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的审美观

2024-05-22

初中生物的审美观(精选9篇)

初中生物的审美观 第1篇

一、明确生物的审美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毫无疑问,初中生物的审美目标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原则的要求,应该从下面的要求来确定。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感知生物学科中的审美能力,也就是通过感官眼耳等对生物内容的感知能力,通过感知可以获得感性直观的印象,为审美的延续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要克服学生对审美的淡化和熟视无睹的不良现象。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那些关于审美比较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去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其次,要让孩子们能够正确地进行欣赏和鉴别生物中没有的知识内容和提供能力的重要,由此就会激发孩子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学习。从中得到美学的修养和鉴赏,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再次,就是升华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美的创造能力和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实践,参与实践活动,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生物美的能力。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必然能促进自身创造生物美的能力与兴趣。因此,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学习、实践和创造。

二、深刻理解审美教育的范畴

我们这里所说的生物教育的审美范畴也就是它的内容。我们只要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知识中的审美内容,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是自然美的体现。作为生物自身的特点,它具有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要素,根据这些自然美可以形成自然的整体美。比如说,植物的叶片的色彩、线条和形状等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感; 动物的警戒色、大树与小草、红花与绿叶,都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警醒、振奋、醒目的感觉; 人们更能领略动物世界中的神奇与微妙的美,等等。其次,人们可以领略到生物的科学美。人们在实验过程中,人们的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操作美、科学美,数字的分析,规律的探索出来,更体现着科学的价值与意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美学价值是最有说服力的了。我们还可以从文本中了解到古今中外的那些著名的生物学家们的情况,他们为了生物研究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学子们,无疑在学习中学生会受到他们的高尚人格的熏陶与培养,使学生更加地爱国、爱人民,为追求真理努力奋斗,更能一定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研究和探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研究较好的教学方法,挖掘好文本内容,借助那些挂图、多媒体、标本和模型,把这些美好的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美感。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方法。

1. 挖掘教材美的元素。虽然说生物学的美比较隐晦,不如其他艺术美那样明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可感的形象来感化学生,还有就是初中生的形象思维比重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认真提炼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把这些较为抽象的升华为美的形态,营造出美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比如,执教《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一节的时候,我画一个“能量金字塔”讲授,学生即刻就感受到了生物和生物间的和谐匀称美。执教“绿色植物代谢”一节时,编制成了“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网络图表,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知识的体系,从中得到了结构美与动态美的享受。

2. 注重体验感受美

学生的美感培养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通过平时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者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如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都能创造出与生物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地,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者要让学生通过课堂能真正步入其美妙意境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快乐。我就让学生从感官上得到美的体验。通过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美进行观察欣赏,学生往往都是赞叹不已。感到世界的生物太奇妙了,真的太伟大了。我在执教“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节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把生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进行着思想教育。我还经常给学生播放那些最优美的《人与自然》录像片,那些优美的解说,那些让人令人赞叹不已的动植物世界,令人陶醉,不但使学生进入一种神秘的境界,而且老师也感到一种美的享受。当然也给学生播放那些关于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所带来的灾难,他们也感到痛心和惋惜,增强了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环境的信心,增强了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总之,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珍惜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渗透,要研究好新课标,吃透好新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审美材料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生物课堂上得到美的教育,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品行,成为社会所需的的合格人才。

摘要:审美教育应该贯穿到学校的教育中,更要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学校起始,学校自然承担着学生的审美教育的重任。人的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改革方面起到促进的作用。初中生物教育也同样肩负着对学生的教育要务,审美在生物学中应该体现得处处皆是,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教育,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强化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活动中,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提高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的审美观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美学教育;审美能力;学科特色

生物是一门洋溢着美的学科,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挖掘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从而真正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美学价值。然而,当前高考这一大背景下,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目标的完成,加之每周有限的课时使得不少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而忽略了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进而减少了生物科学在审美育人这一方面的优势。长此以往,生物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就很难被学生所感受到,最终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将美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线教师面对当前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应加以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尽可能的挖掘该学科的美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利用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机会,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知生物的美。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科学本身的美,让学生在认知与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

