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汉语教学课堂

2024-07-15

理想的汉语教学课堂(精选9篇)

理想的汉语教学课堂 第1篇

朱永新教授认为, 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是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 (模式) 。科学而有效地构建自主框架, 能够充分展现学习过程的“轻松、愉快”之美,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 由于教师巧妙构建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 引起学生热情参与数学学习, 并能积极思维, 努力探索, 大大有利于学生后来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教师教学智慧的进一步展示。

在数学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好的课堂框架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凡响。例如, 我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 首先从我们身边的事例出发向学生提问。

师:我们初一共3个班, 每班42人, 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可以得出总人数是126人。

师:能否求出男女生各多少?

生:不能, 缺少条件。

师:如增加条件, 男生人数的2倍比女生人数的3倍少13人, 求男女生各多少人?怎样解决?题目中有哪些信息?

生:可以用方程思想, 设男生人数x人, 列一元一次方程, 求出男女生人数。

师: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同学小组合作讨论)

生:可以设男生x人, 女生y人, 根据题意列两个方程。

师:这也是运用方程思想, 设两个未知数, 并列了两个方程, 很明显比列一元一次方程要简单得多, 这就是这一堂课我们一起探究的问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个教学片段中没有刻板沉闷的教学程序, 而是充分放手让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身其间, 大胆质疑, 把学生置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教师只导不灌, 让学生自主发现, 一个师生合作探究的生机勃勃的教学框架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课堂, 让观察与判断悄然合璧, 让学生手眼口心并用, 和教师一起共同打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通道, 让学生潇潇洒洒地走进了数学乐园。在这样的课堂学生享受到的是数学的美, 感受到的是数学的魅力, 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是理想的课堂的一部分。

二、领悟数学方法之妙, 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教学的着力点

朱永新教授认为, 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主张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品味常用的数学方法, 开启学生心智, 这理应成为数学教学的着力点。

面对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 要让学生品味出“平淡中的不平淡”, 引导学生一步步登堂入室。例如, 我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 先让学生温习已学过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上, 点在圆内, 点在圆外) 内容,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离, 相交, 相切) 内容, 对于它们如何确定, 先领悟它们是从交点的个数上去考虑, 推测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否有类似的方法, 圆和圆没有交点是相离, 一个交点是相切, 两个交点是相交, 这三种关系通过类比, 同学们很容易弄清楚, 但不同处, 圆和圆没有交点时又存在两种情况 (可以通过演示) 外离和内含, 一个交点也有两种情况, 外切和内切, 所以圆和圆位置关系也就有了五种情形。在此基础上, 引领学生除了从交点个数上去区分, 还可以怎么去判断, 又可以类似与前面内容, 比较d和r的大小关系, 这样通过前后间对比的数学方法, 同学们就很容易掌握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块内容。再如, 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 “相似形”和“全等形”的类比等知识时, 可结合整个初中数学内容前后对照, 运用整体系统的数学思想, 通过挖掘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要想追寻理想的课堂, 教师就必须好好研究教材, 研究教纲, 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善于联系, 融会贯通,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 才能把数学学以致用。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见微知著、探究品味的习惯, 勇于把埋在知识表面下面的东西, 飘在上空的东西, 拽出来, 挖出来, 让它生根开花结果, 渐渐地融入“平淡天地”, 慢慢地去发现:真正的好境界是天高云淡, 从而达到理想课堂的境界。

三、唤醒学生发展潜能拓宽课堂教学领域———教学的生长点

朱永新教授认为,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学生是自由的个体, 他们的思维也应该是自由的。如果对学生的限制过多, 指导过程过细, 学生自己的思维火花也许会熄灭。因此, 我们要想方设法搭建一些自由平台, 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好感觉, 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潜能, 拓宽学生的知识、生活和生命领域, 对他们实施生命化的教育, 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例如, 我在教“旋转图形”时, 让学生自己画, 或者到电脑上去找, 或者到其他资料上去找, 大家相互交流, 体会旋转图形、自制旋转图形和自画旋转图形的生活乐趣, 通过理论实践合作探究, 这样的教学, 给学生自由和宽松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地想象, 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对生活和生命又有新的发现、新的共鸣和碰撞。

实践证明, 有高度有力度的放手能真正唤醒学生潜能。如果放得及时, 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柳暗花明、海纳百川的教学境界;放得巧妙, 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石破天惊、豁然开朗的教学境界。

