输承担全社会客货运量始终在80%以上,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优势进一步发挥。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1.36亿吨、7857亿吨公里, 分别是2003年底的3.7倍和6.9倍, 年均增长13.9%、21.4%, 运量大、运距长、单位成本低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2 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需要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丰富的发展内涵, 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因此, 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辽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一是从国家层面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交通运输系统需要以改革统揽全局, 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机制, 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二是从政府层面看, 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 要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目标, 希望交通运输部门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特别是希望扩大交通投资, 拉动经济增长。三是从社会层面看, 社会各界对民生交通更加关注, 市民迫切要求解决乘坐公交难、打出租车难问题, 农民迫切要求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四是从行业发展看,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 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但管理和服务水平还不适应需要, 人民群众对此有意见。

综上所述, 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对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1) 立足全局抓交通。主要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谋划交通工作, 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确立的中心任务做好交通工作。抓住港航发展这个重点, 加快港口建设, 积极开辟国际航运线路, 在加快老港区改造的同时, 突出抓好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拉动作用的丹东海洋红、锦州龙栖湾、盘锦荣兴、葫芦岛绥中等4个新兴港区建设。抓住铁路建设这个重点, 加快沈丹高铁、丹大快速铁路建设, 开工建设京沈高铁, 启动盘锦至朝阳高铁联络线前期工作。抓住高速公路建设这个重点, 加快疏港高速公路建设, 开工建设沈阳至四平高速公路改扩建、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铁岭至本溪段等项目, 加快推进沈阳至山海关高速公路通道扩容工程前期工作。抓住交通物流发展这个重点, 实施港口物流、产业物流、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四大工程, 建设交通物流园区40个, 推动物流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抓住产业集群这个重点, 继续加强同全省10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重要企业的联系, 主动提供上门审批服务, 及时帮助基层和产业集群重点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2) 转型升级抓交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交通运输行业必须有所作为。通过综合战略规划、综合政策法规、综合标准规范来保证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 实现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集约化发展, 建立衔接顺畅、乘换便捷、运输高效的大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加快调整运力结构, 统筹客运车辆配置, 分别在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客运中推广大型高级客车、中高级客车和经济型客车。积极引导货运企业购置集装箱车等专用运输车辆, 推进道路货运车辆向专用化方向发展。加快老旧船舶更新, 推进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着力打造集约高效的运输船队。加快提高发展质量, 优化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提高公路建设土地、岸线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大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油改气”工作力度, 大力优化运输组织体系, 加快发展甩挂运输等高效运输方式, 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措施贯彻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3) 改善民生抓交通。改善民生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特别要抓好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和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村内道路建设, 每年维修改造农村公路4500公里, 修建村内道路4500公里。加快城市公交发展步伐, 完成5条沈抚城际公交化线路改造, 实现沈阳、抚顺两市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积极推进沈本、沈铁和营盘城际公交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 全省市区平均公交分担率要达到30%, 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万人拥有率达到14.5标台, 年均增加0.3标台。积极推进沈阳市、大连市交通运输部“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出租汽车管理力度, 做好《辽宁省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立法准备和实施工作, 认真贯彻国家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 提高出租汽车运营服务水平。

(4) 加强管理抓交通。加强管理是交通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机关到直属单位, 从制定规划到项目实施, 从建设发展到市场运营, 全方位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在公路管理方面, 强化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绿化, 提高高速公路大通道、重要干线公路、城市出口路、高速连接线等重要路段的绿化标准和水平, 积极打造干线和重要县级公路绿化精品工程。强化日常维修养护, 结合交通运输部国道改造示范工程活动, 积极创建精品养护管理示范路。强化高速公路施工组织管理, 加强各道工序间的衔接, 努力缩短维修养护封路和施工时间。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卫生间管理为重点, 制定工作标准, 建立考核评比机制, 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在公路路政管理方面, 继续以路政管理规范路建设为抓手, 加大路域环境和村屯路段整治力度, 进一步强化源头治超和路面执法。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钢材、水泥、沥青等主要建筑材料由建设单位统一组织采购招标, 工程需要的土石方、砂砾等地平材料由地方政府无偿提供料场, 征地动迁工作与沿线各市政府签订合同, 征迁资金一次包死, 有效降低高速公路建设成本。

(5) 改革创新抓交通。改革创新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动力。坚持和完善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四统一”模式, 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贷统还, 促进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启动实施农村公路体制改革, 将原来由省统管的县级公路下放到县级政府管理, 进一步确立县级人民政府在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中的主体责任, 彻底解决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不落实、管养水平不高的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精简行政职权项目, 能下放的审批项目要全部下放到位, 能交给市场的审批项目要全部交给市场;优化审批流程, 减少审批层级,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与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合作, 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科技攻关, 破解技术难题, 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3 辽宁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措施

(1) 完善交通运输领域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 交通运输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 交通运输部正在修订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期限, 按照收费偿还贷款、偿还有偿集资款的原则确定, 最长不得超过15年”, 没有给实行“统贷统还”模式的收费公路一个清晰的政策。比如, 严重超限运输危害极大, 但比照《刑法修正案 (八) 》对“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量刑标准, 道路上驾驶严重超限超载机动车的行为法律法规处理还较轻微。再比如, 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出台出租车管理、超限运输治理等法律法规, 但一直缺少上位法支撑。国家对出租汽车“油改气”缺乏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政策, 致使“油改气”的出租汽车大多为非法改装。应该说, 完善交通运输领域法律法规是有效促进交通运输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保障, 必须加快交通运输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

(2) 构建大交通管理体制。十七大以来, 交通运输行业按照“大部制”改革的思路, 机构进行了重组, 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铁路、民航、邮政与交通运输融合得仍然不够紧密。十八大对交通运输大部制改革思路又进行了再一次的确认和强调, 有关方面应尽早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规划融合。对交通运输发展与国土开发利用进行统筹, 对各种运输方式规划建设进行统筹, 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形成与国土空间、城乡格局相协调, 布局合理、有机衔接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要加强运营融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内在优势, 以促进联合运输为重点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 实现运输生产过程中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合作、合理分担和一体化整合, 进而带动整个货运与物流业转型升级。要加强管理融合。健全“大部制”体制, 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公共平台建设, 完善协调机制, 构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环境, 促进交通运输企业转型升级、集约化发展, 促进运输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调整趋于匹配, 显著提升整体效率和效益。

(3) 建立新的投融资体系。当前, 交通运输系统面临着化解历史债务和筹措发展资金两大难题。既不能只顾还债、不考虑发展, 也不能只顾发展、不管还债, 如何找到还债和发展的平衡点, 是摆在交通运输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是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同时还需要得到中央的政策支持。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交通运输事业是公益性事业, 交通融资平台的特殊性, 将对交通融资平台监管调整为监测, 并允许开展表外业务。要加强普通公路债务研究工作, 进一步加大对普通公路建设的投入, 逐步化解普通公路建设债务。要研究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公路建设债券,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路建设债券, 并争取出台允许开展公路资产证券化业务政策, 以降低融资成本、化解债务风险。