例如,在“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一动不动的植物,透过显微镜却可以观察到叶绿体沿着一定的方向在运动。这种与学生已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会刺激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原来看似静止的东西也蕴藏着动的因素,进而深刻体会到植物界动静皆宜的美。又如,在“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品来进行制作,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模型的制作与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创造,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例如:让学生收集漂亮的树叶来制作成叶脉书签,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水仙花相应的花头来学习水仙花的雕刻工艺,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是教师进行美学渗透的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这些审美因素来进行生物美学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体现了生物科学的美学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图文并茂,体现生物教学特色

当前人教版的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插图,这种图文并茂是生物教材的一大特色,它的直观性强且知识容量大,这是教师进行美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插图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它可以弥补文字内容抽象乏味的不足,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与拓展想象。

作为一线的高中生物教师应善于利用插图——这一特殊的语言艺术,以此为依托,来进行思维发散式教学。通过不同类型的插图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因图施教,充分发挥每幅插图的教学功能,让插图这一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为当代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带来一缕多彩的阳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插图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要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赏图、读图、绘图等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合理的审美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审美联想,进而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作为生物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提升学生生物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展示生物美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是进行课堂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传统的教学媒介相比,电子白板、PPT、Flash等现代化工具可以通过慢动作、回放、定格等方式配以声音与色彩等多重效果,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感受,使生物学科中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得以呈现与感知。

例如,我在教学“细胞增殖”这一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再现了生命活动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在教学“DNA的结构”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时,我利用课件的三维动画效果为学生展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微观世界的结构美。

又如,我在讲解“神经调节”这一内容时,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Flash动画,来引出了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就被调到起来,并很快被带入了知识探究的氛围中,这种生动的引入方式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了思想问题:“神经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兴奋又是如何进行传导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疑问去阅读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然后我在利用Flash,将书本上的表述形象化的演示出来。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展现生物科学的独有魅力,给予学生美的启迪,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生物是自然界中美的主体,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大自然中极具美学价值的生命体或者生命现象,因此其本身并不缺乏美的素材,这是生物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的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拉近生物教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距离。

【参考文献】

[1]任祥飞.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12.

[2]李雪.基于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思考[J].科技教育,2010,11.

初中生物的审美观 第3篇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具有审美人格的生物教师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 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方式, 组织教学语言, 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毛毛虫与蝴蝶之间的发育关系”一节内容时, 先建议学生:“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 感受一首中国名曲《化蝶》。随着悠扬的乐曲, 充分展开想象。”随后, 小提琴协奏曲的优美旋律飘荡在整个教室, 学生个个听得如痴如醉。音乐停止后, 问学生:“欣赏这首名曲时, 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学生说:“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在空中起舞。”有的说:“我真想也有双翅膀, 加入蝴蝶的队伍, 一起感受乐曲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教师顺势引入:“想要变成蝴蝶可是有个复杂的过程的, 至于其中的奥秘, 那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这样一来, 充满情趣的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更有信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二、进行有效的直观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 生动的简笔画、设计美观的板书、精美的动植物标本、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等所体现出来的直观美, 将会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使教学越发生动活泼,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本人在教学“光合作用”一节时, 就尝试用绘画加上口诀揭示出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

探究和创造性是个性中最有活力的因素, 而各种审美与探究活动可促使学生左右脑同时开发, 协调发展。如在教授“开花和结果”一节中, 在带领学生欣赏完了花和果实的各类唯美图片后, 我接着就出示了一则新闻, 这则新闻以《路灯长明, 水稻难眠》为题报道了一块晚梗稻田减产的消息。大致内容是:公路旁的一块晚梗稻田, 以前在没有路灯的时候产量高, 自从旁边安装了路灯后, 产量竟然严重下降。学生听了以后兴趣高涨, 立即进行分析讨论, 许多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晚梗稻只有在秋天短日照情况下才能开花, 晚上路灯的照射相当于延长了日照时间, 水稻难以开花, 所以结果稀少, 导致产量下降。这样将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运用到了生产实际, 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灵感。