当然, 理想课堂的标准和理论较多, 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去反思和实践。例如, 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著名特级教师杨九俊在多次场合, 强调理想的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 要积极引导自由的思想, 要基于问题学习, 最终让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 一节好课的关键应该是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向性、延续性以及批判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为了理想的课堂, 为了教学的生长, 让我们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地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抵达教育人生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追寻有效教学 构筑理想课堂2 第2篇

---灵武市幼儿园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展示活动

2011年10月9日市教研室组织全市公办、民办幼儿园五十名教师观摩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汇报课及专题研讨活动。五位教师的各具特色,各具风格的课堂教学,给每一位观摩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内容选择和制定目标上结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每节课活动内容设计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如:杨春燕老师的科学活动《动物怎样睡觉》,根据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让幼儿对小动物睡姿进行归类,最后将活动延伸到纠正幼儿错误的睡姿上。在这一环节中杨老师还将中午幼儿午睡时拍摄的照片进行了出示,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通过对比知道错误的睡姿会给身体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其次,根据幼儿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亲自探究得出结论。如:李福英老师上的《颜色宝宝》一节小班科学课,在教师一步步引导下,通过科学探究,让幼儿动手实践操作,感知颜色的变化,促进了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

第三、参与游戏、表演、活动等,玩中学、做中学。

高雅老师上的《快乐的长短音》一节音乐课,以打蚊子游戏、做面条游戏、以及打击乐活动贯穿始终。教师构思新颖,幼儿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了音乐的产生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构筑诗歌阅读教学的理想课堂 第3篇

一、激发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拓宽诗歌阅读的文本空间

诗歌阅读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是指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而联系学生与作者心灵的纽带就是文本。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相关的、相似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心灵感受, 以“我”观诗中之物, 以“我”品诗人之情, 做到由己推人, 才能读懂诗人, 达到与作家气息相通、心灵默契的境界。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前钻透教材, 高屋建瓴, 寻找思维发散的切入点, 在课堂上以有深度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以有启发的点拨促进学生的阅读发散, 以大胆的想象与联想拓宽文体的阅读空间, 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其思维衍生化的可能, 为学生进入个性化阅读的领域引好路。在教冰心的《纸船》时, 我结合诗歌设计了如下几个探究题:

1. 冰心为什么不肯妄弃一张纸, 留着它干什么?

2. 纸船抛入大海流到了什么地方?这是冰心想要纸船到达的地方吗?她希望纸船到达的地方究竟是哪儿?

3. 怎样使纸船到达母亲身边?冰心是怎么想的?

抓住了诗歌中最容易捕捉的思维发散点, 让问题层层推进, 学生就能真正地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与作者的心灵发生剧烈的碰撞。这样,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冰心的拳拳亲情, 想象出了作者与母亲的梦中相聚是一个十分美丽、十分忧郁、十分充满诗意的聚合!

二、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实现诗歌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个性化阅读要求我们建立与之适应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 不同类型的文本其自身的内容张力是不一样的, 诗歌给学生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自由解读和发现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与诗歌文本的具体情况, 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 达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教学, 应把诗歌意境的品味作为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我们常说“落花有意”, 但从生物学角度看, “落花”其实“无情”, 于是也有人把“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改成“落红本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说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1:我认为不能改, 既然“无情”, 怎知“护花”?

师:你的说法符合逻辑常识, 但不符合生活常识。

生2:我认为可以改。不过我觉得把这句改成“落红本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也护花”, 表意上就更准确了。你说无情的落花都知道护花, 何况是我们人呢?

正如学生所说, 改与不改诗句并不特别重要, 重要的是在教师有意无意地“挑逗”下, 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 迅速地发散了思维, 丰富了文本内容, 解决了许多文本中找不到的但却至关重要的东西。

三、使用多元化教学评价,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阅读感受

笛卡尔说:“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脆弱的生命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开发学生潜能, 张扬学生个性, 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 阅读是个人行为, 阅读主体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 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作品, 其阅读必然具有差异性。所以, 教师应当以平视的角度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感受,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歌中哪一个意象你感受最深?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答彩虹的, 说彩虹色彩斑斓,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妙虚幻的感觉;有答青荇、水藻、笙箫、夏虫的, 说它们似乎都通了人性, 生动形象, 同时还暗示出作者的心理变化。答“金柳”的学生分析得最精彩, 摘引如下:

生1:柳本身就很美, 给人以宁静之感, 再加上一个“金”, 写出了夕阳照射下的景物的色彩美。

生2:通过联想和想象, 给河畔旁边的丝丝金柳抹上夕阳的斜晖, 此时, 柳枝飘动, 婀娜多姿, 给人的感觉多像一个柔媚娇人的新娘。这个比喻多形象啊!