(4) 提升行业监管能力。交通运输行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窗口, 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水平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而且事关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形象。因此, 全系统各个领域都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树立交通良好形象。强化工程质量监管, 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管理, 切实加大工程设计深度, 抓好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 大力推行标准化、精细化施工。强化交通建设市场监管, 加强信用评价考核, 规范市场从业行为, 落实建设项目从业主体质量安全责任, 突出设计、材料等质量源头治理。强化道路水路运输管理, 加强对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的分类管理, 深入推进道路客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深化调整运力结构, 车辆、船舶按类型合理分工, 创新运输组织方式, 健全完善运输市场经营企业的考核标准和制度, 坚持企业优胜劣汰, 明确市场退出机制, 逐步建立运行规范、衔接顺畅、运转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5) 加快推进信息化。21世纪将是交通信息化的世纪。要紧紧围绕高效顺畅的运输服务、健全完善的养护管理、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运输、反映快速的安全应急、有力的科技创新等五大体系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 贯彻统一、整合、应用、提高的总体思路, 树立引领、融合、创新、服务的发展意识, 加快交通运输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当前, 要尤其注重加快发展智慧交通。积极开展综合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研究, 建设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云数据中心。强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牵引作用,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 加强信息系统整合, 推进数据联通共享, 促进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社会服务、应急保障等各个领域深度应用, 推动交通运输加快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 第2篇

第一、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在石化、冶金、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占绝对比重,代表新兴产业的电子产业,企业数占全省企业总数的2.2%;第二、资源日趋枯竭,替代产业难以形成。辽宁的煤炭资源已有百年的工业开采历史,经历了国民经济大发展时期的全力开采,到目前,以阜新、本溪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新兴的替代产业;第三、产业竞争能力下降,产品市场份额萎缩。面对国内外市场环境,辽宁多数国有企业的设备、工艺严重老化,自主发展的产业基础有所削弱。

我国信息化现状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国家工业面貌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信息通信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业以高出国民经济二三十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通信网实现了由人工向自动、由模拟向数字、由小容量向大容量、由单一业务向多种业务的转变,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覆盖全国城乡,连接世界各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革命,已经改变了中国工业化的面貌,它是40个工业行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支柱产业。

信息网络建设发展最快,网络经济充满生机

信息通信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企业,网络经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信息网络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趋势。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快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第3篇

关键词:辽宁省高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辽宁省高校应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及区域社会发展目

标,着眼于区域人才整体开发,以中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人才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充分利用省内的各种人才资源,为实现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一、辽宁省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科不强、专业不专

辽宁省教育厅已起草了《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条例(草案)》,“就业率低的专业应停止招生”等有关规定将以立法形式得以实现。这是对高等学校最低的和也是目前最难完成的要求了。高等教育在就业问题上已经与市场经济挂钩,所以专业与就业也就显示了巨大的矛盾:专业不符合市场需要;教育质量满足不了企业需要;资源有限;不具备足够的或最新的专业知识等等。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毕业出去的学生如何找到工作,这是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学校、教师不能转变观念,不能以市场、以学生为导向,那么,毕业出门的学生从企业产品的角度来讲也只能是个“半成品”而谈不上什么“产成品”或“商品”。辽宁省一些高校的问题是,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不强不特、趋同趋热的专业较多。省内有21所高校开设了法学类专业,39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18所学校开设体育类专业。IT类人才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仅本科计算机与技术专业布点数就达47个,许多学校还开设了各类IT人才培养学院。这些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质量难保。人才培养质量难保,又有哪个企业愿意接着为学生的下一步“学费”而买单呢?

2、双师型的师资比例严重不足

双师型的师资比例严重不足,教师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与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指导,从社会聘请“能工巧匠”的用人渠道也不够畅通,这也是一个比较严要的问题。大学生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第一线,用人单位用人的标准之一就是学生在该企业或该机构里能够胜任其工作,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就是得有一些前瞻性的知识或能力储备。“双师型师资”的教师,不是有一个教师资格证,又考了一个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就解决问题了。理论和企业实务的衔接还有一定的距离。“双师型师资”的教师,一是教师出身,二是得有该专业的实务操作能力,即实战能力。有实战能力的前提是已经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的教师,有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企业实习一段时间,这样授课才有针对性,知道该专业的理论落实到企业实务中,是怎样运用的,存在什么问题,有那些解决的办法,在课堂上提醒学生们应该注意些什么。但是,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和管理体制,并不适应双师型师资的要求,也没有足够的激励或支持的政策。如果教师总是按照书本上的讲,自己也不知道企业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对你讲的也会半信半疑;教师没有充分的第一手资料,讲起来也是干巴巴的、挺生硬的。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产还是教师,这已是不用争议的问题了。

3、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衔接问题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有很多历史的渊源。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或区域经济的需要,在特定高校设施特定专业也是有许多国家的高校已经做过尝试而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辽宁省高校的一些专业设置已严重脱离市场经济、脱离企业的真实需求。据有关资料披露,到2013年,辽宁以数控机床、船舶制造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以上,以软件开发、生物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以上,以会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以上,以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以上。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高校是否对自己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做过调整呢?招生计划及专业设置是否具有前瞻性呢?相反,有些专业又是每个学校都设置了,不同的高校相同专业的情况下,每个学校又有什么优势或是特色?千篇一律?有许多专业与市场是完全脱节,根本找不到用人单位。是学生配合学校配合专业,还是学校以学生以市场为导向?

4、培养人才的方式比较落后:墨守成规、标准答案

高校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于,现在的教学及考核学生的方式,墨守成规、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教师按照书本理论教学,期末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否,大多数情况下是以试卷决定学生某一转专业课程成绩的。成绩作为结果、结论性的指标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背书、背标准答案,背大块的演示过程。但是,这些理论的原理,在什么情况下用又该如何用等等问题,学生掌握得是否清晰?有些有案例背景的题目应该有各种可能的答案,因为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在很多情况下,因为人、因为时间、因为具体的企业背景情况是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的。参加了今年企业招聘应试的学生在应试之后才真正感觉到了:本来学的就少之又少,应试能够用上的就更少了。企业招人是招马上能上手的,企业也真的没空再来培训刚刚毕业却上不了手的“夹生”的学生。如果说学生不会,但说起话来一套套的,讲的吧还真没什么用,都是很空的大话套话。学生不缺乏“看书”的能力,“背书”的能力,缺乏的是知识转换的能力,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

二、辽宁省高校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如果招100名大学生,我会去中国,因为那里前几名的高校水平很高。但如果让我招1万名大学生,我就去印度招。因为那里的大学普及性比中国好”。这是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先生对中印高等教育进行的比较。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要求,值得我们辽宁省高校的教师用心地思考。

1、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社会职能。高校的教育改革一定是要做到:专业教育由窄口径向宽口径转变;培养模式由一体化向多元化转变;培养理念由强调共性向重视个性转变。将“打好基础、拓宽专业、加强能力、因材施教”作为教学改革的方针,坚持发展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性等多类型人才培养模式。辽宁省高等院校应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人才,及时调整学科及专业设置。应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市场,了解企业,努力加大高等教育贴近市场的力度,要面向东北三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有针对性的建设一批与就业市场有效对接的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使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社会同步。解决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校要以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活学校”,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不死不活的学校”。我们应该做一个“活”学校,做一个能够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有用人才的“活”学校。