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学习“生物的适应性”时, 引用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诗中描述了古原上的青草一丛接着一丛, 一年一度地枯槁和繁盛;无情的野火烧不尽, 温暖的春风一来, 又唤醒了它们的生命。小草的这种坚韧刚强的生命力, 会强烈感染学生, 使之产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勇于奋斗、敢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

五、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学习微生物的知识时, 我深情地为学生讲述了巴斯德和利斯特的故事: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许多实验, 终于发现了细菌是造成物质腐败的罪魁祸首。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是这种理论最早的响应者和实践者, 他研究出病人手术后伤口化脓之因, 参照巴斯德的理论, 利用高温消毒灭菌法, 用碳酸来消毒手术器具和医生的手, 他做的手术不再因细菌而感染, 在他的医院里, 手术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利斯特取得成功, 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但他没有将战胜细菌的功劳记在自己头上.他在致巴斯德的信中说:“敬爱的先生, 请准许我向您恭恭敬敬地致谢, 感谢你指出细菌的存在是腐败的真正原因, 依靠您的这一原理, 我找到了防腐的方法.人类正享受着您的工作所贡献的幸福!”在学习动物的行为时, 我告诉学生动物学家罗伦兹在大家这个年纪时就对动物行为产生了极大兴趣。他整日忘情地与蛙、鸭、猴、狗及其他动扬厮混在一起, 甚至还学会了一些动物的“语言”, 并以此为豪。这样融思想教育于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中, 教育学生要谦逊、努力、有创造性和忘我地去做一件事, 比起单纯的说教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物的审美观 第4篇

一、充分利用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素材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本,也是美的载体。其中,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讴歌善良,有的讴歌纯真,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批判落后,有的批判黑暗,有的鞭笞丑恶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着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学习九年级《香菱学诗》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从而不断提升文学修养。在学习时,我让学生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学生先学习文本,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香菱的身世和处境: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接触到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使她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教材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作者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香菱学诗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大胆的想象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播放视频和配乐朗读录音,并通过充满感情的语言启迪和引导学生,再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这样,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情感处于最佳状态,既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新课程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文并茂,文质兼美,适合借助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审美教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观潮》时,我播放了有关钱塘江潮的新闻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和自然的不凡魅力。在学生观看时,我进行了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了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通过观看钱塘江潮的新闻视频,学生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同时,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情感被激发了出来,都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美、鉴赏美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课程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把自己感受的事物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形象地呈现给读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是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表现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此外,学生还应掌握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准确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想”“边读边议”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引入情境,体会作者从多种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如桑葚、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文章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出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就能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意境之美。只有进入了意境,学生才能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章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总之,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宝库,其中的每一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有无数“美”的因素。在教材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才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这样,学生就能受到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赞叹、仰慕、热爱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能够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

初中生物的审美观 第5篇

一、审美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 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 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 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 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

1.中学生物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 如蛋白质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空间结构、DNA分子的规则双螺旋结构、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知识点中, 无不寓智育之中, 含美育之元素。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 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 激发其对生物学习的浓厚兴趣。

2.生物教材中, 从偶然发现青霉菌的弗莱明, 到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道尔顿;从用汗水征服梦想的袁隆平, 到李登海对培育玉米新品种的执著等等。他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 所表现出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 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生物教材中, 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也比比皆是:从孟德尔的八年辛勤耕耘, 到摩尔根的敢于质疑、不懈努力;从拉马克的坚定信念, 到达尔文历经五年航海旅行和大量观察、思考提出的自然进化学说;从克里克和沃森历经无数次失败, 到袁隆平的30多年的辛勤研究……他们闪光的心灵, 不朽的人生, 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 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艰难和困苦, 努力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进行美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展示生物界的自然美, 强化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对于培养中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为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培养学生积极的作用。