……

你能说得清孩子们的这些答案谁对谁错吗?试想, 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多元感受, 只是一味地死扣教参 (教参对“柳”这一意象只提及了色彩美) ,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能实现吗?我们所追求个性化诗歌阅读教学的理想课堂还能构筑成功吗?

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诗歌教学要唤醒学生沉睡的“人格心灵”,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的潜能, 实现诗歌阅读情感体验的个性化。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我们的孩子不能不会读诗。而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读诗的真正本领, 诗歌阅读课堂就必须飞扬起学生个性的风采。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第4篇

20xx年是教育局提出的教育科研年,区教研室力推集体备课,我们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和本校实际确立以集体备课和教育科研为双翼,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新思路。让集体备课夯实理想课堂的基础,让教育科研为理想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基本理念

(一)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学习,让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学困生”。

(二)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树立“先学后教,合作高效、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观念。

(四)授课中体现精讲多练。对于难懂的,教师要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一堂课学生训练支配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使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练习、纠错、思考等,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提升各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课堂的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努力达到课堂操作的基本要求:

(一)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二)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三)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四)实现“三会”―学会、会学、会用

(五)发展“三维”―认知、情感、技能

从而达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确立模式

学校尝试构建“双五”理想课堂教学模式。“双五”即课堂教学渗透“五主”理念,课堂操作落实“五环节”。

“五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以探究为主翼,以发展为主题”的理想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

“五环节”即“导、预、探、练、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好的导课设计,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这里因科目、课型不同,采用复习旧知、迁移类推、谜语、儿歌、讲故事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预:预习反馈,找出问题。预习因教学内容不同分课前预习和课内预习两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师都要进行预习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师课内检查预习情况,找出哪些问题学生会,哪些问题学生不会。做到心中有数,为精讲做准备。

探:尝试探究,点拨升华。对找出的疑难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来解答,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对好的做法和困惑之处可以用口头、板书等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集体学习探究。

练:练习展示,巩固新知。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练习,有坡度,有密度,有难度,拓展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做到“放优生、促后进生”,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结合教学内容可选取设计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实践练习的形式,在小组内展示或部分板书展示来进一步巩固新知。

测:课堂作业,达标测试。把作业权还给学生,师生都减负,要求各年级段不超过10分钟的作业时间。教师批改一般执行一、二年级当堂批改,三、四、五年级当堂做完。

四、操作流程

(一)集体备课:

每周三(语文)、四(数学)、五(英语)下午两节课后,每个备课组成员带着自己的先周备课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同级部同学科的老师根据自己备课的体会谈对该课的理解,观点,设计思路和方法等。特别是重难点如何突破,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作充分、全面的估计。备课组成员之间互评教案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改思路。同时确定好授课人员。

(二)下一次集体备课之前进行听、评课。备课组成员由一人执教公开课(同一备课组成员之间轮流执教),其他人听课,在整个听课过程中,看老师如何突破重难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度及对授课内容掌握的程度,集体备课的内容在课堂上是否得以体现。课后授课教师先谈课堂的得与失,提出改进的思路。然后小组成员评课,针对课堂的方方面面表达真实的想法,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思考自己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其目的一是集体备课中注意的问题是否避免,重难点的突破方式运用是否到位,是否关注了学生?二是从听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上课时,哪些是成功的地方,我要与人共享;哪些是失败的地方,我该如何改进。在这种“讨论―上课―反思评价”中,给老师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观摩、学习机会,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指导督促。每次集体备课时间,教务处人员分工到各备课组去指导,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还积极参与展示课和评课反思活动,与大家同摩同研。每个备课组的活动情况每月展示一次,由全校教师为其打分(满分10分),四次记录的平均数按20纳入老师的考评。若遇上大型教研活动,被推出的备课组酌情加分。“绩”的考核也有所改变:与兄弟学校相比,学校总的成绩占教师个人“绩”的考核的60,个人成绩占40,合起来纳入教师个人的“绩”的考核。调动备课组成员的积极性。

全体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人翁精神,合作研讨,集中群体智慧,扬长避短,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特长,不断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五、措施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

(一)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教务处成员及语、数、外教研组组长为组员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学校实施方案,并督促实施。

(二)抓实校本教研,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校公开课、推门听课、片际研训、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三)坚持“自修+反思”型校本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对教学过程、学习效率的反思研究。通过“发现问题D分析问题D策划活动D实施活动D总结提升”的过程,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构建我校“双五”理想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五)充分发挥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坚持骨干先行,典型引路。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的现代化。

(七)科学引用区“理想课堂”评价标准,从而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构建理想课堂活动安排:

时间活动安排

九月

1、“理想课堂我来谈”专题研讨:

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如何搞好课堂评价?