2、加强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天安保险公司大连分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签署了协议,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天安保险学院,采用“3+1”模式,充分利用校企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搭建理论与工作的两个平台。所谓“3+1”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到企业实践1年。“3+1”特色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对口的实践舞台而不仅仅是讲台,为学生注入的是能力而不仅仅是学问,它为社会输送的是人才而不仅仅是毕业生。这样就缩短了就业上岗的过渡期,大大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优势,这是教学型学校的案例。如果是研究型的学校,就可以参照“清华大学”的做法。清华大学科研的模式是“把一个成果转化成一种产业”,也就是“带土移植”,其做法就是,为将课题成果转化为产业,课题组的教师要到“清华同方”的某一事业部做总经理、做业务骨干。这些教师只负责将科研成果予以技术化、产业化。诸如融资、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一系列具体事宜一概由公司统一管理。成果转化成技术、产业后,课题组的教师可以继续留在“清华同方”,也可以回到清华继续教书,再进行其他科学研究。清华人说,不是看着图纸就能造机器的,人需要细化,才能完成转换。因此,辽宁省高等教育应积极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创新之路。教师应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为驱动力,除广泛开展基础研究以外,还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应用研究,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工程服务,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的高等院校应解决专业课、专业设置与经济需求的关系,课程内容需要动态调整,应增设市场需求的选修课程、讲座及相关方面的培训;教师应采用“活页讲义”,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些之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个问题解决的方式是,第一,实习基地的建立,与企业、机关、中介机构“合作教育”。作为交换方式,教师可以为这些企业、机关、中介机构提供后续教育或是理论培训及专业前沿理论的介绍,让这些企业、机关、中介机构的“大拿”们给学生讲授市场前沿最新的实务及实际操作流程。第二,“一线”企业界兼职教师的聘用。企业界不乏对高等教育充满热爱之情的人士,他们既有相当客观的学历又有若干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及经典的案例。需要高校解决的就是学时与授课时间的安排,聘请过来,只要时间能对的上,就是最好的“双师型”教师。第三,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各种培训和学习,做到教师一直接受最前沿的理论与实务,同时拥有“双证”资格,并鼓励和给予一定的政策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可以将此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必要条件,这样会促使教师提高参加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因为,你考评什么,大家就会做什么。

4、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

辽宁省高等院校,除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与地方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研创新方式研究之外,还应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以保证有足够的实力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各学校可以聘请名誉、客座、顾问教授,开展“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辽宁省高校可联合建立“大学国际化基金”,用以资助海外学者聘请、教师国外进修、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承办国际学术会议。这样才能资源共享、把握学术动态、联合申请课题、联合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带动和影响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搭建平台。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外交流,开阔师生的视野,了解和明确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及不足,找对问题,明确方向,这样才能形成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作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素质视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氛围。“人人关心教学,一切为了育人”才能落实到实处。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人,但通过人可以改变的是理念、方式、教材、教学手段等。只有走出去请进来的次数多了,每一个教师都身临其境了,才能改变我们现在的“灌注”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标准答案的考试方式。强调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必须从教师做起。教师用功了学生才会有功。教师多接触市场一线的内容,多以理论来讲解、解释市场一线的案例,考核学生的方式也就可以灵活多样。在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之后,你让学生“打小抄”其也抄不到了。

同时,省内高校应该创新用人机制,激发教师人才创新教学活力;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办学创业的平台;构建人才施展才干、发挥作用的载体;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挖掘其聪颖,坚持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原则。这样,辽宁省的高等教育也就真正能够为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真正”的人才了。

参考文献:

[1]振兴东北的八大瓶颈与六大希望刘晓林 观察与思考2004.2

[2]东北振兴遭遇人才“死穴”:本地难留,外地难引 中国青年报 2004.2.24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适应新形势走出新路子温家宝 新华社 2003.8

[4]《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简章》辽宁省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 2008 4

[5]大连日报 大连新商报等

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策研究”。项目号20060101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第4篇

一、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辽宁所处的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作为国家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粮食生产基地, 是国家重点投资和扶持的地区, 并形成了大规模的国有经济, 这给民营经济的发展留下了狭小的发展空间。在这种特殊的体制环境下也造就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独特的发展状况。

(一) 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就及特点

1.经济效益提高, 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2009年,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890亿元, 同比增长20%;出口产品交货值1388亿元, 同比增长6.4%;利润总额2120亿元, 同比增长14.8%①。2010年, 辽宁民营经济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省中小企业厅公布的数据显示, 一季度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98亿元, 同比增长20.1%, 高于去年同期增幅1.1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309亿元, 同比增长18.4%, 高于去年同期增幅11.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549亿元, 增长24.9%, 高于去年同期增幅4.7个百分点。②民营经济已成为辽宁保增长的主力军。

2.民营企业数量及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

目前, 全省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58.2万个,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59.3%, 利润增长68.5%, 上缴税金增长47.1%, 均大幅高于总体增长水平。

3.全省各地民营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沈阳、大连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两个龙头, 一直延续健康发展的势头, 上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比重进一步增加;营口市民营经济经过多年努力, 已进入高产出、高回报、高贡献的全面增长阶段,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利润、税金同比增长均在25%以上;辽阳市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大幅增长, 辽阳钢铁集团、辽阳华兴化学品有限公司实交税金都超过100%。民营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一直相对滞后的辽西北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达到36%, 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4.民营企业出口增幅不稳定, 与发达省份仍有差距。

据统计, 2004年至2008年, 全省民营企业出口额连年上涨, 但增幅出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见表1) 。辽宁与发达省份民营企业出口也有差距 (见表2) 。

5.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中小企业集群初具规模, 经营领域逐步扩展。

辽宁中小企业利用地区性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依靠老工业基地大企业的正外部性,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 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 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的同时, 对当地的经济贡献也越来越大。据统计, 辽宁目前已有超过105个中小企业集群, 平均每个企业集群有125户企业。经营领域由原来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第三产业和加工配套产业, 向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型产业迅猛发展, 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6.吸收就业作用明显。

由于民营企业经营领域对就业准入门槛低、求职者择业的回旋余地大等特点, 提供了更多的城镇就业岗位, 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 辽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049万人, 新增就业人员68万人, 从业人数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76%。

7.产、学、研合作, 企业创新能力增强。

近年来, 辽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 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密切合作, 不断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目前, 辽宁省规模以上企业基本都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 民营经济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 辽宁的民营企业虽然处于速度和效益同步发展的最好时期, 但无论是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的要求相比, 与辽宁民营经济自身的发展潜力相比, 还是与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都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

1.缺少引领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大企业、大集团。

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 规模和实力还相对较弱, 缺少支撑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引擎。在2007至2009年500家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排序结果显示, 辽宁省上榜数量较少, 排名最靠前的企业也与排名第一企业与相差巨大 (见表3) 。