1.自然界可谓五光十色、万紫千红。“花”是绿色世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 如, 红玫瑰、黄菊花、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 争奇斗艳、千娇百媚;各种树木也色彩斑斓, 春天的垂柳碧绿, 秋天的枫叶火红。不同的动物也以特有的颜色装扮自己, 如, 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身绛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五彩缤纷, 它们为装点美丽的自然界做出了无私奉献。教师如果经常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 给学生讲解各种颜色的特征, 不但能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 而且能提高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2.审美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高的。譬如结合生物教学, 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教室内摆放鲜花, 校园内栽种花草, 观察解剖实验,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蛋壳、蝴蝶翅、叶片、花瓣等动植物材料进行科技小制作, 让学生们将材料处理后, 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幅的作品, 再衬上不同底色、配上诗句, 俨然是一幅幅艺术作品。还可以利用庆祝教师节等时机, 指导学生制作彩色叶脉书签, 那一片片鲜红、亮绿、金黄的叶脉书签, 会让学生从中产生美的感觉, 然后教学生制成贺卡, 写上美好的祝福和感激的话语, 送给敬爱的老师, 激发了学生们的心灵美, 也可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 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 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身, 塑造美好心灵, 培养高尚品格的人类工程学, 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不可代替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在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方面, 中学生物课有着学科特点上的很大优势。例如, 结合“蜜蜂”一节, 重点讲述了蜜蜂的群居生活, 尤其是不辞劳苦的工蜂, 有的当“清洁工”、有的干“警卫员”、有的做“侦察兵”, 有的是“保育员”等等, 各司其职, 兢兢业业, 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旦脱离集体, 将无法生存, 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集体意识明显增强。结合“生殖与发育”, 加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 可使学生产生健康、高尚的性心理, 自觉反对粗暴庸俗、低级下流的行为。结合“血型”, 通过对血型、输血有关知识的讲述, 可培养学生义务献血, 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在“营养卫生与饮食卫生”一节中, 渗透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朴素品质。又如, 联系教材的相关内容———“呼吸系统”和“传染病”, 根据某些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情况, 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 不随地吐痰, 不乱丢纸屑和果皮等, 不抽烟, 不喝酒,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觉维护环境。而以上良好行为的保持, 又可以促进学生绿化校园, 美化教室和寝室, 使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朴素美观, 整洁宁静, 充满生气。这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点, 养成爱美习惯、爱护花草以及公物等, 有着积极的作用。

初中生物的审美观 第6篇

一、利用实验环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 因此实验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手段, 这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机会, 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知生物的美。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环节, 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科学本身的美, 让学生在认知与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

例如, 在“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实验中, 学生可以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一动不动的植物, 透过显微镜却可以观察到叶绿体沿着一定的方向在运动。这种与学生已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 会刺激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了解原来看似静止的东西也蕴藏着动的因素, 进而深刻体会到植物界动静皆宜的美。又如, 在“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实验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品来进行制作, 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模型的制作与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创造,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例如:让学生收集漂亮的树叶来制作成叶脉书签, 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水仙花相应的花头来学习水仙花的雕刻工艺, 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是教师进行美学渗透的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这些审美因素来进行生物美学的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懂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这体现了生物科学的美学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图文并茂, 体现生物教学特色

当前人教版的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插图, 这种图文并茂是生物教材的一大特色, 它的直观性强且知识容量大, 这是教师进行美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插图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 它可以弥补文字内容抽象乏味的不足, 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与拓展想象。

作为一线的高中生物教师应善于利用插图———这一特殊的语言艺术, 以此为依托, 来进行思维发散式教学。通过不同类型的插图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真正做到因图施教, 充分发挥每幅插图的教学功能, 让插图这一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 为当代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带来一缕多彩的阳光。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利用插图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 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通过赏图、读图、绘图等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通过合理的审美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审美联想, 进而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作为生物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提升学生生物素养的同时, 也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展示生物美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是进行课堂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与传统的教学媒介相比, 电子白板、PPT、Flash等现代化工具可以通过慢动作、回放、定格等方式配以声音与色彩等多重效果, 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 同时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感受, 使生物学科中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得以呈现与感知。