如何上好预习课?

2、新调入教师公开课

十月

1、名师示范课

2、学校公开课

十一月

1、举办理想课堂研讨会(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2、教务处,教科室组织课堂教学调研与反馈

十二月

1、“三课型”练课达标活动

2、理想课堂总结

20xx年1月

寻找课堂教学的理想切入点 第5篇

教学时, 合宜的切入模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那么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该怎样寻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解读文章题目

写作时我们要求学生要善于出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其实不但写作要具有题目意识, 课堂教学的切入也不妨多关注一下题目。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构思, 情感的抒发等都会在题目中隐现出来。如果善于审读题目, 那么对课堂教学的切入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题目把文章写作的对象分作两部分, 其一是百草园, 其二是三味书屋。回忆的重心在这里, 叙写视角有空间和时间的转移。他的另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题目蕴含信息更是集中。阿长是鲁迅对儿时保姆的一种称呼, 语含贬义。而《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的地理著作, 又是我国第一部神话传说大汇编。一个“与”字将一个普通人和一部古典名著放在了并列的位置上了。这分明是一种赞扬之情啊。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她到底做了什么?作者竟然将她和一部古典名著等量齐观?题目非常匠心, 我们一字也不能忽视。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可以说是简省高效。

二.发现矛盾之处

文本的矛盾处指的是文中那些在语言表达上出现的对立处。看起来对立, 其实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 是和整个文章的气息相贯通的, 是辩证的统一。你需要思考的是作者为什么要用看似矛盾的语言来表述这样的话。文章的构思, 内容的丰富, 情感的腾挪都会进入你的思考领地。抓住文章的矛盾处可以说是抓住了入文的关键。

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最后这样写:“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的戏好看吗?通过阅读小说, 我们知道那夜的戏充满了遗憾:首先是近台没有空, 只得远远的看;接着就是双喜说的那个有名的铁头老生, 白日里可以翻八十四个筋斗, 夜里也没有看到;再是最愿意看的蛇精和套了黄衣跳老虎也是等了多时不见影子;后来实在有些困倦, 托桂生去买豆浆也没有买到;最后是最怕的老旦坐下来哼唱不休。总而言之, 那夜的戏确实不好看。可是如此让人失望的戏, 为什么鲁迅在结尾处还要说再也看不到这样好的戏了呢?戏不精彩, 精彩的是和看戏相关的人。阿发所说的偷自家的豆无不表现出了平桥村人纯朴无私的人情, 还有六一公公对被人偷豆表现出的感激更是凸显了这种人情的纯朴。

教学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时候, 文章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是解读行道树形象的关节之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它忧愁的感情因何而起?它的快乐又是因何而生?

文本中的矛盾处, 看似有悖常理常情, 但是细究下来就会发现它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它有时昭示着人物个性特征的丰富性、立体感, 有时又隐着作者行文的主旨。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上如果我们善于抓住矛盾处, 质疑、探究, 对话的宽度和广度就会增强。

三.抓住关节之点

何谓关节之点呢?我们说是那些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作者构思文章的时候往往立片言以居要。我们在教学文章时就要力求找到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居要之言。这些居要之言能够集中揭示中心, 关涉作者情感, 塑造人物形象。是文章的神经中枢或信息节点, 具有发散和贯通文章的作用。

学习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时, 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应是学习本文的极好抓手。你自然会思考, 不幸者的不幸在哪里?不幸者是怎样一个人?杨绛是一个幸运的人吗?联系时代背景, 答案是否定的。她不是多次帮助老王这个人吗?她的愧怍因何而生呢?一个句子牵引出了对整篇文章思路的关注主题的探究拷问。

职业数学教学创建理想课堂的探讨 第6篇

关键词:理想课堂,职业中专,数学教学

一、什么是理想课堂

什么是理想课堂?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我个人认为理想课堂至少包括以下三要素:首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是课前精心预设的运筹帷幄者和课上精彩生成的决胜指导者,最后课上讲的知识是课本基础上可以尽最大限度开发、发散、延伸、拓展的。

二、职业数学教学现状

在职业中专中,绝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基础知识都比较差,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学生学习数学困难,有学生的原因,但主要是教师的原因,正如夸美纽斯说的“假若学生不愿意学习,那只是教师的过错。”