2.品牌效应不够明显。

品牌效应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的成功范例已经很说明问题。如浙江现有的5万多个注册商标中778个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全省共有驰名商标58件, 居全国之首。广东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58户企业中, 有20多户是民营企业。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缺乏打造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就造成了一种低水平重复生产、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不足的后果。

3.对外拓展能力不够强。

辽宁民营经济总体上开放程度不高, 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还比较缓慢, 自身主动进入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分工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对外直接投资创办企业、与外商合作的企业还不多。

4.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较低。

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能够产生集聚效应, 使得自身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达到发挥优势、提高效益的目标。然而, 当前辽宁民营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低, 互补协作效应不明显, 相对完整、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没有完全形成。这不仅造成了资产的重复投资的浪费, 影响自身的发展, 也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成长。

二、辽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 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倾斜, 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国家出台相应文件予以落实。如在金融财税方面, 银监会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从政策、机制、程序和方法方面, 制定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具体措施;证监会在逐步完善中小、创业板市场建设和完善, 并鼓励到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就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的保险产品和承保模式等出台新的措施, 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开发银行探索了“两台一组” (贷款平台、担保平台和社团组织) 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 拓宽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

2.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国内方面,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重点, 无论是政府机制、财税体制改革, 金融方面的完善, 还是垄断部门和服务领域的革新, 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国外方面, 经历了金融危机后, 各国尤其是处于东北亚的俄、日、韩等国经济开始复苏, 为新一轮的经贸做好了准备。

3.辽宁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辽宁省在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部署下出台了《辽宁省民营经济专项规划》、《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辽宁省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保障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 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退税大幅下降以及能源原材料涨价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冲击后, 国内4000多万中小企业发展深受影响, 东北地区至少有1/3的中小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尤其是对外依赖性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品牌、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受挫更加剧烈。辽宁石化行业中小企业有近80%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无法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近40%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外部环境对地区经济的冲击, 中小民营企业首当其冲。

2.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

从中小企业自身情况来看, 注册资本少、技术门槛低而较易创办, 因此成立时就存在着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品牌意识、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等问题并一直伴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而抵押实现困难、信用评级较低、贷款成本高、风险暴露大等使得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很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融资环境和观念也给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极大障碍。在股权融资成本较高、债券融资难以获得、内部积累普遍偏低等直接融资难以获得的现状下, 民间借贷目前既属于非法, 缺乏法律保护, 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 根本不能满足大量中小企业对发展资金的需求, 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技术力量薄弱, 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民营企业起点低, 加之资金匮乏, 导致企业技术水平较低, 高科技生产设备缺乏, 加之人才短缺、信息不畅等方面的原因, 致使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成为普遍问题。另外, 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也削弱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

4.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等因素存在共同之处,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民营企业产业构成极为相似, 多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企业数量虽多, 但行业范围较窄, 产业结构趋同, 构成档次偏低。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还有很大缺陷, 盲目发展, 无序竞争导致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产品附加值较低, 并对环境造成破坏,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单位:万人

5.观念和体制的束缚。

作为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体制和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虽然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鼓励、扶持非公有经济的政策, 但一些个别地方政府部门仍然存在着“重国企、轻民企, 重外资、轻内资, 重大企业、轻小企业”的旧观念, 这些观念的存在就会使各项政策在落实上打折扣。对民营企业的“歧视”造成了一些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差, 办事效率低的现象。很多政策在最终落实的过程中产生困难。

三、支持辽宁民营经济发展对策选择

(一) 政府坚持政策创新, 并积极搭建高端经济平台。对“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较快的政策继续坚持, 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又要借鉴吸收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 保证政策的创新性。争取知名度高、层次高的经济平台来辽举办, 如达沃斯论坛、中国中小企业节等全球知名高端平台。完善创业发展平台, 鼓励在辽创业。提高服务水平, 优化投资软环境。

(二) 改革财税制度

1.财政政策:

(1) 用好中小企业扶持、创新等一系列的专项资金,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 体现向“专、精、特、新、强”型企业倾斜的趋势; (2) 支持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 (3) 落实政府预算安排, 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 健全创业投资机制, 继续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2.税收政策:

(1) 所得税率方面, 统一内外资企业征税率, 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按20%的低税率征税。为了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平稳渡过金融危机, 实施从2010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 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 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按20%的税率缴纳所得税的过渡性支持政策; (2) 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进行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取得的收入, 凡符合规定免税条件的, 3年内免征营业税; (3) 完善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三)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是金融支持的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密切合作, 为全省中小企业, 尤其是成长型中小企业, 以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协作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专、精、特、新”技术产品为重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 用科技武装民企, 提高企业素质,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振兴战略中, 科技的力量必须加以重视和利用。在科研以及专利方面, 辽宁一直走在东北地区的前列 (见表5) 。辽宁还应充分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支持体系, 充分发挥辽宁的智力优势, 引导校企联合, 加快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向资源节约、低碳环保产业进军, 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为促进全工业基地的循环发展做出贡献。

(五) 提高民营企业外向程度, 积极融入东北亚经济区。民营企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内定位市场, 寻求发展, 更应发挥辽宁在东北亚地区的区位优势, 与俄罗斯、朝鲜、韩国和日本在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交流所长, 吸收经验, 参与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

摘要: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方针指导下, 辽宁民营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近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如何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尤其是财税、金融、科技等政策, 以确保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振兴东北,民营经济,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 33号, 国务院二○○九年九月九日发布.

[2]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5) 3号, 国务院二○○五年二月十九日发布.

[3]曹晓峰, 方晓林, 张卓民.2006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4]付百臣.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 (2009)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5]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005-2006)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6]王洛林, 魏后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发展现代物流,振兴老工业基地 第5篇

研讨现代物流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回顾了2003年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概况和存在的普遍问题.阐述了物流现代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应对策.

作 者:赵弘志 赵楠 作者单位:赵弘志(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赵楠(沈阳大学,人文与旅游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第6篇

记者:左主任, 您好。在辽宁的国有企业经过几年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国有资产总量在全省资产总量的比例大大下降, 请问我省国有资产总量目前的比例是否合理, 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我省国资委2009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左大光:经过几年来的深化改革, 特别是在国资委组建后, 进一步加大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力度, 使我省国有资产总量不断增大, 资产结构不断优化, 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一是国有资本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控制力、影响力明显增强。2007年与2004年比, 全省冶金、机械、煤炭、电力四个行业的国有企业资产增量、占全部国有企业增量的比重达到46.4%。二是国有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04~2007年, 三级以上国有企业户数下降32%, 但资产总额增长19%;所有者权益增长48.9%。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未完全解决。一是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 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还不多。煤炭企业、钢铁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国有经济分布仍很宽泛, 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国有资本。全省一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多分布在工业、批发零售等一般竞争性领域, 其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

2009年国资监管和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继续深化改革, 调整布局结构, 增强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管理, 推动省属企业科学发展, 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重点将抓好以下六项工作。一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全力以赴“保增长”。帮助企业积极研究和制定应对困难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二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继续深化和推动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新体系, 推进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结构调整, 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创建活动, 认真处理好国企改革遗留问题。三是贯彻落实《企业国有资产法》, 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方式,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 在省属企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五是以凝聚人心为宗旨, 努力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努力做到不减薪、不裁员。同时, 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六是进一步加强国资委机关自身建设, 提高做好国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我省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哪些举措, 国有资产的减持有哪些打算和安排、如何进行新的战略性调整?