例如, 我在教学“细胞增殖”这一内容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再现了生命活动过程,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在教学“DNA的结构”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时, 我利用课件的三维动画效果为学生展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模型,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微观世界的结构美。

又如, 我在讲解“神经调节”这一内容时, 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Flash动画, 来引出了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就被调到起来, 并很快被带入了知识探究的氛围中, 这种生动的引入方式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了思想问题:“神经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兴奋又是如何进行传导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疑问去阅读课本中的相关知识, 然后我在利用Flash, 将书本上的表述形象化的演示出来。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 学生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 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也有助于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 充分展现生物科学的独有魅力, 给予学生美的启迪, 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总结

综上所述, 生物是自然界中美的主体, 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大自然中极具美学价值的生命体或者生命现象, 因此其本身并不缺乏美的素材, 这是生物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的美育渗透,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进而拉近生物教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距离。

摘要:美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生物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物的学科特色, 发挥其在美育中的优势, 从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美育渗透, 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 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了几点美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美学教育,审美能力,学科特色

参考文献

[1]任祥飞.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 2011, 12.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第7篇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感受美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增强自身教学素养, 在讲台上成为乐队指挥家, 将课堂演奏成和谐优美的乐曲,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和创造美。充分利用语言韵律美、教学程序节奏美和生物教材内容蕴含的美, 构建美的课堂。

1.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美。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节奏和教学程序节奏都可以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 减少学生疲劳, 给学生美的陶冶。如, 在讲授生态系统结构时, 将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两个小高潮, 首先让学生学习生态系统范围及组成成分, 接着进行巩固练习, 师生对练习进行评价;然后继续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 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点进行练习巩固, 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这样教学程序就有了明显的节奏感, 深受学生喜爱,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彼此起伏的两个学习小高潮, 像歌曲中跳跃的音符, 倍添课堂教学魅力与风采。其次,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实际, 运用疏密有致的语言节奏也能焕发课堂教学生命力,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2.教材中的内容美。大自然宁静、生机、和谐是对人类最美好的恩赐。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的放矢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 生物的和谐美。自然界中生物和谐美具有普遍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 使学生受到生物和谐美熏陶。例如, 组织学生观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地球村碧海、蓝天、绿色和谐的生物和谐美科普图片展览, 让学生认识豆科植物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唇齿相依的共生和谐美;森林植物分层共处和池塘中不同鱼类分层共处和谐之美等。使学生加深理解在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中, 每个物种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制约与反制约关系, 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谐流动, 这种和谐被打破, 整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就会随之崩溃的道理,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遵循生态平衡客观规律观念,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和谐美的重要性的认识, 养成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意识。 (2) 生物的结构美。在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时, 让学生观赏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认识和理解, 体会建立模型中思维过程, 促进学生在观赏模型探索思考中领略科学发展史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领略生物分子结构美。 (3) 生物的内在美。在学习“免疫的调节”时, 让学生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体会人体健康卫士默默地抵抗消灭侵入人体内病原体, 守护人体健康的内在美。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和道德健康, 美化人格、陶冶情操, 养成不吸烟、不饮酒、不浓妆艳抹、文明有礼等中学生良好精神风貌, 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学会辨别真伪、善恶、荣辱, 提高辨别是非观念和能力, 养成良好道德修养,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美的品格和行为。

3.教师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动态, 运用语言艺术将学生引进宁静的空间、动人的场景、广阔的视野、优美的意境, 使学生在教师的艺术语言导演下产生喜悦、激昂、震怒等美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讲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 将大脑比喻为司令部, 小脑比喻为平衡棒, 使知识得到强化。又如:在学习“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时, 我搜集了某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在不适宜的地方建造污染性工厂,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实例, 在课堂语言表达中用重音表示愤怒, 用低沉缓慢的语音表示惋惜, 加深了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二、在生物课外活动中, 让学生见证美