以下几个问题是在职业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

1. 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情感的交流

很长时间以来职业中专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觉得缺少了什么,冷静的思考,现在的职业中专数学课堂,不缺少教学的技巧,不缺少先进的思想理念,缺少的是情感,教师投入的情感。

2. 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使学生不会学数学

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得到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的基本素质。但很多的职业中专数学教师认为数学学习习惯在小学就应该培养好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3. 教师对教学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

一些职业中专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关注,因而在教学设计上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起点过高,再加之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较差,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大大的增加,这就导致学生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失去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产生放弃数学学习的念头。

4. 缺乏互动

目前很多的职业中专数学教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一个数学老师在讲台上,下面的同学鸦雀无声的在听,整节课下来教师已经口干舌燥而学生一声都没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听的索然无味,知识根本就得不到落实。

三、怎样创建职业数学教学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理想的课堂始终要充满欢乐、始终要师生平等并且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在创建理想课堂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准确而且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以下几个方面是职业中专数学教师在创建理想课堂时所必须要做到的: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职业中专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学法指导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听课,听课是学生得到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的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一方面教师要讲好,另一方面学生要会听,只有两者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指导学生会听课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其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记笔记,数学课上一定要学会记笔记,这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么什么内容必须做笔记?是要把老师黑板上的内容都记下来吗?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教师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2. 加强师生互动

理想的汉语教学课堂 第7篇

作为语文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因此,要适应新教材,就必须努力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一、创设发展学生的课堂,点亮心灯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备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备课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新课改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合格公民,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就要精心备课,把如何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重心,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备课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才能促进学生发展。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感受和评价,以平等、尊重、宽容的态度,认真分析,针对他们的疑难,调动学生自我需求学习的内在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赞赏、认可和尊重的需要,教师的责任就是耐心的教育,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逐步促进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师的人生舞台、学生成长的平台

作为一名教师,讲台就是自己的主阵地,讲台就是自己的舞台。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把语文课堂当作自己生命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巧妙组织,让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的学习,学会做人的原则,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会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习惯。

三、用激情点燃青春,用思想指引人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阳光,温暖心灵,爱是雨露,滋润心灵。作为教师,只有心中有爱,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只有执著事业,才会产生激情;只有追求高尚,才会更新激情。在多年的教书生涯中,笔者深切体会到读书是补充激情的源泉,只有不断读书,思想才会永不枯竭、激情不老。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

激情课堂需要有激情的教师,只有教师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把课堂当作自己的舞台,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高效地进行语文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种表情,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激活气氛,可以适时唱一首歌来提提神,唤醒学生的精神活力。教师要把最真实、最智慧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这样日积月累就会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

四、让阅读成为习惯,伴随一生

一本好书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它凝聚着作家毕生的思想精华。智慧集锦,蕴藏着作者高尚的人格。走进书里,与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林语堂先生说过:“读一本好书,能让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长见识,养性灵’。”思想上的一些不良倾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纠正。阅读是一个人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每个人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点亮学生阅读的船标之灯。

读书,从诵读古诗文、阅读经典开始。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使人脱俗。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永远是文学海洋里最鲜艳的奇葩,芬芳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传承着祖国的文化命脉。古诗文经典的诵读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读书,从环境开始。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创设怡情养性的读书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中,丰富知识,扩大视野,陶冶感情,丰富思想。一个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是灵魂自由、情感丰富、人生体验幸福的学生。

理想的汉语教学课堂 第8篇

一、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 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情境创设一定不要为情境而创设情境, 而要结合实际需要, 创设合理有效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以达到信息技术课中从生活中来, 技术应用生活的真正的教育目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现成的作品创设情境,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使之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例如《文字的修饰》一课, 展示两副学生作品:一副是没有修饰的, 另一副是修饰了的, 创设对比情境, 将学生带入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现成的作品描绘情境,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使之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

“情境”创设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找有效的切入点。同时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 由于受场地和时间等限制, 有时不能很好地理解到教学中所需要的意境及内容, 如果运用录像再现情境, 则可以很好地产生创作灵感,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同的人, 不同的情境, 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师只要根据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真正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每堂课都变成愉快的学习旅程, 让学生在玩中练, 乐中学。希望通过老师们的挖掘和探索, 让情境化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散发幽幽芬芳。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实践性很强, 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多半学习时间是学生自学渡过的, 而教师则应当退居“二线”, 当好学生的好参谋, 教师不仅要组织引导好学生, 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 教师首先说明本节的大致方向, 然后让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素材按照要求实践, 教师则走下讲台到学生中,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指导, 这样水平高的学生提出高难度的问题, 而水平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问题, 避免高不成低不就。两节课后学生做得差不多了, 再演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让学生评论, 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然后再点评学生前两节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将展示给大家, 认真的学生很开心, 不认真的学生也受到教育。