左大光:国有资产监管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实现保值增值。在这方面, 全省国资委系统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国有资产统计评价体系和财务预、决算报告制度, 加强了产权管理制度管理, 全省统一的区域产权大市场基本形成, 不断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 加强了当期监督。二是建立了财务预算、经营指标核定、业绩考核以及年薪兑现“四位一体”的经营责任与考核激励体系, 以及业绩考核与企业党建、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工作有效衔接的机制。三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调整。通过大力推进改革, 有19户企业与中央企业联姻, 大连冰山、瓦轴等企业引进世界500强合资重组, 抚顺新抚钢、金城造纸等企业向有实力的民企转让股权, 全省61户国有大型企业已有55户完成改制, 改制面达到90%以上, 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

国有资产的减持问题一直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进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省国资委始终坚持国有资产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 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2008年, 我们出台了《辽宁省省属企业五年发展规划》, 提出了国有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原材料、装备制造业、能源类、现代服务业、生物制药等五大产业集群, 为省属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为保证实现以上战略目标, 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推进省属企业改革, 促进企业发展壮大。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联合重组等方式, 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 着重加强省属企业、省市属企业间的战略性整合和重组, 引导省属企业向五大板块集中, 提升省属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总体实力。同时, 深化股份制改革, 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 造就一批知名品牌,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拓展国有资本运作方式,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重点推动产业板块中的龙头企业上市, 实现国有资本的市场化和证券化, 并进一步把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三是做好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用重点项目牵动企业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到境外合作开发能源, 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资源性、战略性项目。四是进一步激发企业内部活力, 促进企业稳定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研究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能源消耗低、污染少的产业和产品。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记者:目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是否适应当前的需要, 是否需要调整?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在我省何时能够实行?

左大光: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经过5年的实践与探索, 具有辽宁特色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 已经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 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取得了明显成效, 维护了国有资产安全, 实现了保值增值。特别是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法》, 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权责, 标志着国有资产的监管步入了法治新时代。

从我省的情况看,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是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职责没有完全到位, 不利于从整体上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二是由于诸多因素, 当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同志对国资委这个特设机构的性质认识还不清楚, 在实际工作中, 有时还等同于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三是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还不完善。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规定, 国有资产监管的制度和体系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 如国有资产监管责任如何更好落实, 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如何监管, 对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等不同类型企业如何监管, 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如何继续推进, 董事会建设如何进一步加强, 市场化选聘经营者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 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如何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更加健全等问题, 还需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和完善。

对于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 省国资委十分关注, 并密切配合财政部门, 做了大量工作。省属企业的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工作已经于2008年开始施行了。去年上半年, 省国资委与省财政厅出台了《辽宁省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省属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的补充通知》, 明确了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征收的范围、口径、比例和有关程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 结合辽宁省实际起草了《辽宁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记者:近些年来, 沈阳市通过了6种模式对不同的企业实现改制重组, 这些模式是否能代表我省企业改革的方向?省国资委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下, 如何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 不良债务的处理等工作?

左大光:近年来, 沈阳市从本地和企业实际出发, 采取六种方式, 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全省各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 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因企施策, 不能搞“模式化”、“一刀切”。2005年, 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对加快推进地方国有大企业改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除大型煤炭企业和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实行国有绝对控股外, 其他地方国有大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吸纳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资入股, 改制为股份制企业,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具体操作实施中, 要求要坚持分类指导, 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 推进企业改革。

对关于职工安置和不良债务的处理工作, 我们主要坚持注重改革质量, 规范改制操作, 确保改制过程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一是坚持改制的审批程序公开透明。明确了省国资委内部的审批程序和各处室职责。二是对改制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特别是职工安置、离退休人员费用与管理的落实、资产处置以及投资者的资金到位等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三是严格实行民主监督, 保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必要事项的决策权, 明确规定, 在改制时必须实行“两个公示”和“两个审议”:即资产评估的结果和职工安置方案必须向全体职工公布;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其中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由职代会讨论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改制企业和职工队伍的稳定。

记者: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我们在2008年安全生产中取得了哪些成绩?2009年我们将如何做好省属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左大光:省国资委高度重视省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按照“三督促”、“二参与”的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 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突出位置。2008年,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部署,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全面完成了“隐患治理年”的各项任务。同时, 进一步完善了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经过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的共同努力, 2008年, 19户省属企业均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安全生产事故指标也控制在了标准之内。省国资委系统完成了省政府制订的安全生产签状目标, 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达标单位”。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研究 第7篇

老工业基地改造是中央重振东北的战略性举措, 是东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东北的问题关键是政策指导不到位要不断完善现有政策与提高执行效率。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任务和目标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和指导原则。通过制定政策, 以确定行动的目的、方针和措施。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 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政策的正确与否和好的政策能否贯彻执行, 关系着国计民生, 决定着群众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对政策的研究, 对进一步提高党的政策水平, 强化执行意识, 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老工业基地现有政策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3]11号) , 到目前为止,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主要有:

1.1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规划

20 03年以后,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实施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 这三个规划已经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 (简称东北办) 批复同意。与此同时, 东北许多老工业基地其他城市也相继制定实施了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国家有关部门也编制完成了相应的专项规划, 如中组部、人事部制定并由中办国办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同时选调了9 4名干部到东北任职、挂职。中宣部组织全国各大媒体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 振兴东北”的大型宣传活动。教育部实施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科技部制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业和高技术国债专项。财政部、税务总局积极推动东北地区财税政策的落实。人事部组织开展了专家和留学回国人员“东北行服务活动”。国土资源部与振兴东北办联合下发了《关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土地和矿产资源若干政策措施》, 明确了土地和矿产资源利用的优惠政策。建设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东北三省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铁道部积极推进东边道和哈大客运专线等项目建设。交通部编制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水利部加强了尼尔基水利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业部积极支持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商务部设立了东北地区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文化部着力发展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广电总局推进长影厂改制。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引导、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工作。林业局启动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国资委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的指导意见》。银监会积极协调推动东北地区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 继沈阳之后又批准长春、哈尔滨市外资金融机构提前一年开放人民币业务。外专局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加快培养引进振兴东北急需的各类人才。质检总局制定了《关于落实中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意见》。这些规划的制定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

1.2 财政、税收政策

自2003年起财政部、税务总局先后《税务总局明确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豁免东北企业历史欠税的通知》、《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2005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有关问题》、《关于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的紧急通知》、《关于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矿山油田企业资源税税额的通知》、《关于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东北地区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决议, 在财税方面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具体做法:一是率先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实行全面免征农业税政策, 扩大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补贴范围和规模。2004年和2005年中央财政对东北三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达240亿元。二是自2004年7月1日起, 率先在东北三省八个行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 对企业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予以抵扣。截至2006年上半年, 税务部门共办理抵减、退税93.46亿元。此外还对东北地区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及其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 按不超过30%的幅度降低衰竭期矿山和低丰度油田资源税税额标准。三是备受大家关注的企业历史欠税问题取得进展。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的通知》已经国务院批准, 自2007年1月开始执行, 这项涉及100多亿元的免税政策极大的盘活东三省地区的存量资产, 帮助国企轻装上阵, 加速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