在生物教学中, 可结合教学内容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陶冶学生审美情趣。例如:组织学生制作植物标本, 让学生采集具有根、茎、叶、花、果的完整植株制作具有该植物形态特征的蜡叶标本和用不同形态的叶制作蜡叶拼画, 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国家自然保护区,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观察认识自然生态系统, 认识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性的相互关系, 体会鸟类清婉的鸣叫、轻盈的体态, 领略叮咚的清泉声, 体会宁静致远的诗意, 感受松树刚直、挺拔, 正气凛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三、在生活实践中, 让学生创造美

挖掘教学内容, 开展切实可行的生活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美。例如:组织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选取和处理树桩, 培育树桩盆景, 让学生从中体会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美, 提高学生制作盆景艺术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园林景观方案设计。在设计活动过程中, 有学生科学地提出将整个校园设计为生物园, 将校园景观均衡美和规则对称美相结合, 将校园植物观赏性与学习实验性相结合, 常见植物类型与稀有植物类型相结合, 常见植物与药用、果树经济植物相结合, 注重按校园不同功能区而栽种不同植物, 对每种植物标上科名、种名等具体合理的校园绿化景观设计方案。通过具体生活实践活动, 增长了学生的智慧, 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创造美和实践美的能力。

摘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通过各种自然美的感受、艺术美的鉴赏和社会生活美的实践, 培养学生认识美、见证美、追求美的人文情怀和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韩鹏飞.在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J].生物学教学, 2008, 33 (2) :26-27.

如何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第8篇

一、崇尚自然美

每个人在世界上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给了你与众不同的生命是多么的神奇与美丽, 无论你的长相如何、高矮如何, 一切都顺其自然, 因为它只属于你。牡丹有牡丹的高贵与妖媚, 荷花有荷花的高洁与清爽, 小草也有它的生机与活力。“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自然就是美。青春本来就是一段如花的岁月, 朴素大方是属于中学生独有的健康向上的宝贵品质, 而胭脂、口红、时装、首饰, 只是成年人为了掩饰岁月带来的苍老, 想留住青春的无奈做法。

二、珍惜青春美

在青春岁月里, 中学生面临着各种成长的困惑, 学习的压力会使他们烦恼不堪, 我们一方面要表示出对学习的理解, 另一方面则要培养他们这样的意识:因为年轻, 你可以不必面临各种社会现实, 专心学习、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当校运会时, 激昂的《运动进行曲》响起, 青春的身影像离弦的箭一样朝前飞奔, 那种为了理想与目标而奋勇拼搏的精神, 不正是青春美的体现吗?当你一次次战胜困难, 终于品尝成功的喜悦时, 脸上的微笑又是多么持久永恒的美。青春是那么的让人回味, 让人心动, 青春的朝气蓬勃是那么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青春的最美在于健康向上。在这么美好的岁月里, 只有认真学习, 掌握更多的本领, 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才无愧于青春。而由于不恰当或过分的追求外表美浪费时间, 便是挥霍青春, 将来一定会深深地遗憾。

三、注意形象美、心灵美

说到“形象美”, 许多学生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外表美、形体美, 却没有意识到一个人高雅得体的言行, 才会更让人欣赏, 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甚至永不磨灭的印象。让学生自己观察班上人缘好、受关注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呢?结果发现:那些心灵美的同学最受欢迎。有些学生经常无私地帮助别人, 宿舍的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干活从不拈轻怕重, 同学生病了, 主动关心帮助。在班级, 他们主动关门关窗, 默默为班级作贡献。从来不和同学发生冲突, 有事告诉老师协调帮助解决, 和同学相处他们懂得谦让和宽容, 结果大家都愿意与他交朋友, 这就是“心灵美”的典范。让同学们明白:心灵所散发的光芒, 会反射到每个人的眼中, 会有更多的人注意你、喜欢你。

初中生物的审美观 第9篇

一、走进诗歌, 感受诗之美。

诗歌是一座巨大的美学宝库, 著名诗人布罗茨基说“诗歌是生活的最高表现形式”。诗歌的美有多种表现形式: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情感美、哲理美等。要塑造学生的审美品格,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感受到诗歌的美。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诗歌中的美, 擅于将这些美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获得较浅层次的审美体验, 并逐渐唤醒审美意识。如:教学杜甫的《望岳》时, 应展现出巍峨雄壮、峰奇景丽的画面美和会当绝顶, 俯视一切的情感美;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 应展现出含蓄哀婉、深情内敛的情感美和宁静深邃、触人心绪的意境美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借助绘画等外物, 通过情感饱满的诵读等方式, 让学生走进这些诗情诗意中, 获得更强烈的审美体验。