留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 供学生学习时选用, 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联成局域网, 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 要充分利用, 集中讲精讲一般性的问题。应该看到学生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 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 对喜欢绘图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绘图制作方面的任务, 对有黑板报制作特长的学生可推荐其参加省市各级小报制作比赛, 对喜欢网络的学生可为班级网页制作出力。

三、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情感, 激发学生的激情、学习兴趣并创造良好环境, 使学生自愿带着兴趣学习。要密切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 即可变动的、师生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绝非是单一的学生中心或教师中心, 教师在课堂上应表现出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 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 尽可能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我操作, 少打断他们的创作。平时我尽量使用课件及书本让学生学习、掌握创作需要的知识及技能, 在学习活动中引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并在旁边指导学生克服困难。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更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 可从多方面推动学生带着兴趣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的创造、学习欲望得到极大激发, 从而掌握信息技术, 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四、落实即时评价

即时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教学行为所作出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反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这些反应是伴随教学活动而存在的, 同时又是无时无刻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即时评价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 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 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 而且初中生很容易从感性的方面评价。作品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在学生作完一个作品或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评价, 指出好的方面及不足, 尽量以表扬为主。而且评价不应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进行, 可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评比, 而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 让他们做得更好。教师可以在课始时提供一些现成的学生作品, 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对学生范例的分析, 不仅可以给出较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 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给他们以启发。一旦产生有创意的作品, 教师就应及时给予演播以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这种方式进行评价, 这样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理想的汉语教学课堂 第9篇

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 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改变,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使课堂教学中过度注重机械化灌输知识的倾向得到改变, 课堂教学由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 课堂也由教师操纵的讲堂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过渡。为了积极响应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也为了进一步推进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只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接受, 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1) 理论基础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他所强调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之二是建构主义理论,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机械化的灌输, 而是学生通过教师或是同学的帮助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出新的知识, 他所强调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而教师的地位则由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过渡。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两者不能相互否定, 也不能相互取代, 后来的学者将这两种教学模式相融合, 提出一种全新的“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 内涵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它注重教与学的相互融合, 既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又强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作用, 它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提炼, 同时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双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汉语言文学“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 加强学习, 更新教学理念

在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操纵并控制着整个课堂, 学生只能是木讷、被动地吸收着教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 在课堂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只是对教师灌输的知识进行刻板记忆与消化, 成为吸收知识的被动者。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忽视了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如果本末倒置, 将学生的“主体”变为教师的“主体”, 那么只会是教师用尽心力却无成果、学生被动接受却学得无趣的结果。由此可见, 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实践的关键所在, 教师除了要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外, 还应该多了解汉语言文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 投身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教学改革的情况,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理念才得以更新, 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变为“主导”, 将学生的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吸收。

(2) 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汉语言文学“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开发与生成;要求教师凭借自己的学识才华和人格魅力来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术前沿、扩大自自己的学术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拓展教育课程研究的新空间、开拓教育课程内容的新领域;要求教师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为此, 院校实施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论坛制度、增加教师听评课的数量、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主要是要求教师不再做传统教学中机械化的知识灌输者, 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操纵者和控制者, 而是组织者、指导者, 就像一部电影中的导演, 只起到主导的作用, 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提供便利。与此同时, 学院还明确汉语言文学教师集教学教材的提供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解决学习困难的鼓励者、教学进度的监控者、教学结果的评估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 这样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从而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 使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

(3)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在活动中开发学生的主体性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网络也覆盖到课堂教学,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吸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 去其糟粕,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活动中开发学生的主体性。如院系每年聘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系里举办学术讲座, 让学生之间开展学术交流, 通过讲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共同编辑出版系刊,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教师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 在共同探索中提高自身的中文教育素养;院系经常开办诗歌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书法比赛、征文比赛、假期社会实践等各种丰富的活动项目,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赢得荣誉,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必定会大大地提高。

4、总结

本文对汉语言文学“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 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希望本文的探索与分析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宋阜森.中国现当代文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5) :139-140.

[2]顾晓红.民办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 2007 (31) :157-159.

上一篇:英语课程下一篇:有效配合