1.3 社会保障政策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比重大,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尤为重要。中央通过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吉林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黑龙江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央率先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2004年、2005年分别按个人缴费工资的5%、6%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中央财政每年定额补助18.2亿元;对已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的经济补偿金, 中央财政2004和2005年度共下达补助资金55亿元。

东北三省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08年10月沈阳全面建成“老有所养”保障体系;辽宁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得到全面推进;沈阳加大城乡贫困户救助力度;辽宁省首次就低收入家庭住房立法。长春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黑龙江省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哈尔滨从2009年起养老医疗失业实行一卡通;黑龙江廉租房制度建设覆盖市县全面启动;2008年以来, 黑龙江省加强扩面征缴, 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社保五险种参保人数均有增加, 各项社会保险运行情况良好。截至6月底, 黑龙江省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9.6万人、2万人、21万人、17.1万人、7.6万人。

1.4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头戏。从2003年中央先后讨论通过了《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委批复18项振兴东北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附表) 》、《东北地区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 0 0 4-2 0 2 0年) 》、《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资产折旧与摊销政策执行口径的通知》、《关于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第二批央企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通知》等决议, 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这期间, 国家一是加大了对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支持力度。2004~2005年共安排东北三省关闭破产项目122户, 核销额224亿元, 占全国的24.5%。二是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给予支持。截止2006年10月底, 东北地区中央企业共移交中小学、公检法机构420个, 涉及在职职工3.3万人、离退休教师1.4万人, 中央财政补助经费19亿元。三是减免表外欠息和核销呆坏账工作已经展开。截止2005年底, 东北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先后两次剥离不良资产共计3110亿元。四是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工作已经启动。吉林省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方案已获批准, 长春、四平和白山市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辽宁、黑龙江两省的试点方案正在研究制定。

二、老工业基地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

实施振兴战略已经五年了。五年来, 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遏制住了前些年经济下滑的势头,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迈出坚实步伐, 取得重要进展。但是现在仍有一些政策上的问题不容忽视:

2.1我国还缺乏一个综合性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

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地区是一个完整的经济板块, 经济联系紧密, 合作前景广阔。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总体规划的指导, 各部门、各地区制定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 很容易从局部利益出发而忽视全局利益, 各种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问题也亟待解决。由此, 建议由国务院东北办牵头, 根据中央11号文件精神,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开展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编制工作, 明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实施阶段、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责任, 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 要继续做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水利、科技、教育、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2.2具体工作没有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从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 老工业基地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原材料工业基地, 如鞍山、大庆等;二是单一资源型基地, 如阜新、鸡西等;三是装备制造业基地, 如齐齐哈尔等;四是综合性老工业基地, 如沈阳、哈尔滨等。对于不同的老工业基地, 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 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例如, 对于单一资源型基地和原材料老工业基地, 要重点解决资源枯竭和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 延长产业链条,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逐步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对于以装备制造业为中心的老工业基地, 应把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促进产业升级, 增强发展后劲上面;对于综合性老工业基地, 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 增强中心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老工业基地政策新思路研究

3.1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的步伐

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难点和关键所在。为振兴东北地区经济, 当前必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 积极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布局调整。要收缩国有企业的战线, 解决国有企业覆盖面大、战线过长的问题。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 推动钢铁、汽车等重点行业进行跨区域性重组, 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 构建一批专业化分工明确、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东北三省森工、军工、煤炭行业等困难群体有近500万人, 枯竭矿山和破产重组老企业的富余人员较多, 再加上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东北地区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要妥善解决好下岗分流职工的就业安置。

3.2 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

尽管国家对振兴东北在财力上给予了支持, 但东北在振兴过程中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受多元因素的影响, 国家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的政策的有效度较低、强度较弱, 致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财政仍然很困难。这就要求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政政策支持, 应针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 主要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 而不应该主要依赖一般转移支付的扩大。

首先, 加大对农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扶持力度。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方面, 要加大对东北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和支持范围;加大对东北三省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搞好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在装备制造业续性旅游和生态旅游相互交换使用。不能“看在利润的面子上, 掩盖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充分重视生态旅游给自然保护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等与旅游相关的领域推广负责任旅游的理念, 让各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 从生态旅游必须为旅游资源所在地带来福利的本来要求的高度出发, 树立负责任旅游意识, 减少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负面影响, 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

3.2 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旅游者的负责任旅游意识和行为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 与相关的法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文明提醒标志、旅游相关人员的行为和提示有密切的关系。问卷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您觉得牛姆林哪些方面最应该加以改进?不少受访者对标识系统提出意见。自然保护区及旅游主管部门应挑起责任和义务重担, 通过法律、制度健全及宣传、教育, 通过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提醒设施的适当设置, 通过对旅游从业人员倡导生态文明、培养游客生态意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来倡导生态文明行为, 约束不文明行为, 以逐步培养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 增加责任感, 提高环保意识, 规范旅游行为, 把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降至最低。

摘要:东北的问题关键是如何不断完善现有政策与提高执行效率。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任务和目标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和指导原则。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 以确定行动的目的、方针和措施。加强对政策的研究, 对进一步提高党的政策水平, 强化执行意识, 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第8篇

关键词:体制机制,产业调整

2013年,东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下行压力较大,鞍山也深受其影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以鞍钢为代表的计划思维依然较重等弊病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整个宏观经济的形势下集中体现了出来,鞍山经济振兴的压力不断增强,深入推动产业升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已经迫在眉睫。鞍山作为东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是振兴经济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

一、鞍山老工业基地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鞍山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逐渐加快,我市成为了全国首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钢铁、菱镁等传统的产业深加工率也大幅度提升,比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在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随着北京利尔镁制品深加工等优质项目相继竣工,当初单纯生产镁耐火初级产品的园区,正迈向镁合金、镁建材、镁化工等精深加工的千亿元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激光等一些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占比达到8.7%。目前在机制体制的激励下,鞍山有18个工业园区,高新区的辽宁激光科技产业园,4年时间,累计注册企业超过300户,有俊达显示器等90余个项目达产,现已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也明显增强,14个服务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在海城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10亿元的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等数十个超亿元大项目建设正在进行,一个沿沈大高速公路两侧,涉及服装、箱包、小商品等多类型的40平方公里专业市场集中区正加速崛起。同时,依托专业市场,引导电子商务良性发展,海城正努力打造“中国北方电商第一县”。同时,鞍钢等中省直企为全市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70%。作为全省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市级行政权力的精简比例达到73.5%。

二、破解鞍山经济体制瓶颈

体制机制的短板仍然是制约鞍山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阻力。一是,鞍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方面没有及时跟进,管理上存在着制度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状况。行政体制对国企的束缚也多,应对市场突发状况的能力不足。二是,创新的成果转化不及时。三是,中小企业的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全面振兴钢都,是我们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这其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中央7号文件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创新,转型和升级并重。