二、加深理解, 品味诗之美。

托物言志是诗人最常运用的借以抒发个人情感的方式, 这些所“托”之物大多是诗人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 从复杂多变的人生事物中选取出来、匠心独运地排列组合起来、具有美学品质的意象。学生在没有充分理解这些意象的情况下, 审美体验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感悟作者的创作情感, 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进而才能更好地品味诗人蕴含在意象中深刻的美学内涵, 提高审美品格。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 应紧抓情境和意境两个关键。

1. 情境还原, 设身处地感其思。

笔者在教授晏殊的《浣溪沙》时, 便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 大家都坐在教室里, 听着老师讲课, 旁边坐着你最要好的朋友;明年的今天, 大家可能还在上课, 仍在熟悉的教室里, 可老师不一样了, 最好的朋友转校了, 你的感受是什么呢?面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 却一样表现出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学生的情绪被情境所感染, 已经与晏殊创作《浣溪沙》时的情景相似。笔者便紧接着告诉学生:北宋的词人晏殊也遇到和大家一样的情况, 他在听曲品酒的时候, 想起了去年同一时候亦是在这里相聚饮酒, 与今相较, 大不相同, 大家想知道晏殊怎样形容自己的心情吗?接着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晏殊的诗中, 去感受晏殊对于美好事物消逝不在的缅怀和忧伤之情, 以及对于宇宙人生循环往复却各不相同的充满哲理性的思考。学生因有之前类似情境的还原, 感同身受, 对于诗人表达的意境便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对于诗人所传达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绪产生强烈共鸣, 对于诗中的情感美与哲思美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2. 把握意境, 理解感悟品词句。

在《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教学时, 可抓住诗歌“喜春”这一核心点, 向同学提问:从诗歌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学生争相回答:“从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里可以看出来”、“从争啼的莺莺燕燕, 从衔泥筑巢的春燕可以看出来”、“从四处长起来的春花, 从鲜嫩的春草里可以看出来”……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 学生对于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对春天的喜悦、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以及整首诗欢娱、明丽的意境有了较好的把握, 对于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美有了自己较直观的认识。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啄”换成“衔”好不好?在经过短暂的沉默后, 便有学生回答:不好, 啄字表现出燕子这边啄啄, 那边啄啄, 欢快的情绪, 如果改成衔, 燕子这充满生机活力的感觉便没有了, 诗歌的情感也大打折扣。学生对诗歌意境有了整体把握后, 通过适宜地提问引导, 引发学生对诗歌语言进行比较、理解,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艺术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独特魅力, 感受诗人创作在意境烘托上的超人智慧, 更深地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使审美品格得到有效提升。

三、移情入诗, 体验诗之美。

审美品格的塑造, 在于发现美、感受美, 在于理解美、品味美, 但只有我们参与到美的创造中, 体验美的灵魂, 对于美才能有真正的理解和判断。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诗人总会有意无意地留白,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描绘, 为我们参与诗歌之美创造提供了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帮助学生在感受、理解诗歌美感的基础上, 发挥想象, 移情入诗, 将诗人未曾提及的、将诗人言及辄止的、将诗人言而不绝的部分, 具体化、细节化, 以还原、再创作的方式, 将自身的情感逐渐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融入到美的创造中, 从而深层次地体验诗歌之美。如教学《夜雨寄北》这首诗时, 李商隐已经将对夫人的思念之情和未知归期的伤感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笔者便要求学生:请你以李商隐的口吻, 写一封家书。让学生通过想象, 参与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情感中。通过这样的参与方式, 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情感、美感便有更好把握与体会。

上一篇:GaN材料下一篇:微软黑屏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