1、突出创新驱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

在老工业振兴的过程中,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创新生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蓄积全面振兴新的动能。

2、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提升以产业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力,主动融入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成为沈阳经济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育成区、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示范区。另外,要增强高端要素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辽宁科技大学创新引领作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

强化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实施有战略性的企业中长期规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骨干企业。制定实施促进小巨人企业的发展行动计划,建立递进式的企业成长促进政策体系,培育打造行业小巨人企业。另外,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路线图计划,引导企业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鼓励科技人才创办中小微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服务。

4、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以做优存量、扩大增量来带动结构的优化,以创新来促进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鞍山行动纲要》,积极打造工业强市。在钢铁和深加工、菱镁新材料等原材料产业方面要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推动轻工纺织、农产品深加工等消费品的工业增效,在先进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消费品工业四大领域做强做精。

5、支持鞍钢改革发展

鞍钢作为鞍山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最近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经济下滑的影响,产业发展进入了低谷期和瓶颈期,要使国企走出低谷,一方面要地企联合,鼓励地方企业参与鞍钢的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的工作,争取中央资金和政策支持,并妥善解决号鞍钢厂办大集体的遗留问题。

6、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

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 第9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产业升级,研究

近些年来, 我国北部东北老工业基地受制于传统的经济体制, 使得经济发展极其缓慢, 又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过于强大, 阻碍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 这就逐步拉大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与华东华南经济的差距。构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集群企业资源共享及合作,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经之路。

1产业集群的相关概述

1.1产业集群的含义

产业集群, 即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相互关联的企业, 这些企业包含:相关联的企业、产品供货商、金融服务机构、工商服务机构、相关的厂商等等集聚在一起的群体。

1.2产业集群的类型

产业集群的范围最为主要的类型有两大类, 第一种是相识类型的产业企业的集群, 这是一种众多同类企业之间垂直和水平相互交叉联系连接形成的产业集群;第二种是以某一些龙头企业为核心的, 通过企业合并、企业收购等手段实现产业内部资源最优化重组, 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1.3产业集群的重大作用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很明显, 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快, 如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些地区经济要比我国的西部、北部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快, 而且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可以预知, 未来我国在发展区域经济, 所走的必经之路必定是产业集群, 只有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把产业集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才能振兴那些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和推进产业集群, 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必然选择。

2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2.1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的现状

2.1.1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的产业基础相对比较扎实。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点基地, 从建国之初开始, 国家就对东北工业地区给予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 重建或者改造大量的工业企业, 建立完整的东北工业体系, 工业产品也日渐齐全, 包含有:机械制造、石油挖掘、化工冶炼、冶金、煤炭、建材、电力、纺织等众多的工业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建国初期, 是我国经济增长最为显耀的区域, 且在当时经济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1.2东北老工业基地绝大部分是企业集中, 而未形成产业集群。在整个大东北老工业基地上, 各类的企业是多种多样的, 亦可以称得上企业的门类是非常齐全的, 而且企业分割的也比较明显, 即是同类企业在一个区域范围进行集聚, 如石油开采加工企业、飞机制造企业、交通工具制造企业等等。

2.1.3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观念落后, 阻碍其经济的发展。随着改开开放的不断推进, 东北老工业基地原有的经济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 如:地方保护主义、过度依赖于政府而忽略市场需求等等, 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因为没有政策的支持, 内部缺乏有效的产业集聚机制, 所以整个工业基地产业集聚力度不强, 也没有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运作能力, 对进行实行优化配置, 竞争力不够, 所以也是的整个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效益不明显。

2.2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的因素

一方面, 东北老工业基地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使得外来资源及经济很难进入到东北工业区, 而东北工业区内的企业在进行资源重组和配置时, 往往更多的是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分配政策, 这样脱离市场进行的经济分配, 其实是违反了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 不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整体资源配置及经济的发展。严重的阻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在市场运作条件下, 有规划有相关机制来协作运行的, 地方保护主义, 是强硬的破坏市场运作。

另一方面, 东北老工业基地过于分明的市场分割, 就是把相同类型的企业分区分块的管理, 如钢铁企业分区、建材企业分区等等, 这样看似有利益同类企业的共同发展, 但是这种过分分明的市场分割, 让市场经济资源流动活动变小,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这就很难发展产业集群, 因为产业集群的形成, 不单单是同类企业的集聚, 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它还保护各类的协同服务产业, 它是一个能从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其市场的活跃率是极高的, 而且也很复杂。

3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策略建议

3.1改变传统经济经营里面, 树立统一的区域经济观念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如地方保护注意、分明的市场分割、依赖政府对资源支配、忽视市场调配等等这些经营理念应该要祛除, 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区域市场经济,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集聚和调配作用。

3.2充分挖掘基地产业优势, 培育主导优势产业

产业集群的建立, 要建立在区域特色经济之上, 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具特色的就是工业, 应该在工业体系的基础上, 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革, 形成新型的高新技术工业区。另外在东北工业系统中要注重培养龙头主导产业, 让龙头产业带动市场资源的重组整合, 极大限度的形成高技术高效益的产业集群。

3.3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完善各类机构及配套体系

在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并非完全依赖于企业自由自觉集聚, 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政府牵头来实现产业集群, 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关。通过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形成, 建立健全相关的产业集群机制, 完善各类相关服务机构和配套体系,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发展。

3.4建设产业集群外部基础设施,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的配套设施, 很多都是比较落后的, 要对基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并且一个新的产业集群的建立, 也需要到很多的配套设施, 如金融服务机构、车库、政务服务机构、商店、食堂、网络等等, 只有健全的外部配套设施, 产业集群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就越高, 产业集群优势发挥的越充分。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完成, 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 需要根据东北工业基地的具体实情来制定可行的方案。而产业集群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经之路, 充分的发掘东北工业基地的优势与特色, 建立集聚特色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 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第10篇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腹地,地处边疆近海,是中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性省份” ,主要体现为三个“大約2%”:国土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5%;总人口为27 00万,占全国的2.12%;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43亿元,占全国的2.19%。虽然吉林省 的总量指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经济也相对欠发达,但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一是 加工制造业优势。2002年制造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9.2%,近五年年均增长14.8%,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汽车、石化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农产品加工、医药、光 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农业基础优势。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 产基地,素有“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的称誉。耕地面积558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 .21公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50万吨的阶段性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 粮食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目前,吉林省玉米产量占全国的1/10,商品量占全国的1/ 4,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库存量占全国的近1/2。三是人才和科教优势。全省有普通高 校41所,各类科研机构678个,每万人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第6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应化所、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所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吉林大 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拥有一支素质 较高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四是生态与自然资源优势。吉林省生态 环境相对较好,整体可恢复性较强,是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2.5%, 居全国第6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长白山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优质的矿泉 水资源。油页岩、硅灰石等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这些比较优势,为振兴吉林老工业 基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吉林省 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从省情实际出发,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改造 ,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产业和技术创新,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立足现有基础, 发挥比较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建设,增强经济整体素质 和竞争力,推进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全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做出新的贡献。总体目标是 :从2003至201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把吉林老工业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实现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完成产业布局和基地建设 任务;就业矛盾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和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初步考虑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2003至2005年,调整和 改造初见成效。第二阶段从2006至2007年,调整和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三阶段从2008至 201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调整和改造任务全面完成。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把握好以下关键几点:

第一,要以建设新型工业基地为目标。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期积累的体制性和结 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使进一步发展遇到了困难和障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 要使吉林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必须改变旧的发展模式,甩掉“老”的帽子,摒弃盲目重复 建设和低水平扩张,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紧密结合工业省、科教省和生态 省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进“二次创业”,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 工业基地。

第二,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很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观念不解 放,改革开放进程滞后。创新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灵魂。体制和机制创新是调整生产关 系的中心环节,是解决体制性矛盾、增强经济活力的关键;产业和科技创新是调整生产力的 根本途径,是解决结构性矛盾、提高经济实力的前提。大力推进思想观念、政府职能、发展 环境的改造,坚决破除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官本位观念的束缚,敢于创新、善于创意 、精于创利、勤于创业。积极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与产业、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统筹考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形成经济自主增长机制,不断增强经 济发展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要以走具有吉林特色的发展道路为途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 立足现有的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运用后发机遇,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吉 林省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举全省之力,建设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医药、光电子 信息等高新技术五大产业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接续产业,用高新 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旅游、优质矿泉水、新型建材、高等和职业教 育等新兴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制造业为主要支撑,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快速发 展的产业格局。

第四,要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为支撑。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要靠科技进步与创新, 靠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急需一大批具有开创精神和 领导能力的党政干部、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大力培养、吸引和 延揽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努力创造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积极开 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构筑人才高地。

第五,要以惠及全省2700万人民为宗旨。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必须符合群众的意愿 ,代表群众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扩大就业作为老工业 基地振兴的优先目标,把调整改造与解决粮食主产区“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人口资源环 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 量,增强健康素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真正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得到实惠。

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研究 第11篇

1 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面临的问题

1.1 国有企业比重大、投入严重不足,转制难、效率低

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大都分布在煤炭、森林、机械、纺织、油田等行业中,特别是资源行业,随着资源枯竭和开采成本增高,亏损日益增大,国有经济转移难度也在加大。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由于国有大型企业专业化程度高,专业化范围窄,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大,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难、效率低。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转制困难、转移不快、效率低下是老工业基地改造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国家在工业投入上严重不足,而且投资结构单一,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使企业技术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政府,政企是无法真正分开的。因此,企业的所有者政府认为抓住国有企业不仅可以保住财政盘子,也可以使企业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也完成政府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因长期是受保护的“主人”,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竞争的担忧使他们难以摆脱对国有企业的依赖。这种“国有企业情结”也造成了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转制困难、转移不快、效率低下。

1.2 产业竞争能力下降,技术老化,市场份额萎缩,创新能力低

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大都是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多年来在国家计划经济下从事生产活动。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不断变化,东北地区未能根据中国产业升级对装备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未得到相应提升,老工业基地的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同时从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结构看,多数国有企业的设备、工艺严重老化,自主发展的产业基础较弱;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产品质量差、档次低,造成积压和亏损严重,市场日益萎缩。由于企业留利和折旧都极低,技改资金缺口太大,企业改造缓慢,设备普遍老化,生产效率低下。此外,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加之人们观念落后,市场化意识不强,使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较弱。

1.3 人才外流较重,市场化、教育及科研等方面创新滞后

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人才外流较严重且对外开放度低,使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思想僵化而导致的思想创新与制度创新滞后,也使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受到高级人才不足而低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失业的困扰。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众多,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工资水平却接近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促使人才外流严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国家按计划分配与调拨的人、财、物,在进入市场经济时,除机械设备沉淀下来并需加大技改投资外,人才却由于外地高工资及经济条件的吸引而大量离去。加之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周边接壤的地区与国家大都属于经济不发达区域,计划经济思想的残留与改革的滞后等多种因素使其对外开放程度较之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这就影响了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竞争力与经济发展。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众多大学与科研院所拥有多项专利与科研成果,但转化为商品的极少。存在着重生产轻市场、重科研轻转化等思想观念。政府在加大资金支持使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问世、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等方面的力度也不够到位,导致了市场化、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创新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振兴老工业基地相关的战略和对策

2.1 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进入21世纪面临的历史任务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振兴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的出路就是转变传统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绿色振兴之路。采用系统的现代化改造思路,推进整体全面可持续发展。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的现代化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项措施都难以奏效,必然要求经济体制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没有经济体制创新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就难以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技术创新和进步的主体。没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创新,不打破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偏重工业、偏生产性、偏资源消耗性,就无法建立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也无法集中优势资源对有重大影响的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没有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现有的企业设备老化、竞争力差的条件下,产业优化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便无从谈起,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效果也就无法巩固,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企业现代化改造。协同推进整体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意味着要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正确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为方向。采用系统的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综合治理污染问题,推进市场化改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技术改造,促使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整体全面可持续发展。

2.2 产业集群战略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及相近的一批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共享资源、降低成本而形成的协作关系,是一种彼此实行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协作,从而达到规模经济、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经济现象。同时,产业集群又是把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通过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协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一是建立纵向延伸、横向联接的集群发展模式。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构建起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和其他相关产业相衔接、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区域聚集形态,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点状企业连接成产业链,把产业链编织成产业“板块”,最终形成整体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发展绿色、特色食品工业产业群,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健全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点是乳制品、大豆制品、玉米加工、薯类制品、肉类制品、啤酒饮料及山特产品深加工。依托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发挥富华集团、光明松鹤乳业、北糖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牛奶、大豆、马铃薯、玉米等资源的转化,开发高附加值和绿色、无公害产品。

2.3 人才强市战略

振兴老工业基地,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人才和技术的支撑。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工作的发展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面对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企业应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雄厚的科技储备,加快发展和改革,以适应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改变重生产轻市场、重科研轻转化等观念。一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予以政策与资金支持。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众多大学与科研院所拥有多项专利与科研成果,但转化为商品的极少。政府加大资金支持,使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问世,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二是要对教育结构的调整给予政策支持,并鼓励大学生及其各类人员自行创业。同时在培养用好本地人才的基础上,以本地人才为主,外来人才为辅的人才观,吸引外来人才。使教育结构与人才结构适应老工业基地产业改造与发展的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纵观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经验,城市的发展在于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的主观努力去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决定性因素是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因此,只有人才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和源动力,城市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实力才能体现城市的实力,只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才能加速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振兴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科学技术,核心是人才的问题。

齐齐哈尔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由于受传统经济的束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的现代化改造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治理过程。必须将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放在首位,构建综合治理系统。振兴老工业基地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重点难点在工业,但关键在科技,核心是人才问题。

摘要: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阐述了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振兴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的策略和有关措施。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明宏.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J].前沿,2005,(1).

[2]朱荣林.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评估与对策分析[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新发展[J].上海:管理世界,2005,(11):45-49.

[4]张建军等.推进人才强市战略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J].大庆社会科学,2005,(6):22-23.

上一篇:医院临床信息化论文下一篇:广义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